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栓与止血试验诊断的现状及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奚婷[1](2021)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 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LPD)型复发性流产(RS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学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3 探究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对胚胎着床的影响。4 以“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为切入点,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并对上述网络药理学预测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脾肾两虚型LPD型RS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培元补肾安胎方和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孕12周妊娠结局、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E2、P和β-HCG、盆腔B超,及治疗前后肝肾功、血常规等安全性指标。2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运用分子对接学对结果进行初步验证,具体方法如下:通过检索TCM、TCMSP数据库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的化合物;通过TCMSP、Pubchem、CHEMBL得到化合物对应的靶点;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RSA相关基因;利用R语言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潜在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图;应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共同靶点完成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采用MOE软件分子对接评估培元补肾安胎方重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活性。3 采用体内和体外实验相结合方法,体内实验:将ICR雌鼠随机分为PD0-PD9组、除衰组、对照组①、米非司酮(RU486)组、对照组②。PD0-PD9组分别于PD0-9天下午取材,除衰组、对照组①、RU486组、对照组②分别于PD5和PD9下午取材,观察对比胚胎着床数目,应用SA-β-gal染色、IHC、WB检测子宫内膜组织衰老标志物(SA-β-gal活性、P16蛋白)的表达。体外实验:不同浓度、时间点的甲羟孕酮(MPA)对2BS细胞进行干预,应用WB检测各组2BS衰老标志蛋白P53、P21、P16表达量,SA-β-gal染色检测2BS SA-β-al活性,光学显微镜观察2BS形态的改变,EdU检测2BS增殖功能,RT-PCR检测2BS SASP、PRL mRNA表达量。收集MPA诱导2BS的衰老上清液与HTR-8/SVneo共培养,应用CCK8、EdU、划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HTR-8/SVneo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4采用Clark经典复发性流产模型鼠造模方法造模,将CBA/J雌鼠随机分为12组。正常组B、模型组B、西药组B、中药低剂量组B、中药中剂量组B、中药高剂量组B在PD14取材计算胚胎丢失率;正常组A、模型组A、西药组A、中药低剂量组A、中药中剂量组A、中药高剂量组A在PD5下午取材,应用HE染色观察小鼠卵巢黄体面积,Elisa检测血清P水平,SA-β-gal染色检测内膜的SA-β-gal活性,WB和RT-PCR检测子宫内膜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IHC检测子宫P16蛋白定位分布及表达。结果1培元补肾安胎方对LPD型RSA临床疗效1.1保胎结局:治疗组保胎成功率93.33%高于对照组70%(p<0.05)。1.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60.00%(p<0.01)。1.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脾肾两虚型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改善LPD型RSA患者脾肾两虚型证候优于对照组(p<0.05)。1.4止血时间:治疗组平均止血时间4.29±0.46天短于对照组6.48±0.54天(p<0.05)。1.5腹痛消失时间:治疗组平均腹痛消失时间5.48±0.35天短于对照组8.63±0.84天(p<0.05)。1.6血清激素水平:治疗组在孕9、11、12周血清E2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6、7、9、11、12周血清P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8、9、10、11、12周血清β-HCG值高于对照组(p<0.01)。1.7 B超检查:治疗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22例,小于孕周6例,胎停育2例;对照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14例,小于孕周7例,停育9例。1.8不良反应:治疗组肝功异常1例,对照组肝功异常3例、皮疹1例,两组在安全性方面无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2.1培元补肾安胎方潜在化合物及作用靶点:潜在化合物186个,作用靶点136个。2.2 RSA疾病靶点:经过筛选去重共得到RSA靶点1658个。2.3共同靶点筛选及互作网络构建:共同靶标65个,潜在靶点分别至少与两个化合物相连接。2.4 PPI网络的构建和关键靶点的提取:PPI网络中有65个节点,其中VEGFA、IL6、EGFR、MPAK8、ESR1等是关键靶点。2.5 GO和KEGG富集:GO主要涉及转录因子活性、单加氧酶活性等。KEGG主要涉及 PI3K-Akt、MPAK、P53 等。2.6分子对接:核心化合物和潜在靶点分子对接得分均≤-5.0 kcal/mol。3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3.1“种植窗期”内膜存在急性衰老的生理表现:IHC结果显示,P16蛋白在子宫内膜间质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胞核呈阳性表达,PD0-PD5组随着怀孕天数的增加P16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多,于PD5达到最大值,PD6-PD9组P16表达量逐渐减少。WB和β-gal染色也得出相同结果。3.2“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有利于胚胎着床:清除衰老细胞后胚胎着床数目、SA-β-gal活性、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少于对照组(p<0.01)。3.3孕酮可诱导成纤维细胞衰老:与空白组相比,各组MPA干预后2BS细胞SA-β-gal活性和衰老标志蛋白P16、P21、P53表达量增多(p<0.01),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增大,其中MPA(8μM)作用16天,各指标变化显着(p<0.01)。EDU结果显示MPA干预后2BS增殖减慢(;p<0.01)。RT-PCR实验结果显示,MPA组CXCL-2、CXCL-1 等 SASP、PRL mRNA 表达高于空白组(p<0.01)。3.4孕酮诱导细胞衰老是胚胎着床的重要条件:RU486阻断孕酮作用后胚胎着床数目、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及SA-β-gal活性小于对照组(p<0.01)。3.5孕酮诱导形成的衰老微环境有利于滋养细胞功能:Senescent CM共培养的HTR-8/SVneo细胞水平和垂直迁移、侵袭功能强于Young CM组(p<0.01)。4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研究4.1胚胎丢失率:模型组胚胎丢失率高于正常组(p<0.01),提示造模成功。中药各剂量组和西药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4.2血清P水平:模型组血清P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血清P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4.3卵巢黄体面积:模型组黄体面积少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卵巢黄体面积多于模型组(p<0.05)。4.4 SA-β-gal染色:模型组内膜SA-β-gal活性少于正常组(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内膜组织SA-β-gal活性多于模型组(p<0.01)。4.5内膜组织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模型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4.6免疫组化:P16蛋白在内膜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的胞核中呈阳性表达,模型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组(p<0.01),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1培元补肾安胎方能明显改善脾肾两虚证候,减轻阴道流血、腹痛症状,提高血清E2、P、β-HCG水平,促进胚胎发育,提高LPD型RSA的保胎成功率。2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明确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53信号通路,调节细胞衰老,从而治疗RSA。3“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是胚胎着床的必要条件之一,其中足量足时间的孕酮是诱导内膜衰老的重要因素。4 P不足、“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不足可能是LPD型RSA发病机制。培元补肾安胎方可能通过提高血清P和卵巢黄体面积,增加“种植窗期”内膜P53、P21、P16表达,促进“种植窗期”内膜衰老从而发挥保胎作用。
陈奕忠[2](2021)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形成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alf muscle venous thrombosis,CMVT)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提供一种治疗CMVT疗效更佳的综合疗法。方法:选取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08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对照1组(A组)、对照2组(B组)和试验组(C组),每组各36例。A组:术后24h内开始口服阿司匹林,1天1次,1次1片,服用时间≥1个月。B组:术后24h内口服阿司匹林,用法用量同对照1组;术后第二天开始改用口服利伐沙班,1天1次,1次2片,服用时间≥1个月。C组:术后24h内开始口服阿司匹林,用法用量同对照1组;术后第二天开始加用桂枝茯苓丸加味颗粒冲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冲服,服用时间≥1个月。观察指标: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以及中医症候积分。结果:对照1组(A组)、对照2组(B组)、试验组(C组)最终随访完成的数量分别为34例、33例和30例。三组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手术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CDFI结果:术后半个月时,B、C两组的血栓治愈人数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D-D值:术后5天及术后半个月时,B、C两组的D-D值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Fbg值:术后5天及术后半个月时,B、C两组的Fbg值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VAS评分:术后5天及术后半个月时,B、C两组的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HSS评分:术后5天及术后半个月时,B、C两组的HSS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个月时,C组的HSS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中医症候积分及疗效:治疗后B组和C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A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观察:三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基本正常。A组有1例出现胶布过敏,B组有2例出现皮下瘀斑,C组有1例出现皮下瘀斑、2例出现便秘、口干症状,予对症处理后明显好转,均未停药,三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疑似PE症状、近端DVT及重大出血事件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针对TKA术后形成CMVT的患者,运用桂枝茯苓丸加味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安全、有效,可在术后半个月内促进血栓的治愈,有效缓解疼痛,加速膝关节功能康复,减少中医症候积分,并降低D-D、Fbg水平,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卢丹丹[3](2021)在《八宝痔疮膏治疗湿热下注型炎性外痔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八宝痔疮膏治疗湿热下注型炎性外痔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作用机理及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简便、有效、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湿热下注型炎性外痔的药物,也为研制八宝痔疮膏提供证据和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96例在泉州市中医院肛肠科被诊断为湿热下注型炎性外痔的患者,分成两组。试验组以八宝痔疮膏外敷患处,对照组以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敷患处,均以7天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7天均进行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肛门水肿、疼痛、坠胀感及肛周潮湿瘙痒程度)的检测和评分,并对总疗效分别进行评估。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各有3例脱落病例,脱落率6.25%。最终纳入90例,每组各45例,两组病例基线齐,具有临床可比性。2.疗效结果:(1)连续用药7天(1个疗程)后,试验组的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肛门疼痛程度评分比较:试验组应用八宝痔疮膏第1天(P=0.049)、第4天(P=0.037)、第7天(P=0.006)肛门疼痛程度相对于对照组均显着降低,说明八宝痔疮膏对于炎性外痔引起的肛门疼痛治疗作用很好,疗效优于马应龙麝香痔疮膏。(3)肛门坠胀感程度评分比较:治疗第1天,试验组肛门坠胀感程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4);在治疗第4天(P=0.006)、第7天(P=0.002)试验组肛门坠胀感程度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说明八宝痔疮膏对于炎性外痔肛门坠胀感的疗效优于马应龙麝香痔疮膏。(4)肛门水肿评分比较:治疗第1天,试验组肛门水肿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在治疗第4天(P=0.016)、第7天(P=0.013)试验组肛门水肿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说明八宝痔疮膏对于炎性外痔肛门水肿的疗效优于马应龙麝香痔疮膏。(5)肛门潮湿、瘙痒程度评分比较:治疗第1天,试验组肛门潮湿、瘙痒程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在治疗第4天(P=0.038)、第7天(P=0.009)试验组肛门潮湿、瘙痒程度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说明八宝痔疮膏对于改善炎性外痔肛门潮湿、瘙痒程度的疗效优于马应龙麝香痔疮膏。3.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瘙痒、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说明了八宝痔疮膏外敷治疗炎性外痔的安全性。结论八宝痔疮膏外敷可显着改善湿热下注型炎性外痔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对减轻患者肛门疼痛、水肿、坠胀感,改善肛周潮湿瘙痒程度上均有明显优势,临床疗效稳定,且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侯宗祺[4](2021)在《ERAS理念下应用补阳还五汤预防TH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口服补阳还五汤,观察患者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探讨加速康复围手术期应用补阳还五汤对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价值。方法:在2020年06月至2021年02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二医院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中,选择中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快速康复理念下预防血栓治疗。对照组术后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100IU,qd,时间1周)联合气压治疗(肢体压迫系统DVT-2600,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时间1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第2周开始口服拜阿司匹林(0.1g,每日一次,时间4周);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无需介入科手术治疗者,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100IU,q12h,时间1周),1周后予口服利伐沙班(15mg,每日2次,时间4周)。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补阳还五汤,每日1剂,连服2周。收集两组病人术前、术后1天、术后第3、5、14天血红蛋白数值;术前、术后1天、术后第3、7、14天两组患者血栓弹力图中R值、A值、MA振幅、Angle等指标;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检查两组患者患侧下肢动静脉彩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栓发生率及手术前后股总静脉血流速度;计算两组病人总失血量及术后隐性失血量。应用SPSS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本研究获得完整随访病例共89例,试验组44例,对照组45例。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部位、手术时长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血红蛋白情况:两组患者血红蛋白从术后第1天起较术前均呈下降趋势,于术后第5天逐渐回升。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3、5、14天血红蛋白情况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失血量: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均无明显差异。4、血栓弹力图:两组患者R值术后第1天稍升高,于第3天下降至最低值,于第7天稍升高;K值从术后第1天呈持续下降趋势;Angle及MA振幅则于术后第1天稍下降,术后第3天后呈上升趋势。各项指标术后14天时均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患者术后3、7天血栓弹力图的R值、K值、MA振幅、Angl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时间段两组患者血栓弹力图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对照组内各时间点的R值、K值、Angle、MA振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内各时间点R值、K值无明显差异,比较后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各时间点MA振幅、Angl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两组患者术前均未见下肢血栓形成。术后第1天对照组有2例患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试验组有1例患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术后第1天,对照组有14例患者发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试验组有5例患者发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结果显示:对照组术后肌间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明显高于试验组。6、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情况: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术后1周时,试验组患者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术后2周时,两组患者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7、中医证候疗效: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试验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阳还五汤能降低THR术后第3-7天高凝状态,提高术后1周时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有效预防TH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并能降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且应用补阳还五汤不会引起术后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增加,安全性较高。
柯景文[5](2021)在《桃红四物汤治疗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切口周围肿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治疗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术后切口周围肿痛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提供一种疗效更佳的综合疗法。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HTO术后常规治疗,包括:术后当天至术后1周,口服塞来昔布胶囊0.2g,一日1次;术后第1天至术后2周,口服地奥司明片0.45g,一日2次;术后夹闭引流管4小时后改为持续负压引流,当引流量小于150ml/24h时予拔除引流管;切口常规换药每两日1次,如切口渗液透达敷料表面则立即换药,术后14-16天拆除切口缝合线;术后当天至术后7天,患肢抬高25°,切口局部冰袋冷疗20分钟,一日2次,术后当天至术后2周,指导踝泵锻炼,术后第2天至术后12周,指导股四头肌等长等张训练,循序渐进,每天80~150次,适量活动,以增加股四头肌肌力,可选择应用沙袋压腿法、床边压腿法、弓箭式膝关节锻炼法以增加膝关节屈曲范围;术后3个月内逐渐改变负重。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服用桃红四物汤中药颗粒剂。具体用药及方法如下:桃仁9g、红花6g、当归15g、熟地15g、白芍10g、川芎8g。于术后1至14天,每日1剂,以100ml温水早晚冲服,每7日为1疗程重新辨证,调整用药,持续2个疗程。两组于术后1天、7天、14天、1个月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术后1天、7天、14天、1个月患者切口周围静息下疼痛程度;测量、评估并记录切口周围肿胀程度;于术后1天、1个月评估并记录气滞血瘀证中医临床症候积分;对比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所有数据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完成最终随访的数量分别为28例和27例。两组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手术侧别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患者术后在切口周围肿胀程度、切口周围最肿胀处小腿周径变化值、切口周围疼痛程度(VAS)、气滞血瘀证中医症候积分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0.05)。中医症状体征疗效: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6.3%高于对照组82.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及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异常,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试验组2例患者出现便秘,2例患者出现口干,予调整相应药物剂量后症状明显改善,均未予停药。结论:1.HTO术后采用桃红四物汤可以减轻切口周围肿胀及疼痛,有利于HTO术后患者早期康复。2.HTO术后采用桃红四物汤可以降低HTO术后气滞血瘀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术后气滞血瘀症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性。3.桃红四物汤值得在与中西医结合治疗HTO术后切口周围肿痛方案的制定中得到推广应用。
张丹[6](2021)在《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血液净化患儿的临床资料,筛查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构建基于多因素分析的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以期为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提供评估工具,提高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水平,降低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吉林省某三甲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行血液净化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一般资料、疾病治疗相关因素、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因素、血液净化治疗相关因素、实验室相关指标以及彩超诊断结果等。根据多普勒彩色超声结果,诊断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08例患儿资料为DVT组;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16例患儿资料为非DVT组。统计分析:首先根据数据资料类型采用合理的统计学方法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其回归系数、OR值及其95%CI,根据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对应的公式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建立临床决策曲线分析为医务人员临床决策提供参考。结果:1.单因素分析:入院方式、小儿危重症评分升高、制动、躁动、导管留置时间延长、管路凝血、抗凝不达标、导管功能障碍、APTT可能会导致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升高(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管路凝血、制动、躁动、导管功能障碍、抗凝不达标是预测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3.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影响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其回归系数,根据对应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公式,构建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为:(?)4.风险预测模型评价:本研究中构建的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39,约登指数为0.426,敏感性67.6%,特异性75%。结论:1.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管路凝血、制动、躁动、导管功能障碍、抗凝不达标。在临床工作中,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针对危险因素进行精准干预,以避免或降低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2.本研究中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效力为中等水平,在临床工作中结合临床实际使用该模型可以及时评估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概率,为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朱鹤[7](2021)在《内镜切除术围手术期抗凝药管理及其术后出血的循证医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经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等被广泛应用。随着手术越来越复杂,其并发症逐渐受到关注,其中,术后出血(postprocedural bleeding,PPB)是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指南均将内镜切除术列为出血高或极高风险操作,因此,对PPB的预防和管理尤为重要。抗凝药被认为是内镜切除术发生PPB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最主要的代表是华法林和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DOACs),其中DOACs由于其稳定的药效动力学,日渐受到青睐,然而,也有研究表明,DOACs可能明显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目前已有多个临床研究比较DOACs和华法林对内镜切除术PPB的影响,但这些文献的结果存在争议,关于两者对内镜切除术PPB的影响孰优孰劣,尚需循证医学研究对其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于DOACs和华法林在内镜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具体管理策略,例如是否需要停药,是否需要进行肝素桥接(heparin bridge,HB),各个国家和地区消化内镜学会发布的指南尚不统一,因此,亟需针对抗凝药围手术期具体管理策略方面的循证医学研究,帮助医生进行临床决策,为指南制定专家提供证据。综合上述背景,本研究提出了如下的临床问题:1.服用DOACs的患者内镜切除术的PPB发生风险是否低于华法林?2.围手术期这两种抗凝药物不同的管理策略对PPB有什么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了循证医学方法学的手段,对现阶段发表的文献进行全面的检索,分析文献特征,总结文献规律,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量表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质量。同时,使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对文献中的数据进行合并,以比较DOACs和华法林内镜切除术的PPB风险和血栓栓塞的风险。并使用累积Meta和趋势检验,以分析结果随发表年份和样本量的累积而产生的趋势。同时针对不同的内镜切除术、病变部位、DOACs种类进行亚组分析。对于抗凝药围手术期的管理策略,分别使用传统Meta以及基于Bayesian框架下的网状Meta,比较结果的一致性,增强证据的强度,同时使用排序概率图对抗凝药管理策略的PPB风险进行排序,筛选出最佳方案。最后,分别使用敏感性分析、Meta回归、漏斗图对前述结果的异质性、稳定性、混杂因素及偏倚进行分析,评价证据的可信性。应用上述的方法,该研究得出了如下结果:1.经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共纳入30篇文献。分析文献特征,90.00%的研究出自日本学者,73.33%研究发表于2018年以后。各个研究使用的围手术期抗凝药管理策略不尽相同,只有5篇明确提到了遵循日本消化内镜学会发布的指南。NOS质量评价总得分范围为5-8分,平均6.67分。说明纳入的文献质量是可以接受的。2.通过提取文献中的数据发现,DOACs组有586例患者发生PPB,华法林组有1782例患者发生PPB。合并结果后DOACs组的PPB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组(OR=0.867,95%CI:0.771-0.975;P=0.017,I2=1.6%)。在排除了低质量研究、非日本的研究、小样本研究后,结果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亚组分析显示,对于ESD,DOACs的PPB率明显低于华法林组(OR=0.786;95%CI:0.633-0.976;P=0.029,I2=0%)。而对于其他内镜切除方式、病变部位、DOACs的种类,两者的PPB发生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3.随着发表时间和样本量的累积,DOACs的内镜切除术PPB发生率具有明显低于华法林的趋势。4.对于抗凝药围手术期的管理策略,头对头的传统Meta分析和网状Meta分析均发现,HB能够明显增加华法林的PPB发生率(传统Meta:OR=1.918;95%CI:0.132-3.250;P=0.016,I2=6.9%;网状Meta:OR=0.44,95%CI:0.15-0.86)。但对于停药组、继续用药组,DOACs和华法林的PPB率没有显着性差异,HB也未能增加DOACs的PPB发生率。排序概率图显示,华法林术前停药不进行HB的策略最有可能成为PPB发生率最低的策略(61.75%)。5.敏感性分析提示上述结果是稳定的,具有中度异质性的亚组均找到了异质性来源。Meta回归分析显示发表时间、病变大小、研究设计类型均未对结果产生影响。综上,本研究基于循证医学方法学对文献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最终得到如下结论:1.DOACs组的总PPB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尤其在ESD术后。两者的PPB风险在其他内镜切除方式、病变部位、DOACs种类上均没有统计学差异;2.随着发表时间和样本量的积累,DOACs的PPB发生率具有明显低于华法林的趋势;3.对于抗凝药围手术期的管理策略,HB能够明显增加华法林PPB的风险。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首次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内镜切除术围手术期抗凝药及其管理策略对PPB的影响进行分析;2.使用了累积Meta等方法学手段,从循证医学的角度为临床研究的方向提供了数据支持;3.针对不同抗凝药的管理策略进行了传统Meta和网状Meta的对比,增加了证据的可信性。总之,该研究为临床决策和指南制定提供了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的证据,其结论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性。
纪荣建[8](2021)在《基于HACCP体系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基于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HACCP),构建一套具有全面性、科学性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为静脉输液港的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提供借鉴,为患者的置港安全问题提供保障。方法系统检索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操作流程、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相关的中英文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提取输液港的操作步骤。以HACCP体系依据,通过组建多学科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制作并验证加工流程图,对每项操作步骤进行潜在危害分析(Hazard Analysisand,HA),依据关键控制点(Critical Control Points,CCP)判断树,确定本研究的关键控制点;并结合内容分析形成的主题指标,初步构建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运用德尔菲函询法对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质控体系初稿进行两轮专家函询,根据专家反馈意见,研究小组成员对体系内容商讨、整理及归纳,最终确立基于HACCP体系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结果1.通过系统检索并筛选与本研究相关文献,最终共纳入52篇文献。对纳入本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后,最终提取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使用指标、置港前准备、置港中操作、置港后操作及静脉输液港维护等5个主要操作环节,22项内容。2.依据HACCP体系的12个步骤及7项基本原则,最终明确13个CCP,包括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使用指标;体表测量;建立无菌区域;预冲洗导管;撤出导丝,送入导管;建立囊袋;缝合、消毒、固定;辅助设备确定导管位置级修剪导管;冲、封导管;消毒、更换辅料;导管拔除;健康教育及并发症处理。经本课题小组商讨后,进一步确立了基于HACCP体系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函询表,函询表主要包括关键限值、监控要求、纠正措施、验证程序及档案记录等五部分内容。3.对基于HACCP体系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函询表初稿中,每个CCP的重要性及可行性进行质量评价。本研究共进行两轮专家函询,两轮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2.6%、94.7%,提出意见的专家比率分别为52.6%、11.1%;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892、0.884,均≥0.70;函询指标的重要性及可操作性Kendall’s W分别为0.222、0.214,且均P<0.001,表明本研究所得专家评价意见趋于一致且协调性较高,结果具有较好的可信度。最终确立了 13个CCP,各5部分内容,共含132个条目。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操作流程及安全管理相关内容,形成了其相应的全流程操作步骤,主要包括使用指标、置港前准备、置港中、置港后及其维护等6部分内容,涉及适应症、禁忌症、患者、用物、环境准备、建立无菌区等22个环节,为本研究体系构建提供基础。2.本研究在对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内容分析基础上,基于HACCP体系,通过对全流程操作步骤进行危害分析,共筛选出13个关键控制步骤,包括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使用指标;体表测量;建立无菌区域;预冲洗及修剪导管;撤出导丝,送入导管;建立囊袋;缝合、消毒、固定;辅助设备确定导管位置;冲、封导管;消毒、更换辅料;导管拔除;健康教育及并发症处理3.对构建的基于HACCP体系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后,形成了具有较好的积极性、专家权威系数,且条目重要性、可行性的协调系数较高的质量控制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静脉输液港安全管理提供借鉴与指导。
冯超[9](2021)在《单髁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时限及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一方面比较单髁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效果,评价两种手术后早期不同时间的果效差别,探寻适合UKA的抗凝治疗时限方案;另一方面对比观察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在UKA术后早期抗凝治疗后不同时间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证实两种不同药物对抗凝时限有无影响。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收治并拟行UKA和TKA手术的住院患者共50例,其中拟行UKA术患者纳入3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5例;选取年龄段相同和病程相似的20例行TKA的患者为C组进行分析。(1)实验1:实验组A(15例)行单髁置换手术,术后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对照组C(2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治疗。(2)实验2:实验组A(15例)行单髁置换手术,术后使用利伐沙班抗凝,10mg po qd;对照组B(15例)行单髁置换术,术后使用阿司匹林抗凝,100mg po qd。三组患者术前完善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全套、血常规、纤溶蛋白溶解指标及双下肢血管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了解下肢血栓情况;术后按照2016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全膝关节置换术抗凝治疗方案给予抗凝治疗。于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7天行清晨空腹静脉血液测定,包括血栓弹力图、纤溶蛋白溶解指标、凝血功能、血常规指标;于术前和术后7天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于术前和术后测定术侧膝关节髌上缘10cm处周径;统计三组术中麻醉、止血带及手术时间,统计失血量。运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11.髌骨上缘10cm处周径,UKA与TKA组组间对比,术前及术后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周径比术前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麻醉时间、止血带压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UKA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明显短于TKA手术(P<0.05)。3.两组患者术后失血量比较,总失血量,UKA组明显低于TKA组患者(P<0.05),但隐性失血量比较两组差别不明显(P>0.05)。4.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比较:组间比较,血常规中的Hb、PL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中的PT、APTT、TT、INR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标D-二聚体、F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CI、K、R、a、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与比较,Hb、D-2聚体、FDP值较术前差异显着(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均存在高凝状态。5.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比较:组间比较,UKA组Hb值高于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指标较术前均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PT、APTT、TT、INR及FDP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指标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UKA组术后3天高凝状态开始已经恢复;血栓弹力图CI、a、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栓弹力图K、R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Hb及MA值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KA组的CI、K、M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KA组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证明,术后第3天两组血液仍存在高凝,但存在差异,血栓形成风险不一样,UKA组明显低于TKA组。6.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比较:组间比较,血常规Hb、PL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PT、APTT、TT、INR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F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CI、K、R、a、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UKA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KA组高凝状态明显改善,与术前差异不明显;然而TKA组D-2聚体、FDP、CI、a、MA值较术前差异明显(P<0.05),仍存在高凝状态。7.两组患者术后7内天均未发生症状性DVT及肺栓塞,下肢静脉彩超结果显示均无血栓形成。8.TKA组1例伤口周围发生瘀斑,UKA组未发生,2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21.髌骨上缘10cm处周径,LUKA与AUKA组组间对比,术前及术后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周径比术前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麻醉时间、止血带压力、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失血量比较,总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比较两组差别不明显(P>0.05)。4.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比较:组间比较血常规中的Hb、PL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PT、APTT、TT、INR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标D-二聚体、F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CI、K、R、a、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内比较:Hb、D-2聚体、FDP差异显着,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均存在高凝状态。5.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比较:组间比较,血常规Hb、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PT、APTT、TT、INR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标D-二聚体、F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CI、a、MA、K、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与术前比较,Hb、PLT、PT、APPT、TT、INR及血栓弹力图指标差异均不明显(P>0.05),而D-2聚体和FDP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显示,术后第3天两组血液高凝状态明显恢复。6.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比较:血常规Hb、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PT、APPT、TT、INR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标D-二聚体、F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CI、a、MA、K、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与术前比较Hb、PLT、PT、APPT、TT、INR及血栓弹力图指标差异均不明显(P>0.05),而D-2聚体和FDP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显示,术后第7天两组血液高凝状态继续恢复接近术前水平。8.两组患者术后7天内均未发生症状性DVT及肺栓塞,下肢静脉彩超结果显示均无血栓形成。9.两组伤口周围均未发生瘀斑: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都明显增高,需积极抗凝治疗;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栓形成的风险有明显差别,在术后7天后风险已恢复至术前水平;常规剂量的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在单髁置换术后早期不同时间的抗凝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别,均在术后7天血栓风险水平与术前无明显差别;故目前适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抗凝时限及抗凝方案不适用于单髁置换术,应适当缩短和改变。
张华建[10](2021)在《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初步探讨我国孕产妇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2.通过检索孕产妇DVT预防与管理有关的文献,以找寻孕产妇发生DVT的最佳证据,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通过德尔菲法对方案条目进行修订,最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研究方法:1.在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EBSCO、Ovid、Wanfang、CNKI、CBM、VIP等数据库中检索。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5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探讨我国孕产妇DVT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再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2.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Ovid、EBSCO、CNKI等数据库及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苏格兰临床网站(SIGN)、国际指南协作网(GIN)等循证指南网站中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6月发表的与孕产妇静脉血栓预防和管理有关的指南及其他类型文献。按照已制定的纳排标准对指南及其他类型文献进行筛选。使用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GREEⅡ)对指南进行评价,使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版)制定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对其他类型文献进行独立评价,包括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和原始文献。找寻孕产妇DVT护理预防的最佳证据,并参考Meta分析中的危险因素,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3.邀请20名专家对本研究初步构建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进行评价。第一轮专家函询后,经本课题研究小组讨论后对条目进行调整,确立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共经过两轮专家函询,进而完善方案内容。研究结果:1.共纳入12篇研究进行Meta分析,其中有10种危险因素纳入Meta分析。纳入的危险因素有:(1)双胎或多胎(P<0.001);(2)年龄≥35岁(P=0.13)(3)妊娠期高血压(P<0.001);(4)卧床时间≥3d(P<0.001);(5)妊娠期糖尿病(P<0.001);(6)血栓史(P<0.001);(7)产后出血(P<0.001);(8)剖宫产(P<0.001);(9)子痫(P<0.001);(10)BMI(P=0.005)。2.在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的初步构建中共纳入73篇文献。其中Ⅰ级证据9篇,Ⅱ级证据29篇,Ⅲ级证据30篇,Ⅳ级证据5篇。最终初步构建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包括4个一级条目,11个二级条目,59个三级条目。3.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后删除三级条目8条,修改三级条目8条,最终确立了三级共48个条目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85%,提出建议比率为52.9%;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100%,提出建议比率23.5%。第一轮专家函询变异系数(CV)在0.10~0.37范围内,专家权威系数为0.830,协调系数为0.25、0.22,显着性检验结果为P值均<0.05;第二轮专家函询变异系数(CV)在0.09~0.36范围内,专家权威系数为0.838,协调系数为0.23、0.21,显着性检验结果为P值均<0.05。研究结论:1.我国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有双胎或多胎、妊娠期高血压、卧床时间≥3d、妊娠期糖尿病、血栓史、产后出血、剖宫产等;本研究Meta分析尚不能表明年龄≥35岁是我国孕产妇合并DVT的危险因素。2.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我国国情并符合实际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共包含4个一级条目,11个二级条目,48个三级条目。专家函询结果具有可靠性,对临床实践具有参考及指导作用。
二、血栓与止血试验诊断的现状及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栓与止血试验诊断的现状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复发性流产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 |
2 复发性流产的治疗现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因病机 |
2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证型分布状况 |
3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治疗现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子宫细胞衰老与女性生殖功能 |
1 衰老细胞 |
2 子宫的生理解剖及功能 |
3 子宫衰老细胞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
4 子宫衰老细胞的治疗现状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型复发性流产临床疗效观察 |
前言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对复发性流产作用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总结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 |
1 病例资料来源 |
1.1 样本量估计 |
1.2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 |
2.2 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标准 |
2.3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诊断标准 |
2.4 中医症候(股肿—气滞血瘀证)诊断标准 |
3 病例采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及脱落标准 |
3.4 剔除及脱落处理 |
4 主要仪器设备 |
研究方法 |
1 分组方法 |
2 试验前准备 |
3 治疗方法 |
3.1 手术方式 |
3.2 术后处理 |
3.3 药物干预 |
4 观察指标 |
4.1 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DFI) |
4.2 D-二聚体(D-D) |
4.3 纤维蛋白原(Fbg) |
4.4 膝关节VAS评分 |
4.5 膝关节HSS评分 |
4.6 中医症候积分 |
4.7 气滞血瘀证中医症状体征疗效判定标准 |
4.8 安全性观察 |
4.9 质量控制 |
5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脱落情况 |
2 一般资料 |
3 观察指标 |
3.1 彩超结果的比较 |
3.2 D-D值比较 |
3.3 Fbg值比较 |
3.4 膝关节VAS评分比较 |
3.5 膝关节HSS评分比较 |
3.6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7 气滞血瘀证中医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
3.8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1 对治疗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的认识 |
2 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防治 |
3 桂枝茯苓丸加味在祖国医学中的作用机制 |
4 桂枝茯苓丸加味在现代医学中的药理研究 |
5 临床结果及安全性分析 |
5.1 桂枝茯苓丸加味对TKA术后形成CMVT彩超检查结果的影响 |
5.2 桂枝茯苓丸加味对TKA术后形成CMVT患者D-D水平的影响 |
5.3 桂枝茯苓丸加味对TKA术后形成CMVT患者Fbg水平的影响 |
5.4 桂枝茯苓丸加味对TKA术后形成CMVT患者VAS评分的影响 |
5.5 桂枝茯苓丸加味对TKA术后形成CMVT患者HSS评分的影响 |
5.6 桂枝茯苓丸加味对TKA术后形成CMVT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5.7 安全性分析 |
6 局限性探讨与未来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论文综述 中医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八宝痔疮膏治疗湿热下注型炎性外痔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痔的认识 |
1.1 痔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
1.2 对痔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治疗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炎性外痔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炎性外痔概念及病因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炎性外痔发病机制的认识 |
2.3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样本量估算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剔除标准与中止标准 |
1.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 临床观察 |
3.1 一般项目 |
3.2 疗效性观察 |
3.3 安全性观察 |
3.4 观察时间节点 |
3.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4 统计学处理 |
5 伦理学要求 |
6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
1.2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
1.3 两组病程分布比较 |
1.4 治疗前各单项症状比较 |
2 治疗后结果统计 |
2.1 肛门疼痛评分比较 |
2.2 肛门坠胀评分比较 |
2.3 肛门水肿评分比较 |
2.4 肛周潮湿瘙痒评分比较 |
2.5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3 安全性观察 |
分析与讨论 |
1 选择课题及证型的原因 |
2 选择中药膏剂外敷的依据 |
2.1 祖国医学外敷膏药疗法的历史背景 |
2.2 外敷药膏对炎性外痔的缓解作用 |
2.3 药物透皮吸收作用 |
3 对照组选择依据 |
4 八宝痔疮膏的选择依据 |
4.1 八宝痔疮膏中医组方分析及配伍特点 |
4.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5 研究结果疗效分析 |
5.1 基线结果分析 |
5.2 各单项症状及总体疗效结果分析 |
6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 |
7 优点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炎性外痔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ERAS理念下应用补阳还五汤预防TH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脱落标准及处理 |
5.1 脱落标准 |
5.2 脱落病例处理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 分组方法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试验组 |
3 观察指标 |
3.1 血栓弹力图 |
3.2 下肢动静脉彩超 |
3.3 中医证候疗效评估标准 |
4 安全性观测 |
4.1 血常规 |
4.2 失血量 |
5 统计学分析 |
6 依从性解决方案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分析 |
2.1 血栓弹力图比较 |
2.2 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
2.3 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比较 |
2.4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2.5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3 治疗安全性观察 |
3.1 血红蛋白比较 |
3.2 失血量比较 |
3.3 一般性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1 国内外研究情况介绍 |
1.1 现代医学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知与预防 |
1.2 中医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及预防 |
2 疗效分析及结果评价 |
3 补阳还五汤的安全性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临床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桃红四物汤治疗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切口周围肿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 |
1 病例资料来源 |
1.1 样本量估计 |
1.2 研究对象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膝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
2.2 胫骨高位截骨术标准 |
2.3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3 病例采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及脱落标准 |
3.4 剔除、脱落病例处理 |
4 主要仪器设备 |
研究方法 |
1 病例分组 |
2 试验前准备 |
3 治疗方法 |
3.1 常规治疗方案 |
3.2 对照组治疗方案 |
3.3 试验组治疗方案 |
4 观察指标 |
4.1 切口周围肿胀程度 |
4.2 切口周围疼痛程度 |
4.3 中医临床证候积分 |
4.4 气滞血瘀证中医症状体征疗效判定标准 |
4.5 安全性观察 |
5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样本脱落情况 |
2 样本一般资料 |
3 观察指标 |
3.1 切口周围肿胀程度比较 |
3.2 切口周围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 |
3.3 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比较 |
3.4 气滞血瘀证中医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
3.5 安全性与不良反应观察 |
讨论 |
1 HTO术后切口周围肿痛的认识 |
1.1 HTO术后切口周围肿痛的机理 |
1.2 HTO术后切口周围肿痛的危害 |
1.3 HTO术后切口周围肿痛的防治 |
2 祖国医学对HTO术后切口周围肿痛的认识 |
3 桃红四物汤方义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桃红四物汤对HTO术后切口周围肿胀的影响 |
4.2 桃红四物汤对HTO术后切口周围疼痛的影响 |
4.3 桃红四物汤对HTO术后气滞血瘀证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4.4 桃红四物汤的安全性检测 |
5 创新性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切口周围肿痛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 |
1.2.2 DVT的临床表现 |
1.2.3 诊断方法 |
1.2.4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2.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2.1.3 样本量估算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指标 |
2.2.2 资料收集 |
2.2.3 质量控制 |
2.2.4 伦理原则 |
2.2.5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
3.1.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3.1.2 实验室相关指标比较 |
3.1.3 两组疾病治疗相关因素比较 |
3.1.4 血液净化儿童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因素比较 |
3.1.5 血液净化治疗相关因素 |
3.2 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3.4 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评价 |
3.4.1 风险预测模型的区分度 |
3.4.2 风险预测模型的交叉验证 |
3.4.3 风险预测模型的校准度 |
3.4.4 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决策曲线分析 |
3.4.5 风险预测模型的Nomogram图 |
第4章 讨论 |
4.1 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
4.1.1 管路凝血对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4.1.2 抗凝不达标对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4.1.3 导管功能障碍对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4.1.4 制动与躁动对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4.1.5 其他因素对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4.2 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4.3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
4.3.1 创新性 |
4.3.2 局限性 |
4.3.3 未来研究设想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患儿一般资料收集表 |
附表2:小儿危重症评分表 |
附表3:患儿病历资料收集表 |
附表4:血液净化中心静脉置管登记表 |
附表5:血液净化床旁数据收集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内镜切除术围手术期抗凝药管理及其术后出血的循证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内镜切除术后出血的研究进展 |
1.1.1 内镜切除术后出血的发生概况 |
1.1.2 内镜切除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 |
1.1.3 内镜切除术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
1.1.4 内镜切除术后出血的介入时机 |
1.2 抗凝药对内镜切除术后出血的影响 |
1.2.1 抗凝药对内镜切除术后出血的影响概况 |
1.2.2 华法林 |
1.2.3 直接口服抗凝药 |
1.3 循证医学在该领域的重要作用 |
1.4 本研究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点 |
第2章 本课题应用的循证医学方法学内容 |
2.1 研究方案的注册和同行审议 |
2.2 文献的检索策略 |
2.3 研究筛选 |
2.4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5 数据提取 |
2.6 亚组的设定 |
2.7 质量评价 |
2.8 数据统计 |
2.8.1 文献系统评价部分 |
2.8.2 传统Meta分析 |
2.8.3 累积Meta分析 |
2.8.4 网状Meta分析 |
2.8.5 Meta回归 |
2.8.6 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的检测 |
第3章 结果 |
3.1 文献系统评价 |
3.1.1 文献检索结果 |
3.1.2 纳入文献的特征 |
3.1.3 质量评价 |
3.1.4 纳入文献的发表年份和样本量统计 |
3.2 DOACs和华法林对内镜切除术后出血的影响 |
3.2.1 DOACs和华法林对术后出血发生率的总体影响 |
3.2.2 DOACs和华法林对术后出血发生率影响的变化趋势 |
3.2.3 DOACs和华法林对内镜切除术后出血影响的亚组分析 |
3.3 不同抗凝药管理策略对术后出血的影响 |
3.3.1 传统Meta分析结果 |
3.3.2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4 DOACs和华法林对内镜切除术后血栓栓塞风险的影响 |
3.5 Meta回归分析结果 |
3.6 敏感性分析及异质性评价 |
3.7 发表偏倚的评价 |
第4章 讨论 |
4.1 文献系统评价结果的讨论 |
4.2 DOACs和华法林对内镜切除术后出血的影响 |
4.3 围手术期抗凝药管理策略及其对术后出血的影响 |
4.4 该研究的局限性 |
4.5 本研究的优势和创新点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HACCP体系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理论框架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HACCP体系简介 |
2.2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运营与管理现状 |
2.3 小结 |
第三章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相关研究的内容分析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小结 |
第四章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初步建立 |
4.1 成立多学科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
4.2 确定潜在使用者并考虑危害因素 |
4.3 完成加工流程图 |
4.4 验证制定的流程图 |
4.5 实施危害分析 |
4.6 确定关键控制点 |
4.7 制定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 |
第五章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的确立 |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5.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
7.1 创新性 |
7.2 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单髁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时限及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 文献综述 单髁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的研究现状 |
2.1 概述 |
2.2 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 |
2.2.1 年龄、体重 |
2.2.2 基础疾病 |
2.2.3 止血带的使用 |
2.2.4 手术 |
2.2.5 麻醉方式 |
2.2.6 其它围手术期因素 |
2.3 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的指标及研究 |
2.3.1 传统凝血功能指标 |
2.3.2 D-二聚体 |
2.3.3 血栓弹力图 |
2.4 预防深静脉血栓方式 |
2.4.1 基本预防措施 |
2.4.2 物理预防措施 |
2.4.3 药物预防 |
2.5 抗凝治疗时间的研究 |
2.6 总结 |
实验一 UKA与 TKA术后早期不同时间抗凝效果对比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终止或退出标准 |
1.2 实验方法 |
1.3 围术期处理 |
1.4 指标收集 |
1.4.1 主要血液指标 |
1.4.2 次要结局指标及评价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术中情况统计 |
2.3 术前术后的手术侧膝关节髌骨上缘10cm处周径比较 |
2.4 失血量比较 |
2.5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3d、7d血常规指标比较(血红蛋白、血小板) |
2.6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1d、3d、7d 纤溶蛋白溶解指标比较(D-2 聚体、FDP) |
2.7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3d、7d凝血功能指标比较(PT、APTT、TT、INR) |
2.8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3d、7d血栓弹力图指标比较 |
2.9 抗凝效果情况 |
2.10 抗凝安全性比较 |
3、讨论 |
3.1 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对血栓形成的影响 |
3.2 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的变化 |
3.2.1 术后第1 天指标 |
3.2.2 术后第3 天指标 |
3.2.3 术后第7 天指标 |
4、结论 |
实验二: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在单髁置换术后早期不同时间的抗凝效果对比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终止或退出标准 |
1.2 实验方法及用药 |
1.3 手术操作 |
1.4 围术期处理 |
1.5 指标收集 |
1.5.1 主要血液指标 |
1.5.2 次要结局指标及评价方法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术中情况统计 |
2.3 术前术后的手术侧膝关节髌骨上缘10cm处周径比较 |
2.4 术后失血量比较 |
2.5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3d、7d血常规指标比较 |
2.6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1d、3d、7d 纤溶蛋白溶解指标比较(D-2 聚体、FDP) |
2.7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3d、7d凝血功能指标比较(PT、APTT、TT、INR) |
2.8 抗凝效果比较 |
2.9 抗凝安全性比较 |
3、讨论 |
4、结论 |
局限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10)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孕产妇合并DVT的流行病学特征 |
1.1.2 孕产妇合并DVT的发病原因 |
1.1.3 孕产妇合并DVT的诊断 |
1.1.4 孕产妇合并DVT的治疗方式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
1.3.2 循证护理学(Evidence-based nursing,EBN) |
1.3.3 德尔菲法 |
1.4 研究目的 |
第2章 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Meta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2 文献检索策略 |
2.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2.1.4 文献质量评价 |
2.1.5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文献筛选流程及检索结果 |
2.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 |
2.2.3 异质性检验 |
2.2.4 Meta分析结果 |
2.2.5 敏感性分析 |
2.2.6 发表偏倚 |
2.3 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讨论 |
2.4 Meta分析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3章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
3.1 循证指南检索步骤及策略 |
3.1.1 检索数据库 |
3.1.2 检索策略 |
3.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1.4 指南资料提取 |
3.1.5 指南质量评价 |
3.1.6 结果 |
3.1.7 结论及对下一步研究启示 |
3.2 原始文献及系统评价等的检索步骤及策略 |
3.2.1 检索数据库 |
3.2.2 检索策略 |
3.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2.4 文献筛选步骤 |
3.2.5 文献检索结果 |
3.2.6 文献质量评价 |
3.2.7 文献资料提取与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3.1 文献的一般特征 |
3.3.2 文献证据整合结果 |
第4章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
4.1 研究目的 |
4.2 专家函询步骤 |
4.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4.2.2 形成专家函询问卷 |
4.2.3 函询专家遴选 |
4.2.4 专家函询过程 |
4.2.5 条目修订原则 |
4.2.6 统计学分析 |
4.2.7 质量控制 |
4.3 研究结果 |
4.3.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
4.3.2 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 |
4.3.3 函询专家的权威程度 |
4.3.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4.3.5 第一轮函询情况 |
4.3.6 第二轮函询情况 |
4.3.7 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
4.4 讨论 |
4.4.1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
4.4.2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
4.4.3 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的意义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局限性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血栓与止血试验诊断的现状及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D]. 奚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D]. 陈奕忠.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八宝痔疮膏治疗湿热下注型炎性外痔的疗效观察[D]. 卢丹丹.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ERAS理念下应用补阳还五汤预防TH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D]. 侯宗祺.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桃红四物汤治疗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切口周围肿痛的疗效观察[D]. 柯景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D]. 张丹. 吉林大学, 2021(01)
- [7]内镜切除术围手术期抗凝药管理及其术后出血的循证医学研究[D]. 朱鹤. 吉林大学, 2021(01)
- [8]基于HACCP体系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D]. 纪荣建. 山东大学, 2021(12)
- [9]单髁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时限及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D]. 冯超.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10]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D]. 张华建. 南昌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