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中学英语词汇集中式教学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翕贤[1](2021)在《语义地图模型在对外汉语教学词义辨析中的应用 ——以“毕竟”类语气副词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毕竟”类语气副词使用频率较高,但语义空灵,较难把握;其偏误规律显着,混淆误代频次较高,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所在。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专着及期刊论文中呼吁这类虚词的对比教学,提出的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颇多,却缺乏现成的教学设计可资借鉴。另外,由于这类词在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的表现存在一定的共性与个性,且与学生的母语之间也存在复杂的偏侧关系,再加上其他多种因素的存在,导致该类词的对比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清晰直观的辨析模式。语义地图模型是目前解决语言对比偏侧关系的理想工具,其概念空间能够图像化展现多功能语法形式的语义关联信息,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人类心智在概念层面的共性与个性。本文选取“毕竟”类语气副词中的四个核心成员——毕竟、究竟、终于、终究进行研究,通过考察共时语料中的“毕竟”类语气副词的多功能性表现,寻找各个功能之间的语义关联,有望为该类虚词辨析及教学提供有益参考。本文通过收集来自CCL语料库、BCC语料库及经典的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语料,构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毕竟”类语气副词的语义地图,结合发现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等的教学方式,设计选词填空、开展辩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厘清此类副词的使用条件及语境,达到“在辨析中感受差异”“在使用中完成内化”的辨析目的。可以说,将实证的语义地图模型引向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义辨析,是本文最突出的创新之处。论文共有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语料来源进行介绍。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从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毕竟”类副词研究综述与语义地图模型研究综述两个方面展开。第三章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毕竟”类语气副词的概念空间语义图构建与绘制,是论文的重点部分。在这一部分,采取语义地图构建的普遍思路。第一步收集“毕竟”类副词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语料,第二步对这些语料进行多维度分析,整理出每个词的功能节点,在功能的选择与节点的命名上力求细致。对于“究竟”,文章归纳出三种功能,分别是强调原因与特点、进行追问、作为名词表示结果;对于“毕竟”,文章归纳出两种功能,分别是进行归结表示结论、强调原因与特点;对于“终于”,文章归纳出三种功能,分别是表示最后与最终、强调积极结果、强调消极结果;对于“终究”,文章梳理出四种功能,分别是进行归结表示结论、进行预测、表示最后与最终、强调消极结果。这十二个功能中有五个功能是重合的,因此实际上概念空间中的节点数为八个。第三步依据语法化与语法研究的有关理论构建节点数为八的概念空间,最后通过框定概念空间上连续的区域完成对“毕竟”类语气副词语义地图的绘制。第四章为“毕竟”类语气副词的语义地图在词义辨析中的应用,实际是将第三章中构建的语义地图应用到教学中去。这一章所提出的教学设计从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环节与步骤五个小节来分别阐述。其中有三点值得强调,第一,教学对象应是中高级水平的成人汉语学习者;第二,辨析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对词语进行深加工、在使用中完成内化才是教师所应追求的结果;第三,语义地图只是一种服务教学中虚词辨析的手段,并非最终目的,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实际化用该工具。第五章从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两个方面进行总结,指出了文章创新式地将语义地图模型引入对外汉语虚词对比教学中,是对从理论语法向教学语法过渡的有益尝试,为虚词对比教学中追求直观化、可视化、清晰化提供了借鉴。但文章存在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话语的控制、教学用例的选取、制图过程的简化三个方面仍然存在值得继续优化的空间。
邹华丽[2](2020)在《词块教学法的应用对高一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影响探究》文中认为在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这四项语言的基本技能中,写作是一种复杂的产出性技能,能展现语言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能力。然而现今高中生英语写作存在着词汇选用搭配不准确、句子和段落间衔接不当、语言组织速度慢、学生缺乏写作信心等问题,且高考改革进一步深化背景下书面表达部分对高中生的写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亟待探究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词块教学法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但较少涉及到在中学阶段应用词块理论,提出一套具体可操作的词块教学方式,以促进写作水平提升的实证研究。在本文中,笔者以Michael Lewis(1993)的词块理论为指导,以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一年级两个自然班为研究对象,将两个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开展教学实验,旨在探究词块教学法对高一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写作的能力的影响,期望可以探索出一套实际可操作的词块教学方法,给如今高中英语的写作教学提供一些经验参考。该实验共持续约20周的时间,在实验组进行词块意识培养,并结合人教版英语教材,在每单元各板块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行基于词块的语言输入、复习巩固和输出。在控制组暂不引入词块概念,进行常规英语教学,并结合作文评分标准进行写法指导。研究工具主要有作文文本分析、作文成绩前后测和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整理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19.0操作。实验前后分别对两个组进行三次作文测试,分别统计学生作文中用到的各类词块数量,进行渐进式的比较文本分析,探究词块教学法对学生写作的准确性、行文连贯性、流畅度的影响。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第一次和第三次作文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并在实验组开展实验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词块教学法对学生的写作信心、词块输入复习巩固和输出策略的运用、写作流畅度是否有促进作用,为词块教学法对写作水平的影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次教学实验证实了词块教学的开展与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呈正相关,能够通过有效改进词块学习策略,来提高学生写作的准确得体性、行文连贯性、流畅度和写作信心;探究出了将词块教学理论应用于高一英语教学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方法,即树立词块意识-辨识-巩固-应用-自学,在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基于词块的语言输入、复习巩固和输出,以提高写作水平。由于笔者自身的研究水平及客观因素的限制,本实验仍然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如样本数量、实验时间有限、变量控制等,需要后期努力改进。
高立国[3](2020)在《面向泰国中学生的新HSK词汇词群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随文识词的教学现状,针对泰国中学生学习汉语词汇的问题,提高新HSK词汇教学的效率和趣味性,本文在词群分类的基础上探讨词群教学的价值。词群分类是词群教学的基础。本文在词群教学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将新HSK 5000词汇根据教学的需要,从语素、语法、语音、词形、语义、语用和文化等多角度进行词群分类,特别是针对泰国的汉语教学,增加了中泰词语和文化对比的角度。通过统计数据和分析比较,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等方面去探寻词群的教学价值。与赴华的留学生不同,泰国中学生这一群体具有共同母语和文化背景,以女生为主,有强烈的汉语考级和升学动机,学习特点显着。新HSK词群教学的目的,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和态度等方面对词汇进行讲解、练习、辨析和词汇量的扩充来探讨词群分类的教学价值。针对泰国中学生,研究如何进行操作实践。词群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抓重点、解难点、增趣味、有理据、强关联、助记忆、会运用、提效率和出效果。利用语素频率引导教学,确立教学重点;由词性角度出发开展语义分析,从结构的角度增加意义的理据性;重视同音和近音现象,作为教学的难点之一;利用词汇的形、义关系组织教学;基于语义网络,加强教与学的关联性;从语用角度,培养语感,提高词汇运用能力;文化词群,兼顾词汇和文化教学,联通古今、传道解惑,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中泰对比,根据教学阶段,分层次处理,促进正迁移,避免负迁移。在教学操作时,单音节词突出形音义系联原则,双音节词将语素教学、整词教学和语块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图片、韵律、游戏和活动等方式直观呈现,生动教学。利用引导提问和任务教学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记忆规律、思维导图和认知网络帮学生记忆词汇并整理头脑中的词汇网络。新HSK词群教学可以让生词处理更科学、讲解更全面、练习更多元、辨析更清楚、扩充更合理、记忆更高效、效果更明显。
夏蕊[4](2017)在《中级汉语综合课词汇集合式教学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及研究领域,词汇教学部分相对薄弱,一直以来未能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近些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先后提出了“词本位”“字本位”“语素教学法”“综合本位法”“语块教学法”等一系列词汇教学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如何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中仍有一个过程。同时,因为词汇学习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词汇系统又是相对开放的,因此寻找得当的教法,进而提高汉语词汇的教学效果,乃是当务之急。为此,笔者针对当前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常用的词汇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第二语言习得规律,以语言学理论和汉语词汇系统理论为基础,将集合式词汇教学模式与教师课堂行动研究结合起来,尝试进行集合式词汇教学行动研究。这一研究方法,是以当前课堂上词汇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在界定了词汇集合式教学模式的定义和分类依据后,基于教师和学生在汉语词汇“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解决办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收集材料,并根据学生的词汇测试成绩和调查问卷结果,以及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评价,对词汇集合式教学效果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选题缘由、文献综述及理论背景,阐述了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界词汇教学的研究现状及行动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发展概况,对词汇集合式教学的定义和分类模式进行了界定,详细地说明了行动研究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二章是此次词汇集合式教学行动研究的具体案例,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在学期开始前,教师通过访谈和词汇能力测试两种方法,发现了该班在之前词汇教学中存在的若干不足之处,以及学生“组词能力”、“词语替换能力”、“词语运用能力”较弱的特点,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教师将集合式词汇教学模式引入了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了五种集合式词汇教学活动:“词汇预习框架表”、“词语接龙游戏”、“猜词游戏”、“运用词语说句子”、“集合式词汇练习”。为了进一步验证集合式词汇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教师及时地记录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课堂表现及教学反馈。第三章是关于本次词汇集合式教学效果的检验及其反思。笔者通过对比前测和后测中各项词汇能力测试的平均成绩,以及参与本次行动研究的14名学生在前测、后测中成绩的变化,说明集合式词汇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组词能力”、“词语运用能力”、“词语替换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通过统计分析“词汇集合式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本学期集合式词汇教学效果及开展情况均持正面态度。同时根据教师的教学反思以及问卷调查的反馈结果,也发现了在行动研究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第四章是对本次词汇集合式行动研究的总结。
俞嘉敏[5](2017)在《词汇呈现方式、认知负荷与高中生英语词汇记忆成绩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词汇在英语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课程对于学生单词量的要求较大。一个外语学习者若有着丰富的英语词汇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有着较高的英语水平能力。且培养学生的记忆单词能力和扩充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更是高中英语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然而,在高中英语学习阶段,教师词汇教学方法单一、学生遗忘率较高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因此,词汇教学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词汇的教学理论、词汇教学策略等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回顾以往的词汇教学相关研究理论,多从词汇本身的特点、词汇的教学方式手段进行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却鲜有学者依据认知负荷这一理论基础,从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出发,探讨何种词汇教学方式效果最好。因此,本文结合认知负荷这一理论基础,从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即认知负荷出发,探讨何种词汇呈现方式最能够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进而达到最优的词汇记忆效果,使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记忆单词。本研究以福州市某中学的高中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以下三个问题:(1)词汇记忆测试成绩高分者和低分者在认知负荷上是否存在显着差异?(2)高中生的词汇记忆测试成绩与认知负荷是否存在相关性?(3)在不同词汇呈现方式下,即时记忆和延时记忆的词汇记忆测试成绩、认知负荷是否存在差异?本实验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所收集的实验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词汇记忆测试成绩高者的认知负荷低于词汇记忆测试成绩低者,且两者存在显着差异;(2)认知负荷与词汇记忆测试成绩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且相关程度较高;(3)在即时词汇记忆测试中,词汇表呈现方式效果最优,被试者的认知负荷最低;语境呈现方式效果最差,被试者的认知负荷最高;例句呈现方式处于二者之间。在延时词汇记忆测试中,语境呈现方式效果最优,被试者的认知负荷最低;词汇表呈现方式效果最差,被试者的认知负荷最高;例句呈现方式同样处于二者之间,并且词汇表呈现方式和语境呈现方式下被试者的成绩在0.05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英语教师根据认知负荷理论进行词汇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孙赛[6](2016)在《韩国高中零基础汉语词汇集合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词汇集合,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词汇以聚合关系、组合关系构成的集合。当然,它也可以是词汇因为其它特点而构成的词汇集合。我们在探讨聚合关系时,主要以语义场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探讨组合关系时,主要以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为理论基础。我们以韩国高中汉语课教材(?)CHINESE版《中国语Ⅰ》为例,对其中的词汇进行了聚合和组合两个角度的分类。研究发现上下义场、述宾搭配作为两大主要词汇集合,它们在零基础汉语词汇集合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教师需格外重视。我们对韩国高中零基础汉语词汇集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调查,一是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比较了两个教学案例在词汇教学上的异同点;二是针对教师的问卷调查,重点围绕词汇教学的具体操作方面的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调查发现,教师们有词汇集合教学行为,但是在词汇集合教学整体的课堂设计到具体的教学操作方面,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因此,我们认为韩国高中零基础汉语词汇教学有必要树立词汇集合教学意识;在词汇集合教学的各环节上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并认为重中之重是进行词汇划分;提出词汇集合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句型”,注意词汇重现。
范金平[7](2016)在《中俄军事共同条令的语言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军事共同条令是国家最高军事机构组织编写的军事法规。它根据军队建设的需要,以法规的形式对军队的训练、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作出规定,是每名军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其他军事法律、法规、条令条例相比,军事共同条令是最基本的军事法规,规范了军人的行为模式,在普通公民转变为合格军人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军事共同条令的教育训练状况直接影响到军人在思想、动作、言语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形成。军事共同条令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目前在俄罗斯的军队中也在使用军事共同条令,这种使用状况为对其进行语言学对比分析打下了基础和前提。作为最基本的军事法规,军事共同条令无疑是引人关注的,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俄罗斯,关于军事共同条令的研究是不断推进的,研究成果直接指导着军事共同条令的编修、学习和训练。截至目前,对于军事共同条令的研究,在条令内容方面讨论较多,对于条令表述的语言形式则研究得较少。在国内外已有的军事语言研究中,与军事共同条令语言相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社会语言学框架内的军语研究、军事术语框架内的军语研究、军语认知、心理、思维研究框架内的军语研究、古代军语研究框架内的军语研究、军事条令语言的风格研究、军事共同条令的交际语用研究等六个方面,这些研究对军事共同条令有关语言现象的深入探索而言是有益的,为进一步加深对于军事共同条令语言的认识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要看到,在以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缺乏对军事共同条令的系统性语言学分析,对于军事共同条令语言的观察还不够全面,描写还不够充分,对于语言现象的解释还不够透彻。研究的成果不足以让人整体把握军事共同条令语言的特征,不足以深刻认识军事共同条令语言的多维特性,不足以有效指导当前强军兴军目标下军事共同条令语言的运用实践。鉴于上述情况,本文以语言学理论、军事学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对中俄军事共同条令语言进行了语言学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俄军事共同条令中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四个方面的系统特征,各语言要素的军事语用效果,中俄军事共同条令语言特征异同对比及其原因剖析。本文旨在分析军事共同条令言语体裁形式中蕴含的系统性军事法律语言特点,揭示各语言要素在军事语境中的军事语用建构功能,丰富人们对于军事共同条令语言的认识,弥补以具体军事言语体裁为基础开展军事语言应用研究方面的不足,最终为应用语言研究和军事言语实践指导提供启示。本文用于研究的语料来自中俄两国公开发布的军事共同条令,鉴于中国军事共同条令包含三部条令,而俄罗斯军事共同条令包含四部条令,为了科学地开展对比研究,本文选取中俄军事共同条令中内容和形式对应的三部条令作为研究对象和分析语料,六部条令共计70余万字。我们对这六部条令逐字逐句进行分析,按照语音、语汇、语法、语义四个不同层面进行特点梳理,从军事语用的角度揭示各语言要素的价值和功能。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表里值三角理论分析法和对比的方法,在整个语言特征分析过程中采取语表-语里-语值的思路,梳理外在形式,剖析蕴含的意义,揭示语用价值;另外,为了提高研究的科学性,研究中还运用到实验验证、统计的方法、基于语料与语感辩证结合的方法、哲学思辨的方法等等。研究表明:第一,军事共同条令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军事语言篇章,其中存在军事语域特有的语音特征、语汇特征、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及相应的军事语用效果,这些特征背后蕴含着军事语域特有的语音原理、语汇原理、语法原理和语义原理,这些军事语域特有的语言学原理反映出军事共同条令的属性对所用语言形式的影响,赋予了该语言不同于一般语域的特性,认识这些特性和军事语域特有的语言学原理,就可以用来指导军事言语实践;在军事共同条令语篇中,发现不少区别于普通语言的军事语言特征,这些语言学特征反映了军事语域的特点,这样,这些语言学特征及其军事语域的特点充实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推动整个语言学研究的完善和发展。第二,军事共同条令的属性决定着所用语言的各种特性。军事共同条令是军事文件,其语言表达的形式具有相应军事属性,即强制性、简明性、稳定性;军事共同条令是以命令形式发布的法律文件,其表述明显表现出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军事共同条令是一个言语作品,具有一般言语作品语言的所应有系统性、符号性、社会性、民族性。第三,军事语音、军事语汇、军事语法、军事语义在军事语言系统中的地位不同,军事语义处于中心地位,军事语音、军事语汇和军事语法都是为军事语义的表达服务的,军事语义是语言运用的起点,也是语言运用的终点。第四,军事语言各要素在军事共同条令中协同作用,产生鲜明军事特色的言语格调。军人个体军事言语风格是在部队军事言语格调的长期熏陶中养成的。部队中的军事言语格调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长期军事斗争和军事斗争准备环境中经过大量军事言语实践养成的,是在军事指挥员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下逐步产生的。第五,军事共同条令语言在军事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军事语用建构功能。军事共同条令语言不仅按照军事语言规则传递军事信息语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军事语用人际功能和军事语用建构功能。军事语域中所特有的语音声学特征、语汇类别特征、句法特征、语义单位特征,都能够使具有相同军事言语习惯的人产生共鸣,这种共鸣的力量能够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之间产生和谐密切的关系。军事语音要素、军事语汇要素、军事语法要素和军事语义要素都能促使简洁高效、快速敏捷、英勇顽强、雄浑有力、团结一致、严肃认真等战斗精神力量社会实在得以产生。本文的贡献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有体现。在理论方面:第一,在国内外率先对中俄军事共同条令进行了系统的语言学分析和对比。对中俄军事共同条令在语音、语汇、语法和语义等四个语言子系统方面的特征分析、具体军事语境中语言要素的语用价值分析、军事共同条令教育和训练中语言学关注点研究等等,在理论上丰富了语言学体裁理论知识。第二,验证了表里值三角理论在军事共同条令语言研究方面的适用性。按照表里值三角理论的总思路对军事共同条令中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特征实例进行了成功分析,既完成了静态的语言特征分析,也完成了动态的语用价值分析,使得本文的分析更全面,得出的结论更有现实指导意义,从而实现应用语言研究指导言语实践的根本目的。第三,验证和丰富了语言战斗力理论。从军事共同条令的语言学分析着手,在特征分析的同时也指出了语音、语汇、语法、语义四个层面语言要素对于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作用,从语言功能的角度验证了语言战斗力学说,相对于语言资源战斗力论而言丰富了语言战斗力理论的内容,从而使得学习和践行军事共同条令的重要意义倍增,即一方面可以规范军人和部队的言行,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军人的军事语言能力,激发战斗精神,提高部队战斗力。在实践方面:第一,增强军事共同条令编写的科学性。所揭示的军事共同条令语言在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特征对于以后军事共同条令的编写工作中语言表述的推敲无疑具有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作用,从而极大增强军事共同条令语言的科学性。第二,改善军事共同条令的学习效果。从多个视角揭示了军事共同条令语言的特征和军事语用价值,了解这些知识和理论,无疑能够增强军事共同条令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学习的效果。第三,提高军事共同条令的教育训练质量。如果教官在条令的教育训练中既能讲条令规定,又能讲出为什么这么规定,并适时开展中俄军事共同条令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对比训练,那么教育训练质量就会大大提高。最后,需要强调指出,本文着重语言功能的应用分析,提出了一个理论,即军事语用建构论,回答了“军事共同条令语言是如何形成战斗力的”这一问题,研究军事共同条令语言旨在以核心军事语言为依托,揭示语言战斗力生成机理,服务于军队战斗力建设的迫切需求;创新了一个方法,即语言本位综合法,回答了“如何研究军事共同条令语言”的问题,军事共同条令是集多种学科特性的言语体裁形式,运用语言学、军事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中单纯某一学科的理论,采取结构、功能、语义、语用、统计、对比等方法中单纯某一方法,都不能达到全面的语言学分析目的,必须将与军事共同条令有关的各种思想、理论和属性都落实在语言上,科学融合多学科理论,综合采取多种研究方法,才能完成语言学分析的任务和目标。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对中俄军事共同条令的语言学分析,揭示了军事共同条令中蕴含的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四个层面军事语言特征,根据语言学、军事学、法学等相关理论进行了语用分析,剖析了军事共同条令语言的军事、法学和符号学属性,深化了对军事共同条令语言军事语用建构功能的认识,这对丰富语言学理论和促进军事共同条令编写、学习和教育训练工作的科学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孙广平[8](2013)在《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考述》文中提出目前的学术界,尤其是在教育史研究领域中,兴起了一股对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研究热潮。在这些研究中,更多的是对清末民初教科书进行宏观性、整体性的研究,很少有针对某一学科的深入研究,并且,由于晚清教科书文本的难以收集,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初时期。本文作者从英美、日本、港台,以及国内各大知名图书馆多方收集到晚清时期所出版的七十余本原版英语教科书,以真实文本为基础,力图对晚清时期的英语教科书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研究。按晚清英语教科书的发展演变历程,本论文划分为三个阶段共六章。第一阶段为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的萌芽期(1807—-1840年)。在这个阶段,中国英语教科书的编写还处于无意识阶段。由中国人编写的供英语学习的材料,基于上都是洋泾浜英语文本。与此同时,以马礼逊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为中国入学习英语编写了专门的教科书,标志着中国人接受正规英语语言教育的开始。英华书院在英语教学中所使用的教科书,无疑是中国人学习正规英语的最早文本,在中国英语教科书编写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但是由于英语教科书的使用范围所限,这些最早期的英语教科书对中国的传统教育的影响可说是微乎其微。第二阶段为晚清英语教科书的发展时期(18401895),本阶段分两章来阐述。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为前段时期。值此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首次打开,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英语在中国的渐进传播。清政府首次真正认识到英语学习对提高国家实力的作用。这一时期的晚清英语教科书获得了初步的发展。由中国人自编的英语教科书,最初主要将英语视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工具,后来,随着晚清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以及外语学习风潮的不断兴起,中国人开始将英语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进行学习,中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的门类也渐渐增多,出现了英语语法、英语口语和英语翻译教科书。中国人开始参与到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英语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这表现了中国人对英语语言、对西方文化从鄙夷到渐趋接受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他们通过引入原版欧美英语教科书、编写适合中国人使用的英语教科书等各种手段,丰富了晚清中国人的英语学习资源,也间接地提高了中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的质量。第三阶段为晚清英语教科书的成熟时期(1895—1911)。甲午战争的失败,极大地唤醒了民众救亡图存的使命感。随着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以及《钦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在中国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教育者都把英语学习作为一门必修的主课,英语教科书也在当时强大的社会需求中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这一阶段的英语教科书之发展,呈现了与以往时期完全不同的特点。其一是中国英语教科书的来源更加多元化:既有从西方直接引入的原版教科书,又有受到日本明治改革的影响而大量引入的日本英语教科书;还有中国学者自己编写的专为中国人学习英语所使用的教科书;其二是英语教科书的门类细化:既有以往学习英语所特别重视的语法类教科书、商务英语类学习读本,也有英语口语类教科书等。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出现了由中国人编写的专为适合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中小学分年级英语教学而使用的系列课本,这在此前的英语教科书编写中是绝无仅有的;其三是英语教科书的编写有意识地体现了当时的教育理论。当时的中国教育界,受日本教育理论的影响非常深远。通过分析此阶段的英语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中国所盛行的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以及代表先进教育法的古安系列教学法,并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改革与英语教科书的发展之间所存在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对晚清时期所出现的英语教科书进行文本收集、整理、分析,结合历史学、英语语言教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对晚清英语教科书做深入的、跨学科的分析与研究,力求表现中英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在语言接触层面中所表现出的碰撞与交融,从而再现当时的历史原貌。晚清英语教科书,作为当时民众接受西方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以及文化交流的领域。透过研究晚清英语教科书中关于中西文化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为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情形提供了真实的参照。
于万锁[9](2011)在《英文写作中的词汇问题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调查了88名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在提取书面表达性词汇时所感到的困难。结果发现,存在四个突出问题:(1)缺乏话题词汇和衔接性词语;(2)没有掌握常用词汇的用法;(3)措词丰富性差:(4)词语提取速度慢。文章分析了这些问题所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四条建设性意见。
盛蕾[10](2010)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集合式词汇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词汇在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语言教学角度讲,词汇不但是语言功能的重要载体,’而且承担着民族特有的文化;从汉语自身特点讲,虚词、汉语词汇的构词方式以及汉字的独特性决定了汉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从二语习得角度讲,词汇习得水平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整体习得水平,交际过程对于词汇偏误的容忍度低于对语法偏误的容忍度,同时,第二语言学习者所掌握的词汇量大小往往是衡量其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但词汇教学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上遇到了一些困境,如:学生习得的词汇量较小,词汇教学分散,词汇策略重视不足和缺乏对词汇的语境教学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教学只有不断扩大自身的研究视野,在教学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才可能结合更多角度以突破汉语词汇教学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为解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学生习得词汇的障碍,探索提高词汇学习效率的有效教学模式,本论文引入“集合式词汇教学模式”的理念,寻找集合式词汇教学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学理基础,着力进行词汇集合分类模型的建构,在词义、词形、词音以及词汇的语法结构等四个层面上分别考察词汇有可能集合的角度,确定了七种基本的集合分类,并尝试在各分类集合的基础上建构不同的词汇集合模型,以达到为实际教学服务的目的。作为一个系统,集合式词汇教学模式的理论和框架最终应落实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本文通过课堂观察、词汇量测试、课堂教学实验、调查问卷等方式,从集合式词汇教学的教学缘起、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等几个层面讨论集合式词汇教学模式实现的具体途径,以证明集合式词汇教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集合式词汇教学模式是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理念创新,它首次明确了模式概念、目的、原则、框架等,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等方面有启发意义,也为集合式词汇教学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可参考依据。
二、浅谈中学英语词汇集中式教学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中学英语词汇集中式教学法(论文提纲范文)
(1)语义地图模型在对外汉语教学词义辨析中的应用 ——以“毕竟”类语气副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3.1 “毕竟”类语气副词的范围 |
1.3.2 “毕竟”类语气副词的语料库偏误统计 |
1.3.3 本文所研究的“毕竟”类语气副词 |
1.4 研究方法 |
1.4.1 语义地图模型 |
1.4.2 文献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语料库 |
1.5.2 工具书 |
1.5.3 对外汉语教材 |
1.6 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毕竟”类语气副词的研究现状 |
2.1.1 “毕竟”类语气副词偏误、习得研究综述 |
2.1.2 “毕竟”类语气副词词义辨析研究综述 |
2.1.3 “毕竟”类语气副词教学研究综述 |
2.2 语义地图模型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关于语义地图模型的研究综述 |
2.2.2 国内本体领域关于语义地图模型的研究综述 |
2.2.3 国内对外汉语领域关于语义地图模型的研究综述 |
2.2.4 关于语气副词的语义地图研究综述 |
2.3 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毕竟”类语气副词的概念空间语义图 |
3.1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究竟” |
3.1.1 “究竟”的多功能性分析 |
3.1.2 以“究竟”为核心的概念空间 |
3.2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毕竟” |
3.2.1“毕竟”的多功能性分析 |
3.2.2 以“毕竟”为核心的概念空间 |
3.3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终于” |
3.3.1 “终于”的多功能性分析 |
3.3.2 以“终于”为核心的概念空间 |
3.4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终究” |
3.4.1 “终究”的多功能性分析 |
3.4.2 以“终究”为核心的概念空间 |
3.5 以语义功能为核心的概念空间 |
3.6 “毕竟”类语气副词的语义地图 |
3.7 小结 |
第四章 “毕竟”类语气副词的语义地图在词义辨析中的应用 |
4.1 教学对象分析 |
4.2 教学目标分析 |
4.3 教学方法选择 |
4.4 教学环节与步骤 |
4.4.1 环节1感知回忆阶段 |
4.4.2 环节2深入理解阶段 |
4.4.3 环节3总结运用阶段 |
4.5 教学设计使用建议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 外文专着类 |
(二) 中文专着类 |
(三) 中文期刊类 |
(四) 学位论文类 |
(2)词块教学法的应用对高一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影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新高考对写作的要求 |
1.2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和问题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框架 |
2.文献综述 |
2.1 词块理论 |
2.1.1 词块的定义 |
2.1.2 词块的分类 |
2.2 词块教学 |
2.2.1 词块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2 词块学习策略 |
2.2.3 词块教学的基本原则 |
2.2.4 词块教学的写作优势 |
2.3 理论基础 |
2.3.1 记忆理论 |
2.3.2 输入假设理论 |
2.3.3 输出假设理论 |
2.4 写作水平 |
3.词块教学实验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问题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过程 |
3.5 数据收集 |
3.6 教学实践 |
3.6.1 教材编写说明 |
3.6.2 词块概念说明 |
3.6.3 教学设计实践 |
4.结果和讨论 |
4.1 作文文本分析 |
4.1.1 两组三次作文三个维度上的独立样本检验分析 |
4.1.2 实验组三次作文三个维度上的配对样本检验分析 |
4.2 作文成绩对比分析 |
4.2.1 作文前测两组结果对比分析 |
4.2.2 作文后测两组结果对比分析 |
4.2.3 实验组作文前测和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
4.2.4 对照组作文前测和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
4.3 实验组问卷结果分析 |
5.结论 |
5.1 研究发现 |
5.1.1 词块教学可改进词块学习策略 |
5.1.2 词块教学可提高写作准确性 |
5.1.3 词块教学可提高写作连贯性 |
5.1.4 词块教学可提高写作流畅度 |
5.1.5 词块教学可提高写作信心 |
5.2 教学启示 |
5.2.1 树立词块意识 |
5.2.2 辨认识别词块 |
5.2.3 巩固操练词块 |
5.2.4 检测应用词块 |
5.2.5 利用词块自学 |
5.3 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三次作文测试题 |
附录Ⅱ 实验组与对照组三次作文文本分析数据 |
附录Ⅲ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和后测作文成绩 |
(3)面向泰国中学生的新HSK词汇词群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概述 |
三、论文结构安排 |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五、论文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词群及词群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词群的理论介绍 |
一、关于词群 |
二、词群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词群教学法 |
一、词群教学法的定义 |
二、词群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
第三节 泰国中学生的学习背景和特点 |
一、泰国中学生的学习背景 |
二、泰国中学生的学生特点 |
第二章 基于语素和词法的词群分类及教学价值 |
第一节 基于语素频率角度的词群分类及教学价值 |
一、基于语素频率角度的词群分类 |
二、语素频率引导词汇教学 |
第二节 基于词法角度的词群分类及教学价值 |
一、基于词性角度的词群分类 |
二、由词性角度出发开展语义分析 |
三、基于词汇结构的词群分类 |
四、词的结构对教学的意义主要在于意义的理据性 |
第三章 基于语音和书写形式的词群分类及教学价值 |
第一节 基于语音的词群分类及教学价值 |
一、基于语音的词群分类 |
二、词汇教学中应当高度重视同音和近音现象 |
第二节 利用词汇的形、义关系组织教学 |
一、基于书写形式的词群分类 |
二、基于书写形式的词群分类的教学价值 |
第四章 基于语义的词群分类及教学价值 |
第一节 词汇的义项网络 |
一、新HSK词汇的义项统计 |
二、基于语义场类型的词群分类 |
第二节 从语义词群出发提高教学与学习的关联性 |
一、确立义项为单位的教学理念,增加义项的复现 |
二、扩大词汇量,呈现完整的词义网络 |
三、关注多义词 |
四、辨析同义词和近义词,预测易混词 |
五、遵循学生的认知网络,确定教学顺序和重点 |
六、借鉴学生已有认知,直观生动呈现 |
七、让学生主动学习,争当“小老师” |
第五章 基于语用和文化的词群分类及教学价值 |
第一节 基于语用的词群分类及教学价值 |
一、基于语用的词群分类 |
二、语用词群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交际能力 |
第二节 基于词语文化的词群分类及教学价值 |
一、基于词汇文化的词群分类 |
二、文化词群兼顾词汇和文化教学,增强学习兴趣 |
第三节 基于词源文化的词群分类及教学价值 |
一、基于词源文化的词群分类 |
二、词源文化词群有助于传道解惑,贯通古今 |
第六章 基于中泰对比的词群分类及教学价值 |
第一节 基于中泰对比的词群分类 |
一、基于语音对比划分的词群 |
二、基于词义对比划分的词群 |
三、易混淆词辨析 |
第二节 中泰对比词群的教学价值 |
一、中泰跨文化对比 |
二、中泰对比词群有助于会通中泰,促进教学 |
第七章 新HSK词群分类教学的运用和注意事项 |
第一节 词群教学与随文识词教学的对比优势 |
一、依词群教学编辑教材的优势 |
二、词群教学法的优势 |
三、符合教学对象的学习规律 |
第二节 词群教学法使用注意事项 |
一、词群教学法的实施基础和条件 |
二、词群的选择 |
三、处理好词群教学与机械记忆的关系 |
四、处理好词群教学与随文识词的关系 |
五、词群教学标准的打造和提升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中级汉语综合课词汇集合式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文献综述 |
1.2.1 行动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应用概况 |
1.2.2 对外汉语教学界词汇教学方法的研究概况 |
1.2.3 词汇集合式教学方法的研究概况 |
1.3 理论背景 |
1.3.1 关于词汇集合式教学 |
1.3.2 关于行动研究 |
第二章 词汇集合式教学行动研究案例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方法 |
2.2.1 问卷调查法 |
2.2.2 测试评估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教学反思法 |
2.3 研究过程 |
2.3.1 发现当前词汇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
2.3.2 制定行动研究计划 |
2.3.3 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第三章 对词汇集合式教学检验及反思 |
3.1 词汇成绩比对 |
3.2 教学效果问卷调查 |
3.3 教师自我反思 |
3.4 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5)词汇呈现方式、认知负荷与高中生英语词汇记忆成绩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认知负荷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国内外词汇呈现方式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测试工具 |
第三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词汇记忆测试成绩高低分组在认知负荷上的差异 |
第二节 认知负荷与词汇记忆测试成绩的相关性 |
第三节 不同词汇呈现方式下即时词汇记忆测试成绩、认知负荷的差异 |
第四节 不同词汇呈现方式下延时词汇记忆测试成绩、认知负荷的差异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对教学的启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主要发现与基本结论 |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附录1 词汇前测 |
附录2 PAAS认知负荷自评量表 |
附录3 实验一:词汇呈现材料与词汇记忆测试题 |
附录4 实验二、三:词汇呈现材料与词汇记忆测试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韩国高中零基础汉语词汇集合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和基本理论 |
1.2.2 因不同特点而有所侧重的词汇教学 |
1.2.3 关于语义场理论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国语Ⅰ》词汇的分类集合 |
2.1 《中国语Ⅰ》教材的说明 |
2.1.1 教材的编排体例及内容说明 |
2.1.2 教材词汇分析 |
2.2 聚合关系下的词汇分类 |
2.2.1 上下义场 |
2.2.2 整体与部分义场 |
2.2.3 反义场 |
2.2.4 同义场 |
2.3 组合关系下的词汇分类 |
2.3.1 述宾搭配 |
2.3.2 主谓搭配 |
2.3.3 偏正搭配 |
2.3.4 量词搭配 |
2.4 小结 |
第3章 词汇集合教学案例及问卷调查分析 |
3.1 案例呈现与分析 |
3.1.1 案例呈现 |
3.1.2 案例分析 |
3.2 问卷调查情况与分析 |
3.2.1 汉语教学背景 |
3.2.2 词汇教学侧重点与词汇集合教学意识 |
3.2.3 词汇教学的具体操作 |
3.2.4 词汇教学效果及重难点 |
3.2.5 词汇教学实例及建议 |
第4章 词汇集合教学建议 |
4.1 树立词汇集合教学观念 |
4.2 词汇集合教学的实施 |
4.2.1 词汇选择、控制 |
4.2.2 词汇划分 |
4.2.3 词汇展示 |
4.2.4 词汇讲解 |
4.2.5 词汇练习 |
4.3 词汇集合教学的一些注意事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中俄军事共同条令的语言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念的解说 |
1.1.1 军事共同条令的内涵和外延 |
1.1.2 军事共同条令的发展历史 |
1.1.3 军事共同条令的主要内容 |
1.2 研究缘起 |
1.2.1 现实需求 |
1.2.2 理论需求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6 论文结构及语料说明 |
1.6.1 论文结构 |
1.6.2 语料说明 |
第二章 军事共同条令的语音分析 |
2.1 军事共同条令的语音研究概说 |
2.1.1 军事语音的界定 |
2.1.2 军事共同条令语音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3 军事共同条令语音的研究现状 |
2.2 中国军事共同条令的语音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2.2.1 发音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2.2.2 声学、听觉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2.2.3 音位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2.2.4 押韵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2.2.5 节奏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2.2.6 语调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2.3 俄罗斯军事共同条令的语音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2.3.1 声学、听觉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2.3.2 音位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2.3.3 语调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2.4 中俄军事共同条令的语音对比分析 |
2.4.1 异同点 |
2.4.2 异同原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军事共同条令的语汇分析 |
3.1 军事共同条令的语汇研究概说 |
3.1.1 军事语汇的界定 |
3.1.2 军事共同条令语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3 军事共同条令语汇的研究现状 |
3.2 中国军事共同条令的语汇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3.2.1 类别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3.2.2 构造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3.2.3 色彩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3.3 俄罗斯军事共同条令的语汇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3.3.1 类别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3.3.2 构造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3.3.3 色彩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3.4 中俄军事共同条令的语汇对比分析 |
3.4.1 异同点 |
3.4.2 异同原因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军事共同条令的语法分析 |
4.1 军事共同条令的语法研究概说 |
4.1.1 军事语法的界定 |
4.1.2 军事共同条令语法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4.1.3 军事共同条令语法的研究现状 |
4.2 中国军事共同条令的语法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4.2.1 词法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4.2.2 短语语法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4.2.3 句法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4.3 俄罗斯军事共同条令的语法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4.3.1 词法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4.3.2 短语语法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4.3.3 句法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4.4 中俄军事共同条令的语法对比分析 |
4.4.1 异同点 |
4.4.2 异同原因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军事共同条令的语义分析 |
5.1 军事共同条令的语义研究概说 |
5.1.1 军事语义的界定 |
5.1.2 军事共同条令语义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5.1.3 军事共同条令语义的研究现状 |
5.2 中国军事共同条令的语义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5.2.1 语义类型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5.2.2 语义单位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5.2.3 语义场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5.2.4 语义的明确性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5.3 俄罗斯军事共同条令的语义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5.3.1 语义类型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5.3.2 语义单位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5.3.3 语义场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5.3.4 语义的明确性特征和语用效果分析 |
5.4 中俄军事共同条令的语义对比分析 |
5.4.1 异同点 |
5.4.2 异同原因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发现 |
6.2 主要贡献 |
6.2.1 理论方面的贡献 |
6.2.2 实践方面的贡献 |
6.3 本研究的不足 |
6.4 研究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萌芽篇 |
第一章 鸦片战争(1840)前英语学习读物在中国的出现 |
第一节 早期《红毛番话》类英语读本 |
第二节 马礼逊与《英国文语凡例传》 |
发展篇 |
第二章 甲午战争前(1840—1895)西人所编英语教科书 |
第一节 甲午战争前教会学校英语教学 |
第二节 甲午战争前教会学校英语教科书 |
第三节 罗存德与《英话文法小引》 |
第四节 罗伯聃与《华英通用杂话》 |
第三章 甲午战争前(1840—1895)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 |
第一节 洋务学堂的建立 |
第二节 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概述 |
第三节 国人自编主要的英语词语类教科书分析 |
成熟篇 |
第四章 甲午战争后西方英语教科书在中国的流传 |
第一节 甲午战争后中国英语教科书发展概况 |
第二节 英美原版教科书的引入与编译 |
第五章 甲午战争后从日本引进的英语教科书 |
第一节 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发展之比较 |
第二节 甲午战争后日本教育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
第三节 英语教科书引自日本 |
第六章 甲午战争后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 |
第一节 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之发展 |
第二节 国人自编的主要英语语法教科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 |
(9)英文写作中的词汇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0 引言 |
2.0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问卷调查 |
2.2.2 访谈 |
2.3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3.0 结果与讨论 |
3.1 词汇量与思维表达的矛盾 |
3.2 用词的准确性 |
3.3 措词的丰富性 |
3.4 词汇提取的快捷程度 |
4.0 建议 |
5.0 结语 |
(10)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集合式词汇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集合式词汇教学的理论探讨 |
一、集合式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 |
二、集合式词汇教学模式的框架 |
第三章 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词汇集合及模型建构 |
一、汉语词汇集合及模型建构的思路及标准 |
二、从词义属性出发的集合分类及模型建构 |
三、从结构属性出发的集合分类及模型建构 |
四、从词形属性出发的集合分类及模型建构 |
五、从词音属性出发的集合分类及模型建构 |
六、综合模型建构 |
第四章 集合式词汇教学模式实现的途径 |
一、教学缘起 |
二、教学过程 |
三、教学策略 |
四、教学方式 |
五、集合式词汇教学模式指导下的个案分析 |
第五章 集合式词汇教学对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启发 |
一、集合式词汇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二、集合式词汇教学模式在教材中的体现方式 |
第六章 小结 |
一、本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 |
二、集合式词汇教学模式为后人研究提供的思考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浅谈中学英语词汇集中式教学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语义地图模型在对外汉语教学词义辨析中的应用 ——以“毕竟”类语气副词为例[D]. 陈翕贤.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1)
- [2]词块教学法的应用对高一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影响探究[D]. 邹华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面向泰国中学生的新HSK词汇词群教学[D]. 高立国. 华侨大学, 2020(01)
- [4]中级汉语综合课词汇集合式教学行动研究[D]. 夏蕊.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4)
- [5]词汇呈现方式、认知负荷与高中生英语词汇记忆成绩的相关性[D]. 俞嘉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6]韩国高中零基础汉语词汇集合教学研究[D]. 孙赛. 湖南大学, 2016(04)
- [7]中俄军事共同条令的语言学分析[D]. 范金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8]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考述[D]. 孙广平. 浙江大学, 2013(04)
- [9]英文写作中的词汇问题与对策[J]. 于万锁. 山东外语教学, 2011(01)
- [10]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集合式词汇教学模式研究[D]. 盛蕾. 山东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