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PS在医疗救援车辆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生[1](2020)在《基于GM-BP组合模型的道路交通事故预测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同时增长的还有城市的交通规模以及私家车的数量。传统的道路交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车流量的正常运转,堵车情况严重导致出行困难,交通堵塞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与进步,许多城市核心路段的交通系统仍然使用的是几十年前的设计规模与标准,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城市都受到交通问题的影响。所以,针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预测以及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调控交通,设计一套高效的交通预测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交通事故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目标,利用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相融合,对交通事故的一般规律做出了估计,并针对我国交通事故的特点对系统进行设计,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事故分析、数据查询以及评价预测四个方面。数据的采集主要是用来建立交通事故系统的数据库,事故分析主要对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形态进行研究,分析交通事故的特性,数据查询主要通过对查询条件的设定,通过搜索条件来查看统计结果,最后评价与预测主要是对道路安全等级进行评定,同时对不同的预测方法进行比较,选取最优的预测方案。与此同时,本文还对系统的不同功能进行了测试,保证系统运行的效率与质量。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实现交通安全事故预测系统,为我国道路交通更好的管理,及时采取正确高效的事故应对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殷越洲[2](2020)在《高级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伤情预测算法研究及终端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高级车辆事故自动呼救(Advanced Automatic Crash Notification,AACN)系统属于事故后安全技术之一。AACN系统能够检测碰撞事故是否发生并通过车载数据仪记录碰撞事故信息,然后根据乘员伤情预测算法预测车内乘员伤情,若乘员伤情严重,则AACN系统对外呼救并将车辆、乘员伤情等信息发送给医疗急救中心,从而提高救援效率,挽救更多重伤乘员的生命。以往的车辆事故自动呼救(Automatic Crash Notification,ACN)系统只能判断碰撞事故是否发生,无法判断车内乘员受伤的严重程度,因而在实用性上有所欠缺。相比于ACN系统,AACN系统以乘员伤情作为触发信号。因此对乘员伤情预测算法及AACN系统终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了建立驾驶员伤情预测算法,统计了美国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根据事故数据确定了对驾驶员伤情影响的因素,然后基于朴素贝叶斯和Logistic回归建立驾驶员伤情预测模型,对预测模型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确定其模型的最佳阈值。最后根据预测模型建立驾驶员伤情预测算法。为了建立正面碰撞下的后排乘员伤情预测算法,进行了50km/h下的100%重叠率刚性壁障正面碰撞试验,采集了碰撞加速度数据和假人伤害指标,并基于LS-DYNA软件建立后排乘员约束系统仿真有限元模型,然后将仿真模型加载碰撞加速度数据,通过对比仿真与试验的假人伤害指标来验证仿真模型的可靠性。为了获得更多的碰撞加速度数据,根据整车仿真模型产生不同初速度下的正面碰撞加速度数据,然后将加速度数据加载到后排乘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中,得到不同速度变化量下的后排乘员损伤值,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后排乘员伤情预测模型。最后根据预测模型建立正面碰撞下的后排乘员伤情预测算法。为了将驾驶员和后排乘员伤情预测算法融入到AACN系统终端中,首先对AACN系统整体算法进行了设计。然后分别对AACN系统终端的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最后利用仿真加速度数据对所设计的AACN系统终端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终端能够准确地识别碰撞和预测乘员伤情,并对外发送事故信息。
包可[3](2020)在《基于聚类和神经网络的室内定位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来,室内定位技术在一段时间内以不可阻挡之势飞速发展,人们对众多场景中的室内定位需求也处于日益上升的趋势。在实际的定位情况中,由于环境不稳定,会对室内定位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提高定位效率和定位精度成为室内定位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在对现有的室内定位原理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对基于信号强度的室内定位方法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其研究的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提出一种基于聚类改进的室内定位算法。在室内由改进的聚类算法进行了构建指纹数据库。搭建实验平台,采集数据并构建一个指纹库,经过K-means聚类算法计算初始值,再由聚类算法得到聚类指纹库,利用指纹模型概率方法划分数据点,提升了搜索效率。(2)室内采用结合卡尔曼滤波和改进聚类定位方法。计算测试信号与每个聚类中心之间的欧氏距离,将测试点划分为欧氏距离值最小的类,直到所有测试点被划分,由指纹定位估计出对应点位置坐标。对待测量的物理位置进行卡尔曼滤波,得到待测点的物理位置,提升了最终定位精确度。(3)基于对RBF神经网络的LANDMARC定位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的LANDMARC定位改进方法。研究中首先对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滤除信号中的奇异点,然后并用密度聚类算法对噪声点和边界点进行相关处理,最后通过神经网络的应用,建立输入与输出的定位误差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并将待测点接收信号强度样本和初始定位坐标输入给人工神经网络训练模型并实现定位,从而提高了室内定位的精度。通过实验仿真可知,采用聚类改进的定位算法,其平均定位误差可以达到1.651m;用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改进定位算法,其平均定位误差可达到0.931m。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验证了改进的室内联合定位算法的优良性能,提高了室内定位算法的精度,从而为室内定位技术的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程艳,王性猛[4](2020)在《GPS与北斗导航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文中指出GPS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升了现代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益,在我国物流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物流运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应运而生。本文阐述了GPS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并结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推进智慧物流建设,展望了未来GPS与北斗导航系统在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
张云焱[5](2019)在《震后应急救援车辆路径选择方案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地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和稳定,其威力大、范围广。当地震发生后,应急救援活动是否及时有效对损失的控制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物资救援与医疗救援是救援活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作为应急救援活动的载体,承载着大量的应急救援车辆。作为一个复杂网络,震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交通情况更加交织混乱,道路平面上同时存在着社会车辆与应急救援车辆,导致应急救援车辆受到干扰。同时地震对道路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造成路段阻断或路段通行能力下降,从而降低通行效率,也影响着救援速度与质量。因此,在地震条件下,研究应急救援车辆路径选择方案可以为应急管理者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分析地震灾害的严重性及设计应急救援方案的重要性,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包括应急救援车辆路径选择及应急交通需求预测。对地震条件下的交通组织及道路交通系统进行研究,分析震后应急救援的交通条件,以此为基础进行后续研究。(2)确定地震情况下应急救援车辆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对震后通行能力、交通量及道路安全度进行修正,以时间、安全、经济最优化为目标,基于多目标优化及最短路理论,构建路径选择模型,并通过遗传算法求解。(3)确定震后救援交通需求,基于救援需求建立交通分布重力模型,同时基于多目标路径选择模型建立交通分配模型,并通过容量限制-增量分配法求解。(4)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例分析。选取北京市西城区作为研究区域,并设定地震烈度及发震时间,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域的数据进行修正,得到地震后各路段行程时间、道路安全度及出行费用。选用TransCAD软件及Python编程软件对物资救援车辆、医疗救援车辆的路径选择方案进行设计仿真。图30幅,表51个,参考文献114篇。
马龙飞[6](2018)在《基于自适应门槛阈值的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Automatic Crash Notification System,ACNS)是一种重要的车辆事故后安全技术,在ACNS识别车辆碰撞发生后,便将相关的车辆碰撞信息传送到救援中心。救援中心能够依据接收到的事故信息快速的制定救援策略,从而提高救援效率。精确、详尽的事故信息不仅有利于救援中心全面了解乘员受伤状况,制定合理的救援方案,而且有利于车辆事故后的司法调查。同时稳定可靠的ACNS不仅可以避免因误触发给驾驶员带来的行车干扰,而且还可以降低因漏触发给乘员带来的安全隐患。因此,本文对ACNS终端和事故检测算法进行了研究。详细阐述了所设计的ACNS终端的硬件部分和相应的软件设计流程;为了分析门槛阈值对事故后信息准确性的影响,采用基于不同门槛阈值的ACNS事故检测算法分别对采集到的台车正面碰撞加速度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门槛阈值对得到的速度变化量值有较大的影响。Carsim三维虚拟路面模型的构建。为获取构建Carsim三维虚拟路面模型的路面不平度数据,针对国标GB/T7031-2005规定的等级路面采用傅里叶逆变换法生成相应的不平度数据;针对实测路面的不平度数据,搭建了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陀螺仪、光电编码器、采集卡等的路面不平度测量车。构建了Carsim车辆仿真模型。为验证所建车辆模型的可靠性,基于搭建的数据采集系统,采集了某试验路面的车身加速度数据,最后通过数据对比验证了所建车辆模型和仿真数据的可靠性。基于自适应门槛阈值的ACNS事故检测算法的设计。利用SPSS软件对基于Carsim获得的仿真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了关于门槛阈值、车速、IRI值的关联模型,并对所构建的关联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提出了基于“加速度信号-PSD-IRI”的关联模型的ACNS路面识别算法;分析了触发阈值的设定理论及依据,并对门槛阈值进行了设置;最后对ACNS的触发策略进行了阐述。
李燎原[7](2017)在《严寒地区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应急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作为完善危机干预机制以实现《“十三五”平安中国建设规划》的关键要素,对保障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高纬度严寒地区面积广阔,该地区气候恶劣、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人口大量外迁,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既受现有医疗空间损毁、道路交通中断、应急救援时间急促等常规影响,又受限于低温冷害及其次生灾害等地域特殊条件,这对应急医疗保障提出了极高要求。此外,我国应急医疗空间缺少对严寒地区地域特殊性的研究,因较长时间以来军队一直承担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主要任务,用于快速投入应急救援的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主要集中于军队,民用领域救援队伍、救援设施较为缺乏。通过研究严寒地区应急医疗的现存问题,提出适用于严寒地区民用领域的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体系,有利于提升严寒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医疗保障能力。现有的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在运行模式上主要体现为“独立式”和“组合式”两类,本文在分析两种模式优劣势的基础上构建出“独立-组合式”运行模式的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体系,并在系统建构、功能设置、技术支撑等方面结合民用应急医疗救援的特殊性进行优化设计,形成灾害前期主要以“独立式”模式运行,灾害中期大量“独立式”向“组合式”模式转化、后期“组合式”向“独立式”模式转化的适应突发事件发展的系统动态转化体系;并通过提炼针对严寒地区地域性适应、快速建造以及功能完善化设计等方面的策略,在设计层面上实现并优化“独立-组合式”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体系;最后从严寒地区火灾、地震、矿难三种典型突发事件的应用示例上说明“独立-组合式”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体系的可行性及其具体应用。本研究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将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的整体功能、模块功能与组件功能分开,使得一类组件用于多种模块、不同模块构成多种体系,从而实现有效利用医疗资源、提升救援效率、改善治疗环境的目标。
李天聪[8](2016)在《大庆市120急救指挥调度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大庆市120急救系统已经连续使用10多年,目前所有的软硬件基本达到使用寿命年限,且系统功能落后、系统老化、故障频发,已不能适应大庆市院前急救工作的发展需求,亟需升级开发新的120急救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大庆市120急救指挥调度信息系统通过光纤、专线、无线数字集群等方式把120指挥调度中心和分布在全市范围内急救站、医院等急救单位联成一整体,由指挥中心采用电子地图、卫星定位、电脑指挥等方式进行统一呼救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将原来的“信息孤岛”统一到120系统网络平台上。系统将实现对患者资料、医疗急救信息、医疗统计数据、应急预案、呼救受理和医疗救治过程的文字记录、同步录音、视频录像文件的归档永久保存。论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阐述了系统建设原则及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分布式体系结构、WEB SERVICE等关键技术,详细论述了大庆市120急救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建设的需求分析、逻辑架构设计,最后针对急救受理调度子系统和急救信息综合管理子系统给出了详细设计和实现过程。系统以计算机语音集成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以有线无线通信系统为纽带,以系统呼叫指挥调度系统为核心,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数字集群技术、无线视频传输以及计算机辅助决策预案系统为辅助,使指挥调度中心的软硬件系统有一个质的飞跃。大庆120系统经过实际运行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开发目标和要求,解决了医疗、急救资源无法顺利衔接的问题,实现了大庆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的合理化管理与应用。
陆艇[9](2015)在《医疗急救中心手机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目前,医疗急救中心在接警时仍然需通过人工询问呼救地址方式,对其进行手机定位,往往会由于医疗求助电话人描述不清晰延误救护车出警时间,为了简化120急救受理系统手机呼救定位功能的开发使得原有的操作得到简化,定位系统可实时获得呼救市民手机位数据,从而加快了医疗急救系统电话受理录入速度,缩短急救响应时间。本文对医疗急救中心手机定位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根据目前医疗急救调度指挥中心已有的120急救受理系统建设现状,以及求助用户对医疗急救中心手机定位系统功能性、系统安全等非功能性需求。通过手机定位系统与通信运营商手机定位网关进行通信,从而获得医疗求助电话手机的定位信息。2.系统业务特征定义了本课题研究的手机定位系统的前置条件。在案件的受理和处置过程中,获得必要的情报信息,快捷有效的完成手机定位功能的实现。发挥出其快速、准确、及时和业务可扩展等功能。3.获得手机定位信息后,在120急救受理系统的GIS图进行显示,之后通过最佳路径分析算法分析急救中心与定位手机位置之间最佳路径的分析。在本文的研究中通过查找病患者当前位置的坐标信息,计算救护车辆到达任务执行点的最佳距离来提高120急救受理效率,指导救护车更快到达救援现场。4.在医疗案件处置的过程中,通过手机定位系统的扩展功能,将救护车辆、操作台管理和用户帐户管理接入到本系统中,也是体现出医疗系统与手机定位技术结合的一个技术优势。
马甲[10](2014)在《公路网紧急救援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快速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给现有的公路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公路网中局部区域交通拥堵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路网的运输效率及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如何科学、合理地建立高效、安全的公路网紧急救援机制成为当前公路交通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之一。另外,长期以来,公路运输一直受到雾、雨、雪等不利天气状况;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道路改扩建、重大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的严重影响,由此引发的各种交通事故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公路网的运输效率。本文在论述公路网紧急救援的内涵、对象、任务以及原则等方面的基础上,对公路网突发事件的特征、公路网紧急救援的组织机构以及工作流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此外,本文对公路网紧急救援的系统进行了构建,包括气象监测设施布设、紧急救援人员配备、紧急救援物资配备、紧急救援物资存储点的选址等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对公路网紧急救援组织保障体系进行了设计,其中对紧急救援预案库的构建、紧急救援交通管制策略、气象灾害下的交通控制预案策略、紧急交通事件下信息发布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分类设计,进而对紧急交通组织策略进行了分级研究。最后,根据上述理论分析,以陕西省公路网为例,对陕西省公路网紧急救援系统和公路网紧急救援组织保障体系进行了实例分析,验证了系统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二、GPS在医疗救援车辆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PS在医疗救援车辆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M-BP组合模型的道路交通事故预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
1.3.2 交通事故预测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概述 |
2.1 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 |
2.1.1 人的因素 |
2.1.2 车辆因素 |
2.1.3 道路因素 |
2.1.4 经济因素 |
2.1.5 管理因素 |
2.1.6 交通法规因素 |
2.2 目前道路交通应用的数据采集技术 |
2.2.1 独立式信息采集技术 |
2.2.2 协作式信息采集技术 |
2.2.3 其他交通信息采集技术手段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GM-BP组合预测模型选择及验证 |
3.1 预测模型的选择 |
3.1.1 预测模型简介 |
3.1.2 BP网络结构 |
3.1.3 标准BP算法的不足及改进 |
3.1.4 BP神经网络设计的一般原则 |
3.2 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 |
3.3 灰色神经网络组合的道路交通事故组合预测模型 |
3.3.1 道路交通事故组合预测模型单项预测方法的选择 |
3.3.2 灰色理论和神经网络非线性组合的道路交通事故预测模型 |
3.4 基于GM-BP的组合预测模型实例应用 |
3.4.1 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分析 |
3.4.2 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道路交通事故预测 |
3.4.3 基于GM-BP的道路交通事故组合预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道路交通事故预测系统需求分析 |
4.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4.2 功能需求分析 |
4.2.1 事故数据采集与接收功能分析 |
4.2.2 事故分析处理功能分析 |
4.2.3 事故数据查询功能分析 |
4.2.4 安全评价与预测功能分析 |
4.2.5 交通控制及应急救援功能分析 |
4.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道路交通事故预测系统设计 |
5.1 系统架构设计 |
5.2 系统各模块的设计 |
5.2.1 事故数据采集与接收模块的设计 |
5.2.2 事故分析处理模块的设计 |
5.2.3 事故数据查询模块的设计 |
5.2.4 安全评价与预测模块的设计 |
5.2.5 交通控制及应急救援模块的设计 |
5.3 数据库设计 |
5.3.1 系统数据库 |
5.3.2 空间数据库 |
5.3.3 属性数据库 |
5.3.4 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连接 |
5.4 数据库与系统各个模块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道路交通事故预测系统实现 |
6.1 系统总体实现 |
6.2 系统各模块的实现 |
6.2.1 事故数据采集与接收功能的实现 |
6.2.2 事故分析处理功能的实现 |
6.2.3 事故数据查询功能的实现 |
6.2.4 安全评价与预测功能的实现 |
6.2.5 交通控制及应急救援功能的实现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高级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伤情预测算法研究及终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AACN系统的发展 |
1.3.2 驾驶员伤情预测的研究 |
1.3.3 后排乘员伤情预测的研究 |
1.3.4 综述分析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碰撞事故中的人体损伤 |
2.1 碰撞生物力学模型 |
2.1.1 志愿者 |
2.1.2 尸体 |
2.1.3 动物 |
2.1.4 碰撞假人 |
2.1.5 计算机模型 |
2.2 车辆碰撞时的人体损伤指标 |
2.2.1 车辆碰撞引发的人体损伤 |
2.2.2 头部损伤指标 |
2.2.3 颈部损伤指标 |
2.2.4 胸部损伤指标 |
2.2.5 下肢损伤指标 |
2.3 人体损伤指标与AIS等级概率 |
2.4 速度变化量与MAIS3+的伤害风险曲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驾驶员伤情预测算法 |
3.1 数据来源及分析 |
3.1.1 数据来源 |
3.1.2 变量分析 |
3.2 基于朴素贝叶斯的驾驶员伤情预测模型 |
3.2.1 朴素贝叶斯模型 |
3.2.2 数据的离散处理 |
3.2.3 预测模型的建立 |
3.3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驾驶员伤情预测模型 |
3.3.1 Logistic回归模型 |
3.3.2 预测模型的建立 |
3.4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
3.5 驾驶员伤情预测算法的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正面碰撞后排乘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 |
4.1 汽车碰撞仿真概述 |
4.2 汽车碰撞仿真软件介绍 |
4.3 正面碰撞试验 |
4.3.1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介绍 |
4.3.2 100%重叠率刚性壁障正面碰撞试验 |
4.3.3 碰撞试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4.4 后排乘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4.4.1 座椅仿真模型的网格划分 |
4.4.2 假人模型 |
4.4.3 三点式安全带模型的建立 |
4.4.4 单元类型、材料属性的定义 |
4.4.5 接触定义 |
4.4.6 约束定义 |
4.4.7 加载定义 |
4.4.8 综合设定 |
4.4.9 模型的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正面碰撞下的后排乘员伤情预测算法 |
5.1 整车正面碰撞仿真模型 |
5.1.1 模型的选取及验证 |
5.1.2 初速度的设定 |
5.1.3 碰撞加速度的提取 |
5.2 速度变化量与后排女性假人伤害值的回归模型 |
5.2.1 速度变化量的计算 |
5.2.2 碰撞加速度的加载 |
5.2.3 回归方程的建立 |
5.3 正面碰撞下的后排乘员伤情预测模型的建立 |
5.4 正面碰撞下的后排乘员伤情预测算法的建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AACN系统终端设计 |
6.1 AACN系统终端算法 |
6.2 AACN系统终端硬件 |
6.2.1 STM32F103开发板 |
6.2.2 LCD模块 |
6.2.3 加速度传感器模块 |
6.2.4 GPS模块 |
6.2.5 GSM模块 |
6.2.6 AACN系统终端硬件总体设计 |
6.3 AACN系统终端软件设计 |
6.3.1 LCD模块软件设计 |
6.3.2 GPS模块软件设计 |
6.3.3 GSM模块软件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专利申请 |
参加的项目 |
(3)基于聚类和神经网络的室内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室内定位相关技术和算法 |
2.1 引言 |
2.2 室内相关定位技术 |
2.2.1 室内定位技术介绍 |
2.2.2 室内定位技术指标 |
2.3 室内定位技术原理 |
2.3.1 基于测距的室内定位 |
2.3.2 基于位置指纹的室内定位 |
2.4 跟踪滤波算法分析 |
2.4.1 卡尔曼滤波算法 |
2.4.2 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 |
2.4.3 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改进聚类室内定位算法 |
3.1 引言 |
3.2 聚类的算法研究 |
3.2.1 K-means聚类算法 |
3.2.2 高斯混合模型算法 |
3.3 聚类改进算法的定位过程 |
3.3.1 基于聚类改进算法的信号指纹库的建立 |
3.3.2 基于聚类改进算法的定位阶段 |
3.4 实验结果及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改进的LANDMARC室内定位算法 |
4.1 引言 |
4.2 密度聚类分析 |
4.3 神经网络及遗传算法分析 |
4.3.1 遗传算法 |
4.3.2 BP神经网络原理 |
4.3.3 RBF径向基神经网络原理 |
4.4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LANDMARC改进算法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室内定位环境 |
4.5.2 室内定位结果分析 |
4.5.3 不同定位技术结果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4)GPS与北斗导航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GPS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 |
1.1 车辆定位及监控 |
1.2 车辆高精度跟踪服务 |
1.3 规划出行路线及导航 |
1.4 信息查询功能 |
1.5 话务指挥功能 |
1.6 紧急援助与反劫防盗 |
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物流行业的应用 |
2.1 铁路智能交通 |
2.2 交通管理 |
2.3 航空运输 |
2.4 海运和水运 |
2.5 贵重或危险货物运输 |
3 结论 |
(5)震后应急救援车辆路径选择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震后应急救援理论基础 |
2.1 震后应急救援理论分析 |
2.1.1 地震灾害概述 |
2.1.2 震后人员特性 |
2.1.3 震后交通组织特性 |
2.2 震后道路交通系统分析 |
2.2.1 道路系统组成 |
2.2.2 道路系统震害分析 |
2.2.3 地震对道路交通系统的影响分析 |
2.3 车辆路径选择方案设计 |
2.3.1 图论基础 |
2.3.2 车辆路径选择问题 |
2.3.3 交通需求调配 |
2.4 本章小结 |
3 震后应急救援车辆路径选择研究 |
3.1 震后应急救援车辆路径选择特点及原则 |
3.1.1 震后路径选择特点 |
3.1.2 震后路径选择原则 |
3.2 震后路径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3.2.1 道路安全性 |
3.2.2 行程时间 |
3.2.3 出行费用 |
3.3 应急救援车辆路径选择模型 |
3.3.1 模型符号定义 |
3.3.2 模型假设条件 |
3.3.3 模型目标函数 |
3.3.4 模型建立 |
3.4 应急救援车辆路径选择模型求解 |
3.4.1 多目标应急救援车辆路径选择问题分析 |
3.4.2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路径选择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震后应急救援交通需求预测 |
4.1 震后应急救援需求生成 |
4.1.1 震后救援需求 |
4.1.2 震后需求节点 |
4.1.3 震后交通需求预测 |
4.2 震后应急救援需求分布 |
4.3 震后应急救援需求分配 |
4.3.1 容量限制-增量分配法 |
4.3.2 基于多目标路径选择的救援需求分配 |
4.4 本章小结 |
5 实例分析 |
5.1 研究区域 |
5.2 物资救援车辆路径选择方案设计 |
5.2.1 物资救援车辆路径选择 |
5.2.2 方案评价 |
5.3 医疗救援车辆路径选择方案设计 |
5.3.1 医疗救援车辆路径选择 |
5.3.2 方案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自适应门槛阈值的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ACNS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车载终端研究 |
2.1 ACNS工作原理 |
2.2 车载终端设计 |
2.3 ACNS硬件综述 |
2.3.1 微控制器 |
2.3.2 无线传输模块 |
2.3.3 图像采集模块 |
2.3.4 加速度传感器模块 |
2.3.5 定位系统 |
2.3.6 通信模块 |
2.3.7 LCD模块 |
2.4 ACNS软件 |
2.4.1 系统开发软件 |
2.4.2 ACNS呼救终端软件设计 |
2.5 ACNS终端验证方法综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门槛阈值对ACNS的影响 |
3.1 门槛阈值综述 |
3.2 门槛阈值对ACNS抗干扰性的影响 |
3.3 门槛阈值对事故信息准确性影响分析 |
3.3.1 车辆碰撞后乘员伤情评价 |
3.3.2 车辆损坏评价方法 |
3.3.3 门槛阈值对速度积分值的影响 |
3.4 台车试验 |
3.4.1 台车碰撞试验系统 |
3.4.2 台车碰撞试验步骤 |
3.5 实验数据分析处理 |
3.6 不同门槛阈值对台车碰撞加速度的处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arsim三维虚拟路面构建基础 |
4.1 标准等级道路建模 |
4.1.1 路面不平度功率谱密度函数 |
4.1.2 标准等级道路建模方法 |
4.2 基于IFFT的一维路面不平度模拟及验证 |
4.2.1 路面不平度数据的模拟 |
4.2.3 功率谱密度验证 |
4.3 标准等级二维路面建模 |
4.3.1 二维路面建模方法 |
4.3.2 IFFT法模拟二维路面 |
4.4 路面不平度采集车的搭建 |
4.4.1 数据采集系统 |
4.4.2 路面不平度采集车搭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arsim中三维虚拟路面模型的构建 |
5.1 Carsim软件简介 |
5.2 Carsim三维虚拟路面模型 |
5.2.1 Carsim路面模型几何坐标 |
5.2.2 Carsim路面文件的生成及导入 |
5.3 Carsim中标准等级路面及实测路面的虚拟路面构建 |
5.3.1 标准路面的Carsim路面模型 |
5.3.2 实测路面的Carsim路面模型 |
5.4 Carsim虚拟路面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Carsim车辆模型的建立及仿真 |
6.1 Carsim车辆模型的建立 |
6.1.1 车体建模 |
6.1.2 空气动力学 |
6.1.3 传动系统 |
6.1.4 制动系统 |
6.1.5 转向系统 |
6.1.6 轮胎模型 |
6.1.7 悬架系统 |
6.2 车辆模型可靠性验证 |
6.2.1 实车试验 |
6.2.2 车辆模型验证 |
6.3 仿真数据获取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基于自适应门槛阈值的触发算法设计 |
7.1 ACNS触发算法综述 |
7.2 自适应门槛阈值的设计 |
7.2.1 IRI值的计算 |
7.2.2 门槛阈值自回归方程的建立 |
7.3 路面识别的探究 |
7.4 基于自适应门槛阈值的触发算法设计 |
7.5 ACNS触发阈值设定 |
7.5.1 触发阈值设置 |
7.5.2 ACNS触发策略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加的项目 |
(7)严寒地区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课题相关研究综述 |
1.2.1 严寒地区应急医疗研究现状 |
1.2.2 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研究范围界定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严寒地区应急医疗保障的基本问题解析 |
2.1 相关理论与实践 |
2.1.1 灾害医学 |
2.1.2 组织行为学 |
2.1.3 模块化设计 |
2.2 严寒地区应急医疗空间的应用现状 |
2.2.1 严寒地区应急医疗的理论与实践现状 |
2.2.2 严寒地区应急医疗的地域性探索现状 |
2.2.3 严寒地区应急医疗的技术应用现状 |
2.3 严寒地区应急医疗空间的影响因素 |
2.3.1 突发公共事件特征 |
2.3.2 严寒地区地域环境 |
2.3.3 应急医疗救援模式 |
2.3.4 可移动医疗空间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的严寒地区民用化建构 |
3.1 民用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体系建构 |
3.1.1 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体系现状分析与设想 |
3.1.2 民用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体系的影响因素 |
3.1.3 “独立-组合式”民用应急医疗空间体系建构 |
3.2 民用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功能设置 |
3.2.1 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功能设置现状分析 |
3.2.2 民用化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功能特殊性 |
3.2.3 “独立-组合式”民用应急医疗空间功能设置建构 |
3.3 严寒地区民用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技术支撑 |
3.3.1 严寒地区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特殊性 |
3.3.2 “独立-组合式”民用应急医疗空间技术支撑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严寒地区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设计策略 |
4.1 针对医疗需求的功能完善化设计 |
4.1.1 系统组合灵活性设计 |
4.1.2 内部空间精细化设计 |
4.1.3 保障设施系统化设计 |
4.2 针对应急需求的快速建造 |
4.2.1 快速运输 |
4.2.2 快速搭建 |
4.2.3 快速组合 |
4.3 针对严寒特征的地域适应性 |
4.3.1 强风环境的适应性 |
4.3.2 极端低温的适应性 |
4.3.3 冰雪条件的适应性 |
4.4 典型突发事件应用示例 |
4.4.1 针对严寒地区火灾事件的应用 |
4.4.2 针对严寒地区地震事件的应用 |
4.4.3 针对严寒地区矿难事件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严寒地区村镇医疗应急调研问卷 |
附录 B 严寒地区应急医疗空间设计研究访谈问卷 |
附录 C 严寒地区应急医疗空间设计研究访谈问卷 |
致谢 |
(8)大庆市120急救指挥调度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大庆120系统建设原则及关键技术概述 |
2.1 大庆120系统简介 |
2.2 系统建设基本原则 |
2.3 关键技术概述 |
2.3.1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 |
2.3.2 分布式体系架构 |
2.3.3 基于微软.Net系统平台 |
2.3.4 可扩展的标记语言XML |
2.3.5 WEB SERVICE |
第三章 大庆120系统需求分析 |
3.1 大庆市120急救指挥调度工作现状 |
3.2 大庆120系统总体需求概述 |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第四章 大庆120系统设计 |
4.1 大庆120系统逻辑架构设计 |
4.2 大庆120系统功能设计 |
4.2.1 急救受理调度子系统设计 |
4.2.2 急救信息综合管理子系统设计 |
4.3 大庆120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的命名约定 |
4.3.2 运行库和历史库设计说明 |
4.3.3 系统核心数据流程分析 |
4.3.4 系统核心数据表关系 |
4.3.5 数据字典设计 |
第五章 大庆120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基于SOA构架的系统Web功能实现 |
5.2.1 基于SOA构架的功能实现 |
5.2.2 SOA架构安全服务设计 |
5.3 大庆120系统实现 |
5.3.1 急救受理调度子系统程序实现 |
5.3.2 急救受理调度子系统的界面 |
5.3.3 急救信息综合管理子系统的实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9)医疗急救中心手机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和内容 |
1.4 论文的篇章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手机定位相关技术简介 |
2.1 手机定位技术简介 |
2.1.1 手机定位技术的分类 |
2.1.2 手机定位系统的分类 |
2.2 GIS地图应用技术 |
2.2.1 GIS地图应用技术的发展 |
2.2.2 GIS地图技术的功能与应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医疗急救中心手机定位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课题需求分析 |
3.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 课题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
3.3 课题系统用例分析 |
3.3.1 呼救者用例 |
3.3.2 急救中心调度员用例 |
3.3.3 系统管理员用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疗急救中心手机定位系统概要设计 |
4.1 系统设计思想与目标 |
4.2 系统方案概要设计 |
4.3 系统结构概要设计 |
4.4 平台软件架构概要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疗急救中心手机定位系统详细设计 |
5.1 软件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5.1.1 基础业务模块设计 |
5.1.2 手机定位模块设计 |
5.1.3 辅助功能模块设计 |
5.2 手机定位功能详细设计 |
5.2.1 主叫定位与二次定位设计 |
5.2.2 定位网管流量控制详细设计 |
5.2.3 PhoneQry详细设计 |
5.2.4 TelQryProxy详细设计 |
5.2.5 TelSend详细设计 |
5.3 最佳路径详细设计 |
5.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4.1 数据库的结构 |
5.4.2 属性数据库建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医疗急救中心手机定位系统实现 |
6.1 基础业务的系统实现 |
6.1.1 信息收集 |
6.1.2 案件处置 |
6.1.3 案件派发 |
6.2 手机定位的系统实现 |
6.2.1 手机定位 |
6.2.2 最佳路径 |
6.2.3 车辆跟踪 |
6.3 辅助功能的系统实现 |
6.3.1 车辆管理 |
6.3.2 操作台管理 |
6.3.3 用户管理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医疗急救中心手机定位系统测试 |
7.1 系统测试概述 |
7.2 系统功能测试 |
7.2.1 基础业务测试 |
7.2.2 手机定位测试 |
7.2.3 信息维护测试 |
7.3 系统性能测试 |
7.4 测试结果分析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
8.1 课题总结 |
8.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公路网紧急救援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公路网紧急救援的基础理论 |
2.1 概述 |
2.1.1 公路网紧急救援的基本内涵 |
2.1.2 公路网紧急救援的对象 |
2.1.3 紧急救援的任务 |
2.1.4 紧急救援的原则和要求 |
2.2 公路网突发事件的特征分析 |
2.3 紧急救援体系组织机构 |
2.4 紧急救援体系的工作流程 |
2.5 我国高速公路及高等级公路交通事件紧急救援体系的构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路网紧急救援系统构建 |
3.1 气象监测设施布设 |
3.2 紧急救援人员配备 |
3.3 紧急救援物资配备 |
3.4 紧急救援物资存储点的选址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路网紧急救援组织保障体系设计 |
4.1 信息采集技术 |
4.2 紧急救援预案库的构建 |
4.3 紧急救援交通管制策略 |
4.4 交通控制预案策略 |
4.5 紧急交通组织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陕西省公路网紧急救援体系构建实例 |
5.1 陕西省公路网紧急救援系统构建实例 |
5.1.1 陕西省公路网气象监测设施布设 |
5.1.2 紧急救援物资存储点的选址 |
5.2 陕西省公路网紧急救援组织保障体系实例 |
5.2.1 陕西省公路网紧急救援预案库的构建 |
5.2.2 陕西省公路网紧急交通事件下信息发布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GPS在医疗救援车辆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M-BP组合模型的道路交通事故预测系统研究[D]. 于海生.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2]高级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伤情预测算法研究及终端设计[D]. 殷越洲. 江苏大学, 2020
- [3]基于聚类和神经网络的室内定位方法研究[D]. 包可.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GPS与北斗导航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J]. 程艳,王性猛.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20(01)
- [5]震后应急救援车辆路径选择方案设计[D]. 张云焱.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基于自适应门槛阈值的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的研究[D]. 马龙飞. 江苏大学, 2018(02)
- [7]严寒地区可移动应急医疗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李燎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8]大庆市120急救指挥调度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D]. 李天聪.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9]医疗急救中心手机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陆艇.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10]公路网紧急救援体系研究[D]. 马甲. 长安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