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稻单倍体Hu18传代11年后代特性研究

籼稻单倍体Hu18传代11年后代特性研究

一、继代11年的籼稻单倍体Hu18的后代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薄晋芳[1](2014)在《空育131与稻花香2号衍生的双单倍体群体的构建及米质遗传分析》文中认为空育131是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因为熟期适中、耐寒、高产、抗逆性强等特征深受人们喜爱,在黑龙江省推广时间约20年。稻花香2号因优良的食味品质成为五常市农业经济中的一大特色。当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稻米品质特别是蒸煮食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分析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稻米品质差异的原因,可以为空育131稻米品质的改良奠定分子基础。水稻花药培养构建的DH(doubled haploid)群体可用于构建基因图谱和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则可以直接改良水稻品种。将这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来分析空育131和稻花2号的米质差异,不仅分析快速、结果准确,还为今后研究提供了很多分子标记信息,可以加快改良空育131米质的进程。实验室前期工作证明稻花香2号的食味品质要优于空育131。本试验通过分析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的蒸煮食味品质,明确差异所在;基于2009年田志喜的研究,对淀粉合成途径中的17个相关基因进行分析,找出引起两品种蒸煮食味品质差异的基因。选择两个合适的群体DH系和BC代群体验证上述原因。分析得到胶稠度是两品种蒸煮食味品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测序分析17个淀粉合成酶基因,只有SBE3和SSII-1在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间存在序列差异,且均为单碱基差异。因此推测SBE3和SSII-I基因是两品种胶稠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DH群体含稻花香2号SBE3、SSII-1基因且空育131背景较多的株系的胶稠度和BC1F4代中交换单株的胶稠度,表明来自稻花香2号的SBE3或SSII-1基因可以提高植株的胶稠度,SBE3对胶稠度的提高作用较大,而SSII-1基因对于胶稠度的提高作用很小。最后试验得出SBE3和SSII-1基因特别是SBE3基因是造成稻花香2号食味品质优于空育131的主要原因之一。DH群体构建中得到171个株系,花药诱导率为10%,绿苗率为5.9%,结实率为71%。对DH花药培养的分化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佳分化培养为添加60mg/L 硅素,0.25mg/L AgN03 和 0.75mg/L CuSO4 · 5H20 的培养基。用 38 个 SSR多态性标记对DH群体的纯合性、偏分离情况进行了分析,群体均为纯合株系且未发生异常的偏分离,证明该DH群体适合于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定位分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BC1F2代 SSII-1筛到两侧交换单株,SBE3筛到一侧交换单株,目前BC代群体自交到BC1F4代,回交到BC3F1代,基本上已经是空育131背景。

裴东明[2](2012)在《玉米抗蚜虫基因转化体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长期以来,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而居世界第三位。玉米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一直都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玉米蚜虫等各种病虫害普遍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针对这一现状,本试验以玉米幼胚培养再生体系为基础,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抗蚜虫基因的遗传转化研究,旨在通过转化体系的优化将从薄荷中提取的抗蚜虫基因EβF转入受体细胞并再生植株,创造抗蚜虫玉米新种质,为抗蚜虫玉米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本试验从玉米受体材料培养体系优化、表达载体的优化、农杆菌转化体系的优化和抗生素筛选体系的优化几方面探讨了一套适合玉米转基因的转化体系。在玉米受体材料体系中,从愈伤组织的出愈率、表型和繁殖能力三方面的差异,认为昌7-2×Hi Ⅱ A为较好的愈伤组织培养材料。因此,本试验将以昌7-2×Hi ⅡA的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进行转化效率的研究。在表达载体体系优化中,比较了以pNCX为载体和以pBJ40为载体的两种表达载体的转化差异,无论是从筛选中愈伤组织的状态、筛选后所得抗性愈伤的块数,还是最终的再生苗数都说明以pNCX为载体比以pBJ40为载体转化效果好。在农杆菌转化体系的优化中,从农杆菌侵染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判断出,对于玉米材料郑22×87-1和昌7-2×Hi Ⅱ A的愈伤组织浸染时间不能超过15min,以10min较为合适,不同材料的愈伤组织会因其状态的不同而有差别。在抗生素筛选体系的优化中,比较了抗生素G418和Kan对愈伤组织的筛选差异。结果显示,浓度为15mg L-1的G418筛选一次就能有效抑制玉米愈伤组织的生长,而用Kan浓度20mg L-1筛选两次后仍不见有愈伤组织的褐化死亡现象,说明玉米愈伤组织对抗生素G418敏感而对Kan不够敏感,用Kan筛选容易产生假阳性植株。试验在优化体系的同时还比较完整地进行了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蚜虫基因EβF转入玉米愈伤组织的研究,包括愈伤组织的诱导、农杆菌的侵染、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愈伤组织的分化、出苗和生根,最后移栽成活。经分子检测,最终在成活的植株中得到了一株阳性植株。

冷祯陆[3](2011)在《78份水稻制恢材料的抗瘟性、农艺性状及杂种优势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由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无性态P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异名Pyricularia oryzae Cavara.]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世界普遍发生,全生育期均可发病。实践证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最有效、最绿色环保的措施。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的发掘、筛选、评价及其科学利用是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重要基础。本文对78份水稻制恢材料的稻瘟病抗性、主要农艺性状、外观米质及碾磨米质进行了评价;利用三系不育系Ⅱ-32A对供试材料进行测交,对其测交F1代的抗瘟性、主要农艺性状和杂种优势进行了评价;对抗性突出的重点制恢材料GR55进行了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1、抗瘟性鉴定结果表明,78份制恢材料中有11份制恢材料叶瘟1-4级、穗颈瘟1-3级,表现抗至中抗稻瘟病;有14份材料叶瘟3-3级、穗颈瘟5级,表现中感稻瘟病;有20份材料叶瘟5-9级、穗颈瘟7级,表现感稻瘟病;其中GR09和GR56叶瘟和穗颈瘟均为1级抗性表现最高,GR55叶瘟3级,穗颈瘟为0级。2、农艺性状观测结果表明,78份制恢材料农艺性状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制恢材料的播始天数变幅为101.00-119.00d;株高的变幅为92.40-123.80cm;穗长的变幅为20.66-29.72cm;单株有效穗的变幅为6.53-11.33穗;千粒重的变幅为24.89-40.60g;穗着粒数的变幅为112.69-234.99粒;穗实粒数的变幅为70.48-166.08.粒;结实率的变幅为55.88-74.84%;着粒密度的变幅为4.01-8.38粒·cm-1;单株实粒重的变幅为19.20-36.28;以单株实粒重为主要性状,单株实粒重在30g以上,表现丰产性较好的材料有GR49、GR73、GR15、GR70、GR50、GR16等26份材料。3、米质观测结果表明,78份制恢材料的出糙率达到国颁一级优质稻的有GR74、GR75、GR73等23份,达到国颁二级的有GR30、GR72、GR50等29份,达到三级有GR43、GR48、GR51等18份;整精米率指标上,达到国颁一级优质稻的有GR21、GR60、GR07等25份,达到国颁二级的有GR03、GR18、GR36和GR05共4份,达到国颁三级有GR09、GR55、GR45、GR35、GR15、GR14共6份。垩白米率指标上,达到国颁一级优质稻的有GR45、GR14、GR44和GR41共4份,达到二级的有GR63、GR36、GR34等23份,达到三级的有GR08、GR62、GR73等21份。垩白度指标上,78份制恢材料中仅有GR45这一份材料达到国颁优质稻一级标准,有GR44、GR14和GR41共三份材料达到国颁二级标准,有GR36、GR63、GR48等10份材料达到国颁三级标准。4、F1代抗瘟性观测结果表明,GR5、GR9、GR44、GR45、GR49和GR53与Ⅱ-32A测配的6个F1代组合表现“冬不老”;其余72个测交组合抗瘟性鉴定结果表明叶瘟1~5级,穗颈瘟1级的材料有Ⅱ-32A与GR16、GR23、GR55等8份制恢材料所测配的组合,表现抗至高抗稻瘟病;对照品种冈优725的叶瘟8级,穗颈瘟7级。5、测交F1代农艺性状对冈优725的竞争优势观测结果表明,播始天数的竞争优势变幅是-4.0~8.0d,有Ⅱ-32A/GR31、Ⅱ-32A/GR30等17个组合的播始天数短于冈优725;株高的竞争优势变幅为-6.0~11.2cm,有Ⅱ-32A/GR12、Ⅱ-32A/GR26等19个组合株高低于对照;单株有效穗的竞争优势变幅为-3.7~1.9穗,有Ⅱ-32A/GR66、Ⅱ-32A/GR57等28个组合的单株有效穗高于对照;千粒重的竞争优势变幅为-2.7~4.8g,有Ⅱ-32A/GR55、Ⅱ-32A/GR57等48个组合高于对照;每穗着粒数的竞争优势变幅为-61.9~41.5粒,有Ⅱ-32A/GR37、Ⅱ-32A/GR32等6份高于对照;穗实粒数的竞争优势变幅为-35.5~53.0粒,有Ⅱ-32A/GR37、Ⅱ-32A/GR67等22个组合高于对照;结实率的竞争优势变幅为-52.~20.3%,有Ⅱ-32A/GR22、Ⅱ-32A/GR24等67个组合高于对照,仅有5个组合低于对照;单株重的竞争优势变幅为-14.3~10.7g,有Ⅱ-32A/GR02、Ⅱ-32A/GR64等21个组合高于对照。6、经方差及配合力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的区组方差均不显着,所有组合间方差均达到极显着水平;6个恢复系中蜀恢527在单株实粒重这一综合产量性状上配合力效应值最高;综合分析蜀恢527,GR55为最理想的恢复系亲本,不育系中川谷A为最理想不育系亲本;冈46A×GR55这一组合单株实粒重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在30个组合中名列最高,达到30.458,其次绿香4A×GR55这一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也相对较高。

燕晓阳[4](2011)在《无性系诱导与离子束技术对双胚苗水稻的遗传改良》文中研究说明对无性系诱导及离子注入后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材料的生理生化特性及抗低温能力和胚乳谷蛋白表达状况进行研究,将有助于这两项技术对双胚苗水稻的遗传改良。本试验以双胚苗材料09-02-01(二倍体材料)、09-04-01(与09-02-01对应的同源四倍体材料)、W09-02-01(09-02-01无性系培养后再生植株)和L09-04-01(09-04-01离子注入后矮秆变异株系)为研究材料,借助离子束注入、离子束介导及无性系诱导对材料进行处理,研究了离子束介导披碱草后无性系的培养过程及再生植株的变异特征,研究了不同剂量离子注入后水稻干种子电解质外渗率及幼苗生长状况和酶活性的变化,并进一步研究了离子注入对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幼芽抗寒性的影响,同时对4份双胚苗水稻株系谷蛋白表达状况作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包括以下4个方面:1.通过研究离子束介导披碱草后水稻种子无性系诱导和再分化的特性,建立了离子束介导披碱草后水稻无性系培养的技术体系;并筛选出1株分蘖较多的变异株。研究结果表明,介导处理时间24h,2,4-D浓度为2.5mg/L,双胚苗材料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较高;愈伤诱导后期提供适宜的光照能够提高愈伤组织的质量并且利于愈伤的分化,双胚苗材料愈伤继代时延用MS培养基,褐化率较低,愈伤组织分化时将愈伤组织成堆接种比单独接种分化率高。2.氮离子注入对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干种子电解质外渗率及幼苗生长状况和酶活性影响显着。离子注入后,09-04-01种子电解质外渗率与对照相比的平均增幅低于09-02-01;09-02-01在1.0×1017N+/cm2注入剂量下幼苗生长状况较好,而09-04-01在3.0×1017N+/cm2注入剂量下幼苗生长状况较好;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均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因酶种类和材料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09-02-01在1.0×1017N+/cm2注入剂量下POD和SOD活性最强;09-04-01在7.0×1017N+/cm2注入剂量下POD和SOD活性最强。结果说明一定剂量的氮离子注入能够增强植物清除自由基的酶的活性,09-04-01比09-02-01效应更为显着。3.离子注入对不同倍性双胚苗材料当代幼芽的抗低温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的程度与氮离子注入的剂量密切相关。对09-02-01而言,在1.0×1017N+/cm2注入剂量下,离子注入可以提高它的抗低温能力,而2.0×1017N+/cm2和4.0×1017N+/cm2注入剂量下会加深对它的伤害。对09-04-01而言在3.0×1017N+/cm2注入剂量下,离子注入可以提高它的抗低温能力,其它的注入剂量下则会加深对它的伤害。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氮离子注入会影响双胚苗水稻幼芽的抗低温能力,但是不同倍性的材料注入剂量的选择有所不同。4.研究发现四个双胚苗材料株系胚乳蛋白的含量及谷蛋白的表达有一定的差异。0904-01胚乳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含量高于0902-01,在谷蛋白结构上二者没有明显差异;W09-02-01的胚乳谷蛋白含量高于09-02-01而醇溶蛋白和清、球蛋白的含量则低于09-02-01,W09-02-01的胚乳谷蛋白结构出现了β-1亚基缺失的变异;L0904-01清、球蛋白的含量高于09-04-01而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含量则低于09-04-01,胚乳谷蛋白的表达上,L09-04-01出现了α-3亚基缺失的变异。结果表明无性系诱导和离子注入可以改变F1代稻米胚乳蛋白的胚乳蛋白含量和谷蛋白表达。

石俊[5](2009)在《甜樱桃‘红灯’与郁李的远缘杂交及杂种胚抢救体系的建立》文中提出樱属的矮生樱亚属,包括起源于我国的毛樱桃(Prunus tomentosa),欧李(Prunus humilis),麦李(Prunus glandulosa)及郁李(Prunus japonica(Thunb.)Lois.)等,在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及辽宁等地有广泛的野生分布,种质资源极为丰富。欧李、麦李及郁李树体矮化,抗寒、抗旱耐瘠薄,果实富含Ca、Fe等营养成分,不仅可直接选育优良品种类型栽培利用,而且是甜樱桃矮化与抗性砧木育种的种质材料。远缘杂交是种质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果树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及远缘杂种的不育性,本实验室进行了樱桃远缘杂交及胚挽救试验的研究。试验于20062008年在山东农业大学果树生物学实验室和山东农业大学泰安市横岭果树育种基地进行樱桃远缘杂交试验。以甜樱桃(Prunus avium L)‘红灯’为母本,以矮生樱亚属中的郁李(Prunus japonica(Thunb.)Lois.)为父本进行了种间远缘杂交,研究了平板静电场对甜樱桃与郁李远缘杂交坐果率及其杂交亲和性的影响,建立了远缘杂交的胚抢救体系,优化了樱桃杂种胚抢救体系;并成功地将一批远缘杂种胚培苗定植于大田,并采用叶片形态学及Sallele-specific PCR等方法对杂种胚培苗的真实性进行了鉴定。主要结果如下:1.静电场强度处理的效果在甜樱桃‘红灯’×郁李不同株系杂交组合中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红灯’×郁李d6及‘红灯’×郁李x11两个杂交组合的坐果率,均表现为随着电场强度增大而增加(前者的坐果率由0.487%增加到2.21%,后者由0.498%增加到1.86%);而在‘红灯’×郁李d8杂交组合中,434 kV/m和474.74kV/m两个静电场强度处理的坐果率最高,分别为2.75%和3.07%,分别为对照(1.40%)的1.96倍和2.19倍,而150kV/m和555.55kV/m静电场强度处理的坐果率分别仅为1.46%和0.47%;2.研究发现,甜樱桃与郁李远缘杂交的最佳萌发培养基:1/2MS + 6-BA 2mg/L + IAA 1mg/L + VC10mg/L,杂交种的胚萌发率达到92.6%,长势也最好,且胚芽生长健壮,基本无愈伤组织;3.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MS + 6-BA 0.5mg/L + IAA 0.1mg/L + NAA 0.1mg/L + VC 5 mg/L,细胞分裂素(6-BA):生长素(NAA+ IAA)的比值等于2.5时,增殖系数最高;4.最佳生根培养基:1/2 MS + IBA 0.2 mg/L + NAA 0.3mg/L + VC5mg/L;1/2MS培养基是远缘杂种苗生根的适宜基本培养基。该处理胚培苗长势健壮,且生根数较多,达到了7.2;5.将健壮的组培苗用最佳生根培养基生根,洗去培养基移栽于培养钵,并移入可密闭的炼苗棚中,及时喷水。成活率最高,达24.00%,长势最好;6.经形态学鉴定和Sallele-specific PCR分子鉴定,利用引物:EM-PC2consFD(5’to3’):TCA CMA TYC Atg gCC TAT gg和引物:EM-PC5(5’to3’):CAA AAT ACC ACT TCA TgT AAC ARC。对提取的父母本及杂种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杂种Z1为甜樱桃‘红灯’×郁李d8杂交组合真杂种。

曾炳山[6](2007)在《农杆菌介导柚木腋芽原基遗传转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柚木(Tectona grandis L.f.)是世界着名的热带珍贵用材树种,广泛用于造船、桥梁、高级家具和雕刻等。柚木是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主要造林和经济树种,九省六十多个县(市)均有柚木引种栽培。我国没有柚木的天然分布,种质资源十分缺乏,其栽培受到土壤酸性、低温冻害、锈病、台风、野螟等许多问题的困扰。因此,开发柚木的遗传转化技术,研制抗寒、抗虫、抗病、速生的转基因新品种,对于我国柚木的推广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农杆菌转化柚木愈伤组织的参数、转化腋芽原基的参数、腋芽原基解剖结构、转化植株的筛选、转化植株的鉴定等开展了系列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 EHA105转化柚木愈伤组织的适宜参数为:预培养时间11~13天,菌液光密度0.4~0.5,接种时间25分钟,共培养时间7~9天,共培养pH值6.0。LBA4404的适宜参数为:预培养时间11~15天,菌液光密度0.5~0.8,接种时间25分钟,共培养时间13天,共培养pH值5.6~6.2。重新悬浮的作用明显,乙酰丁香酮的作用不明显。不同无性系对农杆菌转化的敏感性不一样,7813、108和7531三个无性系的愈伤组织具有较高的转化率。但柚木愈伤组织的再生能力非常低,暂时难以通过愈伤组织的再生获得转基因植株。2)柚木的腋芽原基位于紧贴叶柄着生点上侧的茎段表面,在垂直方向上正好紧贴节棱边的上侧。紧贴节的上侧切断茎段时,切口对准腋芽原基的几率最高,最容易诱导农杆菌对腋芽原基的转化。腋芽原基受到创伤后所具有的恢复和发育能力,使得被农杆菌转化的腋芽原基细胞在筛选过程中能逐渐替代整个腋芽原基,并发育成完整的转化腋芽。3) LBA4404转化柚木腋芽原基的适宜参数为:预培养时间3~5天,菌液光密度0.5,共培养时间5~9天,共培养pH值5.6~6.0,共培养温度27℃,侵染率高的无性系为108,外植体为增殖培养26~36天的上部和中部枝段。EHA105转化柚木腋芽原基的适宜参数为:预培养时间3~5天,菌液光密度0.5,共培养时间3~6天,共培养pH值5.2~5.4,共培养温度27℃,侵染率高的无性系为108,外植体为增殖培养36天的中部和上部茎段。4)柚木愈伤组织对卡那霉素比较敏感,低浓度时即可有效抑止其萌发。适宜于抑制108无性系愈伤组织萌发的卡那霉素浓度为20~25mg/L,7531无性系为15~20mg/L。具有一定大小的愈伤组织团的卡那霉素抗性明显加强,能有效抑止108无性系愈伤组织团生长的卡那霉素浓度为75mg/L。5)柚木腋芽原基对卡那霉素的抗性存在基因型差异,适宜于抑制7663无性系腋芽萌发的卡那霉素浓度为50mg/L,8003无性系为50~100mg/L,7557和108无性系为100~150mg/L。柚木腋芽原基转化的筛选过程需要变动选择压力,108无性系的适宜筛选程序为:150mg/L卡那霉素、250mg/L头孢霉素和250mg/L羧苄青霉素筛选与脱菌18天→50mg/L卡那霉素、250mg/L头孢霉素和250mg/L羧苄青霉素筛选与脱菌18天→100mg/L卡那霉素、250mg/L头孢霉素和250mg/L羧苄青霉素筛选与脱菌18天→100mg/L卡那霉素筛选与繁殖转化植株。6) GUS染色结果表明,采用腋芽原基转化法转化柚木无性系是可行的。以外植体计算,LBA4404和EHA105两个菌种的转化率均为0.185%。以通过筛选培养的T0代植株计,LBA4404和EHA105两个菌株的转化率分别为11.11%和18.18%。PCR扩增结果证实,T-DNA已稳定整合到GUS染色为阳性的4个转化植株的基因组中。本研究首先以腋芽原基转化法获得了转基因植株,该转化法具有如下特点:转化的操作简便;外植体材料来源充足;转化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好;可克服再生困难而不易受植物种类和基因型的限制;能与常规无性系育种紧密接合,获得的转基因新品种能直接推广利用等。

于晓艳[7](2004)在《羽衣甘蓝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转育及后代遗传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羽衣甘蓝为父本,以紫菜薹、白菜和甘蓝三个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母本,采用激光和高压静电场技术处理父本羽衣甘蓝花粉进行种间及种内杂交,以通过种间和种内杂交转育羽衣甘蓝胞质雄性不育系。试验结果如下: (1)在CMS紫菜薹×羽衣甘蓝杂交组合中,He-Ne激光处理花粉3min的组合,通过胚珠培养,获得叶形叶色介于双亲之间,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9,花粉孢原细胞时期或单核期败育,并具有春化丌花特性的杂种植株。所采用的最佳胚珠培养基为MS+6-BA0.2 mg·L-1。 (2)在CMS白菜×羽衣甘蓝杂交组合中,用场强100kv·m-1的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30min,获得了正常杂种个体。所得杂种叶形叶色介于双亲之间,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9,花粉四分体或单核期败育,并具有春化开花特性。 (3)在甘蓝×羽衣甘蓝F1与羽衣甘蓝杂交组合中,场强100kv·m-1的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30min和He-Ne激光处理花粉3min相结合(EJ)、场强100 kv·m-1的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30mi (E2)以及He-Ne激光处理花粉5mi n(J5)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杂交结籽率,且EJ效果最好,其次是E2和J5;同时各种处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杂种千粒重。所得BC1代为过渡性羽衣甘蓝胞质雄性不育系,其叶形叶色和父本羽衣甘蓝相似,花粉孢原细胞时期或单核期败育。 (4)RAPD分析表明,在随机单引物‘CTG CAT CGTG’的扩增图谱中,CMS紫菜薹×羽衣甘蓝杂种产生了一条分子量大约为630bp的特异DNA片段,CMS白菜×羽衣甘蓝杂种产生了一条分子量大约为500bp的特异DNA片段,这两条特异片段的出现进一步验证了杂种的真实性。

刘春华[8](2002)在《双耐盐基因载体的构建和小黑杨花粉植株组培系统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重组DNA技术是基因工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本研究即利用这一技术,构建出了两个重组载体。 用HindⅢ和EcoRⅠ双酶切pROKⅡ质粒,获得beta基因片段作为插入片段,用HindⅢ和EcoRⅠ双酶切A质粒作为载体片段,将插入片段与载体片段相连,即构建成含有beta和gus的双基因载体。 用HindⅢ单酶切pGAH质粒作为载体片段,将beta基因片段作为插入片段与载体片段相连,即构建出双耐盐基因载体。 采用单倍体植株作为遗传转化的材料会避免转基因过程中的嵌合体问题和子代分离问题。本研究以小黑杨花粉为外植体建立了适合转基因的组培再生系统。设置KT和2,4-D的不同浓度梯度组合实验,确定小黑杨花粉愈伤组织最适诱导培养基为MS+2~4mg/L 2,4-D+2mg/L KT;设置BA和NAA的不同浓度梯度,确定芽的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H+BA 0.1-0.5 mg/L+NAA 0.02-0.05 mg/L;组培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0.2mg/L NAA。

何迎春,高必达,易图永,任春梅[9](2002)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杆菌介导的水稻基因转化是水稻基因转化的热门。本文对由农杆菌介导转化获得的水稻品系 (品种 ) ,影响农杆菌介导转化的因素 ,农杆菌浸染的方法 ,外源基因的检测和遗传等方面作综合论述 ,并提出了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的前景。

赵成章,杨长登,吴连斌[10](2000)在《继代11年的籼稻单倍体Hu18的后代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继代11年的籼稻单倍体(Hu18)后代的性状遗传及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的变化,结果 指出:(1)Hu18培养物具有单倍体易加倍,绿茵分化率高,个体均匀,增殖快等生物学特性,(2) Hu18再生后代在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上都发生较大变异,其中以生殖生长变化最大,包括结实率降 低、千粒重变轻、植株矮化、生育期缩短等并出现不育株和紫色突变株;(3)Hu18再生植株R1根尖细 胞染色体多数为单倍体,占82%,二倍体占16.4%,还有极少数混倍体;(4)Hu18再生植株R1的过 氧化物酶和脂酶同工酶都具有4个亲本的所有酶带,同时各增添了2条特异谱带。

二、继代11年的籼稻单倍体Hu18的后代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继代11年的籼稻单倍体Hu18的后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空育131与稻花香2号衍生的双单倍体群体的构建及米质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中国稻米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1 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空育131
        1.1.2 “贡米”稻花香2号
    1.2 稻米品质的组成及评价标准
        1.2.1 加工品质
        1.2.2 外观品质
        1.2.3 蒸煮与食味品质
        1.2.4 营养品质
    1.3 稻米品质的遗传
        1.3.1 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1.3.2 淀粉合成酶
        1.3.3 淀粉分支酶
        1.3.4 淀粉去分支酶
    1.4 DH系的构建
        1.4.1 花药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1.4.2 水稻花药培养中的影响因素
    1.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6 SSR分子标记技术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本实验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验所需试剂及培养基的配置方法
        2.1.3 试验所需引物
    2.2 试验方法
        2.2.1 明确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间米质差异的原因
        2.2.2 用MAS将差异基因SBE3、SSII-1从稻花香2号导入空育131中
        2.2.3 利用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杂交F,花药构建DH系群体
        2.2.4 花药培养分化培养基的优化(该部分已经发表论文)
        2.2.5 SSR标记分析DH系群体的基因型
        2.2.6 差异基因SBE3、SSII-1 DH植株和BC_1F_4代交换单株胶稠度的测定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明确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间米质差异的原因
        3.1.1 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蒸煮食味品质的测定
        3.1.2 测序分析淀粉合成途径中米质基因在空育131与稻花香2号间的差异
        3.1.3 验证差异基因SBE3、SSII-1在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间的差异位点
    3.2 利用MAS将差异基因SBE3、SSII-1从稻花香2号导入空育131中
        3.2.1 SBE3两侧交换单株的筛选
        3.2.2 SSII-1两侧交换单株的筛选
    3.3 利用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杂交F_1花药构建DH系群体
        3.3.1 对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杂交F_1植株的验证
        3.3.2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能力
        3.3.3 DH系的结实率
    3.4 花药培养分化培养基的优化
        3.4.1 长时间继代的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
        3.4.2 不同分化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3.4.3 不同影响因素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3.5 DH系农艺性状的调查
    3.6 DH系群体的SSR标记分析
        3.6.1 多态性SSR标记的筛选
        3.6.2 DH系纯合性的鉴定
        3.6.3 DH系偏分离的分析
    3.7 差异基因SBE3、SSII-1DH植株和BC_1F_4代交换单株胶稠度的测定
        3.7.1 对含有差异基因SBE3、SSII-1DH植株的选择及胶稠度测定
        3.7.2 对含差异基因SBE3、SSII-1BC_1F_4代交换单株的筛选及胶稠度测定
        3.7.3 SBE3、SSII-1与胶稠度的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间米质差异的原因
    4.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标记系统的建立
    4.3 DH构建的注意事项及分化培养基的优化
    4.4 DH系群体SSR标记及特性分析
    4.5 下一步试验思路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玉米抗蚜虫基因转化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转基因技术概况
        1.1.1 转基因技术主要方法
        1.1.1.1 基因枪法应用
        1.1.1.2 花粉管通道法应用
        1.1.1.3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应用
    1.2 玉米转基因研究
        1.2.1 玉米遗传转化方法
        1.2.1.1 基因枪法
        1.2.1.2 花粉管通道法
        1.2.1.3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1.2.1.4 电击法
        1.2.1.5 PEG 介导法
        1.2.2 玉米遗传转化受体
        1.2.2.1 愈伤组织
        1.2.2.2 原生质体
        1.2.2.3 种质
        1.2.2.4 直接分化
        1.2.3 玉米遗传转化载体
        1.2.4 玉米遗传转化标记基因
    1.3 研究展望
2 引言
    2.1 玉米蚜虫的危害
    2.2 玉米抗蚜虫研究进展
3 玉米转化受体材料的优化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玉米愈伤组织的获得
    3.3 玉米愈伤组织培养体系的优化
        3.3.1 愈伤组织出愈率的差异
        3.3.2 愈伤组织表型的差异
        3.3.3 愈伤组织繁殖能力的差异
4 玉米表达载体的优化
    4.1 表达载体的构建
    4.2 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
        4.2.1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4.2.2 载体转入
    4.3 不同表达载体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5 农杆菌转化体系的优化
    5.1 试验材料
    5.2 试剂和酶
    5.3 培养基
    5.4 农杆菌的保存
    5.5 农杆菌的转化和筛选
        5.5.1 农杆菌的活化
        5.5.2 愈伤组织的准备
        5.5.3 农杆菌的侵染
    5.6 农杆菌侵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6 抗生素筛选体系的优化
    6.1 抗生素的配制
    6.2 抗生素 G418 和 Kan 筛选的比较
        6.2.1 G418 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6.2.2 Kan 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7 筛选的阳性植株再生
    7.1 愈伤组织分化出苗生根
    7.2 再生植株炼苗移栽
8 结果与讨论
    8.1 结果
    8.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3)78份水稻制恢材料的抗瘟性、农艺性状及杂种优势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稻瘟病的发生及危害
    1.2 稻瘟病菌研究进展
        1.2.1 稻瘟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稻瘟病发病规律
        1.2.2 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与生理小种鉴别
        1.2.3 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性
        1.2.4 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机制
        1.2.5 稻瘟病菌的致病性遗传
        1.2.6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研究
    1.3 水稻抗稻瘟病遗传研究进展
        1.3.1 水稻抗稻瘟病遗传
        1.3.2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定位
        1.3.3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
    1.4 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研究进展
        1.4.1 水稻稻瘟病抗源的搜集
        1.4.2 抗源材料抗性鉴定及抗谱测定
        1.4.3 利用抗源材料选育抗病品种
        1.4.4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抗病育种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品种
        2.1.2 试验耗材及仪器设备
    2.2 78份制恢材料抗性鉴定
        2.2.1 田间设计
        2.2.2 调查记载及分级标准
        2.2.3 分析方法
    2.3 78份制恢材料农艺性状评价
        2.3.1 田间设计
        2.3.2 室内农艺性状考种
        2.3.3 分析方法
    2.4 78份制恢材料外观米质及碾磨米质评价
        2.4.1 田间设计
        2.4.2 稻米外观品质和碾磨品质考种
        2.4.3 分析方法
    2.5 78份制恢材料测交组合抗性评价
        2.5.1 田间设计
        2.5.2 数据调查记载
        2.5.3 分析方法
    2.6 78份制恢材料测交组合农艺性状竞争优势评价
        2.6.1 田间设计
        2.6.2 数据调查记载
        2.6.3 分析方法
    2.7 部份制恢材料配合力测定
        2.7.1 田间设计
        2.7.2 数据记载
        2.7.3 数据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制恢材料的稻瘟病抗性鉴定
    3.2 制恢材料的农艺性状评价
    3.3 制恢材料的外观米质及碾磨米质评价
    3.4 制恢材料农艺性状及米质综合分析
    3.5 制恢材料测交F_1代的稻瘟病抗性鉴定
    3.6 制恢材料测交F_1代的农艺性状及其竞争优势评价
    3.7 部分制恢材料配合力分析
        3.7.1 方差及配合力方差分析
        3.7.2 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与亲本评价
        3.7.3 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3.7.4 群体配合力方差分析
        3.7.5 遗传参数分析
4 讨论
    4.1 制恢材料稻瘟病抗性鉴定
    4.2 制恢材料农艺性状评价
    4.3 制恢材料外观米质及碾磨米质评价
    4.4 制恢材料测交F_1代稻瘟病抗性鉴定
    4.5 制恢材料测交F_1代农艺性状及竞争优势评价
    4.6 部分制恢材料配合力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无性系诱导与离子束技术对双胚苗水稻的遗传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无融合生殖的研究进展
        1.1.1 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融合生殖
        1.1.2 水稻无融合生殖种质的选育
        1.1.3 水稻无融合生殖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1.2 水稻多胚苗的研究进展
        1.2.1 水稻多胚苗的诱导及遗传学研究
        1.2.2 水稻多胚苗的胚位苗位观察及胚胎学研究
    1.3 无性系诱导和离子束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作用
        1.3.1 无性系诱导技术的发展历程
        1.3.2 无性系诱导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3.3 离子束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作用
    1.4 水稻胚乳蛋白的研究概况
    1.5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2 离子束介导披碱草后水稻无性系的变异特征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披碱草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2.2.2 披碱草基因组DNA的纯度检测及浓度测定
        2.2.3 离子束的注入及介导
        2.2.4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
        2.2.5 水稻愈伤组织的分化
        2.2.6 炼苗、移栽,培养
        2.2.7 培养基的配方及配制方法
        2.2.8 数据统计与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的介导处理时间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2.3.2 不同的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2.3.3 愈伤诱导后期的光照对愈伤组织质量的影响
        2.3.4 不同的继代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褐化率的影响
        2.3.5 愈伤组织的不同接种方式对愈伤组织分化率的影响
        2.3.6 介导分化变异植株农艺性状检测
    2.4 讨论
3 N~+注入对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幼苗生长及酶活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剂量氮离子束处理对双胚苗水稻种子电解质外渗率的影响
        3.2.2 不同剂量氮离子束处理对双胚苗水稻幼苗苗高的影响
        3.2.3 不同剂量氮离子束处理对双胚苗水稻幼苗根数和根长的影响
        3.2.4 不同剂量氮离子束处理对双胚苗水稻幼苗POD活性的影响
        3.2.5 不同剂量氮离子束处理对双胚苗水稻幼苗SOD活性的影响
        3.2.6 不同剂量氮离子束处理对水稻幼苗CAT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4. N~+注入对双胚苗水稻幼芽耐冷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氮离子注入对低温条件下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苗重的影响
        4.2.2 氮离子注入对低温条件下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芽CAT活性的影响
        4.2.3 氮离子注入对低温条件下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芽POD活性的影响
        4.2.4 氮离子注入对低温条件下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芽SOD活性的影响
        4.2.5 氮离子注入对低温条件下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芽MDA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5 双胚苗系列材料胚乳谷蛋白的表达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水稻胚乳清、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提取方法
        5.2.2 水稻胚乳蛋白质含量的检测方法
        5.2.3 水稻胚乳谷蛋白的SDS-PAGE(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蛋白质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5.3.2 双胚苗系列水稻胚乳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5.3.3 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材料的胚乳谷蛋白电泳分析
        5.3.4 09-02-01 与无性系诱导株系W09-02-01的谷蛋白电泳分析
        5.3.5 09-04-01 与离子注入处理后矮秆株系L09-04-01的谷蛋白电泳
    5.4 讨论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5)甜樱桃‘红灯’与郁李的远缘杂交及杂种胚抢救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远缘杂交的成果、难点及克服方法
        1.2.1 远缘杂交的研究进展及作用
        1.2.1.1 创造作物新类型
        1.2.1.2 提高作物的抗性
        1.2.1.3 利用杂种优势
        1.2.2 果树远缘杂交中存在的问题
        1.2.2.1 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
        1.2.2.2 远缘杂种的不育性
        1.2.3 克服果树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
        1.2.3.1 选择适当亲本并注意正反交
        1.2.3.2 提前或延迟授粉
        1.2.3.3 花粉辐射
        1.2.4 远缘杂种不育性的克服方法
        1.2.4.1 胚培养
        1.2.4.2 染色体的加倍
        1.2.5 远缘杂种的鉴定与选择
    1.3 樱桃遗传资源及种质创新的目标与途径
        1.3.1 樱属植物的分类系统
        1.3.2 樱属植物种及野生近缘种的特征特性
        1.3.2.1 典型樱亚属
        1.3.2.2 矮生樱亚属
        1.3.3 樱桃种质创新的目标与途径
        1.3.3.1 现代育种目标
        1.3.4 育种技术与手段
        1.3.4.1 杂交育种技术
        1.3.4.2 生物技术辅助育种技术
        1.3.4.3 成果与展望
    1.4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试材
        2.1.1 植物生长调节剂
        2.1.2 培养基成分
        2.1.2.1 母液的配制和保存
        2.1.2.2 培养基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花粉采集和电场处理
        2.2.2 人工授粉
        2.2.2.1 人工去雄
        2.2.2.2 授粉
        2.2.2.3 坐果率的调查及杂种败育发生的时期的确定
        2.2.3 杂种的胚抢救技术构建
        2.2.3.1 杂种幼胚的萌发及生长培养
        2.2.3.2 杂种胚培苗多丛芽诱导与增殖培养
        2.2.3.3 生根培养基筛选
        2.2.4 生根与移栽
        2.2.5 杂种胚培苗的早期鉴定
        2.2.5.1 形态学鉴定
        2.2.5.2 分子鉴定
        2.2.5.2.1 酶及主要试剂
        2.2.5.2.2 基因组DNA 的提取
        2.2.5.2.3 Sallele-specific PCR 检测体系及条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静电场处理父本花粉对远缘杂交坐果率的影响
    3.2 杂种的胚萌发生长
    3.3 杂种胚培苗多丛芽诱导与增殖培养
    3.4 杂种胚培苗生根培养基筛选
    3.5 炼苗及移栽
    3.6 杂种胚培苗的早期鉴定
        3.6.1 形态学鉴定
        3.6.2 S-allele specific PCR 分子鉴定
4 讨论
    4.1 关于静电场处理对远缘杂交亲和性的影响
    4.2 关于植物激素对杂交种新梢增殖的影响
    4.3 关于杂种胚培苗的炼苗与移栽
5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6)农杆菌介导柚木腋芽原基遗传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组培快繁与再生研究
        1.2.2 柚木常规育种研究
        1.2.3 柚木分子标记
        1.2.4 热带林木转基因技术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愈伤组织的转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预培养时间
        2.2.2 共培养时间
        2.2.3 共培养pH
        2.2.4 菌液光密度
        2.2.5 无性系与取材部位
        2.2.6 其它转化参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腋芽原基位置与外植体切取方法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腋芽原基的位置
        3.2.2 腋芽原基的萌发
        3.2.3 横切后腋芽的萌发
        3.2.4 不同切取方法的腋芽萌发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腋芽原基的转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预培养时间
        4.2.2 共培养时间
        4.2.3 共培养pH
        4.2.4 共培养温度
        4.2.5 无性系与取材部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化体的筛选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愈伤组织筛选试验材料
        5.1.2 腋芽筛选试验材料
        5.1.3 愈伤组织筛选试验方法
        5.1.4 腋芽筛选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卡那霉素浓度与愈伤组织的萌发
        5.2.2 卡那霉素浓度与愈伤组织团的生长
        5.2.3 脱菌抗生素对愈伤组萌发的影响
        5.2.4 卡那霉素浓度与腋芽原基的萌发
        5.2.5 卡那霉素与芽苗生长和致死效应
        5.2.6 脱菌培养抗生素对腋芽原基萌发的影响
        5.2.7 腋芽原基转化体筛选程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转化植株的检测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GUS染色检测
        6.2.2 叶片DNA的提取
        6.2.3 PCR检测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农杆菌转化柚木的技术参数
        5.2.2 腋芽原基转化法与其它转化法的比较
        5.2.3 腋芽转化法的深入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承担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在读期间编写专着
在读期间发表或撰写论文
在读期间获得的成果或专利
在读期间获得的荣誉称号

(7)羽衣甘蓝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转育及后代遗传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植物的胞质雄性不育性(国内外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1.1.1 植物雄性不育性的类型
        1.1.2 植物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分类
        1.1.3 植物胞质雄性不育的来源
        1.1.4 植物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发展现状
        1.1.5 种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和杂种胚的不发育性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激光和高压静电场克服种间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激光和高压静电场处理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2.3 小结
3 羽衣甘蓝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转育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CMS紫菜薹×羽衣甘蓝杂交组合
        3.2.2 CMS甘蓝×羽衣甘蓝杂交组合
        3.2.3 CMS白菜×羽衣甘蓝杂交组合
    3.3 小结
        3.3.1 激光和高压静电场的处理效应
        3.3.2 胚珠培养效率
        3.3.3 杂种鉴定
4 CMS白菜和紫菜薹与羽衣甘蓝种间杂种的RAPD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5 结论
    5.1 激光和高压静电场处理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5.2 羽衣甘蓝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转育
        5.2.1 激光和高压静电场的处理效应
        5.2.2 胚珠培养效率
        5.2.3 杂种鉴定
    5.3 CMS白菜和紫菜薹与羽衣甘蓝种间杂种的RAPD分析
6 讨论
    6.1 芸薹属的种间杂交不亲和性问题
    6.2 激光和高压静电场处理提高芸薹属植物杂交亲和性问题
    6.3 染色体加倍问题
图版
参考文献

(8)双耐盐基因载体的构建和小黑杨花粉植株组培系统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盐渍土对植物的危害
        1.1.1 渗透作用
        1.1.2 营养作用
        1.1.3 离子毒害作用
    1.2 植物的抗盐机理
        1.2.1 植物的避盐机理
        1.2.2 植物的耐盐机制
    1.3 植物耐盐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3.1 小分子渗透调节物质的代谢工程
        1.3.2 大分子蛋白类的渗透调节研究进展
    1.4 单倍体材料的诱导及其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1.4.1 杨树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4.2 杨树单倍体植株研究的概况
        1.4.3 单倍体在遗传工程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生化试剂
    2.3 实验材料
    2.4 实验方法
        2.4.1 gus基因耐盐基因betA的重组
        2.4.2 耐盐基因betA与codA重组
        2.4.3 小黑杨花粉植株组培系统的优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GUS基因与耐盐基因BETA的连接重组
        3.1.1 目的片段与载体片段的获得
        3.1.2 目的片段与载体片段的连接
        3.1.3重组子的检测
    3.2 耐盐基因BETA与CODA基因的重组
        3.2.1 目的片段与载体片段的获得
        3.2.2 目的片段与载体片段的连接
        3.2.3 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
        3.2.4 重组子的检测
    3.3 小黑杨花粉植株组培系统的优化
        3.3.1 接种量对愈伤组织诱导的的影响
        3.3.2 不同激素浓度对花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3 不同的激素浓度对芽诱导的影响
        3.3.4 选择适宜的生根时间
        3.3.5 染色体数目的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基因重组
    4.2 单倍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5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9)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通过农杆菌介导获得的转基因水稻
2 影响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的因素
    2.1 水稻基因型
    2.2 接种组织类型和幼嫩程度
    2.3 载体类型和农杆菌菌株
    2.4 供选择的标记基因和选择剂
    2.5 组织培养条件
3 农杆菌感染愈伤组织的方式
4 外源基因的遗传和检测
5 前景

四、继代11年的籼稻单倍体Hu18的后代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空育131与稻花香2号衍生的双单倍体群体的构建及米质遗传分析[D]. 薄晋芳. 黑龙江大学, 2014(05)
  • [2]玉米抗蚜虫基因转化体系的研究[D]. 裴东明. 河南农业大学, 2012(06)
  • [3]78份水稻制恢材料的抗瘟性、农艺性状及杂种优势评价[D]. 冷祯陆.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4)
  • [4]无性系诱导与离子束技术对双胚苗水稻的遗传改良[D]. 燕晓阳. 郑州大学, 2011(04)
  • [5]甜樱桃‘红灯’与郁李的远缘杂交及杂种胚抢救体系的建立[D]. 石俊.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6]农杆菌介导柚木腋芽原基遗传转化的研究[D]. 曾炳山.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02)
  • [7]羽衣甘蓝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转育及后代遗传特性的研究[D]. 于晓艳. 东北林业大学, 2004(04)
  • [8]双耐盐基因载体的构建和小黑杨花粉植株组培系统的优化[D]. 刘春华. 东北林业大学, 2002(02)
  • [9]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研究进展[J]. 何迎春,高必达,易图永,任春梅. 生物学杂志, 2002(02)
  • [10]继代11年的籼稻单倍体Hu18的后代特性研究[J]. 赵成章,杨长登,吴连斌. 作物学报, 2000(01)

标签:;  ;  ;  ;  ;  

籼稻单倍体Hu18传代11年后代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