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南省有机农业的开发与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赵玉春[1](2020)在《乐东县农村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乐东县国家和上级政府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不畏任务艰巨,强化帮扶措施,深入贫困家庭,帮助贫困户摆脱贫穷。但由于乐东县贫困人口较多、思想落后、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等因素,导致乐东县脱贫攻坚仍占下风,扶贫工作十分艰巨,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阶段。为了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积极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我们需要对乐东县农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分析,追溯根源,对扶贫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并对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刻剖析,寻找更好的扶贫决策,归纳总结好的做法,切实提高扶贫工作的能力和实效,促进乐东县脱贫攻坚工作快步向前。本文依托扶贫的相关文献与专业理论,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访谈等方法,多方面了解分析乐东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情况,通过学习总结了乐东县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做法,分析目前乐东县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查找导致该县扶贫工作进展较慢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乐东县推进和完善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对策和建议。本文的研究,得到了以下基本结论。(1)乐东县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乐东县的精准扶贫基础工作不够细致;其次是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要、靠”思想严重;再次是该县的贫困村集体经济较薄弱,给该县的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第四是该县的精准扶贫产业效益不明显;最后是该县的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2)导致乐东县精准扶贫工作产生有关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乐东县精准扶贫中部分干部责任心不强,并且该县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问责措施不够硬;其次是该县农村贫困人口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再次是该县的精准扶贫渠道单一,管理不善;接着是该县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缺乏调研,缺少精准扶贫技术;最后是该县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各种阻碍较多,导致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较为困难。(3)乐东县的精准扶贫,应当从自身的具体实际出发,采取以下对策对该县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优化:首先,该县应当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全面查究根源,并设法对这些根源进行消除;其次,该县应当积极引导贫困户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再次,该县应当重视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的构建和完善,设法提高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效果;再次,应当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调动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合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最后,应当多管齐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力进行精准脱贫。
张艳玲[2](2020)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能力评价及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保障,对保证国家食品安全、资源安全以及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安排下,农业绿色发展实现了良好的开局。但是资源过度消耗的农业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绿色农产品供给尚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状况,一方面有助于挖掘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力的路径,使得各省市区农业发展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各省市区制定合理有效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探索当前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状况,本文采用文献梳理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及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中农业绿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指导思想,从资源有效利用能力、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农业绿色发展支持力及农业绿色供给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加权TOPSIS法综合评价2012—2017中国30个省市区农业绿色发展能力,实证结果表明:(1)总体上,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能力处于较低水平;(2)分区域,各省市区农业绿色发展能力存在显着差异,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的农业绿色发展能力较强;(3)分维度,各省市区在农业绿色发展能力不同维度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贵州省和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能力较强,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对农业绿色发展支持力度较强,北京市、上海市和江苏省农业绿色供给能力较强,同时北京市、上海市和福建省的资源有效利用能力较强;然后,采用系统聚类法,根据农业绿色发展能力评价结果将中国30个省市区进行聚类,划分为四种类型的区域;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提升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能力的政策建议:(1)节能降耗,提升资源有效利用能力;(2)科学治理,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能力;(3)激励引导,强化农业绿色发展支持力度;(4)全程引领,提升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
黄桂花[3](2020)在《海南BW18°果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战略规划对在企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能否长久发展,因此是每个企业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当企业在转型时期时,它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仅给农业企业带来发展的锲机,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进行发展战略调整和转型升级,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农业企业向新型的、具备规模效应的现代农业企业转变,成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选择合适企业的发展战略逐渐成为每个企业引以为重的问题。海南BW18°果业有限公司(简称BW公司)是海南火龙果企业的龙头企业,公司成立于2016年,以生产和销售火龙果等热带水果为主营业务,集现代农业、生物有机肥生产、产品研发、精深加工、休闲观光等多种业务为一体的健康绿色全产业链企业。本文以BW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战略理论的PEST和SWOT分析方法法,深入研究分析企业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竞争情况,剖析自身拥有的内部资源状况,归纳出企业的外部机会和威胁、内部优势与劣势。最终结论是BW公司处于整体有利的外部环境,但同时也面临着些挑战。而企业自身内部的资源虽然不可否认仍存在一些问题,却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再依据各方面详细的分析情况,构建了SWOT矩阵,得出SO增长型的发展战略是当前企业发展最佳的战略模式,接着根据企业的发展原则与目标,将个业务单元的战略目标具体化。最后,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战略实施过程的具体需要,提出战略实施的重点措施和保障,包括扩大种植基地面积,加强深加工创新能力,加快休闲农业的开发与建设,加强品牌建设,在营销策略上不断创新等,并且从强化资金、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保障、加强文化建设等三方面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以促使企业向产业化现代农业企业成功转型,并实现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本文的研究不仅为BW公司的战略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案,同时也希望对同类农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张智一[4](2020)在《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和运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海水鱼类作为能为人类提供高级蛋白质的食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在捕捞资源持续衰退的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业作为海水鱼类生产供应的重要部分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尽管现阶段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使用了工厂化养殖模式及深水网箱养殖模式,但使用比例较低,大部分养殖生产活动仍处于较为粗放的传统养殖阶段。同时,由于此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度较高,往往容易产生产业集聚,这种集聚也衍生出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前的养殖模式发展难以为继,为使产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产业亟待进行符合生态经济发展的革新以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革新的基础在于对现存海水鱼类养殖业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分析,途径在于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进行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革新。摸清我国海水鱼类养殖模式应用和产业集聚现状是进行符合生态经济发展革新的基础,研究产业集聚区域各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评估其生态经济绩效是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基本前提。本研究以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为切入点,使用海水鱼类养殖主要生产区域相关数据,分析和测度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主要养殖品种和不同养殖模式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使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对产业集聚区域不同养殖模式养殖生产活动生态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并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对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的两个方面(生态经济效率和生态经济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以两方面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其生态经济绩效进行全面评价。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博弈模型推演与讨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工厂化养殖模式下产量最高的大菱鲆主要在辽宁省和山东省形成了产业集聚且辽宁省集聚更为明显;池塘养殖模式下产量最高的海鲈鱼在广东省形成了产业集聚;普通网箱养殖模式下大黄鱼产量最高,其在福建省形成了产业集聚;深水网箱模式主要生产品种为卵形鲳鲹,其在海南省与广西省形成了产业集聚且广西省养殖专业化程度更高。(2)通过因果关系分析发现:(1)养殖相关技术领域和企业的资金扶持以及税收减免政策的增加,能够通过降低养殖生产成本提高养殖生产收益和养殖投资,但养殖生产、鱼药和饵料投放以及各类资源应用的增加能够使化学成分排放增加;(2)政策规定的可用养殖面积变动能够通过影响新增养殖场建设投资对养殖生产收益、化学成分排放、地下水资源损失、土地占用面积、空气污染程度以及区域捕捞资源衰退造成影响;(3)规定的可用养殖面积的增加以及对可持续发展养殖模式的养殖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能够促进产业养殖模式革新,提高养殖生产收益和养殖投资,降低养殖生产化学物质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结合养殖生产实际,对不同养殖模式养殖生产系统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流向进行分析,发现:(1)养殖阶段饲料投喂是造成各模式养殖生产活动生态经济绩效受到影响的最主要因素,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和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因养殖模式特性,受此类影响极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2)工厂化养殖养殖面积受政策影响较大,养殖尾水的排放以及高浓度矿物质反冲地下水均会对区域水域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进而影响下期养殖的食品安全与产品价格以及区域捕捞资源;(3)普通池塘养殖模式在土地租用周期内受到影响较小,其养殖排放在区域水环境吸收富营养物质超出环境修复能力的情况下,会对下期养殖产品质量和价格造成影响;(4)普通网箱养殖模式养殖生产直接在水环境中进行,养殖尾水的排放对区域水域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进而影响下期养殖的食品安全与产品价格以及区域捕捞资源;(5)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在建造时有国家资金支持,因主要在距岸较远的海域分布,造成的环境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3)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如下:(1)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测度中53.13%的样本综合得分高于平均值,样本规模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在不考虑养殖规模的情况下:山东省的生态经济绩效表现在三省中为最佳,尽管在规模效率方面表现较差,但其纯技术效率及平均综合得分均为最高;辽宁省位列第二,河北省表现排名最低。在考虑养殖规模的情况下,小规模养殖户整体生态经济绩效表现较规模养殖户有一定差距,尽管小规模养殖户的规模效率较高,但其纯技术效率及平均综合得分较低。(2)普通池塘养殖模式整体生态经济绩效综合得分48.72%高于平均值,样本纯技术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小规模养殖户尽管生态经济效率较高,但在考虑成本利润率和边际贡献率时,生态经济绩效表现较规模养殖户有一定差距。(3)普通网箱养殖模式整体生态经济绩效综合得分22.58%高于平均值,样本规模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规模养殖户生态经济绩效表现显着优于小规模养殖户。(4)深水网箱养殖模式不仅在生态经济效率测度中体现出了较其他模式而言的优势,还在生态经济绩效的评价中表现优越。但需要看到的是,深水网箱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率受到高昂建造费用和运营费用的影响,在生态经济效率受到了一定制约,总体绩效虽呈现较好的综合表现,但效率仍待进一步提高。(4)从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现状来看,促进其绿色发展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现存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绿色发展的阻碍为其对地下水的严重依赖严重依赖和威胁以及极高的自然资源消耗,其养殖投喂饵料多为鲜活饵料,不仅容易导致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还极易影响产品品质。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能否进行养殖尾水无害化处理,以尽量减少养殖尾水中氮、磷和COD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化学成分的排放。普通网箱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鲜活饵料的使用和近岸区域高密度网箱分布,这两者不仅造成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及鱼病高发风险,还使得近岸底泥集聚加剧,危害近岸水体环境。深水网箱养殖模式虽对环境危害较小,但高昂的养殖设施建设成本和运营费用限制了模式应用和推广。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前人对我国海洋渔业产业集群发展、大菱鲆养殖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与成因等方向进行了研究,本文则创新性地对我国海水鱼类各主要养殖品种以及主要养殖模式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展开研究,拓展了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产业集聚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围。(2)前人对于海水鱼类养殖的研究往往针对养殖业的某个具体部分展开,研究缺乏整体性,本文创新性地以系统的视角对生态学与经济学的交叉部分进行研究,将海水鱼类养殖生产活动各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从新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生态经济领域的分析研究,拓宽了海水鱼类养殖经济领域研究的角度。(3)前人对于海水鱼类养殖的生态经济研究较少且缺乏实证研究,本文在对产业集聚区域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分析中,不仅扩展了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范围,还创新性地使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生态经济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基于研究,本文提出的主要对策建议有:(1)对工厂化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以政策资金扶持为主、以政府引导为辅的方式促进工厂化循环水模式推广利用;(2)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降低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使用成本;(3)加强配合饲料的研发,提高配合饲料使用率;(4)引导健康消费,促进产业健康发展。(2)对池塘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加强饲料研发及应用指导,降低饵料投喂引起的养殖富营养化成分;(2)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促进尾水处理设施的推广使用;(3)提高天气观测水平,保障产业发展;(4)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降低产业运行风险。(3)对网箱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持续扶持深水网箱建设,鼓励中小型养殖户进行合作投资;(2)引入正规金融服务,保障产业稳健发展;(3)创新养殖经营模式,引导产业绿色转型;(4)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以市场带动模式推广;(5)科学合理规划深水网箱养殖区域,加强扶持绿色生态深水网箱建设;(6)着力开发特种渔业保险,切实帮助养殖户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李甜甜[5](2020)在《海南省共享农庄发展潜力评价与分析》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海南省创新性的提出了以发展“共享农庄”为抓手,实现乡村振兴。共享农庄是农、旅融合的新业态,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对海南省共享农庄发展潜力的研究,有助于各市县找准定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共享农庄的发展方向,挖掘内在潜力,进而将潜力转为现实竞争力。本文是在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写作的。借鉴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分析模型框架,综合共享农庄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分析共享农庄发展潜力的构成,构建了包括共享农庄发展的供给潜力、市场需求潜力、潜力支持力和潜力保障力四个层面区域共享农庄发展潜力评价模型。由此根据海南省省情,从海南省统计年鉴、各市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相关政府文件等查找并梳理了2013-2017年的相关指标数据,建立海南省共享农庄发展潜力指标体系,共计47个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雷达图分析法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海南省除三沙市外的其它18个市县的共享农庄发展潜力进行评价与分析,根据评价结果概括海南省共性农庄发展潜力的分布格局,揭示各市县共享农庄发展的潜在优势、劣势,并提出相应的提升、显化其潜力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区域共享农庄发展潜力分析模型由供给潜力、市场需求潜力、潜力支持力和潜力保障力四个层面构成;2.海南省共享农庄发展潜力整体上呈现出东部地区发展潜力强、西部中等、中部较弱的分布态势,但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差不大;3.海南省各市县共享农庄发展潜力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海口市和三亚市的共享农庄发展潜力最强;琼海市、儋州地区、保亭县、陵水县、乐东县和万宁市,共享农庄发展潜力次之;其它市县的共享农庄发展潜力水平较低;4.以各市县2017年农业总产值和旅游业收入的总和作为共享农庄发展现状水平,与其自身的发展潜力水平对比分析,各市县共享农庄发展潜力与现状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5.根据研究内容与结论,提出潜力提升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构建的共享农庄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模型,丰富和发展了目前共享农庄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为海南省共享农庄发展潜力的提升与显化、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宋晨阳[6](2020)在《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指标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海南是我国着名的“热带特色农业基地”,自1988年建省以来,为满足人口增长和饮食结构改善而增高的食品需求,海南岛农业生产规模、结构及生产方式均发生了很大改变,影响了其农业绿色发展程度。农业生产投入了大量的农业资源,带来诸如养分损失、化学品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为此付出了土地退化及生态功能丧失的巨大代价。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目标,需要首先明确农业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找出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瓶颈问题,并相应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以海南岛为例,借助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利用NUFER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定量计算并分析海南农业绿色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资源投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5类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构建完善符合海南农业发展规律的指标体系,并利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分析不同类型县(市)农业绿色发展情况;找出海南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探讨大型热带岛屿农业绿色发展的实现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计算并分析海南岛1988-2017年农业绿色发展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0年间海南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较低级别(Ⅲ、Ⅳ级)指标数量由12个增加至15个,较高级别(Ⅰ、Ⅱ级)指标数量由8个减少至5个。随着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加,畜禽养殖规模扩大与集约化程度提高,海南农业产值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升高,农业产值和农业机械化投入分别从0.62×104¥?hm-2和3kw?hm-2增加至16.1×104¥?hm-2和13 kw?hm-2。30年来农业资源(氮素、磷素、农药和农膜)过量投入,其中农药和农膜的使用强度增幅最大,分别从8.0 kg?hm-2和0kg?hm-2增加至41.9 kg?hm-2和34.7 kg?hm-2;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导致养分(农田氮素盈余量、农田氮素径流量、农业源氨挥发等)环境排放量大幅增加,农业源氨挥发和单位播种面积农田氮素盈余增幅最大,分别从61.0 kg?hm-2和152.1 kg?hm-2增加至131.4 kg?hm-2和297.9 kg?hm-2。在空间上,中部为山地林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开发力度较小,呈现出沿海平原的资源投入增长更快、环境损失更多,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3类指标提升较高的特点。(2)构建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分析不同类型(依据海南岛农业发展种植结构和养殖规划划分)县(市)农业绿色发展情况。根据海南岛实际情况,依据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代表性和重点性两大原则扩增补充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两类6个指标,构建海南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引入指标综合打分法,将指标设定正、负向两类,定义“农业绿色发展综合得分”,评价不同类型县(市)农业绿色发展情况。分析其农业绿色发展得分表明,海南岛不同地区受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开发强度等不同因素影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不同:东北部平原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为全岛最优;西部平原地区由于土壤退化限制作物种植,农业经济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较少,资源投入与环境损失也相对较少;南部丘陵盆地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经济作物总产量最高,农业产值高于其他地区,但由于农业生产水平较低、资源投入量大,环境损失也最多;中部山区林地由于资源开发受限,资源投入及环境排放较少,农业经济产值也较低。(3)通过分析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找出影响海南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所有指标做相关性分析得出,水果、蔬菜和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及畜禽承载量的增加均与经济增长、农业资源投入及环境损失的增多关系明显。30年来海南岛热带水果、蔬菜和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和畜禽承载量分别增加了1.2倍,对海南单位面积农业产值的增加影响显着,导致氮肥、农药投入量的加大,畜禽承载量的增大则与单位农田氮素盈余的增加及农业系统氨挥发的增多关系显着。综上所述,1988年至2017年,海南岛通过政策支持增高了经济作物的播种比例,扩大了畜禽的养殖规模。但由于管理措施的优化有限,农业快速发展带来了农牧分离、资源损失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今后,海南岛应调整东南地区种植结构,加大西部及中北部丘陵山地开发力度。优化管理措施,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减少农用化学品投入以降低环境风险,加强农牧结合以提高养分循环利用效率并减少资源环境损失;加强西部干旱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供水;加强政策的落实与监管力度以保证农业绿色发展,现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
陈屾[7](2019)在《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文中提出自2014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镇”之后,并在全国兴起建设特色小镇的运行。互联网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兼并互联网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为特色小镇的要素流动和产业创新提供重要支撑。“互联网+”特色小镇的建设,优化传统产业升级,能够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格局,改善农村居住生活环境,解决“三农”问题、响应国家精准扶贫任务以及实现传统小镇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解读梳理特色小镇的政策文件,对国内外“互联网+”特色小镇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构建“互联网+”特色小镇需要具备的条件。结合时下“互联网+”的热点,提炼出对创建“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的要点。在对“互联网+”助力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的研究中,提出“1+XD+2”的创新特色小镇规划发展理念,以搭建“互联网+”产业体系平台,盘活当地农业资源,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以国家级农业示范点玉林市茂林镇为培育对象,结合当地政府对茂林镇的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开展公众参与工作计划,将茂林镇打造成“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为案例实践,提出了“1+4D+2”的规划理念。基于“互联网+”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政务上重视数据库的建立,公众参与规划建设工作;在经济上,培育互联网经济以及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结合的特色产业小镇。重视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整合农业产业资源,培育优势产业,加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互联网平台引导特色小镇形成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创建“互联网+”产业体系,进而吸引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及科技创新等多功能的流动。
马小冬[8](2019)在《海南村落旅游景观的开发与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提出,村落旅游迅速发展,不仅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也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心愿,村落旅游逐渐成为海南乡村聚落发展的一大趋势。然而村落旅游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的介入,给海南乡村聚落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众多学者主要从经济,文化方面研究旅游对乡村聚落的影响,而景观视角的研究较为薄弱。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村落旅游对海南乡村聚落景观的影响,即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在旅游背景下研究其变化特征与存在问题,并以规划设计手段来尽量避免问题的产生,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保护和开发海南传统村落的具体策略。笔者从制度、理念和具体途径三个方面提出了保护和开发海南传统村落的策略,即应尽快建立系统的海南传统村落保护机制;树立慎始、保护先行和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村落开发理念;立足海南传统村落的特色文化底蕴,打造特色文化休闲旅游等。首先,通过文献整理与分析,对论文中的相关概念,国内外研究综述,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然后总结出旅游介入下海南乡村聚落景观变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功能旅游化,尺度扩大化,空间开阔化、丰富化,具体反映在道路、建筑、庭院等景观方面。然后进一步对乡村聚落景观变化的动因与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变化原因都源于满足村落旅游的可达性、娱乐性、服务性。聚落景观变化中存在的问题,大多反应出因建造者审美偏差、规划缺失所导致的景观混乱与乡村性的丧失。最后,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村落旅游介入下海南乡村聚落景观的规划设计思想与原则,并从聚落的形态布局、道路、建筑、公共空间方面进行具体景观设计,以期在保护海南乡村聚落的同时发展村落旅游。
张丹青[9](2019)在《海南省农民科学素质研究》文中提出根据历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海南省公民科学素质比例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位列全国倒数,农民科学素质比例更是严重落后,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距甚远。不仅制约了海南省农村的发展、农业的进步、农民的提升,而且制约了海南省经济、社会、文化的快步向前。因此,专门针对海南省农民科学素质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升海南省农民科学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助力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分析海南省农民科学素质现状;探究海南省农民科学素质存在的问题;从农民自身、政府、社会、科协等四个层面挖掘制约海南省农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原因;最后,结合海南省地域特色和农民发展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研究探索提升海南省农民科学素质的有效对策:增强农民科学意识、切实加强政府主导、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科协优势。
闫新通[10](2019)在《海南山栏稻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指出山栏稻,又称山兰稻,是海南黎苗族特有的一种山地旱稻,经过长期生产实践、积累和发展,形成了包括弥足珍贵的山栏稻种植资源、独具特色的耕作技术、特有的砍山栏农具、独具芬香的山栏酒、独特文化韵味的山栏歌、富有民族特色的山栏节等内容丰富的山栏稻作文化系统,成为海南地区十分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通过研究海南山栏稻的基本情况和种植历史,以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相关理论角度对海南山栏稻旅游资源、价值加以阐述、分析、总结,重点阐述了山栏稻的食用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及作物学价值。分析海南山栏稻旅游开发具有的优势及其劣势,为山栏稻的旅游开发提出一些建议,即要提升山栏稻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其知名度、政府高水平规划支持、与重大节庆活动结合打造品牌。最后对山栏稻衍生产品和功能旅游开发提出了具体产品和功能内容,再结合当下旅游发展新趋势,建议建立山栏稻研学基地、发展共享农庄来推动海南山栏稻旅游开发。
二、海南省有机农业的开发与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省有机农业的开发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乐东县农村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序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访谈法 |
1.4.3 系统分析法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精准扶贫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1 相关概念 |
2.1.2 精准扶贫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3 文献评述 |
3 乐东县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现状 |
3.1 乐东县贫困情况 |
3.1.1 乐东县经济发展状况 |
3.1.2 乐东县贫困分布情况 |
3.2 乐东县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概况 |
3.2.1 农村精准扶贫识别情况 |
3.2.2 农村精准扶贫帮扶情况 |
3.2.3 农村精准扶贫管理及考核情况 |
3.3 乐东县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与做法 |
3.3.1 乐东县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
3.3.2 乐东县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 |
4 乐东县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
4.1 调查问卷设计 |
4.1.1 调查目的和意义 |
4.1.2 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
4.1.3 调查方法和问卷设计 |
4.2 乐东县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4.2.1 扶贫基础工作不够细致 |
4.2.2 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要、靠”思想严重 |
4.2.3 贫困村集体经济较薄弱 |
4.2.4 扶贫产业效益不明显 |
4.2.5 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 |
4.3 乐东县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3.1 责任心不强,问责措施不硬 |
4.3.2 贫困人口依赖性强 |
4.3.3 渠道单一,管理不善 |
4.3.4 缺乏调研,缺少技术 |
4.3.5 阻碍多,脱贫难 |
5 乐东县发展农村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
5.1 全面查摆挖根源,举一反三防再犯 |
5.1.1 明确职责,压实责任 |
5.1.2 如实填写,多重把关 |
5.1.3 精准识别,排查虚报 |
5.1.4 证据齐全,准确清退 |
5.2 积极引导贫困户树立自我发展意识 |
5.3 健全机制,增强实效 |
5.3.1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 |
5.3.2 建立联动机制,盘活农村集体经济 |
5.3.3 整治环境,调配人力 |
5.4 因地制宜,合力攻坚 |
5.4.1 找好产业项目,提供技术指导 |
5.4.2 调动积极性,提高满意度 |
5.4.3 契合实际,产业精准 |
5.5 多管齐下,精准脱贫 |
5.5.1 强化督查,维护法纪 |
5.5.2 改进扶贫管理方法 |
5.5.3 以教育寻突破 |
5.5.4 端正态度,负责到底 |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期刊类 |
二、着作类 |
三、论文类 |
四、报纸类 |
致谢 |
附录 |
(2)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能力评价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农业绿色发展概念及内涵研究 |
1.2.2 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 |
1.2.3 农业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之处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绿色农业 |
2.1.2 农业绿色发展 |
2.1.3 农业绿色发展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生态农业理论 |
2.2.2 可持续农业理论 |
2.2.3 绿色农业理论 |
2.2.4 农业绿色发展能力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现状 |
3.1 中国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采取的措施 |
3.1.1 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 |
3.1.2 强化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 |
3.1.3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
3.1.4 建立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 |
3.2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 |
3.2.1 农业经济实力增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
3.2.2 农业空间布局与经营主体持续优化 |
3.2.3 农业资源利用强度明显下降 |
3.2.4 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
3.3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 |
3.3.2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 |
3.3.3 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绿色农产品供给失衡 |
3.3.4 农业绿色发展支持力度不足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能力评价方法 |
4.1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
4.1.2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3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4.2 研究数据说明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数据处理 |
4.3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能力评价方法 |
4.3.1 权重确定方法 |
4.3.2 评价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
5.1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能力评价结果 |
5.1.1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1.2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能力各维度特征分析 |
5.2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能力空间格局演变 |
5.2.1 分析方法 |
5.2.2 演进特征分析 |
5.3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能力区域划分 |
5.3.1 分析方法 |
5.3.2 区域划分结果 |
5.3.3 区域特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能力提升策略 |
6.1 节能降耗,提升资源有效利用能力 |
6.2 科学治理,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
6.3 激励引导,强化农业绿色发展支持力度 |
6.4 全程引领,提升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3)海南BW18°果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基础 |
2.1.1 企业发展战略 |
2.1.2 发展战略的分析工具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国内文献综述 |
2.2.2 国外文献综述 |
3 公司概况及能力分析 |
3.1 公司发展概况 |
3.2 公司资源分析 |
3.2.1 企业外部资源优势 |
3.2.2 企业内部资源优势 |
3.3 企业能力分析 |
3.3.1 生产能力 |
3.3.2 财务能力 |
4 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
4.1 公司战略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4.1.1 政治因素 |
4.1.2 经济影响因素 |
4.1.3 社会因素 |
4.1.4 技术因素 |
4.2 公司SWOT分析 |
4.2.1 优势 |
4.2.2 劣势 |
4.2.3 机遇 |
4.2.4 威胁 |
4.2.5 SWOT矩阵分析 |
5 公司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 |
5.1 发展战略制定原则 |
5.2 战略目标 |
5.2.1 BW公司总战略 |
5.2.2 各业务单位的战略目标 |
5.3 战略实施重点措施 |
5.3.1 扩大种植基地面积 |
5.3.2 增强深加工创新 |
5.3.3 加强品牌建设 |
5.3.4 营销策略 |
6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强化资金保障 |
6.2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保障 |
6.3 加强文化建设保障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概念界定、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二章 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
2.1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研究进展 |
2.1.1 海水鱼类养殖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2 海水鱼类养殖产业集聚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3 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经济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4 海水鱼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5 小结 |
2.2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产业集聚理论 |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
第三章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不同养殖模式产业集聚现状研究 |
3.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养殖业发展概况 |
3.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
3.2.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
3.2.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
3.2.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
3.2.4 小结 |
3.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
3.3.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
3.3.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
3.3.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
3.3.4 小结 |
3.4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
3.4.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
3.4.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
3.4.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
3.4.4 小结 |
3.5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养殖产业集聚分布测度 |
3.5.1 研究方法 |
3.5.2 主要养殖品种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
3.5.3 工厂化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
3.5.4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
3.5.5 网箱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
3.5.6 小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 |
4.1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
4.1.1 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应用概述 |
4.1.2 研究问题 |
4.1.3 研究方法 |
4.2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
4.2.1 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
4.2.2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
4.2.3 网箱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
4.3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流向分析 |
4.3.1 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
4.3.2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
4.3.3 网箱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
5.1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5.1.1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
5.1.2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5.2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
5.2.1 数据来源 |
5.2.2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效率 |
5.2.3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绩效 |
5.2.4 讨论与小结 |
5.3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
5.3.1 数据来源 |
5.3.2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
5.3.3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
5.3.4 讨论与小结 |
5.4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
5.4.1 数据来源 |
5.4.2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
5.4.3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
5.4.4 讨论与小结 |
5.5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
5.5.1 数据来源 |
5.5.2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
5.5.3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
5.5.4 讨论与小结 |
5.6 本章小结 |
5.6.1 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 |
5.6.2 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对比 |
第六章 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绿色养殖发展路径研究及对策建议 |
6.1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
6.1.1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转型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6.1.2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
6.2 海水鱼类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
6.2.1 普通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政府与养殖户间的博弈 |
6.2.2 普通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养殖户之间的博弈 |
6.2.3 海水鱼类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
6.3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
6.3.1 风险共担的深水网箱模式经营模式探索 |
6.3.2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海南省共享农庄发展潜力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
1.1.2 休闲农业旅游需求日益增长 |
1.1.3 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
1.1.4 海南省共享农庄探索实践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共享农庄相关研究进展 |
1.3.2 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旅游产业发展潜力 |
2.1.2 田园综合体 |
2.1.3 共享农庄 |
2.1.4 共享农庄发展潜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城乡一体化理论 |
2.2.3 产业融合理论 |
2.2.4 资源禀赋论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海南省旅游产业和共享农庄发展现状 |
3.1 海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机遇 |
3.2 海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3.3 海南省共享农庄发展现状 |
3.3.1 发展现状 |
3.3.2 存在问题 |
4 海南省共享农庄发展潜力评价 |
4.1 共享农庄发展潜力分析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 |
4.1.1 已有的相关分析模型 |
4.1.2 共享农庄发展潜力的构成 |
4.1.3 共享农庄发展潜力分析模型的建立 |
4.1.4 区域共享农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基础数据的处理与评价方法选取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数据处理 |
4.2.3 评价方法选取 |
4.3 海南省共享农庄发展潜力的测评 |
4.3.1 共享农庄供给潜力的测评 |
4.3.2 共享农庄市场需求潜力的测评 |
4.3.3 共享农庄潜力支持力的测评 |
4.3.4 共享农庄潜力保障力的测评 |
4.3.5 海南省共享农庄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结果 |
4.4 海南省各市县共享农庄发展潜力的综合分析 |
4.4.1 共享农庄发展潜力综合水平聚类分析 |
4.4.2 共享农庄发展水平与潜力差异 |
4.4.3 空间差异分析 |
5 海南省共享农庄发展潜力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
5.1 不同潜力级别的发展潜力提升对策 |
5.2 海南省共享农庄发展潜力的提升对策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指标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进展 |
1.2.1 农业绿色发展 |
1.2.2 农业评价体系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 |
2.1.1 区位条件 |
2.1.2 功能分区及市县类型划分 |
2.2 数据来源 |
2.3 研究方法 |
2.3.1 指标选取原则 |
2.3.2 指标分级标准 |
2.3.3 指标选取依据 |
2.3.4 海南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指标时空变化特征 |
3.1.1 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经济增长指标时空变化特征 |
3.1.2 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社会发展指标时空变化特征 |
3.1.3 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资源投入指标时空变化特征 |
3.1.4 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指标时空变化特征 |
3.1.5 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指标时空变化特征 |
3.2 海南农业绿色发展不同类型市县指标得分变化规律 |
3.2.1 不同类型市县1988和2017年经济增长类指标得分变化规律 |
3.2.2 不同类型市县1988和2017年社会发展类指标得分变化规律 |
3.2.3 不同类型市县1988和2017年资源投入类指标得分变化规律 |
3.2.4 不同类型市县1988和2017年生态环境类指标得分变化规律 |
3.2.5 不同类型市县1988和2017年农业生产类指标得分变化规律 |
3.3 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海南岛农业产业结构与规模分析 |
3.3.2 海南农业发展事件总结及地方法规梳理 |
3.3.3 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4.2 海南岛不同类型市县农业绿色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 |
4.3 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
4.3.1 加大农业科学技术与人才培养,控制农业资源投入 |
4.3.2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优化产业结构 |
4.3.3 加强政策的落实与监督力度 |
4.3.4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科技创新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宏观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互联网+”特色小镇相关理论 |
1.3.1 相关概念 |
1.3.2 相关理论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小结 |
第二章 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2.1 国内特色小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
2.1.1 发展历程 |
2.1.2 发展现状 |
2.2 国内外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2.2.3 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综述 |
2.2.4 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2.3 “互联网+”研究综述 |
2.3.1 “互联网+”提出背景 |
2.3.2 “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2.3.3 “互联网+”时代的城市规划 |
2.3.4 “互联网+”对城市肌理的影响 |
2.3.5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 |
2.3.6 “互联网+”特色小镇 |
2.3.7 “互联网+农业” |
2.3.8 “互联网+”公众参与 |
2.4 研究总结 |
第三章 特色小镇发展建设规划案例分析与借鉴 |
3.1 新疆建设兵团第二师37团“互联网+农业”特色小镇 |
3.2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 |
3.3 浙江省海宁市“互联网+皮革时尚”小镇 |
3.4 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 |
3.4.1 广西桂林市莲花镇 |
3.4.2 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镇 |
3.4.3 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 |
3.5 构建“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案例总结启发 |
3.5.1 “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特点总结 |
3.5.2 案例启发 |
第四章 利用“互联网+”助力特色小镇发展的规划对策研究 |
4.1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思路 |
4.1.1 根据研究综述的思路 |
4.1.2 根据案例分析的规划思路 |
4.2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创新发展模式 |
4.3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对策 |
第五章 基于“互联网+”的特色小镇实践研究——以茂林镇为例 |
5.1 研究对象 |
5.1.1 概述 |
5.1.2 发展现状 |
5.2 茂林镇打造“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SWOT分析 |
5.3 基于“互联网+”对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建设规划 |
5.3.1 信息化建设助力“互联网+”农业特色小镇 |
5.3.2 创新发展模式——“1+4D+2” |
5.3.3 “互联网+”技术下公众参与对特色小镇的建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海南村落旅游景观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村落旅游景观开发与保护的相关研究理论 |
2.1 相关概念分析 |
2.1.1 村落 |
2.1.2 村落景观 |
2.1.3 村落旅游与村落旅游景观 |
2.2 村落景观开发与保护的理论基础 |
2.2.1 原真性理念 |
2.2.2 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理念 |
2.2.3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
2.2.4 旅游规划理论 |
2.2.5 景观学科理论 |
第3章 海南村落旅游景观开发与保护的现状 |
3.1 海南村落旅游景观的开发与保护状况 |
3.1.1 海南村落旅游景观的整体背景与特征 |
3.1.2 村落旅游景观的整体变化 |
3.1.3 村落旅游景观的局部变化 |
3.2 海南村落旅游景观发展现状的特征 |
3.2.1 功能趋向于为旅游业服务 |
3.2.2 景观布置种类有所增加 |
3.2.3 空间尺度有扩张趋势 |
3.3 形成海南村落旅游景观现状的动因和机制 |
3.3.1 海南村落旅游景观发展现状的动因 |
3.3.1.1 自然条件因素 |
3.3.1.2 区域经济因素 |
3.3.1.3 传统文化因素 |
3.3.2 海南村落旅游景观的建设机制 |
3.3.2.1 满足村落旅游的可达性 |
3.3.2.2 满足村落旅游的服务性 |
3.3.2.3 满足村落旅游的娱乐性 |
第4章 海南村落旅游景观开发与保护现存问题 |
4.1 海南村落旅游景观开发存在的问题 |
4.1.1 存在严重的破坏性开发倾向 |
4.1.2 建造者审美观偏差 |
4.1.3 忽略了开发的特色设计,同质化现象严重 |
4.2 海南村落旅游景观保护存在的问题 |
4.2.1 传统建筑物本身性质的局限 |
4.2.2 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有所不足 |
4.2.3 社会协同保护机制有所欠缺 |
第5章 海南村落旅游景观开发与保护的应对策略 |
5.1 海南村落旅游景观开发的应对策略 |
5.1.1 坚持慎始原则,避免破坏性开发 |
5.1.2 坚持修旧如旧原则,贯彻景观设计审美理念 |
5.1.3 进行多元化开发,打造特色旅游景观,避免设计同质化 |
5.2 海南村落旅游景观保护的应对策略 |
5.2.1 坚持保护先行原则,大力推行古建筑保护 |
5.2.2 增强本地村民保护村落的认识,提高当地居民保护意识 |
5.2.3 建立良好的生态保护观念,构造良好社会保护机制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文配图的出处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海南省农民科学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科学素质 |
2.1.1 国外定义 |
2.1.2 国内定义 |
2.2 农民科学素质 |
2.3 其他相关概念 |
3 海南省农民科学素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海南省农民科学素质现状 |
3.1.1 基于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的分析 |
3.1.2 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的分析 |
3.2 海南省农民科学素质存在的问题 |
3.2.1 农民自身科学意识淡薄 |
3.2.2 政府部门推动不力 |
3.2.3 社会力量鲜少参与 |
3.2.4 科协工作不够到位 |
4 海南省农民科学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农民自身方面 |
4.1.1 受教育程度低 |
4.1.2 经济发展缓慢 |
4.1.3 信息相对滞后 |
4.2 政府部门方面 |
4.2.1 领导不够重视 |
4.2.2 经费保障不足 |
4.2.3 缺少长效机制 |
4.3 社会力量方面 |
4.3.1 保障措施不完备 |
4.3.2 对接平台未建立 |
4.3.3 科普公益事业发展缓慢 |
4.4 科协方面 |
4.4.1 科普组织薄弱 |
4.4.2 科普人才缺失 |
4.4.3 科普设施落后 |
4.4.4 科普手段陈旧 |
5 提升海南省农民科学素质的对策研究 |
5.1 增强农民科学意识 |
5.1.1 推进教育公平 |
5.1.2 推进科普信息化发展 |
5.2 切实加强政府主导 |
5.2.1 纳入绩效考核 |
5.2.2 加大农村科普经费投入 |
5.2.3 建立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
5.3 广泛发动社会力量 |
5.3.1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 |
5.3.2 逐步搭建科普信息平台 |
5.3.3 推动发展农村科普产业 |
5.4 充分发挥科协优势 |
5.4.1 健全有力的科普组织 |
5.4.2 组建优秀的科普队伍 |
5.4.3 建设先进的科普设施 |
5.4.4 创新丰富的科普活动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海南省农民科学素质调查问卷 |
附录2 |
致谢 |
(10)海南山栏稻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学术前史 |
1.5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成功模式个案 |
1.6 理论基础 |
1.6.1 农业文化遗产理论 |
1.6.2 旅游扶贫理论 |
1.6.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章 海南山栏稻概况 |
2.1 海南山栏稻基本情况 |
2.2 海南山栏稻种植历史 |
第3章 海南山栏稻旅游价值 |
3.1 海南山栏稻食用价值 |
3.2 海南山栏稻文化价值 |
3.2.1 山栏节文化价值 |
3.2.2 稻择存放传统文化价值 |
3.2.3 山栏酒文化价值 |
3.2.4 刀耕火种砍山栏文化 |
3.2.5 黎族乐器“哩咧”源头文化 |
3.3 海南山栏稻经济价值 |
3.3.1 山栏稻直接经济价值 |
3.3.2 山栏稻附加经济价值 |
3.4 海南山栏稻作物学价值 |
第4章 海南山栏稻旅游开发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
4.1 海南山栏稻旅游开发的优势 |
4.1.1 旅游业发展需要 |
4.1.2 扶贫实践需求 |
4.2 海南山栏稻现状及其不足 |
4.2.1 山栏稻种植水平和规模不高 |
4.2.2 产品季节性约束 |
4.3 海南山栏稻旅游开发制约因素 |
4.3.1 山栏稻种植地区基础设施 |
4.3.2 山栏稻及其文化传承度不高 |
4.3.3 农业文化遗产价值重视不够 |
第5章 海南山栏稻旅游开发对策 |
5.1 海南山栏稻旅游开发建议 |
5.1.1 保护好山栏稻原生种植文化 |
5.1.2 加强宣传提升知名度 |
5.1.3 政府高水平规划开发 |
5.1.4 打造节庆活动品牌名片 |
5.2 海南山栏稻衍生产品和功能旅游开发 |
5.2.1 开发衍生旅游产品 |
5.2.2 发展旅游功能 |
5.2.3 建立研学基地 |
5.2.4 发展共享农庄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海南省有机农业的开发与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乐东县农村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的研究[D]. 赵玉春. 海南大学, 2020(05)
- [2]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能力评价及提升研究[D]. 张艳玲.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3]海南BW18°果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黄桂花. 海南大学, 2020(08)
- [4]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D]. 张智一.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1)
- [5]海南省共享农庄发展潜力评价与分析[D]. 李甜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指标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宋晨阳. 海南大学, 2020(02)
- [7]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D]. 陈屾. 广西大学, 2019(02)
- [8]海南村落旅游景观的开发与保护研究[D]. 马小冬. 齐鲁工业大学, 2019(02)
- [9]海南省农民科学素质研究[D]. 张丹青. 海南大学, 2019(05)
- [10]海南山栏稻旅游开发研究[D]. 闫新通.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