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TTVDNA检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冯悦[1](2011)在《云南省GBV-C流行与进化特征及其自身清除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庚型肝炎病毒(GB virus C, GBV-C)发现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属于黄病毒科、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全长约9.4kb。GBV-C与艾滋病病毒(HIV-1)、丙型肝炎病毒(HCV)具有几乎相同传播途径,在HIV/HCV单/共感染的静脉吸毒人群(IDUs)中广泛传播。根据基因序列同源性,目前GBV-C可分为六种基因型,各基因型具有典型的地域分布特征。GBV-C病毒感染者无典型的临床症状,但该病毒在与HIV-1共感染情况下,具有延缓艾滋病病程、抑制艾滋病病毒复制的作用,此作用与GBV-C基因型及相关基因序列特征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东南亚多国接壤,毗邻全球最大的毒品生产地——金三角地区,是毒品运输的重要途径。多项研究表明,血缘性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毒品运输路径直接相关,云南省因此成为HIV-1和HCV传入我国,并向其他省份传播的源头地区,在云南地区开展血缘传播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云南省开展开展GBV-C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在与HIV-1共感染情况下的疾病慢性化机制研究具有较大的科学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为调查云南地区GBV-C的感染情况,我们首先对该地区231例静脉吸毒者和非静脉吸毒者的GBV-C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发现GBV-C E2抗体检测阳性率为25.97%(60/231),GBV-C RNA检测阳性率为32.04%(74/231),抗体/核酸交叉阳性率仅2.16%(5/231)。在静脉吸毒人群中GBV-C/HIV/HCV的三重感染率明显高于GBV-C单感染和GBV-C/HCV的共感染(P<0.05);在非静脉吸毒人群中,GBV-C/HCV的共感染率明显高于GBV-C/HIV/HCV三重感染率(P<0.05);GBV-C在HIV轻症和重症的患者中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在HIV中症患者的感染(P<0.05)。为验证GBV-C对HIV-1和HCV感染者病程的影响,本研究对GBV-C感染与患者的CD4细胞数、ALT、AST、HCV的基因型和亚型、HIV-1 RNA病毒载量和HCV RNA病毒载量等相关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GBV-C感染与否,以上指标未发现显着变化。为阐明GBV-C阳性患者中GBV-C基因型流行特点,本研究进而对GBV-C RNA阳性样本的GBV-C 5’NCR、E2基因及病毒全基因进行扩增、序列测定与同源关系分析,发现43例GBV-C感染者中除1例(NK07)属于3型,2例(DH019和DH021)属于4型外,其它40例所感染毒株不属于已知基因型且独立成簇。Bootstrap值分别为:5’NCR,97%;E2,99%;Full-length,99%。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新基因型序列间相似性为91.2%-99.2%,不同基因型间相似性为86.2%-89%,Simplot和Bootscanning分析表明,所有获得新基因型全基因组序列不存在型间重组现象,该毒株可被命名为GBV-C7型。基于现有数据,云南省GBV-C基因型分布为:7型占93.02%(40/43)、4型占4.65%(2/43)、3型仅占2.33%(1/43);在IDU人群中,7型为93.10%(27/29)、4型为6.90%(2/29)、没有发现3型的存在;在非IDU人群中,7型为92.86%(13/14)、3型为7.14%(1/14)、未发现4型的存在。鉴于GBV-C基因分型尚无公认方法和界定标准,本研究提出了以GBV-C E2区序列为主要分型靶序列,平均遗传距离小于0.0900视为同一基因型,介于0.1282~0.1438之间可视为不同基因型,平均遗传距离介于0.0900~0.1282之间时,该毒株可能为基因重组型或者同一种基因型,需经重组位点分析确定。为揭示GBV-C起源与进化,本研究分别根据GBV-C全长基因组序列、5NCR、E1、E2和NS5B区的核酸序列变异情况,对GBV-C进化速率和可能起源时间进行推算,所得的GBV-C分子进化速率为10-5~10-2sub/site/year,推断GBV-C的起源时间为152.96~1798.76年以前。比较而言,病毒E1/E2区(nt 900-1250)核酸序列更适合用于GBV-C的起源与进化研究,以此序列计算得到GBV-C五种基因型的分子进化速率介于10-4~10-2sub/site/year之间。根据各基因型病毒的地域分布、变异率和进化速率推断其起源时间和可能起源地,发现GBV-C 1型起源于非洲西部(1238年)、GBV-C 2型起源于欧洲(1928年)、3型起源于日本(1987年)、4型起源于东南亚(1981年)、5型起源于非洲南部(1975年)。总结我国主要GBV-C流行株的进化和传播特点为,GBV-C 3型由日本传播至中国,GBV-C 4型由东南亚分别经云南地区传播至中国内陆地区。在云南省,GBV-C 4型可能以东南亚国家接壤的德宏地区、红河地区和文山地区为源头,传播到云南省中部地区(大理和昆明地区),再经中部地区向我国内陆地区的传播。最后,为了探索GBV-C的自身高清除率的相关机制,本论文就宿主细胞microRNA对GBV-C复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生物学相关软件以GBV-C 3’NCR为靶基因预测了机体内相关的rnicroRNA共计12种,从中筛选出最可能与GBV-C 3’NCR发生作用的三种microRNA,即Has-miR148a、Has-miR-152和Has-miR-301。进而,建立了此三种microRNA的茎环RT-PCR和SYBR染料的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方法,以及GBV-C 3’NCR和三种microRNA的真核表达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高表达miR-148a的Huh7.5.1细胞中,GBV-C 3’NCR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下降。然而,经RNAi技术抑制miR-148a表达的细胞中,GBV-C 3’NCR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由此我们得出,Has-miR-148a与GBV-C 3’NCR之间呈负相关的生物学特性。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对云南省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中GBV-C的感染、基因型流行、起源进化以及高清除率的相关机制的研究发现,GBV-C在云南地区高度流行且发现了新的基因型并命名为GBV-C 7型,提出了以E2区序列为基础的基因型分型的新标准;通过对GBV-C起源与进化的研究,阐明了我国和云南地区的GBV-C基因型进化特点和传播路径;证明了Has-miR-148a与GBV-C高清除率的相关性。本论文针对云南地区GBV-C的研究为首次,为今后在该地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并为GBV-C和HIV共感染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前瞻性的建议,同时为GBV-C影响HIV患者疾病进程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
林彩文,江家骥,潘晨[2](2006)在《庚型肝炎病毒感染550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庆平,侯佩强[3](2006)在《TT病毒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许慧霞[4](2005)在《TTV抗原ORF1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目前已发现和确认的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庚型。1997年底日本学者Nishizawa运用代表性差异技术(Repr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从一名非甲-庚型肝炎病人(TTV)的血清中发现了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TTV基因组为单股线状DNA,目前已测定的核苷酸序列长约3.8kb,有两个开放读码框架(ORF),ORF1位于该基因组的589-2898位核苷酸,编码770个氨基酸,ORF2位于107-712位核苷酸,编码202个氨基酸;ORF1可能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ORF2可能编码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可以通过垂直传播,生物学特征与某些动物单链DNA病毒(微小病毒B19)相似。TTV的基因分型从已报道的TTV DNA部分基因序列来看,TTV DNA具有高度变异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TTV DNA是诊断TTV感染的主要手段。目前还未证实TTV感染引起肝损伤和影响肝功能,但TTV可引起ALT升高,出现病毒血症,并且在局部地区爆发性流行,同时TTV常和HBV及HCV共同感染。TTV在非甲至非庚型肝炎患者中的感染率较高,可能是非甲至非庚型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现国内对TTV的研究资料还很缺乏,本实验的意义在于将TTV-ORF1 DNA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高效表达,为TTV的ELISA检测和疫苗的抗原研究提供基础。 方法:从TTV病毒感染者外周血中提取DNA,用PCR从中扩增出目的基因,酶切PCR扩增产物并进行纯化获得TTV-ORF1 DNA,插入载体pGEM-T Easy中,转化JM109感受态细菌中,随受体菌的生长繁殖,重组DNA分子得以复制扩增;运用
鲁然,常玉梅[5](2005)在《TTV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于建国,商庆华,孙思才,任诰,肖德明,尹燕明[6](2003)在《山东泰安地区TTV检测和部分基因克隆及序列测定》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山东非甲 -庚肝炎和肝癌患者输血传播病毒 (TTV)感染状况和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 2 6例山东泰安地区非甲 -庚型肝炎和 12例肝细胞癌 (HCC)患者血清中TTV DNA ,并对阳性扩增的产物利用 PCR技术片段直接克隆和测序 ,分析其基因变异的情况。结果 2 6例非甲 -庚型肝炎中 11例 TTVDNA阳性 (42 .3%)。对其中两株 (TTVSD4、TTVSD5 )部分基因克隆测序 ,并与日本株(ABOO8394)相比较 ,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99.9%和 10 0 %。而 12例肝细胞癌患者中 3例 TTVDNA阳性(2 5 .0 %) ,对其中一株 (TTVSD6 )部分基因克隆与测序 ,与日本株 (ABOO8394)相比较 ,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TTV山东泰安三株间核苷酸同源性均为 99%。结论 研究证实山东泰安地区非甲~庚型肝炎和肝细胞癌患者中存在着较高 TTV感染 ,TTV感染可能具有嗜肝性 ,而且可能与肝功能损害有关 ,是引起非甲~庚型肝炎的重要病原。
王裕圯,丁庆[7](2003)在《儿童咽部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
纪海泉,贾艳合[8](2003)在《TT病毒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穆文广,丁晓红,夏东文,赵素艳[9](2001)在《急性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TTVDNA检测分析》文中指出
林佳佳,谢雯,何忠平,刘安澜,段雪飞[10](2001)在《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中TTV感染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了解TTV在我院非甲 非庚型肝炎患者中的感染状况 ,研究TTV感染对非甲 非庚型肝炎临床表现的影响 ,探讨TTV在病毒性肝炎中的致病作用。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斑点杂交法对我院 10 8例非甲 非庚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进行TTVDNA检测。结果 非甲 非庚型肝炎患者TTVDNA阳性率为 14 8% (16 / 10 8) ,急、慢性肝炎及重型肝炎患者中TTVDNA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TTV阳性组与TTV阴性组肝脏临床及生化指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 TTV可能并非是导致肝脏功能损害的真正病原。
二、急性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TTVDNA检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TTVDNA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GBV-C流行与进化特征及其自身清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与附表清单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庚型肝炎病毒 |
1.1.1 庚型肝炎病毒的发现和命名 |
1.1.2 庚型肝炎病毒的结构及其基因组特征 |
1.1.3 庚型肝炎病毒的诊断 |
1.1.4 庚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的分布及分型方法 |
1.1.5 庚型肝炎病毒的起源与进化 |
1.2 庚型肝炎病毒传播和流行 |
1.2.1 庚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
1.2.2 庚型肝炎病毒的流行 |
1.3 庚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1.3.1 庚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
1.3.2 庚型肝炎病毒与艾滋病病毒 |
1.4 研究云南地区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的意义 |
1.4.1 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 |
1.4.2 云南地区病毒传播对我国病毒流行的影响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云南省GBV-C的流行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本章技术路线 |
2.3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3.1 实验材料 |
2.3.2 主要试剂 |
2.3.3 仪器设备 |
2.3.4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本研究样本临床指标统计 |
2.4.2 云南地区不同人群中GBV-C RT-PCR检测结果 |
2.4.3 云南省GBV-C的流行 |
2.4.4 云南省静脉吸毒人群中不同病原体的感染率分析 |
2.4.5 云南省非静脉吸毒人群中不同病原体的感染率分析 |
2.4.6 云南省不同地州和不同人群的GBV-C感染情况 |
2.4.7 云南省静脉吸毒人群HIV患者不同病程中GBV-C的流行 |
2.4.8 云南省静脉吸毒人群中GBV-C对HIV/HCV共感染患者影响 |
2.4.9 云南省静脉吸毒人群中GBV-C对HCV患者的影响 |
2.4.10 云南省非静脉吸毒人群中GBV-C对HCV患者的影响 |
2.4.11 云南省不同人群中GBV-C与HCV基因型和亚型的相关性分析 |
2.5 讨论 |
2.5.1 云南省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GBV-C的感染率 |
2.5.2 本研究中GBV-C诊断指标的选择 |
2.5.3 本研究中GBV-C感染的偏好性 |
2.5.4 本研究中GBV-C的感染与HIV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
2.5.5 GBV-C影响HIV患者临床指标的研究 |
2.6 小结 |
第三章 云南地区GBV-C基因型分布与新基因型的发现 |
3.1 引言 |
3.2 本章技术路线 |
3.3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3.1 实验材料 |
3.3.2 主要试剂 |
3.3.3 仪器设备 |
3.3.4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GBV-C 5'NCR和E2区RT-PCR的扩增 |
3.4.2 GBV-C 5'NCR和E2区扩增片段测序结果 |
3.4.3 GBV-C 5'NCR和E2区序列基因分型的能力分析 |
3.4.4 基于GBV-C 5'NCR区序列对GBV-C的基因分型 |
3.4.5 基于GBV-C E2区序列对GBV-C的基因分型 |
3.4.6 GBV-C全基因组序列的扩增 |
3.4.7 GBV-C全基因组序列片段测序和序列拼接 |
3.4.8 GBV-C 7型与其它基因型间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比较 |
3.4.9 基于GBV-C全长基因序列对GBV-C的基因型的分析 |
3.4.10 GBV-C 7型重组位点的分析 |
3.4.11 云南省GBV-C基因型的流行特点 |
3.4.12 GBV-C E2区与HIV相互作用的氨基酸位点的分析 |
3.5 讨论 |
3.5.1 GBV-C基因型的命名 |
3.5.2 GBV-C基因分型的标准 |
3.5.3 我国GBV-C基因型流行特点 |
3.5.4 云南省GBV-C基因型流行及其分析 |
3.5.5 GBV-C与HIV间的相互作用 |
3.6 小结 |
第四章 庚型肝炎病毒的起源与进化 |
4.1 引言 |
4.2 技术路线图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实验材料 |
4.3.2 主要软件 |
4.3.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4.1 GBV-C的进化速率 |
4.4.2 GBV-C的起源 |
4.4.3 GBV-C的基因组序列的变异特征 |
4.4.4 基于高变区序列进行GBV-C的基因分型 |
4.4.5 基于E1/E2高变区序列进行GBV-C的基因分型 |
4.4.6 不同基因型GBV-C的分子进化速率 |
4.4.7 GBV-C五种基因型流行及其进化特征 |
4.4.8 南省GBV-C主要基因型的流行及其进化特征 |
4.5 讨论 |
4.5.1 GBV-C的分子进化速率 |
4.5.2 GBV-C进化速率的选择 |
4.5.3 GBV-C各基因型起源进化的比较 |
4.5.4 中国GBV-C主要流行株的传播 |
4.5.5 研究病毒起源及其进化动力学的意义 |
4.6 小结 |
第五章 庚型肝炎病毒自身高清除率与机体microRNA的相关性 |
5.1 引言 |
5.2 技术路线 |
5.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3.1 实验材料 |
5.3.2 主要试剂 |
5.3.3 仪器设备 |
5.3.4 实验方法 |
5.4 实验结果 |
5.4.1 与GBV-C 3'NCR区序列相关的microRNA预测 |
5.4.2 GBV-C 3'NCR区序列相关microRNA的筛选 |
5.4.3 GBV-C3'NCR和microRNA基因定性PCR检测 |
5.4.4 GBV-C 3'NCR和microRNA基因的测序结果 |
5.4.5 GBV-C 3'NCR和microRNA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5.4.6 GBV-C 3'NCR与microRNA基因真核表达体系的建立 |
5.4.7 microRNA与GBV-C 3'NCR间的相互作用 |
5.4.8 Has-mir-148a与GBV-C 3'NCR间的相互作用 |
5.5 讨论 |
5.5.1 MicroRNA的检测方法的选择 |
5.5.2 本研究检测体系中参照基因的选择 |
5.5.3 Has-miR-148a与GBV-C 3'NCR间的相互作用 |
5.5.4 Has-miR-148a与GBV-C 3'NCR作用位点的分析 |
5.5.5 Has-miR-148a的其它生物学功能 |
5.5.6 GBV-C的高清除率与Has-miR-148a的相关性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2)庚型肝炎病毒感染55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检测方法: |
1.2.1 肝功能检测: |
1.2.2 病毒性肝炎及其他血清学标志检测: |
1.2.3 HGV-RNA检测: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型肝炎HGV的感染率: |
2.2 重叠HGV感染对肝脏的损害情况: |
3 讨论 |
(4)TTV抗原ORF1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 TTV抗原ORF1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TTV及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5)TTV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TV的生物学特性 |
2 传播途径 |
3 致病性进展 |
3.1 TTV可能是非甲-非庚型肝炎病原之一 |
3.2 TTV感染与肝病之间的关系 |
4 TTV的检测方法 |
(10)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中TTV感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病例来源 |
1.2斑点杂交法检测 |
1.3肝炎病毒标志的血清学诊断 |
1.4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TTV的检出率 |
2.2 TTV感染对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 论 |
四、急性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TTVDNA检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GBV-C流行与进化特征及其自身清除机制的研究[D]. 冯悦.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2]庚型肝炎病毒感染550例临床分析[J]. 林彩文,江家骥,潘晨. 福建医药杂志, 2006(05)
- [3]TT病毒研究进展[J]. 李庆平,侯佩强.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04)
- [4]TTV抗原ORF1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D]. 许慧霞. 郑州大学, 2005(12)
- [5]TTV研究进展[J]. 鲁然,常玉梅.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04)
- [6]山东泰安地区TTV检测和部分基因克隆及序列测定[J]. 于建国,商庆华,孙思才,任诰,肖德明,尹燕明. 山东医药, 2003(22)
- [7]儿童咽部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 王裕圯,丁庆.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03)
- [8]TT病毒研究进展[J]. 纪海泉,贾艳合. 医学动物防制, 2003(04)
- [9]急性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TTVDNA检测分析[J]. 穆文广,丁晓红,夏东文,赵素艳. 肝脏, 2001(S1)
- [10]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中TTV感染的研究[J]. 林佳佳,谢雯,何忠平,刘安澜,段雪飞. 辽宁医学杂志,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