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钟祥方言胡集土语词汇的重叠式(论文文献综述)
姜莉[1](2018)在《连云港方言词汇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连云港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数量达到一万余条的连云港方言词汇语料库。在收集整理的语料库基础上,从词汇学的角度,对连云港方言词汇构词特点、重叠形式、方言义位的语义场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连云港方言词汇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分析,试图探求连云港方言词汇的特点及规律。此外,结合政区沿革、地理因素、历史移民、方言接触等多方面因素,探讨连云港方言词汇的过渡性特点及其原因。论文除了绪论以外,共有六个章节,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回顾了方言词汇研究的历史,多角度介绍了方言词汇的研究现状,描述了连云港地区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基本情况,阐明了选择连云港方言词汇进行研究的原因。连云港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在方言特点上必然存在一些江淮官话的普遍特点,同时又处于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分界线上,也会受到中原官话的影响,此外,又因为历史移民等方面的因素,与吴方言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整体看,连云港方言词汇呈现出多样性、交融性、包容性、过渡性等诸多特征。目前,关于连云港方言词汇的研究,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只有个别文章局限于零散材料的分析,内容大多比较浅显,仅停留在举例描写层面,缺乏在语言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以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最重要的语料来源,结合能够搜集到的记录当地方言词汇的其他相关材料,对连云港方言词汇进行筛选、复核、整理,建立连云港方言词汇语料库,在此基础上,运用汉语词汇学、语义学、方言地理学等相关理论,结合研究内容,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定量定性相结合等方法,多角度分析连云港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相关方言之间的异同,以期深入挖掘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多方面特点以及在不同地区方言接触过程中的演变规律。第一章主要是连云港方言词汇的构词研究。连云港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在构词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既可以表现在构词词素选择上的同中有异,又会表现出构词方式上的具体不同。本节主要选取连云港方言词汇构词上比较突出的方面,即词缀和高频词素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连云港方言词汇中存在着丰富的词缀,既有与普通话共用,但是在构词能力、搭配范围、使用频率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差别的,又有连云港方言中特有的,表现鲜明地方特色的。从整体来看,连云港方言中的词缀表现出前缀少、后缀多的特点,而且一些常见的后缀体现出构词能力强弱有别、可搭配的词语范围广狭不同,以及一些对立的后缀,如“-AA”与“-不AA”成组使用的情况,表现出更多区别于普通话的复杂特点。在连云港方言数量众多的后缀中,“子”缀的构词能力最强,既可以附加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量词性成分后,又可以附加在副词性、代词性成分后。在“子”缀所能搭配的词语范围、标记同类事物概念的词语选择等方面都与普通话存在较大的差异,存在一些明显区别于普通话和其他地区的特色词语和特色用法。连云港方言中的“头”缀,虽然在构词能力、构词范围、使用频率等方面不如“子”缀,但是在本方言中也是属于使用比较广泛、特点鲜明的一个词缀,在读音、具体构词、实际使用等方面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甚至有些用法明显是受到吴方言的影响。在构词词素方面,也表现出突出的特点,很多动物类、数字类词素在连云港方言中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构造出很多连云港方言中的特色词语,此外,还有一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一些词素如“心”“人”“花”等也具有丰富的构词,不仅如此,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词素,如“鬼”“神”等,也表现出很多独特的构词现象。第二章主要是连云港方言重叠形式的研究。在连云港方言中,既有数量较多的重叠构词,又有类型丰富的重叠构形。本章主要从连云港方言中重叠构词和构形两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两种不同性质的重叠形式的各自表现。在构词方面,连云港方言中重叠词以形容词为最多,与普通话一致,但是在具体的构词方面却表现出很多不同于普通话的特点,特别是构词类型方面,有很多普通话中没有的重叠构词形式,如“A不A”式、“ABCC”式、“AABC”式、“A不BB”式、“ABCB”式、“ABAB”式等。从构词音节数量比例来看,连云港方言中重叠构词以三音节、四音节为主,但是在构词类型方面,四音节重叠词构词类型最为丰富,表现出与普通话较大的差异。在重叠构形方面,主要通过不同词性的重叠构形类型分布以及不同重叠构形的适用对象两个角度对连云港方言词汇中的重叠构形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构词重叠与构形重叠分类分析的基础上,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重叠形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种性质重叠形式的异同表现。从整体上来看,连云港方言中构词重叠与构形重叠数量丰富,内部表现各具特点,都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和广泛的使用度。第三章主要是连云港方言义位的语义场研究。本章主要从能够突出连云港方言特点的同义义场、反义义场、多义义场、分类义场等几种语义场来重点分析方言与普通话的语义差异。连云港方言中同义义场分布广泛,与普通话相比,表现出义位数量不同,义位关系不同等方面的特点。特别是有些表示当地特有的动植物、食品以及某些性状及动作类义场,在连云港方言中不仅有专门的义位表示,还经常会有多个不同的义位来表示,而在普通话中有些找不到相对应的义位,存在语义的空缺。通过重点分析本方言中比较有特点的一些同义义场,对连云港方言同义义场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深入探求连云港方言中同义词丰富的原因及同义词形成的方式等问题。反义义场主要通过对语料库中筛选出的区别于普通话的,比较有特点的反义义场及其不同类型作出分类分析,探讨连云港方言中反义义场在义位的构成及音节的对应等方面表现出的方言特点。多义义场主要在掌握的语料范围内,选取连云港方言与普通话存在差异的多义义场,对比了方言与普通话多义义场的异同,在这基础上,重点探讨本方言多义义场一些富有方言特点的义位,以及多义义场内部义位之间联系的相似性相关性基础方面的独特表现。由于受当地特殊地理、生活习惯、饮食偏好等因素影响,连云港方言词汇中既存在与普通话一致的一些常见义位,同时也存在多样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义位,通过筛选能突出体现连云港方言特点的一些分类义场,如称谓类义场、饮食类义场、语言动作类义场以及渔盐类义场,对其进行重点分析,详细探析这些承载了丰富地方色彩的方言义位特点。第四章为连云港方言与其他方言词汇比较研究。本章分两节,第一节为连云港方言词汇与江苏省内相关代表点方言词汇的比较;第二节为连云港方言词汇与官话方言区代表点方言词汇的比较。通过在共时层面上,将连云港方言词汇与相应地区词汇进行横向有针对性的重点比较,深入考察连云港方言与相应方言区代表点方言词汇的内部一致性和差异性表现,进而归纳出连云港方言词汇的特点,以及受周边地区语言接触渗透影响的具体词汇表现。此外,也通过词汇的内部比较,梳理出连云港方言与其他相应方言的远近亲疏关系,为方言的分区提供词汇方面的依据。第五章为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历时比较研究。连云港方言词汇中保留了数量较多的古语词。连云港方言与其他方言一样,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历着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具体在词汇方面,既有对古语的继承,也有在古语基础上的不断演变发展。本章一、二两节主要从承传词和变异词两个角度对连云港方言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古语词进行分类探讨分析,联系古代文献资料用例,明确其沿用时期,详细从音节数量,词义演变不同类型表现,不同历史时期传承与变异的比重统计,古语词表义内容等方面梳理连云港方言中古语词传承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六章为连云港方言词汇过渡性特点及原因探析。连云港方言受自身地理位置、方言归属、政区沿革、人口迁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影响,在方言中表现出融合多地方言词汇的鲜明过渡性特点。本章主要借鉴地理语言学的视角,在对连云港方言词汇作综合考量的基础上,选择明显受南方或北方方言影响的词、词素结合地理分布等方面特点进行重点分析,并从某些词语的搭配关系、某些语义场内的义位构成等方面深入挖掘连云港方言词汇的过渡性特点。结合连云港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的隶属和更迭以及历史上的移民因素等方面,详细探讨非语言因素对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影响,探寻连云港方言词汇与相应地区远近亲疏关系表现不同的原因。
沈雪瑜[2](2018)在《贵阳方言重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叠是汉语里一种重要的构词方式和语法手段,它广泛地分布于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当中,它们既有共性,又各具特点。贵阳方言中的重叠现象十分丰富,许多词类都可以构成一定的重叠形式,这些重叠式有着许多特殊的意义和功能,可以说重叠是贵阳方言一种重要的词汇形态和语法手段。因此,深入研究贵阳方言中的重叠现象,既能够帮助我们全面认识贵阳方言自身的特点,也便于梳理西南官话重叠现象的整体特征,还可以为普通话和其他汉语方言中的重叠研究和类型学研究提供比较材料。本文对贵阳方言不同词类的重叠式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分析,从中归纳贵阳方言重叠现象的特点,并与其他几个西南官话方言进行了比较,挖掘贵阳方言重叠现象的独特之处。此外,本文还尝试探究贵阳方言重叠现象与普通话及毗邻方言间的异同。本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贵阳市地理及方言概况,重叠现象的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至第六章考察贵阳方言各词类的重叠,从形式、意义、功能几个方面进行了描写和分析。第七章将贵阳方言与另外四种西南官话方言(秀山方言、丹江方言、石门方言、昆明方言)的重叠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简要总结了其与普通话、湘方言、西北方言在重叠现象上的异同之处。第八章为结语,该部分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概括了重叠的作用,并尝试讨论了重叠现象形成的动因,最终总结了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柯西钢[3](2018)在《汉水流域语言与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水流域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连接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原地区和华中地区。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移民历史,汉水流域的语言和文化都表现出较强的多元性:语言方面,中原官话关中片、中原官话秦陇片、中原官话南鲁片、西南官话、江淮官话、湘语、赣语等7种语言成分都有保留;文化方面,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长安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等文化形式都在此留下了自己的烙印。
蒋静[4](2015)在《湖北建始(城关)方言词汇重叠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始县城关地区是全县的中心城镇,约有12万人每天使用着城关地区方言进行日常交际,建始城关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但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独到的特点。
蒋静[5](2014)在《湖北建始方言中“哪门”的语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湖北建始方言中的疑问代词"哪门"有多种句法功能,可以充当谓语、状语、宾语,在形式上也有"哪门个"、"哪门的"、"哪门恁门"等变式,反映出建始方言疑问代词用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王玲玲[6](2014)在《河南沈丘方言的重叠式》文中提出河南沈丘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郑曹片,沈丘方言中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拟声词等均能重叠,各类重叠式的构成形式、语法意义、语法功能及音变情况与普通话同中有异。
张义[7](2014)在《钟祥方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钟祥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当地人所使用的钟祥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但其内部存在一些地区性的分歧与差异,尤其体现在语音层面。本文从政治经济地位及方言研究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钟祥市城关地区,即郢中的语音系统作为钟祥方言语音研究的对象,通过方言田野调查的方式,描写钟祥方言的语音系统与语音特点,再将其与北京音系和中古音系进行比较。文章的第二部分是描写钟祥方言的词汇系统,从构词方式、词义差异与特殊词语三个方面描写和研究钟祥方言的词汇特点。第三部分是关于钟祥方言语法的研究,包括词法与句法两个大的方面,每个方面之下再细分出具体的词法问题、句法问题小章节予以描写和研究。另外,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部分都附有通过田野调查获得的钟祥方言语料,包括同音字汇、分类词表和语法例句,从而为各部分的描写与研究提供方言语料的支撑。
付欣晴[8](2013)在《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更系统地观察同区方言及方言区之间、各词类重叠现象间的异同,本文以比较的视角观察分析了汉语各方言和各词类中的重叠现象,即以各词类为经、各方言区为纬对汉语方言重叠的整体面貌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调查、描写、分析、比较和解释。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重叠在方言中不仅可以用来构词,也可以用来构形。其中“构词”作用体现为形容词、动词、量词通过重叠后的“名词化”(以官话为代表),也包括名词、动词重叠后的“形容词化”(以闽语为代表)。从构形作用看,方言中的动词、形容词和量词都存在共有重叠形态,具体包括两类:形式相同且意义、功能也相同;形式相同而意义、功能不同。后者又包括两类,一类指动词和量词有形式相同但韵律结构不同表示意义也不相同的重叠形态(往往共存于同一方言中),如北方方言中兼表“遍指”和“小称”义的单音节量词“AA”重叠;另一类指形容词中有重叠形式与韵律结构都一样但表示意义也不相同的情况(不同方言间的共有重叠形态),如某些粤方言和西南官话中双音节状态形容词“ABAB”重叠式表示性状量的减弱,不同于其他方言。方言特有重叠形态除了出现在官话名、代、副词中,其他并不多见,只有诸如闽语中的联合式双音节动词一般只重叠前字构成AAB式表示“动作量小”义,粤语中单音节形容词的完全重叠式可以改变前一音节调值的手段来表示性状量的加深等。不论哪类重叠形态,其主要语法意义都是表示一定的客观“量”,也有部分重叠形态的语义焦点是表示说者对量的主观评价或对事物的主观感情,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前者如性质形容词的单纯重叠形态,后者如集中于湘、客、赣及西南官话中的量词带中缀重叠式和赣语中的单音节形容词带后缀重叠式等。方言各重叠形态的历史层次非常复杂,但从其成因看总体呈现出较强的规律:传承或接触、融合。如表示“遍指”的量词重叠形态传承于汉末及六朝时期古通语中的同类现象;现代吴、闽、粤语及部分江淮方言中表“量大”的动词重叠式能与补语共现,可能是古方言(也许是古吴语,而非古通语)的语法存留;广东惠州方言(客语)中形容词重叠的语法音变现象是因长期与粤方言地理接触,受其影响而借贷进的;广西、广东和川贵一些方言中双音节状态形容词以“ABAB”形式重叠后表示程度量较低,与其他大部分方言表示程度量高的语义有别,而且未见于古语中,但周边其他民族语言也存在,因此可能是语言接触的结果等。从各词类重叠形态的分布及内在规律看,汉语方言现有格局可谓三足鼎立:官话、吴闽粤、湘客赣。官话不仅重叠词类最多(包括名、动、形、量、代词和副词),而且以单纯重叠形式为主;吴闽粤语次之(动、形和量词);湘客赣语最少(只有形容词和量词),而且有丰富的带缀重叠形式。西南官话是一个特殊区域,它兼有各区的特点:名、代、副词能重叠(与其他官话相同),没有表“小量”义的动词重叠形态但有丰富的加缀量词重叠形态(与湘客赣语相同),有表“大量”义的动词重叠形态(与吴闽粤语相同)。这种格局既反映了各方言形成之初的亲缘关系,也说明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地缘的远近亲疏等因素对其的现实影响。
戴军平[9](2011)在《湖北京山方言中的“AA声”》文中认为"AA声"是湖北省境内江汉平原和汉水流域普遍使用的一种重叠结构,流行面积广阔,使用人口众多。已经有不少学者对"AA声"进行过研究,但有些观点值得商榷。本文围绕词缀"声"的来源、"AA声"的语法功能、"AA声"形成的社会背景以及它的前途等问题对有些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批驳,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丁沾沾[10](2011)在《论宜城话中的“AA神”式》文中认为"AA神"式在宜城话使用得非常广泛,老少皆用,本文将从结构特征、语法功能、表达功能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AA神"式中的"AA"可以是动词和象声词,可作补语、谓语和补语,具有生动传神的表达效果。
二、钟祥方言胡集土语词汇的重叠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钟祥方言胡集土语词汇的重叠式(论文提纲范文)
(1)连云港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方言词汇研究概述 |
一、方言词汇的界定 |
二、方言词汇研究历史回顾 |
三、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现状 |
四、连云港方言词汇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二、语料来源 |
三、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
四、标音符号说明 |
五、主要调查合作人 |
第三节 连云港地区概况 |
一、位置、区划、人口 |
二、地理、资源、文化 |
三、历史沿革 |
第一章 连云港方言词汇的构词研究 |
第一节 连云港方言词汇的词缀研究 |
一、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前缀 |
二、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后缀 |
三、不同类别的词附加后缀问题 |
四、连云港方言词缀的特点 |
第二节 连云港方言中的“子”缀 |
一、不同词性成分附加“子”缀的分布 |
二、“子”缀词的义类分布 |
三、连云港方言特色“子”缀词 |
四、“子”缀的的语法功能 |
五、“子”缀的区别词义功能 |
六、“子”缀的辅助作用 |
七、“子”缀在省内主要代表点及毗邻地区表现比较 |
第三节 连云港方言中的“头”缀 |
一、词缀“头” |
二、“头”与其他结构组合使用情况 |
第四节 连云港方言词汇中的高频词素和特色词素 |
一、动物类词素 |
二、鬼神类词素 |
三、数字类词素 |
四、“人”词素 |
五、其他类词素 |
第二章 连云港方言的重叠形式研究 |
第一节 连云港方言的构词重叠 |
一、双音节重叠词 |
二、三音节重叠词 |
三、四音节重叠词 |
第二节 连云港方言的构形重叠 |
一、名词的重叠构形 |
二、形容词的重叠构形 |
三、动词的重叠构形 |
四、副词的重叠构形 |
五、量词的重叠构形 |
第三节 不同重叠构形的类型分布 |
一、AA式、AAA式、AAAA式 |
二、ABB式、AAB式、ABA式 |
三、AA子、一AA式、一AA子式 |
四、AABB式、AABC式、ABAB、A里AB式 |
五、连云港方言中重叠构形比例分析 |
六、重叠构形与重叠构词类型差异比较 |
第三章 连云港方言义位的语义场研究 |
第一节 同义义场 |
一、同义义场的界定 |
二、同义义场分析 |
三、连云港方言同义词数量分布特点 |
四、连云港方言中同义词丰富的原因 |
五、连云港方言中同义词形成的方法 |
第二节 反义义场 |
一、极性反义义场 |
二、互补反义义场 |
第三节 多义义场 |
一、方言义位数多于普通话的多义义场 |
二、方言与普通话义位存在差异的多义义场 |
三、方言中特有的多义义场 |
第四节 分类义场 |
一、称谓类义场 |
二、表“人”义场 |
三、饮食类义场 |
四、烹饪类义场 |
五、渔业类义场 |
六、盐业类义场 |
七、语言动作类义场 |
八、动物交配、产子类义场 |
第四章 连云港方言词汇与其他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
第一节 连云港与江苏省内相关代表点方言词汇的比较 |
一、连云港与江苏省内代表点方言词汇比较表 |
二、连云港与江苏省内代表点方言词汇对比分析 |
三、连云港与江苏省内代表点方言词汇内部相似性分析 |
四、连云港与江苏省内代表点方言词汇内部差异性分析 |
五、连云港与江苏省内代表点方言词汇亲疏关系分析 |
第二节 连云港与官话区其他方言词汇的比较 |
一、连云港与官话区代表点方言词汇比较表 |
二、连云港与官话区代表点方言词汇对比分析 |
三、连云港与官话区代表点方言词汇异同情况分析 |
四、连云港与官话区代表点方言词汇亲疏关系分析 |
第五章 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历时比较研究 |
第一节 连云港方言词汇与上古、中古汉语词汇的比较 |
一、连云港方言与上古、中古汉语相同的词——承传词 |
二、连云港方言与上古、中古汉语不同的词——变异词 |
第二节 连云港方言词汇与近代汉语词汇的比较 |
一、连云港方言与近代汉语相同的词——承传词 |
二、连云港方言与近代汉语不同的词——变异词 |
三、来源于近代汉语通过词汇化而形成的方言词 |
第六章 连云港方言词汇的过渡性特点及原因探析 |
第一节 连云港方言词汇过渡性特点的表现 |
一、带有南北方言过渡性特征的词与词素 |
二、词语搭配方面所表现的过渡性特点 |
三、某些语义场所表现的过渡性特点 |
第二节 连云港方言词汇过渡性特点原因探析 |
一、地理环境因素 |
二、行政区划的隶属与更迭 |
三、移民因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贵阳方言重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贵阳市地理及方言概况 |
第二节 重叠现象研究概况 |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名词的重叠 |
第一节 名词重叠的形式 |
第二节 名词重叠的词汇意义 |
第三节 名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
第四节 名词重叠的语用功能 |
第五节 名词重叠式的句法能力 |
第三章 动词的重叠 |
第一节 动词重叠的形式 |
第二节 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
第三节 动词重叠的语用功能 |
第四节 动词重叠式的句法能力 |
第四章 形容词的重叠 |
第一节 形容词重叠的形式 |
第二节 形容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
第三节 形容词重叠的语用功能 |
第四节 形容词重叠式的句法能力 |
第五章 副词的重叠 |
第一节 副词重叠的形式 |
第二节 副词重叠的语法意义、语用功能及句法能力 |
第六章 量词、数词、数量结构及其他词类的重叠 |
第一节 量词的重叠 |
第二节 数词的重叠 |
第三节 数量结构的重叠 |
第四节 其余词类的重叠式 |
第七章 重叠现象的共时比较 |
第一节 贵阳方言重叠现象总表 |
第二节 与秀山方言、丹江方言、石门方言、昆明方言的比较 |
第三节 与普通话、湘方言和西北方言的异同 |
第八章 结语 |
第一节 关于重叠作用的总结 |
第二节 关于重叠的动因 |
第三节 余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汉水流域语言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视野下的汉水流域语言与文化研究 |
(一) 汉水流域语言研究 |
(二) 汉水流域文化研究 |
二、多元视野下的汉水流域语言与文化研究 |
(一) 汉水流域语言研究 |
(二) 汉水流域文化研究 |
1. 理论研究得到快速发展。 |
2. |
3.《汉水文化论纲》的出版标志着汉水文化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
4. 汉水流域方言研究与文化研究的有机结合逐渐得到重视。 |
(4)湖北建始(城关)方言词汇重叠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始方言声母韵母声调 |
( 一) 声母除零声母外共21个 |
( 二) 韵母共33个 |
( 三) 声调共4大类,不包括轻声 |
二、建始方言词汇重叠式类型 |
( 一) 名词的重叠,主要形式为“AA”“AA儿”“AABB”。 |
1 . “AA”式。在普通话中 , 除亲属称谓外 , 用重叠式构成的名词很少 , 而建始方言词汇中有大量AA式名词的重叠。 |
2 . “AA儿”式。 儿化与化尾的大量存在是西南官话成渝片区的重要特点, “AA儿”不是“AA”的简单儿化或儿尾,如“粑粑”不能说成“粑粑儿”,具体情况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
3 . “AABB”式。建始方言中还有由两个名词重叠并列而成的四音节名词 , 如 : |
( 二) 量词的重叠式,主要类型为“AA”“一AA / 儿”。 |
1 . “AA”式。量词的 “AA”式表示遍指 , 这种形式没有构成新词 , 只是给“A”增添了“遍指”义,表示“每一”,与普通话一致。 |
2 . “一AA / 儿”式。 这种形式一般由“一A”式重叠而来 , 儿化与否有三种的情况 , 所有“一AA儿”式大都可以转写为“一A一A”。 |
( 三) 动词的重叠式,主要类型是“AABB”,其它形式与普通话相似。 |
( 四) 形容词的重叠式,主要类型有“AA儿”“ABB”“BAA”“AABB”“ABAB”式,嵌缀式。 |
1 . “AA儿”式。 这种重叠式由部分“AA”式儿化而来 , 建始方言形容词的“AA”式与普通话无异,儿化后更突显“A”所具有的性状,主要在句中充当状语。 |
2 . “ABB”式。普通话里 “ABB”式形容词数量较多 , 但建始方言这类重叠式却更丰富 , 不仅数量多并且有许多普通话里没有的后缀。 |
3 . “BBA”式。建始方言中形容词的 “BAA”式不是“ABB”式位置简单地交换, “BBA”式数量较少,三个音节都读本调,在句法功能上与“ABB”一样都可以做谓语,但“BBA”式做谓语不必加上“的”,“ABB”式做谓语一般都要加上“的”。 |
4 . “AABB”式。这种重叠式的数量也不多 , 一般都是由形容词性语素分别重叠或形容词重叠而来,第二音节读轻声,其余音节均读原调。 |
5 . “ABAB”式。这一类结构基本都是 “AB”并列而成 , 四个音节都读本调。 |
6 . 嵌缀式。在建始方言中 , 有一些四字格形容词 , 其后边、前边或中间有词缀 , 这些词缀能产性不强,没有实在意义,只起补充音节的作用,词缀除了普通话中常见的以外,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词缀,常见的格式有“A里AB”“A里A气”“A里日B”“A不拢耸”及其它类型 |
结语 |
(5)湖北建始方言中“哪门”的语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哪门”的形、音、义 |
二、“哪门”的句法功能 |
( 一) 做独立语 |
( 二) 做谓语 |
( 三) 做状语 |
( 四) 做宾语 |
三、“哪门”的变式 |
( 一) “哪门的” |
( 二) “哪门个” |
四、建始方言“哪门”的语用价值 |
五、结语 |
(6)河南沈丘方言的重叠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名词重叠式 |
(一) AA式 |
(二) AABB式 |
(三) ABAB式 |
二、动词重叠式 |
(一) AA式 |
(二) ABAB式 |
(三) AABB式 |
(四) 一A一A式 |
(五) V达V达式 |
三、形容词重叠式 |
(一) AA式 |
(二) ABB式和AAB式 |
(三) AABB式 |
(四) ABAB式 |
(五) XAXA式 |
(六) A里AB式 |
(七) X头X脑 |
(八) AXA式 |
四、量词重叠式 |
(一) AA式 |
(二) 一AA式 |
(三) 一A一A式 |
(四) 成A成A式 |
(五) AABB式 |
五、拟声词重叠式 |
(一) AA叫式 |
(二) AA式 |
(三) AABB式和ABAB式 |
六、沈丘方言重叠式的特点 |
(7)钟祥方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钟祥概况 |
0.1.1 地理人口 |
0.1.2 历史沿革 |
0.1.3 行政区划 |
0.1.4 语言使用状况 |
0.2 钟祥方言的内部差异 |
0.3 关于钟祥方言的研究 |
0.4 音标符号 |
0.5 发音合作人 |
第一章 钟祥方言语音 |
1.1 语音系统 |
1.1.1 声韵调分析 |
1.1.2 声韵调配合关系 |
1.1.3 音变 |
1.2 语音特点 |
1.2.1 音系特点 |
1.2.2 文白异读 |
1.3 同音字汇 |
1.3.1 体例说明 |
1.3.2 同音字表 |
1.4 钟祥音系与北京音系比较 |
1.4.1 声母比较 |
1.4.2 韵母比较 |
1.4.3 声调比较 |
1.5 钟祥音系与中古音系比较 |
1.5.1 声母比较 |
1.5.2 韵母比较 |
1.5.3 声调比较 |
第二章 钟祥方言词汇 |
2.1 词汇特点 |
2.1.1 构词方式 |
2.1.2 词义差异 |
2.1.3 特殊词语 |
2.2 分类词表 |
第三章 钟祥方言语法 |
3.1 词法 |
3.1.1 重叠 |
3.1.2 语缀 |
3.1.3 方所 |
3.1.4 数量 |
3.1.5 指代 |
3.1.6 性状 |
3.1.7 程度 |
3.1.8 介引 |
3.1.9 关联 |
3.1.10 体貌 |
3.1.11 语气 |
3.1.12 变音 |
3.2. 句法 |
3.2.1 “把”字句 |
3.2.2 “被”字句 |
3.2.3 双宾句 |
3.2.4 比较句 |
3.2.5 疑问句 |
3.2.6 否定句 |
3.2.7 可能句 |
3.2.8 动补句 |
3.3 语法例句 |
第四章 钟祥方言的现代发展 |
4.1 语音的发展 |
4.2 词汇的发展 |
4.3 语法的发展 |
第五章 钟祥方言语料记音 |
5.1 故事传说 |
5.2 熟语谜语 |
5.2.1 歇后语 |
5.2.2 谚语 |
5.2.3 谜语 |
附1:钟祥市地图 |
附2:钟祥市行政划分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7)》)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汉语重叠的研究现状 |
1.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主要内容 |
1.2.3 研究思路 |
1.2.4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结构及语料来源 |
1.3.1 论文结构 |
1.3.2 语料来源 |
1.3.3 相关说明 |
第二章 名词重叠 |
2.1 名词的构词重叠 |
2.2 一般名词的构形重叠 |
2.2.1 事物名称类单音节名词的构形重叠: |
2.2.2 事物名称类双音节名词的构形重叠 |
2.3 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的构形重叠 |
2.3.1 方位词重叠形式特点、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
2.3.2 时间名词重叠形式特点、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
2.4 名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
2.4.1 名词“AA”重叠式 |
2.4.2 双音节名词“AABB”重叠式 |
2.4.3 双音节名词不完全重叠式ABB和AAB |
2.5 小结 |
第三章 量词重叠 |
3.1 量词的构词重叠 |
3.1.1 重叠式能独立成词 |
3.1.2 重叠式不能单独使用,后面还必须带名词性语素 |
3.1.3 重叠式不能单用,只能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计量方式 |
3.2 量词的构形重叠 |
3.2.1 “遍指”义量词重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
3.2.2 “小称”义量词重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
3.2.3 量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
3.3 量词加缀“AXA”重叠式与主观量 |
3.3.1 关于“主观量” |
3.3.2 方言中的量词加缀重叠现象 |
3.4 数量词语的重叠 |
3.4.1 “一AA”和“一A一A”的方言分布 |
3.4.2 两种重叠式的语法语义和语法功能 |
3.4.3 对方言“一AA”重叠式的思考 |
3.5 小结 |
第四章 动词重叠 |
4.1 动词的构词重叠 |
4.2 单音节动词的构形重叠 |
4.2.1 单音节动词重叠现象的发展历史 |
4.2.2 AA1的方言考察 |
4.2.3 AA2的方言考察 |
4.2.4 AA3的方言考察 |
4.2.5 小结 |
4.2.6 余论——关于动词重叠式表示“尝试”及方言中的动词多叠式 |
4.3 双音节动词的构形重叠一——完全重叠 |
4.3.1 双音节动词完全重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
4.3.2 双音节动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
4.3.3 小结 |
4.4 双音节动词的构形重叠二——不完全重叠 |
4.4.1 双音节动词不完全重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
4.4.2 双音节动词不完全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
4.4.3 小结 |
4.5 小结 |
4.5.1 动词各种重叠式的方言分布 |
4.5.2 汉语方言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
4.5.3 汉语方言动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
第五章 形容词重叠 |
5.1 形容词的构词重叠 |
5.2 单音节形容词的构形重叠 |
5.2.1 单音节形容词二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
5.2.2 单音节形容词多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
5.2.3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
5.2.4 小结 |
5.3 双音节形容词的构形重叠 |
5.3.1 双音节形容词二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
5.3.2 双音节形容词多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
5.3.3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
5.3.4 小结 |
5.4 多音节形容词的构形重叠 |
5.4.1 三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方言分布 |
5.4.2 四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方言分布 |
5.4.3 多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特点 |
5.4.4 多音节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
5.4.5 小结 |
5.5 小结 |
5.5.1 形容词重叠式的形式特点 |
5.5.2 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
5.5.3 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
第六章 代词和副词重叠 |
6.1 代词重叠 |
6.1.1 方言中代词重叠的形式 |
6.1.2 代词重叠式的语义 |
6.2 副词的重叠 |
6.2.1 方言中副词重叠的形式 |
6.2.2 副词重叠的形式及分布特点 |
6.2.3 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
6.2.4 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
6.3 小结 |
第七章 问题讨论 |
7.1 关于重叠构词 |
7.1.1 重叠与“名词化 |
7.1.2 重叠与“形容词化” |
7.1.3 重叠构词的规律及原因 |
7.1.4 重叠构词与构形的辨识标准 |
7.2 重叠与音变 |
7.2.1 轻重音 |
7.2.2 变声 |
7.2.3 变韵 |
7.2.4 变调 |
7.2.5 长短音 |
7.3 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
7.3.1 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
7.3.2 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
第八章 小结 |
8.1 本文的主要观点 |
8.2 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论宜城话中的“AA神”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AA神”式的结构特征 |
(一) 在宜城话中, “AA神”具有形容词的功能 |
(二) 能够用于“AA神”式中的动词或象声词有以下几个特征 |
二、“AA神”式的句法功能 |
(一) “AA神”作补语 |
(二) “AA神”作谓语 |
(三) “AA神”作状语 |
三、“AA神”的表达功能 |
四、钟祥方言胡集土语词汇的重叠式(论文参考文献)
- [1]连云港方言词汇研究[D]. 姜莉. 山东大学, 2018(12)
- [2]贵阳方言重叠研究[D]. 沈雪瑜. 山东大学, 2018(12)
- [3]汉水流域语言与文化研究[J]. 柯西钢.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 [4]湖北建始(城关)方言词汇重叠式[J]. 蒋静.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5(02)
- [5]湖北建始方言中“哪门”的语用分析[J]. 蒋静. 吕梁学院学报, 2014(05)
- [6]河南沈丘方言的重叠式[J]. 王玲玲.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4(04)
- [7]钟祥方言研究[D]. 张义.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8]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D]. 付欣晴.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1)
- [9]湖北京山方言中的“AA声”[J]. 戴军平. 语文知识, 2011(04)
- [10]论宜城话中的“AA神”式[J]. 丁沾沾. 现代企业教育, 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