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减轻农垦企业负担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雷育成[1](2012)在《海南农垦橡胶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6月18日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同年10月22日,海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并制定相关实施意见。至此涉及一百万人口、海南岛面积四分之一的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大幕正式拉开。本文是通过对此次改革的研究来认清改革的现状,理清改革的思路和意见实施,充分注意到改革至今所取得的积极效果,进一步深化改革成果,以推动海南农垦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本文正是从海南农垦的实际出发,以制度变革理论和产权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海南农垦橡胶管理体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是在充分了解海南农垦历史和海南农垦橡胶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认清海南农垦原管理体制所出现的问题。通过对海南农垦的经济学分析得到的结论:海南农垦的此次改革富有成效。具体分析了产生积极效果的原因。并对海南农垦橡胶管理体制今后的改革实践所应注意的问题做出了补充和建议,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推进海南农垦橡胶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文章最后部分通过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视角下,对海南农垦橡胶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发展建议。本文主要结论是:一、现代农业企业制度已逐步建立,农垦特色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加强;二、橡胶产业的战略性地位得到维护,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三、进一步确立农垦各项民生保障机制,减轻了农垦社会负担。本文的主要建议是: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发展眼光看问题;二、先局部再整体,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三、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确立民营橡胶主体地位。
韩俊,伍振军[2](2012)在《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是农垦系统改革的方向》文中提出2009年以来,云南省农垦系统坚持"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改革方向,开展了以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落实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也面临养老保险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建设负债较高、一线职工社会保障欠费退保问题突出、农垦长期形成的特色产业优势保持难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中央、地方和农垦系统合力加以解决。
唐衍松[3](2011)在《江西国有农垦场公共产品供给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西农垦事业“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国有农垦垦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农垦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是国有农垦场在发展社会公共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上资金仍然短缺,国有农垦场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陷入了困境,从全省国有农垦垦区的情况来看,农垦公共产品在供给总量上存在着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及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在供给安排上也面临过度依靠农垦企业自身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在于供给不足,现实情况表明,江西农垦场绝大多数公共产品供给毋庸讳言陷入了困境,农垦垦区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阻碍了农垦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农垦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已成为农垦事业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研究这一问题也有利于丰富公共经济学的公共品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本论文尝试运用公共经济学现代公共品理论,结合实际对国有农垦场公共产品供给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几方面入手分析了当前江西国有农垦场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现状,剖析了产生困境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国有农垦场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问题的一些对策和建议。本论文在结构上共分为6章,其中: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国有农垦场公共产品及其供给的理论分析;第三章为江西国有农垦场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现状分析;第四章为江西国有农垦场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成因分析;第五章为破解江西国有农垦场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对策措施;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本论文在深刻剖析江西国有农垦场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现状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论文认为:首先应明确公共财政的供给责任,明确公共财政是农垦公共产品供给的基础;其次,在筹资机制上,应发挥企业及其它主体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补充作用;再次,要完善决策机制,确立以农垦场职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要发挥农垦场职工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构建需求表达型的供给模式;第四,本论文还建议进一步深化农垦税费改革,强化公共财政对农垦场供给公共产品的转移支付,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落实农垦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最后,本论文提出,应着力加快农垦经济发展,以提高农垦场自身供给公共产品的能力。
明星[4](2010)在《农垦国有资产财务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农垦企业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多级法人和多层次经营体制,属于国有经济,具有区域性、社会性、产业综合性等特点。农垦企业不仅仅是一个企业,通常还承担着大量的社会责任,需要为企业所在地的居民提供相当数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正是由于农垦经济承担着稳定社会等非经济性职能,其国有资产的计量十分困难,财务绩效评价由于经营活动的社会性内涵带来偏差,客观上存在研究难点。本文研究从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解释开始,在对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和实践成果回顾的基础上,构建农垦国有资产财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而对农垦国有资产财务效益状况、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财务绩效综合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得出相应结论,以期对农垦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决策部署提供依据,提高农垦国有资产管理效率。本论文的主体可分为四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学者在财务绩效评价方面所做贡献的简要综述、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论文的创新和不足。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本部分在简要概述农垦系统经济现状和交代研究对象基本背景的基础上,借鉴业已颁布的有关国有资产财务绩效评价的规章制度,构建出农垦国有资产财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简要解释说明。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至第八章。资产和负债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所拥有经济权利和应履行经济义务的最基本的外在表现。本部分首先从农垦系统国有资产和负债入手,简要分析了1998—2005年间资产和负债的增减变化情况,进而对农垦国有资产1998—2005年间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等进行逐一分析,得到各垦区间和东中西部间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的差异,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农垦系统国有资产的财务绩效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农垦系统财务绩效评价结果,认清农垦整体的经营现状、各垦区的优劣势以及目前所处的位置,这对农垦国有资产的监管具有现实意义。第四部分,即第九章。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扼要地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现有的文献几乎没有涉及到对农垦国有资产财务绩效的评价,因此本文研究在内容方面是首次系统研究,为更深入探讨农垦国有资产财务效率和管理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2、构建了农垦国有资产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对农垦国有资产管理和绩效考核有参考价值。3、首次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评价农垦国有资产财务绩效,分别对农垦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个别分析和综合分析,既反应出个别指标的变化,又对农垦系统的财务绩效有了整体认识,统分结合,更具说服力。4、从微观上对各垦区的财务绩效进行比较分析评价,这样既能考察农垦系统财务绩效的整体情况,又找出了各垦区间的差异,对考察个别垦区在农垦系统中的位置也有重大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缪润华[5](2010)在《国营江西蚕桑场经营管理的历史考察 ——兼论国营农场制度的路径依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国营江西蚕桑场为个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制度经济史学等理论和方法,全景式地论述了江西蚕桑场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时代的经营管理,并简要论述了国营农场制度的建立和改革的过程。通过对中国古近代历史上屯田开展的时间和背景的分析,可以发现屯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恢复发展经济的重要路径,新中国建立的国营农场制度则是屯田制的现代表现形式,也是屯田制的发展和强化。通过对国营江西蚕桑场经营管理的全面地历史考察,可以得出结论,国营农场的建立,对改变落后边远地区的面貌和对小城镇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对国营农场制度的建立和改革的评析,国营农场制度存在着三个方面的路径依赖:一,在政权建立之初,或亟待恢复发展经济的时期,屯田制成为最好的选择,但是,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屯田制必然要改革甚至是被废止,国营农场制度的遭质疑和普遍地被改革,再次证明这种路径依赖性;二,新中国的国营农场制度,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下建立的,因此,国营农场虽名为企业,却与生俱来的存在政府倾向性。虽几经改革,但由于国营农场的特殊性,产生了一种“企业之形,政府之实”的路径依赖性;三,在国营农场制度历次改革中,政府的意愿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了政府主导改革的路径依赖。综上所述,国营农场制度的改革,其成败的关键是要打破以上三个方面的路径依赖,还国营农场以企业的实际,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进而使之成为引领“三农”发展和进行国际垦殖的主体。
彭剑良[6](2010)在《稳步推进垦区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文中认为2009年11月4-5日,农业部农垦局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部分垦区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研讨会。会议交流了垦区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做法和经验,探讨了推进农垦政企分开的思路和政策措施,研究了下一步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重点工作。农业部农垦局彭剑良副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本刊编发讲话摘要,供各垦区学习贯彻。
侯朝蓉,陈志宏[7](2008)在《江西农垦税费改革的实践与探讨》文中指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06]25号)对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提出了总体要求:一是取消国有农场的农业税,并将农工承担的土地承包费(管理费或租金,下同)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即九年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和乡
马永欢,董朝阳,周立华,王正文,马章顺[8](2006)在《河西走廊地区农垦企业的地域发展特征与问题诊断》文中指出河西走廊地区的农垦企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是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驾马车。本文通过对农垦企业的典型调查,分析了政策因素、农业资源条件和运费因素对农垦布局的影响,并讨论了农垦企业的发展特征。重点阐述了农垦企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化经营的难度、企业办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过高的企业负债率、人才结构不合理、未享受到正常的国民待遇以及与所在区域难以实现协调发展。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协调农垦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理机制。
钟文干[9](2005)在《广西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农垦管理体制具有鲜明的企业性和社区性,行使着经济、行政、社会的多重管理职能。广西农垦管理体制经过多年的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其体制性障碍尚未从根本上消除,制约农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管理因素还普遍存在。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要根据农垦经济性、社会性、区域性融为一体的特点,遵循经济、社会和政权组织的运行规律,重点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改革现行行政管理模式以及加快社会职能的配套改革。
傅国文[10](2005)在《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农业产业化按照市场规律,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通过不断优化农畜产品结构和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促进农业向绿色、有机、安全食品上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批具有强势牵动作用的龙头加工企业。新型工业化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重视科学技术进步,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高度拉长农业产业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能够做到既促进农业产业化,同时又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并为中心城镇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理论为依据,细致深入地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企业集团的发展。研究以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集团管理模式为对象,利用了比较归纳分析法、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一般分析与特殊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总结国内外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理论及发展的基础上,对黑龙江垦区农业企业集团管理发展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建立了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集团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评价了企业集团的社会效益。具体来说,全文共分为十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与思路。第二部分企业集团化的基本理论。在对国有企业集团化的公共选择理论、当代西方规制理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规模经济与企业集团、企业集团控制模式,为本论文论述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主要介绍了韩国企业集团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日本企业集团股权结构与市场竞争,比较了美日企业集团成长历史及追求经济效率方式和欧美企业集团的不同,总结了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第四部分黑龙江垦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进程。实行财务包干,适时向所得税制过渡、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农场套家庭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改革企业领导体制,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全方位推进企业制度创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推进垦区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配套改革,建立和完善农垦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第五部分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化发展现状。介绍了黑龙江垦区实现集团化的优势和集团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化发展分析。分析了黑龙江垦区产业链延伸、联结的条件、思路与步骤,论述了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化发展的条件,创建了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发展模式。第七部分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管理体制分析。先介绍了大型企业集团通常采用的组织
二、减轻农垦企业负担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减轻农垦企业负担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海南农垦橡胶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2 主要理论支撑和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 制度变革理论 |
2.2 产权理论 |
2.3 现代企业制度与市场经济理论 |
2.3.1 现代企业制度 |
2.3.2 市场经济理论 |
2.4 利益分配机制 |
2.5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5.1 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宏观层次研究动态 |
2.5.2 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微观层次研究动态 |
2.5.3 相关文献评述 |
3 海南农垦橡胶的发展历史 |
3.1 海南垦殖历史 |
3.2 海南农垦橡胶发展历史 |
4 海南农垦原橡胶管理体制分析 |
4.1 海南农垦橡胶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及探索 |
4.1.1 农场经营体制改革 |
4.1.2 社企、政企分离有一定的进展 |
4.1.3 改革产权制度,大力推进自营经济 |
4.2 海南农垦原橡胶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
4.2.1 旧体制缺陷开始显现,新的改革体制执行不到位 |
4.2.2 农垦社会负担重,职工生活得不到保障 |
4.2.3 橡胶产业结构单一,橡胶业成本过大 |
4.2.4 民生问题突出 |
5 海南农垦橡胶管理体制改革分析 |
5.1 海南农垦橡胶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及进程 |
5.2 海南农垦橡胶管理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
5.2.1 数据包络分析法及其模型 |
5.2.2 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
5.2.3 生产效率分析 |
5.2.4 结论 |
5.3 海南农垦改革后生产效率有效的原因分析 |
5.3.1 政府政策的大力实施和有力执行 |
5.3.2 民生的治理和改善,以提升农垦职工积极性 |
5.3.3 家庭长期承包的实施更好的明晰了产权,减少了交易费用 |
5.3.4 海南农垦全面开展资金集中管理,优化配置农垦企业资金资源 |
5.3.5 海南农垦土地利用得到优化,土地开发增值潜力在显现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1.1 现代农业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农垦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加强 |
6.1.2 橡胶产业的战略性地位得到维护,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
6.1.3 进一步确立农垦各项民生保障机制,减轻了农垦社会负担 |
6.1.4 农垦思想需解放,职能调整需注意 |
6.1.5 国营与民营橡胶之间的关系处理有待加强 |
6.2 政策建议 |
6.2.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发展眼光看问题 |
6.2.2 先局部再整体,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
6.2.3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确立民营橡胶主体地位 |
6.2.4 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加强海南农垦橡胶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点建议 |
6.2.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视角下,加强海南农垦橡胶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点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是农垦系统改革的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云南省农垦系统体制改革的背景 |
(一) 一线职工劳动强度大、收入低、负担重 |
(二) 管理层与一线职工收入差距较大, 干群矛盾较深 |
(三) 企业负担重、负债率高、亏损面大 |
(四) 垦区矛盾纠纷突出、维稳任务繁重 |
(五) 垦区基础设施薄弱, 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
二、云南省农垦系统改革的主要举措 |
(一) 农垦局进行属地化管理 |
(二) 农垦集团大部分资产下划到农场及企业 |
(三) 推行家庭承包经营, 职工上缴收益比例大幅降低 |
(四) 彻底剥离社会职能 |
三、云南省农垦系统体制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
(一) 职工和农工负担减轻、收入提高 |
(二) 逐步化解深层次矛盾, 垦区社会进一步稳定 |
(三) 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
(四)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促进垦区融入地方经济 |
五、云南省农垦系统改革的成本分担 |
(一) 地方财政承担农垦人事制度改革成本 |
(二) 中央、地方、农垦系统分别承担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成本 |
(三) 地方政府、农垦系统共同承担改革过程中维护社会稳定的成本 |
六、深化农垦系统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
(一) 养老保险历史欠账多, 需要财政支持解决 |
(二) 基础设施建设负债较高, 应予以分类化解 |
(三) 一线职工社会保障欠费、退保问题突出, 临时工社保覆盖面很低, 需全面纳入属地化管理 |
(四) 农垦系统长期形成的特色产业优势难以保持, 亟待加强行业服务、指导和管理 |
(3)江西国有农垦场公共产品供给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及简要评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及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国有农垦场公共产品及其供给的理论分析 |
2.1 公共产品的涵义及其特征 |
2.1.1 公共产品的涵义 |
2.1.2 公共产品的特征 |
2.2 公共产品的分类 |
2.2.1 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
2.2.2 全球性公共产品、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 |
2.3 农垦场公共产品的涵义与分类 |
2.3.1 农垦场公共产品的涵义 |
2.3.2 农垦场公共产品的分类 |
2.4 农垦场公共产品供给方式与生产的理论分析 |
2.4.1 农垦场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 |
2.4.2 农垦场公共产品的生产 |
2.5 农垦场公共产品供求均衡的理论分析 |
第3章 江西国有农垦场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现状分析 |
3.1 场区道路方面 |
3.1.1 道路建设不足 |
3.1.2 道路养护不足 |
3.2 水利设施方面 |
3.2.1 投入严重不足 |
3.2.2 专业人才不足 |
3.2.3 农垦场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较突出 |
3.3 文化教育事业方面 |
3.3.1 文化事业方面 |
3.3.2 公共教育事业方面 |
3.4 医疗卫生方面 |
3.4.1 财力资源供给不足 |
3.4.2 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
3.5 社会保障方面 |
3.5.1 基本现状 |
3.5.2 存在问题 |
3.6 其他方面 |
3.7 江西国有农垦场公共产品陷入供给困境的一般特征 |
第4章 江西国有农垦场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成因分析 |
4.1 农垦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缺陷 |
4.2 农垦场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导致供给主体与供给责任划分不明确 |
4.3 农垦经济实力不强致使供给能力较弱 |
4.4 自上而下的供给单向决策机制造成的需求表达不畅 |
第5章 破解农垦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对策措施 |
5.1 在供给责任上,明确公共财政是公共产品供给的基础 |
5.2 在筹资机制上,发挥企业及其它主体在供给上的补充作用 |
5.3 在供给模式上,建立农垦职工主导和需求表达型的供给机制 |
5.4 在供给负担上,深化税费改革、分离社会职能、减轻供给负担 |
5.5 在供给能力上,着力发展农垦经济,提高供给能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农垦国有资产财务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 |
(一) 评价理论综述 |
(二) 评价的基本理论综述 |
(三) 西方国家财务绩效评价方法综述 |
(四) 国内财务绩效评价发展综述 |
(五) 财务效绩评价体系的不足及改进 |
三、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一) 研究思路 |
(二) 技术路线 |
(三) 研究方法选取 |
四、论文框架 |
五、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农垦经济概述 |
一、农垦经济的基本情况 |
(一)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
(二) 人均水平大幅提高 |
(三)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投资结构不断改善 |
二、所有制结构 |
(一) 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
(二) 非国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
三、产业结构 |
四、区域结构 |
(一) 垦区的地域分工格局基本确立 |
(二) 主要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特色明显的产业带初步形成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构建国有农垦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历史 |
三、农垦国有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与权重 |
四、评价标准选择 |
五、评价计分 |
六、评价结果计算 |
七、财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四章 农垦国有资产与负债状况评价 |
一、资产情况 |
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化情况 |
第五章 农垦国有资产财务效益状况评价 |
一、净资产收益率 |
二、总资产报酬率 |
三、主营业务利润率 |
四、成本费用利润率 |
五、资产保值增值率 |
六、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价 |
(一) 聚类分析 |
(二) 主成份分析法 |
(三) 主成份与聚类分析结果 |
第六章 农垦国有资产的营运能力评价 |
一、总资产周转率 |
二、流动资产周转率 |
三、存货周转率 |
四、应收账款周转率 |
五、劳动效率 |
六、营运能力的综合评价 |
(一) 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二) 主成份分析的结果与分析 |
(三) 聚类分析 |
第七章 农垦国有资产的偿债能力评价 |
一、资产负债率 |
二、已获利息倍数 |
三、速动比率 |
四、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
五、流动负债比率 |
六、带息负债比率 |
七、偿债能力的综合评价 |
(一) 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二) 主成份分析的结果与分析 |
第八章 农垦国有资产财务绩效综合评价 |
一、分析评价指标体系 |
二、因子分析法 |
(一) 数学模型 |
(二) 因子模型中公共因子、因子载荷和变量共同度的统计意义 |
(三) 因子载荷矩阵的估计方法 |
(四) 因子旋转 |
(五) 因子得分 |
三、因子分析结果 |
(一) 检验 |
(二) 因子个数的确定和命名 |
(三) 各垦区因子得分及排名 |
(四) 聚类分析 |
(五) 东、中、西部的差异分析 |
(六) 结论 |
第九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 资产与负债基本状况 |
(二) 财务效益状况方面 |
(三) 营运能力方面 |
(四) 偿债能力方面 |
(五) 运营效率综合评价 |
二、政策建议 |
(一) 建立农垦国有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强化国有资产管理 |
(二) 深化分离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减轻农垦企业的各种社会负担 |
(三) 建立农垦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机制,严格履行对农垦企业及其管理者的绩效考评 |
(四) 建立化解农垦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的制度,减轻农垦企业的债务负担 |
(五) 将目前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普及到农垦企业 |
(六) 增加部分与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统计指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
附件1 KMO检验值 |
附件2 公共因子方差协方差矩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国营江西蚕桑场经营管理的历史考察 ——兼论国营农场制度的路径依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与相关文献资料 |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屯垦是中国历史上恢复发展经济的重要路径 |
第一节 中国古近代历史上的屯田 |
第二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屯垦(1939-1948)——大生产运动和战时农场的建立 |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屯垦(1949-1966)——国营农场及其制度的建立 |
一、国营农场的初创时期(1949-1956) |
二、国营农场大规模发展时期(1957-1966) |
第四节 国营江西蚕桑场建立的简要经过 |
第二章 计划经济时代江西蚕桑场的经营管理 (1957-1989) |
第一节 垦殖场的初步格局——农桑为主工业为辅 |
一、蚕丝业的发展和经营效益分析 |
二、农业的生产组织和“围湖造田” |
第二节 垦殖场经营的转折——工商为主农业为辅 |
一、垦殖场经营管理转变的原因 |
二、工商业的发展概况 |
第三节 社会事业的兴办——政府职能的制度需求 |
一、教育事业 |
二、卫生医疗保健事业 |
三、其他社会事业 |
四、农场职工工资和劳保福利待遇 |
第四节 计划体制下农场的经营管理分析 |
一、江西蚕桑场行政隶属的变迁 |
二、江西蚕桑场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
三、江西蚕桑场经营管理效益分析 |
第三章 市场经济时代的经营管理(1990-至今) |
第一节 组建企业集团的路径选择 |
一、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区企合一的经营管理模式 |
二、企业集团经营管理效益分析 |
三、“企业之形、政府之实”的路径依赖 |
第二节 新开发区的设立和政府化的路径再选择 |
总结 |
一、国营农场的三种路径依赖 |
二、国营农场制度改革路径的评析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鸣谢 |
代后记——先母一周年祭 |
(6)稳步推进垦区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垦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
(一) 将企业所承担的行政性和社会公益性职能、机构、人员及相关资产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 |
(二) 将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及社区管理机构、人员、经费预算等在农场内部与生产经营职能分开。 |
(三) 将具备条件转化为经济实体的社会机构推向市场, 向社会开放, 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
(四) 在农场辖区内建立新的政府机构或政府派出机构, 负责农场辖区的社会管理, 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
(五) 撤场建政, 以新建立的县、乡 (镇) 政府机构取代农场, 行使政府职能。 |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进一步明确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思路和方式 |
(一) 充分认识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重要性 |
(二) 进一步明确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思路和主要方式 |
三、加强领导、周密部署, 积极稳妥地做好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各项工作 |
(一) 切实把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
(二) 认真做好分离移交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
(三) 大力加强与属地政府的沟通协调工作。 |
(四) 耐心细致地做好职工群众的思想工作。 |
(7)江西农垦税费改革的实践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西国有农垦场基本情况 |
二、江西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相关政策 |
三、税费改革政策落实后农工减负情况 |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1、国有农场资源条件不同, 造成分配的转移支付资金不均。 |
2、职工身份问题造成一些新的矛盾。 |
3、“两田制”标准问题造成职工种地的积极性不同。 |
4、社会负担剥离中的身份问题造成剥离难。 |
5、新进社保门槛高造成扩面难。 |
(9)广西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西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 |
(一) 改革的简单回顾 |
(二) 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
二、农垦管理体制的特殊性需要有新的改革思路 |
(一) 农垦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
(二) 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
三、广西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
(一) 建立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 |
1.完善垦区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
2.改革行政管理模式。 |
(二) 继续完善有关配套改革 |
(10)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1.1 农工商综合体 |
1.2.1.2 联合体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2.1 以形成规模经济和降低成本为标准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 |
1.2.2.2 高标准的选择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企业集团的核心 |
1.2.2.3 运用市场机制来组建和运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 |
1.2.2.4 政府在农业企业集团组建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2 企业集团化的基本理论 |
2.1 国有企业集团化的公共选择理论 |
2.1.1 企业集团化相关三群体的确定 |
2.1.2 集团化可选方案的展开与排序 |
2.1.3 期望状态的实现 |
2.2 当代西方规制理论 |
2.2.1 西方规制理论的由来 |
2.2.2 经济性规制理论的运用 |
2.2.2.1 存在自然垄断现象的行业 |
2.2.2.2 存在信息偏在的行业 |
2.3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
2.3.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类型 |
2.3.2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分配 |
2.3.2.1 分配模式 |
2.3.2.2 分配原则 |
2.3.3 分配保证体系 |
2.4 规模经济与企业集团 |
2.4.1 生产集中化与企业规模 |
2.4.2 规模经济与合理规模 |
2.4.3 规模扩大与企业重组 |
2.5 企业集团控制机制及模式 |
2.5.1 企业集团控制机制的理论界定 |
2.5.1.1 资本(产权)联结性 |
2.5.1.2 层级组织性 |
2.5.1.3 非法人性 |
2.5.2 设计企业集团控制机制的几种理论假说 |
2.5.2.1 基于现代管家理论的假说 |
2.5.2.2 基于代理理论的假说 |
2.5.2.3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环境不确定性”假说 |
2.5.3 现存企业集团控制机制模式的评析 |
2.5.3.1 集中型 |
2.5.3.2 分散型 |
2.5.3.3 相融型 |
2.6 本章小结 |
3 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3.1 韩国企业集团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
3.1.1 韩国企业集团的特点 |
3.1.1.1 规模庞大 |
3.1.1.2 家族控制与家族经营 |
3.1.1.3 经营领域多元化 |
3.1.2 韩国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3.1.3 韩国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 |
3.1.3.1 向大型化发展 |
3.1.3.2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
3.1.3.3 积极进行海外投资,发展跨国性企业集团 |
3.1.3.4 稳步向金融业发展 |
3.1.3.5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
3.2 日本企业集团股权结构与市场竞争 |
3.2.1 成本递减状况下的供求不平衡 |
3.2.2 日本企业集团股权结构与竞争 |
3.2.2.1 股权结构的变化 |
3.2.2.2 股权结构的特征 |
3.2.2.3 法人相互持股的股权结构对经营及竞争的影响 |
3.3 美、日企业集团成长历史及追求经济效率方式的比较 |
3.3.1 美、日企业集团创业历史的异同 |
3.3.1.1 美国企业集团的成长历史 |
3.3.1.2 日本企业集团的成长历史 |
3.3.2 美、日企业集团追求经济效率方式的异同 |
3.3.2.1 追求规模经济方式的美、日异同 |
3.3.2.2 多角化扩张的美、日异同 |
3.3.2.3 联结经济的美、日异同 |
3.3.2.4 速度经济的美、日异同 |
3.4 欧美企业集团之比较 |
3.4.1 欧美企业集团的共同点 |
3.4.2 美国股份制企业集团的利与弊 |
3.4.2.1 优势 |
3.4.2.2 缺陷 |
3.4.3 德国企业集团的利与弊 |
3.4.3.1 德国股份制企业集团模式优势 |
3.4.3.2 不足 |
3.5 国际经验与启示 |
3.5.1 国外企业集团发展现状及特点 |
3.5.1.1 大企业集团在世界国民经济与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
3.5.1.2 实施全球战略,以国际市场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
3.5.1.3 与银行融为一体的跨行业多角化经营 |
3.5.1.4 现代科技进步的带头羊 |
3.5.2 企业集团的地位与作用 |
3.5.2.1 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合理组织参与国内外的地域分工 |
3.5.2.2 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
3.5.2.3 树立区域形象,体现区域经济实力 |
3.5.2.4 促进科学进步 |
3.5.2.5 冲破贸易壁垒,实施跨国经营 |
3.5.3 国外企业集团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3.5.3.1 大企业集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 |
3.5.3.2 市场成长与政府推动是企业集团形成发展的两股基本力量 |
3.5.3.3 银行参与、跨行业多角化经营是企业集团发展的方向 |
3.5.3.4 实施全球战略和跨国经营是企业集团扩张的基本途径 |
3.6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垦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进程 |
4.1 实行财务包干,适时向所得税制过渡 |
4.2 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 |
4.3 大农场套家庭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 |
4.4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
4.5 改革企业领导体制,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
4.6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全方位推进企业制度创新 |
4.7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推进垦区管理体制改革 |
4.8 深化配套改革,建立和完善农垦社会保障体系 |
4.9 实行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
4.10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化发展现状 |
5.1 黑龙江垦区实现集团化的优势 |
5.1.1 基础雄厚 |
5.1.2 完成了企业体制改革,生产发展速度加快 |
5.1.3 科技投入高,产品种类多 |
5.1.4 非国有企业发展迅猛,效益好 |
5.1.5 有效保障集团发展,物流业发展迅速 |
5.1.6 企业职工全员实行社会养老保险 |
5.1.7 因企制宜,分类改制 |
5.2 黑龙江垦区集团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2.1 思想观念落后 |
5.2.2 技术落后 |
5.2.3 产品缺乏竞争力 |
5.2.4 风险管理不完善 |
5.2.5 依赖国家意识尚存 |
5.2.6 体制改革难突破 |
5.2.7 利益格局尚待完善 |
5.2.8 政策环境欠宽松 |
5.3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化发展选择 |
6.1 黑龙江垦区产业链延伸、联结的条件分析 |
6.1.1 产业链延伸和联结的有利条件 |
6.1.1.1 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
6.1.1.2 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 |
6.1.1.3 垦区上下认识趋于统一 |
6.1.1.4 具有初步的实践经验 |
6.1.1.5 已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政策 |
6.1.2 产业链延伸和联结的不利条件 |
6.1.2.1 认识障碍 |
6.1.2.2 负担障碍 |
6.1.2.3 环境障碍 |
6.1.2.4 体制障碍 |
6.2 垦区产业链延伸和联结的思路与步骤 |
6.2.1 垦区产业链延伸和联结的基本思路 |
6.2.2 垦区产业链延伸和联结步骤 |
6.3 黑龙江农垦企业集团化发展的条件 |
6.3.1 黑龙江农垦企业具备了加快集团化的客观基础 |
6.3.1.1 黑龙江农垦农工商一体化的较长实践为发展企业集团积累了经验 |
6.3.1.2 黑龙江农垦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并创造了自己的名牌 |
6.3.1.3 外部环境日益改善 |
6.3.2 农垦企业集团亟需新模式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6.3.2.1 企业集团仍带有浓厚的行政化倾向 |
6.3.2.2 企业集团组建不规范 |
6.3.2.3 内部管理不完善 |
6.3.2.4 没有体现农垦特色 |
6.4 黑龙江农垦企业集团发展模式 |
6.4.1 农垦企业集团目标模式的基本要求 |
6.4.2 农垦企业集团目标模式的设立原则 |
6.4.3 农垦企业集团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
6.4.3.1 发展战略 |
6.4.3.2 集团的组织管理体制 |
6.5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管理体制分析 |
7.1 大型企业集团通常采用的组织结构 |
7.1.1 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和决定因素 |
7.1.1.1 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 |
7.1.1.2 决定组织结构的因素 |
7.1.2 混合型的组织结构与企业集团的形式 |
7.1.2.1 第一种混合结构 |
7.1.2.2 第二种混合结构 |
7.1.2.3 管理层级的增加和高耸结构的形成:超事业部的出现 |
7.1.2.4 子公司越来越强的独立性:从控股到分拆 |
7.1.3 职能与服务部门 |
7.1.3.1 母公司是否需要职能与服务部门 |
7.1.3.2 特例——以子公司形式出现的职能与服务部门 |
7.1.4 混合结构的演化 |
7.2 大型企业集团的管理控制 |
7.2.1 管理控制的类型 |
7.2.1.1 管理控制在大型企业集团管理体制中具有核心地位 |
7.2.1.2 管理控制的三种类型与组织结构的匹配 |
7.2.1.3 母公司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覆盖到子公司 |
7.2.2 业绩指标、业绩考核与奖惩是管理控制的主要手段 |
7.2.2.1 业绩指标 |
7.2.2.2 管理控制会计和管理审计在业绩衡量中的作用 |
7.2.2.3 预算控制与财务控制 |
7.2.3 管理控制的程式化:责任中心 |
7.2.3.1 责任中心的概念和责任中心的分类 |
7.2.3.2 责任中心同组织结构的匹配 |
7.2.3.3 对责任中心授权的难题:失去控制或因授权不足导致激励不足. |
7.2.3.4 上一层级与责任中心的不完全合约及责任中心的非完全权利:非程式化 |
7.2.3.5 母公司以正式的合约来控制子公司和对子公司进行实质性审查 |
7.2.3.6 非程式化决策和授权程度的调整:非程式化决策使之不断适应形势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行为 |
7.2.3.7 避免过度的和错位的责任中心化:非责任中心和成本中心很重要 |
7.3 与管理控制相关的公司治理 |
7.3.1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对子公司通过公司治理来实现管理控制 |
7.3.1.1 子公司对债全人和少数股东独立负责 |
7.3.1.2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在股东会中的投票权和在董事会中的席位. |
7.3.2 母子公司之间的自我交易、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 |
7.3.2.1 管理控制中的自我交易和利益转移 |
7.3.2.2 公司治理机制处理自我交易 |
7.3.2.3 公司执行人员的犯罪与公司提起诉讼 |
7.3.2.4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管理分局或农场的公司)的管理控制与“公平性原则”和“业务判断原则” |
7.4 对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管理体制的探索 |
7.4.1 重建业务流程和学习型、反应型组织 |
7.4.1.1 业务流程再造和 ERP、CRM |
7.4.1.2 大企业内部的小企业化:北大荒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 |
7.4.1.3 内部企业家的形成: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 |
7.4.2 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以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
7.5 本章小结 |
8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管理评价体系 |
8.1 企业集团社会效益评价 |
8.1.1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
8.1.2 社会效益评价的重要性 |
8.1.2.1 现实社会效益的可能性 |
8.1.2.2 现实社会效益的必要性 |
8.2 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 |
8.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8.2.1.1 成长性指标 |
8.2.1.2 收益性指标 |
8.2.1.3 流动性指标 |
8.2.1.4 稳定性指标 |
8.2.2 评价方法 |
8.2.3 评价实例 |
8.3 企业集团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
8.3.1 建立企业集团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8.3.1.1 整体性原则 |
8.3.1.2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 |
8.3.1.3 可比性原则 |
8.3.1.4 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
8.3.2 集团综合实力评价工作程序 |
8.3.2.1 选择确定一个3 层次的评价指标构架 |
8.3.2.2 在调研的基础上给集团评分 |
8.3.3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8.3.3.1 产品市场开拓能力 Y1 |
8.3.3.2 科技创新能力 Y2 |
8.3.3.3 资本运作能力 Y3 |
8.3.3.4 管理能力 Y4 |
8.3.3.5 集团凝聚力 Y5 |
8.3.3.6 集团的协调发展能力 Y6 |
8.3.4 应用案例 |
8.4 本章小结 |
9 黑龙江垦区北大荒集团企业集团风险分析 |
9.1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债务风险 |
9.1.1 黑龙江垦区债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
9.1.1.1 经营风险 |
9.1.1.2 体制改革 |
9.1.1.3 政策支付及社会负担 |
9.1.1.4 自然灾害 |
9.1.2 黑龙江垦区财政或有债务风险发展趋势 |
9.1.2.1 直接显性风险项目预测 |
9.1.2.2 直接隐性债务风险预测 |
9.1.2.3 财政或有显性债务风险 |
9.1.2.4 债务风险预测与企业未来发展密切相关 |
9.1.2.5 自然灾害发生规律 |
9.2 企业集团的外部风险分析 |
9.2.1 企业联合中的反垄断风险 |
9.2.2 国际化经营中的“国有化”风险 |
9.2.3 新闻媒体引起的风险 |
9.2.4 社区引起的风险 |
9.3 建立企业集团预警系统的构想 |
9.3.1 企业集团预警系统的设计思想 |
9.3.2 企业集团预警系统的结构 |
9.4 企业集团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
9.4.1 财务危机预警的实质是财务管理 |
9.4.2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
9.4.3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构成 |
9.4.3.1 核心业务资产销售率 |
9.4.3.2 经营性资产收益率 |
9.4.3.3 已获利息倍数 |
9.4.3.4 销售营业现金流入比率 |
9.4.3.5 非付现成本占营业现金净流量比率 |
9.4.3.6 资金安全率与安全边际率 |
9.4.4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有机构成 |
9.5 本章小结 |
10 通过资本运营壮大企业集团 |
10.1 企业集团的资本运作 |
10.1.1 企业集团资本经营的含义 |
10.1.1.1 企业资本经营的涵义 |
10.1.1.2 企业集团资本经营特点 |
10.1.2 企业集团资本经营的财务属性 |
10.1.2.1 集团资本经营属财务经济活动的范畴 |
10.1.2.2 资本市场上现代财务的职能就是运营资本的功能 |
10.1.2.3 资本结构理论和资产组合理论是现代财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10.2 资本运营是搞活农垦企业的根本途径 |
10.2.1 企业改制中积聚资本 |
10.2.2 兼并联合中优化资本 |
10.2.3 裂变聚合中重组资本 |
10.2.4 内引外联中扩张资本 |
10.2.5 技术改造中引爆资本 |
10.2.6 拍卖破产中活化资本 |
10.3 通过资本运营组建北大荒企业集团 |
10.3.1 资本运营是建立企业集团的必由之路 |
10.3.1.1 母公司自身的资本运营 |
10.3.1.2 母公司与其它企业之间的资本运营 |
10.3.2 通过资本运营组建企业集团的现实意义 |
10.4 实行资本运营构建绿色产业集团(案例分析) |
10.4.1 实行资本运营的指导思想与宗旨 |
10.4.2 实行资本运营的条件 |
10.4.3 实施资本运营的目的 |
10.4.4 资本运营的实施 |
10.5 本章小结 |
11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发展对策 |
11.1 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 |
11.2 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体制和运营机制的创新 |
11.2.1 充分认识现代企业制度的优越性 |
11.2.2 推进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 |
11.2.3 推进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 |
11.2.4 推进以建立“三能”机制为核心的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 |
11.3 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
11.3.1 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11.3.2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
11.3.3 抓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建设 |
11.4 坚持产业化经营方向,实现基地建设创新 |
11.4.1 坚持市场标准,抓好优质产品生产 |
11.4.2 龙头企业要指导、反哺和联接好原料基地 |
11.5 推进市场体系建设,以大流通带动大发展 |
11.5.1 市场网络建设 |
11.5.2 抓好物流管理 |
11.5.3 发展电子商务 |
11.6 加快国际合作步伐,实现对外开放创新 |
11.7 完善评价体系,保持企业集团高效运营 |
11.8 注重垦区产业链延伸和联结,保障企业集团健康发展 |
11.8.1 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
11.8.2 突破常规推进的限制,确立主导发展战略 |
11.8.3 突破部门利益的刚性,发展新的利益结构 |
11.8.4 突破组织僵化的壁垒,构建有效的组织体系 |
11.8.5 突破旧有方法的影响,采取多种有效手段 |
11.8.6 突破谨小慎微的桎梏,大胆试验勇于创新 |
11.8.7 突破人才短缺的制约,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
11.8.8 突破计划体制的禁锢,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
11.8.9 建立垦区产业链延伸和联结的政策体系 |
11.9 加快农垦企业集团向目标模式发展 |
11.9.1 加快农垦管理体制改革 |
11.9.2 剥离社会职能 |
11.9.3 扶持核心企业的发展壮大 |
11.10 完善内部银行管理,积极支持企业集团发展 |
11.10.1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确定内涵型资金管理目标 |
11.10.2 合理的定位,充分发挥内部银行的职能和作用 |
11.10.3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规范内部银行的操作 |
11.10.4 实现资金网络化管理 |
11.10.5 提高理财主体的业务素质 |
11.11 本章小结 |
1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四、减轻农垦企业负担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南农垦橡胶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雷育成. 海南大学, 2012(12)
- [2]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是农垦系统改革的方向[J]. 韩俊,伍振军. 经济纵横, 2012(02)
- [3]江西国有农垦场公共产品供给困境与对策研究[D]. 唐衍松. 南昌大学, 2011(06)
- [4]农垦国有资产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 明星.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5]国营江西蚕桑场经营管理的历史考察 ——兼论国营农场制度的路径依赖[D]. 缪润华. 苏州大学, 2010(02)
- [6]稳步推进垦区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J]. 彭剑良. 中国农垦, 2010(03)
- [7]江西农垦税费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 侯朝蓉,陈志宏. 中国农垦, 2008(11)
- [8]河西走廊地区农垦企业的地域发展特征与问题诊断[J]. 马永欢,董朝阳,周立华,王正文,马章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2)
- [9]广西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 钟文干. 学术论坛, 2005(10)
- [10]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化发展研究[D]. 傅国文. 东北农业大学,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