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种荷兰豆露地种植获高效(论文文献综述)
马军虎[1](2020)在《农与菜:D村高原夏菜种植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对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继承与发展。如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成为急需破解的难题。本文通过对地处河西走廊的一个多民族村落的经济实践——特色农产品高原夏菜种植的多维考察,以期对当下经济欠发达村庄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D村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一个汉、藏、土、回族等多民族聚居的村庄。传统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牧业为副。藏族主要从事牧业,汉族、回族、土族从事农业生产。改革开放后,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获得了从事农业生产的自主性,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村庄经济结构逐步调整。禁牧休牧后,牧业逐渐退出村庄经济生活,种植业一枝独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市场对高质量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基于此,D村村民在种植小麦等农作物收入过低的现实境遇下,逐步顺应市场需求,在立足于本村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自1996年起开始试种特色农产品——高原夏菜,2007年扩展至全部3200亩耕地。由于获益高于小麦种植,故高原夏菜的种植经历了从零星试种到全面开花的过程,期间坎坷有之,喜悦更是无尽。随着耕地面积的逐步减少、市场化因素下生产要素的增高、高素质劳动力的外流,以及蔬菜种植风险的加大与农民应对能力弱等原因,高原夏菜种植遇到了发展瓶颈,面临增产潜力薄弱、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双重风险等难题。因此,必须借助政府的扶持和专业合作社的介入,推动农民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破解发展难题:以市场为导向,确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提升高原夏菜种植的技术支撑与培训;健全高原夏菜生产的灾险防御保障机制等。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村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在新时代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增收、村庄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立足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是促进农民增收和村庄繁荣之本。
刘明欣[2](2019)在《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规划研究》文中指出城市的高密度集聚建设往往导致环境污染、公共健康和社会分异等多重矛盾的叠加,寻找密集建成环境空间品质优化的应对之策成为关键。城市绿色空间作为环境品质、公众健康、景观美化等战略性空间资源已获得广泛认可,在密集建成环境中城市绿色空间的品质提升和效能供应是学界持续的关注热点。一般认为,在建成区内出于对土地利用经济性的考虑所形成的绿色空间面积相对有限,若非依存大型山体或水域难以形成超规模的绿色空间;然而,从欧美大城市实践经验可知,以结构化的超规模绿色空间为特征的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往往成为城市环境品质保障的重要对策之一。在密集的建成环境中,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具有显着的异质性优势,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多元作用。在中国目前若干城市已拥有或在建超大型的城市绿色空间,受到时代背景、价值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多方因素影响和制约,在产生大量积极效益的同时,呈现割裂、低效、侧重特定目标而漠视广泛需求等矛盾。而当前涉及这一空间类型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应对则具有显着的局限性,现行的城市绿地规划制度和技术工具也难以提供足够的支撑。据此,本研究尝试弥补此空白,透过密集建成环境内形成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现象和表征探索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构建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类型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作为应对高聚集建设的结构性空间类型,为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对策,以期作为对我国现行城市绿地系统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补充。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包括绪论和第二章。从综述前人相关研究基础和对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现象观察入手,辨析城市绿色空间和城市绿地定义,并提出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基本概念,探讨其“规模”界定值以厘清研究对象;进而在辨析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特殊性的基础上,结合绿色空间基础理论、认知模型和比较研究构成的理论基础,搭建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实证比较分析框架。第二部分为案例研究、实证调查与综合比较,包括第三、第四和第五章。基于“形成、定位、特征和价值”的实证分析框架,对不同形成时期不同地域的13个国内外案例加以剖析,其中广州海珠湿地案例作深入调查;继而从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形成、定位、特征、价值”四个方面阐释国内外案例的共性和差异,从中发现在密集建成环境中供应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价值和必要性,归纳其形成、定位、特征及价值之间存在的内在规律性和影响机制,并从认知、制度和技术三个维度探究其深层原因。第三部分为规划对策研究,即第六章。基于对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这一空间类型的理论认识,提出了由捕获契机、定位目标、明确要素、设定原则和实施规划5项组成的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规划对策。
郭小丁,谢一芝,贾赵东,尹晴红[3](2009)在《鲜食甘薯高效益栽培方式探讨》文中指出在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种植紫心甘薯品种宁紫薯1号,收益在9万元/hm2以上;在苏北地区种植紫心或红心鲜食甘薯品种,收益1.8万元/hm2左右,若与豆类蔬菜轮作,则收益在3万元/hm2以上。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择品种并采取合理的栽培方式,在保证鲜食甘薯的生产效益的同时提高单位土地的种植效益。
丁晓蕾[4](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聂承华[5](2005)在《河北省蔬菜种植品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蔬菜产业是近年来河北省种植业中农民自主投入较多、经济效益较高、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并已经成为河北省种植业的第一大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本文从调查河北省目前的蔬菜种植品种现状入手,了解国内外蔬菜种植品种发展动态,全面分析本省蔬菜种植品种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河北省蔬菜品种引、育工作提出相应对策和合理化建议,加快蔬菜品种更新换代,使河北省蔬菜种植品种与国际市场需求接轨,增强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河北省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借鉴前人关于种植品种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我省蔬菜品种中存在以下问题:蔬菜品种更新慢、外地引进品种多,省内自育品种少、品种引进渠道多,不能完全保证种子质量、缺乏对新、特、优品种的种植意识、品种选择上具有盲目性、栽培技术与蔬菜品种不配套等问题。根据以上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发展对策:加大对省内蔬菜育种单位的支持力度、加快优良品种引进、更新优化大宗蔬菜品种、积极引进特色蔬菜品种、加强对优良农家品种的保护、引进适宜的专用品种等措施,加快河北省蔬菜品种的更新步伐。
鲁福成[6](2005)在《天津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推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并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在国外,有机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并具有广泛的影响。在我国,开始绿色食品的推广工作后,全国的广大地区、在众多的食品种类都发展了绿色食品生产。目前,我国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推广计划,无公害蔬菜作为其推广的重点,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大量问题。 天津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推广工作发展迅速,其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文章分析了无公害蔬菜生产中技术因素方面的问题,并对天津市无公害蔬菜生产销售企业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企业在不同区县的分布状况、企业的规模、经营策略等问题同时,比较分析了在生产流通过程中无公害蔬菜与普通蔬菜在生产成本和流通渠道因素方面的不同。最后,比较了无公害蔬菜与普通蔬菜在价格方面的不同及其对种植的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总结了响应对策,提出在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项目时,推广人员要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各区县要发挥本身优势,并要加强合作;而无公害蔬菜生产企业要加强与各方面的合作;同时,根据蔬菜的价格变化,企业要制定合理的蔬菜种植结构和比例。
郜庆炉[7](2002)在《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将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查土地因素与宇宙因素的互作效应,探查设施条件下的资源生产潜力,深入研究设施条件下不同种植体制资源高效利用的机理与模式,确立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及技术体系,旨在促进我国设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缓解人口增加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全文9章。第一章引言,在全面分析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设施农业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基础上,认为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并提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对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对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了今后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趋势,即设施型农作制度和生态型农作制度。 第三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对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第四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在对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我国设施农业和农业设施的类型及分布,通过对我国气候类型及特点的详细分析,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地膜覆盖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普通日光温室栽培、节能型塑料日光温室栽培、现代化温室栽培等主要设施农业生产类型的应用及分布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第六章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对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这些生态因子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第七章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阐述了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轮作与连作、熟制、茬口安排和立体种植,并把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归纳为四种类型:单作一茬型、单作多茬型、多作一茬型、多作多茬型;并对地膜覆盖和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内的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归类介绍。 第八章设施条件下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光照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环境、空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综合调控技术。 第九章结论与讨论,对全文研究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 *)率先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科学地界定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内涵,拓宽了设施农业的研究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种植制度和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两部分。 G)拓宽了农作制度的研究领域,首次把农作制度与设施农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设施农业依托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可控的技术手段,将部分或大部分环境条件置于人工调控之下,强化了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使人类对植物生活要素进行全方位调控成为可能。这就对我国农作制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为我国农作制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O)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充实了耕作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科学的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在充分了解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O)系统地探讨了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作物种植区域、作物种类、作物品种布局、作物配置方式、熟制或茬制等方面的影响,为设施条件下作物合理布局,茬口安排,种植模式的选择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确立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技术框架和主要的技术内容,充实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确定了设施条件下作物间、混、套作和茬口安排的原则,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克服连作障碍的措施、进行立体种植的方式、夏季休闲期的利用的途径和设施环境综合调控的具体技术,归类介绍了设施条件下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
刘继印,李占富[8](2001)在《引种荷兰豆露地种植获高效》文中提出
郝淑杰,夏国宏,陈志远,李红艳,刘金珠,王桂秋[9](1999)在《特种蔬菜荷兰豆的引种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俞延龄[10](2015)在《古浪县冷凉灌区高原夏菜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 ——以娃娃菜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涉及娃娃菜不同品种比较试验研究、一年两茬娃娃菜新品种----太太菜的栽培技术、太太菜种植中使用的降解地膜降解进程与效果研究、不同种类杀虫剂对太太菜小菜蛾的防效、太太菜小菜蛾的识别及生物防治和古浪县南部山区太太菜的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研究结果如下:1娃娃菜不同品种比较试验表明,太太菜处理球高和球直径最大、结实度紧、成品率最高,较CK春玉黄增产5476.5kg/hm2,显着高于其他参试品种(P<0.05)。金皇后和春月黄分别居第2位和第3位,这三个品种可以在古浪县南部山区高原夏菜生产中大面积推广。2普通聚乙烯地膜和可以加以控制的生物性降解地膜在太太菜种植过程中的降解率比较试验表明,两类地膜降解率均随着地温升高而增大,但可以加以控制的生物性降解地膜的降解效果远远高于对照普通聚乙烯地膜。从降解重量、总降解率和地膜出现的裂痕和孔洞程度比较,可以加以控制的生物性降解地膜甘肃2号比甘肃1号降解效果较好,两种降解地膜在160天内降解基本无残渣。但由于古浪县应用条件有差异,该产品完全降解的结论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论证。3对6种最新的不同种类杀虫剂的杀虫效果进行田间试验,结果发现各处理的防治效果随着喷施后天数的增加而不断优化,并在一定时段达到最大效果。喷施各药剂两周后,稀释3000倍的1.8%白螨净乳油处理防治效果高达92.48%,稀释250倍的BT乳剂处理防治效果达91.88%。整体来看,以稀释3000倍的1.8%白螨净乳油处理防治效果为最佳。4从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简单介绍危害娃娃菜生长的害虫小菜蛾,根据当前的农业条件和小菜蛾的特点总结出了一套防治措施。5探索出古浪县高原夏菜娃娃菜新品种----太太菜的栽培技术,包括选用良种、茬口安排、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和适时采收。6古浪县南部山区高原夏菜种植区三年累计完成娃娃菜新品种----太太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种植面积3360hm2,其中2011年700hm2,2012年1260hm2,2013年1400 hm2。
二、引种荷兰豆露地种植获高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种荷兰豆露地种植获高效(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与菜:D村高原夏菜种植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田野点概况 |
第一章 村庄经济结构的转型:从农牧兼营到农作物的种植一枝独秀 |
第一节 牧业的“消失”:从半农半牧到禁牧休牧 |
第二节 农作物种植类型的更替:从小麦、油菜到高原夏菜 |
第二章 高原夏菜种植之路:坎坷中不乏惊喜 |
第一节 种菜:从零星试种到全面开花 |
第二节 卖菜:基于个体散户的层级销售链 |
第三节 收获:期盼与喜悦相随 |
第三章 高原夏菜种植困境: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高原夏菜增产潜力不足:资本与市场 |
第二节 双重风险: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 |
第四章 高原夏菜种植困境之突围:政府、农民与市场 |
第一节 确立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
第二节 重科学:提升高原夏菜种植的技术支撑与培训 |
第三节 灾险防御:健全高原夏菜生产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2018年度D村劳务输转月报表 |
附录二:主要访谈对象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城市绿色空间作为战略性空间资源 |
1.1.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价值凸显 |
1.1.3 传统城市绿地规划控制存在不足 |
1.1.4 小结 |
1.2 研究综述 |
1.2.1 城市绿色空间的研究趋势和需求 |
1.2.2 应对高聚集建设的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对策 |
1.2.3 国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研究综述 |
1.2.4 国内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研究综述 |
1.2.5 小结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概念建立与实证比较 |
2.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概念和类型 |
2.1.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概念 |
2.1.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分类 |
2.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特殊性 |
2.2.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一般特征 |
2.2.2 四种大规模城市绿色空间的比较 |
2.3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比较的理论基础 |
2.3.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相关理论 |
2.3.2 认知模型What-Why-How |
2.3.3 比较研究 |
2.4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比较框架的构建 |
2.4.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比较框架 |
2.4.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分析的内容 |
2.4.3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分析的素材来源 |
2.5 小结 |
第三章 国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案例研究 |
3.1 19世纪60年代以前 |
3.1.1 伦敦内城皇家公园群 |
3.1.2 柏林大蒂尔加滕公园 |
3.1.3 巴黎圃龙林苑 |
3.1.4 纽约中央公园 |
3.2 20世纪 |
3.2.1 荷兰阿姆斯特丹森林 |
3.3 21世纪 |
3.3.1 美国纽约清泉公园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调查 |
4.1 中国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类型及案例研究 |
4.1.1 历史保护型:以北京天坛公园为例 |
4.1.2 休憩供应型:以北京朝阳公园为例 |
4.1.3 生态保育型: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 |
4.1.4 重大节事型: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 |
4.1.5 棕地再生型:以唐山南湖中央公园为例 |
4.1.6 新区开发型:以重庆中央公园为例 |
4.2 中国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实证调查:以海珠湿地为例 |
4.2.1 海珠湿地选例的典型性 |
4.2.2 海珠湿地的形成 |
4.2.3 海珠湿地的定位 |
4.2.4 海珠湿地的特征 |
4.2.5 海珠湿地的价值 |
4.3 小结 |
第五章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综合比较 |
5.1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比较与分析 |
5.1.1 形成的共性与差异 |
5.1.2 定位的共性与差异 |
5.1.3 特征的共性与差异 |
5.1.4 价值的共性和差异 |
5.2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差异性的原因探究 |
5.2.1 认知层面 |
5.2.2 制度层面 |
5.2.3 技术层面 |
5.3 小结 |
第六章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规划对策 |
6.1 规划对策一:捕获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发展契机 |
6.1.1 国内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发展的现实制约 |
6.1.2 识别与捕获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发展机遇 |
6.2 规划对策二:定位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发展目标 |
6.3 规划对策三:明确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构成要素 |
6.3.1 城市绿色空间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
6.3.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构成要素 |
6.4 规划对策四:设定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规划原则 |
6.4.1 优先规划原则 |
6.4.2 区域协同原则 |
6.4.3 生态主导原则 |
6.4.4 功能复合原则 |
6.4.5 边缘激活原则 |
6.4.6 连通辐射原则 |
6.5 规划对策五:规划并实施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 |
6.5.1 规划内容 |
6.5.2 规划过程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与特色 |
7.3 研究不足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1. 中文参考文献 |
(1) 学术期刊文献 |
(2) 学术着作 |
(3) 学位论文 |
(4) 技术标准 |
(5) 报纸文章 |
(6) 报告 |
(7) 电子文献 |
(8) 其他文献 |
2. 外文参考文献 |
(1) 学术期刊文献 |
(2) 学术着作 |
(3) 电子文献 |
(4) 其他文献 |
附录目录 |
附录1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案例基本信息表 |
附录2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案例资料集 |
附录3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景点与设施汇总表 |
附录4 海珠湿地公众认知与使用调查问卷与结果分析 |
附录5 海珠湿地案例调查访谈记录 |
附录6 海珠湿地鸟类名录2012年与2016年对比 |
附录7 海珠湿地各类图表汇编 |
附录8 广州海珠区“万亩果林”参考资料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
一、萌芽(晚清-1911) |
二、初创(1911-1949) |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
二、蔬菜加工技术 |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
致谢 |
(5)河北省蔬菜种植品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蔬菜良种的特点及作用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问卷调查区域概况 |
第二章 河北省分类蔬菜种植品种现状 |
2.1 叶菜类 |
2.2 茄果类 |
2.3 瓜菜类 |
2.4 葱蒜类 |
2.5 瓜果类 |
2.6 块根块茎类 |
2.7 菜用豆类 |
2.8 其他 |
第三章 河北省主栽蔬菜种植品种现状分析 |
3.1 大白菜 |
3.1.1 大白菜种植概况 |
3.1.2 春白菜 |
3.1.3 夏白菜 |
3.1.4 秋白菜 |
3.1.5 大白菜现有品种存在的问题 |
3.1.6 大白菜品种需求趋势 |
3.2 黄瓜 |
3.2.1 黄瓜种植概况 |
3.2.2 设施黄瓜 |
3.2.3 露地黄瓜 |
3.2.4 黄瓜现有品种存在的问题 |
3.2.5 黄瓜品种需求趋势 |
3.3 番茄 |
3.3.1 番茄种植概况 |
3.3.2 设施番茄 |
3.3.3 露地番茄 |
3.3.4 番茄现有品种存在的问题 |
3.3.5 番茄品种需求趋势 |
第四章 河北省蔬菜种植品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
4.1 河北省蔬菜种植品种存在的问题 |
4.2 河北省蔬菜种植品种的发展对策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天津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农产品安全的发展 |
1.4 我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天津无公害蔬菜生产推广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天津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 |
2.2 天津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推广技术方面因素分析 |
2.3 天津市无公害蔬菜生产销售企业的现状及分析 |
2.4 天津无公害蔬菜生产流通方面的比较及分析 |
2.5 天津无公害蔬菜产品的价格比较及分析 |
第三章 天津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推广的策略研究 |
3.1 天津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推广技术方面对策 |
3.2 天津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推广中企业方面对策 |
3.3 天津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推广中生产流通方面的对策 |
3.4 天津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推广中产品价格方面的对策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设施型农作制度提出的背景 |
§1.1.1 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
§1.1.2 设施农业的兴起及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
§1.1.3 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 |
§1.1.4 设施型农作制度—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 |
§1.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 |
§2.1 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
§2.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
§2.1.2 中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
§2.2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 |
§2.2.1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
§2.2.2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的主要成就 |
§2.2.3 中国农作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
§2.2.4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发展趋势 |
第三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 |
§3.1 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概念 |
§3.1.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
§3.1.2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
§3.2 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
§3.2.1 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大 |
§3.2.2 集约化程度高 |
§3.2.3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程度低 |
§3.2.4 作物组成受市场的影响大 |
§3.2.5 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高 |
§3.2.6 生物种群多样性特点显着 |
§3.3 研究和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的目的意义 |
第四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
§4.1 设施农业生产分析 |
§4.1.1 设施农业生产的实质 |
§4.1.2 设施农业生产的特点 |
§4.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
§4.2.1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
§4.2.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类型 |
§4.2.3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
§4.2.4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
§4.3 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 |
§4.3.1 植物的生活因素 |
§4.3.2 植物生活因素的作用规律 |
§4.3.3 植物生活因素作用的基本特点 |
§4.4 多维用地原理 |
§4.4.1 土地的多维性 |
§4.4.2 多维用地 |
§4.5 生物学原理 |
§4.5.1 生物间互利共生机制 |
§4.5.2 生态位原理 |
§4.5.3 物种多样性原理 |
§4.6 光能利用原理 |
§4.7 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
第五章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类型及分布 |
§5.1 我国的气候及特点 |
§5.1.1 我国的气候 |
§5.1.2 气温分布的特点 |
§5.1.3 光照分布的特点 |
§5.1.4 水分分布的特点 |
§5.2 我国农业设施的主要类型及其调控功能 |
§5.2.1 农业保护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
§5.2.2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
§5.3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
§5.3.1 田间地膜覆盖栽培型 |
§5.3.2 塑料拱棚栽培型 |
§5.3.3 温室栽培型 |
§5.3.4 其它设施栽培类型的应用及分布 |
第六章 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 |
§6.1 光照条件 |
§6.1.1 植物生长发育对光照条件的要求 |
§6.1.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光照条件 |
§6.1.3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
§6.2 温度条件 |
§6.2.1 植物生长发育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
§6.2.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 |
§6.2.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
§6.3 湿度条件 |
§6.3.1 植物生长发育对湿度条件的要求 |
§6.3.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 |
§6.3.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
§6.4 空气条件 |
§6.4.1 二氧化碳 |
§6.4.2 有害气体 |
§6.5 土壤条件 |
§6.5.1 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
§6.5.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土壤变化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七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
§7.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 |
§7.1.1 地膜覆盖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
§7.1.2 温室大棚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
§7.2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轮作与连作 |
§7.2.1 轮作 |
§7.2.2 连作 |
§7.3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茬口安排及熟制(茬制) |
§7.3.1 设施条件下的茬口安排 |
§7.3.2 设施条件下的熟制(茬制) |
§7.3.3 农业保护设施夏季休闲期的利用 |
§7.4 设施条件下的立体种植 |
§7.4.1 设施条件下作物地面立体种植 |
§7.4.2 设施条件下作物空间立体栽培 |
§7.5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 |
§7.5.1 设施条件下作物种植模式的类型 |
§7.5.2 设施条件下的主要种植模式 |
第八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
§8.1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环境调控 |
§8.1.1 改进农业设施的结构和管理技术 |
§8.1.2 人工补光 |
§8.1.3 遮光 |
§8.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环境调控 |
§8.2.1 增温 |
§8.2.2 保温 |
§8.2.3 降温 |
§8.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环境调控 |
§8.3.1 降低空气湿度 |
§8.3.2 降低土壤湿度 |
§8.3.3 加湿 |
§8.4 农业保护设施内气体的调控 |
§8.4.1 农业保护设施内CO_2浓度的调控 |
§8.4.2 农业保护设施内有害气体的防止 |
§8.5 农业保护设施内土壤状况的调控 |
§8.5.1 深耕土壤 |
§8.5.2 科学施肥 |
§8.5.3 合理灌溉 |
§8.5.4 生物除盐 |
§8.5.5 合理使用农药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古浪县冷凉灌区高原夏菜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 ——以娃娃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2 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1 古浪县基本概况 |
2 高原夏菜的起源 |
3 高原夏菜在甘肃省的重要地位 |
3.1 高原夏菜的食用价值 |
3.2 高原夏菜的经济价值 |
4 高原夏菜在甘肃省的发展情况 |
4.1 甘肃省蔬菜生产现状 |
4.2 甘肃省高原夏菜主要分布 |
5 高原夏菜新品种引进概况 |
6 高原夏菜栽培技术研究 |
7 高原夏菜病虫害的防治 |
8 高原夏菜在古浪县的发展 |
8.1 生产基地基本建成 |
8.2 种植产量稳步提高 |
8.3 产值效益逐年增加 |
8.4 产品生产具有创新 |
8.5 品牌意识增强 |
第三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
1 研究区概况 |
2 技术路线 |
3 试验设计 |
3.1 不同品种娃娃菜生产性状比较研究 |
3.2 新型地膜在露地太太菜种植过程当中的降解效果初探 |
3.3 使用不同品种的杀虫剂对太太菜小菜蛾产生的效果研究 |
4 数据统计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1 娃娃菜品种的比较 |
1.1 主要农艺性状 |
1.2 产量性状比较研究 |
2 新型地膜在太太菜种植中的初步探究 |
2.1 不同地膜降解情况 |
2.2 地温与地膜降解的关系 |
3 不同杀虫剂在太太菜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
4 在露地中种植的太太菜小菜蛾的甄别和防治办法 |
4.1 形态特征 |
4.2 生活习性及危害特点 |
4.3 防治措施 |
5 娃娃菜新型品种太太菜的栽培技术 |
5.1 品种特征特性 |
5.2 栽培技术要点 |
5.3 种植时间及方式 |
5.4 田间管理 |
5.5 适时采收 |
6 古浪娃娃菜新品种太太菜的栽培技术的标准化规程 |
7 技术应用规模及效益 |
7.1 技术应用规模 |
7.2 总体效益 |
第五章 讨论 |
1 古浪县高原夏菜存在的问题 |
2 新品种的适应性 |
3 新型生物地膜的推广与应用 |
4 病虫害防治措施 |
5 太太菜在古浪县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
第六章 结论 |
1 主要结论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引种荷兰豆露地种植获高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与菜:D村高原夏菜种植实践研究[D]. 马军虎. 兰州大学, 2020(01)
- [2]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规划研究[D]. 刘明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鲜食甘薯高效益栽培方式探讨[J]. 郭小丁,谢一芝,贾赵东,尹晴红. 江苏农业科学, 2009(05)
- [4]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5]河北省蔬菜种植品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聂承华.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 [6]天津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推广研究[D]. 鲁福成.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7]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D]. 郜庆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 [8]引种荷兰豆露地种植获高效[J]. 刘继印,李占富. 河北农业, 2001(12)
- [9]特种蔬菜荷兰豆的引种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J]. 郝淑杰,夏国宏,陈志远,李红艳,刘金珠,王桂秋.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9(S1)
- [10]古浪县冷凉灌区高原夏菜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 ——以娃娃菜为例[D]. 俞延龄. 兰州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