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入世后城市发展的战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海霞[1](2020)在《宏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增速放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也随之缓慢,国家在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从各方面加强了对建设工程行业的管控,工程行业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宏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简称宏达公司)是吉林省内一家具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一级资质的企业,自2003年成立以来累计完成吉林省内上百项的市政工程施工任务,在行业内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然而,由于公司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面临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公司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宏达公司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成为公司面临的严峻问题。因而,本文将通过对宏达公司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所处的战略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为指引公司发展方向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战略。本文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和深入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应用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结合公司实际为宏达公司选择、制定科学合理的竞争战略。首先,本文通过对宏达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宏达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市场开拓具有局限性、战略目标不明确、资金运作存在困难和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其次,本文采用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对宏达公司进行外部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分析,发现宏达公司处在政治稳定、经济增速放缓、社会服务要求提高、科技创新飞速发展、行业压力巨大的环境下,宏达公司面临的是机遇更是挑战,宏达公司必须做出改变,才能使公司获得竞争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内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发现宏达公司内部的组织架构有待优化、员工素质有待提升、管理体系有待完善、企业文化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进而采用SWOT分析发现宏达公司面对竞争具有集团支持、资质和成本管理上的优势,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弱、资金运作困难和缺乏科技创新的劣势,面临吉林省大力推动城镇化建设和污水治理等项目及倡导绿色施工的机遇,面临业主谈判能力增强、愈演愈烈的竞争态势、对手的低价中标策略等的威胁。最后,在以上战略分析的基础上为宏达公司确定竞争战略目标,做出战略选择,由于宏达公司在行业内具有较大的成本管理优势,同时具备业务扩展的基础条件,因此,选择了成本领先战略为主,差异化战略为辅的竞争战略,并依据所选战略制定优化成本管理、完善公司管理体系、注重科技创新的实施方案,以及从加强企业文化、优化组织架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战略实施保障措施,以保证战略实施的顺利进行。本文希望通过对宏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研究,实现宏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建设工程市政工程市场初期的合理规划,在保证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希望本文的研究及结论对其他市政工程施工企业制定和实施竞争战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璇[2](2020)在《基于哈佛框架的CL建筑装饰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8年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的思想水平以及物质文化水平不断进步,这也让现代人们对于自己生活环境的美观需求有了更深向往。最初的中国传统建筑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中国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环境需求,人们更加注重建筑以及环境的美观和生活所能够带来的享受。所以这也促进了我国现代建筑业和室内装饰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使得建筑装饰企业逐渐在我国消费市场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随着我国建筑市场日渐成熟,建筑装饰企业数量已经非常庞大,已经达到十多万家,但有资质的企业数量只有一少半,而具有营业执照但没有资质的却多达28万家,竞争异常激烈。此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建筑的环保性和建筑的美观化,对材料和创新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建筑装饰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立足企业实际情况,合理定位,拥有适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发展目标。财务分析是财务活动中的核心部分之一,是按照企业的财务相关数据以及企业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对该企业的从前、现在以及将来所做出的经营判断和预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不是独立存在的,企业的经济活动不但会受到市场的经营策略以及国家的财务政策方面的影响,而且也当前国家是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所处的背景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本文是基于财务报表内部使用者的角度,以哈佛分析框架为研究基础,以CL建筑装饰公司为具体案例,对企业2014-2018年这五年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CL建筑装饰公司的基本情况,本论文一方面对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进行了归纳,另一方面对哈佛分析框架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由此对CL建筑装饰公司运用哈佛分析框架的进行了相应的财务分析。在企业战略分析方面,采用PEST和波特五力模型对企业自身以及所处行业进行了分析;在企业会计分析方面,通过对CL建筑装饰公司主要资产项目的分析,选取出对企业有重要影响的会计科目进行了分析研究;在企业财务分析方面,对CL建筑装饰公司财务报表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公司报表分析的主要方法采用的是比率分析法,对公司的盈利、营运、偿债、成长这四个能力进行分析,并且对比了同行业的其他两家公司。在企业前景分析方面,全面客观的预测CL建筑装饰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财务能力方面的前景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建议。通过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CL建筑装饰公司的部分相关财务指标表现较好,但与同行业相比而言,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利用率底,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长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CL建筑装饰公司需要做出相应措施,比如说转变发展战略,抓住发展机遇,加强环保,坚持创新,提高资产利用率,加强存货管理,改善资本结构等。就CL建筑装饰公司来说,其整体的财务状况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如果公司能及时做出调整,也会有较高水平的提升。本文采用哈佛分析框架对CL建筑装饰公司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弥补了传统财务分析单纯的数据分析的缺陷,并将其运用到了建筑装饰企业,希望对建筑装饰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高杨[3](2019)在《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ZT汽车公司在汽车行业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己经从最初的区域性汽车制造企业成长为全国性的集汽车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另一方面,在当前汽车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局面下,公司的发展面临着内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ZT汽车公司需要一个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这关系到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兴衰存亡。本文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介绍了 ZT汽车公司的发展历程及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利用PESTEL分析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等方法详细分析了 ZT汽车公司所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立了 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分别在公司层、业务层、职能层制定了ZT汽车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并为其发展战略提出了实施与保障措施。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ZT汽车公司目前发展方向面临困境。当前公司正处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的转型过渡期,较早的产业布局和规范的管理模式使ZT汽车公司业绩一度创造国产汽车新高,但后续转型动力不够强劲使得发展战略的优化所面临的难度非常之大,新业务的开发实施有一定障碍。第二,ZT汽车公司的发展战略亟需调整改进。从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能源的利用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等因素促使汽车产业结构转型,公司的资源、能力优势,都使得公司可以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第三,ZT汽车公司应该选择SO战略为主要发展方向,发挥优势,全面利用机会。研究表明,公司应利用好一体化和多元化,加强创新开发和质量管控,做好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合理规划汽车产业的资源分配,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第四,研究最后从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战略管控等方面提出了 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研究可以为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提供理论支撑,也对相关行业与企业的发展战略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操[4](2019)在《海铁联运项目投资战略分析 ——以Y公司为例》文中指出Y公司作为目前福建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精良、政策开放度最高的集装箱专用码头,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岸线资源,通关环境高效顺畅,股东背景实力雄厚,目前已完成“中国第一、全球领先”的自动化码头一期项目建设。随着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的揭牌以及厦门港的持续整合,将给Y公司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部署,延伸码头集团产业链的战略布局,提升在中国海峡西岸的港口竞争力,拓展内陆经济腹地货源,构建港区集疏运物流体系,满足军用战备物资输送需求,Y公司计划投资建设国内首个海铁联运环保自动化码头项目,以实际行动践行国家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本文分为绪论、理论基础、战略投资分析、投资可行性分析、投资风险评价与对策、结论六大部分,主要以战略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等为出发点,以具体项目为切入点,对公司战略投资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该项目投资是符合公司战略管理目标的需要,经济上具有可行性,有助于公司未来战略发展,同时对项目实施风险提出风险控制方案。
许言庆[5](2016)在《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国际航运网络化和船舶大型化背景下,现代港口呈现出多功能化、系统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因素也更为复杂。欧美国家一些港口发展历程表明,沿海港口凭借地理区位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离不开内陆经济腹地的支持,腹地的范围与规模、产业结构、发展活力等是港口物流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港口与腹地之间是一个复杂地理空间系统,涉及到多个部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有港口内部各种条件,也有外部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对各种因素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是港口腹地空间范围测度的前提。为更好地体现港口与…….复杂空间关系,突出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可行性,减少评价中的主观性,本研究结合因子分析法,运用拓展的哈夫概率模型(Huff‘s Model),从运输时间距离、港口内部条件与能力、外部城市支持、外贸背景、竞争港口等多层影响因素,来考察沿海20个港口,2001年,2006年,2010年和2014年的腹地空间变化情况。论文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分析我国港口发展背景和发展现状,对经济地理和港口经济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包括港口区位理论、港口体系、腹地空间关系、港口物流效率与贸易、港口竞争与合作等,对相关文献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综述。探讨港口-腹地空间关系主要内容,分析在腹地划分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为分析港口腹地空间演变做好理论和方法准备。(2)探讨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结合相关理论对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对港口与城市之间基本关系进行梳理,分析腹地对外经济开放与港口物流之间的关系。并以宁波-舟山港为对象,分别进行港口与城市,港口物流与直接腹地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港口和腹地之间是多维的复杂关系,受港口城市、对外开放政策、地理区位与交通运输多种因素的影响。港口与城市关系密切,相互作用。对外开放政策对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影响明显,沿海港口腹地竞争的地理范围也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与拓展呈现出由东到西,由点及面的梯度特征。(3)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沿海港口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在研究港口综合实力内涵和影响因素基础上,分析港口市场竞争结构和态势,确定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利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沿海20个港口的城市支持度和外贸背景因素进行评价,并把分析结果作为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外部因素,对沿海20港口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得到综合规模、码头效率(码头设施)、外贸与外部物流条件等公因子。比较4年情况,发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港口因子贡献有较大差异,影响港口综合实力得分。根据得分结果,沿海20个港口可以分成4个层次与类型。(4)沿海港口的腹地空间演变实证研究。首先确定港口腹地的划分方法、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并结合前文港口综合实力研究结果,分析沿海港口的腹地在不同外贸背景下的演变,包括入世前的腹地、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的腹地、金融危机恢复后的腹地、“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腹地等。结果表明,伴随着外贸环境的变化,港口的综合实力也发生变化,港口的腹地空间因此而变,并呈现出港口类型差异和地域布局差异等特征。影响港口-腹地空间变化的因素很多,港口地理区位因素、港口与城市综合规模、外贸背景、港口基础设施与效率等影响明显。(5)依据实证分析的基本结论与研究的不足,对港口腹地研究进行展望。中国对外贸易进入相对平稳发展时期,经济转型引发的工业货流供需规模也趋平稳。长期看,港口货流需求规模不会有大幅度爆发式提升,所以沿海港口对有限的货源竞争必然越发激烈。沿海港口要探索竞争合作的新模式。在一体化背景下,航运公司战略与选择、多式联运承运人运营网络、码头运营商全球整合策略等方面将成为港口竞争的新焦点,也是港口腹地空间关系研究的新方向。
王火灿[6](2015)在《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强耦合及其战略适配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围绕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间的强耦合关系这一中心论题展开研究,旨在揭示此种耦合关系的现实表征并加以实证分析,进而探究其内在机理与理论根源,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企业在其国际化进程中针对WTO所建构的生态竞争环境需进行的相应战略调整与适配。在当代,所谓企业国际化即是在以WTO多边贸易体制为核心的国际游戏规则体系下,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与内外向国际直接投资等跨国经营业务和活动以及相应的国际化管理实践的过程。多边贸易体制(GATT/WTO)是在以企业国际化为载体的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作为一整套国际游戏规则,它又是在“WTO-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双层博弈”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这一博弈模式界定了企业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和体制实践的方式与途径。现有的WTO多边规则体系和制度框架结构,对企业国际化产生保障公平竞争、稳定商业预期、降低交易费用等主要效应或功能。本论文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耦合理论在经济管理中的机理与内涵,并从企业国际化的两大核心要素——企业国际竞争战略与企业国际竞争力出发,论述了企业国际化与WTO的耦合协调系统,构建了企业国际化与WTO的耦合评价模型。中国与GATT/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关系十分独特。在19482014年的67年中,以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为界,可分为两大阶段,即前32年——从短暂“原始缔约国”期到之后漫长的“失联期”;后35年则为复合期。在中国确立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目标之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复关/入世谈判进程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创建进程“三江并流”,并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大潮历史性汇合,终于在时机、理念和战略的“三重契合”下,于最近20多年中,造就了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强耦合关系,并在贸易、投资、制度和观念等四大维度上产生了强大的“四维共振”效应。不过,目前这种双向的强共振效应尚具有不对称性,主要表现为WTO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四维”皆强格局,而中国企业国际化对WTO的影响在制度和观念两大维度上则相对较弱;在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FDI)这两大维度上,WTO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崛起,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这种快速崛起也对世界经贸的原有格局以及其他主要WTO成员(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的对外经贸格局产生了“破格局性”的重大影响。中国为加入WTO和履行入世承诺,在短期内对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与WTO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直接相关的国际化制度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快速调整,在入世前后国内出现了罕见的“WTO热”等现象,均充分显示出WTO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制度和观念层面的巨大影响力。相反,作为长期游离于多边贸易体制之外、正处于转型中的后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对于WTO的制度建设和理念贡献尚十分有限。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WTO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Granger原因。利用耦合协调评价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耦合度指标反映出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基本上已处于高度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指标则反映出两者基本上处于中度及以上强度的耦合协调状态。本论文尝试提出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理论,旨在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间的强耦合关系。该理论指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异质性”由制度异质性、体制转型性、大国规模性、发展后起性、快速崛起性和国企主导性等六个方面组成,前三者与后三者分别构成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外生异质性”和“内生异质性”。它们共同刻画了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特殊外部和内部环境或属性。这六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且与WTO之间也存在密切的互动影响关系。由于基本社会政治制度的异质性、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矛盾性与趋同性以及作为后发性大国的快速崛起特性,决定了中国入世谈判和入世协议签订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同时也决定了入世以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快速崛起以及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强共振效应。WTO的动态发展趋势和一些新兴重大议题的谈判进展表明,包括贸易与环境、投资、竞争政策、政府采购、“超TRIPS”规则以及竞争中立、TPP等,可能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带来重大挑战和机遇。论文利用传统的“SWTO”(优势、劣势、威胁和机遇)分析法,从异质性和WTO体制两大视角,剖析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当前面临的重大战略环境因素,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环境资源、体制深化、内向与外向国际化的不平衡、低度化陷阱、技术创新乏力、贸易保护和转型升级等。最后,本论文从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强耦合关系出发,就中国企业国际化崛起进程中的“WTO战略”的原则、目标、实施路径等提出了看法和建议:即战略原则应是多边主义;核心战略目标是维护和推进WTO多边贸易体制更有效运行,以实现强化和确保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强耦合效应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为此,选择“学以致用”和“有效参与”两大战略路径,通过提高参与能力、改善和发挥行业协会功能与作用以及强化政企有效合作等来实施战略。本论文对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强耦合关系存在性的内在成因开展了理论探析,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战略适配建议,有助于丰富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也能为政府和企业参与多边化和国际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娜[7](2014)在《汇丰银行本土化战略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个有志于取得长远发展的金融公司必须将其触角伸向境外市场寻求纵深发展。这些金融公司在开展跨国经营业务时,都不可避免地采用“本土化”策略,如生产本土化、物资采购本土化、人才本土化、品牌运营本土化、经营管理本土化等。实施本土化策略无疑是跨国公司在国外市场制胜的重要筹码,然而优质的战略决策和目标能否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取决于是否拥有完美的执行力。而外资银行能否真正落实本土化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也会对我国国内银行改制和国际化发展目标的借鉴造成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同时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对以汇丰为首的外资银行全球化与本土化发展策略进行理论剖析和认证,从单一的欣赏、借鉴转为批判吸收,对汇丰银行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内、外部环境压力以及自身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执行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力求解决银行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发展的矛盾点。同时,通过比较优势理论寻求其契合点,结合汇丰银行的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背景及现状,运用SWOT和STP分析法总结汇丰银行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机遇、优势和劣势,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优化措施,藉此丰富我国金融行业国际化发展中在“本土”环境上培育执行力的理论,为我国银行走向国际化领军银行提供理论支持。最终得出以下结论:“本土化”必须从空中楼阁落至实地,管理制度与战略决策一定要与当地的金融环境相匹配,本土化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必须得以真正执行,优秀的管理制度如果没有优秀的执行力,将失去其原有的优势。我们的本土化理论不应排斥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模式和实践经验,而恰恰应为这些模式和经验造就适宜的环境和土壤,当然也包括对他们的改良,由此而建立我们自己的本土化执行力模式。这将对我国金融业国际化、市场化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李纲本[8](2013)在《建行青岛地区对公业务竞争战略分析及战略保障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外资银行加快了其在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很多种小型银行也在逐步兴起,中国建设银行的规模实力在银行业属于前列。建设银行拥有数量巨大的客户群和良好的美誉度。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建设银行也积极融入到世界金融一体化的激烈竞争中。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建设银行的社会地位并保证其强势的发展势头,这是一项迫切的问题。在所有的银行业务中,对公业务是一项对银行各项业务都有影响的业务,所以本文由此为切入点,对建设银行的对公业务的竞争战略及其战略保障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建设银行青岛地区的对公业务进行战略分析。本文对建设银行的调研主要集中于建设银行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绩效评估、营销方式和营销理念上。在深入调研了建设银行的对公业务竞争战略的基础上,本文对建设银行的合理竞争战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其对公业务竞争战略及其战略保障政策。首先本文研究了竞争战略的内涵,分析了建设银行面对的现实基础。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取了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PEST分析和SWOT分析。五力模型主要是以建设银行对公业务为切入点分析了银行业对公业务市场的五种力量。PEST分析法主要分析了中国建设银行青岛地区的外部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SWOT分析法分析了中国建设银行青岛地区的竞争策略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种情况,并提出战略组合。本文还分析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培养和企业文化进行了分析。在同行业的对比分析上,本文选取了青岛地区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与建设银行的对公业务进行了对比整合分析,从中对竞争战略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的借鉴。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建行青岛地区对公业务的战略规划。最终本文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如何优化对公业务提出了相应措施。
夏奕奕[9](2012)在《从三国中的东方管理哲学看在华外资银行的应对策略 ——以渣打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是渣打集团在中国的独资分支机构,在华经营历史超过150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外资银行。自入世以来,渣打对中国境内居民和国内企业逐步开展了各类人民币业务,拥有了更大的客户群体,进一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企业比入世前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如同其他外资银行在入世后的状况一样,无论是机构扩张的数量、资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还是业务领域的发展或是盈利状况,发展速度都不如预期的快速。外资银行在中国整个银行业所占的份额,也始终是微不足道的。在此背景下,本人作为外资银行的一名资深从业人员,见证了渣打(中国)入世前后的变化发展,在充分分析了外资银行外部环境和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尝试从中国古典文学的管理哲学中寻求促进发展的解决之道。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三国演义的文学作品中提炼出东方管理哲学的精粹对入世后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困境作出分析。首先,本文对外资银行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了解渣打(中国)潜在的机会和可能的威胁。其次,本文对外资银行的自身能力和内部资源进行了评估,以明确渣打(中国)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对外资银行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分析中,本文形成了对渣打(中国)的SWOT分析。最后,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最终确立了渣打(中国)在华经营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即“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深化差异化竞争”、和“优化政府、监管、同业关系”。本文尝试给出了渣打(中国)在华经营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希望这能够使渣打(中国)在日益激烈的金融业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也对其他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王辰[10](2010)在《太平人寿个险竞争战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现代保险业伴随着人类已经走过了300多年的历史。保险业发展到今天,已与银行业和证券业等一道支撑着全球的金融体制。近年来,在全球500强企业中保险公司一直占据30—50席左右,显示了其强大的行业地位。个人寿险营销作为人寿保险销售最有效的方法,在全世界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寿险代理人最高的荣誉组织MDRT (Million Dollar Round Table)早在1927年就已经成立了。中国大陆的寿险代理人制度从1992年开始算起,至今已经有了18年的历史,除了中国人寿等10家公司的代理人数量超过5万人外,大部分中小寿险公司的人力都不到1万人。能否建立起有效的代理人队伍已经成为一家寿险公司能否持续稳健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本文以太平人寿个险复业八年来的成败得失经验为案例,系统分析中小寿险公司在目前的中国市场环境下的生存状况,进而探讨如何制定公司个人寿险的竞争战略。作者从个人寿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入手,基于寿险代理人队伍对寿险公司长远发展的意义,进而提出寿险公司个险战略制定和实施的要点。
二、我国入世后城市发展的战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入世后城市发展的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宏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章 宏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发展现状和问题 |
2.1 宏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概况 |
2.2 宏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发展现状 |
2.3 宏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第3章 宏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
3.1 宏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
3.2 宏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
3.3 宏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 |
第4章 宏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竞争战略制定及实施 |
4.1 宏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目标 |
4.2 宏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4.3 宏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竞争战略实施 |
4.4 宏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哈佛框架的CL建筑装饰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本文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本文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哈佛分析框架理论综述 |
2.1 哈佛分析框架的提出 |
2.2 哈佛分析框架的内容 |
2.2.1 战略分析 |
2.2.2 会计分析 |
2.2.3 财务分析 |
2.2.4 前景分析 |
2.3 哈佛分析框架应用的必要性 |
第三章 CL建筑装饰公司的战略分析 |
3.1 企业基本情况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微观环境分析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企业核心竞争力 |
3.3.2 企业文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L建筑装饰公司的会计分析 |
4.1 会计项目的选取 |
4.2 会计项目的分析 |
4.2.1 存货会计项目分析 |
4.2.2 应收账款会计项目分析 |
4.2.3 货币资金会计项目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L建筑装饰公司的财务分析 |
5.1 盈利能力分析 |
5.1.1 纵向分析 |
5.1.2 对比企业横向分析 |
5.2 偿债能力分析 |
5.2.1 纵向分析 |
5.2.2 对比企业横向分析 |
5.3 营运能力分析 |
5.3.1 纵向分析 |
5.3.2 对比企业横向分析 |
5.4 成长能力分析 |
5.4.1 纵向分析 |
5.4.2 对比企业横向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CL建筑装饰公司的前景预测 |
6.1 发展前景预测 |
6.2 财务前景预测 |
6.3 未来发展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分析框架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战略 |
2.2 战略管理 |
2.3 战略管理模型 |
2.4 相关研究综述 |
3 ZT汽车公司发展现状 |
3.1 ZT汽车公司简介及历史 |
3.2 主要功能分析 |
3.3 核心竞争力 |
4 ZT汽车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1.5 生态环境分析 |
4.1.6 法律环境分析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3 竞争环境分析 |
4.3.1 新进入者的威胁 |
4.3.2 供应商的谈判能力 |
4.3.3 购买者谈判能力 |
4.3.4 替代品的威胁 |
4.3.5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强度 |
4.4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 |
4.5 外部环境总结 |
5 ZT汽车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5.1 资源分析 |
5.1.1 财务资源分析 |
5.1.2 人力资源分析 |
5.1.3 声誉资源分析 |
5.2 能力分析 |
5.2.1 生产能力分析 |
5.2.2 研发能力分析 |
5.2.3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
5.3 投资亮点分析 |
5.4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 |
5.5 内部环境总结 |
6 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6.1 ZT汽车公司的SWOT分析 |
6.1.1 优势 |
6.1.2 劣势 |
6.1.3 机遇 |
6.1.4 威胁 |
6.2 公司愿景及战略目标 |
6.2.1 公司愿景 |
6.2.2 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
6.3 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6.3.1 公司层战略 |
6.3.2 业务层战略 |
6.3.3 职能层战略 |
6.4 战略评估 |
7 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
7.1 战略实施 |
7.1.1 提高研发与创新能力 |
7.1.2 加强产品质量管控 |
7.1.3 抓好产品营销和服务 |
7.1.4 建设良好企业文化 |
7.2 战略保障 |
7.2.1 科学布局战略控制体系 |
7.2.2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7.2.3 打造优秀品牌形象 |
8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海铁联运项目投资战略分析 ——以Y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项目研究理论 |
2.1 海铁联运的概念 |
2.2 战略投资的概念 |
2.3 风险管理的概念 |
2.4 战略分析工具 |
2.4.1 PEST模型 |
2.4.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2.4.3 SWOT分析模型 |
2.4.4 STP营销理论 |
2.5 研究现状 |
2.5.1 国外研究现状 |
2.5.2 国内研究现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铁联运项目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Y公司概况 |
3.2 项目PEST分析 |
3.2.1 政策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技术环境 |
3.2.4 社会环境 |
3.3 项目五力模型分析 |
3.3.1 潜在竞争者分析 |
3.3.2 替代品分析 |
3.3.3 客户分析 |
3.3.4 供应商分析 |
3.3.5 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
3.4 项目SWOT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遇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3.4.5 SWOT分析结论 |
3.5 项目STP分析 |
3.5.1 目标市场细分 |
3.5.2 公司发展定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铁联运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 |
4.1 项目概况 |
4.1.1 项目建设方案 |
4.1.2 项目投资方案 |
4.1.3 项目实施计划 |
4.2 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 |
4.2.1 财务评价 |
4.2.2 财务可行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海铁联运项目风险评价与对策 |
5.1 战略风险的分析及应对措施 |
5.1.1 战略风险的分析 |
5.1.2 战略风险应对措施 |
5.2 市场风险的分析及应对措施 |
5.2.1 市场风险的分析 |
5.2.2 市场风险应对措施 |
5.3 运营风险的分析及应对措施 |
5.3.1 运营风险的分析 |
5.3.2 运营风险应对措施 |
5.4 财务风险的分析及应对措施 |
5.4.1 财务风险的分析 |
5.4.2 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
5.5 法律风险的分析及应对措施 |
5.5.1 法律风险的分析 |
5.5.2 法律风险应对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符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部署 |
6.1.2 符合CS集团延伸码头产业链的战略布局 |
6.1.3 可以提高码头货源辐射能力,实现自我增长 |
6.1.4 在经济上是可行的,风险是可控的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我国港口发展面临的开放机遇和国际挑战 |
1.1.2 理论研究与现实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发展概况 |
1.2.1 港口与港口功能类型 |
1.2.2 我国港口发展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 2 港口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综述 |
2.1.1 与港口经济相关的基础理论分析 |
2.1.2 港口区位论综述 |
2.2 港口体系研究 |
2.2.1 港口体系及影响因素 |
2.2.2 港口体系形成演变 |
2.2.3 研究述评 |
2.3 港口与腹地空间作用研究 |
2.3.1 港口经济研究之缘起 |
2.3.2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研究的演进过程 |
2.3.3 国内港口与腹地关系研究的进展 |
2.3.4 港口腹地研究方法与相关研究 |
2.3.5 研究述评 |
2.4 港口物流效率与贸易研究 |
2.4.1 港口物流与贸易成本研究 |
2.4.2 港口物流绩效研究 |
2.4.3 研究述评 |
2.5 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
2.5.1 港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
2.5.2 关于港口竞争力的研究方法概述 |
2.5.3 港口合作研究 |
2.5.4 研究评述 |
2.6 本章小结 3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研究 |
3.1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的作用机制 |
3.1.1 物流运输是基本载体 |
3.1.2 地理区位与交通网络是作用通道 |
3.1.3 产业关联是内在动力 |
3.1.4 港口城市是外部支撑力 |
3.1.5 对外开放政策是外部环境因素 |
3.1.6 竞争港口是外部阻力 |
3.2 港口与城市关系 |
3.2.1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形成 |
3.2.2 港口演变与城市发展 |
3.2.3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区域差异 |
3.2.4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发展趋势 |
3.2.5 港口物流运输与港口城市经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3.3 腹地对外经济开放与港口互动发展研究 |
3.3.1 对外经济开放内涵与途径 |
3.3.2 我国开放经济历程及其特点 |
3.3.3 腹地贸易开放与港口互动发展 |
3.3.4 腹地对外贸易与港口物流发展关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因子分析的沿海港口综合实力研究 |
4.1 港口综合实力内涵与影响因素 |
4.1.1 综合实力内涵 |
4.1.2 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因素 |
4.2 港口市场竞争结构和态势 |
4.2.1 港口市场竞争结构 |
4.2.2 港口竞争态势 |
4.3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1 因子分析与港口综合实力评价 |
4.3.2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
4.4 沿海港口综合实力的实证分析 |
4.4.1 研究对象范围及数据来源 |
4.4.2 港口城市支持度评价 |
4.4.3 外贸背景因素评价 |
4.4.4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 |
4.4.5 分区域港口综合实力与层次比较 |
4.5 本章小结 5 沿海主要港口经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 |
5.1 港口腹地划分方法 |
5.1.1 腹地划分方法综述 |
5.1.2 模型选取 |
5.2 沿海港口腹地空间演变实证 |
5.2.1 研究对象范围与数据来源及分析结果 |
5.2.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的腹地 |
5.2.3 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的腹地 |
5.2.4 金融危机过后的腹地 |
5.2.5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的腹地 |
5.3 沿海主要港口腹地演变特征 |
5.3.1 干线大港腹地范围广,集中度趋高 |
5.3.2 港口合并发展后综合实力提升,腹地空间扩展 |
5.3.3 港口本省内直接腹地变化不够明显,省外间接腹地变化明显 |
5.3.4 腹地空间逐年变化,但港口区域竞争格局基本稳定 |
5.3.5 东部沿海地区腹地较稳定,内陆沿交通主干线区域变化明显 |
5.4 港口腹地空间演变的原因 |
5.4.1 地理区位 |
5.4.2 港口与城市的综合规模 |
5.4.3 外贸背景 |
5.4.4 港口基础设施与效率 |
5.5 小结 6.结 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政策启示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获得学术成果 |
(6)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强耦合及其战略适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
1.3.1 研究的核心内容与总体思路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框架结构和创新点 |
1.4.1 框架结构安排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
2.1 企业国际化理论 |
2.1.1 企业国际化的概念与内涵 |
2.1.2 企业国际化理论体系概述 |
2.1.3 企业国际化的内外共生条件 |
2.2 多边贸易体制的理论与实践 |
2.2.1 企业国际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耦合 |
2.2.2 多边规则的形成机制与企业的参与机理 |
2.2.3 WTO 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与作用机理 |
2.3 耦合理论与耦合评价模型 |
2.3.1 耦合的内涵与机理 |
2.3.2 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耦合协调系统 |
2.3.3 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评价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之间强耦合的现实表征 |
3.1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历史契合 |
3.1.1 中国与 GATT/WTO 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关系 |
3.1.2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
3.1.3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多边贸易体制的三重契合 |
3.2 WTO 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强共振效应 |
3.2.1 贸易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
3.2.2 投资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
3.2.3 制度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
3.2.4 观念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
3.3 中国企业国际化对 WTO 的共振效应 |
3.3.1 中国企业国际化快速崛起与全球经贸格局的裂变 |
3.3.2 中国企业国际化快速崛起对 WTO 其他成员经贸格局产生的影响 |
3.3.3 中国入世对 WTO 体制与观念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的实证分析 |
4.1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的因果关系分析 |
4.1.1 指标选择 |
4.1.2 检验过程及其解释 |
4.2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的实证分析 |
4.2.1 基于宏观层面数据的耦合关系实证 |
4.2.2 基于企业微观层面数据的耦合关系实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强耦合的成因探析 |
5.1 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的概念与内涵 |
5.2 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
5.3 从异质性看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强耦合关系 |
5.3.1 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与 WTO 之间的互动关系 |
5.3.2 从异质性看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强耦合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WTO 生态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环境分析 |
6.1 WTO 的动态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潜在影响分析 |
6.1.1 WTO 的动态发展趋势:从后乌拉圭回合到多哈回合 |
6.1.2 WTO 视野下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化未来进程的重大议题 |
6.2 强耦合与异质性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TO 分析 |
6.2.1 强耦合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TO 分析 |
6.2.2 异质性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TO 分析 |
6.3 中国企业国际化未来进程中的重大战略环境因素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WTO 生态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思考与策略选择 |
7.1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WTO 总体战略” |
7.1.1 战略原则与战略目标 |
7.1.2 战略选择 |
7.1.3 战略实施 |
7.2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WTO 部门战略” |
7.2.1 贸易救济战略 |
7.2.2 破壁跨垒战略 |
7.2.3 TRIPS 战略 |
7.2.4 服务贸易战略 |
7.2.5 投资战略 |
7.2.6 国企战略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 |
致谢 |
(7)汇丰银行本土化战略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外资银行的定义 |
2.2 国际化战略和本土化战略 |
2.3 比较优势理论 |
2.4 外资银行本土化战略 |
2.5 本土化的执行力 3 汇丰银行在华本土化战略实施现状分析 |
3.1 汇丰银行发展概况 |
3.2 汇丰银行在华本土化战略的背景与表现 |
3.2.1 品牌本土化 |
3.2.2 营销本土化 |
3.2.3 产品本土化 |
3.2.4 人才本土化 |
3.2.5 管理本土化 |
3.3 汇丰银行在华本土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3.3.1 中国政策、经济发展对汇丰银行的影响 |
3.3.2 组织架构条线化管理模式的弊端 |
3.3.3 管理培训生制度的绩效性 |
3.3.4 风控管理与业务营销灵活性之间的矛盾 |
3.3.5 战略目标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4 汇丰银行在华本土化进程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 汇丰银行本土化的内部环境影响分析 |
4.2 汇丰银行本土化的外部环境影响分析 |
4.2.1 中国金融市场环境的影响 |
4.2.2 政治、法律与政策环境的影响 |
4.2.3 人文环境的影响 |
4.3 SWOT 分析 5 汇丰银行本土化战略的优化策略 |
5.1 内部环境的优化策略 |
5.1.1 对落实和优化执行力的建议 |
5.1.2 对管理培训制度的优化建议 |
5.1.3 对平衡风险控制与业务营销拓展关系的建议 |
5.2 外部环境的应对策略 |
5.2.1 对中国监管政策与业务发展关系的把握 |
5.2.2 应对中资银行网点竞争优势的策略 |
5.2.3 克服人文环境的不利影响 6 结束语 |
6.1 主要结论 |
6.1.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1.2 外资银行的本土化发展趋势 |
6.1.3 对中国银行业全球化发展的启示 |
6.2 本文的不足与局限性 |
6.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
(8)建行青岛地区对公业务竞争战略分析及战略保障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目的 |
1.1.3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商业银行竞争力 |
1.2.2 竞争战略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2 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概述 |
2.1 对公业务理论概述 |
2.1.1 对公业务定义与特点 |
2.1.2 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地位与作用 |
2.2 竞争力理论基础 |
2.2.1 商业银行竞争力理论 |
2.2.2 竞争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 |
2.3 基本理论方法概述 |
2.3.1 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 |
2.3.2 PEST分析法 |
2.3.3 SWOT分析法 |
2.4 其他相关理论 |
2.4.1 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 |
2.4.2 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 |
2.4.3 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 |
3 建行青岛地区对公业务战略分析 |
3.1 建行青岛地区对公业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1 建行竞争战略现状 |
3.1.2 建行青岛地区对公业务的发展现状 |
3.1.3 建行青岛地区开展对公业务方面的不足及其分析 |
3.2 建行青岛地区对公业务的战略分析 |
3.2.1 基于五力模型的战略分析 |
3.2.2 基于PEST分析法的战略分析 |
3.2.3 基于SWOT分析法的战略分析 |
4 青岛地区同类银行对公业务的对比分析 |
4.1 工行青岛地区对公业务分析 |
4.1.1 工行青岛地区对公业务的优点分析 |
4.1.2 工行青岛地区对公业务的缺点分析 |
4.2 农行青岛地区对公业务分析 |
4.2.1 农行青岛地区对公业务的优点分析 |
4.2.2 农行青岛地区对公业务的缺点分析 |
4.3 中行青岛地区对公业务分析 |
4.3.1 中行青岛地区对公业务的优点分析 |
4.3.2 中行青岛地区对公业务的缺点分析 |
4.4 建行与其他银行的对比分析 |
5 建行青岛地区对公业务的竞争战略及其对策措施 |
5.1 建行青岛地区对公业务的竞争战略规划 |
5.1.1 现有战略定位与目标 |
5.1.2 战略类型 |
5.1.3 战略阶段划分及具体目标设计 |
5.1.4 战略重点 |
5.2 保障竞争战略实施的对策措施 |
5.2.1 组织架构的设计 |
5.2.2 人才队伍的建设 |
5.2.3 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 |
5.2.4 企业文化的建设 |
5.3 对公业务的优化 |
5.3.1 对公业务的内部优化 |
5.3.2 对公业务的外部优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从三国中的东方管理哲学看在华外资银行的应对策略 ——以渣打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外资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
1.1.2 外资银行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受到诸多限制 |
1.1.3 外资银行的政府、监管、同业关系亟待加强 |
1.1.4 渣打(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理论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 |
2.1 儒家、道家、兵家思想与东方管理哲学 |
2.1.1 儒家的管理思想 |
2.1.2 道家的管理思想 |
2.1.3 兵家的管理思想 |
2.1.4 东方管理哲学 |
2.2 战略管理的常用工具 |
2.3 本章小结 3 外资在华银行竞争力分析——以渣打银行为例 |
3.1 企业简介 |
3.1.1 集团简介 |
3.1.2 渣打银行在中国 |
3.2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外资银行SWOT分析 |
3.3.1 内部优势分析 |
3.3.2 内部劣势分析 |
3.3.3 外部机遇分析 |
3.3.4 外部威胁分析 |
3.4 识别竞争对手 |
3.4.1 竞争格局分析 |
3.4.2 竞争重点分析 |
3.5 本章小结 4 渣打(中国)的战略框架 |
4.1 战略问题总结 |
4.2 渣打(中国)的战略表述 |
4.2.1 战略表述 |
4.2.2 渣打(中国)的愿景 |
4.2.3 渣打(中国)的公司使命 |
4.2.4 渣打(中国)的战略目标 |
4.2.5 渣打(中国)的竞争基础 |
4.3 本章小结 5 三国中的东方管理哲学的体现 |
5.1 三国简介 |
5.2 三国中的东方管理哲学 |
5.2.1 人道行为——管理哲学 |
5.2.2 人才行为——人才管理 |
5.2.3 人心行为——管理心理 |
5.2.4 人缘行为——管理沟通 |
5.2.5 人谋行为——谋略管理 |
5.2.6 和谐 |
5.3 本章小结 6 借鉴三国中的东方哲学,指导渣打策略实施 |
6.1 明晰东方管理哲学的两大主线 |
6.1.1 管理者加强自身修养,体现“仁、威、信、勤” |
6.1.2 领导者努力“悟道、顺道”,实现与时俱进 |
6.2 以人为本,知人、用人、励人、容人 |
6.2.1 识人、知人——人才吸引本土化 |
6.2.2 用人、励人——人才运用要到位 |
6.3 以赏罚为手段,完善激励机制 |
6.3.1 、建立全面、有效的激励机制 |
6.3.2 注意赏罚分明 |
6.4 以“缘”为纽带,做好管理沟通 |
6.4.1 亲缘 |
6.4.2 地缘 |
6.4.3 文缘 |
6.5 运用“谋、筹、术、器”,提高核心竞争力 |
6.5.1 谋:把握未来方向,建立战略合作联盟 |
6.5.2 筹:化敌为友,差异化竞争 |
6.5.3 术:发挥创新优势 |
6.5.4 器:用科技武装团队 |
6.6 “情、理、法”结合,实现权变管理 |
6.7 渣打(中国)战略实施的三个手段 |
6.7.1 本土化 |
6.7.2 差异化 |
6.7.3 战略联盟 |
6.8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本文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
(10)太平人寿个险竞争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竞争战略对中小公司个人寿险业务发展的作用 |
1.3 研究思路 2 保险行业概况 |
2.1 保险的起源 |
2.2 从保险的起源看人寿保险的价值 |
2.3 全球保险行业概况 |
2.4 中国大陆保险行业概况 |
2.5 中国寿险市场的STP分析 |
2.5.1 市场细分(Segmenting) |
2.5.2 选择目标市场(Targeting) |
2.5.3 产品定位(Positioning) |
2.6 个人寿险在保险行业中的地位 3 太平人寿公司状况介绍 |
3.1 太平人寿的历史沿革 |
3.2 太平人寿的现状介绍 4 市场状况分析 |
4.1 用波特五力模型对行业竞争态势进行分析 |
4.1.1 现有行业竞争者的竞争 |
4.1.2 潜在的新进入者的威胁 |
4.1.3 替代品的威胁 |
4.1.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4.1.5 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 太平人寿个险SWOT分析 |
4.2.1 太平人寿个险优势(S)分析 |
4.2.2 太平人寿个险劣势(W)分析 |
4.2.3 太平人寿个险机会(O)分析 |
4.2.4 太平人寿个险的威胁(T)分析 |
4.3 太平人寿个险的PEST分析 |
4.3.1 政治要素(Politics) |
4.3.2 经济要素(Economic) |
4.3.3 社会要素(Society) |
4.3.4 技术要素(Technology) 5 太平人寿个险战略制定 |
5.1 公司的企业宗旨 |
5.2 太平人寿个险战略目标 |
5.3 经营范围确定 |
5.3.1 市场区域 |
5.3.2 产品策略 |
5.3.3 客户群细分 |
5.4 实现途径 |
5.4.1 营销节奏 |
5.4.2 激励方案 |
5.4.3 产品更新 |
5.4.4 人力发展 |
5.4.5 业务活动 |
5.5 竞争基础 |
5.6 资源安排 6 太平人寿个险战略实施 |
6.1 企业文化建设 |
6.2 人力资源策略 |
6.2.1 内勤队伍建设 |
6.2.2 代理人队伍培养体系 |
6.3 产品体系建设 |
6.4 机构建设 |
6.5 竞争优势建立 |
6.5.1 Top2000 |
6.5.2 金牌讲师 |
6.5.3 才富培训 |
6.6 实现三个转变 7 结束语 |
7.1 存在不足 |
7.2 未来展望 |
7.3 太平人寿个险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
四、我国入世后城市发展的战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宏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赵海霞. 吉林大学, 2020(08)
- [2]基于哈佛框架的CL建筑装饰公司财务报表分析[D]. 张璇.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高杨.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4]海铁联运项目投资战略分析 ——以Y公司为例[D]. 张操. 厦门大学, 2019(08)
- [5]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D]. 许言庆.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6)
- [6]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强耦合及其战略适配研究[D]. 王火灿. 东华大学, 2015(11)
- [7]汇丰银行本土化战略及优化策略研究[D]. 李娜.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8]建行青岛地区对公业务竞争战略分析及战略保障对策研究[D]. 李纲本.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7)
- [9]从三国中的东方管理哲学看在华外资银行的应对策略 ——以渣打银行为例[D]. 夏奕奕. 复旦大学, 2012(07)
- [10]太平人寿个险竞争战略分析[D]. 王辰. 复旦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