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比灵、γ-氨基丁酸治疗原发性难治性癫痫28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郭楠,张梦[1](2021)在《咪达唑仑在儿童癫痫持续状态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在儿童癫痫持续状态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以我院儿科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癫痫持续状态患儿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地西泮和苯巴比妥联合治疗,观察组进行咪达唑仑(MDZ)静脉推注给药,待病情稳定后进行输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情况,血清中神经肽Y(NPY)、甘丙肽(GAL)、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S100B蛋白的含量,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起效快,且病情控制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中NPY、GAL、BDNF、S100B含量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PY、GAL、BDNF、S100B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50%,对照组为85.00%,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要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0%。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SE患儿采取MDZ静脉注射比地西泮和苯巴比妥联合治疗效果要好,具有高疗效、低副作用的优点,且起效时间短,用药量少,预后良好,具有一定安全性。
严少博[2](2021)在《化浊解毒疏肝方对癫痫大鼠行为学及脑内TLR4、MyD88、IL-6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
罗蓉[3](2021)在《42例中国北方癫痫患儿维生素D添加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维生素D(VD)缺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癫痫的发病机制。而中国北方癫痫患儿普遍缺乏VD。本研究在癫痫患儿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基础上,探讨VD添加治疗对癫痫疗效的影响,以期对中国北方癫痫患儿添加VD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1月~2019年1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神经科门诊的77例癫痫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均给予常规AEDs治疗,其中42例添加VD治疗的患儿为VD添加组,35例未添加VD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患儿血清25(OH)D浓度,首次血清25(OH)D浓度<20 ng/ml的患儿添加VD 5000IU/d,首次血清25(OH)D浓度≥20 ng/ml的患儿添加VD 2000IU/d。记录患儿的性别、年龄、起病时间、病程长短等一般临床资料,监测半年、1年血清25(OH)D水平。回顾性分析VD添加治疗后对半年及1年癫痫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及脑电图演化等观察指标的影响,评估在常规AEDs治疗基础上添加VD对癫痫患儿的影响。结果:1.在77例癫痫患儿中,血清25(OH)D浓度<20 ng/ml 16例,处于20~30 ng/ml59例,≥30 ng/ml 2例,共97.4%癫痫患儿的血清25(OH)D浓度<30 ng/m L,处于维生素D相对不足或缺乏状态。2.VD添加组血清25(OH)D浓度在治疗半年、1年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42例VD添加组中,应用左乙拉西坦(LEV)和LEV联合其他AEDs治疗者共28例(LEV/LEV+组),应用丙戊酸钠(VPA)和VPA联合其他AEDs治疗共8例(VPA/VPA+组),治疗1年后LEV/LEV+组血清25(OH)D浓度较VPA/VPA+组上升更明显(P<0.05)。在35例对照组中,ctrl-LEV/LEV+组22例,ctrl-VPA/VPA+组8例,治疗半年、1年后ctrl-VPA/VPA+组血清25(OH)D浓度较ctrl-LEV/LEV+组降低更明显(P<0.05)。3.VD添加组治疗半年后的癫痫发作频率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与对照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年后VD添加组癫痫发作频率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4.用药半年后在42例VD添加组中有29例记录了视频脑电图(VEEG),其中15例(51.7%)EEG恢复正常;在35例对照组中有23例记录了VEEG,其中7例(30.4%)EEG恢复正常。用药1年后VD添加组有27例记录了VEEG,其中20例(74.1%)EEG恢复正常;对照组有15例记录了VEEG,其中6例(40.0%)EEG恢复正常。两组患儿用药半年后EEG恢复正常比例无显着差异(P>0.05),VD添加组用药1年后EEG恢复正常比例较对照组显着增多(P<0.05);VD添加组治疗半年、1年后的EEG放电指数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1.中国北方癫痫患儿普遍存在VD相对缺乏或不足。2.在常规AEDs基础上添加VD治疗可能对中国北方癫痫患儿的临床及EEG恢复有促进作用。3.某些抗癫痫药物(如VPA)可能影响VD代谢,在使用时应考虑补充VD治疗。
梁诗敏[4](2021)在《调神针法治疗考试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廖现秋[5](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定痫丸治疗癫痫的作用机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定痫丸广泛应用于治疗癫痫,具有不错的临床疗效,但其药理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运用系统且全面的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定痫丸治疗癫痫的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及其作用机制,为今后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线索,丰富定痫丸治疗癫痫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ETCM数据库、TCMID数据库及Sym MAP数据库收集定痫丸中18味中药的化合物,并通过FAFdrugs4数据库、STITCH数据库、Pub Chem数据库进行补充,筛选定痫丸的化合物及作用靶点。通过Dis Ge NET数据库筛选癫痫的作用靶点,并将定痫丸的作用靶点与癫痫的作用靶点通过Venny2.0在线工具获得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的PPI网路,运用Cyto Scape 3.6.1对交集靶点的PPI网络进行拓扑分析以获取关键靶点。利用Cyto Scape 3.6.1绘制“草药-化合物-靶点”网络图。将获得的PPI网络的关键靶点映射到化合物-靶点网络,再运用拓扑分析进行核心化合物、核心靶点的筛选。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的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取核心靶点的生物功能富集通路,并运用R语言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利用Cyto Scape 3.6.1将癫痫、定痫丸、核心化合物、核心靶点及通路相关联,探寻定痫丸治疗癫痫的可能潜在机制。结果:定痫丸包含18味中药,一共获取145个化合物及对应的835个靶点。从中筛选出41个定痫丸治疗癫痫的关键作用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Cyto Scape 3.6.1软件筛选出16个核心化合物:月桂酸、腺苷-腺嘌呤核苷、十一烷酸、辛酸、棕榈酸、麦角固醇、麻黄碱、D-伪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2,4,4’-三羟基查耳酮、异甘草素、3,3’-二甲基槲皮素、甘草素、3’,7-二羟基-4’,6-二甲氧基异黄酮、苦参素、甘草次酸、甘草萜醇。13个核心靶点:PIK3CA、INS、ESR1、TNF、PTK2B、HDAC2、AKT1、AR、ANXA1、HSP90AA1、PPARG、PPARA、NR3C1。核心的生物过程和通路可能包括蛋白质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受体结合、信号转导、葡萄糖代谢、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类固醇激素介导的信号通路、蛋白质复合物、核质、核染色质、细胞表面、质膜、细胞质、m TOR信号、PI3K/Akt通路、Wnt通路、MAPK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HTLV-I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定痫丸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癫痫的机制。(1)结果显示腺苷-腺嘌呤核苷、辛酸、棕榈酸、异甘草素、3’,7-二羟基-4’,6-二甲氧基异黄酮、甘草次酸等为定痫丸的主要有效化合物,推测定痫丸可能通过作用于炎症反应及神经保护作用等的相关机制,发挥抗惊厥作用。(2)PIK3CA、ESR1、TNF、HDAC2、AKT1、ANXA1、PPARG、NR3C1可能是定痫丸在癫痫治疗中调控的重要分子。(3)推测定痫丸主要通过m TOR信号、PI3K/Akt通路、Wnt通路、MAPK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HTLV-I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等通路起到治疗癫痫的作用。
卢玲[6](2021)在《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挖掘加味柴胡疏肝汤的主要有效成分、核心的治疗靶点以及关键的信号通路,探讨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首先,从Dis Ge NET、OMIM、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Pharm Gkb以及Gene Cards数据库中收集并整合得到癫痫的相关靶点;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加味柴胡疏肝汤中的有效成分及靶点;通过Venny软件进行映射得到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的潜在靶点。并且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关系网络。其次,对潜在靶点进行功能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PPI”关系网络,并通过Cytoscape软件中的Cyto NCA插件对PPI网络进行分析,构建核心子网络。同时,基于R语言软件中的cluster Profiler包对潜在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然后,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靶点-KEGG通路”关系网络。结果:本研究中加味柴胡疏肝汤的有效成分有155种,主要包括β-谷甾醇、山柰酚、槲皮素、木犀草素、柚皮素、贝母辛碱、天竺葵素、钩藤碱、芍药苷、异鼠李素、橙皮素、杨梅酮以及芒柄花素等。其有效成分作用的靶点有246个。从Dis Ge NET、OMIM、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Pharm Gkb以及Gene Cards数据库中收集并整合得到癫痫相关的靶点有4580个。通过Venny进行映射得到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的潜在靶点总共有147个。这147个潜在靶点之间均有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PPI核心子网络分析得到MAPK3、MAPK14、CCND1、AKT1、IL1B、CCL2、MMP2、MAPK1、EGF、EGFR、MYC、TP53、ESR1、CXCL8、MAPK8、MMP9、VEGFA、PTGS2、CASP3、FOS、STAT3以及TNF这22个核心靶点。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的潜在靶点影响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对金属离子的反应、对活性氧的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突触前膜的组成成分、突触后膜的固有成分、突触前膜的固有成分、突触膜的组成成分、突触膜的固有成分和突触前膜、儿茶酚胺结合、神经递质受体活性、蛋白酶结合、G蛋白-偶联胺受体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多巴胺结合等等。主要涉及的KEGG信号通路包括:细胞凋亡、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和催乳素信号通路等等。通过联合分析“靶点-KEGG通路”关系网络、PPI核心子网络以及细胞凋亡通路,进一步筛选得到包括AKT1、TP53、TNF、MAPK1、MAPK8、MAPK3、FOS和CASP3在内的8个核心靶点。这8个核心靶点不仅是PPI核心子网络中的关键靶点,也是KEGG关系网络中的重要靶点,同时也是富集在细胞凋亡通路上的核心靶点。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我们推测加味柴胡疏肝汤的β-谷甾醇、山柰酚、槲皮素、木犀草素、柚皮素、贝母辛碱、天竺葵素、钩藤碱、芍药苷、异鼠李素、橙皮素、杨梅酮以及芒柄花素等有效成分可能通过靶向AKT1、TP53、TNF、MAPK1、MAPK8、MAPK3、FOS以及CASP3等核心靶点,影响对活性氧的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突触前膜、儿茶酚胺结合、神经递质受体活性、多巴胺结合等生物学功能,进而调控细胞凋亡、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和催乳素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癫痫的作用。
刘奔科[7](2021)在《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后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乙脑病毒感染后除了会诱使人体产生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抗体外,是否还会产生其他的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以表达神经元细胞表面抗原的转染细胞为底物,对受检者的血清与脑脊液进行检测。首先检测31名乙脑患儿急性期血清及脑脊液中的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抗NMDAR-IgG、抗AMPAR1-IgG、抗AMPAR2-IgG、抗LGI1-IgG、抗CASPR2-IgG、抗GABABR-IgG),同时随访病情,在乙脑起病后第21天,再次检测血清中的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若在乙脑恢复期,患儿出现新发症状,考虑为双相型者,则再次检测其血清及脑脊液中的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并完善头颅磁共振复查、脑脊液乙脑病毒PCR等检查,除外乙脑复燃后启动免疫治疗。结果:1.乙脑急性期,全部31名患儿血清及脑脊液的上述6种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为阴性;2.乙脑起病后第21天,除2名双相型和1名单相型患儿血清抗NMDAR-IgG检测为阳性外,其余28名患儿血清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均为阴性;3.5名患儿在乙脑恢复期出现新发症状,考虑为双相型,其中2名患儿脑脊液抗NMDAR-IgG阳性,确诊为抗NMDAR脑炎,1名患儿脑脊液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class B receptor,GABABR)IgG阳性,确诊为抗GABABR脑炎,其余2名患儿脑脊液上述6种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阴性;4.相较于乙脑后继发抗NMDAR脑炎的患儿,继发抗GABABR脑炎者病情复发时,其脑脊液白细胞数低于前者,头颅影像学改变不明显,预后相对较好。结论:1.乙脑患儿急性期血清及脑脊液中没有检测到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2.乙脑病毒感染后第21天的血清抗NMDAR-IgG检测阳性,不一定继发抗NMDAR脑炎;3.中枢神经系统乙脑病毒感染后,除抗NMDAR脑炎外,可继发抗GABABR脑炎;4.乙脑病毒感染后继发不同自身抗体介导的脑炎,其疾病的严重程度、预后也可能有所不同。目的:探讨双相型乙脑患儿的血清或脑脊液中,是否存在目前其它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的方法,分别以大鼠的海马组织和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为底物,对受检者的血清与脑脊液进行检测。首先检测第一部分乙脑患儿急性期血清及脑脊液中未知的抗神经细胞表面抗原抗体,在乙脑起病后第21天,检测其血清中未知的抗神经细胞表面抗原抗体,在乙脑恢复期,再次检测双相型乙脑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未知的抗神经细胞表面抗原抗体。收集资料,分析临床特点。结果:1.乙脑急性期,全部31名患儿血清及脑脊液的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为阴性;2.乙脑起病后第21天,1名单相型患儿血清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为阳性,其余30名患儿血清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均为阴性;3.症状复发后,5名双相型乙脑患儿中有2名脑脊液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为阳性;4.与乙脑后继发抗NMDAR脑炎的患儿相比,继发未知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者病情复发时临床症状相对较轻,脑脊液白细胞数和蛋白含量升高不明显,头颅磁共振病变范围较小,遗留神经功能缺陷较少。结论:1.乙脑患儿急性期血清及脑脊液中没有检测到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2.乙脑病毒感染后第21天的血清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对于该病的发生预测价值不高;3.中枢神经系统乙脑病毒感染后可诱发其它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4.与乙脑后继发抗NMDAR脑炎的患儿相比,继发未知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症状相对较轻,预后更好。目的:探究细胞因子对于乙脑后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预测价值,随访患儿神经功能状态并分析长期预后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第一部分乙脑患儿急性期血清及脑脊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9,MMP-9)、CXC趋化因子13(C-X-C motif ligand 13,CXCL13)、B细胞活化因子(B-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CXC趋化因子10(C-X-C motif ligand10,CXCL10)和白介素6(intefleukin-6,IL-6)等5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在乙脑起病后第21天,检测患儿血清中MMP-9、CXCL13、BAFF、CXCL10和IL-6的水平,在乙脑恢复期,再次检测双相型乙脑患儿脑脊液中MMP-9、CXCL13、BAFF、CXCL10和IL-6的水平。分别在乙脑起病后1月、2月、6月、12月对患儿进行随访,每次随访均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量表对患儿的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结果:1.比较乙脑后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与未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急性期的血清及脑脊液MMP-9、CXCL13、BAFF、CXCL10和IL-6的水平,两者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2.在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患儿中,乙脑起病后第21天的血清CXCL13、IL-6水平显着高于急性期(p<0.05);症状复发后的脑脊液MMP-9、CXCL13、BAFF及CXCL10水平显着高于急性期(p<0.05);3.在未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患儿中,乙脑起病后第21天的血清MMP-9、CXCL10及IL-6水平显着低于急性期(p<0.05);4.随访12个月,乙脑恢复期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患儿比未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m RS评分高(m RS中位数2[1-2]vs 1[0-2],p=0.044)。结论:1.乙脑急性期的细胞因子水平不能作为恢复期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预测指标;2.乙脑起病后第21天的血清CXCL13水平可作为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预测指标;3.乙脑恢复期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患儿比未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长期预后更差。
曾燕华[8](2021)在《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脊液细胞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通过对搜集的49例不同抗体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脑电图、头颅磁共振、脑脊液(Cerebral Spinal Fluid,CSF)检查、肿瘤筛查、治疗方案及疗效、随访的结果行综合及对比分析,并且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讨论4种常见类型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患者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脑脊液细胞学、治疗及预后情况,总结各类型AE患者的特点及规律,为AE的临床诊疗提供有力的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并最后诊断为AE的49例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等)、临床表现、肿瘤筛查、血液检验结果(包括血常规、同型半胱氨酸、血脂、风湿、甲功三项、D-二聚体等)、CSF检验结果(CSF常规、生化、免疫蛋白及细胞学检查)、脑电图、头颅磁共振、治疗方法及疗效、所有患者行电话或家庭随访,记录不同预后及目前恢复情况,并进行MRS评分。最后对这49例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图表及频数描述各类型AE病人的特点,并根据其不同类型分别行临床的分析。同时分析其CSF各项指标包括颅内压、白细胞数、蛋白的变化及细胞学的特点,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类型脑炎的数据、CSF细胞学与预后的相关性,CSF细胞学及CSF常规计数的阳性率,采用Kappa检验进行一致性分析。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结果:共收集49例符合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的标准,且脑脊液和/或血清抗神经元表面抗原抗体或抗细胞内抗原抗体阳性的患者,其中抗NMDAR脑炎患者14例,抗LGI1R脑炎27例,抗GABAβR脑炎患者6例,抗GADR脑炎2例,这些患者中有42例患者仅行脑脊液常规检查,28例患者同时行脑脊液常规及细胞学检查。1.临床特点:患者平均年龄(50.1±17.1)岁,女性:男性19:30。症状:NMDA:最常见首发症状为精神行为异常,也可有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认知、记忆、语言障碍,5名(36%)患者有发热、头痛前驱史,部分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枢性低通气等。LGI1:本研究中占比最高,最常见为癫痫发作,也可有意识障碍,认知、记忆、语言障碍、不自主运动等,10名(37%)患者合并顽固性低钠低氯血症。GABA:6名患者均以癫痫持续状态为首发症状入院,后期可有认知功能减退。GAD:1名为精神行为异常,1名为记忆障碍。8名(16%)患者出现下肢血栓/肺栓塞。40名(83%)患者颅脑MRI有异常信号,多在额叶/皮层下、颞叶、基底节区、海马等部位。25名患者脑电图提示轻中度异常,仅1名患者出现重度异常脑电图,未发现特征性脑电图波形。2.外周血检查:16名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增高,20名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18名患者白蛋白降低,19名同型半胱氨酸轻度升高。甲功、风湿三项、超氧化物歧化酶、血脂、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A)和抗核抗体(ANA)等基本正常。3.脑脊液:42例患者行CSF常规检查:抗NMDAR阳性14例,LGI1R阳性22例,抗GABAβR阳性6例。颅内压平均值为(147.21±50.30)mm H2O,蛋白浓度平均值为(0.67±0.94)g/L,糖和氯化物基本正常,白细胞计数阳性患者为15例(35.7%)。28例患者行CSF细胞学检查:抗NMDAR阳性11例,LGI1R阳性13例,抗GABAβR阳性4例。11例(39.3%)患者可见炎性反应,炎性反应程度为轻度、中度、重度的分别为6、3、2例,其中抗NMDAR轻度3例,中度1例,重度2例;抗LGI1R轻、中度各1例,抗GABAR轻、中度各1例。就炎性反应类型而言,11例均为淋巴-单核细胞性炎性反应,未见嗜酸性粒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在4例(14.3%)抗NMDAR患者中检测到活化的淋巴细胞,4例(14.3%)抗NMDAR患者检测到浆细胞。将28名同时行脑脊液常规及细胞学检查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发现CSF细胞学的阳性率(11/28)高于CSF常规检查(8/28)(P=0.03)。4.治疗及预后:抗NMDAR及LGIR脑炎患者多数预后较好,大部分患者经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治疗后症状可好转,抗癫痫药可辅助改善癫痫及抽搐症状。抗GABAβR及抗GADR患者预后较差,2名抗GABAβR脑炎患者因肺癌去世,2名出院后发现肺占位,1名抗GADR患者经激素治疗后症状无好转,目前已去世。结论:1.不同类型AE患者临床特点不同。临床表现:NMDA:最常见首发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也可有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认知、记忆、语言障碍,半数可有发热、头痛前驱史,部分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枢性低通气等。LGI1:本研究中占比最高,最常见首发表现为癫痫发作,可有意识障碍,认知、记忆、语言障碍、不自主运动等,半数患者合并顽固性低钠、低氯血症。GABA:均以癫痫持续状态起病,后期可有认知功能减退。GAD:精神行为异常、记忆障碍。血液、影像及脑电图无特异性,可排除其他疾病如风湿、肿瘤及传染病。大部分患者采用激素冲击联合免疫球蛋白可有较好疗效,部分复发患者加用免疫抑制剂可减少复发。抗LGI1R及抗NMDAR预后较好,抗GABAR及抗GADR患者预后差。2.不同类型AE患者脑脊液检查的特点不同,抗NMDAR患者CSF白细胞阳性率更高且炎性程度更重,抗LGI1R患者、抗GABAR及抗GADR患者CSF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此外,与脑脊液常规检查相比,CSF细胞学的阳性率更高,当CSF常规检查未能检测出炎性反应时,CSF细胞学可成为其候选方法。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推荐作为AE患者脑脊液检查中的常规项目。
平鑫,秦少坤,刘书宁,张苗苗,张少丹,裴林[9](2021)在《难治性癫痫中西医诊治现状分析与临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从现代医学和中医学角度分析了难治性癫痫的病因、当前主要治疗手段及临床现状,进而探讨中西医诊治难治性癫痫的思路及临床对策。现代医学的主要治疗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疗效可观,为临床治疗注入新的希望。通过对中西医诊治难治性癫痫的思考分析,创新学术理论及临床治法,讨论开展中医证候研究,建立中医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研究的可能性,并增加临床中药新药研发,拓展中医特色疗法和新型疗法的应用,加强与神经康复预防的联系,进而提升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研究价值。
解国圣,刘子宸,张娜,张艳玲,王芳,闫晓静[10](2020)在《复方氨基丁酸维E胶囊辅助拉莫三嗪治疗小儿癫痫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复方氨基丁酸维E胶囊辅助拉莫三嗪治疗小儿癫痫的疗效。方法:120例癫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拉莫三嗪,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氨基丁酸维E胶囊。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癫痫发作频率,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癫痫发作频率均有显着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IL-2、TNF-α、Hcy和NSE水平均较前显着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氨基丁酸维E胶囊辅助拉莫三嗪治疗小儿癫痫疗效较好,能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西比灵、γ-氨基丁酸治疗原发性难治性癫痫28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比灵、γ-氨基丁酸治疗原发性难治性癫痫28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咪达唑仑在儿童癫痫持续状态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标准 |
1.3.1 用药情况 |
1.3.2 生化指标 |
1.3.3 不良反应 |
1.4 疗效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用药情况 |
2.2 患儿血清中NPY、GAL、BDNF、S100B含量对比 |
2.3 疗效 |
2.4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42例中国北方癫痫患儿维生素D添加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癫痫 |
2.1.1 癫痫的流行病学 |
2.1.2 癫痫的诊断 |
2.1.3 癫痫的发病机制 |
2.1.4 癫痫的治疗方法 |
2.1.5 抗癫痫药物的不良反应 |
2.2 维生素D |
2.2.1 维生素D的来源与活化 |
2.2.2 维生素D的生理作用 |
2.2.3 维生素D的缺乏 |
2.3 维生素D与癫痫的关系 |
2.3.1 维生素D与癫痫 |
2.3.2 维生素D受体与癫痫 |
2.3.3 维生素D结合蛋白与癫痫 |
2.3.4 维生素D治疗癫痫的可能机制 |
2.3.5 维生素D与抗癫痫药物 |
2.3.6 维生素D治疗癫痫的安全性 |
2.4 小结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3.4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临床资料 |
4.2 两组疗效的比较 |
4.2.1 发作频率的变化 |
4.2.2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的变化 |
4.2.3 EEG的变化 |
4.2.4 不良事件 |
4.2.5 总体临床疗效评估 |
4.3 VD 添加组与对照组血清 25(OH)D 浓度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定痫丸治疗癫痫的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癫痫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癫痫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病因 |
2.3 病理生理 |
2.4 发病机制 |
2.5 诊断 |
2.6 分类 |
2.7 西医治疗 |
3 定痫丸治疗癫痫 |
3.1 定痫丸的药物组成及方义 |
3.2 定痫丸的辨证应用 |
3.3 定痫丸与中医外治法结合治疗癫痫 |
3.4 与抗癫痫药联合治疗癫痫 |
3.5 相关机制研究 |
4 网络药理学概述 |
第二部分 定痫丸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库和软件 |
1.2 定痫丸主要化学成分的收集和筛选 |
1.3 靶点预测 |
1.4 定痫丸治疗癫痫的PPI网络构建与筛选关键靶点 |
1.5 构建定痫丸“草药-化合物-靶点”网络图 |
1.6 构建定痫丸“核心化合物-核心靶点”网络图 |
1.7 富集分析 |
1.8 构建“疾病-草药-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图 |
2 结果 |
2.1 定痫丸主要化合物的筛选 |
2.2 定痫丸靶点及癫痫靶点预测 |
2.3 定痫丸治疗癫痫的靶点PPI网络构建 |
2.4 构建“草药-化合物-靶点”网络图 |
2.5 构建“核心化合物-核心靶点”网络图 |
2.6 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7 构建“疾病-草药-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图 |
3 讨论 |
3.1 核心化合物及核心靶点 |
3.2 GO功能富集分析 |
3.3 KEGG通路分析 |
3.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定痫汤联合抗癫痫药治疗癫痫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癫痫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病因 |
1.2 发病机制 |
1.3 西医治疗 |
2 癫痫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痫病”的历史沿革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 |
3 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 |
3.1 单味药治疗癫痫的研究 |
3.2 中药复方治疗癫痫的研究 |
4 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应用 |
第二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癫痫相关靶点的收集 |
1.2 癫痫靶点的整合 |
1.3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检索与收集 |
1.4 中药靶点的收集 |
1.5 疾病靶点与中药靶点的映射 |
1.6 构建“成分-靶点”网络 |
1.7 构建“PPI”网络 |
1.8 筛选PPI核心子网络 |
1.9 GO和 KEGG富集分析 |
1.10 构建KEGG关系网络 |
2.结果 |
2.1 癫痫的相关靶点 |
2.2 加味柴胡疏肝汤的有效成分及靶点 |
2.3 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的潜在靶点 |
2.4 构建“加味柴胡疏肝汤有效成分-癫痫靶点”关系网络 |
2.5 潜在治疗靶点“PPI”关系网络的构建 |
2.6 潜在治疗靶点的PPI核心子网络 |
2.7 潜在靶标的GO功能富集分析 |
2.8 潜在靶点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9 构建“癫痫靶点-KEGG信号通路”关系网络 |
3.讨论 |
3.1 癫痫的概述 |
3.2 导师刁丽梅教授治疗癫痫的心得 |
3.3 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的主要有效成分探析 |
3.4 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核心靶点探析 |
3.5 GO生物学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探析 |
3.6 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探析 |
3.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后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的检测与临床分析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总结 |
第二部分: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的临床研究及临床意义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总结 |
第三部分:细胞因子检测在预测乙脑病毒感染后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总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抗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脑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科研情况 |
(8)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脊液细胞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自身免疫性脑炎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难治性癫痫中西医诊治现状分析与临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RE难治的病因分析 |
1. 现代医学的研究 |
1.1 原发性结构异常 |
1.2 继发性病理因素 |
1.3 多药耐药机制产生 |
1.4 自身免疫功能紊乱 |
2. 中医学的认识 |
2.1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邪实正虚 |
2.2 浊毒蕴结,痫病难愈 |
2.3 久病难治,机能失用 |
RE的中西医诊治现状 |
1.AEDs联合应用 |
2.外科手术干预 |
3. 物理刺激治疗 |
4. 生酮饮食疗法 |
5. 中医传统治疗 |
6.中医外治疗法 |
7.临床实验研究 |
发展思路及临床对策 |
1.突破创新学术理论及临床治法 |
2.建立辨证分型标准,开展证候研究 |
3.探索循证医学指导模式 |
4.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5. 增加临床中药新药开发 |
6. 拓展中医特色疗法应用 |
7. 加强技术突破,开展新型疗法 |
8. 加强神经康复预防与RE的联系 |
小结 |
(10)复方氨基丁酸维E胶囊辅助拉莫三嗪治疗小儿癫痫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癫痫发作频率 |
1.3.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L-2、TNF-α、Hcy和NSE水平变化 |
1.3.3 药品不良反应 |
1.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癫痫发作频率比较 |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L-2、TNF-α、Hcy和NSE水平变化比较 |
2.4 两组患儿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四、西比灵、γ-氨基丁酸治疗原发性难治性癫痫28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咪达唑仑在儿童癫痫持续状态治疗中的应用[J]. 郭楠,张梦. 罕少疾病杂志, 2021(04)
- [2]化浊解毒疏肝方对癫痫大鼠行为学及脑内TLR4、MyD88、IL-6影响的研究[D]. 严少博.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42例中国北方癫痫患儿维生素D添加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D]. 罗蓉. 吉林大学, 2021(01)
- [4]调神针法治疗考试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梁诗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定痫丸治疗癫痫的作用机理[D]. 廖现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6]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卢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7]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后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前瞻性研究[D]. 刘奔科.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8]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脊液细胞学分析[D]. 曾燕华. 济宁医学院, 2021(01)
- [9]难治性癫痫中西医诊治现状分析与临床对策[J]. 平鑫,秦少坤,刘书宁,张苗苗,张少丹,裴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02)
- [10]复方氨基丁酸维E胶囊辅助拉莫三嗪治疗小儿癫痫临床观察[J]. 解国圣,刘子宸,张娜,张艳玲,王芳,闫晓静. 中国药师,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