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二成五(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国[1](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地区社会救济事业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说明社会救济工作是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我国过去和当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地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薄弱的经济条件下,有效的开展了社会救济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经验对我国当今的社会救济工作开展,仍然具有充分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地区社会救济工作开展的情况出发,分析了其中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从而探究其对我们当下社会救济工作的借鉴作用。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结合我国目前的时代发展背景,探究本次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根据国内外研究状况的分析,说明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史料调阅情况;第二部分是在从榆林地区的近代发展情况,整体性的阐述榆林地区从民国末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的分析其社会救济工作的变化,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地区社会救济机构与制度的接收与演变;第三部分是结合具体社会救济工作的开展,包括灾难民、失业工人及其他贫困人口、优抚安置、孤、老、幼、残等人员的救济情况;第四部分是分析和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地区社会救济工作的成效与不足,从而分析其中我们当下能够借鉴的内容与方法。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地区社会救济情况的分析,能够看出社会救济工作并不是单一的钱粮救助,而是需要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社会水平的充分发展、工作制度与能力的有效改善等方面的综合提升,才能够有效发展社会救济的水平与效果。
赵辉[2](2020)在《宿迁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可以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其中明确提出要持续鼓励与支持休闲农业、促进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大力开发乡村资源,利用农村生态以及文化特色,创造符合城乡民众需求的休闲观光、文化旅游、特色民俗等产业,有计划的发展农村乡土特色的休闲度假服务及产品。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本文就世界各地休闲农业演化进程展开解析,从中吸收有价参考,明晓休闲农业的具体内涵及其影响。基于休闲农业有关基本原理,探析了宿迁市休闲农业当前状况以及其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参考世界各地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综合宿迁市休闲农业的客观状况,给出了相应的卓有成效的优化方案,从而有效促进了宿迁休闲农业的进步,实现农村经济进步。通过研究也希望能够为宿迁市相关部门提供可行建议,进而更好的制定和实施宿迁市休闲农业发展战略,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余江波[4](2020)在《论个人破产免责》文中研究表明个人破产免责既是个人破产法的特有制度,也应当属于个人破产法的核心内容。我国长期以来仅有企业破产而无个人破产,故理论界研究重心多在企业破产之上,个人破产领域研究重点则多在于立法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研讨之上。目前个人破产法重回立法轨道,2019年7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最高人民法院等十三个部门印发的《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分步建设自然人破产制度。但制度设计绝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对个人破产免责这一个人破产法独有且牵连甚广的制度,还需深入对比、分析和研究。破产清算多为全体债权人之间的颉颃,破产免责则属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博弈。受我国传统中根深蒂固的“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观念影响,加之以市场经济发展尚未成熟,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的现实,支付不能的债务人在话语权上多处于弱势地位。偏向于债务人利益保护的破产免责制度能够为社会公众普遍接受,能够为债务人妥善利用,最终能够实现立法效果殊非易事。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主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个人破产免责制度作为舶来品,虽然其最终能够实现免除债务负担这一效果人所皆知,但是其确切内涵不为我国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所熟悉。包括其产生与发展脉络,其立法理念与立法目标,其与破产清算程序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阐明。故本文首先要回答个人破产免责“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理论界过往长期存在的个人破产免责条件不成熟的观点,本文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会区分个人破产清算程序和个人破产免责程序,个人破产免责的理论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有必要讨论我国目前是否具备个人破产免责的立法基础,即个人破产免责制度于我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为我国当下需要怎样的个人破产免责制度。个人破产免责具有较强的时空特性,不同社会文化基础,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所需要的免责的立法模式、条件设置、效力等都不尽相同。斟酌损益域外已经较为成熟的立法经验固然重要,融会贯通之后设计破产免责制度,使其尽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的现实需求则更为关键。本文第一部分从个人破产免责制度和诚信债务人保护原则的历史发展入手,探究现代意义上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个人破产免责是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两方利益角力中诞生与发展的。早期个人破产免责制度配合对破产债务人的严厉惩罚,以债权人最大限度受偿为第一要务。后在美国的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影响下,个人破产免责开始着重保护诚实但不幸的债务人,以给予债务人重新开始机会为首要目标。因信贷膨胀所带来的系统性债务危机爆发隐患的扩散,建立在诚信债务人保护原则基础上的现代个人破产免责制度也在各发达国家和地区多点开花。个人破产清算和个人破产免责呈现逐渐融合的态势。目前在化解系统性债务风险这一立法目标的指导下,各国立法与实践对“诚实但不幸”普遍采取更为宽泛的认定标准。但是各国宽容程度仍然各不相同,需要结合具体立法环境加以确定。第二部分则将域外设置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背景与我国当下的社会环境相结合,以证成我国当下设置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个人破产免责制度所具有保障债务人人格利益,平衡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利益,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等理论基础应当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为我国立法所接受。而当前我国个人债务呈不断膨胀之势,个人债务危机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中爆发的风险不容小觑。社会保障、禁止执行财产或政策性的呆坏账核销都难以实现帮助债务人重新开始的目标,财产登记和个人征信制度的完善则为个人破产免责制度出台奠定了基础。我国有必要也有可能制定个人破产法,允许债务人获得免责保护。第三、四、五部分则涉及个人破产免责具体制度设计。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从严开始”和诚信债务人保护的关系。为避免不诚信债务人利用过于宽松的免责制度逃避清偿责任,降低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引进难度,应当在初定个人破产免责制度时设计采取较为严格的立法模式,限定诚信债务人的范围。本文最后则在诚信债务人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参酌域外立法例,设计个人破产免责制度中的各项程序,包括个人破产免责立法模式选择,良好行为考验期的取舍,不予免责事由,不予免责债务以及个人破产免责的撤销等。最后,本文尝试对已公布的专家建议稿进行修改,以期对个人破产法立法工作有所裨益。
倪宇泰[5](2019)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政策研究》文中指出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度和广度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产生了巨大的全球影响。作为全球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1999年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正式提出以及之后的快速推进,使得我国于2015年一跃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海外并购是对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的背景之下,2016年,我国又首次坐上全球最大的境外收购者的“宝座”。我国企业是国际并购市场的新参与者,由于国际社会的误解、国内经验的缺乏,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遭遇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层面难题,也带来了一定的国内层面问题。由于海外并购政策的合宜与否对推进企业海外并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笔者选择企业海外并购的命题,对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政策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科学的研究,以期构建形成我国政策当局企业海外并购政策的基本理论框架、明晰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政策的演进规律、阐释海外并购政策的影响效应、评估我国海外并购政策的合宜性,最终探索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路线图,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提供海外并购政策支撑。首先,构建企业海外并购政策的基本理论框架。基于国内和国外对海外并购政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评述和对比,笔者提出包括国家审批政策体系、财政支持政策体系、资本市场政策体系、外汇管理政策体系、保险保障政策体系、中介机构培育政策体系和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七个维度的海外并购政策体系“钻石模型”。其中,国家审批政策体系是母国为了充分发挥国内企业海外并购对整个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基于国家经济安全、外汇市场稳定、避免资本外逃等考虑,而对开展海外并购的企业所进行必要审批的政策。财政支持政策体系是母国基于落地自身的海外战略的需求,通过给予相关企业补助或减免相关税收的方式,积极鼓励相关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活动的政策。资本市场政策体系是政府政策当局积极支持和鼓励以海外并购企业为对象的金融机构发展的政策。外汇管理政策体系是政府外汇管理部门服务海外并购用汇需求的政策。保险保障政策体系是为了规避、降低或防范企业开展海外并购过程中在东道国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文化风险、社会风险等而制定的相关政策体系。中介机构培育政策体系是支持和鼓励以海外并购企业为对象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政策当局推进各类组织提供关于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相关信息的政策。其次,明晰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政策的演进规律。结合海外并购政策体系“钻石模型”,笔者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政策体系的演进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将我国海外并购政策的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1990年之前的海外并购的尝试阶段,1991年到2000年之间的海外并购政策的规范阶段,2001年到2011年之间的海外并购政策的持续推进阶段以及2012年至今的海外并购政策的全面深化阶段。其中,在尝试探索阶段,我国政策层面对企业开展海外并购限制较为严格,企业开展海外并购面临外汇市场均衡约束;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开展海外并购的规模往往较小,国有企业往往是并购主体,经济目标并不一定是海外并购的唯一的目标模式。在规范开展阶段,我国海外并购政策依然较为严格,外汇管理依然是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重要规制,所以未能推进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活动提供极大的激励作用;在此背景之下,尽管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成为我国开展海外并购的重要考量,但是,我国参与海外并购的企业依然局限于国有企业,并购的行业类型也多聚焦于矿产资料类企业。在持续推进阶段,我国并购政策进一步宽松,并购政策体系的内容更加丰富,规范海外投资活动的核准和备案制度正式提出;在此背景之下,尽管并购稳定性较弱、并购的行业集中度依然较高,但是,逐渐完善的并购政策不断推进超大型并购开始逐渐出现,并不断推进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步伐。在全面深化阶段,我国海外并购政策进一步完善,备案制开始成为政策当局开展海外并购管理的重要制度;在此背景之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不断增长,我国海外资产规模不断膨胀,海外并购地域不断多元,行业分布不断多样。第三,阐释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政策的影响效应。通过对海外并购政策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笔者得到海外并购政策能够有效地推进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实践的结论。其中,随着海外并购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活跃程度不断提升;完善的海外并购政策体系有助于推动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实践。随着国家审批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活跃程度不断提升;完善的国家审批政策体系有助于推动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实践。随着国家财政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活跃程度不断提升;完善的国家财政支持政策体系有助于推动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实践。随着国家资本市场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活跃程度不断提升;显示完善的国家资本市场政策体系有助于推动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实践。随着国家外汇管理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活跃程度不断提升;完善的国家外汇管理政策体系有助于推动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实践。随着国家保险保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活跃程度不断提升;完善的国家保险保障政策体系有助于推动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实践。随着国家中介机构培育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活跃程度不断提升;完善的国家中介机构培育政策体系有助于推动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实践。随着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活跃程度不断提升;完善的信息技术发展政策体系有助于推动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实践。第四,评估我国海外并购政策的合宜性方面。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开展问卷调查,笔者从完备性、适用性、普遍性和有效性四个方面对海外并购政策的合意性进行了评估。得出结论认为:我国推进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政策的合宜性有待持续提高。其中,超过五成五对象认为我国国家审批政策的完备性较高,近五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国家审批政策体系的适用性处于中等水平,认为我国国家审批政策体系普遍性处于较低水平的问卷调查对象相对最多,认为我国国家审批政策的有效性处于较低状态的问卷调查对象相对最多;近四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完备性处于极低水平,认为我国财政支持政策体系适用性处于极低水平的问卷调查对象相对最多,四成五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财政支持政策体系普遍性处于较低水平,超过五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财政支持政策体系有效性处于较低水平;超过四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资本市场政策体系完备性处于较低水平,超过四成五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资本市场政策体系适用性处于较低水平,近五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资本市场政策体系普遍性处于较低水平,认为我国资本市场政策体系有效性处于较低水平的问卷调查对象相对最多;近三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外汇管理政策体系完备性较低,近四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外汇管理政策体系适用性较低,超过三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外汇管理政策体系普遍性处于极低水平,认为外汇管理政策体系有效性处于较低和中等水平的样本数量均超过三成;认为我国保险保障政策体系完备性处于中等水平问卷调查对象相对最多,近三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保险保障政策体系适用性处于中等水平,四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保险保障政策体系普遍性处于中等水平,超过四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保险保障政策体系有效性处于中等水平;超过四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中介机构政策体系完备性处于极低水平,四成五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中介机构政策体系适用性处于极低水平,认为我国中介机构政策体系普遍性处于极低水平的问卷调查对象超过四成,超过四成五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中介机构政策体系处于极低水平;近四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完备性处于极低水平,认为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适用性处于极低和较低水平的问卷调查对象均超过三成,认为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普遍性处于较低水平问卷调查对象相对最多,超过三成五对象认为我国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有效性处于极低水平。第五,探索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路线图方面。笔者采用对标分析的方法,将我国海外并购政策的合宜性评估结果同德国、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海外并购政策实践经验进行了对比。基于我国海外并购政策同典型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出完善我国海外并购政策的路径,包括国家审批政策体系完善路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完善路径、资本市场政策体系完善路径、外汇管理政策体系完善路径、保险保障政策体系完善路径、中介机构政策体系完善路径、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完善路径,从而形成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路线图。
伍剑[6](2018)在《习近平精准扶贫蕴涵及其在武陵山片区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扶贫工作是事关人民幸福、社会稳定、国家发展之重要机杼。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为指引,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习近平精准扶贫蕴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艰巨战役的理论助推器,更是脱贫攻坚最为重要的理论遵循和创造性成果。他在深刻总结以往扶贫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既具创造性又贴近中国实际国情的扶贫新论述、新理论,并形成了一套崭新的扶贫理论体系,其内涵极为丰富,是我国扶贫工作能够取得持续性、突破性进展必不或缺的理论武器。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新时期的中国社会贫困特征相结合,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旨在2020年让中国消除整体性贫困,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作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连片脱贫攻坚试点的武陵山片区,也是“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诞生地,近几年在党中央和国家的扶贫开发战略引导下,积极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经过多年努力,片区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明显提升、贫困群众脱贫效果明显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取得了良好效果,武陵山各县市脱贫攻坚步伐进一步加快。但是受制于自然、地理、政策、体制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武陵山片区贫困程度依然很深,脱贫致富的难度依然很大,需要我们在后续的工作中进一步努力。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年均精准脱贫人口均在1000万人以上,创造了世界减贫的新奇迹。我国精准扶贫的新理论、新实践为全球减少贫困提供了中国范例。精准扶贫的伟大成绩,充分展现了精准扶贫思想的巨大价值:以实施综合性扶贫策略回应了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复杂化和艰巨性;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贫困识别机制,解决了贫困瞄准的世界难题。以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为指引,中国政府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科学高效的贫困治理体系,其核心内容包括:发挥政治优势,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不断完善精准扶贫政策工作体系,切实提高脱贫成效;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不断增加金融资金、社会资金投入脱贫攻坚;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尊重贫困群众扶贫脱贫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贫困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这一整套经过实践检验的减贫治理体系,不仅为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将为全球更有效地进行减贫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谭凯鹏[7](2018)在《东莞市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及优劣势分析》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逐渐由以前的高增速、高增长模式向高质量、高水平转变。党中央和国务院也明确指出,我们新时期新的发展路线和目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的发展思路、政策措施以及宏观调控都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的助力助推。2017年反映东莞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经济转型的系列指标均为2012年以来最好水平,R&D占比提高到2.48%,高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突破50%,一般贸易进出口(全口径)占比达45.9%。从各种指标和特征来看,近年来东莞市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经济发展以效率提升、动力升级、质量提高为根本目标,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东莞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目前,东莞明确提出将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深化创新驱动,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过程中,要不断的融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机构的各种研发资源,加快整合和创造能够引领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优质资源。在此背景下,客观全面判断和监测评估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的综合状况和水平,深入分析研究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及优劣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结合东莞近年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情况,通过建立科学且具东莞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使用熵值法等研究方法,运用指标体系测算得出“东莞创新指数”,并根据指标体系测评综合得分和相关规律情况对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状况和成效进行对比分析,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全面研究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劣势,进而为政府部门制定和修改创新驱动发展政策提供建议和策略。
蒋文峰[8](2017)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看病难”与“看病贵”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也成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同时,政府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以说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期,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实现改革目标,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政府应顺应卫生事业的总体发展趋势,重新调整其职能体系,加快职能转型。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而展开,通过探究新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定位和职能配置,为下一阶段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学术指导。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对医药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进行了探讨。整个研究过程包括:首先,提炼出新公共服务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中对政府职能转变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以动态的视角去分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其次,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政府职能的变迁进行匹配性分析,接着对发达国家有代表性的医药卫生体制模式及其政府职能转变进行国际比较,总结对我国有益的启示;最后,将优化的政府职能理论上升为切实可行的政策指导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包括:第一,医药市场供给主体范围应是立体的,界限是动态的,在不同的市场范围内,对应的政府职能也是不同的:在高可竞争性、高可度量性的市场范围内,遵循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原则更有效;而在中可竞争性、中可度量性的市场范围内,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基本原则更适合;而在低可竞争性、低可度量性的市场范围内,政府直接供给更容易促使交易发生。本文创新性地提炼出新公共服务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中对政府职能转变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以动态的视角去分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以下主张:一是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同时存在“公共部门供给不足”、―私人部门供给不足‖、“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均供给不足”的问题;二是公共部门参与医药卫生产品或服务供给有其理论和事实根据;三是公共部门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产品或服务供给范围,必要时创造新的更高层次的供给;四是公共部门的及时退出,是创造新的更高层次供给的必要条件;五是公共部门遵循“自组织”规律,承担“他组织”成本。第二,本文以动态视角优化的政府职能理论为基础,更加系统、全面、深入地阐述我国医药卫生领域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并总结现阶段政府职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政府职能定位方面,在医药卫生领域,政府应将职能定位于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的角色、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的角色、补偿者角色等三种角色,但是现阶段政府还存在越位和缺位的现象等。在政府职能配置方面,政府应该增加医药服务领域的竞争、理顺医药服务领域的价格机制、理顺医生和医院的责任关系、建立健全配套机制,未来政府职能配置的协调性、医疗服务体系、医药费用价格管理体系、医疗保障体系方面均需进一步改进。第三,政府在医药卫生领域要重新定义医药卫生服务、动态审视政府行为界限、强化组织管理和实施保障,具体包括:在适宜市场提供的医药卫生服务领域,要加强医药卫生市场宏观管理,减少政府直接干预;推进科学立法,加快医药卫生市场法制建设;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实行放管结合创新方式。在不完全适宜市场化的医药卫生服务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推进公私合作模式;理顺医药卫生领域价格机制;大力推进医生自由执业;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加快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需要通过行政方式配置的医药卫生服务领域;要明确政府在公共卫生产品供应中的责任;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健康教育宣传,转变居民就医观念。
陈南西[9](2017)在《云南省XX县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对审计提出新的要求——尝试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要求各地审计机关积极开展该项审计试点工作。为检验学界相关研究成果有效性、可行性,同时也为当前试点工作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本研究构建以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核心的审计综合评价体系,从政策及资金、资源资产情况和重大影响事项三个方面尝试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在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概念做出初步判断,认为虽然该项审计官方定名为离任审计,但相关工作规划亦明确未来必将开展经常性审计,综合分析认为:脱离“离任”,着眼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未尝不是一种新的尝试。故研究从经常性审计角度出发,构建合理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同时选取XX县作为实践对象,在构建的评价体系框架内,秉持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国家有关规定、办法选取评价指标;最终根据XX县实际情况对评价内容赋予合理权重,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开展审计评价,并得出审计结论,也再次证明该审计评价体系适用于XX县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通过对XX县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实践,证明在当前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仍可以依靠审计区域已有统计数据、文字资料或审计人员实地调研等方式获取审计信息,加工为相关指标后有效开展审计工作,得出审计结论;证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所构建的“三审一体”综合审计体系的有效性。一方面参照本研究的审计结果肯定了云南省XX县“十二五”期间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管理状况良好;另一方面,就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也提出建议:建立国家资源资产变化指标库;及早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加强基层审计队伍建设;加强审计结果运用;适时把大中型国有企业负责人纳入该项审计。
TO MINH HUONG(苏明香)[10](2017)在《中国P2P借贷平台发展及对越南的借鉴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P2P网贷平台已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P2P借贷平台具有借贷业务简化、快速、效率高、成本低、收益可观等特点,因此,P2P网贷平台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和借款者的关注和参与。P2P网络借贷市场的金融模式已经传到全球很多国家的金融行业,并逐步发展起来。2000年,越南加入WTO,越南政府承诺在2018年进一步加大越南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届时,P2P网贷公司进入越南金融市场的机会将更大。通过研究中国P2P借贷行业的发展特点和中国监管部门对P2P行业的监管政策,结合越南的经济发展条件,分析了P2P借贷平台在越南发展的可行性,给出P2P借贷平台在越南发展的可行路径及其基本思路,并在此基础上为越南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首先,分析研究了P2P网贷平台在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发展情况。通过分析中国、英国、美国和其他国家的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发展概况可以看出,P2P网贷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其次,对越南的经济特点进行分析研究,针对越南金融市场体系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及越南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互联网的普惠情况,结合越南国民经济发展及市场需求情况,研究提出越南发展P2P网贷平台的若干关键要素。第三,从越南的金融市场情况和越南的金融法律制度出发,提出P2P网络借贷在越南的发展路径。研究认为,越南的商业银行想居于金融行业的领头地位,必须要主动改变自己,接受新技术、新业务,积极参与P2P网贷业务的发展,确定进入P2P网贷行业的发展模式,分析进入的优劣势,以便更全面的评估P2P网贷平台在越南发展业务的可行性。在分析进入P2P网贷行业优势和劣势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越南发展新型金融业务具有比较优势,P2P网贷平台不仅能够充分发挥金融行业的核心优势,还能发挥互联网科技发展的优势。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对商业银行涉足P2P领域进行可行性分析,比较分析在五种不同的力量下,商业银行的P2P网贷业务是否具有利润潜力。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得到越南商业银行涉足P2P领域可行性较高的结论。也就是说,P2P网贷平台如果进入越南金融市场是完全可行的。第四,通过研究中国和欧美国家对P2P网络借贷行业的监督管理模式及中国政府出台的监管法律法规,用演化博弈论模型分析互联网金融业务中P2P平台、监管者和第三方担保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越南的经济情况和金融市场的特点,为越南政府未来对P2P网络借贷行业进行有效监管提出对策建议。即政府监管部门为了提高监管效果,一方面可以采取管理措施鼓励P2P网络借贷市场进行行业自律,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出台法律法规来提高管理效果。根据不同P2P网络借贷平台自律水平的不同,按实际情况进行分类,针对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监管策略。
二、北京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二成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二成五(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地区社会救济事业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地区社会发展与救济的概况 |
(一)榆林的解放与新政权的建立 |
1.民国时期的榆林 |
2.走向解放的榆林 |
(二)社会救济机构的接收与改造 |
1.官方机构的接收与改造 |
2.民间机构的接收与改造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地区社会救济工作的开展 |
(一)社会救济体系的建立 |
1.机构的完善 |
2.制度的建立 |
(二)社会救济工作的基本局面 |
1.城市失业及其他人员的基本情况 |
2.老、幼、病、残人员的基本情况 |
3.灾难民的基本情况 |
4.军人优抚安置的基本情况 |
(三)社会救济活动的开展 |
1.失业及其他人员的救济 |
2.老、幼、病、残的救济 |
3.灾难民的救济 |
4.优抚安置 |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地区社会救济的成效与不足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地区社会救济工作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
1.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地区社会救济工作的成绩 |
2.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地区社会救济工作的不足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地区社会救济工作的启示 |
1.社会救济应充分发展民众自主性 |
2.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支撑救济事业 |
3.基于救济对象建立完善的社会救济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宿迁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休闲农业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休闲农业的概念界定 |
2.1.1 休闲农业的定义 |
2.1.2 休闲农业的特点 |
2.1.3 休闲农业的功能 |
2.2 休闲农业的理论基础 |
2.2.1 休闲经济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农业区位理论 |
2.2.4 需求层次理论 |
第三章 宿迁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
3.1 宿迁市基本概况 |
3.2 宿迁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
3.3 宿迁市休闲农业类型 |
3.3.1 休闲农业示范园 |
3.3.2 休闲农业产业园 |
3.3.3 休闲农业主题公园 |
3.3.4 休闲农业特色小镇 |
3.3.5 休闲农业主题创意农园 |
第四章 宿迁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总体规划不合理 |
4.2 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地方特色不明显 |
4.3 缺乏资金支持,融资渠道单一 |
4.4 宣传效果不到位,整体知名度不高 |
4.5 滥建人工设施,破坏农村生态环境 |
4.6 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配套服务 |
第五章 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
5.1 国外发展经验借鉴 |
5.1.1 加拿大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
5.1.2 日本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
5.2 国内发展经验借鉴 |
5.2.1 山东潍坊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
5.2.2 浙江台州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
第六章 宿迁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出台具体规划政策,加强扶持力度 |
6.2 突出地方特色,优化本地文化内涵 |
6.3 健全融资渠道,给予优惠政策 |
6.4 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 |
6.5 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倡导绿色消费观念 |
6.6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配套服务质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论个人破产免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一)债权人利益保护与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产生 |
(二)诚信债务人保护原则的产生背景与内涵 |
(三)诚信债务人保护原则的传播与发展 |
1.英美法系国家与地区 |
2.欧陆国家 |
3.日本与我国台湾地区 |
(四)现代个人破产免责制度发展的启示 |
1.破产清算和破产免责融合为破产法发展趋势 |
2.个人债务膨胀为准许免责的动因 |
3.个人破产免责制度应以诚信债务人保护为基础 |
二、我国个人破产免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一)个人破产免责的理论基础 |
1.微观层面——保障债务人的人格利益 |
2.中观层面——债权人与债务人利益的平衡 |
3.宏观层面——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
(二)个人破产免责的实践基础 |
1.替代性制度对诚信债务人保护力有未逮 |
2.我国目前“过度负债”倾向加重 |
(三)可行性分析——配套措施的完善 |
三、个人破产免责立法模式 |
(一)个人破产免责设计的宽严之选 |
(二)个人破产免责立法模式选择 |
1.许可免责与当然免责的立法例 |
2.我国立法模式选择 |
四、个人破产免责的条件 |
(一)良好表现期的取舍 |
1.良好表现期基本模式 |
2.对设置良好表现期的质疑 |
(二)清偿比例与免责期限 |
(三)不予免责事由 |
1.连续免责的限制 |
2.破产犯罪 |
3.奢侈消费、赌博与投机行为和破产欺诈 |
4.不予免责事由的限制条件与实施效果 |
(四)裁量免责与裁量不免责 |
五、个人破产免责的效力 |
(一)不予免责的债务 |
(二)个人破产免责的撤销 |
结语——我国“个人破产法”中破产免责部分条文设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中国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和全球最大的境外收购者 |
二、海外并购推进企业实现自身多元化目标,助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三、企业开展海外并购遭遇国际层面的难题以及带来国内层面的问题 |
四、研究合宜的海外并购政策促进我国海外并购健康发展成为重要研究方向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意义 |
二、技术路线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尝试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一、创新尝试 |
二、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海外并购政策体系建构 |
第一节 国内海外并购政策文献评述 |
一、对发达国家对外并购政策进行比较研究 |
二、对我国海外并购政策体系研究 |
三、对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特点进行研究 |
四、对政府海外并购政策的必要性进行研究 |
五、对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驱动因素进行研究 |
六、对我国海外并购政策协调问题进行研究 |
第二节 国外海外并购政策文献评述 |
一、对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动因进行研究 |
二、对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 |
三、对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涉及的风险进行研究 |
四、对政府海外并购的竞争政策进行研究 |
五、对海外并购同金融市场发展进行研究 |
六、对企业海外并购所产生的绩效进行研究 |
第三节 国内外海外并购政策比较分析 |
一、开展海外并购政策研究成为国内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外研究较少涉及 |
二、母国所开展的针对企业海外并购的审查政策是保障海外并购符合国家全球经济布局的关键一环 |
三、母国推进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手段多样,构建服务海外并购政策体系是推进海外并购的关键 |
四、海外并购受到东道国政策影响,母国政府当局需要将双边或多边外交作为推进海外并购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五、母国采取措施推进国内相关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企业海外并购的重要补充和相关政策发挥作用的 |
第四节 海外并购政策体系框架建构 |
一、海外并购政策体系“钻石模型” |
二、国家审批政策体系维度 |
三、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维度 |
四、资本市场政策体系维度 |
五、外汇管理政策体系维度 |
六、全方位保险、保障政策体系维度 |
七、中介机构培育政策体系维度 |
八、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维度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政策演进 |
第一节 海外并购政策的尝试探索阶段(1990 年之前) |
一、尝试探索阶段的并购政策措施 |
二、尝试探索阶段的政策措施特点 |
三、尝试探索阶段并购政策的成效 |
四、尝试探索阶段的政策措施不足 |
第二节 海外并购政策的规范开展阶段(1991 年-2000 年) |
一、规范开展阶段的并购政策措施 |
二、规范开展阶段的政策措施特点 |
三、规范开展阶段并购政策的成效 |
四、规范开展阶段的政策措施不足 |
第三节 海外并购政策的持续推进阶段(2001 年-2011 年) |
一、持续推进阶段的并购政策措施 |
二、持续推进阶段的政策措施特点 |
三、持续推进阶段并购政策的成效 |
四、持续推进阶段的政策措施不足 |
第四节 海外并购政策的全面深化阶段(2012 年-今) |
一、全面深化阶段的并购政策措施 |
二、全面深化阶段的政策措施特点 |
三、全面深化阶段并购政策的成效 |
四、全面深化阶段的政策措施不足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外并购政策影响效果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一、国家审批政策体系影响效果假设 |
二、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影响效果假设 |
三、资本市场政策体系影响效果假设 |
四、外汇管理政策体系影响效果假设 |
五、保险保障政策体系影响效果假设 |
六、中介机构培育政策体系影响效果假设 |
七、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影响效果假设 |
八、海外并购政策体系影响效果假设 |
九、控制变量影响效果假设 |
第二节 模型设计 |
一、被解释变量定义 |
二、解释变量定义 |
三、控制变量定义 |
四、模型框架 |
第三节 数据来源和参数估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数据描述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参数估计 |
第四节 实证结论 |
一、模型检验 |
二、基本结果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外并购政策的合宜性评估 |
第一节 并购政策合宜性评估基本思路 |
一、设计问卷调查框架 |
二、开展问卷设计 |
三、进行问卷调查 |
四、进行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并购政策合宜性评估问卷设计 |
一、国家审批政策体系问卷设计 |
二、财政支持政策体系问卷设计 |
三、资本市场政策体系问卷设计 |
四、外汇管理政策体系问卷设计 |
五、保险保障政策体系问卷设计 |
六、中介机构政策体系问卷设计 |
七、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问卷设计 |
第三节 并购政策合宜性评估问卷调查 |
一、评估问卷调查样本选择 |
二、评估问卷调查样本培训 |
三、评估问卷调查信息收集 |
四、进行问卷调查信息审核和汇总 |
第四节 并购政策合宜性评估结果分析 |
一、国家审批政策体系合宜性评估结果分析 |
二、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合宜性评估结果分析 |
三、资本市场政策体系合宜性评估结果分析 |
四、外汇管理政策体系合宜性评估结果分析 |
五、保险保障政策体系合宜性评估结果分析 |
六、中介机构政策体系合宜性评估结果分析 |
七、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合宜性评估结果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完善海外并购政策路线图 |
第一节 完善并购政策路线图逻辑思路 |
第二节 典型国家并购政策实践经验 |
一、欧洲(德国)典型国家的并购政策实践经验 |
二、北美洲(美国)典型国家并购政策实践经验 |
三、亚洲(日本)典型国家的并购政策实践经验 |
第三节 海外并购政策的差异性评估 |
一、国家审批政策体系差异性评估 |
二、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差异性评估 |
三、资本市场政策体系差异性评估 |
四、外汇管理政策体系差异性评估 |
五、保险保障政策体系差异性评估 |
六、中介机构政策体系差异性评估 |
七、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差异性评估 |
第四节 海外并购政策完善的路线图 |
一、国家审批政策体系完善路径 |
二、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完善路径 |
三、资本市场政策体系完善路径 |
四、外汇管理政策体系完善路径 |
五、保险保障政策体系完善路径 |
六、中介机构政策体系完善路径 |
七、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完善路径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开展海外并购政策合意性研究已经成为推进海外并购健康发展基本方向 |
二、推进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的政策体系可以凝练为“钻石模型”框架 |
三、我国海外并购政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具有一定特点 |
四、海外并购政策对推进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具有显着积极影响 |
五、我国推进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的政策合宜性有待持续提高 |
六、典型发达国家推进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政策较为完善,可资为我国借鉴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国家审批政策体系完善政策建议 |
二、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完善政策建议 |
三、资本市场政策体系完善政策建议 |
四、外汇管理政策体系完善政策建议 |
五、保险保障政策体系完善政策建议 |
六、中介机构政策体系完善政策建议 |
七、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完善政策建议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6)习近平精准扶贫蕴涵及其在武陵山片区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内容方法 |
五、论文特色与创新 |
第一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及其蕴涵 |
第一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 |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提出的理论基础 |
二、习近平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 |
第二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要蕴涵 |
一、扶贫对象的准确性 |
二、扶贫目标的明确性 |
三、扶贫政策的针对性 |
四、扶贫手段的实效性 |
五、扶贫方式的灵活性 |
第三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双重意义 |
一、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
二、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的实践成效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武陵山片区贫困基本概况 |
一、武陵山片区基本概况 |
二、武陵山片区贫困概况 |
三、武陵山片区贫困特殊性分析 |
第二节 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 |
一、省市重视,建立精准扶贫推进机制 |
二、规划陆续出台,精准扶贫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
三、资源整合加强,精准扶贫合力逐步形成 |
四、资源充分利用,精准扶贫产业日益明晰 |
五、团结创建力度加大,精准扶贫良好局面逐步生成 |
第三节 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的主要效果 |
一、片区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 |
二、片区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 |
三、片区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明显提升 |
四、片区贫困群众脱贫效果明显提高 |
五、片区民族团结进步取得了良好效果 |
第四节 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二、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实践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以习近平的精准扶贫蕴涵为指导推进武陵山片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第一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 |
二、习近平精准扶贫的总体目标 |
第二节 提升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实效的基本对策 |
一、明确精准扶贫目标与方向,完善精准脱贫制度保障 |
二、完善精准扶贫内容与方法,提升精准脱贫质量成效 |
第三节 推进武陵山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一、精准扶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关系 |
二、武陵山片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构想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东莞市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及优劣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预期目标、范围和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研究创新 |
第2章 本研究理论基础与东莞创新驱动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
2.1 理论基础 |
2.2 创新驱动发展测评体系的对比和定义 |
2.3 东莞创新驱动发展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2.4 东莞创新驱动发展测评体系指标的选取原则 |
2.5 东莞创新驱动发展测评体系的构成 |
2.6 指标基础数据的获得 |
2.7 选用指标数值换算输出 |
2.8 指标体系指标值的综合计算和输出 |
2.9 纵向测评综合得分输出 |
第3章 东莞市创新驱动发展指标体系的应用和分析 |
3.1 东莞与深圳等五个城市的横向测评 |
3.2 创新驱动快速推进 |
3.3 创新驱动发展质量显着增强 |
3.4 单位GDP能耗持续降低 |
3.5 创新驱动发展人力资源表现较波动 |
3.6 东莞市教育经费逐年增加,但占财政支出比重不固定 |
3.7 与深圳等五个城市创新驱动发展对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第4章 东莞创新驱动发展测评数据的比较分析 |
4.1 东莞市创新驱动发展总体态势 |
4.1.1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壮大 |
4.1.2 创新平台建设态势良好 |
4.1.3 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推进 |
4.1.4 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日趋完善 |
4.1.5 高水平大学建设稳步发展 |
4.1.6 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持续增强 |
4.1.7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 |
4.1.8 科技金融产业实现更深度融合 |
4.1.9 现代产业快速转型发展 |
4.2 东莞市创新驱动发展优势分析 |
4.2.1 所有制结构优化 |
4.2.2 产业结构优化 |
4.2.3 投资结构优化 |
4.2.4 企业结构优化 |
4.2.5 市场结构优化 |
4.2.6 镇村经济结构优化 |
4.2.7 资源配置结构优化 |
4.3 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短板制约分析 |
4.3.1 企业各类科技研发投入偏低 |
4.3.2 研发产出及产业转化依然不足 |
4.3.3 高端科技人才和骨干科技企业较为薄弱 |
4.3.4 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还不足够 |
4.3.5 孵化器发展水平与创新驱动发展需求不够匹配 |
第5章 推动东莞市创新驱动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
5.1 促进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的建议 |
5.1.1 完善新型创新驱动政策体制机制 |
5.1.2 制定创新驱动发展考核指标体系 |
5.1.3 创新政府财政扶持方式方法 |
5.1.4 建立多元化的创新驱动发展资金融聚环境 |
5.1.5 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服务促进作用 |
5.1.6 加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
5.1.7 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
5.2 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方向探讨 |
5.2.1 加强对孵化产业发展的支持 |
5.2.2 加强高端科研院所的建设引入 |
5.2.3 积极融入地区合作,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发展机遇 |
5.2.4 以高技术产业为牵引,培育一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 |
5.2.5 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工业设计及服务型创新行业的培育 |
5.2.6 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保障创新驱动发展的知识产权法制体系 |
第6章 推动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的两个战略构想 |
6.1 把握历史机遇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施 |
6.1.1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 |
6.1.2 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自身角色的战略构想 |
6.2 加强孵化器幼苗成长保护,加快形成完整的科技企业孵化链条 |
6.2.1 广东省孵化器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
6.2.2 东莞市孵化器培育发展状况 |
6.2.3 关于东莞加快形成孵化产业链条的建议与对策 |
第7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8)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思路 |
第五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第一节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的文献述评 |
第二节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文献述评 |
第三节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研究的文献述评 |
第四节 总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二节 理论选择 |
第三节 理论提出 |
第四节 分析框架 |
第四章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历程与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历程 |
第二节 我国政府职能变迁 |
第三节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变迁的匹配性分析 |
第五章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
第一节 英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 |
第二节 美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 |
第三节 德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 |
第四节 国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
第六章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
第一节 政府职能定位的依据 |
第二节 政府职能定位的应然分析 |
第三节 政府职能定位的现状分析 |
第七章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配置 |
第一节 政府职能配置的原则 |
第二节 政府职能配置的应然分析 |
第三节 政府职能配置的现状分析 |
第八章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优化政府职能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回归本质:重新定义医药卫生服务 |
第二节 优化职能:动态审视政府行为界限 |
第三节 配套改革:强化组织管理和实施保障 |
未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云南省XX县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审计相关概念 |
2.2 模糊评价相关概念与审计评价原则 |
2.2.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
2.2.2 审计体系构建原则 |
2.2.3 可行性分析 |
3 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评价体系设计 |
3.1 审计评价体系框架 |
3.2 审计内容及流程 |
3.3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效果审计评价模型 |
3.3.1 建立评价集和因素集 |
3.3.2 指标变化情况等级划分 |
3.3.3 构造评价矩阵 |
3.3.4 确定单因素的权重 |
3.3.5 自然资源资产变化及管理效果情况模糊综合评价 |
3.4 综合评价结果及运用 |
4 云南省XX县概况及审计指标设计 |
4.1 云南省XX县概况 |
4.2 选择原因及指标时间截点 |
4.3 自然资源资产变化及管理效果指标设计及选取 |
4.3.1 土地资源类指标 |
4.3.2 水资源类指标 |
4.3.3 森林资源类指标 |
4.3.4 矿产资源类指标 |
4.3.5 大气质量指标 |
5 云南省XX县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评价 |
5.1 政策执行落实及资金使用审计 |
5.1.1 土地资源相关政策及投资 |
5.1.2 水资源相关政策及投资 |
5.1.3 森林资源相关政策及投资 |
5.1.4 矿产资源相关政策及投入 |
5.1.5 大气质量相关政策及投入 |
5.1.6 政策落实执行及资金使用审计结论 |
5.2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效果审计 |
5.2.1 构建判断矩阵 |
5.2.2 构建评价矩阵 |
5.2.3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
5.2.4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效果审计结论 |
5.3 影响事项披露部分 |
5.4 审计评价体系审计结果 |
6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完善审计综合评价体系角度 |
6.2.2 推进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评价角度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中国P2P借贷平台发展及对越南的借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4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目标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难点及不足之处 |
1.6.1 创新点 |
1.6.2 研究难点及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P2P网络借贷的概念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P2P网络借贷模式问题方面的研究 |
2.2.2 P2P网络借贷风险与监管问题研究 |
2.3 中国国内研究现状 |
2.3.1 P2P网络借贷模式问题研究 |
2.3.2 P2P网络借贷与用户行为研究 |
2.3.3 P2P网络借贷风险与监管问题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和外国P2P借贷平台的发展概况 |
3.1 中国P2P网贷平台发展概况 |
3.1.1 借款人概况 |
3.1.2 投资人 |
3.1.3 P2P网络借贷平台 |
3.1.4 中国P2P网贷平台模式 |
3.2 英国P2P网贷平台发展概况 |
3.2.1 英国P2P网络借贷平台 |
3.2.2 P2P平台交易者 |
3.2.3 英国P2P网贷行业的监管政策 |
3.3 美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概况 |
3.3.1 美国P2P网贷平台分类及发展情况 |
3.3.2 美国P2P行业的监管政策 |
3.4 对中国P2P行业发展的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P2P网贷平台相关理论及对商业银行等的影响 |
4.1 相关理论 |
4.1.1 互联网金融理论 |
4.1.2 P2P在线借贷理论 |
4.2 P2P网络平台对金融经济的影响 |
4.2.1 P2P网络借贷与传统银行借贷的比较 |
4.2.2 P2P网贷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
4.3 P2P借贷平台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4.3.1 挑战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 |
4.3.2 冲击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
4.3.3 影响商业银行的收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P2P平台风险及监管博弈分析 |
5.1 中国P2P平台风险分析 |
5.1.1 刚性兑付风险 |
5.1.2 法律和监管风险 |
5.1.3 声誉风险 |
5.2 中国P2P借贷平台监管博弈分析 |
5.2.1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
5.2.2 P2P网络借贷平台监管效益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
5.2.3 P2P网络借贷监管部门和担保机构的演化博弈模型 |
5.3 中国P2P借贷平台监管分析 |
5.3.1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
5.3.2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核心内容 |
5.3.3 监管细则的特点 |
5.3.4 P2P监管细则的一些争论 |
5.3.5 监管的相关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越南经济概况 |
6.1 越南经济现状 |
6.1.1 越南经济概况 |
6.1.2 2016 年越南经济指标 |
6.1.3 2017 年越南经济展望 |
6.2 越南金融体系 |
6.2.1 越南银行业 |
6.2.2 越南证券市场 |
6.2.3 越南保险行业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越南发展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基本思路及可行性 |
7.1 越南发展P2P网络借贷的可行性分析 |
7.1.1 越南金融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
7.1.2 越南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 |
7.1.3 越南发展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可行性 |
7.2 越南发展P2P网络借贷的基本思路 |
7.2.1 商业银行涉足P2P网贷的一般性分析 |
7.2.2 商业银行涉足P2P网贷的五力模型分析 |
7.2.3 商业银行涉足P2P的优劣势 |
7.3 越南商业银行开展P2P业务的方式 |
7.3.1 自建P2P平台方式 |
7.3.2 独立子公司模式 |
7.3.3 合作方式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越南P2P网络借贷平台监管制度借鉴研究 |
8.1 欧美国家P2P网络借贷市场监管策略 |
8.2 越南政府P2P网络借贷市场监管的启示 |
8.2.1 P2P网贷平台借贷双方参与者的保护 |
8.2.2 对P2P平台运营监管措施 |
8.3 越南政府对P2P网络借贷行业监管策略 |
8.4 越南P2P网络借贷市场监管策略展望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北京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二成五(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地区社会救济事业研究(1949-1956)[D]. 张建国. 延安大学, 2020(12)
- [2]宿迁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 赵辉.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论个人破产免责[D]. 余江波. 武汉大学, 2020(04)
- [5]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政策研究[D]. 倪宇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9(09)
- [6]习近平精准扶贫蕴涵及其在武陵山片区的实践研究[D]. 伍剑. 吉首大学, 2018(02)
- [7]东莞市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及优劣势分析[D]. 谭凯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8]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 蒋文峰. 中央财经大学, 2017(07)
- [9]云南省XX县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评价体系研究[D]. 陈南西.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中国P2P借贷平台发展及对越南的借鉴研究[D]. TO MINH HUONG(苏明香). 青岛大学,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