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争优势探寻——价值链分析法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赫[1](2021)在《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爆发式增长的用户基数、游戏理念的不断进步和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逐渐剥去包裹在电子竞技外部饱含隐秘和禁忌色彩的坚硬外壳,使之成为富有时代特征的数字竞技项目。而作为风靡世界的文化符号,电子竞技同样引发媒介的高度关注,并且已经成为中国网络媒体传播中的“新势力”。现阶段,“电竞热”仍然在持续升温,但表面的浮华却难掩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现实困境,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利益相关主体需求的日益增长,初期依靠资本植入的粗犷式发展已经开始后继乏力,客观上出现了传媒实践先于理论指导、平台发展与价值定位模糊不清、评价模式不够完善等问题,而其症结则在于学界和业界对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理论建构、影响因素和评价体系的认知与实践不足。现阶段,电子竞技和网络媒体传播分别回应了当前中国社会不断突显的竞争意识、时间性和效率思想,以及人们普遍对于身份流动、自由连通和共享叙事的渴望,两者不断融合、相互补充,形成了一种极具张力的统摄性娱乐装置。具体而言:一方面,随着盈余时代的到来和技术赋能的不断提升,用户的主体性不断增强,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游戏表象进一步突显,趣味性、个性释放、自我选择与控制的外显表征也更加具体;另一方面,随着平台资本主义下隐性剥削机制的逐步建立,数字产消者逐渐取代“受众商品”,主导着网络传播中的商业化思维和价值攫取。换言之,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正在演变成为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新秩序。本文以传播游戏理论、游戏批评理论体系和框架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理论建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为研究主线,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扎根理论分析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实地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等,阐释网络媒体传播效果的发生机制与内涵结构,分析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梳理中国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现实问题,构建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评价体系,并且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实证评估,最终提出具有指导性、层次性的优化策略。力求能够在传播学视域下,完善电竞传播研究的理论体系,为中国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从而强化其服务大众的功能,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研究认为:(1)在传统框架理论视角下,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源自于媒介框架和受众框架之间的相互博弈。首先,在框架的背后存在网络媒体商业化趋势、电子竞技的青年亚文化特征两大“隐形推手”;其次,博弈的维度是以具身体验为基础的“认同”和因数字劳动所引发的“消费”;最后,博弈的结果则表现为经由具身体验产生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和身份认同,以及在数字劳动中形成符号消费、权力消费和空间消费,并且它们分别具有形塑网络商业思维、建构网络文化关系的功能。由此可见,在网络媒体商业化、平台化,受众数字化、用户化的环境中,“体验”与“劳动”之间的相互置换成为用户的身体感知与价值生产的源动力,结合现实语境分析,两者又分别指向了游戏的经验性和资本化,并且推动了以文本变革为核心的网络电子竞技传播游戏化进程。(2)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本质上是因信息流动引起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综合影响。通过考察电子竞技网络媒体传播的游戏范式,并且询唤出用户作为玩家的主体性,从而赋予了其传播效果更为明确的指向性,即文本呈现、主观体验和价值生产3个维度:首先,从游戏表象的视角分析,作为具备生产复数化故事的超叙事系统,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兼具控制与规则等核心游戏元素,并且整合了游戏文本设计理念,故参照游戏批评的第一向度,将文本呈现效果(用户对于文本的感知与理解)解构为叙事叙述效果、机制创设效果、审美匹配效果和技术应用效果;其次,“双环境化”造成用户角色与行为双重性,此时符号的功能只存在于游戏之内,但是符号的感知与识别却来源于现实经验,所以用户通常在功利性或抵抗性的活动中不断寻求自我价值,故主观体验效果具体表现为情感沉浸、交互体验和自我实现;最后,用户作为游戏玩工所进行的劳动,兼具非物质劳动和数字劳动的双重属性,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依靠数字秩序,赋予并改造了用户新的身份政治和身体关系,客观上形成了以“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为核心的价值链,并且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而在上述价值链中,前两个部分可以被概括为是劳动成果,后两个部分则分别对应价值转化效果与经验塑造效果。(3)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法,经由三级编码,得出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用户差异、环境条件、平台建设、盈利能力、责任意识和创新实践6个主范畴与其下属的24个子范畴。将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作为一个整体,其盈利能力属于目标导向性因素,责任意识属于环境制约性因素,创新实践属于竞争动力性因素,能够直接影响其传播效果;而用户差异、环境条件和平台建设则是形成上述三个主范畴的前提条件,故能够通过对于三者的作用,进而影响网络媒体电子竞技的传播效果。通过理论对话发现,本文的影响因素模型在内涵与关系层面,能够展现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发生机制的要素与特征,并且具备了解释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游戏范式的能力,客观上同第三章的理论基础形成呼应。与此同时,该模型也符合“O-S-O-R”研究模式中两次对于受众差异(两个“O”)的认知,并且与游戏化设计模型中,以“感知-意图-行为”为主线的用户体验路径关联度较高。本文以该影响因素模型为问题分析框架,从商业创收、责任履行和创新扩散三个层面,分别对现阶段网络媒体电子竞技的传媒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资本植入过度、内容良莠不齐、专业性仍需强化、文化定位尚需明确、用户媒介素养和电竞形象构建有待提升等问题,进而围绕刺激用户生产、塑造文化氛围、注重文本互动三个维度,总结得出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趋势特征。(4)基于文本呈现、主观体验和价值生产的传播效果内涵结构,经由理论推导、文献分析和走访调查初拟评价体系,进而采用德尔菲法和加权平均法,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完成评价指标的筛选,并且对每一项指标进行赋权,最终构建起由3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29项三级指标组成的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以游戏化传播为基础,从网络媒体的视角出发,深入考察用户参与电竞传播过程中的感知、体验与行为趋势,从而实现对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衡量与评判。本文利用该评价体系,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T体育媒体英雄联盟S10传播效果和H直播平台2020CF全明星赛传播效果进行评价,得出的结果分别为3.5295(较好水平)和3.0238(一般水平)。进而通过对于评价结果纵向的相互比较,以及横向的综合比较,认为其基本符合现实情况,说明该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在机制、审美、价值生产和负面效果等评价维度仍然需要改进。进一步分析,将该评价体系同业界的工作总结与观赛报告进行比较,发现其与现阶段网络媒体的电竞传播实践具有较高的契合性,并且其所包含的用户主观评价,能够有效弥补业界算法程序评价的不足,但在过程评价、趋势预判和市场衡量等方面的精确度与适配性也有待进一步提升。(5)总体而言,网络媒体应以中国“政府+产业”的电竞产业模式转型为契机,促进本土电竞文化由资本催化向文化自生转变,并且参考游戏化传播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电竞传播过程中的游戏化叙事、游戏化体验和游戏化规制;具体而言,网络媒体应不断提升文本的完整度和新颖性,进一步强化复合现实的情景体验,加快平台化转型发展的速度,保证用户认知的正向性、情感输出的积极性和生产的时间与效率;从长期发展的视角分析,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优化并非仅仅需要媒体平台自身的努力,而是要依靠政策的支持与政府的调控,紧密结合中国电竞产业链中的各个主体,引导优质人才的培养方向,以规范化管理促进用户媒介素养的提升。
盛新宇[2](2021)在《互联网、行业网络密集度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文中研究表明全球价值链分工事实上已经成为各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主流形式,从各个视角探寻优化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表现的动力源,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已然成为中国当前及未来一个阶段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而相关研究指出,互联网的发展既为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关键前提,又进一步促进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深化,与此同时,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建设也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互联网对价值链分工机制转变、产业融合发展等形成的显着影响正为中国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提供绝佳机会。基于互联网发展视角,积极探究优化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分工表现的动力机制,明确互联网发展所形成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路径,符合探寻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实际需求,也与中国当前对外贸易发展态势相契合。而从行业视角出发,互联网发展对行业所赋予的优势及其在互联网发挥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影响也同样值得重点关注。本文在此背景下,基于网络经济理论、贸易成本理论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等,从双边及行业视角出发,探究互联网发展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表现所形成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制造行业网络密集度在互联网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过程中所形成的关键作用,以期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于现有互联网对国际贸易分工影响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寻优化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表现的新动能。本文的研究共包含七章内容。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本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与评价以及本文研究的框架、方法、创新性与不足等。第2章为互联网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影响的理论分析,重点梳理了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几个关键变量的经济学内涵,总结介绍了研究工作展开所依据的基础理论内容,同时就互联网对国际贸易、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开展机制分析。第3章为中国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制造业价值链分工表现评价及分析,首先对核心变量的评价方法进行介绍,并基于可获得样本数据,对中国与主要伙伴国互联网发展水平、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分工表现以及世界样本范围内制造行业网络密集度水平开展测算与比较分析。第4章至第6章为本文研究的核心部分,本文结合对已有研究工作的总结以及理论机制的分析结论,构建计量模型,分别从增加值出口贸易、双边价值链关联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三个视角出发,就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分工表现的影响开展分析,同时探究制造行业网络密集度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开展稳健性和异质性检验工作,并就互联网影响形成的作用机制及其可能存在的深层次影响展开拓展分析。第7章为结论与政策启示,本文基于前期各章节的分析工作,就互联网发展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表现的影响进行总结,并基于全文结论,为中国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表现、构筑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新动能总结相关政策启示。基于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最终得出的主要结论可总结如下:(1)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增长,也有利于中国强化与伙伴国的双边价值链关联程度并提升中国制造业在伙伴国市场中的分工地位,发展互联网确实能够显着优化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分工表现;(2)在互联网优化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分工表现的过程中,制造行业网络密集度同样发挥着显着影响,中国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制造行业网络密集度水平差距越小,越有利于互联网促进作用的发挥,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分工表现也越优;(3)由于制造行业内部差异化程度差别的存在,互联网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差异性,中国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制造行业网络密集度水平差距的影响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4)互联网的发展主要通过贸易成本削减机制来实现对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以及双边价值链关联的促进作用,而针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互联网发展的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扩大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中间价值出口优势来实现的;(5)发展互联网还能缓解中国在制造业增加值出口过程中所面临的先动优势竞争压力,并能降低中国在伙伴国市场中面临的制造业价值链梯度关联压力,从而促进中国制造业后发优势的提升,为进一步优化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分工表现构筑持续而强劲的驱动力。本文的研究从互联网发展视角切入,形成了专门针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系统研究成果,在选题视角方面存在一定的创新性;同时,本文着眼于中国问题,旨在形成针对中国问题的专项研究成果,研究工作有助于为探寻中国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新动能提供新视角;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本文将熵值赋权法引入互联网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工作中,测评工作更具客观性,与此同时,本文基于已有研究,进一步构建了衡量制造行业网络密集度的新指标,密集度指标的测算与评价便捷可行,有助于本文明确各制造行业对互联网赋予优势的依赖程度,而研究证实行业网络密集度的关键影响也进一步丰富了互联网贸易促进效应的理论研究内容。
张萌[3](2021)在《X酒业公司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酒业公司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威胁与挑战,所以公司需要想方设法维系和巩固成本优势,加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实力。过去的成本管理模式仍然局限在作业与战术等诸多维度,尽管能够为公司节省成本,然而它所具有的作用具备局限性。所以,公司应当把成本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形成稳固的成本竞争优势,这样才可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获得稳定持续发展。本文为X酒业公司设计战略成本管理方案,希望能够对我国酒业企业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提供借鉴。本篇论文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归纳并总结了现阶段中外各国在战略成本管理上获得的领先经验与成果,全面介绍了与战略成本管理有关的一系列理论,为本文研究X酒业公司战略成本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分析了X酒业成本的具体组成与目前采用的成本管理模式,接着对其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揭示了X酒业公司在战略定位方面不明确,价值链竞争力差和成本动因分析不充分的问题;其次,对X酒业公司战略成本管理进行分析,联系X酒业公司的实际情况,为X酒业公司设计战略成本管理方案;最后对X酒业公司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绩效进行预测评价,并对该方案的有效实行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杨梦瑜[4](2020)在《基于价值链的JC印染公司成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印染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但鉴于印染行业对劳动力以及水资源都有较大需求,使得印染行业具有区域性集中的特点,加之行业内企业数量不断增加,造成了印染行业内的竞争不断加剧。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内外部压力的持续增大,使得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通过科学高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竞争力,才是企业实现长期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以JC印染公司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并结合对JC印染公司相关数据信息的整理分析,分别从采购、生产、销售等方面入手对成本管理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发现了该公司目前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随后,从价值链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从内外不同价值链对JC印染公司的成本管理展开详细分析。在内部价值链生产环节中运用作业成本法改善公司生产环节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作业成本价值系数法将各项作业进行划分,对不同作业实施针对性措施以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率。纵向价值链中,分析了JC印染公司与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针对上游供应商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追踪档案等方式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针对下游客户,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多种销售模式,区分新老客户采取不同销售策略等为公司建立长期稳定客户群打下基础。在横向价值链方面,将JC印染公司与同行业中其他企业进行对比,分析企业优势与劣势。与同类企业建立具有战略意义的联盟关系,获得协同效应,实现双赢。最后提出了几点应用价值链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理论打破传统的成本管理的局限性,使成本管理的外延不断扩大。文章通过将该理论运用至JC印染公司,为中小型传统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思路,有助于提升中小企业成本管理效率,获得长期发展优势。
宋瑞生[5](2020)在《A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领空逐渐开放,航市场准入条件逐渐放宽,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加入到民航运输业的竞争市场中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之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成为了各大航空公司的重大战略方向。面对国内外航空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的现状,A航空公司作为国内三大巨头民航企业之一,市场份额流失严重,作为具有垄断地位的上游企业,A航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求愈发强烈。本文通过对民航市场宏观环境和发展现状的分析,运用价值链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用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工具对A航空的核心竞争力要素进行评价与分析并进而得出A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策略建议。通过对A航空公司竞争环境的分析,本文建构了A航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模型,结合民航市场宏观环境,经过走访考察、调研访问,结合A航空公司的各项公开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在阅读民航局和各大航空公司资料报告基础上,从航线规划与运营能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营销开发与创新能力、航空品牌经营能力、航空安全保障能力、社会责任和信誉等六个方面对A航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行选择和分析,剖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A航空公司要想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提升航线规划与运营能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高人才竞争力、完善营销管控强化服务创新、加强品牌管理打造核心产品、夯实安全管理筑牢安全底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提升信誉资产等六个方面进行优化提升。希望本文对A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这些分析和研究,能够对其他航空公司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吴瑶[6](2020)在《太平洋保险寿险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改善。保险行业也被更多的人所关注与青睐。很多家庭资产投资的首选就是保险,所以中国也有了保险大国的称谓。国内政府对商业保险的支持政策频频出台,作为保险行业主要利润来源的寿险业务,更是吸引全球各国保险巨头及国内大型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加入中国市场,为开辟更多、更广泛的寿险市场从而获取利润。在这种竞争激烈的市场形势下,选取哪种方式的竞争策略,对保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影响深远。本文以企业战略管理作为理论工具,采用文献资料分析、访谈调研法、比较分析法等方式对太平洋保险中的寿险项目进行竞争策略的研究与分析,目的是为公司研究和选择合适的竞争战略。首先,运用PEST分析工具对太平洋保险寿险业务进行研究分析,特别是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当然也充分地运用了波特五力模型对公司的现状与同行业进行整理分析,将公司的优势与劣势清晰地展现出来。建立外部因素评价矩阵模型(EFE矩阵),分析调研数据和EFE矩阵模型之后可以看出公司发展的当下的机遇以及未来的挑战。而且,通过SWOT与价值链分析工具也可以推测出公司当下的能力与未来的潜力,优点和缺点也同时一目了然。建立内部因素评价矩阵模型(IFE矩阵),根据对公司员工及社会公众等的调查和访谈结果,对内部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公司的优势基于一般以上,且劣势需具体举措进行改善。接着,在此基础上,运用波特的基本竞争战略理论分析太平洋保险寿险业务三种竞争战略的可行性,通过QSPM模型定量分析后,提出满足太平洋保险寿险业务的竞争策略——选择差异化战略。并且通过数据整理提出了如何确保差异化战略实施的具体细则,本文根据价值链辅助动作的分析提出具体举措。本文通过研究与分析最终选择了差异化战略,提倡寿险产品研发差异化致力服务不同客户群体,寿险产品营销差异化拓宽营销渠道培养营销精英,寿险增值服务差异化提升服务质量增添服务温度,科技服务差异化提供准确快捷的体验式服务。并提出以加强公司文化建设、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推进科技化信息建设为保障,打造“产品+渠道+服务+科技”的寿险营销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实施举措。通过提高战略实施执行力,稳健经营,稳步推动差异化竞争战略,提高太平洋保险在寿险业务中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李妍[7](2020)在《ZS证券经纪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发展,目前已逐渐发展成为制度规则趋于健全、体系渐趋完善、监管逐步到位,在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市场。伴随资本市场的发展,证券公司的数量急剧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证券公司间的竞争主要围绕传统的经纪业务展开,普遍存在着业务同质化程度高、产品结构单一、盈利水平较低等问题,证券公司不得不纷纷采取低成本的竞争战略以凸显竞争优势,导致证券行业的收入水平整体下滑,竞争压力持续增加,且伴随网上开户方式的推行、“一人多户”政策的放开、佣金限制政策的出台,券商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更为复杂严峻。本文以ZS证券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经纪业务方面的竞争战略选择进行研究,依据价值链理论、动态竞争能力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等理论依据,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分析法作为分析方法,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五种力量模型等分析工具,对ZS证券经纪业务的内外部环境做出分析,结合公司内部的资源及能力,运用SWOT矩阵以及QSPM矩阵分析,最终确定差异化作为ZS证券经纪业务的竞争战略选择,具体体现为服务差异化、产品差异化及营销差异化。ZS证券通过推动组织变革、优化运营模式,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推动科技创新、提升系统运行能力、强化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保障战略实施。通过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推进ZS证券经纪业务的转型升级,抓住市场发展机遇,提升财富管理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赵萌[8](2020)在《“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力推动下,“城乡二元”结构正向“城—镇—乡”三元结构转变,使得村镇与城镇作为联通城乡、连接工业与农业,承接二元双向物流的桥梁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在产业升级、成本高企、空间制约及交通拥堵等压力条件下,一方面推动城市物流向平台化的高端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推动物流实体产业向外迁移。而农村物流在缺乏有效的要素支撑以及物流基础设施支撑情况下,开始寻求向上构建资源更加丰富、市场更加接近的村镇物流平台。另外,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分离,使村镇物流摆脱了地理区位、市场距离、资源禀赋等传统限制而发挥成本洼地优势,促进“城—镇—乡”三元物流形态与物流空间重构,从而真正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本文选取村镇物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揭示村镇物流在时代发展中作用和地位的变化,本文从村镇物流系统内部演化研究入手,通过比较分析法在第三章构建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架构,通过系统理论、种群生态理论、演化博弈理论等成熟的理论方法,在第四、五章研究分析村镇物流系统的生态演化方向、演化路径和演化机制等,第六章通过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进行验证。经过本文研究,论文取得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成果:(1)本文经过多种方式研究,构建了一个“三要素、四生态流、双层圈”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架构。架构包含村镇物流核心要素、村镇物流支持要素、村镇物流环境要素三类主体要素Agent;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人员流四类生态流;“链环—功能”为基础层,“平台—模块”为主导层的两个层圈。其中,平台处于顶层,模块动态组合成柔性链条,功能融合于平台及模块化柔性链环之中。同时该架构也是由“生态元—生态链—生态网—生态群—生态圈—生态系统”组成的生态体系。(2)本文结合生态理论和系统理论研究,揭示出村镇物流生态演化机理、路径与方向。其中,三类主体要素的生态元变化是演化基础;技术依赖、制度依赖、关系依赖是平衡态演化路径;生态流是推动村镇物流演化的动力机制;共生机制与竞争机制引起生态位变化是演化的传导机制;“耦合—协同”是演化的放大机制;“链环—功能”主导模式到“平台—模块”主导是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的演化方向。(3)通过本文的研究内容得出一个重要的管理启示,“双向双网—双层平台”是城乡一体化物流生态体系的演化架构。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物流加之区域化分工所带来的大流通,共同交织形成农村和城市两大市场网络。农村物流寻找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向上建构物流平台;城市物流一方面向高端升级发展以形成信息化为主导的虚拟网络平台,一方面向低端挤压通过快捷配送的替代方式和经济成本调节方式将物流实体平台向外推移。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城市化的顶层虚拟平台和村镇化的物流实体平台分离,形成“双向双网—双层平台”的城乡一体化生态架构,平台与网络通过现代化的“集送/配送”连接。论文在取得创新成果的基础上,还形成了如下的研究性结论:(1)本论文通过采用改进的三阶段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处理2009-2013年村镇物流服务节点投入产出数据,通过对“链环—功能”进行效率评价得出,2012年后由于互联网技术迸发形成“平台—模块”主导的电商双边市场使村镇物流服务主体的运营效率由发散转向收敛。(2)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结合收益矩阵和复制动态方程对村镇电商平台的运营主体、平台使用主体与政府三者之间合作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是“平台—模块”发展模式的重要支撑,同时网络平台还推动了城乡物流的产业升级以及空间重构,论文使用MATLAB进行仿真模拟之后得出同样的结论。(3)本文基于非平衡力学构建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部更新分形机制,通过理论模型进行量化分析,“生态流”对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时空结构具有分形影响,村镇物流空间结构变化是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的基础,内部“生态流”作用空间分异是系统演化的本质。(4)本文运用SOM神经网络模拟预测“生态流”作用发现,外部环境稳定情况下,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空间自组织缓慢生长。2012年以后,在城镇化政策推动下,村镇物流空间环境巨变,进入新维度的空间重构和规模增长,使整个演化过程具有典型跨越性,但物流规模扩张仍滞后于村镇建成区面积扩张。(5)本文以村镇物流环境子系统2006-2026年历史数据及发展预测为依据,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预测三种互动情景推演出,提高教育经费和物流技术投入能够促进环境子系统整体“耦合—协同”状态改善,但从效果看,政策对经济和社会子系统效果明显,对资源和环境作用较弱。
苏日娜[9](2020)在《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蒙古族文明离不开蒙古马的存在。内蒙古自治区特色文化是草原文化,草原文化的核心就是“蒙古族马文化”,蒙古马是草原文明的标志性元素。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果不深入挖掘宣传文化内涵,文化产业的传播就缺少生命力和活力。许多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难以有效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成文化产业。内蒙古马文化资源作为一个文化元素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运用马文化资源形成马文化产业是提高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国外的马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国内的马匹数量开始减少,马的利用价值开始下降,马产业面临着转型的困境,国内开始大力发展马文化产业。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历史的角度梳理了蒙古族马文化的缘起脉络和蒙古人与蒙古马彼此的影响,强调了马文化资源对蒙古人的重要意义。通过马文化资源和马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以蒙古马文化资源丰富、马文化竞争优势极为凸显的内蒙古自治区为中心,阐述了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形成。马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所以在文化产业的框架内分析马文化产业的细分行业,探讨了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马文化产业具有符号经济性,“蒙古马”成为一种符号带动消费,同时马文化产业内部产业链长、产业外部产业联动效应显着,是一个具有庞大体系的文化产业,目前也初具规模。那么马文化产业到底值不值得发展?应该如何去发展呢?发展又会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对此,本文通过构建竞争力模型来评价当前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影响因素、产业内部结构及内蒙古区域内马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出的结论为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值得发展,对于广、散、杂的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应多以马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式的发展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内蒙古各盟市也应该借鉴锡林郭勒马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同时要结合地区的文化资源情况发展马文化产业,突出马文化内涵,另外要通过有效供给与需求激发市场活力,政府加大政策扶持,促进马文化产业发展。
黄艺华[10](2020)在《有色金属行业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以W公司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绿色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国家正逐步加强对环境保护方面的关注度和监管度。有色金属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因在生产工序中产生大量废水、废气、废渣,而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简而言之,对有色金属行业的环境污染给予充分重视是极为重要的。本文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从价值链视角出发,通过增值活动和经营活动,将企业内外部结合起来,以全方位的帮助有色金属行业设计、整合出科学合理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之后,通过将该体系与案例公司相联系,帮助案例公司更好进行环境绩效管理的同时,也为政府和行业其他企业提供参考。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价值链理论及其应用、环境绩效评价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以此分析价值链理论与环境绩效评价的关系。其次,通过分析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环境绩效评价的现状,对价值链视角下有色金属行业环境绩效评价内容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筛选、整合出有色金属行业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在对现有环境绩效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后,确定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德尔菲法,计算得出有色金属行业价值链环境绩效各因素的相对权重。随之,将其与在W公司实习调研了解的公司现状和手工搜集整理出的数据相结合,对公司2014年至2018年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公司四个价值增值阶段环境绩效的因素和在环境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建议。并通过对案例和行业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为政府和行业其他公司提出参考性意见。
二、竞争优势探寻——价值链分析法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竞争优势探寻——价值链分析法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子竞技风靡世界:认可与质疑并存 |
1.1.2 电子竞技媒介传播成为新的研究议题 |
1.1.3 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是指导电竞传播实践的重要抓手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厘定 |
2.1.1 电子竞技 |
2.1.2 网络媒体 |
2.1.3 传播效果 |
2.1.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 |
2.2 核心理论 |
2.2.1 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 |
2.2.2 游戏批评理论体系 |
2.2.3 框架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关于电子竞技与游戏化传播的研究 |
2.3.2 国内关于电子竞技媒介传播的研究 |
2.3.3 国内外关于网络媒体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研究 |
2.3.4 文献述评 |
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形成与结构 |
3.1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发生机制 |
3.1.1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发生机制的构成要素 |
3.1.2 具身体验视域下的网络商业思维形塑 |
3.1.3 数字劳动视域下的网络文化关系建构 |
3.1.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发生机制的反思与启示 |
3.2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同游戏的范式勾连 |
3.2.1 盈余时代与电子竞技娱乐本质之间的关系建构 |
3.2.2 互联网“下半场”的受众变革与媒体转型 |
3.2.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社会性与时代思维 |
3.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内涵结构 |
3.3.1 文本层面:游戏表象中的文本呈现 |
3.3.2 体验层面:“双环境化”的主观体验 |
3.3.3 劳动层面:主体询唤下的价值生产 |
3.3.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结构与性质 |
本章小结 |
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
4.1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过程 |
4.1.1 研究方法的选择——扎根理论分析法 |
4.1.2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背景 |
4.1.3 访谈提纲的拟定与专家选择 |
4.1.4 访谈过程与资料整理 |
4.2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三级编码结果 |
4.2.1 开放式编码 |
4.2.2 主轴编码 |
4.2.3 选择性编码 |
4.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模型阐释 |
4.3.1 用户差异 |
4.3.2 环境条件 |
4.3.3 平台建设 |
4.3.4 盈利能力 |
4.3.5 责任意识 |
4.3.6 创新实践 |
本章小结 |
5 基于影响因素的理论对话与问题分析 |
5.1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模型的理论检验 |
5.1.1 同“发生机制”与“O-S-O-R”模式的理论对话 |
5.1.2 同“游戏范式”与游戏化传播模型的理论对话 |
5.1.3 同电子竞技与体育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论对话 |
5.2 基于影响因素的中国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问题分析 |
5.2.1 商业创收层面 |
5.2.2 责任履行层面 |
5.2.3 文化创新层面 |
5.2.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实践的趋势特点 |
本章小结 |
6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评价体系 |
6.1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 |
6.1.1 建构方法的选择——德尔菲法 |
6.1.2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中的操作性定义 |
6.1.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背景 |
6.1.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
6.2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与结果 |
6.2.1 初拟指标体系 |
6.2.2 咨询专家基本情况 |
6.2.3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与指标修正 |
6.2.4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与确定指标权重 |
6.3 评价体系的使用方法、指标内涵与关系阐释 |
6.3.1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使用方法 |
6.3.2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指标内涵 |
6.3.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关系阐释 |
本章小结 |
7 基于评价体系的实证评估与比较研究 |
7.1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评价过程 |
7.1.1 评价方法的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 |
7.1.2 评价对象的介绍 |
7.1.3 相关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
7.1.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的操作步骤 |
7.2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评价结果 |
7.2.1 T体育媒体英雄联盟S10 传播效果评价结果 |
7.2.2 H直播平台2020CF全明星赛传播效果评价结果 |
7.2.3 评价结果的现实审视 |
7.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 |
7.3.1 硬性量化指标已是兵家必争之地 |
7.3.2 “玩法”的效果呈现愈发受到重视 |
7.3.3 品牌构建的能力认定关注度升级 |
7.3.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优势与不足 |
本章小结 |
8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优化策略 |
8.1 观念层面:网络媒体应构建符合现实情境的电竞传播理念 |
8.1.1 摆正心态,认清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现实处境 |
8.1.2 打牢基础,理解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文化内涵 |
8.2 路径层面:网络媒体应参考游戏理论设计电竞传播思路 |
8.2.1 提升文本呈现的完整度和新颖性,保证用户认知的正向性 |
8.2.2 强化复合现实的情景体验,保证用户情感输出的积极性 |
8.2.3 坚持平台化的媒介转型,保证用户生产的时间与效率 |
8.3 要素层面:培育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优质环境 |
8.3.1 塑造媒介文化,加强自我完善 |
8.3.2 依托政策支持,配合政府管理 |
8.3.3 加强行为监督,提升用户素养 |
8.3.4 拓展外部渠道,强化产业融合 |
8.3.5 针对现实需求,培养优质人才 |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建议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研究不足 |
9.3 研究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实践调查走访提纲 |
附录2:扎根理论分析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3:相关调查文本材料(节选) |
附录4: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专家咨询表(R1) |
附录5: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专家咨询表(R2) |
附录6: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调查问卷(样张)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学习经历 |
(2)互联网、行业网络密集度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互联网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及其经济效应的研究 |
1.2.2 互联网发展对国际贸易分工的影响研究 |
1.2.3 互联网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研究 |
1.2.4 行业网络密集度的影响及互联网异质性作用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4.4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互联网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影响的理论分析 |
2.1 关键变量的经济学内涵界定 |
2.1.1 互联网发展的内涵演进与界定 |
2.1.2 全球价值链分工表现的内涵界定 |
2.1.3 行业网络密集度及其与互联网发展水平差距的内涵界定 |
2.2 互联网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互联网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2 国际贸易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3 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 互联网对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影响的理论机制 |
2.3.1 互联网发展与国际贸易增长 |
2.3.2 互联网发展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
2.3.3 出口增加值与价值链分工地位 |
2.3.4 行业网络密集度与互联网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制造业价值链分工表现评价 |
3.1 互联网发展水平及价值链分工表现评价方法介绍 |
3.1.1 互联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及衡量方法 |
3.1.2 全球价值链分工表现评价指标及衡量方法 |
3.1.3 制造行业网络密集度水平衡量方法 |
3.1.4 样本选择及数据说明 |
3.2 中国与伙伴国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衡量及比较 |
3.2.1 主要样本国家国互联网发展水平及比较 |
3.2.2 中国与代表性发达经济体互联网发展水平比较 |
3.2.3 中国与代表性新兴经济体互联网发展水平比较 |
3.3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表现评价及各市场情况比较 |
3.3.1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增加值出口贸易现状 |
3.3.2 中国与主要伙伴国制造业双边价值链关联程度衡量及比较 |
3.3.3 中国制造业在伙伴国市场中的价值链分工地位衡量及比较 |
3.4 世界样本范围内制造行业网络密集度水平衡量及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互联网、行业网络密集度与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 |
4.1 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
4.2 基准回归 |
4.3 稳健性检验 |
4.3.1 考虑不同互联网发展水平衡量方法的稳健性检验 |
4.3.2 差异化样本下的实证结果比较与稳健性检验 |
4.3.3 考虑内生性问题的稳健性检验 |
4.4 异质性检验 |
4.5 进一步分析 |
4.5.1 互联网发展的作用机制检验 |
4.5.2 基于先动优势视角的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互联网、行业网络密集度与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关联 |
5.1 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
5.2 基准回归 |
5.3 稳健性检验 |
5.3.1 考虑不同互联网发展水平衡量方法的稳健性检验 |
5.3.2 差异化样本下的实证结果比较与稳健性检验 |
5.3.3 考虑内生性问题的稳健性检验 |
5.4 异质性检验 |
5.5 进一步分析 |
5.5.1 互联网发展的作用机制检验 |
5.5.2 基于梯度关联视角的再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互联网、行业网络密集度与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 |
6.1 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
6.2 基准回归 |
6.3 稳健性检验 |
6.3.1 考虑不同互联网发展水平衡量方法的稳健性检验 |
6.3.2 差异化样本下的实证结果比较与稳健性检验 |
6.3.3 考虑内生性问题的稳健性检验 |
6.4 异质性检验 |
6.5 作用机制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3)X酒业公司战略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战略成本管理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战略成本管理相关概念 |
2.1.1 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 |
2.1.2 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
2.1.3 战略成本管理的模式 |
2.1.4 战略成本管理分析工具 |
2.2 战略成本管理基础理论 |
2.2.1 成本管理理论 |
2.2.2 竞争战略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X酒业公司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X酒业公司概况 |
3.1.1 X酒业公司简介 |
3.1.2 X酒业公司组织结构 |
3.1.3 X酒业公司经营情况 |
3.2 X酒业公司成本管理现状 |
3.2.1 X酒业公司成本费用的构成 |
3.2.2 X酒业公司现行成本管理方法 |
3.3 X酒业公司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战略定位不明确 |
3.3.2 价值链竞争力差 |
3.3.3 成本动因分析不充分 |
3.4 X酒业公司引入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3.4.1 必要性 |
3.4.2 可行性 |
3.5 本章小结 |
4 X酒业公司战略成本管理分析与方案设计 |
4.1 X酒业公司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
4.1.1 X酒业公司战略定位分析 |
4.1.2 X酒业公司价值链分析 |
4.1.3 X酒业公司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
4.2 X酒业公司战略成本管理方案设计 |
4.2.1 X酒业公司战略定位设计 |
4.2.2 X酒业公司价值链优化 |
4.2.3 充分考虑战略成本动因 |
4.3 本章小结 |
5 X酒业公司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绩效预期效果评价 |
5.1 绩效评价方法选择 |
5.2 战略成本管理评价体系建立 |
5.2.1 选取考核指标 |
5.2.2 设置考核指标权重 |
5.2.3 确定考核目标 |
5.2.4 企业绩效评价 |
5.3 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绩效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6 X酒业公司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方案的保障措施 |
6.1 企业外部保障措施 |
6.1.1 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 |
6.1.2 市场的良性竞争 |
6.1.3 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 |
6.2 企业内部保障措施 |
6.2.1 建立战略成本管理小组 |
6.2.2 健全战略成本管理监察机制 |
6.2.3 学习并建立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价值链的JC印染公司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价值链成本管理相关理论 |
2.1 价值链理论 |
2.1.1 价值链概念 |
2.1.2 价值链分类及内容 |
2.2 成本管理理论 |
2.2.1 传统成本管理理论 |
2.2.2 现代成本管理理论 |
2.3 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 |
2.3.1 价值链成本管理含义 |
2.3.2 价值链成本管理分类 |
2.3.3 价值链成本管理方法 |
第三章 JC印染公司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
3.1 JC印染公司概况 |
3.1.1 JC印染公司基本情况 |
3.1.2 JC印染公司组织结构 |
3.1.3 JC印染公司生产流程 |
3.2 JC印染公司成本管理现状 |
3.2.1 JC印染公司成本管理流程 |
3.2.2 JC印染公司成本管理内容 |
3.2.3 JC印染公司成本管理方法 |
3.3 JC印染公司现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采购环节未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
3.3.2 生产成本核算方法具有局限性 |
3.3.3 销售成本管理效率低下 |
3.3.4 缺乏与时俱进的成本管理观念 |
3.4 JC印染公司应用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4.1 JC印染公司应用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3.4.2 JC印染公司应用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基于价值链的JC印染公司成本管理分析 |
4.1 JC印染公司发展前景与战略目标分析 |
4.2 JC印染公司内部价值链分析 |
4.2.1 公司内部价值链构成 |
4.2.2 公司内部价值链成本核算分析 |
4.2.3 公司作业成本价值分析 |
4.3 JC印染公司外部价值链分析 |
4.3.1 公司外部纵向价值链分析 |
4.3.2 公司外部横向价值链分析 |
第五章 基于价值链的JC印染公司成本管理优化 |
5.1 JC印染公司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优化思路 |
5.2 JC印染公司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优化 |
5.2.1 采购环节成本管理优化 |
5.2.2 生产环节成本管理优化 |
5.2.3 销售环节成本管理优化 |
5.3 JC印染公司外部价值链成本管理优化 |
5.3.1 外部纵向价值链成本管理优化 |
5.3.2 外部横向价值链成本管理优化 |
5.4 JC印染公司基于价值链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 |
5.4.1 建立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评价体系 |
5.4.2 实现全员参与企业成本管理 |
5.4.3 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
5.4.4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JC 印染公司供应商评价指标调查表 |
致谢 |
(5)A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
2.1.2 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
2.1.3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2.2 航空公司竞争力及其特征 |
2.2.1 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 |
2.2.2 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特征 |
2.3 相关基础理论 |
2.3.1 价值链理论 |
2.3.2 竞争战略分析工具 |
3 A航空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
3.1 A航空公司简介 |
3.1.1 A航空公司发展情况 |
3.1.2 A航空公司治理架构和关键绩效 |
3.2 A航空公司竞争环境的五力模型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2.4 替代品的威胁 |
3.2.5 同行业竞争 |
3.3 A航空公司SWOT分析 |
3.3.1 优势(strengths) |
3.3.2 劣势(weaknesses) |
3.3.3 机会(opportunities) |
3.3.4 威胁(threats) |
4 A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要素的选择与分析 |
4.1 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模型构建 |
4.1.1 航空公司价值链系统分析 |
4.1.2 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模型构建 |
4.2 A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分析 |
4.2.1 航线规划与运营能力 |
4.2.2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 |
4.2.3 营销开发与创新能力 |
4.2.4 航空品牌经营能力 |
4.2.5 航空安全保障能力 |
4.2.6 社会责任和信誉 |
4.3 A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所得结论 |
5 A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
5.1 提升航线规划与运营能力 |
5.1.1 完善航线网络强化枢纽辐射 |
5.1.2 大力提升航班正点率 |
5.1.3 提高全流程的中转服务水平 |
5.2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高人才竞争力 |
5.2.1 致力航空业特殊人才的开发与管理 |
5.2.2 完善职业培训提高全员素质 |
5.2.3 关爱员工提高员工归属感 |
5.3 完善营销开发能力强化服务创新 |
5.3.1 建立完善的营销开发体系整合营销资源 |
5.3.2 服务创新打造优质服务 |
5.4 加强品牌管理打造核心产品 |
5.4.1 打造品牌管理的专业团队 |
5.4.2 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核心产品 |
5.5 夯实安全管理筑牢安全底线 |
5.5.1 强化风险防控完善安全风险管控机制 |
5.5.2 科学落实运行管理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
5.6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提升信誉资产 |
5.6.1 建立节能环保管理体系 |
5.6.2 脱贫攻坚防控疫情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太平洋保险寿险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工具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工具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战略管理基本理论范式 |
2.1.1 行业基础理论 |
2.1.2 资源基础理论 |
2.2 竞争战略理论演进 |
2.2.1 基本竞争战略理论 |
2.2.2 蓝海战略理论 |
2.3 寿险业务竞争战略文献综述 |
2.3.1 寿险业务竞争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
2.3.2 保险公司寿险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
2.3.3 简要评价 |
第3章 太平洋保险寿险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2.1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
3.2.2 潜在竞争者的压力 |
3.2.3 替代品的压力 |
3.2.4 供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
3.2.5 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
3.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3.1 中资企业 |
3.3.2 外资企业 |
3.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分析 |
第4章 太平洋保险寿险业务内部条件分析 |
4.1 公司及业务介绍 |
4.1.1 公司基本情况及荣誉简介 |
4.1.2 公司业务介绍 |
4.2 内部资源分析 |
4.2.1 有形资源分析 |
4.2.2 无形资源分析 |
4.3 基于价值链的能力分析 |
4.3.1 基本活动能力分析 |
4.3.2 辅助活动能力分析 |
4.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分析 |
第5章 太平洋保险寿险业务竞争战略选择 |
5.1 使命愿景及战略目标 |
5.1.1 公司使命与愿景 |
5.1.2 公司战略目标 |
5.2 寿险业务三种竞争战略可行性分析 |
5.2.1 成本领先战略可行性 |
5.2.2 差异化战略可行性 |
5.2.3 聚焦战略可行性 |
5.3 寿险业务差异化战略的确定 |
第6章 太平洋保险寿险业务竞争战略实施及保障 |
6.1 寿险业务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策略 |
6.1.1 寿险产品开发差异化 |
6.1.2 寿险产品营销差异化 |
6.1.3 寿险增值服务差异化 |
6.1.4 智能科技差异化 |
6.2 寿险业务竞争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2.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6.2.2 注重人力资源管理 |
6.2.3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
6.2.4 推进科技信息平台建设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一 关于“太平洋保险寿险业务竞争战略内外部环境分析”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ZS证券经纪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分析工具与研究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分析工具 |
1.4.3 研究创新 |
第2章 理论依据与相关研究进展 |
2.1 理论依据 |
2.2 相关研究进展与评述 |
2.2.1 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竞争战略研究 |
2.2.2 证券公司财富管理研究 |
2.2.3 互联网金融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ZS证券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竞争格局 |
3.2.2 行业发展趋势 |
3.3 EFE矩阵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ZS证券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发展历程 |
4.2 公司资源分析 |
4.2.1 财务资源 |
4.2.2 人力资源 |
4.2.3 品牌资源 |
4.2.4 渠道资源 |
4.3 公司能力分析 |
4.3.1 盈利能力 |
4.3.2 研发能力 |
4.3.3 服务能力 |
4.3.4 风控能力 |
4.4 公司价值链分析 |
4.4.1 基本活动 |
4.4.2 辅助活动 |
4.5 IFE矩阵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ZS证券经纪业务竞争战略选择 |
5.1 公司SWOT分析 |
5.1.1 优势 |
5.1.2 劣势 |
5.1.3 机会 |
5.1.4 威胁 |
5.2 ZS证券经纪业务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可行性分析 |
5.2.1 成本领先战略 |
5.2.2 差异化战略 |
5.2.3 集中化战略 |
5.3 QSPM矩阵分析 |
5.4 证券经纪业务竞争战略选择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ZS证券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
6.1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 |
6.1.1 服务差异化 |
6.1.2 产品差异化 |
6.1.3 营销差异化 |
6.2 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2.1 推动组织变革,重塑量子管理模式 |
6.2.2 打造“实体轻型营业部+互联网智能服务”运营模式 |
6.2.3 创新企业文化,深化差异化经营理念 |
6.2.4 加强人才管理,重塑绩效考评 |
6.2.5 助力科技创新,搭建平台系统 |
6.2.6 加强合规管理,强化风险控制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与内容安排 |
1.3.1 技术路线 |
1.3.2 内容安排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研究范畴界定 |
2.1.1 村镇概念范畴 |
2.1.2 村镇物流概念范畴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理论 |
2.2.2 种群生态理论 |
2.2.3 演化博弈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产业链与价值链研究 |
2.3.2 系统演化与产业链演化研究 |
2.3.3 村镇物流发展研究 |
2.4 文献研究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3 “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建构 |
3.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涵及构成 |
3.1.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涵 |
3.1.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要素 |
3.1.3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CAS结构 |
3.1.4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层次与功能 |
3.2 “平台—模块”主导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模式 |
3.2.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的路径依赖 |
3.2.2 “链环-功能”主导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模式 |
3.2.3 “平台-模块”主导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模式 |
3.2.4 “链环-功能”升级至“平台-模块”主导模式的生态圈形成 |
3.3 “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平衡性 |
3.3.1 “平台-模块”主导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稳定性前提 |
3.3.2 实现系统层级平衡的关键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平衡机理 |
4.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产业链主体演化 |
4.1.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产业链主体生态位内涵 |
4.1.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产业链主体生态位维度 |
4.1.3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产业链主体生态位测量及演化 |
4.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产业链间演化 |
4.2.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产业链间网络特性 |
4.2.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产业链间共生机制 |
4.3 “链环—功能”不平衡诱因实证研究 |
4.3.1 “链环-功能”效率评价理论基础 |
4.3.2 效率评价指标选取和样本选择 |
4.3.3 “链环—功能”效率评价实证分析 |
4.4 “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机制 |
4.4.1 平台服务型双边市场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4.4.2 “运营主体-使用主体-政府”三方协调演化模拟 |
4.4.3 平台服务型双边市场主体合作机制与利益分配 |
4.5 本章小结 |
5 生态流作用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分形 |
5.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 |
5.1.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基础 |
5.1.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远离平衡态需求 |
5.1.3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的非线性过程 |
5.1.4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外涨落驱动 |
5.1.5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自组织涌现 |
5.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分形机制 |
5.2.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的生态流作用力 |
5.2.2 生态流驱动村镇物流生态系统非平衡相变 |
5.2.3 生态流触发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结构时空分岔 |
5.2.4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部更新分形机制 |
5.3 生态流作用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模拟 |
5.3.1 SOM神经网络法模拟系统演化的适用性 |
5.3.2 生态流作用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实证及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6 村镇物流生态环境子系统仿真测度与优化 |
6.1 环境要素子系统“耦合—协同”驱动机制内涵 |
6.1.1 环境要素子系统“耦合”关联理论 |
6.1.2 环境要素子系统“耦合”关联内涵 |
6.1.3 协同学分析环境要素子系统的耦合性 |
6.2 村镇物流环境子系统序参量筛选 |
6.2.1 环境子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设计 |
6.2.2 环境子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构建 |
6.2.3 序参量指标筛选方法 |
6.2.4 环境子系统序参量筛选 |
6.3 环境子系统“耦合-协同”测度与优化 |
6.3.1 环境子系统“耦合-协同”测量模型 |
6.3.2 环境子系统“耦合—协同”动力学仿真 |
6.3.3 环境子系统“耦合—协同”动力学情景分析 |
6.3.4 环境子系统情景互动调控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
7.1 论文结论 |
7.2 管理启示与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论文内容及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马文化与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形成 |
第一节 蒙古人的马文化 |
一、“马背民族”的缘起 |
二、蒙古族眼中的“马” |
三、“蒙古马”精神对蒙古族的影响 |
第二节 内蒙古马文化资源与马文化产业的关系 |
一、马的用途与功能 |
二、马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与马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 |
三、发展马文化产业有助于保护与传承马文化 |
第三节 内蒙古马文化资源与马文化产业形成 |
一、内蒙古马文化资源 |
二、精神文化需求与经济发展需求相统一 |
三、马文化产业形成 |
第二章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背景 |
一、马文化产业环境分析 |
二、马文化产业结构分析 |
三、马文化细分产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
一、马文化产品具有符号经济的性质 |
二、马文化产业结构高度化 |
三、马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联动效应显着 |
第三节 内蒙古马文化资源在马文化产业中的运用案例 |
一、传承与保护并重:以歌舞演艺《千古马颂》为例 |
二、市场需求引领:以草原夏季“8·18赛马节”为例 |
三、政府规划推动:以蒙古族特色马文化小镇为例 |
第三章 基于竞争力模型对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要素分析 |
第一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
二、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决定要素的层次结构 |
三、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二节 马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要素的量化处理 |
一、马文化产业生产要素 |
二、马文化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要素 |
三、马文化产业需求状况要素 |
四、马文化产业相关产业发展要素 |
五、马文化产业政府要素 |
第三节 基于层次分析法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 |
一、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
二、马文化产业竞争力各要素指标的衡量 |
三、马文化产业评价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思考 |
第一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广而散的马文化产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制约性 |
二、马文化资源产业化缺乏内涵 |
三、马文化产业市场中的有效性供给与需求不足 |
四、政策与法规滞后于马文化产业发展 |
第二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
一、促进马文化产业聚集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
二、重视马文化精神实质创造新型马文化产业 |
三、依靠旅游供需激发马文化市场活力 |
四、进一步优化马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
第三节 结论 |
一、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文化双重效益 |
二、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可能发展的趋势与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有色金属行业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以W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数据分析法 |
1.4.3 规范分析法 |
1.4.4 案例分析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价值链概念 |
2.2 环境绩效评价概念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1 价值链相关研究 |
2.3.2 环境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
2.3.3 文献评述 |
2.4 基础理论 |
2.4.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3 循环经济理论 |
2.5 价值链理论与环境绩效评价的契合 |
2.5.1 增值活动与经营环节相结合 |
2.5.2 增值环节与内外部角度相符 |
2.5.3 战略思维与企业经营目标一致 |
第三章 有色金属行业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3.1 有色金属行业环境绩效评价现状 |
3.1.1 有色金属行业环境污染情况 |
3.1.2 有色金属行业环境绩效管理现状 |
3.2 价值链视角下有色金属行业环境绩效评价内容界定 |
3.2.1 内部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内容 |
3.2.2 外部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内容 |
3.3 有色金属行业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3.3.1 初步设计指标集合 |
3.3.2 筛选共性指标簇 |
3.3.3 整合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4 环境绩效评价方法选择 |
3.4.1 现有环境绩效评价方法 |
3.4.2 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方法选择 |
第四章 有色金属行业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应用分析 |
4.1 基于AHP的有色金属行业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 |
4.1.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
4.1.2 结合德尔菲法确定权重 |
4.1.3 层次总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
4.1.4 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
4.1.5 得出权重结果 |
4.2 W公司环境绩效现状 |
4.2.1 W公司发展现状 |
4.2.2 W公司环境绩效管理现状 |
4.3 W公司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应用 |
4.3.1 生态设计环节 |
4.3.2 绿色采购(上游供应商)环节 |
4.3.3 清洁生产环节 |
4.3.4 绿色营销(下游分销商)环节 |
第五章 提升W公司环境绩效的建议与启示 |
5.1 提升W公司环境绩效的建议 |
5.1.1 加大环保相关投入 |
5.1.2 提高自身研发能力 |
5.1.3 提高工作人员安全环保意识 |
5.1.4 落实责任追究机制 |
5.2 案例启示 |
5.2.1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
5.2.2 完善行业环境绩效相关法律体系 |
5.2.3 规范环境信息披露机制 |
5.2.4 加强环保法的执行力度及惩罚力度 |
5.2.5 加速有色金属行业循环经济发展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四、竞争优势探寻——价值链分析法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研究[D]. 杨赫.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互联网、行业网络密集度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D]. 盛新宇. 辽宁大学, 2021(02)
- [3]X酒业公司战略成本管理研究[D]. 张萌.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2)
- [4]基于价值链的JC印染公司成本管理研究[D]. 杨梦瑜.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5]A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D]. 宋瑞生.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太平洋保险寿险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吴瑶. 山东大学, 2020(05)
- [7]ZS证券经纪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李妍. 山东大学, 2020(05)
- [8]“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研究[D]. 赵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9]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苏日娜.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10]有色金属行业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以W公司为例[D]. 黄艺华.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