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造万科构筑联盟靠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张蕊[1](2019)在《HD卫浴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郑雯[2](2013)在《“媒介化抗争”:变迁、机理与挑战 ——当代中国拆迁抗争十年媒介事件的多案例比较研究(2003-2012)》文中研究表明“媒介化抗争”,缘起于转型中国正在经历的两股社会浪潮:21世纪初逐渐成型的新抗争文化和以互联网技术发展为代表的新传播革命。作为人类抗争史中的新形态,“媒介化”作为一个“元过程”,深刻地影响了抗争政治的整体景观,在“媒介逻辑”的统领下,通过特有的“过程一机制”,使抗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征;与此同时,媒介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展开深层次的密切互动,作为“媒介化抗争”重要场域的“媒介”本身,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调整内涵、重塑框架,带来整个传播生态的转变。本研究结合“抗争政治”、“媒介化社会”相关理论,以中国拆迁抗争十年(2003—2012)共40个抗争事件作为标本进行多案例比较研究,系统呈现当代中国“媒介化抗争”的变迁、机理与挑战,并尝试探讨中国这个国家垄断的公共文化能够产生如此丰富政治现象的媒介成因与结构张力。研究跳出了传统抗争政治研究的静态结构分析,亦不同于其将“媒介”局限为一种抗争工具的理解,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将整个媒介生态变化对抗争的影响看作动态、历时的过程。首次提出“媒介化抗争”的概念并系统研究“媒介化”过程在抗争事件中独特的角色、作用与动员机制,尝试探讨“媒介化”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抗争行动解释框架的可行性。相关研究将不仅有助于传播学本身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也将有助于从“媒介化”这个独特的相面丰富对抗争政治的整体理解,为转型中国国家治理提供借鉴意义。全文包含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就“媒介化抗争”概念提出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展开论述,明确“拆迁抗争”作为本研究对象的原因,阐释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变迁”,分为三章,呈现“媒介化抗争”的演变历程与特征、内涵。第一章全面呈现当代中国拆迁维权抗争变迁,突出“政治拆迁”向“经济拆迁”转型后,抗争从“上诉”、“上访”向“上报”、“上网”的转变趋势,确定40个拆迁案例库并划分2011年以后拆迁抗争“媒介化”的四大阶段。第二章聚焦“媒介化抗争”与传统抗争形式的表征区别,以“媒介化”的“中介作用”为起点,从抗争者、抗争对象、抗争目标、抗争武器、抗争剧目/表演、抗争组织/动员、抗争的全球化等七个方面,逐一比较。第三章对“媒介化抗争”的内涵进行界定,拓展媒介研究过于关注媒介内容的传统,从“媒介形态”、“媒介内容”、“媒介体制”、“媒介文化”等四个角度切入定义,归纳出“赋权”、“框塑”、“结构”、“信念”等关键词。第三部分:“机理”,分为两章,研究“媒介化抗争”形成的机制过程与生成逻辑。第四章尝试采用国际先进的QCA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质性资料分析方法,跳出传统的个案研究方式,依据西方抗争政治相关理论与中国经验材料提炼出13个生成因子,分为“媒介逻辑”和“事件逻辑”两类进行40个案例的大样本多变量比较分析。系统考察媒介化抗争从产生到取得抗争成功过程中的内部因子互动、可能性的关系组合,研究事件爆发的复杂成因,探讨“媒介逻辑”作为支配性逻辑作用于抗争事件的相关机制。第五章基于第四章的研究结果,对“宜黄事件”全过程进行个案分析,全面揭示“公开”、“建构”、“升级”、“遣散”、“框塑”的“媒介过程”,从个案过程拓展到历时性的“范式订定”过程,研究“媒介化”通过怎样的机制促成事件的性质转变、规模提升乃至“个体抗争”向“抗争政治”转化的最终实现。第四部分:挑战。第六章,从“抗争”、“媒介”、“公民”、“国家”四个视角切入,深化我们对于这一新型抗争景观的全面理解。第五部分:结语。第七章,“媒介化抗争”未来的进路。研究得出以下几条主要结论,并在未来具有深入研究的可行性——1.当代中国抗争的“媒介化”趋势凸显。“媒介化”过程动态、全面地建构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新抗争环境,“媒介化抗争”已成为抗争中的突出现象,主要表现在:媒介是抗争信息的重要来源,为参与者提供观察抗争事件的视角,建构有关抗争事件的集体理解;大众媒介作为“新兴权力阶层”,越来越多地介入抗争过程,媒介抗争专家出现;“媒介逻辑”成为抗争能否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争行动者依据“媒介逻辑”指导行动。2.当代中国底层抗争的政治性转化尚未实现,底层民众尚不具备独立转化的能力,但相当多的案例表明,个体的、底层的“抗争”具有转化为“抗争政治”的可能。“媒介化”是“抗争政治化”转化过程中的实质动力。通过深层次的“渗透”,“媒介化”大大提升了抗争的“公共性”品质,中国底层抗争维权亦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出重要的启蒙意义。3.“媒介化抗争”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机制,始于社会体制性利益表达机制不畅与新媒介技术为公众的“赋权”。“媒介化”改变了权力结构的不平衡,使得曾经处于传播链条底端的抗争者力量迅速增强,大大提升了社会、个人面对国家、面对政府的博弈能力,底层民众亦在这一过程中与知识分子、新兴城市中产阶级结盟,孕育出全新的抗争生态。传播资源的泛社会化和传播权力的全民化,推动抗争“社会化”,“媒介化”重构“国家”与“社会”。4.“媒介化抗争”是媒介民主化的一部分,既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文化进程。中国的公共精神正逐步展开但仍然畸形,多元利益冲突下理性自主的政治文化亟需培养。“公民”、“国家”、“社会”、“媒体”都作为复杂而矛盾的实体或场域,与“媒介化”过程交织互动,作用于中国特有的民主空间。将“媒介化抗争”与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核心层面关联起来,继续推进“媒介化”作用机制的研究,探索这种新型抗争形态如何为“国家”与“社会”提供弹性空间,思考公民民主参与过程的不同理想模式,并呼应全球媒体的民主化浪潮,将是本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
刘世宗[3](2012)在《广东盐业集团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研究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科学。而市场营销活动是在营销观念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准确把握市场营销的概念、正确认识市场营销的重要作用和全面理解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内涵,对加强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长期专营的影响,广东盐业集团整个营销系统相对破缺。随着盐业体制改革的步伐越来越近,一旦市场放开,必将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广盐集团目前营销系统破缺的现状以及未来市场竞争要求,应当细分目标市场并进行产品组合策略(包括产品技术创新),逐步构建有效渠道,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加强促销活动,提升服务功能和人力队伍打造等,提早为未来盐业体制转型中或转型后的市场营销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查阅参考文献、查询广东盐业档案和资料、访谈了解管理者、经销商、零售店和超市,问卷调查等。整篇文章的总体分析层次是:首先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分析开始,介绍公司的基本营销现状、总结营销策略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其次进行市场细分研究,文中引用了STP市场细分理论和差异化营销理论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关的细分市场。然后引入了4P理论,进行产品(包括品牌策略)、定价、渠道和促销的相关描述。最后是结论与保障措施部分。
余秀才[4](2010)在《网络舆论传播的行为与动因》文中研究指明自互联网进入中国,网络舆论现象广受社会关注。作为网络舆论产生、形成、与传播的环境,网络舆论场的作用特殊。本文在借鉴西方学者“场”论基础上,结合中国网络舆论实际,认为网络舆论场由“新媒介场”、“心理场”、“社会场”三部分交汇而成。研究网络舆论场传播的行为与动因,需要结合具体的网络舆论场进行。与传统媒介不同,新媒介所形成的时空结构,以及开放性、交互性与多媒体性等特征,为网络舆论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行为环境。新媒介通过时间的变形与空间的混溶,将人们从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时空束缚中解放出来。新媒介的开放性瓦解了传统媒介的信息霸权;新媒介的交互性使各方观点能够彼此沟通;新媒介的多媒体性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交流渠道与手段。新媒介为网络舆论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新环境,是网络舆论兴盛的直接原因。在新媒介环境下,中国网络舆论发展呈现出一定的特性。研究发现,自1998年以来,网络舆论事件呈不断上升趋势,多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关注对象为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占有较多的群体,网络舆论正向作用十分明显。在传播途径上,除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博客外,微博、即时通讯和各种社交网站作为网络舆论传播的新兴领域发展较快。在形态上,网络舆论大多表现为常规行为;网络黑客、网络签名、网络调查、网络推手等非常规行为,是网络舆论行为的另类表现。网络舆论行为发生具有十分复杂的心理因素。网民心理包括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个体心理与网民的特征紧密相关,网络舆论最初由网民的心理失衡引起,众多网民通过网上暗示与交流,迅速形成群体心理,群体心理会形成一个心理场,在心理场中,网民的个体心理受群体心理影响,极易产生相似的网络舆论行为。网民在共同的舆论行为中得到愉悦,个体心理获得相应的弥补与平衡。心理场为网民提供的群体心理环境是网络舆论产生的心理动因。社会场是网络舆论背后无形的手,政治、经济、文化分别是网络舆论发生的深层原因。仔细研究网络舆论行为,会察觉其背后的政治意识形态魅影、民主法治行踪和官僚腐败轨迹。中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缓冲带的消失、经济粗放增长的压力,都成为推动网络舆论发生的经济动因。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文化对网络舆论影响较大,媒介仪式成为网络舆论传播的新景观。网络舆论传播行为是众多因素合成的结果,客观上起到社会安全阀的作用。但网络舆论在中国尚未形成真正的公共领域,其作用大小还主要取决于最高层面上的官方政治意识。可以预见网络舆论在中国还会继续发展,随着新媒介技术的提升与新媒介终端的发展,网络舆论将会出现新的发展态势与表达方式。未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网络舆论也许会逐渐式微,但作为一种民意表达方式与官方舆情搜集的主要来源,网络舆论定会长期存在。
赵海峰[5](2008)在《网络化制造模式下MES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网络化制造是在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正发生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网络化制造是制造企业各种制造活动及制造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总称,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机械制造、计算机、网络、信息、自动化、电子等)的综合学科,其理论是在协同论、系统论、信息论、模糊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着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MES)是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场车间管理系统优化与否,直接影响整个网络化制造系统的完善程度,因此它的研究已经成为制造业研究的热点。制造车间作为制造企业的物化中心和制造信息集散地,MES只有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时反映现场生产运作状况、资源约束、资源优化配置等实际问题,并从网络化制造模式角度描述车间信息管理的内在规律和复杂性,体现出MES在优化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上优势,才能满足网络化制造模式的需求。因此,研究制造执行系统的控制理论和实践对于完善网络化制造平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相关项目基金的资助下,针对离散型制造企业生产车间管理特点,应用系统工程、控制理论、计算机仿真技术和调度算法等知识,研究了基于网络化制造模式下MES系统模块设计等最为基本的理论,并且采用多种先进技术,设计并开发出适于实际应用的N-MES原型系统。本论文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制造执行系统的结构特征,提出了N-MES系统概念,确定N-MES系统在网络化制造平台中的位置;设计出适于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离散型制造企业的N-MES系统结构,确定N-MES系统功能组成。(2)为了满足网络化制造实时集成要求,将嵌入式实时数据库作为一个关键技术引入N-MES系统中;对制造数据特征作定义与约束,建立ERTDBS数据库并确定数据传输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集成结构,从而实现N-MES系统实时集成结构的设计。(3)结合Markov调度规则、Fuzzy判断等计算方法,在离散型Hopfield神经网络决策系统基础上,建立N-MES系统动态调度结构,满足了网络化制造模式下企业对分散的制造资源实时性、自适应性以及优化配置的要求。(4)从沈阳鼓风机厂对车间信息管理实际要求出发,以网络化制造战略发展目标作为指导思想,结合N-MES概念,在已建立的实时集成结构和动态调度结构基础上,采用Visual Studio.net、SQLServer、VRML、JavaScript等技术,设计N-MES原型系统—MESNEU.net v1.0系统。并采用软件测试工具WinRunner 8.0对其各种性能指标进行评测,经过验证,MESNEU.net v1.0在技术上已经达到很好的实用程度。(5)通过对沈阳鼓风机厂具体生产问题的解决,演示了MESNEU.net v1.0系统各项功能的单独作用,以及各项功能之间的关系和集成使用方法,从而验证了N-MES原型系统初始设计目的,即满足实际需求又面向网络化制造先进战略发展目标。
张骥[6](2005)在《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及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及其管理机制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在组织间网络理论、协同理论、企业资源观和组织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1)母子公司网络的组织特征;(2)母子公司网络的横向联系与组织绩效的关系;(3)横向联系的收益成本影响因素;(4)如何对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进行有效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且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 按照基础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管理策略的思路,全文分成七章: 第一章是绪论。总结了过去相关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提出论文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目的,并阐述文章的主要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 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在本章中,在总结社会网络理论的基础上,从竞争环境和母子公司演化两个方面分析了母子公司网络化的动因。接下来,从母子公司网络的依存关系、协调机制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母子公司网络的性质,指出:母子公司网络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具有科层结构和权力的组织间网络。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部分。首先,在分析两种基础的母子公司横向联系收益机制基础上,系统分析母子公司网络内的各种形式的横向联系类型。接着,分析了横向联系与母子公司网络绩效的关系,以及与母子公司网络的竞争优势的关系,并提出了横向联系与母子公司网络绩效关系模型。然后,重点对横向联系涉及的成本类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扩展和重新定义了母子公司网络交易成本的概念。认为从横向联系的成本和收益出发,母子公司应该重点关注的横向联系类型是战略性横向联系。在此基础上,从母子公司网络的自我发展和母子公司网络管理机制两个方面对横向联系的收益和成本进行了动态性分析,得出了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影响因素动态模型。在这两章中,提出了论文的主要命题和假设。 第五章是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主要从(1)母子公司网络化动因与母子公司组织特征的关系,(2)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3)横向联系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开展。并且,在统计实证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案例分析。 第六章主要是利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于如何管理母子公司网络的横向联系提出了具体的管理建议。对横向联系的系统管理机制包括母公司角色的重新定位,网络结构的优化,协调激励机制、网络社会资本的积累等方面。并且,采用重点案例分析的方法来定性地应用模型进行分析。 第七章是论文的结束部分。本章概括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结论,指出了论文在理论分析,特别是在实证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之处,并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最后针对我国母子公司管理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综观全文,笔者认为在以下方面对母子公司管理研究做了一定创新性工作: 1.系统地将组织间网络理论应用到对于母子公司性质的分析中。以往的研
戎逸萍[7](2005)在《基于网络的房地产企业营销模式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对中国的房地产企业的影响日益凸现。一些资金雄厚、规模较大的国外房地产企业将进入中国,市场竞争范围更为广泛。同时,新经济的发展,将对整个经济的内涵和增长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也给传统的房地产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在这些严峻的挑战下,要确保房地产业健康地持续发展,真正承担起支柱产业的作用,就必须在新的条件下提高整个房地产业和房地产企业的创新能力。房地产是传统产业,又是一个迈向新经济的产业。当传统房地产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时候,房地产行业便具备了新的发展特征。因此,基于网络的房地产品营销模式将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本论文将对房地产网络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房地产网络化营销问题,展开较系统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 ① 调研国内外房地产企业的网络化营销现状,分析房地产产品在网络时期营销的特点,提出房地产企业网络化营销的内容。 ② 结合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企业在网络化营销中的实践,从房地产业网络化营销全过程中的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营销管理、物业管理等四个方面,分别对网上定制、网上采购、客户网络、社区信息化等四种具体方式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种新的网络的房地产企业营销集成模式。 ③ 结合传统的营销策略在网络时代的特点,对房地产企业在网络化营销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基于网络的房地产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 ④ 基于上述研究的成果,结合重庆回龙湾国家康居工程的营销特点,对研究结论进行应用,以验证论文提出的基于房地产企业网络营销集成模式、网络营销组合策略和网络营销管理系统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迟旭锋[8](2004)在《房地产业信息化研究》文中提出新世纪的房地产业是网络时代的房地产业,也就是房地产业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可以通过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准确及时地把握市场信息,从而获得更多商机,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提高企业领导决策的正确性和前瞻性。开展住宅与房地产业信息化,通过建立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在住宅与房地产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提高房地产业的服务管理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进行探讨,提出房地产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和措施的建议。主要的工作与结论如下: 第一,对信息化与管理变革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分析我国房地产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房地产业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和信息化的基本策略。 第二,综合了房地产业信息化所涉及到的基本实现技术,通过对信息化价值和信息化给房地产行业所带来的优势的分析,具体给出各种房地产电子商务模式。 第三,详细分析了房地产业信息化的具体内容,包括房地产行政管理信息化,房地产相关企业信息化,以及房地产产品信息化—“数字社区”的建设。对各部分均进行信息化建设框架的分析,论证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最后给出了实现信息化细节性的措施和途径。 房地产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管理、生产、供给、需求各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既包括房地产产品的信息化,即“数字社区”、“智能化小区”的建设,也包括房地产业务—采购、营销、中介的信息化,即电子商务在房地产业务中的广泛应用。而电子商务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降低商品房的造价,从而使“数字社区”的建设更加顺利进行。还包括房地产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由于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是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核心管理者和组织者,所以房地产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房地产业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和基础。故房地产产品的信息化、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以及房地产行政管理信息化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相衔接的,并共同构成了房地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要进行房地产业信息化的系统建设,则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需要房地产企业、行业协会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共同支持、努力。
黄会清[9](2001)在《改造万科构筑联盟靠网络》文中研究说明 2000年中国住宅与建筑科技交易会于11月24日至27日在深圳举行,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住宅联盟 A-housing.com、万科建筑研究中心、万客会为主体参展,主题为"网络改造万科,网络构筑联盟"。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参加本次住交会的目的在于展示万科在新世纪、新经济环境下的新形象。面对新经济对传统产业产生的巨大冲击,万科深刻认识到网络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将是必然趋势。万科目前正借助网络手段的巨大能量,利用网络重新整合企业资源,利用网络改造万科,利用网络构筑住宅产业的联盟。
二、改造万科构筑联盟靠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造万科构筑联盟靠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2)“媒介化抗争”:变迁、机理与挑战 ——当代中国拆迁抗争十年媒介事件的多案例比较研究(2003-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转型社会与抗争政治 |
(一) 西方“抗争政治”理论研究 |
(二) 21世纪的新“抗争”文化 |
(三) 转型中国社会抗争研究 |
二、“媒介化”:作为一种“元过程”的视角 |
(一) “媒介与社会”理论溯源 |
(二) “媒介化”研究新方向 |
(三) “媒介化抗争”概念的提出 |
三、当代中国“媒介化抗争”:以拆迁维权为例 |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变迁 |
第一章 当代中国拆迁维权抗争变迁 |
一、“政治拆迁”转型“经济拆迁”(1958-2001) |
二、从“上诉”、“上访”到“上报”、“上网”(2001-) |
(一) 制度性渠道破灭 |
(二) 媒介模式凸显 |
(三) 十年抗争阶段进程 |
三、后拆迁时代凸显“媒介化”趋势 |
第二章 “媒介化抗争”的表征 |
一、抗争者:多元主体协同作战 |
二、抗争对象:打破权利结构,颠覆抗争关系 |
三、抗争目标:复杂化、泛化、普适化 |
四、抗争武器:媒介的“可见度/透明度” |
五、抗争剧目/抗争表演:景观化、同质化、职业化 |
六、抗争组织/抗争动员:“搭便车”的反效应 |
七、抗争的媒介化与全球化 |
第三章 “媒介化抗争”的内涵 |
一、媒介形态塑造新抗争环境 |
(一) 新传播革命与公民权回归 |
(二) 媒介“赋权”的基本特征 |
(三) 抗争中的丰富媒介形态 |
二、媒介内容建构新抗争逻辑 |
(一) 戏剧化dramatization |
(二) 个人化personalization |
(三) 过程化procedurization |
(四) 视觉化visualization |
三、媒介体制拓展新抗争空间 |
(一) 传媒双重属性的体制空间 |
(二) 两个“舆论场”的媒介公共话语空间 |
(三) “中央一地方”的政治空间 |
四、媒介信念打造新抗争文化 |
机理 |
第四章 “媒介逻辑”与“事件逻辑”双重QCA建模 |
一、“关键因子”:基于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材料的假设 |
(一) “事件逻辑”相关因子 |
(二) “媒介逻辑”相关因子 |
二、研究方法、数据及测量 |
(一)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 |
(二) 变量选择说明 |
三、建构“事实表” |
(一) “事件逻辑”事实表与分析结果 |
(二) “媒介逻辑”事实表与分析结果 |
四、结论与讨论 |
(一) “媒介逻辑”优势 |
(二) “事件诉求”的“问题化路径” |
(三) “事件逻辑”的高概率组合 |
(四) 意见领袖“有限效果论” |
(五) “央媒”与“媒介逻辑”的高概率组合 |
(六) 网络话语空间与“媒介化”环境 |
第五章 “媒介化抗争”的过程 |
一、公开:以媒介为起点,制造“连续剧” |
(一) 媒介“开启”抗争 |
(二) 制造“连续剧” |
(三) 公开的“机制”与“限度” |
二、建构:“意义争夺”与“共意凝聚” |
(一) 情感渲染 |
(二) 界限激活 |
(三) 从话语到现实 |
三、升级:诉求的置换与合并 |
(一) 回避“利益” |
(二) 媒介“归因” |
(三) 诉求的置换与合并 |
四、遣散:竞争、镇压、“制度化”与注意力转移 |
(一) 诉求分离 |
(二) “遣散”的机制 |
(三) “注意力转移” |
五、框塑:历时性的“范式订定” |
(一) 未完待续 |
(二) 拆迁抗争的四大范式 |
(三) “范式订定” |
挑战 |
第六章 媒介化抗争的挑战 |
一、抗争:“政治化”与“社会化”趋势 |
(一) 抗争的“政治化” |
(二) 抗争的“社会化” |
二、媒介:作为“中介”的“表达” |
(一) “哗众”的“表演” |
(二) “表达”契机?“表达”危机? |
(三) 反思媒介的“批判性” |
三、公民:呼唤抗争理性 |
(一) “公民”登场 |
(二) 民意的“鸡蛋情绪” |
四、国家:治理的“媒介化” |
(一) 争夺传播主导权 |
(二) 塑造有效的“解释框架” |
(三) 迎合“媒介逻辑”的新传播方式 |
结语 |
第七章 未来的进路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广东盐业集团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理论综述 |
1.2.1 4P 理论 |
1.2.2 STP 理论 |
1.2.3 差异化营销理论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广东盐业集团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2.1 外部环境分析 |
2.1.1 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
2.1.2 营销行业环境分析 |
2.1.3 营销微观环境分析 |
2.2 内部环境分析 |
2.2.1 广东盐业集团基本情况 |
2.2.2 广东盐业集团基本资源 |
2.2.3 广东盐业集团营销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
2.3 广东盐业集团的 SWOT 分析 |
2.3.1 优势 |
2.3.2 劣势 |
2.3.3 机会 |
2.3.4 威胁 |
第3章 广东盐业集团的市场营销策略 |
3.1 STP 策略 |
3.1.1 市场细分 |
3.1.2 目标市场 |
3.1.3 产品定位 |
3.2 产品策略 |
3.2.1 延伸和拓宽产品线 |
3.2.2 增加产品组合深度 |
3.2.3 品牌决策 |
3.2.4 名牌建设 |
3.2.5 CIS 策划 |
3.2.6 新产品开发 |
3.3 产品定价策略 |
3.3.1 影响产品价格的因素 |
3.3.2 定价方法 |
3.3.3 定价策略 |
3.4 分销渠道策略 |
3.4.1 营销渠道成员和结构 |
3.4.2 营销渠道模式改进 |
3.5 促进销售策略 |
3.5.1 促销方式 |
3.5.2 促销组合 |
3.5.3 促销策划 |
第4章 广东盐业集团市场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4.1 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营销团队 |
4.2 建立比较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 |
4.3 巩固和改善上下游客户的关系 |
4.4 建设富有特色的企业核心文化 |
4.5 实施市场营销策略的预期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广东省盐业市场的调研问卷 |
(4)网络舆论传播的行为与动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理论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与难点 |
2 网络舆论生成的媒介环境 |
2.1 技术变革与新媒介兴起 |
2.2 新媒介的时空变形与传播特征 |
2.3 网络舆论媒介环境的确立 |
3 网络舆论传播的行为表现 |
3.1 网络舆论传播行为的全景扫描 |
3.2 网络舆论传播行为的渠道界定 |
3.3 网络舆论传播行为的形态展现 |
4 网络舆论行为的心理图式 |
4.1 网络舆论个体心理的失衡 |
4.2 络舆论群体心理的形成 |
4.3 意见领袖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
5 网络舆论行为的社会动因 |
5.1 网络舆论背后的政治律动 |
5.2 网络舆论背后的经济转型 |
5.3 网络舆论背后的文化喧嚣 |
6 结语 |
6.1 网络舆论作为客观存在 |
6.2 网络舆论的近思远想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网络化制造模式下MES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网络化制造发展现状研究与分析 |
1.1.1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企业生产特征 |
1.1.2 国外网络化制造发展研究 |
1.1.3 国内网络化制造发展现状 |
1.1.4 国内网络化制造发展遇到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1.2 制造执行系统(MES)现状研究与分析 |
1.2.1 制造执行系统(MES)基本概念 |
1.2.2 国外MES发展概况 |
1.2.3 国内MES发展概况 |
1.2.4 制造执行系统(MES)主要功能与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意义、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研究意义 |
1.3.2 课题来源 |
1.3.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N-MES系统结构研究与建立 |
2.1 引言 |
2.2 网络化制造车间生产管理模式发展研究 |
2.2.1 车间管理模式发展研究 |
2.2.2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车间管理特征 |
2.3 N-MES系统定位及概念建立 |
2.3.1 N-MES系统在企业信息建设中的定位 |
2.3.2 N-MES概念建立 |
2.4 N-MES系统结构建立 |
2.4.1 背景企业网络结构 |
2.4.2 N-MES系统结构的建立 |
2.4.3 N-MES系统功能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N-MES系统实时集成结构研究与设计 |
3.1 引言 |
3.2 嵌入式系统在N-MES系统应用研究 |
3.2.1 嵌入式实时数据库研究 |
3.2.2 N-MES系统实时集成要求 |
3.3 N-MES系统实时集成结构设计 |
3.3.1 背景企业制造数据特点研究 |
3.3.2 设计嵌入式实时数据库 |
3.3.3 实时数据的传输 |
3.4 N-MES系统数据实时集成 |
3.4.1 制造过程数据流分解 |
3.4.2 设计数据集成流程 |
3.4.3 设计实时集成序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N-MES系统动态调度模型研究与建立 |
4.1 引言 |
4.2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动态调度结构设计 |
4.2.1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离散型企业生产特征 |
4.2.2 建立动态调度结构 |
4.2.3 确定调度数学算法 |
4.3 面向用户的时间性能调度标准计算 |
4.3.1 基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工件生产响应时间计算 |
4.3.2 工件生产时间与完成时间计算 |
4.3.3 针对时间参数的调度仿真计算 |
4.4 基于HOPFIELD神经网络调度方案综合决策设计 |
4.4.1 设计综合决策结构 |
4.4.2 自适应控制结构部分设计 |
4.4.3 调度方案多目标优化选择计算 |
4.5 N-MES系统动态调度模型仿真计算与结果分析 |
4.5.1 仿真计算结果 |
4.5.2 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N-MES原型系统开发与应用 |
5.1 引言 |
5.2 N-MES原型系统开发背景及可行性分析 |
5.2.1 背景企业对N-MES系统需求分析 |
5.2.2 可行性研究 |
5.3 系统功能设计 |
5.3.1 系统运行环境 |
5.3.2 实现功能目标 |
5.4 MES~(NEU).NET v1.0系统结构设计 |
5.4.1 系统结构设计 |
5.4.2 数据库与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5.5 MES~(NEU).NET v1.0系统测试 |
5.5.1 设计测试流程 |
5.5.2 设计测试内容 |
5.5.3 确定测试软件 |
5.5.4 MES~(NEU).net v1.0测试结果 |
5.6 MES~(NEU).NET v1.0系统功能介绍 |
5.6.1 MES~(NEU).net v1.0系统应用环境 |
5.6.2 在线生产调度子系统 |
5.6.3 实时生产数据子系统 |
5.6.4 产品生产信息子系统 |
5.6.5 系统管理子系统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作者简介 |
证明材料 |
(6)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及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与文献综述 |
1.1 母子公司发展态势 |
1.2 母子公司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选择的意义和界定 |
1.4 研究的目的和思路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母子公司网络化驱动因素及组织性质 |
2.1 母子公司网络化趋势及驱动因素 |
2.2 母子公司网络的结构 |
2.3 母子公司网络的组织特征 |
2.4 母子公司网络的内部协调机制 |
3 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与绩效关系研究 |
3.1 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的收益机制 |
3.2 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的类型 |
3.3 横向联系与母子公司网络绩效的关系 |
4 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横向联系收益的影响因素 |
4.2 横向联系的成本及其影响因素 |
4.3 母子公司战略性横向联系 |
4.4 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影响因素动态模型 |
5 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的实证研究 |
5.1 实证研究的基本思路 |
5.2 数据采集和调查问卷设计 |
5.3 母子公司网络化驱动因素的因子分析 |
5.4 母子公司网络化指数 |
5.5 横向联系与母子公司网络经营绩效的关系 |
5.6 横向联系影响因素分析 |
5.7 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的案例分析——金地集团 |
6 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的管理机制 |
6.1 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管理的基本逻辑 |
6.2 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管理模型 |
6.3 母子公司网络结构优化管理 |
6.4 母子公司网络的差异化横向协调机制 |
6.5 母子公司网络社会资本培育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对实践的启示 |
7.3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网络的房地产企业营销模式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房地产网络营销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1.2.2 房地产市场网络营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网络营销环境下房地产企业产品营销的特征研究 |
2.1 基于网络的房地产市场调研 |
2.1.1 房地产行业市场调查的特点 |
2.1.2 网上市场调查的优势 |
2.1.3 房地产企业网上市场调查的方法 |
2.2 基于网络的房地产市场需求分析 |
2.2.1 基于网络的房地产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2.2.2 基于网络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
2.2.3 基于网络的房地产需求分析 |
2.3 基于网络的典型房地产产品研究 |
2.3.1 个性房屋 |
2.3.2 模糊产品 |
2.3.3 智能建筑 |
2.3.4 智能社区 |
2.4 本章小结 |
3 房地产企业网络营销模式研究 |
3.1 房地产网上定制的现状分析 |
3.1.1 万通模式的定制分析 |
3.1.2 万通模式的推广价值 |
3.1.3 房地产网上定制的分析 |
3.2 房地产网上采购模式的现状分析 |
3.2.1 “住宅联盟”的采购模式分析 |
3.2.2 房地产网上采购的障碍 |
3.3 网上文化社区模式现状分析 |
3.3.1 “我爱我家”的建立背景 |
3.3.2 “我爱我家”的网上业务 |
3.3.3 “我爱我家”的优势 |
3.4 社区信息化模式现状分析 |
3.4.1 社区信息化推广价值观 |
3.4.2 社区信息化的发展 |
3.5 一种新的房地产网络营销集成模式 |
3.5.1 房地产网络营销集成模式的功能研究 |
3.5.2 房地产网络营销集成模式的特征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4 房地产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
4.1 房地产网络营销策略 |
4.1.1 品牌策略 |
4.1.2 产品策略 |
4.1.3 定价策略 |
4.1.4 渠道策略 |
4.1.5 促销策略 |
4.2 房地产企业网络营销策略中的关键问题 |
4.3 基于网络的房地产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网络的房地产网络营销模式的应用实施 |
5.1 回龙湾康居工程简介 |
5.1.1 项目概述 |
5.1.2 设计说明 |
5.2 回龙湾康居工程网络营销的实施方案 |
5.2.1 网络营销集成模式的应用 |
5.2.2 网络营销组合策略的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房地产业信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论文的选题及其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房地产业信息化概述 |
2.1 与信息化相关的概念 |
2.2 走进信息时代的房地产业 |
2.3 信息化与管理的变革 |
2.3.1 再造工程 |
2.3.2 学习型组织 |
2.3.3 知识管理 |
2.3.4 精灵生产 |
2.3.5 虚拟企业 |
2.3.6 电子商务 |
2.4 房地产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分析 |
2.4.1 国外及港台地区房地产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
2.4.2 我国房地产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
2.4.3 国内外房地产业信息化比较分析 |
2.5 房地产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展望 |
2.6 房地产业信息化的标准体系 |
2.6.1 房地产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 |
2.6.2 住宅与房地产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编制思路 |
2.6.3 住宅与房地产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
2.7 房地产业信息化的策略及措施 |
3 房地产业与网络结合的优势分析 |
3.1 信息技术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
3.1.1 对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的影响 |
3.1.2 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 |
3.1.3 对房地产商品本身的影响 |
3.1.4 对房地产营销的影响 |
3.1.5 对房地产中介企业的影响 |
3.1.6 对物业管理公司的影响 |
3.2 网络经济与房地产结合的市场分析 |
3.2.1 从市场客体来分析房地产业的变化 |
3.2.2 从市场主体来来分析房地产业的变化 |
3.3 网络与房地产业结合的途径探讨 |
4 房地产业信息化的价值分析 |
4.1 信息时代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平衡 |
4.2 房地产电子商务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
4.2.1 微观分析 |
4.2.2 电子商务与交易成本 |
4.3 房地产电子商务的宏观经济学分析 |
4.3.1 宏观分析 |
4.3.2 电子商务时代的国际价值转移 |
4.4 电子商务的整体价值分析 |
4.4.1 直接经济 |
4.4.2 规模经济 |
4.4.3 注意力经济 |
4.5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成本和价值分析 |
4.5.1 IT的商业价值模型 |
4.5.2 商业价值的多种体现指标 |
5 房地产业信息化的实现技术 |
5.1 网络与通信技术 |
5.1.1 计算机网络 |
5.1.2 局域网 |
5.1.3 Internet技术 |
5.1.4 网络互联设备 |
5.1.5 Internet网络接入技术 |
5.2 网络计算框架 |
5.3 WEB网站的建设 |
5.3.1 商业总则 |
5.3.2 软硬件配置及接入方式 |
5.4 GIS技术简介 |
5.4.1 GIS概念 |
5.4.2 GIS工作原理 |
5.4.3 房地产业对GIS的要求 |
5.4.4 WebGIS概述 |
6 房地产行政管理信息化 |
6.1 房地产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意义 |
6.2 我国房地产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
6.3 我国房地产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
6.4 我国房地产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内容框架 |
6.4.1 房地产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平台-WEBGIS技术 |
6.4.2 房地产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平台 |
6.5 基于GIS的房地产行政管理信息系统 |
6.5.1 国外GIS的应用情况 |
6.5.2 GIS、WebGIS在房地产行政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 |
6.5.3 房地产WebGIS简介 |
6.5.4 房地产行政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想 |
6.5.5 房地产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
7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 |
7.1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概述 |
7.1.1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
7.1.2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系统构成 |
7.1.3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
7.2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途径 |
7.3 房地产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 |
7.3.1 房地产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模块 |
7.3.2 房地产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构成 |
7.3.3 房地产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方法 |
7.4 房地产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
7.4.1 房地产企业信息系统架构 |
7.4.2 房地产企业管理信息系统RMIS的实施 |
7.5 房地产企业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 |
7.6 房地产企业整体电子商务系统 |
7.7 层次分析法在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中的应用 |
8 房地产电子商务 |
8.1 房地产电子商务需求分析 |
8.1.1 我国房地产行业存在的问题 |
8.1.2 房地产行业的电子商务需求 |
8.2 我国房地产电子商务的现状 |
8.3 发展房地产电子商务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8.4 B to C房地产电子商务模式 |
8.5 C to C房地产电子商务模式 |
8.6 B to B房地产电子商务模式 |
8.6.1 B to B房地产电子商务概况 |
8.6.2 B to B房地产电子商务应用案例分析 |
8.7 G to C/G to B房地产电子商务模式 |
9 数字社区的建设与发展 |
9.1 数字社区的发展概况 |
9.1.1 数字社区简介 |
9.1.2 数字社区建设基本框架 |
9.2 数字社区的信息化建设 |
9.2.1 数字社区的信息平台 |
9.2.2 小区的控制管理平台 |
9.3 数字社区的应用标准体系 |
9.3.1 数字社区应用标准的设计思想 |
9.3.2 数字社区应用标准体系 |
9.4 数字社区与数字城市的接口分析 |
10 结束语 |
10.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0.2 论文的主要结论 |
10.3 进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改造万科构筑联盟靠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 [1]HD卫浴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张蕊.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 [2]“媒介化抗争”:变迁、机理与挑战 ——当代中国拆迁抗争十年媒介事件的多案例比较研究(2003-2012)[D]. 郑雯. 复旦大学, 2013(03)
- [3]广东盐业集团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刘世宗. 湖南大学, 2012(05)
- [4]网络舆论传播的行为与动因[D]. 余秀才.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5]网络化制造模式下MES系统研究与实现[D]. 赵海峰. 东北大学, 2008(06)
- [6]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及管理机制研究[D]. 张骥. 浙江大学, 2005(04)
- [7]基于网络的房地产企业营销模式的研究及应用[D]. 戎逸萍. 重庆大学, 2005(03)
- [8]房地产业信息化研究[D]. 迟旭锋. 重庆大学, 2004(01)
- [9]改造万科构筑联盟靠网络[J]. 黄会清. 房地产导刊, 200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