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度和环境对T.半纤维素总量和组成的影响。

成熟度和环境对T.半纤维素总量和组成的影响。

一、成熟度与环境对高狐茅半纤维素总量和成分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侯成龙[1](2021)在《季铵修饰聚合物的制备及空气二氧化碳捕集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加剧带来的系列严重问题引起全社会对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高度关注并推动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本世纪末较工业革命前1.5°C的温升控制目标,需要负碳排放技术参与,并发挥空气CO2捕集低土地足迹、部署灵活的优势。以碱金属氢氧化物吸收与有机胺吸附为代表的中高温再生技术发展受高能耗与高成本制约,通过引入全新的再生机制,变湿吸附具备大幅降低空气捕集能耗及运行成本的潜力,但同时也存在CO2循环容量与速率偏低、吸附剂对环境湿度的耐受性较弱及过高的捕集水耗等问题。本文针对变湿吸附材料的高效季铵化设计,探索了界面亲疏水性与微-介孔结构特征对水汽氛围下超低浓度CO2吸附反应-传质过程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孔道结构与疏水性定向调控实现了面向空气CO2捕集的新型材料设计与性能优化,进一步地探索了耦合指向外电场提高材料对高湿度环境适应性的理论基础。本文分别以木质纤维素、多孔聚苯乙烯、乙烯基苄氯-氟代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为基体合成了一系列季铵修饰聚合物类CO2吸附材料。考察了季铵取代度与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异相体系中取代度受修饰位点密度、活性及孔结构制约,优化合成参数后纤维素与多孔聚苯乙烯的季铵取代度分别为0.77与1.41wt.%;均相体系中嵌段共聚物的季铵取代度仅与活性/惰性链段比例相关,可达4.6~6.6 wt.%。捕集空气CO2时材料的季铵利用率与取代度相关,季铵修饰木质纤维素、多孔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最高取代度递增,利用率分别为69%,61%与35%。季铵基团在微纤维表面或规则介孔内均匀、连续分布是高效修饰的关键。通过基体筛选与合成条件优化,结合氮吸附与水汽吸附表征揭示了季铵官能团化过程中材料微观形貌、孔结构与亲疏水性质的衍变特性。孔径及分布数据表明介-大孔填充与微孔生成的氯乙酰反应是形貌与结构改变的主要阶段。水汽吸附量与取代基对应的水汽增量随湿度变化趋势一致,反映了规则介孔内季铵的均匀分布。CO2吸附测试结果显示:吸附容量与取代度正相关并受孔结构变化下离子交换效率差异的影响,~20 nm介孔主导的QMPR-2材料取代度与离子交换效率较微孔主导的QMPR-1分别提高8.5%与21.0%,400 ppm CO2吸附量与饱和容量分别提高27%与83%;取代度相当时,介-大孔主导的QMPR-3的离子交换效率较QMPR-2低22.4%造成CO2容量偏低21%~34%。利用混合1,2-阶动力学模型考察了吸附速率与比表面积、孔类型及分布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不规则孔(墨水瓶型或狭缝型)易引起局部狭窄孔道内水汽分压累积,圆柱通孔与高比表面积的组合优势下材料半吸附时间缩短至2.9分钟,是目前报道的动力学最高水平。针对富羟基的纤维素基体提出了基于水汽吸附增量的亲水性评价方法并获得20%~90%湿度下水汽吸附量为0.55~5.85 mol/mol官能团。首次发现季铵材料吸附CO2容量随湿度先增后减(节点60%~70%RH)的非单调变化。分子尺度模拟揭示了纤维素亲疏水的微观各向异性,GAB水合模型计算所得47 k J/mol的低吸附热进而反映了宏观弱亲水性,其影响的季铵基团活性差异是吸附能力对湿度反常响应的内在机制。采用可控自由基聚合技术,通过调整含氟链段类型、数目实现了季铵聚合物界面强亲水至疏水(3.69~0.93 mmol H2O/g)的定向连续调控。在D-W吸附模型基础上,逐层揭示了“强/弱/多层吸附”的界面水分布并确定各层水吸附量。动力学分析显示亲/疏水链段微相分离是影响离子输运与CO2吸附性能的重要因素,离子扩散加速下半吸附时间可由11.3分钟缩短至4.3分钟。增加疏水链段可增强聚合物碱性与离子扩散,但也存在降低吸附量及离子簇过度聚集抑制输运的可能,CO2捕集性能受上述多重trade-off机制影响。中等强度的疏水控制可实现CO2容量(2 mmol/g)与湿度耐受性的同步提升。在有限场框架中建立了高水合(湿度)条件下指向电场强化CO2吸附的密度泛函模拟体系。计算结果表明电场可精确调控季铵离子对与CO2直接作用强度,反应关键质子转移步可由电场驱动并受场强影响,增加氢键键轴场强分量的强化效果更显着,而负反应轴电场则削弱离子键强度。电场可同步增强反应物亲水与产物疏水性,高水合态(水合水数=3)下CO32–或HCO3–水合半径分别增加7.2%或降低9.4%,电子密度信息反映两者水分子团簇内部氢键与界面作用强度的相反变化趋势。反应自由能计算揭示了合理调控场强可使高湿度下吸附自发进行,电场可作为特殊催化剂降低反应能垒同时避免以水为催化剂对反应容量的削弱。

黄宏伟[2](2021)在《畜禽粪便堆肥腐殖质促进微生物还原Cr(Ⅵ)研究》文中提出堆肥已经成为处理畜禽粪便的一种环境友好和经济可行的有效方法。畜禽粪便堆肥产品可用于修复和改良土壤,加速污染物的迁移转换。堆肥过程产生的腐殖质包含丰富的活性官能团,具有较强氧化还原能力,能充当电子穿梭体,促进污染物的还原,进而改变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降低其毒性。本研究采用鸡粪、猪粪和米糠进行混合高温好氧堆肥,采集不同时期的堆肥样品,分析堆肥过程常规理化指标变化;进而提取堆肥腐殖质,并纯化分组为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对HA和FA进行电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开展堆肥腐殖质促进微生物还原Cr(Ⅵ)性能研究,剖析堆肥腐殖质的电子转移能力和组成结构对Cr(Ⅵ)还原能力的影响。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对鸡粪和猪粪堆肥的理化指标进行分析,两种堆肥的基础理化性质的变化都很相似,均能达到无害化标准,但在变化的时间、速度和幅度略有不同。鸡粪和猪粪堆肥有机质分别从初始的79.24%和63.84%降低到结束的61.58%和50.63%,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大量分解;两种堆肥的GI值在结束分别达到90.91%和109.35%,其GI值均超过80%,堆肥产品对种子基本无毒害。对鸡粪和猪粪堆肥的HA和FA的电子转移能力和组成结构规律进行分析,两种堆肥的HA和FA的电子转移能力(ETC)总体均呈增大趋势,其组分结构变化趋势也类似。两种堆肥中HA的芳香程度高于FA,但FA的氧烷基和羧基官能团含量大于HA。随着堆肥过程的进行,两种堆肥物料中的简单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类蛋白质和氨基酸等物质逐渐转换为类腐殖质物质,其分子量,聚合度,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均大幅度提升。HA和FA能充当电子穿梭体,介导电子在MR-1和最终电子受体之间的转移,有效地促进Cr(Ⅵ)的还原。HA和FA由于含有羟基、羧基和醌基等氧化还原官能团,具有Cr(Ⅵ)还原转化的能力,其含量高低也会影响Cr(Ⅵ)还原,而且堆肥腐熟期的HA和FA能更有效地促进微生物还原Cr(Ⅵ)。

王雪敏[3](2021)在《碱性甲醇预处理玉米秸秆油脂发酵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以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为原料制备微生物油脂仍存在着产率过低、成本过高等问题,阻碍了产业化进程,高密度发酵是助力微生物油脂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论文以NaOH-甲醇溶液预处理所得预处理玉米秸秆为原料,以Cutaneotrichosporon oleaginosum ATCC 20509为实验菌株,开展油脂发酵策略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NaOH-甲醇预处理玉米秸秆的酶解和发酵性能良好。酶水解固液比为10%(w/v)时,葡聚糖与木聚糖的单糖转化率分别为88.7%和79.2%,每100 g预处理秸秆可以得到82.2 g还原糖;向水解液中添加0.5 g/L(NH4)2SO4进行发酵时油脂产量和油脂得率最高,分别为13.8 g/L和0.21 g/g,或0.17 g/g预处理秸秆;同步糖化发酵结果显示载酶量为7.5 FPU/g时油脂得率最高为0.14 g/g预处理秸秆。2、通过补料批式酶水解将秸秆酶解固液比提高至47%(w/v),葡萄糖、木糖及还原糖浓度分别为180.0 g/L、54.0 g/L和299.5 g/L。水解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21.3 g/L的纤维寡糖和29.8 g/L的木寡糖,占水解液中总糖含量的17.1%。葡聚糖与木聚糖的转化率分别为96.8%和79.0%。以该糖液为原料进行常规补料批式发酵、两阶段补料批式发酵,并与补料批式同步糖化发酵进行比较研究,其中常规补料油脂发酵结果最佳,最终油脂浓度、油脂含量和油脂得率分别达37.6g/L、57.1%和0.17 g/g。3、通过两步法定量洗涤高固液比水解残渣的策略,制备了适宜补料批式发酵的高中低糖浓度的糖液,还原糖的回收率增加了43.8%;针对高浓度糖液固液分离时出现浑浊难以澄清、经加热处理再离心澄清后得率大幅降低的问题,对比了浑浊糖液与澄清糖液分别作为补料液时的补料批式发酵产油性能,当以加热处理但未固液分离的水解液为补料液时总体油脂得率最佳,分别是澄清糖液和未处理糖液的1.37倍和1.29倍,纤维寡糖和木寡糖的利用率分别为82.2%和67.8%。

冯德玉[4](2021)在《硼对大白菜品质和谷氨酰胺合成酶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蔬菜的营养价值和风味,如何提高蔬菜的营养和风味品质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维生素C、糖、氨基酸和挥发性化合物等的含量对蔬菜的营养和风味品质建成具有深远意义。硼是高等植物必需的六大微量元素之一,在作物的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在硼缺乏条件下施用硼肥有助于提高蔬菜的营养和风味品质,但大白菜生长过程中的最适硼浓度及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为了探讨硼对蔬菜营养和风味物质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与这些物质代谢相关的关键酶及基因是必要的。因此,本研究以大白菜“华良早五号”和“脆甜白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基质栽培,通过测定不同硼浓度处理下(0、0.5、1、2和4mg·L-1H3BO3)大白菜生长的生理指标和地上部分的营养和风味品质,同时对与氮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密切相关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家族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测定,探究不同硼浓度处理对大白菜生长和品质方面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补充适当浓度的硼肥(0.5~2 mg·L-1 H3BO3)可以促进大白菜的生长发育,但在不同品种间的表现有一定的差异。“华良早五号”的生物量随硼浓度的提高先增加再减小,各处理的根、地上部和总生物量分别较对照增加3.32%~39.66%、0.48%~36.93%和3.27%~39.61%;“脆甜白2号”的生物量则随着硼浓度的提高不断增加,各处理的根、地上部和总生物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 18.16%~40.08%、12.12%~36.51%、18.07%~40.03%。总的来说,B2(1 mg·L-1 H3BO3)处理下大白菜生长情况最好,是大白菜生长的最佳浓度。(2)施用硼肥显着提高了大白菜地上部的还原糖含量。“华良早五号”和“脆甜白2号”各硼处理的还原糖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 8.51%~20.03%和5.95%~16.76%,均在B4处理(4 mg·L-1 H3BO3)下达到最大值0.68%和0.67%。大白菜地上部硝酸盐含量在施用硼肥后显着降低,“华良早五号”和“脆甜白2号”硝酸盐含量分别在B4处理(4 mg·L-1H3BO3)和B2处理(1 mg·L-1H3BO3)下最低,最小值分别为957.53 mg.kg-1和580.88 mg.kg-1。适当浓度的硼可以提高大白菜的Vc含量,除“华良早五号”在B3(2 mg·L-1 H3BO3)处理外,“华良早五号”和“脆甜白2号”的Vc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0.27%~16.58%和8.35%~62.47%。(3)施用硼肥显着增加了大白菜地上部N、P、K的含量。“华良早五号”和“脆甜白2号”地上部 N、P、K 分别在 B2 处理(1 mg·L-1 H3BO3)、B3 处理(2 mg·L-1 H3BO3)、B2 处理(1 mg· L-1 H3BO3)下达到最大值,较对照分别增加10%、16.03%、11.44%和8.56%、12.79%、6.16%;硼对大白菜P含量的提升效果优于N和K,“华良早五号”矿质元素含量的提升效果好于“脆甜白2号”。大白菜根、叶柄和叶片的水溶性硼、半束缚硼和束缚硼的含量均随着硼浓度的提高而相应增加,均在最高硼浓度处理下最大。大白菜不同形态硼的相对含量随着硼浓度的提高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根、叶柄和叶片中束缚硼的相对含量最大,随着硼浓度的提高比重不断减小;根中半束缚硼相对含量增幅大于水溶性硼,叶柄、叶片中水溶性硼和半束缚硼相对含量的增幅因大白菜品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4)施用硼肥提高了大白菜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适当的硼肥用量(1~2 mg·L-1 H3BO3)也提高了“华良早五号”地上部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大白菜氨基酸营养价值主要指标为天门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异亮氨酸(Ile)赖氨酸(Lys)、苏氨酸(Thr)、脯氨酸(Pro)和甲硫氨酸(Arg)。主成分分析法下“华良早五号”和“脆甜白2号”各处理的氨基酸营养价值由高到低为B2>B3>CK>B1>B4和CK>B4>B1>B2>B3,氨基酸比值系数法中“华良早五号”和“脆甜白2号”各处理的SRC从大到小依次为B1>B2>B4>CK>B3和B3>B4>CK>B2>B1,上述两种方法分别从氨基酸的含量和被人体消化利用难易程度两个角度对不同硼浓度处理下大白菜地上部氨基酸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价。“华良早五号”和“脆甜白2号”不同硼浓度下味觉氨基酸RCT由大到下依次为B2>B3>B1>CK>B4 和 CK>B4>B1>B3>B2。(5)大白菜的特征挥发性化合物为反,顺-2,6-壬二烯醛、异硫氰酸异丙酯、水杨酸甲酯、β-紫罗兰酮、苯乙腈、癸醛和(E)-2-己烯醛。适当浓度的硼(0.5~2 mg·L-1 H3BO3)提高了“华良早五号”和“脆甜白2号”醛类、腈类和挥发性化合物总量,并在B2处理(1 mg·L-1 H3BO3)下达到最大值 878.155 μg.kg-1、680.358 μg.kg-1 和 59.311 μg.kg-1、115.149μg.kg-1。(6)大白菜叶柄和叶片的GLN家族基因表达量高于根,施用硼肥对大白菜根、叶柄和叶片GLN家族基因表达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大白菜根GLN1;2和GLN2的表达量上调,GLN1;1和GLN1;4的表达量下调。“华良早5号”叶柄GLN1;1、GLN1;4表达量上调,“脆甜白2号”叶柄GLN2表达量上调,GLN1;2表达量下调;叶片GLN家族基因表达量在总体上上调。综上,在硼缺乏条件下,适量施用硼肥(1 mg·L-1 H3BO3),增加了大白菜根和地上部分半束缚水溶性硼的相对和绝对含量,提高细胞壁的结构性、稳定性和根系活力,促进大白菜植株的生长发育。适量施用硼肥提高了大白菜对硝酸盐的同化能力,从而促进植株对氮的吸收利用和氨基酸的合成;同时促进植株光合产物的生成与转运。因此,大白菜地上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其衍生的芳香化合物含量增加,大白菜营养、风味品质得到提高。

王娟[5](2021)在《灵武长枣贮藏期间果实硬度变化的生物学解析》文中认为

伍剑[6](2020)在《纯化膳食纤维对母猪繁殖性能及其和后代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母猪繁殖性能的高低与养殖场的生产效益紧密相关,提高母猪健康水平,改善母猪繁殖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报道较多,但DF对母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由此带来母猪免疫性能变化的研究较少,DF对母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调控是否会影响其后代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构建及免疫性能值得研究。本试验采用体外发酵试验技术研究纯化DF的发酵特性,并应用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分析肠道微生物和代谢组,研究纯化DF对母猪及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和健康的影响,揭示DF、猪和肠道微生物之间的作用机制,并为生产实践DF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母猪粪便微生物体外发酵纯化膳食纤维的研究以体外发酵技术研究纯化DF的发酵特性,选取4种纯化DF(木质纤维素、纤维素、瓜尔胶、菊粉),以母猪粪样制作纤维发酵接种物观察发酵特性。结果表明:菊粉和瓜尔胶理论最大产气量相近,并显着高于纤维素和木质纤维素(p<0.01),木质纤维素理论最大产气量最低;发酵终产物中,菊粉乙酸产量显着高于其它三者(p<0.01),瓜尔胶和菊粉的丙酸、丁酸和总酸产量均显着高于纤维素和木质纤维素(p<0.01)。2.妊娠期摄入纯化复合膳食纤维对母猪繁殖性能、肠道微生物区系及免疫性能的影响选取68头健康经产母猪(平均胎次3.2±1.4),配种后按胎次、背膘一致的原则分为对照组(CON)和复合纤维(FM)组,每组34头,每头母猪1个重复,FM组妊娠母猪饲粮在CON基础上添加3%FM。结果表明,妊娠饲粮中添加FM显着提高母猪窝均产活仔数和泌乳期第3周采食量(p<0.05),并有增加仔猪21 d断奶重和平均窝增重的趋势(p<0.1)。妊娠饲粮中添加FM对母猪血清免疫球蛋白、雌二醇、孕酮、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无显着影响(p>0.05)。与CON组相比,FM组母猪血清中血清素水平在妊娠110 d显着增加(p<0.05),并在妊娠30 d表现出增加趋势(p<0.1)。同时,FM组母猪血清中IL-10水平在妊娠30 d显着增加(p<0.05),在妊娠110 d表现出增加趋势(p<0.1),而30 d血清中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水平显着低于CON组(p<0.05)。另外,妊娠饲粮中添加FM显着提高母猪妊娠期30 d粪便中丁酸浓度和110 d丙酸浓度(p<0.05),并有增加母猪妊娠期30 d粪便中丙酸浓度、妊娠期30 d和110 d粪便中总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浓度的趋势(p<0.1)。妊娠饲粮中添加FM对母猪肠道微生物区系有显着影响,FM组母猪妊娠30 d粪便中Roseburia(罗斯氏菌属)和Eubacterium-hallii-group(霍氏真杆菌)相对丰度显着增加,而Spirochaetaceae(螺旋体科)、Spirochaetales(螺旋体目)、Treponema_2(密螺旋体属_2)相对丰度显着降低。同时,FM组母猪妊娠110 d粪便中Bacteroidales(拟杆菌目)、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ia(拟杆菌纲)、Bacteroides(拟杆菌属)、Prevotellaceae(普雷沃氏菌科)、Roseburia和Eubacterium-hallii-group相对丰度显着增加,而Peptostreptococcaceae(消化链球菌科)、Clostridiaceae_1(梭菌科)、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_1(产芽孢梭菌属_1)相对丰度显着降低。3.母猪妊娠期摄入纯化复合膳食纤维对其后代仔猪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免疫性能的影响在试验二中母猪产仔时,从收集粪便的母猪后代仔猪中选取1头接近该窝平均初生重、且没有吃过初乳的初生仔猪,并在仔猪达21 d时选取1头接近该窝平均体重的仔猪,采血后收集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结肠及其内容物测定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表达量及微生物区系。试验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FM组仔猪21 d血清中TNF-a水平显着降低(p<0.05)。妊娠饲粮中添加FM使母猪泌乳期21 d时粪便菌属Roseburia(罗斯氏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增加,使其后代仔猪21 d结肠微生物中Roseburia(罗斯氏菌属)和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增加,Odoribacter(臭味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降低。同时,妊娠饲粮中添加FM对初生仔猪肠系膜淋巴结、脾脏、结肠TLR m RNA表达量均无显着影响(p>0.10),但显着降低21 d仔猪结肠TLR4和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m RNA表达量(p<0.05)。4.母猪妊娠期摄入膳食纤维对其后代抵抗应激反应的影响采用2×2双因素试验设计,选取经产母猪(3-6胎)24头,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头,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妊娠母猪饲粮中添加0%FM,后代断奶仔猪分别肌肉注射生理盐水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试验组Ⅲ和试验组Ⅳ妊娠母猪饲粮中添加3%FM,后代断奶仔猪分别肌肉注射生理盐水和LPS,母猪泌乳期及仔猪采食相同饲粮。结果表明,母猪妊娠期添加FM与LPS攻毒对仔猪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和血清TNF-α存在显着交互作用(p=0.046;p=0.029),试验组Ⅳ仔猪ADG显着高于试验组Ⅱ(p<0.05),试验组Ⅳ仔猪血清TNF-a水平显着低于试验组Ⅱ(p<0.05)。5.膳食纤维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和代谢组的影响选取23 d断奶仔猪12头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F组),每组6头,单栏饲喂。C组饲喂基础日粮,F组添加1%FM,在试验第14天无菌收集直肠内容物分析肠道微生物和代谢组。结果表明仔猪日粮中添加1%FM可显着降低Proteobacteria(变形杆菌门)、Escherichia-Shigella(埃希-志贺菌属)、Faecalicoccus(多形粪球菌属)等微生物相对丰度,显着增加Mogibacterium(艰难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甲烷短杆菌属)和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相对丰度。代谢组共检出93个代谢物,其中F组相比C组显着升高9个代谢物,显着降低4个代谢物。差异代谢产物主要富集5-羟色胺(5-HT)途径,天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丁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合成6种通路上。本研究的结论为:妊娠饲粮中添加FM可促进母猪肠道有益微生物的增殖,抑制潜在致病微生物的增殖,有利于母猪肠道健康。FM可提高活产仔数,其机制与FM介导的肠道微生物产生SCFAs的增加有关,其促进妊娠母猪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Th)趋于Th2细胞因子的分化,从而提高胚胎存活率。母猪妊娠饲粮中添加FM会影响其后代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构建,并由此对仔猪的免疫性能产生影响。仔猪饲粮中添加FM可影响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并改变肠道内容物代谢组学特征,上调5-HT和谷氨酰胺水平、促进丁酸代谢,下调支链脂肪酸和吲哚代谢物水平,代谢组学的变化有利于促进断奶仔猪肠道健康。

张丽[7](2020)在《低温和桃胶涂膜对桃果实采后成熟衰老的调控及其机制》文中指出低温贮藏被广泛应用于延长桃果实的货架期。然而,其影响果实采后成熟和衰老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对两个不同遗传背景的桃品种(‘天仙红’和‘锦绣’)进行在低温贮藏过程中转录组和代谢组学的综合研究,以期更深入地了解桃果实对长时间低温贮藏的生理和分子响应。涂膜保鲜不仅具有安全、营养和环保等特点,还可以减少贮藏果实水分的损失和延缓成熟衰老,提高果皮的抗菌性能,因而成为热门果实保鲜技术。为了探究桃胶作为可食性涂膜底料在延缓果实采后成熟软化方面的潜力,我们研究了桃胶涂膜对在低温贮藏桃果实贮藏性能和转录组方面的影响。另外,我们发现ID为Prupe.1G220700的基因在‘天仙红’和‘锦绣’两个品种的低温贮藏过程中都显着上调表达,而桃胶处理后,其表达量降低。Prupe.1G220700属于一个SWEET(Sugars Will Eventually be Exported Transporters)基因,与拟南芥At SWEET15基因拥有最高同源性(59.84%),我们将其命名为Pp SWEET15。推测这个基因可能在桃的低温贮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所在基因家族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并将该基因转入酵母和Micro-Tom番茄,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挖掘。具体结果如下:(1)桃果实低温贮藏过程中的转录和代谢水平动态变化在低温贮藏的早期阶段(S2/S1),在两个品种中检测到344个共有的差异基因。该阶段,初生代谢相关途径显着变化。与葡萄糖和果糖生成相关的途径,包括淀粉、多聚糖和蔗糖的分解,表达增强以满足果实贮藏过程中细胞对能量的需求。另一方面,糖酵解、丙酮酸和果糖代谢等与葡萄糖和果糖消耗相关的途径则下调表达。在低温贮藏后期(S3/S2),仅鉴定出41个共有的差异基因。初生代谢进入稳定阶段,蔗糖和山梨醇共同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以苯丙烷和类黄酮等为代表的次生代谢物的合成增加,表明在这个阶段细胞对抗氧化物质的需求增强以对抗衰老和低温逆境。一些被报道参与应激防御的氨基酸和有机酸,包括脯氨酸,丝氨酸,GABA(γ-氨基丁酸)和琥珀酸等,也在这个阶段含量增加。低温贮藏的S2/S1和S3/S2阶段分别代表着质量维持期和质量恶化及应激防御期。能量供应和应激防御可能是未来桃采后研究的主要方向。(2)桃胶可作为一种新型可食性涂膜材料应用于桃果实保鲜与对照相比,所有试验浓度(1%、5%和10%,v/v)的桃胶处理都能抑制乙烯的释放和果实的软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果实重量的损失。桃胶处理没有明显改变苹果酸、柠檬酸、奎宁酸、葡萄糖、果糖或蔗糖的含量,但显着抑制了山梨醇含量的下降。桃胶处理的桃果实中,大量与果实软化和细胞壁降解的相关基因,一些在低温贮藏过程中上调的衰老相关基因、几丁质酶基因和PR(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来自4个被广泛报道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TF家族(C2H2、C3H、CO和Dof)的21个锌指蛋白上调表达,推测这些转录因子在桃的成熟和衰老过程中可能发挥负调控作用。在桃胶处理和对照果实的差异基因中,大量是与IAA(吲哚-3-乙酸)转运和生长素应答相关的,且IAA的含量在桃胶处理果实中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IAA在桃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ABA作为与果实成熟衰老关系最密切的激素之一,其含量在桃胶处理果实中也明显低于对照果实,也表明桃胶处理可能抑制了桃果实的成熟衰老。(3)桃果实成熟衰老相关候选基因Pp SWEET15的表达特性和功能分析低温和桃胶涂膜处理转录组数据中,ID为Prupe.1G220700的基因在‘天仙红’和‘锦绣’低温贮藏过程中均显着上调表达,而桃胶处理使其表达量显着降低,暗示该基因可能参与桃果实成熟衰老进程。进一步分析发现,Prupe.1G220700属于一个SWEET基因,与拟南芥At SWEET15基因拥有最高同源性,故将其命名为Pp SWEET15。表达特性分析表明,Pp SWEET15在茎、衰老叶片和成熟果实中表达量较高,且受低温诱导,表明Pp SWEET15可能主要参与果实成熟衰老和逆境响应过程。在缺乏己糖和蔗糖转运能力的酵母突变体EBY.VW4000中转入Pp SWEET15后,酵母在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山梨醇的培养基上均不能正常生长,表明Pp SWEET15不具备以上几种糖的转运能力。将Pp SWTT15超表达到Micro-Tom番茄中,转基因T0代果实出现提早开花结果,果尖消失,无籽率高等表型,T0代果实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降低。其转基因表型及其在采后成熟衰老过程中的功能有待进一步鉴定。

张琼[8](2020)在《枣着色过程中果皮结构及色素积累相关组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原产我国的特色优势干果树种,其栽培面积占世界98%以上。枣果甘甜如蜜,营养保健价值高,枣果皮红色,颜色纯正、喜庆,是一种具深厚中国文化内涵的“中国红”,深受人们喜爱。枣红色素是我国独具产业化开发优势的天然色素。但由于对枣红色素的组分及其形成机理不清楚,阻碍了枣红色素的深度开发利用。本文以我国着名枣品种‘冬枣’为试材,利用石蜡切片、冷冻切片及转录组、代谢组等技术手段,分析了枣果实着色过程中,枣果皮营养成分的变化,确定了枣红色素的沉积部位,揭示了枣果皮类黄酮类色素及木质素的组分、生物合成及转录调控,挖掘出调控枣果皮着色的候选关键基因,旨在为枣红色素的科学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枣果皮着色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发生显着变化。总类黄酮、总类胡萝卜素、纤维素等物质的含量逐渐降低,可溶性糖、苹果酸、氨基酸、木质素等物质含量逐渐升高,果皮着色与营养成分的变化有一定相关性。2.枣红色素沉积在木质化的果皮细胞中。枣果皮细胞由1层角质层细胞和5~6层表皮细胞组成。随果皮着色,细胞层数不变,厚度降低,细胞壁增厚,细胞木质化,整个细胞充满色素类物质,尤其细胞壁周围色泽更深,可能是难降解的木质素或木质素与色素的高聚物沉积的结果,进而导致枣红色素提取后残渣仍有厚重颜色附着,木质素对枣果皮呈色起一定作用。3.类黄酮类色素在枣果皮着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技术,分析了冬枣三个时期四种试材(白色期果皮、半红期未着色面果皮、半红期着色面果皮、全红期果皮)代谢物的变化,发现类黄酮生物合成代谢通路被显着富集。进一步研究发现3个花色苷类物质(花翠素、花翠素3-O葡糖苷、二甲花翠素3-O葡糖苷)、3个黄酮醇类物质(异鼠李素O-己糖苷、异鼠李素5-O己糖苷、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和3个黄酮类物质(木犀草素、C-己糖基-木犀草素C-戊糖苷、8-C-己糖苷-木犀草素O-己糖苷)在果皮中的累积与着色显着正相关,初步明确花翠素、异鼠李素、木犀草素及其糖苷可能是冬枣红色素的主要组分,枣果皮变红是花色苷、黄酮醇、黄酮等多种类黄酮综合作用的结果。4.挖掘出枣果皮类黄酮类色素合成的关键基因及转录因子。基于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分析了着色果皮和未着色果皮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发现类黄酮类色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大部分结构基因在白色期表达丰度较高,随果皮着色表达下调或沉默,而 3 个 UFGT 结构基因(LOC107427037、LOC107406597 和 LOC107427038)随果皮着色表达量显着上调,初步确定CUFGTs是枣红色素合成的关键基因。进而对候选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型进行相关分析,挖掘出潜在正向调控枣果皮着色的R2R3MYB 转录因子 2 个(LOC107434709、LOC107404750)和 bHLH 转录因子 3个(LOC107407443、LOC107423582 和 LOC107423649)。5.初步确定枣果皮木质素类型及合成关键候选基因。通过对木质素生物合成代谢通路中13种代谢中间产物和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冬枣果皮木质素主要以愈创木基木质素和紫丁香基木质素的混合体为主,枣果皮木质素主要是G-S 型木质素;发现 1 个 F5H(LOC107424406)、2 个 CCR(LOC107420974 和LOC107412471)、3 个POD(LOC107425304、LOC107421730、LOC107419925)基因表达量随果皮着色上调,1个C4dD(LOC107426959)基因表达与对香豆醇含量呈正相关,推测F5H是S-木质素合成关键基因,CCR是G-S木质素合成关键基因,正向调控F5H和CCR,可促进木质素合成。筛选出与次生细胞壁形成及细胞程序化死亡相关的NAC转录因子2个(LOC107435239和LOC107417668),挖掘出潜在正向调控促进木质素合成的MYB转录因子1个(LOC107425254)。6.挖掘出2个MYB转录因子(LOC107415776和LOC107404478),与已经被证明可正向调控花色苷、负向调控木质素合成的PtrMYB6转录因子序列相似度高、表达模式一致,推测其通过正向调控类黄酮类色素合成、负向调控木质素合成,促进枣果皮着色。

程曾[9](2020)在《应用CNCPS-S绵羊模型预测日粮碳水化合物消化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应用康奈尔绵羊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体系(CNCPS-S)的瘤胃发酵和肠道消化预测模型预测日粮碳水化合物(CHO)的瘤胃有效降解率(ED)、小肠消化率和瘤胃微生物蛋白质(MCP)产量,并结合实测法验证CNCPS-S体系中模型公式预测日粮CHO消化率的准确性。试验一:选用3只安装瘤胃瘘管、体重均值为(38.03±1.56)kg的哈萨克公羊作为试验动物,配制3种精粗比为30:70、35:65、40:60的全混合日粮(TMR),利用瘤胃灌注试验和尼龙袋试验实测3种日粮的瘤胃外流速度(Kp)和日粮中CHO的ED,同时利用CNCPS-S模型公式预测3种日粮的Kp与日粮中CHO的ED,对日粮中CHO的ED预测值和实测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评估该模型预测日粮中CHO的ED的准确性。结果表明:3种日粮中CHO的瘤胃ED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偏差比较小(平均偏差≤4 g/100 g CHO),高精料组CHO的ED的预测与实测值的平均偏差最小,各组日粮中的CHO的ED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性很高(R2≥0.86),均方根误差也较低(RMSE≤1.93 g/100 g CHO)。由此说明,CNCPS-S体系中的瘤胃降解预测模型对高精料日粮组CHO的瘤胃ED预测值最准确,对低精料日粮组CHO的瘤胃ED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试验二: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选取3头体重均值为(45.08±1.91)kg且手术安装有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近端瘘管的哈萨克公羊为试验动物。体内法实测3种不同精粗比例TMR(同试验一)绵羊十二指肠微生物蛋白质(MCP)的合成量和瘤胃液pH值,同时应用CNCPS-S体系中瘤胃发酵模型预测3种饲粮的MCP合成量,评估模型预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3种TMR的瘤胃液pH的实测值按精粗比由低到高分别在6.386.71、6.016.59、5.816.41之间,模型预测的pH值为固定值6.46;2)3种TMR均为瘤胃能氮负平衡型,瘤胃能氮平衡(RENB)值随着精料水平增加极显着降低(P<0.01),TMR1组MCP转化效率最高;3)经线性回归分析,3种饲粮MCP的预测值与十二指肠MCP实测值之间的平均偏差比较大(平均偏差≥116 g/d),高精料组MCP的预测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偏差数值上大于低精料组,各组的相关性都特别低(R2<0.75),RMSE值都较大。以上结果说明,CNCPS-S体系预测模型对本地区绵羊瘤胃pH值的预测结果可以接受,对高精料组饲粮绵羊MCP合成量的预测结果最差,对其它两组饲料也具有较低的预测能力。试验三:分析试验二体内法采集的十二指肠食糜、粪便与尿液,测定绵羊饲粮过瘤胃碳水化合物(RECHO)的肠道消化率、饲粮CHO的全消化道消化率及绵羊的干物质采食量(DMI)。结合CNCPS-S体系模型预测3种饲粮的RECHO的绵羊小肠消化率及DMI,评价模型预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干物质(DM)、有机物(OM)和氮的表观消化率随精粗比比例增加无显着变化(P>0.05),淀粉的肠道消化率随精料水平增加显着升高(P<0.05)。2)绵羊DMI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偏差比较小(平均偏差≤0.15 kg/d),除TMR2外,TMR1和TMR3组的相关性高(R2≥0.68),RMSE也较低(RMSE≤0.02 kg/d);3种饲粮的RECHO的小肠消化率的预测值与肠道消化率的实测值之间的平均偏差比较小(平均偏差≤6.22 g/100 g RECHO),相关性高(R2≥0.61),RMSE也较低(RMSE≤6.03 g/100 g RECHO);3种饲粮中CHO的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偏差比较小(平均偏差≤15.97 g/100 g CHO),TMR1组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性很高(R2≥0.98),各组的RMSE也较低(RMSE≤4.77 g/100 g CHO)。由此说明,CNCPS-S体系预测模型对绵羊DMI的预测基本可以接受,对高精料比例饲粮中RECHO的小肠消化率及CHO的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的预测能力较好,对低精料组的预测结果可以接受。综上所述,CNCPS-S体系的模型公式对绵羊高精料比例日粮中CHO的消化率预测结果最准确,对低精料组日粮中CHO的消化率的预测值可以接受,对绵羊饲粮瘤胃pH值和DMI预测结果基本可以接受,对各组日粮的MCP合成量的预测能力较差。

魏盼盼[10](2020)在《白星花金龟幼虫处理木耳和香菇菌渣的研究》文中指出食用菌是低脂肪、低胆固醇的健康营养食品,已被广泛种植,然而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食用菌菌渣(Spent Mushroom Substrate,SMS),但是目前缺乏高效环保的菌渣处理方法,菌渣的大量积累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因此,如何高效环保的利用菌渣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是一种鞘翅目的土栖昆虫,其幼虫能以各种有机质为食,包括植物秸秆、腐烂落叶和发酵木屑等,而且产生的虫粪对植物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菌渣资源化利用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论文以白星花金龟幼虫为实验对象,探讨了其转化木耳菌渣(SMS-AA)和香菇菌渣(SMS-LE)生产有机肥料的可行性,初步分析了其幼虫转化菌渣的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取食实验表明,白星花金龟幼虫可以高效快速的转化木耳菌渣和香菇菌渣。菌渣对虫卵孵化率无影响,但是菌渣的组成和虫料比等因素会影响幼虫的取食效果。(2)虫粪分析实验表明,虫粪的萌发指数超过50%,与菌渣相比,植物毒性下降,可作为有机肥使用。元素分析结果显示转化过程提高了有机质成熟度,降低了有机质芳香度。营养元素分析结果显示转化过程可提高氮、磷、钾的含量,其中转化香菇菌渣产生的虫粪总养分达到6.25%,超过有机肥行业标准。这些结果说明,白星花金龟幼虫可以转化菌渣生产有机肥。(3)有机碳分析结果显示,转化过程中有机质的总有机碳和富里酸有机碳的量都显着减少,而腐殖酸有机碳的含量几乎没有变化。进一步有机碳归属追踪分析表明,白星花金龟幼虫不仅可以消化羟基碳,还可以利用芳香碳。此外,整个转化过程腐殖酸含量不变,说明白星花金龟幼虫转化菌渣过程中芳香碳消耗与腐殖酸形成可能是同时进行的。(4)提取白星花金龟幼虫肠道细菌,进行16S r DNA扩增子测序。发现白星花金龟幼虫的中肠和后肠细菌在优势门水平组成一致但丰度不同,而在优势属水平存在显着差别。α多样性分析显示幼虫后肠细菌有更好的多样性。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中肠和后肠的菌群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白星花金龟中肠、后肠微生物群落在转化菌渣过程中的功能有所不同;取食不同的菌渣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落,但是对后肠微生物群落影响较小,说明后肠具有相对稳定的微生物群落;将微生物物种信息映射到基因组数据库进行白星花金龟幼虫转化菌渣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白星花金龟幼虫的中肠中木质素降解通路丰度较高,而后肠中含有较高丰度的参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的糖苷酶,显示菌渣不同组分是在肠道不同位置分别分解转化的。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白星花金龟幼虫可以取食香菇、木耳菌渣,转化成的虫粪可以作为有机肥,为菌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新技术,并初步探索了相关转化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对解决困扰香菇、木耳产业的菌渣处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对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成熟度与环境对高狐茅半纤维素总量和成分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熟度与环境对高狐茅半纤维素总量和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季铵修饰聚合物的制备及空气二氧化碳捕集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全球气候变化与CO_2减排
        1.1.2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1.1.3 负碳排放技术
    1.2 空气捕集研究进展
        1.2.1 空气捕集热力学基础
        1.2.2 空气捕集技术发展
        1.2.2.1 碱/碱土金属基吸附剂
        1.2.2.2 负载胺基吸附剂
        1.2.2.3 MOFs类吸附剂
        1.2.2.4 季铵型变湿吸附剂
        1.2.3 空气捕集经济性评估
第二章 变湿吸附技术综述
    2.1 引言
    2.2 理论基础与机理研究
        2.2.1 多元吸附热力学
        2.2.2 CO_2吸附-水合耦合微观机制
        2.2.2.1 质子转移与水合作用机理
        2.2.2.2 吸附剂化学结构-CO_2反应构效关系
    2.3 变湿吸附材料研究进展
        2.3.1 物理复合型季铵吸附剂
        2.3.2 化学嫁接型季铵吸附剂
        2.3.3 非季铵基吸附剂
    2.4 变湿吸附工艺与流程优化
        2.4.1 捕集反应器设计
        2.4.2 环境耐受性与再生水耗
        2.4.3 捕集能耗与技术可行性
    2.5 论文选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2.5.1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思路
        2.5.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章 基于木质纤维素的季铵型吸附剂制备与CO_2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季铵型纤维素的合成
        3.2.3.2 CO_2/H_2O吸附—解吸测试
        3.2.3.3 亲疏水性的理论分析
        3.2.4 材料表征
        3.2.4.1 扫描电镜分析
        3.2.4.2 红外光谱分析
        3.2.4.3 元素分析
        3.2.4.4 纤维素含量分析
        3.2.4.5 电荷密度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季铵型纤维素的制备工艺探索及优化
        3.3.1.1 不同来源生物质原料的影响
        3.3.1.2 季铵化路径的影响
        3.3.1.3 制备参数优化
        3.3.2 季铵型纤维素的理化表征
        3.3.2.1 季铵型纤维素界面形貌
        3.3.2.2 季铵型纤维素官能团结构
        3.3.2.3 季铵型纤维素亲疏水性度量与理论分析
        3.3.3 季铵型纤维素变湿吸附性能
        3.3.3.1 CO_2吸附平衡与湿度响应规律
        3.3.3.2 CO_2吸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
        3.3.3.3 CO_2变湿再生性能与循环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季铵修饰多孔聚合物孔结构与CO_2吸附的构效关系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季铵修饰多孔聚合物的合成
        4.2.3.2 CO_2/H_2O吸附解吸测试
        4.2.4 材料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体遴选策略合成多孔季铵修饰聚合物
        4.3.2 超低浓度CO_2捕集性能研究
        4.3.2.1 孔结构与CO_2吸附性能的构效关系
        4.3.2.2 CO_2吸附与湿度响应规律
        4.3.2.3 材料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季铵修饰含氟嵌段共聚物亲水性调控与CO_2吸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3.1 季铵修饰含氟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5.2.3.2 CO_2/H_2O吸附-解吸测试
        5.2.3.3 含氟链段疏水强弱的计算化学表达
        5.2.4 材料表征
        5.2.4.1 相对分子量测试
        5.2.4.2 核磁共振氢谱
        5.2.4.3 原位红外光谱
        5.2.4.4 热稳定性测试
        5.2.4.5 元素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季铵修饰含氟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5.3.2 季铵修饰含氟嵌段共聚物的亲疏水性
        5.3.2.1 含氟链段类型影响
        5.3.2.2 含氟链段数量的影响
        5.3.2.3 基于D-W模型的水吸附研究
        5.3.3 季铵修饰含氟嵌段共聚物CO_2吸附性能研究
        5.3.3.1 CO_2吸附容量与疏水性关联关系
        5.3.3.2 含氟链段对CO_2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5.3.3.3 10%与400 ppm下 CO_2吸附性能的差异性
        5.3.3.4 CO_2吸附机理的光谱学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指向性外电场介入强化CO_2变湿吸附的理论研究
    6.1 引言
    6.2 计算模型与方法
        6.2.1 密度泛函理论
        6.2.2 有限场理论
        6.2.3 模型构建
        6.2.4 模拟细则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孤立酸根与结合水体系的质子转移描述
        6.3.2 季铵阳离子-酸根阴离子对与结合水体系的质子转移描述
        6.3.2.1 完全自由度下的模拟结果
        6.3.2.2 相对位置约束下的模拟结果
        6.3.3 电场强化CO_2吸附的模拟研究
        6.3.3.1 电场对季铵-碳酸根离子对与CO_2直接作用的影响
        6.3.3.2 电场对季铵-氢氧根离子对吸附CO_2的强化作用
        6.3.3.3 电场对界面水合的影响
        6.3.3.4 理想水合条件下的CO_2吸附热力学
        6.3.3.5 电场作为特殊催化剂的理论原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本文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畜禽粪便堆肥腐殖质促进微生物还原Cr(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畜禽粪便的危害和处理现状
        1.2.1 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危害
        1.2.2 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1.3 腐殖质研究进展
        1.3.1 腐殖质形成机理
        1.3.2 腐殖质含量的变化
        1.3.3 腐殖质光谱学性质
        1.3.4 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研究
    1.4 腐殖质对污染物的还原降解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目标
        1.5.3 研究内容
        1.5.4 创新点
        1.5.5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案
    2.3 堆肥样品常规指标检测方法
    2.4 堆肥腐殖质提取与纯化
    2.5 腐殖质结构与组分表征
    2.6 堆肥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的测定
    2.7 堆肥腐殖质促进微生物还原Cr(Ⅵ)
第3章 不同畜禽粪便堆肥样品常规理化指标特征
    3.1 常规理化指标变化
        3.1.1 温度的变化
        3.1.2 含水率的变化
        3.1.3 p H的变化
        3.1.4 电导率(EC)的变化
        3.1.5 有机质(OM)的变化
        3.1.6 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的变化
        3.1.7 种子发芽指数(GI)的变化
        3.1.8 元素组成变化
    3.2 小结
第4章 鸡粪堆肥腐殖质促进微生物还原Cr(Ⅵ)研究
    4.1 鸡粪堆肥过程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演变规律
    4.2 鸡粪堆肥过程腐殖质组成结构变化特征
        4.2.1 元素组成分析
        4.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4.2.3 红外光谱分析
        4.2.4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4.3 鸡粪堆肥过程腐殖质促进微生物还原Cr(Ⅵ)
    4.4 鸡粪堆肥腐殖质的组成结构对Cr(Ⅵ)还原能力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猪粪堆肥腐殖质促进微生物还原Cr(Ⅵ)研究
    5.1 猪粪堆肥过程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演变规律
    5.2 猪粪堆肥过程腐殖质组成结构变化特征
        5.2.1 元素组成分析
        5.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5.2.3 红外光谱分析
        5.2.4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5.3 猪粪堆肥过程腐殖质促进微生物还原Cr(Ⅵ)
    5.4 猪粪堆肥腐殖质的组成结构对Cr(Ⅵ)还原能力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碱性甲醇预处理玉米秸秆油脂发酵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微生物油脂简介
        1.1.1 产油微生物的分类
        1.1.2 微生物油脂的用途
    1.2 木质纤维素原料简介
        1.2.1 木质纤维素原料的组成结构
        1.2.2 木质纤维素制备微生物油脂的工艺路线
        1.2.3 木质纤维素制备微生物油脂的研究现状
    1.3 毛孢子油脂酵母(Cutaneotrichosporon oleaginosum)简介
    1.4 微生物油脂高密度发酵简介
        1.4.1 微生物油脂高密度发酵的研究意义
        1.4.2 微生物油脂高密度发酵的策略及研究现状
    1.5 高浓度糖液制备简介
        1.5.1 高浓度糖液制备的优势及影响因素
        1.5.2 高浓度糖液制备的策略
        1.5.3 高浓度糖液制备的研究现状及主要问题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碱性甲醇预处理玉米秸秆产油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菌株
        2.2.2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玉米秸秆预处理
        2.3.2 玉米秸秆常规酶水解
        2.3.3 玉米秸秆油脂发酵培养基
    2.4 测定方法
        2.4.1 糖类分析方法
        2.4.2 玉米秸秆成分测定方法
        2.4.3 生物量测定方法
        2.4.4 油脂测定方法
        2.4.5 油脂成分测定方法
    2.5 计算公式
    2.6 结果与讨论
        2.6.1 NaOH-甲醇溶液预处理秸秆酶水解性能评价
        2.6.2 预处理秸秆分步水解及油脂发酵研究
        2.6.3 低固液比下同步糖化油脂发酵最佳载酶量探究实验
        2.6.4 油脂脂肪酸组成分析及生物柴油性能预测
第3章 玉米秸秆高密度发酵策略比较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菌株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玉米秸秆预处理
        3.3.2 玉米秸秆补料批式酶解法制备高浓度糖液
        3.3.3 糖浓度对油脂发酵的影响
        3.3.4 玉米秸秆水解液补料批式常规发酵
        3.3.5 玉米秸秆水解液补料批式两阶段发酵
        3.3.6 玉米秸秆补料批式同步糖化发酵
    3.4 测定方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补料批式酶解法制备高浓度糖液
        3.5.2 初始糖浓度对菌体油脂发酵的影响
        3.5.3 玉米秸秆水解液补料批式高密度发酵
        3.5.4 玉米秸秆补料批式同步糖化高密度发酵
        3.5.5 油脂脂肪酸组成及生物柴油性能预测
第4章 高浓度玉米秸秆水解液的综合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菌株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玉米秸秆预处理
        4.3.2 两步法定向制备高、中、低浓度糖液
        4.3.3 低浓度糖液作为种子培养基的性能研究实验
        4.3.4 加热处理对高浓度糖液油脂发酵性能的影响
        4.3.5 补料批式发酵废液酶水解性能测定
    4.4 测定方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高、中、低三种浓度糖液的定向制备
        4.5.2 低浓度糖液作为种子培养基的性能研究
        4.5.3 加热处理对高浓度糖液油脂发酵性能的影响
        4.5.4 高浓度水解液全糖利用分析与比较
        4.5.5 木质纤维素水解液高密度发酵研究现状
        4.5.6 基于水解液综合应用产油脂的质量衡算
        4.5.7 补料批式发酵废液酶水解性能测定
        4.5.8 油脂脂肪酸组成及生物柴油性能预测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硼对大白菜品质和谷氨酰胺合成酶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蔬菜营养品质和风味品质的概念
        1.1.1 营养品质
        1.1.2 风味品质
    1.2 蔬菜营养和风味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
        1.2.1 遗传因素
        1.2.2 栽培环境及种植技术
        1.2.3 成熟度、采后处理及贮藏
    1.3 蔬菜营养和风味品质调控措施
        1.3.1 培育高品质蔬菜品种
        1.3.2 改进和提高栽培技术
        1.3.3 适时采收、提高采后处理及贮藏技术水平
    1.4 蔬菜风味品质调控机制
        1.4.1 糖代谢通路
        1.4.2 有机酸代谢通路
        1.4.3 挥发性化合物代谢通路
    1.5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研究现状
        1.5.1 谷氨酰胺合成酶及其同工酶的类型
        1.5.2 谷氨酰胺合成酶同工酶的调节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不同硼肥用量对大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硼肥用量对大白菜株高、生物量的影响
        3.2.2 不同硼肥用量对大白菜根系形态的影响
        3.2.3 不同硼肥用量下大白菜株高、生物量和根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硼肥用量对大白菜营养、风味品质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硼肥用量对大白菜硝酸盐、维生素C和还原糖的影响
        4.2.2 不同硼肥用量对大白菜矿质元素的影响
        4.2.3 不同硼肥用量对大白菜硼形态的影响
        4.2.4 不同硼肥用量对大白菜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4.2.5 不同硼肥用量对大白菜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硼肥用量对GLN基因家族表达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5.2.2 逆转录产物c DNA电泳检测结果
        5.2.3 退火梯度试验结果
        5.2.4 GLN家族表达量检测
        5.2.5 GLN家族基因表达量与矿质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5.2.6 GLN家族基因表达量与氨基酸的相关性分析
        5.2.7 GLN家族基因表达量与挥发性化合物的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6)纯化膳食纤维对母猪繁殖性能及其和后代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膳食纤维的定义及特性
        1.1.1 膳食纤维的定义及测定方法
        1.1.2 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
    1.2 肠道微生物对宿主健康的影响
        1.2.1 肠道微生物
        1.2.2 肠道微生物的定殖
        1.2.3 肠道微生物与健康
        1.2.4 母体肠道微生物对后代健康的影响
    1.3 .膳食纤维的生理效应
        1.3.1 膳食纤维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3.2 膳食纤维对机体免疫的影响
        1.3.3 膳食纤维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1.3.4 膳食纤维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1.4 16S rDNA扩增测序技术在肠道微生物研究上的运用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母猪粪便微生物体外发酵纯化膳食纤维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粪样采集
        2.2.2 底物的收集
        2.2.3 成分和物理特性测定
        2.2.4 底物的酶促水解
        2.2.5 体外发酵设计
        2.2.6 基础培养基成分及配制
        2.2.7 接种物的稀释和接种
        2.2.8 SCFAs的测定
        2.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膳食纤维成分比较
        2.3.2 膳食纤维物理特性比较
        2.3.3 膳食纤维体外发酵特性比较
        2.3.4 膳食纤维成分与理化特性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妊娠期摄入纯化复合膳食纤维对母猪繁殖性能、肠道微生物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试验动物和设计
        3.2.2 饲粮配方
        3.2.3 饲养管理
        3.2.4 样品收集
        3.2.5 检测指标
        3.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妊娠母猪繁殖性能
        3.3.2 哺乳母猪哺乳性能
        3.3.3 母猪粪便中SCFAs的浓度
        3.3.4 血清激素及细胞因子水平
        3.3.5 粪便微生物多样性的分析
        3.3.6 菌群结构与分布
    3.4 讨论
        3.4.1 FM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4.2 FM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3.4.3 FM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母猪妊娠期摄入纯化复合膳食纤维对其后代仔猪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免疫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动物与设计
        4.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新生仔猪器官指数
        4.3.2 母猪泌乳期粪便SCFAs水平
        4.3.3 后代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蛋白水平
        4.3.4 后代仔猪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4.3.5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3.6 菌群结构与分布
        4.3.7 仔猪组织TLRs m RNA表达
    4.4 讨论
        4.4.1 FM对初生仔猪器官发育的影响
        4.4.2 FM对后代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4.4.3 FM对后代仔猪免疫性能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母猪妊娠期摄入膳食纤维对其后代抵抗应激反应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动物及日粮
        5.2.3 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5.2.4 检测指标
        5.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仔猪生产性能
        5.3.2 LPS攻毒对断奶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5.3.3 LPS攻毒对断奶仔猪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复合膳食纤维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和代谢组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设计及日粮
        6.2.3 饲养管理
        6.2.4 样品收集
        6.2.5 检测指标
        6.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6.3.2 菌群结构与分布
        6.3.3 代谢组分析
    6.4 讨论
        6.4.1 FM对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6.4.2 FM对仔猪肠道代谢组学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低温和桃胶涂膜对桃果实采后成熟衰老的调控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桃采后主要生理变化
        1.1 呼吸作用
        1.2 乙烯变化
        1.3 细胞壁的变化
        1.4 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
    2 影响桃果实贮藏的主要因素
        2.1 品种
        2.2 成熟度
        2.3 温度
        2.4 湿度
        2.5 气体成分
        2.6 病原菌
    3 组学研究的重要性
        3.1 代谢组
        3.2 转录组
        3.3 蛋白组
        3.4 多组学结合研究
    4 贮藏保鲜技术
        4.1 物理保鲜
        4.1.1 低温冷藏与热处理
        4.1.2 气调贮藏与减压贮藏
        4.2 化学保鲜
        4.2.1 1-MCP处理
        4.2.2 水杨酸处理
        4.3 生物保鲜
        4.3.1 利用微生物拮抗菌保鲜
        4.3.2 涂膜保鲜
第二章 桃果实低温贮藏过程中的转录和代谢水平动态变化
    1 引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乙烯释放量和果实硬度测定
        2.3 转录组分析
        2.4 转录组数据的qRT-PCR验证
        2.5 初生代谢物的测定
        2.6 多酚类物质的测定
        2.7 ABA,IAA和 JA含量的测定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乙烯释放速率及果实硬度
        3.2 桃果实不同贮藏期的基因表达模式
        3.3 TXH和JX中有相似表达模式的基因
        3.4 TXH和 JX共有DEGs
        3.5 桃在低温贮藏过程中初生代谢相关的变化
        3.6 初生代谢相关的DEGs
        3.7 与类黄酮及苯丙烷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相关的DEGs
        3.8 酚类和黄酮类化合物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3.9 低温贮藏对植物激素合成和信号转导的影响
        3.10 低温贮藏对蛋白质合成/修饰/泛素化、物质转运、光合作用和逆境响应等途径的影响
        3.11 桃低温贮藏过程中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
    4 讨论
        4.1 桃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代谢物含量变化受遗传背景影响较小
        4.2 桃在低温贮藏过程中对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的利用
        4.3 脯氨酸、丝氨酸和GABA在应对衰老和低温胁迫中的作用
        4.4 酚类物质在桃低温贮藏过程中起防御作用
        4.5 桃低温贮藏过程中植物激素的作用
        4.6 桃低温贮藏过程中物质运输相关途径的变化
    5 小结
第三章 桃胶作为一种新型可食性涂膜材料应用于桃果实保鲜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桃胶涂膜溶液的制备
        2.3 涂膜处理
        2.4 乙烯测定
        2.5 硬度测定
        2.6 失重率测定
        2.7 糖酸测定
        2.8 ABA,IAA和JA含量测定
        2.9 RNA-seq
        2.10 RNA-seq数据的qRT-PCR验证
        2.11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乙烯释放速率和硬度变化
        3.2 桃胶处理对桃果实糖酸含量的影响
        3.3 桃胶处理对‘锦绣’黄桃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3.4 桃胶处理对乙烯生物合成及果实软化相关基因的影响
        3.5 桃胶处理对衰老、病程和几丁质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6 桃胶处理对JA、ABA、IAA含量及相关信号途径基因表达的影响
        3.7 桃胶处理对转录因子的影响
    4 讨论
        4.1 乙烯信号途径的作用
        4.2 山梨醇与果实品质及逆境响应的关系
        4.3 IAA信号途径
        4.4 衰老与应激防御相关基因
    5 小结
第四章 桃果实成熟衰老相关候选基因PpSWEET15 的表达特性和功能分析
    1 引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桃SWEET家族基因分析
        2.2.1 桃SWEET基因家族内含子-外显子结构分析
        2.2.2 桃SWEET家族蛋白结构域分析
        2.2.3 PpSWEETs基因序列分析及构建系统进化树
        2.2.4 PpSWEETs基因家族的保守序列分析
        2.3 外源因子处理
        2.4 RNA提取、反转录和qRT-PCR
        2.5 酵母互补实验
        2.5.1 酵母突变体和表达载体
        2.5.2 PpSWEET15 基因的克隆
        2.5.3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2.5.4 酵母遗传转化
        2.5.5 转基因酵母生长分析
        2.6 PpSWEET15 转化Micro-Tom番茄
        2.6.1 PpSWEET15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2.6.2 农杆菌介导的Micro-Tom番茄转化
        2.6.3 转基因材料鉴定及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2.6.4 PpSWEET15 超表达番茄果实的糖含量测定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桃SWEET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及表达模式分析
        3.1.1 桃SWEET基因家族成员生物信息分析
        3.1.2 PpSWEETs基因家族成员内含子-外显子分析
        3.1.3 桃SWEETs基因的系统进化
        3.1.4 桃PpSWEETs蛋白的跨膜结构预测
        3.1.5 桃PpSWEETs蛋白的保守结构域分析及多序列比对分析
        3.1.6 桃PpSWEET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
        3.2 PpSWEET15 的表达模式
        3.3 PpSWEET15 的酵母互补实验
        3.4 PpSWEET15 超表达Micro-Tom番茄
        3.4.1 PpSWEET15 超表达Micro-Tom番茄植株表型
        3.4.2 PpSWEET15 超表达Micro-Tom番茄果实糖含量变化
    4 讨论
        4.1 桃PpSWEET家族的功能推测
        4.2 PpSWEET15 功能推测
    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枣着色过程中果皮结构及色素积累相关组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果实类黄酮类色素研究进展
        1.1 果实类黄酮类色素的种类及功能
        1.1.1 果实类黄酮类色素的种类
        1.1.2 果实类黄酮类色素的功能
        1.2 果实类黄酮类色素的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
        1.2.1 类黄酮类色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及结构基因
        1.2.2 类黄酮类色素合成的转录调控
        1.3 苯丙氨酸分支代谢木质素的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
        1.3.1 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
        1.3.2 结构基因对类黄酮类色素和木质素合成的调控
        1.3.3 转录因子对类黄酮类色素和木质素合成的调控
    2 枣红色素研究进展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营养成分含量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方法
        1.3.1 含水量的测定
        1.3.2 可溶性糖的测定
        1.3.3 非水溶性纤维的测定
        1.3.4 总类黄酮的测定
        1.3.5 总类胡萝卜素的测定
        1.3.6 总皂苷的测定
        1.3.7 有机酸的测定
        1.3.8 氨基酸的测定
        1.3.9 cAMP和cGMP的测定
        1.3.10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含水量变化
        2.2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2.3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非水溶性纤维含量变化
        2.4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总类黄酮、总类胡萝卜素和总皂苷含量变化
        2.5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氨基酸含量变化
        2.6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变化
        2.7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cAMP和cGMP含量变化
        2.8 冬枣果皮营养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冬枣不同着色期果皮细胞结构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冬枣果皮组织解剖结构的观察
        1.3.2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枣果皮细胞组成
        2.2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细胞动态变化
        2.2.1 冬枣果皮细胞层数及厚度变化
        2.2.2 不同着色期冬枣果皮细胞动态变化
        2.3 冬枣果皮色素沉积部位的观察
        2.4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冬枣果皮类黄酮类色素生物合成与调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代谢组分析方法
        1.3.2 转录组分析方法
        1.3.3 实时荧光定量(qRT-PCR)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的广靶代谢组差异分析
        2.1.1 不同着色期样品间的相关性检验
        2.1.2 着色期果皮与未着色期果皮差异代谢物的鉴定
        2.1.3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差异代谢物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2.1.4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类黄酮类代谢物的表达模式
        2.2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的转录组分析
        2.2.1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样品测序数据的评估
        2.2.2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样品间的相关性检验
        2.2.3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差异基因统计分析
        2.2.4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差异表达基因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2.2.5 调控冬枣果皮着色中类黄酮合成途径相关转录因子分析
        2.3 冬枣果皮类黄酮类色素合成途径的重建及关键合成基因的鉴别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木质素生物合成与调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枣果皮细胞壁主要构成成分在着色过程中的含量变化
        2.2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2.3 调控冬枣果皮着色中木质素合成相关转录因子分析
        2.3.1 MYB转录因子家族分析
        2.3.2 NAC转录因子家族分析
        2.4 冬枣果皮木质素合成途径中相关代谢物和结构基因分析
        2.4.1 冬枣果皮木质素合成相关代谢物在果皮着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2.4.2 冬枣果皮木质素合成相关结构基因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9)应用CNCPS-S绵羊模型预测日粮碳水化合物消化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试验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碳水化合物在反刍动物体内消化代谢
        1.2.2 碳水化合物需要量体系
        1.2.3 CNCPS-S模型综述
        1.2.4 模型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应用CNCPS-S模型预测全混合日粮碳水化合物绵羊瘤胃降解率的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1.2.2 试验设计安排与样品的采集
        1.2.3 分析与计算
        1.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1.3 结果与分析
        1.3.1 3种TMR CHO有效降解率的实测值
        1.3.2 3种TMR CHO有效降解率的CNCPS-S预测值
        1.3.3 碳水化合物瘤胃有效降解率实测值和CNCPS-S预测值得回归分析
        1.4 讨论
        1.4.1 3种TMR的 Kp与 DM的瘤胃降解特性
        1.4.2 CHO各组分瘤胃降解率分析
        1.4.3 CNCPS-S模型预测与实测CHO的瘤胃有效降解率的对比分析
        1.5 小结
    试验二 应用CNCPS-S模型预测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量及合成效率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2.2.2 试验设计
        2.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4 测定分析与计算公式
        2.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精粗比例饲粮绵羊瘤胃pH实测与预测值
        2.3.2 不同精粗比例饲粮绵羊MCP实测值与CNCPS-S预测值及能氮平衡分析
        2.3.3 MCP实测值与CNCPS-S预测值的回归分析
        2.4 讨论
        2.4.1 CNCPS-S模型预测与实测瘤胃pH的对比分析
        2.4.2 CNCPS-S模型预测与实测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量的对比分析
        2.5 小结
    试验三 应用CNCPS-S模型预测全混合饲粮过瘤胃碳水化合物绵羊肠道消化率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2.4 测定分析与计算
        3.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精粗比饲粮对DM、NDF、淀粉、氮和ADF育肥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3.2 不同精粗比饲粮对育肥羊氮代谢的影响
        3.3.3 3种饲粮CHO肠道消化率和CHO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的预测
        3.3.4 3种饲粮过瘤胃CHO的肠道消化率和CHO的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实测值
        3.3.5 3种饲粮过瘤胃CHO的肠道消化率和CHO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实测值与CNCPS-S预测值的回归分析
        3.4 讨论
        3.4.1 不同精粗比饲粮对DMI的影响及DMI实测值和预测值的比较分析
        3.4.2 不同精粗比饲粮对育肥羊DM和 OM养分表观消化率与氮代谢的影响
        3.4.3 3种饲粮过瘤胃CHO的肠道消化率和CHO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实测值与CNCPS-S预测值的回归分析
        3.5 小结
第三章 结论
第四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10)白星花金龟幼虫处理木耳和香菇菌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引言
    1.2 文献综述
        1.2.1 食用菌
        1.2.2 食用菌菌渣
        1.2.3 食用菌菌渣的用途
        1.2.4 土栖昆虫--白星花金龟
        1.2.5 腐殖质
    1.3 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药品及试剂
        2.2.1 试剂的配置
    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4 白星花金龟幼虫对菌渣的取食情况
        2.4.1 白星花金龟幼虫对不同地区不同菌渣的取食情况
        2.4.2 最佳饲养密度
    2.5 菌渣和虫粪各种性质的测定和分析
        2.5.1 营养元素含量的测定
        2.5.2 腐殖酸类似物、富里酸提取
        2.5.3 种子萌发指数测定
    2.6 白星花金龟幼虫转化过程中消耗的有机碳
        2.6.1 样品有机碳含量的测定
        2.6.2 核磁共振分析
        2.6.3 消耗不同类型有机碳的计算分析
    2.7 白星花金龟幼虫肠道细菌基因组提取、检测与分析
        2.7.1 白星花金龟幼虫肠道pH值的测定
        2.7.2 白星花金龟幼虫肠道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2.7.3 白星花金龟幼虫肠道细菌16S r DNA PCR扩增和产物纯化
        2.7.4 肠道细菌文库构建及高通量测序
        2.7.5 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及功能预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星花金龟幼虫对菌渣的取食能力分析
        3.1.1 白星花金龟幼虫对不同地区不同菌渣的取食情况
        3.1.2 白星花金龟幼虫对菌渣的取食效率分析
        3.1.3 不同菌渣中虫卵的孵化
    3.2 白星花金龟幼虫转化菌渣效果评估
        3.2.1 氮、磷、钾元素的含量
        3.2.2 萌发指数
        3.2.3 腐殖酸和富里酸含量的测定
        3.2.4 元素分析
    3.3 白星花金龟幼虫对有机碳利用情况的分析
        3.3.1 总有机碳分析
        3.3.2 不同类型有机碳的转化效率分析
    3.4 白星花金龟幼虫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
        3.4.1 肠道pH测定
        3.4.2 肠道微生物基因组提取
        3.4.3 高通量测序
        3.4.4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成熟度与环境对高狐茅半纤维素总量和成分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季铵修饰聚合物的制备及空气二氧化碳捕集性能研究[D]. 侯成龙. 浙江大学, 2021(01)
  • [2]畜禽粪便堆肥腐殖质促进微生物还原Cr(Ⅵ)研究[D]. 黄宏伟.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3]碱性甲醇预处理玉米秸秆油脂发酵策略的研究[D]. 王雪敏.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4]硼对大白菜品质和谷氨酰胺合成酶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D]. 冯德玉. 西南大学, 2021(01)
  • [5]灵武长枣贮藏期间果实硬度变化的生物学解析[D]. 王娟. 宁夏大学, 2021
  • [6]纯化膳食纤维对母猪繁殖性能及其和后代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D]. 伍剑. 广西大学, 2020(07)
  • [7]低温和桃胶涂膜对桃果实采后成熟衰老的调控及其机制[D]. 张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8]枣着色过程中果皮结构及色素积累相关组分研究[D]. 张琼.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9]应用CNCPS-S绵羊模型预测日粮碳水化合物消化率的研究[D]. 程曾.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10]白星花金龟幼虫处理木耳和香菇菌渣的研究[D]. 魏盼盼.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成熟度和环境对T.半纤维素总量和组成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