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数量(1)

中国的数量(1)

一、从数字看中国(1)(论文文献综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刘昱洋[1](2022)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探讨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经济的诞生和崛起,改变了国民经济的生产、消费和分配方式,重构了全球产业发展格局,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显着,但目前仍存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薄弱,"信息孤岛"等现象严重,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安全隐患突出,数字经济发展中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数字经济高端人才稀缺等问题和不足。应立足我国实际,从加大投入以突破数字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制约、加强跨区域数字经济协同联动发展以消除数字鸿沟、积极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数据信任支撑体系、加快推进数据确权的探索和规则制定、积极探索高效的数字经济高端人才培育与引进机制五个方面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许秀梅,尹鑫,孙志亮[2](2022)在《数字资本理论的兴起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经济时代,依托数字技术推进管理变革成为企业价值管理的现实基础。数字技术资源的价值创造以资本转化为前提,因而数字资本才是企业价值的承担者。但现有相关研究缺乏清晰的逻辑主线与理论框架,因此有必要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经典文献,以数字资本的形成、内涵、测度、作用机制为逻辑主线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建立数字资本研究框架,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孙新[3](2021)在《我国媒介融合研究议题的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媒介融合实践现实及研究者主观认识的变化,我国媒介融合研究议题也在变迁。具体表现为从对"媒体内部的融合""媒体与其他机构性媒介的融合"的研究,逐渐拓展至"媒介与社会融合""媒介与人的融合"议题。未来,"媒介融合的日常生活化转向"将成为数字时代等待开掘的新议题。

余南平[4](2021)在《全球数字经济价值链“轴心时代”的塑造与变革》文中研究表明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推动着全球生产与消费方式实现数字经济的转型与变革,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催化了数字经济转型的同时也使得全球价值链出现了结构性重组与重塑。当前对数字经济的内涵仍然存在不同层面的认识与争论,而以"数据资本"为核心,围绕基础方面、关键部门、广义部门三个方面有助于准确把握作为当前经济技术变革典型代表的数字经济转型进程。全球数字经济转型不仅对包括传统发展经济学与全球价值链的某些理论范式形成挑战,同时,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模式塑造着新一代的数字经济价值链。当前以美国拜登政府为代表,更注重将对外政策向数字经济价值链领域集中,这一进程必将引发全球大国对数字经济价值链"轴心时代"的角逐与博弈,而其结果也必将深刻地影响着未来国际权力的结构性变革与体系性重塑。

鲁嘉茜[5](2021)在《台湾“文人电影”的内涵、风格、价值及困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路路[6](2021)在《我国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

王敏[7](2021)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具身性转向》文中研究指明

马卓娅[8](2021)在《后羿神话的产生与流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嘉卓[9](2021)在《从数字化到数据化:媒体深度融合内容生产中的思维嬗变》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媒体融合经过六年的实践创新完成了阶段性的目标。随着《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媒体转型进入了深度融合期。从媒体内容生产的变革过程中可以看到思维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媒体生产在数字化思维影响下经历了数字报、门户网、"互联网+"等阶段,而社交网络和互联网平台的兴起,推动着媒体融合生产从数字化思维向数据化思维进行转变,这种转变需要从思想上懂得"数据"的价值所在,把握好技术与人的关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来实现。

曹勇[10](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认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二、从数字看中国(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数字看中国(1)(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探讨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经济研究综述
二、数字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三、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1. 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薄弱
    2. 数字经济发展的协同性不足,“信息孤岛”等现象严重
    3. 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安全隐患突出
    4. 数字经济发展中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5. 数字经济高端人才稀缺
四、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1. 加大投入,以突破数字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制约
    2. 加强跨区域数字经济协同联动发展,以消除数字鸿沟
    3. 积极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数据信任支撑体系
    4. 加快推进数据确权的探索和规则制定
    5. 积极探索高效的数字经济高端人才培育与引进机制

(2)数字资本理论的兴起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数字资本的研究脉络回顾
    (一)数字资本的理论基础——资本理论
    (二)数字资本的形成机理
    (三)数字资本的内涵体系
        1. 数字资本概念界定。
        2. 数字资本特征。
        3. 数字资本分类。
    (四)数字资本的测度
    (五)数字资本的作用机制
        1. 理论层面。
        2. 实践层面。
三、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未来展望

(3)我国媒介融合研究议题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媒体与媒介融合”议题
    1.媒体内部的融合议题
    2.媒体与其他机构性媒介之间的融合
“媒介和人融合”的议题
    1.媒介和社会之间的融合
    2.媒介和人之间的融合

(4)全球数字经济价值链“轴心时代”的塑造与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四次产业革命与全球数字经济转型
    (一)数字经济本身的识别和内涵
    (二)数字经济的生产方式与数字经济转型
二数字经济价值链对发展经济学理论和传统全球价值链的变革改造
    (一)数字经济价值链形成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挑战和重构
    (二)数字经济价值链的形成对传统全球价值链的改造与重构
三世界主要国家数字经济价值链构建特点与竞争力比较
    (一)美国:全球数字经济价值链生态领导力与技术价值链高端控制
    (二)中国:数字经济价值链场景生态的创造者
    (三)欧盟:数字治理领先但数字化生态能力低下
    (四)日本:失去数字化领导机遇但控制数字经济价值链关键环节
    (五)俄罗斯:偏离全球数字经济价值链与市场体量制约
四全球数字经济价值链“轴心时代”的竞争与博弈
    (一)数字经济价值链“轴心时代”的全球竞争能力要素比较
    (二)全球数字经济价值链“轴心时代”的大国博弈
结语

(9)从数字化到数据化:媒体深度融合内容生产中的思维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化思维: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让媒体内容生产发生变革
    (一)数字报:信息的载体从模拟化向数字化转变
    (二)网住天下:“门户网”让新闻内容的生产模式发生变革
    (三)“互联网+”:社会信息内容流动中的功能性转变
二、数据化思维:移动社交网络与平台化的兴起引发深度融合中的思维升级
    (一)移动化数据: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生产的必然要求
    (二)社交化数据:虚拟空间人际交往中所催生的新型信息内容
    (三)平台化数据:深度融合生产优质内容与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重要基础
三、从数字化到数据化思维转变的关键

(10)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从数字看中国(1)(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探讨及对策研究[J].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刘昱洋. 区域经济评论, 2022(01)
  • [2]数字资本理论的兴起与发展[J]. 许秀梅,尹鑫,孙志亮. 财会月刊, 2022
  • [3]我国媒介融合研究议题的变迁[J]. 孙新. 青年记者, 2021(14)
  • [4]全球数字经济价值链“轴心时代”的塑造与变革[J]. 余南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5]台湾“文人电影”的内涵、风格、价值及困境[D]. 鲁嘉茜.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我国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D]. 赵路路. 辽宁大学, 2021
  • [7]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具身性转向[D]. 王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8]后羿神话的产生与流变[D]. 马卓娅.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9]从数字化到数据化:媒体深度融合内容生产中的思维嬗变[J]. 李嘉卓. 新闻爱好者, 2021(06)
  • [10]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标签:;  ;  ;  

中国的数量(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