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因素和乔木层结构对金佛山方竹林质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代丽,张喜,吴良如[1](2020)在《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金佛山方竹研发进展研究》文中提出金佛山方竹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笋用竹种之一,也是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确立的12大特色优势产业中重点推介的竹种之一,系统分析金佛山方竹研发现状有利于推动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该文利用科睿唯安(WOS)和中国知网(CNKI)收集了1964-2020年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所刊载的130余篇有关金佛山方竹文献及10余篇硕士论文,可视化功能分析表明:(1)研究文献、参考文献及引证文献整体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呈波动性快速增长态势;(2)近40 a文献量向主流期刊汇聚,权威期刊文献量仍然较少;(3)论文作者及机构文献量呈4个梯队分布,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重庆市及云南省;(4)受国家级科技支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量占61.76%,省(市)级课题量排序为贵州省(26.47%)、四川省(5.88%)和重庆市(2.94%);(5)主题词频率>3.0%、2.0-3.0%、1.0-2.0%和<1.0%4个等级中,主题词量分别为21.05%、21.05%、47.37%和10.53%;(6)和金佛山方竹共现频率前3位排序中,主题词为方竹笋(16.33%),产业发展或幼竹生长(8.16%),母竹栽培、笋用林或采收加工(6.12%);次主题词为方竹笋(50.00%),乔木层(20.00%),海拔高度、形态学鉴定或化合物(10.00%)。对主要热点领域的竹林特性、培育技术、竹笋产量及质量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综述,并对笋用林培育和以竹笋产业链为主导的全产业链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王月[2](2019)在《重庆市不同建成年代综合公园木本植物组成现状研究》文中提出公园是城市植物群落的主要集中分布地,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公园植物群落构建及其变化是当前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公园植物群落主要为人工植物群落,其植物组成和多样性主要受人为活动影响,探究公园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未来更好的管理和建设公园。然而,目前研究主要从绿地类型、公园面积、城乡梯度等方面对公园植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而不同建设年代综合公园的植物群落组成现状和多样性鲜少有人研究。因此本研究选取了重庆市15个不同建成年代的综合公园,根据重庆市园林绿化历史将15个公园分为解放前(Ⅰ),直辖前(Ⅱ)和直辖后(III)三个阶段,利用样方法对公园中的乔灌木进行调查,主要从生活型、植物来源、多样性指数以及Jaccard相似性指数等对三个阶段公园的乔木层和灌木层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人为驱动下重庆市综合公园木本植物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以期为今后公园绿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对公园木本植物进行统计分析得出:15个综合公园共有103种木本植物,其中乔木59种,灌木44种,优势科为蔷薇科。木本植物中,包括常绿树种60种,落叶树种43种。乡土树种66种,外来物种37种。三个建成年代综合公园木本植物均以常绿种和乡土种为主,具有鲜明的亚热带地带性特色。乔木中,落叶树种的数量在第III阶段显着高于前两个阶段。灌木中,落叶树种盖度尽管表现出了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着。2)控制取样面积后,不同建成年代综合公园之间乔木物种丰富度无显着差异,多度在第Ⅰ阶段显着低于第Ⅱ、第III阶段,而灌木的物种丰富度和盖度无显着差异。各建成年代间乔木和灌木的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无显着性差异。无论是乔木还是灌木,三个阶段间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均无显着性差异,表现较强的均一化现象;而乔木和灌木在第Ⅰ阶段5个公园之间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显着高于第Ⅱ、第III阶段。公园建成时间与Jaccard相似性之间相关性不显着。3)不同建成年代的公园优势乔木物种有较大的变化,由早期主要以黄葛树、木犀、樟为主,向雅榕、日本晚樱、黄兰、荷花木兰等多样化配置转变。灌木优势种变化不大,主要采用的物种为杜鹃、女贞、海桐等。胸径>60cm的乔木只有黄葛树、雅榕和樟,表明这些树种在早期建设的公园中采用较多。胸径≤15cm的乔木以木犀、荷花木兰、日本晚樱为主,表明其为近年来主要采用的绿化树种。
陈云飞[3](2018)在《基于遗传多样性的金佛山方竹采样策略初探》文中指出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属于竹亚科寒竹属,为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重要笋用竹种,其遗传资源仍然是未知的,对其制定科学的采样策略是研究其群体遗传学的基础。本研究利用13个ISSR分子标记,对金佛山方竹两个代表性居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克隆尺度、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初步探讨,进而制定出合理的采样策略,为金佛山方竹遗传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以及近缘种属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金佛山方竹的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13个ISSR引物共扩出多态性条带16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3.33%,shannon指数为0.0391;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915,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Nm=4.9657),这可能与其在历史上有过大面积开花和当地居民有意识人为实生苗补充有关。(2)金佛山方竹克隆多样性水平较高,狮溪居群和黄莲居群均为多克隆构型,分别鉴定出15和22个基因型,基因型间的Nei’s遗传相似系数在0.9和0.9917之间变化,遗传距离在0.0084到0.1054之间;在物种水平上,金佛山方竹的平均克隆尺度Nc为5.33,基因型比率PD为0.23,Simpson多样性指数D为0.96,Fager均匀性指数E为0.94。金佛山方竹克隆构型为游击型,最远延伸距离为141.42m,两个居群各克隆分株呈链状交错分布,与其为复轴混生型小径竹密切相关。(3)金佛山方竹个体间合理的采样距离为45m。经空间自相关分析,在小尺度范围内,黄连居群和狮溪居群均存在聚集格局,其不规则克隆的平均大小分别为41.024m和56.475m。在物种水平上,X轴的截距为44.728m,表示金佛山方竹在物种水平上的不规则克隆的平均大小约等于45m。(4)当取样数量在20-30个之间时,抽样群体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期望杂合度(He)、Shannon指数(I)能包含总体95%以上的遗传变异。由于金佛山方竹为兼性克隆植物,为尽可能的包含丰富的遗传变异,建议将金佛山方竹群体遗传学的合理样本量定为30个。
张道贵,许俊,祝平建,何滔,冯正华,王朝浪,李小林[4](2018)在《贵州省湄潭县狭叶方竹现状及退化防治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保护利用湄潭县优良狭叶方竹资源,采用作业设计调查方法对全县狭叶方竹资源普查。结果表明:湄潭县狭叶方竹林呈469个斑块状分布于岩溶山地,生长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面积1372.1 hm2,其中生长正常面积631.5 hm2(46.02%)、退化面积740.6 hm2(53.98%)。分析发现引起狭叶方竹林退化的原因是立地因子适宜性选择和群落环境因子适应性选择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不适宜土壤瘠薄和海拔极值过渡区气候条件、不适应群落上层林木郁闭度0.700.10、不承受人为过度采笋伐竹干扰,其他因素为局部损害。由此提出狭叶方竹林退化防治对策:(1)调控上层林木郁闭度到0.200.50的合理区间;(2)通过间伐或补植,使立竹度、竹龄结构趋于合理;(3)积极改善山区竹林经营条件,引导林农自觉养林护竹;(4)退耕还竹增加狭叶方竹林面积。
张道贵,许俊,何滔,王朝浪[5](2017)在《贵州湄潭县狭叶方竹林群落类型划分与应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为保护与利用狭叶方竹资源,采取作业设计调查法对贵州湄潭县狭叶方竹资源进行普查。根据普查结果,将影响狭叶方竹生长的立地环境因子筛选归类作为划分其群落类型的依据。普查结果显示,狭叶方竹在相似气候条件和中偏碱性土壤上,影响其生长的主导因子为海拔、坡位、坡向、土层厚度和林分上层郁闭度。按有明显影响的海拔、坡位和土层厚度因子将狭叶方竹林区划为6个群落类型区、36个适宜立地类型。在适宜立地类型基础上,结合狭叶方竹对林分上层林木郁闭度的适应性,将狭叶方竹林划分为144个群落类型。对区划的6个群落类型区的狭叶方竹资源现状、经营与利用方式进行了综合评价。
巫仁霞[6](2017)在《梵净山生态系统多样性全球对比分析与世界遗产价值研究》文中提出梵净山是世界上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的代表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梵净山是缔约国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的提名地,包括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印江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针对国内外缺少如梵净山等亚热带山地生态系统基本特征、世界遗产生态价值等问题的研究,以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为指导,于2014-2017年间,通过野外调查、室内分析、文献查阅、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梵净山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梵净山生物多样性和水青冈群落全球对比及梵净山生态系统世界遗产价值等内容。(1)梵净山植物物种丰富、起源古老、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是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植物交汇的关键场所和扩散型东亚分布植物东西渐渗的重要廊道。梵净山既是热带植物北上延伸的栖息地,又是温带植物南下扩展的“避难所”,还是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与中国-日本成分东西渗透的“缓冲区”,成为许多南不及南岭、北不达秦岭的植物交汇地带,相比之下更多的阻碍了热带、亚热带植物的北迁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的东扩。同时,梵净山作为武陵山脉主峰,是武陵山走廊的重要组成,众多东亚成分在此扩散,结合王文采扩散型东亚分布植物研究,可知半数扩散型东亚植物在此分布,并以“由西向东方向”为主。(2)梵净山是群落演替发展的典型研究场所,其热带森林成分与温带森林成分并茂发展、冲突激烈,二者在小区域内通过高山效应得以完美保存和展示。梵净山历经自第三纪以来的漫长地质变迁,以其为分布北界的类群以乔木为主,且常绿成分优势明显,以其为分布东界的类群也以乔木为主,但落叶成分性质突出,且常绿林分布面积约为16,302 ha,落叶林分布面积约为16,464 ha,二者相当,可知梵净山常绿成分与落叶成分并茂发展,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竞争激烈,是典型的热带-温带过渡区域。梵净山为常绿与落叶乔木的交叠、生存和竞争提供了重要栖息地,并成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竞争与共存,群落演替发展的重要研究场所。(3)梵净山各级生态系统美学价值极高,类型多样,从生态系统型—生态系统属均十分丰富,且群落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优于众多满足标准VII和标准Ⅹ的世界遗产地。梵净山水路交错的地形地貌、海拔高差巨大的地势和交替冲突的气候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生境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从生态系统型到生态系统属,共发育了10类景观价值中的7类,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类型丰富。丰富多样的生境和生态系统类型为梵净山群落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提供了环境基础,同时物种多样性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植物群落共6植被型组19植被型62群系,分布了逾7,100种动植物,在较小面积内集中体现了不同温度带的植被群落类型和集中分布了大量物种。(4)梵净山水青冈群落是亚热带地区水青冈群落的最重要的典型代表区域,是全球水青冈属植物多样性中心和现代分化中心之一,若梵净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则将填补全球水青冈世界遗产系列在亚热带地区分布的空白,其水青冈群落应当与欧洲和日本的寒温性水青冈群落受到同等保护。梵净山水青冈群落分布面积达15,646 ha,是目前已知的全球最大面积的亚热带性水青冈群落。相对于位于亚热带北缘且水青冈群落中常绿成分仅占17.02%的神农架和零散分布且因飓风和人为砍伐而造成北美亚热带水青冈群落逐年减少的东马德雷山脉、佛罗里达等地而言,梵净山亚热带性质水青冈群落无论分布面积、海拔跨度、物种组成、常绿成分、群落结构等方面明显优于全球其他亚热带分布地,是全球水青冈属植物多样性中心和现代分化中心之一,可能也是水青冈的起源中心之一,为研究原始亚热带水青冈群落的演化过程提供关键场所。
喻阳华[7](2015)在《赤水河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群及其结构配置与调整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赤水河上游森林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降低、水土流失加剧与补水量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对国酒茅台的酿造环境和下游河流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前人对水源涵养林的研究多集中于群落尺度,本研究以赤水河上游32个水源涵养林树种和10个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以植物功能群为尺度转换工具,在水源涵养林类型特征、树种适应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对水源涵养功能林分结构进行诊断,并提出水源涵养林结构配置与调整对策。取得如下成果:1、植物群落特征根据赤水河上游植被和立地类型的差异,将选取的74个群落样地按TWINSPAN分类方法划分为杉木林、丝栗栲林、马尾松林、柏木林和白栎林等17个群系,再按照顺序替代过程划分为灌草、灌丛、灌木、乔林和次顶极5个演替阶段。从17个群系中,选择分布面积较广的柏木林、杉木林、丝栗栲林、马尾松林、撑绿竹林、白栎林、马尾松+柏木林、杉木+马尾松林、马尾松-白栎林和火棘+金佛山荚蒾林共计10个类型开展水源涵养林类型特征研究。随着顺向演替进展,群落高度逐渐增加、结构愈加复杂。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多样性特征为:垂直结构上,灌木层多样性最高、物种组成丰富,但植物多样性指数整体不高,乔林群落阶的物种组成最丰富,可作为森林群落结构调整的参考依据。2、水源涵养林树种适应性与功能群(1)32个水源涵养林树种的叶片含水量为54.44%80.46%,束缚水/自由水为0.0210.07,蒸腾速率为0.051.30 g.cm-2.h-1,水势为-2.43-14.74 MPa,相对水分亏缺为34.74%69.03%,比叶面积为230.15585.39 cm2.g-1,干物质量为8.3931.83。其中:叶片组织含水量与比叶面积、干物质量均呈极显着幂函数关系,干物质量与比叶面积、相对水分亏缺均呈二次函数关系。(2)林分内形成的林窗以中小型为主,光照强度为林窗>林缘>林内,边缘木平均高度越低则林窗内光度值越高。光合特性主要受到最大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根据光合生理指标可将32个水源涵养林树种划分为高光合低蒸腾高水分利用效率、低光合低蒸腾高水分利用效率、低光合高蒸腾低水分利用效率、低光合低蒸腾低水分利用效率和高光合高蒸腾低水分利用效率5种类型。植物群落优势种的幼苗在林窗内出现的频率较高,综合来看80160 m2的林窗较有利于森林更新,<80 m2的林窗最不利于森林更新。(3)叶片δ13C值变幅为-26.97‰-31.72‰,均值为(-29.44±1.19)‰,低于我国总体水平。乔木与灌木,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常态地貌与喀斯特地貌,石灰土、黄壤、石质土和紫色土的植物叶片δ13C值差异均不显着。植物叶片δ13C值与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速率呈显着的指数函数关系,但与自然含水率无显着的相关关系(P<0.05)。(4)32个水源涵养林树种的适应能力大小为:油桐、撑绿竹、构树、李、柑橘、白栎、柏木、枇杷、金佛山荚蒾、枫香、马尾松、盐肤木、杨梅、黄连木、茶、梧桐、火棘、黄荆、乌桕、慈竹、毛桐、杉木、丝栗栲、南天竹、山胡椒、马桑、杨树、油茶、南酸枣、楝树、香椿、檵木。3、水源涵养功能树种持水特性与功能群(1)32个水源涵养林树种060 cm根区土壤层的最大持水量为212.00357.94 mm,有效贮水量为11.0785.15 mm;其持水速率大于失水速率,均表现为初期下降快、后期下降慢的特征,二者与时间的关系均符合幂函数模型。(2)32个水源涵养林树种枯落物的现存量为0.154.50 t.hm-2,自然含水率为10.23%137.66%,饱和持水深为0.041.70 mm,有效拦蓄深为0.021.27 mm,最大失水深为0.010.43 mm。树种枯落物持水速率和失水速率均表现为前期大于后期、初期下降更快、后期趋于平缓的特征。(3)32个树种的叶片最大持水倍数为0.331.59,表面被毛的叶片持水能力相对更强;持水速率和失水速率均与时间呈现出显着的幂函数关系,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持水速率和失水速率均逐渐降低。(4)32个树种的胸径/地径、树高和冠长等测树因子与树冠层持水量呈现出较好的幂函数关系,可用于估算和预测树冠吸持水分功能。从树冠层来看,毛桐、白栎、柏木等具有较高的持水率,而马尾松、油桐、楝树和香椿等的持水率较低。(5)32个树种水源涵养能力的大小排序为杉木、南天竹、毛桐、梧桐、杨树、慈竹、黄荆、杨梅、撑绿竹、香椿、檵木、枫香、茶、丝栗栲、马尾松、枇杷、油茶、白栎、山胡椒、金佛山荚蒾、楝树、盐肤木、柑桔、柏木、南酸枣、火棘、黄连木、构树、乌桕、李、马桑、油桐,包括低截留-低拦蓄-低根区孔隙-低水源涵养Ⅰ、中截留-低拦蓄-低根区孔隙-低水源涵养Ⅱ、中截留-低拦蓄-低根区孔隙-中水源涵养Ⅲ、高截留-低拦蓄-高根区孔隙-中高水源涵养Ⅳ、高截留-中拦蓄-高根区孔隙-高水源涵养Ⅴ、中截留-中拦蓄-中根区孔隙-中水源涵养Ⅵ、中截留-高拦蓄-中根区孔隙-中高水源涵养Ⅶ7组水源涵养功能群。4、不同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结构、能力及调整对策研究区10个主要森林类型可以包括4种结构类型,分别是低持水竹灌林(火棘+荚蒾林、撑绿竹林)、中持水针叶林(杉木林、马尾松-白栎林)、中高持水针叶林(柏木林、马尾松+柏木林、杉木+马尾松林)、高持水针阔林(丝栗栲林、马尾松林、白栎林)。不同植被水源涵养结构类型调整方向应以高一级演替的结构功能为目标。低持水竹灌林以水源涵养功能群Ⅱ、Ⅶ的物种为主,应增加水源涵养功能群Ⅲ、Ⅵ、Ⅴ、Ⅳ的物种,朝高持水针阔林或针叶林发展;针叶林功能群结构类型主要以水源涵养功能群Ⅲ、Ⅵ的物种组成,应增加水源涵养功能群Ⅱ、Ⅳ、Ⅴ和Ⅵ的物种,朝高持水针阔林发展;高持水针阔林类型以水源涵养功能群Ⅳ、Ⅵ的物种为主,应维持现有林分。研究区80160 m2林窗的数量及面积比例、林窗内光度值、土壤养分水平和环境综合指数均较高,幼苗个体密度最高,更有利于幼苗更新。
段倩[8](2014)在《贵州盘县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古树资源调查与研究》文中认为贵州盘县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石桥镇妥乐村,由盘县古城历史文化群、碧云洞景区、丹霞山景区、古银杏景区和杜鹃林景区一个人文景观群和四个自然景区组成,总面积为72平方公里。其主要地貌分为岩溶(喀斯特)地貌、溶蚀——侵蚀地貌和侵蚀——剥蚀地貌三大类,平均海拔1730m左右。风景名胜区属亚热带春干夏湿温和气候区,年平均气温约15.2℃。区内大气降水丰沛,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357.8mm,年平均日照约为1593.8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平均值36%,平均蒸发量1509.0mm,相对湿度年平均76%。属于中亚热带云贵高原半干性长绿阔叶林带,植被资源丰富。本论文主要对贵州盘县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的古树进行每木检尺,用围尺测其胸径,测高仪测树高,皮尺测冠幅,用全球卫星定位仪(GPS)对每一株树的经纬度、海拔高度进行定位,并对每株古树的生境、生长状况等进行详细记载,最后将每一棵树进行编号。年龄的测定用生长锥结合访问调查及查阅相关资料确定。以贵州盘县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的古树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在3块古树集中分布的区域中,根据非概率抽样类型混淆(Krebs,1989)中的判断性抽样,每块选择4个调查点共12个调查点形成的群落进行生活型分析。根据调查现场实际情况将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区内植被样地划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3个植被型。并根据上述抽样方法,共抽取了12个调查点,调查点的面积基本为20x20m,进行了群落分类、频度分析、古树群落的垂直结构、研究地现存典型植物群落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贵州盘县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现存古树483株,隶属11科12属12种。其中株数最多的是银杏科的银杏451株,占总株数的93.4%;其次是柿树科的柿树11株,占总株数的2.3%;再次是柏科的侧柏10株,占总株数的2.1%;其他依次是蝶形花科的国槐2株;木犀科的桂花2株;分别各占总株数的0.4%。古树平均冠幅为195.3㎡,冠幅最大的为837㎡。古树平均树高为18.1m,最高的树高达28m。古树平均胸径72.1cm,最大胸径205cm。从生长势来看,生长旺盛的有395株,一般的为48株,较差的为24株,濒危的为16株,分别占81.8%、9.9%,4.9%,3.4%。从分布特点来看,古树以群生为主,共有32个古树群,群生古树452株,占总株数的93.6%;散生古树共31株,占总株数的6.4%。从树龄与保护级别来看,共有国家一级古树50株,占古树总数的10.4%,国家二级古树433株,占古树总数的89.6%。2根据贵州盘县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的古树群落植被,包括妥乐村、上石桥、下石桥、马桑凹等11个地方共63个古树资源调查点,共调查到植物95种,隶属于59科,86属,包括古树12种,伴生树种83种。古树中银杏(Ginkgo biloba)共有41处(银杏古树群32处),其次为柿树(Diospyros kaki)11处,其他10种分布数量较少。系统分类角度上,裸子植物4科、6属、6种;双子叶植物44科、68属、77种;单子叶植物7科、8属、8种;蕨类植物4科、4属、4种。结果表明,所调查的12个植被样地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3个植被型12个群落。群落名称以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形式命名。并对调查到的植物采用频度分析法对该区植物的重要度进行分析,具体结果为:乔木中,研究地生长最多的是银杏,出现次数为62次,频度值高达98.4%,在所有乔木中占绝对的优势;灌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金丝梅,频度值达到36.5%,其次是珊瑚豆,频度值达31.7%;草本中,凤尾蕨出现了38次,频度达60.3%,其次艾蒿的频度也达到了41.3%。3通过对贵州盘县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中的古树特点从文学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药用文化、饮食文化等古树文化进行分析,同时对风景名胜区内的风景资源的分布与分类进行调查,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风景资源单体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得出风景区内资源相对集中且丰富,具有悬崖、陡壁、奇峰、异洞、温泉、溪河、天然林、名木古树、宗祠墓园、古庙宇、遗址遗迹等类型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54个,具有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进一步将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高度完美结合和协调发展。4结合贵州盘县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古树保护现状,根据其存在问题进一步提出保护建议及实施措施。
张喜,龙志永,许才万,曾克勇,陈武,吴廷亮,刘成敏[9](2013)在《金佛山方竹不同密度人工林笋产量研究》文中指出在其它经营措施相同条件下,分析了10年生金佛山方竹低产人工林中1 5002 500株/0.07hm2(D1)和2 5003 500株/0.07hm2(D2)2个密度等级的笋产量变化。4年改造期内,金佛山方竹人工林毛笋和净笋产量逐年增加,D1密度等级比D2密度级的毛笋和净产量高,部分不同密度等级间和同密度等级不同年度间的毛笋和净笋产量差异显着。毛笋和净笋产量的线性模型和幂函数模型相关性显着。毛笋产量和净笋产量同竹林平均地径和高度以及整齐度的正相关达显着水平,同密度和均匀度呈负相关,其中密度的负相关达显着水平,多元回归模型的相关性显着。毛笋和净笋产量同0.02.5 cm间的径级株数呈负相关,同2.65.0 cm间的径级株数呈正相关,同部分径级株数的相关性达显着水平。竹林中大径级株数越多,毛笋和净笋产量越高。
周正延[10](2012)在《丽水市方竹资源培育与园林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日常生活到精神意境上,竹子与人们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方竹「Chimonobambusaquadrangularis (Fenzi) Makino」属禾本科的寒竹属,是优良的观赏和食笋兼用竹种。本文通过调查方竹资源、观察方竹的生物学特性,开展方竹造林技术、野生方竹林培育措施等试验,总结方竹林的经营技术和园林绿化应用技术,提供方竹资源培育及园林应用方面的科学依据,为山区农民致富和城市居民提升生活品质做出贡献。调查表明:丽水市方竹资源总面积44.62hm2,其中天然方竹林占24.3%,自然分布多集中在景宁县、庆元县海拔700800m的区域之间,人工种植方竹多在海拔501200m之间,且能生长良好;目前主要以采笋作为其经济利用,也已逐步应用在城市景观和园林绿化上。研究发现:竹杆分枝以下至地面竹节上的隐芽在截秆后即可萌发,长出新竹枝;其地下茎复轴型混生,新种植的方竹竹鞭在受损严重时秆基的“芽眼”可萌发长成新鞭也可出笋;水分过多或土壤透气性不良时基部数节节环上的气生根发达。地上与地下营养结构器官调查对比研究得出:方竹为喜阴湿植物,但如果光照不足也生长不良;方竹是浅鞭性的竹种,约95%的竹鞭都分布在土层040cm的深度;方竹鞭芽萌发力强,大小年不明显,34a生竹鞭是出笋长新竹的最佳鞭龄。在不同海拔高度研究了出笋成竹过程:出笋期平均气温20℃左右,海拔越低,出笋越迟,出土的持续时间大约2530d,从竹笋出土到新竹长成要历时200多d,高生长过程历时70多d。通过方竹造林试验、野生方竹林培育技术措施试验研究和绿化应用的实践,总结了从林地选择到成林管理全过程的方竹林经营技术,并提出在园林应用中应采取的配置方式、结构调控及管护措施。
二、生态因素和乔木层结构对金佛山方竹林质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态因素和乔木层结构对金佛山方竹林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金佛山方竹研发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文献收集。 |
(2)文献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文献计量分析 |
2.1.1 文献量动态变化 |
2.1.2 文献来源及时间动态 |
2.1.3 论文作者及机构分布 |
2.1.4 基金类型及主题词分布 |
2.1.5 金佛山方竹和主题词(左)及次主题词(右)共现频率 |
2.2 主要研究领域 |
2.2.1 竹林特性研究 |
2.2.2 培育技术研究 |
2.2.3 竹笋产量及质量研究 |
3 讨论与建议 |
3.1 笋用林培育 |
3.2 以竹笋产业链为主导引领全产业链发展 |
(2)重庆市不同建成年代综合公园木本植物组成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2.1 综合公园 |
1.2.2 公园植物群落 |
1.3 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研究现状 |
1.3.1 城市公园中植物来源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
1.3.2 城市公园植物多样性及物种组成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
1.4 重庆市园林绿化发展历史 |
1.4.1 重庆市公园建设萌芽时期 |
1.4.2 重庆市公园建设发展时期 |
1.4.3 重庆市公园建设繁荣时期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区域概况、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重庆市自然环境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条件 |
2.1.4 植物资源情况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公园的选择及分类 |
2.3.2 公园样方设置 |
2.3.3 数据收集 |
2.3.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综合公园木本植物生活型及来源分析 |
3.1.1 乔木层生活型及来源对比分析 |
3.1.2 灌木层生活型及来源对比分析 |
3.2 综合公园木本植物多样性分析 |
3.2.1 乔木层多样性对比分析 |
3.2.2 灌木层多样性对比分析 |
3.3 综合公园木本植物物种组成变化分析 |
3.3.1 木本植物相对多度分析 |
3.3.2 乔木胸径结构分析 |
3.3.3 木本植物重要值分析 |
3.3.4 小结 |
4 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15个综合公园木本植物名录 |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3)基于遗传多样性的金佛山方竹采样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金佛山方竹研究概况 |
1.2 采样策略研究进展 |
1.2.1 采样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
1.2.2 采样策略的研究现状 |
1.3 空间遗传结构的研究进展 |
1.4 克隆植物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
1.5 DNA分子标记技术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金佛山方竹遗传多样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仪器及试剂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DNA的提取结果与分析 |
2.2.2 ISSR引物的筛选 |
2.2.3 基于高密度采样尺度下的金佛山方竹ISSR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金佛山方竹克隆多样性分析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数据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基因分型 |
3.2.2 基因型相似度及聚类分析 |
3.2.3 金佛山方竹克隆多样性相关指数分析 |
3.2.4 金佛山方竹克隆构型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金佛山方竹遗传结构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研究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空间自相关分析 |
4.2.2 已知理论采样距离挖掘数据验证 |
4.3 讨论 |
第五章 金佛山方竹合理取样数量的研究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1.1 研究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1.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取样数量对黄连居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5.2.2 取样数量对狮溪居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5.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贵州省湄潭县狭叶方竹现状及退化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调查区概况 |
2 狭叶方竹现状 |
2.1 调查方法 |
2.1.1 林木调查 |
2.1.2 土壤和竹木根系 |
2.1.3 狭叶方竹调查 |
2.2 狭叶方竹生长差异水平评价指标 |
2.3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
2.4 狭叶方竹现状 |
3 狭叶方竹林退化原因分析 |
3.1 立地条件因素 |
3.2 群落植被结构因素 |
3.3 自然灾害因素 |
3.4 人为干扰因素 |
3.5 其他因素 |
4 狭叶方竹退化防治对策 |
4.1 控制上层林木郁闭度, 创建群落稳定空间 |
4.2 调整立竹度和竹龄结构合理 |
4.2.1 间伐抚育 |
4.2.2 护笋养竹 |
4.2.3 补植 |
4.3 积极改善生产经营条件, 调动林农自觉养林护竹 |
4.4 退耕还竹, 扩大狭叶方竹资源面积 |
5 结语 |
(5)贵州湄潭县狭叶方竹林群落类型划分与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区概况 |
2 狭叶方竹林群落类型划分依据 |
2.1 调查方法 |
2.2 群落类型划分依据 |
2.2.1 适生地土壤 |
2.2.2 适生地海拔 |
2.2.3 适生地坡位 |
2.2.4 适生地坡向与坡度 |
2.2.5 狭叶方竹林群落上层林木郁闭度 |
3 狭叶方竹林群落类型划分 |
3.1 分类方法 |
3.2 分类结果 |
4 群落类型应用评价 |
4.1 低中山厚层土类型区 |
4.2 低山中上坡厚层土类型区 |
4.3 中中山中下坡厚层土类型区 |
4.4 低山下坡厚层土类型区 |
4.5 中中山上坡厚层土类型区 |
4.6 薄土层类型区 |
5 小结 |
(6)梵净山生态系统多样性全球对比分析与世界遗产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现状 |
1.1 生态系统多样性 |
1.2 亚热带生态系统多样性 |
1.3 亚热带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进展和展望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2.2 技术路线与方法 |
2.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2.4 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3 梵净山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
3.1 生态系统美学景观 |
3.2 生态系统区系特征 |
3.3 类型分类 |
3.4 水青冈群落生态系统 |
4 梵净山基于生态系统多样性标准的全球对比分析 |
4.1 生物多样性全球对比 |
4.2 水青冈群落生态系统全球对比 |
5 梵净山基于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世界遗产价值 |
5.1 生态系统对自然美标准的贡献 |
5.2 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标准的贡献 |
6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Acatlan Volcano Top地区水青冈群落乔木物种名录 |
附表2 神农架水青冈群落乔木物种名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7)赤水河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群及其结构配置与调整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研究现状及立题依据 |
1 研究现状 |
2 立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
1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赤水河上游主要水源涵养林类型特征 |
第一节 主要水源涵养林类型 |
1 水源涵养林类型 |
2 主要水源涵养林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水源涵养林树种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水源涵养林演替阶段与植物多样性特征 |
1 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结构特征 |
2 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 |
3 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多样性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源涵养林树种适应性 |
第一节 水分生理特征 |
1 水分生理特征 |
2 植物叶片水分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第二节 林窗光环境与水源涵养林树种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更新 |
1 林窗大小特征 |
2 林窗光照强度分布 |
3 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类型 |
4 林窗土壤养分特征 |
5 林窗环境综合指数 |
6 森林更新规律 |
第三节 水源涵养林树种叶片稳定性碳同位素特征 |
1 植物叶片 δ~(13)C值特征 |
2 叶片功能性状对其 δ~(13)C值的影响 |
3 地貌对叶片 δ~(13)C值的影响 |
4 土壤类型对叶片 δ~(13)C值的影响 |
5 叶片 δ~(13)C值与持水性能的关系 |
6 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因素 |
第四节 水源涵养林树种适应性特征 |
1 判断矩阵的构造 |
2 评价指标权重排序分析 |
3 树种适应性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源涵养功能树种持水特性与功能群 |
第一节 树种根区土壤持水功能 |
1 树种根区土壤持水能力 |
2 树种根区土壤持水与失水过程 |
第二节 树种枯落物持水功能 |
1 树种枯落物持水与失水基本特征 |
2 树种枯落物持水与失水动态特征 |
第三节 树冠层持水功能 |
1 叶片持水功能 |
2 枝条持水功能 |
3 树冠层持水功能 |
第四节 树种水源涵养功能及其功能群 |
1 树种水源涵养功能 |
2 树种水源涵养功能群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群结构及能力与调整对策 |
第一节 不同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群结构及其类型 |
1 不同森林类型基本特征 |
2 各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群结构及其类型 |
第二节 水源涵养功能群结构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 |
1 林地土壤层持水能力 |
2 林分枯落物层持水能力 |
3 林冠层截留能力 |
第三节 赤水河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结构调整对策 |
1 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结构类型调整目标 |
2 树种适应性及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
3 水源涵养功能结构调整关键技术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
1 主要结论 |
2 讨论 |
3 展望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贵州盘县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古树资源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发展趋势 |
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地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自然条件 |
2.1.3 自然环境 |
2.1.4 植被特点 |
2.2 研究内容 |
2.2.1 古树的本底调查 |
2.2.2 古树群落的调查 |
2.2.3 古树文化特点研究 |
2.2.4 研究地古树发展趋势及其效益 |
2.2.5 古树的管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3 研究方法 |
2.3.1 资料的收集 |
2.3.2 实地调查研究 |
2.3.3 古树群落分析 |
2.3.4 资源调查分析 |
2.3.5 资源利用及保护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古树资源分析 |
3.1.1 古树的种类与数量 |
3.1.2 生长状况 |
3.1.3 分布特点分析 |
3.1.4 树龄结构与保护级别 |
3.1.5 不同立地条件分析 |
3.2 古树群落分析 |
3.2.1 群落分类 |
3.2.2 频度分析 |
3.2.3 古树群落的垂直结构 |
3.2.4 研究地现存典型植物群落 |
3.3 古树特点分析 |
3.3.1 文学文化 |
3.3.2 生态文化 |
3.3.3 旅游文化 |
3.3.4 药用文化 |
3.3.5 饮食文化 |
3.4 风景名胜区资源概况及价值 |
3.4.1 风景名胜资源分布 |
3.4.2 风景名胜资源分类 |
3.4.3 风景名胜资源分级 |
3.4.4 景源突出价值评价 |
3.4.5 景源综合价值评价 |
3.5 景区效益分析 |
3.5.1 生态效益 |
3.5.2 社会效益 |
3.5.3 经济效益 |
4 研究地古树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保护现状 |
4.2 存在问题 |
4.2.1 管理体制不健全 |
4.2.2 古树档案不完善 |
4.2.3 人为破坏明显 |
4.2.4 缺乏专业科学保护 |
4.2.5 开发利用力度不够 |
5 研究地古树资源的保护建议 |
5.1 指导思想 |
5.2 建议对策 |
5.2.1 制定相关的保护规定及文件 |
5.2.2 完善档案资源,实施动态监测 |
5.2.3 发布保护名录,设立保护标志 |
5.2.4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复壮管理 |
5.2.5 培育后备资源 |
5.2.6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 |
5.2.7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成效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贵州盘县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古树调查明细表 |
附表2 贵州盘县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古树分级表 |
附表3 贵州盘县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古树群落调查频次出现表 |
附表4 贵州盘县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古树调查保护建议表 |
附图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9)金佛山方竹不同密度人工林笋产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区概况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不同密度竹林的笋产量动态 |
3.2 林分结构指标对笋产量的影响 |
3.3 林分径级株数对笋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与建议 |
(10)丽水市方竹资源培育与园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背景 |
1.2.1 竹林资源丰富,经济和生态效益显着 |
1.2.2 竹类植物被引入城市园林,独特优势被人们所重视 |
1.2.3 竹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弘扬,提升了园林文化品味 |
1.2.4 公众追求绿色天然食品,竹笋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竹子资源与培育研究 |
2.1.1 资源分布区研究 |
2.1.2 竹类资源利用的基础研究 |
2.1.3 竹子系统分类和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
2.1.4 竹子育种研究 |
2.1.5 竹子抗性研究 |
2.1.6 竹子保护技术研究 |
2.1.7 竹类植物激素研究 |
2.2 寒竹属竹子研究现状 |
2.2.1 寒竹属分类 |
2.2.2 寒竹属主要竹种的研究 |
2.3 笋用竹林研究 |
2.4 竹文化与竹园林应用研究 |
3 丽水市方竹资源分布调查 |
3.1 分布地概况 |
3.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 方竹生物学研究 |
4.1 方竹形态特征 |
4.2 方竹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
4.2.1 地上和地下生长发育空间 |
4.2.1.1 调查地概况 |
4.2.1.2 调查方法 |
4.2.1.3 结果分析 |
4.2.2 方竹出笋成竹规律研究 |
4.2.2.1 研究方法 |
4.2.2.2 竹笋的形成与出土 |
4.2.2.3 出笋期与海拔的关系 |
4.2.2.4 出笋期持续时间 |
4.2.2.5 出笋期与新竹质量关系 |
4.2.2.6 幼竹的生长 |
4.2.3 小结 |
5 方竹栽培经营技术研究 |
5.1 方竹造林试验 |
5.1.1 试验方法 |
5.1.2 结果与分析 |
5.1.2.1 海拔高度对造林成活率和当年出笋的影响 |
5.1.2.2 母竹年龄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
5.1.2.3 造林方式对成活率的影响 |
5.1.2.4 移栽时间对成活率和出笋成竹的影响 |
5.1.2.5 浇水管理措施对成活率的影响 |
5.1.2.6 种竹起挖后存放时间对成活率的影响 |
5.2 野生方竹林培育技术措施试验 |
5.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5.2.2 试验方法 |
5.2.3 结果与分析 |
5.2.3.1 方竹出笋数量与培育措施关系 |
5.2.3.2 培育措施与方竹新竹成竹率关系 |
5.2.3.3 不同培育措施与新成竹粗生长关系 |
5.2.3.4 母竹胸径与新竹胸径关系 |
5.2.3.5 培育措施与新竹胸径增长量关系 |
5.2.4 试验小结 |
5.3 方竹林经营技术总结 |
5.3.1 林地选择 |
5.3.2 林地准备 |
5.3.3 母竹选择与挖掘 |
5.3.4 种植方法 |
5.3.5 幼林管护 |
5.3.6 成林丰产管理技术 |
5.3.7 竹笋采收 |
5.3.8 病虫害防治 |
6 方竹园林应用研究 |
6.1 园林绿化应用中方竹出笋、扩展试验 |
6.1.1 试验方法 |
6.1.2 结果与分析 |
6.1.2.1 母竹大小与第三年小竹直径的关系 |
6.1.2.2 每丛母竹数量与栽后三年(二个出笋年)小竹总量的关系 |
6.1.2.3 栽后三年(二个出笋年)内出笋距离及比例 |
6.1.3 小结 |
6.2 园林绿化应用 |
6.2.1 园林应用的适生环境 |
6.2.2 方竹在园林中的配置方式 |
6.2.2.1 群植 |
6.2.2.2 列植 |
6.2.2.3 孤植 |
6.2.3 方竹在园林中的种植 |
6.2.4 园林中方竹林的管护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生态因素和乔木层结构对金佛山方竹林质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金佛山方竹研发进展研究[J]. 代丽,张喜,吴良如. 竹子学报, 2020(03)
- [2]重庆市不同建成年代综合公园木本植物组成现状研究[D]. 王月. 重庆大学, 2019(01)
- [3]基于遗传多样性的金佛山方竹采样策略初探[D]. 陈云飞. 贵州大学, 2018(05)
- [4]贵州省湄潭县狭叶方竹现状及退化防治对策[J]. 张道贵,许俊,祝平建,何滔,冯正华,王朝浪,李小林. 农学学报, 2018(03)
- [5]贵州湄潭县狭叶方竹林群落类型划分与应用评价[J]. 张道贵,许俊,何滔,王朝浪. 世界竹藤通讯, 2017(06)
- [6]梵净山生态系统多样性全球对比分析与世界遗产价值研究[D]. 巫仁霞. 贵州师范大学, 2017(02)
- [7]赤水河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群及其结构配置与调整对策[D]. 喻阳华. 贵州大学, 2015(03)
- [8]贵州盘县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古树资源调查与研究[D]. 段倩. 西南林业大学, 2014(07)
- [9]金佛山方竹不同密度人工林笋产量研究[J]. 张喜,龙志永,许才万,曾克勇,陈武,吴廷亮,刘成敏. 世界竹藤通讯, 2013(06)
- [10]丽水市方竹资源培育与园林应用研究[D]. 周正延.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