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

一、心尖肥厚性心肌病临床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赵小平,朱正炎,曹冠红,刘小娟,刘燕,张爱华[1](2021)在《颠簸样三相T波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颠簸样三相T波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6例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动态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明确诊断为AHCM的患者12例和同期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出现颠簸样三相T波的患者7例为研究对象。应用12导联动态心电分析系统观察并记录:(1)胸前导联QRS波群振幅;(2)巨大T波倒置发生的导联、形态,与RR间期的关系;(3)最大ST段下移发生的导联;(4)颠簸样三相T波的疾病分布情况,发生的导联、形态,发生时心率;(5)QTc延长程度;(6)出现病理性Q波情况。颠簸样三相T波诊断AHCM的评价方法:(1)敏感度=真阳/真阳+假阴×100%;(2)阳性预告值=真阳/真阳+假阳×100%。结果 (1)12例AHCM,占同期诊断HCM的18.18%(12/66),男女比例5:1,平均年龄54.65±17.58,合并冠心病1例(1/12)。(2)房颤发生率25%(3/12),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83.33%(10/12)。(3)左胸导联R波振幅增高12例(12/12,100%);V3~V6导联巨大深而窄T波倒置11例(11/12,91.67%),均与RR间期限呈正相关;最大ST段下移发生于V4~V6导联12例(12/12,100%)。(4)QTc延长>500 ms5例(5/12)。(5)病理性Q波1例(1/12)。(6)颠簸样三相T波7例,发生时间为夜间或心率相对慢时,其中,AHCM患者6例(6/7),冠心病、二度Ⅰ型房室阻滞1例(1/7)。(7)颠簸样三相T波诊断AHCM的敏感度50%,阳性预告值85.71%;颠簸样三相T波联合特异性巨大T波倒置和左胸导联R波振幅增高,诊断AHCM的阳性预告值为100%。结论颠簸样三相T波对AHCM具有诊断价值,对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具有预测价值。

吕昌盛[2](2021)在《比较心电图在诊断应激性心肌病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心电图诊断措施实施后,应激性心肌病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各指标情况,评估其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择该院的2020年6月—2021年6月50例应激性心肌病患者、5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实施心电图诊断措施,分析各导联ST-T变化、病理性Q波、镜像改变。结果应激诱发因素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00,P<0.001);应激性心肌病比例在下壁(Ⅱ、Ⅲ、a VF)ST段抬高(占86.00%)、-aVR导联ST段抬高(占96.00%)显着高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40、51.492,P<0.001);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相比,应激性心肌病在T波倒置(占60.00%)、病理性Q波(占16.00%)、镜面改变(占0.00%)、V1导联ST段抬高(占6.00%)等指标方面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35、31.818、53.846、55.854,P<0.001)。结论心电图诊断效果显着,临床价值较高,对应激性心肌病及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具有积极意义。

王嶒,孙婷婷,王静,范小明[3](2021)在《胸腔镜联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Morrow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胸腔镜联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Morrow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心胸外科同一医疗组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分成两组进行手术,A组采用胸腔镜下微创手术,B组采用正中开胸手术。A组采用食管超声心动图对左室流出道梗阻及二尖瓣反流的诊断描述,对照胸腔镜的探查结果,分析胸腔镜联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Morrow手术的应用价值。结果 A组30例患者二尖瓣反流(MR)与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PG)呈正相关。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较术前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略减低,室间隔基底段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室流出道峰值流速(LVOT-PV)、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PG)、二尖瓣反流面积(MR)较术前明显降低;A组与B组相比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胸部切口长度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联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Morrow手术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手术方式。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TEE对二尖瓣病变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有利于手术方式的抉择,值得在临床推广。

熊思,秦蕾,阮坚,蒋云秀,潘永寿[4](2021)在《心肌声学造影联合心脏MRI对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心肌声学造影联合心脏MRI对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95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观察组)和9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两组均行心肌声学造影和心脏MRI检查,比较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早期与晚期峰值流速的比值(E/A)、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m)、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流速(E)、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MI)、心指数(CI)、左室高峰射血率(LVCO)、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每搏输出量指数(LVSVI)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心肌声学造影、心脏MRI检查及其联合对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心肌声学造影检查显示,观察组LVMMI、CI、LVCO、LVESVI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E/A、Am、E、LVSVI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心脏MRI检查显示,观察组LVMMI、CI、LVCO、LVESVI均高于对照组,LVSVI、E/A、Am、E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种检查方法测得的Am和LVSV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心肌声学造影和心脏MRI诊断肥厚性心肌病的AUC分别为0.865和0.932,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2.90%、80.00%、91.58%和96.47%、90.00%、95.79%,两者联合应用的AUC为0.994,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8.82%、100%、98.95%,均高于其单独应用(均P<0.05)。结论心肌声学造影联合心脏MRI诊断肥厚性心肌病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能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吴坤[5](2021)在《超声心动图在肥厚型心肌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对肥厚型心肌病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选择我院5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共检出梗阻型肥厚心肌病18例(36.00%),非梗阻型心肌病32例(64.00%)。其中对称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9例(18.00%),非对称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9例(78.00%),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例(4.00%)。5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有7例合并有心包积液,2例合并肺动脉高压,2例合并卵圆孔未闭,3例合并二尖瓣前叶脱垂。其中有18例梗阻型肥厚心肌病,32例非梗阻型肥厚心肌病,对两组超声心动图测值比较结果,其中LVOT流速值对比有差异,P <0.05。结论采取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呈现患者心脏解剖结构,不仅能完整评估心脏大小,同时能对病变程度以及流出道的梗阻程度做出准确诊断,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保障。

张沫,孙筱璐,许连军,王丽梅,秦莹,刘婕,吴桂鑫,阮洁云,王继征,蒋文,宋雷,王东,康连鸣[6](2021)在《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表型的性别差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并比较不同性别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表型的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771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结果,随访并记录终点事件(心力衰竭或死亡)。比较不同性别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入组患者中男性1174例,占66.3%。与男性相比,女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发病年龄更晚(P<0.001),发病至就诊时间更长(P=0.042),有猝死家族史、初诊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合并流出道梗阻、应用利尿剂、行外科流出道疏通术的患者比例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均更高(均P<0.05),合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比例、肌钙蛋白I水平、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更低(均P<0.05),左心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最大室壁厚度均更小(均P<0.05),左室流出道压差更高(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女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风险显着高于男性(P<0.001)。性别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或死亡的危险因素(HR=2.158,95%CI:1.389~3.353,P=0.001)。亚组分析发现,在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女性与男性的心力衰竭或死亡的发生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而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女性心力衰竭或死亡的发生风险高于男性(P<0.001)。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女性患者心力衰竭或死亡风险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发病后就诊晚及合并左室流出道梗阻比例高有关。临床工作中应增加对女性患者的关注,早期诊治,并给予针对性用药。

陆晓兰,孙莉莉,秦海蓓[7](2021)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鉴别诊断》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CM)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标准12导联心电图的差异性表现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总结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心电图符合NSTEMI表现患者共108例,经冠状动脉和心室造影确诊为Ap-HCM患者40例(为Ap-HCM组)和NSTEMI患者68例(为NSTEMI组)。比较两组12导联心电图中负T波导联数目、巨大负T波(1 m V以上)比例和平均波幅、R波平均波幅、ST段压低平均值。结果:Ap-HCM组负T波在胸前V2~V6、Ⅰ和aVL导联较明显,NSTEMI组在V2~V5导联较明显; Ap-HCM组负T波导联数目明显增多(6.12±1.03 vs 4.89±0.76,P=0.009),巨大负T波比例增多(45.6%vs 9.7%,P <0.001),负T波平均波幅增加[(0.72±0.21) m V vs (0.41±0.13) m V,P=0.007]; Ap-HCM组Ⅰ、Ⅱ、aVL、V2~V6导联均以正向R波为主,NSTEMI组Ⅰ、aVL、V3~V6导联以正向R波为主,Ap-HCM组R波平均波幅明显增加[(2.52±0.43) m V vs (1.33±0.35) m V,P=0.002]; Ap-HCM组ST段压低以Ⅰ、aVL、V4~V6导联为主,NSTEMI组以V5~V6导联为主,Ap-HCM组压低平均值明显增加[(0.15±0.03) m V vs (0.05±0.01) m V,P <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负T波导联数目和平均波幅、R波平均波幅、ST段压低平均值诊断Ap-HCM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6、0.802、0.853和0.906(P <0.05)。结论:Ap-HCM与NSTEMI的标准12导联心电图在负T波导联数目、巨大负T波和平均波幅、R波平均波幅、ST段压低平均值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对鉴别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万雅婷,刘四斌[8](2021)在《心脏超声造影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接受心脏超声造影检查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将荆州市中心医院接收的6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纳入观察组研究范围,本研究实施时间为2019年9月—2020年12月,将同期在我院接受检查的6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研究范围,所有患者均接受MRI与心脏超声检查,对比患者阳性检出率与心功能差异。结果:患者经检查,观察组心尖部心肌厚度(17.67±5.61)mm、左心室舒张末径(39.59±5.66)mm,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经心脏超声造影检查,其阳性检出率96.67%,高于MRI检查,(χ2=8.412,P <0.05)。观察组检查后LVM(151.66±25.79)g、LAV(49.23±9.96)mL、AT(12.12±5.38)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比于MRI检查,心脏超声造影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效果更优,其阳性检出率明显更高,对患者病情具有较强评估作用,推广价值高。

李苗苗[9](2020)在《肥厚性心肌病临床特征与基因型分析》文中指出背景: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其通常表现为无继发性原因的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目前认为其病因主要是由肌节蛋白突变引起的,临床上肥厚性心肌病具有明显表型与基因型异质性,是青少年以及运动员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肥厚性心肌病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本研究中两种常见基因型MYBPC3、MYH7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2017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门诊以及住院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的肥厚性心肌病先证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上述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和相关检查结果,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伴随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脉疾病、心房颤动)、手术史(包括肥心射频消融、肥心化学消融、室速消融、ICD、双腔起搏器植入、CRT-P植入、PCI、房颤手术等)、服药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将患者分为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HOCM)、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HNCM)以及心尖肥厚性心肌病(Ap HCM),比较不同类型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情况。根据基因突变分为基因阳性与基因阴性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以及心脏性猝死高危因素。在基因阳性患者中,再进行两种主要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分析。结果:共入选126例临床资料相对齐全的肥厚性心肌病先证者,最终分析123例先证者,诊断年龄24-85岁,平均年龄56.1±15.0,以51-65岁多发,男性80例(65.0%),107(87.0%)例有临床症状。HOCM 35例(28.5%),HNCM 63例(51.2%),Ap HCM25例(20.3%)。HNCM基因阳性突变率较高(61.9%vs 28.0%,P=0.016),以MYBPC3突变为主。Ap HCM以男性多发(92.0%vs 48.6%、63.5%,P=0.002),基因突变以MYBPC3和MYH7较为常见。三组患者5年猝死风险评分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H=7.022,P=0.030)且HOCM与Ap HCM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HOCM合并高血压患病率较高(48.6%vs 28.6,P=0.048;48.6%vs 0.0%,P<0.001),服用CCB类药物多见(54.3%vs 15.9%、8%,P<0.001)。HNCM患者中糖尿病发生率较高(28.6%vs 0.0%,P=0.001)。123例HCM先证者中,基因阳性63例(51%),基因阴性60例(49.0%),基因阳性中诊断年龄56.1±15.0,男性41例(33.3%),基因阴性诊断年龄54.0±13.3,男性39例(31.7%)。基因阳性中MYBPC3 39.7%、MYH7 26.6%、TNNT2 4.8%、TNNI3 3.2%,基因阳性患者更易出现胸闷症状(69.8%vs 40.0%,P=0.001),基因阴性的患者多无临床症状(21.7%vs 4.8%,P=0.01),但基因阴性患者中更易合并心电图异常(18.3%vs 4.8%,P=0.037)。基因阳性患者更易合并FHCM(20.6%vs 3.3%,P=0.035)、FHSCD(23.8%vs 8.3%,P=0.020)、NSVT(39.7%vs 6.5%,P=0.001)、基因阳性5年猝死评分较高(U=1381.0,p=0.010),且多处于高危猝死风险组(23.8%vs 5.0%,P=0.004)、ICD植入较多(14.5%vs 5.0%,P<0.001)。在基因阴性患者观察到高血压患病率较高(56.7%vs 30.2%,P=0.003)。基因阳性患者室间隔肥厚更严重(21.0±5.27 vs 17.5±5.27,P<0.001),易合并心肌瘢痕形成,约是基因阴性的1.3倍。基因阴性患者更易合并心尖部肥厚以及右房增大(52.7%vs 22.2%,P=0.002)、(16.7%vs 0.0%,P=0.002),基因阴性患者升主动脉内径较基因阳性偏大(32.5±4.1 vs 28.7±3.7,P<0.001)。基因阳性患者V5导连R波更高(2.57±1.23 vs 1.97±1.08,P=0.009),但基因阴性患者心电图更易出现T波倒置(38.3%vs 12.7%,P=0.001)。在阳性突变患者中,进行2中主要基因型与基因阴性患者比较,发现MYBPC3突变较基因阴性患者猝死评分高(P=0.024)。MYBPC3突变比MYH7以及基因阴性患者更易合并NSVT发生(P=0.009)。MYH7突变似乎更易合并左室收缩功能障碍(P=0.034)以及左房增大(P=0.014)。ICD植入在MYBPC3突变中较为常见(20.0%vs 5.0%,P=0.045)基因阳性率似乎随着危险因素个数增加而增加,基因阳性中左室心尖部室壁瘤发生约是基因阴性的8倍(14.3%vs 1.7%,P=0.017),但并没有发现特定的突变导致左室心尖部室壁瘤的发生。结论1.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基因突变高于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以及心尖肥厚性心肌病。心尖肥厚性心肌病和肥厚性心肌病整体基因突变一致,以MYBPC3、MYH7突变较为常见。2.基因阳性的患者似乎多合并家族史、家族猝死史、非持续性室速及左室心尖部室壁瘤,具有较高的5年猝死评分和ICD植入率。3.合并危险因素越多,基因阳性率似乎越高。MYBPC3突变携带者更易合并非持续性室速及ICD植入,MYH7突变携带者较易合并左室收缩功能障碍以及左房增大。本研究提示肥厚性心肌病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可能会为中国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在临床提供关于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的有用信息,需要进行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以发现心脏性猝死、临床特征与基因型的关系。

邓婷智[10](2019)在《肥厚性心肌病临床特点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肥厚性心肌病伴或不伴左室扩大的临床特点目的:观察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伴或不伴左室(leftventricular,LV)扩大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70例HCM患者根据LV是否扩大,分为LV扩大组和LV正常组,对疾病诊断年龄、性别、合并症、心电图、症状、药物治疗、超声心动图进行比较。将HCM进一步分为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室间隔肥厚性心肌病、心尖肥厚性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后两者再进一步分为LV扩大组和LV正常组,对组内上述参数进行比较。结果:1、HCM中终末期肥厚性心肌病(end-stag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ES-HCM)发生率为5.29%,LV扩大的发生率为10%。2、HCM、室间隔肥厚性心肌病,LV扩大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LV正常组(P分别为0.006、0.028)。3、HCM、室间隔肥厚性心肌病,LV扩大组与LV正常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利尿剂使用率明显增高。4、HCM中,LV扩大组起搏器置入率高于LV正常组(P=0.025);室间隔肥厚性心肌病患者,LV扩大组ICD置入率高于LV正常组(P=0.044)。5、AHCM中,LV扩大组左房内径、心房颤动发生率、ST-T改变发生率、ACEI/ARB使用率较LV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HCMLV扩大患者患ES-HCM的可能性较LV正常患者大,且男性多于女性;伴LV扩大的不同类型HCM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性。第二部分 高血压对不同类型肥厚性心肌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目的:观察高血压(hypertension,HTN)对HOCM、AHCM、室间隔肥厚性心肌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不同影响。方法:1、将HCM分为HOCM、室间隔肥厚性心肌病、AHCM三组,三组按是否合并HTN分为六个亚组,对疾病诊断年龄、性别、HTN病程及首诊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比较。HCM中有随访的患者根据是否合并HTN,分为6个亚组;对其首诊及随诊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HOCM合并HTN亚组首诊与随诊比较,左室舒张末容积(end-diastolic volume,EDV)变小(93.87±26.08vs79.06±20.07,P=0.045),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变小((45.00±5.32 vs 41.83±4.58,P=0.042)。HOCM未合并HTN亚组首诊与随诊前后比较主动脉最大流速减慢(2.01±0.53vs 1.28±0.25,P=0.011),最大压力阶差减小(17.22±9.57vs6.79±2.44,P=0.03);2、AHCM合并HTN亚组首诊与随诊相比,EDV变大(95.28±16.54 vs 119.74±25.19,P=0.016),LVEDd变大(45.28±3.36 vs 50.20±4.56,P=0.007)。结论:HTN影响HOCM和AHCM左室腔容量,使前者左室腔变小,而使后者左室腔变大,对室间隔肥厚性心肌病的左室腔大小无明显影响。HTN影响HOCM主动脉流速及压差的改善疗效。

二、心尖肥厚性心肌病临床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尖肥厚性心肌病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颠簸样三相T波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与AHCM诊断标准
        1.2.1 心脏超声诊断AHCM标准[4-8]:
        1.2.2左室造影诊断AHCM标准[9,10]:
        1.2.3核磁共振诊断AHCM校准[11,12]:
        1.2.4动态心电图诊断AHCM标准[4,7,8,10,13,19]
        1.2.5动态心电图观察方法
        1.2.6 颠簸样三相T波诊断AHCM的评价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节律和房颤发生率及检出室性心律失常情况
    2.3 颠簸样三相T波疾病分布情况
    2.4 心电图特征
        2.4.1 AHCM心电图改变特点
        2.4.2 冠心病患者颠簸样三相T波特点
    2.5 颠簸样三相T波诊断AHCM价值
3 讨论

(2)比较心电图在诊断应激性心肌病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种疾病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2.2 两种疾病患者心电图表现对比
3 讨论
    3.1 ST段改变
    3.2 T波改变
    3.3 病理Q波
    3.4 随访心电图

(3)胸腔镜联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Morrow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A组SAM现象引起的MR与LVOT梗阻的关系
    2.2 A组二尖瓣成形术HOCM患者心超相关指标比较
    2.3 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胸部切口长度比较
3 讨论

(4)心肌声学造影联合心脏MRI对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仪器与方法
        1. 心肌声学造影:
        2. 心脏MRI检查: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两组心肌声学造影检查情况
    二、两组心脏MRI检查情况
    三、观察组心肌声学造影与心脏MRI检查结果比较
    四、诊断效能分析
讨论

(5)超声心动图在肥厚型心肌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分布
    2.2 各类型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测值比较
3 讨论

(6)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表型的性别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收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比较
    2.2 不同性别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
    2.3 不同性别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预后比较
3 讨论

(7)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负T波特点的比较
    2.2 两组R波特点的比较
    2.3 两组ST段压低特点的比较
    2.4 ROC分析诊断Ap-HCM的准确性
3 讨论

(8)心脏超声造影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指标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2.2 对比观察组两种检查方式的阳性检出率
    2.3 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差异
3 讨论

(9)肥厚性心肌病临床特征与基因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排除标准
    2.3 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三组患者的临床基线与基因型特征
    3.2 基因型与临床基本特征
    3.3 基因型与一般基线资料特征
    3.4 基因型与超声心动图(UCG)、心脏磁共振(CMR)基本特征
    3.5 基因型与实验室检查、心电图(ECG)、动态(Holter)特征
    3.6 MYBPC3,MYH7 两种常见主要基因型临床特征分析
    3.7 冠脉血管特征以及伴随危险因素、不同疾病基因型分析
    3.8 合并不同危险因素个数的分析
4.讨论
    4.1 一般人口学以及临床症状特征
    4.2 三种HCM类型临床特征分析
    4.3 基因型-临床表型分析
    4.4 基因型与猝死危险因素特征
    4.5 基因型与生化、心电图、心脏磁共振分析
5.研究局限性
6.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肥厚性心肌病心脏性猝死的影像学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肥厚性心肌病临床特点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肥厚性心肌病伴或不伴左室扩大的临床特点
    1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血压对不同类型肥厚性心肌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1 引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终末期肥厚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伴高血压的肥厚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四、心尖肥厚性心肌病临床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颠簸样三相T波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J]. 赵小平,朱正炎,曹冠红,刘小娟,刘燕,张爱华.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1(11)
  • [2]比较心电图在诊断应激性心肌病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J]. 吕昌盛. 世界复合医学, 2021(11)
  • [3]胸腔镜联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Morrow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 王嶒,孙婷婷,王静,范小明. 中国现代医生, 2021(28)
  • [4]心肌声学造影联合心脏MRI对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价值[J]. 熊思,秦蕾,阮坚,蒋云秀,潘永寿.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1(06)
  • [5]超声心动图在肥厚型心肌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 吴坤. 中国医药指南, 2021(17)
  • [6]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表型的性别差异[J]. 张沫,孙筱璐,许连军,王丽梅,秦莹,刘婕,吴桂鑫,阮洁云,王继征,蒋文,宋雷,王东,康连鸣.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06)
  • [7]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鉴别诊断[J]. 陆晓兰,孙莉莉,秦海蓓. 现代医学, 2021(05)
  • [8]心脏超声造影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万雅婷,刘四斌.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09)
  • [9]肥厚性心肌病临床特征与基因型分析[D]. 李苗苗. 浙江大学, 2020(02)
  • [10]肥厚性心肌病临床特点研究及应用[D]. 邓婷智.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