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决反对医生“走穴”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赵梦如[1](2021)在《中国新闻网医生媒介形象建构研究(2010-2020)》文中指出近年来,医生媒介形象不断发生转变,由过去简单的“白衣天使”变成“黑大褂”,社会、媒体、患者对医生的评价褒贬不一,医生媒介形象日益呈现复杂性。媒体该如何塑造医生媒介形象这一问题至关重要,既关系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形象和利益,也与社会和谐发展息息相关。中国新闻网位列中国三大专业新闻网,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网2010—2020年间医生媒介形象的分析,力图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2010—2020年间中国新闻网对医生媒介形象的报道有何规律?(2)中国新闻网是如何对医生媒介形象进行话语建构?(3)中国新闻网报道医生媒介形象存在哪些问题?选取2010—2020年间中国新闻网涉医报道711篇,通过新闻来源、报道数量、报道倾向分析中国新闻网医生媒介形象基本情况。研究发现70%以上的报道来自转载,存在一定模式化和同质化倾向。从报道数量来看,2010—2012年间报道数量降低,2013年突增,2020年达到顶峰。在报道倾向方面,2016年以前,负面倾向较高,2017年后正面高于负面形象,并且涨势迅猛。其次,从梵·迪克新闻话语理论的宏观结构、新闻图式、微观语义分析2010—2020年间中国新闻网对医生媒介形象的建构。从宏观结构角度进行分析后发现,涉医报道主题多样,报道时间具有规律。通过分析新闻话语图示范畴,发现标题导语以概括式为主,主要事件与新闻背景支撑情节,口头反应与评价总结报道主题。从微观语义的角度分析涉医报道的标题、措辞风格,着重分析样本的高频词、形象词汇。总结发现措辞风格贴近大众,高频词以政策类词汇突出,医生形象词汇中正面词汇占大多数。根据中国新闻网医生媒介形象的倾向作为分类标准,对描写医生形象的词汇进行分类、汇总,构建医生媒介形象词汇表。分别选取正面倾向204篇,负面倾向74篇,中立角度305篇。经过统计,中立角度的报道篇数最多,但形容医生正面形象的词汇频数最多。根据医生媒介形象词汇表,中国新闻网从三个方面构建医生媒介形象。在正面形象上,构建了救死扶伤、自我奉献的“逆行者”和医术精湛、专心科研的“扞卫者”。在负面形象上塑造了违规获利、忽视患者的“回扣医生”形象。在中性形象方面,塑造的生存困境下的“委屈方”和医患冲突下的“受虐者”。借助费尔克拉夫的话语与社会实践理论,总结中国新闻网医生媒介形象的话语建构,发现在社会结构的影响下,涉医新闻偏向报道医生正面形象。随着新媒体发展,社会权利在虚拟网络中不断壮大,并逐渐向现实场域延伸。国家权力在社会权利的制衡下,出现意见建议类涉医报道数量占比最高的现象。根据福柯话语理论与权力的关系,媒介作为一种微观权力,与医生、医院、药商、患者之间相互博弈。在各方权力的影响下,新闻报道呈现微妙的平衡。除此之外,中国新闻网引用专家或政府官员等知识精英话语作为其消息来源,促进了权威话语的表达。最后,对中国新闻网医生媒介形象建构进行反思。发现正面报道存在过度煽情,神化医生形象的情况,容易导致网络官、民舆论场的情绪对立。负面报道中存在敏感话题单声道报道,借用医生形象吸引点击量的问题。在政策类报道中存在语言生硬,框架单一,缺乏深度的问题。
陈斌先[2](2020)在《憩园》文中研究说明子1别墅群就在鞍子山下面,由一条柏油路连接到国道,到市区也就二十分钟的车程。鞍子山坳处有潭水。莫先生说,鞍子山实乃砚山,砚山有墨,汪着灵气。莫先生还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砚山有名无名都是好去处。文璟住进别墅常请莫先生到家喝酒,莫先生进门喜蹚慢步,晃过客厅,才疾步奔向洗漱间。到了洗漱间门前方停下,笑吟吟说,去去风尘,稍候,稍候。莫先生说的去风尘,实际就是洗手净面,多数时候莫先生去风尘时间很久,文璟候在外面不放
任飞[3](2019)在《社会正义视阈下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义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命题。古今中外的无数哲学家、伦理学家、政治学家都将社会正义作为理想社会的基本准则。当前,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价值追求,全面地嵌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卫生领域也不例外。政治学的正义研究与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正义理论的每一个重要成就都能够应用于生命健康领域。从历史经验来看,健康正义的实现依赖于国家对于全体社会成员健康保障的制度安排。而医疗服务作为健康保障的重要内容,国家对于医疗服务的制度安排是否符合正义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健康正义的实现程度。理想状态下,医疗服务是一种公共需要,应全部由国家通过制度安排予以保障。但现实中,当难以保障全部医疗服务时,国家通常是量力而行地选择部分医疗服务来向全民提供。而这部分医疗服务在国家制度安排下被赋予了公共物品的特性,可以称之为“基本医疗服务”。但不可忽视的是,基本医疗服务在使用时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和排他性。这就需要国家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摒弃其私人物品属性,通过实现“规模效应”和提高“排他成本”来赋予其公共物品属性,才能体现健康正义。有鉴于此,政府遵循社会正义原则通过构建一定的制度安排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均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公平,便成为应有之义。这种正义的制度安排便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从社会正义视阈对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进行研究,首先需要梳理相关的理论缘起。本文主要分析了社会正义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及差异性社会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重要价值。正义思想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具有不同的内涵。罗尔斯的先验主义正义观和阿马蒂亚·森的社会现实主义正义观的理论养分的有机结合,为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实现路径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切实的操作指导。公共物品理论的学者们则告诉我们:公共物品的特性决定了其供给的政府责任,同时提出了如何避免纯公共物品的“公共地悲剧”与准公共物品的“过度使用”和“拥挤效应”的思路。制度变迁理论对于原有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现象的深刻揭示,对于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对“集体行动逻辑”的阐释和政党、利益集团以及公共政策之间的传导作用分析,对于当前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具有直接的帮助。差异性社会理论对于我国社会的“利益分化”和“社会分层”现象的描述以及“差异的正义”的论述,更加坚定了对于基本医疗服务的正义分配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从第二章开始聚焦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进行研究。从我国当前医疗服务体系来看,政府无力将全部医疗服务转化为公共物品,仅能聚焦于基本医疗服务。这种现状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考量。从历史变迁来看,改革开放前的那种“国家统揽的、广覆盖式的、较低水平的、较强公平性”的医疗服务体系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革、政府和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位以及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我国医疗服务体系逐步走向了市场化改革道路。虽然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医疗服务公平性也出现了下降,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同时在城乡、地区、收入差异的影响下,不同地区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不同群体的医疗服务需求和获得能力都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因制度安排的缺陷被不断强化,更加凸显出我国医疗服务的供给总量不足与分配不均等问题的严峻性。经过认真反思,理论界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医疗服务需要重塑公益性。但局限于国家公共财政能力,我国并不宜实行英国式的全民免费医疗,只能选择保障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医的机会均等和结果公平,让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正义,成为我国医改的重要努力方向。在此背景下,我国自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医改拉开了帷幕,明确提出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作为基本原则,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健康公平”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党和政府也始终对全体人民的生命健康给予深切关注,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纳入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之中,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新医改无疑是合乎国情和符合正义原则的。但面对区域差异和强大的制度惯性,国家对于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显然难以一蹴而就。目前,新医改推行已十年,改革成效究竟如何?是否实现了改革目标?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解决?政府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是否符合正义原则?倘若不符合,如何改革才能推进正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在第三章中,本文基于社会正义原则对我国当前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改革实践进行分析发现,虽然新医改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在社会正义方面仍存在四大缺憾:首先,基本医疗服务权利的正义缺憾。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缺乏法律保障,不同群体在“个体差异、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下,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可行能力”存在着显着差异,权利平等并未能完全实现。其次,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的正义缺憾。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供给体系仍存在医疗资源总量不充分、部分政策失灵和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医疗服务供给者逐利的行为逻辑未根本转变、人均医疗费用增速仍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利益集团吞噬了部分改革成效、地域和城乡之间资源配置失衡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功能错位。再次,基本医疗服务分配的正义缺憾。分级诊疗消亡后重塑艰难,无序就医严重阻碍了基本医疗服务分配时的机会均等。重塑分级诊疗体系的努力,如多点执业、医联体等制度,仍面临着制度壁垒和实践困境。最后,基本医疗服务支付的正义缺憾。我国最能体现正义原则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仍存在着“非全国统筹的俱乐部壁垒、平等原则下的公平缺失和非强制筹资破坏机会平等”等问题。这四个方面的缺憾表明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仍未完全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均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公平。那么符合社会正义原则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应当如何构建呢?第四章从国外主要典型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英国的国家包办型、美国的市场主导型、德国的政府主导型、新加坡的公私功能互补性)中提炼出有助于推进基本医疗服务正义分配的合理要素,即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分配公平、政府主导和尊重国情。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正义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应涵盖“权利正义、供给正义、秩序正义和保障正义”,即从法律上赋予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以区域纵向医联体为单元重塑基本医疗服务供给体系、以强制性分级诊疗保证基本医疗服务分配公平、以逐步提高医保基金支付比例直至全额支付来保障结果公平。同时,通过对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可行性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执政党对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以及我国政府所具备的主导地位赋予了该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政治可行性,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公共财政能力的不断增强为加大基本医疗服务的财政投入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人民群众对于医保制度整合的期盼和改革风险的制度规避奠定了该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社会可行性。但正义缺憾的弥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彻底实现“权利正义、供给正义、秩序正义和保障正义”,需要对所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有着清晰的认识,要坚持“改革和稳定的平衡”原则统筹推进:第一是加快立法进程,赋予人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第二是加快资源整合打造紧密型医联体,强化供给对需求的引导作用;第三是实行强制性分级诊疗,以合理的程序设定化解无序就医难题;第四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体社会成员强制性参保,建立公平的医保筹资方式,同时逐步提高支付比例直至全额支付。面对资源整合时条块分割的路径依赖、差异性需求下的共识分裂、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潜规则引发的过度医疗风险和政策实施过程中特殊利益集团的渗透与绑架风险,实现基本医疗服务正义分配需要由中央政府进行顶层设计,由改革相关方共同参与改革方案设计增强制度共识,以制度理性破除资源整合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全国统筹增强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能力,依赖监管机制创新切断过度医疗的诱因传导,形成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错位发展格局,才能最终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改革目标。
季宝轶[4](2017)在《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的公共政策分析》文中提出本论文拟通过对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的现状进行调查,尝试运用政策科学的角度着手,分析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文章首先对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对医师多点执业政策与兼职、外出会诊、“走穴”的区别进行了分析与界定,明确了这些非唯一执业地点诊疗行为的区别。对本研究所涉及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政策执行博弈理论、人力资源流动理论进行了说明,其中重点阐述了与卫生政策,特别是医师多点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其次,对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实施过程、实施现状进行了介绍,发现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呈现两少一多的状况,即办理的绝对数量少、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少和民营医疗机构多,完全与政策目标相背离,离解决“看病难”问题相去甚远。通过对南京市六家三级甲等公立医疗机构执业医师的问卷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临床医师对是否愿意参与多点执业的态度上还是肯定,但实际参与人数则较少。为一步了解存在差异的原因,对部分医师进行了访谈,通过排序与筛选,形成了医师未参与多点执业原因的项目池。再次,由医疗机构和执业医师两个方面入手,对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执行过程中在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归纳:医疗机构以消极态度执行医师多点执业政策,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阻挠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实施,并再取各种手段降低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实施;执业医师在参与医师多点执业的行动上顾虑重重,选择的执业地点以民营医疗机构为绝对多数,背离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实施初衷。从次,运用公共政策执行理论对影响医师参与多点执业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类,并从分类所涉及的各方面因素入手,分别展开了阐述:其一、政策方案制定本身,调研不足、操作性不强、未考虑各相关方利益的平衡,尤其是掌握大量卫生人力资源的医疗机构的利益,使得政策在执行初期就举步维艰,始终难以打开局面。其二、政策执行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始终未将多点执业列入考核项目,而公立医疗机构既是政策的执行者又是政策对象,必然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执行方式。其三、政策对象,大型公立医疗机构本身掌握了大量的卫生人力资源,对多点执业的需求并不强烈;民营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则需求强烈,但民营医疗机构拥有丰厚的物质资本,所以在博弈中能换取少量医师参与多点执业,但总体上导致了该项政策的执行偏差:执业医师出于种种因素考虑,有时不惜选择违规的“走穴”,而不去选择正规的多点执业:患者对于该政策的实施愿望并不强烈,这与分级转诊制度的缺失,以及长期所形成的到大医院就诊的就医习惯有关。其四、政策资源,基层医疗机构因长期缺乏投入,导致医疗设备、医疗技术落后,就医环境不良,近几年随着国家卫生投入的增加,情况有所改观,但仍与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存在较大差距: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相关信息更新的不及时,以及大型公立医院的固有权威对医师参与多点执业亦造成影响。其五、政策环境,多点执业政策与医师注册的相关规定在政策实施前期不衔接,我国卫生人事制度存在的以大型公立医疗机构为依附对象的特点,以及医疗纠纷长期处置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进一步妨碍了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推行。最后,基于影响医师参与多点执业问题的原因,相对应的提出了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策略:加大医疗卫生的政府投入:改革卫生人事制度;依法打击违规诊疗行为;明确发生医疗责任后的责任分担;加强政策执行的考核;完善分级诊疗和转诊制度及进一步简化多点执业办理手续。
李炫毅(Xuanyi Lee)[5](2017)在《深圳市某三甲医院医师多点执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深圳市作为广东省的重要试点城市,在政策的推行和配套措施的建设方面都具有较成熟的经验,本文通过分析深圳市地区政策实施的成效和不足,为深圳政策调整和其他地区的政策推广提供参考意见。通过对深圳市某三甲公立医院的利益相关方医师和医院管理者的多点执业政策实施效果主观态度和认知进行调查研究,运用数据分析找出地区现阶段的政策实施效果和不足,及主要阻碍因素和影响因素,为现阶段政策实施提供现实可行方案,更好的推动深圳市地区多点执业政策环境的健康发展,通过引导政策顺利实施形成优质的地区服务品牌。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多点执业政策条例、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综述、实证研究和实施现状报告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分析目前国内外多点执业问题研究现状、前沿理论及有参考价值经验,并进行国内外研究的对比分析。通过文献研究初步选定调查维度,对相关调查维度进行筛选,通过预调查对问卷进行修改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形成有效问卷。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政策利益相关方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运用方差分析和显着性分析进行分析整理,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提出建议。结果:通过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政策利益相关分进行调查得出调查结果包括,以对多点执业态度为因变量,阻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得出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阻碍因素按平均分排名依次为:经济收入、学术成果分配不明晰,医师个人意愿,医师的工作量超负荷;对政策实施优缺点进行调查显示,最大优点为增加医师的收入,最大缺点为产生薪酬支付问题;对政策受益和损益方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最大受益者为患者,损益者为医院,医师对自身的投票中受益者排第四,损益者排第二;以政策相关性总分为因变量,调查医师个人情况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得出年龄,职称和执业年限与相关性总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小于30岁,职称为主治医师,执业年限10-20年的医师群体与政策相关性较高;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分类统计,发现现阶段与政策相关度最高的影响因素来自第二执业单位的相关因素;通过对医院管理者访谈内容进行编码整理,应用显着性指数计算公式计算访谈内容中涉及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显示现阶段更好政策效益的体现是地区政策推广的主要驱动力。结论:深圳市多点执业政策实施效果明显,普遍认为的医院人事制度、责任风险、注册管理等相关制度因素不利于政策的推广的问题,在深圳市现行政策推广模式下得到了有效解决,这些政策推广经验值得其他地区的借鉴;通过调查得出医师对政策的态度主要与主观经济因素相关,医师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未感受利益的明显改善,多点执业更多被认为医师的逐利行为,而未充分体现其政策公益性,可通过出台配套薪酬制度对政策进行管理;医师与管理者对政策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较一致,认为政策驱动力不足,需要通过更多的政策实施福利的体现来驱动政策进一步的落实;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认为健全的初级卫生服务网络是多点执业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为促进多点执业政策更好落实需重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设,积极引导患者的分流。
肖宇[6](2017)在《医疗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医改的核心在供给侧改革。医疗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解放医生,释放医生生产力。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宏观制度上有利于调节医疗资源的配置,方便患者就医,微观层面上有利于提高医生的合法合理收入,调动医生积极性。因此,在医疗供给不足,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状下,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着眼于医师多点执业这一公共政策的分析,首先分析了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环境,其次梳理了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渐进改革之路,最后整理了全国各地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执行情况,北京、浙江、广东等地医师申请多点执业的情况较为积极。通过数据资料收集和问卷调查,多点执业政策评估结果显示:医师多点执业态度、主观规范、知觉控制较高,但行为意向难以转化为实际行为。从医生群体的视角出发,本研究利用计划行为理论对医师多点执业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医师多点执业的行为意向主要受态度正向影响,但是医师多点执业的实际行为更多地受知觉控制影响。医师作为单位人,受体制束缚大,若多点执业,难免会遇到医院等利益相关主体的阻碍,知觉控制低,难以将行为意向转化为实际行为。基于分析结果,本文从政策主体、政策利益相关主体、政策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认为医师多点执业应当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执业方式的创新和转型,从而真正盘活医疗资源。
张恬泉[7](2016)在《区域医联体内医师多点执业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增加了对高质量卫生医疗服务的需求。因此多数患者就诊时的首选拥有优质医疗资源的大型综合医疗机构,这也进一步造成了无论大病小病大量病患入大城市大医院,大型医疗机构每日门庭若市,专家门诊一票难求,而本应承担慢性病防治及常见病治疗的基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门可罗雀,加剧了“就医难”的问题。因此,新一轮的医改的重点放在了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医疗机构体制的改革上。其中区域医疗联合体(即区域医联体)的组建以及医师多点执业在近几年来更是成为新医改中的热点,在我国逐步推行试点和不断完善。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分析、总结,从医改政策趋势研究和人力资本理论入手探讨医师多点执业的理论基础,通过总结其他国家医师多点执业的经验文献研究,国内医师多点执业的试点情况和现存问题,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对医师多点执业的影响因素以及态势分析多点执业可行性,从而探讨医师多点执业过程中的管理难点。在另一方面,着手于新医改的热点,即区域资源整合问题,研究国内外医疗资源的利用情况探讨合理规划整合医疗资源的必要性,从而研究建立区域医联体的可行性。同时,利用激励相容理论以及个案分析,说明建立区域医联体能够实质上解决医师多点执业中出现的相关利益方利益受损的问题,并对区域医联体内实施医师多点执业进行相关策略的探讨。
徐亚男[8](2015)在《唐山市某三级医院医师多点执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唐山市某三级公立医院的医师进行多点执业问题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临床执业医师对公立医院改革中多点执业问题的现状认知与态度,找出影响医师多点执业的主要因素,为唐山市公立医院改革中的多点执业问题献计献策。首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收集整理与多点执业问题有关的文件政策、理论研究、实践进展和现况调查等资料,分析目前国内外多点执业问题现状及改善措施的最新研究情况。其次对问卷进行实际调查,通过对唐山市某三级医院临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对院领导及各行政科室主任进行访谈,共回收有效问卷283份,将问卷整理后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中的描述性统计和多元统计方法中的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唐山市某三级医院医师多点执业问题的现状和态度,分析出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医院实行多点执业提供有效的意见与建议,并据此提出优化改进对策。通过对调查问卷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唐山市某三级医院临床医师有较高的多点执业意愿,并对多点执业前景看好。医师进行多点执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方便患者看病就医,实现自身的价值,并提高个人收入;有相对较高的多点执业意愿的人群是拥有较高职称、年轻的临床医师。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有关法律制度不太完善,风险承担机制欠缺,人事制度不健全等等。所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改革人事制度,建立风险承担机制等措施至关重要。医师人才是一种稀缺资源,为了避免由于临床医师多点执业而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以相关单位应及早制定医生多点执业的有关法规制度,使正常的多点执业合法化:同时建立多点执业医生准入、管理、监督、考核制度;进一步规范医疗市场;建立医生的风险分担机制等。
张连清[9](2014)在《公立医院医师合法院外行医激励机制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院外行医方式主要有走穴、外出会诊及医师多点执业,本研究回顾了院外行医的现状,发现目前走穴仍大量存在,医师多点执业“遇冷”。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然而很少有学者从医生内在的影响因素来进行分析。本研究利用期望理论,构建医师院外行医激励的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探索影响医生院外行医的内在原因。本研究以福建省公立三甲医院的主治及主治以上临床医生为调查对象,先后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访谈分别得出医生走穴、外出会诊、多点执业的6大可能原因,以此为基础来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203份。通过SEM和回归分析分析医师院外行医激励力量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研究结果表明:(1)医师走穴SEM拟合度良好,医师外出会诊SEM经修正后拟合度良好,医师多点执业SEM经修正后拟合度良好,医师院外行医行为由医师院外行医的激励力量决定,医师院外行医的激励力量又由效价、期望值及回报关联性决定。(2)医师走穴激励力量的影响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回报关联性,其次是效价,最末是期望值。(3)医师外出会诊激励力量的影响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回报关联性,其次是效价,最末是期望值。(4)医师多点执业激励力量的影响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期望值,其次是回报关联性,最末是效价。(5)外出会诊的发生率最高,走穴的发生率次之,多点执业的发生率最低。而激励力量也是外出会诊最高,多点执业最低。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继续加大对基层医院和民营医院的支持和监管力度;(2)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3)拓展各临床医学专业学会的功能,让其成为院外行医的枢纽;(4)建立医疗责任险制度。
程青[10](2014)在《天使》文中研究指明序幕大清早接到吕非老的电话,问我当晚能不能去参加个饭局。他口气热情里透着亲切,就像昨天我们刚见过面般。吕非老本名吕非,因为聪明机灵早年间在北京的媒体圈混得八面玲珑人脉广博,二十几岁就被朋友和同行尊称为"吕非老"。我比他入行稍晚,在某次媒体见面会上和他相识,我们见如故,拍即合,度甚至好得如影随形。不过,接到他这个电话我还是颇觉意外,因为我们已经有三年多没有见过面了,差不多就算是相忘于江湖了。而且,现在我远没有从前那样热衷于饭局。我迟疑了片刻,在电话里问他:"啥好事呀?当
二、坚决反对医生“走穴”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决反对医生“走穴”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新闻网医生媒介形象建构研究(2010-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理论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理论 |
1.3 文献综述 |
1.3.1 媒介形象 |
1.3.2 医生媒介形象 |
1.3.3 研究述评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中国新闻网医生媒介形象报道情况(2010-2020) |
2.1 中国新闻网医生媒介形象样本筛选 |
2.2 中国新闻网医生媒介形象报道基本情况 |
2.2.1 新闻来源 |
2.2.2 报道数量 |
2.2.3 报道倾向 |
2.3 中国新闻网医生媒介形象报道基本情况总结 |
第3章 中国新闻网医生媒介形象报道的话语分析(2010-2020) |
3.1 宏观结构分析 |
3.1.1 报道主题角度多样 |
3.1.2 报道时间具有规律 |
3.2 新闻图式 |
3.2.1 标题导语言简意赅 |
3.2.2 现实事件支撑情节 |
3.2.3 评价范畴加深观点 |
3.3 微观语义分析 |
3.3.1 措辞风格 |
3.3.2 高频词分析 |
3.3.3 词汇分析 |
第4章 中国新闻网医生媒介形象建构分析(2010-2020) |
4.1 正面角度 |
4.1.1 救死扶伤、自我奉献的“逆行者” |
4.1.2 医术精湛、专心科研的“扞卫者” |
4.2 负面角度 |
4.2.1 违规获利、忽视患者的“回扣医生” |
4.3 中立角度 |
4.3.1 生存困境下的“委屈方” |
4.3.2 医患冲突下的“受虐者” |
第5章 中国新闻网医生媒介形象话语建构(2010-2020) |
5.1 社会结构影响话语主题 |
5.2 社会权利制衡话语主题 |
5.3 微观权力相互博弈 |
5.4 引用知识精英话语促进权威话语表达 |
第6章 中国新闻网医生媒介形象建构的反思 |
6.1 正面报道过度煽情 |
6.1.1 神化医生媒介形象报道 |
6.1.2 网络中官、民舆论场的情绪对立 |
6.2 医生负面形象加深丑化 |
6.2.1 敏感话题单声道报道 |
6.2.2 借用医生形象吸引点击量 |
6.3 伤医话题报道不全面 |
6.4 政策类报道缺乏深度 |
6.4.1 政策报道偏生硬 |
6.4.2 涉医报道框架单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憩园(论文提纲范文)
子 |
后记 |
(3)社会正义视阈下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价值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价 |
三、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主要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主要概念的界定 |
(一)医疗服务 |
(二)基本医疗服务 |
(三)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
(四)基本医疗保障 |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基础 |
一、社会正义理论:构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 |
(一)正义的理论溯源 |
(二)罗尔斯的先验制度主义正义观 |
(三)阿马蒂亚·森的社会现实主义正义观 |
二、公共物品理论:构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政府责任 |
(一)公共物品的内涵与特征 |
(二)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共物品”性质与政府主导的必然性 |
三、制度变迁理论:构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路径分析 |
(一)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 |
四、公共选择理论:构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障碍分析 |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集体行动的困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 |
(三)政治承诺、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的传导逻辑 |
五、差异性社会理论:基本医疗服务的正义与社会差异的弥合 |
(一)社会形态理论与差异性社会理论的提出 |
(二)差异性社会的基本特征与演化路径 |
(三)基本医疗服务的正义具有社会差异的弥合功能 |
第二章 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历史变迁 |
一、国家与社会同构一体时期的医疗服务体系 |
二、国家和社会有限分离过程中的医疗服务体系 |
(一)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的变革 |
(二)基本医疗服务分配的变革 |
(三)基本医疗服务支付的变革 |
第三章 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正义缺憾 |
一、基本医疗服务权利的正义缺憾:缺乏法律保障 |
二、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的正义缺憾:破坏机会均等 |
(一)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凸显正义诉求 |
(二)改革举措存在政府失灵 |
(三)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
三、基本医疗服务分配的正义缺憾:破坏过程平等 |
(一)无序就医破坏程序正义 |
(二)分级诊疗体系重塑障碍重重 |
(三)医疗资源下沉陷入困境 |
四、基本医疗服务支付的正义缺憾:破坏结果公平 |
(一)基于身份的“二元”制度设计破坏公平性 |
(二)基本医疗保险的“平等”和“公平”困局 |
(三)信息不对称下医保支付方式的外部效应 |
第四章 国外医疗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借鉴 |
一、国外典型医疗服务体系 |
(一)英国:国家包办型医疗服务体系 |
(二)美国:市场主导型医疗服务体系 |
(三)德国:政府主导型医疗服务体系 |
(四)新加坡:公私功能互补型医疗服务体系 |
二、国外典型医疗服务体系的比较分析 |
三、国外典型医疗服务体系的正义要素 |
(一)权利公平:人人享有医疗服务的政治表达 |
(二)国家主导:医疗服务制度安排的政府责任 |
(三)有序就医:限制患者的自由选择权 |
(四)结果公平:医疗保障制度设计的价值导向 |
(五)尊重国情:借鉴国际经验的基本原则 |
第五章 社会正义导向型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构建 |
一、构建社会正义导向型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
(一)差异性社会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制度诉求 |
(二)增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
(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
二、社会正义导向型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理论框架 |
(一)权利正义:从法律上赋予人民平等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 |
(二)供给正义:以区域纵向医联体为单元重塑基本医疗服务供给体系 |
(三)秩序正义:以强制性分级诊疗保证基本医疗服务分配公平 |
(四)保障正义:以支付方式改革为核心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
三、构建社会正义导向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一)政治可行性:执政党庄严的政治承诺与政府主导地位 |
(二)经济可行性:公共财政能力的增强与医疗费用的结构分析 |
(三)社会可行性:人民群众的接受度与公共物品的负外部效应 |
第六章 推进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走向正义的路径思考 |
一、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推进步骤 |
(一)推进原则:改革和稳定的平衡 |
(二)推进步骤:供给、分配和支付改革协同推进 |
二、推进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走向正义的障碍分析 |
(一)资源整合障碍:条块分割的路径依赖 |
(二)差异性需求:共识分裂、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
(三)过度医疗风险:利益驱动下的潜规则 |
(四)政策实施风险:特殊利益集团的渗透与绑架 |
三、推进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走向正义的政策建议 |
(一)加强顶层设计:中央政府主导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改革 |
(二)增强社会参与:多方共同参与改革方案的细节设计 |
(三)强化制度理性:破除资源整合的体制机制障碍 |
(四)医保全国统筹:增强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能力 |
(五)创新监管机制:切断过度医疗的诱因传导 |
(六)转变发展定位: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错位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4)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的公共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
一、现实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第三节 医师多点执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社会调查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第一章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概念与研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概念 |
第二节 与其他“多点执业”的区别 |
一、与兼职的区别 |
二、与外出会诊的区别 |
三、与“走穴”的区别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公共政策执行博弈理论 |
三、人力资源流动理论 |
第四节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存续的必要性分析 |
一、医疗卫生服务的根本属性是政策存续的前提要件 |
二、我国当前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的状况是政策存续的现实要求 |
第二章 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实施状况 |
第一节 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实施 |
一、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实施过程 |
二、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实施现状 |
第二节 调查说明 |
一、对象与抽样 |
二、研究变量 |
第三节 调查结果 |
一、一般情况 |
二、被调查医师对于多点执业的态度分析 |
三、参与多点执业的医师相关情况分析 |
四、影响医师对于多点执业态度的相关多因素分析 |
五、影响医师参与多点执业的相关多因素分析 |
六、医师对多点执业的态度和实际参与多点执业的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 |
七、访谈情况 |
第三章 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医疗机构方面的问题 |
一、消极执行政策 |
二、阻挠政策实施 |
三、降低医师意愿 |
第二节 执业医师方面的问题 |
一、存在多重顾虑 |
二、背离政策目标 |
第四章 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执行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政策方案的影响 |
一、基本政策 |
二、政策内容 |
三、政策形成 |
第二节 政策执行机构的影响 |
一、卫生行政部门 |
二、公立医疗机构 |
第三节 政策对象的影响 |
一、医疗机构 |
二、医师 |
三、患者 |
第四节 政策资源的影响 |
一、物力、财力资源 |
二、信息资源 |
三、权威资源 |
第五节 政策环境的影响 |
一、法律法规 |
二、卫生人事制度 |
三、医疗纠纷 |
第五章 推进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执行的策略探讨 |
第一节 加大医疗卫生的政府投入 |
一、我国医疗卫生筹资情况 |
二、增加政府投入的必要性 |
第二节 改革卫生人事制度 |
一、改革的必要性 |
二、对于取消编制的观点的分析 |
三、建立“医学会——医师”形式的卫生人事制度的设想 |
第三节 完善分级诊疗和转诊制度 |
一、我国各级医院诊疗活动的开展情况 |
二、影响分级诊疗和转诊制度执行的原因 |
三、完善分级诊疗和转诊制度执行的手段 |
第四节 依法打击违规诊疗行为 |
一、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于“走穴”行为的规制 |
二、明确违规医疗行为定性是依法打击的前提 |
第五节 明确发生医疗纠纷后的责任分担 |
一、目前医疗纠纷处理的一般途径 |
二、明确发生医疗纠纷后责任分担的意义 |
第六节 进一步优化职能部门工作 |
一、加强政策执行情况的考核 |
二、进一步简化多点执业手续办理流程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作者简介 |
(5)深圳市某三甲医院医师多点执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多点执业研究现状 |
1.3.2 国外多点执业研究现状 |
1.3.3 国外研究经验对我国多点执业的启示 |
1.4 相关理论研究 |
1.4.1 医师"走穴" |
1.4.2 医师多点执业 |
1.4.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工具和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工具 |
2.3 研究方法 |
2.4 研究路线 |
第三章 深圳某三甲医院医师多点执业现状 |
3.1 调查医师的基本情况 |
3.1.1 医师的年龄分布情况 |
3.1.2 医师的职称分布情况 |
3.1.3 医师的工作年限分布情况 |
3.1.4 医师的职务分布情况 |
3.1.5 医师的学历分布情况 |
3.1.6 医师的所在科室分布情况 |
3.2 医师对多点执业的认知和态度 |
3.2.1 医师多点执业的申请与院外执业行为对比 |
3.2.2 医师所在医院多点执业宣传的情况 |
3.2.3 发出多点执业邀请机构类型的分布情况 |
3.2.4 医师多点执业医疗责任保险购买方情况 |
3.2.5 医师多点执业最大受益者和最大损益者情况 |
3.3 医师多点执业影响因素 |
3.3.1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优点和缺点 |
3.3.2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阻碍因素 |
3.3.3 医师多点执业选择第二医疗机构的情况 |
3.3.4 医师多点执业未选择多点执业原因 |
3.4 医师多点执业影响因素的分析 |
3.4.1 医师多点执业申请影响因素的情况 |
3.4.2 医师多点执业影响因素相关性系数的情况 |
3.5 医师多点执业医院管理者影响因素观点的分析 |
3.6 医院管理者与医师对多点执业态度及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 |
第四章 深圳市多点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 |
4.1 深圳医师对多点执业政策效果的认知和态度 |
4.2 深圳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实施成效 |
4.2.1 调高医疗服务定价,劳务价值得到肯定 |
4.2.2 改善卫生资源短缺,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率低 |
4.2.3 方便患者就医,缓解"看病贵,看病难" |
4.2.4 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的发展 |
4.3 深圳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实施的困境 |
4.3.1 医院本职工作的繁重 |
4.3.2 医师多点执业激励机制的缺乏 |
4.3.3 传统医院人事管理制度的制约 |
4.3.4 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吸引力不足 |
4.3.5 医疗监管体系的缺陷 |
4.4 深圳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实施给医院管理职能带来的影响 |
4.4.1 改变医院扩张目标,发展品牌增加人才吸引力 |
4.4.2 创新人事管理制度,探索集团化多点执业 |
4.4.3 改善医院行政干预管理模式,定位医院服务平台功能 |
4.4.4 理顺各方利益,建立分险分担机制 |
4.4.5 建立全方位绩效考核体系,创造人才培养平台 |
第五章 政策改善建议 |
5.1 探索激励机制及薪酬制度的改革 |
5.2 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的创新 |
5.3 完善政策实施配套法律法规 |
5.4 加强分类管理和监督的实施 |
5.5 加强政策引导影响医疗资源流向基层的倾斜力度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医疗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医疗供给侧改革加快医疗资源盘活 |
1.1.2 公立医院改革取消事业编制 |
1.1.3 分级诊疗引导“患者+医生”双下沉 |
1.1.4 社会办医促进资源流动与共享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 |
2.1 医师多点执业的相关概念 |
2.1.1 医师多点执业的性质 |
2.1.2 医师多点执业与其他执业方式的比较 |
2.2 医师多点执业的劳动经济学分析 |
2.2.1 医师多点执业与医疗劳动供给总量 |
2.2.2 医师多点执业与医疗服务供给价格 |
2.3 计划行为理论 |
2.3.1 计划行为理论概述 |
2.3.2 计划行为理论的运用 |
第三章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现状 |
3.1 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环境 |
3.1.1 医疗供给侧改革重塑医疗资源配置 |
3.1.2 公立医院去行政化为人事制度松绑 |
3.2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内容 |
3.2.1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目标 |
3.2.2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演进 |
3.3 医师多点执业的执行情况 |
3.3.1 各地医师多点执业的模式 |
3.3.2 医师多点执业的情况 |
第四章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效果评估 |
4.1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效果 |
4.1.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4.1.2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调查结果 |
4.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医师多点执业分析 |
4.2.1 计划行为理论的模型构建 |
4.2.2 计划行为理论的假设检验 |
4.2.3 计划行为理论的拟合结果 |
4.3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 |
4.3.1 政府部门执行乏力 |
4.3.2 医疗机构暗中阻挠 |
4.3.3 执业医师顾虑重重 |
第五章 完善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建议 |
5.1 完善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建议 |
5.1.1 把握盘活医疗资源的核心 |
5.1.2 加大政府部门执行力度 |
5.1.3 深化改革解放医生 |
5.1.4 营造安全的执业环境 |
5.2 新时期医生多点执业模式的转型 |
5.2.1 提高医生执业效率和质量 |
5.2.2 寻找体制外执业机会 |
5.2.3 深入基层执业平台 |
5.2.4 与社会办医紧密合作 |
5.2.5 开展互联网线上执业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研究结论 |
6.2 研究贡献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区域医联体内医师多点执业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文献研究 |
(二)、关于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文献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主要研究方法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四、技术路线图 |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实施医师多点执业的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经验分析 |
第一节 医师多点执业的理论基础及政策环境 |
一、人力资本管理理论 |
二、多点执业意义与性质界定 |
三、对现行法律法规的分析 |
四、法律关系与法律责任 |
第二节 医师多点执业国内外经验分析 |
一、国际医师多点执业经验分析 |
二、国内医师多点执业试点情况 |
第二章 开展医师多点执业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医师多点执业的可行性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 |
一、确定多点执业利益相关者 |
二、评估利益相关者影响 |
第二节 医师影响因素分析——SWOT分析 |
一、推行多点执业中的SWOT具体分析过程 |
二、多点执业的SWOT分析矩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区域医联体建立的背景、动因及区域医联体内实施多点执业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区域医联体建立的背景 |
一、医疗资源配置概述 |
二、中国医疗资源利用情况 |
三、中国医疗卫生资源与国际比较情况 |
四、医疗纵向整合 |
第二节 区域医联体建立的动因分析 |
一、内在动因 |
二、外在动因 |
第三节 区域医联体内医师多点执业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及讨论 |
第四章 个案评价——温州市首个医联体内实施医师多点执业情况分析 |
第一节 区域医联体内实施医师多点执业的样本选择 |
第二节 医联体内管理者对实施医师多点执业的认知情况分析 |
一、卫生管理者对多点执业的现状认知及前景态度 |
二、卫生管理者对医师多点执业的利弊分析 |
三、卫生管理者对多点执业相关利益者的认知分析 |
四、卫生管理者对集团内实施医师多点执业的建议 |
第三节 医联体内医师群体对实施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认知情况分析 |
一、医师群体对多点执业的态度分析 |
二、医师群体对多点执业的利弊分析 |
三、医师群体对多点执业相关利益者的认知分析 |
四、医师群体对集团内实施医师多点执业的建议 |
第四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推进区域医联体内医师多点执业的策略探讨 |
一、完善医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
二、卫生部门完善多点执业医师行业管理考核与监督 |
三、完善医联体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服务体系建设 |
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更紧密的区域医联体产权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唐山市某三级医院医师多点执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医师多点执业现状 |
1.2.2 国外医师多点执业现状 |
1.2.3 国外多点执业现状对国内多点执业的启示 |
1.3 相关理论研究 |
1.3.1 医师多点执业 |
1.3.2 医师“走穴” |
1.4 相关文献研究 |
第2章 调查研究 |
2.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与路线 |
2.2.1 研究方法 |
2.2.2 研究路线 |
2.3 创新点 |
2.4 研究不足 |
第3章 研究结果分析 |
3.1 医师基本情况分析 |
3.1.1 学历分布情况 |
3.1.2 年龄分布情况 |
3.1.3 职称分布情况 |
3.1.4 职务分布情况 |
3.1.5 工作年限分布情况 |
3.1.6 科室分布情况 |
3.1.7 月收入分布情况 |
3.1.8 工作时间分布情况 |
3.2 医师多点执业认知和态度情况 |
3.2.1 医师多点执业相关意愿与行为情况 |
3.2.2 医师多点执业利弊情况 |
3.2.3 医师多点执业利益相关者情况 |
3.2.4 医师多点执业建议情况 |
3.2.5 医师多点执业限定条件情况 |
3.2.6 医师多点执业对个人和医院影响情况 |
3.2.7 医师多点执业的限制因素情况 |
3.3 医师多点执业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医师多点执业意愿的单因素分析 |
3.3.2 医师多点执业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
3.3.3 医师多点执业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医师多点执业的认知和态度 |
4.2 医师多点执业的优点 |
4.2.1 增加医师收入,提高医师水平,实现自身价值 |
4.2.2 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率,增强医疗机构合作能力 |
4.2.3 传播医疗技术,提高服务水平。 |
4.2.4 缓解部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
4.3 医师多点执业面临的问题 |
4.3.1 医疗纠纷越来越多 |
4.3.2 医师自身要求懈怠,缺乏医疗服务积极性 |
4.3.3 破坏正常有序的医疗秩序,减少医院的收入 |
4.3.4 加大医院对医师管理难度 |
4.4 医师多点执业的制约因素 |
4.4.1 繁重的工作负担 |
4.4.2 现有医疗人事制度的制约 |
4.4.3 规范的法律法规的缺乏 |
4.4.4 高效的监督管理体系的滞后 |
第5章 建议 |
5.1 制定多点执业相关法律规范,确保医师合法权益 |
5.2 改革现有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增加医师合法收入 |
5.3 完善多点执业相关机制,确保多点执业合法 |
5.3.1 规范多点执业的准入制度 |
5.3.2 建立执业风险分担机制 |
5.3.3 确定医疗损害鉴定责任分成,建立医疗损害等级的鉴定机构 |
5.4 加强对医师的全面监管,规范医师多点执业行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唐山市某三级医院医师多点执业意愿的调查表 |
附录B 唐山市某三级医院医师多点执业问题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公立医院医师合法院外行医激励机制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院外行医的发展历程 |
1.1.2 院外行医方式的对比 |
1.1.3 医生院外行医的影响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院外行医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公立医院医师激励机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
3.1 期望理论 |
3.1.1 期望理论的内涵 |
3.1.2 期望理论的应用 |
3.1.3 期望理论在院外行医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
3.1.4 研究假设 |
3.2 结构方程模型 |
3.2.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3.2.2 结构方程模型在院外行医影响因素分析中运用 |
3.3 院外行医影响因素模型概念说明 |
3.3.1 期望值 E |
3.3.2 回报关联性 I |
3.3.3 效价 V |
3.3.4 激励力量 MF |
3.3.5 院外行医行为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自由访谈 |
4.2 问卷调查 |
4.2.1 问卷范围界定 |
4.2.2 模型图及相关变量名称 |
4.2.3 问卷调查方法 |
4.2.4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资料 |
第5章 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 |
5.1 走穴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2 外出会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3 医师多点执业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4 方差分析 |
5.5 研究发现 |
第6章 讨论与建议 |
6.1 假设模型讨论 |
6.2 回归分析结果讨论 |
6.2.1 医生走穴分析 |
6.2.2 医生外出会诊分析 |
6.2.3 医生多点执业分析 |
6.3 规范院外行医行为的建议 |
6.3.1 加大对基层医院和民营医院的支持和监管力度 |
6.3.2 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 |
6.3.3 拓展各临床医学专业学会的功能 |
6.3.4 建立医疗责任险制度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总结 |
7.2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天使(论文提纲范文)
序幕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尾声 |
四、坚决反对医生“走穴”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新闻网医生媒介形象建构研究(2010-2020)[D]. 赵梦如.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2]憩园[J]. 陈斌先.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3)
- [3]社会正义视阈下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D]. 任飞. 苏州大学, 2019(06)
- [4]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的公共政策分析[D]. 季宝轶. 东南大学, 2017(12)
- [5]深圳市某三甲医院医师多点执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D]. 李炫毅(Xuanyi Lee).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6]医疗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分析[D]. 肖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3)
- [7]区域医联体内医师多点执业探索研究[D]. 张恬泉. 华东政法大学, 2016(11)
- [8]唐山市某三级医院医师多点执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 徐亚男. 华北理工大学, 2015(05)
- [9]公立医院医师合法院外行医激励机制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张连清. 华侨大学, 2014(02)
- [10]天使[J]. 程青. 当代,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