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控生产条件下不同饲料储存方式的比较

受控生产条件下不同饲料储存方式的比较

一、在控制生产条件下不同饲料贮藏方法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占刘欢[1](2021)在《杨梅果实降血糖活性物质稳定性及制备工艺放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杨梅(Morella rubra Sieb.et Zucc.)富含花青苷和黄酮醇等活性物质,前期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具有降血糖活性,而直接食用杨梅果实对血糖调节是否有影响仍有待研究。杨梅主要成熟于5月到7月,季节性强,冷冻干燥能有效延长保质期,但杨梅冻干粉中降血糖活性物质稳定性研究未见报道。此外,有关杨梅提取物中降血糖活性物质的制备工艺亟需放大,对开发杨梅相关产品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杨梅果实为材料,评价了果实冻干粉对KK-Ay糖尿病小鼠及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肥胖小鼠的降糖降脂活性,对降血糖主效物质进行了稳定性研究,并开展了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Cyanidin-3-O-glucoside,C3G)制备工艺放大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KK-Ay糖尿病小鼠,对‘荸荠’果实冻干粉进行降血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饲喂杨梅冻干粉(9周)可缓解糖尿病小鼠“多食、多饮、多尿”症状,且具有显着降低随机血糖和血脂的效果。以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小鼠为模型,发现饲喂杨梅冻干粉(19周)可有效缓解小鼠随机血糖及空腹血糖升高的症状,且能显着减少肝脏脂滴数量,抑制白色脂肪细胞膨大。2、对‘荸荠’和‘东魁’果实冻干粉开展室温避光贮藏实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发现C3G含量会随贮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荸荠’冻干粉中C3G初始含量为5.77 mg/g DW,12个月后含量变为4.86 mg/g DW;‘东魁’冻干粉中初始含量为1.70 mg/g DW,12个月为1.46 mg/g DW。然而,总体而言,室温贮藏12个月的‘荸荠’和‘东魁’冻干粉,其C3G损失率较小,黄酮醇含量变化不大;ABTS、DPPH以及FARD抗氧化活性较初始值均无显着性差异。3、采用大孔树脂和高速逆流色谱(HSCCC)技术,建立了从果实冻干粉中制备去糖后粗提物和高纯度C3G单体的放大工艺。经过一步D101大孔树脂纯化后,杨梅粗提物中花青苷纯度从0.56%提高到25.02%。后续经HSCCC两相溶剂体系甲基叔丁基醚:正丁醇:乙腈:水:三氟乙酸(2:2:1:5:0.01,v/v)进一步纯化得到的花青苷单体纯度高达98%以上。工艺放大时,等比例放大柱体积及上样量,所得粗提物也成比例增加,重复性良好。花青苷和黄酮醇定性定量分析、抗氧化以及α-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工艺放大过程中不同批次间所得粗提物的主要活性物质种类与含量、抗氧化活性以及α-葡萄糖苷酶活性均无显着差异,说明该放大工艺稳定且可行。本研究结果表明饲喂杨梅冻干粉不会提高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且可显着改善糖尿病小鼠随机血糖、口服糖耐量(OGTT)、总甘油三酯等糖脂代谢相关指标。对杨梅果实活性物质的稳定性及制备工艺放大研究可为杨梅果实降血糖产品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撒多文[2](2021)在《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营养品质变化特征与真菌群落结构研究》文中提出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在畜牧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盐碱地发展苜蓿产业符合国家草牧业发展战略,由于缺乏系统的盐碱地苜蓿加工理论和技术,生产的苜蓿产品难以满足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因此,开展盐碱地苜蓿加工理论研究十分必要。论文以轻度(LS,含盐量1.66‰,碱化度2.60%)、中度(MS,含盐量2.33‰,碱化度3.09%)、重度(HS,含盐量4.33‰,碱化度8.02%)盐碱地和非盐碱地(CK,含盐量0.91‰,碱化度1.74%)种植的“中苜3号”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对盐碱地现蕾期紫花苜蓿茎叶结构、生理特征、营养品质、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和干燥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影响盐碱地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关键因子,为盐碱地紫花苜蓿加工调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土壤盐碱化可导致紫花苜蓿叶片上表皮蜡质层和茎皮层增厚,不利于苜蓿水分散失。轻度盐碱地能够显着提高紫花苜蓿呼吸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P<0.05),中度、重度盐碱地对紫花苜蓿蒸腾速率(Tr)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干燥过程中(0~34h),盐碱地紫花苜蓿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呈下降趋势;32 h蒸腾作用停止,在34 h时气孔关闭;盐碱化程度越高,紫花苜蓿干燥速率、呼吸速率、Tr越低。(2)土壤盐碱化可影响紫花苜蓿生长过程中营养物质的积累,粗蛋白(CP)比对照平均增加了0.40%,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比对照平均降低了0.53%、1.24%,重度盐碱地紫花苜蓿CP含量为20.67%,相对饲用价值(RFV)为146.00,其营养品质高于轻度和中度盐碱地。干燥过程中(0~34h),盐碱化程度、干燥时间及两因素的互作效应对紫花苜蓿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差异极显着(P<0.01),干燥到34 h,轻度盐碱地紫花苜蓿营养品质最高,CP含量为22.00%,RFV为157.67。(3)盐碱地苜蓿真菌群落隶属于3个真菌门345个真菌属,隐球菌属(Cryptococcus)、链格孢属(Alternaria)为优势菌群,链格孢属具有一定的耐盐碱性。干燥过程中(0~34h),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属的丰度值减小,多样性降低;霉变风险由低到高顺序为:中度盐碱地<轻度盐碱地<重度盐碱地。(4)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在干燥过程中(0~34 h),盐碱地紫花苜蓿茎叶结构、呼吸作用及真菌群落结构变化对其营养品质影响较大,关键因子为叶片气孔面积、含水量(MC)、气孔导度(Gs),汉纳酵母属(Hannaella)及链格孢属。

彭健斌[3](2021)在《发酵羊肉脯工艺优化及货架期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羊肉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优质肉类,肉质鲜美,易于消化吸收,具有良好的营养品质和保健功能,广受消费者的青睐。但目前市面上羊肉深加工制品较少,且相关的研究开发滞后问题日愈凸显。不适的羊肉膻味难以去除,以及羊肉制品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都严重限制羊肉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将羊肉利用发酵技术制作成肉脯,不仅能改善肉脯风味和质地,延长货架期,还可有效去除羊肉膻味,开发出一种新型发酵羊肉脯产品,丰富羊肉制品的种类。本文以发酵羊肉脯为研究对象,探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carnosus)和戊糖片球菌(Pedicoccus pentosaceus)的发酵特性及应用于羊肉发酵的可行性,确定混菌发酵剂的最佳组合,进一步优化羊肉脯的发酵工艺,并通过加速货架期试验考察发酵羊肉脯贮藏品质变化,结合化学动力学方程以建立其货架期预测模型,加以验证。(1)选取植物乳杆菌、肉葡萄球菌和戊糖片球菌研究其发酵特性,结果表明:三株菌种在培养16~18 h后进入生长稳定期,均具有一定的产酸能力,能耐受6%食盐溶液和150mg/L亚硝酸盐溶液;除植物乳杆菌无脂肪酶活性,其他两株菌具有蛋白质和脂肪分解能力,其对膻味脂肪酸的降解率可达60%~80%;各菌均能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且菌种间无拮抗作用,对羊肉制品的风味和形态无其他不良发酵特性;活菌计数结果均为109 CFU/m L,三菌基本符合发酵羊肉制品的发酵剂要求,可应用于发酵羊肉制品的生产。(2)利用单一菌种和复配菌种的不同发酵剂组合生产发酵羊肉脯,并比较其品质的差异。与未发酵的羊肉脯相比,羊肉脯经7组发酵剂发酵后,其水分活度、水分含量、p H降低,L*和a*增加,剪切力、硬度和咀嚼性减小,膻味脂肪酸含量显着降低,挥发性风味物质数量和醛类含量明显增多。发酵可以改善羊肉脯的感官品质和安全性,其中混菌发酵对品质的改善效果优于单菌发酵。综合来看,植物乳杆菌、肉葡萄球菌和戊糖片球菌(1:1:1)混合发酵制成的羊肉脯各项指标较好且感官评分最高,可确定其为最佳发酵剂组合。(3)以发酵羊肉脯的感官评分和剪切力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羊肉脯的发酵工艺,确定最佳的发酵工艺为:发酵剂菌种配比1:1:2(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肉糖葡萄球菌),发酵剂接种量2.2×107 CFU/g,发酵温度26℃,发酵时间38 h。在此工艺条件下,发酵羊肉脯的剪切力和感官评分别为4989.13和92.2分,相对误差分别为1.05%和1.98%。将以发酵工艺和传统工艺制作的羊肉脯进行比较,发现发酵羊肉脯的营养、感官和质构等各项指标均得到显着改善。(4)根据加速货架期试验结果,发酵羊肉脯在40℃、50℃、60℃下的货架期分别为140 d、112 d和84 d。发酵羊肉脯随贮藏时间的增加,其p H值先减后增,色度值(L*、a*、b*)不断减小,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量和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不断增加,且温度升高会加快品质指标变化速率。Pe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TBA值和TVB-N含量是预测货架期的关键指标。利用一级化学动力学方程和Arrhenius方程构建货架期模型,经误差分析和预测能力对比发现,基于TBA值建立的货架期预测模型更适用于预测发酵羊肉脯的货架期,误差在10%以内,以其预测25℃下发酵羊肉脯的货架期为233 d。

李贺海[4](2021)在《贝莱斯芽孢杆菌JT3-2和植物乳杆菌FBL-3a的高密度培养和菌剂制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畜牧业绿色健康养殖的需求下,益生菌作为“减抗和替抗”的主要方法之一备受关注。然而,益生菌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面临单位发酵活菌数量低和菌剂货架期短等问题。该研究以新分离贝莱斯芽孢杆菌JT3-2和植物乳杆菌FBL-3a为研究对象,研究其高密度培养和菌粉制备工艺,为今后其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其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管家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以及特异性PCR对新分离的六株芽孢杆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以gyr B基因构建的单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6株菌与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归于同一分支,特异性PCR结果也证实它们均属于贝莱斯芽孢杆菌。2.利用单因素、Plackett-Burman和Box-behnken设计对贝莱斯芽孢杆菌JT3-2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利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其菌剂。结果表明,JT3-2利用优化培养基在发酵罐中30℃培养73 h的活菌数达14.8×109 CFU/m L,芽孢率大于90%;在优化培养后JT3-2对一些致病菌的抑菌作用显着增强;对照组和保护剂组菌粉的冻干存活率分别为89.8%和96.3%;保护剂组菌粉在模拟胃液中处理160 min后的存活率为97.16%,在模拟肠液中处理3 h的存活率为93.32%;37℃条件下储存76 d,对照组和保护剂组菌粉的存活率分别为95.42%和97.04%。综上所述,实现了贝莱斯芽孢杆菌JT3-2的高密度培养;菌粉的冻干效果好;在模拟胃、肠液中表现出良好的抗逆性;在不同温度下储存时,保护剂对JT3-2具有良的保护效果。3.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FBL-3a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对包被后再发酵的培养方式进行了探索,利用微胶囊技术制备抗逆性强和货架期长的菌剂。结果表明,FBL-3a在优化后的培养基中静置培养12 h的活菌数为15.1×109 CFU/m L,在发酵罐中培养12 h的活菌数为26.7×109 CFU/m L;利用包被后再发酵的方法培养12 h时,胶囊液的活菌数为9.50×1010 CFU/m L,湿胶囊的活菌数为1.09×1012 CFU/g,显着地提高了培养基的利用效率。通过挤压法和乳化法制备的海藻酸钠-壳聚糖胶囊有一定的缓释能力,能够抵抗胃液和肠液的不利影响;相对于乳化法,挤压法制备的胶囊更有利于将菌体护送至肠道末端;胶囊制备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会对菌体在冻干过程和货架期内的存活产生不利影响。

李春玲[5](2021)在《淡豆豉炮制中黄曲霉毒素B1的产毒菌和拮抗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检测淡豆豉自然炮制中不同时间点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含量、筛选鉴定和定量产AFT菌(简称产毒菌)并测定其产毒能力,考察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拮抗菌的拮抗能力,初步分析产毒菌和拮抗菌在AFB1消长中的作用,为探讨淡豆豉炮制中黄曲霉毒素消长机制奠定基础,并为淡豆豉或其它发酵中药和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一、淡豆豉自然炮制中AFT含量测定1、淡豆豉自然发酵炮制:本实验室前期按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已建立规范的淡豆豉炮制工艺,本研究按此工艺制备淡豆豉,获取淡豆豉不同炮制时间点的样本和成品淡豆豉。2、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测定淡豆豉不同炮制时间点样本中AFT的含量。二、淡豆豉自然炮制中产毒菌的筛选、鉴定、定量和产毒能力1、淡豆豉自然炮制中产毒菌的筛选和鉴定(1)产毒菌的筛选和菌落计数:根据AFT在紫外光照射下可发生蓝紫色或绿色荧光的原理,筛选分离出产生蓝紫色或绿色荧光的微生物并进行菌落计数。将产荧光菌初步定义为产毒菌。(2)产毒菌的初步鉴定:通过肉眼观察菌落形态和显微镜观察镜下形态结构初步鉴定产毒菌。(3)产毒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提取各产毒菌的DNA,应用18Sr DNA序列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分析,查找模板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对产毒菌进行鉴定。2、产毒菌的产毒能力考察应用UPLC–MS/MS法测定产毒菌发酵液中AFT含量,比较它们产AFT的能力。三、考察淡豆豉炮制中AFB1拮抗菌的拮抗能力(本实验室前期从淡豆豉炮制中分离鉴定出已报道能抑制AFT产生的5株有益菌(简称拮抗菌)如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JX2)、鲑色锁掷酵母菌(Sporidiobolus salmonicolor,EJ1)、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FC2)、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BR5)、鸟肠球菌(Enterococcus avium,9R2),分别考察这5株菌抑制产毒菌生长和降解AFB1的的拮抗能力)1、5株待测菌对产AFT黄曲霉标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平板对峙法检测待测菌对产AFT黄曲霉生长的影响:取待测菌的种子液分别接种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等距的四端,在平皿中央接种黄曲霉标准株孢子悬浮液,以只接种黄曲霉标准株孢子悬浮液的平皿作对照,常规真菌培养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测定各平皿中黄曲霉标准株的菌落直径,计算抑菌率。抑菌率=(对照组黄曲霉菌落直径-实验组黄曲霉菌落直径)/对照组黄曲霉菌落直径×100%。2、5株待测菌发酵上清液对产AFT黄曲霉标准株生长的影响取各待测菌的发酵上清液分别PDA培养基混匀倒入平皿中,以未加发酵上清液的PDA培养皿作为对照组,待凝固后于平皿中央接种等量的产AFT黄曲霉标准株孢子悬浮液,常规真菌培养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测定各平皿中黄曲霉标准株的菌落直径,计算抑菌率。抑菌率=(对照组黄曲霉菌落直径-实验组黄曲霉菌落直径)/对照组黄曲霉菌落直径×100%。3、5株待测菌对AFB1的降解能力在培养液中分别接种5株待测菌与相同浓度AFB1标准品进行摇床培养(以只加相同浓度AFB1标准品、未接种待测菌的培养液作对照),摇床培养一定时间后,离心,取上清液,用UPLC–MS/MS检测上清液中的AFB1含量。AFB1降解率(%)=(对照组AFB1含量-试验组AFB1含量)/对照组AFB1含量×100%。结果一、淡豆豉炮制和取样淡豆豉炮制过程中每3天取样一次,“黄衣上遍”阶段分别为记为发酵0天、发酵3天、发酵6天,“再闷”阶段分别记为再闷3天、再闷6天、再闷9天、再闷12天、再闷15天和蒸后成品,编号分别为F0、F3、F6、Z3、Z6、Z9、Z12、Z15和Z蒸。二、淡豆豉自然炮制中不同时间点4种AFT(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含量测定结果使用UPLC–MS/MS法测定4种AFT含量,方法学考察良好,表明此方法适合于淡豆豉中的AFT含量测定;测定结果表明AFT的含量在淡豆豉自然炮制过程中呈动态变化。1、建立了淡豆豉中4种AFT含量测定的UPLC–MS/MS方法样品处理和免疫吸附前处理请加上去使用超声提取法提取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以及使用免疫亲和柱对样品进行净化。(1)线性关系考察:以各浓度(ng/m L)标准品为横坐标x,对应的峰面积为纵坐标y,计算得出AFB1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402087x+7996.2,r=0.9998;AFB2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58257x+1241.8,r=0.9997;AFG1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331396x-6075.6,r=0.9999;AFG2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29342x+92.996,r=0.9998。表明标准品浓度在0.05–20 ng/m L之间线性关系良好。(2)重复性考察:AFB1、AFB2、AFG1、AFG2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n=6)分别为0.40%,0.43%,0.93%,0.49%,表明重复性良好(3)精密度考察:AFB1、AFB2、AFG1、AFG2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n=6)分别为0.67%,2.01%,0.77%,2.59%,说明精密度良好。(4)加样回收率考察:AFB1、AFG1加入量为5 ng/g,AFB2、AFG2加入量为1.25 ng/g时,AFB1、AFB2、AFG1、AFG2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5%,99.5%,98.2%,99.2%,RSD分别为2.32%,2.70%,0.5%,2.64%(n=6);AFB1、AFG1加入量为1.16 ng/g,AFB2、AFG2加入量为0.29 ng/g时,AFB1、AFB2、AFG1、AFG2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94%,92%,90.6%,RSD分别为2.24%,1.33%,1.83%,1.56%(n=6),表明回收率良好。2、4种AFT含量测定:淡豆豉自然炮制过程中各样本AFT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发酵第3天开始逐渐上升,到再闷第6天达到最高值,为6.95μg/kg,之后开始下降,在再闷第9天下降至1.2μg/kg,再闷第12天后各样本的AFT含量均为0。三、淡豆豉自然炮制中产毒菌的筛选、鉴定、定量和产AFT能力筛选出15株产毒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黄曲霉和溜曲霉;对产毒菌进行菌落计数,结果显示淡豆豉炮制过程中产AFT菌数量呈动态变化,在发酵第6天达到最大值;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各产毒菌的产毒能力较弱(小于5ng/m L),远低于黄曲霉标准株的产毒能力(654.90 ng/m L),并且15株产毒菌的产AFT能力各不相同。1、产毒菌的筛选与菌落计数:根据AFT在紫外光照射下可发生蓝紫色或绿色荧光的原理,筛选分离出产生蓝紫色的微生物共15株,分别为黄曲霉和溜曲霉。产毒菌菌落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发酵第3天开始逐渐上升,到发酵第6天菌落数最多,为1x106.30CFU/g,之后开始减少,从再闷第9天开始没有检测到产荧光反应微生物。2、产毒菌的鉴定(1)传统微生物学方法鉴定:对筛选到产毒菌进行平板培养,肉眼和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结构,初步鉴定为黄曲霉与溜曲霉。(2)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对产毒菌进行鉴定,鉴定结果:F6–1d、F6–2d、F6–3d、F6–4d、F6–5d、F6–6d(为发酵第6天样本中筛选到的产生荧光反应的菌株)、F3d(发酵第3天筛选到的产生荧光反应菌株)、Z6d(为再闷第6天筛选到的产荧光反应菌株)、Z3–5d、Z3–2d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Z3–1d、Z3–3d、Z3–4d、Z3–6d、Z3–7d(为再闷第3天筛选到的产荧光反应菌株)为溜曲霉(Aspergillus tamarii)。3、各产毒菌株的产毒能力(1)建立了发酵液中AFT含量测定的UPLC–MS/MS检测方法线性关系考察:以各浓度(ng/m L)标准品为横坐标x,对应的峰面积为纵坐标y,AFB1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402087x+7996.2,r=0.9998;AFB2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58257x+1241.8,r=0.9997;AFG1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331396x-6075.6,r=0.9999;AFG2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29342x+92.996,r=0.9998。重复性考察:AFB1、AFB2、AFG1、AFG2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分别为2.08%、3.50%、1.18%、1.66%(n=6),表明重复性良好。加样回收率考察:AFB1、AFG1加入量为5 ng/m L,AFB2、AFG2加入量为1.5 ng/m L时,AFB1、AFB2、AFG1、AFG2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4.53%、92.53%、94.87%,91.47%,RSD分别为1.01%,1.80%,1.60%,2.20%(n=3);AFB1、AFG1加入量为2 ng/m L,AFB2、AFG2加入量为0.6 ng/m L时,AFB1、AFB2、AFG1、AFG2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2.83%、93.33%、92.83%、92.0%,RSD分别为1.12%、2.47%、1.89%、2.17%(n=3),表明回收率良好。(2)产毒菌发酵液中AFT含量测定采用UPLC–MS/MS法检测产荧光现象微生物在发酵液中AFT的含量,结果显示,15株产荧光反应的微生物中有5株不产生AFT,10株产生AFT,AFT含量在2.0–4.10 ng/m L之间。四、淡豆豉炮制中AFB1拮抗菌的拮抗能力本实验室前期从淡豆豉炮制中分离鉴定出文献已报道能抑制AFT产生的5株菌(简称拮抗菌)如枯草芽孢杆菌(JX2)、鲑色锁掷酵母菌(EJ1)、黑曲霉菌(JC2)、屎肠球菌(BR5)、鸟肠球菌(9R2),考察这5株AFB1拮抗菌的拮抗能力。结果显示这5株菌对产AFT黄曲霉标准株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鲑色锁掷酵母菌的抑制作用最强;鲑色锁掷酵母菌对AFB1的降解作用最强。1、5株待测菌种子液对产毒黄曲霉标准株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5株菌种子培养液对产毒黄曲霉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鲑色锁掷酵母菌对黄曲霉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达64.29%,屎肠球菌、鸟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对黄曲霉生长的抑制率均在30%左右。2、5株待测菌发酵上清液对产毒黄曲霉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5株待测菌发酵上清液对产毒黄曲霉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屎肠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29.63%。3、5株待测菌对AFB1的降解作用:结果显示5株菌发酵菌液均对AFB1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其中鲑色锁掷酵母菌对AFB1的降解作用最强,达43.65%,黑曲霉菌的降解作用最弱。结论1、建立了UPLC–MS/MS法测定淡豆豉中AFT含量,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淡豆豉炮制过程中AFT含量呈动态变化,进一步证实了淡豆豉“再闷”的重要性和“再闷”时间的合理性,2、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存在产AFT的曲霉菌,为黄曲霉和溜曲霉,黄曲霉占大多数。产AFT菌呈动态变化,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3、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存在抑制产AFT的产毒菌生长和降解AFB1的拮抗菌。4、淡豆豉炮制过程中产AFT菌和拮抗菌相互作用,交替更迭,导致淡豆豉炮制过程中AFT呈动态变化,炮制至再闷后期和淡豆豉成品不含AFT,为揭示淡豆豉炮制中黄曲霉毒素消长机制奠定基础,并为淡豆豉黄曲霉毒素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孙婷婷[6](2021)在《水溶性辣椒红素的制备和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辣椒红素是从红辣椒中提取的一类共轭多烯烃含氧衍生物类天然色素,具有色价高、安全无毒、着色能力强等优点。辣椒红素被多种国际国内组织认定为无限制性使用的天然食品添加剂,被我国列为天然色素的重点发展对象,在食品工业、仿真食品、化妆品、药品、饲料等方面均有广泛的用途。但辣椒红素的水溶性极差,生物利用率低,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改良以提高辣椒红素的水溶性以及生物利用度。本实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色素的色价为指标,优化水溶性辣椒红素产品的制备工艺。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实验对制备时所需的丙三醇的添加量、皂化后的辣椒红素添加量、载体的浓度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丙三醇的添加量为66%,水的添加量为34%,皂化后的辣椒红素添加量为0.065 g/m L,载体的浓度为1.6%,最终测得的产品的色价为73.71。(2)制备所得的水溶性辣椒红素产品的色价为73.71;粒径为187 nm;外观呈现辣椒红素特有的红色且红色分布均匀;离心后无色素上浮现象发生,能够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显微观测中看到液滴分布较为均匀,分散度较高;长时间放置外观无分层现象发生。(3)水溶性辣椒红素产品稳定性良好,在100℃的条件下加热1.5 h色素保存率为78.82%;耐酸性强,碱性环境下辣椒红素降解加快;Ca2+、Na+、Mg2+、K+对产品的影响较小,Zn2+对产品以及色素原液均无明显的破坏作用,但产品对Fe2+、Fe3+、Cu2+较敏感;具有一定程度的耐光性。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产品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在胃液反应阶段,制备样品的粒径由185 nm增长到375 nm,外观有轻微的聚结现象发生,经过2 h的胃部消化后,粒径虽然稍有增加但依然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在小肠的消化过程中已经能明显的看到絮凝现象,粒径明显增大,色素保存率下降显着。(4)水溶性辣椒红素产品的抗氧化活性评价。辣椒红素具有抗氧化的性质,对DPPH和ABTS自由基具有显着的清除率,水溶性辣椒红素产品的DPPH清除率高于脂溶性色素38.62%;ABTS自由基清除率高于脂溶性色素35.44%。

邹超[7](2020)在《海藻酸钠-花色苷自组装颗粒制备及改善小鼠食物过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肠道屏障功能障碍易导致食物过敏的发生,因此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是防治食物过敏的有效策略。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C3G)是自然界存在最广泛的花色苷,具有消炎、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理活性。但是,有关花色苷通过调节肠道改善食物过敏的研究少有报道。鉴于花色苷稳定性差、生物吸收率低,本研究利用肠溶性海藻酸钠为载体制备海藻酸钠-C3G自组装颗粒,探究其肠吸收效果和抗食物过敏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粘度海藻酸钠及海藻酸钠-C3G自组装颗粒制备。通过高温高压处理获得粘度为2.98 m Pa·s、电位为-34.40 m V、肠溶性良好的低粘度海藻酸钠(LVA)。LVA与C3G自组装颗粒的最佳条件为:LVA/C3G质量比3:1,体系p H 3.0,反应时间60 min,温度4°C避光,C3G结合率达到84.24%。扫描电镜观察发现,LVA-C3G复合物为多孔的网状结构;红外光谱分析显示,C3G与LVA结合后,其在1638 cm-1和1443 cm-1处的特征峰消失,而LVA的COO-基团在1614 cm-1和1417 cm-1处的特征峰移动到了1617 cm-1和1422cm-1;差示热量扫描显示,LVA与C3G自组装后,其吸热峰从231°C移到223°C。通过分子对接软件模拟出LVA与C3G的最佳构型,进一步证实C3G的羟基氢与LVA的COO-基通过氢键作用相结合。2.LVA-C3G自组装颗粒的贮藏稳定性及肠吸收评价。与未包埋的花色苷相比,自组装颗粒在25°C下放置35天后,其保存率提高了15.53%。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结果表明,C3G在p H 2.0的模拟胃液中稳定,而在p H 7.4的模拟肠液中易降解,保留率仅为46.25%;经LVA包埋后,C3G经模拟胃肠消化后的保留率近70.00%,生物可给率提高了23.22%,抗氧化能力提高了10.21%。通过小鼠连续4周灌胃,经LVA包埋后,小鼠血清中的C3G响应值提高了27.40%,血清浓度达到22.92 nmol/m L;而粪便中C3G的含量降低了30.65%。3.LVA-C3G自组装颗粒对正常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C3G和LVA-C3G复合物按剂量25.00 mg/kg/day(C3G当量)连续灌胃小鼠4周,与空白小鼠相比,小鼠胸腺指数均显着(P<0.05)提高。在肠物理屏障方面,C3G在包埋前后均能有效促进肠绒毛生长,但LVA-C3G促进肠粘液分泌的效果更显着;与空白小鼠相比,LVA-C3G使小鼠血清D-乳酸水平下降了23.89%(C3G为9.65%),β-防御素和黏蛋白-2的水平分别上升了14.64%(C3G为5.80%)和13.89%(C3G为9.30%);肠上皮Claudin-1、Occludin、ZO-1三种紧密连接蛋白分别提高了24.71%(C3G为15.17%)、21.66%(C3G为13.41%)和21.31%(C3G为7.75%)。在肠免疫屏障方面,C3G与LVA-C3G均能显着(P<0.05)提高s Ig A、TNF-α、INF-γ、IL-4、IL-10以及IL-18的表达水平,但在s Ig A、INF-γ、IL-4、IL-10和IL-18表达方面LVA-C3G的效果更优。在调节肠道菌群方面,C3G与LVA-C3G均能有效促进肠道益生菌增殖,但LVA-C3G对肠道致病菌的抑制效果更好,螺杆菌属(Helicobacter)和Turicibacter的相对丰度分别降低了8.32%和2.79%。4.LVA-C3G自组装颗粒对小鼠食物过敏的抑制作用。以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诱导小鼠食物过敏,小鼠特异性Ig E、组胺、m MCP-1和Na+-K+-ATP酶活性分别为3833.53 ng/m L、1141.52 ng/m L、1202.40 pg/m L、5.68μmo L Pi/mg prot/h,小鼠体温下降、粪便松散含水量高,小肠绒毛破损、肠壁变薄,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降低以及微生物组成发生显着变化。经过C3G、LVA-C3G物理混合物和LVA-C3G自组装颗粒处理后的致敏小鼠腹泻、抓耳朵等过敏症状均能明显缓解,表现出良好抗过敏效果。尤其LVA-C3G自组装颗粒组小鼠OVA特异性Ig E、组胺和m MCP-1的水平分别降低到2087.60 ng/m L、460.87 ng/m L、630.83 pg/m L,而Na+-K+-ATP酶的活性则增加到8.41μmol Pi/mg prot/h。且肠道内的Th1型细胞因子IFN-γ回升,Th2型细胞因子IL-4降低,两者达到新的平衡;IL-10、IL-18、IL-22、s Ig A、紧密连接蛋白和抗菌肽(AMPs)的水平显着增加。从肠道菌群来看,相比于模型组小鼠,LVA-C3G自组装颗粒组的致病菌,如螺杆菌属(Helicobacter)和Turicibacter的丰度分别降低了21.83%和1.64%,而有益菌,如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另枝菌属(Alistipes)、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Odoribacter的丰度分别提高了17.69%、5.95%、3.54%和4.78%。

徐红艳[8](2020)在《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对藏羊肉贮藏期内品质变化分析及货架期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表明藏羊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羊种,其肉具有天然绿色无污染、脂肪含量低且蛋白质含量高的优点,但是其在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中极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导致其腐败变质,货架期较短;虽然我国市场目前存在很多肉类制品保鲜方法,但是这类方法仍存在防腐剂使用方法、使用量不规范、营养成分损失严重、温度调节能耗较大、地域性强等问题,并不能解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因此,生物保鲜剂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本试验以欧拉藏羊为原料,以孜然、花椒、肉桂精油为保鲜材料,然后按照课题组前期体外抑菌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的:以体积分数为0.8%孜然精油+0.35%花椒精油+0.25%肉桂精油+98.6%(TW-80(0.01%v/v))制成最优复配香辛料精油,涂抹于藏羊肉表面,结合真空包装,然后综合运用新鲜度指标对复配香辛料精油的保鲜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贮藏过程中脂质氧化和蛋白氧化的影响作出评价和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对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中主要内源蛋白酶和主要抗氧化酶的影响进行探究;同时对藏羊肉在不同的贮藏温度条件下品质变化规律研究,并建立货架期预测模型。探究结果如下:1.在贮藏期间内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新鲜度的影响。在贮藏期间,复配精油处理组肉样pH值、汁液流失的增长速率均显着(P<0.05)低于对照(CK)组和空白组;空白组在15 d时菌落总数和TVB-N(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分别为6.57 lg CFU/g和16.51 mg/100g,而处理组在24 d时菌落总数和TVB-N分别为6.21 lg CFU/g和15.27mg/100g,才接近腐败标准;同时处理组在贮藏期间色泽、气味、弹性、粘度及煮沸后汤汁的感官评分均高于CK组和空白组;故在真空包装方式下复配精油处理藏羊肉贮藏期延长了9 d,且稀释后的TW-80作为精油溶剂对藏羊肉的蛋白酶活性基本没有影响。2.研究复配香辛料精油对冷藏藏羊肉氧化特性的影响。随冷藏时间的延长,空白、CK和处理组羰基含量、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和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均逐渐上升,二硫键含量逐渐下降,但处理组变化速率较空白组和CK组慢;相比空白和CK组,在真空包装方式下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提高了藏羊肉MP(Myofibrillar protein,MP)表面疏水性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显着抑制了藏羊肉MP的氧化,一定程度减缓了藏羊肉的脂质氧化速率。3.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中主要内源蛋白酶和主要抗氧化酶的影响。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三组藏羊肉的主要溶酶体组织蛋白酶Cathepsin-B、L、D均先上升后降低。处理组的内源蛋白酶活性均比空白组、CK组低;故在真空包装方式下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中内源蛋白酶具有一定影响。复配香辛料精油涂膜生物保鲜处理可显着减缓藏羊肉的SOD、CAT、POD等抗氧化酶活性的下降速率,同时维持机体较高的SOD、CAT和POD活性。4.不同温度条件下贮藏期间品质变化分析。(1)贮藏温度越高,藏羊肉品质劣变的速度越快,感官评分降低越显着(P<0.05);菌落总数、TBA值和TVB-N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且温度越高藏羊肉氧化腐败的速度越快,微生物繁殖的速度越快;pH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贮藏温度越高,藏羊肉的pH变化越显着,品质劣变的速度越快。(2)通过预测在真空包装方式下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的藏羊肉的货架期,分别是:-1.5℃为60 d,4℃为30 d,10℃为15 d,15℃为8 d。综上所述,在真空包装方式下,与空白组相比,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可以明显减缓藏羊肉腐败变质,延长藏羊肉的保鲜期。

李雪[9](2020)在《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的工艺优化与品质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物质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方便食品(如方便粥)的需求及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是将碎米和其他营养原料经挤压熟化再造粒等加工工艺制成的方便粥,该方便粥的风味及口感良好,营养损失较少,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且便于储藏。挤压复合方便粥的生产充分利用了碎米资源和营养原料,旨在改善人们日常主食营养结构的单一性,提高谷物资源利用率及粮食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以碎米为主要原料,配以糯米、玉米、小米、山药粉、奶粉、蛋黄粉等,采用双螺杆挤压膨化法制备冲泡型复合方便粥。重点研究了以大豆分离蛋白、分子蒸馏单甘脂、轻质碳酸钙作为挤压膨化方便粥的品质改良剂,方便粥在热水冲泡过程中的复水性及复水后的食用品质,并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得到最佳改良配方。还研究了挤压工艺参数对方便粥品质的影响,确定了工艺参数范围并通过响应面优化法得到最优挤压工艺。同时研究了挤压膨化对谷物原料主要营养成分及理化特性的影响。探讨了方便粥在不同包装条件下品质的变化规律。本研究旨在为挤压膨化生产复合谷物方便粥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不同大豆分离蛋白、分子蒸馏单甘脂、轻质碳酸钙添加量的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品质改良剂都可改善产品的品质特性。单因素试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分子蒸馏单甘脂、轻质碳酸钙添加量分别在4%、0.1%、0.3%时感官评分最高。以模糊数学综合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剂对感官品质影响的重要程度大小顺序为:单甘脂>碳酸钙>大豆分离蛋白,最佳品质改良剂配方为大豆分离蛋白6%、单甘酯0.05%、碳酸钙0.3%。经扫描电镜观察,改良后的粥粒结构完整,内部疏松多孔,裂痕减少;改良后的方便粥复水性显着提高,复水后的感官品质也显着改善。(2)研究发现物料水分、螺杆转速、挤压温度对方便粥容重、微观结构、糊化度、吸水性指数、水溶性指数、复水时间、感官品质等都有较大影响;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物料水分、螺杆转速和挤压温度的参数范围分别为13%~15%、32~40 Hz、120~140℃。应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挤压膨化的物料水分、螺杆转速和挤压温度,结果发现,各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为物料水分>挤压温度>螺杆转速,最佳工艺参数为物料水分13%、螺杆转速35 Hz、挤压温度135℃,对最优工艺进行验证,试验值与理论值吻合率达到102.18%,说明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可靠。(3)挤压膨化处理后原料粉的淀粉、粗脂肪含量显着降低;粗蛋白含量基本不变,所测氨基酸含量均有降低;总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均增加;淀粉和蛋白质的体外消化率均显着提高。挤压后吸水性指数和水溶性指数都显着升高;方便粥的亮度有所降低,a*值和b*值均显着升高;挤压后原料颗粒微观结构发生了改变,表面粗糙,分布有裂痕和微孔;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表明挤压后的样品变性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及凝胶化终止温度都有所降低,吸收焓值降低;挤压前后的傅里叶红外光图谱基本相同,无新的吸收峰出现和旧的吸收峰消失,说明挤压未使化学基团发生改变。(4)研究了不同包装对方便粥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的条件下,PE袋+干燥剂包装对产品水分含量控制及方便粥复水率的保持效果最好;脱氧包装对微生物的抑制效果最好;在试验贮藏期内所有包装产品的菌落总数指标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且未检出大肠菌群;干燥包装和脱氧包装对方便粥感官品质的影响无显着差异。综上,添加脱氧剂和干燥剂可延长方便粥货架期,为挤压膨化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高海秀[10](2020)在《中国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畜牧业是农业的支柱部门,牧草产业是畜牧业提质增效乃至整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尤其是在国内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生态环境压力逐步加大的背景下,在保护和有效利用天然草地的同时,积极推动人工种草发展牧草产业非常迫切。但在传统农耕文化影响下,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缓慢,从国家层面真正将牧草作为一个产业来决策也只是近十多年的事。近年来,尽管国内牧草产业较快发展,但离市场需求还相差较远,主要草产品国内缺口达1/3以上。所以,基于生产实践的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实证研究牧草种植者生产决策的行为及影响因素,探寻如何促进国内牧草生产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科学回答牧草生产是否有效益以及牧草种植者“种还是不种”、“种多少”及发掘相关决策的影响因素这样一个总目标,依托农户行为理论同时考虑到牧草作为中间产品和粮食的竞争作物,生产者种植决策必然会受到牧草产业与其终端消费市场的连接状况以及与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的影响这样一个特殊性,使用牧草生产八个典型省份527户实地调研问卷资料和牧草产业经济研究室2011-2018年牧草生产成本收益定点监测数据,并辅之以历年主管部门有限的宏观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投入导向的BCC模型、Malmquist模型、二元选择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在测算不同时空条件下中国牧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耦合协调度变化,以及牧草生产与主要竞争作物——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及变化分析,牧草与粮食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趋势变动及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对当前牧草种植者的生产行为特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分析了基于风险规避视角的牧草生产者决策行为和不同经营规模、不同经营类型的牧草生产者未来种植意愿及关键影响因素,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在丰富牧草产业经济研究领域、充实研究内容和拓展研究视角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边际学术贡献。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草畜产业系统耦合协调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在过渡区间且区域差异明显;牧草种植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技术进步是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驱动力;风险规避行为对不同样本群体牧草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差异显着,教育程度、生产机械的可得性等其他一些重要影响因素也会对种植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差异明显,政策扶持等因素可显着提高种植意愿;组织化行为正向影响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但对不同类型生产者影响差异显着。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因地制宜推进草畜产业系统耦合,鼓励发展草畜结合经营模式;二是提升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水平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牧草产业生产效率;三是建立健全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护航牧草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四是加强牧草生产组织化发展程度,鼓励创新利益共享机制;五是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实现政策支持精准发力。

二、在控制生产条件下不同饲料贮藏方法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控制生产条件下不同饲料贮藏方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杨梅果实降血糖活性物质稳定性及制备工艺放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文献综述
    1.1 果蔬降血糖活性物质
        1.1.1 花青苷
        1.1.2 多糖
        1.1.3 黄酮醇
        1.1.4 皂苷等萜类化合物
        1.1.5 OSCs
    1.2 果蔬辅助降血糖保健食品开发
        1.2.1 辅助降血糖保健食品中的果蔬原料
        1.2.2 果蔬辅助降血糖保健食品配方
        1.2.3 果蔬辅助降血糖食品剂型
    1.3 果蔬降血糖活性物质富集与制备
        1.3.1 花青苷提取物制备
        1.3.2 多糖提取物制备
        1.3.3 皂苷提取物制备
    1.4 食品保质期
    1.5 研究背景、目标与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2 杨梅果实对糖尿病KK-A~y小鼠的降血糖活性研究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动物与饲料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分组与实验处理
        2.2.2 体重、摄食量及空腹血糖测定
        2.2.3 OGTT测定
        2.2.4 血清测定
        2.2.5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体重、摄食量分析
        2.3.2 饮水以及垫料情况
        2.3.3 空腹血糖分析
        2.3.4 随机血糖分析
        2.3.5 OGTT影响
        2.3.6 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2.4 讨论
3 杨梅果实对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 小鼠的降糖降脂活性
    3.1 材料、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动物与饲料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分组与实验处理
        3.2.2 体重、摄食量及空腹血糖测定
        3.2.3 血清和组织形态分析
        3.2.4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体重、摄食量分析
        3.3.2 空腹血糖分析
        3.3.3 随机血糖分析
        3.3.4 脏器分析
        3.3.5 血清中生化指标分析
        3.3.6 组织形态影响
    3.4 讨论
4 杨梅果实降血糖活性物质稳定性研究
    4.1 材料、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杨梅冻干粉贮藏取样
        4.2.2 花青苷及黄酮醇定性定量分析
        4.2.3 抗氧化活性测定
        4.2.4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类黄酮物质变化
        4.3.2 抗氧化活性变化
    4.4 讨论
5 杨梅果实降血糖活性物质的制备及工艺放大
    5.1 材料、仪器与试剂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提取溶剂筛选
        5.2.2 大孔树脂柱层析工艺放大
        5.2.3 HSCCC分离纯化C3G
        5.2.4 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提取溶剂筛选
        5.3.2 工艺放大
        5.3.3 工艺放大质量检测
        5.3.4 HSCCC的进一步纯化
    5.4 讨论
6 小结与展望
    6.1 小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营养品质变化特征与真菌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盐碱地资源概况
    1.3 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3.1 国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3.2 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4 盐碱地苜蓿研究现状
        1.4.1 盐碱地苜蓿茎叶解剖结构研究
        1.4.2 盐碱地苜蓿生理特征研究
        1.4.3 盐碱胁迫对苜蓿营养物质的影响
    1.5 苜蓿干草调制生理特性和营养物质研究
        1.5.1 苜蓿干草调制过程中生理特征研究
        1.5.2 苜蓿干草调制过程中营养物质研究
    1.6 苜蓿附着微生物研究
    1.7 苜蓿大田收获技术研究及干草品质评定标准
        1.7.1 苜蓿大田收获技术
        1.7.2 苜蓿刈后田间干燥技术
        1.7.3 苜蓿干草品质评定标准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1.9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9.1 研究内容
        1.9.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气候
        2.1.2 天气情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茎叶结构变化研究
        2.3.2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动态变化研究
        2.3.3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营养品质动态变化研究
        2.3.4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动态变化研究
    2.4 测定方法
        2.4.1 电镜结构样片制作和观测方法
        2.4.2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2.4.3 营养指标测定方法
        2.4.4 真菌多样性测试方法
    2.5 数据处理
        2.5.1 数据整理
        2.5.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茎叶结构变化
        3.1.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叶结构的变化
        3.1.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茎结构的变化
        3.1.3 紫花苜蓿茎叶结构与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对应关系
    3.2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动态变化
        3.2.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含水量的变化
        3.2.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呼吸速率的变化
        3.2.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气孔导度的变化
        3.2.4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3.2.5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蒸腾速率的变化
        3.2.6 紫花苜蓿生理特征与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对应关系
    3.3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营养品质动态变化
        3.3.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3.3.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粗纤维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3.3.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3.3.4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脂肪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3.3.5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粗灰分和矿物质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3.3.6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相对饲用价值的变化
        3.3.7 盐碱地紫花苜蓿营养指标的整体关联分析
        3.3.8 盐碱地紫花苜蓿营养品质评价
    3.4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动态变化
        3.4.1 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3.4.2 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群落组成
        3.4.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的变化
        3.4.4 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生态功能群分析
        3.4.5 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霉变风险评价
    3.5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营养品质变化影响因子分析
        3.5.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茎叶结构变化对主要营养物质的影响
        3.5.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变化对主要营养物质的影响
        3.5.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对主要营养物质的影响
        3.5.4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影响营养品质的因子综合分析
4 讨论
    4.1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茎叶结构变化规律的探讨
    4.2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变化规律的探讨
        4.2.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含水量及干燥速率变化
        4.2.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变化
    4.3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规律探讨
        4.3.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蛋白质变化
        4.3.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纤维变化
        4.3.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变化
        4.3.4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粗脂肪和脂肪酸变化
        4.3.5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粗灰分和矿物质变化
        4.3.6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营养品质评价
    4.4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后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探讨
    4.5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影响营养品质关键因子探讨
5 结论
6 创新点
7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发酵羊肉脯工艺优化及货架期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羊肉及羊肉加工研究现状
        1.1.1 羊肉营养价值
        1.1.2 羊肉加工产业现状
        1.1.3 肉脯研究现状
    1.2 羊肉膻味研究现状
        1.2.1 膻味组织来源及物质组成
        1.2.2 羊肉膻味的影响因素
        1.2.3 羊肉除膻技术
    1.3 微生物发酵剂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1.3.1 乳酸菌
        1.3.2 葡萄球菌和微球菌
        1.3.3 酵母菌
        1.3.4 霉菌
    1.4 货架期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1.4.1 加速货架期试验
        1.4.2 货架期预测模型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发酵菌种筛选及发酵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菌种
        2.2.2 化学试剂
        2.2.3 培养基
        2.2.4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菌种活化
        2.3.2 生长曲线和产酸特性的测定
        2.3.3 菌种的发酵特性试验
        2.3.4 菌种间的拮抗试验
        2.3.5 菌种的功能特性试验
        2.3.6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菌种生长曲线和产酸特性
        2.4.2 菌种耐盐特性
        2.4.3 菌种耐亚硝酸盐特性
        2.4.4 菌种产蛋白酶和脂肪酶特性
        2.4.5 菌种的抑菌能力
        2.4.6 菌种降解膻味脂肪酸的能力
        2.4.7 菌种间的拮抗作用
        2.4.8 其他发酵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发酵剂对羊肉脯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菌种
        3.2.2 化学试剂
        3.2.3 培养基
        3.2.4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发酵剂制备
        3.3.2 羊肉脯制作
        3.3.3 基本营养成分和水分活度测定
        3.3.4 菌落总数的测定
        3.3.5 pH测定
        3.3.6 色度值测定
        3.3.7 质构特性和剪切力测定
        3.3.8 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yofibril fragmentation index,MFI) 的测定
        3.3.9 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结构
        3.3.10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
        3.3.11 膻味脂肪酸的测定
        3.3.12 感官评定
        3.3.1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发酵剂对羊肉脯基本营养成分的影响
        3.4.2 发酵剂对羊肉脯菌落总数的影响
        3.4.3 发酵剂对羊肉脯p H的影响
        3.4.4 发酵剂对羊肉脯色度值的影响
        3.4.5 发酵剂对羊肉脯剪切力和MFI的影响
        3.4.6 发酵剂对羊肉脯质构的影响
        3.4.7 羊肉脯的微观结构
        3.4.8 发酵剂对羊肉脯膻味脂肪酸的影响
        3.4.9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比较
        3.4.10 发酵剂对羊肉脯感官评价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酵羊肉脯工艺优化与品质比较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菌种
        4.2.2 化学试剂
        4.2.3 培养基
        4.2.4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单因素试验设计
        4.3.2 响应面试验
        4.3.3 基本营养成分和p H测定
        4.3.4 色差测定
        4.3.5 剪切力的测定
        4.3.6 膻味脂肪酸的测定
        4.3.7 TBA值的测定
        4.3.8 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 POV)的测定
        4.3.9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4.3.10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4.3.11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单因素实验
        4.4.2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4.4.3 最优发酵工艺优化及验证
        4.4.4 发酵羊肉脯和传统肉脯的品质比较
        4.4.5 发酵羊肉脯和传统肉脯的POV值和TBA值
        4.4.6 发酵羊肉脯和传统肉脯的脂肪酸含量
        4.4.7 发酵羊肉脯和传统肉脯的氨基酸含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酵羊肉脯的货架期预测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与菌种
        5.2.2 化学试剂
        5.2.3 培养基
        5.2.4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贮藏期实验
        5.3.2 感官评定
        5.3.3 pH测定
        5.3.4 色差测定
        5.3.5 TBA值的测定
        5.3.6 TVB-N含量的测定
        5.3.7 发酵羊肉脯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
        5.3.8 数据处理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发酵羊肉脯贮藏过程中感官评分的变化
        5.4.2 发酵羊肉脯贮藏过程中p H的变化
        5.4.3 发酵羊肉脯贮藏过程中色泽的变化
        5.4.4 发酵羊肉脯贮藏过程中TVB-N含量的变化
        5.4.5 发酵羊肉脯贮藏过程中TBA值的变化
        5.4.6 发酵羊肉脯贮藏期各理化指标的相关系数分析
        5.4.7 发酵羊肉脯货架期模型的建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4)贝莱斯芽孢杆菌JT3-2和植物乳杆菌FBL-3a的高密度培养和菌剂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益生菌的概述
    1.2 益生菌的安全性问题
    1.3 益生菌研究的新方法
    1.4 益生菌产业化中面临的问题
        1.4.1 菌种的鉴定
        1.4.2 高密度培养
        1.4.3 高活性菌剂制备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芽孢杆菌的鉴定
    2.1 材料
        2.1.1 菌株
        2.1.2 试剂
        2.1.3 设备
    2.2 方法
        2.2.1 培养条件及形态学观察
        2.2.2 系统进化分析
        2.2.3 特异性PCR
    2.3 结果
        2.3.1 形态学观察
        2.3.2 基于gyrA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
        2.3.3 基于gyrB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
        2.3.4 特异性PCR鉴定
    2.4 讨论
第三章 贝莱斯芽孢杆菌JT3-2 的高密度培养和菌剂制备
    3.1 材料
        3.1.1 菌株
        3.1.2 培养基和试剂
        3.1.3 仪器
    3.2 方法
        3.2.1 菌种活化和培养
        3.2.2 单因素优化试验
        3.2.3 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
        3.2.4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Box-behnken)及响应面分析
        3.2.5 培养条件的优化
        3.2.6 小试(7L发酵罐)
        3.2.7 菌液上清对致病菌的抑菌试验
        3.2.8 单菌落对致病菌的抑菌试验
        3.2.9 菌剂制备
        3.2.11 模拟胃液和肠液耐受试验
        3.2.12 不同温度下的储存试验
        3.2.13 检测指标
    3.3 结果
        3.3.1 碳源对贝莱斯芽孢杆菌JT3-2 活菌数的影响
        3.3.2 氮源对贝莱斯芽孢杆菌JT3-2 活菌数的影响
        3.3.3 无机盐对贝莱斯芽孢杆菌JT3-2 活菌数的影响
        3.3.4 益生元对贝莱斯芽孢杆菌JT3-2 活菌数的影响
        3.3.5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3.3.6 Box-behnken试验设计
        3.3.7 培养温度对JT3-2 活菌数的影响
        3.3.8 种子液状态对JT3-2 活菌数的影响
        3.3.9 优化结果的验证(7L发酵罐)
        3.3.10 抑菌试验
        3.3.11 菌剂的评价
    3.4 讨论
第四章 植物乳杆菌FBL-3a的高密度培养和菌剂制备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培养基和试剂
        4.1.3 设备
    4.2 方法
        4.2.1 菌种活化和培养
        4.2.2 培养基组分的单因素优化
        4.2.3 包被后再发酵的培养模式研究
        4.2.4 发酵罐培养工艺的初探
        4.2.5 菌体收集
        4.2.6 菌悬液制备
        4.2.7 胶囊制备及分装
        4.2.8 冻干程序
        4.2.9 湿微胶囊的包埋产率
        4.2.10 冻干粉含水量
        4.2.11 湿胶囊大小
        4.2.12 结晶紫染色
        4.2.13 冻干存活率
        4.2.14 模拟胃液和肠液耐受试验
        4.2.15 模拟胃肠液中的释放曲线
        4.2.16 不同温度下的耐受试验
        4.2.17 计数方法
    4.3 结果
        4.3.1 FBL-3a种子液生长曲线
        4.3.2 碳源对FBL-3a活菌数的影响
        4.3.3 氮源对FBL-3a活菌数的影响
        4.3.4 培养时间对FBL-3a活菌数的影响
        4.3.5 包被后再发酵的培养模式探索
        4.3.6 培养工艺的初探(7L发酵罐)
        4.3.7 湿胶囊大小和结晶紫染色
        4.3.8 湿微胶囊的包埋产率
        4.3.9 冻干粉的性状
        4.3.10 冻干粉的含水量
        4.3.11 冻干粉的冻干存活率
        4.3.12 模拟胃液和肠液耐受试验
        4.3.13 模拟胃肠液中的释放曲线
        4.3.14 不同温度下的耐受试验
    4.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淡豆豉炮制中黄曲霉毒素B1的产毒菌和拮抗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三、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文献综述 中药材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和控制
    1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2 中药材的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现状
    3 中药材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
    4 中药材黄曲霉毒素的防控措施
    5 结语
第一章 UPLC-MS/MS测定淡豆豉自然炮制过程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淡豆豉自然发酵炮制
        2.2 建立UPLC-MS/MS法测定各时间点样品中AFT的含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淡豆豉自然发酵炮制不同时间点样品性状
        3.2 UPLC-MS/MS检测方法学考察
        3.3 淡豆豉自然炮制不同时间点样品4 种AFT的含量测定
        3.4 UPLC-M/MS测定淡豆豉不同炮制时间点4种AFT含量总离子流图
    4 讨论
第二章 淡豆豉炮制中AFT产毒菌的筛选鉴定和产毒能力测定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淡豆豉自然发酵炮制过程中样本的制备
        2.2 淡豆豉炮制过程中AFT产毒菌的筛选与计数
        2.3 产AFT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2.4 产毒能力的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各样本产AFT菌的菌落计数
        3.2 产AFT微生物的鉴定
        3.3 UPLC-MS/MS检测方法学考察
        3.4 各菌发酵液AFT的液质色谱图
    4 讨论
第三章 淡豆豉炮制中AFB_1拮抗菌的拮抗能力
    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菌株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液质联用检测方法
        2.2 5 株菌的拮抗能力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UPLC-MS/MS检测降解AFB_1方法学考察
        3.2 5 株待测菌对AFB_1的降解作用
        3.3 5 株待测菌对黄曲霉生长的影响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基本信息
    教育经历
    发表文章
    荣誉奖励

(6)水溶性辣椒红素的制备和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辣椒色素的概述
        1.1.1 辣椒色素的分类
        1.1.2 辣椒红素的检测方法
        1.1.3 辣椒红素的应用
        1.1.4 辣椒红素应用的局限性
    1.2 溶解性的改良方法
        1.2.1 包埋技术
        1.2.2 纳米乳液技术
        1.2.3 载体化技术
        1.2.4 其他方法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1 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试剂
    2.3 试验仪器
    2.4 试验方法
        2.4.1 产品制备的工艺优化
        2.4.2 产品的表征
        2.4.3 产品的稳定性
        2.4.4 抗氧化活性评价
    2.5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溶性辣椒红素的制备工艺
        3.1.1 载体共价接枝度的测定
        3.1.2 产品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3.1.3 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
    3.2 水溶性辣椒红素产品的表征
        3.2.1 不同处理对辣椒红素水溶性的影响
        3.2.2 产品的全波长扫描
        3.2.3 产品的粒径以及色价
        3.2.4 产品的外观形态
        3.2.5 产品的光学显微观察
        3.2.6 产品的流变学特性
    3.3 水溶性辣椒红素产品的稳定性
        3.3.1 贮藏时间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3.3.2 贮藏温度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3.3.3 pH对稳定性的影响
        3.3.4 金属离子对稳定性的影响
        3.3.5 光照对稳定性的影响
        3.3.6 H_2O_2 对稳定性的影响
        3.3.7 模拟体外消化
    3.4 水溶性辣椒红素产品的抗氧化活性评价
        3.4.1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3.4.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3.4.3 FRAP法还原能力的测定
4 讨论
    4.1 水溶性辣椒红素产品的制备
    4.2 水溶性辣椒红素产品的稳定性
    4.3 模拟体外消化
    4.4 抗氧化活性评价
    4.5 创新点
    4.6 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海藻酸钠-花色苷自组装颗粒制备及改善小鼠食物过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花色苷概述
        1.1.1 花色苷的稳定性
        1.1.2 花色苷的生理活性
        1.1.3 花色苷的吸收
    1.2 自组装技术
    1.3 花色苷对肠道免疫的研究
        1.3.1 肠道屏障与免疫
        1.3.2 肠道菌群对免疫的影响
        1.3.3 花色苷对肠道免疫的影响
    1.4 花色苷对食物过敏的防治作用
        1.4.1 食物过敏反应
        1.4.2 食物过敏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1.4.3 食物过敏的防治
    1.5 论文立题依据、目的及主要内容
        1.5.1 论文立体依据和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低粘度海藻酸钠及海藻酸钠-C3G自组装颗粒制备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实验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低粘度海藻酸钠制备
        2.2.2 海藻酸钠的理化性质分析
        2.2.3 降解前后海藻酸钠模拟消化分析
        2.2.4 LVA-C3G自组装颗粒制备
        2.2.5 自组装颗粒结合率的测定
        2.2.6 LVA-C3G自组装颗粒结构表征
        2.2.7 分子对接
        2.2.8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降解海藻酸钠理化性质分析
        2.3.2 降解前后海藻酸钠模拟消化
        2.3.3 LVA-C3G自组装颗粒单因素实验结果
        2.3.4 LVA-C3G自组装颗粒结构表征
        2.3.5 分子对接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LVA-C3G自组装颗粒的贮藏稳定性及肠吸收评价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LVA-C3G自组装颗粒贮藏稳定性
        3.2.2 LVA-C3G自组装颗粒体外模拟消化分析
        3.2.3 自组装颗粒小鼠肠吸收实验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LVA-C3G自组装颗粒贮藏稳定性
        3.3.2 LVA-C3G自组装颗粒体外模拟消化分析
        3.3.3 LVA-C3G自组装颗粒小鼠肠吸收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LVA-C3G复合物对正常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动物分组
        4.2.2 体重和脏器指数
        4.2.3 HE染色和AB-PAS染色
        4.2.4 试剂盒检测
        4.2.5 菌群组成分析
        4.2.6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体重及脏器指数
        4.3.2 对小鼠肠道物理及化学屏障的影响
        4.3.3 对小鼠肠道免疫屏障的影响
        4.3.4 对小鼠肠道微生态菌群组成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LVA-C3G自组装颗粒对小鼠食物过敏的抑制作用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动物分组
        5.2.2 脏器指数
        5.2.3 HE染色和AB-PAS染色
        5.2.4 扫描电镜观察
        5.2.5 试剂盒检测
        5.2.6 菌群组成分析
        5.2.7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小鼠体温和过敏评分
        5.3.2 脏器指数
        5.3.3 小鼠临床症状及解剖观察
        5.3.4 对小鼠肠道屏障的影响
        5.3.5 对小鼠肠道特异性抗体、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5.3.6 对小鼠肠道微生态菌群组成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低粘度海藻酸钠及海藻酸钠-C3G自组装颗粒制备
        6.1.2 LVA-C3G自组装颗粒的贮藏稳定性及肠吸收评价
        6.1.3 LVA-C3G自组装颗粒对正常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6.1.4 LVA-C3G自组装颗粒对小鼠食物过敏的抑制作用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8)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对藏羊肉贮藏期内品质变化分析及货架期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我国藏羊资源概况及生产现状
        1.1 藏羊资源概况
        1.2 藏羊肉生产现状
    2.藏羊肉腐败变质的原因
        2.1 微生物污染
        2.1.1 微生物的来源
        2.1.2 微生物的种类
        2.2 氧化变质
        2.2.1 脂肪氧化
        2.2.2 蛋白质氧化
    3.国内外冷鲜肉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3.1 添加防腐剂
        3.2 低温冷冻保鲜技术
        3.3 微波杀菌保鲜技术
        3.4 超高压保鲜技术
        3.5 包装技术
    4.香辛料精油概述
        4.1 香辛料精油的提取
        4.2 香辛料精油的水蒸气蒸馏提取研究进展
        4.3 香辛料精油的作用
        4.3.1 香辛料精油的抗菌作用
        4.3.2 香辛料精油的抗氧化作用
    5.天然香辛料精油保鲜剂的研究进展
        5.1 几种天然香辛料精油
        5.1.1 花椒精油
        5.1.2 孜然精油
        5.1.3 肉桂精油
        5.2 复配天然保鲜剂
    6.肉制品货架期预测研究概况
        6.1 肉制品货架期的影响因素
        6.2 货架期预测模型在食品中的应用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主要试剂
        2.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技术路线
        2.2.2 试验设计
        2.2.3 指标测定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新鲜度的影响
        3.1.1 对藏羊肉pH值的影响
        3.1.2 对藏羊肉TVB-N值的影响
        3.1.3 对藏羊肉汁液流失率的影响
        3.1.4 对藏羊肉菌落总数的影响
        3.1.5 对藏羊肉感官品质的影响
    3.2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冷藏藏羊肉氧化特性的影响
        3.2.1 对藏羊肉TBA值的影响
        3.2.2 对藏羊肉POV的影响
        3.2.3 对藏羊肉羰基含量的影响
        3.2.4 对藏羊肉巯基和二硫键的影响
        3.2.5 对藏羊肉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3.2.6 相关性分析
    3.3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中主要内源蛋白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1 对藏羊肉溶酶体组织蛋白酶(Cathepsin)活性的影响
        3.3.2 对藏羊肉内源性SOD、CAT活性的影响
        3.3.3 对藏羊肉内源性POD活性的影响
        3.3.4 对藏羊肉μ-calpain活性的影响
    3.4 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藏羊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研究
        3.4.1 藏羊肉在不同贮藏温度下品质的变化规律
        3.4.2 藏羊肉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生长速率的Arrhenius方程的建立
        3.4.3 货架寿命的动力学模型验证与预测
4.讨论
    4.1 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对藏羊肉新鲜度的影响
    4.2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脂质氧化和蛋白氧化的影响
    4.3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中主要内源蛋白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4 不同温度条件对藏羊肉品质的影响及货架期模型的建立
5.结论
    5.1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新鲜度的影响
    5.2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脂质氧化和蛋白氧化的影响
    5.3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中主要内源蛋白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4 不同温度条件对藏羊肉品质的影响及货架期模型的建立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9)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的工艺优化与品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方便粥概述
    1.2 挤压膨化技术概述
        1.2.1 挤压膨化设备
        1.2.2 挤压膨化原理
        1.2.3 挤压膨化对食品主要营养成分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1.3 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概述
        1.3.1 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的主要原辅料
        1.3.2 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的主要生产工艺
        1.3.3 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品质的影响因素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2.1 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品质改良剂的配方优化研究
        2.2.2 挤压参数对复合方便粥品质特性的影响及其工艺优化研究
        2.2.3 挤压膨化对复合方便粥营养成分及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2.2.4 不同包装条件下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的贮藏稳定性研究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3章 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品质改良剂的配方优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原料
        3.1.2 试验药品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1.4 试验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3.2.2 模糊数学结合AHP法对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感官评价
        3.2.3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3.2.4 改良剂优化配方验证试验
        3.2.5 改良前后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粒的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挤压参数对复合方便粥品质特性的影响及其工艺优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原料
        4.1.2 试验药品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1.4 试验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4.2.2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挤压膨化对复合方便粥营养成分及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原料
        5.1.2 试验药品试剂
        5.1.3 主要仪器设备
        5.1.4 试验方法
        5.1.5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挤压膨化对产品淀粉的影响
        5.2.2 挤压膨化对产品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影响
        5.2.3 挤压膨化对产品脂肪的影响
        5.2.4 挤压膨化对产品膳食纤维的影响
        5.2.5 挤压膨化对产品WSI和 WAI的影响
        5.2.6 挤压膨化对微产品微观结构和色差的影响
        5.2.7 挤压膨化对产品热特性的影响
        5.2.8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比较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包装条件下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的贮藏稳定性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原料
        6.1.2 试验药品试剂
        6.1.3 仪器设备
        6.1.4 试验方法
        6.1.5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贮藏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
        6.2.2 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贮藏过程中复水性的变化
        6.2.3 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6.2.4 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贮藏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变化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业绩

(10)中国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牧草和牧草产业
        2.1.2 牧草生产者
        2.1.3 生产行为
    2.2 农户行为理论
        2.2.1 舒尔茨的农户行为理论
        2.2.2 恰亚诺夫的农户行为理论
        2.2.3 风险规避型农户行为理论
    2.3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2.3.1 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的理论分析
        2.3.2 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分析框架
第三章 中国牧草产业的历史演进与现实约束
    3.1 中国牧草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政策变迁
        3.1.1 萌芽时期(1949-2007年)
        3.1.2 成长时期(2008-2014年)
        3.1.3 快速发展时期(2015年-至今)
    3.2 中国牧草产业发展成就
        3.2.1 生产形势总体向好,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3.2.2 生产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产业基础逐步夯实
        3.2.3 发展方式不断创新,多种经营模式涌现
        3.2.4 综合效益逐步显现,种养积极性得到提升
        3.2.5 已经成长为一个日益重要且不断壮大的农业产业
    3.3 中国牧草产业面临的现实约束
        3.3.1 传统种养观念改变困难,牧草产业发展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可
        3.3.2 产业科技力量储备不足,核心领域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3.3.3 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不足,发力不够精准
        3.3.4 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3.3.5 空间布局尚需优化,草畜结合力度仍待加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牧草产业和畜牧业耦合协调度及空间格局分析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4.1.1 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4.1.2 空间自相关的度量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耦合协调度的测算
        4.2.1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数据来源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贡献系数的新定义
        4.2.4 结果分析
    4.3 空间自相关分析
        4.3.1 全局Moran's I指数
        4.3.2 局部Moran's I指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牧草与粮食生产成本收益及生产效率比较研究
    5.1 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5.1.2 研究方法
    5.2 主要牧草和粮食作物成本收益比较
        5.2.1 收益项目比较
        5.2.2 成本项目比较
    5.3 主要牧草和粮食作物生产效率比较
        5.3.1 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5.3.2 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牧草种植者生产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1 样本来源及基本特征
        6.1.1 样本点的分布
        6.1.2 样本户的基本特征
    6.2 样本户牧草种植基本情况
        6.2.1 样本户牧草种植年数和经营类型
        6.2.2 样本户牧草种植种类及地区分布
        6.2.3 样本户牧草种植生产投入情况
    6.3 样本户牧草生产行为特征
        6.3.1 不同样本群体生产决策行为
        6.3.2 不同样本群体组织化行为
        6.3.3 不同样本群体技术选择行为
        6.3.4 不同样本群体风险规避行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
    7.1 理论分析与数据说明
        7.1.1 理论分析
        7.1.2 数据说明
    7.2 实证研究设计
        7.2.1 模型设定
        7.2.2 变量说明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基准回归
        7.3.2 稳健性检验
    7.4 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决策影响因素
        7.4.1 不同经营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决策影响因素
        7.4.2 不同规模的生产者牧草种植决策影响因素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牧草生产者未来种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8.1 理论分析与变量选择
        8.1.1 理论分析
        8.1.2 变量选择
    8.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8.2.1 模型设定
        8.2.2 变量说明
    8.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8.3.1 回归结果与分析
        8.3.2 稳健性检验
    8.4 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8.4.1 不同经营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8.4.2 不同规模的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1.1 草畜产业系统耦合协调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在过渡区间且区域差异明显
        9.1.2 牧草种植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技术进步是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驱动力
        9.1.3 527户问卷的描述性统计显示,不同类型种草户样本行为差异较大
        9.1.4 风险规避行为对不同样本群体牧草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差异显着
        9.1.5 除风险规避行为外的其他一些重要影响因素也会对种植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
        9.1.6 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差异明显,政策扶持等因素可显着提高种植意愿
        9.1.7 组织化行为正向影响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但对不同类型生产者影响差异显着
    9.2 对策建议
        9.2.1 因地制宜推进草畜产业系统耦合,鼓励发展草畜结合经营模式
        9.2.2 提升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水平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牧草产业生产效率
        9.2.3 建立健全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护航牧草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9.2.4 加强牧草生产组织化发展程度,鼓励创新利益共享机制
        9.2.5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实现精准发力,推进牧草产业稳定持续发展
    9.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9.3.1 研究不足
        9.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在控制生产条件下不同饲料贮藏方法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杨梅果实降血糖活性物质稳定性及制备工艺放大研究[D]. 占刘欢. 浙江大学, 2021(01)
  • [2]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营养品质变化特征与真菌群落结构研究[D]. 撒多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发酵羊肉脯工艺优化及货架期预测研究[D]. 彭健斌. 浙江大学, 2021(01)
  • [4]贝莱斯芽孢杆菌JT3-2和植物乳杆菌FBL-3a的高密度培养和菌剂制备研究[D]. 李贺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5]淡豆豉炮制中黄曲霉毒素B1的产毒菌和拮抗菌[D]. 李春玲.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水溶性辣椒红素的制备和稳定性研究[D]. 孙婷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7]海藻酸钠-花色苷自组装颗粒制备及改善小鼠食物过敏研究[D]. 邹超. 集美大学, 2020(05)
  • [8]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对藏羊肉贮藏期内品质变化分析及货架期模型构建[D]. 徐红艳.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9]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的工艺优化与品质控制研究[D]. 李雪. 西南大学, 2020(01)
  • [10]中国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D]. 高海秀.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标签:;  ;  ;  ;  ;  

受控生产条件下不同饲料储存方式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