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巍[1](2021)在《威海市K村改造A6楼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化、集中化的建设趋势,社会生活水平也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房屋质量要求越来越合理化、精细化,居住条件的营造和改善成为各地市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一环。而其中的旧村改造项目由于其快速、集中的改善大量居民居住条件与幸福指数,但是由于改造楼房的质量问题,却经常带来负面舆论。因此,各工程管理方面的专家及学者都在积极探讨怎样才能改善旧村改造的房屋质量问题。所以,探究农村棚户区改造项目的质量监督管理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威海市K村旧村改造A6楼工程项目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该工程项目的基本概况,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建立单位做简单的介绍,通过4M1E法结合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去探讨参与主体、材料设备、施工技术、施工环境等影响因素对项目质量的影响成都,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与建筑要求,从确定质量目标、编制质量计划、实行质量控制、作出质量保证四个维度来设计了威海市K村旧村改造工程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本文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威海市K村旧村改造工程项目能够高标准通过验收,提高建筑质量标准,给K村居民提供舒适、安全、可靠的居住环境。并通过这次质量管理实践,为威海市其他地区的旧村改造工程提供优秀案例与实践指导。
赵阿峰[2](2021)在《浅谈钢筋保护层在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文中认为"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工程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钢筋混凝土的保护层在工程质量中已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无论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还是地方标准都不同程度的对钢筋保护层厚度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混凝土保护层的质量与厚度也是保证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前提,同时制约着工程的进度和控制着工程的整体质量,为混凝土结构在后期正常使用运行提供保障。本文主要针对温州绕城高速西南线第10标保护层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材料、人工、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控制。
朱磊[3](2021)在《基于BIM技术的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质量控制 ——以钢筋保护层质量控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钢筋保护层质量是制约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建筑形式,建造难度大、参建人员多、工期短等诸多因素,质量控制也迎来了更高的挑战,传统的管控方式已经很难满足项目建造过程的高标准需求,如何提升质量控制水平,实现高质量的生产目标,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住宅类建筑为研究对象,以钢筋保护层质量为切入点,首先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影响保护层质量的主要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值法筛选出关键因素;其次基于“乌鲁木齐某商业项目”编制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质量控制方案,构建了每个关键因素的控制流程,同时阐述BIM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对关键因素的控制,并且分析了控制成效。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1)通过调查问卷得到影响钢筋保护层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15个;运用AHP法和熵值法筛选出5个关键因素,权重的和超过50%;控制关键因素的优先次序为钢筋位置、支撑体系质量、模板拼装质量、钢筋尺寸、钢筋规格;(2)基于Revit软件开发的模型坐标转换,把模型坐标转换成施工坐标,借助智能全站仪移动端,实现了“BIM+智能全站仪”控制钢筋位置;支撑体系和模板拼装的质量控制借助信息平台的工艺库工具,在移动端对现场情况核对检查,实现BIM的质量控制;钢筋尺寸和规格的质量控制是在施工现场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将模型带到现场比对,实现了“BIM+AR”控制钢筋的尺寸和规格;根据信息平台的质量问题统计,应用BIM技术控制后,保护层的合格率分别为:板从88%提升至92.5%、梁从89.5%提升至95.5%、悬挑梁从89%提升至94%,由此可见,BIM技术对钢筋保护层质量控制效果显着;(3)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通过施工BIM对模板进行危险性判断,未出现高大模板,对支撑体系进行刚度和稳定性验算,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并且对大体积混凝土开发了基于Revit软件的温度监测模块,应用数据显示混凝土表面最高温度为55℃,内部温度峰值在混凝土浇筑后的1d后出现,峰值温度为60.5℃,随后温度逐渐趋于稳定并维持在31-33℃,温度变化速率和内外温差均满足温控要求,且在模板拆除后未出现危害裂缝,可揭示BIM技术对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性;(4)在“乌鲁木齐某商业项目”施工质量控制中,“BIM+智能全站仪+AR”技术减少了钢筋工程81%的质量缺陷,信息平台的工艺库工具减少了模板工程83%的质量问题;BIM技术提高了整体的施工质量,降低了人为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提升了施工质量控制水平,更好地完成了施工质量目标。
李从文[4](2020)在《非正式控制影响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国家进入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时代,但不断出现建筑质量问题仍然困扰着人们,不符合美好生活品质上升的需求。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也应该更加关注质量的提升。建筑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种规范与标准都制定得比较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与质量监督体系也比较健全,施工质量主要依靠以正式契约以及各种标准法规等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正式控制进行控制,但根据近些年的质量检查反馈,工程质量总体情况并不如人们想象那样得到大幅提升,这样的差异反映了除了正式控制外,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还有其他方面。通过对项目实际情况和相关文献的调查,发现一些非正式控制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不能忽视。以往的研究对非正式控制在质量控制中的关联影响开展较少,现如今,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其在正式控制的基础上对施工质量控制的影响,以期有助于提高质量控制的效果。本文基于质量控制的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影响展开研究,在对质量控制、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采用调查法与文献分析法对施工阶段质量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提出人在质量问题的产生与处理上具有主观能动性,需要引入与人相关的非正式控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而后,针对非正式控制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进行总结,分析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不同的组合方式下质量控制的效果差异,基于正式控制加正面与负面非正式控制的组合情形构建了业主、承包商、监理的三方一次性博弈模型、有限次与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通过博弈模型的推演分析,明确非正式控制作用机理,并结合博弈分析结果,得出为减少非正式控制的负面效应需要设法构建无限次的博弈情况,并提出一定的改进质量控制的措施。本文从业主的视角引入非正式控制因素,开展工程质量控制问题的研究,并提出了改进质量控制的相关办法和建议,以期有理有据的从实际层面上推进了工程质量的控制工作。同时,将非正式控制引入质量控制与管理的研究中,丰富了相关的研究内容,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陈君[5](2020)在《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为研究对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运用项目质量风险管理理论,制定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原则和内容,通过鱼骨法确定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风险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基本思想对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风险进行了评估,建立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主要研究内容论见下:(1)研究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相关理论,为制定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目标和建立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奠定基础。(2)针对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的各分项工程、施工条件、工程特点等工程概况,深入分析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施工重点、难点等控制性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流程,为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各分项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基础。(3)研究确定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原则和内容,制定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钻孔桩、承台、墩台等各分项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具体措施。运用鱼骨图法分析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风险因素,并对开展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风险评估。(4)建立了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整体工程质量管理的控制体系和运行机制。确定了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组织机构及作业工区。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是使用PDCA循环法实现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分为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决策阶段、项目施工阶段和施工验收阶段四个阶段进行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该论文有图43幅,表15个,参考文献52篇。
侯建[6](2020)在《某现高铁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高速铁路是交通运输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先进生产力,我国的高速铁路与客运专线经过多年的运营实践,无砟轨道的施工技术也得到很快的发展并逐渐成熟,其轨道的稳定性越来越高,耐久性逐渐增加,安全性也显着提高。在施工中实行过程质量控制,保证产品质量一次达标,才能为高速列车运行的平顺安全及轨道的维护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论文首先搜集国内外关于双块无砟轨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相关文献,对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控制方法进行理论阐释,以此作为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指出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控制要点主要包括轨道控制网测设和无砟道床施工,无砟道床施工内容主要包括支承层、端刺及锚固钢销钉、桥梁段混凝土底座、隔离层、弹性垫层以及混凝土道床板,通过工程实例说明了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要点的控制方法。以武广高铁工程项目施工控制为背景,指出施工质量影响因素控制内容包括质量检验、控制系统,设置质量控制点,控制工程“见证点”以及“级配质量”控制内容,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生产因素包括人力资源要素、原材料要素、机械设备要素、环境要素、施工方法要素,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非生产因素包括政策要素和工期要素,结合工程实际说明了施工质量影响因素控制方法。从众多的已完高铁建设项目中发现,建设工期管理是时刻变化的动态管理过程,最初设计的工期会完全偏离实际的建设工期,在施工过程中,将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对工期控制的难度很大。关于建设项目中对质量、进度和成本的控制,则没有很好的的合理控制条件。因此虽然我国高铁建设标准非常高,其经济性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评估。所有施工项目的工期都会受到工程造价成本、工程投资总额的限制,并受到工程建设质量和资源需求的合理配置的直接影响。因此,对工程项目建设工期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控制,对于业主、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等各建设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最后提出了武广高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完善对策,提出针对关键点的质量控制措施以及相关的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对质量管理机制、施工程序、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监管体系等控制因素分析,总结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管理意识、管理水平、管理制度、责权利等方面。并针对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场施工控制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并制定了质量保证措施。
侯月航[7](2020)在《对M住宅工程返工问题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行业面临许多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人们需求的不断提升,使得建造活动更为复杂,而这种复杂性使得工程问题日益凸显,如成本超支、工期延误。其中,建造过程中返工的发生对其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如何减少返工的发生是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对M住宅的返工工程进行分析探讨,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M住宅工程的监理通知单、监理月报、工程函件及工程变更等合同文件中所记录的返工工程,共归纳1562个返工工程,分析所采用的的研究方法为文献及案例研究。首先对国内外返工研究现状及所需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给出本文的返工研究范围。其次对M住宅工程中因施工单位引起的返工工程进行分类,分类依据为建设和安装工程量清单中的分部工程及措施项目,分析出哪些(子)分部工程最容易出现返工,并对该工程中的返工原因进行探讨。最后,对工程变更引起的返工及造成的无效成本进行分析。本文基于对M住宅工程返工问题的研究内容,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措施项目及墙柱面装饰与隔离、幕墙工程是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时最易发生返工的分部工程;第二,在发生频率较高的三大分部工程中,钢筋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及墙面抹灰工程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施工过程中需加强质量监督及管理;第三,该住宅工程最主要的返工因素主要为施工成果不符合规范或设计要求、偷工减料及已完工程及设备保护因素;第四,M住宅工程售楼部最容易因工程变更发生返工工程,且大多与建设单位有关,但施工单位造成的维修成本远远大于因设计、建设单位造成的无效成本。因此,本文从合同、经济、组织结构及教育培训方面提出了减少返工的相关措施。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从业人员及管理者提供借鉴,同时也希望返工问题在以后的建造工作中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但是,因时间、返工成本搜集、数据搜集等方面因素的限制,研究难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该工程仅搜集到了与工程变更相关的无效成本,难以对该工程的返工成本有整体把握;且单从一个案例总结的返工因素可能会造成一些因素的缺失,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从不同建筑类型不同角度进行深度研究。
赵雅慧[8](2020)在《高层框架结构加层加固方法研究及有限元分析》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缺。为缓解建设用地压力,增加建筑物使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筑物的加层改造已被广泛应用。本文结合某在建框架结构为满足加层需要而对已建主体结构进行鉴定加固的工程实际,对加固改造过程中所涉及的结构检测鉴定内容、国内外常用加固处理方法进行了系统地归纳。通过PKPM软件,对加固前后的加层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针对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构件,提出不同的加固方案。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采用不同加固方案加固的框架柱进行模拟分析,并对其加固效果进行了比较与评价,从而为高层框架结构加层加固方案进行优选,可为类似加层加固工程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现有建筑物常用的加固方法进行了系统地归纳,介绍了不同加固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并对国内外加固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以一具体高层框架结构加层工程实际为背景,阐述建筑物检测鉴定的内容,并对已建主体结构的工程质量进行现场检测鉴定,为结构的加固改造设计提供依据。2、采用PKPM软件对直接加层结构进行整体建模计算,对结构框架柱轴压比、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剪重比、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自振周期、有效质量系数等参数进行分析,验证了原结构在直接加层前需进行加固处理。结合主体结构检测鉴定结论,提出三种框架柱的加固方案:方案一为增大截面加固法;方案二为外粘型钢加固法;方案三为地下室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其他各层采用外粘型钢加固法的复合加固法。对于楼板裂缝,采用粘贴碳纤维布法进行加固。运用PKPM软件JDJG模块,建立采用不同方案加固后加层结构的整体模型,对加固前后结构各项力学指标进行对比,评价三种方案的整体加固效果。结果表明,三种加固方案加固后,结构各项参数均满足规范要求,且增大截面加固法对于结构承载力及其抵抗变形能力的作用效果最好,而复合加固法对于结构抗震性能的提高效果最为显着。3、运用ABAQUS建立不同加固方案下柱的有限元模型,对柱位移云图、混凝土柱体等效塑性应变累积量PEEQ、弯矩-应力曲线和钢筋网等效应力MISES云图、滞回曲线等进行对比,评价不同加固方案对局部构件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增大截面加固柱抵抗损伤的能力、抵抗变形的性能以及对承载力的提高效果优于外粘型钢加固柱;外粘型钢加固柱抗震性能优于增大截面加固柱。通过对不同方案的整体加固效果及局部构件加固效果的比较,结合实际因素,对加层加固方案进行优选后选择复合加固法对工程实际进行加固。
冯杨[9](2019)在《现浇综合管廊主体结构施工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广的一项新技术,施工质量好坏对于保障综合管廊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由于我国综合管廊起步晚、发展慢,施工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进行综合管廊施工质量评价研究对于保证综合管廊的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综合管廊主体结构施工方法较多,目前主要以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方法为主,论文以施工企业为评价主体,针对该类主体结构施工质量进行研究,通过质量评价提高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及综合管廊施工质量。论文通过对六盘水市综合管廊和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珠山路综合管廊工程施工现场调研,分析总结了现浇综合管廊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及表现形式,依据有关施工规范、规程、标准和质量评价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初步选取了现浇综合管廊主体结构施工质量评价指标,并通过指标精简合并及问卷调查对初选指标进行了筛选,建立了现浇综合管廊主体结构施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对综合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选取可拓物元法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建立了现浇综合管廊主体结构施工质量评价模型;最后依据建立的综合管廊施工质量评价模型对案例工程进行施工质量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参评专家意见得到了案例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对改进后的施工质量进行二次评价,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对综合管廊现浇主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具有应用价值。
齐超[10](2019)在《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造价管理及设计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基础建设投入逐年增大,建筑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就要加快从劳动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然而,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管理环节,目前以人工为主的管理手段很难适应先进的施工管理要求,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现有管理信息系统大都针对某类特定分项完成简单的日常工作,缺乏辅助决策等集成功能,且系统兼容性和扩展性不强,各系统之间不能有效衔接。造价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旨在解决系统适用范围小、数据共享难、协同性不强等问题,为建筑企业减少人员和时间上的投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本文针对某油田公司实际需求,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角度出发,对工程项目管理各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基于MVC技术开发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从决策算法优化、设计方案优化、BIM技术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分析,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1.为了解决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中辅助决策功能的多维度决策问题,提出了解决混合测度决策问题的优势度决策法,给出一组优势相关的定义对优势度求取方法进行改进,对其互补性和一致性进行验证。对改进方法的排序向量、优势向量、比较向量的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表明了改进方法的计算量小、精确性高、通用性好,并通过实例证明了其有效性,实现了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算法优化。2.从实际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与工程结构抗震性能的协调性出发,对相同造价情况下的未增加控制措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与分别增加防屈曲支持措施和隔震支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减震抗震性能对比,对三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和倒塌安全储备系数进行分析,研究了抗倒塌设计参数与倒塌安全储备系数之间存在的具体关系,进而总结归纳出最强抗倒塌能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完成了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优化。3.基于MVC框架,通过系统的可行性和使用需求分析,利用UML建模设计划分出工程造价信息、模板、投标报价、成本估算、项目管理、系统维护等六个功能模块。将B/S三层架构模式应用于系统设计和数据库建立,对相应系统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实现了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4.采用BIM技术模拟实际施工现场对施工过程进行综合分析,重点从施工现场造价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施工中的挤压和碰撞及施工现场材料布局、潜在危险源,提出了通过有限元分析技术发现施工中的应力损伤,为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扩展奠定了基础。
二、浅谈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威海市K村改造A6楼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威海市K村改造A6楼工程项目概况及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
2.1 项目概况 |
2.1.1 项目基本情况 |
2.1.2 参与单位介绍 |
2.1.3 项目质量要求 |
2.2 项目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1 质量管理重点分析 |
2.2.2 运用 4M1E法设计调查问卷 |
2.2.3 问卷分析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威海市K村改造A6楼工程项目质量规划 |
3.1 项目质量目标制定 |
3.1.1 项目总质量目标 |
3.1.2 项目分项质量目标 |
3.2 质量计划编制 |
3.2.1 项目施工准备阶段的资源计划 |
3.2.2 项目施工阶段的运行计划 |
3.2.3 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的监督计划 |
3.3 项目质量管理资源配置 |
3.3.1 人员配置 |
3.3.2 施工机械配置 |
3.3.3 施工材料放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威海市K村改造A6楼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
4.1 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
4.1.1 参与主体的质量控制 |
4.1.2 材料设备的质量控制 |
4.1.3 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 |
4.2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
4.2.1 施工技术管理的质量控制 |
4.2.2 材料设备管理的质量控制 |
4.2.3 施工环境管理的质量控制 |
4.3 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
4.3.1 规范参与主体的验收程序 |
4.3.2 建立施工技术的质量评估制度 |
4.3.3 提高材料设备的质量验收标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威海市K村改造A6楼工程项目质量保证 |
5.1 加强项目质量管理的制度保证 |
5.1.1 建立三级质量管理体系 |
5.1.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5.1.3 实施激励提效制度 |
5.2 提升项目参与主体的质量意识 |
5.2.1 提升建设单位的质量意识 |
5.2.2 提升施工单位的质量意识 |
5.2.3 提升监理单位的质量意识 |
5.3 做好材料设备管理的保证措施 |
5.3.1 强化材料供应管理 |
5.3.2 强化技术设备保证 |
5.4 完善工程项目协调环境 |
5.4.1 完善工程项目协调机制的硬件环境 |
5.4.2 完善工程项目协调机制的软件环境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2)浅谈钢筋保护层在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及地理环境 |
2 项目施工过程中保护层出现的问题及产生的后果 |
2.1 混凝土钢筋保护层过薄 |
2.2 钢筋保护层过厚 |
3 项目施工中钢筋保护层出现的问题原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
3.1 钢筋保护层出现的问题原因分析 |
3.1.1 技术人员对工人技术交底不到位 |
3.1.2 垫块质量差,数量不足 |
3.1.3 原材料不合格,混凝土坍落度不满足要求 |
3.1.4 不能按规范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振捣 |
3.2 针对以上原因采取的防治措施 |
4 采取措施后取得的显着效果 |
5 结束语 |
(3)基于BIM技术的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质量控制 ——以钢筋保护层质量控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混凝土质量控制理论 |
2.1 质量控制理论 |
2.2 BIM技术 |
2.3 AHP法 |
2.4 熵值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钢筋保护层质量缺陷问题分析 |
3.1 钢筋工程质量问题分析 |
3.2 模板及支撑体系质量问题分析 |
3.3 混凝土工程质量问题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钢筋保护层质量的关键因素筛选 |
4.1 影响钢筋保护层质量的主要因素 |
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4.3 熵值法确定权重 |
4.4 筛选关键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BIM技术的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控制 |
5.1 工程概况 |
5.2 BIM技术的实施基础 |
5.3 编制基于BIM的工程质量专项施工方案 |
5.4 基于BIM的钢筋保护层质量控制 |
5.5 BIM技术在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5.6 基于BIM技术的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控制的改进 |
5.7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质量控制的效果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钢筋保护层质量问题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2 REVIT模型坐标转换源代码 |
附录3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源代码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非正式控制影响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的意义 |
1.2.2 研究的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1 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
1.3.2 非正式控制相关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采用的技术路线 |
1.4.4 新颖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基本概念 |
2.1.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
2.1.2 施工质量控制 |
2.2 正式与非正式控制概述 |
2.2.1 正式控制 |
2.2.2 非正式控制 |
2.2.3 正式与非正式控制的联系 |
2.3 博弈理论 |
2.3.1 博弈论概述 |
2.3.2 博弈论的基本模型 |
2.3.3 一次博弈与重复博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现状调查 |
3.1.1 建筑市场现状 |
3.1.2 质量问题现状 |
3.1.3 正式控制现状小结 |
3.2 问题分析 |
3.2.1 代表性质量问题的成因分析 |
3.2.2 主要问题发生的概率分析 |
3.2.3 非正式控制的提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正式控制影响下的质量控制博弈分析 |
4.1 非正式控制影响下质量控制效应分析 |
4.1.1 非正式控制的要素分析 |
4.1.2 非正式控制的正面与负面效应 |
4.1.3 正式与非正式控制组合方式分析 |
4.2 建筑工程三方主体一次性博弈模型 |
4.2.1 模型基本假设 |
4.2.2 模型的构建 |
4.2.3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
4.3 非正式控制影响下有限次重复博弈模型 |
4.3.1 模型基本假设 |
4.3.2 模型的构建 |
4.3.3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
4.4 非正式控制影响下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 |
4.4.1 模型基本假设 |
4.4.2 模型的构建 |
4.4.3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博弈分析的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办法 |
5.1 加强质量信息传递 |
5.1.1 博弈过程分析 |
5.1.2 控制办法建议 |
5.2 强化信任机制 |
5.2.1 博弈过程分析 |
5.2.2 控制办法建议 |
5.3 增加监理取费及惩罚力度 |
5.3.1 博弈过程分析 |
5.3.2 控制办法建议 |
5.4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
5.4.1 博弈过程分析 |
5.4.2 控制办法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X项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案例分析 |
6.1 案例概况 |
6.1.1 工程概况 |
6.1.2 质量控制模式 |
6.1.3 项目工程质量现状及问题分析 |
6.2 X项目质量控制结果 |
6.2.1 业主方处理内容 |
6.2.2 X项目质量控制效果 |
6.3 案例总结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5)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相关理论 |
2.1 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含义 |
2.2 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方法 |
2.3 项目质量管理理论模型 |
2.4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3 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各分项工程质量管控标准研究 |
3.1 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工程概况 |
3.2 “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控标准 |
3.3 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各分项工程质量管控标准 |
3.4 本章小结 |
4 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研究 |
4.1 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原则和内容 |
4.2 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各分项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具体措施 |
4.3 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控制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控体系建立及运行机制 |
5.1 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控体系的建立 |
5.2 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体系的运行机制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某现高铁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双块式无砟轨道的发展 |
1.3.2 双块式轨道结构施工 |
1.3.3 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研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2 武广高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2.1 项目简介及设计情况 |
2.1.1 项目简介 |
2.1.2 设计情况 |
2.1.3 工程、地质水文情况及环境特征 |
2.2 双块式无砟轨道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理论基础 |
2.2.1 双块式无砟轨道 |
2.2.2 施工质量控制 |
2.3 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理论 |
2.3.1 施工质量控制原则 |
2.3.2 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内容 |
2.4 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生产因素分析 |
2.4.1 人力资源要素 |
2.4.2 .原材料要素 |
2.4.3 .机械设备要素 |
2.4.4 .环境要素分析 |
2.4.5 .施工方法要素分析 |
2.4.6 .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非生产因素分析 |
3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的问题和原因 |
3.1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
3.1.1 质量管理机制不健全 |
3.1.2 没有制定科学的施工程序 |
3.1.3 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较低 |
3.1.4 质量监控和测量体系不完善 |
3.1.5 工程项目整体质量存在缺陷 |
3.2 施工质量控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
3.2.2 质量管理水平不高 |
3.2.3 质量管理制度没有得到落实 |
3.2.4 管理人员权责利不匹配 |
4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的完善对策 |
4.1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4.1.1 轨道控制网测设 |
4.2 双块式无砟道床施工 |
4.2.1 一般规定 |
4.2.2 路基支承层施工 |
4.2.3 路基端刺施工 |
4.2.4 桥梁段混凝土底座施工 |
4.2.4.1 施工准备 |
4.2.4.2 底座板施工 |
4.2.4.3 梁面清理 |
4.2.4.4 连接钢筋安装、植筋 |
4.2.4.5 底座板测量放线 |
4.2.4.6 梁端挡水台和伸缩缝施工 |
4.2.4.7 底座板钢筋加工与安装 |
4.2.4.8 钢筋安装 |
4.2.4.9 底座板模板安装 |
4.2.4.10 底座板混凝土浇筑 |
4.2.4.11 模板拆除 |
4.2.5 隔离层、弹性垫板施工 |
4.2.6 道床板施工 |
4.3 .关键点质量控制措施 |
4.3.1 轨道控制网质量控制 |
4.3.2 底座板施工质量控制 |
4.4 轨道板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
4.5 质量保证措施 |
4.5.1 建立质量控制机制 |
4.5.2 完善质检人员组成 |
4.5.3 建立完整的质量检查制度 |
4.5.4 落实质量责任制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对M住宅工程返工问题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依据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返工定义 |
2.1.2 返工对工程成本绩效的影响 |
2.1.3 返工原因 |
2.1.4 返工措施 |
2.2 分部工程及措施项目的组成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M住宅工程项目相关信息 |
3.1.1 M住宅工程项目概况 |
3.1.2 M住宅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 |
3.2 M住宅工程项目返工工程分类 |
3.2.1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分部工程中涉及返工的子分部工程 |
3.2.2 措施项目中涉及返工的子分部工程 |
3.2.3 其他分部工程中涉及返工的子分部工程 |
3.3 分部工程中返工发生原因 |
3.3.1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中返工发生原因 |
3.3.2 措施项目中返工发生原因 |
3.3.3 墙、柱面装饰与隔断、幕墙工程中返工发生原因 |
3.3.4 电气设备安装工程中返工发生原因 |
3.3.5 屋面及防水分部工程中返工发生原因 |
3.3.6 其他分部工程中的返工发生原因 |
3.4 与工程变更相关的返工 |
第4章 结论 |
4.1 总结 |
4.2 启示 |
4.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谢辞 |
附录一 监理通知单(示例) |
附录二 违约罚款单(示例) |
附录三 工程函(示例) |
附录四 工程变更(示例) |
附录五 质量维修补充协议(示例) |
附录六 返工工程汇总表(部分) |
(8)高层框架结构加层加固方法研究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
1.3 建筑加层改造方法 |
1.4 常用加固处理方法 |
1.5 现阶段我国加层研究中改造存在的问题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某高层框架结构的检测鉴定 |
2.1 加层改造的工作流程 |
2.2 结构检测鉴定的内容及方法 |
2.3 某酒店框架结构检测鉴定 |
2.4 本章小结 |
3 某酒店框架结构加层加固设计 |
3.1 PKPM计算软件应用简介 |
3.2 直接加层结构整体性能分析 |
3.3 结构加固设计 |
3.4 三种方案整体加固效果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4 框架柱加固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简介 |
4.2 不同方案加固框架柱有限元分析 |
4.3 框架柱不同方案加固效果评价 |
4.4 整体与局部构件加固效果对比及加固方案的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现浇综合管廊主体结构施工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综述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综合管廊概念及施工质量问题研究 |
2.1 综合管廊综述 |
2.1.1 综合管廊定义及分类 |
2.1.2 综合管廊工程质量特点 |
2.1.3 综合管廊施工方法 |
2.2 现浇综合管廊结构施工质量问题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综合管廊施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体系构建流程及原则 |
3.1.1 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
3.1.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 综合管廊施工质量评价指标初选 |
3.3 初选指标分析 |
3.4 评价指标的筛选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
3.4.1 评价指标的筛选 |
3.4.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4 综合管廊施工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4.1.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4.1.2 层次分析法在综合管廊施工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
4.2 基于可拓物元法构建综合管廊施工质量评价模型 |
4.2.1 评价方法对比与选择 |
4.2.2 可拓物元法组成 |
4.2.3 基于可拓物元法施工质量评价步骤 |
4.3 本章小结 |
5 案例应用与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2 综合管廊施工质量评价 |
5.3 综合管廊施工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5.4 改进及效果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活动及成果 |
附录2 现浇综合管廊主体结构施工质量评价指标筛选调查问卷 |
附录3 现浇综合管廊主体结构施工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4 可拓物元法计算程序 |
(10)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造价管理及设计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 |
1.2.2 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
1.2.3 BIM技术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2 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关键决策算法改进 |
2.1 引言 |
2.2 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概述及算法问题提出 |
2.3 优势度的求取 |
2.4 排序方法分析 |
2.4.1 基于排序向量的排序方法 |
2.4.2 基于优势向量的排序方法 |
2.4.3 基于比较向量的排序方法 |
2.5 排序方法的本质研究及改进 |
2.6 算例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设计方案研究 |
3.1 引言 |
3.2 减震装置与隔震装置及其原理 |
3.2.1 防屈曲支撑及其减震原理 |
3.2.2 叠层橡胶支座及其隔震原理 |
3.3 基于相同造价下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设计优化 |
3.3.1 相同造价的概念及传统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结构设计 |
3.3.2 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
3.3.3 隔震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设计 |
3.3.4 三种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抗震设计及验证 |
3.4 三种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结构分析模型的建立 |
3.4.1 OpenSees程序模块及其模型需求信息 |
3.4.2 基于OpenSees的结构模型 |
3.5 相同造价下三种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IDA曲线 |
3.5.1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 |
3.5.2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确定 |
3.5.3 结构损伤指标及倒塌判别准则的确定 |
3.5.4 增量动态分析及其曲线 |
3.6 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地震易损性曲线的求取 |
3.6.1 易损性曲线的计算步骤 |
3.6.2 三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曲线 |
3.7 考虑控制装置价格变化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 |
3.7.1 考虑价格变化的地震易损性曲线 |
3.7.2 考虑价格变化的倒塌安全储备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基于相同造价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设计方案优化 |
4.1 引言 |
4.2 加控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抗倒塌设计参数 |
4.2.1 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整体抗侧刚度 |
4.2.2 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最小刚重比 |
4.2.3 隔震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水平减震系数 |
4.3 加控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设计方案优化 |
4.3.1 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设计方案优化 |
4.3.2 隔震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设计方案优化 |
4.4 安全储备系数与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设计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
4.4.1 安全储备系数与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抗侧刚度间的关系 |
4.4.2 倒塌安全储备系数与防屈曲支撑框架建筑的最小刚重比间的关系 |
4.4.3 倒塌安全信备系数与隔震装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水平减震系数间的关系 |
4.4.4 最强抗倒塌能力的加控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设计方法 |
4.4.5 设计方法的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BIM技术融合应用 |
5.1 引言 |
5.2 采用的主要技术 |
5.2.1 MVC框架 |
5.2.2 B/S结构 |
5.2.3 UML语言 |
5.3 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初步设计 |
5.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5.3.2 系统需求分析及用户角色设计 |
5.3.3 业务模型建模 |
5.4 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详细设计和实现 |
5.4.1 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 |
5.4.2 数据库的建立 |
5.5 BIM技术在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融合 |
5.5.1 施工现场原料布局的管理 |
5.5.2 建筑危险源识别 |
5.5.3 施工现场入口秩序的管理 |
5.5.4 施工现场详细零件的管理 |
5.5.5 在项目完成阶段的使用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浅谈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威海市K村改造A6楼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张巍.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2)
- [2]浅谈钢筋保护层在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J]. 赵阿峰. 四川水泥, 2021(05)
- [3]基于BIM技术的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质量控制 ——以钢筋保护层质量控制为例[D]. 朱磊.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4]非正式控制影响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 李从文. 广西大学, 2020(07)
- [5]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D]. 陈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6]某现高铁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 侯建.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7]对M住宅工程返工问题的案例研究[D]. 侯月航.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8]高层框架结构加层加固方法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 赵雅慧.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9]现浇综合管廊主体结构施工质量评价研究[D]. 冯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10]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造价管理及设计方案优化研究[D]. 齐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