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A8000大棒挥向中国 商务部研究应对(论文文献综述)
刘沛泽[1](2020)在《特朗普时期中美贸易战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美国贸易战的历史上,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大棒不止一次地被拿出来。中美贸易战发生在经济低迷、逆全球化势力高企、中美实力对比逐渐变化的国际背景下,也受到了特朗普政府反建制主义、保护主义、对华政策特点的影响。此次中美知识产权保护争端集中于美国对于中国的指责,尤其是其发布的“特别301报告中”,并集中体现在中美两国以及企业的纠纷当中,其中围绕337调查反映了中美争端的具体方面。知识产权作为美国核心竞争力,美国不仅仅追求知识创新的领先地位,还必须维护自身对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国际领导力,从而能够自如地运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维持自身在全球价值链的优势地位,获得经济优势,遏制竞争对手的技术赶超。美国在贸易战中对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指责,以及对于中国侵犯美国企业知识产权的指控,是中美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重要焦点。这些争端不仅仅源自于两国的结构性矛盾,也同中美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历史的差异、战略以及制度的不同,所致使的知识产权保护认知和发展水平的不同有着密切关系。当今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着地域性与全球性的现实冲突,一味强调全球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的统一,会使得创新仅在有创新能力的国家集聚,造成知识创新的“马太效应”,加剧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的不平衡。
曾艳军[2](2015)在《我国应对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反倾销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允许用来抵制倾销的贸易救济措施,同时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做法,该做法已经对我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商品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以来,我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在WTO公布的反倾销报告中讲到:“中国依然处于被反倾销调查最频繁的对象地位”,“从中国出口的商品仍然遭受到最频繁的最终反倾销措施”。中国出口产品符合反倾销法上的倾销构成要件,是进口国对华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前提。反倾销法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条约。WTO《反倾销协议》是反倾销法上非常重要的国际条约,在成员国内具有普遍效力。它规定反倾销措施仅适用于《关贸总协定》(GATT)1994第6条规定的情况。因此,关于倾销的构成要件,目前最常用的标准是GATT1994第6条的规定,即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国商业,如因此对一缔约国领土内已建立的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或实质阻碍一国内产业的新建,则构成倾销。进口国反倾销主管机构进行裁决时,会涉及正常价值的确定、正常贸易过程、损害的确定、同类产品、国内产业、因果关系等具体问题。对中国而言,因为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还会涉及替代国制度和单独税率等等。这些问题是研究我国应对反倾销之前首先要解决的。WTO允许其成员方采用反倾销的手段维护公平贸易秩序,抵制不正当竞争,因此反倾销法律已成为WTO成员方贸易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入世后,我国既是贸易大国,又是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反倾销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之中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对华反倾销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这种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扭转,因此要认真对待,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国应对反倾销过程中出现不少对我国有较大影响的问题,例如替代国制度、倾销与损害之间一般因果关系、日落复审、单独税率、“双反调查”、环境倾销和劳动力倾销等等。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因为WTO《反倾销协议》的模糊规定和缺漏,给了进口国反倾销主管机关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另一方面是由于进口国违反WTO《反倾销协议》,滥用反倾销措施,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没有倾销的认定为倾销,倾销幅度低的认定为倾销幅度高,给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反倾销不仅是国内问题,还是国际问题;不仅是贸易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法律问题、政治问题、企业问题。因此反倾销的应对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采取措施,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个角度来应对。从国际层面上,我国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应对:如果其他成员国利用WTO《反倾销协议》的不合理和模糊规定之处,对我国采取反倾销措施,我国可以提议修改WTO《反倾销协议》相关规定或者进行合理解释。如果其他成员国的反倾销措施不符WTO《反倾销协议》的相关规定,我国可以提交WTO争端解决机制,若胜诉可以要求其按照WTO的裁决修改其反倾销法。对进口国反倾销主管机构作出的反倾销行政行为不服的,我国出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在进口国寻求司法救济。由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我国出口产品在反倾销调查中遭到歧视对待,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多方交涉和谈判,争取合理对待,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待遇。从国内层面上,政府应对反倾销,主要从加强立法,争取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待,加强政府机关在反倾销中的服务意识,推动产业转型等方面采取措施;行业协会应对反倾销,则是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及时有效地组织企业应诉,建立应诉基金制度等等;企业应对反倾销,应该转化观念,改变低价出口的竞争战略,内部协调,改变出口低端无序的状态,积极应诉等等。应对反倾销是一项多方位的工程,仅靠任何一方是不行的,需要综合政府、企业、外贸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力量,各方面要通力合作并积极配合。2016年12月我国根据《入世议定书》将自动取得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进口国不能再采取替代国制度来计算我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我国应对反倾销的问题会不会迎刃而解呢?情况不容乐观,因为西方发达国家不会轻易放弃反倾销这种对中国出口产品非常有效的贸易保护手段。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对我国提出环境倾销和劳动力倾销的指控,这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应。同时,国外对我国规避反倾销调查的案件数也增长很快,成为我国继反倾销之后面临的新一轮贸易壁垒,将进一步削弱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的能力。这些问题跟传统的反倾销比较起来,应对的难度更大,又具有现实紧迫性。面对反倾销的新发展,我国不能再沿用过去的解决办法,否则只会徒劳无功。我国应该从理论上阐述新型反倾销的缺陷,同时深刻理解国际条约中的相关条款,并加以运用,在实践中寻求有效的法律解决途径,为维护国际贸易秩序和我国企业的正常出口保驾护航。
周杲[3](2014)在《国际劳工标准执行:多维合作论》文中认为国际劳工标准问题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其中国际劳工标准的内涵和外延、核心国际劳工标准的界定、是否应当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引入劳工条款等都产生了巨大争议,而本文围绕这些争议以国际劳工标准执行为轴串联起相关问题,分析国际劳工标准执行遇到巨大挑战的原因,提出通过国际劳工组织与其他相关主体的多维合作方式解决国际劳工标准的执行问题。国际劳工标准执行问题本身也是国际劳工法实施的问题,正所谓“无案不成法,无法不成理”,案例研究为我们开辟一条直白和清晰的研究路径和解决之道。除结论外,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论述了国际劳工保护的历史发展和国际劳工标准的理念。着重介绍了劳工关系与劳工权利保护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列举了资本主义早期的、有代表性的国别劳工法:英国劳工法、荷兰劳工法、法国劳工法及美国劳工法。由此可见,劳工权利保护发端于西方国家的国内社会治理,而今这种治理模式已经全球化。国际劳工标准(核心劳工标准)的确立和认同是国际社会对保护劳工权利的一种有益实践,是普世价值的重要体现。国际劳工标准的概念、内涵、外延的形成和发展正体现了这种普世价值观和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第二章讨论了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维度,分别讲述了国际劳工保护与人权法理论、国际劳工保护与国际秩序两对范畴。首先,国际劳工保护本质上是国际人权的要求,国际劳工法是国际人权法的重要分支,国际人权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适用于国际劳工法,简言之国际人权法与国际劳工法存在上下级统属关系。其次,国际劳工保护与国际秩序是相互保障、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对范畴。国际劳工保护是国际秩序的基本要求,稳定的国际秩序是国际劳工保护的基本条件。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国际劳工标准执行所面临的环境和种种挑战,例如国际劳工标准执行机制受到广泛质疑、国际劳工组织会员国采纳“基本劳工公约”数量和比率都不高、大多数基本劳工公约执行还停留在会员国的自愿基础上、执行程序的有效性、透明度不够。本章重点还讨论了贸易协定与劳工标准挂钩的可能性及其相互影响。发达国家通过多边贸易框架内对违反劳工标准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制裁企图没有实现,是因为这不符合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也违反了主权国家平等协商原则,更主要的是该措施本质上是“损人不利己的”。尽管在双边和区域层面上嵌入“劳工条款”有蔓延之势,但实质上“劳工条款”没有对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贸易协定中的“劳工条款”对促进劳工标准执行的国别计划影响也十分有限。第四章通过对涉及国际劳工组织的案例述评、贸易协定中案例述评及其他国际劳工标准执行方式的述评,证明国际劳工标准实施途径的多样化,实施主体的多元化,实施内容的扩展化。同时印证本文主旨——多维合作方式的有效性和正当性。从这一系列案例分析亦可得出:西方国家试图通过贸易制裁来追求所谓的“劳工领域的公平正义”是行不通的,也没有实践支撑,而通过国际劳工组织的国别计划、与当地政府合作计划、能力培训项目、与企业合作项目等不仅可以改善劳工状况,而且能有效提升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的劳工保护水平。简而言之,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多维合作方式在理论上具有正当性,在实践上具有可行性。第五章主要论述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中国挑战、中国实践、中国经验,包含与国际合作和实施国际劳工标准的挑战,本章还着重论述了国际劳工组织的“体面劳动”中国国别计划,及中国与他国(区域集团)涉劳纠纷中的实践情况,最后简要论述了可以借鉴的欧盟社会政策。四个方面的内容力证中国在国际劳工标准执行领域所取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伙伴更加积极参与国际劳工标准执行,通过多维合作方式提升中国执行国际劳工标准的能力。结论部分总结全文,重申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多维合作路径是各层级法律实践和法律经验的总结。
陈泰锋[4](2012)在《在摩擦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加入WTO后中美贸易摩擦演变评析》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中美贸易一反加入WTO正面效应的常态,贸易摩擦此起彼伏,引起世人广泛关注,成为双边贸易关系和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在中美贸易摩擦演变发展中,随着中美两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美贸易摩擦呈现出不同于以往贸易摩擦的一系列新特点及新动向。加入WTO后,美国在反补贴和特保措施这两项加入WTO后新出现的贸易救济手段的使用上也迈开了崭新步伐,成为对华发起反补贴和特保措施调查最多的国家。除农产品、纺织品、化工产品等传统议题外,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贸易领域正在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新领域。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服务贸易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比重日益提高,服务贸易开始日益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重点领域。美国对华贸易救济手段已经从以反倾销为主的显性措施逐渐过渡到以反补贴、特别保障措施、"337条款"等为主更具单边性、侵略性、霸权性、隐蔽性和保护性的新型贸易壁垒。作为全球两大最重要的贸易国,美国一直没有忽视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碰撞,以及双方政治利益上的摩擦,决定了中美贸易摩擦必然成为一种常态。但是,中美既是利益攸关方又是建设性合作者,中美经济结构和贸易关系有着强烈的互补性和依存性,因此,无论中美贸易摩擦如何演变,中美"战略性伙伴关系"的发展主流不会改变,中美贸易"在摩擦中进一步融合、在融合中进一步发展"的基本特征不会改变。当然,不可否认,就现实而言,中美贸易关系依然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包括经济实力、贸易地位以及贸易政策),这种不对称使得中国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应对中总体上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且这一被动地位短时期内尚无法逆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历史的角度,从大国兴起的角度,以建设性的态度来看待中美贸易摩擦,在努力增强互信合作的同时,中国必须想办法进一步增强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自己在中美双边相互依存中的脆弱性。但从短期来看,中美贸易关系中的这种不对称将会继续存在,美国利用这种经济关系的不对称挑起对华贸易争端仍将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
崔建华[5](2012)在《基于应对反倾销的成本会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但未来的外贸形势并非乐观,比如,随之而来的对华反倾销也愈演愈烈。据世贸组织统计,自1995以来,我国已连续15年成为世界反倾销的头号目标国,也是国际滥用反倾销措施的最大受害国。反倾销调查涉及产品达5000余种,使我国每年至少损失500亿美元以上的出口。种种迹象表明,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有涉案产品范围不断扩大、提起反倾销的次数愈发繁多、反倾销税征收幅度呈快速上升等显着特点。频发的反倾销制裁已使我国一些企业的出口市场不断萎缩,有些企业甚至完全失去了自已的出口市场。毫无疑问,频发的反倾销调查已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令人鼓舞的是,对华反倾销案件快速增长已经引起政府部门、企业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曾指出:“运用世贸组织规则,支持重点产业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健全应对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学术界更是早在2003年就提出我国应诉反倾销会计的概念,并不断推进应诉反倾销会计领域研究的深入。从我国以往的诸多败诉反倾销案例来看,造成我国企业败诉反倾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被调查企业大都被拒“市场经济地位”或“市场导向产业地位”,而被拒“市场经济地位”或“市场导向产业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企业所提供的涉诉产品成本信息不被反倾销调查当局采纳,在反倾销调查中往往采用“替代国”价格来衡量我国产品是否倾销,使我国企业很容易败诉并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而且欧盟和美国等没有承认我国为“市场经济国家”的理由之一,就是认为我国企业的成本核算不能完整和公允地反映产品的真实成本。毋庸置疑,涉案产品成本信息采纳障碍已成为我国应诉反倾销中的一大现实问题,对此,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先生也曾在2006年指出:“中国要应对反倾销,关键在于中国产品如何进行成本核算”。类似地,2008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副会长叶继奖指出,虽然反倾销问题首先是欧盟和美国的贸易歧视导致的,但成本管理上的技术问题的确也是令双方不能相互理解和沟通的障碍。显而易见,在应诉反倾销会计研究框架下,研究更深层次的成本会计问题凸显其重要地位。本文共分8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动态与文献综述及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第2章为倾销与反倾销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倾销与反倾销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反倾销调查的内容及程序、欧盟与美国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及其作法、替代国制度及其具体实践应用。第3章为应对反倾销成本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论述了应诉反倾销成本会计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首先,根据相关法学理论从举证的法学内涵及证据的法律属性内涵对成本会计信息在提供给反倾销调查当局时的刚性约束做出了解释。然后,根据相关会计理论,对受应诉反倾销法律环境影响较大的会计目标和信息质量特征进行探讨。最后,基于一个较为宽广的视角对会计中的相关产品成本核算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归纳与分析。第4章为企业受制国外反倾销的成本会计问题分析。本章在基于对欧美反倾销调查问卷的成本会计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解析了反倾销调查中对企业成本会计体系的调查重点及成本数据调查思路,并对反倾销调查中“成本信息采纳障碍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分析。第5章为构建应对反倾销的成本核算系统。本章针对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反倾销调查机构对成本调查的要求,分三个方面对我国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构建应对反倾销导向的成本核算体系。首先,论述了企业采用标准成本计量系统与企业应用现代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重要关系。然后,论述了构筑应对反倾销导向下的产品成本核算原则、期间费用的核算与分摊要领、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等关键环节。最后,阐述了建立应对反倾销导向下的出口产品价格筹划系统的必要性及其运行机理。第6章为应诉反倾销与我国的成本会计制度改革。本章通过总结归纳学者已有的调查研究成果,结合实地调查的方式对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实务及其制度依据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论述了建立我国统一且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成本核算制度是从制度层面解决应诉反倾销中“成本信息采纳障碍”问题的根本所在。然后,论述了借鉴国际惯例制定我国企业成本会计准则以促进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缩小与国际惯例的差异,以期实现利用成本会计制度的强制性变迁积极改变由于在成本核算方面的差异而导致我国企业在应诉反倾销中处于不利地位的设想。最后,详细说明了构建我国企业成本会计准则的设想及注意事项。第7章为应诉反倾销需要注意的其它策略。本章从完善应诉反倾销成本信息举证的视角,提出了应对反倾销应注意的其它策略。首先,提出了健全应对反倾销的替代国成本信息库,并对其构建目的、重要性及构建思路进行了详细说明。其次,论述了加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在应对反倾销诉讼的重要作用。再者,还设计了企业应诉反倾销成本信息举证模拟演练与修正系统。然后,勾勒了如何推进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对策。最后,构思了企业如何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来增强企业的成本竞争力。第8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首先归纳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帅建林[6](2010)在《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治理问题。关于中美贸易摩擦及其中美应对贸易摩擦的对策和政策建议等等,国内外研究颇丰。但长期以来,在实践中,人们更多地关注中美贸易摩擦的个案处理和应对。在学术界,专家学者们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等理论视角对中美贸易摩擦现象、特征、成因以及应对措施和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本文认为,应该从更深层次研究中美贸易摩擦的治理。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本治而标自愈”;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目标、路径和终极目的是为防止贸易摩擦和/或为已经发生的贸易摩擦构建富有弹性的协调处理机制,保持摩擦各方静态和动态的经济结构性互补,实现贸易共赢,从而确保中美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关于中美贸易摩擦治理问题,本文实现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过程治理”并重的思路转变,力争从源头上根本性地、实质性地减少和更有效地治理中美贸易摩擦。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并成就了中美贸易。建立在整体中美关系基础之上的中美贸易关系,成为中美关系的催化剂和稳定器。中美两国巨大的市场及需求一直刺激着中美贸易的快速发展,中美贸易牢牢地巩固和强化了中美关系,且成为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的双边经贸关系之一。然而,中美贸易关系本身就是中美贸易发展和贸易摩擦的矛盾统一体。中美贸易互动及其增长,产生了摩擦;而其快速互动及其持续增长,更使其摩擦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深沉,从单一摩擦到复合摩擦,从产品摩擦到制度摩擦、战略摩擦和文化摩擦。这是正在崛起的大国与现存超强大国之间十分复杂的国家利益摩擦,中美贸易摩擦的裂度和裂变前兆促使我们必须从更高的战略高度、更广的视角、更深邃的思想境界去认识和探索它,并进行战略治理。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温、升级,从产品器物层面直指国家制度、经济安全等中美两国核心国家利益层面,引起包括中美国家级元首、政府高层、利益集团、中美学术界以及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2009年、2010年,中美两国政府高层就中美贸易失衡和人民币汇率等问题的频繁互访表明,中美贸易摩擦已经触及两国核心国家利益。中国政府强硬扞卫以人民币汇率价格水平和汇率形成机制等宏观经济体制为特征的国家主权;美国国会和政府痛呼中美贸易摩擦伤及美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实际上,中美两国政府已经多次启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等国家治理程序,对包括中美贸易摩擦在内的诸多中美关系问题进行严肃的、谨慎的、全面的沟通和战略治理。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政治经济基础。本文依托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从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思想维度,探究中美贸易摩擦的历程、特征、成因和根源,分析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影响因素,研究中美贸易摩擦的治理战略和策略。从现实主义思想出发,文章探究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及根源,探讨了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霸权均势战略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和谐世界战略,并提出了中国的治理对策。研究认为,中美贸易摩擦的经济根源在于中美贸易失衡和中美经济结构失衡;政治根源在于中美国家利益的客观静态差异和冲突,以及两国为扞卫各自国家利益所赋予的国家意志和所采取的不同的国家战略;而,国家利益冲突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固有根源。文章指出,中美国家利益冲突是中美贸易摩擦的“静态根源”。然而,中国的崛起及其在世界体系中的政治经济运动,触及到了中美国家利益,从而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因此,中国的崛起,必然导致国际经济摩擦,它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动态根源”。自2002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直逼人民币汇率等中国宏观经济制度层面,以及美国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等中美两国国家利益。中美为扞卫各自的国家利益所采取的不同的国家战略,又强化和激化中美贸易摩擦。中美贸易摩擦在国家战略上的体现,换句话说,中美贸易的战略摩擦实际上就是两国国家战略的外部冲突,从而必将导致两国长期的战略摩擦、磨合和反复博弈。因此,国家利益的崇高性及其差异的客观存在注定了中美贸易将经历长期的战略磨合期。制度摩擦、战略摩擦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美贸易摩擦的主旋律。而中美贸易摩擦的战略治理是驾驭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本。只有中美两国进行复合型相互依存关系下的战略协调,不断求得动态博弈均衡,并及时实施相应治理策略,才可使中美贸易摩擦在可控范围内运行,从而使中美贸易按照战略轨迹安全地、可持续地和良性地发展。根据新自由主义思想,“复合相互依存”(Complex Interdependence)理念为国家之间的新型关系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经过30年历练的中美贸易构建了中美贸易市场,并成为中美两国经济的化身;而中美经济与中美政治互为依存,构成当今中美复合相互依存关系。这一复合依存关系制约着中美贸易行为及其摩擦,为双方通过对话和合作方式进行中美贸易摩擦治理奠定了基础和可能。依托新自由主义思想,本文深入解读了复合依存关系下的中美贸易摩擦的运行轨迹和边界,并提出,中美国家利益的合作,即,中美相互依存关系中的共同利益,是中美贸易摩擦的稳定器,也是进行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根本前提。在新自由主义思想启示下,作者提炼了美国对中国所奉行的迁就接触战略,它也正是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美国战略;与此相对,作者进一步提出,内修外练战略是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中国战略。影响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因素很多。但是,本文认为,文化是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根本影响因素,它是中美贸易摩擦治理战略和策略的根本约束条件。首先,文化价值观是界定国家利益的根本决定因素。其次,中美文化冲突、价值观差异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最深层次,文化摩擦是中美贸易的最隐性摩擦。研究发现,中美贸易的文化摩擦有三个特征:第一,文化产品摩擦;第二,以非文化产品贸易摩擦为摩擦介质的贸易行为背后的文化价值观摩擦,即,一般产品贸易摩擦所指向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摩擦;第三,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是中美文化摩擦的焦点。建构主义认为,大国之间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其实就是一种观念的关系。如果国家间能够改变观念,无论权力关系如何,都可能建立新的良好关系。大国的崛起也需要和世界体系建立并反复确认其相互认同的关系,消除观念上的差异,协调与他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中美贸易的文化摩擦治理的根本,是共铸中美文化融合,构建中美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具体地,美国霸权与责任同在,美方需矫正视角,调整观念。崛起中的中国也将调整思维,扩大其对崛起行为的认知,与美国共筑互信,构建国家认同。本文把中美贸易摩擦治理问题放在中美复合依存关系、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美自身经济体结构、美国霸权和中国崛起等大背景中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摩擦成因和治理角度,把中美贸易摩擦分为四类,即产品摩擦、制度摩擦、战略摩擦和文化摩擦。并针对性地提出三大宏观战略治理思想,即市场战略、非市场战略和混合战略。即,针对产品摩擦和制度摩擦,采取市场战略和混合战略思想;针对战略摩擦和文化摩擦,采取非市场战略思想。在这一战略思想体系下,笔者分别提炼了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三大美国战略和三大中国战略,以及相应的若干治理策略。论文提出并深入探讨了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美国战略:霸权均势战略,迁就接触战略,国家出口战略。并针对这三大战略,文章提出了与其相对应的中国对策。霸权均势战略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刚性”战略。它既是美国国家总体战略和根本战略,也是对华贸易根本战略;同时,该战略也是在以美国霸权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进行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首要战略。霸权均势战略对中美贸易行为、中美贸易摩擦以及中美贸易摩擦治理规定了一个原则性的轨迹。因此,霸权均势战略,既是美国国家战略,也是中美贸易摩擦治理战略。迁就接触战略似为“柔性”战略。它是作者在深入分析研究美国在中美贸易复合依存关系下对华系列战略之后所归纳、总结和提炼的一项美国对华的国家战略,也是对华重大贸易战略,同时,也是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美国战略。国家出口战略,是美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的对外贸易基本战略,也是当下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美国战略。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奥巴马政府的国家出口计划,提高了该战略的实施组织级别,其配套的诸如放宽对华出口限制等实施方案更透露出美国政府扭转其贸易失衡之动机、心愿和国家行动。与美国三大战略相对应,文章深入探讨了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中国战略,并提出三大战略:和谐世界战略,内修外练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内修外练战略”由内修战略和外练战略构成。内修战略,指内需主导战略,其战略目标是改变中国外贸增长方式,调整中国经济结构。外练战略,特指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内修外练战略的实质,就是转换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即扩消费、稳投资、换模式。市场多元化战略是中国长期的一项基本国家战略,尤其在中美贸易摩擦正在经历战略摩擦时期,中国加强市场多元化战略,建立和完善全球合理市场格局,调整其外贸结构,改变贸易增长模式,必将会有效治理中美贸易摩擦。这三大战略应该是一个伞状性战略体系,和谐世界战略是统领全局的灵魂。和谐世界战略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关于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和战略理论。中国和谐世界战略,与美国霸权均势战略,形成了两种鲜明的战略图景,同时,也为中美贸易摩擦治理指明了战略方向。同样,文章在中国三大战略背景下深入探讨了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若干具体策略。本文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把中美贸易摩擦分为四类:产品摩擦、制度摩擦、战略摩擦和文化摩擦。这更符合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和本质,从而为中美贸易摩擦治理勾画了目标,迈出了治理行动的重要第一步。第二,对贸易摩擦治理进行了科学界定,并赋予该概念合理的内涵,指出了贸易摩擦治理的常态性、全局性、战略性、策略性和防御性。这一首创性定义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目标、任务和使命并为治理行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贸易摩擦治理并非消除摩擦,而是持续的动态协调;贸易摩擦治理不是进行摩擦“末端应对”,而是进行“源头整治”、“源头协调”和“系统调和”。第三,文化摩擦。论文研究指出,中美文化冲突、价值观差异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最深层次,文化摩擦是中美贸易的最隐性摩擦。并指出了中美贸易的文化摩擦的三个特征。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关键是构建中美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第四,中美贸易摩擦治理模式:“333”战略模式+若干策略。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较全面系统研究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治理战略和策略,提出了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三大战略治理思想:市场战略、非市场战略和混合战略思想。在三大战略治理思想指导下,作者分别提出了美国的三大战略和中国的三大战略。美国三大战略是霸权均势战略、迁就接触战略和国家出口战略。中国的三大战略是和谐世界战略、内修外练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并且,分别在中美三大战略之下,提出并阐述了了若干治理策略。
卡迪佳[7](2010)在《公司社会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公司力量的日益壮大,它在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漠视员工的权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唯利是图,损害消费者权益、作为经济实力强大的团体组织没有同情心,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公司不应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价值追求,而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公司社会责任既是法律责任,同时也是道德责任,当今应强调的是公司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落实,而不是过高的道德责任。在此背景之下,研究公司社会责任制度对构建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本着倡导公司社会责任的立场,通过介绍公司社会责任的缘起、发展,厘清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性质及评价标准;在理论及价值两个层面证成了公司社会责任;通过介绍中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实践,对比分析影响中国与非洲马里公司社会责任的因素,并重点关注其中的法律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只有落实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才能通过实现与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共赢来促进马里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世界保有永续经营的竞争力。
胡博[8](2009)在《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 ——以天津为例的经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功。从2003年开始,国民生产总值连续四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200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1978年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时的41倍。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外商的首选投资目标。同时,国际着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入驻中国,又通过吸纳就业、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水平和垂直的溢出效应提高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引领中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但是,跨国公司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和社会问题。比如,跨国公司将生产过程中的高污染环节转移到中国,对当地的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跨国公司实行歧视性的产品和服务标准,降低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卫生方面的管理规定,使中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证。从哈根达斯的“脏厨房”事件到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都凸显出在华跨国公司对于公司社会责任问题并不像其在母国那样尽职尽责。此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血汗工厂”也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和国际社会广为诟病的主要原因。中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本供给充裕,劳动力要素的价格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绝对的优势,因此中国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是合理的。但是一些跨国公司在雇佣中国劳动者的过程中为他们提供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已经低于要素市场供求差别所体现的合理水平,在有的情况下甚至是对最基本人权的无视和践踏,如雇佣女工和童工、过度使用劳动力等。这在短期会降低中国产品的国际声誉,从而减少对中国产品的国际需求,同时也是对中国劳动力资源的透支开发和使用,必定在长期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对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共分为十章。第一部分包括前四章,主要介绍公司社会责任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其中,第二章将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起源与发展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并对每个时期代表性的概念学说进行了归纳和整理。第三章介绍了解释和分析公司社会责任问题最具影响力的几个理论,如社会契约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生命周期论等。第四章将视角转向跨国公司,集中分析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作用,并从公司战略、权力结构、经营风险等角度描述跨国公司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这一章对公司社会责任的传统理论进行扩展,并将其用于分析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在这一章的末尾,通过综合考虑公司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制度经济学对于制度的定义,建立了一个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制度约束的分析框架,并进而指出公司社会责任的伦理学和经济学解释造就了理想的公司社会责任与意愿的公司社会责任这一对存在着内在冲突的概念,正是这种冲突使得公司社会责任成为学术界的焦点话题,并频频摆上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第二部分由第五章和第六章组成,集中分析国际社会和政府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管理和规制。第五章介绍了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政府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管理和规制。第五章对国际劳工组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社会责任国际等国际组织从公司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发起机构、权威性、自愿性等方面进行了横向归纳和比较,并评价这些国际组织制定的生产守则和行为标准对于政府立法和企业制定的内部生产守则所起到的作用。第五章的剩余部分纵览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制活动,从政府规制的种类、政府机构设置、法律体系等方面比较不同国家在促进和引导公司社会责任方面的异同,并深入探讨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第六章分析了中国政府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的管理与规制。和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也没有专门针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因此,本章将那些包含了公司社会责任精神内涵的法律条款分为企业生产经营、劳工保护、消费者权益、环境保护、慈善捐赠五方面内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通过与国际组织的生产守则和行为标准进行比较,找出现阶段中国公司社会责任立法实践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此外,本章还分析了中国政府对公司社会责任的非法律措施,并指出中国政府在促进和规范公司社会责任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管理手段单一、机构之间缺少协调、缺乏协作仍是阻碍中国公司社会责任发展的主要问题。最后四章构成了本文的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公司社会责任实践的分析和研究。第七章探讨了全球范国内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总体情况。这一章探讨了跨国公司母公司在公司社会责任政策、机构设置、利益相关者战略等方面存在哪些特点,以及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实践对经济、社会乃至政府政策产生的影响。第八章以比较分析的视角来考察跨国公司在中国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在发达国家和母国有哪些差别,并指出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的公司社会责任发展,但在华跨国公司对社会责任的理解狭隘、实践中存在双重标准等问题也比较严重,这需要企业、政府、社会通力协作、共同解决。第九章以天津经济开发区为例对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实践进行了经验分析。作者以发放问卷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64家大型跨国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结果验证了本文所要论证的主要观点:即在华跨国公司在社会责任方面有所作为,但与其母国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这种差异的出现与当地政府参与较少、中国现阶段缺乏良好的社会责任制度环境密切相关。最后一章对本文内容进行回顾,并总结本文所得出几个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最后一章就公司社会责任的政府规制给出了政策建议。
段莹莹[9](2008)在《国际贸易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在国际贸易领域,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是劳工标准问题,而我国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国,其势必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较大影响。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为七部分内容。旨在通过对国际贸易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及其正当性、发展状况及趋势、企业社会责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证及案例等内容的探讨,最终提出中国对外贸易中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建议。本文突破了原有的以劳动关系为主的研究思路,以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与贸易的协调发展为目标,运用经济学的思考方法从对外贸易的角度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并且将博弈的分析方法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中,从更深层面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寻求企业社会责任与贸易协调发展的共赢统一。在研究中,通过向企业及公众发放大量调查问卷,获得了宝贵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认知及履行的第一手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实证角度考察论证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国际贸易中的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问题进行多视角分析与研究,笔者认为,应从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不同层面提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政策建议。因此提出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推动三层模型,即:宏观层面政府、中观层面媒体和行业协会、微观层面企业。针对三个层面不同主体,最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对促进我国外贸的和谐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所启示与帮助。
申天恩[10](2008)在《公司社会责任标准的本质研究》文中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标准又称为SA8000标准。对于该标准的本质争论,目前是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贸易壁垒说、社会责任说以及双刃剑效应说是学界三种典说。本文从SA8000标准的实际实施出发对SA8000标准本质进行了界定。若SA8000标准得以自然实施则构成公司外部生产行为守则;若强制实施,以《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为基点进行考察,势必构成蓝色贸易壁垒。
二、SA8000大棒挥向中国 商务部研究应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A8000大棒挥向中国 商务部研究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1)特朗普时期中美贸易战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综述 |
二、中美贸易战研究综述 |
三、中美贸易战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综述 |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之处 |
一、本文创新之处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介绍与界定 |
第一节 知识产权 |
第二节 知识产权保护 |
一、知识产权的国内保护 |
二、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
三、小结 |
第三节 贸易战 |
第三章 中美贸易战爆发的背景 |
第一节 中美贸易战的国际背景 |
第二节 中美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 |
第三节 特朗普政府对外政策的特点 |
第四章 中美贸易战与知识产权保护 |
第一节 中美贸易争端的发端与发展 |
第二节 美国指责中国的主要方面 |
第三节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此次贸易战中的角色 |
一、知识产权的领导地位是美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
二、知识产权保护是美国贸易战中的重要工具 |
三、知识产权问题是美遏制中国技术赶超的手段 |
第五章 中美有关知识产权保护争端的现状及其特点 |
第一节 特朗普政府对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指责 |
第二节 2008 年以来对华337 调查分析 |
一、美国对华发起的“337调查”数量及行业分析 |
二、美国对华发起“337调查”的行业分析 |
三、美国对华发起“337调查”的案由分析 |
四、2017 年后解决的337 调查典型案例分析 |
第三节 此次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体现的特点 |
一、争端烈度更大 |
二、争端的重要性更高 |
三、争端更具复杂性 |
第六章 中美知识产权保护认知与发展水平的差异 |
第一节 中美知识产权保护的历史差异 |
第二节 中美知识保护战略的不同 |
第三节 中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差异 |
第七章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其发展 |
第一节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果 |
第二节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走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二、外文参考文献 |
致谢 |
(2)我国应对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研究的背景 |
1.2.2 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对反倾销法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拟创新之处 |
1.4.1 拟对我国应对反倾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
1.4.2 在充分竞争和国际市场的视角下还原倾销制度的实质 |
1.4.3 适当运用合理的贸易保护措施进行反制 |
1.4.4 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环境倾销问题 |
1.4.5 产业转型是解决反倾销问题的主要途径 |
1.5 研究方法 |
1.5.1 比较分析方法 |
1.5.2 文本分析方法 |
1.5.3 典型案例分析方法 |
1.5.4 综合分析方法 |
第2章 WTO体制下反倾销制度的功能与缺陷 |
2.1 反倾销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2.1.1 反倾销和反倾销法的概念 |
2.1.2 反倾销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2.2 反倾销法关于倾销的界定 |
2.2.1 倾销的概念 |
2.2.2 倾销的原因 |
2.2.3 反倾销法上倾销的构成要件 |
2.3 反倾销法的独特制度功能使其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
2.3.1 WTO各成员方经济利益的需要 |
2.3.2 国内产业集团利益的驱使 |
2.3.3 反倾销操作方便且效果显着 |
2.4 反倾销法的理论缺陷与制度功能的扩大化 |
2.4.1 反倾销法的理论缺陷 |
2.4.2 反倾销法在现阶段存在的合理性 |
2.4.3 反倾销法的改革 |
第3章 我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原因与症结 |
3.1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现状考察 |
3.1.1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背景 |
3.1.2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具体情形 |
3.1.3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新特征 |
3.1.4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影响 |
3.2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到反倾销的主要原因 |
3.2.1 中国经贸出口的持续增长对欧美相关产业形成竞争压力 |
3.2.2 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 |
3.2.3 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 |
3.2.4 WTO反倾销协议某些规定的模糊行和不确定性 |
3.2.5 对华日益增长的贸易逆差 |
3.2.6 部分倾销产品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进入中国 |
3.2.7 中国出口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引发反倾销调查的直接诱因 |
3.3 我国应对反倾销不力的症结所在 |
3.3.1 替代国制度成为我国应对反倾销的“绊脚石” |
3.3.2 倾销与损害之间一般因果关系的设定导致反倾销案件增多 |
3.3.3 国外对华频繁发起反倾销“日落复审” |
3.3.4 符合条件的中国出口企业没有被给予单独税率 |
3.3.5 对我国提起的“双反”案件日趋增多 |
3.3.6 我国被频频提起环境倾销和劳动力倾销的调查 |
3.3.7 反规避调查成为我国面临的新的贸易壁垒 |
第4章 国际层面上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基本策略 |
4.1 充分利用新回合谈判提出完善WTO《反倾销协议》的建议 |
4.1.1 明确反倾销措施实施基本要件中的相关概念 |
4.1.2 明确倾销要件 |
4.1.3 完善替代国制度 |
4.1.4 明确损害要件 |
4.1.5 改进累积评估制 |
4.1.6 明确损害和倾销之间的因果关系 |
4.1.7 改进现有的调查启动机制 |
4.1.8 强化“公共利益”条款 |
4.1.9 强化“日落条款”的作用 |
4.1.10 强化对反倾销案件的监督 |
4.2 对恶意、不当反倾销调查及时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
4.2.1 法律依据 |
4.2.2 我国提交D S B时应该重视的问题 |
4.2.3 我国诉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的实践 |
4.2.4 我国提交WTO争端机制解决的典型案例 |
4.3 适时和有选择地利用进口国的司法审查制度 |
4.3.1 司法审查制度的法律依据 |
4.3.2 利用进口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典型案例 |
第5章 国内层面上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基本对策 |
5.1 国家(政府)层面的法律应对 |
5.1.1 加强相关立法 |
5.1.2 争取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待 |
5.1.3 加强政府机关在反倾销中的服务意识 |
5.1.4 政府推动设立出口应诉费用保险 |
5.1.5 调整企业出口的优惠及鼓励政策 |
5.1.6 产业转型 |
5.1.7 反倾销人才的培养 |
5.1.8 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 |
5.1.9 适当运用合理的贸易保护措施进行反制 |
5.2 行业协会的协调应对 |
5.2.1 行业协会在应对反倾销过程中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 |
5.2.2 及时有效地组织企业应诉 |
5.2.3 行业协会可以作为利害关系人应诉 |
5.2.4 协调行业内部以杜绝低端无序竞争 |
5.2.5 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 |
5.2.6 建立应诉基金制度 |
5.3 企业自身的主动应对 |
5.3.1 改变低价出口的竞争战略 |
5.3.2 改变出口低端无序的状态 |
5.3.3 积极应诉 |
5.3.4 掌握反倾销协议中的“可获得最佳资料”规则 |
5.3.5 聘请熟悉反倾销规则的律师 |
第6章 我国应对新型反倾销的特殊对策 |
6.1 环境倾销问题的分析和特殊对策 |
6.1.1 环境倾销理论产生的原因 |
6.1.2 环境倾销理论出台的国际背景 |
6.1.3 环境倾销与W TO反倾销规则的冲突 |
6.1.4 从中欧光伏贸易摩擦看环境成本转移 |
6.1.5 我国应对环境倾销的特殊对策 |
6.2 劳动力倾销问题的分析和特殊对策 |
6.2.1 劳动力倾销问题概述 |
6.2.2 劳工标准定义 |
6.2.3 国家贸易中的劳工标准 |
6.2.4 实施反劳动力倾销贸易措施与W TO反倾销措施的关系 |
6.2.5 劳工标准已经进入贸易领域 |
6.2.6 劳动力倾销论调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
6.2.7 我国应对劳动力倾销的特殊对策 |
6.3 反规避措施的分析和特殊对策 |
6.3.1 反倾销领域规避和反规避概述 |
6.3.2 欧美反倾销法中反规避措施研究 |
6.3.3 反规避对我国的影响 |
6.3.4 我国应对反规避的特殊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国际劳工标准执行:多维合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国际劳工标准执行:怎么执行? |
二、研究现状 |
三、理论创新 |
第一章 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缘起与理念 |
第一节 国际劳工权益保护的流变 |
一、世界各国劳工保护立法的概述 |
二、国际法范畴下的劳工保护 |
三、国际劳工标准的创立与演变 |
第二节 核心劳工标准的概念、特征与内涵 |
一、辨析劳工标准的多种概念 |
二、核心劳工标准涉及的相关内容 |
三、核心劳工标准的价值与目标 |
第二章 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维度与范畴 |
第一节 人权与劳工标准 |
一、西方人权体系 |
二、中国的人权观与实践 |
三、劳工权利体现人权观念 |
第二节 国际秩序与劳工标准 |
一、国际劳工保护是国际秩序的基本要求 |
二、稳定国际秩序是保护国际劳工权利的条件 |
第三章 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环境与挑战 |
第一节 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困境 |
一、机制效力受到质疑 |
二、会员国采纳率不高 |
三、公约的执行得不到有效保护 |
四、政治色彩浓厚 |
第二节 国际劳工标准实施的途径 |
一、一般性程序 |
二、申诉与控诉程序(Representations and Complaints) |
三、结社自由公约的特殊程序 |
四、思考与探讨 |
第三节 贸易协定对劳工标准的影响 |
一、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的联系 |
二、将劳工标准引入国际贸易法律的历程 |
三、贸易协定中国际劳工标准问题之争 |
第四章 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多维与合作 |
第一节 国际维度的实践与经验 |
一、孟加拉国制衣童工案 |
二、打击巴西的强迫劳动案 |
三、哥伦比亚特别计划 |
四、缅甸强迫劳动案 |
第二节 区域维度的实践与经验 |
一、美国与他国(地区)签署贸易与投资协议涉及劳工标准问题 |
二、欧盟的普惠制的实施情况 |
第三节 基层维度的实践与经验 |
一、生产守则运动 |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规范化 |
第五章 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中国化与国际化 |
第一节 中国劳工标准的实施 |
一、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成就 |
二、中国在实施劳工标准所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中国与国际劳工计划 |
一、“体面劳动”(中国计划)国别计划 |
二、在中国实施的相关项目 |
第三节 与中国相关的涉劳案件 |
一、“中国彩电”案 |
二、美国劳联-产联起诉中国案 |
第四节 欧盟劳工标准执行之借鉴 |
一、市场创立社会政策 |
二、法律规范社会政策 |
三、社会基金与社会伙伴的作用 |
结论 |
一、坚持国际劳工组织的主导地位 |
二、坚持国际劳工组织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全面合作 |
三、坚持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多维合作方向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部分 |
二、英文部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5)基于应对反倾销的成本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动态与文献综述 |
1.2.1 研究动态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2章 倾销与反倾销概述 |
2.1 倾销 |
2.1.1 倾销的概念 |
2.1.2 倾销的特征 |
2.2 反倾销 |
2.2.1 反倾销的概念 |
2.2.2 反倾销的内容和基本程序 |
2.3 反倾销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
2.3.1 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由来 |
2.3.2 欧盟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 |
2.3.3 美国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 |
2.3.4 替代国制度 |
2.4 倾销的判定 |
第3章 应对反倾销成本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反倾销法理规则与成本举证 |
3.1.1 欧美法系中证据的法律属性 |
3.1.2 反倾销证据规则对成本信息的特殊要求 |
3.2 应诉反倾销环境下的会计理论分析 |
3.2.1 应诉反倾销环境下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
3.2.2 应诉反倾销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
3.2.3 “可采性”与应诉成本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关系 |
3.3 西方成本理论 |
第4章 企业受制国外反倾销的成本会计问题分析 |
4.1 欧美反倾销调查问卷的成本会计分析 |
4.1.1 成本信息与被调查产品正常价值的关系 |
4.1.2 美国反倾销调查问卷的成本会计分析 |
4.1.3 欧盟反倾销调查问卷的成本会计分析 |
4.2 反倾销调查中的成本数据调查思路分析 |
4.2.1 基于变动成本法的思想 |
4.2.2 要求提供细化的成本信息 |
4.2.3 产品的所有成本都必须包含 |
4.2.4 成本分配标准的公允 |
4.3 我国企业产品成本构成与反倾销调查中产品成本构成的比较 |
4.4 我国企业应诉反倾销成本信息采纳障碍常见问题 |
4.4.1 不符合公允原则的交易 |
4.4.2 分配标准选择的非合理性 |
4.4.3 事先没有对期间费用进行分摊 |
4.4.4 人为操纵成本费用 |
4.4.5 产品成本核算基础资料不完整 |
4.4.6 涉诉产品成本举证信息提取困难 |
4.4.7 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缺失 |
4.4.8 企业环境成本的缺失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应对反倾销成本核算系统的构建 |
5.1 成本计量系统的选择 |
5.2 在标准成本制度基础上实施ERP |
5.3 应用作业成本法 |
5.3.1 传统成本核算系统的局限 |
5.3.2 作业成本法的确立 |
5.4 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 |
5.4.1 环境成本分析 |
5.4.2 环境成本的分配 |
5.5 期间费用的分摊 |
5.6 应对反倾销导向下的出口产品价格筹划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应对反倾销与我国的成本会计制度改革 |
6.1 我国企业当前的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现状 |
6.1.1 成本计量系统简单落后 |
6.1.2 费用的分配过于简单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可靠性差 |
6.1.3 企业产品成本要素范围与国际惯例不同 |
6.1.4 土地使用费的摊销同国际惯例不符 |
6.2 我国企业的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主要依据 |
6.2.1 我国企业成本核算规定(办法)的梳理与分析 |
6.2.2 缺乏统一完整、与时俱进的成本核算制度 |
6.3 国外企业成本会计准则的经验与启示 |
6.3.1 国外企业成本会计准则的经验 |
6.3.2 国外制定企业成本会计准则的启示 |
6.4 制定我国成本会计准则的现实意义 |
6.4.1 制定我国的企业成本会计准则是解决应对反倾销的根本之策 |
6.4.2 制定成本会计准则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
6.4.3 制定成本会计准则是实现我国会计国际趋同的重要一环 |
6.5 构建我国企业成本会计准则的设想 |
6.5.1 企业成本会计准则制定主体和程序 |
6.5.2 企业成本会计准则的构架 |
6.6 与企业成本会计准则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 |
6.6.1 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与企业成本会计准则的协调 |
6.6.2 对非制度因素变迁的重视 |
6.7 本章小节 |
第7章 应对反倾销需要注意的其它策略 |
7.1 “替代国”抗辩及“替代国”成本信息库的建立 |
7.1.1 积极主张选择合理的“替代国” |
7.1.2 建立“替代国”成本信息库 |
7.2 完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 |
7.3 成本信息举证模拟演练与修正系统 |
7.4 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 |
7.4.1 完善法律体系以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
7.4.2 制定企业社会责任具体会计准则以规范社会责任会计 |
7.4.3. 利用多种手段来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 |
7.5 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的成本竞争力 |
7.5.1 差异化战略 |
7.5.2 利用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策略形成成本竞争优势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展望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其它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中美贸易摩擦炽热化 |
1.1.2 中美贸易失衡是新的国际分工的结果 |
1.1.3 中美贸易复合依存与摩擦治理常态化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框架 |
2. 中美贸易摩擦的理论文献综述 |
2.1 相关范畴的界定 |
2.1.1 贸易摩擦的概念 |
2.1.2 贸易摩擦的分类 |
2.1.3 贸易摩擦治理的界定 |
2.2 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理论基础 |
2.3 中美贸易摩擦成因及治理的理论分析 |
2.3.1 中美贸易摩擦成因的微观理论述评 |
2.3.2 中美贸易摩擦成因的宏观理论述评 |
2.3.3 中美贸易摩擦成因的政治经济学述评 |
2.3.4 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研究的文献述评 |
3. 中美贸易复合依存与贸易摩擦 |
3.1 相互依存理论及“中美国”论 |
3.1.1 相互依存理论概述 |
3.1.2 Chimerica——一个极端的中美复合依存格局模型 |
3.1.3 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矛盾与困惑 |
3.2 中美贸易复合依存格局及特征 |
3.2.1 30年来中美贸易基本情况 |
3.2.2 中美贸易复合依存格局 |
3.2.3 中美贸易复合依存特征解读 |
3.3 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 |
3.3.1 产品摩擦序幕阶段(1979年1月—1986年6月) |
3.3.2 产品摩擦升温阶段(1986年7月—2001年12月) |
3.3.3 制度摩擦阶段(2002年1月—2005年12月) |
3.3.4 战略摩擦阶段(2006年1月至今) |
3.4 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特征 |
3.4.1 中美贸易摩擦的战略性 |
3.4.2 中美贸易摩擦的扩张性 |
3.4.3 中美贸易摩擦的复合性 |
3.4.4 中美贸易摩擦的常态性 |
4. 中国的崛起与基于核心国家利益冲突的中美贸易摩擦 |
4.1 大国崛起与国际贸易摩擦的理论分析 |
4.1.1 全球贸易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经济学模型 |
4.1.2 大国崛起的国际治理理论思想体系 |
4.1.3 大国崛起的国际关系理论学派思想评析 |
4.2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行动 |
4.2.1 美国国内共识 |
4.2.2 中国威胁论 |
4.2.3 中国崛起与美国霸权共生 |
4.3 中美核心国家利益冲突与合作 |
4.3.1 中美核心国家利益对比 |
4.3.2 中美核心国家利益的冲突 |
4.3.3 中美核心国家利益的合作 |
4.4 中美贸易摩擦逼近中美核心国家利益 |
4.4.1 中美贸易摩擦逼近美国核心国家利益 |
4.4.2 中美贸易摩擦逼近中国核心国家利益 |
4.5 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战略选择 |
4.5.1 互信困境与战略需求 |
4.5.2 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战略思想 |
4.5.3 中美贸易战略治理机制 |
4.5.4 中美贸易战略治理机制评析 |
5. 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文化影响因素 |
5.1 中美文化价值观与国家利益 |
5.1.1 文化价值观决定国家利益的界定 |
5.1.2 美国文化与帝国意识 |
5.1.3 中华文化与和谐意识 |
5.2 文化冲突与中美贸易的文化摩擦 |
5.2.1 文化冲突与国际贸易 |
5.2.2 中美文化冲突与中美贸易的文化摩擦 |
5.2.3 中美文化融合与中美贸易摩擦治理 |
5.3 中美文化战略与国家认同战略 |
5.3.1 美国对外文化战略 |
5.3.2 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 |
5.3.3 建构主义与国家认同战略 |
6. 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美国战略 |
6.1 美国霸权均势战略及中国的对策 |
6.1.1 霸权均势战略概述 |
6.1.2 霸权均势战略遏制中国经济发展 |
6.1.3 霸权均势战略与中美贸易摩擦治理方略 |
6.2 美国迁就接触战略及中国的对策 |
6.2.1 迁就接触战略界定 |
6.2.2 美国霸权的局限性 |
6.2.3 迁就接触战略与中美贸易摩擦治理方略 |
6.3 美国国家出口战略及中国的对策 |
6.3.1 国家出口战略概述 |
6.3.2 国家出口战略实施 |
6.3.3 国家出口计划评析与中美贸易摩擦治理方略 |
7. 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中国战略 |
7.1 和谐世界战略 |
7.1.1 和谐世界的内涵及其理论背景 |
7.1.2 中美关系“和而不同”与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理念 |
7.1.3 人民币汇率之争与中美贸易摩擦治理方略 |
7.2 内修外练战略 |
7.2.1 内需主导战略 |
7.2.2 走出去战略 |
7.2.3 改变贸易增长方式与中美贸易摩擦治理方略 |
7.2.4 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与中美贸易摩擦治理方略 |
7.3 市场多元化战略 |
7.3.1 市场多元化战略概述 |
7.3.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市场多元化战略 |
7.3.3 东亚千斤顶国家联盟(JACK Union)与反美遏制战略构想 |
7.3.4 市场多元化战略与中美贸易摩擦治理方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公司社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
第一章 公司社会责任的概观 |
第一节 公司社会责任的缘起与演进 |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缘起 |
二、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论战 |
三、公司社会责任的发展 |
第二节 公司社会责任的界定 |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 |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 |
三、公司社会责任的内容 |
第三节 评价标准 |
一、国际标准 |
二、中国标准 |
第二章 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分析 |
第一节 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
一、有关公司理论的考察 |
二、社会法理学的考察 |
三、经济伦理学理论的考察 |
四、相关利益者理论的考察 |
五、公司公民理论的考察 |
六、所有权社会化理论的考察 |
第二节 公司社会责任的价值 |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正义价值 |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效率价值 |
三、公司社会责任的秩序价值 |
第三章 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实践 |
第一节 国外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实践 |
一、美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实践 |
二、英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实践 |
三、德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实践 |
四、日本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实践 |
第二节 中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实践 |
一、中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 |
二、中国公司社会责任法律实现机制 |
第四章 中国公司社会责任法律实践对马里的启示 |
第一节 马里公司社会责任的现状 |
一、马里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情况 |
二、马里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 |
第二节 中国和马里公司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
一、中国和马里公司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的相同点 |
二、中国和马里公司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的不同点 |
第三节 关于完善马里公司社会责任的思考 |
一、加强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 |
二、建立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体系 |
三、增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 |
四、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以及社会的监督职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8)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 ——以天津为例的经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基本假说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内容概览 |
第二章 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演变 |
第一节 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形成 |
2.1.1 公司社会责任概念产生的背景 |
2.1.2 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 |
2.1.3 公司社会责任之争——哈佛论战 |
2.1.4 同时期公司社会责任文献的简要介评 |
第二节 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成熟阶段 |
2.2.1 狭义的公司社会责任定义 |
2.2.2 广义的公司社会责任定义 |
2.2.3 公司社会回应 |
2.2.4 社会问题 |
第三节 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多元化发展 |
2.3.1 公司社会表现 |
2.3.2 企业公民 |
2.3.3 可持续发展 |
2.3.4 利益相关者责任 |
2.3.5 中国学者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义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司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概览 |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节 社会契约理论 |
3.3.1 社会契约论的基本假设 |
3.3.2 社会契约论的理论模型 |
第四节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3.4.1 企业生命周期论的理论框架 |
3.4.2 企业生命周期中的社会责任 |
第五节 公司社会责任的需求与供给理论 |
3.5.1 公司社会责任的需求因素 |
3.5.2 公司社会责任的供给因素 |
3.5.3 公司社会责任投资水平的决定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跨国公司对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扩展 |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中的跨国公司 |
4.1.1 跨国公司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
4.1.2 跨国公司的经济力量 |
第二节 跨国公司对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扩展 |
4.2.1 跨国公司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推动作用 |
4.2.2 跨国公司的利益相关者 |
4.2.3 跨文化经营的社会责任 |
第三节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制度约束:综合的理论分析框架 |
4.3.1 制度的概念 |
4.3.2 制度约束的理论模型 |
4.3.3 制度约束举例: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社会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引导和规制 |
第一节 国际组织对跨国公司的法律规制 |
5.1.1 跨国公司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 |
5.1.2 规制跨国公司的国际法律框架:一个简要回顾 |
第二节 国际组织对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制和促进 |
5.2.1 自愿性公司社会责任标准的兴起 |
5.2.2 全球契约 |
5.2.3 国际劳工组织核心公约 |
5.2.4 OECD跨国公司行为指南 |
5.2.5 社会责任8000 |
5.2.6 其他社会责任标准 |
第三节 各国政府在促进公司社会责任方面的作用 |
5.3.1 政府责任:对公司社会责任的促进和监管 |
5.3.2 促进社会责任的主要手段 |
5.3.3 促进公司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
5.3.4 促进公司社会责任的主要机构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政府对公司社会责任的促进和规制 |
第一节 中国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 |
6.1.1 公司法中的相关规定 |
6.1.2 保护劳动者权益 |
6.1.3 环境保护 |
6.1.4 消费者权益 |
6.1.5 慈善捐赠 |
第二节 中国有关公司社会责任法律的主要特点 |
第三节 促进公司社会责任的非法律措施及执行机构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国际实践 |
第一节 公司治理与股东利益 |
第二节 产品质量与安全 |
第三节 尊重人权与体面工作 |
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 |
7.4.1 跨国公司的环境保护战略 |
7.4.2 案例分析:拜耳集团的环保和生态战略 |
第五节 慈善捐赠 |
第六节 治理腐败与商业贿赂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社会责任实践 |
第一节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 |
第二节 在华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 |
8.2.1 在华跨国公司的慈善捐赠 |
8.2.2 在华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本战略与志愿者活动 |
8.2.3 劳动者权益与SA8000 |
8.2.4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示范效应 |
第三节 在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主要问题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的案例经验分析 |
第一节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
9.1.1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外资政策 |
9.1.2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外商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
第二节 调研结果 |
9.2.1 企业调研背景介绍 |
9.2.2 调研问卷统计结果 |
9.2.3 深入访谈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9)国际贸易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本文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1 本文研究思路 |
1.3.2 本文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 本文研究方法 |
1.4.1 经济学分析 |
1.4.2 博弈分析 |
1.4.3 实证分析 |
1.4.4 案例分析 |
1.5 本文探索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1.5.1 本文探索的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2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其正当性分析 |
2.1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
2.1.1 国外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界定 |
2.1.2 国际组织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界定 |
2.1.3 我国专家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界定 |
2.1.4 本文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界定 |
2.2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
2.2.1 企业社会责任第一层面—股东权益责任、社会经济责任 |
2.2.2 企业社会责任第二层面—法律责任、员工权益责任 |
2.2.3 企业社会责任第三层面—诚信经营责任 |
2.2.4 企业社会责任第四层面—公益责任、环境保护责任 |
2.2.5 企业社会责任层面图 |
2.3 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分析 |
2.3.1 经济学视角分析 |
2.3.2 伦理学视角分析 |
2.3.3 社会学视角分析 |
2.3.4 法学视角分析 |
2.3.5 企业社会责任的现实视角分析 |
3 国际贸易中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状况及趋势 |
3.1 国际贸易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总体概况 |
3.1.1 跨国公司企业内部生产守则 |
3.1.2 社会监督的外部生产守则 |
3.1.3 围绕企业社会责任展开的实践争论 |
3.2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体系 |
3.2.1 公平劳工协会(FLA) |
3.2.2 服装厂行为标准组织(WRAP) |
3.2.3 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标准) |
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
3.3.1 改革开放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夕 |
3.3.2 2002年以来 |
3.4 国际贸易中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新趋势 |
3.4.1 WTO相关新议题 |
3.4.2 ISO26000标准 |
4 企业社会责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4.1 国际贸易中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
4.1.1 发达国家间博弈分析 |
4.1.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博弈 |
4.1.3 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引发的发展中国家企业间博弈 |
4.2 企业社会责任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 |
4.2.1 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 |
4.2.2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出口规模缩减 |
4.2.3 短期内贸易条件恶化 |
4.2.4 对我国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升级的影响 |
4.2.5 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及投资的不良影响 |
4.3 企业社会责任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 |
4.3.1 减少我国出口遭遇反倾销贸易制裁 |
4.3.2 促进企业开拓新市场,将出口产品市场分散化 |
4.3.3 有利于保持和巩固与国外客户的关系 |
5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证及案例研究 |
5.1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证研究 |
5.1.1 问卷调查目的 |
5.1.2 问卷调查方法与有效性 |
5.1.3 样本基本信息分析 |
5.1.4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了解及认知程度分析 |
5.1.5 对企业社会责任认知情况的进一步分析 |
5.1.6 企业社会责任对进出口贸易影响情况分析 |
5.1.7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
5.1.8 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趋势 |
5.1.9 企业社会责任实证调查结论 |
5.2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新趋势案例研究 |
5.2.1 案例1: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5.2.2 案例2:联邦快递 |
6 对外贸易中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建议 |
6.1 宏观层面—政府 |
6.1.1 制定和完善有关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法规 |
6.1.2 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执法力度 |
6.1.3 选择重点行业推行试点 |
6.1.4 引导企业主动承担非法定的企业社会责任 |
6.1.5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动态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 |
6.2 中观层面—媒体、行业协会 |
6.2.1 加强媒体、行业协会的有效监督与约束 |
6.2.2 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力度 |
6.2.3 制定与行业特点相适应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
6.3 微观层面—企业 |
6.3.1 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纳入企业战略中 |
6.3.2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机制 |
6.3.3 积极申请并取得劳工标准认证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详细摘要 |
(10)公司社会责任标准的本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SA8000标准的本质争论述评 |
二、SA8000标准的“自然”实施 |
1.SA8000标准的性质 |
2.作为公司外部生产行为守则的SA8000标准 |
三、SA8000标准从国家层面的 “强制”实施 |
1.对SA8000标准实质分析——以《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为基点 |
2.余论 |
四、SA8000大棒挥向中国 商务部研究应对(论文参考文献)
- [1]特朗普时期中美贸易战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 刘沛泽.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2]我国应对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D]. 曾艳军. 湖南大学, 2015(02)
- [3]国际劳工标准执行:多维合作论[D]. 周杲. 武汉大学, 2014(01)
- [4]在摩擦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加入WTO后中美贸易摩擦演变评析[A]. 陈泰锋. 国情报告(第十卷 2007年(下)), 2012
- [5]基于应对反倾销的成本会计研究[D]. 崔建华.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6]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研究[D]. 帅建林.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4)
- [7]公司社会责任研究[D]. 卡迪佳. 吉林大学, 2010(09)
- [8]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 ——以天津为例的经验分析[D]. 胡博. 南开大学, 2009(07)
- [9]国际贸易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 段莹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07)
- [10]公司社会责任标准的本质研究[J]. 申天恩. 社科纵横, 2008(01)
标签: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论文; 倾销与反倾销论文;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社会责任标准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