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提高混气色素炭黑品质、降低成本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胡康生[1](2020)在《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营销策略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各项产业政策和更严格的环保措施不断出台;功能性树脂作为工业涂料生产的重要原料,其发展也面临着较大挑战。浩特公司作为较早经营功能性树脂产品的化工企业,如何尽快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以赢得先机,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成为其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分析其营销现状梳理出其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产品结构单一、定价较粗放、营销渠道精耕不足、促销方式效率较低、对环境变化反应滞后等。其次通过对其营销环境分析,并结合客户需求和特征分析,找出其面临的机会及风险。然后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建议主要有:改善产品结构,增加配套产品;差异化定价进一步细化;精耕原有营销渠道并开展电子商务渠道;提高人员推销效率,努力推进关系营销,积极运用多媒体、专业网站等形式进行促销。同时,为促使优化方案能落地实施,也给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主要措施有: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健全客户管理及服务体系、树立客户需求及关系营销理念、注意风险防控、培育优良的企业文化等。本文通过对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营销策略的优化研究,有利于浩特公司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目标;另外也为其他功能性树脂经营企业的营销策略提供参考。希望本研究对其他中小化工企业市场拓展有一定借鉴作用。
赵洁[2](2020)在《LK公司炭黑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炭黑是一种在橡胶、塑料、油墨、涂料等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化工原料。我国是当今世界上炭黑产量第一的国家,但在炭黑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上距离世界顶尖仍有很大的差距。近年来,随着炭黑产能的不断增加,炭黑市场整体呈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之政策、环保等因素的影响,炭黑企业经营困难。LK公司是一家在山东省快速崛起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进行用于高性能绿色轮胎与橡胶制品生产的高纯净炭黑、电力电缆和塑料母料用的特种炭黑领域相关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工作,自2001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提高工业化工生产技术水平,努力开拓新市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业绩,向客户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多年来,始终坚持以信誉为本,以质量为根,以服务为体的经营原则,经过公司不断的科研和技术改革创新,公司生产的炭黑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和完善的服务销往全国各地。随着公司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炭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公司想要在当下这种瞬息万变的发展浪潮实现稳步发展,必须制定出适合公司发展的明确的竞争战略,从而扬长补短,抓住机遇,规避威胁。在对炭黑行业宏观环境与行业环境进行研究分析中,发现当前炭黑行业发展的机会有国家政策支持;中高端炭黑产品缺口较大,高品质特种炭黑在未来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技术革新和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行业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小;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炭黑行业发展的威胁有产品价格变动风险;需求量下降;替代品发展较好;原料油价格的波动;环境保护投入的负担;现有竞争者的威胁等。LK公司炭黑业务发展的内部优势为技术投入大,研发能力强;质量管理体系健全;生产设备设施先进,产品质量好;库存资金占用少;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优质稳定与结构均衡的客户群;贴近原材料产地和市场的区位优势,运输成本低等。内部的劣势为职能部门众多,沟通效率低;低学历人员基数大,高端专业人才不足;品牌知名度还不够高;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企业文化渗透不强。综合上述内外部环境分析,LK公司炭黑业务应该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围绕差异化战略,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公司将专注技术开发,加强物流管理,严抓生产管理,提升销售服务,从而从而突出自己的特色,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建立起稳固的竞争优势。为确保公司竞争战略的有效实施,公司将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调整公司组织结构、加强财务保障、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强化供应商管理来提供支持和保障。
马燕[3](2020)在《Y炭黑有限公司核心能力培育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持续上升,推动轮胎、塑料、涂料等领域工业制品产销量不断增加,带动了炭黑行业的发展。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将为炭黑工业发展继续注入活力,助推炭黑行业转型升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食品、饮料、制药、建筑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会产生大量需求,促使特种炭黑市场需求量稳步增长。Y炭黑有限公司坚持以“利他”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紧跟客户需求和市场发展变化,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炭黑生产工艺和设备,始终致力于产品技术研发,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公司研发生产的橡胶用炭黑及特种炭黑质量稳定,销售网络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部分炭黑品种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公司提早进行战略布局,采用差异化战略,合理利用炭黑产品高性能优势,产品售价始终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获得了高客户粘性,公司竞争力不断提升。但受近年来环保政策愈加严格、原材料价格不断波动及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的影响,Y炭黑有限公司如何培育核心能力,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是该公司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的一项重要问题。论文梳理了国内外核心能力理论相关研究成果,采用文献研究法提出企业核心能力四大特征:独特性、价值性、动态性、延展性。以Y炭黑有限公司为对象进行了案例研究,全面分析了炭黑行业及Y炭黑有限公司的发展现状,新环境下Y炭黑有限公司面临的挑战。利用SWOT分析法,对Y炭黑有限公司优势及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遵循核心能力特征要求,通过问卷调查、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对Y炭黑有限公司核心能力进行了评价和识别,发现:该公司核心能力整体表现为“良”,综合得分为4.304分,企业文化表现为“优”(4.4622分),战略管理能力(4.4103分)、生产运营管理能力(4.3442分)、市场营销能力(4.2242分)、创新能力(4.2043分)、人力资源管理能力(3.8625分)表现为“良”,企业文化为该公司优势指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短板指标;该公司目前已经拥有了一定程度的核心能力,处于核心能力的成长期阶段,但是,由于Y炭黑有限公司在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人才培养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方面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相比尚有明显欠缺,该公司现有核心能力距离能够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成熟期核心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根据该公司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继续对其加以培育。最后结合SWOT定性分析结果以及核心能力定量评价和识别分析结果,提出新环境下Y炭黑有限公司核心能力培育对策:(1)发挥优势,强化企业文化体系。发扬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丰富企业文化形式,助力企业品牌塑造。(2)巩固优势,实施产业链一体化。延伸上游产业链,发挥下游市场优势,提升余热和尾气利用水平,开拓特种炭黑下游产业链。(3)弥补短板,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人力资源获取,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优化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高知识管理能力。
石太平[4](2018)在《补强炭黑的改进及在带束层配方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炭黑是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中使用的第二大原材料,用量仅次于橡胶,炭黑的各项性能决定轮胎综合性能,作为一家轮胎制造企业,控制较低的生产制造成本,有利于产品具有更好的市场竞争力。工程师设计产品的过程中,保证产品使用性能的同时,不断的降低制造成本无疑是各轮胎制造企业需长期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研究对炭黑的改进,获得高的补强效果来减小带束层的用胶量,在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来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如果能研究一种改进炭黑,将胶料综合性能提升,且整体的轮胎重量下降,将会对以后的轮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炭黑生产过程和工艺,基于目前炭黑生产技术进行改进,生产出一种新型的改进炭黑,将这种新型炭黑与常规炭黑N326、N330和N375对比研究,宏观上将炭黑等量分散至橡胶中对比其定伸应力、拉伸强度、压缩生热和钢丝抽出力等指标,通过研究这些指标与炭黑微观性能的关系;在微观方面采用先进的仪器和检测手段研究炭黑的微观区别,通过DMA、RPA和电镜透射分析等研究改进炭黑与常规炭黑的区别。通过以上研究评定出改进炭黑综合性能最好,确保与钢丝结合性能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使得定伸应力有所改善,与N330相比,151℃/30min、151℃/40min、151℃/60min测试条件下,300%定伸应力分别提升17%、19%、6%;同时151℃/40min、151℃/60min测试条件下降低生热25%、6%;其成品室内测试数据较N326炭黑、N330炭黑、N375炭黑分别提升1.5%、0.3%、1.3%。新型炭黑研究后的应用阶段选择了常规生产的12R22.5规格轮胎进行试验以及各项工艺通过性的验证,最终在产品中验证了新型炭黑的综合性能,对今后企业的改进方向具有深远的意义。
胡中婷[5](2017)在《炭黑/硅烷偶联剂复合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近几年‘一带一路’重要发展战略的推进,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基础建设又进入了一个大的发展期。我国的总公路里程数快速增长,从五十年代的几万公里到现在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位。相较于水泥路面而言,沥青路面具有诸多优势,如行车安全舒适、低噪音、承载力大、维护方便快捷等。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流量的不断加大对我国的沥青路面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各级公路的建设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标准的方向发展。这就使我国在道路建设和维护中对改性沥青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所以研究更高效、更经济的改性沥青迫在眉睫。炭黑改性沥青是将一定量的炭黑添加到基质沥青当中,在规定的温度下通过高速剪切等制备工艺,使炭黑添加剂均匀分散于基质沥青当中,借助炭黑特有的物理性能来改善基质沥青的高温和低温性能。近年来北方地区沥青路面损害严重,主要表现为路面开裂、冻胀等,而南方地区的沥青路面车辙、泛油问题严重。如何才能改善沥青路面的高温和低温性能,减少路面病害已经成为施工方和设计方都必须考虑的问题。炭黑的耐热性能和耐磨性能以及抗老化性能都非常好,而且作为具有较低的膨胀系数和价格低廉、来源丰富的改性物质具有很大优势。硅烷偶联剂作为化学工业中常用的改性材料,因为其所含的碳官能团可以和有机材料中的一些有机官能团有效地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学键,从而改性有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而把硅烷偶联剂加入到沥青当中,硅烷偶联剂含有的碳官能团可以有效地和沥青中的有机官能团进行化学键和,从而有效地改善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因此本文将炭黑和硅烷偶联剂作为沥青改性剂添加到沥青当中来改善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最终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来减轻沥青路面的病害。为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炭黑和硅烷偶联剂复性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及感温性能和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能,本文从原材料的选择出发,针对炭黑掺量、硅烷偶联剂掺量、剪切时间三个影响因素,在三个不同水平下进行响应曲面法试验设计,分析三种影响因素对炭黑/硅烷偶联剂改性沥青各种性能的影响大小及程度,从而确定一种最佳的炭黑/硅烷偶联剂的掺量和最佳的制备工艺方法。并且通过沥青混合料高温车辙实验、小梁低温弯曲试验、低温劈裂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等对比研究基质沥青混合料、炭黑改性沥青混合料、硅烷偶联剂改性沥青混合料和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之间的路用性能差异。
梁银超[6](2017)在《年产6万吨炭黑生产工艺的节能减排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6万吨/年炭黑生产线进行工艺改造与设计,对现有炭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进行综合分析与利用,以降低炭黑生产成本与节能减排的目的。在设计过程中,利用烟气950℃、1000℃和1050℃的高温,对炭黑生产线的空气进行预热,所设计的空气预热器使进口空气的温度80℃,加热到出口空气的温度达到800℃-95℃。利用烟气余热所设计的余热锅炉,对原料油进行预热,使原料油预热温度达到200℃~260℃,可节约0.5MPa的低压蒸汽17280 吨/年。尾气炭黑尾气燃烧的锅炉本设计项目的锅炉可产3.82Mpa、450℃过热蒸汽40t/h;炭黑的收率较老工艺提高了五个百分点。炭黑生产产生的尾气和空气按一定比例进行燃烧的热气流,对造粒后含水分50%的炭黑进行脱湿至1%以下。主供风机采用高压变频调速电机,每年可节约折合标准煤256吨/年。论文通过比较分析炭黑生产的节能措施和装置设备的更新,每年至少节能4370吨标准煤,可减少向大气排放37吨的S02,32吨NOx和1.2万吨CO2。达到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
刘子豪[7](2017)在《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南美白对虾分类算法研究与在线实现》文中指出对虾产业—直是我国水产行业的支柱型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虾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虾分类,是指对从养殖池塘捕获的原料虾中含有的杂质或经高温高压蒸煮后形成熟虾中含有的次品所进行的分类工作,这些杂质或次品的外观通常在完整性和颜色一致性方面与正常虾存在差异。传统的杂质或次品分类是通过人工分级方式剔除,然而人工分级存在主观性强、人工成本昂贵、容易疲劳等缺点,因此本研究提出可以取代人工的对虾自动分类算法并尝试用于在线分选装备的研发。目前广泛采用的对虾处理装备主要是辊筒机械式规格分选装备,但是这种装备在许多场合下无法直接检出某些不完整和颜色不一致的杂质或次品,因此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机器视觉技术作为一种新颖的检测方法,具有检测精度高、可控性强、动态检测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对人肉眼无法分辨细微纹理和颜色差异也很有效,其特点满足了对虾在线实时检测的需求。本研究综合利用传感技术、光谱技术、几何代数学、统计学、模式识别等多领域技术手段,以南美白对虾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机器视觉技术用于对虾分类中的可行性。首先,本研究搭建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对虾自动分选装备,实现了对虾图像的动态采集和速度等参数的优化。其次,对最有利于表征正品虾与次品虾之间外观差异的特征进行提取与选择,针对传统特征与分类器融合规则存在的缺陷进行改进,让其最大限度的适应于具有虾类特色的分类特点。之后,针对对虾自动分选装备中常见的成对熟虾粘连现象,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分割算法,并对此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用于分割批量粘连的生虾样本。最后,对所提的包括检测、分割、识别一整套算法进行在线测试与验证,完成对虾自动分选装备样机的研发。本研究旨在探索将机器视觉技术用于对虾分类中的可行性,建立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对虾自动分选装备,为研发具有大规模多通道平铺式对虾自动分选生产线提供了工程方法和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执行机构设计为三个喷气阀的情况下,研究了原料虾分类的最佳迭代模型,讨论了迭代次数与总体测试错误率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迭代过程终止于训练总体错误率为零的理论性证明,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种特征迭代的优化算法。对包含305个正常虾样本和包含八个杂质类别的320个样本获取的共625幅图像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总体识别率可以达到94.34%。分析结果发现,杂质样本中的不完整虾是导致错分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文还研究了不完整虾体的识别方法,并提出了两种不完整虾的识别方法:曲率法(CDM)和圆弧法(ADM)。对349个正常虾样本和547个不完整虾样本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曲率法的89.78%平均识别率,圆弧法可以取得93.72%的平均识别率,且后者的平均识别时间比前者快了 292ms,综合可知圆弧法较优。(2)为了提高原料虾在线分类效率,研究了执行机构为单个喷气阀的情况,对迭代算法中特征与分类器融合方式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次性剔除所有杂质或次品的方法,通过建立每对特征与分类器组合与总体识别率之间的关系,优选出特征分类器的"精英组合",在一个较小范围内运用Majority规则按照"少数服从多数"规则进行投票,决定每个测试样本的类别归属。总共1370个样本包含672幅正品虾图像和698杂质图像被用于测试算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IMAJ)可取得91.53%的总体识别率,该结果相比于其余六种分类器融合规则 Sum(89.93%),Product(65.99%),Max(89.76%),Min(80%),Median(88.18%),Majority(89.2%)是较优的。此项研究为以后的多通道对虾分选系统的设计打下基础。(3)针对对虾自动分选装备中成对粘连熟虾容易引起计数错误与分类错误的问题,研究了粘连熟虾的在线分割与识别算法,对传统的剪枝算法进行了改进,并结合分水岭算法建立训练模型,测试了粘连熟虾的分割与识别效果。使用所提方法对352单只熟虾样本建立模型,并用247只成对粘连熟虾对所提分割算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粘连熟虾样本的最高分割准确率为96.51%,优于传统算法所得出最高为82.43%的分割准确率,然而此方法由于对目标与背景的灰度差异较敏感,用于粘连生鲜虾分割中的效果较差。(4)针对上述所提算法用于分割批量粘连生鲜虾时会产生过分割的问题,研究了批量粘连生鲜虾的分割问题,由于每两只粘连对虾之间都可以检测到两个成对凹点,通过检测和标记这些成对凹点,并结合圆形拟合的分割方案,集成启发式学习和非监督学习,给出圆形拟合所需第三个关键点的求解方法。使用100幅生鲜虾粘连图像训练建模,对50幅生鲜虾粘连图像的测试结果表明,粘连生虾图像分割准确率可达92.7%。此项研究为以后的对虾平铺分选系统的研发打下坚实基础。(5)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对虾自动分选装备,主要由机械框架结构、上料系统、图像采集系统、分选系统和图像处理系统五大模块组成,并对其中的上料速度、上料机倾斜角度、输送带水平速度及相机曝光时间等参数进行了相应优化。在线分类实验中采用了生鲜虾与冷冻熟虾两类数据集样本,分别在线验证了迭代算法、IMAJ算法和基于凹点查找的分割算法的有效性和适应性。1)通过对1114幅包含7种次品类别的原料虾样本进行在线分类结果表明,使用迭代算法得出的平均识别率为94.19%,加入分割算法之后,平均识别率最高提升了 2.23%,单粒化单通道情况下机器每秒平均处理量最高为2.14只。2)通过对893幅包含2种次品类别的冷冻熟虾样本进行的分类结果表明,在线使用迭代算法得出的平均识别率为87%,加入分割算法之后,平均识别率最高提升了4.67%,单粒化单通道情况下机器每秒平均处理量最高为2.37只。3)在线应用时,基于迭代算法的原料虾分类算法比改进的Majority方法的分级准确率要高,但在每秒的对虾处理量方面,后者占优。
郭涛[8](2016)在《营口辽滨炭黑公司炭黑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近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快速发展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家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的到了极大的改善,每年经济增长速度都有一个新的提高。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也能够达到12%。国家对经济发展出台了很多政策,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无论从企业数量和企业对国家经济贡献方面,中小企业所占的比重都很大。营销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根本,也是中小企业在市场上能否立足的核心,市场竞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企业有好的产品质量是前提,但是只有好的产品质量还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必须制定出一个正确的营销策略,如果营销策略失误的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不会取得胜利。炭黑是工业生产必需品,是橡胶工业的添加剂,炭黑是人们最早知道的石油化工原料之一,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炭黑的国家。主要用作橡胶的补强剂和填料,其消耗量约为橡胶消耗量的一半,橡胶用炭黑占炭黑总量的94%,其中约60%用于轮胎制造。在国内炭黑的需求量很高,因此国内有炭黑企业可以达到200多家,大部分公司在营销方面都存在不足,导致公司经营能力差。辽滨炭黑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炭黑的企业,辽滨炭黑公司在东北地区小有名气,东北三省有很多辽滨炭黑公司的客户,因此可以说在东北地区具有领导地位。公司在市场营销方面,推出了各个阶段的营销模式,虽然在北方地区营销取得了好的效果,但是在南方地区营销策略并没有显示出优势,还需要进一步加强。2015年,由于国内大型炭黑企业的快速发展,其营销范围已经逐步辐射到整个东北地区,影响了辽滨炭黑公司作为东北市场的领导地位,需要辽滨炭黑公司加强自身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才能顺应市场竞争环境。本文以辽滨炭黑公司为例,分析辽滨炭黑公司的营销现状,并从公司内部以及外部环境出发,利用SWOT分析,构建SOWT矩阵,使公司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更加明了。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公司进行评价,以评价内容作为基础,提出公司产品营销策略—“精细化差异营销策略”,从渠道,价格、促销、产品四个方面,总结具体实施措施,并提出了一定的实施保障,在文章的最后对炭黑营销的前景做了进一步的展望,希望对炭黑企业有一定的启示。本文一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基础部分,主要分析炭黑市场营销的境况。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铺垫部分主要分析辽滨炭黑公司市场营销的现状。第三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结合第二部分内容,对辽滨炭黑公司的内部和外部营销环境进行分析。第四部分结合第三部分营销环境分析,总结出辽滨炭黑市场营销策略。本文研究的内容是针对单独企业的状况进行研究,营销策略适合个别企业,存在局限性,并不能应用到各个领域中。
宋喜斌[9](2014)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以内蒙古乌海市为例》文中提出在十八大“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意见”和《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指引下,本文以我国典型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乌海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数理分析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在城市和经济良性互动的前提下,探讨乌海市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首先,本文对乌海市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介绍,指出伴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乌海市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乌海市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其次,本文对国内外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先进经验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并根据这些经验,结合乌海市的现状,提出了乌海市经济转型的总体思路。再次,为了揭示乌海市经济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探索乌海市经济转型的方向,本文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系统结构模型,将其分为六个系统的指标体系,以乌海市的数据为样本,仿真模拟乌海市2006-2021年的相关数据,并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乌海市经济存在的问题,探索其经济转型方向。在明确乌海市经济转型方向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乌海市的城市发展现状,提出了实现乌海市经济转型的三个关键问题,据此提出乌海市城市发展的定位和城市发展设想,以城市发展推动经济转型。以此为基础,本文最后提出了乌海市经济转型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国内外六个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可以归结为三点:政府主导、产业政策转变、经济转型。其次,乌海市经济转型的系统动力学的仿真结果表明:(1)乌海市单位固定资产的投入产出趋势走低,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将不再是乌海市产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乌海市第三产业单位固定资产投入产出高于工业投入的产出,故乌海市必须对固定资产投入的结构进行调整,在最小环境代价的情况下实现产业间组合投资收益的最大化。(3)环境治理投入对经济转型的作用在短时间内见效甚微,但它对工业固定资产投入的影响是随着时间逐步放大的。最后,以系统动力学的仿真结论为理论基础,吸取国内外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经验,结合目前乌海市城市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乌海市经济转型步骤,和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以保证经济转型的顺利实施。
王晓波[10](2013)在《橡胶中炭黑的分散度评价机理和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炼过程是橡胶加工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炭黑、白炭黑等填料作为橡胶制品重要的补强剂,其分散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胶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后续加工性能,甚至橡胶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炭黑等补强剂分散不均,易形成大的凝胶块,不仅不利于压延、挤出等后续加工工艺的顺利进行,对高速制品还容易引起动平衡问题。炭黑(包含白炭黑等补强剂)分散度主要反映的是炭黑等补强剂在胶料中的分散情况。它与混炼方法、混炼时间等多个因素有关,如上顶栓压力、转子转速、冷却水温度、转子结构和类型等条件的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混炼效果。研究炭黑在混炼过程中的分散机理,量化评定其分散程度有利于改善混炼工艺和橡胶制品的质量。目前,可自动评价炭黑分散度的仪器虽然在橡胶工业中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具体表现在炭黑与橡胶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炭黑的识别存在较大误差;分散度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和完整,仅能在局部范围内评价炭黑的破碎程度,未能实现其整体破碎和扩散程度的评价;炭黑分散过程稳定性仅能通过反映密炼机瞬时功率的过程曲线间接的表征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炭黑的识别、炭黑形态特征的表征、分散度评价体系的建立、炭黑分散过程稳定性的判断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结合对胶料图像特点的分析,通过对几种图像分割算法的比较,选择K均值法作为识别炭黑的方法。针对K均值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两种优化方法:基于对称分布的优化方法和基于拐点的优化方法。通过对比实验结果,认为基于拐点的优化方法更加合理。运用K均值法,并结合基于拐点的图像优化方法,解决了区分炭黑和橡胶的问题。2.针对炭黑结构形态对胶料性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了通过长径比、形态复杂度来表征炭黑形态特征的方法。椭圆拟合法和最小外接长方形法的运用,解决了长径比的计算问题。经实验数据对比,认为椭圆拟合法更加合理。基于凸包的方法和基于周长的方法解决了形态复杂度的表征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周长的方法更准确。3.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了炭黑与杂质形态上的差异性,实现了胶料图像中丝状杂质、划痕等的处理。针对丝状杂质成弧形、周长比较长等特点,通过计算区域中空面积和周长与实心率的比值来识别该类型杂质。实验数据表明,中空面积大于3个像素、或者周长与实心率的比值大于160的区域可以认为是该类型杂质。对于划痕等线型杂质,实验结果表明,长径比不小于6.5的区域可以认定为该类型杂质。4.通过对标准图片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了“炭黑的总面积和个数随着分散度的提高不断变小”这一变化规律。本文以炭黑的总面积或个数为基础,并结合炭黑面积特征区间的划分,建立了四种评价炭黑微观分散度的模型。实验数据表明,基于面积的8特征区间的评价模型比较合理。5.引入统计过程控制(SPC)方法,在对炭黑进行多点检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炭黑浓度是否满足稳定状态下数据分布的要求,实现了炭黑分散过程稳定性的判断。再利用多点检测的炭黑数据,计算出可以反映炭黑宏观破碎程度和扩散程度的特征值(主要包括均值、偏度、峰度)。本文在研究如何更准确的识别炭黑的基础上,实现了炭黑形态特征的量化表征,建立了一套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综合评价炭黑分散度的体系,提出了更直接评价炭黑分散稳定性的方法,并开发出一套与之相对应的软件系统。课题的研究成果,对研究混炼过程中各工艺参数变化对分散度的影响,建立分散度和胶料物理性能之间的对应关系,最终实现混炼过程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
二、浅谈提高混气色素炭黑品质、降低成本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提高混气色素炭黑品质、降低成本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营销策略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工具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市场营销基本概念 |
2.2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2.2.1 4PS营销理论 |
2.2.2 关系营销理论 |
2.2.3 STP理论 |
2.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3.1 市场营销研究进程概述 |
2.3.2 化工产品市场营销研究综述 |
第三章 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浩特公司及功能性树脂产品概况 |
3.1.1 浩特公司简介 |
3.1.2 功能性树脂产品简介 |
3.2 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营销现状 |
3.2.1 产品销售状况 |
3.2.2 客户区域分布 |
3.2.3 产品应用领域 |
3.2.4 产品定价情况 |
3.2.5 营销渠道现状 |
3.2.6 产品促销现状 |
3.3 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
3.3.1 产品策略存在的问题 |
3.3.2 价格策略存在的问题 |
3.3.3 渠道策略存在的问题 |
3.3.4 促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4.1 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的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的竞争环境分析 |
4.2.1 竞争对手 |
4.2.2 潜在的新进入者 |
4.2.3 其他替代品 |
4.2.4 上游供应商 |
4.2.5 下游购买者 |
4.3 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的内部环境分析 |
4.3.1 浩特公司组织结构分析 |
4.3.2 浩特公司资源情况 |
4.3.3 浩特公司能力现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顾客需求及特征分析 |
5.1 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的STP分析 |
5.1.1 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的市场细分 |
5.1.2 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的目标市场选择 |
5.1.3 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的市场定位 |
5.2 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的顾客需求分析 |
5.3 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的顾客特征及购买因素分析 |
5.3.1 顾客特征分析 |
5.3.2 影响顾客的购买因素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营销策略优化 |
6.1 产品策略的优化 |
6.1.1 增加配套产品,扩大产品深度与广度 |
6.1.2 加强产品服务,建立监督与反馈机制 |
6.1.3 现有产品优化,拓宽产品应用领域 |
6.1.4 改善货物配送与产品包装 |
6.2 价格策略的优化 |
6.2.1 把握产品价格主要影响因素 |
6.2.2 精耕差异化定价策略 |
6.2.3 充分利用价格条款 |
6.2.4 线上线下定价相结合 |
6.3 渠道策略的优化 |
6.3.1 完善现有渠道,提升渠道营销宽度与深度 |
6.3.2 做好人员流动的衔接,防止客户流失 |
6.3.3 建立电子商务渠道 |
6.3.4 加强经销商的管理 |
6.4 促销策略的优化 |
6.4.1 提高人员推销效率 |
6.4.2 努力推进关系营销 |
6.4.3 整合原有促销方式,加强网络宣传 |
第七章 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的保障措施 |
7.1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
7.1.1 学习型队伍建设 |
7.1.2 服务型队伍建设 |
7.2 健全客户管理及服务体系 |
7.3 树立客户需求和关系营销理念 |
7.3.1 客户需求理念 |
7.3.2 关系营销理念 |
7.4 注意风险防控 |
7.5 培育优良的企业文化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客户满意度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LK公司炭黑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访谈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比较分析法 |
1.5 主要研究工具 |
1.6 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竞争战略基本理论 |
2.2 行业相关的理论研究 |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我国炭黑行业发展现状及特性 |
3.2.2 我国炭黑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3 机会与威胁 |
3.3.1 机会 |
3.3.2 威胁 |
3.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第4章 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简介 |
4.2 企业价值链分析 |
4.2.1 基本活动分析 |
4.2.2 辅助活动分析 |
4.3 优势与劣势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
第5章 竞争战略的分析和选择 |
5.1 企业的使命愿景与目标 |
5.1.1 企业的使命 |
5.1.2 企业的愿景 |
5.1.3 企业的目标 |
5.2 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5.2.1 聚焦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5.2.2 成本领先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5.2.3 差异化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5.3 基于QSPM分析的竞争战略选择 |
第6章 竞争战略的实施和保障 |
6.1 竞争战略的实施 |
6.1.1 专注技术开发 |
6.1.2 加强物流管理 |
6.1.3 严抓生产管理 |
6.1.4 提升销售服务 |
6.2 竞争战略的保障 |
6.2.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6.2.2 调整组织结构 |
6.2.3 加强财务保障 |
6.2.4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6.2.5 强化供应商管理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Y炭黑有限公司核心能力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渊源及派别 |
2.1.1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渊源 |
2.1.2 企业核心能力两大理论派别 |
2.2 企业核心能力的涵义及特征 |
2.2.1 企业核心能力的涵义 |
2.2.2 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 |
2.3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价值及形成因素 |
2.3.1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价值 |
2.3.2 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因素 |
2.4 企业核心能力评价和识别的方法 |
2.4.1 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方法 |
2.4.2 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方法 |
第3章 Y公司核心能力的评价和识别 |
3.1 炭黑行业及Y公司发展概况 |
3.1.1 炭黑行业特点及现状 |
3.1.2 Y公司发展历程及现状 |
3.2 新环境下Y公司面临的挑战 |
3.2.1 国内市场面临的挑战 |
3.2.2 国外市场面临的挑战 |
3.2.3 SWOT分析 |
3.3 Y公司核心能力评价和识别分析 |
3.3.1 Y公司核心能力评价和识别要求 |
3.3.2 Y公司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3.3 Y公司核心能力评价 |
3.3.4 Y公司核心能力识别 |
第4章 Y公司核心能力培育对策 |
4.1 强化企业文化体系 |
4.1.1 发扬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
4.1.2 丰富企业文化形式 |
4.1.3 助力企业品牌塑造 |
4.2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
4.2.1 强化人力资源获取 |
4.2.2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
4.2.3 优化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
4.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4.3.1 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
4.3.2 加强核心技术研发 |
4.3.3 提高知识管理能力 |
4.4 实施产业链一体化 |
4.4.1 延伸上游产业链 |
4.4.2 发挥下游市场优势 |
4.4.3 提升余热和尾气利用水平 |
4.4.4 开拓特种炭黑下游产业链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炭黑企业核心能力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B Y公司核心能力指标评价调查问卷 |
致谢 |
(4)补强炭黑的改进及在带束层配方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 |
1.2.1 补强炭黑的发展简介 |
1.2.2 炭黑在橡胶中的补强机理 |
1.2.3 补强炭黑在轮胎中的使用现状 |
1.3 带束层配方粘合体系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改进炭黑参数的建立与确定 |
2.1 引言 |
2.2 常规炭黑性能对比分析 |
2.3 改进炭黑参数的确定 |
2.3.1 改进炭黑反应炉的改造 |
2.3.2 改进炭黑工艺的控制 |
2.3.3 改进炭黑后期的处理 |
2.3.4 改进炭黑指标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炭黑在带束层中补强的力学性能和微观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带束层配方微观性能与炭黑品种的关系 |
3.2.1 炭黑的电镜分析 |
3.2.2 带束层配方结合橡胶含量与炭黑品种的关系 |
3.2.3 炭黑的DMA性能测试分析 |
3.2.4 炭黑的PAYNE效应测试分析 |
3.2.5 炭黑的应力松弛测试分析 |
3.3 带束层配方力学性能与炭黑品种的关系 |
3.3.1 带束层配方硫变仪性能的测试分析 |
3.3.2 带束层配方拉伸性能的测试分析 |
3.3.3 钢丝帘线性能的测试分析 |
3.4 带束层最佳补强炭黑品种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炭黑的工艺性能和成品胎里程测试分析 |
4.1 引言 |
4.2 炭黑的工艺性能对比 |
4.2.1 炼胶工艺对比分析 |
4.2.2 压延工艺对比分析 |
4.3 炭黑的成品轮胎耐久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炭黑/硅烷偶联剂复合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炭黑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硅烷偶联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原材料性能与实验设计方法 |
2.1 原材料性能 |
2.1.1 沥青 |
2.1.2 炭黑 |
2.1.3 硅烷偶联剂 |
2.1.4 集料和矿粉 |
2.2 试验设计方法 |
2.3 复合改性沥青制备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炭黑/硅烷偶联剂复合改性沥青性能实验及制备工艺研究 |
3.1 基于响应曲面法复合改性沥青性能试验研究 |
3.1.1 复合改性沥青实验方案设计 |
3.1.2 复合改性沥青感温性能分析 |
3.1.3 复合改性沥青低温性能分析 |
3.1.4 复合改性沥青高温性能分析 |
3.2 复合改性沥青制备工艺方法研究 |
3.3 基于曲面响应法复合改性沥青最优方案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炭黑/硅烷偶联剂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
4.1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4.1.1 级配选择 |
4.1.2 矿粉用量的确定 |
4.1.3 沥青用量的确定 |
4.2 炭黑/硅烷偶联剂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研究 |
4.2.1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 |
4.2.2 炭黑/硅烷偶联剂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评价 |
4.3 炭黑/硅烷偶联剂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 |
4.3.1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评价方法 |
4.3.2 炭黑/硅烷偶联剂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试验评价 |
4.4 炭黑/硅烷偶联剂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研究 |
4.4.1 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评价方法 |
4.4.2 炭黑/硅烷偶联剂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试验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年产6万吨炭黑生产工艺的节能减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炭黑概述 |
1.2 炭黑产品及用途 |
1.2.1 橡胶补强剂 |
1.2.2 高分子材料填充剂 |
1.2.3 颜料 |
1.2.4 吸附剂 |
1.3 炭黑生产工艺 |
1.3.1 炉法生产炭黑 |
1.3.2 接触法生产炭黑 |
1.3.3 热解法生产炭黑 |
1.4 炭黑工业现状 |
1.4.1 炭黑产量现状 |
1.4.2 炭黑消费现状 |
1.4.3 炭黑生产能耗和环保现状 |
1.4.4 炭黑企业发展现状 |
1.4.5 炭黑企业发展前景 |
1.5 国内外硬质炭黑生产节能降耗措施简述 |
1.5.1 富氧节能技术 |
1.5.2 急冷锅炉的设置 |
1.5.3 在线高温空气预热器的设置 |
1.5.4 在线余热锅炉的设置 |
1.5.5 原料油预热器的设置 |
1.5.6 催化剂技术 |
1.5.7 变频技术 |
1.5.8 尾气作为反应炉燃料 |
1.5.9 尾气喷淋塔的设置 |
1.5.10 等离子体技术 |
1.6 大气污染防治标准和政策 |
1.7 本课题背景与主要内容 |
第2章 节能降耗工程设计 |
2.1 本公司的炭黑生产工艺与节能降耗 |
2.1.1 炭黑的生成机理 |
2.1.2 炭黑生产工艺流程 |
2.1.3 炭黑生产过程中的节能 |
2.2 炭黑生产新型反应炉的设计 |
2.2.1 设计炭黑生产反应炉 |
2.2.2 设计在线高温空气预热器 |
2.3 在线余热锅炉的设计 |
2.3.1 炭黑烟气在余热锅炉中的换热量 |
2.3.2 设计原料油预热器 |
2.4 炭黑生产尾气可燃组分有效利用 |
2.4.1 炭黑尾气余热条件 |
2.4.2 抽汽式汽轮发电机选择 |
2.5 炭黑生产的干燥机选型 |
2.5.1 炭黑干燥过程的节能 |
2.5.2 利用先进的炭黑干燥机 |
2.6 主供风机采用变频风机对节能的影响 |
2.7 炭黑生产的其它节能措施 |
第3章 炭黑生产节能的技术与经济分析 |
3.1 炭黑生产产能与节能的分析 |
3.2 原料油预热器的节能分析 |
3.3 高温空气预热器有效节约燃料油 |
3.4 降低原料油和燃料油油耗 |
3.5 余热锅炉 |
3.6 主供变频风机的配制与节能 |
3.6.1 主供风机采用变频装置 |
3.6.2 尾气输送根据需求配置风机 |
3.7 节能与经济分析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南美白对虾分类算法研究与在线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列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虾类产品加工生产过程 |
1.1.3 对虾外观特征及国家标准 |
1.1.4 生鲜虾中的杂质类型 |
1.1.5 熟对虾中的次品类型 |
1.2 水产分选装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传统水产分选装备国内研究进展 |
1.2.2 传统水产分选装备国外研究进展 |
1.3 水产品分类算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尺寸与形态检测 |
1.3.2 颜色一致性检测 |
1.3.3 形态完整性性检测 |
1.3.4 品种识别与数量统计 |
1.4 农业目标的粘连性研究综述 |
1.5 国内外同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借鉴之处 |
1.5.1 单一特征指标在对虾分类中的局限性 |
1.5.2 对虾自动分选装备中的对虾相互粘连现象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机器视觉系统构建及其关键参数的计算与验证 |
2.1 机器视觉技术 |
2.2 机器视觉系统部件 |
2.2.1 光源及照明方式选择 |
2.2.2 相机及镜头选型 |
2.2.4 计算机处理系统 |
2.2.5 传感器的选型 |
2.2.6 气动执行部件选型 |
2.3 机器视觉系统中关键参数的计算与验证 |
2.3.1 两种触发方式获取图像及效果对比 |
2.3.2 动态图像模糊应对策略 |
2.3.3 物距的理论性计算与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迭代算法的对虾层级分类方法的研究 |
3.1 对虾图像背景分割 |
3.2 对虾图像特征提取与优选方法 |
3.2.1 颜色特征的提取 |
3.2.2 形状特征的提取 |
3.2.3 纹理特征提取 |
3.2.4 对虾轮廓关键特征点提取 |
3.2.5 生鲜虾完整性特征提取 |
3.2.6 绝对特征与相对特征 |
3.2.7 特征优选方法 |
3.3 阈值分类器设计与迭代算法 |
3.3.1 基于纽曼皮特森的阈值分类器(TCNP) |
3.3.2 基于两类最小错误率的阈值分类器(TCMER) |
3.3.3 迭代算法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虾体不完整性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2 迭代算法的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改进Majority分类器融合规则的对虾分类算法研究 |
4.1 分类器融合理论 |
4.1.1 分类器融合规则 |
4.1.2 融合分类器的理论框架 |
4.2 基分类器后验概率计算 |
4.2.1 最近邻分类器后验概率计算 |
4.2.2 线性判别分类器后验概率计算 |
4.2.3 神经网络分类器后验概率计算 |
4.2.4 决策树分类器后验概率计算 |
4.3 特征与分类器的组合方式 |
4.3.1 平行组合方式 |
4.3.2 串行组合方式 |
4.4 改进的Majority分类器融合规则(IMAJ)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不同分类器融合效果对比 |
4.5.2 单分类器与组合分类器效果对比 |
4.5.3 单特征、平行特征组合和串联特征组合的识别效果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改进分水岭算法的成对粘连熟虾的分割与识别 |
5.1 冷冻粘连熟虾分割的背景 |
5.1.1 对虾粘连分析及分割算法简述 |
5.1.2 基于识别技术的目标分割方法简述 |
5.2 熟虾特征的提取 |
5.2.1 面积特征提取 |
5.2.2 虾眼提取 |
5.2.3 面积比特征提取 |
5.3 粘连熟虾分割线查找算法 |
5.3.1 基于分水岭算法的粘连熟虾分割 |
5.3.2 改进剪枝算法 |
5.4 分割虾体位置坐标的判定方法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1 熟虾样本采集 |
5.5.2 单只熟虾训练模型的建立 |
5.5.3 所提分割算法的实验结果 |
5.5.4 粘连熟虾的分割准确率分析 |
5.5.5 误分割说明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批量粘连生鲜虾分割算法的研究 |
6.1 背景阐述 |
6.2 凹点查找与优化 |
6.2.1 凹点检测 |
6.2.2 冗余凹点缩减策略 |
6.2.3 最优凹点查找 |
6.2.4 半径优化策略 |
6.2.5 待检测凹点数目确定 |
6.3 分割线优化选择 |
6.3.1 线性拟合 |
6.3.2 圆形拟合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1 批量粘连生鲜虾样本获取 |
6.4.2 在线分割准确率分析 |
6.4.3 所提算法与改进分水岭算法分割效率对比 |
6.4.4 所提算法鲁棒性分析 |
6.5 总结 |
第七章 对虾分类算法的在线测试与实例验证 |
7.1 对虾分选装备中关键机构设计 |
7.1.1 上料系统 |
7.1.2 分选系统 |
7.1.3 图像采集系统 |
7.1.4 单粒化设计方案 |
7.1.5 分选系统 |
7.1.6 图像处理系统 |
7.2 对虾自动分选装备中动态参数的理论计算与验证 |
7.2.1 上料机与水平输送机之间的速度匹配策略与优化 |
7.2.2 传感器到若干气动喷气阀距离的理论性计算与验证 |
7.2.3 气阀延迟时间参数的计算 |
7.3 通用性算法软件设计 |
7.3.1 在线程序开发平台 |
7.3.2 通讯协议与参数选择 |
7.3.3 软件设计 |
7.3.4 软件结构 |
7.4 对虾自动分选装备的工作流程 |
7.5 原料虾在线分类算法测试与实验验证 |
7.5.1 原料虾检测、分割与识别算法在线测试与验证 |
7.5.2 原料虾在线分类检测界面设计 |
7.5.3 原料虾在线分类测试结果分析与人工对比 |
7.6 冷冻熟虾在线分类算法测试与实验验证 |
7.6.1 冷冻熟虾在线检测、分割与识别算法测试 |
7.6.2 冷冻熟虾在线分类检测界面设计 |
7.6.3 冷冻熟虾在线测试实验结果分析与人工对比 |
7.7 样机属性 |
7.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创新点 |
8.2 主要研究结论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
(8)营口辽滨炭黑公司炭黑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2章 营口辽滨炭黑公司炭黑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 |
2.1 公司的概况 |
2.2 公司炭黑产品的销售现状分析 |
2.3 公司现存营销问题分析 |
第3章 营口辽滨炭黑公司炭黑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3.3 企业的SWOT分析 |
3.4 公司炭黑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
第4章 营口辽滨炭黑公司营销组合策略 |
4.1 国内炭黑产品市场细分 |
4.2 炭黑产品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 |
4.3 炭黑产品营销策略选择 |
4.4 炭黑产品营销策略实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以内蒙古乌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中国经济还处于转轨期 |
1.1.2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1.1.3 十八大关于全面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精神指引 |
1.1.4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关于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 |
1.2.2 国内关于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目的、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的创新 |
1.4.5 工作量 |
第2章 乌海市的现状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1 乌海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历史与现状 |
2.1.1 乌海市概况 |
2.1.2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2.1.3 资源环境情况 |
2.1.4 乌海市城市经济的发展阶段划分 |
2.2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状 |
2.2.1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含义 |
2.2.2 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
2.3 乌海市煤炭资源现状评价 |
2.3.1 乌海市煤炭资源赋存情况 |
2.3.2 乌海市区域资源赋存背景 |
2.3.3 资源战略地位评价 |
2.3.4 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2.4 乌海市因为资源枯竭而产生的问题 |
2.4.1 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
2.4.2 三次产业的比例不能协调发展 |
2.4.3 煤炭产业发展而带来的民生问题 |
2.5 未来煤炭生产及需求预测分析 |
2.5.1 煤炭生产开发预测 |
2.5.2 煤炭消耗量预测 |
2.5.3 动用煤炭储量预测 |
2.6 未来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趋势分析 |
2.6.1 煤炭资源开采利用的限制因素 |
2.6.2 乌海市可供开采煤炭资源评估 |
2.6.3 煤炭资源衰竭的其他方面论证 |
2.7 煤炭资源依赖型产业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
2.7.1 煤炭城市一般演变规律的体现 |
2.7.2 经济发展阶段演化的要求 |
2.7.3 破解当前产业困境的需求 |
2.7.4 乌海市的转型方向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总结及乌海市的转型思路 |
3.1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总结 |
3.1.1 德国鲁尔工业区 |
3.1.2 日本九州 |
3.1.3 英国伯明翰的经济转型道路 |
3.1.4 法国洛林 |
3.2 国内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经验总结 |
3.2.1 阜新市 |
3.2.2 石嘴山市 |
3.3 经验总结 |
3.4 国内外典型资源型城市转型对乌海市的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乌海市经济转型的仿真模型及其模式选择 |
4.1 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在乌海市经济转型中的应用 |
4.1.1 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简介 |
4.1.1.1 反馈系统及其因果关系回路 |
4.1.1.2 SD 模型仿真流量图 |
4.1.1.3 SD 模型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 |
4.1.2 SD 模型的检验与证明 |
4.1.3 城市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分解 |
4.1.4 城市经济系统动力学研究过程及步骤 |
4.1.5 系统动力学与城市经济系统转型 |
4.2 城市经济转型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
4.2.1 城市经济系统转型问题的提出 |
4.2.2 城市经济转型系统建模目的 |
4.2.3 城市经济转型系统的界限及架构 |
4.2.4 城市经济转型系统建模思想 |
4.3 城市经济转型系统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 |
4.3.1 城市经济转型的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4.3.2 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评价指标体系 |
4.3.3 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系统动力学结构模型 |
4.3.4 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变量及表达式 |
4.4 乌海市经济转型的 SD 模型仿真的实证分析 |
4.4.1 乌海市经济转型 SD 模型的初始化 |
4.4.2 乌海市经济转型的 SD 模型的系统仿真与结果 |
4.4.2.1 乌海市经济系统的 SD 模型仿真及检验 |
4.4.2.2 乌海市经济发展系统预测 |
4.4.2.3 乌海市经济转型系统的因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乌海市城市经济发展的转变方向 |
5.1 乌海市城市发展状况与系统仿真结果的契合点 |
5.1.1 乌海市城市发展状况 |
5.1.2 乌海市现状与系统仿真结果的契合点 |
5.2 乌海市经济转型的关键点所在 |
5.2.1 乌海市第二产业的改造和升级 |
5.2.2 发展以旅游业、物流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
5.2.3 打造乌海特色农业的循环产业链 |
5.3 转型期内乌海市的城市发展定位 |
5.4 经济转型期内乌海市城市建设发展设想 |
5.4.1 加强三城区联系,合理布局城市结构 |
5.4.2 明确未来乌海三区主导产业定位,加强三区产业对接 |
5.4.3 改善城市生态宜居环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乌海市经济转型的对策 |
6.1 乌海市产业政策的调整 |
6.1.1 第一产业:做精 |
6.1.2 第二产业:优化 |
6.1.3 第三产业:提升 |
6.2 环境友好型乌海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6.2.1 工业节能工作主要目标 |
6.2.2 工业节能工作重点工作及措施 |
6.2.3 乌海市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
6.2.4 乌海市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建议 |
6.2.5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保障措施 |
6.3 推动城市转型,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
6.3.1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
6.3.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
6.3.3 凝聚城市特色元素,树立城市特色形象 |
6.4 实施八大民生工程,建设和谐乌海 |
6.5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
6.6 八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发展活力 |
6.6.1 深化体制改革 |
6.6.2 加强区域合作 |
6.6.3 扩大对外开放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的展望 |
7.3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橡胶中炭黑的分散度评价机理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炭黑在橡胶中的作用 |
1.1.1 炭黑的分类 |
1.1.2 炭黑的微观结构 |
1.1.3 炭黑的基本性质及其对橡胶性能的都响 |
1.1.4 炭黑对橡胶的补强作用机理 |
1.2 炭黑分散度的概念 |
1.3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4.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2 炭黑分散度的评价机理 |
2.1 橡胶的混炼 |
2.1.1 混炼的基本概念 |
2.1.2 橡胶混炼过程 |
2.1.3 橡胶在密炼机中的变形与流动 |
2.1.4 炭黑在混炼中的分散 |
2.1.5 判断混炼胶质量的指标 |
2.1.6 影响混炼质量的因素 |
2.2 炭黑分散度评价的基本原理 |
2.3 炭黑分散度评价系统的组成 |
2.4 本章总结 |
3 炭黑的识别 |
3.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
3.2 数字图像处理工具 |
3.2.1 Matlab语言编程的特点 |
3.2.2 基于Matlab的数字图像处理 |
3.3 胶料图像的特点分析 |
3.4 图像分割方法 |
3.4.1 阈值分割法 |
3.4.2 边缘检测法 |
3.4.3 区域分割法 |
3.4.4 图像分类法 |
3.5 炭黑颗粒识别算法 |
3.5.1 分割算法的选择 |
3.5.2 胶料图像的优化 |
3.6 本章总结 |
4 炭黑形态特征的表征 |
4.1 炭黑的形态 |
4.2 图像形态学 |
4.2.1 基本概念 |
4.2.2 二值形态学 |
4.2.3 几何特征的提取 |
4.3 形态特征的表征 |
4.3.1 长径比的表征 |
4.3.2 形态复杂度的表征 |
4.4 杂质的处理 |
4.5 本章总结 |
5 炭黑微观分散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
5.1 概述 |
5.2 获取标准图片信息 |
5.3 特征参数的选择 |
5.4 面积区间的划分 |
5.4.1 面积区间划分的方法 |
5.4.2 基本区间的划分 |
5.4.3 基本区间的合并 |
5.5 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5.6 本章总结 |
6 炭黑宏观分散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
6.1 概述 |
6.2 统计过程控制 |
6.2.1 X-R控制图 |
6.2.2 控制图的设计原理 |
6.2.3 控制图的作图步骤 |
6.2.4 X-R图的数学模型 |
6.3 分散过程稳定性的判定 |
6.3.1 基于功率曲线的判定方法 |
6.3.2 基于X-R图的判定方法 |
6.4 宏观分散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
6.4.1 偏度 |
6.4.2 偏度 |
6.5 宏观分散度评价系统的开发 |
6.5.1 系统功能模块 |
6.5.2 系统开发平台 |
6.5.3 图形显示模块的实现 |
6.5.4 分散稳定性判断模块的实现 |
6.5.5 宏观分散度评价模块的实现 |
6.5.6 宏观分散度评价系统的应用 |
6.6 本章总结 |
结论 |
所做工作 |
创新点 |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目录 |
四、浅谈提高混气色素炭黑品质、降低成本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浩特公司功能性树脂产品营销策略的优化研究[D]. 胡康生. 兰州大学, 2020(01)
- [2]LK公司炭黑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赵洁. 山东大学, 2020(05)
- [3]Y炭黑有限公司核心能力培育研究[D]. 马燕. 青岛大学, 2020(02)
- [4]补强炭黑的改进及在带束层配方中的应用研究[D]. 石太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5]炭黑/硅烷偶联剂复合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 胡中婷. 吉林大学, 2017(04)
- [6]年产6万吨炭黑生产工艺的节能减排分析[D]. 梁银超.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8)
- [7]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南美白对虾分类算法研究与在线实现[D]. 刘子豪. 浙江大学, 2017(08)
- [8]营口辽滨炭黑公司炭黑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郭涛. 吉林大学, 2016(03)
- [9]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以内蒙古乌海市为例[D]. 宋喜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3)
- [10]橡胶中炭黑的分散度评价机理和方法研究[D]. 王晓波.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