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B.NET语言在色相分析仪中色相图形软件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倜[1](2021)在《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纹样艺术的表现非人类经验中孤立的部分,而是深藏在社会文化体系的各面相之中。服饰纹样作为一种服饰的装饰艺术,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与影响力,其本身在兼附语义与社会角色的同时,对服饰与穿着者自身也起到了修饰与补充说明的作用。服饰纹样满足了人们在视觉层面对服饰与装饰的外在美需求,展现了服饰的艺术性与文化美感,深化了穿着者的社会角色。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服饰及服饰纹样的呈现,也有着强烈的地域性差异。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作为运用纺、染、织、绣等技艺,以服饰为媒介的族群文化产物,纹样题材丰富,纹样图式精湛,色彩表现独特。在历经了世代传承,伴随着黎族传统服饰的发展,继而成为了黎族传统文化的隐形财富。本课题运用设计学方法,结合民族学、视觉人类学相关理论,以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下研究:(一)通过文献分析与图文互证等方法,对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爬梳,对处于各个历史阶段中的传统服饰纹样所展现出的身份与功用进行归纳整理;(二)以视觉呈现为前提,解读织锦、刺绣、絣染等关键技术配备,并通过分析其内在工艺原理及外在纹样呈现,探索三种工艺形式下,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视觉呈现的必然性与局限性;(三)以实地田野调查中采集到的服饰为样本,对现已保存下来的传统服饰纹样元素进行梳理,并对其题材提取、视觉呈现以及语义内涵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了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共识性特征;(四)通过对海南黎族五大方言典型纹样图式纹样位置分布、纹样组合构成、图式骨骼结构、设色配搭规律等的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各大方言支系间传统服饰纹样图式的构成原理、视觉逻辑以及设计特征;(五)通过探寻传统服饰纹样发生与固化的缘由,多维化解析其图式表达中的文化语义,挖掘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多维价值。本课题旨在深化已有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和区域性服饰文化的研究,助力海南黎族民族服饰文化,乃至黎族族群文化研究形成自外视野,在错综复杂的当代环境中找寻发展新途径。以期在当代传承中更好地延续传统服饰纹样的精神内核,彰显民族文化个性。因此,本课题的研究重点:第一,对现存的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形态进行元素、构成、骨骼、色彩等多面向探析;第二,将实地田野调查结果与现存的传世实物与早期田野图文记载进行比对,结合对族群耆老与织、绣、染手工艺人的访谈记录,探究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发生与固化的历程;第三,通过对海南黎族五大方言区内的传统服饰纹样进行系统爬梳与分类,构建以方言支系特征为导向的谱系结构,分析五大方言区内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所具备的不同特征和手法,归纳其艺术风格与价值取向并对族群区域间的共性与隐性关系加以探讨。本课题研究发现,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在黎族族群社会中发挥着多重功用。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艺术,亦具有丰富的文化隐喻,记录了黎族的历史发展,巩固、加强与转变了穿着者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纽带关系。基于织锦、刺绣以及絣染等不同手工织造技艺对传统服饰纹样视觉呈现的包容与限定,包括五大方言在内的海南黎族先民们因地制宜,观物呈像,积累建构了集族群共识性与方言差异性为一体的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视觉呈现体系与图式文本逻辑,阐述了先民们对于物、人和生境周遭间独特的认知与体会,凝结了先民们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智慧与哲思。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已逐渐成为了一种对日常生活经验与社会关系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既是一种感官的伸展,也是一种意识的延续。
袁枝亭[2](2021)在《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卫浴空间色彩视觉舒适度研究》文中指出现今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居住空间的舒适度成为衡量一个住宅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准。卫浴空间作为家庭生活使用频次高、功能集中、人群跨度大的单元空间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色彩作为空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对用户视觉舒适的影响至关重要。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导向,以提升卫浴空间视觉舒适度为目的,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提出了较优的卫浴空间色彩属性搭配,为卫浴空间优化设计与改进提供理论和实验参考。首先梳理色彩的相关理论,对色彩与空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影响当下卫浴空间色彩的主要因素。结合视觉舒适度的影响要素,建立色彩与视觉舒适度的映射关系。分析眼动追踪技术在色彩视觉舒适度研究中的现状,确定实验采集的关键生理指标:AOI注视时长、瞳孔直径、眨眼频率。以相同的卫浴空间布局为背景,对不同色彩属性搭配进行生理实验和主观评价,探究用户视觉舒适度变化。眼动分析结果发现,在卫浴空间色彩上:(1)当色彩属性为中亮度-中饱和度-暖色相时,视觉舒适度最高;当色彩属性为高亮度-高饱和度-冷色相时,视觉舒适度最低。(2)在卫浴空间色彩的不同属性上视觉舒适度存在性别差异,在三种不同的色相环境中,男性的视觉舒适度差异明显,女性除了在暖色相环境中视觉舒适度最高以外,在其他2个色相环境中舒适度无明显差异。(3)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饱和度的变化都非常敏感,瞳孔直径差异显着。(4)男性对饱和度和色相的变化更为关注,注视时长显着高于女性。在主观评价中,得分最高的色彩属性组合是中亮度-中饱和度-暖色调,即视觉舒适度最高的色彩属性组合,与眼动实验的结论一致。研究结论有助于设计师了解用户对卫浴空间色彩不同属性的感受,对设计师优化卫浴空间色彩设计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帮助设计师排除最差色彩属性组合,提高工作效率。
刘慧娟[3](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图像的插画艺术研究》文中提出新型冠状病毒图像的语素、语境与插画的语素、语境输出同源,将插画艺术作为一种图像方式,通过研究新型冠状病毒图像的插画作品,分析插画艺术在新型冠状病毒图像中的运用实践过程,论证新型冠状病毒插画艺术创作是可量化的过程。结合国内外现状,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图像在客观上把技术当成了手段,主观上把艺术倾斜于实用艺术,试图以科学的客观发展规律弱化艺术的个性思维延伸,缺乏关于跨学科领域的边界偏向研究。根据新型冠状病毒图像和插画艺术的语素、语境中的元素构成,把新型冠状病毒的插画作品作按语素和语境的概念界定,界定类型的初步量化过程逐渐过渡到创作过程中视觉感知上的量化行为。将量化实现和总结性的科学回归运用在插画艺术创作中进行理论性的实践验证,是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信息可视化、图像艺术化拓宽了视觉实现路径和增加图像方式选择的可能性。以插画艺术作为图像方式,在实现新型冠状病毒信息可视化和图像艺术化的视觉表现中,给面临跨学科领域的分野问题带来诸多影响和启发。本文从绪论结合客观现状引发的图像本质的问题思考,根据资料分析、经验总结和实践运用,从理论分析了本文所指的新型冠状病毒图像和插画艺术以及基础概念、特征。根据上文理论将语素和语境作概念界定且作为新型冠状病毒图像插画的分类依据,初步展开新型冠状病毒图像插画艺术中的语境和语素的量化问题,论证插画艺术在新型冠状病毒图像中的运用是可量化和科学回归的整合过程。
崔晓龙[4](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朱笑[5](2021)在《新媒体视域下时尚杂志视觉信息研究》文中提出在新媒体的技术发展和传播背景下,以传统印刷纸媒为主的时尚杂志开始向数字化方向转型。新媒体视域下时尚杂志的视觉信息,包括结构型信息和体验型信息,主要基于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APP。现有研究中,对时尚杂志视觉信息的系统性和实证性研究尚为少数。本文以国内时尚杂志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APP中的视觉信息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资料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梳理了时尚杂志由纸媒向数字化发展的历程,以及新媒体的影响与技术应用。通过对时尚杂志的五种视觉信息构成要素进行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其表现特征。利用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比较时尚杂志纸媒与微信公众号在感官体验、信息体验、互动体验和情感体验四个维度的受众体验差异。此外,本研究还引入阅读时长这一影响因素,讨论其与受众体验的影响关系和程度。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时尚杂志视觉信息的设计方法,优化受众的时尚感知。通过对时尚杂志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APP中的视觉信息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第一部分阐述了新媒体、时尚杂志和视觉信息的定义与特征,重点分析了新媒体对时尚杂志视觉信息在阅读方式、路径和区域的影响,以及多媒体、流媒体、VR和AR四种新媒体技术在时尚杂志视觉信息中的应用。新媒体的传播与技术应用,为时尚杂志的数字化转型和视觉信息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2)第二部分梳理了时尚杂志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APP中的文字、图片、色彩、版式、视听五类构成要素,通过与纸质杂志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其主要特征为动态性、虚拟性、互动性。(3)第三部分比较了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与纸媒在感官、信息、互动和情感四个维度的体验差异,通过问卷调研,并利用SPSS和AMOS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证明: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的受众体验总体上优于纸媒,提升了视觉感知度和信息认知度。此外,将阅读时长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情感体验对阅读时长的影响最大。(4)第四部分探索了时尚杂志在新媒体中视觉信息设计方法,基于视觉信息的构成要素和受众体验的实证研究,本研究提出动态化、简约化、趣味化和互补化四种设计方法,为时尚杂志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的视觉信息提供具有可行性的设计参考。
易法殊[6](2021)在《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作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经济下的大型商店建筑拓展出了超越传统商店建筑的新使命。其中,商店建筑的公共空间由传统的交通空间向体验式、沉浸式方向发展,成为承载多元功能的核心空间。以人的主观体验作为基础,设计具有环境归属感和空间吸引力的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逐渐成为商店建筑设计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既往研究多立足当时当地,缺乏与真实商店环境的紧密联系,缺乏针对我国具体场景环境的分析,缺乏以优化使用者体验为核心诉求的研究内容。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聚类分析、现场调查、网络问卷调查、实验室视听实验、眼动追踪实验等研究方法,对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作用特点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客观现状、听觉环境感知特点、视觉环境感知特点和视听交互作用规律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与实证研究,并提出对应的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设计要点。首先,通过文献和现场调研了解商店建筑公共空间的基本情况,包括空间尺度、视听环境客观现状、视听环境感知现状等。使用聚类分析法将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归纳为6种基本空间单元,提出空间单元组合空间序列的创新模式,即商店建筑公共空间是由这6种空间单元经由设计过的排列顺序、组合方式建构而成的空间序列,针对不同空间单元的特点展开对应的视听环境作用研究。同时,通过现场调研记录总结商店建筑公共空间容纳活动情况,对现场调研问卷与实际场景对比分析,了解既有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现状和使用者视听环境感知情况等基础信息。通过实验室视听环境作用实验和视听环境交互作用实验对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听觉环境、视觉环境以及视听交互作用进行研究。视听环境作用方面,研究发现背景音乐、自然采光和绿色植物的组合出现或开敞空间中单独,以及饱和度较低的环境色彩可以显着提高满意度,促进趋近行为;前景音乐、节日装饰等周期性元素的出现,场景中出现红色色彩和场景中主要色彩具有强烈的明度差会显着提升觉醒度;个体对视觉环境中的人及人脸,可阅读内容,特殊、复杂、具象的装饰用品,无法快速理解的内容注视时间较长;环境色彩对个体的作用存在呈现意义与指称意义的差异等。进一步的视听交互研究探索了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中视听环境交互作用对个体的影响。视觉环境和听觉环境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呈现“一致减弱”和“整体感知”特点,即当视觉组成元素或视觉环境色彩饱和度与特定听觉元素内容构成“视听一致”时,该场景中个体对构成“一致”的听觉元素的正确识别率降低。同时,个体对环境的感知首先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感知,而非拆解的各部分元素感知的集合。
王琪[7](2020)在《基于VR的服装搭配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VR市场总体发展向好,理论逐渐完善,开发应用领域广泛,基于VR技术的项目工程越来越多,服装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也越来越丰富。通过对现在的市场与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决定基于VR技术实现服装搭配展示系统,在提供服装搭配推荐方案的同时,构造三维空间展示服装,使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观看到服装搭配的效果,为服装领域有该需求的用户提供一种新的方式。本文研究开发的是通过对专家知识以及历史经验集合的服装搭配知识总结,选择人体肤色与着装场合作为服装色彩与款式的影响因素,来设计本系统的服装搭配法则,并将服装搭配法则转换为计算机图像数据,提供服装搭配推荐方案;使用Maya建模技术实现三维模特与服装的制作,利用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制作仿真的人体肤色与服装色彩材质;建立模型材质数据库;结合VR技术,设计第一人称视角的漫游方式,实现人机交互,提高用户沉浸感;利用Unity软件实现服装搭配展示系统的用户操作界面开发与场景优化。本系统设计实现的功能:模特肤色更换,推荐服装上下衣的颜色,根据着装场合推荐服装款式,服装立体展示,场景漫游交互。
廖一思[8](2020)在《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文中认为地图伴随人类文明一同成长,重构再现了世界,也反应了历史、社会、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时至今日,地图已不再是刻画在岩石上、绢布上的零碎符号,也不局限于纸张方寸之内的静态呈现,更多的是在多种媒介载体中以动态、交互的方式与人们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现在的地图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记录位置的工具,更多的是建立位置与生活的关系,从地图中获取与位置相关的信息和更好的服务。静态地图朝着动态交互方向的发展,其功能和应用范围都有了极大的扩展,从简单的单向传输信息扩展到了动态提供服务,不仅在信息呈现和传达上有多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加强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获得更好的使用和情感体验,加深与世界的连结。本课题研究的主题是动态化地图信息的视觉语言层次传达,通过对相关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从动态化地图的属性入手,研究了地图从静态到动态的信息传达转变,以及动态化地图语言和信息要素,总结出交互行为下动态化地图的视觉语言元素和特征。良好的地图视觉语言的呈现和传达需要信息结构的清晰,因此本文对动态化地图的信息组织构建进行研究,引入信息组织构建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动态化地图以及地理空间信息的特点,从背景(Context)、用户(Users)、内容(Content)、行为(Activities)四个层面出发,构成动态化地图信息的内容框架并指出这四者之间的相互联系,随后对动态化地图的信息进行组织架构,提出基于CUCA的动态化地图信息层次传达策略,并提出交互行为下的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原则。最后以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实时动态地图为例进行视觉语言层次传达的应用分析,进一步探究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中的视觉传达方式与信息体验,以求在信息结构和视觉语言上的新发展。本文研究所得出的动态化地图视觉语言传达策略和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原则可以用于指导今后的动态化地图的设计表达,以满足当下及未来包括市场和人们对地理位置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在当今新媒体视阈下,动态化地图信息的传达以及众多功能和服务的实现最终都将诉诸视觉语言,却也不再止步于视觉,而是突破视觉的边界,隐于视觉之中,形成一个全方位融合的体验。
曹晓静[9](2020)在《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注意对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学习注意决定着学习者能否对学习内容进一步记忆与思考,真正的学习能否发生,学习注意是保证学习者对知识信息进一步记忆与思考的重要前提。数字媒体技术环境下学习资源知识表征的突出优势之一是其具有丰富且灵活的色彩信息客观形态,学习者伴随着对色彩信息的感知获得知识与技能。然而,已有研究尚未厘清色彩与学习注意之间的关系,对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的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有必要从促进学习注意的角度对色彩表征进行深入研究。学习资源画面的色彩表征不仅具有知识表征的内涵,而且在学习过程具有吸引、引导、保持学习者学习注意的重要作用。在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设计中,除了要正确的表征知识内容,还应实现对学习注意的管控,使得色彩表征更有利于学习者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因此,如何利用色彩表征设计正确的表达知识信息、提升学习注意、促进学习者对知识信息的了解、认知、体会,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专家意见咨询、实验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基于学习注意的研究视角开展色彩表征设计的研究,探讨色彩表征基本形态影响学习注意的设计策略,以优化学习过程、激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情绪、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本研究从学习注意、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相关研究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的梳理与述评。通过对学习注意的文献内容分析总结出学习注意的类型(选择性学习注意、持续性学习注意、分配性学习注意)、学习注意的驱动过程(显性刺激驱动→隐形刺激驱动→目标导向驱动)。通过对学习资源画面的文献内容分析指出色彩表征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中的必要性。通过对色彩表征的文献内容分析,总结出色彩表征的三大基本形态(知识内容形态、知识关系形态、知识目标形态),以及色彩表征的三大基本特征(显性刺激与隐性刺激的画面特征、视致简与实致繁的学习体验特征、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通过对相关研究技术的分析,提出了从视觉注意研究的角度进行眼动实验与从脑科学研究的角度进行脑波实验的联合实验研究验证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多媒体画面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色彩构成理论的分析,推衍出色彩表征知识内容形态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色彩表征知识关系形态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色彩表征知识目标形态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观点,为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模型构建奠定理论基础。其中,认知心理学中的特征整合理论、双重编码理论、注意控制理论、信号检测理论为本研究提出优化学习注意色彩表征设计的三种基本形式“色彩编码设计形式”“色彩线索设计形式”“色彩信号设计形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在学资源画面色彩表征设计中色彩编码设计即对“色彩内容的组织”、色彩线索设计即对“色彩关系的调节”、色彩信号设计即对“色彩目标的控制”的观点。本研究在模型构建部分通过理论分析和专家意见征询等方法构建了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关系模型与操作模型。关系模型的构建是对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理论探讨。关系模型从优化学习资源画面设计质量的理论研究视角指出,影响学习注意驱动过程的色彩表征设计形式可以实现色彩内容对知识内容形态的表征、色彩关系对知识结构的表征、色彩目标对知识目标的表征。操作模型的构建是对色彩表征促进有效学习注意形成的设计流程的系统梳理,其整体架构是:学习注意类型分析→色彩表征设计形式分析→画面语言设计架构→色彩表征基本形态对学习注意形式影响。画面语言设计架构是依据多媒体画面语言研究架构形成“色彩表征语义设计→色彩表征语用设计→色彩表征语构设计”。画面语言设计架构展示出语义设计与知识内容关联,语用设计与学习者、教师、媒介的关联,语构设计与画面要素的关联。本研究主要以画面中的三种色彩表征设计形式开展眼动与脑电波相结合的实验研究,并结合学习情绪、学习结果的测量,导出相关的研究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具体包括:研究一、关于色彩内容的组织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研究,包括动态画面、静态画面、文本画面中的色彩内容的研究。在学习过程的“时间线”中对色彩表征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动态画面与静态画面中色彩内容的合理组织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之初产生选择性学习注意,在学习过程的中后期随着时间的发展色彩表征对学习注意的影响逐渐减弱,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内容的了解。2文本画面中前景色与背景色的明度差会影响学习者的选择性学习注意,明度差大于50灰度级的画面有利于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更好的学习结果。研究二、关于色彩关系的调节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研究,包括静态图文融合画面中不同色彩线索设计形式(红色线索、蓝色线索、无色彩线索)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研究、以及不同知识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色彩基本属性形成的线索(色彩相变化线索、明度推移线索、纯度变化线索)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通过对发生时空变化的“同一画面”和“不同画面”中色彩线索变化的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红色在“吸引”学习者视觉注意上具有优势;蓝色在“引导”“保持”视觉注意上即产生持续性学习注意方面具有优势;无色彩线索的画面不利于学习者对重要信息的认知;2对于大学生,陈述性知识更适合采用与知识内容相匹配的色彩线索表征(如纯度变化)知识关系;程序性知识更适合采用具有层次感与结构感(如明度变化)的色彩线索表征知识关系;色彩线索设计还应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如主观色彩偏好)。研究三、关于色彩目标的控制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研究,包括色彩信号的凸显程度(对比色、近似色)对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影响、以及色彩信号的位置呈现方式(临近呈现、顺序呈现)对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画面中色彩信号的凸显程度的强弱容易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速度以及学习者对知识目标的体会;2不同画面中色彩信号的临近呈现方式更易于学习者产生分配性学习注意,有利于学习者体会知识目标促进学习结果的提升。本研究最后提出了色彩表征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画面语义定位策略(情感定位、结构定位、符号定位)、画面语用管控策略(视觉意象管控、视觉线索管控、视觉信号管控)、画面语构匹配策略(关联匹配、艺术匹配、双重匹配)三大策略,所有策略的细则均来源于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模型架构、实验研究等整体研究过程。
刘波[10](2020)在《民族服饰草图自动着色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服饰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与文化,其中具有符号象征的色彩体现了更深层的民族精神和地域特色。因此,研究少数民族服饰色彩规律及应用对于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该领域存在技术应用度不高、依赖专业经验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文化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利用计算机领域新技术,探索并研究面向少数民族服饰数字资源应用的图像自动着色方法,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多样性的服饰草图库,利用生成式对抗网络在图像生成方面的优势,训练神经网络并得到一个用于草图着色的生成器,从而实现对民族服饰手绘草图的自动着色,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数字化的应用提供了创新思路和技术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设计民族服饰图案轮廓提取算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离散H通道的边缘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在HSV空间中定义多尺度颜色标签,将原图像转换为H通道的色彩标签图,然后计算色彩标签图中区域的离散相似性以确定边缘点,最后完成民族服饰图案边缘检测任务。实验分析表明,该算法极大提升传统梯度法的检测准确率,能有效提取民族服饰图案轮廓。(2)建立民族服饰草图库。本文利用提出的边缘检测算法对佤族民族服饰图像进行处理,在得到的民族服饰边缘图的基础上,结合现有草图生成算法对其进行多种风格的草图化处理,并通过筛选最终构建了包含彩色图像和手绘草图等多风格的民族服饰草图数据库,为民族服饰数字化相关领域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3)构建民族服饰草图着色模型。本文利用深度学习技术的优势,构建了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的民族服饰草图着色模型,该模型由6层U-net结构的生成器和5层卷积神经网络的判别器构成,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了损失函数,最后使用本文构建的草图数据库进行模型训练。通过大量草图着色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民族服饰色彩规律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达到较好的着色效果。(4)实现民族服饰草图自动着色原型系统。本文设计并实现了用于展示民族服饰草图着色效果的原型系统,该系统将边缘检测、草图生成、草图着色等功能进行了集成,对本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可视化展示,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二、VB.NET语言在色相分析仪中色相图形软件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B.NET语言在色相分析仪中色相图形软件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1.1.2 研究意义 |
1.2 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
1.2.1 研究结构与发展态势 |
1.2.2 成果集成与视野聚焦 |
1.2.3 薄弱之处与研究趋势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问题意识 |
1.3.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问题厘清 |
1.5.1 主要概念 |
1.5.2 研究文本来源 |
1.5.3 研究限制 |
第二章 历史的语境与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 |
2.1 海南黎族之生境 |
2.1.1 海南岛上的黎族 |
2.1.2 族称与支系分布 |
2.2 古代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发生源流 |
2.2.1 辑录中的海南黎族纺织品词源认知 |
2.2.2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图像描摹 |
2.3 近代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风貌呈现 |
2.3.1 资料记载: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的外来视野 |
2.3.2 影像记录:民国至20世纪50年代的国内视角 |
2.3.3 档案记实:20世纪50年代至建省前的国家主导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从技艺到视觉呈现: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呈纹工艺 |
3.1 黎族织锦 |
3.1.1 织锦材料的来源 |
3.1.2 织锦呈纹的关键技术配备 |
3.1.3 织造工艺与纹样视觉呈现 |
3.2 黎族刺绣 |
3.2.1 刺绣的关键技术配备 |
3.2.2 针法与纹样视觉呈现 |
3.3 黎族絣染 |
3.3.1 絣染的关键技术配备 |
3.3.2 絣染工艺与纹样视觉呈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元素分析 |
4.1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元素分类 |
4.1.1 服饰纹样与海南黎族传统服饰 |
4.1.2 基于题材分类的依据与方式 |
4.2 动物类题材纹样元素分析 |
4.2.1 “鸟”元素 |
4.2.2 “虫”元素 |
4.2.3 “两栖动物”元素 |
4.2.4 “水生动物”元素 |
4.2.5 “哺乳动物”元素 |
4.2.6 “家禽家畜”元素 |
4.3 植物类题材纹样元素分析 |
4.3.1 “花卉”元素 |
4.3.2 “草与叶子”元素 |
4.3.3 “树”元素 |
4.3.4 “种子秧苗”元素 |
4.3.5 “果实”元素 |
4.4 器物类题材纹样元素分析 |
4.4.1 “农具猎具”元素 |
4.4.2 “生活用具”元素 |
4.4.3 “设施物品”元素 |
4.5 人物神灵类题材纹样元素分析 |
4.5.1 “人形”元素 |
4.5.2 “人形组合”元素 |
4.5.3 “鬼神兽”元素 |
4.6 景观天象类题材纹样元素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图式分析 |
5.1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分布 |
5.1.1 修饰与围边:海南黎族女子上衣的纹样分布 |
5.1.2 显目与满面:海南黎族女子下裙纹样分布 |
5.1.3 雅致与简易:海南黎族男子服饰纹样分布 |
5.1.4 分段与区块:配饰中的服饰纹样分布 |
5.2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构成 |
5.2.1 并置构成 |
5.2.2 嵌入构成 |
5.2.3 填充构成 |
5.3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典型图式结构分析 |
5.3.1 哈方言:线性秩序的探讨 |
5.3.2 杞方言:空间延伸的思考 |
5.3.3 润方言:围拢填充的想象 |
5.3.4 美孚方言:特异标识的强调 |
5.3.5 赛方言:首尾相隔的点睛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设色配搭 |
6.1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色彩研究的前提 |
6.2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色彩风格 |
6.2.1 哈方言服饰纹样色彩数据分析 |
6.2.2 杞方言服饰纹样色彩数据分析 |
6.2.3 润方言服饰纹样色彩数据分析 |
6.2.4 美孚方言服饰纹样色彩数据分析 |
6.2.5 赛方言服饰纹样色彩数据分析 |
6.3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典型配色模式 |
6.3.1 主“红”而配:哈方言传统服饰纹样的典型配色模式 |
6.3.2 锦上添“花”:杞方言传统服饰纹样的典型配色模式 |
6.3.3 调和空混:润方言传统服饰纹样的典型配色模式 |
6.3.4 留白显纹:美孚方言传统服饰纹样的典型配色模式 |
6.3.5 多彩缀之:赛方言传统服饰纹样的典型配色模式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多维化解读 |
7.1 纹样的发生维度:因地制宜的造物观念 |
7.1.1 实践发展中的摸索 |
7.1.2 自然周遭中的呈现 |
7.1.3 记事表意中的憧憬 |
7.2 纹样的固化维度:以“人”为本的生存智慧 |
7.2.1 “人形纹”中的“人本自我” |
7.2.2 “人形纹”中的“人本生活” |
7.2.3 “人形纹”中的“人化意识” |
7.3 纹样的表意维度:纹样传承中的认同价值 |
7.3.1 “物神崇拜”下的信仰认同 |
7.3.2 “历史记忆”下的祖先认同 |
7.3.3 “视觉共识”下的文化认同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片引索 |
表格引索 |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B: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及归母品信息(田野采集) |
图表1 哈方言传统服饰纹样归母品信息一览 |
图表2 杞方言传统服饰纹样归母品信息一览 |
图表3 润方言传统服饰纹样归母品信息一览 |
图表4 美孚方言传统服饰纹样归母品信息一览 |
图表5 赛方言传统服饰纹样归母品信息一览 |
附录 C: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色彩提取数据(田野采集) |
图表1 哈方言传统服饰纹样色彩提取 |
图表2 杞方言传统服饰纹样色彩提取 |
图表3 润方言传统服饰纹样色彩提取 |
图表4 美孚方言传统服饰纹样色彩提取 |
图表5 赛方言传统服饰纹样色彩提取 |
(2)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卫浴空间色彩视觉舒适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室内空间色彩研究现状 |
1.3.2 视觉舒适度研究现状 |
1.3.3 眼动追踪技术在色彩视觉舒适度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组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主要创新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思路 |
1.5 本章小结 |
2 卫浴空间色彩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色彩的相关理论 |
2.1.1 色彩的基本概念 |
2.1.2 色彩的分类 |
2.1.3 色彩的生理效应 |
2.1.4 色彩的心理效应 |
2.2 卫浴空间中的色彩 |
2.2.1 空间与色彩的关系 |
2.2.2 卫浴空间的特殊性 |
2.2.3 影响卫浴空间色彩的因素 |
2.3 本章小结 |
3 眼动追踪技术辅助视觉舒适度研究 |
3.1 眼动追踪技术及相关概念 |
3.1.1 眼动追踪技术概述 |
3.1.2 眼动追踪技术指标分析 |
3.2 视觉舒适度的影响因素 |
3.2.1 视觉舒适度定义 |
3.2.2 视觉舒适度的生理影响 |
3.2.3 视觉舒适度的心理影响 |
3.2.4 色彩对视觉舒适度的影响 |
3.3 眼动追踪技术在色彩视觉舒适度研究中的应用 |
3.3.1 眼动追踪技术在色彩视觉舒适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3.3.2 卫浴空间色彩视觉舒适度实验中眼动指标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卫浴空间色彩视觉舒适度眼动实验及主观评价分析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设计 |
4.2.1 实验任务 |
4.2.2 实验内容 |
4.2.3 被试选择 |
4.2.4 实验环境 |
4.2.5 实验仪器及材料 |
4.2.6 实验流程 |
4.3 眼动实验结果分析 |
4.3.1 瞳孔直径数据分析 |
4.3.2 AOI注视时间数据分析 |
4.3.3 眨眼频率数据分析 |
4.4 主观评价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卫浴空间色彩视觉舒适度主观调研问卷 |
附录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3)新型冠状病毒图像的插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选题背景 |
1.3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的发展概述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文献综述 |
1.6 研究方法、内容与思路 |
1.7 创新点 |
2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与插画艺术概述 |
2.1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概述 |
2.1.1 图像和图像语言的概念 |
2.1.2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的解读 |
2.2 插画艺术相关概述 |
2.2.1 插画艺术的概念 |
2.2.2 插画艺术的元素构成 |
2.3 三者之间关系:图像,插画艺术和新型冠状病毒图像 |
3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插画的界定分类 |
3.1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的构成 |
3.1.1 图像的语素 |
3.1.2 图像的语境 |
3.2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的特征 |
3.2.1 时效性 |
3.2.2 象征性 |
3.3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插画类型 |
3.3.1 语素型插画 |
3.3.2 语境型插画 |
3.3.3 语素语境型插画 |
4 插画艺术在新型冠状病毒图像中的运用 |
4.1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的科学绘画雏形 |
4.2 新型冠状病毒插画创作的思维理念 |
4.2.1 征候客观的镜像思维 |
4.2.2 共性共情的创新理念 |
4.3 信息可视化和图像艺术化的原则 |
4.3.1 技术原则 |
4.3.2 虚拟原则 |
4.3.3 强化原则 |
4.3.4 感知原则 |
4.4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插画艺术的实践过程 |
4.4.1 信息加工 |
4.4.2 图形转译 |
4.4.3 色相隐喻 |
4.4.4 叙事表现 |
5 个人新型冠状病毒插画创作 |
5.1 设计构思 |
5.2 量化实现 |
5.3 回归科学 |
6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插画的总结和思考 |
6.1 经验总结 |
6.2 真实与美观 |
6.3 观念与功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奖目录 |
(4)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 相关概念阐述 |
(一)城镇老年人 |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
(三)用户体验 |
三 研究现状综述 |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
一、视觉贴近原则 |
二、行为贴近原则 |
三、语境贴近原则 |
四、情感贴近原则 |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
四、调研结论 |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
一、设计总体规划 |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
一、可用性测试 |
二、设计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新媒体视域下时尚杂志视觉信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新媒体对时尚杂志视觉信息的影响与应用 |
2.1 新媒体与时尚杂志视觉信息相关概念界定 |
2.2 新媒体对时尚杂志视觉信息的影响 |
2.3 新媒体技术在时尚杂志视觉信息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3.时尚杂志视觉信息构成要素分析 |
3.1 文字要素 |
3.2 图片要素 |
3.3 色彩要素 |
3.4 版式要素 |
3.5 视听要素 |
3.6 本章小结 |
4.时尚杂志视觉信息受众体验分析 |
4.1 受众体验问卷设计 |
4.2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
4.3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4.4 样本描述性分析 |
4.5 受众体验数据分析 |
4.6 时尚杂志纸媒与微信受众体验比较分析 |
4.7 受众体验与阅读时长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时尚杂志视觉信息设计方法探索 |
5.1 动态化设计方法 |
5.2 简约化设计方法 |
5.3 趣味化设计方法 |
5.4 互补化设计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图目录 |
附录二:表目录 |
附录三:时尚杂志纸媒与微信受众体验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总结分析 |
1.4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概述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作用研究方法 |
2.1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现状调查方法 |
2.1.1 调查地点选择 |
2.1.2 空间尺度调查 |
2.1.3 容纳活动调查 |
2.1.4 视听环境客观现状调查 |
2.1.5 视听环境感知现状调查 |
2.2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作用实验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受访者情况 |
2.2.3 实验场所及仪器 |
2.2.4 实验问卷 |
2.2.5 实验程序 |
2.2.6 信度与效度检验 |
2.3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交互及眼动实验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受访者情况 |
2.3.3 实验场所及仪器 |
2.3.4 实验问卷 |
2.3.5 实验程序 |
2.3.6 信度与效度检验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2.4.1 聚类分析 |
2.4.2 数据处理分析 |
2.4.3 差异性分析 |
2.4.4 相关性分析 |
2.4.5 回归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特征 |
3.1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聚类分析 |
3.1.1 公共空间聚类分析 |
3.1.2 公共空间类型分布 |
3.1.3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发展趋势 |
3.2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容纳活动及到访情况 |
3.2.1 容纳活动情况 |
3.2.2 商场到访情况 |
3.3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特征 |
3.3.1 视觉环境现状 |
3.3.2 听觉环境现状 |
3.4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感知与评价 |
3.4.1 视听环境评价 |
3.4.2 视听环境元素感知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觉环境作用研究 |
4.1 视觉环境作用总体情况 |
4.1.1 视觉环境总体评价 |
4.1.2 视觉元素感知情况 |
4.1.3 人流感知情况 |
4.1.4 色彩感知评价情况 |
4.1.5 实验室与现场视觉感知对比 |
4.2 视觉元素的影响 |
4.2.1 自然元素对个体反馈的影响 |
4.2.2 周期性元素对个体反馈的影响 |
4.2.3 空间类型差异 |
4.3 环境色彩对个体反馈的影响 |
4.3.1 色彩分类 |
4.3.2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色彩分布特点 |
4.3.3 色彩HSB对个体反馈的影响 |
4.3.4 色彩的呈现意义与指称意义 |
4.4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觉场景注视规律 |
4.4.1 视觉元素注视规律 |
4.4.2 注视与总体评价 |
4.4.3 空间类型差异 |
4.5 个人属性差异 |
4.5.1 性别差异 |
4.5.2 年龄差异 |
4.6 公共空间视觉环境时间要点 |
4.6.1 增加自然元素 |
4.6.2 合理配置色彩 |
4.6.3 避免瞬时大量人流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听觉环境作用研究 |
5.1 听觉环境作用总体情况 |
5.1.1 听觉元素感知情况 |
5.1.2 声景喜好 |
5.1.3 实验室与现场听觉感知对比 |
5.2 音乐情况的影响 |
5.2.1 对评价和行为的影响 |
5.2.2 对情绪的影响 |
5.3 空间类型对听觉环境作用的影响 |
5.3.1 空间对评价和行为的影响 |
5.3.2 空间对情绪的影响 |
5.3.3 开敞空间听觉环境作用特点 |
5.4 个人属性差异 |
5.4.1 性别差异 |
5.4.2 年龄差异 |
5.5 公共空间听觉环境设计要点 |
5.5.1 新建听觉环境设计 |
5.5.2 既有听觉环境改造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交互影响研究 |
6.1 视觉环境对听觉环境作用的影响 |
6.1.1 对听觉环境评价的影响 |
6.1.2 对听觉元素获取的影响 |
6.2 听觉环境对视觉环境作用的影响 |
6.2.1 对视觉环境评价的影响 |
6.2.2 对视觉元素获取的影响 |
6.2.3 对色彩感知评价的影响 |
6.3 个人属性差异 |
6.3.1 性别差异 |
6.3.2 年龄差异 |
6.4 视听交互作用特点 |
6.4.1 视觉环境对听觉感知评价影响特点 |
6.4.2 听觉环境对视觉环境影响特点 |
6.5 公共空间视听交互环境设计要点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活动情况记录表 |
附录2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环境感知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环境感知情况调查记录表 |
附录4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作用研究实验问卷 |
附录5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交互实验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VR的服装搭配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VR技术发展现状 |
1.3.2 服装搭配发展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研究意义 |
1.5 论文结构概述 |
第2章 开发工具和相关技术 |
2.1 引言 |
2.2 Unity软件 |
2.3 VR技术介绍 |
2.4 Maya三维建模软件 |
2.5 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 |
2.6 SQLite数据库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服装搭配展示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引言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3 系统结构设计 |
3.4 模块交互设计 |
3.5 数据库设计 |
3.5.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3.5.2 数据库物理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服装搭配方案设计 |
4.1 引言 |
4.2 服装搭配因素分析 |
4.2.1 人体肤色因素分析 |
4.2.2 着装场合因素分析 |
4.2.3 色彩搭配规则 |
4.3 服装搭配设计 |
4.3.1 服装色彩搭配设计 |
4.3.2 服装款式搭配设计 |
4.3.3 服装整体搭配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维模型设计 |
5.1 引言 |
5.2 三维人体建模相关方法 |
5.3 三维模特模型设计 |
5.4 服装款式模型设计 |
5.5 展示场景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服装搭配展示系统实现 |
6.1 引言 |
6.2 三维模特服装模型制作实现 |
6.2.1 三维模特建模制作 |
6.2.2 三维服装模型制作 |
6.2.3 展示房间模型制作 |
6.3 数据库实现 |
6.4 用户菜单界面的实现 |
6.5 服装展示系统的测试 |
6.5.1 测试用例 |
6.5.2 测试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学科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3.1 动态化地图 |
1.3.2 动态化地图语言 |
1.3.3 信息可视化设计 |
1.3.4 用户体验设计 |
1.4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4.1 动态化地图和地图可视化 |
1.4.2 地图服务和信息设计 |
1.4.3 地图美学和视觉语言 |
1.5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动态化地图属性剖析 |
2.1 从静态到动态的地图信息传达转变 |
2.1.1 地图动态化 |
2.1.2 静态地图传达信息的特点及局限 |
2.1.3 动态化地图的多角度表达特点及优势 |
2.2 动态化地图的功能与应用 |
2.2.1 动态化地图的功能 |
2.2.2 动态化地图的应用领域 |
2.3 动态化地图语言 |
2.3.1 动态化地图语言基本概念 |
2.3.2 动态化地图语言的信息传递 |
2.3.4 动态化地图语言视觉形态分析 |
2.4 动态化地图要素分析 |
2.4.1 空间地理要素 |
2.4.2 多维信息要素 |
2.4.3 辅助信息要素 |
2.4.4 时间要素 |
2.4.5 动态交互要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交互行为下动态化地图的视觉语言分析 |
3.1 动态化地图的视觉变量分析 |
3.1.1 动态化地图中的静态视觉变量 |
3.1.2 动态化地图中的动态视觉变量 |
3.2 动态化地图视觉语言特征 |
3.2.1 简明生动性 |
3.2.2 动态叙事性 |
3.2.3 交互体验性 |
3.2.4 开放共享性 |
3.3 动态化地图的视觉语言元素分析 |
3.3.1 信息传递性视觉语言元素 |
3.3.2 功能隐喻性视觉语言元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信息组织架构的动态化地图视觉语言传达策略 |
4.1 动态化地图信息组织构建特点 |
4.2 动态化地图信息构建内容框架 |
4.2.1 背景(Context)层面的信息构建 |
4.2.2 用户(Users)层面的信息构建 |
4.2.3 内容(Content)层面的信息构建 |
4.2.4 行为(Activities)层面的信息构建 |
4.3 基于CUCA的动态化地图信息视觉分层传达策略 |
4.3.1 信息整序——从主题到功能的信息考订 |
4.3.2 信息优化——从内容到形式的信息加工 |
4.3.3 信息呈现——从感知到逻辑的信息视觉整理 |
4.3.4 信息体验——及时有效的交互反馈 |
4.4 交互行为下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动态化地图信息的视觉层次传达应用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动态地图为例 |
5.1 背景介绍 |
5.2 基于功能的地图信息框架构建 |
5.2.1 重点信息和核心功能的体现 |
5.2.2 信息结构的合理清晰 |
5.3 基于审美的视觉分层传达 |
5.3.1 利用图形与符号促进信息视觉交流效率 |
5.3.2 通过文字与数字提升信息视觉化的准确性 |
5.3.3 运用色彩丰富信息的视觉层次 |
5.4 基于情感的视觉信息体验 |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局限性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片及表格来源 |
附录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9)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设计的问题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 |
(二)学习资源画面色彩数据可视化评价标准的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
(三)学习资源画面色彩信息应满足新生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
二、问题提出 |
(一)从心理学视角分析色彩刺激影响注意的问题 |
(二)从教育科学视角分析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问题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技术路线 |
六、研究意义 |
(一)在理论上完善了多媒体画面语言理论体系 |
(二)在实践中为学习资源开发提供了色彩设计指导 |
七、核心概念界定 |
(一)学习注意 |
(二)学习资源画面 |
(三)色彩表征 |
八、论文组织结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学习注意的相关研究 |
一、学习注意的相关文献调研 |
二、述评 |
第二节 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的相关研究 |
一、色彩表征的相关文献调研 |
二、述评 |
第三节 相关支撑技术的研究 |
一、脑电波技术 |
二、眼动追踪技术 |
三、述评 |
第四节 相关研究的启示 |
一、研究内容的启示 |
二、研究方法的启示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多媒体画面语言理论 |
一、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框架及其色彩设计理论 |
(一)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框架 |
(二)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的已有研究 |
(三)多媒体画面语言学色彩设计理论的研究 |
二、研究启示 |
(一)多媒体画面色彩表征设计应与学习注意的研究相结合 |
(二)依据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框架构建色彩表征设计框架 |
第二节 信息加工理论 |
一、信息加工模型与学习过程、学习条件的研究 |
(一)信息加工模型的研究 |
(二)学习过程的研究 |
(三)学习条件的研究 |
二、研究启示 |
(一)学习注意出现在学习过程的初始阶段 |
(二)色彩表征是促进学习注意形成的一种学习条件 |
(三)学习注意在信息流中呈现出循环发展的趋势 |
第三节 心理学相关理论 |
一、特征整合理论 |
(一)FIT模型 |
(二)研究启示 |
二、双重编码理论 |
(一)双重编码理论的基本假设 |
(二)研究启示 |
三、注意控制理论 |
(一)注意控制与线索研究范式 |
(二)研究启示 |
四、信号检测理论 |
(一)信号检测理论的研究 |
(二)研究启示 |
第四节 色彩构成理论 |
一、色彩构成的基本理念 |
二、研究启示 |
第三章 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模型建构 |
第一节 学习注意的相关分析 |
一、学习注意类型的分析 |
(一)选择性学习注意 |
(二)持续性学习注意 |
(三)分配性学习注意 |
二、学习注意过程的分析 |
(一)学习注意是学习者的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 |
(二)学习注意是学习者对知识信息的注意加工过程 |
(三)学习注意是刺激驱动过渡到目标驱动捕获注意的过程 |
三、小结 |
第二节 色彩表征的相关分析 |
一、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基本特征的分析 |
(一)显性刺激与隐性刺激的画面特征 |
(二)视致简与实致繁的体验特征 |
(三)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 |
二、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基本形态的分析 |
(一)知识内容形态 |
(二)知识关系形态 |
(三)知识目标形态 |
三、小结 |
第三节 色彩表征与学习注意的关系模型 |
一、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机制 |
(一)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机制形成的学理依据 |
(二)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作用机制 |
二、色彩表征的基本形态对学习注意的影响 |
(一)知识内容形态对选择性学习注意的影响 |
(二)知识关系形态对持续性学习注意的影响 |
(三)知识目标形态对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影响 |
三、色彩表征与学习注意的关系模型架构及内涵 |
(一)关系模型的架构 |
(二)关系模型的内涵 |
(三)关系模型的说明 |
四、小结 |
第四节 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操作模型 |
一、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形式 |
(一)色彩编码设计形式 |
(二)色彩线索设计形式 |
(三)色彩信号设计形式 |
二、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因素分析 |
(一)首轮专家意见咨询 |
(二)第二轮专家意见咨询 |
(三)第三轮专家意见咨询 |
三、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操作模型的构建思路 |
(一)设计目的 |
(二)设计任务 |
(三)设计流程 |
(四)设计方式 |
四、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操作模型架构及内涵 |
(一)操作模型架构 |
(二)操作模型内涵 |
五、依据模型的研究推论 |
(一)关于色彩编码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推论 |
(二)关于色彩线索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推论 |
(三)关于色彩信号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推论 |
六、验证模型及研究推论的合理途径 |
七、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研究框架 |
一、实验研究逻辑 |
二、实验变量与假设 |
(一)实验变量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设计 |
(一)实验研究架构 |
(二)实验研究测量方法与工具 |
第二节 色彩编码设计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1-1动态与静态画面色彩内容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材料 |
(四)被试 |
(五)实验过程 |
(六)数据分析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八)实验结论 |
二、实验1-2文本画面色彩内容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材料 |
(四)被试 |
(五)实验过程 |
(六)数据分析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八)实验结论 |
第三节 色彩线索设计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2-1色彩线索设计类型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材料 |
(四)被试 |
(五)实验过程 |
(六)数据分析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八)实验结论 |
二、实验2-2知识类型与色彩线索类型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材料 |
(四)被试 |
(五)实验过程 |
(六)数据分析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八)实验结论 |
第四节 色彩信号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3-1色彩信号的凸显程度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材料 |
(四)被试 |
(五)实验过程 |
(六)数据分析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八)实验结论 |
二、实验3-2色彩信号的呈现位置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材料 |
(四)被试 |
(五)实验过程 |
(六)数据分析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八)实验结论 |
第五章 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策略讨论 |
第一节 实验研究与设计策略之间的逻辑关系 |
一、实验研究与设计策略之间逻辑关系的架构 |
二、实验研究与设计策略之间逻辑关系的说明 |
第二节 画面语义层的定位设计策略讨论 |
一、情感定位策略 |
二、结构定位策略 |
三、符号定位策略 |
第三节 画面语用层的管控设计策略讨论 |
一、视觉意象管控策略 |
二、视觉线索管控策略 |
三、视觉信号管控策略 |
第四节 画面语构层的匹配设计策略讨论 |
一、关联匹配策略 |
二、艺术匹配策略 |
三、双重匹配策略 |
第五节 设计策略的验证 |
一、验证的过程 |
二、验证的结果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不足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相关问卷 |
问卷1 |
问卷2 |
问卷3 |
问卷4 |
问卷5 |
问卷6 |
附录二 实验材料 |
实验1-1 |
实验1-2 |
实验2-1 |
实验2-2 |
实验3-1 |
实验3-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10)民族服饰草图自动着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彩色图像边缘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2 草图着色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常用颜色空间 |
2.2 图像边缘与梯度 |
2.3 手绘草图 |
2.4 卷积神经网络 |
2.5 生成式对抗网络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多尺度离散H通道的民族服饰图像边缘检测算法 |
3.1 颜色空间选择 |
3.2 多尺度的H通道民族服饰颜色标签 |
3.3 离散H通道标签图中的区域相似度 |
3.4 边缘检测方法 |
3.5 实验与分析 |
3.5.1 实验设置 |
3.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的民族服饰草图自动着色算法 |
4.1 手绘风格的民族服饰草图生成 |
4.1.1 多线条勾勒 |
4.1.2 添加纹理背景 |
4.1.3 触笔风格素描 |
4.2 民族服饰草图数据库建设 |
4.3 生成式对抗网络着色框架 |
4.4 模型构建及训练 |
4.5 实验与分析 |
4.5.1 实验设置 |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民族服饰草图着色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民族服饰草图着色系统设计 |
5.1.1 需求分析 |
5.1.2 界面设计 |
5.1.3 功能模块设计 |
5.1.4 系统流程图 |
5.2 民族服饰草图着色系统实现 |
5.2.1 系统开发环境 |
5.2.2 系统代码结构 |
5.3 民族服饰草图着色系统展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VB.NET语言在色相分析仪中色相图形软件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研究[D]. 周倜. 江南大学, 2021
- [2]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卫浴空间色彩视觉舒适度研究[D]. 袁枝亭.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2)
- [3]新型冠状病毒图像的插画艺术研究[D]. 刘慧娟. 湖北美术学院, 2021(09)
- [4]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新媒体视域下时尚杂志视觉信息研究[D]. 朱笑. 东华大学, 2021(01)
- [6]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作用研究[D]. 易法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7]基于VR的服装搭配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琪. 北京服装学院, 2020(12)
- [8]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D]. 廖一思. 江南大学, 2020(01)
- [9]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D]. 曹晓静.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10]民族服饰草图自动着色方法研究[D]. 刘波.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