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甲壳素及其脱乙酰衍生物的性质

β-甲壳素及其脱乙酰衍生物的性质

一、β-甲壳质及其脱乙酰衍生物的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琪鑫[1](2021)在《生物发酵法制备甲壳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甲壳素是自然界中的第二大生物资源。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如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等,在食品、医药和生物材料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目前提取甲壳素的方法主要是化学法和生物发酵法。虽然化学法在提取效率上比生物法快得多,但是耗能较大,易造成环境污染。生物法制备的甲壳素的乙酰化度高于化学法,并且对环境污染较小。因此,虽然生物发酵法存在发酵周期长、产品纯度低等缺点,但目前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试验主要研究生物发酵法从虾壳中提取甲壳素,主要内容为:首先以蛋白水解酶和产酸活性为标准,筛选蛋白水解和产酸活性较高的菌种;其次以虾壳的脱蛋白率(DP%)和脱矿率(DM%)为主要的衡量标准,探讨了单菌发酵法、连续两步发酵法和混菌同时发酵法等发酵方法对甲壳素制备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1)从土壤和酸奶粉中分别分离得到9株蛋白酶活性较高的菌株和3株产酸较高的菌株。进而对3株产酸菌株和9株产蛋白酶菌株中的3株蛋白酶活性最高的菌株进行16S r RNA鉴定。结果表明:3株高产蛋白酶菌株具体为Bacillus mobilis strain、Bacillus zanthoxyli strain、Bacillus proteolytic strain;3株高产酸菌株为同一种菌株,即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strain。(2)以DP%和DM%高低为衡量标准,在初始发酵条件下筛选出Bacillus zanthoxyli strain(命名为B2,花椒芽孢杆菌)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str ain(命名为L,嗜热链球菌)两株菌株为优势菌株。单菌发酵法选择B2菌株和L菌株单独发酵;连续两步发酵法选择先B2菌株发酵,更换新鲜培养基后,再进行L菌株发酵,命名为B2→L-C(C为第二次发酵更换新鲜培养基);混菌同时发酵法为同时接种B2和L菌株,然后进行发酵,将其命名为B2-L。在初始发酵条件下,B2菌株(39.95%的DP%,58.46%的DM%)和B2→L-C组(D P%为31.53%,DM%为68.00%)发酵结果较为均衡,L菌株和B2-L组的DM%(75.59%、79.89%)较高。(3)对三种发酵方法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单菌发酵法的优化条件包括:虾壳粒径(2.00-<0.2mm)、碳源(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氮源(胰蛋白胨、酵母浸粉)、接种量(2%、4%、6%、8%、10%)、温度(25℃、30℃、35℃、40℃、45℃)、p H(6、6.5、7、7.5、8)和碳源含量(2.5%、5%、7.5%、10%、12.5%)。基于单菌发酵条件优化的基础上,本研究还进行了连续两步发酵法和混菌同时发酵法的优化。连续两步发酵中B2菌株选择高DP%发酵条件和L菌株选择高DM%发酵条件;由于B2菌株和L菌株的最适接种量和最适碳源不同,混菌同时发酵在单菌发酵条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菌种比例优化和碳源比例优化。优化后的最终发酵条件是B2菌株:7.5%蔗糖,30℃,2%接种量,p H 7.5,2%胰蛋白胨;L菌株:5%葡萄糖,30℃,4%接种量,p H 6.0,2%酵母浸粉;B2-L组:菌种比例1:1(B2:L),碳源比例1:1(葡萄糖:蔗糖),4%接种量,p H 7.0,7.5%碳源含量,30℃;B2→L-C组:B2菌株(2.5%蔗糖,30℃,2%接种量,p H 7.5),L菌株(10%葡萄糖,30℃,4%接种量,p H 6.0,2%酵母浸粉)。(4)经过发酵条件优化后,最终脱矿率和脱蛋白率是,B2单菌株发酵:DP%为61.78%、DM%为87.41%;L单菌株发酵:DP%为19.55%、DM为89.19%;连续两步发酵B2→L-C:DP%为76.64%、DM%为57.57%;混菌同时发酵B2-L:DP%为68.89%、DM%为83.80%。我们认为混菌同时发酵(B2-L)结果均衡且差异性小,具有提取高质量甲壳素的潜力。(5)混菌同时发酵(B2-L)经过粒径优化后,最终得到脱蛋白率为83.76%,脱矿率为91.48%和乙酰化度为93.47%的甲壳素。本试验制备的产品与商业甲壳素的特征官能团的红外光谱一致,说明虾壳经混菌同时发酵后成功获得甲壳素。本论文在单菌发酵和连续两步发酵基础上,证明了混菌同时发酵这种发酵方式也可用于提取甲壳素,为未来生物法大规模生产甲壳素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发酵方法。

耿懂懂[2](2020)在《酶解法制备壳寡糖工艺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壳聚糖目前唯一含有正电荷的碱性多糖,存在于虾蟹壳、节肢动物及真菌细胞壁中,壳聚糖因分子量大、粘度高、不溶于水,限制其应用领域,降解后的壳寡糖具有水溶性强、生物活性高、粘度低等优势,广泛应用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众多行业。本课题将菌株MF010为出发菌株所制备微生物源的壳聚糖和市售动物源的壳聚糖作为底物,利用基因工程菌株BC002酶解制备两种不同来源的壳寡糖,优化了壳寡糖的酶解工艺条件并建立了产物的分离纯化方法,进而比较了两种来源的壳寡糖的抑菌、抗敏、抗炎生物活性以及对细胞毒性。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⑴自制备微生物源壳聚糖的结构表征:纯化产物通过红外分析以及X衍射结构鉴定,可确定其为壳聚糖。另外也表明微生物源壳聚糖为α型,晶间距小、分子间作用力强。⑵基因工程菌株BC002酶解壳聚糖的工艺优化结果:酶解温度50℃,p H5.0,底物浓度10.00g/L,加菌量(湿菌体)5.00g/L、转速为200rpm、酶解时间3-4h。⑶壳寡糖的分离纯化工艺主要结果:(1)树脂吸附结合醇沉、膜分离:以蛋白质去除率、壳寡糖损失率为检测指标,比较了Ⅰ、Ⅱ、Ⅲ三种树脂,实验结果表明树脂Ⅲ对蛋白质去除率最高、壳寡糖损失率最低。同时获得吸附条件为:酶解液p H为10-11、固液比1:5、吸附2-3h。结合膜截留分离工艺最终酶解液中蛋白质去除率达到90.70%、壳寡糖损失率为5.60%。(2)纳滤除盐:酶解液在碱性条件下纳滤,壳寡糖收率为30.60-48.16%。(3)冷冻干燥:将测定壳寡糖冻干粉中杂蛋白0.015-0.042%,灰分0.17-0.32%,外观白色粉末。⑷两种来源的壳寡糖抑菌活性主要结果为:(1)脱乙酰度为82.1%的动物源S5(表示平均分子量为960-1010Da的壳寡糖),培养液的p H选择4.5、5.0、5.5、6.0、6.5和7.0,对大肠杆菌抑菌的MIC值分别为2.00g/L、6.00g/L、6.00g/L、24.00g/L、32.00g/L和36.00g/L,对铜绿假单胞菌抑菌的MIC值分别为4.00g/L、6.00g/L、8.00g/L、20.00g/L、20.00g/L、40.00g/L。(2)脱乙酰度为82.11%的动物源S3(表示平均分子量为580-650Da的壳寡糖),培养液的p H选择4.5、5.0、5.5、6.0、6.5和7.0,从抑菌曲线看没有拐点出现说明54.00g/L无法抑制大肠杆菌,40.00g/L无法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培养液的p H选择4.5、5.0、5.5,60.00g/L无法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80.00g/L无法抑制白假丝酵母菌。(3)脱乙酰度为90.30%的动物源S5,当培养液的p H为4.5、5.0、5.5时,对大肠杆菌抑菌的MIC值分别为1.00g/L、1.00g/L、4.00g/L,对铜绿抑菌的MIC值为2.00g/L、2.00g/L、4.00g/L。(4)脱乙酰度为82.92%的微生物源S5,培养液的p H分别为4.5、5.0、5.5时,对大肠杆菌抑菌的MIC值为1.500g/L、1.00g/L、0.75g/L,对铜绿假单胞菌抑菌的MIC值为5.00g/L、6.00g/L、16.00g/L。(5)脱乙酰度为94.61%的微生物源S5,当培养液的p H为4.5、5.0、5.5时,对大肠杆菌抑菌的MIC值分别为0.25g/L、0.40g/L、0.50g/L,对铜绿假单胞菌抑菌的MIC值为1.00g/L、1.50g/L、3.00g/L。通过综上,脱乙酰度基本一致的两种不同来源的壳聚糖的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受试菌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微生物源壳寡糖(α型)的抑菌活性较动物源的壳寡糖的抑菌活性高;产物壳寡糖的脱乙酰度越高,其对应的抑菌活性越高。壳寡糖对真菌黑曲霉基本无抑菌效果。S5与S3的抑菌活性表明,S3的抑菌活性较弱。⑸壳寡糖细胞毒性以及体外抗敏、抗炎活性进行了初步检测:通过对HaCaT细胞毒性检测发现,微生物源壳寡糖对细胞刺激性较小。抗敏实验结果显示微生物源S5,5g/L抗敏活性为88.57%;动物源S5,5g/L抗敏活性为62.75%。抗炎实验结果显示微生物源S5,5g/L抗炎活性为69.20%;动物源S5,5g/L抗炎活性为37.00%。结果表明,微生物源壳寡糖抗敏、抗炎生物活性较高。

彭超[3](2019)在《纳米甲壳素/聚乙烯醇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米技术是一个多学科领域,近年来备受人们的关注,来自废弃蟹,虾壳等海产品废弃物的甲壳素丰富且可再生,不仅是理想的天然生物材料,而且是开发具有潜在应用的先进功能材料的优良候选者,将成为最重要的化学原料之一。甲壳素纳米纤维化则是其高值化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如今越来越多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纳米甲壳素应用探索上。PVA具有无毒,耐化学性,生物相容性佳,成膜性好,可完全生物降解,低成本等性质,是一种众所周知的具有巨大工业价值的合成聚合物。以纳米甲壳素和聚乙烯醇为基本原料的复合材料因结合了二者的特性,具有诸多诱人的特质,成为了人们的研究热点。采用不同方法制备纳米甲壳素晶须,包括部分脱乙酰法、TEMPO氧化法、机械法、酸水解法。静电排斥在水中的甲壳素纳米元素之间能有效地起作用,除TEMPO氧化的α-甲壳素纳米晶须带负电以外,其他的均带正电。纳米晶须均显示出均匀的尺寸,直径在10-50nm范围内,长度在100-800nm范围内,部分脱乙酰纳米甲壳素晶须(DEChWs)和机械法纳米甲壳素晶须(MTChWs)主要由个性化的纳米元素组成,而TEMPO氧化的纳米甲壳素晶须(TOChWs)和H2SO4水解的纳米甲壳素晶须(AHChWs)具有纺锤状形态。在可见光(380-780nm)的范围内,DEChWs薄膜具有最高的透光率,这可能导致最低的透光率。原始的α-甲壳素在300°C时具有更高的热降解点,甲壳素向纳米元素的转化导致热降解点的一些降低,因为通过纳米分散处理形成更多量的甲壳素微晶表面。同时,对比四种纳米甲壳素晶须,MTChWs薄膜具有最高的热稳定性。采用浸渍方法制备一系列纳米甲壳素/聚乙烯醇复合薄膜,同时采用高温恒湿加热的方法进行改性。采用浸渍形成夹层结构只是一个没有化学反应的物理过程,α-甲壳素晶体结构在加入了聚乙烯醇后仍然保持原有状态。PVA/ChWs复合膜的热处理可能对热变形产生重要影响,PVA/ChWs复合膜通过热处理之后大大提高了其热稳定性,具有抗塑化作用。对于需要防水性能的应用领域,热处理可用于复合膜以减少膜表面的羟基。由于聚合物的结晶度增加,外层聚乙烯醇层的热处理也有助于提高其外观稳定性和机械性能。此外,热处理还可以使复合膜在α-纳米甲壳素和聚乙烯醇之间形成更多的物理交联点。然而,机械性能的提高导致了拉伸断裂的牺牲。两种复合膜的断裂拉伸值分别为46%、51%,远小于纯聚乙烯醇膜(85.4%)。同时,虽然复合膜经过热处理,但透明度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PVA/ChWs复合膜通过热处理,耐水压力大幅度提高(768.72 mm),证明该技术是提高纯PVA膜耐水性的一种非常有力的方法。同时,纯聚乙烯醇膜由于PVA本身晶体结构和分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具有极低的透氧性(6.32 cc/m2/day),热处理前后复合膜的透氧率由2.82下降到0.16 cc/m2/day。采用连续化学交联和物理交联双交联的方法制备一系列不同配比的纳米甲壳素/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PVA/ChWs水凝胶很容易通过与戊二醛的顺序化学和物理交联构建,孔径在10到100μm范围内变化,当ChWs占比比较低时,孔径较大,而较高的ChWs浓度带来更精细的孔洞结构,当ChWs的质量比(相对PVA含量)约为40%时,网状结构孔洞尺寸最均匀。纯PVA水凝胶非常弱,压缩断裂应力和应变为1.55MPa(65%)。此外,PVA/ChWs水凝胶(30%ChWs,1.0%GA)足够坚固而不会破裂,而纯PVA水凝胶非常易碎并且通过轻轻按压拇指容易压碎,纳米甲壳素的加入和双交联的方式显着提升了水凝胶的机械性能。复合凝胶显示出很好的药物缓释能力。在持续60小时后,50%以上的BSA从凝胶基质中释放出来。最高药物释放量是含有40%ChWs的水凝胶,持续时间为75小时,而最低药物释放量为含有10%ChWs的复合水凝胶。

甄小琴[4](2019)在《漆酶/TEMPO改性壳寡糖及其对黑色素抑制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壳聚糖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成膜性、通透性、成纤性以及吸湿保湿性。因而被广泛应用在诸多高新技术领域,包含医药学、生物学、环境保护、食品、日用化学品、化妆品以及农业等领域。但有关壳聚糖在抑制黑色素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因此本课题选用低分子量的壳寡糖,采用绿色化学方法漆酶/TEMPO对其氧化并对制备产物进行抑制黑色素效果和机理的研究,目的是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美白新材料。漆酶/TEMPO体系能够对壳寡糖分子结构的C6位进行改性,制备出C6位含有羧基的产物氧化壳寡糖。首先对氧化壳寡糖的结构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的检测。结果表明:红外光谱中,发现氧化壳寡糖在波数1600 cm-1和1410 cm-1处有明显的羧酸盐吸收峰;核磁共振谱图中,氧化壳寡糖在化学位移为181.46 ppm处呈现了明显的C6位羧基峰;二者共同表明漆酶/TEMPO体系成功将壳寡糖C6位氧化并制得氧化壳寡糖新材料。其次,对氧化壳寡糖进行了黑色素抑制效果检测、酪氨酸酶抑制动力学测试以及不同羧基含量的氧化壳寡糖与抑制黑色素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一定浓度的氧化壳寡糖对以酪氨酸、多巴为底物,最终生成黑色素的抑制率分别为89.07%、84.45%,相当于同浓度壳寡糖原样的1.4、2.0倍左右;氧化壳寡糖对酪氨酸酶的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它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类型属于可逆抑制中的竞争型;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氧化壳寡糖对黑色素的抑制率随羧基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当羧基含量为0.6451 mmol/g时,氧化壳寡糖对黑色素的抑制率达到了 52.92%。然后,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氧化壳寡糖进行黑色素的抑制机理探究实验。结果表明:氧化壳寡糖对黑色素的抑制作用存在两种机理。机理之一:氧化壳寡糖对黑色素的抑制作用是通过降低酪氨酸酶的活性实现的,从分子学上是氧化壳寡糖与酪氨酸酶中的双核铜离子发生螯合作用,使底物酪氨酸或多巴与酶结合受阻。实验表明氧化壳寡糖使酪氨酸单酚酶和多酚酶活性下降50%时的浓度分别为13.49、4.07 mmoL/L。此外,样品对黑色素的抑制机理之二,即抗氧化实验表明:良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也能起到减缓黑色素生成的作用,延缓皮肤衰老。最后,根据我国医药行业最新标准(YY/T 0993-2015)对本课题制备的新材料氧化壳寡糖进行体外细胞毒理性实验。结果显示:细胞的成活率几乎都在95%以上,表明氧化壳寡糖完全符合新材料的安全应用标准。氧化壳寡糖对黑色素良好的抑制作用以及可靠的安全性远优于市面上的其它美白产品,在化妆品行业以及医药淡化色斑方面将实现突破性的应用和进展。本文通过探究氧化壳寡糖对黑色素的抑制效果及机理,为其提供能够作为皮肤美白添加剂的直接依据。

周志敏,裴继诚,刘海棠,卜鑫,张方东,王菁,甄小琴,聂双喜[5](2018)在《漆酶/TEMPO体系氧化棉纤维接枝壳聚糖制备抗菌纤维》文中研究表明利用漆酶/TEMPO体系选择性将纤维素C-6伯羟基氧化成醛基,得到单醛纤维素,再将壳聚糖通过席夫碱反应接枝到单醛纤维素上,制得接枝产物。将接枝产物进行红外光谱分析、SEM及能谱分析及壳聚糖含量的分析,确定接枝产物结构的变化和壳聚糖含量,并进一步对其抗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漆酶/TEMPO体系氧化后,纤维素C-6伯羟基被选择性的氧化成醛基,与壳聚糖接枝反应后,壳聚糖的氨基与醛基反应生成CN;接枝产物表面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且有壳聚糖存在;接枝产物中壳聚糖含量为4.55%;与棉纤维相比,接枝产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抗菌性,且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强于金黄色葡萄球菌。

杨春[6](2018)在《纳米壳聚糖对纸质文物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考古发现最古老的纸张残片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中国即公元105年。蔡伦成功改进造纸技术,后世如法炮制将其发扬推广,进而推动了中国乃至全世界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从此以后,纸张顺理成章变为档案及各种信息记录的主要载体材料,现存的古籍更是浩如烟海。在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势头下,新型载体材料不断推陈出新,虽然纸张在大环境下的应用效果乏善可陈,但至今未被其他新型载体材料完全取代。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由于纸张自身组成及保存环境等因素,出现了酸化、糟朽、滋生霉菌等多种病害,使大量珍贵纸质文物、档案、图书濒临自毁,急需保护。目前纸质文物保护的主要方法为脱酸与加固,虽然现有的脱酸、加固方法已有很多,但鲜有可以用一种与纸张结构相似的物质达到纸张脱酸、加固及抑菌目的。基于此,本文研究了纳米壳聚糖对酸性纸张的脱酸、加固及抑菌性能研究,期待能对该类纸质文物的保护提供新的经济、有效的方法。因此,本研究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纳米壳聚糖的制备与表征采用化学交联法和物理球磨两种方法分别制备了纳米壳聚糖,并通过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凝胶色谱等多种分析手段对实验所制备产物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及物化性能表征。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可得到纳米级的壳聚糖,化学交联法得到的纳米壳聚糖颗粒更均匀,但产量很小,不能满足在纸张上应用的需求。球磨法虽然制备的壳聚糖颗粒不均匀,但有相当部分粒径可以达到纳米级,且未达到纳米级别的壳聚糖可以通过重复球磨,使其达到纳米级,因此其产量有了大幅提高,球磨后分子量有所降低,但未改变壳聚糖的基本分子结构,是本研究较为理想的制备纳米壳聚糖的方法。2.纳米壳聚糖对纸张脱酸加固研究将球磨制备的纳米壳聚糖用异丙醇分散后,对两种熟宣纸张进行处理,通过对处理后纸张酸度、机械强度等进行测试,并与文献中常用的纳米氢氧化钙处理纸张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纳米壳聚糖可以有效针对酸性纸张起到脱酸作用,且脱酸后其机械强度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干热老化箱和湿热老化箱对处理前后纸张进行加速老化,测试老化前后纸张性能,结果表明,经纳米壳聚糖处理后纸张强度较未处理样品及纳米氢氧化钙处理样品强度保持率高,更加耐久。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多功能成像光电子能谱对纳米壳聚糖处理纸张的表面形貌、结构及N,O元素化学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纳米壳聚糖处理后纸张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膜,壳聚糖N元素结合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也是壳聚糖能起到脱酸加固作用的主要机理。3.纳米壳聚糖对纸张霉菌抑制作用研究微生物的降解同样不利于纸张长久保存,尤其是霉菌在纸张上的滋生繁衍。霉菌菌丝体对有文字记载的纸张破坏性极大,其代谢生长也是影响纸张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究纳米壳聚糖对纸张造成严重破坏的菌种的抑菌效果,进行了如下实验:①从发霉的纸张或档案书籍上挑取生长片区较大的菌种进行培养;②选取的长势旺盛的霉菌并分类,最后分离纯化;③培养霉菌观察生长情况,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物质模拟不同环境,设计对比实验;④从纯化过的霉菌菌落中挑取孢子接种在纸张上,一定时间后观察记录其生长情况。通过对比实验,观察记录纳米壳聚糖和其他保护剂在抑菌方面的效果。结果表明,纳米壳聚糖可以有效抑制酸性纸张上霉菌的生长,而纳米氢氧化钙未能起到抑制作用。4.纳米壳聚糖对酸性墨水字迹纸张加固保护研究研究了两种酸性墨水对纸张的腐蚀及纳米壳聚糖对其保护作用,通过对写有蓝黑墨水、纯蓝墨水字迹的纸张进行加速老化,其结果显示,在老化后的样品上,字迹笔划部位的纸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破损,字迹颜色出现了褪色现象。经纳米氢氧化钙处理后样品经老化后,字迹笔划部位保持完整,但字迹出现了褪色现象,纳米壳聚糖处理样品,经老化后,其字迹笔划部位的纸张未出现破损,字迹颜色变化很小。通过对老化前后纸张机械强度测试结果分析,纳米壳聚糖处理后纸张强度优于未处理及纳米氢氧化钙处理样品,耐久性得到了显着提高,对该类档案的耐久保存起到积极的作用。

漆春一[7](2012)在《医用纤维在医疗纺织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一些医用纤维的基本性能及其在医疗纺织品中的应用,提出我们应该不断发展医用材料在医疗纺织品中的应用并不断进行创新。

赵维,李建科[8](2010)在《蚕蛹壳聚糖及其在食品工业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蚕蛹是蚕丝业副产物之一,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自然资源,利用提取蛹油和蛋白后蛹壳残渣制备壳聚糖是蚕蛹综合开发利用很重要一部分。该文综述蚕蛹壳聚糖结构特征、主要性质、制备工艺、研究开发现状及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并提出一些建议。

李荣春[9](2010)在《新型季铵化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化学农药的残留问题严重影响着环境和人类健康,生物农药的开发迫在眉睫。壳聚糖无毒、无污染、可生物降解,已经成为这一方向的研究热点。目前对壳聚糖抑菌活性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分子量和脱乙酰度对其活性的影响,而对壳聚糖衍生物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壳聚糖衍生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更少。另外,由于氧自由基对机体具有巨大的损伤作用,会引起许多疾病的发生,合成抗氧化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其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威胁。因此,筛选对人体安全、高效的天然活性氧清除剂具有重要意义。壳聚糖无毒、无污染,而且本身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和提高机体免疫力、降血压、降血脂等保健功能。因此,研究开发具有更高抗氧化活性的壳聚糖衍生物,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制备了2-(卤代水杨醛缩4-氨基吡啶)-乙酰基壳聚糖衍生物、2-(卤代苯甲醛缩4-氨基吡啶)-乙酰基壳聚糖衍生物、酰化-N-三甲基壳聚糖氯化铵及2-吡啶乙酰基-N-三甲基壳聚糖氯化铵等四类共计十余种新型壳聚糖衍生物,研究了它们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黄瓜黑星病菌、桃褐腐病菌、黄瓜炭疽病菌、黄瓜枯萎病菌、茶叶炭疽病菌、芦笋茎枯病菌、杏疮痂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发现,所有衍生物的抑菌活性均强于壳聚糖原料,其中4种新型衍生物(CHPACS, BHPACS, DCBPACS, CATMCS)对于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在浓度为500μg/mL时,对某些真菌的抑制率达100 %。不同活性基团对衍生物抑菌效果的影响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卤代水杨醛缩4-氨基吡啶Schiff碱接入壳聚糖能增强其抑菌活性,特别对黄瓜黑星病菌和桃褐腐病菌,在浓度为500μg/mL时,抑制率为100 %。卤代苯甲醛中,2, 4-二氯苯甲醛缩4-氨基吡啶Schiff碱接入壳聚糖对其抑菌活性增强较明显,对所试的六种植物致病菌具有较好的抑菌广谱性,在浓度为1000μg/mL时,抑菌率均在85 %以上。N-三甲基壳聚糖氯化铵分子中接入疏水基团—酰基,可以增强其抑菌活性,且引入的基团带有卤素、苯环等活性基团效果更明显。比较本文制备的不同类型壳聚糖衍生物的抑菌活性和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DCBPACS、BTMCS和CATMCS抑菌效果最好,酰基化N-三甲基壳聚糖氯化铵(浓度为1000μg/mL时,抑菌率在80 %以上)抑菌活性虽然较DCBPACS(浓度为1000μg/mL时,抑菌率在85 %以上)稍弱,但其水溶性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宽其应用领域,因此该类壳聚糖衍生物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制备的双季铵盐—2-吡啶乙酰基-N-三甲基壳聚糖氯化铵具有强的清除羟自由基活性,与其具有较高的正电荷密度相关,而且,其制备条件温和,为壳聚糖类抗氧化剂的研制提供了可行思路。研究成果对深入开发利用甲壳资源、新型农药、新型抗氧化剂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丽华[10](2010)在《壳聚糖/纳米无机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壳聚糖(chitosan,简称CS)化学性质稳定,本身无毒,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和抗菌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材料、医药、食品及环保诸领域。但是其抗菌性受分子量,脱乙酰度,pH,浓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抗菌性能并不太理想。将具有杀菌除臭等独特功能的无机纳米材料与其复合,制备成具备良好抗菌性能的纳米复合功能材料,这成为研究的新热点。本文研究了“溶胶成膜-转化法”制备壳聚糖与纳米无机材料复合的新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分别制备出了壳聚糖/纳米氧化锌复合膜材料和壳聚糖/银/氧化锌复合膜材料;研究了碱液浓度、浸泡温度、浸泡时间等因素对复合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制备条件;采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分析、热重-差热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分析等手段对复合膜的结构、形貌及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研究了复合膜材料的透光率、溶胀率及机械性能;研究了复合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青霉、黄曲霉、根霉和酵母菌的抗菌性能。研究了壳聚糖与纳米无机物复合材料的抗菌机理,为抗菌复合材料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制的“溶胶成膜-转化”新方法为制备壳聚糖与纳米无机物的复合材料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二、β-甲壳质及其脱乙酰衍生物的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β-甲壳质及其脱乙酰衍生物的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发酵法制备甲壳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简介
    1.2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来源、结构与性质
        1.2.1 来源
        1.2.2 甲壳素的含量
        1.2.3 甲壳素的结构
        1.2.4 甲壳素的性质
    1.3 甲壳素的制备方法
        1.3.1 化学法
        1.3.2 生物法
        1.3.3 甲壳素提取的新型技术
        1.3.4 各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1.4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应用
    1.5 本试验的意义
2 高产蛋白酶和高产酸菌株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2.1.1 菌种来源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和仪器
        2.1.3.1 主要试剂
        2.1.3.2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2.1.3.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株筛选
        2.2.2 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2.2.3 PCR鉴定及核酸电泳
        2.2.4 普通琼脂糖凝胶DNA回收方法
        2.2.5 菌株鉴定
        2.2.6 蛋白酶活性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菌株筛选
        2.3.2 菌株鉴定
    2.4 本章小结
3 生物发酵法的菌株筛选
    3.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1.1 虾壳
        3.1.2 培养基
        3.1.3 试剂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虾壳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3.2.2 虾壳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2.3 虾壳中灰分含量的测定
        3.2.4 甲壳素回收试验
        3.2.5 虾壳中主要成分的测定
        3.2.6 初始的发酵条件
        3.2.7 发酵方法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虾壳中主要成分含量
        3.3.2 发酵方法的探索
        3.3.2.1 单菌发酵法
        3.3.2.2 虾壳粒径的选择
        3.3.2.3 甲壳素的收集方式
        3.3.2.4 混菌同时发酵法
        3.3.2.5 连续两步发酵法
        3.3.3 初始发酵的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微生物发酵条件的优化和评价
    4.1 试剂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筛选菌生长曲线及产酸曲线的绘制
        4.2.2 蛋白含量和灰分测定
        4.2.3 乙酰化度测定
        4.2.4 发酵优化方案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B2 菌株和L菌株的生长曲线和p H曲线
        4.3.2 B2 菌株发酵条件优化
        4.3.3 L菌株发酵条件优化
        4.3.4 B2-L混菌同时发酵条件优化
        4.3.5 B2 菌株和L菌株连续两步发酵条件的优化
        4.3.6 三种发酵方式的评价及虾壳粒径选择
        4.3.7 甲壳素的结构表征及乙酰化度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酶解法制备壳寡糖工艺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壳聚糖、壳寡糖简介
    1.2 壳寡糖制备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酶法
    1.3 壳寡糖活性
        1.3.1 抑菌活性
        1.3.2 抗炎活性
    1.4 壳寡糖应用
        1.4.1 医药领域应用
        1.4.2 食品领域应用
        1.4.3 化妆品领域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壳寡糖酶解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1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微生物源壳聚糖的制备
        2.3.2 工程菌BC002菌体制备
        2.3.3 工程菌BC002干湿比测定
        2.3.4 壳寡糖含量测定
        2.3.5 凝胶色谱法绘制标准曲线
        2.3.6 酶解工艺优化
    2.4 实验结果
        2.4.1 还原糖标准曲线绘制
        2.4.2 聚乙二醇标准曲线
        2.4.3 壳寡糖标准曲线
        2.4.4 酶解工艺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壳寡糖的分离纯化以及结构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1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3.2.2 主要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分离方法
        3.3.2 检测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壳聚糖酶分子量
        3.4.2 蛋白质标准曲线
        3.4.3 乙酸根标准曲线
        3.4.4 树脂选型及pH对吸附效果影响
        3.4.5 树脂添加量对吸附效果影响
        3.4.6 树脂吸附、醇沉结合膜分离除蛋白
        3.4.7 纳滤除盐
        3.4.8 壳寡糖冻干粉主要技术指标测定
        3.4.9 傅里叶红外数据分析
        3.4.10 X衍射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壳寡糖抑菌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1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4.2.2 主要试剂
        4.2.3 参试菌种名称及编号
        4.2.4 固体培养基
        4.2.5 基础液体培养基
        4.2.6 菌种活化及保藏条件
    4.3 实验方法
        4.3.1 脱乙酰度测定
        4.3.2 液体培养基优化
        4.3.3 生理盐水配置
        4.3.4 葡萄糖含量测定
        4.3.5 储存时间对壳寡糖颜色、抑菌活性影响
        4.3.6 菌悬液的制备
        4.3.7 糖耗测定
        4.3.8 壳寡糖溶液配置
        4.3.9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4.4 实验结果
        4.4.1 壳聚糖脱乙酰度
        4.4.2 液体培养基成分优化
        4.4.3 菌悬液的制备
        4.4.4 受试菌培养过程糖耗、吸光度、pH测定
        4.4.5 p H对不同菌的抑菌差异
        4.4.6 分子量对不同菌的抑菌活性差异
        4.4.7 脱乙酰度对不同菌的抑菌活性差异
        4.4.8 晶体类型对不同菌的抑菌活性差异
        4.4.9 储存时间对铜绿假单胞菌抑菌活性影响
    4.5 本章总结
第5章 不同来源壳寡糖细胞毒性以及体外抗敏、抗炎活性检测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1 主要实验仪器
        5.2.2 主要实验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壳寡糖对HaCaT细胞毒性实验
        5.3.2 透明质酸酶抑制率实验(抗敏实验)
        5.3.3 5-LOX抑制率实验(抗炎实验)
    5.4 实验结果
        5.4.1 壳寡糖对HaCaT细胞毒性实验
        5.4.2 透明质酸酶抑制率实验(抗敏实验)
        5.4.3 5-LOX抑制率实验(抗炎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位论文

(3)纳米甲壳素/聚乙烯醇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甲壳素概述
        1.1.1 甲壳素结构与来源
        1.1.2 甲壳素性质与提取
        1.1.3 纳米甲壳素的制备与应用
    1.2 聚乙烯醇概述
    1.3 纳米甲壳素/聚乙烯醇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意义、目的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纳米甲壳素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α-纳米甲壳素的制备
        2.2.3 α-纳米甲壳素膜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甲壳素晶须悬浊液
        2.3.2 纳米甲壳素晶须膜的光学性质和表面形貌
        2.3.3 纳米甲壳素晶须热稳定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甲壳素/聚乙烯醇复合膜的构建及其在包装材料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部分脱乙酰化的α-纳米甲壳素的制备
        3.2.3 α-纳米甲壳素/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甲壳素/聚乙烯醇复合膜改性
        3.3.2 样品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分析
        3.3.3 样品X射线衍射分析
        3.3.4 样品热稳定性能分析
        3.3.5 样品机械性能分析
        3.3.6 样品光学性能分析
        3.3.7 样品阻隔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甲壳素/聚乙烯醇复合凝胶的构建及其在药物缓释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α-纳米甲壳素的制备
        4.2.3 纳米甲壳素/聚乙烯醇复合凝胶的制备
        4.2.4 结构和形态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纳米甲壳素/聚乙烯醇复合凝胶的制备
        4.3.2 样品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3.3 纳米甲壳素的结构分析
        4.3.4 纳米甲壳素/聚乙烯醇复合凝胶结构分析
        4.3.5 纳米甲壳素/聚乙烯醇复合凝胶机械性能分析
        4.3.6 纳米甲壳素/聚乙烯醇复合凝胶溶胀及体外药物缓释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结论
    本论文创新之处
    本论文的进一步研究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漆酶/TEMPO改性壳寡糖及其对黑色素抑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甲壳素的概要
    1.2 壳聚糖的概要
        1.2.1 壳聚糖简介
        1.2.2 壳聚糖的结构
        1.2.3 壳聚糖的性质和应用
        1.2.4 壳聚糖的制备
    1.3 壳寡糖的概要
        1.3.1 壳寡糖简介
        1.3.2 壳寡糖的结构
        1.3.3 壳寡糖的性质和应用
        1.3.4 壳寡糖改性的研究进展
    1.4 漆酶/TEMPO体系的概要
        1.4.1 漆酶的介绍
        1.4.2 漆酶介体体系介绍
        1.4.3 TEMPO介体介绍
    1.5 黑色素的相关概要
        1.5.1 酪氨酸酶的简介
        1.5.2 黑色素产生的过程
        1.5.3 黑色素的抑制原理
        1.5.4 美白的历史
        1.5.5 美白产品的介绍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7 本课题创新点
    1.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氧化壳寡糖的制备
    2.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检测
    2.5 核磁共振(~(13)C NMR)检测
    2.6 离子色谱的测定
    2.7 抑制黑色素性能检测
    2.8 抑制酪氨酸酶的动力学研究
    2.9 不同羧基含量的氧化壳寡糖对黑色素的抑制效果
    2.10 氧化壳寡糖对黑色素抑制机理的检测
    2.11 抗氧化性能的检测
        2.11.1 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
        2.11.2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2.12 样品毒理性实验
    2.13 反应条件的探究
        2.13.1 TEMPO用量的探究
        2.13.2 缓冲溶液pH的探究
        2.13.3 反应温度的探究
        2.13.4 反应时间的探究
3 结果与讨论
    3.1 氧化壳寡糖的结构表征
        3.1.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1.2 ~(13)C NMR谱分析
    3.2 氧化壳寡糖对黑色素的抑制效果分析
    3.3 氧化壳寡糖对酪氨酸酶抑制的动力学分析
    3.4 不同羧基含量的氧化壳寡糖对黑色素抑制的效果
    3.5 氧化壳寡糖对黑色素抑制机理的分析
    3.6 氧化壳寡糖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3.7 样品的安全性分析
    3.8 探究反应条件的结果分析
4 结论
    4.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5)漆酶/TEMPO体系氧化棉纤维接枝壳聚糖制备抗菌纤维(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2 漆酶/TEMPO体系氧化纤维素
    1.3 氧化纤维素与壳聚糖接枝
    1.4 检测方法
        1.4.1 FT-IR分析
        1.4.2 SEM及能谱分析
        1.4.3 接枝产物壳聚糖含量分析
        1.4.4 抗菌性检测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红外光谱分析
    2.2 SEM及能谱分析
    2.3 接枝产物壳聚糖含量分析
    2.4 抗菌性分析
3 结论

(6)纳米壳聚糖对纸质文物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纸张病害成因简介
    1.2 纸质文物保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纸张保护方法
        1.2.2 非水溶液脱酸加固应用历程
        1.2.3 纸质文物除菌领域研究进展
        1.2.4 档案字迹保护
    1.3 纳米壳聚糖的制备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意义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纳米壳聚糖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纳米壳聚糖的制备
        2.2.3 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学方法制备纳米壳聚糖
        2.3.2 物理方法制备纳米壳聚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米壳聚糖对纸张脱酸加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纳米壳聚糖分散液的制备
        3.2.3 纳米氢氧化钙分散液的制备
        3.2.4 纸张样品处理
        3.2.5 加速老化
        3.2.6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分散剂的选择
        3.3.2 纳米壳聚糖在异丙醇中分散效果
        3.3.3 球磨前后壳聚糖分子在熟宣纤维分布
        3.3.4 纳米壳聚糖对熟宣纸张的脱酸加固研究
        3.3.5 纳米壳聚糖处理纸张接触角变化
        3.3.6 纳米壳聚糖处理前后纸张微观形貌变化
        3.3.7 纸张与纳米壳聚糖之间的相互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壳聚糖对纸张的防霉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材料
        4.2.2 纸张霉菌收集培养及分离纯化
        4.2.3 菌悬液的制备
        4.2.4 纳米壳聚糖对黑曲霉在培养基中的抑制实验
        4.2.5 纳米壳聚糖对纸张上不同霉菌的抑制实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黑曲霉在不同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情况
        4.3.2 不同保护剂处理的纸张对黑曲霉的抑制作用
        4.3.3 保护剂对纸张中其他常见霉菌的抑制作用
        4.3.4 抑菌机理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纳米壳聚糖对墨水字迹保护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5.2.2 含墨水字迹实验样品制作及处理
        5.2.3 浸泡墨水纸张样品制作及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两种墨水字迹对纸张的腐蚀作用
        5.3.2 墨水字迹的保护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医用纤维在医疗纺织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医用纤维的性能
    2.1 医用海藻纤维
    2.2 甲壳素纤维
    2.3 脱乙酰甲壳质纤维
    2.4 聚乳酸纤维
    2.5 PHA
    2.6 改性Lyocell纤维
    2.7 Superld医用纤维
3 结论

(8)蚕蛹壳聚糖及其在食品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蚕蛹壳聚糖结构特征及主要性质
    1.1 壳聚糖结构特征
    1.2 蚕蛹壳聚糖主要性质
2 蚕蛹壳聚糖制备工艺及研究现状
    2.1 蚕蛹壳聚糖制备工艺
    2.2 蚕蛹壳聚糖研究开发现状
3 蚕蛹壳聚糖在食品工业中应用
    3.1 食品防腐剂
    3.2 果蔬保鲜剂
    3.3 液体产品澄清剂
    3.4 保健食品添加剂
4 结束语

(9)新型季铵化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甲壳质/壳聚糖简介
    1.2 甲壳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2.1 壳聚糖的酰基化改性及其应用
        1.2.2 壳聚糖的季铵化改性及其应用
    1.3 农业杀菌剂和壳聚糖类抗氧化剂的发展趋势
        1.3.1 农业杀菌剂的发展情况
        1.3.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1.4 壳聚糖在农业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4.1 作为土壤改良剂
        1.4.2 作为果蔬保鲜剂
        1.4.3 作为种子包衣剂
        1.4.4 作为生物降解地膜
        1.4.5 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1.4.6 壳聚糖对农业病菌的抑制作用
        1.4.7 壳聚糖抑菌活性的影响因素
        1.4.8 壳聚糖抑菌机理探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2-(卤代水杨醛缩4-氨基吡啶)-乙酰基壳聚糖的制备及抑菌活性研究
    2.1 2-吡啶乙酰基壳聚糖(PACS)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2.1.1 原料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结果与讨论
    2.2 2-(卤代水杨醛缩4-氨基吡啶)-乙酰基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抑菌活性研究
        2.2.1 原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卤代苯甲醛缩4-氨基吡啶)-乙酰基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抑菌活性研究
    3.1 原料与仪器
        3.1.1 原料
        3.1.2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2-(卤代苯甲醛缩4-氨基吡啶)-乙酰基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
        3.2.2 红外光谱分析
        3.2.3 核磁光谱分析
        3.2.4 抑菌活性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2-(卤代苯甲醛缩4-氨基吡啶)-乙酰基壳聚糖衍生物的结构
        3.3.2 2-(卤代苯甲醛缩4-氨基吡啶)-乙酰基壳聚糖衍生物的抑菌活性
    3.4 2-(卤代水杨醛缩4-氨基吡啶)-乙酰基壳聚糖与2-(卤代苯甲醛缩4-氨基吡啶-乙酰基壳聚糖活性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酰化 N-三甲基壳聚糖氯化铵的制备及其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原料与仪器
        4.1.1 原料
        4.1.2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分子量的测定
        4.2.2 脱乙酰度的测定
        4.2.3 酰化N-三甲基壳聚糖氯化铵的制备
        4.2.4 红外光谱分析
        4.2.5 抑菌活性测试
        4.2.6 清除·OH 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酰化N-三甲基壳聚糖氯化铵衍生物的结构
        4.3.2 酰化N-三甲基壳聚糖氯化铵衍生物的抑菌活性
        4.3.3 清除·OH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吡啶乙酰基-N-三甲基壳聚糖氯化铵的制备及其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5.1 原料与仪器
        5.1.1 原料
        5.1.2 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2-吡啶乙酰基-N-三甲基壳聚糖氯化铵(PATMCS)的制备
        5.2.2 红外光谱分析
        5.2.3 核磁光谱分析
        5.2.4 抑菌活性测试
        5.2.5 清除·OH 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ATMCS 的结构
        5.3.2 PATMCS 的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5.3.3 PATMCS 清除·OH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壳聚糖/纳米无机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前言
    1.1 壳聚糖的基本概述
    1.2 壳聚糖的物理改性
    1.3 壳聚糖的化学改性
        1.3.1 N-烷基化
        1.3.2 酰化
        1.3.3 羧基化
        1.3.4 酸酯化
    1.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1.4.1 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1.4.2 在饲料添加剂方面的应用
        1.4.3 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4.4 在化工方面的应用
        1.4.5 在环保材料方面的应用
    1.5 壳聚糖/无机物的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6 壳聚糖的抗菌机理
    1.7 壳聚糖的抑菌性能影响因素
        1.7.1 分子量
        1.7.2 浓度
        1.7.3 脱乙酰度
        1.7.4 pH 值和金属离子
        1.7.5 晶体形状
        1.7.6 菌株本身
    1.8 氧化锌的抗菌性综述
        1.8.1 氧化锌的光催化机理
        1.8.2 氧化锌的抗菌机理
    1.9 银的抗菌机理
        1.9.1 银离子抗菌活性
        1.9.2 纳米银与氧化锌复合后的抗菌机理
    1.10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1.10.1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10.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10.3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2 章 实验方法及测试原理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复合膜材料的表征方法及原理
        2.2.1 热重分析(TGA)
        2.2.2 红外光谱分析(IR)
        2.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UV-vis)
        2.2.4 密闭微波消解系统(MARS)
        2.2.5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AAS)
        2.2.6 X 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
        2.2.7 扫描电镜分析(SEM)
        2.2.8 X 射线能谱分析(EDS)
        2.2.9 透射电镜分析(TEM)
    2.3 复合膜材料的透光率测试
    2.4 复合膜材料的溶胀率测试
    2.5 复合膜材料的机械性能测试
    2.6 复合膜材料的抑菌性能测试
        2.6.1 对细菌的抑菌性能测试
        2.6.2 对真菌的抑菌性能测试
第3 章 壳聚糖/纳米氧化锌复合膜的制备
    3.1 溶胶成膜-转化法制备壳聚糖/纳米ZnO 复合膜的基本原理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3.2.2 壳聚糖/纳米ZnO 复合膜的制备
    3.3 制备条件对产品的影响
        3.3.1 碱液浓度对产品的影响
        3.3.2 浸泡温度对产品的影响
        3.3.3 浸泡时间对产品的影响
    3.4 产物中氧化锌含量分析
    3.5 产物的表征
        3.5.1 XRD 分析
        3.5.2 红外光谱分析
        3.5.3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3.5.4 扫描电镜和电子能谱分析
        3.5.5 TG 分析
        3.5.6 溶胀率(Q)分析
        3.5.7 机械性能分析
    3.6 小结
第4 章 壳聚糖/银/氧化锌复合膜的制备
    4.1 制备壳聚糖/Ag/ZnO 复合膜的基本原理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4.2.2 壳聚糖/Ag/ZnO 复合膜的制备
    4.3 产物的表征
        4.3.1 XRD 分析
        4.3.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4.3.3 扫描电镜及电子能谱分析
        4.3.4 TG 分析
        4.3.5 溶胀率分析
        4.3.6 机械性能分析
    4.4 小结
第5 章 壳聚糖/纳米氧化锌和壳聚糖/银/氧化锌复合膜的抑菌性能研究
    5.1 壳聚糖/纳米ZnO 复合膜的抑菌性能及抑菌机理分析
    5.2 壳聚糖/Ag/ZnO 复合膜的抑菌性能及抑菌机理分析
    5.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β-甲壳质及其脱乙酰衍生物的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发酵法制备甲壳素的研究[D]. 王琪鑫.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2]酶解法制备壳寡糖工艺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D]. 耿懂懂.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
  • [3]纳米甲壳素/聚乙烯醇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 彭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漆酶/TEMPO改性壳寡糖及其对黑色素抑制机理的研究[D]. 甄小琴.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5]漆酶/TEMPO体系氧化棉纤维接枝壳聚糖制备抗菌纤维[J]. 周志敏,裴继诚,刘海棠,卜鑫,张方东,王菁,甄小琴,聂双喜. 功能材料, 2018(06)
  • [6]纳米壳聚糖对纸质文物保护研究[D]. 杨春.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7]医用纤维在医疗纺织品中的应用[J]. 漆春一. 中国纤检, 2012(15)
  • [8]蚕蛹壳聚糖及其在食品工业应用[J]. 赵维,李建科. 粮食与油脂, 2010(09)
  • [9]新型季铵化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 李荣春.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6)
  • [10]壳聚糖/纳米无机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李丽华. 湘潭大学, 2010(06)

标签:;  ;  ;  ;  

β-甲壳素及其脱乙酰衍生物的性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