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云霞[1](2021)在《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校是开展校园网球的主要阵地,为网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在校园网球特色学校遴选工作的开展以及关于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倡导下,通过校园网球相关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进一步打造良好的网球运动氛围,形成“教会”“勤练”“常赛”的模式教学。昆明市作为首批发展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的地方之一,而昆明市的主城区起着引领作用,对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开展的情况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目的是为今后昆明市以及整个云南省青少年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本文以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昆明市相关的专家学者以及昆明市11所完全中学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的教师、学生等人作为调查对象,主要从师资配置、硬件配置、校园网球活动的开展(教学、训练、比赛、网球文化主题活动)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从中找出影响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及建议:第一,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师资配置方面趋向年轻化,师资力量不足,主要以外聘网球教师为主,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多;在硬件配置方面,部分学校出现场地不规范,场地器材资源短缺;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主要动机在于:兴趣爱好、锻炼身体以及学习运动技能;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参与网球活动表示支持;在网球课程开设形式方面比较单一,主要以课后兴趣班为主,其普及率相对较低,网球教材欠缺,网球主题文化活动开展较少,而在校园网球的宣传方面比较单一化;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的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善,对于网球教师的待遇以及奖励机制不完善。第二,将问卷进行处理与分析,运用SPSS25.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5个公因子为:氛围与态度因素、组织与管理因素、家长配合因素、学生认知因素、硬件保障因素,运用Amos24.0进行一阶和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并建立模型。分析出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协调5个方面影响要素,走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推进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的提升策略为:建立资源共享模式,提高现有场地的利用率;加强网球师资队伍的建设,健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体系;增加校园网球社、网球兴趣班的设置;加强校园网球理论教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宣传推广途径;完善竞赛体系,建立合理的联赛制度;努力开发网球校本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借助社会力量,多种渠道获得经费的投入;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健全教师以及学生保障体制。第四,促进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的建议为:(1)针对师资的短缺问题,学校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外聘、借调以及提供大学生网球专项实习岗位等;(2)在硬件设施方面问题的短缺,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化的网球教学;(3)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并将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发展,并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教材,不断完善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的教学组织形;(4)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学校应积极的建立相关的宣传平台;(5)应加强校园网球文化的建设,凭借文化的力量,才能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6)应努力创建领导联合的管理机制;(7)加强校园网球赛事的开展,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网球的赛事经验,从而让更多的学生感受比赛、认知比赛、加入比赛。
范青[2](2021)在《新课改背景下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为研究对象,对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现状、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主要采用体育组直接管理模式,管理结构较混乱,上级未出台相关社团管理的制度规范,主要采用体育组直接管理模式;各校体育社团均设有规章制度,但尚未完善,制度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纪律和规模控制方面。体育社团项目缺乏多样性,不同片区的学校根据本校地理位置、生活环境、治学理念、师资力量及学生个性等实际情况发展校园特色体育项目;总体上体育社团数量少、活动内容单一,且每周开展时间短,次数少。(2)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经费来源社团成员的会费及政府资助,无社会捐赠;社团经费主要用于购买器材、教师薪资及校内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场地器材满意度较高,但适用性不强。(3)体育社团指导教师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经验丰富的教师缺口大,教学能力参差不齐;体育社团教师授课类型主要以本校专职体育教师+外聘专业教师为主。大部分学生对体育社团满意度较高,参与动机意识较强,主要是以兴趣爱好为主。(4)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器材适用性不强;社团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内容单一;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时间缺乏,参与积极性不高;指导教师专业性不强;领导重视度不够。(5)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值得借鉴的经验有:完善评价机制,制定奖惩制度;拓宽空间路径,实现特色发展;强化基础保障,促进稳定发展;依靠体育社团,缓解“三点半”现象。基于研究结果,对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提出的建议是:(1)加大对场地器材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2)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内容。(3)增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兴趣。(4)定期组织教师专业培训,提升教师专项技能水平。(5)转变校领导观念,打造学校特色体育社团项目。(6)积极与校外进行交流,遵循规律创新社团管理模式。
袁灿[3](2021)在《成都市金堂县乡镇小学跳绳运动特色化建设研究 ——以清明小学为例》文中认为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专家筛选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成都市金堂县乡镇小学跳绳运动特色化建设为研究对象,对金堂县乡镇小学跳绳运动开展现状、清明小学跳绳运动特色课程实验设计、实验成果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成都市金堂县乡镇小学总体跳绳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具体表现在:金堂县乡镇小学缺少跳绳专项教师;多数教师认可跳绳运动的价值,但了解深度不够;多数教师没有参与过跳绳培训,但均认为参加跳绳培训很有必要。多数学校在跳绳运动开展形式上主要以课堂教学基础动作为主,仅有少数学校简单开展了跳绳的大课间和竞训活动。大部分学生参与跳绳运动后认同其价值,但缺少系统的跳绳专项知识。(2)本研究从学校体育教师跳绳专项能力提升途径、学校跳绳课程设计、学校大课间跳绳特色活动、学校跳绳项目人才梯队建设、学校跳绳竞赛活动、校园跳绳特色文化建设等六个板块构建了金堂县乡镇小学跳绳运动特色化发展方案。其中,教师专项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自学、聘请专项教师到校指导和外派培训等途径;跳绳课程主要从教材选择、课程目标、教学时长、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等5个板块进行设计;大课间跳绳特色活动主要从开展形式、考核评价和活动设计等3个板块进行设计;跳绳项目人才梯队建设主要从建设形式、训练内容和考评形式等3个板块进行设计;学校竞赛活动主要从竞赛主题、活动内容和形式、竞赛流程等3个板块进行设计;校园跳绳特色文化建设主要从线上线下相结合、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等2个板块进行设计。(3)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清明小学跳绳运动特色化建设取得了显着性成果。表现在: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多样化组织形式和多元化大课间活动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跳绳项目人才梯队建设和跳绳竞赛活动举办,促进了全校跳绳项目的参与度,并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跳绳特色文化建设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宣传、组织相关学科与跳绳融合等手段,促进了家校共建;跳绳运动特色化建设带动了其它乡镇小学跳绳运动的开展。(4)清明小学在跳绳运动特色化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师缺乏专项培训;跳绳内容缺乏创新;经费投入不足;宣传深度不够;跳绳与相关学科之间结合不够。基于研究结果,对清明小学跳绳运动特色化建设提出了以下建议:(1)聘请专项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拓宽资金来源,加强宣传力度;(3)加强与其他学科结合,打造特色项目。
赵甜[4](2021)在《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我们不能用旧地图来寻找新大陆,更应该找准学校体育的新定位,明确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工作在中小学生运动参与中的担当,用体育参与来做催化剂,使学生运动参与作为全民健康之基,成为汇入中国梦时代洪流中的重要支流。基于此,本文对北京市16个区278所学校学生和家长进行抽样调查,探究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提出其促进策略。结论如下:(1)北京中小学生运动参与存在性别、学段、区域间差异,并在程度上整体表现为男生>女生;小学>高中>初中;主城区>市辖区;但其存在运动参与行为和环境分割并存且发展失衡。呈现“倒挂”现象,这种现象揭示出当前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总体上处于被动状态,社区可供学生运动的基础设施不足、学校体育政策知晓度较低、家长体育活动参与率和表率率需提高等问题亟待解决。(2)基于AHKC评估体系对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层次指标评估可知,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各层次仍处于较低水平,通过国内外对比:(1)在运动参与水平方面,北京市与我国的评定等级一致,均为F,但低于全球水平(D),相差范围比例为7.17%~13.17%,(2)在组织化运动参与方面,北京市(F)均低于我国(D-)和全球(C),社区组织在学生运动参与中存在缺位。(3)在自主性运动参与方面,北京市与我国和全球等级相同(D+),(4)在环境层次指标方面,北京市均优于我国和全球。(5)在政策知晓度方面,北京市与我国等级相同(F),但低于全球(F→C)。(3)通过回归建模对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在学生学校运动参与方面,学生的学校运动参与受学生的人口学因素、主观参与态度、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老师指导、考核方式影响,与学生体育课参与态度,学校场地设施需求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无显着性相关。在家庭体育参与方面,学生家庭运动参与受人口学因素、家庭人文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与父亲的学历、父母的工作类型、家长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支持无关。
李文超[5](2021)在《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开展现状与发展方向探究》文中指出街舞,从原来被人排斥,到现在逐渐得到了大众的喜爱与认可,无数街舞人为此做出的努力不言而喻。现在,街舞成为了一种积极阳光的代名词。无论是近几年街舞亚文化的浪潮或是在运动会中崭露头角,亦是入选成为青奥会、汕头亚青会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对于“街舞”来说,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以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开展现状与发展方向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市开展了街舞的中小学校的学生、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北京市部分开展街舞项目的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调查中总结分析当地中小学街舞现状的问题和对策。在此基础上对街舞未来在北京市中小学发展方向上思考探究,提出一体化课程的发展模式,并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未来街舞在北京市中小学一体化课程的发展方向的可行性依据和初步的实施构建。以此来推动街舞进校园,丰富校园文化,开拓体育教学新思路,让街舞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体育项目。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本文的研究与政策的推动,结合街舞走向奥运的大背景,街舞将逐步受到重视,备战奥运从娃娃做起,因此笔者认为街舞从小在校园中开展是必要的。(2)通过研究发现,街舞的授课内容多以Hip-hop为主,是因为北京市中小学的操舞类赛事中多以Hip-hop舞种为比赛项目和北京市整体街舞氛围的影响以及教材的缺乏导致教师教学系统性的缺失。(3)单一的开展形式、少量的课次课时以及不适的场地设施,使得学生参与感和积极性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4)年轻且具有高学历的教师逐渐成为学校主力,更能积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但专业的街舞教师与学历和技能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5)学生兴趣、群众基础为校园街舞的开展提供了前提。入奥街舞的升学优势,体、美育的改革政策以及优化的教学目标、内容、评价体系的多个结合点,将成为街舞在北京市中小学良好发展以及未来北京市中小学街舞一体化课程构建的推动器。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采取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加强学生对街舞的参与感和认知感。(2)可以让正式任职的操类体育教师关注街舞,通过国内官方的平台培训学习并购买相关教材,不仅能满足学校对街舞教师的需求,还能够给学生好的培养环境。(3)一体化街舞课程中注重街舞课程分级的教学内容以及实践和理论的衔接,提高学生对街舞课程的参与体验感。(4)本研究因疫情仅从网上对开展街舞的中小学进行选取和调查,如条件允许,调查对象可从整体的中小学中选取,多角度深入地研究,使文章更具有说服性。
刘烜昕[6](2021)在《北京市首批38所“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试点校特色与经验研究》文中提出为贯彻落实中央27号文件精神,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一生一长、一师一专”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为了解决学校体育存在的各种问题。2016年10月,北京市教委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商讨后,最终确定在北京市16个区的38所学校设立首批试点。至今“一校一品”与教学改革已经走过了四年的时间,38所试点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成效显着,形成了首都学校体育改革的新模式。本文以北京市首批38所试点校为整体研究对象,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和北京农学院附属小学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个案分析。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个案分析法等对38所试点校产生的背景、开展现状、保障情况、“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的效果以及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和北京农学院附属小学开展“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进行特色与经验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38所试点校开展现状,38所试点校开展项目多样,多集中在篮球和足球项目,已经逐渐向“一校多品”发展。(2)38所试点校半数学校每天开展“一校一品”体育活动,基本能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3)38所试点校保障情况:体育师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教师学历水平较高;运动专项单一,师资力量结构失衡;体育教师地位待遇与其他科目教师同等。38所试点校场地设施配备基本完善,但仍存在“一场多用”的情况,86.8%试点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自筹经费,没有设立专项经费。(4)分析38所试点校给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带来的效果,得出38所试点校开展“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后成效显着。(5)总结38所试点校“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6)对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和北京农学院附属小学“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进行特色与经验分析。对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以“零点体育”为特色的体育课间操,以“走班制”为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以“全员运动会”为特色的体育竞赛的开展形式;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以打造校园超级杯赛的特色学校体育竞赛形式,北京农学院附属小学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化的体育课程改革模式进行分析,并总结三所学校开展“一校一品”的带来的效果,提炼经验。
黄嘉铭[7](2020)在《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作为我国学校体育课余运动训练的初级训练形式之一,是我国运动训练管理体制中极为重要的基础环节,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任务。在不断深化体教融合的背景下,近些年来,湖南省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类竞赛成绩位居全国前列,而株洲市作为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近些年来在体育传统项目上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有着其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对株洲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课余训练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法等研究方法,对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的实施状况、教练员与参训学生的基本情况等方面展开研究,了解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的整体现状,分析该地区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旨在推进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的健康持续发展,研究结论如下:1.株洲市现有9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数量位居湖南各市州前列,但城乡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项目上包括田径、足球、篮球、武术和乒乓球,学段上主要以高中学段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居多,而小学与初中学段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较少,制约着体育人才的输送,影响株洲市建立起完善的"小学一初中一高中"的一条龙式的衔接紧密的人才输送模式。2.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学校运动队,其次还有基层训练点、体育特长班、体育俱乐部等。各学校训练计划制定与执行情况良好,训练内容、训练时间较为合理,大部分学校竞赛成绩较为出色,传统项目普及率高,少数学校存在着缺少场地、缺少器材等情况。3.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练员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都比较合理,但教练员性别比例不均衡,运动队教练员大多为本校体育老师,大部分都拥有本科学历与较为合理的执教经验,超过一半的教练员有二级或更高运动技术等级,但只有少数教练员有专业运动队经历,教练员的学习培训情况良好,教练员基本满意现有工资待遇,但普遍认为训练补贴较少。4.参训学生主要是来自于教练员选拔和学校招收的体育特长生,男女比例不太均衡,多数参训学生没有运动技术等级,选择参加训练的原因主要是升学需要与兴趣爱好,大多数参训学生训练态度良好、文化知识学习态度积极,基本能够做到学习与训练兼顾,成绩大多位于班级中等及中下等水平。5.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的成功经验有:重视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与运动队的思想作风建设,积极引进高水平教练员人才,重视对教练员的培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点,积极地寻求与体育部门、社会俱乐部、高等院校的合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段层次分布不够均衡、传统项目的设置较单一,部分学校师资运动等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体育经费不够充足,考核评估、监管体系不够完善,队员选拔机制有待完善,输送渠道不够畅通等。
刘晓倩[8](2020)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区小学三年级开展花样跳绳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行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以培养青少年的体育爱好为目标,全国各地区根据各学校办学条件、地域特点、师资力量开展特色项目,学校加强“一校一品”建设,努力发展学校特色项目为学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花样跳绳运动是一项融合音乐、舞蹈和武术等多种元素形成的具有健身性、娱乐性以及观赏性等特点的有氧运动,又因其操作简单,危险系数低,受场地、天气限制小,并对小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学习兴趣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得到了众多学校的认可与支持。在学校开展花样跳绳运动,对拓宽教学内容,体育课程开发,丰富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区小学三年级开展花样跳绳体育活动的现状为研究对象,以开展花样跳绳体育活动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区小学三年级开展花样跳绳体育活动的深入研究,在总结现状的基础上,探寻影响花样跳绳运动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开展的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推动花样跳绳运动在呼和浩特市小学深入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得出以下结论:1.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区小学开展花样跳绳的时间较短,未形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上框架基本形成,但距离开设花式跳绳课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形成学校的特色项目还有诸多的不足。2.小学三年级开展花样跳绳运动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重视,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但在学校三年级开展花样跳绳运动过程中,过多的强调基础训练,忽略了花样跳绳的开发和发展,样式较为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有所下降。3.各学校体育教师对花样跳绳运动的认知和了解程度较其他体育活动低,大部分体育教师并没有接受过花样跳绳运动的专业培训,而是通过自学进行学习。学校专业的花样跳绳教师多以外聘的形式,学校缺乏对体育教师有关花样跳绳运动理论及技术的培训,教师对学生各阶段评价和考核不够系统和完善。4.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区小学三年级在开展花样跳绳体育活动中,需要拓宽学生了解花样跳绳的途径;加大对花样跳绳运动的宣传力度;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与建设;丰富教学大纲,撰写校本教材,完善评价考核体系。
张文东[9](2020)在《北京市中小学校园地下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进程的加快,北京市出现了用地紧张的矛盾,这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也制约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转向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用地紧缺也是困扰北京市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我国在校生人数不断攀升,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中小学校功能建筑日益多样化,这对中小学校园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也对中小学校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研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梳理国内外中小学地下空间和校园建设发展历程,结合调研案例总结北京市中小学地下空间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通过对北京市中小学用地调研和指标分析,说明北京市中小学利用地下空间的必要性。第二,针对中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对中小学生地下空间的功能类型、使用环境等特征进行分析,提炼出影响地下空间的四个要素:空间布局、交通系统、空间环境及防灾设计;第三,基于这四个要素,提出北京市中小学校园地下空间的设计策略,即多层次的功能布局,便捷化的交通系统,人性化的空间环境,全面性的防灾设计。本文的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和充分的案例分析,针对北京市中小学地下空间实际需求和设计要素,具有针对性地提出设计策略。希望文本的研究能为日后中小学地下空间的设计项目提供可操作性的设计方法,并且为相关中小学校园地下空间的研究课题得到补充。
杨茗钧[10](2020)在《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运动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排球传统项目学校作为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运动的长期顺利的发展,不仅促进校园排球发展,同样对我国排球运动发展也是起到一定促进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等方法,以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运动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通过SWOT分析、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来分析内外的影响因素;并通过计算分析推出适合的发展战略方向,并对其战略进行系统分析。结论如下:1.主要优势:拥有基础资源的保障、学校重视并组织排球项目的发展、教练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学生有良好的基础,并且家长也持支持态度。2.主要劣势:运行模式的单一、场地器材的保养维护不到位、资金来源的单一、排球专项教师不足、排球活动形式较少和学训之间的冲突这些问题。3.主要机遇:国家重视,人才需求量大、政策支持、体育环境良好、“女排效应”影响、北京地域优势带来的各种资源和机会、相关赛事的增多、传统校数量较大都为其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4.主要威胁: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近年北京市特长生招生政策的取消,各区县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体育项目分布的不均匀、排球后备人才输送渠道不畅;其他项目的影响(分流)等方面的问题。5.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运动发展战略适合用增长型(S-O)战略。充分利用好现今大环境带来的机遇,结合自身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克服自身的劣势,避免外界带来的威胁。结合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资源带来的便利,利用好大环境创造的良好氛围,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并且增加排球传统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利用好外在环境给予的各方面有利条件,来解决排球传统校排球运动发展中出现的学校运行模式单一、器材维护不到位、资金来源单一、学校排球专项教师不够、人才输送渠道不畅等问题,从而促进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运动的长期发展。
二、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需要 |
1.1.2 “校园网球特色学校”是为校园网球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的需要 |
1.1.3 昆明市校园网球持续前行的需要 |
1.1.4 为我国培养网球后备人才的需要 |
1.1.5 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校园网球 |
2.1.2 特色学校 |
2.1.3 全国青少年校园网球特色学校 |
2.2 关于国内外对青少年校园网球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关于青少年网球的研究 |
2.2.2 国内青少年校园网球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地考察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
4.1.1 调查区域及调查对象的选取原因 |
4.1.2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基本情况 |
4.1.3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师资情况分析 |
4.1.4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网球场地器材情况 |
4.1.5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学生及家长对参与网球运动的情况调查分析 |
4.1.6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教学情况分析 |
4.1.7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情况分析 |
4.1.8 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经费及制度保障情况分析 |
4.2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出色个案分析 |
4.2.1 昆明市第十中学的教学理念 |
4.2.2 昆明市第十中学网球师资力量情况 |
4.2.3 昆明市第十中学的校园网球氛围情况 |
4.2.4 昆明市第十中学校队的建立及训练与竞赛情况 |
4.2.5 昆明市第十中学网球人才近3 年输出情况 |
4.3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探索性因素分析 |
4.3.2 验证性因素分析 |
4.4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的提升策略 |
4.4.1 加强网球师资队伍的建设,健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体系 |
4.4.2 增加校园网球社、网球选修课程的设置 |
4.4.3 建立资源共享模式,提高现有场地的利用率 |
4.4.4 加强校园网球理论教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宣传推广途径 |
4.4.5 完善竞赛体系,建立合理的联赛制度 |
4.4.6 努力开发网球校本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
4.4.7 借助社会力量,多种渠道获得经费的投入 |
4.4.8 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健全教师以及学生保障体制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B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C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家长问卷) |
附录 D 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新课改背景下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课改背景下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高度重视 |
1.1.2 体育社团是学生体育活动的载体 |
1.1.3 体育社团活动开展是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社团概念界定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关于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
2.2.2 关于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存在问题的研究 |
2.2.3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对策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实地考察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
4.1.1 组织管理 |
4.1.2 开设项目 |
4.1.3 时间安排 |
4.1.4 经费来源及流向 |
4.1.5 活动场地器材 |
4.1.6 指导教师情况 |
4.1.7 学生参与 |
4.2 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4.2.1 器材适用性不强 |
4.2.2 社团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内容单一 |
4.2.3 学生课余时间缺乏,参与积极性不高 |
4.2.4 指导教师专业性不强 |
4.2.5 领导重视度不够 |
4.3 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经验借鉴 |
4.3.1 完善评价制度,谋求长远发展 |
4.3.2 拓宽空间路径,实现特色发展 |
4.3.3 强化基础保障,促进稳定发展 |
4.3.4 依靠体育社团,缓解“三点半”现象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加大对场地器材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
5.2.2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内容 |
5.2.3 增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兴趣 |
5.2.4 定期组织教师专业培训,提升教师专项技能水平 |
5.2.5 转变校领导观念,打造学校特色体育社团项目 |
5.2.6 积极与校外进行交流,遵循规律创新社团管理模式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附件 |
(3)成都市金堂县乡镇小学跳绳运动特色化建设研究 ——以清明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学校体育“一校一品”特色化构建需要 |
1.1.2 学校体育特色化发展需要 |
1.1.3 乡镇学校体育项目特色化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方法与对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地考察法 |
3.2.4 专家调查法 |
3.2.5 实证法 |
3.2.6 统计分析法 |
3.2.7 逻辑归纳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成都市金堂县乡镇小学跳绳运动开展现状分析 |
4.1.1 金堂县乡镇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分析 |
4.1.2 金堂县乡镇小学跳绳开展形式分析 |
4.1.3 学生参与跳绳后的情况分析 |
4.2 成都市金堂县乡镇小学跳绳运动特色化构建 |
4.2.1 学校体育教师跳绳专项能力提升途径 |
4.2.2 学校跳绳课程设计 |
4.2.3 学校大课间跳绳特色活动设计 |
4.2.4 学校跳绳项目人才梯队建设 |
4.2.5 学校跳绳竞赛活动设计 |
4.2.6 校园跳绳特色文化建设 |
4.3 成都市金堂县乡镇小学跳绳运动特色化实证结果分析 |
4.3.1 提升了教师综合能力 |
4.3.2 学校跳绳课程建设成效分析 |
4.3.3 大课间跳绳特色活动建设成果分析 |
4.3.4 学校跳绳项目人才梯队建设与竞赛成绩分析 |
4.3.5 校园跳绳特色文化建设成果分析 |
4.3.6 带动校外跳绳运动推广的成果分析 |
4.4 成都市金堂县乡镇小学跳绳运动特色化建设问题反思 |
4.4.1 教师缺乏专项培训,跳绳内容缺乏创新 |
4.4.2 经费投入不足,宣传深度不够 |
4.4.3 跳绳与相关学科之间结合不够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聘请专项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5.2.2 拓宽资金来源,加强宣传力度 |
5.2.3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打造特色项目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9 附件 |
(4)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创新点与思路 |
1.3.1 研究创新点 |
1.3.2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运动参与 |
2.1.2 AHKC评估体系 |
2.2 基于关键词共词网络图谱分析中外运动参与的研究现状 |
2.2.1 我国运动参与研究现状 |
2.2.2 国外运动参与研究现状 |
2.2.3 中外运动参与研究现状对比分析 |
2.3 运动参与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3.1 运动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分析 |
2.3.2 运动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分析 |
2.4 AHKC评估体系的相关研究 |
2.4.1 AHKC评估体系各指标阐释 |
2.4.2 AHKC评估方式和评估标准 |
2.5 研究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 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数量统计 |
4.1.2 学校体育参与状况描述统计 |
4.1.3 家庭体育参与状况描述统计 |
4.2 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特征分析 |
4.2.1 行为层次指标分析 |
4.2.2 环境层次指标分析 |
4.2.3 政策层次指标分析 |
4.2.4 国内外运动参与等级比较分析 |
4.3 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4.3.1 定序logistic回归模型设定及变量操作 |
4.3.2 定序logistic回归模型汇报 |
4.3.3 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存在不足及原因分析 |
4.4.1 北京市中小学生各类别运动参与现状存在差异 |
4.4.2 北京市中小学生各层次运动参与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
4.4.3 北京市中小学运动参与现有评估方式仍需完善 |
4.4.4 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环境分割并存且发展失衡 |
4.5 促进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的策略 |
4.5.1 重审学校作用,建立多维体育环境,提升全民体育素养 |
4.5.2 开展共享体育,制定统一标准指南,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 |
4.5.3 优化体育评价方式,构建评价反馈系统,动态更新参与情况 |
4.5.4 搭建家校联动平台,增强家长体育素养,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
5 结论 |
6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 学生问卷 |
附件2 家长问卷 |
(5)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开展现状与发展方向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概念 |
1.4.2 街舞在校园开展的可行性相关研究 |
1.4.3 街舞在校园的开设情况相关研究 |
1.4.4 一体化课程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课程开展情况分析 |
3.1.1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开展的形式和时间 |
3.1.2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学的课次和时长 |
3.1.3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学的场地设施情况 |
3.1.4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的开设内容 |
3.1.5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学中教材的使用情况 |
3.1.6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代表队的参赛情况 |
3.2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师情况分析 |
3.2.1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师的数量情况 |
3.2.2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师的性别及年龄结构 |
3.2.3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师的学历结构 |
3.2.4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师学习期间主修专业 |
3.2.5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师继续学习的情况 |
3.2.6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师对中小学街舞一体化课程可行性的态度 |
3.3 北京市中小学生参与街舞运动的情况分析 |
3.3.1 北京市中小学生对参与街舞运动的态度分析 |
3.3.2 北京市中小学生参与街舞的时间安排 |
3.3.3 北京市中小学生参与街舞的次数 |
3.3.4 北京市中小学生每次参与街舞的练习时间 |
3.3.5 北京市中小学生适当参加街舞运动与文化课学习的关系 |
3.4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开展的现状问题对策研究 |
3.4.1 主要的现状问题 |
3.4.2 对策研究 |
4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发展方向探析 |
4.1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向“一体化课程”的方向发展 |
4.2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向“一体化课程”方向发展的有利条件 |
4.2.1 街舞的升学优势 |
4.2.2 教学环境及教育政策的大力支持 |
4.2.3 师资储备及教学经验水平的提高 |
4.2.4 社会期许的导向 |
4.2.5 学生兴趣及群众基础作为支撑 |
4.3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向“一体化课程”方向发展的实施方案构想 |
4.3.1 分段设置课程的目标 |
4.3.2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 |
4.3.3 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衔接 |
4.3.4 多元化的课程学习评价设计 |
4.3.5 校园街舞竞赛的开展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北京市首批38所“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试点校特色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
1.1.2 “一校一品”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 |
1.1.3 文件政策给予支持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1 “一校一品” |
1.4.1.2 “一校多品” |
1.4.1.3 体育教学改革 |
1.4.1.4 体育特色 |
1.4.2 “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的相关研究 |
1.4.2.1 “一校一品”的指导思想、定位及提出背景研究 |
1.4.2.2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研究 |
1.4.2.3 “一校一品”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1.4.2.4 “一校多品”的发展策略研究 |
1.4.3 文献研究综评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3.1 调查问卷设计 |
2.2.3.2 问卷的效度检验 |
2.2.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2.3.4 问卷的信度检验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个案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38 所“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试点校基本情况分析 |
3.1.1 38 所试点校产生的背景 |
3.1.2 38 所试点校的选取 |
3.1.2.1 市级选拔 |
3.1.2.2 区级推荐 |
3.1.3 38 所试点校辖区分布情况 |
3.1.4 38 所试点校学校类型分析 |
3.2 38 所“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试点校开展情况分析 |
3.2.1 38 所试点校开展项目统计分析 |
3.2.2 38 所试点校每周开展活动时间频率分析 |
3.3 38 所“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试点校保障情况分析 |
3.3.1 38 所试点校师资情况分析 |
3.3.1.1 体育教师年龄情况分析 |
3.3.1.2 体育教师学历与职称情况分析 |
3.3.1.3 体育教师从教年限情况分析 |
3.3.1.4 体育教师运动专项和运动等级情况分析 |
3.3.1.5 体育教师待遇情况分析 |
3.3.2 38 所试点校场地设施情况分析 |
3.3.3 38 所试点校经费来源情况分析 |
3.4 38 所试点校实施“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
3.4.1 带动学校整体发展 |
3.4.1.1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提高 |
3.4.1.2 学校的影响力和声望提高 |
3.4.1.3 学校总体变化趋势向好 |
3.4.2 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
3.4.2.1 体育教师工作热情得到提升 |
3.4.2.2 体育教师的影响明显提高 |
3.4.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3.4.3.1 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
3.4.3.2 体育感兴趣的学生明显增多 |
3.4.3.3 学生的精神面貌明显改善 |
3.4.4 促进家校体育结合 |
3.4.4.1 家长的支持度明显提高 |
3.4.4.2 家校体育结合成效显着 |
3.5 38 所试点校“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3.5.1 38 所试点校开展“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
3.5.1.1 部分学校场地设施短缺,存在“一场多用”的问题 |
3.5.1.2 体育师资力量结构失衡,运动专项单一 |
3.5.1.3 经费保障力度不足,学校缺乏专项资金 |
3.5.1.4 缺乏相应的校本教材,学校课程体系不完善 |
3.5.1.5 学校体育品牌建设不充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浓厚 |
3.5.1.6 家校合作不够紧密,家长参与度不高 |
3.5.2 38 所试点校开展“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
3.5.2.1 合理规划学校场地设施,实现社会场地资源共享 |
3.5.2.2 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
3.5.2.3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学校设立专项经费 |
3.5.2.4 创编学校特色校本教材,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
3.5.2.5 树立学校体育品牌效应,营造良好体育文化氛围 |
3.5.2.6 转变家长体育观念,促进家校体育结合 |
4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特色与经验个案分析 |
4.1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特色与经验分析 |
4.1.1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内容 |
4.1.1.1 改革体育课间操:零点体育 |
4.1.1.2 改革体育课程教学:体育走班制 |
4.1.1.3 改革体育竞赛:全员运动会 |
4.1.2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
4.1.2.1 学校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
4.1.2.2 学生体质测试成绩明显提高 |
4.1.2.3 学生体重与视力指数明显改善 |
4.1.2.4 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变化较大 |
4.1.3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
4.1.3.1 改革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4.1.3.2 改革体育竞赛形式,全员参与以赛代练 |
4.1.3.3 改革课间操内容,增强学生体质 |
4.1.3.4 改革体育评价方式,增强学生成就感 |
4.1.3.5 改革参与主体边界,共享成长 |
4.2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特色与经验分析 |
4.2.1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内容 |
4.2.1.1 全员体育竞赛:打造校园超级杯赛 |
4.2.1.2 改革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走班制 |
4.2.2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
4.2.2.1 学校体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
4.2.2.2 校长声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
4.2.2.3 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
4.2.2.4 家长参与共同发展 |
4.2.3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
4.2.3.1 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调整运动负荷 |
4.2.3.2 开展全员体育竞赛,延伸课堂教学效果 |
4.2.3.3 学生全面发展入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
4.2.3.4 营造浓厚校园足球比赛文化氛围 |
4.3 北京农学院附属小学“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特色与经验分析 |
4.3.1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内容 |
4.3.1.1 国家课程校本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
4.3.1.2 校本课程特色化:一静两动 |
4.3.2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
4.3.2.1 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
4.3.2.2 增强教师教改意识 |
4.3.2.3 提升学生身体素养 |
4.3.2.4 促进家校体育融合 |
4.3.3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
4.3.3.1 改变学校体育课程,打造学校体育品牌 |
4.3.3.2 保证体育师资力量,打造专业师资团队 |
4.3.3.3 积极鼓励全员参与,发挥多方力量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研究 |
1.4.2 有关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的研究 |
1.4.3 有关课余训练现状的研究 |
1.4.4 有关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的研究 |
1.4.5 湖南省及株洲市关于传统项目学校和课余训练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概况 |
3.1.1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分布状况 |
3.1.2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命名时间及项目现状 |
3.2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1 运动队的组建 |
3.2.2 训练组织形式的调查与分析 |
3.2.3 训练目标制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2.4 训练计划制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2.5 训练内容安排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2.6 训练方法运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2.7 训练时间安排的调查与分析 |
3.2.8 训练负荷安排的调查与分析 |
3.2.9 训练场地设施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2.10 训练经费来源及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
3.2.11 训练中伤病控制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2.12 参赛情况及体育人才输送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2.13 训练效果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
3.3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练员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
3.3.1 教练员的性别比例情况调查与分析 |
3.3.2 教练员的年龄和执教年限情况调查与分析 |
3.3.3 教练员的学历和职称情况调查与分析 |
3.3.4 教练员运动经历与运动技术等级情况调查与分析 |
3.3.5 教练员学习培训情况调查与分析 |
3.3.6 教练员的工资待遇及满意度情况调查与分析 |
3.4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参训学生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
3.4.1 参训学生进入运动队途径的调查与分析 |
3.4.2 参训学生的男女比例情况调查与分析 |
3.4.3 参训学生年龄与开始训练年龄的调查与分析 |
3.4.4 参训学生训练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
3.4.5 参训学生训练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
3.4.6 参训学生运动技术等级情况调查与分析 |
3.4.7 参训学生文化知识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 |
3.4.8 参训学生家长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
3.5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3.5.1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成功经验 |
3.5.2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存在的问题 |
3.5.3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发展对策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练员调查问卷 |
附录 B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生运动员调查问卷 |
附录 C 调查问卷专家效度评价表 |
附录 D 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领导、传统项目学校主管部门领导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区小学三年级开展花样跳绳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区小学三年级学生参加花样跳绳体育活动的整体情况调查与分析 |
4.1.1 学生参加花样跳绳体育活动前身体素质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2 学生参加花样跳绳体育活动频次和时间调查与分析 |
4.1.3 学生参加花样跳绳体育活动的动机和学习兴趣调查与分析 |
4.1.4 学生对花样跳绳体育活动的认知情况调查与分析 |
4.1.5 学生参加花样跳绳体育活动的态度调查与分析 |
4.2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区小学三年级开展花样跳绳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2.1 体育教师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
4.2.2 花样跳绳体育活动开展内容及组织形式调查与分析 |
4.2.3 花样跳绳体育活动考核和评价方式调查与分析 |
4.2.4 体育教师对开展花样跳绳体育活动的认知情况调查与分析 |
4.2.5 体育教师对学校开展花样跳绳体育活动的态度调查与分析 |
4.3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区小学三年级开展花样跳绳体育活动的学生家长态度调查与分析 |
4.3.1 家长对花样跳绳运动的认知情况调查与分析 |
4.3.2 家长对孩子参加花样跳绳体育活动的态度调查与分析 |
4.4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区小学三年级开展花样跳绳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缺乏专业花样跳绳教师 |
4.4.2 未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
4.4.3 教材和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
4.4.4 花样跳绳项目开展样式少且单一 |
4.4.5 项目的经费投入不足 |
4.5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区小学三年级开展花样跳绳运动的对策研究 |
4.5.1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组织教师参加培训 |
4.5.2 宣传花样跳绳文化,提高重视程度 |
4.5.3 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考核体系 |
4.5.4 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教学内容 |
4.5.5 加强学校重视,设立专项资金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加强学校重视,提高家长和学生认识 |
5.2.2 加强花样跳绳运动的宣传力度 |
5.2.3 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与建设 |
5.2.4 完善教学大纲,撰写校本教材,制定评价考核体系 |
5.2.5 开展花样跳绳运动,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北京市中小学校园地下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中小学 |
1.2.2 地下空间 |
1.3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城市地下空间研究现状综述 |
1.3.2 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研究现状综述 |
1.3.3 中小学地下空间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北京市中小学校园建设及地下空间现状分析 |
2.1 北京市中小学校园建设发展历程 |
2.2 中小学规划和建筑设计基本要点分析 |
2.2.1 校园用地 |
2.2.2 校园总平面布置 |
2.2.3 校园功能分区 |
2.3 北京市中小学用地调研及指标分析 |
2.3.1 北京市城六区中小学用地现状调研调查分析 |
2.3.2 北京市城六区中小学校总用地规模调查 |
2.3.3 北京市城六区中小学校总建筑面积调查 |
2.4 北京市中小学地下空间发展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小学地下空间特征分析 |
3.1 使用人群特殊性 |
3.1.1 中小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
3.1.2 中小学生的活动类型 |
3.1.3 中小学生的空间诉求 |
3.2 使用功能多样性 |
3.2.1 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 |
3.2.2 生活服务用房 |
3.2.3 校园辅助用房 |
3.2.4 体育运动用房 |
3.2.5 公共活动用房 |
3.3 使用环境复杂性 |
3.3.1 建筑环境 |
3.3.2 生理环境 |
3.3.3 心理环境 |
3.3.4 安全隐患 |
3.4 适应中小学特征的地下空间设计要素 |
3.4.1 空间组织 |
3.4.2 交通系统 |
3.4.3 空间环境 |
3.4.4 防灾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京市中小学校园地下空间设计策略 |
4.1 多层次的空间布局 |
4.1.1 水平空间布局 |
4.1.2 竖向空间布局 |
4.1.3 地下空间的功能复合 |
4.1.4 地下空间的多样性塑造 |
4.2 便捷化的交通系统 |
4.2.1 地下空间入口设计 |
4.2.2 地下空间步行系统 |
4.2.3 地下停车接送系统 |
4.3 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
4.3.1 自然采光设计 |
4.3.2 通风系统设计 |
4.3.3 景观绿化设计 |
4.3.4 室内设计 |
4.4 全面性的防灾设计 |
4.4.1 防火设计 |
4.4.2 防洪排涝设计 |
4.4.3 地下空间公共安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10)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运动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1.1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
1.4.1.2 排球传统项目学校 |
1.4.2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现状相关研究 |
1.4.3 排球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现状相关研究 |
1.4.4 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涉及传统校的相关研究 |
1.4.5 发展战略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3.1 问卷的设计 |
2.2.3.2 问卷的发放和收回 |
2.2.3.3 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
2.2.4 德尔菲法 |
2.2.5 层次分析法 |
2.2.6 SWOT分析法 |
2.2.6.1 分析内外环境影响因素 |
2.2.6.2 矩阵构造并分析各战略 |
2.2.7 数理统计法 |
2.2.8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运动现阶段发展的外部环境情况 |
3.1.1 政治因素 |
3.1.2 经济因素 |
3.1.3 社会文化因素 |
3.1.4 教育环境因素 |
3.1.4.1 我国体育和教育大环境 |
3.1.4.2 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的整体发展情况 |
3.1.4.3 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项目分布情况 |
3.1.4.4 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数量情况 |
3.1.4.5 排球传统项目学校区域分布情况 |
3.1.4.6 排球传统项目学校中、小学分布情况 |
3.1.4.7 北京市举办的青少年排球赛事 |
3.1.5 小结 |
3.2 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运动现阶段发展的内部环境情况 |
3.2.1 学校的排球场地、器材基础设施情况 |
3.2.2 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管理体系情况 |
3.2.2.1 领导的重视程度与发展规划的制定 |
3.2.2.2 学校管理运行模式与检查方式 |
3.2.3 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师资力量调查情况 |
3.2.3.1 教练员的年龄、性别及身份情况 |
3.2.3.2 教练员的学历情况 |
3.2.3.3 教练员的运动等级和执教年限情况 |
3.2.3.4 参加培训情况 |
3.2.3.5 待遇与自我评价情况 |
3.2.4 学校排球运动的开展方式 |
3.2.4.1 排球运动的开展方式 |
3.2.5 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普通学生和运动员情况 |
3.2.5.1 学生运动员的年龄情况 |
3.2.5.2 运动等级和运动等级水平情况 |
3.2.5.3 家长支持和学习情况 |
3.2.6 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训练与竞赛情况 |
3.2.6.1 运动员的选材来源情况 |
3.2.6.2 北京市排球传统校排球队训练情况 |
3.2.7 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运动相关的资金运营情况 |
3.2.8 小结 |
3.3 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运动发展战略影响因素SWOT分析 |
3.3.1 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筛选 |
3.3.2 优势分析 |
3.3.2.1 北京市排球传统校评估制度严格,定期组织教师相关培训,保障排球项目发展基本所需 |
3.3.2.2 学校和领导重视本校排球运动发展,定期组织检查排球教学和训练工作,定期召开教练员会议 |
3.3.2.3 多数教练员拥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比赛经验丰富,并且有一定的执教能力,满足学校排球训练所需 |
3.3.2.4 北京市排球传统校多数学生接触排球时间早,有助于更早积累经验 |
3.3.2.5 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的家长非常支持学生参加排球运动 |
3.3.3 劣势分析 |
3.3.3.1 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运动运行模式单一,主靠学校独立运行模式 |
3.3.3.2 学校场地和器材不充足,保养和维护不到位 |
3.3.3.3 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来源途径单一 |
3.3.3.4 学校中排球专项体育教师不够 |
3.3.3.5 学校组织的排球活动形式较少 |
3.3.3.6 学习文化课与训练之间的冲突 |
3.3.4 机遇分析 |
3.3.4.1 国家重视排球运动的整体发展,对排球后备人才需求较大 |
3.3.4.2 各级政府提出“推动排球运动发展”的相关政策 |
3.3.4.3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逐渐壮大,为学校排球运动的普及与推广创造良好的环境 |
3.3.4.4 北京市教委和体育局对排球传统校开展排球运动给予支持与鼓励 |
3.3.4.5 “女排效应”对排球运动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 |
3.3.4.6 “体教结合”的新模式促进北京市排球传统校排球运动的发展 |
3.3.4.7 现代传播媒体多元化 |
3.3.4.8 首都地域优势,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拥有大量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
3.3.4.9 北京市青少年排球赛事增多,提供大量学习与参赛机会 |
3.3.4.10 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总数较多 |
3.3.5 威胁分析 |
3.3.5.1 我国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 |
3.3.5.2 北京市特长生招生政策取消 |
3.3.5.3 北京市各区县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 |
3.3.5.4 北京市体育传统校各体育项目的分布不均匀 |
3.3.5.5 排球后备人才输送渠道不畅 |
3.3.5.6 其他项目的影响(分流) |
3.4 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运动发展战略的思考 |
3.4.1 SWOT矩阵分析 |
3.4.2 战略组合方向 |
3.4.2.1 增长型(S-O)战略 |
3.4.2.2 扭转型(W-O)战略 |
3.4.2.3 多元化型(S-T)战略 |
3.4.2.4 防御型(W-T)战略 |
3.4.3 确定适合的战略方向 |
3.4.3.1 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3.4.3.2 战略方向定位和选择 |
3.4.3.3 战略指导思想 |
3.4.3.4 战略指导目标 |
3.4.3.5 战略指导重点 |
3.4.3.6 小结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四、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昆明市“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D]. 唐云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新课改背景下成都市锦江区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研究[D]. 范青.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成都市金堂县乡镇小学跳绳运动特色化建设研究 ——以清明小学为例[D]. 袁灿.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4]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D]. 赵甜.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5]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开展现状与发展方向探究[D]. 李文超.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6]北京市首批38所“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试点校特色与经验研究[D]. 刘烜昕.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7]株洲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黄嘉铭. 河南大学, 2020(06)
- [8]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区小学三年级开展花样跳绳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晓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3)
- [9]北京市中小学校园地下空间设计研究[D]. 张文东.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10]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运动发展战略研究[D]. 杨茗钧.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