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纸浆价格暴跌,日本溶解浆价格攀升

国际市场纸浆价格暴跌,日本溶解浆价格攀升

一、国际市场纸浆价格暴跌·日本溶解纸浆价格攀升(论文文献综述)

徐曼[1](2021)在《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极问题在21世纪伊始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使该地区凸显出的经济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对北极地区巨大经济潜力和地缘政治地位的再认识使环北极国家和域外国家开始围绕北极发展勾织蓝图。在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发展是环北极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表现,国家能否采用合理开发政策来适应经济变化趋势、充分发挥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北极开发的关键问题。俄罗斯作为北极地区面积最大、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北极开发问题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台了积极的开发政策,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实际上,俄罗斯北极开发在21世纪初的酝酿阶段到至今的强化运行阶段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北极开发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开发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开发政策,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支撑区”建设领域。本文以要素禀赋、“增长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俄罗斯北极地区十多年的开发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俄罗斯北极开发是在北极战略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实质上是安全与发展两大主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中,北极地区核战略威慑的军事安全、北极大陆架划分的领土安全、北方航道通行控制的航道安全、自然资源开采的能源安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社会安全以及对气候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态安全,都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战略逻辑下,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开发动因和现实目标指导下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安全的政策实施。在这一路径下,俄罗斯北极开发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由笼统向重点领域展开、开发范围由宽泛向某些具体项目展开,开发方式由粗放向可持续发展展开,开发措施由单边管控向寻求国际合作展开。目前,北极开发的某些领域向良好的态势发展。21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在采取投资和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数字化医疗、住房安置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生态监控、消除积累污染物和保护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等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强化军事力量部署和应对开发中的紧急事故等地区安全政策的背景下,对北方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采以及“支撑区”建设三个方面采取了既具共性也具特性的领域开发。共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三个领域的开发与本国经济水平、世界格局和整个全球经济发展相关,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着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其次,由于北方航道运输的主要货物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能源资源开采程度以及“支撑区”项目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了航道通行的效率,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特性则主要表现在,航道通行、油气开采和支撑区建设的模式、方向和评估的方法完全不同。首先,在开发模式和方向上,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俄罗斯对航道进行了管理框架的构建、通航法律制度的规范以及发展一切与运行相关的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支持。利用资源禀赋的特点对北极地区陆上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进行分析,总结了油气综合体战略管理模式和国际勘探开发模式,并探究油气未来发展的方向。运用增长极理论方法继续对推进北方海航道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两个战略目标而规划出的重点建设区域,虽然区域轮廓模糊,但也是旨在实现俄罗斯北极战略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瞻区域;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北方航道采用了总货物运输量、过境货物运输量及货物、重要港口货运量以及破冰船运行时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收入分析了航道的利用率。油气资源开发从北极地区资源开采所占份额、开采量、对主要合作伙伴国的运输量以及促进本国技术和设备进口替代化的角度分析开采效率。因“支撑区”概念落实较晚,仅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它是以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和项目开发进程以及是否建立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为评判标准。通过对航道、油气和支撑区建设三个层面的开发过程和成效分析,俄罗斯北极的主要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实际上面临的阻碍因素更多,这些因素主要由整体上存在的短时间难以解决或调和的矛盾以及各领域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所组成。从整体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的延长、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劣、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减少、爆发地区冲突的预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这些都加大了俄罗斯北极开发难度,影响了北极开发进程。从重要领域来看,在航道通行方面,国际航运业危机、油气价格下跌、与传统航线的竞争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劣等降低了北极航道通行的红利;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油气项目开采风险高以及俄联邦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限制国内外企业参与油气使原本规划好的项目举步维艰;在“支撑区”建设方面,俄联邦对各支撑区投入的融资结构差距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难度大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太大使“支撑区”难以均衡发展。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国家发展进行北极活动提供了依据,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有利于北极开发的国际环境和氛围,俄罗斯以和平、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北极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可以说,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发展。但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开发合作的项目或推迟或停滞。在此情况下,中俄北极合作存在着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实现全方位战略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必要性,虽然两国合作存在一定的制约,但从长远来看,中俄北极合作不仅有利于成为两国关系中合作的新亮点,更有助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时,树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国典范。

柯杨敏[2](2019)在《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水平及传递效应研究 ——以大豆、棉花和白糖为例》文中提出近十年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迅猛,上市品种不断增加,交易量屡创新高。快速发展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为我国农产品现货市场提供了良好的风险管理平台,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者、加工商和经销商等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其中。然而,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波动频繁而剧烈,市场风险凸显,严重影响了风险管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进而对整个农产品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包括期货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对国外资本开放程度不断上升,市场不稳定性因素随之增加。作为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市场,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冲击。在此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水平如何?国际和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如何?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如何?论文尝试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以增加市场参与者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水平的认知,并为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防控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以促进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更加健康和有序地发展。论文围绕研究问题,分别从风险测度、国内外市场价格关系和期现货市场价格关系等三个方面对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并对既有文献做了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论文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进行介绍,并分别从市场供求状况和相关政策两个方面对研究品种的基本情况做了简要说明。论文采用Va R和ES两个指标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水平进行测度,并通过Co Va R的分析框架对国际和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国内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间的风险传递效应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研究。针对研究结论,论文从风险防控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发现如下:第一,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水平研究。以夜盘交易推出为节点将全样本划分为两个子样本,并将单个交易日(收盘到收盘)划分为交易段(开盘到收盘)和非交易段(收盘到开盘)两个时段。在此基础上,通过ARMA-GARCH(1,1)模型对各样本和各交易时段收益率序列的边缘分布进行拟合。根据模型拟合结果,计算得到了相应的在险价值(Va R)和期望损失值(ES)序列。研究发现:(1)交易段比非交易段的风险水平高;(2)多数情况下,下尾风险大于上尾风险;(3)非交易段的风险水平在夜盘交易推出后有显着的下降;(4)棉花的市场风险大于白糖,白糖大于大豆。第二,国内和国外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研究。通过动态BB1 Copula模型,计算得到了各收益率序列的Co Va R和条件Co Va R序列值。经检验,Co Va R和条件Co Va R序列之间差异显着,由此证实,国内和国外农产品期货市场间存在显着的双向风险传递效应。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国外对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更为显着。基于此,论文进一步聚焦于国外对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将其分解为对国内交易段(开盘到收盘)和非交易段(收盘到开盘)的风险传递效应。研究发现:(1)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上尾风险传递大于下尾;(2)大豆和棉花的风险传递大于白糖;(3)国外对国内的风险传递大于国内对国外的风险传递;(4)国外对国内非交易段的风险传递大于对交易段的风险传递;(5)中国推出夜盘交易后,国外对国内非交易段的风险传递有明显的下降,而对交易段的风险传递下降不显着。第三,国内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研究。论文同样采用动态BB1 Copula模型和Co Va R的分析框架对国内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展开研究。研究发现:(1)国内农产品期现货市场的上尾风险传递大于下尾风险传递;(2)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风险传递大于现货市场对期货市场的风险传递;(3)白糖期现货市场间的风险传递大于大豆和棉花;(4)夜盘交易推出后,国内农产品期现货市场间的风险传递有所下降,但非常有限。针对研究结论建议如下:(1)期货交易所和相关监管部门应采取适当措施,引导产业企业等机构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优化我国农产品等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以推动和促进夜盘交易等市场机制的功能得以更好地发挥;(2)在防范和应对国际对国内期货市场和国内期货对现货市场的风险传递中,应结合我国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背景,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以提升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水平;(3)稳步推进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合理定位我国期货市场的优势所在,吸引国际资本有序入场,提升我国期货市场在国际期货市场的影响力。本文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1)通过条件在险值(Co Va R)的相对变动对市场风险传递效应进行刻画,突破已有文献基于波动传递进行分析的做法,对风险传递效应的刻画更为科学、准确和直观;(2)以时间因素为核心切入点,重点考察了夜盘交易推出前后和不同交易时段市场风险及市场风险传递效应的差异,更加深入和系统地揭示了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及风险传递效应的结构性特征;(3)分析国内外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时,针对不同区域交易时间不同步的问题,按照“事件发生先后原则”进行了合理的数据调整,有效降低了时差因素对研究结果造成的影响,提高了研究过程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价值。

姜峰[3](2019)在《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共赢研究 ——基于全球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悬而未决,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固,部分国家政策内顾倾向加重,地缘政治盘根错节,保护主义抬头,“金砖经贸竞争大于合作”、“中国出口贸易发展挤占了其他金砖国家的生存空间”等论调逐渐兴起。由此,为深入剖析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关系,本文创新性地将全球视角纳入金砖国家出口贸易研究中,以与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存在出口贸易往来的173个国家或地区为切入点,利用金砖国家外部出口贸易网络突破传统金砖五国内部贸易研究思路,探究中国对非金砖成员国的出口是否影响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的全球出口贸易,为金砖五国未来发展提供新思路。同时,为保障全球视角的完整性,本文亦从技术进步、消费者福利改进等两个全新角度,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合作红利,挖掘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贸易潜力,为全球贸易拓展奠定基础,从而形成结合金砖国家外部出口贸易市场与内部贸易联动的金砖全球贸易大格局,创新、合理、综合地论证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的相关性,为金砖五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首先,本文提出的“出口贸易共赢”是指,中国以不损害其他金砖成员国贸易利益为原则,在全球经济贸易深度交融、密不可分的趋势下,通过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扩大同金砖各国的全球出口贸易利益融合点,推动其他金砖成员国全球出口市场拓展、产品技术优化,并使得金砖贸易合作朝着更加平衡、包容、开放、普惠方向演变的发展方式。其次,为了准确判定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的相关关系,本文借鉴反射方法和显示技术附加值赋值原理,计算金砖五国全球SITC 3位码产品技术附加值,发现1990年—2016年,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在全球出口市场的贸易互补指数长期高于90%,并且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的双向出口贸易竞争压力指数逐年降低,因此,无论是从全球出口贸易市场,还是从出口产品结构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在全球出口贸易方面具有显着的共赢特性,不存在中国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制约或阻碍其他金砖成员国发展的现象。第三,为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在全球出口贸易市场利益关系,本文基于动态一般均衡理论,借鉴RBC模型,纳入汇率浮动、居民资本调整成本及中间品垄断竞争等条件,构建理论模型,并设立覆盖173个国家或地区的计量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充分证明中国对全球非金砖成员国的出口能够有效带动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的同步增加,并且这种出口共赢不因东道国收入高低而有所改变。同时,中国出口的带动效应在资源禀赋贫瘠和丰富的地区作用尤为突出,在欧洲及非洲的促进效应远强于亚洲、美洲和大洋洲,2010年金砖国家组织的正式成立亦进一步凸显了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在外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出口共赢。第四,为进一步深入探究金砖国家内部利益分布,本文通过国际货物贸易拓展封闭两国模型,构建NOEM模型,从理论上剖析中国出口可有效优化其他金砖成员国的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同时,本文利用中国对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2000年—2016年SITC 3位码的产品出口数据对金砖国家内部技术优化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中国出口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存在显着正相关的关系,且自2010年金砖国家组织正式成立以后,中国出口对其他金砖成员国技术优化的优化作用显着提升。第五,本文借鉴国际通用方法,对2000年—2016年中国SITC 5位码层面产品的替代性、消费调整、偏好变动、消费者福利进行测算,发现其他金砖成员国对中国出口多样性有效改善了中国进口消费福利,促进中国进口价格下滑0.62%,相当于每年获得约为2000年GDP的0.32%的福利增长,因此,中国不断加强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合作,不仅能够以自身内需增长带动其他四国经济发展,还可有效满足多元化的中国进口需求,提升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质量,保障了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共赢的动力来源。综上,针对上文的理论及实证分析,本文提出更具现实性、可操作性的措施,加强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出口贸易的共同发展。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应坚持公平公正,深化新型国际关系的认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加强金砖国家政治互信度,并且优化海关通关效率,推动金砖国家自贸区建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增加多边贸易体制议题,实施技术强贸战略,同时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探索“金砖+”模式,创制金砖国家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全面巩固金砖国家出口贸易共赢,为五国可持续发展增进动力。

申君歌[4](2019)在《技术创新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 ——基于企业、行业与地区视角的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以及资本等要素状况发生了变化,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状态进入中高速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阶段,中国出口十年高速扩张情形亦发生了改变,中国出口也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出口增速持续下滑,出口结构升级缓慢,不利于我国出口国际竞争优势的提升。加之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频繁。因此,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出口贸易竞争优势的提升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这是我国出口面临的难题,而党的十九大报告给我们指出了方向,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转折阶段,必须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在此背景下,研究技术创新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提升问题,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对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和文献进行了综述。从而得出了:在企业层面,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有着较为显着的影响。另外,企业年龄、企业所获政府补贴、企业人力资本、企业开放度、企业资本密集度、企业利润率、企业融资约束以及企业层面的人民币汇率等因素也会影响到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在行业层面,技术创新对我国出口竞争力有着显着的影响。另外,物质资本强度、人力资本水平、外商直接投资、行业规模以及企业规模等因素也对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有着一定的影响。在地区层面,技术创新显着地影响地区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另外,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开放程度、环境规制强度、基础设施水平、金融发展水平、物质资本强度以及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对地区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也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进一步,地区技术创新会通过地区生产率和地区出口产品多样化这两个渠道影响到地区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进一步,基于Melitz(2003)的异质性贸易理论,借鉴Helpman等(2004)的异质性分析框架,结合Bustos(2005)、Caldera(2010)以及Tanaka(2010)的理论模型分析,构建了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的理论模型。本文发现: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长对于企业出口有着显着的促进作用,从而其对于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也有着显着的推动作用。为了合理测度出口竞争力指数,本文将出口质量指数纳入出口竞争力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最终测度出产品层面、行业层面以及地区层面的出口竞争力。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演进进行研究,本文发现:产品层面:在样本的考察期间,我国大多数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比较优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出口比较优势是越来越稳定的。产品层面的出口复杂度指数总体上呈现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且是越来越稳定的。而基于Khandelwal等(2013)的方法估算的产品出口质量指数呈现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但是在样本考察的最后一年出现了回升。制造业细分行业层面:大部分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呈现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且出口竞争力的发展是越来越稳定的。我国出口竞争力比较高的行业一般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少部分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比如机械制造业)。制造业中的资源型的初级产品制造业行业的出口竞争力一般较低。制造业行业层面的出口竞争力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显着。制造业地区层面:在样本的考察期间,中国各省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呈现比较稳定的上升的趋势,且省级出口竞争力的变动是越来越稳定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份的出口竞争力比较高,而西部地区的出口竞争力相对较低。制造业省级出口竞争力受到金融危机的显着影响。利用企业层面的数据和估算出的行业和省级层面的出口竞争力指数,本文实证研究了技术创新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提升的关系,得出如下的结论:企业层面:本文在企业层面区分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实证研究了技术创新与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关系。通过研究,本文发现:在样本的考察期间,技术创新对企业出口竞争力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区分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技术创新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依然是稳健的。分样本回归的结果表明,区分企业的所有制类型,对国有企业来说,创新投入可以显着地推动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而创新产出对出口竞争力的作用则在民营企业的样本中是显着的。不同资本密集度企业的回归结果表明,创新投入在高资本密集度企业样本中对出口竞争力是显着正向的影响。而对于创新产出,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工艺创新,其在低资本密集度企业样本中对出口竞争力有着显着积极的影响,对高资本密集度企业而言,产品创新产出对企业出口竞争力有着显着的推动作用,工艺创新的影响作用并不显着。区分贸易方式的回归结果表明,对一般贸易方式企业而言,无论是创新投入还是创新产出,其对企业出口竞争力都有着显着的推动作用。根据企业所属不同城市等级的回归结果表明,在三四线城市,技术创新对企业出口竞争力有着显着的推动作用。另外,企业年龄、企业人力资本水平、企业利润率以及企业层面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显着正向影响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而企业资本密集度、企业所获政府补贴以及企业融资约束显着抑制了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行业层面:在样本的考察期间,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投入显着地促进了行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区分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行业技术创新产出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依然是显着的。另外,动态模型的估计是最有效率的,也即提前一期的行业技术创新对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是最为显着的。区分不同类型的行业,重型制造业、同质性制造行业以及中等技术类型行业的技术创新显着地促进了行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其他类型的行业对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则是不显着的。另外,行业技术创新影响渠道检验表明,技术创新可以通过行业生产效率和行业出口多样化影响行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另外,物质资本强度、人力资本水平、行业规模以及企业规模显着地促进了制造业细分行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而外商直接投资显着负向影响了中国制造业行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地区层面:在样本的考察期间,地区技术创新显着地促进了地区出口竞争优势的提升,区分创新投入和产出,地区技术创新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依然是稳健的。分地区的回归结果显示,无论是东、中、西部地区,抑或是“一带一路”重点省份与非重点省份,地区技术创新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依然是显着的。另外,地区技术创新影响渠道检验表明,地区技术创新通过地区生产率和地区出口多样化影响地区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另外,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水平、物质资本水平以及人力资本水平显着地促进了制造业地区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而环境规制强度显着地抑制了地区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地区出口竞争力之间并不存在显着的关系。根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再结合我国当前外贸新常态阶段,外贸增速放缓、外贸结构亟需调整以及提升出口竞争力的要求,本文提出以下几个层次的政策建议。第一,企业层面:强化对企业的研发投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以此来促进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加大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企自主创新激励机制,从而发挥创新投入和产出对国企出口竞争力的促进作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企业一般贸易比重。加大对三四线城市企业的创新投入,从而推动三四线城市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第二,行业层面:以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理念为指导,加强对行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并区分不同类型的行业进行不同的创新投入。特别要将技术创新投入向重型制造业、中等技术类型行业和同质性行业倾斜。政府应加大对制造业行业的物质资本投入,并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另外,要鼓励我国资金进一步走出去,构建我国新的产业价值链。第三,地区层面:加强对地区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增加地区内部以企业为主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各地区练好“内功”,增强应对风险和摩擦的能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针对不同的地区和产业,适度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地区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加强对基础设施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强金融中介市场化建设,完善地区金融体系发展。强化人才强国战略,制定合理有效的地区引才引智政策,提升地区人力资本水平。

刘珣[5](2018)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文中指出俄罗斯一直非常注重对东部地区的开发,经历了俄国、苏联及俄罗斯三个不同的开发时期。本文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人口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研究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动因,分析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政策与措施,总结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成就与教训。在此基础上,探寻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对俄罗斯东部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预测,目的是进一步推进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探寻中俄合作新的突破点,夯实中俄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史做了系统的划分,即按照俄罗斯历史的三个阶段,把东部地区的开发史提炼为初步基础性开发、计划拓展性开发和战略选择性开发三个开发时期。尽管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三个时期不同,但开发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十分明显。相同点在于:不同时期东部地区开发的主体都是政府;不同时期的政府都是为了巩固国家政治统治,发展国家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而开发东部地区;鼓励移民、发展农业、促进工业发展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政府的主要开发政策;不可否认由政府主导的开发促进了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加剧了这一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各部门发展的不平衡。而不同之处主要为开发诉求不同;开发政策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开发重点不同。当前,俄罗斯对东部地区开发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历史高点,东部地区的开发不仅仅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诉求,也是其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政策与措施,总结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成就与教训,进而把握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规律和特点,为创新中俄区域合作方式和领域提供依据。

刘春香[6](2018)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意愿—行为—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环保政策趋严给造纸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的环境下,林纸企业关心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如果企业不进行绿色科技创新去主动适应新常态,将绿色变革作为发展新引擎,那企业必将在新一轮的绿色竞争中失去优势。林纸企业作为绿色科技创新的主体,探索其对绿色科技创新的态度、行为及绩效的关系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是造纸业开展绿色科技创新的关键一步,也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本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1)如何分析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联系?(2)如何构建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意愿—行为—绩效SEM机理模型?(3)如何揭示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创新意愿、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的关系?本文围绕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总结,剖析了中国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1)中小企业绿色科技采用率低,创新率更低;(2)技术层面的水平很低,集中于末端处理技术;(3)绿色化管理创新相当薄弱,绿色技术的使用效果差;(4)处于自发状态,基本处于被动、被迫的状态;(5)不同规模企业污染治理与排放特征存在差异;(6)企业自我开发能力较弱。第二,在现实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机理。结果表明,绿色科技从产品设计、资源利用、生产工艺、市场营销、末端治理和物流管理等环节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在整个供应链流程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从人类文明演进视角分析发现生态文明阶段的科学属性为超生物文明,包括天然超生物文明和人工超生物文明,因而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驱动下,需要大力开发超生物文明的先进的科技手段,促进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更加积极、有效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第三,根据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机理机理分析结果,结合DTPB模型和TTF模型,构建了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意愿—行为—绩效”理论模型。机理模型显示,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绩效受到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认知、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规范、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感知行为控制、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和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行为的共同影响。其中,将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行为从供应链视角细分为源头预防创新、绿色工艺创新、末端治理创新、绿色管理创新4个潜变量,也是本文的一个特色。第四,对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意愿—行为—绩效”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利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资料,使用SEM结构方程方法进行了模型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认知、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规范和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感知行为控制对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和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感知行为控制对林纸企业源头预防创新行为、林纸企业绿色工艺创新行为和林纸企业末端治理创新行为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规范对林纸企业末端治理创新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感知行为控制对林纸企业绿色管理创新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林纸企业的源头预防创新、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管理创新对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林纸企业末端治理创新对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绩效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但是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对林纸企业绿色管理创新行为和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绩效没有得到支持。第五,根据林纸企业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机理与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系统结构剖析,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从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系统的制浆造纸绿色科技研发子系统、制浆造纸绿色科技应用子系统、制浆造纸绿色科技保障子系统、制浆造纸绿色科技中介子系统和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子系统5个方面出发,构建中国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管理体系。最后,归纳了创新点和研究展望。本文创新点主要有:(1)从供应链视角研究了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耦合机理;(2)从供应链全过程的源头、工艺、末端和管理4个环节对绿色科技创新行为进行细分;(3)构建了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行为—绩效”理论模型。

崔凯[7](2016)在《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经济领域的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俄罗斯以丰裕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形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依靠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出口获得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客观条件,但这种贸易结构所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虽是高速,但却是低质的。产业结构严重畸形,进出口贸易结构单一,已经成为俄罗斯自转轨以来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后危机时期,俄罗斯既面临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压力,又面临着改变贸易模式的压力。因此,在新的国际分工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和贸易结构的优化就像两个“顽疾”一样均亟待俄罗斯解决。本文以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发展的表现形式,在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剖析二者错位的原因,得出二者错位将长期存在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论文共分为7章,其中,第1章为绪论,第2到6章为本论文主体部分,第7章为论文的结论及启示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是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与评价、研究思路及方法、创新及不足之处。第2章是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发展的理论分析。从贸易结构演进理论、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结构演变模式理论角度,论证了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发展问题的理论依据,并对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的超前错位与滞后错位进行了概况性介绍。第3章是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发展的现实分析。在对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演进历程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出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的4种表现形式,即俄罗斯产业结构对其对外贸易结构的决定作用微弱,对外贸易结构并未反应俄罗斯的产业竞争力,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比重上的偏离,产业结构表象优化并没有改善贸易条件。第4章是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发展的实证分析。通过上一章对俄罗斯贸易结构演进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梳理可知,二者之间存在错位关系。那么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程度如何?本章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方法,对俄罗斯贸易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其分析结构再次证明俄罗斯进出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二者之间是错位发展的。第5章是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发展的原因分析。俄罗斯以能源、原材料出口为主的贸易结构,虽然发挥了本国资源禀赋优势,符合比较利益原则,但是在静态利益的驱使下,这种贸易结构必然会与俄罗斯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背道而驰。本章主要从自然资源禀赋的制约、外贸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畸形引导、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作用机制不健全及积累发展资金的迫切需要几个角度加以分析。第6章是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纠偏的前景分析。对于贸易结构单一、产业结构畸形的俄罗斯而言,改善二者的错位关系使其实现良性互动是一种必然和迫切的选择。本章首先分析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纠偏的背景,探讨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纠偏的基本原则,然后对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纠偏前景予以展望。第7章是研究的结论及启示。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现象具有一定的长期性。从俄罗斯破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难题战略选择上看,创新型发展战略是必由之路,经济体制改革是根本动力,产业政策积极引导是重要手段。中国与俄罗斯同为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其贸易增长方式、贸易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憧[8](2016)在《中国有色金属供求平衡分析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国和消费国,但主要的有色金属消费产品在我国境内的资源分布较为贫乏,无法满足这十几年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超常发展,因此我国有色金属原材料供给依赖于海外的状况愈发严重。2003-2014年,中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长了2.77倍;而消费量的增幅远超过产量。期间,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的期铜价格增长了282%、期铝价格增长了33%、期锌价格增长了157%、期铅价格增长了308%。有色金属价格不仅仅是急速上涨,而且价格波动也极其剧烈。2003-2014年间,LME期铜、期铝、期锌、期铅的最高价和最低价相差3.44倍、0.86倍、2.85倍、3.94倍。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给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和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成本压力,也为今后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对仍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的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依然需要有色金属产业的长期支持,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是长期和具有刚性的,因此研究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情况是关系到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性课题。本文吸收了地质学、成矿学、产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基本手段,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资源约束问题、中国有色金属供需平衡问题做探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1)从产业链出发,论证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中上中下游产业的资源约束问题。(2)从工业体系出发,研究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关联研究。(3)从供求平衡体系出发,研究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围绕这些问题,论文的研究工作和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中国有色金属产业资源约束的原因研究从产品工艺流程的视角看,在我国有色金属产业链条中,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在自然条件下,无论是生产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需求。在采选业、冶炼业、压延加工业和制品业四个产业链条中,采选业的资本和技术投入落后于其他三个环节,在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中是滞后的。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在工业体系中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关联作用,中国工业化推进时期,有色金属工业仍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生产是整个产业链条中最薄弱的,制约着有色金属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二、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产业价值链发展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应用产业链理论,从供需链、价值链、企业链等角度对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及资源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出制约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链失衡、价值传递不合理等结论,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三、2015-2025年中国主要有色金属产品的供求格局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国际上三种公认的判断工业化阶段的方法,界定未来十年内中国所处的工业化时期。并假定未来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是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结合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耗竭理论对未来中国有色金属消耗进行定性判断。在定性判断的基础上,利用ARIMA模型对中国未来有色金属产品的供求状况进行定量预测。四、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进而提高竞争力基于中国国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做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整合产业组织,降低冶炼业在产业链中的占比,提高产业集中度,减少无序竞争,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水平。企业和政府共同推动产学研结合,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多层次的产品结构覆盖市场。五、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多元化全球资源配置利用进口来源集中度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两个指标分析中国有色金属进口的依赖程度,建议中国实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多元化的全球配置战略,以降低对个别国家或地区,个别产品的过度依赖,从而形成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多元化国别结构和多元化产品结构的供应链。六、再生有色金属产业降低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对原矿的依赖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最大薄弱环节是上游资源供应能力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不仅能够提高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根本上降低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对国外矿产资源进口的依赖,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是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黄丽丽[9](2014)在《环境技术创新对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以ECF和TCF技术为例》文中认为纸浆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料产业,同时也关联到林业、农业、机械制造、化工、交通运输、环保等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日益突出,步入21世纪,“环境与贸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纸浆产业的环境要素日益成为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以新的创新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物质资源竞争经济,成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新的制高点,尤其是环境技术创新,成为产业承担环境责任,促进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的最佳策略选择。因此,基于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环境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背景考虑,研究环境技术创新与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数据描述和现状分析,研究纸浆产业环境技术需求的变化情况和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总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环境技术创新对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为处于转型和环境经济背景下的纸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此,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1)分析世界纸浆产业主要发展国家纸浆产业的环境技术创新以及国际竞争力的变化状况与趋势,并阐述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2)在现状分析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站在环境约束视角下并基于钻石模型,构建环境技术创新影响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框架;(3)以面板数据模型为计量方式,分析环境技术创新对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4)围绕研究结论展开政策讨论,提出政策建议。本研究的结论有:(1)全球纸浆产业环境技术不断创新,逐步走向低碳化;(2)世界纸浆生产稳定上升,贸易发展迅速;(3)环境技术创新对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因此,政府、行业以及企业等主体要充分发挥职能,三管齐下,促进纸浆产业环境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纸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而言,政府方面加强政府财税支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规制力度;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环境标准修订,优化纸浆行业产品结构的环境技术升级;企业注重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加快纸浆产业人才培养,是环境经济时代纸浆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强化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一是立足于低碳等环境经济时代的视角,首次研究环境技术创新对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运用实证方法研究环境技术创新对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方向与强度,从而更好地把握环境技术创新战略。二是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并对其进行修正,引入了“环境技术创新”作为独立的因素,并遵循低碳竞争原则,在机会要素下设计每万元GDP的C02排放量,政府行为要素下设计官方汇率,尝试着构建了符合低碳时代竞争规则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分析框架来研究环境技术创新对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季春艺[10](2013)在《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流量核算及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与木质林产品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部分。木材的采伐能将森林固碳转移到产品,木质林产品碳释放的滞后效应使其具有较强的碳储存功能。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议题已被列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重要林业议题之一。参与国际贸易的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归属和碳排放分配是议题谈判的焦点问题。FAO林业数据库的统计显示:中国已成为木质林产品生产和国际贸易大国。核算和研究中国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及贸易隐含的碳流动,对评价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IPCC指南中的HWP碳量核算方法和途径(IPCC缺省法、储量变化法、生产法和大气流动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构建了核算方法运用的理论框架,继而估算了1961-2011年我国木质林产品的碳库储碳量及其年度变化。2011年我国消费木质林产品的碳库储碳量676.69MtC,1961-2011年均增长10.78MtC。应用IPCC缺省法,木质林产品碳储量为零。应用储量变化法、生产法和大气流动法,1961-2011年我国木质林产品年度储碳量平均值分别为10.63MtC、7.61MtC和2.62MtC;对比1980-2010年中国能源消耗的CO2排放量,木质林产品平均减排贡献率分别为1.61%、1.22%和0.47%,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我国木质林产品具有一定的碳汇功能与减排潜力,其中储量变化法核算的碳汇贡献最大,大气流动法最小,生产法的核算结果居中间水平,但蒙特卡洛模拟不确定性分析显示,生产法的不确定性最高。木质林产品的贸易及方法的选择对碳量估算结果产生影响。1961-2011年我国所有木质林产品的进口碳储量呈不断上升趋势。2011年,最主要的两类进口产品木质纸浆和工业圆木的进口碳转移量达到19.45MtC和10.58MtC,这两类木材加工原材的大量净进口,增加了储量变化法核算的碳汇贡献结果。2011年中国净进口木质林产品产生的碳排放达14.74Mt C。纸浆属于半衰期为两年的短周期产品,年度碳释放量很大,进口纸浆消费的大量碳释放增加了应用大气流动法的国内碳排放计量。基于碳量进出口国共同承担原则,本文提出木质林产品储量拓展模型,2011年的储碳核算结果为7.6Mt C,比储量变化法低25Mt C,比大气流动法高8.8Mt C,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储量变化法和大气流动法对碳量的极端分配。本文从木材国际市场价格及供需变化视角,分析了不同方法对林产品贸易、森林资源可持续等的潜在影响。从森林采伐和木质林产品碳流动变化的视角,分析了碳量核算对木质林产品碳管理策略产生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综合考虑方法的可行性、与国家政策目标的兼容性以及核算木质林产品的碳汇贡献率,选择储量变化法更有利于我国履行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同时会促进我国森林的可持续管理。我国提高木质林产品碳储存和碳替代功能,增强木质林产品碳量管理效能,能够促进木质林产品在减缓气候变化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二、国际市场纸浆价格暴跌·日本溶解纸浆价格攀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市场纸浆价格暴跌·日本溶解纸浆价格攀升(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北极地区开发的研究
        1.2.2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总体研究
        1.2.3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具体领域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概念
        2.1.1 北极地区范围及开发概念
        2.1.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围
        2.1.3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畴
    2.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动因
    3.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沿革
        3.1.1 探索发现-奠定基础阶段(1917-1990)
        3.1.2 机制重组-机制转型阶段(1991-1999)
        3.1.3 政策酝酿-实际启动阶段(2000-2011)
        3.1.4 政策强化-全面开展阶段(2012-至今)
    3.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现实动因
        3.2.1 北极开发的经济利益动因
        3.2.2 北极开发的社会环境动因
        3.2.3 北极开发的政治安全动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与政策
    4.1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
        4.1.1 促进俄罗斯北极地区经济增长
        4.1.2 推动俄罗斯北极地区社会发展
        4.1.3 保护俄罗斯北极地区生态环境
        4.1.4 保障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安全
    4.2 俄罗斯北极开发政策
        4.2.1 北极开发的招商引资政策
        4.2.2 北极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4.2.3 北极开发的社会保障政策
        4.2.4 北极开发的环境保护政策
        4.2.5 北极开发的地区安全政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重点领域及推进措施
    5.1 挖掘地理禀赋:完善北方海航道运营管理体系
        5.1.1 构建联邦、区域、公司三级管理架构
        5.1.2 遵循无害通行和过境通行的法律制度
        5.1.3 建设“北方海航道”通行的运营模式
    5.2 利用资源禀赋:加强油气资源开发
        5.2.1 北极陆上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5.2.2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模式
        5.2.3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向
    5.3 培育新增长极:建设“北方发展支撑区”
        5.3.1 “支撑区”构想的政策出台
        5.3.2 基于经济地理方法探究的“支撑区”内项目选择标准
        5.3.3 “支撑区”的规划:打造北极开发增长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6.1 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通行的效果评估
        6.1.1 “北方海航道”的物流运输成效显着
        6.1.2 “北方海航道”开发面临的困境
    6.2 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开采的效果评估
        6.2.1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占比逐年提升
        6.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6.3 俄罗斯北极“支撑区”建设的效果评估
        6.3.1 北极“支撑区”建设实施效果尚未明显体现
        6.3.2 北极“支撑区”建设面临的局限性
    6.4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制约因素
        6.4.1 投资环境较差影响北极项目运行潜力
        6.4.2 劳动力潜力弱难以支撑北极开发力度
        6.4.3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加大“资源诅咒”风险
        6.4.4 生态环境脆弱增加可持续发展难度
        6.4.5 西方国家制裁严重延缓北极开发进程
        6.4.6 对北极地区爆发冲突的担忧降低合作意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
    7.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国际化趋势
        7.1.1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7.1.2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可行性
    7.2 中俄北极开发的重点合作领域
        7.2.1 依法并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的合作
        7.2.2 建设并开发北极航道通航的合作
        7.2.3 开拓并实现北极旅游休闲的合作
        7.2.4 保护北极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合作
        7.2.5 积极探索并认识北极科考的合作
    7.3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制约因素
        7.3.1 中俄关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分歧
        7.3.2 航道通行问题制约合作项目的收益
        7.3.3 积极寻求北极合作的国家间竞争带来的压力
    7.4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模式探索
        7.4.1 本国资金投入与多方资本参与相结合
        7.4.2 北极项目开发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7.4.3 选择可行建设项目与模块化架构相结合
        7.4.4 支撑区建设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
        7.4.5 中俄北极“公域”合作与参与俄罗斯国内建设相结合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水平及传递效应研究 ——以大豆、棉花和白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市场风险
        1.3.2 风险传递效应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和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风险测度理论
        2.1.2 一价定律和价格空间均衡理论
        2.1.3 期现货价格关系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农产品价格风险研究
        2.2.2 农产品价格传递研究
        2.2.3 市场风险传递研究
        2.2.4 文献述评
第3章 风险测度与风险传递效应测度方法
    3.1 市场风险测度
        3.1.1 在险价值法(VaR)
        3.1.2 预期损失法(ES)
        3.1.3 基于GARCH模型的Va R和 ES测度
    3.2 市场风险传递效应测度
        3.2.1 条件风险值计算
        3.2.2 风险传递效应测度及相关检验
第4章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历程及现状
    4.1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历程
    4.2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现状
    4.3 研究品种选择与基本情况介绍
        4.3.1 研究品种选择
        4.3.2 研究品种基本情况介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水平分析
    5.1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水平测度
        5.1.1 指标说明
        5.1.2 样本统计分析及边缘分布估计
        5.1.3 风险水平测度结果
    5.2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水平比较
    5.3 本章小节
第6章 国内和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传递效应分析
    6.1 国内和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关联性分析
        6.1.1 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特征分析
        6.1.2 国内和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传递机制
    6.2 基于全样本的国内和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传递效应
        6.2.1 风险传递效应测度
        6.2.2 风险传递效应比较
    6.3 基于子样本的国内和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传递效应
        6.3.1 风险传递效应测度
        6.3.2 风险传递效应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国内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风险传递效应分析
    7.1 国内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价格关联性分析
        7.1.1 国内农产品现货价格特征分析
        7.1.2 国内农产品期货和现货价格传递机制
    7.2 国内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风险传递效应分析
        7.2.1 风险传递效应测度
        7.2.2 风险传递效应比较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第5章附件
附录2:第6章附件
附录3:第7章附件
附录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成果
致谢

(3)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共赢研究 ——基于全球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出口贸易共赢内涵
        1.3.1 共赢
        1.3.2 出口贸易共赢
    1.4 文献综述
        1.4.1 金砖国家出口贸易竞争优势分析
        1.4.2 金砖国家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研究
        1.4.3 金砖贸易合作探索
        1.4.4 简要评述
    1.5 研究内容、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创新之处
        1.7.1 研究视角创新
        1.7.2 研究方法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中的贸易共赢
    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2 新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2.3 技术差距理论
    2.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5 新贸易理论
    2.6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2.7 新-新贸易理论
    2.8 博弈论
    2.9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
    2.10 相关理论与出口贸易共赢的关系
第三章 金砖国家出口贸易分析
    3.1 金砖国家出口贸易现状
        3.1.1 中国出口贸易现状
        3.1.2 巴西出口贸易现状
        3.1.3 俄罗斯出口贸易现状
        3.1.4 印度出口贸易现状
        3.1.5 南非出口贸易现状
        3.1.6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冲突较少
    3.2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必要性
        3.2.1 推动经济增长
        3.2.2 增进高质量发展
        3.2.3 加速“一带一路”建设
        3.2.4 降低中美贸易战的冲击
第四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互补竞争性测算与分析
    4.1 出口贸易互补竞争性测度方法
        4.1.1 贸易比较优势的测度
        4.1.2 国家产品多样化水平的衡量
        4.1.3 产品附加值的推算
        4.1.4 出口贸易互补指数的计算
    4.2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互补竞争性的测算与分析
        4.2.1 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计算与分析
        4.2.2 金砖五国产品多样化水平的比较
        4.2.3 产品附加值的分类及金砖五国出口产品附加值的分布
        4.2.4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贸易互补性的测算与分析
        4.2.5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贸易竞争压力的计算与分析
    4.3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出口贸易共赢
第五章 中国出口对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增进作用分析
    5.1 理论分析
        5.1.1 家庭
        5.1.2 企业
        5.1.3 开放条件
        5.1.4 均衡条件
        5.1.5 分析
    5.2 计量模型和数据说明
        5.2.1 计量模型设定
        5.2.2 控制变量
        5.2.3 内生性问题
        5.2.4 数据说明
    5.3 计量结果分析
        5.3.1 基准回归分析
        5.3.2 扩展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出口对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技术提升作用分析
    6.1 理论分析
        6.1.1 家庭
        6.1.2 企业
        6.1.3 国际贸易
        6.1.4 约束均衡条件
        6.1.5 分析
    6.2 计量模型及数据说明
        6.2.1 计量模型设定
        6.2.2 控制变量
        6.2.3 内生性问题
        6.2.4 数据说明
    6.3 计量结果分析
        6.3.1 基准回归分析
        6.3.2 稳健性检验
        6.3.3 扩展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其他金砖成员国对中国出口的消费福利改进作用分析
    7.1 估算方法
    7.2 消费福利测算与分析
        7.2.1 其他金砖成员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种类变迁
        7.2.2 计量结果及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共赢优化建议
        8.2.1 强化金砖国家政治互信度
        8.2.2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8.2.3 扩大金砖内部需求
        8.2.4 协调好成员内部利益关系
        8.2.5 实施技术强贸战略
        8.2.6 探索“金砖+”模式
        8.2.7 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8.2.8 减少贸易争端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产品分类
        A1.低附加值产品
        A2.中低附加值产品
        A3.中等附加值产品
        A4.中高附加值产品
        A5.高附加值产品
    附录 B:金砖国家贸易合作政策文件与措施
        B1 贸易引领性文件
        B2 贸易合作促进措施
        B3 贸易支持性文件与措施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技术创新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 ——基于企业、行业与地区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三、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一、出口竞争力的内涵
        二、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出口竞争力测度
        一、出口竞争力数量指标
        二、出口竞争力质量指标
    第三节 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创新因素
    第四节 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非创新因素
        一、环境规制
        二、外商直接投资
        三、物质资本强度
        四、人力资本水平
        五、对外开放程度
        六、金融发展水平
        七、其他影响因素
    第五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技术创新影响出口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模型的设定
    第二节 理论模型分析
        一、企业创新
        二、国内生产
        三、出口贸易
        四、创新、国内生产和出口贸易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测算
    第一节 中国产品层面出口竞争力指数的计算
        一、数据整理
        二、产品层面出口比较优势的测度
        三、产品出口复杂度的测度
        四、产品层面出口质量的测度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行业层面出口竞争力的演进
        一、行业层面出口比较优势指数的度量与演进
        二、行业层面净出口竞争力指数的度量与演进
        三、行业层面出口复杂度指数的度量与演进
        四、行业层面出口质量指数的度量与演进
        五、行业层面出口竞争力指数的度量与演进
    第三节 中国地区层面出口竞争力的演进
        一、地区层面出口比较优势指数的度量与演进
        二、地区层面净出口竞争力指数的度量与演进
        三、地区层面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的度量与演进
        四、地区层面出口质量指数的度量与演进
        五、地区层面出口竞争力指数的度量与演进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出口竞争力
    第一节 计量模型和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
        二、数据说明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技术创新影响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机制分析
        一、机制分析
        二、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行业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
    第一节 计量模型与主要变量的测算
        一、计量模型
        二、主要变量的测算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行业技术创新对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二、影响渠道检验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区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
    第一节 计量模型与变量测算
        一、计量模型
        二、主要变量的测算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地区技术创新对地区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二、影响渠道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一、出口竞争力的估算
        二、制造业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的出口竞争力效应
        三、制造业细分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的出口竞争力效应
        四、制造业地区层面的技术创新的出口竞争力效应
    第二节 政策启示
        一、企业方面的政策启示
        二、行业方面的政策启示
        三、地区方面的政策启示
    第三节 本文不足与研究展望
        一、本文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一、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二、主持与参与课题情况
附录
致谢

(5)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基本理论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地缘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初步基础性开发
    第一节 俄国占领及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移民开发
    第三节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及工业开发
    第四节 俄国在东部地区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
    第五节 对俄国开发东部地区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计划拓展性开发
    第一节 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工业开发
    第三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
    第四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移民和交通基础设施开发
    第五节 对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对东部地区的战略选择性开发
    第一节 俄罗斯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分析
    第三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领导与协调专门机构分析
    第四节 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的实施
    第五节 对俄罗斯东部大开发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中的国际合作
    第一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展国际合作的动因
    第二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
    第三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
    第四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第五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6)生态文明背景下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意愿—行为—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课题依据
        1.1.2 研究背景
        1.1.3 问题提出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研究
        1.2.2 绿色科技创新研究
        1.2.3 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行为、绩效研究
        1.2.4 研究评价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理论依据
        1.4.1 生态文明的科学属性理论
        1.4.2 技术创新理论
        1.4.3 技术接受与采纳理论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特性分析
        2.1.1 林业造纸企业(林纸企业)的界定
        2.1.2 绿色科技的概念界定及特性分析
        2.1.3 绿色科技创新的概念界定及特性分析
        2.1.4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概念界定及特性分析
    2.2 绿色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2.2.1 绿色科技的产生与发展
        2.2.2 世界绿色科技创新现状
        2.2.3 中国绿色科技创新现状
    2.3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2.3.1 造纸行业概况与整体运行状况
        2.3.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应用现状
        2.3.3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保障现状
    2.4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面临的机遇、挑战与问题分析
        2.4.1 绿色科技创新的机遇
        2.4.2 绿色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
        2.4.3 绿色科技创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3 生态文明背景下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系统分析
    3.1 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的耦合机理研究
        3.1.1 生态文明的科学属性分析
        3.1.2 绿色科技对生态文明的支撑特性分析:与传统科技比较
        3.1.3 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机理模型
        3.1.4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机理
    3.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系统结构:绿色供应链视角
        3.2.1 绿色科技体系构建
        3.2.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体系的剖析
        3.2.3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系统的输入与输出
4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行为—绩效”的理论模型与假设研究
    4.1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行为—绩效”理论模型研究
        4.1.1 理论模型的总体框架设计
        4.1.2 理论模型的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4.1.3 理论模型的规范影响因素分析
        4.1.4 理论模型的综合设计
    4.2 研究假设
        4.2.1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4.2.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4.2.3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4.3 各变量的释义与说明
        4.3.1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认知
        4.3.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规范
        4.3.3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感知行为控制
        4.3.4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行为
        4.3.5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绩效
5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行为—绩效”SEM的实证研究
    5.1 “意愿—行为—绩效”问卷量表设计
        5.1.1 问卷量表的设计原则与步骤
        5.1.2 问卷量表的结构设计
        5.1.3 问卷量表的测量变量设计与修正——基于专家深入访谈
    5.2 数据收集与处理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方式
        5.2.2 问卷确定与调研数据收集
        5.2.3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5.2.4 数据的信效度检验与变量相关性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与修正
        5.3.1 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
        5.3.2 初始SEM模型及参数拟合
        5.3.3 SEM模型最终修正及整体适配度检验
        5.3.4 实证结果
        5.3.5 结果分析
    5.4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行为—绩效”路径分析
        5.4.1 绿色科技创新意愿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分析
        5.4.2 绿色科技创新行为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分析
        5.4.3 绿色科技创新绩效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分析
6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设计及建设研究
    6.1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总体设计
        6.1.1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设计思路
        6.1.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总体框架
    6.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各子系统的建设方案
        6.2.1 制浆造纸绿色科技研发子系统的建设
        6.2.2 制浆造纸绿色科技应用子系统的建设
        6.2.3 制浆造纸绿色科技保障子系统的建设
        6.2.4 制浆造纸绿色科技中介子系统的建设
        6.2.5 生态文明子系统的建设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7)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价
        1.2.1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
        1.2.2 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
        1.2.3 对现有研究的总结和评价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2章 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对外贸易结构相关理论及分析
        2.1.1 对外贸易结构的概念界定
        2.1.2 对外贸易结构演进理论
        2.1.3 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因素
    2.2 产业结构相关理论及分析
        2.2.1 产业结构的概念界定
        2.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3 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2.3 结构演变模式理论
        2.3.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3.2 雁型产业发展理论
        2.3.3 剩余出路理论
    2.4 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分析
        2.4.1 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一致发展
        2.4.2 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错位发展
第3章 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发展的现实分析
    3.1 俄罗斯贸易结构演进分析
        3.1.1 俄罗斯进出口贸易情况分析
        3.1.2 俄罗斯进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3.2 俄罗斯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3.2.1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产业结构的演变(1992~1999年)
        3.2.2 普京时期俄罗斯产业结构的演变(2000~2008年)
        3.2.3 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结构的演变(2009~2015年)
    3.3 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发展的表现形式
        3.3.1 产业结构对贸易结构的决定作用微弱
        3.3.2 对外贸易结构并未反映俄罗斯产业竞争力
        3.3.3 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比重上的偏离
        3.3.4 产业结构表象优化并没有改善贸易条件
    3.4 小结
第4章 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错位发展
        4.1.1 出口贸易结构“伪超前”于产业结构阶段(1994~2002)
        4.1.2 出口贸易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阶段(2003~2014)
    4.2 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发展的相关性检验
        4.2.1 指标的选取
        4.2.2 协整理论和因果关系检验
        4.2.3 实证分析结果及说明
    4.3 小结
第5章 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发展的原因分析
    5.1 自然资源禀赋的制约
        5.1.1 俄罗斯自然资源禀赋现状
        5.1.2 俄罗斯丰裕资源禀赋的弊端
    5.2 外贸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畸形引导
        5.2.1 外贸政策导向
        5.2.2 产业政策导向
    5.3 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作用机制不健全
        5.3.1 出口结构畸形阻碍创新
        5.3.2 进口结构溢出效应不足
    5.4 积累发展资金的迫切需要
    5.5 小结
第6章 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纠偏的前景
    6.1 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纠偏的背景
        6.1.1 国际金融危机后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6.1.2 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的政策措施
    6.2 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纠偏的基本原则
        6.2.1 以产业结构为中心的原则
        6.2.2 以贸易结构优化作为推动力的原则
        6.2.3 以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为背景的原则
    6.3 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纠偏的前景
        6.3.1 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现象将长期存在
        6.3.2 创新型发展战略是破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难题的必由之路
        6.3.3 经济体制改革是破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难题的根本动力
        6.3.4 产业政策积极引导是破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难题的重要手段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结论
    7.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中国有色金属供求平衡分析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3.1 “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
        1.3.2 处于紧缩阴影下的全球经济
        1.3.3 新形势下中国矿产资源行业面临的问题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7 创新点与特色之处
第二章 主要概念及理论依据
    2.1 矿产资源产业链
    2.2 矿产资源需求与供给平衡理论
    2.3 产业分工理论
    2.4 投入产出分析理论
第三章 中国有色金属需求分析
    3.1 主要有色金属品种用途
    3.2 中国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矿产资源消费特点
    3.3 矿产资源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
        3.3.1 影响矿产资源需求的主要因素
        3.3.2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消费的特征
    3.4 矿产资源消费的基本规律
        3.4.1 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消费的规律
        3.4.2 人均矿产资源消费的规律
        3.4.3 矿产资源消费强度的规律
        3.4.4 矿产资源消费速率变化规律
        3.4.5 矿产资源消费与人口规模增长的递进规律
        3.4.6 矿产资源循环再利用规律
    3.5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实证分析
        3.5.1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链结构情况分析
        3.5.2 利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实证分析
        3.5.3 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产业链运行情况
第四章 中国有色金属供给分析
    4.1 中国主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分布特点
        4.1.1 主要有色金属资源的国际和国内分布
        4.1.2 中国有色金属大宗矿产的基本特点
    4.2 中国有色金属生产分析
    4.3 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分析
        4.3.1 中国进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4.3.2 中国铜矿石进口贸易分析
    4.4 中国工业化带来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特点
第五章 中国有色金属供求平衡分析
第六章 中国有色金属供求预测分析
    6.1 中国所处工业化阶段的判断
        6.1.1 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
        6.1.2 中国目前正所处的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阶段
    6.2 中国有色金属供求预测的定性研究
        6.2.1 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最优耗竭模型
        6.2.2 新型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型
    6.3 中国有色金属供求预测的定量研究
        6.3.1 ARIMA模型的原理及建模步骤
        6.3.2 中国有色金属供求平衡定量预测
    6.4 新常态下中国的矿产资源战略
        6.4.1 矿产资源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基本联系
        6.4.2 资源供需波动是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诱因
        6.4.3 从全球化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的矿产资源对外贸易
        6.4.4 新常态下全新的有色金属矿产战略
第七章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7.2 多元化的国别配置和产品配置降低依赖程度
    7.3 发展循环经济战略,鼓励发展再生金属产业
    7.4 提升中国在有色金属商品国际市场定价权能力
    7.5 建立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储备管理运营体制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9)环境技术创新对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以ECF和TCF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5.1 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1.5.2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2.1 环境技术创新研究现状
        2.1.1 环境技术创新的内涵
        2.1.2 环境技术创新的理论回顾
        2.1.3 环境技术创新的测度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
        2.2.1 国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2.3 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
        2.3.1 国外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
        2.3.2 国内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
    2.4 环境技术创新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研究现状
        2.4.1 国外环境技术创新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研究
        2.4.2 国内环境技术创新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2.5 研究述评
3 纸浆产业的环境技术创新与国际竞争力
    3.1 纸浆产业的环境技术创新
        3.1.1 纸浆产业环境技术创新的政策背景
        3.1.2 制浆技术需求的变化——含氯漂白技术向无氯漂白技术转变
        3.1.3 样本国家制浆技术专利的授权情况
    3.2 纸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2.1 世界纸浆的生产贸易情况
        3.2.2 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分析
        3.2.3 样本国家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情况
    3.3 纸浆产业的环境技术创新与国际竞争力
4 环境技术创新影响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框架
    4.1 环境技术创新影响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4.1.1 自然资源基础观理论
        4.1.2 波特的钻石模型
    4.2 环境技术创新对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分析框架——基于钻石模型的修正
        4.2.1 引入环境技术创新的国际竞争力模型
        4.2.2 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5 环境技术创新对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假设
    5.2 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
        5.2.1 变量选择与说明
        5.2.2 面板数据模型设定
    5.3 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5.3.1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5.3.2 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
    5.4 实证分析结果的讨论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全球纸浆产业的环境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增强
        6.1.2 世界纸浆产量与进出口贸易量增长迅速
        6.1.3 环境技术创新是提升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6.2 政策建议
        6.2.1 政府宏观调控“领航”,支持制浆环境技术创新
        6.2.2 行业协会服务“助航”,助推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
        6.2.3 企业自主创新“启航”,提升制浆环境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流量核算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关于木质林产品碳储量的研究
        1.3.2 关于林产品贸易与环境的研究
        1.3.3 关于贸易与隐含碳排放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木质林产品及其碳流动:概念界定
    2.1 木质林产品的界定与分类
        2.1.1 木质林产品的范畴
        2.1.2 木质林产品的分类
    2.2 木质林产品的碳储存和碳排放
        2.2.1 木质林产品的碳储存
        2.2.2 木质林产品的碳排放
        2.2.3 木质林产品的碳减排贡献
    2.3 木质林产品的贸易隐含碳流动
        2.3.1 一般产品的贸易隐含碳
        2.3.2 木质林产品贸易隐含碳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主要木质林产品的贸易现状
    3.1 主要木质林产品贸易规模
    3.2 主要木质林产品的贸易产品结构
        3.2.1 木质林产品的进口产品结构分析
        3.2.2 木质林产品的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3.3 主要木质林产品的贸易区域分布
        3.3.1 木质林产品的进口贸易区域分布
        3.3.2 木质林产品的出口贸易区域分布
        3.3.3 终端木质林产品的出口区域分布
    3.4 小结
    附录
第四章 木质林产品碳储量核算方法比较研究
    4.1 木质林产品碳量核算的意义
    4.2 木质林产品议题的国际谈判进展
    4.3 木质林产品碳量核算方法
        4.3.1 木质林产品碳量核算的通用变量
        4.3.2 木质林产品碳量核算的层级方法
    4.4 木质林产品碳量核算途径
    4.5 木质林产品碳量核算方法/途径的比较
        4.5.1 核算范围与对象
        4.5.2 方法选择原则
        4.5.3 碳储量归属和碳排放分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估算与分析
    5.1 核算模型及数据处理
        5.1.1 碳储量核算模型
        5.1.2 碳储量核算变量因子
        5.1.3 数据获取与处理
    5.2 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及变化
        5.2.1 木质林产品碳库的碳储量
        5.2.2 木质林产品的年度碳汇贡献
    5.3 木质林产品储碳的不确定性分析
    5.4 木质林产品储碳与森林碳库的比较
    5.5 木质林产品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木质林产品贸易碳流动及影响分析
    6.1 木质林产品贸易碳流动研究的必要性
    6.2 IPCC 框架下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碳流动
        6.2.1 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碳储量流动
        6.2.2 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碳排放流动
        6.2.3 中国与主要贸易国的碳流动
    6.3 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碳量分担
        6.3.1 碳排放由进出口国共同承担
        6.3.2 储存碳由进出口国共同承担
        6.3.3 木质林产品碳量分担的拓展研究
    6.4 木质林产品碳量核算对产品贸易的影响
        6.4.1 不同核算方法对产品市场的影响
        6.4.2 不同核算方法对产品贸易的影响
        6.4.3 木质林产品贸易对减排目标的影响
    6.5 木质林产品碳量核算对森林可持续的影响
        6.5.1 木质林产品碳储存与森林可持续
        6.5.2 森林与木质林产品碳库储碳的最大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核算方法对碳管理策略目标的影响
    7.1 主要木质林产品碳量管理策略
        7.1.1 增强森林固碳功能
        7.1.2 提高木质林产品碳储存功能
        7.1.3 提高木质林产品碳替代功能
        7.1.4 提升碳量管理效能
    7.2 实施碳管理策略的碳流动变化
    7.3 木质林产品碳量核算对策略目标的影响
        7.3.1 促进国内森林资源的保护
        7.3.2 促进木材的能源替代
        7.3.3 促进木材的产品替代
        7.3.4 促进废弃木材回收的能源利用
        7.3.5 促进废弃木材回收的产品利用
        7.3.6 促进木质产品使用寿命的延长
        7.3.7 促进木材的贸易
    7.4 与政策目标的兼容性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所在
    8.3 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国际市场纸浆价格暴跌·日本溶解纸浆价格攀升(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D]. 徐曼.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水平及传递效应研究 ——以大豆、棉花和白糖为例[D]. 柯杨敏.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3]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共赢研究 ——基于全球视角[D]. 姜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4]技术创新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 ——基于企业、行业与地区视角的分析[D]. 申君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5]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D]. 刘珣.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6]生态文明背景下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意愿—行为—绩效”研究[D]. 刘春香.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7]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发展问题研究[D]. 崔凯. 辽宁大学, 2016(03)
  • [8]中国有色金属供求平衡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 陈憧. 昆明理工大学, 2016(12)
  • [9]环境技术创新对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以ECF和TCF技术为例[D]. 黄丽丽.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10]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流量核算及影响研究[D]. 季春艺.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国际市场纸浆价格暴跌,日本溶解浆价格攀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