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悬浮列车是如何“飞”起来的?

磁悬浮列车是如何“飞”起来的?

一、磁浮列车如何“飞”?(论文文献综述)

赖晴鹰[1](2020)在《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运营速度200 km/h的中速磁浮是一种服务于城市圈内大流量、高密度客流的新型轨道交通方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提升中速磁浮商业运营竞争力,需要在规划和运营阶段,以运行效率和运行能耗最优为目标,研究中速磁浮系统运行策略优化问题。为此,本文探讨中速磁浮运(运行层)、控(列控层)、电(供电层)3个层次的一体化优化策略(即列车运行图、列车目标速度曲线、直线电机控制策略),使中速磁浮列车高效、节能运行,为中速磁浮的规划、设计和行车组织优化提供理论支持。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问题的形式化理论模型。分析中速磁浮系统的工作原理,探讨影响中速磁浮列车运行效率与能耗的相关参数及其关系,确定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问题所包含的关键决策变量(即时间、速度、电气量),并构建一体化优化问题的形式化理论模型。为了求解该大规模组合优化问题,提出“中间切入,先深后宽,先细后全”的分层求解思路,具体为:以单列车为对象,研究中速磁浮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向下“深入”至供电层面的直线电机,研究中速磁浮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问题:建立列车速度与电气参数的关系,进一步给出精细化的列车运行速度曲线;再将研究对象从单列车“拓宽”至运行层面的列车群,研究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问题,得到高效、节能的全息列车运行图。(2)中速磁浮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以单列车为研究对象,分析中速磁浮动力学模型,考虑影响列车运行的因素(包括最大牵引力及制动力、运行阻力特性、区间限速、二维速度防护和坡度等),以机械能耗最小为目标,构建中速磁浮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提出动态规划和混合整数规划的中速磁浮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方法,得到列车目标运行速度曲线。(3)中速磁浮列控层和供电层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以单列车目标速度曲线研究结论为基础,向下“深入”至供电层面的直线电机,利用列车目标速度曲线构造有效的列车运行速度解空间,以牵引能耗最小为目标,研究中速磁浮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问题。构建转子定向磁场控制方式下的长定子直线电机、机械系统以及运行阻力特性的数学等效方程。结合列车动态运行方程,提出融合电机仿真的中速磁浮列控层和供电层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方法,得到精细化的列车运行速度曲线。(4)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整体优化。将研究对象从单列车“拓宽”至运行层面的列车群,以乘客总旅行时间和运行能耗最小为目标,考虑列车满载率与能耗(悬浮能耗+牵引能耗)的关系,提出了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整体优化方法,具体为:列车发车时刻优化、牵引能耗与列车质量线性回归方程备选集构建、区间运行时分优化、精细化运行策略生成及验证等4个关键步骤,得到包含时间、空间、速度、电气量等多维数据的全息列车运行图。

王宇飞[2](2020)在《高速磁悬浮系统的电磁发射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高速磁悬浮系统运用直线同步电机技术,以地面导轨驱动、电磁悬浮的方式,可以使列车最高时速达到600km/h,但因此所产生的电磁发射可能对车内乘客及一些小型设备造成影响。由于高速磁浮主要电磁发射源干扰频率、分布位置及其组成结构与传统高速轮轨列车有很大不同,因而本文专门提出了针对高速磁浮电磁发射特性的研究方法。本文首先通过介绍高速磁悬浮牵引供电系统,分析高速磁悬浮潜在的电磁发射来源。其中,长定子直线同步电机是高速磁浮最主要的电磁发射源。它通过调节定转子之间的气隙磁场,同时实现列车的悬浮和驱动,但磁场会从电机切向面的两侧对外产生泄漏。因此,本文先对直线电机电磁发射的根源,即气隙磁场进行研究。通过建立直线电机二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并用数学解析法加以验证,研究影响长定子直线电机气隙磁场变化的不同因素。通过虚功法计算直线电机受力来分析气隙磁场变化带来的影响。通过此部分研究,确定在高速磁浮列车实际运行情况下,使得直线电机产生最大电磁发射时的电气参数。然后,对于直线电机低频交流发射的电流来源,即高速磁浮地面变流系统进行研究。在Simplorer中设计与仿真变流系统及控制模块,分析不同变流单元的性能。通过将电路模型与直线电机模型的联合仿真,研究变流系统输出电压电流波形,并通过频谱分析讨论高速磁浮直线电机电枢电流的基波频率及高次谐波成分随转子平移速度及调制载波等因素的影响。最后,在Maxwell 3D中构建直线电机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结合高速磁浮车体及轨道模型,研究高速磁浮列车直线电机的电磁发射特性,并特别考虑了列车行驶速度这一因素。通过采样并与相关限值比较来量化分析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其中的低频交流磁场发射的主要分布频率及大小会随着磁浮列车行驶速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此外,本文还专门通过故障态仿真分析,研究电枢三相交流电平衡性对于低频交流磁场发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枢三相电平衡时,直线电机低频电磁发射满足相关限值要求,不会对乘客及相关小型设备造成影响。但是在一侧电机缺相工况下,车内磁场总体向缺相电机侧偏移,且幅值有近10倍的提升,对佩戴心脏起搏器及植入性人工耳蜗的乘客影响较大。因此,建议在列车实际运行途中,对直线电机电枢三相电的平衡性采取实时检测与调控,以防止车内低频电磁发射量的明显增加。通过对地板加设1.5mm硅钢薄层,可有效抑制一侧电机缺相工况下车内的磁场发射,并使其满足相关限值要求。

杨宗元[3](2020)在《磁浮列车泄流通道与车体过电压的雷击响应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磁浮列车运行于高架线路或空旷地带时,由于车体上方没有任何雷电屏蔽防护措施,因此容易遭受雷电的直接侵袭,而且列车高速行驶时车体与轨道仅有厘米级的气隙,这使得磁浮列车的雷击接地系统与地面固定设施、高空飞行器和传统轮轨列车有着显着差异。当磁浮列车遭受直击雷后,雷电流通过车厢和接地系统泄入大地,在这个过程中会使得车体过电压急剧增大,威胁车载设备和人员的安全,因此有必要开展磁浮列车遭受直击雷时车体过电压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对电子电力设施雷电效应及相关雷击防护的研究,基于磁浮列车雷击接地系统搭建了整车集总参数电路仿真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和等效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磁浮列车多路径泄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雷电直击磁浮列车后车体对地电位迅速抬升,当车轨气隙间电场达到空气击穿阈值时车轨气隙将被击穿成为雷电流泄流通道。在一次雷击中,磁浮列车呈现出多路径泄流现象,即有多个车轨气隙同时被击穿,遭受直击雷的车体具有最多的泄流通道而离落雷点越远的车体则较少甚至没有泄流通道。基于磁浮列车整车雷击车体过电压电路模型开展了磁浮列车车体对地过电压和车厢横向过电压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雷电流峰值、落雷点、车体接地系统阻抗和车轨气隙电场结构均对车体对地过电压和车厢横向过电压有一定影响,其中车轨气隙击穿阈值对车体对地过电压影响最大,击穿阈值越低则车体对地过电压近似线性降低,而落雷点则对车厢横向过电压作用较大,中部车体落雷时的最大车厢横向过电压比端车落雷时的情况有大幅度降低。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磁浮列车车载设备和人员的雷击防护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京[4](2020)在《高速磁浮列车线缆的雷电间接效应耦合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出行可供选择的交通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交通工具也变得更加智能化;作为铁路运输方式,行驶速度安全可靠地提高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目前普通轮轨列车运营速度已有明显提到,但进一步的提速由于受到轮轨摩擦力、空气阻力等影响,使得能效比有限,因此以磁悬浮技术作为支撑的高速常导磁浮列车成为近年来备受各国关注的研究课题。磁浮列车属于复杂电子电力系统,其高速运行时与轮轨无接触,且列车上方没有类似动车组一样的防护屏蔽措施,接地结构也与普通轮轨列车大相径庭。磁浮列车运行时,易受到雷电的侵害,从而对列车上配备的复杂精密的测量、监控、通信等电子设备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雷电频谱范围宽,功率巨大,电磁渗透存在多种路径方式,脉冲能量几乎无孔不入,严重威胁列车设备的正常工作进而危害磁浮列车的安全运行。车载电子设备在正常工作过程中,由于雷电电磁脉冲的影响,会在内部线缆上产生感应电流与感应电压,对车载设备造成不同程度损伤。为了提高高速磁浮列车的雷电防护能力,论文仿真分析了磁浮列车的雷击附着点及分离点,确定雷电流在车体上的注入点及车体过压击穿时雷电流泄流点,在此基础上利用电磁仿真软件分析在雷电流作用下,高速磁浮车的线缆类型、线缆屏蔽层接地方式、线缆位置等对线缆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耦合特性的影响。最后搭建高速磁浮列车线缆耦合实验平台,根据SAE ARP5416中脉冲电流法对雷电流下磁浮列车线缆间的耦合特性开展试验研究,试验研究结果与理论仿真分析基本吻合。本课题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研究了雷电电磁脉冲瞬态场耦合模型,基于四种场线耦合的方法推导了雷电电磁脉冲在线缆上产生的感应电压与感应电流。并且理论分析了雷电形成机理以及雷电击中磁浮列车的整个物理过程。(2)通过电磁仿真软件对磁浮列车在遭受雷击时瞬态电磁环境,进行仿真模拟,以确定磁浮车的雷电附着点与分离点,该研究有助于分析雷电击中车体前的整个物理过程,确定雷电流的泄流路径。(3)对高速磁浮列车受到雷击时引起线缆耦合电压和电流等雷击间接效应开展理论分析、仿真模拟及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线缆贴近车体位置布线、屏蔽线缆双端接地的方式能够有效抑制磁浮列车内部线缆耦合电流,整个研究对磁浮列车雷电间接效应防护奠定了基础。

石贺[5](2020)在《差异化安全计算机及其在磁浮车载运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磁浮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由中央控制系统、分区控制系统和车载控制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车载运行控制系统是安全苛求系统,主要实现磁浮列车的速度曲线监控与列车防护,安全计算机作为其核心部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投入使用的安全计算机基本上均为同构架构,对于某些共模失效而言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待提高,本文研究了差异化三取二安全计算机技术并将其成功应用于磁浮车载运控系统中,对解决此类问题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首先,本文分析了磁浮车载运控系统的功能需求与总体架构,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系统的安全性,给出了安全计算机的可靠度对整个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安全约束规则。其次,设计了面对共模失效具有更高容错性的差异化三取二安全计算机,并分析了系统的可靠度,得出了与同构三取二安全计算机相比效果较优的结论。最后,搭建了以差异化安全计算机为核心的磁浮车载运控系统并进行了相关测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磁浮列车车载运行控制系统进行了功能需求与总体架构的分析,利用STAMP模型以及STPA方法对系统进行了安全性分析,从而得到了安全计算机的可靠度对整个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安全约束规则。(2)基于已得出的磁浮列车车载运行控制系统的安全约束规则对差异化三取二安全计算机进行了设计,主要针对于主控板硬件架构以及运行于其上的操作系统。在硬件层面,三系主控板采用了Coldfire、ARM、Power PC三种不同架构;在操作系统层面,三系主控板上分别运行了Vx Works 6.6、Vx Works 7.0、QNX 6.3三种不同架构的操作系统。(3)采用故障树的方法对本文所设计的差异化三取二安全计算机进行了建模,并对其可用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维修率在一定范围内可提高系统可用度的结论。同时,将差异化与同构三取二安全计算机的可靠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在无维修的情况下前者可靠度较高的结论。(4)完成了差异化三取二安全计算机样机的研制,并搭建了以差异化三取二安全计算机为核心的磁浮车载运控系统。然后,对系统进行了车门防护、车辆的悬浮与降落、与OBC的通信测试、制动测试、正常行车、牵引切断和紧急制动是否准确、列车运行防护等现场测试内容,证明了系统可以正常工作。图68幅,表6个,参考文献55篇。

张晨昊[6](2020)在《基于半实物仿真的磁悬浮系统实验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磁浮列车通过电磁力实现悬浮,避免了传统轨道交通的轮轨接触,其具有平稳、噪声低和转弯半径小等独特优势,中低速磁浮列车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已经逐步得到了应用,高速磁浮列车未来在中远距离城际轨道交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对磁浮技术的研究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目前对于磁浮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验多通过DSP、FPGA等嵌入式控制器实现,在算法开发、参数整定、设备调试等过程中需耗费大量的时间,本文设计了基于半实物仿真的磁悬浮系统实验平台,通过MATLAB实时控制器对被控对象进行悬浮控制。使用该功能可对控制器参数进行实时调整,调试完成后可直接生成嵌入式代码,方便了系统调试,缩短了开发周期。本文首先对单电磁铁悬浮系统进行了数学分析,完成了磁悬浮半实物仿真实验平台的搭建,对MATLAB实时控制器、斩波器主电路、电流传感器以及电涡流悬浮间隙传感器等部分都进行了理论分析与硬件实现,其中针对目前磁浮列车采用的电涡流悬浮间隙传感器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悬浮间隙传感器,完成了该悬浮间隙传感器的设计与实现。其次基于对单电磁铁悬浮系统的数学分析进行了悬浮控制器设计,分别完成了PID、CMAC-PID以及H∞悬浮控制器的理论分析与仿真验证,并对三种方法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控制器H∞悬浮控制器不仅有良好的动态及稳态性能,而且对间隙信号频率变化有很好的鲁棒性。最后,在半实物仿真实验平台上完成了PID控制器以及H∞控制器的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对Simulink控制模型生成嵌入式代码功能进行验证,完成代码生成的DSP能实现对悬浮球的稳定悬浮;在实验平台上使用机器视觉悬浮间隙传感器成功将悬浮球稳定悬浮,验证了将机器视觉技术应用于悬浮系统悬浮间隙检测的可行性。

翟明达[7](2019)在《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性能优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多条商业运营线路的开通,磁浮列车逐渐成为轨道交通领域研究和发展的热点和焦点。高速磁浮列车作为一种新型轨道交通制式,对于解决大城市间的快速交通问题,建立和完善我国高效立体的高速客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悬浮系统的性能优化问题展开研究。论文针对高速磁浮列车悬浮搭接结构建立数学模型,并根据模型特性设计标称控制器。由于高速磁浮列车长期运行过程中各种扰动的影响,悬浮系统性能开始出现退化。为分析和研究列车运行过程中的悬浮系统性能,本文提出了适合悬浮系统的动态性能评价指标,并结合工程中常见的引发悬浮系统性能退化的扰动因素,对悬浮系统性能的退化情况作了重点地分析和讨论。为优化和改善列车运行过程中的悬浮系统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Youla参数化的悬浮系统性能优化框架。同时,为实现悬浮系统性能的在线优化,设计了基于残差驱动的悬浮系统在线优化算法。围绕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的工程化应用,设计并研制出了高速磁浮列车悬浮控制器,并利用双悬浮架试验平台完成了基本的悬浮性能测试。本文主要成果和创新如下:(1)针对高速磁浮列车中的悬浮搭接结构,建立了非线性的高速悬浮系统数学模型。结合高速悬浮系统基本功能原理以及主要结构,,对高速悬浮系统模型特性进行分析并设计了标称控制器。利用Simulink搭建了非线性悬浮系统模型并对标称控制器进行了动态仿真,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了悬浮系统标称性能。由于采用标称性能指标对运行过程中的悬浮系统性能进行评价存在缺陷,提出了适合于悬浮系统的动态性能评价指标,从而为后续章节的讨论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针对高速磁浮列车运行过程中悬浮系统的动态特性,总结并分析了工程中常见的引发悬浮系统性能退化的扰动因素。针对载荷变化、线路曲线变化等确定性扰动,分析并讨论了确定性扰动对悬浮系统性能的不利影响以及相应的控制与优化方案。针对非确定性扰动未知、偶发且不可预测的特性,围绕轨道随机不平顺、梁端切向扭转角变化对悬浮系统性能的不利影响,重点分析并讨论了悬浮系统性能的退化情况。(3)为优化和改善高速磁浮列车运行过程中的悬浮系统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Youla参数化的悬浮系统性能优化框架。该框架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控制器的主体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基于观测器的残差生成器来监测扰动发生时系统的状态变化,并通过动态调整Youla参数矩阵Q(7)z(8)实现对现有控制器的动态补偿,从而实现对悬浮系统性能的优化。(4)为实现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性能的在线优化,设计了基于残差驱动的悬浮系统在线优化算法。完成了悬浮系统在线优化算法的稳定性证明。利用基于Youla参数化的悬浮系统性能优化框架,给出了Youla参数矩阵Q(7)z(8)参数向量的在线更新规律,从而实现了对悬浮系统性能的在线优化。通过开展扰动下的高速悬浮系统性能的在线优化仿真,验证了在线优化算法的有效性。(5)围绕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的工程化应用,首先对高速磁浮列车悬浮控制器中的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其次,针对高速磁浮列车悬浮控制器的软件系统,实现了基于双DSP核心处理芯片的软件架构,从而设计并研制出了高速磁浮列车悬浮控制器。最后,搭建了高速磁浮双悬浮架试验平台,利用双悬浮架试验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的悬浮系统性能测试,验证了研制的悬浮控制器的基本功能。本文提出的基于Youla参数化的悬浮系统性能优化框架以及基于残差驱动的悬浮系统在线优化算法,可以为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的研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技术支撑。论文成果对于优化和改善高速磁浮列车长期运行过程中的悬浮系统性能具有参考价值,有助于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的商业化应用。

丁文亮[8](2019)在《中速磁浮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及供电分区划分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时速200km/h的中速磁浮因其造价低廉、地形适应能力强、运营组织方式灵活、节能等特点将为城市市郊通勤及区域客流提供新的选择。与轮轨线路相比,在线路条件、列车运行控制方式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使得原有的轮轨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无法适用于中速磁悬浮追踪间隔的计算。同时,中速磁浮列车以供电分区作为闭塞分区运行,供电分区的划分也将对列车追踪间隔存在影响,加之考虑到线路造价,因此有必要研究供电分区的划分及优化相关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中速磁浮列车的运行特性。分析了中速磁浮列车在运行时所受的阻力情况,研究了中速磁浮供电分区及辅助停车区的相关特性以及对列车运行控制带来的影响,最后研究了中速磁浮列车的双限速度防护曲线及安全速度域,为研究中速磁浮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及供电分区的划分优化打下了基础。(2)研究了中速磁浮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分析了供电分区及辅助停车区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从而对追踪场景进行了划分,并研究了不同场景下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最后分析了当区间追踪间隔时间最小时,供电分区与辅助停车区的位置关系,为供电分区划分优化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3)研究了中速磁浮供电分区划分优化方法。通过对比轮轨系统闭塞分区的划分优化,分析了中速磁浮供电分区划分的特点,建立了以供电分区划分数量最少为目标的供电分区划分优化0-1规划模型。该模型能够求解在受到线路限速及坡度影响下的供电分区划分问题,减少线路供电分区的划分数量,节省线路建设及运营成本,具有明显的中速磁浮特征。(4)设计算例对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以及供电分区划分优化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以及供电分区划分优化模型对于求解限速及坡度影响下的供电分区划分问题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及展望。

胡瑞霞[9](2019)在《中低速磁浮列车悬浮架关键设备健康监测系统方案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低速磁浮列车作为一种新制式城市轨道交通,随着其商业化运行的持续推进,对列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准确合理的故障诊断系统便成了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众多故障诊断方法都需要在线监测系统为其提供一定的系统状态信息作为判断依据。本文以中低速磁浮车辆悬浮架上所安装的悬浮电磁铁、直线电机等关键功能设备为例,为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长期跟踪与监测,设计了一套在线监测系统。采集得到的数据一方面可作为技术优化与可行性论证的参考,另一方面也可用于磁浮列车相关知识库的创建和磁浮技术的理论研究,为实现今后磁浮列车运行维护系统的网络化打下基础。主要内容与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引起磁浮车辆振动的基本原因,对被监测对象的测点布置进行了必要性分析,确定了传感器的布置位置。(2)分析了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原则,结合常用的模拟量采集模块提出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基于传感器选型原则以及总体设计方案的要求,确定了系统的硬件配置方案,包括监测系统微处理器、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串口通信芯片等;然后从工作原理、引脚功能、通信接法以及通信协议架构等几方面对硬件配置做了详细说明,为整个系统运行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3)基于Microsoft.NET平台,设计了一套多参数、多测点同步监测的中低速磁浮列车关键设备健康监测系统,可以对磁浮列车的关键部件开展运行状态监测,能够实现数据波形显示、数据信息显示和故障报警等功能。在此基础上为系统建立了日数据库、历史数据库以及故障数据库。(4)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设计了一套针对监测记录的数据进行一键分析的系统,包括时域特征分析和频域幅值谱、功率谱分析,显示信号内部的组成,为技术人员初步判断故障位置和故障类型提供了参考。本文为磁浮列车的状态监测和故障综合评估建立了可视化软件平台,并在单点悬浮试验台上对系统进行了试验验证。整个系统设计成本低、功耗小、测量参数多,并且可通过扩展附加模块和软件升级来实现智能故障诊断功能以及更多参数的监测。单点悬浮架试验台实验结果表明,各模块均能实现相应功能,满足系统设计要求,可为磁浮列车关键部件的监测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火淑琴[10](2019)在《面向客流需求的中速磁浮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与算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市郊通行客流量逐年上升。时速200公里,且具有安全、绿色、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的中速磁浮列车,能有效满足市域及城际交通的客流需求。列车运行图是行车组织的基础,研究面向客流需求的中速磁浮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与算法可以提高中速磁浮交通的服务水平,对提高中速磁浮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在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速磁浮自身的特点,进行面向客流需求的中速磁浮列车运行图编制问题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分析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比既有的各种交通方式,确定中速磁浮适应的客流场景;对比中速磁浮系统和轮轨系统的差异,分析影响中速磁浮列车运行图编制的因素,确定供电分区和辅助停车区对构建面向客流需求的中速磁浮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的影响过程。(2)构建了面向客流需求的中速磁浮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针对中速磁浮物理网络构建、服务间隔时间建模、行车资源占用建模和旅客有效上车时间建模四个关键技术进行详述,并考虑了辅助停车区和供电分区在计算列车对行车资源占用时间的影响,构建了以旅客总旅行时间最小为目标的中速磁浮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3)提出了面向客流需求的中速磁浮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的求解方法。通过分析面向客流需求的中速磁浮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的特点,确定适用于该特点的求解方法,并通过对比确定采用拉格朗日松弛算法求解本文构建的模型。然后通过引入拉格朗日乘子将模型中难以求解的约束进行松弛,并作为惩罚项添加到目标函数中,采用最短路径法得到问题的下界解,再通过启发式算法得到问题的上界解,通过更新拉格朗日乘子,不断缩小上下界间隔,改善解的质量。(4)结合算例进行面向客流需求的中速磁浮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和求解方法的验证。首先设计小规模算例,利用CPLEX软件对面向客流需求的中速磁浮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然后设计了大规模算例,通过对比是否考虑列车停站方案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并对影响最优解的滞站旅客惩罚系数的灵敏度进行分析。实验证明:考虑列车停站方案,对于中速磁浮应对早晚高峰以及各车站旅客需求不均匀的市郊交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降低旅客的总旅行时间,提高中速磁浮在运输市场的竞争力。

二、磁浮列车如何“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浮列车如何“飞”?(论文提纲范文)

(1)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磁浮系统研究现状
        1.3.2 列车运行速度曲线研究现状
        1.3.3 列车运行图研究现状
        1.3.4 一体化优化研究现状
        1.3.5 既有研究总结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论文结构
2 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问题分析与建模
    2.1 中速磁浮系统概述
        2.1.1 中速磁浮系统构成
        2.1.2 运行控制系统
        2.1.3 牵引供电系统
    2.2 中速磁浮运、控、电特征分析
        2.2.1 中速磁浮列车运行图
        2.2.2 中速磁浮列车运行控制
        2.2.3 中速磁浮牵引供电控制
        2.2.4 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特征
    2.3 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问题形式化理论模型
        2.3.1 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问题形式化理论模型
        2.3.2 模型复杂度分析
        2.3.3 求解思路
    2.4 本章小结
3 中速磁浮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
    3.1 问题描述
    3.2 中速磁浮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模型
        3.2.1 动力学方程
        3.2.2 约束条件
        3.2.3 目标函数
    3.3 模型求解
        3.3.1 距离间隔划分
        3.3.2 基于动态规划算法的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模型
        3.3.3 基于混合整数规划算法的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模型
    3.4 算例验证
        3.4.1 算例设计
        3.4.2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速磁浮列控层与供电层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
    4.1 问题描述
    4.2 牵引供电系统计算理论分析
        4.2.1 前提假设
        4.2.2 长定子直线同步电机等效数学模型
        4.2.3 长定子直线电机转子磁场定向控制
    4.3 融合电机仿真的列车运行速度曲线动态优化
        4.3.1 动态仿真过程描述
        4.3.2 动态规划算法流程
    4.4 中速磁浮列控层与供电层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
        4.4.1 一体化关键步骤
        4.4.2 中速磁浮列控层与供电层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模型
    4.5 算例验证
        4.5.1 算例设计
        4.5.2 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
    5.1 问题描述
    5.2 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
        5.2.1 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整体优化方法
        5.2.2 关键步骤1:列车发车时刻优化
        5.2.3 关键步骤2:牵引能耗与列车质量线性回归方程备选集
        5.2.4 关键步骤3:区间运行时分优化
        5.2.5 关键步骤4:精细化运行策略生成及验证
    5.3 算例分析
        5.3.1 算例设计
        5.3.2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与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高速磁悬浮系统的电磁发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磁悬浮技术的种类与发展
        1.2.1 按绕组材料分类
        1.2.2 按驱动方式分类
        1.2.3 按直线电机结构分类
        1.2.4 按悬浮方式分类
        1.2.5 我国磁浮技术发展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高速轨道交通系统电磁发射研究现状
        1.3.2 直线同步电机研究现状
        1.3.3 低频电磁发射限值研究现状
        1.3.4 相关研究现状总结与剖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高速磁悬浮牵引供电系统
    2.1 高速磁浮用直线电机
        2.1.1 长定子直线同步电机
        2.1.2 直线电机基本工作原理
    2.2 高速磁浮地面牵引供电系统
    2.3 牵引供电系统供电方式
    2.4 高速磁浮控制系统
        2.4.1 气隙控制系统
        2.4.2 列车牵引控制系统
        2.4.3 位置测量系统及运行控制系统
    2.5 本章小结
3 长定子直线电机气隙磁场的研究
    3.1 有限元法
    3.2 直线电机有限元分析模型
    3.3 虚功法
    3.4 直线电机气隙磁场分析
        3.4.1 气隙磁场在磁极模块上的分布
        3.4.2 机械气隙大小对气隙磁场的影响
        3.4.3 气隙磁场随励磁电流大小变化
        3.4.4 气隙磁场随电枢电流大小变化
        3.4.5 气隙磁场随功角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高速磁悬浮地面变流系统的研究
    4.1 高速磁浮地面变流系统
    4.2 整流单元研究
        4.2.1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
        4.2.2 多脉波整流电路
    4.3 逆变单元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高速磁悬浮直线电机的电磁发射特性研究
    5.1 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
    5.2 磁场发射特性评估限值
    5.3 高速磁浮列车直线电机的直流磁场发射
    5.4 高速磁浮列车直线电机的低频交流磁场发射
        5.4.1 列车不同速度下磁场发射分布
        5.4.2 电流谐波成分造成的磁场发射
        5.4.3 电枢基波电流幅值变化对磁场发射影响
    5.5 高速磁浮列车直线电机的故障态仿真
    5.6 高速磁浮车内低频磁场发射抑制措施
    5.7 裸露定子段对外电磁发射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磁浮列车泄流通道与车体过电压的雷击响应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固定设施雷击效应研究现状
        1.2.2 飞行器雷击效应研究现状
        1.2.3 轮轨列车雷击效应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磁浮列车雷击车体过电压机理
    2.1 雷电的特性
        2.1.1 雷电的成因与描述
        2.1.2 雷电标准及波形
    2.2 磁浮列车类型与雷击泄流机理
        2.2.1 磁浮列车类型
        2.2.2 磁浮列车雷击泄流机理
    2.3 雷击车体过电压
        2.3.1 雷击车体过电压的成因
        2.3.2 雷击车体过电压的危害
    2.4 小结
第三章 磁浮列车雷击模型及多路径泄流特性
    3.1 磁浮列车接地系统结构
    3.2 雷击车体接地系统建模
        3.2.1 雷电流模型
        3.2.2 车厢等效模型
        3.2.3 接地系统等效模型
    3.3 磁浮列车多路径泄流特性
        3.3.1 泄流通道分布
        3.3.2 多路径泄流特性分析
    3.4 磁浮列车多路径泄流试验
        3.4.1 冲击电流源原理与调试
        3.4.2 车轨气隙等效试验结构
        3.4.3 多路径泄流等效冲击试验
        3.4.3.1 双路径泄流试验
        3.4.4.2 四路径泄流试验
    3.5 小结
第四章 磁浮列车雷击车体过电压特性研究
    4.1 雷击车体过电压特性
        4.1.1 车体对地过电压特性
        4.1.2 车厢横向过电压特性
        4.1.3 雷击车体过电压特性分析
    4.2 雷击车体过电压影响因素
        4.2.1 落雷点和雷电流峰值对车体过电压的影响
        4.2.2 连接线阻抗对车体过电压的影响
        4.2.3 车轨气隙击穿阈值对车体过电压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高速磁浮列车线缆的雷电间接效应耦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雷电对高速磁浮列车的危害
        1.1.2 高速磁浮列车雷电防护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标准选定
        1.2.2 飞机雷电间接效应研究方法发展与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速磁浮列车雷电间接效应理论分析
    2.1 雷电电磁脉冲瞬态场耦合模型
        2.1.1 Taylor方法
        2.1.2 Agrawal方法
        2.1.3 Rachidi方法
        2.1.4 Rusck方法
    2.2 雷电的基本特性
        2.2.1 雷电类别
        2.2.2 雷电过程
    2.3 雷电流波形
    2.4 高速磁浮列车雷电防护研究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磁浮列车雷电间接效应仿真分析
    3.1 高速磁浮列车外部雷电环境分析
        3.1.1 建模方法
        3.1.2 仿真分析与计算
        3.1.3 典型工况分析结果
        3.1.4 小结
    3.2 雷电间接效应线缆耦合仿真分析
        3.2.1 仿真理论介绍
        3.2.2 雷电效应模拟
        3.2.3 仿真环境建立
        3.2.4 仿真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磁浮列车雷电间接效应试验验证
    4.1 冲击电流发生器设计
        4.1.1 设计原理
        4.1.2 冲击电流发生器仿真设计
        4.1.3 设备各部分参数
        4.1.4 冲击电源操控方案
    4.2 雷电间接效应试验方案与布局
        4.2.1 试验对象
        4.2.2 试验样品与设备
        4.2.3 试验原理
        4.2.4 试验方案
        4.2.5 试验步骤
        4.2.6 测试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工作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差异化安全计算机及其在磁浮车载运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及应用现状
        1.2.1 磁悬浮列车研究及应用现状
        1.2.2 磁浮运控系统及安全性分析研究及应用现状
        1.2.3 安全计算机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磁浮车载运行控制系统安全性分析
    2.1 磁浮车载运行控制系统分析
        2.1.1 磁浮车载运行控制系统功能需求
        2.1.2 磁浮车载运行控制系统总体架构
    2.2 磁浮车载运行控制系统STAMP模型建立
        2.2.1 磁浮车载运行控制系统分层控制结构
        2.2.2 磁浮车载运行控制系统过程模型与控制行为
    2.3 磁浮车载运行控制系统STPA分析
        2.3.1 系统级危险定义
        2.3.2 不恰当控制行为辨识
        2.3.3 控制缺陷分析
        2.3.4 安全约束
    2.4 本章小结
3 差异化三取二安全计算机设计
    3.1 差异化三取二安全计算机硬件设计
    3.2 差异化三取二安全计算机软件设计
        3.2.1 三系主控板操作系统移植与驱动编写
        3.2.2 差异化三取二安全计算机同步与表决
    3.3 本章小结
4 差异化三取二安全计算机可靠性分析
    4.1 差异化三取二安全计算机故障树建模
        4.1.1 差异化三取二安全计算机故障树模型
        4.1.2 基于维修率的差异化三取二安全计算机可用度分析
    4.2 同构与差异化三取二安全计算机可靠度对比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安全计算机的磁浮车载运控系统搭建与测试
    5.1 差异化三取二安全计算机样机研制
        5.1.1 差异化三取二安全计算机样机架构设计
        5.1.2 差异化三取二安全计算机样机搭建
    5.2 磁浮车载运控系统搭建与测试
        5.2.1 磁浮车载运控系统搭建
        5.2.2 磁浮车载运控系统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半实物仿真的磁悬浮系统实验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磁悬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半实物仿真技术的发展现状
        1.2.3 磁悬浮半实物仿真实验平台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磁悬浮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数学模型
    2.1 单电磁铁悬浮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1.1 单电磁铁悬浮系统结构
        2.1.2 单电磁铁悬浮系统工作原理
    2.2 单电磁铁悬浮系统的数学模型
    2.3 单电磁铁悬浮系统稳定性分析
        2.3.1 系统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2.3.2 单电磁铁悬浮系统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悬浮半实物仿真实验平台的设计
    3.1 基于MATLAB的实时悬浮控制器
    3.2 I/O通讯设备
    3.3 悬浮斩波器
        3.3.1 悬浮斩波器主电路设计
        3.3.2 电流传感器选型
    3.4 悬浮间隙传感器的设计
        3.4.1 电涡流传感器
        3.4.2 基于机器视觉的悬浮间隙传感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ATLAB的在线悬浮控制器设计
    4.1 基于PID控制理论的悬浮控制器
        4.1.1 PID控制的原理
        4.1.2 单电磁铁悬浮系统PID控制的分析
        4.1.3 PID控制器的仿真
    4.2 基于CMAC-PID控制理论的悬浮控制器
        4.2.1 CMAC概述
        4.2.2 基于CMAC与 PID并行控制悬浮系统
        4.2.3 CMAC-PID控制器的仿真
    4.3 基于H_∞控制理论的悬浮控制器
        4.3.1 标准H_∞控制问题
        4.3.2 H_∞混合灵敏度问题
        4.3.3 H_∞混合灵敏度悬浮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
    4.4 传感器输出频率变化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验证
    5.1 总体方案设计
    5.2 实验及分析
        5.2.1 悬浮控制方法实验对比
        5.2.2 嵌入式代码生成实验验证
        5.2.3 机器视觉悬浮间隙传感器实验验证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7)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性能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控制与优化问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性能优化的关键技术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悬浮系统建模、控制器设计及性能评价
    2.1 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结构与建模
        2.1.1 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结构
        2.1.2 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建模
    2.2 标称控制器设计及悬浮系统标称性能
        2.2.1 悬浮系统标称控制器设计
        2.2.2 悬浮系统的标称性能
    2.3 悬浮系统性能指标与性能评价
        2.3.1 采用标称性能指标进行性能评价的缺陷
        2.3.2 悬浮系统动态性能指标与性能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悬浮系统性能退化分析
    3.1 悬浮系统性能退化的扰动因素
    3.2 确定性扰动下的悬浮系统性能退化分析
        3.2.1 载荷变化对悬浮系统性能的影响
        3.2.2 线路曲线变化对悬浮系统性能的影响
    3.3 非确定性扰动下的悬浮系统的性能退化分析
        3.3.1 轨道随机不平顺对悬浮系统性能的影响
        3.3.2 梁端切向扭转角变化对悬浮系统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Youla参数化的悬浮系统性能优化框架
    4.1 镇定控制器及其Youla参数化形式
    4.2 基于Youla参数化的悬浮系统性能优化结构
    4.3 悬浮系统性能优化方案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残差驱动的悬浮系统在线优化算法
    5.1 在线优化条件下悬浮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5.2 基于残差驱动的悬浮系统在线优化算法设计
    5.3 悬浮系统在线优化算法仿真
        5.3.1 轨道随机不平顺扰动下的在线优化
        5.3.2 梁端切向扭转角变化扰动下的在线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速磁浮列车悬浮控制器的工程设计与实现
    6.1 高速磁浮列车悬浮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6.2 高速磁浮列车悬浮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6.3 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试验平台
    6.4 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性能测试
        6.4.1 悬浮系统基本性能测试
        6.4.2 扰动下悬浮系统性能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中速磁浮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及供电分区划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磁浮系统研究现状
        1.2.2 轮轨系统追踪间隔时间研究现状
        1.2.3 轮轨系统闭塞分区划分优化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分析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2 中速磁浮列车运行特性分析
    2.1 中速磁浮列车运行阻力分析
        2.1.1 固有阻力分析
        2.1.2 制动阻力分析
        2.1.3 附加阻力分析
    2.2 中速磁浮供电分区及辅助停车区相关特性研究
        2.2.1 中速磁浮系统组成分析
        2.2.2 中速磁浮供电分区特性研究
        2.2.3 中速磁浮辅助停车区特性研究
    2.3 中速磁浮列车安全速度防护曲线
        2.3.1 中速磁浮列车上限速度防护曲线
        2.3.2 中速磁浮列车下限速度防护曲线
        2.3.3 中速磁浮列车安全速度域
    2.4 本章小结
3 中速磁浮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
    3.1 中速磁浮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3.1.1 供电分区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
        3.1.2 辅助停车区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
    3.2 中速磁浮列车区间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
    3.3 中速磁浮列车车站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
        3.3.1 车站发车间隔时间计算方法
        3.3.2 车站到达间隔时间计算方法
        3.3.3 车站通过间隔时间计算方法
    3.4 中速磁浮列车区间追踪间隔时间变化规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速磁浮供电分区划分优化模型
    4.1 中速磁浮供电分区划分的特点
    4.2 中速磁浮供电分区划分优化模型的建立
        4.2.1 变量定义
        4.2.2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4.3 中速磁浮供电分区划分优化模型的改进
    4.4 模型求解
    4.5 本章小结
5 算例分析
    5.1 中速磁浮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验证
        5.1.1 线路结构设计
        5.1.2 算例步骤及结果分析
    5.2 中速磁浮供电分区划分及优化模型的验证
        5.2.1 原始供电分区划分
        5.2.2 考虑坡度及限速的供电分区划分优化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中低速磁浮列车悬浮架关键设备健康监测系统方案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磁浮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振动基本理论和测点布置
    2.1 振动问题的分类
    2.2 引起磁浮车辆振动的原因
        2.2.1 轨道不平顺
        2.2.2 轨道梁
        2.2.3 道岔
        2.2.4 悬浮控制器
    2.3 振动信号分析方法
        2.3.1 振动信号时域分析
        2.3.2 振动信号频域分析
    2.4 系统测点
        2.4.1 测点布置必要性
        2.4.2 测点位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及硬件介绍
    3.1 系统总体方案
    3.2 传感器选型原则
    3.3 系统硬件配置
        3.3.1 监测系统微处理器
        3.3.2 传感器配置
        3.3.3 串口通信芯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的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4.2 下位机软件设计
        4.2.1 下位机软件开发工具
        4.2.2 数据采集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4.3.1 C#语言和上位机开发工具
        4.3.2 数据库管理
        4.3.3 监测系统界面设计
        4.3.4 信号分析界面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调试及试验分析
    5.1 系统调试
        5.1.1 振动传感器校准
        5.1.2 温度传感器校准
        5.1.3 系统整机测试
    5.2 系统测试平台介绍
    5.3 试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10)面向客流需求的中速磁浮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与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磁浮研究现状
        1.2.2 列车运行图编制及优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分析总结
    1.3 论文研究思路
    1.4 论文结构及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面向客流需求的中速磁浮列车运行图编制问题分析
    2.1 中速磁浮适应的客流场景分析
        2.1.1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存在问题
        2.1.2 适应市郊客流需求的交通方式分析
    2.2 中速磁浮系统与轮轨系统差异分析
    2.3 中速磁浮列车运行图编制影响因素分析
        2.3.1 供电分区
        2.3.2 辅助停车区
        2.3.3 追踪间隔时间
        2.3.4 行车资源锁闭时间
    2.4 本章小结
3 面向客流需求的中速磁浮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
    3.1 符号定义
    3.2 关键技术建模
        3.2.1 中速磁浮物理网络构建
        3.2.2 服务间隔时间建模
        3.2.3 行车资源占用建模
        3.2.4 旅客有效上车时间建模
    3.3 面向客流需求的中速磁浮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
        3.3.1 模型假设
        3.3.2 模型目标函数
        3.3.3 模型约束条件
    3.4 本章小结
4 面向客流需求的中速磁浮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求解方法
    4.1 求解算法选择
    4.2 拉格朗日松弛算法
        4.2.1 拉格朗日松弛问题
        4.2.2 基于时空状态网络的子问题求解方法
        4.2.3 拉格朗日乘子更新
        4.2.4 拉格朗日启发式算法
    4.3 拉格朗日松弛算法求解流程
    4.4 本章小结
5 算例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模型正确性验证
        5.1.1 算例基础数据
        5.1.2 求解过程及结果分析
    5.2 模型适用性和有效性分析
        5.2.1 算例设计
        5.2.2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磁浮列车如何“飞”?(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D]. 赖晴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2]高速磁悬浮系统的电磁发射特性研究[D]. 王宇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磁浮列车泄流通道与车体过电压的雷击响应特性研究[D]. 杨宗元.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高速磁浮列车线缆的雷电间接效应耦合特性研究[D]. 王京.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差异化安全计算机及其在磁浮车载运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石贺.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基于半实物仿真的磁悬浮系统实验平台设计与实现[D]. 张晨昊.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性能优化问题研究[D]. 翟明达.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8]中速磁浮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及供电分区划分优化研究[D]. 丁文亮.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中低速磁浮列车悬浮架关键设备健康监测系统方案初步研究[D]. 胡瑞霞.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 [10]面向客流需求的中速磁浮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与算法[D]. 火淑琴.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标签:;  ;  ;  

磁悬浮列车是如何“飞”起来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