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中药微量元素学术研讨会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中药有毒重金属的生物活性与毒性及其限量标准(第一轮)联合征稿通知)

第六届全国中药微量元素学术研讨会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中药有毒重金属的生物活性与毒性及其限量标准(第一轮)联合征稿通知)

一、全国第六届中医药微量元素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中药中有毒重金属的生物活性和毒性及其限量标准研究学术研讨会联合征文通知(第一轮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张美龄[1](2021)在《黄柏炭与银屑病的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纵观历代古籍对炭药的记载,可见其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范围,能够治疗多系统、多器官的疾病种类高达百余种,且疗效确切。作为新药研发的全新药物源泉,探索炭药未被发现的、全新的药效,并科学的阐释其起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对于促进炭药以更广泛的药效服务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黄柏(Phellodendri Chinensis Cortex,PCC)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也是经方常用组成药物之一。在前期开展多种炭药生物活性的研究中,偶然发现黄柏炭(PCC Carbonisata,PCCC)在改善咪喹莫特(Imiquimod,IMQ)诱导银屑病小鼠模型症状上展现出良好的疗效,然而这一全新药效发挥的起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等基本科学问题尚未有定论。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确证PCCC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拓展其临床应用的范围,本研究展开了以下系列工作。目的:在新线索的基础上,应用IMQ诱导银屑病小鼠模型,进一步确证PCCC治疗银屑病的活性,并初步探讨“火制”程度对其药效的影响。进而以药效为指导,结合电镜技术、色谱技术以及光学技术,证明黄柏炭纳米类成分(PCCC nano-components,PCCC-NCs)是PCCC发挥治疗银屑病药效的物质基础,并分析不同条件制备的PCCC-NCs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其活性强弱的关联性,获取其治疗银屑病活性最佳的制备工艺参数。于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PCCC-NCs治疗银屑病的量效关系、给药方式以及体内外安全性,并以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功能为切入点,阐释其起效作用机制,从而为以PCCC为代表的中药炭药的临床拓展应用与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前导性研究思路。方法:(1)应用银屑病小鼠模型探讨炮制程度与给药方式对PCCC治疗银屑病作用的影响,初步筛选出活性最佳的“火制”条件,为后续实验的开展奠定基础。(2)采用透析方法将PCCC溶液分离成分子量大于和小于1000 Da的两部分,并借助色谱技术、电镜技术以及光学技术分析鉴定其治疗银屑病的活性部位。(3)考察炭化温度与时间对PCCC活性部位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并通过银屑病小鼠模型和Hacat细胞增殖活力模型评价并筛选出PCCC活性部位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进而借鉴材料科学技术进一步分析其结构特征、元素配位等信息。(4)通过检测银屑病小鼠体重、脾指数、后背与耳部皮肤外貌、银屑病皮损与严重程度评分(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以及病理组织(如表皮厚度、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血管增生等)的变化,对优选获取的PCCC活性部位治疗银屑病的给药方式及量效关系进行研究。(5)利用ELISA法、生化法、流式细胞术、免疫印迹法、免疫组化/荧光法检测皮肤/血清中M1/M2标志性因子水平、脾细胞Th1/Th2和Th17/Treg 比例、氧化应激相关因子以及NF-κB/STAT6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从调控巨噬细胞极化角度探讨PCCC活性部位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6)分别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IL-4将RAW264.7细胞诱导极化成M1亚型和M2亚型,结合CCK-8实验获取的PCCC活性部位的安全给药浓度对极化后的RAW264.7细胞进行干预,并以M1/M2亚型巨噬细胞高表达因子为评价指标,体外进一步证实PCCC活性部位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7)通过细胞CCK-8实验、小鼠急毒及长毒实验,获取PCCC活性部位的安全性参数。结果:(1)确证了市售PCCC(PCCC sale in the market,PCCC-MS)具有治疗银屑病的药效,且腹腔注射效果较灌胃给药和皮下注射更佳;进而考察黄柏及其不同炮制品对银屑病小鼠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药效由强到弱依次为:改良工艺获取的400℃制备PCCC(PCCC prepared at 400℃,PCCC-400℃)>PCCC-MS>炒黄柏(Fried PCC,F-PCC)>PCC。(2)药效结果显示PCCC-400℃治疗银屑病的活性部位为透析袋内成分(MWCO>1000),且经HPLC分析发现其色谱图上无吸收峰出现。低分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microscopy,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ighresolution TEM,HRTEM)下可见其为0.5~3.6 nm的近球形、晶格明显(0.22 nm)的颗粒。红外和荧光图谱显示该部位具有荧光,且表面存在丰富的羟基、羧基等官能团。另外,对PCCC-MS透析袋内成分进行以上分析,结果与上述较为相似。结合我们团队的前期研究结果,本研究确认PCCC治疗银屑病的物质基础为纳米类成分(Nano-components,NCs),即PCCC-NCs。(3)HPLC图谱显示9种工艺参数条件下制备的PCCC-NCs中均未有小分子化合物的存在。进一步采用现代材料科学分析技术对其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发现:炭化温度相同时,延长制备时间会引起PCCC-NCs粒径尺寸减小、荧光最大激发/发射波长蓝移;炭化时间一致时,升高温度也会引起PCCC-NCs粒径尺寸减少,但是荧光波长变化并无规律性。除此之外,炭化的温度和时间还会引起PCCC-NCs的红外吸收峰强和晶格间距发生改变,但仅以当前结果难以分析其中的规律性。进而以治疗小鼠银屑病和抑制Hacat细胞增殖活力的体内外药效为指导,优化获取PCCC-NCs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400℃、1h,进一步表征发现该NCs主要由碳和氧元素组成,存在高度不定型碳结构和π-π*、n-π*跃迁,且具有荧光激发-发射依赖性,量子产率为5.63%。(4)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考察并证明了 400℃、1 h获取的PCCC-NCs在降低银屑病小鼠PASI评分上,腹腔注射的疗效较灌胃给药和皮下注射更佳;且本实验设置的高、中、低剂量PCCC-NCs在改善IMQ干预引起的体重降低,脾指数增高,PASI评分升高,背部和耳部皮肤病理组织改变如表皮增厚、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血管增生等症状上均显示出显着作用,相关指标或蛋白表达的变化也进一步验证了此结果。综合分析发现PCCC-NCs发挥抗银屑病活性的量-效曲线呈“U”型,即实验考察剂量内,中剂量PCCC-NCs表现出更佳的治疗效果。(5)机制研究发现,PCCC-NCs可降低银屑病小鼠血清(TNF-α、IL-6、IL-23、IL-17A和IL-22)和皮肤组织(TNF-α、IL-6、NO和iNOs)中的M1相关因子,且皮肤免疫组化分析可见其能够降低CD86的阳性表达,表明PCCC-NCs具有抑制巨噬细胞M1极化的作用;同时PCCC-NCs可升高皮肤组织和血清中M2相关因子(IL-10和Arg-1)水平,说明其可促进巨噬细胞向M2亚型极化。小鼠脾组织的流式细胞分析显示PCCC-NCs可通过降低Th1/Th2和Th17/Treg比例调节T细胞平衡,且该NCs还可改善IMQ引起的皮肤组织中T-AOC、SOD、GSH-Px、CAT降低,MDA升高的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PCCC-NCs可抑制p65的磷酸化,同时促进STAT6磷酸化。上述结果表明,PCCC-NCs可能通过调控NF-κB和STAT6通路改善IMQ引起的巨噬细胞M1/M2升高现象,进而减少M1巨噬细胞分泌的炎性介质、促进M2型巨噬细胞分泌抗炎介质,实现对Th1/Th2和Th17/Treg平衡的调节和机体氧化应激损伤的缓解,从而发挥治疗银屑病的活性。(6)PCCC-NCs可缓解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的M1极化,同时促进IL-4诱导的RAW264.7的M2极化,从体外角度进一步印证了该NCs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功能。(7)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PCCC-NCs在L02和293T细胞上的安全剂量≤ 1250μg/mL,且其用量在1.56 mg/kg~100.00 mg/kg区间内小鼠均不会出现急毒反应,最大给药量达到200 mg/kg时动物的生理状态和主要器官也未发生明显改变。另外,PCCC-NCs的长毒结果可见该NCs在连续给药1月和停药2周后,小鼠的一般状态、体重、摄食量、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主要脏器系数及其病理组织未显示出明显毒性变化。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PCCC具有治疗银屑病的功效,且炭化程度高的PCCC腹腔注射效果更佳。综合利用色谱技术、现代材料科学技术和中药药理药效研究方法,追踪并确认PCCC治疗银屑病的物质基础为PCCC-NCs。以此成分为切入点,优化和规范PCCC的制备工艺,并以药效为指导获取该NCs活性最佳的制备工艺参数为400℃、1h。在此基础上,发现PCCC-NCs治疗银屑病无剂量依赖性,可能通过NF-κB和STAT6通路调控巨噬细胞极化,进而改善T细胞比例失衡和机体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发挥治疗银屑病的活性。另外,PCCC-NCs在细胞毒性、小鼠急毒和长毒实验均显示出极高的安全性。该研究结果将为确证PCCC治疗银屑病的全新药效、并从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角度阐述其科学性提供了实验依据,对于以PCCC为代表的中药炭药功效“钩沉创新”、物质基础和工艺规范及优化等基础研究提供了示范性思路,有助于推动PCCC-NCs开发成治疗银屑病新制剂从而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高萌[2](2021)在《中药枳壳“道地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找寻枳壳活性成分最优配伍配比范围,丰富道地药材形成因素的研究内容,探讨枳壳道地药材产区分布,阐述枳壳药材“道地性”,为枳壳在中医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预测枳壳适宜生长区域:以实际采摘标本、数字标本馆数据以及文献资料获得枳壳地理分布点,利用Maxent模型和Arc GIS软件筛选坐标点信息,搜集影响枳壳生长的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获得枳壳最适宜生态因子,确定枳壳生长生态环境,计算枳壳潜在空间分布,利用生态适宜度对枳壳进行区划研究。2.动物实验筛选枳壳活性成分:采用正常小鼠胃肠动力实验,对枳壳中黄酮类、香豆素类成分进行初步活性成分筛选。提取分离获得枳壳多糖,通过不同色谱方法完成对枳壳多糖一级结构解析,利用正常及模型动物实验建立枳壳多糖与其药理作用的构效关系。3.分析不同产地枳壳化学成分差异:建立枳壳黄酮类、香豆素类含量测定方法,多糖类结构解析方法,基于环境因素分析不同产地间枳壳黄酮、香豆素含量差异性和枳壳多糖结构差异性。4.最佳配伍配比组合筛选: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枳壳药材进行分类研究,获得各分组样品信息,拟合各分组代表药材中活性成分配伍配比值,结合药理实验验证,推测最优活性成分配伍配比。5.药效实验验证最佳配伍配比范围:建立脾虚大鼠实验模型,最优活性成分配伍配比拟合组合物及其原药材对模型大鼠作用,分析胃肠动力关键指标,验证最优活性成分配伍配比范围,完善道地药材评价标准。6.阐述枳壳道地性:以活性成分最优配伍配比范围为标准,聚类分析不同产地枳壳活性成分,找出与最优配伍配比结果相近的样品,进而说明枳壳道地产区及枳壳道地药材分布。【结果】1.本研究建立模型预测结果可靠准确,获得影响枳壳生长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温度因子(太阳水平辐射、年平均温度、等温、最冷月份最低温度、最干燥季度平均温度、最暖月最高温度),降水因子(最暖季的降水、湿季降水)以及土壤因子(土壤粘土含量)。其中江西和湖南部分区域生态因子显示出高度相似性和稳定性。模型预测枳壳生长潜在分布面积约为211071平方公里,高适宜区域分布在江西(5.0×104平方公里)、湖南(5.9×104平方公里)、四川(4.3×104平方公里)、重庆(3.1×104平方公里)、浙江(0.8×104平方公里)等地。枳壳药材主产区与本研究获得的枳壳原植物高适生区基本一致,与文献报道及实地调查基本吻合,说明该区域生态环境下枳壳发育得到最大适宜性生长,有利于活性成分的蓄积,以获得品质上乘的枳壳药材。2.通过单体成分对离体动物作用以及单体成分配比配伍对在体动物作用,共筛选出活性成分新橙皮苷、橙皮苷、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活性成分组合发挥疗效;提取分离纯化获得枳壳多糖,IR法解析其具有多糖典型结构,GPC法获得其分子量分布为585 KDa和15.5 KDa,GC/MS法分析单糖组成主要为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通过枳壳多糖对小鼠胃肠运动作用建立构效关系,显示枳壳多糖为枳壳活性成分之一。基于药理实验筛选出枳壳活性成分为:芸香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和枳壳多糖,且活性成分组合活性比单体成分更强。3.产地生态环境影响枳壳原植物体内次生代谢产物蓄积量。对不同产地枳壳黄酮、香豆素类成分与产地生态因子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生态因子7月月辐射、5月均降水量和4月水汽压与橙皮苷、橘皮素和柚皮苷相关性高,4月均降水量、5月均降水量与水合橘皮内酯相关性高,说明与枳壳黄酮类成分蓄积关联性较大是采摘期辐射量和生长期降水量及相对湿度,而生长期降水量主要影响枳壳香豆素类成分的蓄积。产地间枳壳黄酮类、香豆素类以及多糖含量总体上呈现湖南产区含量较高,不同产地化学成分构成比例不同。枳壳多糖结构分显示:IR法发现不同产地枳壳多糖吸收峰数量、峰形有差异,SEM扫描电镜观察多糖三维形态具有产地多样性和特异性,各产地枳壳多糖分子量分布:湖南枳壳粗多糖(10.61×105 Da)、江西(5.85×105 Da)、重庆(1.88×105 Da)及浙江(1.20×105 Da),各产地枳壳单糖组成基本一致,组成摩尔比存在差异,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摩尔比分别为江西(1.20:75.80:1.46:4.63:6.43:10.48)、湖南(0.98:73.17:10.08:2.74:2.57:10.47)、四川(1.44:33.38:0.87:7.07:20.37:36.87)和浙江(1.72:60.37:0.36:1.00:33.43:3.13),不同产地分离纯化组分不同,江西产地得到7个组分,湖南7个组分,四川4个组分,浙江3个组分,各产地中性多糖和酸性多糖构成具有差异性。不同产地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因素影响枳壳活性成分黄酮类、香豆素、多糖类的含量和比值,以及枳壳多糖结构差异,产地间药材化学成分差异性是道地药材“道地性”的物质基础。4.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产地枳壳样品进行分类研究。以化学成分为变量获得六个分组样品信息,选择江西樟树、江西新干、湖南、四川、重庆、浙江六批代表药材样品,拟合各药材中活性成分组合物配伍配比值。采用正常小鼠药理实验验证,推测出两组最优组合物配伍配比值,江西产区为1:6:1:4:20,四川产区为1:26:1:12:50。5.最优活性成分配伍配比及其原药材对脾虚模型大鼠均产生显着影响作用。拟合组合物和其原药材对影响效果趋势相似,说明拟合组合物能较好的体现原药材药效。hqh各组药物对模型大鼠均体现良好治疗效果,改善胃肠激素水平,调节胃肠运动。以活性成分组最优配伍配比范围为评价指标,建立动物实验评价疗效模式,确定枳壳中活性成分最优配伍配比范围。6.以活性成分最优配伍配比范围为标准,聚类分析找出与最优配伍配比结果相近的样品。样品分布显示主要为江西产区枳壳,其他主产区少量存在,说明枳壳道地产区以江西产区为主,其他主产区有部分枳壳道地药材分布。【结论】通过研究发现枳壳活性成分为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枳壳多糖,最优配伍配比范围为1:6:1:4:20至1:26:1:12:50。基于生态环境因素作用,枳壳道地产区以江西产区为主,其他主产区(四川、重庆、湖南、浙江)有部分枳壳道地药材分布。

童黄锦[3](2021)在《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中药的同一品种因不同基原、不同入药部位,尤其是经加工炮制得到的不同饮片存在着药性与疗效异同,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特色。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 Jin Y.H.Chenet C.Ling的根茎,经趁鲜加工、蒸制及醋制得到片姜黄、生莪术及醋莪术饮片,其药性与功能主治各有倚重。片姜黄长于破血行气,生莪术破血祛瘀力强,莪术醋制后增强其化瘀止痛功效。以三种饮片为主要原料的经典方剂及成方制剂主要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原发性痛经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以经行腹痛为主,血瘀贯穿整个病变过程。气滞血瘀证是原发性痛经辨证论治的主要证候,活血化瘀法为主要治法。温郁金不同饮片均具化瘀止痛功效,广泛应用于原发性痛经等妇科血瘀证的治疗。本研究针对温郁金不同饮片功效相似,但临床应用异同的效应物质变化及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科学问题,以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变化,药效学评价不同饮片对疼痛相关因子等的调控作用,代谢组学整体角度评价不同饮片对内源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网络预测分析筛选出核心成分、核心靶点及核心通路,体内外实验验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综合评价有效成分、靶蛋白与通路之间的关联性,阐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的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为饮片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中药饮片现代研究提供示范。1.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研究(1)采用HPLC定量分析温郁金不同饮片6种代表性成分(莪术烯醇、莪术二酮、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姜黄素)的含量,研究发现不同饮片中各成分含量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莪术二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姜黄素在片姜黄、生莪术、醋莪术中含量依次降低,莪术二酮含量下降最显着;莪术烯醇、吉马酮蒸制后有所升高,经醋制后含量降低。(2)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根据分子式、精确分子量、保留时间、碎片离子等与文献及专业数据库匹配,鉴定得36个入血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的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莪术二酮在片姜黄、生莪术、醋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依次升高;呋喃二烯、莪术烯醇在片姜黄和生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较低,在醋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较高;吉马酮、β-榄香烯在生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比较高,在片姜黄和醋莪术含药血浆中的含量较低。以上研究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发生了显着变化,主要为各成分占比发生了改变,推测可能与炮制过程和提取过程中化学成分相互转化以及炮制过程及辅料影响各成分在大鼠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有关。其中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为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前后的共有成分,可能为温郁金不同饮片潜在的效应物质。2.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药效学研究 采用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及盐酸肾上腺素,并结合声光刺激等综合法建立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评价温郁金不同饮片给药后各药效指标,比较三者化瘀止痛效应差异。通过扭体反应、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抗血小板聚集、疼痛相关因子及子宫组织病理形态学等药效指标评价,表明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造模成功。①扭体反应: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明显延长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其中醋莪术高剂量组疗效最为显着;②血液流变学: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显着改善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的全血高黏状态,其中片姜黄高剂量组改善作用最佳;③凝血四项: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调控模型大鼠凝血四项指标,其中片姜黄高剂量组延长APTT、TT、缩短FIB更为显着;④血小板聚集:温郁金三种炮制品抗血小板作用显着,醋莪术高剂量组作用更为明显;⑤疼痛相关因子: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调控模型大鼠各疼痛相关因子水平,其中醋莪术高剂量组升高PGE2、6-keto-PGF1a、NO、β-EP,降低 PGF2α、TXB2、Ca2+、IL-6、TNF-α 更为明显;⑥子宫病理形态学: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改善模型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其中醋莪术高剂量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以上研究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大鼠均有治疗作用,其中莪术醋制后增强对血小板聚集、疼痛相关因子等药效指标的调控作用。温郁金炮制后吉马酮、β-榄香烯等入血成分含量降低而药效作用反而增强,说明中药加工炮制及辅料影响各成分在体内过程,从而导致药效学差异。对莪术醋制后增强化瘀止痛功效这一中药炮制特有现象做出了合理的解释。3.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代谢组学研究 采用代谢组学方法比较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血浆、尿液、粪便样品中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的调控作用,从整体角度解释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临床功效的异同。研究表明各组血浆、尿液、粪便样品中分别鉴定得到12、22、28个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其中片姜黄组对炎症相关的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调控作用较为明显,醋莪术组对血瘀及组织缺血缺氧疼痛相关的甘油磷脂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及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上内源性差异代谢物调控作用更为显着。温郁金不同饮片通过调控色氨酸等内源性差异代谢物,抑制血小板聚集、舒张血管增加子宫血流量、抑制并去除氧自由基以缓解子宫平滑肌收缩从而缓解痛经,其中片姜黄对色氨酸无明显调控作用,生莪术与醋莪术均显着下调色氨酸;片姜黄、生莪术、醋莪术对L-苯丙氨酸均有调控作用;片姜黄对谷氨酸无明显调控作用,生莪术与醋莪术均显着下调谷氨酸;片姜黄组、醋莪术组显着上调鸟氨酸、组氨酸水平而生莪术组调控作用不明显;温郁金不同饮片对L-胱硫醚、D-泛酸基-L-半胱氨酸均有显着上调作用,片姜黄和醋莪术均可显着上调L-半胱氨酸水平而生莪术调控不明显,其中醋莪术调控半胱氨酸及其衍生物作用更为显着;生莪术对甘油磷脂代谢物无明显调控作用,醋莪术下调作用更为明显。温郁金不同饮片对代谢通路中血小板聚集相关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的种类及调控程度均有显着差异,其中醋莪术调控作用更为显着。以上研究表明,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代谢异常及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模型大鼠治疗作用主要与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相关。片姜黄组对炎症相关的花生四烯酸等代谢通路调控作用较为明显;除了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精氨酸和脯氨酸的代谢及组氨酸代谢通路,生莪术组对其他各通路均有调控作用;醋莪术组对血瘀及组织缺血缺氧疼痛相关的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通路调控作用更为显着。温郁金不同饮片经加工炮制后体内外莪术二酮等效应物质发生了显着变化,中药加工炮制过程及辅料对各成分在大鼠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了温郁金不同饮片对相关代谢通路中内源性代谢物的种类及调控程度均有显着差异,可能是导致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临床功效差异的原因。其中醋莪术对代谢通路中血小板聚集相关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的种类及调控作用更为显着。表明与药效学研究莪术醋制后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保持一致。4.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网络预测分析 采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的方法,以入血成分为研究对象,通过靶点预测、“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通路富集分析,预测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作用的分子机制。结合含测结果及文献依据,预测出5个核心入血成分(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10 个核心靶点(APP,PIK3CA,MAPK1,ADRA2A,ADRA2C,ADRA2B,MAPK3,CCR5,GCGR,STAT3)及排名前20的重要通路,其中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相关核心靶点富集的主要通路包括钙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均与抗血小板聚集相关;对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5个核心成分和10个核心靶点均可自发结合,提示这些成分在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温郁金不同饮片的效应物质;其中靶点CCR5及MAPK1为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关键靶点,且均为抗血小板聚集相关通路的重要靶点,表明分子对接的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的筛选结果是相一致的。以上研究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可能通过莪术二酮等效应物质调控抗血小板聚集相关的钙、MAPK、cAMP、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化瘀止痛功效。与药效学及代谢组学研究结果保持一致。5.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体内外验证研究 采用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验证温郁金不同饮片核心成分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及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核心通路的调控作用,验证网络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①除了莪术烯醇因溶解度问题不能准确测定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外,β-榄香烯,莪术二酮,呋喃二烯,吉马酮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5种成分(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在温郁金不同饮片含药血浆中的含量叠加,醋莪术含量最高,片姜黄含量最低,,与药效学研究莪术醋制后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保持一致。②Western blotting证实了温郁金不同饮片均可有效调控抗血小板聚集途径相关的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化瘀止痛功效,从而达到化瘀止痛治疗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的目的,初步阐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功效的分子机制。温郁金不同饮片之间对相关通路的调控差异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上述体内外验证研究结果与网络预测的核心成分、核心靶点、核心通路基本一致。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研究、化瘀止痛药效学评价及代谢组学研究、网络预测分析、体内外验证研究,阐明温郁金经过不同加工炮制方法改变三种饮片对效应物质、靶点蛋白、内源性代谢物及相关通路等的调控作用,从而导致化瘀止痛效应的差异变化,揭示了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的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为温郁金不同饮片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毛超一[4](2020)在《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质量评价中指标性成分的确定是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大多数中药的指标性成分与安全性、有效性关联甚少,与临床价值严重脱节,因此创新和完善中药质量评价标准的需求日益迫切。菊花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被全世界广泛应用,由于基原多、成分复杂,菊花化学成分受到生长环境、产地、种质资源、采收期等各个环节的影响。为推进以临床为导向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发展,本研究以菊花的指标性成分筛选为核心,以成分与药效关联作为突破口,开展了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菊花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研究目的以菊花为例,形成了基原多、成分复杂中药品种质控指标成分确定的系统研究方法,建立一种基于成分与药效关联的菊花质量控制方法,形成客观反映中药质量内涵的多层级等级评价体系,推动中药质量标准向因药制宜、效用关联的评控方向转变,保证菊花质量可控,产品优质,临床有效,为中药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研究内容综述部分,从中药质量评价研究进展,菊花的品种、分类、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传统功效与作用机理、质量评价现状等几方面进行阐述,表明菊花传统功效与抗炎作用存在较为密切的对应关系,为菊花基于药效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实验部分开展了如下研究:1.菊花代谢组学研究。采用UPLC-Q-TOF-MS液质联用系统,全面分析了菊花的代谢成分。对27个不同品种的菊花鲜品进行研究,每一品种选择3种不同花期,全面定性表征菊花化学成分组,并以峰面积作为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T-test检验等方法,寻找菊花共性指标成分,差异性指标成分,特征性指标成分。通过研究品种、采收期对成分的影响,筛选菊花稳定、可控的质量评价指标成分。建立一种准确、快速、高效的方法对菊花化学成分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2.基于化学基准和效应基准相结合的菊花质量评价指标成分筛选。基于文献研究确定抗炎作用是菊花临床的主要功效。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围绕化学成分与抗炎活性的关联,展开如下研究:2.1采用虚拟技术,对菊花中成分进行与药效相关的预测和筛选。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菊花的抗炎作用机制及可能参与的炎症通路和潜在的活性成分。采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分子对接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将菊花中主要化合物与炎症因子进行分子对接。2.2菊花提取物的指纹图谱与多成分含量测定分析。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筛选菊花质量评价指标成分。采用HPLC分析法对52个菊花提取物中13个指标性成分进行分析,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热图分析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方差分析、T-tes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不同品种、不同花期、不同提取方式的菊花提取物中13种指标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和比较研究,筛选适宜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代表性指标成分。2.3通过药效学实验研究,筛选潜在的活性指标成分。采用体外细胞炎症模型进行药效学实验研究,通过PCR、Elisa等分子生物技术,方差分析、T-tes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检测细胞活力,NO浓度,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iNOS、COX-2、PGE2 mRNA表达水平,评价不同品种菊花抗炎活性差异。以菊花预测和拟定的指标成分含量作为自变量,炎症因子、炎性介质指标结果作为因变量,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结合变量重要性投影得分、二值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成分-药效的关联性分析,筛选菊花潜在的活性指标成分。3.建立一种基于化学成分-药效活性关联的菊花质量标准。以同类成分总量作为指标,运用一测多评法结合外标法作为菊花质量标准的测定方法。4.对市场上50批菊花进行综合性质量等级评价,并对来自49个厂家56批菊花的市场价格进行调研。运用中药饮片质量常数评价方法建立菊花等级评价标准。该标准是集形态特征和指标成分的综合性质量等级划分方法,并与生物活性关联,优于目前的商品规格等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菊花植物代谢组学研究,共鉴定菊花中咖啡酰基奎宁酸、黄酮、花青素、胡萝卜素、其他5大类成分,共计化合物73种。咖啡酰基奎宁酸和黄酮是菊花最主要的成分类别,菊花质量评价指标可从这两类中指认。共有代谢成分中,含量较高且品种间差异大的化合物,如咖啡酰基奎宁酸类中的4,5-DCQA等、黄酮类中的Acn等,这些成分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指标性成分的筛选对象。在菊花中含量较高且对菊花分类贡献度大的化合物:Lut(1),Acn等,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其中4,5-DCQA等在大部分品种中含量较高,个别品种含量较低,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定量指标性成分;3-CQA在所有样品中含量均高,且品种间差异小,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定性指标性成分。菊花中含量低的代谢成分,不能代表菊花的化学特征,如1-CQA等以及花青素类,胡萝卜素类等认为不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指标。采收期对于菊花鲜品中的各主要化合物含量影响较小,鲜品中同品种不同花期的化合物含量差异远小于品种间化合物含量差异。有些化合物有望成为特定品种潜在的标识性化合物,如3-CQA可鉴别麻城本地菊等。基于化学基准和效应基准的菊花成分指标筛选,检测到菊花提取物指标性成分13个,共性成分10个。含量高且稳定,随品种、花期、提取方法都变化较小的化合物可以作为菊花定性鉴别的指标,如3-CQA。含量高且品种间存在差异,认为可以作为菊花定量鉴别的指标,如:Lut-7-O-G、Api-7-O-G、Lut-7-O-β-G、Api-7-O-6-AG。含量高且品种间离散程度大,分类贡献度大的成分,可作为菊花品质优劣、品种鉴别的评价指标,如:3,5-DCQA、4,5-DCQA、3,4-DCQA、3-CQA、Api-7-O-6-AG。含量较低,品种间差异大如 Api、Dio、5-CQA、4-CQA、Acn,且在部分品种中未能检测出的成分如:Api、Acn,认为均不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指标。所以从化学基准分析认为,3-CQA、3,5-DCQA、4,5-DCQA、3,4-DQA、Lut-7-O-G、Api-7-O-G、Lut-7-O-β-G、Api-7-O-6-AG 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成分。菊花提取物的聚类情况与传统菊花分类基本一致,说明传统分类与基于化学成分的分类存在相关性。采收期对成分存在一定影响,胎菊与全菊在成分组成上基本一致,但胎菊主要化合物含量均高于全菊。虚拟技术的指标预测和筛选表明,Lut-7-O-β-G、3,5-DCQA等与炎症靶点蛋白结合能力最强。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菊花抗炎作用参与的通路中最主要的是PTGS等。药效学实验表明,菊花提取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细胞模型的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炎性介质、炎症因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不同品种菊花的抗炎药效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贡菊,特色品种#1表现出较强的炎症抑制作用,这与基于化学成分的质量评价结果一致。滁菊的抗炎作用较差,毫菊次之。菊花的活性成分对炎症因子COX-2和iNOS的调控作用最强。成分与药效关联结果表明,能够下调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化合物可能为:1,3-DCQA、3,5-DCQA、Lut-7-O-β-G。抑制炎性介质释放量的化合物可能是3,5-DCQA、4,5-DCQA、3-CQA、Api。综合以上因素认为,菊花抗炎作用的活性成分可能是:3,5-DCQA、4,5-DCQA、Lut-7-O-β-G、1,3-DCQA、3-CQA 等,这些指标可以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综合化学成分、活性筛选、药效关联的研究结果,最终确定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菊花质量标准检测指标为:1,3-DCQA、3-CQA、Lut-7-O-G、3,5-DCQA、4,5-DCQA、Lut-7-O-β-G、1,5-DCQA。研究发现,1,3-DCQA 只存在于菊花水提取物中,是由1,5-DCQA经水加热回流转化而来,1,5-DCQA在菊花乙醇提取物中稳定,确定其转化是受温度影响。所以最终确定:3-CQA、Lut-7-O-G、3,5-DCQA、4,5-DCQA、Lut-7-O-β-G、1,5-DCQA 6 个指标成分作为菊花质量标准评价的指标成分。采用一测多评结合外标法,运用加和控制总量的计量方法,成功建立了一种新的菊花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测定了菊花中的6种化合物,其成分的峰面积和浓度在测定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稳定性、精密度、重复性均符合标准,该方法简单、准确、经济、高效。该方法符合中药质量评价从单指标向多指标,从指标性成分向药效成分评控的发展方向,与2015版《中国药典》“菊花”项下含量测定标准相比:确定了 6个质控指标成分,较药典标准增加了 3个指标成分,且均与功效相关,增强了菊花质量控制的代表性和整体性;采用一测多评法结合外标法测定,运用同类别指标成分的总量作为评控指标,更加简便、经济、实用。可为药典标准的提升提供参考,为菊花的质量控制提供可行的分析手段。根据菊花等级评价结果,将市场上贡菊,杭菊,胎菊共50种菊花分为3个等级,分级结果表明等级与重量呈正相关,等级与内在指标成分含量呈正相关,等级越低,内在指标成分含量越低。该标准更加全面、准确的对菊花进行了等级评价,为中药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建立提供了参考,对规范市场,提高菊花质量,引导优质优价,保证临床药效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马师师[5](2020)在《周祯祥教授临床中药学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周祯祥教授临床中药学术思想。方法:以文献调研、跟师临床和深度访谈为主,搜集周祯祥教授公开出版的论文论着,从中筛选与“中药”名称源流、细辛毒性、本草中的用药指征、中药“七情”理论、中药功效名词术语规范、中药功能组学等有关的文献进行研读,结合定期跟师门诊、医案整理、听师讲座等方式,分析周祯祥教授对掉眩类疾病的诊疗用药特色,对周祯祥教授有关临床中药的学术观点及学术思想进行归纳总结。结果:1.筛选文献结果:搜集得到周祯祥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133篇,出版学术着作60余部,经筛选符合相关标准的论文87篇,着作以近期主编或独着的《本草药征》《中药学》《临床中药学》《细辛古今研究与临床应用》《临床中药研究心得》和《中医常见病证用药举要》等书为主。2.文献及临床病案整理分析结果:(1)“中药”一词由来已久,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为一种功效分类术语,作为中医治病物质的“中药”,经历了“药”“毒”“毒药”的变迁,现代意义上的“中药”最早出现于清末,最后,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第一版《中药学》教材将“中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确立下来。(2)细辛有毒,在单用、用末、正品细辛、用根、口服、生理状态六个条件下不可过钱。(3)本草蕴涵着丰富的用药证据,能指导临床有效用药。(4)中药七情配伍中的每一种配伍关系都有与之对立或相互冲突的另一面,每一种配伍关系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矛盾。(5)通过合理炮制、适当配伍、安全用量、适宜用法等方法,能从多方面改变中药功能组学。(6)周祯祥教授针对中药功效名词术语不规范的现状,提出了规范中药功效名词术语的基本构想,并将中药功效进行分类,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中对常用中药功效名词术语详加诠释,主编全国大型工具书《中药学辞典》。(7)针对掉眩类的病症,周师提出“诸病掉眩,皆属于风”的学术观点,常配伍柴胡、防风、白芷等植物类祛风药或蝉蜕、地龙、僵蚕、全蝎、蜈蚣等虫类祛风或息风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1.周祯祥教授关于“中药”名称源流的研究有利于临床中药学学科体系的完善。2.“细辛不过钱”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特殊限量,不具有普适性,更不宜作为普遍规律来指导临床用药。3.药征是药物临床应用的证据和指征。从本草中寻求中药治病奏效之机理,从源头上挖掘临床用药之证据,方能得其真要。4.对立统一是七情配伍“二律背反”的基本特质,对深刻认知七情内容和指导临床配伍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5.中药是多药性、多功能的复合体。中药治疗效应的发挥不是单一或孤立的,而是多元素的整体表征。6.周祯祥教授初步构建了中药功效名词术语规范雏形,推动了临床中药学学科相关术语的规范化建设。7.周祯祥教授善于治疗掉眩类疾病,多从风论治遣药,在常规辨治的基础上加用风药,能显着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赵霞[6](2020)在《硫黄及其制剂冰黄肤乐软膏的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硫黄为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采挖后,加热熔化,除去杂质,或用含硫矿物经加工制得。硫黄主产于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湖北、四川、广东等地,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硫黄具有缓泻、溶解角质、抗炎、抗菌、杀虫、镇咳、祛痰等作用。目前市场上硫黄来源混乱,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规定基源的硫黄外,还有利用煤、天然气等进行工业回收所制得的硫黄。此外,产地和加工方式的不同,导致硫黄质量参差不齐,其所含无机元素种类和含量不同,增加了硫黄及其制剂在生产应用时的不可控性。再者,硫黄含少许砷、砷盐等有害物质,长期使用可导致慢性中毒。冰黄肤乐软膏常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湿疹、银屑病等皮肤性炎症,组方中含有硫黄,且占比较大。《中国药典》硫黄项下仅规定了性状、鉴别、硫含量测定项目;冰黄肤乐软膏项下关于硫黄仅规定了鉴别项目。因此为全面了解和综合评价硫黄及其含硫制剂冰黄肤乐软膏,保证产品的质量可控和安全用药,本课题拟利用XRD衍射指纹图谱分析和硫黄无机元素含量测定结合指纹图谱分析建立硫黄的质量评价方法。拟通过HPLC法测定冰黄肤乐软膏中硫黄含量、ICP-MS法测定无机元素含量为完善冰黄肤乐软膏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方法:1.硫黄定性研究:以性状鉴别、理化鉴别、显微鉴别和X射线衍射法(X-ray Diffraction,XRD)物相检索,对硫黄进行鉴别。采用XRD指纹图谱结合相似度评价分析方法,进行硫黄一致性评价。2.硫黄化学成分含量测定:采用中和滴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硫黄中主成分硫的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测定无机元素的含量。根据含量测定结果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似度评价分析方法对硫黄进行综合质量评价。3.冰黄肤乐软膏定性鉴别:采用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鉴定冰黄肤乐软膏中大黄、姜黄;采用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鉴定冰片、薄荷脑;采用燃烧法鉴定硫黄,评价不同厂家的硫黄质量。4.冰黄肤乐软膏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测定冰黄肤乐软膏中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硫黄5个化学成分的含量;采用ICP-MS测定冰黄肤乐软膏中24种无机元素的含量。结合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3种分析方法,从无机元素的层面建立冰黄肤乐软膏质量评价方法,完善冰黄肤乐软膏的质量标准,为其他含硫制剂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5.安全性评价:采用Franz扩散仪进行体外透皮实验;采用ICP-MS法、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ydride Generation 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HGAFS)、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LC-AFS)测定硫黄软膏及冰黄肤乐软膏样品和透皮接收液中的重金属元素及As(Ⅲ)、As(V)形态砷的含量,计算重金属透皮率,结合硫黄及含硫制剂中的重金属,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1.与理化鉴别和显微鉴别相比,性状鉴别不仅能够鉴别硫黄,还可以区分天然硫黄和人工硫黄。XRD指纹图谱物相检索结果显示硫黄的主要成分为硫,结构为S或S8。建立了 47批不同产地硫黄的XRD衍射指纹图谱,确定22个共有峰,以平均数指纹图谱为参照,通过夹角余弦法计算相似度对硫黄药材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65.96%的硫黄药材相似度均在0.990以上。2.硫黄化学成分测定,中和滴定法测定硫含量,结果显示47批硫黄的不合格率为40.4%。HPLC法测定硫含量,结果显示硫黄的不合格率为74.5%。HPLC法测定硫含量操作简便,精密度高,优于中和滴定法,因此推荐HPLC法测定硫含量。通过ICP-MS建立了硫黄中21种无机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了 47批硫黄的21种无机元素的含量,进一步筛选出10种共有无机元素,采用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3种方法对47批硫黄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并建立了无机元素指纹图谱。结果显示P、As、Ca等元素含量均值高于100μg/g,Zn、Na等元素含量均高于10μg/g,其余元素含量低于10 μg/g,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3种分析方法结果一致,可将硫黄分为天然硫黄和人工硫黄,部分样品交错可能是由于产地和加工方式不同。根据重金属含量测定结果,建议限量标准为:Cu 5 mg/kg、As 5 mg/kg、Cd 0.3 mg/kg、Hg 0.2 mg/kg、Pb 10 mg/kg。3.冰黄肤乐软膏定性结果显示:以燃烧法鉴别硫黄,28批样品中有20批(西藏产14批、自制6批)有SO2刺激性气味。采用GC鉴别冰片和薄荷脑成分,有20批(西藏产14批、自制6批)样品均在相同的保留时间出峰。以薄层色谱法鉴别大黄,28批样品中有20批(西藏产14批、自制6批)在相应的位置上有对应的斑点。以薄层色谱法鉴别姜黄,28批样品中有8批(西藏产2批、自制6批)在相应的位置上有对应的斑点。造成姜黄素未检出的原因可能是姜黄素不稳定,见光易分解,生产后放置时间长,不易检出,建议避光保存冰黄肤乐软膏,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的冰黄肤乐软膏样品保存时间不宜过长,有待进一步研究。市面上各地生产的冰黄(磺)肤乐软膏较多,西藏厂家生产的软膏成分与《中国药典》规定的一致。4.通过HPLC法,建立了冰黄肤乐软膏中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硫黄5个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了 23批冰黄肤乐软膏的5种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有6批未检出大黄和硫黄成分,其余17批大黄酸含量在0.089-0.37 mg/g之间,大黄素含量在0.064-0.256 mg/g之间,大黄素甲醚含量在0.052-0.127 mg/g之间,大黄酚含量在0.167-0.409 mg/g之间,硫黄含量在17.11~21.03 mg/g之间,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实验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相关规定。5.通过ICP-MS法,建立了冰黄肤乐软膏及原药材中24种无机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了 23批冰黄肤乐软膏的24种无机元素的含量,进一步筛选出21种共有无机元素,利用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23批冰黄肤乐软膏进行质量评价,并建立了无机元素指纹图谱。结果显示K、P、Ca等元素含量均值均高于100 μg/g,Na、Mg、Fe含量均值均高于10 μg/g,其余元素含量均值均低于10 μg/g,该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3种分析方法结果一致,可区分不同厂家的冰黄肤乐软膏。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5.0和Origin 8.5分析冰黄肤乐软膏无机元素与原药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Mg、Al、Cr主要来源于黄芩,P、K、Cu、Cd、Pb主要来源于姜黄,Ca主要来源于大黄,As、Hg主要来源于硫黄,大黄素类成分总量逐步回归方程为Y=4.429Mg+83.777Ba-2.258,硫黄含量逐步回归方程为 Y=1 23.241 Mg+2442.877Sr+73511.616As-141.970。6.采用ICP-MS、LC-AFS检测透皮接收液及软膏中的重金属元素和无机砷,结果显示冰黄肤乐软膏和硫黄软膏的透皮接收液中全部未检测出重金属元素及无机砷,重金属元素及无机砷的透过率为0。因此硫黄软膏和冰黄肤乐软膏作为皮肤外用药,安全性较高。结论:本实验通过硫黄的性状鉴别、XRD衍射指纹图谱、主成分硫及无机元素含量测定等研究内容,建立硫黄的质量评价方法,制定重金属限量标准。通过冰黄肤乐软膏中无机元素指纹图谱、重金属体外透皮实验、硫黄的含量测定等研究内容,为提高冰黄肤乐软膏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钱哲[7](2020)在《“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中医理论在治疗过程中也不断发展。通过相关文献查阅后发现部分从“肝”、“脾”论治膝骨性关节炎的理论、为“肝脾同治”理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梳理“肝脾同治”理论,阐述其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可行性,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将传统实验方法与生物信息学技术相结合,完成理论构建、实验验证、网络数据库挖掘、科学组方等一系列研究。方法:1.通过对经典方剂的筛选选择“肝脾同治”经典方——芍药甘草汤为例展开研究。2.从ETCM数据库搜索芍药甘草汤成分和靶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和分析网络,用DAVID对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对化合物及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实验验证;综合上述结果分析芍药甘草汤治疗OA大鼠模型的多成分、多靶标的治疗机制,为“肝脾同治”理论组方奠定基础。3.建立IL-1β诱导大鼠软骨细胞炎症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及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PTDC组。MTT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活力的影响,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上清液IL-6、IL-10含量影响,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中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WB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NF-κB相关通路的影响。4.ACLT法建立大鼠KOA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甘草汤组及芍药甘草汤+PTDC组。光学显微镜进行病理学观察芍药甘草汤对大鼠KOA模型的影响,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IL-6、IL-1β、TNF-α、SOD、MDA含量影响,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WB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NF-κB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5.ACLT法建立大鼠KOA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甘草汤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对大鼠OA模型血清进行分析,输出结果进行差异物筛选及KEGG分析。6.从ETCM数据库搜索“肝脾同治”组方成分归经和靶标,用Cytoscαpe软件构建和分析网络,用DAVID对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综合上述结果分析“肝脾同治”组方治疗KOA大鼠模型的多成分、多靶标的治疗机制,完成“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治疗KOA方剂组成。结果:1.芍药甘草汤潜在靶点中的32个与KOA疾病基因共表达,重要靶点主要富集在25条信号通路上,其中9条与KOA高度相关。11个化合物与14个靶点完成分子对接,通过ECTM数据库检索到含有这11个化合物的中药28味,初步完成“肝脾同治”组方数据库的构建。2.MTT结果显示:炎症因子IL-1β(10 ng/ml)72小时内对软骨细胞无毒性作用,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软骨细胞不具有细胞毒性,与未经治疗时相比芍药甘草汤2.5g/kg含药血清提高软骨细胞活性,在加入10%芍药甘草汤2.5g/kg含药血清后软骨细胞活力没有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出现显着差异。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IL-6含量显着升高、IL-10含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IL-6含量显着降低、IL-10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PTDC组IL-6含量显着降低、IL-10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相比,其IL-6含量显着升高、IL-10含量显着降低(P<0.05)。WB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MP-13、ADAMTS-5和IL-6蛋白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MMP-13、ADAMTS-5和IL-6蛋白表达(P<0.05)。软骨细胞中总IκBα的表达没有因为IL-1β的加入而增加,但IκBα磷酸化程度(p-IκBα)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干组p-IκBα的浓度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PTDC组p-IκBα含量降低(P<0.05);与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相比,p-IκBα含量升高(P<0.05)。3.病理学结果及评分显示芍药甘草汤通过抑制软骨基质及软骨表面退化改善KOA大鼠软骨退变。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升高(P<0.01),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组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下降(P<0.01),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PDTC组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1)、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但与芍药甘草汤组相比,其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升高(P<0.05),SOD含量显着降低、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WB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大鼠OA模型MMP-13、ADAMTS-5和IL-6蛋白显着升高(P<0.05),而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组MMP-13、ADAMTS-5和IL-6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大鼠滑膜中总IκBαα的表达没有变化,IκBα磷酸化程度(p-IκBα)显着升高(P<0.05),予芍药甘草汤干预后p-IκBα的浓度下降(P<0.05)。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PDTC组p-IκBα含量降低(P<0.05),与芍药甘草汤组相比其p-IκBα含量升高(P<0.05)。4.差异物筛选显示:在阳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共筛选到380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314个下调表达的代谢物,模型组vs.正常组共筛选到484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270个下调表达的代谢物;在阴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共筛选到507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个158下调表达的代谢物,模型组vs.正常组共筛选到351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327个下调表达的代谢物。KEGG差异代谢物富集分析:在阳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4条代谢通路中,模型组vs.正常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7条代谢通路中,;在阴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4条代谢通路中,模型组vs.正常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4条代谢通路中。5.“肝脾同治”组方中的中药大多归肝经、脾经、胃经,其潜在靶点中的48个与KOA疾病基因共表达,重要靶点主要富集在26条信号通路上,其中13条与KOA高度相关。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芍药甘草汤的关键靶蛋白进行KEGG分析后发现其KOA的治疗途径主要包括免疫、炎症、细胞凋亡、糖脂代谢等。2.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大鼠软骨细胞炎症模型具有抑制炎症作用,机制与其调控NF-κB相关信号通路有关。3.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模型改善骨关节炎具有抑制炎症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相关信号通路有关。4.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芍药甘草汤通过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脂质代谢等途径改善大鼠OA模型。5.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肝脾同治”组方的关键靶蛋白进行KEGG分析后发现其KOA的治疗途径主要包括免疫、炎症、细胞凋亡、糖脂代谢、血管生成及细胞自噬等。

王莹[8](2019)在《菊花、当归和黄芪三种中药加工炮制机制及标准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工炮制是中药药性和药效形成的关键环节,是中医药的精华所在,也是目前中药领域研究相对薄弱的环节。为了提高中药标准化水平,本文在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的支持下,对菊花、当归和黄芪三种大宗中药的加工炮制及等级进行标准化研究,并深入研究了加工炮制机制。本文考察了微波-热风等六种干燥方法对菊花质量的影响,发现45°C热风干燥时菊花质量较好,微波30 s联合75°C热风干燥的菊花中3,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木犀草苷含量最高(2.742%和0.277%)。采用Molecular docking研究了4种活性成分和乙酰胆碱酯酶(ACh E)抑制活性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3,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木犀草苷抑制作用最强,与ACh E形成4个和7个氢键,最低结合能分别为-8.8和-8.3 kcal/mol。微波30 s联合75°C热风干燥时,菊花的水分扩散符合Diff?sion Approach模型,能效和热效均最高,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对市场上5种菊花水溶性多糖的物化特征和免疫调节作用进行比较,发现杭白菊多糖和亳菊多糖得率高,免疫调节作用强,为免疫需求的菊花品种选择提供参考。本文首次采用电子鼻、电子舌和LC-MS等方法系统考察了当归酒炙过程中性味-成分-药效的变化。发现酒当归样品的苦味随温度升高而增加,120°C炮制时挥发性成分保留率高,活血活性强,证实了文火炮制的科学性,且炒制20 min时酒当归的质量最佳。建立成分-活性的权重函数,用于评价当归及炮制品的抗凝血活性。采用HPGPC和SEM等方法首次研究了当归酒炙过程中(120°C炒制18~24 min时)多糖物化特征和活性的变化规律,发现酒炙时间增加,多糖发生聚集、粒径增大,三股螺旋结构不变,酒炙20 min时其多糖表观结构疏松,半乳糖醛酸含量最高(25.37%),抗氧化和碱性磷酸酶抑制活性强,揭示了炮制过程中多糖的变化规律。研究了热风、真空及冷冻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物化特征、流变学、乳化活性和生物活性。发现真空干燥的多糖乳化活性最好;热风干燥的多糖分子被裂解,生物活性最强;冷冻干燥的多糖热稳定性高,表观结构独特,分子量小且分布均匀,水溶液粘度低。本文确定了黄芪和炙黄芪的标准化炮制工艺,并通过传统和多成份定量、一测多评及指纹图谱相结合的质量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黄芪饮片等级标准,为黄芪饮片的优质优价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为中药饮片等级标准化提供参考。综上,本文对菊花干燥和当归酒炙的工艺和机制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加工炮制的科学内涵,并建立了黄芪等级质量评价方法和科学的等级标准,以上研究为三种大宗中药的标准化提供了相关数据和理论支持,推动了中药饮片标准化。

李晶[9](2019)在《土壤环境影响下的丹皮品质及其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徽铜陵凤凰山等地所产的凤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种植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生产规模全国第一,集观赏和药用于一体,与白芍、菊花、茯苓并称安徽四大名药,是全国34种名贵药材之一。凤丹的根皮即丹皮具有镇痛、解热、抗过敏、消炎、免疫等功效,被用于心血管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的防治。《中药大辞典》称“安徽省铜陵凤凰山所产丹皮质量最佳”,市场需求量大。土壤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对于药用植物的次生代谢物质积累也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药材品质。铜陵是着名的铜都,有多个铜矿或尾矿,土壤重金属含量高,研究铜陵地区的土壤环境对丹皮的品质影响,对于合理规范种植、临床合理用药及保护中药资源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药丹皮的道地产区铜陵为研究基地,通过分区域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元素含量,测定生长于其上的丹皮中无机元素、活性成分含量以及对生物的药效评价三个方面,比较不同土壤因子诱导下的丹皮品质差异,以确定丹皮最优品质形成的土壤条件。此外,还通过对土壤和丹皮中重金属含量分析,评估土壤潜在生态风险及服用丹皮或其中成药对人体的健康风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铜陵道地丹皮药材原植物种植区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丹皮种植区土壤呈酸性,不同区域间土壤理化性质和无机元素含量有差异,农田区土壤肥力好,尾矿区最差;尾矿区土壤中重金属Cu、Cd、Pb和Zn含量显着高于农田区土壤;土壤理化性质中,pH值、有机质含量与无机元素相关性较大。种植区土壤无机元素主成分分析中,Pb、Zn、Cu、Cd、Mg、Na为第一主成分,可认为是道地丹皮种植区土壤的特征性元素,这些元素大多为重金属,受到铜陵地区的采矿与冶炼影响。(2)道地产区丹皮药材无机元素含量在不同区域中有差异,各区域Ca含量最高,农田区和山坡区Cd含量最低;尾矿区Co含量最低。依据丹皮中无机元素主成分分析结果,认为道地丹皮特征元素是Zn、Pb、Cu、Cd。影响丹皮无机元素含量的因素主要有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无机元素含量以及丹皮里自身元素的协同或拮抗作用:土壤pH值对丹皮吸收土壤中无机元素的影响较大,且影响最大的是Cu、Mg、Mn和Zn元素;土壤有机质对丹皮里的Fe、Na和P元素也有显着影响;土壤中全氮、速效钾、速效磷主要影响丹皮吸收营养元素。土壤中无机元素对丹皮无机元素的影响效果大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15种元素里有10种元素受到土壤中相应元素的影响,且丹皮里元素之间,丹皮与土壤中元素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元素间相互协同或拮抗的作用。(3)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不同种植区域丹皮中没食子酸、儿茶素、芍药苷、苯甲酸、丹皮酚这五种有效活性成分的含量,比较了不同区域间丹皮化学成分的差异性以及影响这些差异的土壤因子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丹皮中的五种化学成分含量高低顺序为丹皮酚>芍药苷>苯甲酸>没食子酸>儿茶素。所有种植区丹皮样中的丹皮酚含量均超出国家药典的标准。尾矿区丹皮酚含量最高,其他四种化学成分均是农田区含量高。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无机元素都可以影响丹皮化学成分的积累:土壤中电导率影响丹皮酚、芍药苷、没食子酸含量;土壤有机质影响丹皮酚含量;速效钾影响芍药苷和没食子酸含量;土壤元素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大于土壤理化性质。其中,丹皮特征性元素对其化学成分积累有重要作用:Cu对丹皮酚和芍药苷含量都有促进作用,Zn和Cd也可以促进丹皮酚的合成或转化。此外,丹皮中各化学成分之间也有不同程度互相促进或抑制合成或转化的现象。(4)利用CCl4诱导建立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来评价不同区域、不同浓度的丹皮对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功效。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土壤种植的铜陵丹皮可显着降低CCl4诱导的肝损伤小鼠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提高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减少膜脂过氧化损伤;降低肝脏系数,减轻肝脏水肿等损伤,对于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铜陵丹皮有保肝功效。各区域丹皮正常用量组对于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保肝效果良好,农田区和山坡区高浓度组效果显着,但是尾矿区加倍用药没有保肝效果。综合分析小鼠受CCl4诱导肝损伤后中转氨酶、各种抗氧化酶的变化以及肝组织病理切片和脏器指数,种植在农田区和山坡区的丹皮保肝效果比尾矿区好。(5)丹皮种植区土壤中的重金属与铜陵地区土壤背景值相比,除了农田区的Cr含量低于背景值,其他各区域各重金属含量均超出铜陵土壤背景值。与国家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相比,各区域Cr、Cu、Zn均超出国家风险筛选值,其中尾矿区的Pb也超出这一筛选值,所有重金属含量都低于国家标准中的土壤风险管制值。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植区土壤受到Cd、Cu、Zn元素不同程度的污染。通过重金属潜在风险参数评估,得出可以引起种植区土壤的潜在环境风险的元素是Cd元素,并且程度极其严重,其中尾矿区Cd风险程度最大。本研究的重金属元素在各区域土壤中的累加潜在环境风险,也是尾矿区最大,山坡区次之,农田区最小。(6)尾矿区种植的丹皮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其他两区域,其中Pb和Cd含量超出我国以及世界上一些国家或者机构规定的药用植物中的限量值。尾矿区的丹皮富集Cd能力强于其他区域。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估结果显示,农田种植区的丹皮重金属污染均在安全范围之内,山坡区受到Cu元素轻度污染,尾矿区受到Cd、Cu和Pb元素轻度污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成年人服用丹皮或者以丹皮为原料的中成药,进入人体的重金属的量,均小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各重金属的日限定摄入量,服用丹皮药物不会对人体造成非致癌健康风险。即使长期(终身每日服用)按最大剂量服用,也在人体可接受程度。区域间相比,农田区的丹皮重金属健康风险值都最低,山坡区其次,尾矿区风险最高。尾矿区的Pb风险来自土壤中Pb、Cd和Cu含量以及丹皮中与Cr、Cu元素的协同作用;Cr风险来源于土壤Cr和Ni含量,丹皮中Pb的协同;Cu风险主要由土壤中Cu和Zn的含量,丹皮中Pb和Zn的金属元素间协同作用引起。

何美莹[10](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文献和临床回顾性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SLE疾病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将网络分析结果同现行标准进行比较,为SLE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指导。方法:1、文献系统评价:通过计算机检索的方式搜索CNKI、VIP、Wan Fang Data以及PubMed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SLE的文献,筛选出合格文献134篇进行文献系统评价。2、临床回顾性调查:在2011年1月-2017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室筛选合格SLE患者病历资料322份。3、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别对SLE病历资料和文献资料构建网络,计算网络节点度、紧密度、特征向量中心度、边的权重等拓扑性质参数,分析SLE疾病各证候的核心症状、舌象、脉象及方药的配伍规律。结果:一、SLE文献系统评价的一般资料结果及网络分析结果概况(一)本研究共纳入了 134篇合格研究文献,SLE疾病常见临床表现频数分析,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舌红、关节痛、疲乏、低热、腰膝酸软、脱发、脉细数等149种临床表现,其中舌红出现频数最高,比例为55.34%;SLE的中医证候频数分析,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以及气阴两伤证等19种证候,前5种证候共占总证候数的80.24%,其中热毒炽盛证所占比重最大,为28.46%。(二)SLE文献系统评价资料的网络分析结果1、SLE疾病临床表现特征的网络分析结果:临床特征性症状:关节痛、脱发、头晕、肌肉痛、皮肤红斑、下肢浮肿、口舌生疮、发热、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烦躁、心悸;核心中药:生地黄、甘草、牡丹皮、赤芍、茯苓、丹参、黄芪、当归、秦艽、白芍、泽泻、白术、玄参、紫草、白花蛇舌草。2、SLE文献资料各主要证候证方药对应规律网络分析结果(1)热毒炽盛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高热、舌红、尿黄、口渴喜冷饮、便结、面部鲜红蝶形红斑、舌红绛、关节痛、疲乏、神昏谵语、口舌生疮、苔黄、四肢抽搐、烦躁、皮肤红斑;②常用方剂为犀角地黄汤;③核心中药有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金银花、甘草、水牛角、紫草、玄参、青蒿、白花蛇舌草、知母、连翘、白芍、黄芩、石膏、丹参。(2)阴虚内热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舌红、脉细数、低热、盗汗、口渴、五心烦热、苔少、疲乏、口渴喜冷饮、咽干、便结、皮肤鲜红斑疹;②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二至丸、青蒿鳖甲汤;③核心中药有生地黄、牡丹皮、女贞子、甘草、秦艽、知母、赤芍、丹参、玄参、青蒿、白花蛇舌草、黄柏、鳖甲。(3)脾肾阳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四肢浮肿、脉沉细、尿少、腹胀、形寒肢冷、疲乏、舌淡胖齿痕、苔薄白、便溏、纳差、气促、颜面浮肿、腰酸;②常用方剂为真武汤、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附子理中汤、肾气丸;③核心中药有茯苓、黄芪、白术、甘草、党参、泽泻、附子、山药、淫羊藿、牡丹皮、丹参、车前子、山茱萸、太子参、生地黄。(4)肝肾阴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脉细数、腰膝酸软、舌红、低热、脱发、头晕、五心烦热、苔少、耳鸣、盗汗、口渴、斑疹暗红、目眩;②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③核心中药有生地黄、牡丹皮、女贞子、枸杞子、甘草、山茱萸、紫草、白芍、山药、秦艽、何首乌、泽泻。(5)气阴两伤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疲乏、舌红、低热、苔薄白、自汗、脉细数、气短、苔少、口渴、腰膝酸软、盗汗、脱发、五心烦热;②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生脉散;③核心中药有黄芪、麦冬、白术、甘草、牡丹皮、茯苓、秦艽、生地黄、当归、太子参、五味子、女贞子、丹参。二、SLE临床回顾性调查研究的一般资料结果及网络分析结果概况(一)SLE临床患者一般情况分析结果平均年龄为33.52±13.03岁;女性患者293例(90.99%),男性患者29例(9.01%);平均病程40.23±50.29个月;平均住院天数11.25±7.18天;四季中冬季发病患者最多,共 103 例(31.99%)。(二)SLE患者疾病临床表现和证候频数分析结果SLE临床患者临床表现频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舌红、疲乏、关节痛、口渴、眠差、红斑等178种临床表现,其中舌红出现频数最高,比例为35.09%。证候频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热毒炽盛证、风湿热痹证、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以及脾肾阳虚证,其中热毒炽盛证所占比重最大,为28.88%。(三)SLE临床回顾性调查网络分析结果1、SLE患者临床特征性症状:关节痛、脱发、头晕、肌肉痛、皮肤红斑、下肢浮肿、口舌生疮、发热、胸闷、关节肿痛、红色皮疹、头痛、雷诺现象、气促、口苦、腹痛、肌肉酸痛;核心中药:甘草、茯苓、薏苡仁、牡丹皮、赤芍、生地黄、白术、白芍、半夏、黄芩、丹参、陈皮、党参。2、SLE临床病历资料各主要证候证方药对应规律网络分析结果(1)热毒炽盛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舌红、关节痛、口渴、脱发、四肢红斑、苔黄、脉滑数、疲乏、眠差、神昏、纳差、咳嗽、红色皮疹、脉弦数、口舌生疮;②常用方剂为犀角地黄汤、四妙勇安汤;③核心中药有甘草、牡丹皮、赤芍、生地黄、薏苡仁、茯苓、水牛角、黄芩、连翘、金银花、半夏、陈皮、知母、青蒿、玄参、鳖甲。(2)脾肾阳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疲乏、脱发、下肢浮肿、咳嗽、关节痛、胸闷、苔薄白、舌淡红、纳差、皮肤红斑、气促、眠差、红色皮疹、苔白腻、头晕;②常用方剂为金匮肾气丸、五苓散、参苓白术散;③核心中药有甘草、茯苓、牡丹皮、白术、山药、泽泻、山茱萸、桂枝、黄芪、附子、丹参、白芍、熟地黄、薏苡仁、砂仁。(3)肝肾阴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口渴、疲乏、舌红、皮肤红斑、脱发、眠差、红色皮疹、面部鲜红蝶形红斑、纳差、头痛、发热、心悸;②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青蒿鳖甲汤;③核心中药有甘草、茯苓、生地黄、牡丹皮、薏苡仁、半夏、青蒿、山药、赤芍、鳖甲、黄芩、白芍、丹参、泽泻、知母、酸枣仁。(4)风湿热痹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关节痛、眠差、疲乏、口渴、舌红、舌淡红、纳差、发热、红色皮疹、关节肿痛、苔黄腻、咳嗽、下肢浮肿、头晕;②常用方剂为四妙散、桂枝芍药知母汤、小柴胡汤;③核心中药有甘草、薏苡仁、茯苓、白芍、白术、半夏、黄芩、苍术、黄柏、桂枝、柴胡、姜黄、赤芍。(5)气血两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疲乏、关节痛、头晕、舌淡红、眠差、咳嗽、咽痛、口渴、苔薄白、舌淡、咯痰、头痛、胸闷、脱发、纳差;②常用方剂为归脾汤;③核心中药有甘草、茯苓、白术、黄芪、党参、薏苡仁、白芍、当归、陈皮、丹参、半夏、酸枣仁、麦冬、黄芩。三、文献系统评价及临床回顾性调查研究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较(一)SLE疾病的文献与临床病历资料网络结果比较SLE文献系统评价和临床回顾性调查二者所得SLE疾病临床表现特征基本一致,二者共同的临床特征性表现有8个;共同的核心中药有8个。(二)SLE疾病文献与临床病历资料共同证候的网络结果比较文献与临床病历资料有3个共同的证候,即热毒炽盛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这3个核心证候的临床表现特征基本一致,热毒炽盛证:二者共同的临床核心表现有20个;常用方剂为犀角地黄汤;核心中药有18个。脾肾阳虚证:二者共同的临床核心表现有14个;常用方剂为金匮肾气丸;核心中药有17个。肝肾阴虚证:二者共同的临床核心表现有15个;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核心中药有15个。(三)SLE各个证候的网络分析结果与现行SLE标准的对比1、热毒炽盛证相同:①面部鲜红蝶形红斑、高热、口渴、头晕、关节痛等9个临床表现;②方剂:犀角地黄汤;③中药: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黄芩、青蒿等8味中药。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疲乏、脱发、口舌生疮、口苦、红色皮疹等21种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皮肤紫斑;黄连解毒汤;黄连、泽泻。2、脾肾阳虚证相同:①临床表现:下肢浮肿、脉沉细;②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苳等7味中药。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疲乏、便溏、纳差、气促、脱发等10种临床表现;黄芪、甘草、白术、桂枝、丹参等10味中药。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面热、小便清长。3、肝肾阴虚证相同:脱发、头晕、低热、乏力、口干等8种临床表现。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疲乏、气促、脱发、关节痛、皮肤红斑等10种临床表现。4、阴虚内热证相同:①发热、低热、五心烦热、盗汗、面浮红等10种临床表现;②方剂:六味地黄丸、二至丸;③中药:生地黄、青蒿、紫草、知母、黄柏等11味中药。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口渴、苔少、疲乏、咽干、皮肤鲜红斑疹等22种临床表现;青蒿鳖甲汤、知柏地黄丸;甘草、秦艽、赤芍、丹参、玄参等19味中药。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斑疹暗红、足跟痛、苔薄;大补阴丸、清骨散;鱼腥草、益母草。5、风湿热痹证相同:关节痛、关节肿胀、皮疹、肌肉酸痛、发热等7种临床表现。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眠差、疲乏、口渴、纳差、苔黄腻等24种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双手指漫肿、四肢关节痛无定处、恶风、关节重着僵硬、脉滑数、脉细数。6、气血两虚证相同:疲乏、汗出、心悸、气短、头晕等7种临床表现。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关节痛、舌淡红、眠差、咳嗽、咽痛等21种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面色苍白、耳鸣、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脉细无力。7、气阴两伤证相同:低热、五心烦热、烦躁、乏力、自汗、盗汗、关节痛等13种临床表现。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气短、苔少、口渴、腰膝酸软、脱发、心悸、眠差等18种临床核心表现。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斑疹暗红、面浮红。结论:1、SLE文献系统评价和临床回顾性调查的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提示,二者所得SLE疾病临床表现特征及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所用方药基本一致。2、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揭示,SLE的核心证候有3个为热毒炽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其辨证论治规律为:(1)热毒炽盛证:①临床核心表现:关节痛、口渴、脱发、四肢红斑、疲乏、眠差、神昏等20种;②核心中药:生地黄、甘草、牡丹皮、赤芍、茯苓、水牛角、黄零等18味;③核心方剂:犀角地黄汤;④核心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肝经。(2)肝肾阴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口渴、疲乏、皮肤红斑、脱发、皮肤鲜红斑疹、纳差、发热等15种;②核心中药:甘草、茯苓、生地黄、牡丹皮、青蒿、山药、白芍等15味;③核心方剂:六味地黄丸;④核心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肾经。(3)脾肾阳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疲乏、脱发、下肢浮肿、关节痛、纳差、皮肤红斑、气促等14种;②核心中药:甘草、茯苓、牡丹皮、白术、山药、泽泻、山茱萸等17味;③核心方剂:金匮肾气丸;④核心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肾经。3、将SLE各个证候的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与现行SLE辨证论治标准对比,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网络分析结果中常见证候风湿热痹证、气阴两伤证等,需要进一步做前瞻性研究证实,为标准修订提供参考。

二、全国第六届中医药微量元素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中药中有毒重金属的生物活性和毒性及其限量标准研究学术研讨会联合征文通知(第一轮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第六届中医药微量元素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中药中有毒重金属的生物活性和毒性及其限量标准研究学术研讨会联合征文通知(第一轮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黄柏炭与银屑病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黄柏临床用药的文献综述
    1. 黄柏临床用药的古代文献考证
    2. 黄柏炮制品的现代研究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银屑病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1. 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黄柏及其炮制品对银屑病小鼠的治疗作用评价
    引言
    实验一 PCCC-MS经不同给药方式干预银屑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比较
    实验二 黄柏及其炮制品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比较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黄柏炭治疗银屑病的物质基础——纳米类成分的提取与确认
    引言
    实验一 利用IMQ诱导银屑病小鼠模型筛选PCCC的有效部位
    实验二 利用HPLC技术分析PCCC的有效部位
    实验三 利用电镜技术和光学技术分析鉴定有效部位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黄柏炭纳米类成分的制备工艺优化
    引言
    实验一 PCCC-NCs的制备条件考察
    实验二 利用银屑病小鼠模型优化PCCC-NCs的制备工艺参数
    实验三 应用Hacat细胞优化PCCC-NCs的制备工艺参数
    实验四 最佳条件获取的PCCC-NCs的表征研究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黄柏炭纳米类成分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引言
    实验一 PCCC-NCs治疗银屑病的给药方式研究
    实验二 PCCC-NCs治疗银屑病的量效关系研究
    讨论
    小结
第五章 黄柏炭纳米类成分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引言
    实验一 PCCC-NCs对血清和皮肤组织中M1/M2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
    实验二 PCCC-NCs对皮肤组织中M1极化标志物阳性表达的影响
    实验三 PCCC-NCs对脾组织中Th1/Th2和Th17/Treg比例的影响
    实验四 PCCC-NCs对皮肤组织中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
    实验五 PCCC-NCs对皮肤组织中NF-κB和STAT6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小结
第六章 黄柏炭纳米类成分对RAW264.7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研究
    引言
    实验一 利用CCK-8法研究PCCC-NCs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实验二 PCCC-NCs对M1型巨噬细胞的调控作用研究
    实验三 PCCC-NCs对M2型巨噬细胞的调控作用研究
    讨论
    小结
第七章 黄柏炭纳米类成分的安全性评价
    引言
    实验一 细胞毒性研究
    实验二 小鼠急毒实验研究
    实验三 小鼠最大给药量检测
    实验四 小鼠长毒实验研究
    讨论
    小结
结语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中药枳壳“道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综述 中药枳壳“道地性”研究进展
    1 本草考证
    2 品种来源
    3 道地产地考证
    4 药效考证
    5 枳壳在特征化学成分方面研究
    6 枳壳在药理方面研究
    7 枳壳“道地性”研究
    8 小结与展望
第一章 基于Maxent模型和Arc GIS的枳壳生长适宜性区划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枳壳中调节胃肠运动活性单体化合物筛选
    第一节 枳壳黄酮类、香豆素类成分中调节胃肠运动活性研究
        1 枳壳黄酮类、香豆素类对小鼠离体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2 枳壳活性成分对正常小鼠小肠推进的影响
    第二节 枳壳多糖提取、结构解析及促进胃肠运动活性研究
        1 枳壳多糖提取、理化性质及结构解析
        2 枳壳多糖对胃肠动力药理研究
    小结
第三章 不同产地枳壳药材活性成分差异研究
    第一节 不同产地枳壳黄酮类、香豆素类活性成分分析及差异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不同产地枳壳糖类成分分析及差异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枳壳活性成分最优配伍配比拟合研究
    第一节 不同产地枳壳活性成分多元统计分析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拟合组合物促进小鼠胃肠动力实验研究
        1 拟合组合物对小鼠离体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2 拟合组合物对正常小鼠小肠推进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脾虚模型对枳壳活性成分最优配比配伍验证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六章 枳壳活性成分最优配伍配比拟合验证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小结
总结
中药枳壳“道地性”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个人简介

(3)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温郁金饮片研究进展
        1.1 温郁金饮片炮制研究进展
        1.2 温郁金化学成分研究
        1.3 温郁金药理作用研究
    2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2.1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基础
        2.2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基础
    3 现代前沿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与发展
        3.1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3.2 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4 课题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研究
    第一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的制备及挥发油含量测定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的制备
        2.2 温郁金不同饮片挥发油含量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
        2.2 温郁金不同饮片含量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建立及相似度评价
        3.2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模式识别
        3.3 温郁金不同饮片含量测定结果
        3.4 讨论
    第三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2.4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入血成分鉴定与分析
        3.2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2.4 药效学指标测定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3.2 大鼠扭体反应观察
        3.3 对血液流变学、凝血四项相关指标的影响
        3.4 对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
        3.5 对疼痛相关因子的影响
        3.6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病理学观察
        3.7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2.4 生物样品采集及供试液制备
        2.5 UPLC-Q/TOF-MS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血浆代谢组学分析
        3.2 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3.3 粪便代谢组学分析
        3.4 温郁金不同饮片代谢组学综合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网络预测分析
    第一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网络药理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数据库
        1.2 软件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的收集
        2.2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潜在靶点的预测
        2.3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潜在靶点的筛选
        2.4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网络关系的构建
        2.5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
        2.6 基因功能注释与通路富集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的潜在靶点
        3.2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潜在靶点
        3.3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成分-靶点-疾病”网络
        3.4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蛋白互作网络
        3.5 基因功能注释与通路富集分析
        3.6 讨论
    第二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分子对接研究
        1 实验材料
        1.1数据库
        1.2 软件
        2 实验方法
        2.1 分子对接对象的确定
        2.2 靶点蛋白与小分子3D结构前处理
        2.3 分子对接
        2.4 图像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体内外验证研究
    第一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外抗血小板聚集验证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ADP溶液的制备
        2.2 贫、富血小板血浆制备
        2.3 方法学考察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5 血小板聚集率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通路Western blotting验证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2.4 Western blotting验证研究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创新点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菊花的研究概况
        1 菊花品种及分类
        参考文献
        2 菊花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 菊花药理作用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4 菊花传统功效与作用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菊花质量标准评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菊花植物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化学基准的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第四章 基于成分与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一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二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参考文献
    三 菊花抗炎药效学实验研究
    四 基于药效-成分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五 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评价指标成分确定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标准研究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菊花的等级评价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一 全文结论
    二 创新点
    三 不足与展望
致谢

(5)周祯祥教授临床中药学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厘定“中药”名称的来龙去脉
    1 古代“中药”别称
    2 外来药物对“中药”命名的影响
    3 “中药”名称的确立
    4 讨论
第二部分 诠释“细辛不过钱”的科学内涵
    1 “细辛不过钱”的源流探析
    2 影响因素
        2.1 细辛的药用部位与采制
        2.2 细辛的基原
        2.3 细辛的用法
        2.4 剂型
        2.5 配伍
    3 讨论
第三部分 强调从“本草”中挖掘用药证据
    1 本草蕴含的用药证据
    2 本草的科学性
        2.1人体实验
        2.2动物实验
        2.3其他实验
    3 从“本草”中挖掘用药证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 讨论
第四部分 解析七情配伍中的“二律背反”说
    1 中药“七情”源流探析
    2 七情中的“二律背反”说
1'>2.1 1+1>1
    3 七情中个情自身的“二律背反”说
        3.1 相须、相使的背反
        3.2 相畏、相杀的背反
        3.3 相恶的背反
        3.4 相反的背反
    4 讨论
第五部分 提出“中药功能组学”的新理念
    1 中药功能组学的内涵
    2 影响功能组学发挥的因素
        2.1 炮制
        2.2 配伍
        2.3 剂量
        2.4 用法
    3 讨论
第六部分 构建中药功效名词术语规范雏形
    1 中药“功效”一词的演变及含义
    2 常用中药功效名词术语的不规范现象
        2.1 外延过泛
        2.2 一词多义
        2.3 一义多词
        2.4 功用不分
        2.5 词义重复
    3 常用中药“功效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建议
        3.1 广泛调研,确定选词范围
        3.2 认真审定
        3.3 准确定义
        3.4 聚类系统
        3.5 专家咨询
        3.6 形成标准
    4 中药功效名称术语规范化的初步成果
        4.1 对证功效
        4.2 对症功效
        4.3 对病功效
    5 讨论
第七部分 凝练“祛风增效”的治疗用药观
    1 “掉”“眩”及“风”的内涵
    2 “诸病掉眩,皆属于风”的理论依据
        2.1 外风、伏风致病
        2.2 内风致病
    3 治不离风
        3.1 已病治风
        3.2 重用虫类搜风,介类潜阳
        3.3 治风先治血
        3.4 未病防风
    4 临证举要
        4.1 眩晕
        4.2 泄泻
        4.3 支气管哮喘
    5 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硫黄及其制剂冰黄肤乐软膏的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硫黄的来源考察与文献记载
    2 硫黄的药理作用
    3 国内外硫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4 矿物药研究方法概述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章 硫黄药材定性研究
    第一节 硫黄性状鉴别和燃烧法化学鉴别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二节 硫黄显微鉴别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三节 硫黄XRD衍射指纹图谱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二章 硫黄的无机元素分析
    第一节 主成分硫含量测定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二节 硫黄无机元素全扫半定量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三节 硫黄中21种无机元素指纹图谱及重金属限量标准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硫黄炮制工艺对硫黄质量的影响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四章 冰黄肤乐软膏主要成分定性鉴别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五章 冰黄肤乐软膏中成分含量测定
    第一节 HPLC法测定冰黄肤乐软膏中大黄和硫黄化学成分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二节 冰黄肤乐软膏中24种无机元素含量测定及重金属限量标准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六章 冰黄肤乐软膏及硫黄软膏重金属元素体外透皮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膝骨性关节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病名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病机的认识
    3.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治则的认识
        3.1 从筋论治
        3.2 从骨论治
        3.3 筋骨同治
    4.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
        4.1 中医内治法
        4.2 中医外治法
    5. 生物信息学、中医药、膝骨性关节炎之间的关系
        5.1 生物信息学与中医药
        5.2 生物信息学与膝骨性关节炎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从“肝脾同治”论治膝骨性关节炎
    1. 中医理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2. 肝虚筋损是致病之本
    3. 少阳经失养是致病表现
    4. 脾土失养是致病关键
    5. “肝脾同治”治疗KOA
    6. “肝脾同治”为理论指导的KOA辨证论治
    7. 以“肝脾同治”为理论指导的方剂筛选
    8. 芍药甘草汤与KOA
    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析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分子机制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检索
        1.2 KOA相关疾病靶点检索
        1.3 基于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大鼠KOA模型“潜在靶蛋白”
        1.4 靶点网络构建和分析
        1.5 重要靶标的功能富集分析
        1.6 靶点-化合物分子对接验证研究
    2. 结果
        2.1 芍药甘草汤活性成分筛选与ADME分析
        2.2 膝骨性关节炎疾病基因获取
        2.3 基于蛋白质组学获取的大鼠KOA模型“潜在靶基因”
        2.4 网络获取KOA疾病基因与蛋白质组学分析获取潜在“靶基因”汇总分析
        2.5 芍药甘草汤有效化合物靶基与疾病基因汇总分析
        2.6 芍药甘草汤草药-靶点网络
        2.7 芍药甘草汤的靶点网络
        2.8 芍药甘草汤重要靶标干预的生物学过程
        2.9 分子对接实验验证芍药甘草汤有效成分与KOA靶基因的的空间匹配
    3. 讨论
        3.1 运用ETCM数据库进行数据检索的可行性
        3.2 通过网络数据库检索单味药有效成分与复方有效成分是否存在差异
        3.3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芍药甘草汤治疗KOA机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药复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方式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信息提取
        1.4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学评估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方剂中从“肝脾”论治的中药成分分析
        2.4 方剂中从“肝脾”论治的中药-归经网络
        2.5 文献纳入偏移情况分析
    3. Meta分析结果
        3.1 治疗总有效率
        3.2 治疗总有效率(调肝健脾药/总药含量)
        3.3 治疗总有效率(益肝健脾药/总药味数)
        3.4 VAS评分
        3.5 WOMAC评分
        3.6 安全性比较
        3.7 间接比较
        3.8 发表性偏倚
    4. 讨论
        4.1 本次系统评价的创新性和结果分析
        4.2 从“肝脾”论治KOA常用中药分析
        4.3 本次系统评价存在的局限性
        4.4 本次系统评价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芍药甘草汤治疗KOA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大鼠软骨细胞模型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细胞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芍药甘草汤制备方法
        2.2 含药血清制备
        2.3 大鼠软骨细胞培养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 β诱导软骨细胞上清液IL-6、IL-10含量影响
        3.3 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中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
        3.4 WB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NF-κB相关通路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芍药甘草汤治疗KOA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芍药甘草汤的制备方法
        2.2 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制备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2.4 指标检测
        3. 结果
        3.1 病理学观察芍药甘草汤大鼠KOA模型影响
        3.2 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IL-6、IL-1β、TNF-α含量影响
        3.3 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SOD、MDA含量影响
        3.4 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
        3.5 WB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NF-κB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芍药甘草汤作用于大鼠KOA模型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芍药甘草汤制备方法
        2.2 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制备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2.4 代谢产物检测及产物分析鉴定
    3. 结果
        3.1 差异代谢物筛选
        3.2 热力图展示
        3.3 KEGG通路富集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部分 “肝脾同治”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析
    1. 方法
        1.1“肝脾同治”建库相关数据收集
        1.2 靶点网络构建和分析
        1.3 重要靶标的功能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肝脾同治”组方中包含的化合物及对应靶点
        2.2 “肝脾同治”方的中药-归经网络
        2.3 “肝脾同治”组方草药-靶点网络
        2.4 “肝脾同治”方的靶点网络
        2.5 “肝脾同治”组方重要靶标干预的生物学过程
    3. 讨论
        3.1 “肝脾同治”组方草药成分分析
        3.2 基因网络药理学分析“肝脾同治”组方治疗KOA机制
        3.3 “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的方剂组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之处
    3. 问题与展望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菊花、当归和黄芪三种中药加工炮制机制及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标准化研究概述
    1.2 中药材干燥研究概述
        1.2.1 花叶类中药材干燥研究进展
        1.2.2 菊花干燥研究进展
    1.3 中药饮片炮制研究概述
        1.3.1 中药饮片酒炙研究进展
        1.3.2 当归酒炙研究进展
    1.4 中药饮片等级标准研究概述
        1.4.1 中药饮片等级标准研究进展
        1.4.2 黄芪炮制和等级标准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提出
第2章 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花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影响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菊花样品及提取
        2.3.2 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花化学成分的影响
        2.3.3 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花抗氧化和ACh E抑制活性的影响
        2.3.4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花化学成分的影响
        2.4.2 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花抗氧化和ACh E抑制活性的影响
        2.4.3 主成分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菊花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动力学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过程
        3.3.2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数学模型
        3.3.3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皱缩率和复水率
        3.3.4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能耗特征
        3.3.5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
        3.4.2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干燥动力学
        3.4.3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干燥数学模型
        3.4.4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皱缩率和复水率
        3.4.5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能耗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五种菊花中多糖物化特征和免疫调节作用的比较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5 种菊花中多糖的提取
        4.3.2 5 种菊花中多糖的组成测定
        4.3.3 5 种菊花中多糖的物化特征
        4.3.4 5 种菊花中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4.3.5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5 种菊花中多糖的组成分析
        4.4.2 5 种菊花中多糖的物化特征分析
        4.4.3 5 种菊花中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4.5 小结
第5章 当归酒炙过程中性味、成分及活性变化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酒当归样品的制备
        5.3.2 当归酒炙过程中性味的测定
        5.3.3 当归酒炙过程中化学成分的测定
        5.3.4 当归酒炙过程中生物活性的测定
        5.3.5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当归酒炙过程中性味的分析
        5.4.2 当归酒炙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分析
        5.4.3 当归酒炙过程中生物活性的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物化特征和生物活性变化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酒当归样品的制备及多糖提取
        6.3.2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组成测定
        6.3.3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物化特征
        6.3.4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生物活性测定
        6.3.5 统计学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组成分析
        6.4.2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物化特征分析
        6.4.3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生物活性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不同干燥方法对当归多糖物化特征及生物活性影响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7.2.2 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当归多糖
        7.3.2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组成测定
        7.3.3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物化特征
        7.3.4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流变学和乳化特征
        7.3.5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生物活性测定
        7.3.6 统计学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组成分析
        7.4.2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物化特征分析
        7.4.3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流变学和乳化特征分析
        7.4.4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生物活性分析
    7.5 小结
第8章 黄芪饮片炮制及等级质量的标准化研究
    8.1 引言
    8.2 黄芪的净制、切制工艺研究
        8.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8.2.2 实验方法
        8.2.3 结果与讨论
    8.3 黄芪的蜜炙工艺研究
        8.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8.3.2 实验方法
        8.3.3 结果与讨论
    8.4 黄芪饮片的质量评价和等级划分
        8.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8.4.2 实验方法
        8.4.3 结果和讨论
    8.5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土壤环境影响下的丹皮品质及其健康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因子对药用植物品质的影响
        1.1.1 土壤理化性质对药用植物品质的影响
        1.1.2 土壤无机元素对药用植物品质的影响
    1.2 丹皮的研究现状
        1.2.1 丹皮的主要化学成分
        1.2.2 丹皮的主要功效
        1.2.3 道地丹皮产地描述
    1.3 土壤重金属及其环境效应
        1.3.1 土壤重金属来源
        1.3.2 重金属毒性与危害
        1.3.3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
        1.3.4 作物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价
    1.4 本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丹皮源头种植区土壤特性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土壤pH值测定
        2.2.2 土壤电导率测定
        2.2.3 土壤含水量测定
        2.2.4 土壤有机质测定
        2.2.5 土壤全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测定
        2.2.6 土壤无机元素分析
        2.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2.3.2 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
        2.3.3 土壤中无机元素主成分分析
        2.3.4 无机元素与土壤理化的相关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土壤环境对丹皮无机元素含量影响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丹皮中无机元素含量分析
        3.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土壤环境下丹皮中无机元素含量分析
        3.3.2 不同土壤环境下丹皮中无机元素主成分分析
        3.3.3 丹皮中无机元素之间相关分析
        3.3.4 丹皮中无机元素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的分析
        3.3.5 丹皮中无机元素与土壤中无机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土壤环境对丹皮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色谱条件
        4.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4.2.3 对照品溶液制备
        4.2.4 线性关系考察
        4.2.5 方法学验证
        4.2.6 数据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土壤环境下丹皮里化学成分含量分析
        4.3.2 土壤理化性质对丹皮化学成分影响
        4.3.3 土壤中无机元素对丹皮化学成分的影响
        4.3.4 丹皮中无机元素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土壤环境下的丹皮保肝功效评价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供试药品制备
        5.2.2 小鼠CCl_4 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构建
        5.2.3 不同土壤环境下的丹皮保肝功效比较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CCl_4 注射用量和造模时间的对模型的影响
        5.3.2 不同土壤环境下的丹皮对小鼠血清转氨酶的影响
        5.3.3 不同土壤环境下的丹皮抗氧化性比较
        5.3.4 不同土壤环境下的丹皮对小鼠体重和肝脏系数的影响
        5.3.5 不同土壤环境下的丹皮对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土壤环境下的丹皮重金属污染状况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6.1 材料与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土壤重金属含量
        6.2.2 土壤污染评价方法
        6.2.3 土壤重金属潜在环境风险评估
        6.2.4 丹皮中重金属含量
        6.2.5 富集因子
        6.2.6 丹皮中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6.2.7 丹皮中重金属健康风险
        6.2.8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丹皮原植物种植区土壤重金属含量
        6.3.2 丹皮原植物种植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6.3.3 丹皮原植物种植区土壤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价
        6.3.4 丹皮中重金属含量
        6.3.5 丹皮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
        6.3.6 丹皮污染指数
        6.3.7 健康风险评估
        6.3.8 丹皮中重金属健康风险主要来源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西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一、古今病名释义及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研究
        三、现代学者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研究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第二节 网络药理学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网络药理学概况
        二、网络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三、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三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文献资料的网络分析
    第一节 文献检索与整理
    第二节 文献资料一般分析结果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文献资料网络分析结果
        一、文献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
        二、文献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用中药治疗网络分析结果
        三、文献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回顾性调查网络分析
    第一节 临床回顾性调查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回顾性调查一般资料分析结果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回顾性调查病历资料的网络分析结果
        一、病历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
        二、病历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用中药治疗网络分析结果
        三、病历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较
    第一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异同分析结果
    第二节 小结
第六章 讨论
    一、文献资料与临床回顾性调查病历资料网络分析异同分析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对比异同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四、全国第六届中医药微量元素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中药中有毒重金属的生物活性和毒性及其限量标准研究学术研讨会联合征文通知(第一轮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柏炭与银屑病的治疗[D]. 张美龄.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药枳壳“道地性”研究[D]. 高萌.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D]. 童黄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D]. 毛超一.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周祯祥教授临床中药学术研究[D]. 马师师.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6]硫黄及其制剂冰黄肤乐软膏的质量控制研究[D]. 赵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D]. 钱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菊花、当归和黄芪三种中药加工炮制机制及标准化研究[D]. 王莹. 天津大学, 2019(01)
  • [9]土壤环境影响下的丹皮品质及其健康风险评价研究[D]. 李晶.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10]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D]. 何美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第六届全国中药微量元素学术研讨会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中药有毒重金属的生物活性与毒性及其限量标准(第一轮)联合征稿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