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越茂金属的新型聚烯烃催化剂(论文文献综述)
郑全德[1](2018)在《非茂前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及在烯烃配位聚合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聚烯烃材料是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材料,在合成树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聚烯烃催化剂的研究是聚烯烃材料的发展核心,而且前过渡金属催化剂以高催化活性、单分散中心、聚合物结构可控性等优势成为近年来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本论文立足于前过渡金属催化剂合成以及考察聚合条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设计合成了有两种不同类型配体结构的前过渡金属配合物,并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确认其结构。催化剂制备以后在不同聚合条件下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测试。本论文主要工作概括如下:合成水杨醛亚胺类双金属钛催化剂,并从聚合温度角度对催化剂syn-Ti2、anti-Ti2、mono-Ti催化活性的影响进行考察,催化剂syn-Ti2具有高的催化活性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聚合物分子量分布(PDI)逐渐变窄。50°C、常压条件下,乙烯与1-己烯共聚反应中syn-Ti2、anti-Ti2、mono-Ti均可实现1-己烯以较高的插入率插入聚乙烯分子链,且syn-Ti2催化活性最高且PDI最小。X射线单晶衍射对syn-Ti2分子结构解析,表明钛金属中心与其周围形成扭曲的六面体结构。基于具有不同取代基的[N、P]类配体,合成四种不同空间位阻的单金属配合物Cr1-Cr4并对其催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聚合温度的升高Cr2催化活性逐渐升高且PDI逐渐减小,80°C为最佳反应温度;控制MAO用量对催化剂活性影响较大,MAO加入量越大聚合物PDI越小,对催化活性也有较大影响,Al/Cr=500为最佳用量。Al/Cr=500、80°C聚合条件下,Cr1-Cr4催化性能进行测试,空间位阻最大的Cr4具有高的催化活性而且可得到高分子量的聚乙烯材料(Mw=4.63×105 g/mol,且PDI=4.5)。X射线单晶衍射对Cr3和Cr4分子结构解析,表明金属Cr中心只与单个配体配位,晶体结构中与一分子水配位使其金属铬中心与周围环境形成扭曲的六面体结构。
万莉[2](2013)在《新型[NXO](X=N,C)三齿配体的设计、IVB族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水杨醛-亚胺[NNO]化合物以及功能化的[NCO]咪唑盐是合成多种金属配合物重要的前驱体。水杨醛-亚胺[NNO]三齿配体的IVB族金属化合物可以很好地催化烯烃聚合反应,[NCO]咪唑盐在碱作用下可以发生多种卡宾参与的有机反应,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合成并表征了一系列[NNO]三齿配体的钛烯烃聚合催化剂,并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催化剂的结构,铝钛比,聚合反应温度对乙烯聚合的影响;第二部分全面研究了两类[NCO]咪唑盐在碱作用下发生的重排或成环反应过程,合成并表征了重排及成环产物,另外还尝试了利用成环产物合成IVB族金属配合物。具体如下:1.合成了八种反式-1,2-二苯基乙二胺桥连的水杨醛亚胺/胺-异吲哚基团修饰的三齿配体51a-f、52a和52f。利用八个配体和四氯化钛之间的反应高产率得到深红色钛化合物53a-f.、54a以及54f。化合物53a和54a测得单晶结构均为扭曲的八面体构型。测试了八个钛化合物在MAO作用下催化乙烯聚合反应的活性,发现苯氧基邻位取代大空间位阻以及吸电子效应的基团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此外,金属中心更为宽松的配位环境对催化活性也是有利的。通过高温碳谱测试证明聚合物为无支链的高密度线状聚乙烯。2.合成了酚氧/酰胺修饰的[NCO]咪唑盐58a-f。利用咪唑盐和氧化银的反应得到了一系列重排产物59b-f,分别测试了化合物58a、58b和59b的单晶结构。通过改变重排反应的条件,1H-NMR原位跟踪,DEPT和HSQC等分析测试方法探讨了重排反应发生可能的过程。3.利用水杨醛-亚胺修饰的[NCO]咪唑盐31和氢化钠在二氯甲烷中的成环反应得到了一个咪唑哌嗪化合物64,推导了成环反应发生可能的过程。此外,利用化合物31、64合成了一系列IVB族金属配合物。
张呈平[3](2012)在《亚胺型配体(imidazol-2-yl)-CH=N-(CH2)n-Cp’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活性评价》文中认为聚烯烃是极为重要的高分子化合物,已经涵盖到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等领域。其技术核心是涉及有机金属化合物催化作用的过渡金属催化剂。国内外各大公司、院所纷纷投入研究,以期研发出用于催化烯烃聚合的高活性、高稳定性、低成本的催化剂。作为一类新型烯烃聚合催化剂,亚胺型聚合催化剂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它不但能像茂金属催化剂进行同样的分子设计,而且具有许多超越茂金属催化剂的优点,例如:其价格低廉。在亚胺型聚合催化剂体系中,亚胺基团与碳环或杂环的芳香基团相连是催化剂配体设计中最典型的元素。其中,以亚胺-吡啶、亚胺-吡咯配体最受关注。结合本实验室长期从事具有咪唑类配体及具有限定几何构型特征的配合物的研究工作,我们试图建立一种实用可行的合成途径来合成表达式为(imidazol-2-yl)-CH=N-(CH2)n-Cp’的配体及其Ti、Zr、Fe、Co、Ni、Ru等过渡金属配合物,其中Cp’为甲基环戊二烯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芴-9-基。首先我们探索了咪唑侧链单茂亚胺类配体:Cp’为甲基环戊二烯基的(imidazol-2-yl)-CH=N-(CH2)2-Cp’(6a)、Cp’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的(imidazol-2-yl)-CH=N-(CH2)2-Cp’(6b)和Cp’为芴-9-基的(imidazol-2-yl)-CH=N-(CH2)2-Cp’(6c)的合成。其合成方法如下:以Cp’H为起始原料,经拔氢反应制备Cp’-盐;在低温下,Cp’-盐与2-溴乙胺氢溴酸盐反应,得到Cp’-(CH2)2NH2(5a-c)或经盐酸酸化得到Cp’-(CH2)2NH2-HCl;在低温条件下,5a-c分别与2-咪唑甲醛反应得到咪唑侧链单茂亚胺类配体6a-c。经GC-MS和NMR检测,证实我们成功合成了5a-c和6a-c。5a-c与6a-c均是新化合物。其次,我们以配体6c为模型,对其双齿和三齿单核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共采用了四种途径进行研究:其一,采用正丁基锂“拔氢”,得到配体6c的二锂盐7c,然后再分别与钛、锆、铁和镍的氯化物反应,研究配合物8c1-c4的合成;其二,采用钛锆的四胺基化合物直接与配体6c反应,研究配合物8C5-c7的合成;其三,采用钛锆的氯化物直接与配体、三乙胺反应,研究配合物8c8-c9的合成;其四,采用过渡金属的氯化物与配体6c反应,研究配合物8clo-c17的合成。经1HNMR和13C{1H} NMR检测(铁、钴、镍配合物除外),二锂盐7c和配合物8c8均得到了很好的结果,其结构的进一步确证需要X-ray单晶衍射检测数据的支持。最后,我们考察了配合物8c8对烯烃聚合的催化活性。配合物8c8被MAO或BCF活化后,用于催化乙烯聚合。其中,8c8/MAO活性为8.2×104gPE/(mol Ti·MPa·h),8c8/BCF活性可忽略不计。我们课题组仍在进行以配体6a-c制备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相关研究。
何观伟[4](2000)在《超越茂金属的新型聚烯烃催化剂》文中提出
二、超越茂金属的新型聚烯烃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越茂金属的新型聚烯烃催化剂(论文提纲范文)
(1)非茂前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及在烯烃配位聚合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引言 |
1.2 Ziegler-Natta催化剂 |
1.3 茂金属催化剂 |
1.4 非茂金属催化剂 |
1.4.1 含N类非茂金属有机配合物 |
1.4.2 含O类非茂金属有机配合物 |
1.4.3 其他类非茂金属有机配合物 |
1.5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
1.5.1 二亚胺类镍、钯金属有机配合物 |
1.5.2 二亚胺吡啶类铁、钴金属有机化合物 |
1.5.3 水杨醛亚胺类镍金属有机配合物 |
1.5.4 水杨醛亚胺类双金属配合物 |
1.6 论文选题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双金属水杨醛亚胺–氯化钛催化剂 |
2.1 引言 |
2.2 合成与表征 |
2.2.1 实验仪器原料与分析测试方法 |
2.2.2 [1,8-二亚胺-(3,5-二叔丁基-6-羟基)2蒽]钛(Ⅳ)氯化物合成与表征 |
2.2.3 [1,5-二亚胺-(3,5-二叔丁基-6-羟基)2蒽]钛(Ⅳ)氯化物合成与表征 |
2.2.4 [2,6-二异丙基-1-(亚氨基-3,5-二叔丁基-6-氧)-苯]钛(Ⅳ)氯化物 |
2.3 双金属水杨醛-蒽氯化钛配合物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
2.3.1 钛配合物在乙烯均聚中的应用 |
2.3.2 钛配合物在乙烯与1-己烯共聚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磷氮型单金属铬配合物 |
3.1 引言 |
3.2 合成与表征 |
3.2.1 实验仪器原料与分析测试方法 |
3.2.2 1-(2-二苯基磷苯甲醛)-2,6-R-苯胺合成与表征 |
3.2.3 二苯基磷苯甲醛-苯胺类铬配合物(Cr~1-Cr~4)合成与表征 |
3.2.4 单晶结构解析 |
3.3 [N、P]类单金属铬配合物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
3.3.1 配合物Cr~2乙烯均聚中的应用 |
3.3.2 不同助催化剂对配合物Cr~2的影响 |
3.3.3 配合物Cr~1-Cr~4乙烯均聚中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新型[NXO](X=N,C)三齿配体的设计、IVB族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钛系烯烃聚合催化剂 |
1.1.1 钛系烯烃聚合催化剂发展简史 |
1.1.2 三齿辅助配体的钛烯烃聚合催化剂 |
1.2 阴离子功能化的含氮杂环卡宾 |
1.2.1 背景介绍 |
1.2.2 阴离子功能化的NHCs的研究现状 |
1.2.3 酚氧修饰的NHCs的断裂和重排反应 |
1.2.4 水杨醛修饰的NHCs的成环反应 |
1.3 选题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基于反式-1,2-二苯基乙二胺桥连的三齿配体[NNO]钛化合物的合成、表征以及催化乙烯聚合反应研究 |
2.1 引言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配体及钛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2.2.2 乙烯聚合结果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2.4 实验部分 |
2.4.1 试剂及其纯化 |
2.4.2 分析与测试 |
2.4.3 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与数据表征 |
参考文献 |
第3章 酚氧/酰胺功能化含氮杂环卡宾前体咪唑盐的合成、表征及重排反应研究 |
3.1 引言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咪唑盐的合成与表征 |
3.2.2 重排产物的确认 |
3.2.3 重排反应的影响因素 |
3.2.4 重排过程的探索 |
3.3 本章小结 |
3.4 实验部分 |
3.4.1 试剂及其纯化 |
3.4.2 分析与测试 |
3.4.3 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与数据表征 |
参考文献 |
第4章 酚亚胺修饰的三齿含氮杂环卡宾IVB族金属化合物的探索合成及成环反应研究 |
4.1 引言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配体及IVB族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4.2.2 成环反应研究及IVB族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4.3 本章小结 |
4.4 实验部分 |
4.4.1 试剂及其纯化 |
4.4.2 分析与测试 |
4.4.3 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与数据表征 |
参考文献 |
第5章 全文总结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亚胺型配体(imidazol-2-yl)-CH=N-(CH2)n-Cp’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及缩写对应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概述 |
1.2 亚胺型烯烃聚合催化剂 |
1.2.1 亚胺型Ti催化剂 |
1.2.1.1 β-二亚胺Ti配体催化剂 |
1.2.1.2 亚胺-仲胺基配体的Ti催化剂 |
1.2.1.3 亚胺-环亚胺配体的Ti催化剂 |
1.2.1.4 环亚胺-仲胺基配体的Ti催化剂 |
1.2.1.5 亚胺-氧配体的Ti催化剂 |
1.2.2 亚胺型Zr催化剂 |
1.2.2.1 β-二亚胺配体Zr催化剂 |
1.2.2.2 亚胺-环亚胺配体Zr催化剂 |
1.2.2.3 环亚胺配体Zr催化剂 |
1.2.2.4 亚胺-氧配体Zr催化剂 |
1.2.3 亚胺型Hf催化剂 |
1.2.4 亚胺型V催化剂 |
1.2.5 亚胺型Fe催化剂 |
1.2.6 亚胺型Co催化剂 |
1.2.6.1 α-二亚胺配体Co催化剂 |
1.2.6.2 亚胺-环亚胺配体Co催化剂 |
1.2.6.3 亚胺-苯胺配体Co催化剂 |
1.2.6.4 亚胺-氧配体Co催化剂 |
1.2.7 亚胺型Ni催化剂 |
1.2.7.1 α-二亚胺配体Ni催化剂 |
1.2.7.2 β-二亚胺配体Ni催化剂 |
1.2.7.3 亚胺-环亚胺配体Ni催化剂 |
1.2.7.4 环亚胺配体Ni催化剂 |
1.2.7.5 亚胺-仲(叔)胺基配体Ni催化剂 |
1.2.7.6 亚胺-氧配体Ni催化剂 |
1.2.8 亚胺型Pd催化剂 |
1.2.8.1 α-二胺配体Pd催化剂 |
1.2.8.2 环亚胺配体Pd催化剂 |
1.2.8.3 单亚胺-环亚胺配体Pd催化剂 |
1.2.8.4 亚胺-仲(叔)胺基配体的Pd催化剂 |
1.2.8.5 亚胺-氧配体的Pd催化剂 |
1.2.8.6 亚胺-膦配体的Pd催化剂 |
1.2.8.7 亚胺-碳配体的Pd催化剂 |
1.2.9 亚胺型Ru催化剂 |
1.2.10 亚胺型Cu催化剂 |
1.2.11 亚胺型Cr催化剂 |
1.2.12 其他亚胺型催化剂 |
1.3 选题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结果与讨论 |
2.1 配体的合成与讨论 |
2.1.1 2-咪唑甲醛(3)的合成与讨论 |
2.1.2 咪唑侧链单茂亚胺类配体的合成与讨论 |
2.1.2.1 Cp'为甲基环戊二烯基的(imidazol-2-yl)-CH=N-(CH_2)_2-Cp'(6a)的合成与讨论 |
2.1.2.1.1 Cp'为甲基环戊二烯基的Cp'-CH_2CH_2NH_2(5a)的合成与讨论 |
2.1.2.1.2 Cp'为甲基环戊二烯基的(imidazol-2-yl)-CH=N-(CH_2)_2-Cp'(6a)的合成与讨论 |
2.1.2.2 Cp'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的(imidazol-2-yl)-CH=N-(CH_2)_2-Cp'(6b)的合成与讨论 |
2.1.2.2.1 叔丁基环戊二烯(4)的合成与讨论 |
2.1.2.2.2 Cp'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的Cp'-CH_2CH_2NH_2(5b)的合成与讨论 |
2.1.2.2.3 Cp'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的(imidazol-2-yl)-CH=N-(CH_2)_2-Cp'(6b)的合成与讨论 |
2.1.2.3 Cp'为芴-9-基的(imidazol-2-yl)-CH=N-(CH_2)_2-Cp'(6c)的合成与讨论 |
2.1.2.3.1 Cp'为芴-9-基的Cp'-CH_2CH_2NH_2·HCl(5c)的合成与讨论 |
2.1.2.3.2 Cp'为芴-9-基的(imidazol-2-yl)-CH=N-(CH_2)_2-Cp'(6c)的合成与讨论 |
2.2 配合物的合成与讨论 |
2.2.1 三齿单核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讨论 |
2.2.1.1 方案一 |
2.2.1.1.1 二锂盐7c的合成与讨论 |
2.2.1.1.2 配合物8c_1的合成与讨论 |
2.2.1.1.3 配合物8c_2的合成与讨论 |
2.2.1.1.4 配合物8C_3的合成与讨论 |
2.2.1.1.5 配合物8c_4的合成与讨论 |
2.2.1.2 方案二 |
2.2.1.2.1 配合物8c_5的合成与讨论 |
2.2.1.2.2 配合物8c_6的合成与讨论 |
2.2.1.2.3 配合物8c_7的合成与讨论 |
2.2.1.3 方案三 |
2.2.1.3.1 配合物8c_8的合成与讨论 |
2.2.1.3.2 配合物8c_9的合成与讨论 |
2.2.2 双齿单核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讨论 |
2.2.2.1 配合物8c_(10)的合成与讨论 |
2.2.2.2 配合物8c_(11)的合成与讨论 |
2.2.2.3 配合物8c_(12)的合成与讨论 |
2.2.2.4 配合物8c_(13)的合成与讨论 |
2.2.2.5 配合物8c_(14)的合成与讨论 |
2.2.2.6 配合物8c_(15)的合成与讨论 |
2.2.2.7 配合物8c_(16)的合成与讨论 |
2.2.2.8 配合物8c_(17)的合成与讨论 |
2.3 配合物8c_8催化乙烯聚合 |
2.3.1 共催化剂8c_8/MAO |
2.3.2 共催化剂8c_8/BCF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3.1 实验环境及操作技术 |
3.2 表征及测试仪器 |
3.3 常用试剂及其纯化 |
3.3.1 常用试剂 |
3.3.2 醚类溶剂的纯化 |
3.3.3 非醚类溶剂的纯化 |
3.3.4 氘代试剂的纯化 |
3.3.5 惰性气体的纯化 |
3.4 常用原料的合成及纯化 |
3.4.1 环戊二烯单体的合成 |
3.4.2 甲基环戊二烯单体的合成 |
3.4.3 原甲酸三乙酯的纯化 |
3.4.4 2-溴乙胺氢溴酸盐的纯化 |
3.4.5 三乙胺的纯化 |
3.4.6 二乙胺的纯化 |
3.4.7 二甲胺的纯化 |
3.4.8 TiCl_4(THF)_2的合成 |
3.4.9 ZrCl_4(THF)_2的合成 |
3.4.10 Ti(NMe_2)_4的合成 |
3.4.11 Ti(NEt_2)_4的合成 |
3.4.12 Zr(NEt_2)_4的合成 |
3.4.13 无水NiCl_2的合成 |
3.4.14 BCF的合成 |
3.4.15 2-咪唑甲醛(3)的合成 |
3.4.16 Cp'为甲基环戊二烯基的Cp'-CH_2CH_2NH_2(5a)的合成 |
3.4.17 Cp'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的Cp'-CH_2CH_2NH_2(5b)的合成 |
3.4.18 Cp'为芴-9-基的Cp'-CH_2CH_2NH_2·HCl(5c)的合成 |
3.5 配体的合成实验 |
3.5.1 Cp'为甲基环戊二烯基的(imidazol-2-yl)-CH=N-(CH_2)_2-Cp'(6a)的合成 |
3.5.2 Cp'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的(imidazol-2-yl)-CH=N-(CH_2)_2-Cp'(6b)的合成 |
3.5.3 Cp'为芴-9-基的(imidazol-2-yl)-CH=N-(CH_2)_2-Cp'(6c)的合成 |
3.6 配合物的合成 |
3.6.1 三齿单核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3.6.1.1 二锂盐7c的合成 |
3.6.1.2 配合物8c_1的合成 |
3.6.1.3 配合物8c_2的合成 |
3.6.1.4 配合物8c_3的合成 |
3.6.1.5 配合物8c_4的合成 |
3.6.1.6 配合物8c_5的合成 |
3.6.1.7 配合物8c_6的合成 |
3.6.1.8 配合物8c_7的合成 |
3.6.1.9 配合物8c_8的合成 |
3.6.1.10 配合物8c_9的合成 |
3.6.2 双齿单核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3.6.2.1 配合物8c_(10)的合成 |
3.6.2.2 配合物8c_(11)的合成 |
3.6.2.3 配合物8c_(12)的合成 |
3.6.2.4 配合物8c_(13)的合成 |
3.6.2.5 配合物8c_(14)的合成 |
3.6.2.6 配合物8c_(15)的合成 |
3.6.2.7 配合物8c_(16)的合成 |
3.6.2.8 配合物8c_(17)的合成 |
3.7 配合物8c_8催化乙烯聚合 |
3.7.1 共催化剂8c_8/MAO |
3.7.2 共催化剂8c_8/BCF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附录 |
附图1:产物4的GC-MS |
附图2:产物5a的GC-MS |
附图3 产物5b的GC-MS |
附图4:产物6a的GC-MS |
附图5:产物6b的GC-MS |
附图6:产物4的~1H NMR |
附图7:产物5a的~1H NMR |
附图8:产物5b的~1H NMR |
附图9:产物5c的~1H NMR |
附图10:产物5c的~(13)C{~1H}NMR |
附图11:产物6a的~1H NMR |
附图12:产物6b的~1H NMR |
附图13:产物6c的~1H NMR |
附图14:产物6c的~(13)C{~1H}NMR |
附图15:产物7c的~1H NMR |
附图16:产物7c的~(13)C{~1H}NMR |
附图17:产物8c_8的~1H NMR |
附表18.新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超越茂金属的新型聚烯烃催化剂(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茂前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及在烯烃配位聚合中的应用[D]. 郑全德.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
- [2]新型[NXO](X=N,C)三齿配体的设计、IVB族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D]. 万莉. 复旦大学, 2013(03)
- [3]亚胺型配体(imidazol-2-yl)-CH=N-(CH2)n-Cp’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活性评价[D]. 张呈平. 西北大学, 2012(01)
- [4]超越茂金属的新型聚烯烃催化剂[J]. 何观伟. 工业催化,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