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并行审计技术与高校内部审计(论文文献综述)
付旻敏,郑新红[1](2022)在《大数据视角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思路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校园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已成为实现大数据时代审计免疫功能的必然要求,和履行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完善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必要性,在总结实施目标和平台主要模块的基础上,分析其面临的现状并提出了一系列优化建议,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杨超,吕涵[2](2022)在《一种嵌入式并行审计取证方法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并行审计技术是企业信息化背景下一种用于在线审计取证的技术框架。本文针对并行审计取证困难的现状,在全面分析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库触发器的嵌入式并行审计取证方法。该方法同时具有快照和系统控制审计复核文件两种功能,具有支持审计程序后期嵌入、对业务系统影响小、易实施、安全等特点。文章通过审计程序嵌入前后的系统性能对比,揭示嵌入式审计程序具有良好的并行效果。
王适达[3](2021)在《高校行政部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各大高校建设规模以及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建设发展,需要以强大的现代信息技术来全面支撑,以促进高等教育在时代的需求下能够稳定发展。内部审计是高校行政部门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审计信息化已经建设发展多年,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新形势下,需要全面正视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才能够进一步推动高校行政部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因此,本文将着重对高校行政部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展开全面的分析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牛红红[4](2021)在《浅谈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提升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受到大数据环境的影响,需要不断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强,使得传统的审计方式方法受到挑战,而审计方式方法也遇到了信息化的机遇,高校审计工作应转变传统观念,利用信息技术和高科技,发挥高校审计工作的作用,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做好高校内部的经济管理,落实好经济责任。本文主要结合大数据环境对高校审计工作的影响,分析了当前审计工作面临的困难,探讨了大数据环境下提升高校审计工作的有效对策。
唐乐[5](2020)在《新时代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再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如何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从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思考背景、解析薄弱环节问题出发,提出构建具有实质性独立的内部审计框架、常态化推进实施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科技强审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方法手段、以高校治理为框架改革内部审计制度、落实审计整改加强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等五个方面的再思考。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李佳宇[7](2019)在《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质量决定知识创造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和速度,对振兴非洲经济,提升非洲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质量保障是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内容之一,它随着高等教育一体化战略的全面推进逐渐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各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也逐步兴起。在此背景下,对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中国进一步与非洲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推进中非教育合作的内涵式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法,首先对非洲不同层次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进行了剖析。其次,从国别层次探究了这些政策的影响力。然后,分析了这些政策的特点、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结合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促进中非高等教育合作。论文的第一章对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产生和发展的内外部背景进行了分析。外部背景主要是从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实践的视角来考察,内部背景主要是以非洲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供求关系为视角,对非洲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力资源水平的现状、非洲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及其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第二章是从大陆层次考察了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这一层次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主要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和德国的援助与支持下,由非盟、非洲大学协会、非洲远程教育理事会和非洲教育发展协会共同制定和推动实施的。目前,非洲大陆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是在非盟与欧盟战略伙伴关系下,以非盟提出的“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认证一体化战略”为指导,具体包括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和其他一系列辅助性实践政策。这些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处于初步制定和试点完善阶段,有待进一步被推介和实施。第三章是从次区域层次考察了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这一层次的政策包括:一是由非洲及马达加斯加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和实施的中西部非洲及马达加斯加地区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二是由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制定和实施的东部非洲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三是由阿拉伯大学协会、阿拉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和创新性学习和知识策略定制中心共同制定和实施的北部非洲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四是由南部非洲共同体、南部非洲地区大学协会和南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共同推动的南部非洲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践。除南部非洲外,其他次区域的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都较为丰富,具体包括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性政策(即质量保障标准)和促进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调、交流、能力建设、意识培养等的辅助性政策。南部非洲有区域一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意识,但还未颁布实质性的政策。第四章是从国别层次考察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影响力,即政策的实施效果。通过对非洲国别层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后,选取埃塞俄比亚和乌干达作案例,全面探索了两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背景、组织机构、质量保障标准、模式、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地理位置上同处东部非洲的两国做横向比较,探究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影响力。埃塞俄比亚在东非,甚至整个非洲来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它并没有受到任何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影响,始终都处于一种独立自主发展的状态。乌干达则完全相反,它是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的主力国家之一,在制定和实施东非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论文的第五章,总结和分析了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和成效。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制定、性质、目标、内容、实施等五方面(详见研究结论)。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成效主要是初步建立了区域一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内的组织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运行体系均随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逐步完善,区域一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话语体系初步形成;各区域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会议、培训、工作坊、评估和认证活动规模逐渐扩大,频次逐渐增加;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国家和高校)的质量保障意识得到较大提升。论文的最后一章,总结分析了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为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提出了政策建议。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陆和次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间权威性、约束力、财政能力等的强弱差距导致各组织机构间存在矛盾和冲突,进而影响政策的实施;二是国别及其院校间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和积极性存在差距;三是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政策的实施和完善面临着质量保障人力资源及专业能力不足和质量保障资金及来源不足的问题。为此,建议我国通过建立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合作,开展对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技术援助和参与国际组织对非高等教育援助项目等路径,与非洲开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可分为大陆和次区域两个层次。具体而言,除南部非洲外,非洲大陆、中西部非洲及马达加斯加地区、东部非洲、北部非洲均有各自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其中,大陆层次的政策表现出自上而下、跨越式的特点,而次区域的政策带有明显的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发展的特征。第二,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具有较强的区域独立性,相互间联系很少,甚至可以说各次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间无关联。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影响力具有区域局限性,还有待通过政策实施进一步强化政策的影响力。第三,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一是政策制定动机的多重性、制定机构和程序的一致性;二是按政策性质,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都可被划分为标准性政策和辅助性政策,其中标准性政策是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核心内容,具有较强的参考性,辅助性政策则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三是政策目标都具有基础性、可操作性和发展性;四是标准性政策内容具有一致性和全面性,辅助性政策内容具有多样性;五是政策实施路径上以评估为主,交流性活动和能力培训为辅,政策实施范围具有绝对限定性和相对广泛性;六是政策成效的系统化、数字化和意识化。第四,研究发现,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为立足点,援助或与非洲合作的国家和组织并不多。德国是最活跃的参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建设的国家,与之比较,我国作为援助非洲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参与非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或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这与我国已积累得丰富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经验不符。在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下,我国应围绕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制定和实施需求,尽快与非洲开展高教质量保障合作。
沈琦敏,张媛媛,王素梅[8](2019)在《基于并行技术的政策跟踪审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梳理并行审计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政策跟踪审计在我国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并行审计技术在政策跟踪审计中的应用逻辑和实施框架,认为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在于实时审计,而并行审计技术具备实时采集审计证据的特点,通过构建SCARF程序模块和业务实践记录程序能够使政策跟踪审计介入节点前移,使得并行技术在内部审计开展政策跟踪项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为实时有效地开展审计查证、提升审计结果决策服务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蒋荣[9](2019)在《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化改革力度的日渐加大和国际合作增多,市场规则愈加公开、透明和开放。同时,企业面临着愈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生产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迫使企业积极参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的竞争。因此,企业必须构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来深化改革。内部审计作为建设项目中一项重要的监督和完善内部控制的产物,被认为是组织自身的“免疫系统”,我国政府积极出台各项方针政策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还通过修订相关准则来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完善。高效的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能够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而且能够降低项目审计风险,强化内部控制和约束机制,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保障项目的平稳运行。由于建设项目存在着生产参与部门众多、组织结构复杂、作业连续性高、资金密集度高等特点,加上内部审计信息不对称、内审机构的重视程度不够、内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不高等多种现实问题导致内审质量普遍不高,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不利于项目持久、健康地发展。因此,建设项目必须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避免审计失败是企业内部审计亟需解决的。本文基于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理论分析,对油田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包括如下内容: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概述国内外关于审计风险理论研究现状,对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进行了说明。其次,详细阐述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概念及特点,分析建设项目内部审计以及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内部审计风险评价工作流程等相关理论。再次,在通过对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总体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整理和分析出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主要风险因素,结合调查法的结果,对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因素进行了筛选和分析,最终确定了由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的总水平为目标层,审计环境风险、审计策略及方法风险、审计项目风险和内审人员能力风险为准则层以及17个具体指标组成的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和确定风险等级,其中确定指标权重选用层次分析法。最后本文选择江苏油田分公司负责实施设计施工的昆仑燃气浙江分公司长兴-湖州输气管道工程对其进行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根据建设项目4个准则层的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大小排序,案例项目内部审计风险影响等级排序为:审计项目风险>审计策略及方法风险>内审人员能力风险>审计环境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从组织、制度、人员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王超楠[10](2019)在《浅论加速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及策略》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内部审计领域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促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迈进,而目前企业现行的内部审计大多还仅停留在手工化向信息化转变的初级阶段,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变革和创新发展。本文从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出发,探讨加速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及策略,旨在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计算机并行审计技术与高校内部审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并行审计技术与高校内部审计(论文提纲范文)
(1)大数据视角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思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
2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2 微观环境分析 |
3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目标 |
3.1 审计方法从“手工审计”到“大数据审计”转变 |
3.2 审计方式从“现场审计”到“联网审计”转变 |
3.3 项目管理从“线下管理”到“实时监控”转变 |
3.4 审计职能从“监督检查”到“服务咨询”转变 |
4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主要模块 |
4.1 审计管理平台 |
4.2 审计作业平台 |
4.3 数据式审计分析平台 |
5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
5.1 数据采集不顺畅 |
5.2 系统程序不灵活 |
5.3 系统应用成负担 |
5.4 综合能力待提高 |
6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优化建议 |
6.1 健全数据采集机制 |
6.2 优化平台流程设计 |
6.3 推动线上平台应用 |
6.4 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
6.5 加强内审队伍建设 |
6.6 促进高校交流沟通 |
(2)一种嵌入式并行审计取证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并行审计技术研究现状 |
三、基于数据库触发器的并行审计方法 |
(一)并行审计实施技术要求 |
(二)基于数据库触发器的嵌入式并行审计方法 |
四、并行审计在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
(一)项目背景与内部审计目的 |
(二)基于数据库触发器的并行审计实施 |
(三)审计效果 |
(四)并行性分析 |
五、结论与展望 |
(3)高校行政部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行政部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
(一)高校行政部门内部审计对象和范围逐渐扩大 |
(二)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着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
(三)内部审计的革新离不开信息技术 |
二、高校行政部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
(一)审计部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
(二)硬件系统设施建设 |
(三)审计部门内在转型需求不够明确,缺乏信息化发展动力 |
三、高校行政部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路径 |
(一)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
(二)加强审计专有软件的开发应用 |
(三)建立健全的激励考核评价机制 |
(四)完善审计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 |
(五)提高内审地位,加强信息化建设 |
四、结语 |
(4)浅谈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提升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大数据环境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 |
1.1 节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
1.2 实现审计工作方法创新,提升对数据的利用 |
1.3 可以增强审计功能与绩效 |
1.4 提高内部审计信息质量 |
2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开展内部审计面临的困难 |
2.1 内部审计信息化观念落后 |
2.2 缺乏专业的审计人才 |
2.3 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不完善 |
3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提升内部审计信息质量的方法 |
3.1 转变传统审计观念,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
3.2 积极引进和培养审计专业人才 |
3.3 健全审计信息化制度,构建内部审计平台 |
4 结语 |
(5)新时代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思考背景 |
二、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薄弱环节问题 |
(一)内部审计机构实质性独立问题 |
(二)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三)审计方法手段相对落后 |
(四)内部审计制度不规范不健全 |
(五)审计结果的运用不充分 |
三、新时代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路径 |
(一)构建具有实质性独立的内部审计框架 |
(二)常态化推进实施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
(三)科技强审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方法手段 |
(四)以高校治理为框架改革内部审计制度 |
(五)落实审计整改加强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 |
四、结语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7)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1.高等教育质量及其保障引起广泛关注 |
2.非洲高等教育潜力挖掘中应注重质量保障 |
3.非洲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凸显 |
4.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非洲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
5.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应有之意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一)区域一体化 |
1.区域化与一体化 |
2.区域一体化 |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1.高等教育质量 |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
3.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三、研究综述 |
(一)关于非洲一体化的研究 |
1.关于泛非主义与非洲一体化的研究 |
2.关于非洲一体化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的研究 |
3.关于非洲一体化组织的研究 |
4.关于非洲一体化内容的研究 |
5.关于非洲一体化问题与挑战的研究 |
(二)关于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研究 |
1.关于相互依存理论的研究 |
2.关于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历程及进展的研究 |
3.关于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政策、组织机构和问题等的研究 |
(三)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
1.关于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 |
2.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背景的研究 |
3.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研究 |
4.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的研究 |
5.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的研究 |
6.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方法、手段的研究 |
(四)关于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研究 |
1.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
2.关于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
3.关于欧盟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
4.关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的研究 |
5.关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及政策等的研究 |
6.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高等教育发展及其质量保障的研究 |
7.关于中西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
8.关于东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
9.关于非洲国别层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
10.关于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对国别影响的研究 |
(五)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调查研究法 |
3.比较研究法 |
第一章 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产生和发展背景 |
一、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一体化实践的影响 |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各区域签署高等教育互认公约 |
(二)区域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相继成立 |
(三)全球各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实践频繁 |
1.欧洲建立起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2.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增多 |
3.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开始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
二、非洲经济发展亟需高等教育提供人力资源 |
(一)非洲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总体水平低 |
1.21世纪以来非洲经济增长持续性较好 |
2.非洲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低 |
(二)非洲人力资源水平低且发展能力弱 |
1.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低 |
2.发展基础弱且高技能人才短缺 |
三、非洲高等教育扩张及其私有化凸显质量问题 |
(一)公立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能力有限 |
(二)私立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 |
四、非洲高等教育普遍存在质量问题 |
(一)教育教学资源欠缺无法保障基本教学活动 |
1.基础设施普遍不完善 |
2.师资匮乏且水平不足 |
(二)学生相关问题层出不穷拉低办学效益 |
1.生源质量普遍下降 |
2.学生学科分布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称 |
3.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剧增 |
(三)高层次人才培养及科研能力弱 |
1.博士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
2.大学科研人员比例低及科研能力弱 |
五、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非洲大陆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一、域外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一体化的政策 |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政策 |
1.教科文组织对非高等教育援助概述 |
2.推动非洲国家履行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公约 |
3.委托泛非组织举办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会议及系列研讨会 |
4.支持深圳市政府启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计划” |
(二)欧洲有关组织和国家的相关政策 |
1.欧洲-非洲质量连接试点项目 |
2.欧盟-非盟“调适非洲”项目 |
3.欧盟协助非盟发起“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一体化战略” |
4.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参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制定 |
5.德国通过学术交流服务中心以技术性援助参与 |
二、泛非组织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一)非盟的相关政策 |
1.提出指导性的“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一体化战略” |
2.组建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服务机构 |
3.制定非洲大陆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
4.提出和推行“泛非高等教育质量分级机制” |
5.绘制《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调研报告》 |
6.开展质量保障咨询考察和机构审查活动 |
7.开办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培训课程 |
8.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专家库提供政策咨询 |
(二)非洲大学协会的相关政策 |
1.《战略计划》中的一体化质量保障政策 |
2.成立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 |
3.协助非盟推进“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一体化战略” |
(三)非洲远程教育理事会的远程教育一体化实践 |
1.已有远程教育一体化质量保障意识暂未形成政策文本 |
2.成立非洲开放和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机构 |
(四)非洲教育发展协会的一体化意识及实践 |
三、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洲次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一、中西非及马达加斯加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一)非洲及马达加斯加高等教育委员会 |
(二)委员会战略发展计划中的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目标 |
(三)中西非及马达加斯加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标准 |
(四)中西非及马达加斯加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辅助性政策 |
1.文凭互认与等值计划 |
2.非洲传统药典与医学计划 |
3.非洲国家咨询委员会计划 |
4.高级教师选拔考试制度 |
5.国际学术荣誉勋章计划 |
(五)中西非及马达加斯加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实施 |
1.院校自评与委员会评估和认证相结合的模式 |
2.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 |
二、东部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一)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 |
(二)建成东非高等教育区为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目标 |
(三)东非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标准 |
(四)东非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辅助性政策 |
1.实施“学术人员交流项目” |
2.启动“学术项目基准” |
3.制定并实施《东非高等教育资格框架》 |
4.积极寻求资助伙伴促进科研和创新发展 |
(五)东非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实施 |
1.高校自评结合政府外部评估和认证的模式 |
2.支持成立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 |
3.持续开展“能力建设及敏感性”培训 |
4.举办“学术-公-私伙伴关系及论坛和展览” |
5.组建学术主题集群 |
三、南部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一)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等领导组织 |
1.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
2.南部非洲地区大学协会 |
3.南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 |
(二)无明确政策指导的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实践 |
1.制定并推进《教育与和培训协议》 |
2.建立技术认证委员会 |
3.举办南部非洲大学领导对话和能力建设工作坊 |
4.组织南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会议 |
四、北部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一)阿拉伯大学协会等领导组织 |
1.阿拉伯大学协会 |
2.阿拉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 |
3.创新性学习和知识策略定制中心 |
(二)以提升阿拉伯高校质量为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目标 |
(三)北非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标准 |
(四)北非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辅助性政策 |
1.设立科学研究奖 |
2.制定“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资格框架” |
3.实施“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调查研究” |
(五)北非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实施 |
1.以高校内部评估结合多元化外部审计为模式 |
2.组织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会议 |
3.举办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坊 |
4.开展认证与评估能力培训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洲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一、非洲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述 |
(一)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简史 |
(二)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总体情况 |
1.在国家层次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非洲国家 |
2.在国家层次没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非洲国家 |
二、案例研究:埃塞俄比亚 |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背景 |
1.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历史回顾 |
2.埃塞俄比亚教育改革及现行学制 |
3.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的质量 |
4.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合法性 |
5.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兴起 |
(二)“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障组织结构 |
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决策者——教育部 |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持者——高等教育质量相关保障局 |
3.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者——高校 |
(三)以高校内部审计和政府质量审计为模式 |
(四)质量保障标准以6点分制量化 |
(五)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办公室的设立是主要成效 |
(六)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
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缺乏自主权 |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专业性不足 |
3.公立高校质量保障积极性有待提高 |
三、案例研究:乌干达 |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背景 |
1.乌干达高等教育历史回顾 |
2.乌干达现行学制 |
3.乌干达高等教育的质量 |
4.乌干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合法性 |
5.乌干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兴起与变革 |
(二)“四位一体”的质量保障组织结构 |
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决策者——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 |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持者与实践者——高校 |
3.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协调者——乌干达大学质量保障论坛 |
4.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支持者——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 |
(三)以高校质量控制和高等教育委员会外部审核认证为模式 |
(四)质量保障标准分级设计 |
(五)年度高等教育学历与资格评估和认证是主要成效 |
(六)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 |
1.质量审计周期过长 |
2.质量保障的经费不足 |
3.私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可持续性差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与成效 |
一、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 |
(一)政策制定的特点 |
1.政策制定动机的多重性 |
2.政策制定机构和程序的一致性 |
(二)政策性质的特点 |
1.标准性政策的参考性 |
2.辅助性政策的实践性 |
(三)政策目标的特点 |
1.目标设置强调基础性和可操作性 |
2.目标注重发展性 |
3.目标带有区域差异性 |
(四)政策内容的特点 |
1.标准性政策内容的一致性和全面性 |
2.辅助性政策内容的多样性及其同质性 |
(五)政策实施的特点 |
1.以内外部结合的评估为根本路径 |
2.以交流性活动和能力培训为辅助路径 |
3.政策实施范围的绝对限定性和相对广泛性 |
二、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成效 |
(一)初步建立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二)政策实施中取得的成绩可数字化呈现 |
(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利益相关者的质量保障意识增强 |
第六章 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问题、原因及中非合作建议 |
一、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
(一)各层次高教质量保障组织机构间的矛盾与冲突 |
1.泛非高教质量保障组织机构权威性、约束力和财政能力弱 |
2.次区域高教质量保障组织机构权威性、约束力及与国别、院校联系强 |
3.国别和院校间高教质量保障能力和积极性存在差距 |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客观条件普遍不足 |
1.质量保障人力资源及专业能力不足 |
2.质量保障资金及其来源不足 |
二、关于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的建议 |
(一)中国参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一体化的必要性 |
1.中国在非洲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 |
2.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一体化是中非合作的新机遇 |
(二)建立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战略伙伴关系 |
1.签署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备忘录 |
2.加快中非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进程 |
3.增进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交流与互动 |
(三)加强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合作 |
1.举办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研讨会 |
2.组办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培训班 |
(四)开展对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技术援助 |
1.建立中-非联合评估认证机制 |
2.实施非洲高校质量保障信息化试点工程 |
3.对非援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技术专家 |
(五)参与国际组织对非高等教育援助项目 |
1.延续教科文组织深圳基金项目 |
2.推进世界银行“非洲高教卓越中心”科研质量保障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类 |
二、外文类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非盟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
附录3 非洲开放和远程高等教育机构与项目质量保障标准 |
附录4 非洲及马达加斯加高教委员会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
附录5 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
附录6 阿拉伯大学协会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
附录7 埃塞俄比亚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
附录8 乌干达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并行技术的政策跟踪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并行审计技术的发展 |
(一)并行审计技术的萌芽和发展阶段 |
(二)并行审计技术的成熟阶段 |
二、政策跟踪审计在我国的实践 |
三、并行审计技术应用于政策跟踪审计的应用逻辑 |
(一)内部审计开展政策跟踪审计的着力点 |
1. 政策执行的合规性。 |
2. 政策执行的效果情况。 |
3. 政策执行主体的责任落实情况。 |
(二)并行审计技术与政策跟踪审计的有效融合 |
1. 建立SCARF程序模块。 |
2. 建立业务事件记录程序采集数据。 |
3. 数据关联分析。 |
四、并行审计技术在政策跟踪审计中的实施框架 |
(一)根据判断规则发现政策执行的违规性问题 |
(二)根据业务数据库评价政策执行效果 |
(三)根据业务系统的同步过程探寻问题根源 |
五、结论与展望 |
(9)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2 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
2.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概念、特征及作用 |
2.1.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涵义 |
2.1.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特征 |
2.1.3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作用 |
2.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基本理论 |
2.2.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类型 |
2.2.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程序 |
2.2.3 内部控制理论 |
2.2.4 审计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概述 |
2.3.1 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相关概念 |
2.3.2 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目标 |
2.3.3 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流程 |
2.4 研究方法 |
2.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可行性 |
2.4.2 模糊综合评价概述 |
2.4.3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
2.4.4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指标构建 |
3.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影响因素总体分析 |
3.1.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特殊性 |
3.1.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存在风险 |
3.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因素选取来源及分析 |
3.2.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因素选取来源 |
3.2.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影响因素选取分析 |
3.3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因素的筛选 |
3.3.1 问卷的编制 |
3.3.2 问卷发放与实施 |
3.3.3 结果分析 |
3.4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4.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4.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指标定义 |
3.4.3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4 案例分析 |
4.1 项目基本情况 |
4.1.1 项目背景 |
4.1.2 项目概况 |
4.1.3 案例项目实施组织——江苏油田的组织结构 |
4.1.4 江苏油田内部审计组织 |
4.1.5 项目方案及主要工程量 |
4.1.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4.2 项目内部审计分析 |
4.2.1 总投资分析 |
4.2.2 项目审计分析基本内容 |
4.2.3 成本费用计算及分析 |
4.3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3.1 确定评价对象因素集 |
4.3.2 模糊综合评价集的设定 |
4.3.3 计算各级指标权重 |
4.3.4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矩阵 |
4.3.5 内部审计风险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4.3.6 结果分析 |
4.4 内审风险多级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
4.4.1 风险管理重要性排序分析 |
4.4.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风险结果 |
4.5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文不足之处和展望 |
附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浅论加速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
1.1 内部审计 |
1.2 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目标 |
1.3 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 |
2 加速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
2.1 加速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创新发展和内部审计变革的要求 |
2.2 加速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对内部经营管理系统进行整合的需要 |
2.3 加速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有效管理的要求 |
3 加速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
3.1 加大宣传力度,保障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持 |
3.2 加快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功能强大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 |
3.3 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 |
3.4 加强内部审计人才培养,以适应信息化的步伐 |
四、计算机并行审计技术与高校内部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视角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思路探析[J]. 付旻敏,郑新红. 现代商贸工业, 2022(02)
- [2]一种嵌入式并行审计取证方法及其应用[J]. 杨超,吕涵. 财会通讯, 2022(01)
- [3]高校行政部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研究[J]. 王适达.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1(12)
- [4]浅谈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提升对策[J]. 牛红红. 经济管理文摘, 2021(22)
- [5]新时代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再思考[J]. 唐乐.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0(08)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研究[D]. 李佳宇.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1)
- [8]基于并行技术的政策跟踪审计研究[J]. 沈琦敏,张媛媛,王素梅. 财务与会计, 2019(23)
- [9]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研究[D]. 蒋荣. 扬州大学, 2019(06)
- [10]浅论加速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及策略[J]. 王超楠. 中国商论, 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