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内科大面积膜性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内科大面积膜性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一、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内科介入治疗大型膜部室间隔缺损(论文文献综述)

马军[1](2019)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切口与胸骨下段切口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胸骨左缘第4肋间切口与胸骨下段切口两种路径的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为VSD手术方式的合理化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进行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224例,其中男103例,女121例;年龄4月36月,体重616kg,按照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胸骨左缘第4肋间斜形切口)95例,B组(胸骨下段切口)129例。其中,年龄:A组(1.33±0.62)岁、B组(1.31±0.76)岁,P>0.05;体重:A组(9.73±2.42)kg、B组(9.67±2.53)kg,P>0.05;心胸比值:A组(0.58±0.28)、B组(0.57±0.28),P>0.05;VSD直径:A组(6.46±1.95)mm、B组(6.28±1.89)mm,P>0.05;术前合并肺部感染:A组10例(10.53%)、B组15例(11.63%),P>0.05;术前合并心功能不全:A组9例(9.47%)、B组13(10.07%),P>0.05。95例A组患儿中,干下型VSD有5例(5.26%);嵴内型VSD有6例(6.32%);没有肌部型VSD;多孔型VSD有3例(3.16%);膜周型VSD有81例(85.26%),其中伴膜部瘤形成12例,占膜周型VSD的14.81%。129例B组患儿中,干下型VSD有4例(3.10%);嵴内型VSD有7例(5.43%);肌部型VSD有3例(2.33%);多孔型VSD有4例(3.10%);膜周型VSD有111例(86.04%),其中伴膜部瘤形成16例,占膜周型VSD的14.41%。A组患儿中合并轻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10例(10.53%),中度PH有5例(5.26%),重度PH有2例(2.10%);B组患儿中合并轻度肺动脉高压15例(11.63%),中度PH有8例(6.20%),重度PH有4例(3.10%)。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时间、术后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成功率、封堵失败原因、术后早期并发症、切口美容度、远期并发症。结果:A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B组(P<0.05),且A组术后切口较B组恢复更快、更美观。两组手术方式的手术成功率、封堵失败原因及术后MV时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VSD可行的、微创的、比较安全的方法。但A组手术方式更为美观,住院花费较少,手术耗时、术后MV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与B组比较均更短,且A组手术方式不需要破坏胸骨,所以出血量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更为微创。因此在满足适应症、并保证治愈率的情况下,优先选用胸骨左缘第4肋间切口,可以减小对患儿的创伤,更容易被家长接受。这就要求术者术前充分评估病情,根据手术适应证的不同,选择最合理的手术方式。

唐文栋[2](2019)在《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成人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背景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可以占到所有先天性心脏疾病的30~40%,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VSD可单独发生,或者合并其他复杂心脏畸形伴发。因为出生后小的缺损可以随着儿童成长自行闭合,新生儿的患病率更高。大的VSD常在产前检查或婴幼儿时期被发现,常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发育停滞,需要早期干预,部分相对较小的VSD患者直到成人才出现症状。目前VSD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和经导管封堵两种方式。随着封堵器设计的改进和操作者经验的积累,严格筛选适应症,经导管封堵可以取得和外科手术的同样的临床效果,房室传导阻滞、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反流、封堵器栓塞等并发症发生已经罕有报道。但是目前VSD介入治疗的主要手术入路是经股动脉和股静脉。股动脉穿刺容易出现穿刺相关并发症(出血、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血肿、股动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血管迷走反射),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而且术后要严格卧床制动。因此,如何让患者更舒适、进一步减少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值得探讨。在这方面,桡动脉相比股动脉无疑具有更大的优势。但是目前桡动脉主要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方面经验缺乏,仅有小范围的病例报道,缺少临床证据。因此,本研究将探讨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行V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第一步,我们总结既往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VSD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初步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然后设计随机对照试验,与经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VSD封堵术对比,通过封堵器植入成功率、术后卧床时间、住院费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指标,进一步验证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VSD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二、第一部分经桡动脉径路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初步临床应用(一)研究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径路行VSD介入治疗的初步临床应用,讨论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二)研究方法2017年6月至2017年11月入选11例VSD患者,包括3例嵴内型,8例膜周部,其中3例合并膜部瘤。所有患者接受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径路行VSD封堵术。患者平均年龄(37.82±12.44)岁,平均体重(62.79±14.95)千克,经胸超声心电图(TTE)示平均VSD直径(5.00,4.50~7.00)mm。术中通过TTE和左心室造影评价封堵效果。术后24小时,1、3、6个月行心电图、TTE检查随访。(三)研究结果10例患者成功完成封堵,1例患者因导丝未能通过VSD改外科手术治疗。植入封堵器平均直径(6.50,4.75~9.25)mm,平均操作时间(47.20±5.45)min,平均透视时间(13.00±3.65)min。术后平均卧床时间(95.00,90.00~105.00)min。2例患者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所有患者康复出院,平均随访(3.00,2.50~6.0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反流、房室传导阻滞、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四)研究结论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径路行VSD封堵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安全性,患者术后卧床时间短,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三、第二部分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一)研究目的初步对比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和经股动脉联合股静脉径路行成人VSD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证明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探索性研究,采用非劣性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采用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进行手术。对符合本次研究入选标准的患者按1:1随机进入试验组或对照组,施行经导管VSD封堵术。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不良事件。主要指标为封堵器植入成功率,次要指标为术后卧床时间、住院费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统计对比两组情况。主要指标单侧显着性检验水平α=0.025。(三)研究结果两组年龄、体重、VSD大小及类型、植入封堵器直径等一般情况对比无差异,主要指标桡动脉联合股静脉组封堵器植入成功率(96.67%)非劣效于股动脉联合股静脉组(100%)(非劣效性P值<0.001),但是次要指标方面,桡动脉组的术后卧床时间更短(120(90,120)vs.300(270,360)min,P<0.001);平均住院费用相对更低(28876.96±4560.36 vs.31070.83±3421.34元,P=0.003)。同时,桡动脉组术后舒适度较术前没有明显变化(P=0.892),股动脉组术后舒适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两者在手术时间、透视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四)研究结论对于成人VSD患者,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径路行封堵术同样可行、安全、有效,几乎避免了所有穿刺点出血并发症,而且可明显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增加患者术后舒适度,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然而,经桡动脉有可能导致操作失败,不能保留导丝行左心室造影,需要改行穿刺股动脉。但是本研究为探索性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待后期设计前瞻性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章伟[3](2016)在《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装置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缺损之一,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20%-30%。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和二孩政策的出台,高龄产妇必将增多,这些均可导致室间隔缺损(室缺)患儿的数量较前增多。室缺的传统治疗方法为直视下外科手术缝补,疗效确切,成功率高,但也有其缺陷如:创伤较大、术中需要输血、术后在体表遗留伤疤、影响患者成年后的成家立业以及可并发需要再次外科手术的残余分流和与心脏手术切口相关的心律失常等。自从1987年LocK探索经导管治疗室缺以后,各种室缺封堵器相继被发明并应用于临床,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装置的不断改进,介入治疗器材和操作技术逐渐完善,经导管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室缺首选的治疗方法。目前被应用于室缺介入治疗的封堵器是镍钛合金封堵器,数万例的临床应用证明其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但其仍有一些与封堵器和输送系统相关的并发症,如血管损伤,术后远期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瓣膜损伤等。儿童的血管较成人更细而脆弱,如输送鞘管选择不当,更容易出现血管并发症。因此,应用于儿童的输送鞘管直径应越细越好,细的鞘管可避免对静脉血管的直接损伤。而且能通过细小鞘管的封堵器可以尝试由动脉侧逆向封堵VSD,减少了建立全轨道的操作步骤,使得手术操作更简单,并能减少X线和手术操作时间。目前大部分镍钛合金封堵器中均含有聚酯纤维膜的结构,该结构主要的作用是阻断血流和促进血栓形成。然而阻隔膜常常需要多层,使得容纳封堵器的鞘管直径较大,此外,有时还会因对聚酯膜过敏反应而导致患者发热。去除纤维膜结构可以使得收纳封堵器的鞘管直径明显减小。此外,细丝密集编织的方法可以使得封堵器较软而且能够保持阻断血流的能力。国外应用无聚酯膜的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多项临床应用中证实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专用于室缺的无膜封堵器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设计制作一种无阻隔膜的镍钛合金室缺封堵器及其输送系统,在体外测试其物理性能和阻隔血流的作用,并在经导管室间隔穿刺方法制备的室缺模型上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1、无聚酯纤维膜镍钛合金室缺封堵装置及其输送系统的研制及体外实验:(1)新型无膜室缺封堵器及输送系统的设计:封堵器采用360根细镍钛合金丝分5层行密集编织,腰部中间柱采用72根细丝编织,两端接316L钢套,其中一端接螺旋钢套连接输送杆,制作有6mm及8mm两种规格。去除输送杆外圈螺旋钢圈后重新焊接出新型细推送杆用以通过5F导管,装载短鞘头端缩短为8mm用以配套指引导管尾端(2)无膜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体外实验:主要测试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机械性能以及阻隔液体的作用:包括镍钛丝与不锈钢铆结处的牢固性检测,形状记忆性能测定以及阻隔流体作用的测定。并测定推送杆的牢固性以及配套输送系统的匹配状态。2、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动物实验:选用犬制备室间隔缺损模型。(1)采用经颈内静脉途径经导管穿刺建立vsd模型。(2)建立颈内静脉-室间隔缺损-股动脉轨道,采取逆向封堵法送入输送系统并完成封堵(3)术后抗血小板策略:阿司匹林3-5mg/kg/d。(4)随访观察:观察实验成功率和即刻完全封堵率,观察输送系统的可靠性。随访半年,按照术后4周、8周、12周、24周时间点处死实验犬,随访内容包括犬的一般情况、心电图、x线检查、左室造影、大体标本观察及病理学检查等,评价封堵室间隔缺损的近中期疗效和并发症;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封堵器的组织兼容性,初步评价新型无膜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及其输送系统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及fish确切检验法。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封堵器制作及体外相关力学性能检测结果(1)无膜6mm封堵器和有膜6mm封堵器各10只拉伸至同一长度(16mm)时所需的拉力分别为0.635±1.97n,2.215±0.20n(p<0.001),显示无膜封堵器拉伸性好,较有膜封堵器质地更软。6mm及8mm无膜封堵器可轻松通过5f以上鞘管输送释放和回收,6mm及8mm无膜封堵器收入鞘管中37℃水浴中保存15分钟后释放左盘片形状恢复能力分别为98.39%,97.99%,右盘片恢复能力分别为92.23%,91.28%,盘片支撑力合格。有膜6mm、无膜6mm封堵器承受液体由5cmh2o水压处流至封堵器底部所需时间测定分别为17.59±0.75s和17.44±1.26s,(p=0.750),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无膜封堵器在阻断血流能力上与有膜封堵器无显着差异。(2)封堵器在5-6f鞘管中反复释放和回收多次无异常,头端无损伤。8mm无膜封堵器在6f指引导管中第12次回收时指引导管头端出现变形。装载短鞘和指引导管尾端衔接顺畅,输送系统稳定可行。2.经导管无阻隔膜室缺封堵器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1)16条犬中14条成功建立室缺模型(87.5%),1例因心包填塞死亡,1例穿刺过程中并发室速室颤后死亡。因并发症死亡和随访点处死的犬解剖后发现vsd距主动脉瓣4-10mm(n=10),均6.35±1.84mm,距离三尖瓣环1-5mm,平均3.15±1.33mm,显示室间隔穿刺建立的室缺多位于膜周部,类似临床上的膜周部室缺。(2)逆行植入封堵器:12例实验犬应用逆行封堵法由主动脉侧植入封堵器,选用5f指引导管输送,成功率100%,改良输送系统与指引导管匹配。(3)经导管植入无膜室缺封堵器,14只模型中成功植入13只(92.86%),1只因麻醉过深死亡。2例使用8mm封堵器,12例使用6mm封堵器。仅1例出现残余分流,即刻完全封堵率92.30%(12/13),随访十分钟后,残余分流消失,术中未见传导阻滞发作,无其他特殊并发症。(4)术后随访,术后2例出现肉眼血尿,均在1周内恢复,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24周时所有犬随访心电图未见传导阻滞,各随访点左室造影未见残余分流,主动脉瓣未见反流。不同随访点解剖犬观察大体标本,未见装置异位和血栓形成,重要脏器未见栓塞。不同时间点封堵器逐渐内皮化良好。(5)病理学检查,4周时封堵器周围组织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8-24周时炎症消退。结论:直径6mm和8mm的无阻隔膜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可以通过5F鞘管输送、回收及释放,降低了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在体实验显示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高,阻断血流的作用与有膜封堵器无显着差异,随访中未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和其他装置的相关并发症。该封堵器近中期疗效可靠,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薛旺,江江,史承勇,李峰,秦永文[4](2016)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和外科手术对瓣膜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介入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中长期临床随访,并和同期行外科修补手术的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术式对心脏瓣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279例(介入组),行外科手术修补治疗患者243例(手术组)。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查瓣膜反流发生情况及随访转归情况,并对两组瓣膜反流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后短期介入组二尖瓣反流发生率较手术组高(P<0.05),三尖瓣和主动脉瓣反流发生率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中长期随访中,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以及二尖瓣反流两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创伤较小。术前利用超声心动图对患者的严格筛选,术中熟练轻柔稳定的操作和适合封堵器的选择是减少介入封堵术后发生瓣膜反流最重要的因素。

薛旺[5](2014)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和外科手术对瓣膜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修补和介入封堵。介入封堵手术因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成为部分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而介入术后出现的瓣膜功能损伤成为影响其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对介入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中长期临床随访,并和同期行外科修补手术的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介入封堵术后瓣膜反流的发生和转归情况,为其临床应用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接受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或外科手术修补的患者共52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行介入封堵治疗成功的患者279例(介入组),行外科手术修补治疗成功的患者243例(手术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术前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室间隔缺损大小等),术后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查瓣膜反流发生情况及随访转归情况。定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均数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介入组279例患者中,共植入国产封堵器279枚。介入组室间隔缺损直径4.75±2.09(2-18)mm,放置封堵器直径7.05±2.94(4-24)mm。手术组室间隔缺损直径6.77±3.82(2-16)mm。介入组和手术组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发生率分别为5.38%和4.12%,主动脉瓣反流的发生率分别为1.79%和1.65%,二尖瓣反流的发生率分别为3.23%和0.41%。所有患者完成中长期随访,介入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3.6±12.2(12-53)月,手术组为33.5±12.4(12-54)月。2组中均无死亡病例。介入组和手术组中长期随访三尖瓣反流发生率为10.4%和12.8%,主动脉瓣反流发生率分别为3.23%和2.06%,二尖瓣反流发生率为3.23%和2.47%。介入组随访中发现主动脉瓣大量反流患者1例。结论:研究显示,介入封堵术后对瓣膜功能的影响和外科修补手术相比,除术后短期二尖瓣反流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创伤较小。术后出现的瓣膜功能损伤,尤其是三尖瓣和主动脉瓣的功能损伤应受到重视。术前利用超声心动图对患者的严格筛选、术中熟练轻柔稳定的操作和适合封堵器的选择是减少介入封堵术后发生瓣膜反流最重要的因素。

伍于斌,张伟[6](2013)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新进展》文中提出室间隔缺损(venlricular septal defect)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活产新生儿的0.3%,室间隔缺损可单独存在,也可为复杂先天性畸形的一部分。既往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外科手术修补,自1988年Lock通过内科介入治疗取得成功以来,已成为室间隔缺损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由于室间隔缺损的形态和靠近主动脉瓣的特点介入治疗受到一定的制约,2001年我国首先应用Amplatzer国产封堵器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进行成功封堵以来,随着科技不断改进和发展,既往一些不能介入治疗的病例也通过封堵器的发展得到了介入治疗的益处。现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近年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新进展。

周勇,黄新苗,赵先仙,秦永文,吴峰,吕慧,董斐斐[7](2012)在《涤纶膜外套式镍钛合金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物理性能测试》文中认为目的评价涤纶膜外套式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occluder,VSDO)的形变能力和经鞘管输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6只市售镍钛合金VSDO随机分成实验组(n=8)和对照组(n=8)。实验组8只制成外套式VSDO。测量两组封堵器的直径和体外输送鞘管的最小直径及形变能力;体外鞘管内反复回收-释放,观察外套式VSDO表面磨损情况;试管内生理盐水内反复回收-释放,观察两组封堵器沉渣数量。结果实验组封堵器的直径较常规封堵器大0.5 mm,需要最小10 F鞘管才能输送,而对照组需8 F鞘管输送。在不同形变状态下,两组封堵器拉距-拉力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释放回收50次后,外套式VSDO表面在牵拉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牵拉后,显微镜下观察两组封堵器间的离心液沉渣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释放回收50次后,外套式VSDO表面在牵拉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9)。结论外套式VSDO各项物理参数与常规VSDO没有明显差别,置入鞘管的直径相对较粗;可以经导管输送,并通过介入方法对室间隔缺损模型犬进行实验性封堵。

周勇[8](2012)在《涤纶膜外套式镍钛合金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及动物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近十多年来,镍钛合金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已广泛应用于先心病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的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对于具有适应证的患者介入治疗已为首选的治疗方案。但是目前应用的镍钛合金VSD封堵器仍然存在缺陷:一是镍钛合金丝的金属成分外露,放置在室间隔缺损部位后,较硬的镍钛合金与局部组织直接接触,产生挤压和摩擦作用,造成与其接触的传导系统组织和瓣膜损伤;二是市售镍钛合金封堵器血流阻隔涤纶膜缝合在其中,放置后可留有裂隙,高速血流中的红细胞通过裂隙和撞击到右心室侧的合金丝,发生溶血;三是镍钛丝表面光滑,不易内皮化。国内外学者为了预防介入封堵VSD后的相关并发症,做了较多的努力。在保持镍铁合金封堵器双盘状结构的基础上,对编制材料或结构进行改进,如针对靠近主动脉瓣的室间隔缺损设计的零边的偏心型封堵器;针对膜部瘤和多孔型室间隔缺损的设计的左右侧不对称型的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降低了封堵器导致的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的发生;为了减少或延缓封堵器中镍离子的释放,研制了烤瓷封堵器;镍钛合金封堵器有不锈钢和镍钛合金两种金属成分组成,放置体内后在两种金属间产生电位差,影响封堵器表面的内皮化,为了克服此种缺陷,发明了单铆和双侧无铆的全镍钛合金封堵器;室间隔缺损中膜部瘤样改变较常见,其左右心室间的间距较大,目前应用的封堵器腰部长度3-4mm,封堵器放置产生两侧相对的挤压作用,为了减少封堵器对缺损周围组织的压迫,国外研究人员发明了腰部长度可调节的封堵器。以上封堵器的研制,进一步减少了VSD封堵器结构缺陷导致的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但仍不能避免镍钛合金封堵器直接与血液、组织接触,导致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瓣磨损、血栓形成、溶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为此,我们设计涤纶膜外套式镍钛合金VSD封堵器,外包膜在心肌组织和较硬的镍钛合金之间起到缓冲作用,避免较硬的镍钛合金与心脏软组织直接接触,减少张力,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封堵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防止镍钛合金丝对心肌组织的长期直接摩擦,而引起的损伤;此外,外套膜在封堵器的外表面,可能有利内皮细胞爬附,缩短内皮化的时间;外套膜完全覆盖镍钛合金的编织网,有可能避免发生溶血并发症。研究目的:研制涤纶外套式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体外测试和动物体内植入评价新型室间隔封堵器的性能和安全性,并以市售封堵器为对照,评价其疗效和生物相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涤纶膜外套式镍钛合金室间隔封堵器的研制:按照市售常规VSD封堵器稍微牵拉的形状制作腊模型,在编网机上使用医用4个0缝合线在腊模型上进行经编,制作成腊模-涤纶外包膜复合体。然后脱蜡和脱脂,制成纯涤纶外套,将市售VSD封堵器置入涤纶外套内,两端缝合在铆钉上,高温刀切割多余部分。2、涤纶膜外套式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体外性能测试:取8只涤纶外包膜封堵器用于体外测试,另取8只市售封堵器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封堵器的直径和体外输送鞘管的最小直径;测试两组封堵器的拉力-拉距之间的关系;体外在鞘管内反复回收-释放50次以后,观察涤纶外包膜VSD封堵器表面磨损情况;试管内生理盐水内反复回收释放50次,显微镜下观察包膜有无细微脱屑,利用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观察两组封堵器沉渣数量;3、涤纶外包膜室间隔封堵器的植入犬体内实验:使用房间隔穿刺针穿刺犬室间隔和球囊扩张穿刺点制作犬VSD模型;并使用涤纶膜外套式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和市售VSD封堵器经导管介入的方法封堵犬VSD;并定期观察和记录(1)、动物的一般状态;(2)经胸壁行心脏多谱勒超声观察封堵器位置有无附壁血栓、及其对三尖瓣、主动脉瓣的影响;心电图观察心律失常发生情况。(3)、于不同实验点1周、1、3、6个月分批处死实验犬,取出心脏,切开心脏观察封堵器和邻近结构的大体解剖,封堵器的位置,以及心脏、肺脏、肝、脾、双肾等器官的形态有无异常;(4)、取在不同时间点获取犬心脏内的封堵器标本,将覆盖在封堵器表面的组织剥离,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5)、取不同时间点封堵器的表面组织进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1、使用编网机可以成功编织出涤纶外包膜。外包膜的主要参数为腰部直径8mm,两端盘片直径12mm。并且能和直径8mm市售镍钛合金VSD封堵器腰部和盘片完全匹配。应用缝合的方法,可以将涤纶外包膜紧密地缝合在一起。高温刀切割使两端多余涤纶线平齐,凝固,无散丝,脱线。2、(1)、涤纶外包膜VSD封堵器的直径较常规封堵器大0.5mm,需要最小10F鞘管方能输送,而常规VSD封堵器需要8F鞘管输送;(2)、两组封堵器在1.25、2.5、3.75、5.0、6.25、7.5、8.75、10.0、11.25、12.5、13.75和15mm的形变过程中,其两组拉距-拉力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3)、体外释放回收50次后,肉眼观察涤纶外包膜封堵器表明没有明显磨损,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包膜表面在牵拉前后没有明显差异;(4)、试管内生理盐水牵拉实验,离心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计数板计数两组封堵器的离心液的沉渣数,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889。3、18只犬中15只成功制作VSD模型,2只因心包压塞救治无效死亡,1只因伴发IIIo房室传导阻滞死亡,其中8只成功植入涤纶膜外套式VSD封堵器,7只植入市售VSD封堵器。两组动物植入封堵器后均未发生并发症,长期存活。术后1个月经胸超声检查,封堵器位置良好,无移位、附壁血栓,对心脏瓣膜无影响;术后肉眼、扫描电镜、病理组织学观察封堵器表面覆盖组织,植入7天包膜封堵器已经覆盖纤维蛋白包膜,1个月内皮化完全,而市售封堵器7天未见任何包膜形成,1个月纤维蛋白覆盖完全,而3个月后内皮化完全,且在3个月和6个月植入封堵器周围的纤维瘢痕组织在涤纶外包膜组明显减少,两组生物相容性均良好。结论:1、使用涤纶线经编的方法,可以编织与镍铁合金封堵器相匹配的涤纶膜外套,通过缝制和热切割等工艺,可以成功制作出涤纶膜外套式室间隔封堵器。2、涤纶膜外套式室间隔封堵器各项物理参数与常规VSD封堵器没有明显差别,植入鞘管的直径相对较粗。3、涤纶膜外套式室间隔封堵器可以经导管输送,可以通过介入的方法对犬VSD进行封堵,操作方法简便,安全,疗效可靠。4、涤纶膜外套式室间隔封堵器在体内内皮化所需的时间较市售封堵器短,且带膜封堵器心肌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也明显较市售封堵器减少,提示新型封堵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5、实验结果表明涤纶膜外套式镍钛合金室间隔封堵器其性能与市售封堵器的无明显差异,且在减少封堵器器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内皮化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市售的封堵器,提示外套式室间隔封堵器可应用于临床。

陈少萍,白元,赵仙先,秦永文[9](2012)在《国产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的疗效与安全性》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国产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入选2005年9月至2010年12月在长海医院心内科行主动脉窦瘤破裂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患者7例,年龄(43.5±13.0)岁。术前均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主动脉窦瘤破裂。术中行升主动脉造影,判断破裂口直径。选择较缺损直径大4~6 mm的国产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股静脉逆行途径实施封堵。术后进行随访,观察心律改变、残余分流、封堵器形态、有无瓣膜反流等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7例主动脉窦瘤破裂均经升主动脉造影确诊,其中6例患者右冠状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室,1例患者无冠状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室。升主动脉造影显示,破裂口直径为4~7(5.0±1.3)mm。左心室造影显示,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所有缺损均封堵成功,其中2例同期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经导管介入治疗后,患者肺动脉收缩压由(35.6±12.7)mm Hg(1 mm Hg=0.133kPa)下降至(27.4±6.2)mm Hg(P<0.05),肺动脉平均压由(21.9±8.0)mm Hg下降至(16.1±5.3)mmHg(P<0.05);封堵后心脏杂音消失;术中超声心动图发现1例封堵器内微量残余分流,次日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残余分流消失;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主动脉瓣反流、溶血、心律失常。随访6~12个月,患者未发生血栓事件、感染性心内膜炎、右心衰竭及死亡。结论应用国产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的疗效好,安全性高。

凌寒[10](2011)在《跨越十年,我国室间隔缺损治疗技术飞跃发展——访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赵仙先教授》文中指出由全军心血管内科主办,济南军区总医院心内科承办的"第17届全军心血管内科学术会议"于2011年8月18日至20日在山东济南召开。在本次大会上,作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赵仙先教授,主持了"心脏起搏和结构性心脏病论坛"等

二、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内科介入治疗大型膜部室间隔缺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内科介入治疗大型膜部室间隔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1)胸骨左缘第4肋间切口与胸骨下段切口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手术方法
        2.1 仪器与设备
        2.2 操作步骤
        2.3 术后处理
    3.对比指标
    4.统计学处理
结果
    1.术前基本资料对比
    2.手术资料对比
    3.TTCVSD失败病例对比
    4.术后早期并发症对比
    5.切口美容度对比
    6.术后随访结果对比
讨论
    1.TTCVSD的疗效评价
    2.手术资料评价
    3.TTCVSD失败病例原因评价
    4.术后早期并发症评价
    5.切口美容度评价
    6.术后随访结果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成人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经桡动脉径路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初步临床应用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试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装置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装置的研制及体外实验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装置动物实验
    前言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和外科手术对瓣膜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封堵器械
    1.3 手术方法
        1.3.1介入组
        1.3.2手术组
    1.4 超声心动图检测和随访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介入组术期情况
    2.2 两组术后短期瓣膜反流发生情况
    2.3 两组随访瓣膜反流发生情况
3 讨论
    3.1 三尖瓣反流
    3.2 主动脉瓣反流
    3.3 二尖瓣反流

(5)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和外科手术对瓣膜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应用主要器材
    三、术前检查
    四、手术方法
    五、随访及观察指标
    六、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两组手术期情况
    二、两组术后瓣膜反流发生情况
    三、两组中长期随访瓣膜反流发生及转归情况
讨论
    一、三尖瓣反流
    二、主动脉瓣反流
    三、二尖瓣反流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致谢

(6)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不断拓宽
2 内外科镶嵌治疗
3 室间隔封堵器研制不断发展
    3.1 单铆和无铆封堵器
    3.2 烤瓷膜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3.3 生物可降解封堵器

(7)涤纶膜外套式镍钛合金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物理性能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方法
    1.2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两组VSDO外形比较
    2.2两组VSDO拉力-拉距比较
    2.3实验组牵拉实验
    2.4生理盐水牵拉实验
3讨论

(8)涤纶膜外套式镍钛合金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及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医用涤纶线编织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六、第一部分总结
第二部分 涤纶外套膜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性能测试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六、第一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经导管植入涤纶膜 VSDO 动物实验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六、第三部分总结
全文总结
综述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内科介入治疗大型膜部室间隔缺损(论文参考文献)

  • [1]胸骨左缘第4肋间切口与胸骨下段切口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比分析[D]. 马军.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2]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成人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D]. 唐文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1)
  • [3]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装置的实验研究[D]. 章伟. 第二军医大学, 2016(05)
  • [4]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和外科手术对瓣膜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J]. 薛旺,江江,史承勇,李峰,秦永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10)
  • [5]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和外科手术对瓣膜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D]. 薛旺.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
  • [6]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新进展[J]. 伍于斌,张伟. 华夏医学, 2013(03)
  • [7]涤纶膜外套式镍钛合金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物理性能测试[J]. 周勇,黄新苗,赵先仙,秦永文,吴峰,吕慧,董斐斐.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2(10)
  • [8]涤纶膜外套式镍钛合金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及动物实验研究[D]. 周勇. 第二军医大学, 2012(09)
  • [9]国产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的疗效与安全性[J]. 陈少萍,白元,赵仙先,秦永文.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2(04)
  • [10]跨越十年,我国室间隔缺损治疗技术飞跃发展——访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赵仙先教授[J]. 凌寒. 中国当代医药, 2011(26)

标签:;  ;  ;  ;  ;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内科大面积膜性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