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庆阳市富裕农民的类型探析——对30例富裕农户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蔡军霞[1](2018)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新的组织生产经营的主体,依托农村区域环境成立,为此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目前研究动态来看,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单独做研究的较多,并且取得不错的成就,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做研究的相对较少,很多都是一笔带过,未做深入的研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农村,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全局。但是,由于农村地区自身地域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限制,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相对于城市来说更加严峻。近年来,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环境的需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要求,相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效益更加注重其生态效益。论文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背景,通过四个部分的内容来研究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趋势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路径。首先,在探讨什么是合作社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界定,阐明本文是从服务对象这一角度出发来界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然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类型以及发展趋势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其次,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为界线,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划分为规范发展和不规范发展两个阶段,通过对这两个阶段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再次,在分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以马场村、弥渡县、唐河县为例,进而探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趋势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路径,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寻找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共建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家园。
刘京华[2](2013)在《陇东地区生态农宅适宜营建策略及设计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盲目化和无序化现象十分普遍,正在造成能耗增加、污染加重、耕地减少、传统文化缺失等诸多问题。如何在营建高品质的健康舒适农宅的同时又不会对环境、资源造成破坏,使农宅营建设计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当下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陇东地区的广大乡村,资源贫乏,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在当前的经济环境背景下,积极分析农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可持续角度探讨陇东地区农宅适宜营建策略和设计模式,对于提高农宅的经济性、实用性、坚固性、生态性和美观性,保留当地建筑特色,最大限度降低建筑能耗,实现节地、节能、节水和节材的“四节”目标,保证农宅建设与环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陇东地区农宅作为研究对象,在综述生态建筑理论、适宜技术理论等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基础上,概括了陇东地区传统建筑类型,界定了传统农宅的研究范围,分析了传统农宅的空间与功能、结构与构造、美学与社会以及热环境等方面的特征,指出目前传统农宅在实用、生态、美观方面基本适宜,在经济、坚固方面不适宜;列举了陇东地区新式农宅建筑实例,通过实地调查、问卷分析以及物理环境测试,得出新式农宅在实用、坚固方面适宜,而在经济、生态和美观方面不适宜的结论;从复合生态系统角度构建了陇东地区生态农宅适宜的营建策略,提出了适宜当地生农宅的社会文化、经济和自然环境策略;提出了生态农宅的节地、节能、节水和节材适宜设计模式;依据上述策略和模式进行了新农宅的方案设计,建立了比较模型,利用ECOTECT软件从温度、能耗、采光和经济性方面比较设计方案与传统农宅、新式农宅在生态性能方面的差异,进一步验证提出的适宜策略和设计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当地农村在城市化过程中实现可持续更新,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必要的技术支持。
梁蕾[3](2011)在《民俗文化视域下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文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方式、阵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在提高,农村的文化形式也更加丰富。但与日益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依然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发展不平衡、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合理利用、设施薄弱等许多困难,不仅制约着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其他方面的各项建设工作的同步进展,而且影响着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在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利用各地文化特色,推进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民俗文化作为地域文化,其绝大多数来源于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动机和助推器。它具有教化、规范、调节娱乐等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帮助人们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构建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带来积极影响。同时,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也为农村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契机,二者相互支撑,相互联动。从民俗文化视角透视当前农村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以庆阳市为例,依托岐伯故里的优势,整合优秀文化资源,对于建立特色文化大市,促进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开辟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路子具有现实意义。
洪娜[4](2011)在《中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发展态势呈现出较以往更为复杂的局面,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失衡等。与此相应,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也已从最初控制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逐步转移到如何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上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尤其在进入新的世纪以来,“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逐步成为合理引导我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一项重要机制,并已被实践证明是更易于为群众所接受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方法。正因如此,深入研究我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全面系统认识计划生育相关理论并不断充实其内涵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基于翔实的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补偿机制与导向机制两个视角,着重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系统梳理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时空发展历程。其次,深入分析了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及帮扶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等四个方面的影响作用。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发现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思路和建议。本文重点对旨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引导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及帮扶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研究发现:(1)现行旨在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引导群众生育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辅助作用,即在目前影响各省区稳定现行低生育水平的综合因素中,利益导向政策仅能起到“不让计划生育家庭不满意”、“使违反计划生育家庭有所顾忌”的作用,其自身的激励功效小于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同以往人们所预期的并不一致,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控制人口数量的影响并未出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低下的地区其效应表现得越显着的现象。(2)现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力度尚不能与环境、食品因素的影响相比,加之近年来出生缺陷的检测更为精细,使得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且,由于我国很多地区旨在提高人口素质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实际用途发生了改变,导致目前这一方面的利益导向政策对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影响很微弱。(3)对“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地区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地区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女孩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不能完全寄希望于现有的奖励扶助政策,还需加强完善婚嫁习俗、养老保障、男女同工同酬等社会和经济制度。(4)我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补偿性功能已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这一点已得到各界的共识。但是,根据本文分析结果可知,不应不加区别地继续强化各类计划生育补偿功能,而需加强对重度残疾独生子女与计划生育手术严重并发症、后遗症患者及其家庭的补偿力度;同时也要注意有关独生子女家庭的利益导向政策对未来符合法律法规可以生育两个孩子家庭生育数量的误导。(5)从理论层面上来说,对现有相关理论在我国的适应性的分析表明,基于微观人口经济学理论提出的孩子成本-效益理论、孩子质量-数量替代理论对我国农村居民生育行为的解释力较有限。
张挺[5](2006)在《区域品牌的价值评估》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一次探索性研究,目的是试图揭示区域品牌价值的构成要素,建立区域品牌价值评估的模型。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旨在探索区域品牌价值的存在性和构成要素,第二阶段旨在建构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模型。在第一阶段,研究以中国境内地区的区域品牌为研究对象,以草根理论的研究范式为指导,运用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定性访谈法、专题小组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明确了区域品牌价值的存在性,归纳出了区域品牌价值的构成要素——在本研究中,区域品牌的价值是指区域品牌为本地产业所带来的竞争优势的价值,采用本地受益产业的超额现金流量这个指标来度量。首先,借助于定性分析软件MAXqda2,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法研究。研究搜集了本世纪以来,中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30个城市(县)政府或媒体公布的,包含本地区域品牌收益的资料,开展了内容分析法研究,明确了区域品牌价值的存在,得到了区域品牌的5类11种收益,大大突破了之前文献的相关论述,为进一步的探索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其次,为了突破内容分析法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局限,研究选择了一个区域品牌典型的地区,对其内部民众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总体为当地辖区内850万居民,样本容量为2000,按照当代社会阶层理论,采取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研究得到了区域品牌的塑造主体和所有者,即区域内部民众,对区域品牌价值存在性和价值构成的认识。研究将该结果与内容分析法研究的结论进行了印证,得到了一致性的认识。然后,研究运用定性访谈和专题小组的研究方法,对区域品牌价值概念的维度划分和操作化定义进行了辨析和明确。最终,得到了第一阶段的结论。在第二阶段,研究采用了演绎推理的方式,根据资产评估理论、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理论、资产组合理论等,结合第一阶段的研究结果,推演建构了区域品牌价值评估的一般模型。论文进一步研究了评估模型的应用所需要确定的四个变量:受益产业的界定;受益产业超额现金流量的预测;折现率的确定和预测期间的划分,就四个变量的确定技术进行了探讨。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分析,研究行将结束之际,论文强调了区域品牌价值评估研究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论文最终的结论是:1、区域品牌(或品牌化活动)能够为本地区带来收益,即区域品牌价值是存在的。2、区域品牌的收益可以分为多个维度,例如可以有产业收益、社会收益等5类11种的划分。本研究选择了区域品牌为本地产业带来的竞争优势的价值,作为区域品牌价值的定义,采用本地受益产业的超额现金流量这个指标来度量。3、在特定的评估时点,区域品牌的价值就等于本地受益产业组成的资产组合的预期未来超额现金流量的折现之和。用公式表达为:LBV0=CV0=sum from t=1 to n CFt/(1+R)t式中,LBV0代表评估基准日区域品牌的评估价值,CV0表示区域品牌为本地产业带来的竞争优势的价值,CFt表示区域品牌资产组合第t期的预期超额现金流量;假设预期各期现金流量的贴现率相同,都用R表示,t表示区域品牌的受益期间。这就是区域品牌价值评估的一般模型。论文在理论和分析工具的应用上可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一是国内外文献对区域品牌价值的研究还比较少,鲜见对其价值评估的研究,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二是将资产组合理论运用到品牌资产的评估中,在品牌价值评估技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三是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MAXqda2分析软件进行的定性研究,在分析工具的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由于受到研究水平和资料的限制,论文研究存在不少的局限性。一是由于有关区域品牌价值和评估的数据还很稀缺,评估模型尚期待更多数据的验证;二是区域品牌的市场表现和价值评估贴现率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张松柏[6](2004)在《庆阳市富裕农民的类型探析——对30例富裕农户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庆阳市富裕农民的类型 :有经营才能 ,摆脱传统思维方式 ,改变传统生活方式 ,有技术和资格 ,有经商传统 ,改变种植业结构 ,有社会关系的提挈等。
二、庆阳市富裕农民的类型探析——对30例富裕农户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庆阳市富裕农民的类型探析——对30例富裕农户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1.选题依据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类型及指导理论 |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理论 |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及发展 |
1.农业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 |
(1)合作社 |
(2)农民专业合作社 |
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类型及发展趋势 |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类型 |
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 |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前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 |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前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 |
1.农村生态植被的破坏 |
2.农村水资源的污染 |
3.农村大气环境的污染 |
4.农村土地资源的污染 |
5.大量固体废弃物的产生 |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后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 |
1.农村生态系统呈现恢复的趋势 |
2.农村水污染的程度呈现缓解的趋势 |
3.农村大气污染程度呈现减轻的趋势 |
4.农村土地资源呈现改善的趋势 |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作用 |
1.有利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 |
2.有利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 |
三、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发展模式阻碍生态农业的发展 |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环境法缺失、环保监管体系不完善 |
(三)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引导与监督不足 |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成熟、环保服务欠缺 |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环保意识薄弱 |
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的路径 |
(一)政府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多种渠道提高农户环保意识 |
(二)转变生产模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走绿色发展道路 |
(三)强化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环保服务的监督与管理 |
(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积极引进人才促进绿色技术推广 |
(五)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单位积极引导农户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2)陇东地区生态农宅适宜营建策略及设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生态农宅 |
1.4.2 适宜 |
1.4.3 陇东地区传统农宅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设计实践研究 |
1.6.1 相关理论研究 |
1.6.2 相关设计实践研究 |
1.7 研究框架 |
1.8 本章小结 |
2 陇东地区传统农宅解析 |
2.1 陇东地区概况 |
2.1.1 地理气候特征 |
2.1.2 经济文化特征 |
2.2 陇东地区传统乡村建筑类型 |
2.2.1 木构农宅 |
2.2.2 窑洞 |
2.2.3 窨子和堡子 |
2.2.4 庙宇和戏楼 |
2.3 陇东地区传统农宅的空间与功能特征 |
2.3.1 空间特征 |
2.3.2 功能特征 |
2.4 陇东地区传统农宅结构与构造特征 |
2.4.1 结构特征 |
2.4.2 构造特征 |
2.5 陇东地区传统农宅的社会及美学特征 |
2.5.1 社会特征 |
2.5.2 美学特征 |
2.6 陇东地区传统农宅的热环境特征 |
2.6.1 冬季热环境测试 |
2.6.2 冬季热环境测试分析 |
2.6.3 夏季热环境测试 |
2.6.4 夏季热环境测试分析 |
2.7 陇东地区传统农宅适宜因素分析 |
2.7.1 经济因素 |
2.7.2 实用因素 |
2.7.3 坚固因素 |
2.7.4 生态因素 |
2.7.5 美观因素 |
2.8 本章小结 |
3 陇东地区新式农宅解析 |
3.1 新式农宅实例分析 |
3.2 问卷调查 |
3.2.1 调查方法与问卷设计 |
3.2.2 问卷分析 |
3.3 新式农宅物理环境特征 |
3.3.1 冬季热环境测试 |
3.3.2 冬季热环境测试分析 |
3.3.3 夏季热环境测试 |
3.3.4 夏季热环境测试分析 |
3.3.5 光环境测试及分析 |
3.4 陇东地区新式农宅适宜因素分析 |
3.4.1 经济因素 |
3.4.2 实用因素 |
3.4.3 坚固因素 |
3.4.4 生态因素 |
3.4.5 美观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4 陇东地区生态农宅适宜营建策略 |
4.1 社会文化策略 |
4.1.1 增强公众生态意识,建设生态示范工程 |
4.1.2 了解居民生活方式,表达地域文化 |
4.2 经济策略 |
4.2.1 经济性原则 |
4.2.2 经济开源策略 |
4.2.3 经济节流策略 |
4.3 自然环境策略 |
4.3.1 利用可再生能源 |
4.3.2 合理利用水资源 |
4.3.3 创造舒适物理环境 |
4.3.4 设计宜人景观环境 |
4.4 本章小结 |
5 陇东地区生态农宅适宜设计模式 |
5.1 生态农宅设计的节地模式 |
5.1.1 利用地形,控制体形系数 |
5.1.2 加高层数,提高容积率 |
5.1.3 合理增加住宅进深 |
5.1.4 适当开发地下空间 |
5.1.5 有效利用局部空间 |
5.2 生态农宅设计的节能模式 |
5.2.1 热工分区 |
5.2.2 功能组织 |
5.2.3 结构构造 |
5.3 生态农宅设计的节水模式 |
5.3.1 收集利用雨水 |
5.3.2 合理组织地表径流 |
5.3.3 种植耐旱植物 |
5.4 生态农宅设计的节材模式 |
5.4.1 使用生土建材 |
5.4.2 使用秸秆建材 |
5.5 本章小结 |
6 新农宅方案设计及模拟 |
6.1 设计原则 |
6.2 陇东地区新农宅方案设计 |
6.2.1 总平面布局 |
6.2.2 平面设计 |
6.2.3 结构体系 |
6.2.4 围护结构构造 |
6.2.5 造型设计 |
6.3 ECOTECT 软件模拟 |
6.3.1 Ecotect 软件介绍 |
6.3.2 建立模型 |
6.4 生态性能模拟与分析 |
6.4.1 围护结构热工参数 |
6.4.2 确定计算温度 |
6.4.3 逐时温度模拟及分析 |
6.4.4 逐月能耗对比分析 |
6.4.5 室内天然采光模拟及分析 |
6.4.6 经济性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7.1 论文结论 |
7.2 不足之处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3)民俗文化视域下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我国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理论依据 |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民俗文化与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概述 |
2.1 民俗文化的功能分析 |
2.2 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应坚持的原则 |
2.3 我国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有利因素 |
2.4 民俗文化与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关系分析 |
第三章 我国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现实状况 |
3.2 我国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
3.3 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实现民俗文化与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有机互动的思路与对策 |
4.1 总体思路:以传统优秀的民俗文化为内驱动力,促进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 |
4.2 具体对策建议 |
4.3 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妥善处理的几种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概念辨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主题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研究回顾 |
2.1.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出台动机 |
2.1.2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内涵和功能 |
2.1.3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道义评价 |
2.1.4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效果 |
2.1.5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存在的问题 |
2.1.6 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建议 |
2.2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理论基础 |
2.2.1 西方相关理论研究 |
2.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2.3 文献研究简评 |
第三章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发展历程 |
3.1 城乡居民生育意愿的变迁 |
3.1.1 意愿生育子女数量 |
3.1.2 意愿生育子女性别 |
3.2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发展演变 |
3.3 小结 |
第四章 旨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利益导向政策 |
4.1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建立的背景 |
4.2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过程 |
4.2.1 节育手术费减免 |
4.2.2 城镇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奖励 |
4.2.3 独生子女就学就业优先优惠 |
4.2.4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发展经济扶持 |
4.2.5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
4.2.6 参加社会保障优先优惠 |
4.2.7 经济处罚及行政党纪处分 |
4.3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控制人口数量的影响 |
4.3.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因素与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因素对生育水平影响的简化路径分析 |
4.3.2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控制人口数量作用的定量分析 |
4.3.3 不同类型地区的利益导向政策与计划生育工作效果的交互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旨在提高人口素质的利益导向政策 |
5.1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建立的背景 |
5.2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过程 |
5.2.1 独生子女保健费(或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 |
5.2.2 独生子女保险 |
5.2.3 免费孕前优生检测 |
5.2.4 生育保险 |
5.3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提升人口素质的影响 |
5.3.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因素与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因素对人口素质影响的简化路径分析 |
5.3.2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提升出生人口素质的影响 |
5.3.3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提升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引导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的利益导向政策 |
6.1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演变过程 |
6.2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过程 |
6.2.1 计划生育纯女户家庭给予奖励优惠政策的试点 |
6.2.2 全面实施引导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的利益导向政策 |
6.3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引导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的影响 |
6.3.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因素与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因素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影响的简化路径分析 |
6.3.2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影响的逻辑分析 |
6.3.3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四个"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县为例 |
6.4 小结 |
第七章 帮扶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利益导向政策 |
7.1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建立的背景 |
7.2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过程 |
7.2.1 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及后遗症患者帮扶 |
7.2.2 独生子女不幸伤残或死亡家庭特别扶助 |
7.2.3 计划生育公益金 |
7.3 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帮扶救助政策的影响 |
7.3.1 普惠型福祉制度帮扶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影响的简化路径分析 |
7.3.2 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帮扶救助政策影响的效果分析 |
7.3.3 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帮扶救助政策的理论探讨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前景展望 |
8.1 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
8.2 研究不足及未来走向 |
附录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相关的重要官方文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5)区域品牌的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选题的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 |
1.4 内容框架 |
1.5 结论、创新与局限性 |
1.5.1 研究的结论 |
1.5.2 可能的创新 |
1.5.3 局限性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区域品牌 |
2.1.1 国外学者对区域品牌理论的研究 |
2.1.2 国内学者对区域品牌理论的研究和评析 |
2.2 品牌权益 |
2.3 产品品牌价值评估 |
2.3.1 方法和分类的多样性 |
2.3.2 典型的评估方法 |
2.3.3 国内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研究的现状 |
2.3.4 对当前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技术的思考和改进 |
第3章 区域品牌价值构成的探索性研究(一)——运用MAXQDA2软件开展的内容分析法研究 |
3.1 内容分析法研究的设计 |
3.2 资料的搜集 |
3.3 资料的分析 |
3.3.1 分析工具简介 |
3.3.2 文件的生成和属性 |
3.3.3 编码 |
3.4 内容分析法研究的结论 |
3.5 内容分析法研究的局限性 |
3.5.1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
3.5.2 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
第4章 区域品牌价值构成的探索性研究(二)——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内部民众认知的研究 |
4.1 山东省潍坊市“风筝城”区域品牌的背景简介 |
4.2 问卷调查 |
4.2.1 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
4.2.2 问卷的调查与回收 |
4.2.3 分析 |
4.2.4 问卷调查法研究的结论 |
4.3 定性访谈 |
4.3.1 访谈设计 |
4.3.2 访谈对象和资料的记录 |
4.3.3 资料分析 |
4.3.4 定性访谈法研究的结论 |
4.4 专题小组 |
4.4.1 研究设计 |
4.4.2 参与者 |
4.4.3 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
4.4.4 专题小组法研究的结论 |
4.5 探索性研究的结论 |
第5章 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模型 |
5.1 研究的设计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范围 |
5.1.3 研究方法 |
5.1.4 概念的定义 |
5.1.5 既有相关理论 |
5.2 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的理论基础 |
5.2.1 资产价值评估的收益法模型 |
5.2.2 资产组合的报酬和风险 |
5.3 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
5.3.1 区域品牌的价值是一种资产组合的价值 |
5.3.2 区域品牌带来的现金流量CF_t以是超过产业平均收益水平的超额现金流量 |
5.3.3 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模型 |
第6章 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模型中各变量的确定 |
6.1 受益产业或产业集群的界定 |
6.2 未来现金流量CF_t的确定 |
6.2.1 资产组合的现金流量 |
6.2.2 CF_t的全面预测与单项预测 |
6.2.3 单项预测法中的产业图景预测技术 |
6.2.4 产业图景技术预测产业预期现金流量的一个案例 |
6.3 折现率R的确定 |
6.3.1 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确定单项受益产业的折现率 |
6.3.2 区域品牌的价值贴现率是否存在“反S曲线”的假设 |
6.3.3 区域品牌资产组合折现率的确定 |
6.4 预测期间T的确定 |
6.4.1 影响预测期间确定的主要因素 |
6.4.2 区域品牌价值评估预测期间可以借鉴的一些模型 |
第7章 区域品牌价值评估与企业竞争优势 |
7.1 区域品牌价值的存在性,对企业竞争战略分析的重要意义 |
7.2 区域品牌收益的新维度,对企业竞争战略分析的重要意义 |
7.3 区域品牌价值评估,对企业竞争战略分析的重要意义 |
7.4 企业对区域品牌价值的两种策略选择 |
7.5 本地企业的竞争力和集聚对塑造和提升区域品牌的基础作用 |
第8章 结论 |
8.1 结论 |
8.2 可能的创新 |
8.3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庆阳市富裕农民的类型探析——对30例富裕农户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D]. 蔡军霞. 渤海大学, 2018(12)
- [2]陇东地区生态农宅适宜营建策略及设计模式研究[D]. 刘京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8)
- [3]民俗文化视域下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研究[D]. 梁蕾. 兰州大学, 2011(11)
- [4]中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D]. 洪娜.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1)
- [5]区域品牌的价值评估[D]. 张挺. 复旦大学, 2006(02)
- [6]庆阳市富裕农民的类型探析——对30例富裕农户的调查[J]. 张松柏. 甘肃农业, 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