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跖跗关节脱位及骨折脱位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曾林如,罗淦,杨军,岳振双,辛大伟,徐灿达[1](2020)在《开放性中足骨折脱位损伤的分期手术治疗》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开放性中足骨折脱位损伤的致残率高,治疗难度大,分期手术治疗为其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探讨开放性中足骨折脱位损伤分期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5月采用分期手术治疗的开放性中足骨折脱位损伤的10例患者。其中一期行急诊彻底清创,修复创面,对骨折脱位进行复位及简单固定;二期根据软组织修复和中足各骨与关节复位固定情况,个体化选择手术时机及内固定方式。术后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评价足部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23个月,平均(14.5±3.8)个月。骨性愈合时间11~17周,平均(14.2±2.3)周。未见深部感染、骨髓炎、骨不连及内固定物失效等并发症。1例患者二期内固定术后13个月发生严重创伤性关节炎,再次行关节融合,症状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AOFAS中足评分平均为(84.3±13.6)分;其中优7例,良2例,差1例。结论:分期手术治疗开放性中足骨折脱位损伤可以有效避免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满意。
袁国辉,庄泽[2](2020)在《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骨科2012年3月—2018年5月收治的63例跖跗关节骨折脱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15例,经关节螺钉固定)、B组(18例,背侧钢板固定)和C组(30例,两者联合固定)。术后随访1年,比较三组患者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情况、解剖复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C组患者AOFAS评分低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患者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解剖复位优良率低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和B两组的解剖复位情况及关节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跖跗关节骨折脱位采用经关节螺钉、背侧钢板固定治疗方式早期预后相近,经关节螺钉联合背侧钢板治疗可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应制定较为完善的跖跗关节骨折脱位分类系统来指导内固定的选择及为临床结果提供一个指南。
梁东星[3](2020)在《背侧钢板联合韧带重建治疗Myerson B、C型Lisfranc关节复合体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意在探讨在应用背侧钢板联合韧带重建方式治疗Myerson B、C型Lisfranc复合体损伤的临床效果,在Myerson B、C型Lisfranc复合体损伤的患者中在用背侧钢板跨关节固定复位骨折的同时,对断裂的Lisfranc韧带采用部分股薄肌肌腱重建修复,并在内固定保护下早期活动,拆除内固定后,移植的韧带继续发挥弹性固定作用。Lisfranc复合体损伤由于其较高的漏诊率及创伤后的严重并发症而逐渐被骨科医生所重视,在传统治疗Lisfranc复合体损伤中医生往往注重骨折的复位及中足解剖位置的恢复而忽略了对于Lisfranc韧带的重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的患者中有75%的患者矫正功能随着内固定拆除逐步丧失,且跖跗关节移位不可避免发生退行性改变。解剖复位被认为是Lisfranc损伤愈后的保证,但是内固定去除后复位丢失也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本文意义在于应用内固定支持保护下重建Lisfranc韧带以达成腱骨愈合+恢复解剖结构,探讨背侧钢板联合韧带重建治疗Lisfranc复合体损伤的临床效果,为Lisfranc复合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分析自2015年2月份至2019年6月份河北大学附属医院Myerson B型、C型Lisfranc复合体损伤3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背侧钢板联合Lisfranc韧带重建18例(男:12例;女: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背侧钢板方式治疗18例(男:10例;女8例),跟踪回访16-24个月,(19.36±2.642)。分别从:1、术前对照组及观察组VAS评分及手术时间对比;2、术后6个月拆除钢板前,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足负重活动后VAS评分,AOFAS评分及优良率的对比;3、术后12个月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足负重活动后VAS评分,AOFAS评分及二者优良率的对比;4、对照组6个月与12个月优良率对比,观察组6个月与12个月优良率对比5、对照组及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对比。结果:Myerson B型、C型Lisfranc复合体损伤经过两种手术治疗后经过跟踪回访16-24个月,(19.36±2.642)。SPSS25.0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1)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BMI指数、学历、职业、受伤原因、患足左右及术前基础病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2)两组病例在术前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上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术后骨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上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术后6个月拆除钢板前,VAS及AOFAS评分;优良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术后12个月,VAS及AOFAS评分;优良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6)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6个月及12个月优良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7)术后并发症方面:中足僵硬对照组病例多于观察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疼痛对照组病例多于观察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跖跗关节再次移位>1mm,对照组多于观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Lisfranc复合体损伤背侧钢板结合韧带重建治疗和单纯背侧钢板治疗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多方面对比,发现Lisfranc复合体损伤经过手术治疗均达到了良好的疗效,但是经过AOFAS、VAS评分及并发症分析,发现背侧钢板结合韧带重建治疗长期效果较好,中足灵活性及稳定性更佳。
朱学超[4](2020)在《开放性和闭合性Lisfranc损伤手术治疗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开放性和闭合性Lisfranc损伤的手术疗效,分析克氏针内固定在治疗开放性和闭合性Lisfranc损伤中的优处和劣处,并评估术后临床预后效果,为日后临床医生治疗Lisfranc损伤提供进一步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北人民医院手足外科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Lisfranc损伤患者。根据目前临床上常应用的Myerson分型,收集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开放性和闭合性Lisfranc损伤的Myerson B型患者44例,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各27例、17例,年龄为13岁~74岁,平均年龄为(45.39±14.51)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闭合性和开放性Lisfranc损伤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为22例开放性Lisfranc损伤的患者,急诊清创后均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B组为22例闭合性Lisfranc损伤患者均使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A组和B组患者受伤原因均为高能量损伤所致。病例纳入标准:(1)通过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表现诊断为Lisfranc损伤,并且具有外伤史;(2)开放性Lisfranc损伤合并伤口大于5cm;(3)外伤史明确,伤前患足活动正常。(4)所有患者均行负重位正侧位X线片检查,入院后进一步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5)患者无严重器官功能障碍,能耐受手术。(6)闭合性Lisfranc损伤患者因经济困难选择克氏针内固定术。病例排除标准:(1)同时患有双下肢其他部位骨折的病人,可能导致患足恢复期功能康复锻炼不佳;(2)同时合并邻近部位有伤口感染未愈合的患者,术后可能导致切口感染以至于延迟切口愈合的时间;(3)同时合并患有心、肺疾病,经麻醉医师专业评估后无法承受手术应激风险的病人;(4)陈旧性Lisfranc损伤的患者;(5)经调查后不能配合随访并不愿参加此研究的病人。对患者的患足、性别以及年龄等资料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各指标之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同样,对术后血肿、肌肉萎缩、创伤性关节炎、骨折不愈合以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每组资料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并评估患者术后预后效果。结果:术后对44例Lisfranc损伤患者进行12~35个月的随访,平均(20.10±3.44)月,对A组和B组患者在性别、患足以及年龄等资料之间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在受伤原因之间相互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在术后12月AOFA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68.18%和81.81%,A组和B组优良率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出现骨折畸形愈合患者共2例;血肿共1例;创伤性关节炎共3例。A组和B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分别为18.18%和9.09%。A组和B组并发症之间相互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前随访AOFAS评分均数得分分别为37.27±5.64、37.41±5.43,术后12月随访AOFAS评分均数得分分别为79.36±10.17、83.77±11.55。A组和B组数据表明术后12月随访的AOFAS评分比较治疗前的AOFA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且闭合性Lisfranc损伤高于开放性Lisfranc损伤。对A、B两组的术前和术后12月AOFAS评分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开放性和闭合性Lisfranc损伤患者,可以维持Lisfranc关节的稳定性,且术后均可达到骨折骨性愈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开放性和闭合性Lisfranc损伤患者,术后12月末次随访AOFAS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可明显改善患者足部功能。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开放性和闭合性Lisfranc损伤患者,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预后效果无显着差别。
包磊,叶彤,崔雪娥,李士建,陆征海,汪登斌[5](2019)在《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跖跗关节脱位诊断和分型中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跖跗关节脱位诊断和分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51例经手术证实跖跗关节脱位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18例;年龄1478岁,平均年龄43.1岁。行数字化X射线摄影(DR)平片和MSCT成像。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由2名骨关节系统专业放射科医生对比分析DR平片和MSCT及后处理技术,对比跖跗关节脱位Myerson分型准确度及并发跖骨和跗骨骨折检出率。结果在跖跗关节脱位术前分型准确度方面,Myerson A型、B型MSCT及后处理技术诊断准确度(100.0%、97.1%)均高于DR平片(63.6%、54.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Myerson C型MSCT及后处理技术与DR平片两者诊断准确度相同;MSCT及后处理技术跖跗关节脱位术前分型总体诊断准确度为98.0%,高于DR平片(6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术前诊断并发跖骨和跗骨骨折检出率方面,MSCT检出率(100.0%、100.0%)明显高于DR平片(49.6%、3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SCT及后处理技术能够提高对跖跗关节脱位分型及并发跖骨和跗骨骨折的诊断可靠性,并对手术方案的选择及患者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张明珠,杨云峰,苗旭东,徐海林,黄建华,张洪涛,张晖,王志坚,杨茂伟,栾波,阿发武,俞光荣[6](2018)在《切开复位内固定与Ⅰ期融合治疗伴第一跖跗关节脱位Lisfranc损伤的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与Ⅰ期融合治疗伴第一跖跗关节脱位Lisfranc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1月-2015年6月全国9个足踝外科中心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26例伴第一跖跗关节脱位Lisfranc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6例(60.3%),女50例(39.7%);年龄20~87岁,平均45.5岁。单纯脱位41例(32.5%),骨折脱位85例(67.5%)。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26d,平均11.7 d。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组(92例)和Ⅰ期融合组(34例)。比较两组切口愈合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患者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疗效;同时随访并发症情况。结果 126例患者随访18~80个月,平均29.5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AOFAS中足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与Ⅰ期融合组分别为(79.4±6.7)分和(85.1±8.3)分(P<0.05);VAS分别为(3.1±0.6)分和(2.2±0.3)分(P<0.05);SF-36的生理功能评分为(80.3±5.3)分和(83.5±6.9)分(P>0.05);SF-36的躯体疼痛评分为(76.1±4.6)分和(84.6±8.7)分(P<0.05)。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有5例(5%)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16例(17%)再次脱位,36例(39%)行走时中足疼痛较明显,8例(6%)发生跖跗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并行Ⅱ期融合术;Ⅰ期融合组有2例(6%)内固定引起疼痛,取出内固定后好转,未见再次脱位、内固定松动断裂或创伤性关节炎(P<0.05)。结论对于伴第一跖跗关节脱位Lisfranc损伤,Ⅰ期行第一跖跗关节融合术稳定第一跖跗关节,可以改善患足功能,减轻疼痛,避免发生再次脱位、疼痛、内固定失败或二次手术等并发症和不良后果。
孟祥波[7](2016)在《三柱重建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切开复位三柱重建内固定的方式,分别采用克氏针、空心螺钉与微型钢板治疗Lisfranc损伤,比较三种内固定物对预后的影响,从而为Lisfranc损伤的手术治疗提供临床借鉴和指导。方法回顾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创伤骨科2011年2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52例Lisfranc损伤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19例;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34.2±11.35)岁;左侧35例,右侧17例。根据Hardcastle分型,A型22例;B型16例;C型14例。分别选用克氏针(A组)、空心螺钉(B组)、微型钢板(C组)三种不同装置进行内固定。克氏针组共有18例,其中A型5例,B型7例,C型6例;空心螺钉组共有21例,其中A型6例,B型10例,C型5例;微型钢板组共有13例,其中A型3例,B型7例,C型3例。克氏针组、空心螺钉组及微型钢板组三组患者均进行切开复位三柱重建内固定。术前患者均行患足正、斜位和或侧位X线检查,为进一步明确跖跗关节骨折脱位具体情况,可行患足CT及三维重建检查。术后患者定期复查,观察患足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标准对A组、B组及C组三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并对比分析三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均术后随访4-11个月,术后AOFAS中足评分情况:A组:优5例,良9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77.8%;B组:优7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7%;C组:优5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2.3%。三组患者中足评分优良率均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症发生情况:A组1例发生克氏针针道感染,1例发生足背皮肤部分坏死,1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B组1例发生关节僵硬,1例发生足弓变平,1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C组1例发生足弓变平,1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样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柱理论对Lisfranc损伤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重建及解剖复位中足三柱和坚强内固定,恢复足弓正常的生理结构,从而达到力学和生物学上的平衡,为骨折脱位愈合提供良好条件。切开复位三柱重建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时,需要坚强固定内侧柱及中间柱,弹性固定外侧柱。基于中足三柱理论的指导,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跖跗关节损伤效果明显,骨折脱位均能愈合,并且对预后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杨兆先,赵汉平[8](2015)在《空心钉与克氏针置入修复跖跗关节骨折脱位:解剖复位及足踝功能评估》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在跖跗关节骨折脱位以往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取的大多是闭合复位外固定的方式,但往往无法获得满意的修复效果,患者局部肿胀消退之后容易出现再移位的情况。因此,临床开始积极的利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式对跖跗关节骨折脱位患者进行治疗,以恢复患足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目的:探讨跖跗关节骨折脱位行切开复位空心钉与克氏针置入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从解放军八十八医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跖跗关节骨折脱位患者中随机选择42例进行研究,均实施切开复位空心钉与克氏针置入内固定治疗。治疗后随访患者的恢复情况,并利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后足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踝-后足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与结论:入组的4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经随访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后足评分达到"好"的有30例,达到"较好"的有10例,评分为"差"的有2例,且此2例患者为受高能量损伤软组织情况较差者。37例患者在治疗后4-6个月即开始负重行走;3例患者存在轻微疼痛,以及一定的功能受限情况,可维持基本正常的行走步态;其余2例患者并发创伤性关节炎,无法正常负重行走。表明跖跗关节骨折脱位行切开复位空心钉与克氏针置入内固定可以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效果,改善患者的足踝功能。
余霄,庞清江[9](2015)在《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前足足底压力变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测量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3种内固定对前足足底压力的变化,为选择内固定提供实验参考。方法:取8具新鲜足标本,制成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模型,依次进行3.5 mm全螺纹皮质骨螺钉,1/4管形钢板及加压骑缝钉固定。经加载600 N后,通过F-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测量前足足底压力的变化。结果: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后,第1跖骨头下的峰值压力将减小,而第2跖骨头下的峰值压力将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第1跖跗关节分别采用螺钉、钢板进行固定后,第1、2跖骨头下的峰值压力都将趋于正常状态,而进行骑缝钉固定后,虽然第1、2跖骨头下的峰值压力都有所恢复,但仍与正常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后,邻近跖骨头可能存在着"负荷转移"的调节机制以代偿部分足底压力;当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采用螺钉和钢板内固定治疗后,前足足底压力都可恢复至正常状态,而若采用骑缝钉固定,则前足足底压力仍难以恢复至正常状态。
罗勇[10](2014)在《第5跖骨底骨折第4跖跗关节脱位误诊及漏诊分析》文中提出第5跖骨底骨折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骨折,主要由2类受伤机制引起[1],一类为踝足内翻应力损伤,由腓骨短肌牵拉引起;另一类为足背直接暴力,如重物直接砸压伤所致。由于第5跖骨底部外侧1/2为悬空状,没有与骰骨相接触[2],所以,2类受伤机制均可造成第5跖骨底骨折,受伤后到医院行足背正斜位摄片很容易发现这种骨折,通常足背受伤患者到医院后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一般给予足背正斜位第5跖骨底骨折检查[3],极少摄足侧位片,这
二、跖跗关节脱位及骨折脱位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跖跗关节脱位及骨折脱位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开放性中足骨折脱位损伤的分期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研究对象 |
1.3 手术方法 |
1.3.1 一期手术治疗: |
1.3.2 二期手术治疗: |
1.4 术后处理 |
1.5 随访及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开放性中足骨折脱位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选择 |
3.2 开放性中足骨折脱位损伤的一期手术治疗体会 |
3.3 开放性中足骨折脱位二期治疗体会 |
(2)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三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对比 |
2.2 三组患者术后Kellgren-Lawrence评级对比 |
2.3 三组患者术后Wilppula解剖复位评估结果对比 |
2.4 三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情况对比 |
3 讨论 |
(3)背侧钢板联合韧带重建治疗Myerson B、C型Lisfranc关节复合体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中所涉及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一般资料 |
1.3 病史采集及一般处理 |
1.4 入选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第二章 相关检查与手术方法 |
2.1 影像学检查 |
2.1.1 X线检查 |
2.1.2 CT检查 |
2.1.3 核磁检查 |
2.1.4 辅助检查导向图 |
2.2 术前准备 |
2.3 伦理原则 |
2.4 手术方式 |
2.5 术后处理 |
2.6 随访观察 |
2.7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观察组及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 |
3.2 手术时间比较 |
3.3 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观察组及对照组VAS评分 |
3.4 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观察组及对照组AOFAS评分 |
3.5 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对照组AOFAS评分对比 |
3.6 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观察组AOFAS评分对比 |
3.7 术后6个月观察组及对照组优良率对比 |
3.8 术后12个月观察组及对照组优良率对比 |
3.9 术后并发症对比 |
第四章 讨论 |
4.1 Lisfranc复合体解剖分型及三柱理论 |
4.1.1 Lisfranc复合体解剖 |
4.1.2 Lisfranc损伤分型 |
4.1.3 Lisfranc损伤三柱理论 |
4.2 Lisfranc损伤的诊断 |
4.2.1 受伤原因 |
4.2.2 体格检查 |
4.2.3 影像学检查 |
4.3 Lisfranc损伤的临床治疗 |
4.3.1 保守治疗 |
4.3.2 手术治疗指征 |
4.3.3 手术治疗 |
4.4 并发症分析 |
4.5 小结与展望 |
小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综述 Lisfranc损伤的治疗与进展 |
1 解剖结构 |
2 损伤分型 |
2.1 Hardcastle分型 |
2.2 Myerson分型 |
2.3 Nuley-Vertullo分型 |
2.4 韧带损伤分型 |
3 诊断 |
3.1 X线检查 |
3.2 CT检查 |
3.3 MRI检查 |
3.4 B超检查 |
3.5 骨扫描 |
4 治疗 |
4.1 保守治疗 |
4.2 手术治疗 |
4.3 术后处理及评价 |
4.4 术后并发症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开放性和闭合性Lisfranc损伤手术治疗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Lisfranc损伤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AOFAS踝--后足评分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跖跗关节脱位诊断和分型中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数字化X射线摄影方法 |
1.2.2 MSCT方法 |
1.2.3 图像评价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治疗结果 |
2.2 两种方法对跖跗关节脱位诊断分型比较 |
2.3 两种方法对并发跖骨和跗骨骨折诊断比较 |
2.4 DR平片对跖跗关节脱位的漏诊和分型误判情况分析 |
3 讨论 |
(7)三柱重建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符号对照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空心钉与克氏针置入修复跖跗关节骨折脱位:解剖复位及足踝功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
0引言Introduction |
1对象和方法Subjectsandmethods |
2结果Results |
3讨论Discussion |
(9)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前足足底压力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 1研究对象 |
1. 2 实验设备及器材 |
1. 3 实验方法 |
1. 4 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3 讨论 |
3. 1 第 1 跖跗关节骨折脱位模型的建立 |
3. 2 第 1 跖跗关节骨折脱位对前足足底压力变化 |
3. 3 不同内固定对前足足底压力的影响 |
(10)第5跖骨底骨折第4跖跗关节脱位误诊及漏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及效果 |
2 讨论 |
四、跖跗关节脱位及骨折脱位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开放性中足骨折脱位损伤的分期手术治疗[J]. 曾林如,罗淦,杨军,岳振双,辛大伟,徐灿达.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07)
- [2]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效果[J]. 袁国辉,庄泽.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12)
- [3]背侧钢板联合韧带重建治疗Myerson B、C型Lisfranc关节复合体损伤的临床研究[D]. 梁东星. 河北大学, 2020(08)
- [4]开放性和闭合性Lisfranc损伤手术治疗的比较分析[D]. 朱学超.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5]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跖跗关节脱位诊断和分型中应用价值[J]. 包磊,叶彤,崔雪娥,李士建,陆征海,汪登斌.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9(01)
- [6]切开复位内固定与Ⅰ期融合治疗伴第一跖跗关节脱位Lisfranc损伤的疗效比较[J]. 张明珠,杨云峰,苗旭东,徐海林,黄建华,张洪涛,张晖,王志坚,杨茂伟,栾波,阿发武,俞光荣. 中华创伤杂志, 2018(07)
- [7]三柱重建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D]. 孟祥波.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8]空心钉与克氏针置入修复跖跗关节骨折脱位:解剖复位及足踝功能评估[J]. 杨兆先,赵汉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31)
- [9]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前足足底压力变化的影响[J]. 余霄,庞清江. 中国骨伤, 2015(02)
- [10]第5跖骨底骨折第4跖跗关节脱位误诊及漏诊分析[J]. 罗勇. 现代医药卫生, 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