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丝网外喷高强砂浆加固钢筋砼梁的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杜文平,杨才千,王冲[1](2021)在《加固层厚度对PVA-RFCC加固梁弯曲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加固构件的抗裂性能和极限承载力,提出一种聚乙烯醇纤维增强钢丝网水泥基复合(PVA-RFCC)新型加固材料,是由钢筋网和钢丝网作为增强材料,聚乙烯醇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PVA-ECC)作为基体构成。设计7根加固梁和1根对比梁进行四点弯试验,重点探讨了加固层(CRL)厚度对加固梁抗弯性能的影响。同时,对最佳CRL厚度计算表达式进行推导。结果得出:当CRL仅为PVA-ECC或仅含钢丝网(SM)时,试验梁弯曲性能随着CRL厚度增大而降低;当CRL中包含钢筋网(RM)或SM-RM时,试验梁弯曲性能随着CRL厚度的增大而增强。CRL厚度与极限荷载呈二次函数关系,SM-RM是最优加固方式,SM主要提高试验梁延性,RM主要提高试验梁的承载力和刚度。结合试验和理论计算结果,得出CRL为PVA-ECC或仅含SM时,试验梁的最佳CRL厚度为40 mm;仅加RM或SM-RM时,最佳CRL厚度为60 mm。
苗生龙,袁广林,李庆涛,成林燕[2](2018)在《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RC梁高温后承载力计算》文中研究说明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法是常用的结构加固方法之一。参考混凝土、钢筋及钢丝网高温后的性能退化规律,结合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得到的梁截面温度场,根据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RC梁常温下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给出了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RC梁高温后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并将该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RC梁高温后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较为安全,可供实际工程参考。同时,在450℃以下时,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对RC梁进行加固效果良好。
郭杨博[3](2018)在《预应力钢绞线—角钢加固受损钢筋混凝土柱轴压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在近十几年飞速发展,建筑面积在不断扩张的同时,老旧建筑的结构功能弱化也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市场对结构加固工作存在巨大的需求量,目前较为常见的加固方法都存在各种各样受自身技术限制的适用范围。本文在总结现有文献中关于预应力加固法和外包钢加固法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全新的加固方法,预应力钢绞线—角钢复合加固法,该方法是基于预应力钢绞线加固法和外包钢加固法的原理,汲取两种方法的优点并结合在一起。将预应力加固这一思路扩展到外包钢法,去除缀板焊接的繁琐过程。用环向箍力为角钢和混凝土之间增加约束,使两种材料协同受力,以减小应力滞后。角钢在两个平面外被钢绞线和混凝土包裹,避免角钢发生屈曲,充分利用了材料强度,较大程度的改善了加固柱的力学性能。为了分析该方法对RC柱的加固效果,对12根钢筋混凝土方柱(2根为普通钢筋混凝土柱、2根仅预应力钢绞线加固柱、8根不同损伤程度的预应力钢绞线-角钢复合加固混凝土柱)进行轴压试验研究,得到RC柱的承载力、混凝土应变、钢筋应变、角钢应变及裂缝开展随荷载变化情况。从试验结果来看,该方法对RC柱的承载力提高有较大帮助,能有效提高加固件的延性性能。之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来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所建立模型的仿真结果与试验值比对分析,整体误差在13%之内,验证仿真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最后,使用仿真模型对该加固法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预应力值和损伤程度对加固效果的影响作用。并结合试验和仿真数据,进行了加固的理论研究与分析,拟合出加固柱的轴心受压承载力公式,公式引入了损伤折减和预应力作用影响系数,将公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和仿真试验数值进行比对,吻合度较好。
隋光南[4](2016)在《预应力空心板梁HTRCS加固材料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HTRCS是本课题组研制出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韧性好、粘结力强等优点。本产品的研发目的是为结构加固提供一种新型可靠的材料,弥补其他加固材料的不足。HTRCS作为一种新的加固方法,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其研究与应用鲜有报道。本文通过HTRCS基本力学试验、HTRCS复合材料加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足尺试验,来评估HTRCS的加固效果,并为HTRCS以后的生产应用提供试验资料。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1. HTRCS基材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试验包括:抗压强度试验;抗拉强度试验;抗拉弹模试验;抗压弹模试验;抗压强度与养护时间、养护温度的关系试验;抗压弹性模量与养护时间、养护温度的关系试验;及其与混凝土粘结性能影响因素探究试验。2. HTRCS复合材料薄板的四点弯曲试验。试验探究HTRCS薄板的弯曲性能与抗裂性能,分析HTRCS薄板在不同配筋率下的破坏模式差异。通过四点弯曲试验来确定加固材料HTRCS的最小配筋率参考值。3.对HTRCS加固层配筋进行理论计算,确定加固层钢丝网界限配筋(最大配筋率与最小配筋率),指导足尺试验与实际桥梁加固配筋。4. HTRCS加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足尺试验。试验分析加固HTRCS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在加载过程中的挠度及应变数据,通过与对比梁比较,判断正常使用状态、开裂状态下和极限荷载作用下的加固效果,观察分析加固梁的破坏模式。
卢成龙[5](2016)在《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加固预应力简支板梁桥承载力试验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公路交通流量不断增加,运输车辆日益大型化、重载化,交通运输需求与在役桥梁通行能力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由于频繁承受超限、超载车辆的作用,加上结构自然老化、环境侵蚀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病险桥梁数量不断增多,大量桥梁亟待改造加固。面对日益艰巨的桥梁改造加固任务,急需找到一种快速、有效、可靠的加固维修方法。本文首次提出了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加固预应力板梁这一研究内容,基于提高混凝土板梁的刚度、延性、承载能力等性能出发,围绕加固课题,采用理论分析及足尺静载和疲劳试验验证,系统分析预应力混凝土梁板加固后的受力机理及其破坏过程。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1、依托某一高速公路的病害检测,针对最常见的开裂及铰缝病害进行全面分析,揭示了裂缝形成及铰缝破坏的机理,为避免或减少此类病害及探索科学有效的加固方法提供依据。2、对2片梁进行静载试验研究,2片静载试验梁分别用于足尺裸梁静载试验、适当钢丝网足尺梁静载试验。加固梁相比较裸梁,开裂荷载及破坏荷载均有显着提高。3、选取合适的混凝土、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绞线及此加固材料的本构关系;本文通过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FEA对新材料加固梁进行了相关分析。4、对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进行疲劳性能试验,分析试验过程中梁板的刚度、强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疲劳过程中未发现异常情况,0万次-400万次疲劳试验后,梁体残余变形较小;最大静荷载工况下,最大挠度及应变基本一致;符合平截面假定;梁体的刚度及强度基本没有退化现象。疲劳试验后进行静载破坏试验,对比未经过疲劳荷载的加固梁力学行为,梁体的受力性能不变,承载能力、裂缝跨度及数量基本不变。加固梁疲劳性能满足要求。
严猛[6](2015)在《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及预应力简支梁桥加固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次提出了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加固预应力板梁这一研究内容,基于提高混凝土板梁的刚度、延性、承载能力等性能出发,围绕新材料及加固课题,采用材料试验、理论分析及足尺静载和疲劳试验验证,系统分析预应力混凝土梁板加固后的受力机理及其破坏过程,提出该预应力混凝土板梁加固方式的计算分析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预应力梁板加固设计理论、施工控制决策和营运养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1、介绍预应力混凝土板梁桥的发展概况和趋势;依托某一高速公路间隔3年病害检测,针对最常见的开裂及铰缝病害进行全面分析,揭示了裂缝形成及铰缝破坏的机理。基于B/S模式,采用J2EE架构,选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编制桥梁技术状况等级评定系统,系统将全自动地生成技术状况评定的结果以及全部中间过程,支持数据导出到Excel、Word、PDF等文件,可对多次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病害发展趋势,提出预警信号,为避免或减少此类病害及探索科学有效的加固方法提供依据。2、从空心板加固角度出发,确定树脂混凝土基材的最佳配合比;对加固基材进行详细的试验研究,确定材料的基本参数。从微观角度采用聚丙烯纤维、特制铁屑及从宏观角度加入高强钢(铁)丝网对基材进行增韧试验;基于加固梁基材开裂后宏观上应力流需要连续传递,对配置高强钢(铁)丝网混凝土板进行详细的试验研究,分析受力全过程,根据弹性梁理论和组合截面假定推导了复合板的承载能力计算公式,得出板的合理配筋率,及提出向加固梁配筋率的转化计算公式;提出足尺梁加固合理配筋率。3、对4片梁进行静载试验研究,4片静载试验梁分别用于足尺裸梁(对比梁)静载试验、无钢丝网足尺梁静载试验、少量钢丝网足尺梁静载试验、适当钢丝网足尺梁静载试验。加固梁相比较对比梁,开裂荷载及破坏荷载均有显着提高;此加固方法在正常使用荷载水平上,梁体刚度提高10%左右;随着荷载的增加,进入塑性阶段后,挠度平均降低较大,加固层与原有混凝土粘结性能较强,最后加载脱开模式为:加固层将原有梁钢筋保护层混凝土全部拉脱。4、选取合适的混凝土、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绞线及此加固材料的本构关系;推导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加固层最大配筋率;选择其中两种模式计算承载能力:①受拉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屈服;②加固层高强钢丝网屈服或者加固层脱落、断裂;运用条带法及参考规范进行修正的裂缝折减方法进行承载能力计算,破坏模式1下,加固梁承载能力实测值提高19.39%,理论值提高15.67%;破坏模式2下,加固梁承载能力实测值提高33.82%,理论值提高28.38%;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误差,提出适用的计算方法;5、采用标准的4片梁为基础,运用常用的铰接板法验证梁-板组合结构及实体单元的精确性,分析了运用实体单元模拟桥跨结构时,在梁位线处与其余集中方法误差的原因;分析此加固方法加固空心板梁后的横向受力机理,简化计算模型,提出了修正的刚接板法及修正的G-M法计算其荷载的横向分布。加固后荷载横向分布影响线较加固前明显平缓,说明此加固方法有效地增强了板间协调受力能力,板的受力主要为多板协同受力,荷载横向分布更为均匀,横向整体受力提高显着,传统的铰接板梁法已不能满足此种加固方法的横向分布计算。6、本文分5个断面对某高速公路车流量及车辆轴重、轴距等参数进行详细的调查,运用灰色系统预测理论对其进行100年交通量预测。按照常用的1~7类车划分标准及轴数两种方法统计,按照疲劳损伤累积等效的原则,将所有车辆简化为10类车型,提出重载交通高速公路简支梁桥等效标准3轴及4轴疲劳车辆模型,并将模型与国内外典型疲劳车辆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讨论本文制定的标准疲劳车的合理性,为我国疲劳车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7、利用本文制定的标准疲劳车对加固空心板进行疲劳性能试验,分析试验过程中梁板的刚度、强度及残余变形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疲劳过程中未发现异常情况,0~400万次疲劳试验后,梁体残余变形较小;最大静荷载工况下,最大挠度及应变基本一致;符合平截面假定;梁体的刚度及强度基本没有退化现象;400万次疲劳荷载后加固梁未破坏,加固梁仍然有疲劳潜力。随后进行静载破坏试验,对比未经过疲劳荷载的加固梁力学行为,梁体的受力性能,承载能力、裂缝特性等基本不变,残余变形有所增加,加固梁疲劳性能满足要求。8、根据本文研究成果,将成果编辑成程序,采用高效便捷的C#语言,选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R2数据库,实现此加固方法的系统程序,以实现减轻设计者的强度,提高设计效率的目的。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和可用性,系统将全自动地生成加固设计的结果以及全部中间过程,并支持数据导出到WORD、PDF、CAD等文件。
蒋明[7](2014)在《HPFL加固受火RC梁二次受力抗弯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高性能复合砂浆钢筋网(HPFL)加固混凝土结构是一种有效实用的加固技术,在修补火灾后RC梁时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本文对采用HPFL加固受火RC梁二次受力抗弯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了国内外已有的混凝土和钢筋的热工参数和高温后的材料性能,包括强度、弹性模量、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以及高温后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对比发现,混凝土的热工性能受温度影响很大,随着温度升高,强度和弹性模量下降厉害,当温度超过800℃后残余量不足20%,应力-应变关系曲线逐渐变缓,峰值点向下和向右移动;钢筋的热工性能受温度影响较混凝土小,当不超过800℃时,强度和弹性模量的折减系数一般不超过0.8,应力-应变曲线表现为斜率逐渐减小,钢筋的塑形变形增加,伸长率逐渐增大。这两类材料高温冷却后热工性能恢复不明显。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2.介绍了 ANSYS模拟HPFL加固受火RC梁的基本理论,对二维状态下的RC梁截面温度场进行了模拟,受火时间和截面尺寸对截面温度分布影响最大,并给出了不同尺寸在不同受火时间下的截面温度场分布。采用ANSYS建立了HPFL加固受火RC梁的三维模型,详述了材料特性和建模过程,并分析了有限元模拟受火RC梁加固后的抗弯承载能力和抗弯刚度。3.在已有试验的基础上,以截面应变保持线性分布的假定和内力平衡为基础建立力学方程,对高温后RC梁抗弯剩余承载力和HPFL加固受火RC梁二次受力抗弯承载力进行了分析与计算,分析了 RC梁的破坏形态,提出了钢筋网和复合砂浆滞后应变的计算公式以及RC梁抗弯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将计算结果与试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理论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4.结合工程实例对受火RC梁剩余刚度和HPFL加固受火RC梁短期刚度进行了研究,表明HPFL加固技术除了提高构件承载力外,还可修补受火RC梁裂缝、修复外观,并可提高其抗弯刚度和改善开裂性能。同时采用刚度解析法对HPFL加固受火RC梁短期刚度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讨论了公式中变量的取值,计算结果表明加固后构件挠度满足规范要求。
孙佳佳,杨春[8](2013)在《复合砂浆钢丝网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通过6根复合砂浆钢丝网加固梁和1根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试验,分析梁的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研究钢丝网配筋率和砂浆强度对梁承载力的影响,推导了复合砂浆钢丝网加固梁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钢丝网能大幅提高梁的抗弯承载力,且承载力在一定范围内随钢丝网配筋率增大而增大,砂浆强度对提高梁的承载力作用不大,所推导公式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邵国维[9](2008)在《钢筋混凝土箱形拱结构加固性能模型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钢筋混凝土箱型拱结构的加固方法较多,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锚喷技术、碳纤维加固技术、钢筋砼套箍封闭主拱圈加固技术、外包钢板加固技术、粘钢加固法、钢丝网-聚合灰浆加固技术。钢筋砼套箍封闭主拱圈加固技术由于方法简单易行更是在结构加固中广泛使用,但是目前还缺乏对该方法加固效果与加固设计方法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一个实际工程—钢筋混凝土箱拱加固(采用聚合砂浆进行界面处理的套箍法加固钢筋混凝土主拱圈)的加固方法和性能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并系统深入探讨其加固设计理论和方法。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对某钢筋混凝土拱桥的实际承载力进行复核计算并提出套箍法加固钢筋混凝土主拱圈的方法。对加固后的拱桥结构承载力重新进行复核,有限元分析表明加固后的结构承载力能满足实际施工期间通行荷载的要求。2进行了5根受弯加固模型梁的试验研究,研究表明:(1)加固梁的承载力和刚度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2)加固梁从加载开始至普通钢筋屈服应变阶段,截面应变基本为线形分布,加固截面可以按《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GB10050-2002)的方法进行设计。(3)普通钢筋加固梁发生适筋弯曲破坏。高强钢筋加固梁发生界面粘结破坏,破坏时高强钢筋未得到屈服强度。(4)加固体能钢筋的应变滞后于被加固体应变500-800με。3.对加固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将加固筋的滞后应变引入,推导了钢筋混凝土梁的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值比较说明:不考虑应变滞后与考虑应变滞后对加固梁承载力影响不大,在5%范围内。但是对加固梁中截面的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ζb的取值影响较大。4.进行了5根受剪加固模型梁试验和受剪承载力设计方法研究。(1)加固体中采用的箍筋的强度不宜过高,否则得不到充分利用。(2)抗剪承载力的分析计算值与试验值的比较说明,抗剪加固梁的抗剪承载力按《规范》GB10050-2002计算值偏大。因此本文对抗剪加固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从与试验结的比较可以看出,修正后的加固梁抗剪承载力具有更适合的安全度。
郭曙[10](2008)在《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RC梁的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性能复合砂浆钢筋网(HPF)加固法是一种综合效益很好的加固方法,适用于对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的加固补强。该加固方法充分利用复合砂浆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并通过可靠的锚固粘结措施,使得加固层与原构件能整体受力,协同变形,极大的提高了原构件的工作性能。为了使该加固技术尽早应用于工程实践,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对该加固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先后承担了多项科研课题。本文对采用该方法加固的二次受力构件进行了试验及理论研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本文首先通过5根足尺梁(1根对比梁和4根加固梁)的加载试验,研究不同加固配筋率的对加固梁极限承载力、变形性能、裂缝开展、破坏形态等的影响。在试验结果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加固钢筋及复合砂浆的滞后应变和加固梁侧面钢筋网对加固梁承载力的影响,提出加固钢筋界限配筋率的简化计算公式。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其中的三根试验梁(B1、B4、B4-A)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拟试验加载过程,并将试验结果同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在论述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衰减原因的基础上,建立了加固构件时变可靠度计算模型,论述了Monte Carlo法计算时变失效概率的过程,并通过实例分析提出了加固构件使用寿命预测方法。最后提出了HPF法加固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及施工质量控制方法,以工程实例简要说明了本文提出的加固钢筋界限配筋率计算公式的运用,以便于高性能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法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应用。
二、钢丝网外喷高强砂浆加固钢筋砼梁的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丝网外喷高强砂浆加固钢筋砼梁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加固层厚度对PVA-RFCC加固梁弯曲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 |
1.1 实验材料 |
1.2 试件设计 |
1.3 试验装置和测点布置 |
2 结果及分析 |
2.1 破坏形态和裂缝开展 |
2.2 荷载-挠度曲线 |
2.3 跨中截面应变分析 |
3 最佳CRL厚度 |
4 结论 |
(2)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RC梁高温后承载力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温后构件材料性能的变化规律 |
2 钢筋混凝土梁截面温度场分析 |
3 高温后材料强度的确定 |
3.1 混凝土和水泥砂浆 |
3.2 钢筋和钢丝网 |
4 高温后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RC梁抗弯承载力计算式 |
5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
5.1 试验概况 |
5.2 结果比较分析 |
6 结语 |
(3)预应力钢绞线—角钢加固受损钢筋混凝土柱轴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加固方法介绍 |
1.2.1 被动加固方法简介 |
1.2.2 主动加固方法简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混凝土柱加固试验 |
2.1 试验目的 |
2.2 预应力值控制研究试验 |
2.2.1 装置介绍 |
2.2.2 拉伸试验 |
2.3 试验介绍 |
2.3.1 试件设计及验算 |
2.3.2 试件承载力预估 |
2.3.3 应变片分布设计及粘贴程序 |
2.4 试件分组设计 |
2.5 材性试验 |
2.6 试验过程 |
2.7 加载过程 |
2.8 测量方案 |
2.9 试验结果分析 |
2.9.1 试验现象 |
2.9.2 试验数据分析 |
2.10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预应力钢绞线—角钢复合加固法数值仿真试验研究 |
3.1 试验目的 |
3.2 有限元法概述及其基本原理 |
3.3 材料本构关系的选取 |
3.3.1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3.3.2 钢筋的本构关系 |
3.3.3 钢绞线的本构关系 |
3.4 模型建立 |
3.4.1 单元选取 |
3.4.2 部件建立 |
3.4.3 属性定义与整体装配 |
3.4.4 加载制度设定 |
3.4.5 相互作用与生死单元法 |
3.4.6 荷载施加与预应力计算 |
3.4.7 网格划分 |
3.5 试验结果和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 |
3.5.1 变形云图分析 |
3.5.2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分析 |
3.5.3 试验结果延性性能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有限元仿真优化分析 |
4.1 不同预应力的有限元模拟仿真试验 |
4.1.1 试件的变形 |
4.1.2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
4.2 不同损伤程度的有限元模拟仿真试验概况 |
4.2.1 试件变形图 |
4.2.2 试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承载力公式研究 |
5.1 加固方法的理论研究概况 |
5.1.1 外包角钢加固方法理论研究 |
5.1.2 CFRP加固方法研究 |
5.2 预应力钢绞线—角钢组合加固方法理论研究 |
5.2.1 承载力分析 |
5.2.2 简化承载力计算公式 |
5.2.3 计算结果比对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预应力空心板梁HTRCS加固材料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HTRCS加固材料基本力学性能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HTRCS基材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HTRCS基材材料及试件制作与养护 |
2.3 HTRCS基材抗压强度试验 |
2.3.1 概述 |
2.3.2 试验设计 |
2.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 HTRCS基材抗拉强度试验 |
2.4.1 概述 |
2.4.2 试验设计 |
2.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5 HTRCS基材弹性模量试验 |
2.5.1 概述 |
2.5.2 试验设计 |
2.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6 HTRCS基材与混凝土粘结强度试验 |
2.6.1 概述 |
2.6.2 试验设计 |
2.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7 本章结论 |
第3章 HTRCS复合材料弯曲特性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概况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件制作 |
3.2.3 数据采集与加载方案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弹性阶段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2 破坏阶段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结论 |
第4章 HTRCS加固预应力空心板梁静载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HTRCS抗弯加固钢丝网配筋量计算 |
4.2.1 加固层的最小配筋率计算 |
4.2.2 加固层的最大配筋量计算 |
4.2.3 本试验配筋量验算 |
4.3 材性试验 |
4.3.1 HTRCS的材料性能 |
4.3.2 混凝土的材料性能 |
4.3.3 钢筋及钢绞线的材料性能 |
4.4 试验方案 |
4.4.1 试验梁的设计与制作 |
4.4.2 加固方法与工艺 |
4.4.3 测试装置与观测内容 |
4.4.4 实验装置与加载方法 |
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1 对比梁B1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2 加固梁B2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3 加固梁B3试验结果与分析 |
4.6 施工工艺总结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加固预应力简支板梁桥承载力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
1.2.1 桥梁常用加固方法 |
1.2.2 钢丝网复合材料加固梁研究现状 |
1.2.3 空心板静载及疲劳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公路空心板桥病害类型与病害因素分析 |
2.1 引言 |
2.2 公路空心板桥病害类型 |
2.2.1 材料劣化 |
2.2.2 裂缝 |
2.2.3 其它病害 |
2.2.4 铰缝常见病害 |
2.3 空心板病害分析依托工程 |
2.4 公路空心板桥典型病害因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静载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足尺梁混凝土及钢筋参数试验 |
3.2.1 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弹模试验 |
3.2.2 钢筋力学性能参数 |
3.3 未加固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
3.3.1 对比梁参数及制作 |
3.3.2 加载方法 |
3.3.3 试验测试内容及流程 |
3.3.4 试验流程及过程 |
3.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加固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
3.4.1 试件设计及试件参数 |
3.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 加固效果分析 |
3.6 本章小节 |
第4章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抗弯性能理论分析 |
4.1 引言 |
4.2 桥梁专用有限元软件Midas FEA简介 |
4.3 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 |
4.3.1 混凝土本构模型 |
4.3.2 普通钢筋本构关系 |
4.3.3 预应力钢绞线本构关系 |
4.3.4 超强高韧性树脂混凝土钢丝网本构关系 |
4.4 加固梁承载能力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5 加固梁有限元模型求解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疲劳性能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
5.1 引言 |
5.2 足尺加固梁疲劳试验研究概况 |
5.2.1 疲劳荷载上下限 |
5.2.2 加载方法 |
5.2.3 试验测试内容及流程 |
5.3 疲劳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1 疲劳后挠度发展规律 |
5.3.2 疲劳后应变发展规律 |
5.3.3 残余变形研究 |
5.3.4 平截面假定发展规律 |
5.3.5 疲劳后静载破坏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6 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及预应力简支梁桥加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加固预应力简支梁桥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
1.2.1 桥梁常用加固方法 |
1.2.2 树脂混凝土基材增韧研究现状 |
1.2.3 钢(铁)丝网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1.2.4 混凝土结构疲劳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思路 |
第2章 公路空心板梁应用及病害发生机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空心板桥应用 |
2.3 公路空心板桥病害类型与病害因素分析 |
2.3.1 公路空心板桥病害类型 |
2.3.2 公路空心板桥典型病害因素分析 |
2.4 中小跨径桥梁病害管理及评价系统的编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强高韧性树脂混凝土基材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材力学性能 |
3.2.1 最佳配合比 |
3.2.2 强度及弹模随养护时间变化研究 |
3.2.3 强度及弹模随温度变化研究 |
3.2.4 接触面积及气泡敏感性(粘结性能)研究 |
3.2.5 极限拉压应变试验研究 |
3.2.6 弹性模量试验研究 |
3.2.7 收缩特性试验研究 |
3.2.8 反应温度及反应热膨胀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材增韧及超强高韧性树脂混凝土钢丝网板缩尺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材纤维增韧研究 |
4.2.1 立方体劈裂抗拉强度正交试验 |
4.2.2 纤维最优添加量下基本性能研究 |
4.3 超强高韧性树脂混凝土钢(铁)丝网增韧研究 |
4.3.1 高强双向隔波弯曲钢丝网增韧试验研究 |
4.3.2 高强双向隔波弯曲铁丝网增韧试验研究 |
4.4 板四点弯曲承载能力分析 |
4.5 板合理配筋率及足尺梁试验配筋率 |
4.5.1 薄板的配筋率 |
4.5.2 复合材料加固预应力空心板梁的最小配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静载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足尺梁混凝土及钢筋参数试验 |
5.2.1 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弹模试验 |
5.2.2 钢筋力学性能参数 |
5.3 1#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
5.3.1 对比梁参数及制作 |
5.3.2 加载方法 |
5.3.3 试验测试内容及流程 |
5.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 2#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
5.4.1 试件设计及试件参数 |
5.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5 3#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
5.5.1 试件设计及试件参数 |
5.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6 4#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
5.6.1 试件设计及试件参数 |
5.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7 施工工艺总结 |
5.8 本章小节 |
第6章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抗弯性能理论分析 |
6.1 引言 |
6.2 材料本构及截面转化 |
6.3 加固空心板钢丝网最大配筋率 |
6.4 加固空心板正常使用状态计算 |
6.5 加固后空心板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 |
6.5.1 破坏模式及基本假设 |
6.5.2 计算程序及实用计算方法 |
6.5.3 计算结果 |
6.6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桥横向整体性研究 |
6.6.1 研究现状 |
6.6.2 加固方案 |
6.6.3 加固前荷载横向分布计算 |
6.6.4 加固后荷载横向分布计算 |
6.6.5 加固前后影响线对比及实桥计算 |
6.6.6 结论 |
6.7 本章小节 |
第7章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疲劳性能研究 |
7.1 引言 |
7.2 公路交通量增长预测 |
7.2.1 灰色系统预测 |
7.2.2 某高速公路交通量实测 |
7.2.3 重载交通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预测 |
7.3 公路疲劳荷载谱 |
7.3.1 疲劳荷载谱 |
7.3.2 公路桥梁荷载谱 |
7.3.3 重载公路交通疲劳荷载车辆模型 |
7.3.4 不同典型疲劳车下内力弯矩幅比较分析 |
7.4 足尺加固梁疲劳试验研究 |
7.4.1 疲劳荷载上下限 |
7.4.2 加载方法 |
7.4.3 试验测试内容及流程 |
7.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
8.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1-空心板计算全过程分析程序 |
附录 2-实用加固系统程序设计 |
附2.1 引言 |
附2.2 实用加固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附2.2.1 编制思路 |
附2.2.2 技术框架图简介 |
附2.2.3 界面介绍 |
附2.3 小结 |
(7)HPFL加固受火RC梁二次受力抗弯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建筑火灾的危害 |
1.2 混凝土构件受火研究发展概况及现状 |
1.2.1 混凝土构件受火研究 |
1.2.2 常用混凝土构件加固技术 |
1.3 高性能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技术 |
1.3.1 HPFL加固技术发展概况 |
1.3.2 HPFL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材料性能分析 |
2.1 混凝土与钢筋的热工参数 |
2.2 高温后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2.2.1 抗压强度 |
2.2.2 弹性模量 |
2.2.3 高温后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2.3 高温后钢筋的力学性能 |
2.3.1 钢筋的强度 |
2.3.2 钢筋的弹性模量 |
2.3.3 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 |
2.4 高温后钢筋和混凝土的粘结性能 |
2.5 高性能复合砂浆的材料性能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HPFL加固受火RC梁ANSYS分析 |
3.1 ANSYS有限元分析概述 |
3.1.1 瞬态热分析特性 |
3.1.2 非线性方程求解 |
3.2 截面温度场模拟与分析 |
3.2.1 基本假定 |
3.2.2 温度场模拟 |
3.2.3 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
3.3 HPFL加固受火RC梁有限元数值分析 |
3.3.1 基本假定 |
3.3.2 有限元模型 |
3.3.3 单元类型选用及材料特性 |
3.3.4 建立模型及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HPFL加固受火RC梁二次受力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研究 |
4.1 基本假定 |
4.2 高温后RC梁剩余剩余承载力计算 |
4.2.1 破坏形态 |
4.2.2 高温后混凝土受压区等效矩形应力图系数计算 |
4.2.3 剩余承载力计算 |
4.2.4 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
4.3 HPFL加固受火RC梁二次受力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
4.3.1 滞后应变计算 |
4.3.2 二次受力抗弯承载力计算 |
4.3.3 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HPFL加固受火RC梁二次受力短期抗弯刚度研究 |
5.1 基本假定 |
5.2 HPFL加固受火RC梁短期刚度计算 |
5.2.1 高温后等效截面计算 |
5.2.2 高温后剩余刚度计算 |
5.2.3 HPFL加固后短期刚度计算 |
5.2.4 关于刚度公式中变量的讨论 |
5.3 工程实例应用 |
5.3.1 工程概况 |
5.3.2 加固方案 |
5.3.3 受火RC梁剩余刚度计算 |
5.3.4 受火RC梁加固后刚度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复合砂浆钢丝网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概况及结果 |
1.1 试验概况 |
1.2 静力试验结果 |
2 试验分析 |
2.1 复合砂浆钢丝网加固梁极限承载力 |
2.2 钢丝网配筋率及砂浆强度的影响 |
3 结论 |
(9)钢筋混凝土箱形拱结构加固性能模型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结构加固技术简介 |
1.1.1 结构加固的现状与发展 |
1.1.2 结构需要加固和维护的原因 |
1.1.3 目前常用的结构加固方法及其局限性 |
1.2 钢筋混凝土拱桥加固方法 |
1.3 高性能砂浆加固与修补技术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拱桥承载力复核与加固设计实例 |
2.1 工程概况 |
2.2 验算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计算依据 |
2.3 有限元计算模型 |
2.3.1 工程环境 |
2.3.2 材料 |
2.3.3 模型的单元 |
2.3.4 边界条件 |
2.4 计算荷载 |
2.5 计算结果 |
2.5.1 按设计荷载进行桥梁承载力复核 |
2.5.2 按双向50T满布进行桥梁承载力复核 |
2.5.3 小结 |
2.6 加固改造 |
2.6.1 钢筋混凝土主拱常用加固方法比较 |
2.6.2 主拱加固措施 |
2.6.3 主拱加固后结构复核计算 |
2.7 加固改造中存在的疑问与研究思路 |
2.7.1 存在的疑问 |
2.7.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三章 加固构件受弯承载力及其粘结性能模型试验研究 |
3.1 试件设计 |
3.1.1 试件参数 |
3.1.2 加固工艺 |
3.2 材料性能 |
3.2.1 普通热轧钢筋 |
3.2.2 普通混凝土 |
3.2.3 加固钢筋 |
3.2.4 聚合砂浆 |
3.2.5 强粘结高性能砂浆与混凝土界面剪切模量和抗剪强度 |
3.3 试验方法 |
3.3.1 加载方案 |
3.3.2 试验测量 |
3.3.3 加载制度 |
3.4 试验结果 |
3.4.1 普通钢筋加固梁 |
3.4.1.1 破坏方式 |
3.4.1.2 裂缝分布 |
3.4.1.3 砼压应变 |
3.4.1.4 主筋拉应变 |
3.4.1.5 加固筋应变 |
3.4.1.6 挠度 |
3.4.2 高强钢筋加固梁 |
3.4.2.1 破坏方式 |
3.4.2.2 裂缝分布 |
3.4.2.3 砼压应变 |
3.4.2.4 主筋拉应变 |
3.4.2.5 加固筋应变 |
3.4.2.6 挠度 |
3.5 小结 |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加固正截面承载力分析与设计方法 |
4.1 不考虑应变滞后的受弯加固构件正截面极限平衡方程 |
4.1.1 基本假设 |
4.1.2 正截面极限平衡方程 |
4.2 考虑应变滞后的受弯加固构件正截面极限平衡方程 |
4.2.1 基本假设 |
4.2.2 正截面极限平衡方程 |
4.2.3 加固钢筋滞后应变Ε_(p0)的计算 |
4.2.4 加固钢筋的配筋限值 |
4.3 受弯加固构件承载力、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 |
4.4 小结 |
第五章 受剪承载力试验 |
5.1 试验研究 |
5.1.1 试件设计 |
5.1.2 试验装置和加载方案 |
5.1.3 测点布置及测试内容 |
5.2 主要试验结果与破坏特征 |
5.2.1 主要试验结果 |
5.2.2 破坏形态与裂缝分布 |
5.2.3 试验梁弯曲特征 |
5.2.4 箍筋和钢绞线应变曲线 |
5.3 受剪加固梁受剪承载力计算 |
5.3.1 《规范》计算值与试验值比较 |
5.3.2 受剪加固梁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修正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与获奖情况 |
(10)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RC梁的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内外钢丝(筋)网水泥砂浆加固的研究概况 |
1.2.2 高性能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法简介 |
1.2.3 高性能复合砂浆作为加固材料的已有研究成果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试验研究与分析 |
2.1 材性试验 |
2.1.1 高性能复合砂浆的材料性能 |
2.1.2 混凝土的材料性能 |
2.1.3 钢筋的抗拉强度 |
2.2 试验方案 |
2.2.1 试验梁的设计与制作 |
2.2.2 加固方法 |
2.2.3 试验装置 |
2.2.4 测试装置与观测内容 |
2.2.5 加载方法 |
2.3 试验结果 |
2.4 试验结果分析 |
2.4.1 试验梁承载力比较分析 |
2.4.2 试验梁应变分析 |
2.4.3 试验梁挠度和变形性能分析 |
2.4.4 试验梁裂缝及破坏形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RC梁加固钢筋的界限配筋率理论分析与计算 |
3.1 受弯构件采用体外配筋加固的破坏形态 |
3.2 基本假设 |
3.3 加固钢筋滞后应变的计算 |
3.4 加固钢筋界限配筋率的计算 |
3.4.1 按文献[41]计算加固钢筋滞后应变 |
3.4.2 按文献[42]计算加固钢筋滞后应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次受力的加固RC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单元法及ANSYS简介 |
4.2 用ANSYS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4.2.1 基本假定 |
4.2.2 分析模型 |
4.2.3 计算结果对比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RC梁的时变可靠度分析 |
5.1 时变可靠度计算方法 |
5.1.1 结构时变可靠度 |
5.1.2 抗力衰减模型 |
5.1.3 时变可靠度分析 |
5.2 Monte Carlo模拟 |
5.2.1 自适应重要性抽样理论 |
5.2.2 分析随机变量 |
5.2.3 蒙特卡罗法时变可靠度计算过程 |
5.3 加固RC梁时变可靠度分析及使用寿命预测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程应用实例 |
6.1 工程实例 |
6.1.1 工程概况 |
6.1.2 加固方法的比较选择 |
6.1.3 加固设计计算 |
6.1.4 高性能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施工工艺 |
6.1.5 技术经济效果评定 |
6.2 质量检验方法及标准 |
6.2.1 老混凝土构件表面处理检验方法及标准 |
6.2.2 混凝土构件植入销钉检验方法及标准 |
6.2.3 钢筋网检验 |
6.2.4 界面剂检验方法及标准 |
6.2.5 复合砂浆检验方法及标准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钢丝网外喷高强砂浆加固钢筋砼梁的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固层厚度对PVA-RFCC加固梁弯曲性能的影响[J]. 杜文平,杨才千,王冲. 材料导报, 2021(04)
- [2]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RC梁高温后承载力计算[J]. 苗生龙,袁广林,李庆涛,成林燕. 混凝土, 2018(10)
- [3]预应力钢绞线—角钢加固受损钢筋混凝土柱轴压试验研究[D]. 郭杨博.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4]预应力空心板梁HTRCS加固材料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隋光南.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5]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加固预应力简支板梁桥承载力试验研究[D]. 卢成龙.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6]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及预应力简支梁桥加固理论研究[D]. 严猛.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6)
- [7]HPFL加固受火RC梁二次受力抗弯力学性能研究[D]. 蒋明. 湖南大学, 2014(03)
- [8]复合砂浆钢丝网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试验研究[J]. 孙佳佳,杨春.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3(02)
- [9]钢筋混凝土箱形拱结构加固性能模型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D]. 邵国维. 中南大学, 2008(04)
- [10]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RC梁的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D]. 郭曙. 湖南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