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颅内动脉多普勒检测血流指数评价脑动脉硬化的局限性(论文文献综述)
钟小玲[1](2021)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的CT及经颅多普勒超声影像表现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经颅多普勒超声影像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3例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年龄段患者脑梗死CT与经颅内多普勒表现。结果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CISS分型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心源性栓塞(cardiogenicstroke,CS)、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其他病因(other etiologies,O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因不确定(undetermined etiology,UE)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中青年组UE发生率显着低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青年组、中青年组、老年组颅内血管狭窄、颅内动脉前循环狭窄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动脉硬化发生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青年组、中青年组发生率显着低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其CT表现与经颅多普勒超声存在明显差异,临床中为保证患者诊断准确性,治疗有效性建议采用两种方法联合检测,避免单一检测局限性造成诊断评估不准确情况,耽误患者治疗。
胡明哲[2](2021)在《新型预测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中医证候要素与广东地区sICAS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一 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回顾性分析目的:(1)通过对电子病案系统10年的信息回顾,总结广东地区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患者临床资料特点以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对比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的临床资料、证候要素分布差异;(2)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ratio of 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ratio ofplatelets to lymphocytes,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ratio of lymphocyte to monocyte,LM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ratio of monocytes to HDL cholesterol,MHR)以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等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并评估其预测价值,挖掘简便、直观、稳定的血清学预测指标。方法:(1)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sICAS患者的电子病案资料。根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3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神经功能缺损3组;(2)收集人口统计学信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中医四诊、证候要素等信息;(3)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分析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证候要素分布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上述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对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并判断其最佳切入点。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纳入 649例sICAS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患者发病节气以立秋、夏至以及秋分为主;个人史以吸烟史为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为轻度或中度缺损;(2)所有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中度及重度狭窄为主;责任血管Mori分型以A型为主;脑白质病变程度多为轻度;(3)所有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风痰瘀血、肝阳上亢及气虚痰瘀证为主;舌象以淡暗舌、暗红舌及暗紫舌为主;苔象以白腻苔、黄腻苔及薄白苔为主;脉象以弦滑脉、数脉及弦脉为主;证候要素则以痰、瘀、风为主;(4)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3组患者在性别、责任血管Mori分型(A、B、C型)、脑白质病变分级(0、1、3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2mm、>1.2mm)、中医辨证分型为风火痰瘀、气虚湿热痰阻证的患者人数构成比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时间、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NLR、PLR比值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仅有高同型半胱氨酸是sICAS患者责任血管中度及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B=0.301,P=0.006;B=0.330,P=0.002);(6)神经功能轻度及中度缺损的sICAS患者在合并糖尿病病史、责任血管Mori分型(B型)、脑白质病变分级(1级)、合并颈动脉斑块、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2mm、>1.2mm)等方面的人数构成比以及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NLR、PLR、MHR、AIP 比值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高 NLR 比值(B=0.504,P=0.000)、高 LMR比值(B=0.293,P=0.008)以及合并糖尿病病史(B=1.055,P=0.009)、高甘油三酯(B=1.477,P=0.033)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B=0.093,P=0.000)等是影响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提示高NLR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00);而高LMR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较低(P=0.489)。结论:本回顾性分析的主要研究结果提示广东地区sICAS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痰、瘀、风为主;高同型半胱氨酸是影响sICAS患者责任血管中度及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病史、高甘油三酯、高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高NLR、LMR 比值是影响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高NLR 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较高。研究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目的:通过实施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以期更新循证医学依据,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包括 CENTRAL 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万方、重庆VIP等数据库。纳入报告了多变量调整优势比(odds ratios,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为自数据库成立至2020年4月。利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选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同时进行亚组分析、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以及发表偏倚风险评估。结果:(1)共纳入24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观察性研究,其中17项为病例对照研究,7项为队列研究。效应量合并结果提示Hp感染与IS发病风险增加显着相关[OR(95%CI)=1.52(1.31-1.77)];(2)亚组分析结果提示研究类型、患者背景、Hp检验方式以及国家地域差异等因素可能是导致研究之间存在较大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其中以脑卒中分型及Hp感染检测手段为分组依据进行亚组分析的效应量合并结果提示Hp感染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显着相关[OR(95%CI)=2.69(1.63-4.44)];而IgG抗体阳性及CagA抗体阳性的Hp感染均与IS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OR(95%CI)=2.09(1.23-3.56);OR(95%CI)=1.42(1.18-1.70)];(3)尽管各研究之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I2=65.8%,P=0.000),但敏感性分析提示效应量合并结果稳定,并且漏斗图未发现明显的发表偏倚(P=0.112)。结论:Hp感染与IS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但Hp感染与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研究三 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基于Meta分析结论,通过前瞻性病例系列分析的形式,进一步评价Hp感染与广东地区sICAS患者发病特点及其中医证候要素、阴阳类证分布规律之间的相关性,为sICAS患者的病因防治、中医证候辨证思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连续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sICAS患者;根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将入组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三组;根据Hp毒力菌株感染情况将入组患者分为I型感染、II型感染及Hp阴性三组;(2)收集入组患者人口统计学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中医证候要素、阴阳类证分布规律等信息;(3)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等分析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特征差异以及Hp感染与各类临床资料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共筛选纳入148例sICAS患者,其中颅内动脉轻度狭窄者49例,中度狭窄者27例,重度狭窄者72例;HpⅠ型感染者88例,Ⅱ型感染者12例,Hp阴性者48例;所有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痰湿证、内火证为主,阴阳类证以阴证类为主;(2)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3组患者在职业为农民、HpⅠ型感染或Hp阴性的患者人数构成比以及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ApoA1/ApoB 比值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狭窄组在职业为农民、Hp Ⅰ型感染或Hp阴性的人数构成比以及脂蛋白a水平、ApoA1/ApoB 比值等方面与轻度狭窄组相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Hp感染分型的3组患者在BMI评分、颈动脉等回声斑块检出率以及证候要素为内火证的人数构成比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p Ⅰ型感染组在BMI评分、颈动脉等回声斑块检出率以及证候要素为内火证等方面的人数构成比与Hp阴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 Ⅱ型感染组在颈动脉等回声斑块检出率以及证候要素为内火证等方面的人数构成比与Hp阴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poA1/ApoB比值及Hp Ⅰ型感染是sICAS患者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Hp感染程度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B=0.959,P=0.038)。结论:Hp感染是sICAS患者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感染程度越重,狭窄程度越高。合并Hp感染的sICA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以痰湿及内火证为主,阴阳类证则以阴证类为主。
孟冬[3](2021)在《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基于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ranscranial Doppler,,TCD),分析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颅内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及颅内血流动力学之间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纳入标准为发病72小时以内的急性轻重度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且同时满足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OCSP分型为部分前循环,采集一般资料和头颅MRI,分别于入组当天和7天进行中医证候学、神经科量表测评和TCD检测,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经颅多普勒各项指标及其与中医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本研究共收集75例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男性55例(占73.3%),女性20例(占26.7%);年龄最大者80岁,年龄最小者37岁,平均年龄63.13±10.74岁;既往高血压45例(占60.0%),糖尿病23例(占30.0%),高脂血症19例(占25.3%),冠心病15例(占20.0%);吸烟史41例(占54.7%),饮酒史33例(占44.0%)。②中医证候要素入组当天主要以内风、内火、痰湿、血瘀为等实证常见,虚证(阴虚和气虚)较少。入组7天时中医证候要素以痰湿、血瘀为主,内风、内火证候要素分值下降。③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患者入组第7天NIHSS评分较入组当天明显降低。④对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TCD相关指标做相关性分析,内风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增高,阻力减小;内火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痰湿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瘀血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增快,搏动指数与阻力指数均减慢;气虚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增快;阴虚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⑤将脑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与年龄、性别、血压、烟酒嗜好、既往史和NIHSS量表做相关分析,血流异常组与血流正常组相比,年龄更高,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更低,饮酒人数更多,既往病史更多,NIHSS评分基本一致。两组做统计学比较,发现舒张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颅内血流动力学之间具有相关性。脑动脉血流速度与舒张压之间具有相关性。
梁汉祥[4](2021)在《高分辨磁共振(HRMRI)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检测轻度大脑中动脉粥样斑块情况对梗死类型的评估价值研究目的分析轻度狭窄大脑中动脉斑块的高分辨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HRMRI)成像特征,同时探讨大脑中动脉粥样斑块对梗死类型的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有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的病人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图像,将梗死分为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PAI)、皮层支供血区梗死(PI)、分水岭梗死(BZI)及混合型梗死,其中PAI、PI、BZI纳入A组(单型梗死,36例),PAI+BZI、PAI+PI、BZI+PI、PAI+BZI+PI纳入B组(混合型梗死,22例)。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率及正性重构与负性重构发生率,分析两组病变血管情况。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校正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的差异为有统计学的意义。结果A组PAI占69.44%,PI占19.44%,BZI占11.11%;B组PAI+BZI占36.36%,PAI+PI占9.09%,BZI+PI占27.27%,PAI+BZI+PI占27.27%。A组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明显低于B组(P<0.05),斑块厚度明显小于B组(P<0.05),两组斑块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位置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大脑中动脉M1段正性重构与负性重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不同,其梗死灶分布情况明显不同,其中单型梗死以PAI为主,混合型梗死以PAI+BZI为主,而混合型梗死可能与斑块厚度增加、血管狭窄程度有关,轻度大脑中动脉粥样斑块情况对梗死类型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第二部分高分辨磁共振评价年龄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管重构和斑块负荷的作用研究目的分析高分辨磁共振(HRMRI)评价年龄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管重构和斑块负荷的作用。材料与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茂名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200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年龄大小,将其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与老年组(年龄≥60岁),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HRMRI检查,并在HRMRI T1加权成像轴位图像中测量大脑中动脉最狭窄部位、参考部位血管面积和管腔面积,同时计算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斑块负荷百分比、偏心指数以及负性重构情况。结果老年组患者斑块负荷百分比为(41.00±13.00)%,高于中青年组,负性重构率为14.00%,低于中青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患者斑块负荷百分比呈正相关(r=0.581,P=0.013)。结论动脉硬化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负荷及重构方式与年龄有一定关联,通过HRMRI技术能够较好地进行评价。
王园春[5](2021)在《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细胞间黏附因子-1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脑梗死是对人类健康危害非常大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且患者年龄逐渐降低,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LAA)脑梗死在临床上发病率最高,其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有文献报道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ing factor,MIF)、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factor-1,ICAM-1)既与冠状动脉及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紧密相关,也与其易损斑块的形成关系密切,但有关血MIF、ICAM-1水平与LAA型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的研究尚未有报道。目的探讨血MIF、ICAM-1水平与LAA型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血MIF、ICAM-1水平与颅外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LAA型脑梗死患者260例,所纳入患者均行磁共振平扫+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及颈部动脉彩超,依据MRA将研究对象分为无ICAS组、ICAS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根据颈部动脉彩超将责任血管为颅外动脉的无ICAS组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间MIF、ICAM-1的水平,进一步用Spearman相关性的方法分析血浆MIF、ICAM-1水平与ICAS及颅外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结果1.与无ICAS组比较,ICAS组HCY、LDL、Glu水平明显升高,而HDL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无ICAS组比较,ICAS组血浆MIF、ICAM-1水平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浆MIF、ICAM-1水平与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性(r=0.790,0.823,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MIF与ICAM-1(r=0.677,P<0.01)成正相关。3.血MIF、ICAM-1水平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ROC曲线结果显示:MIF的AUC值为0.849,敏感度为0.723,特异度0.931,最佳临界值为190.15pg/m L;ICAM-1的AUC为0.884,敏感度为0.723,特异度为0.943,最佳临界值为387.28 pg/m L。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MIF(OR=1.058,P<0.01)、ICAM-1(OR=1.026,P<0.01)、HCY(OR=1.344,P<0.01)、Glu(OR=3.818,P<0.01)水平增高,而HDL(OR=0.076,P<0.01)水平降低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5.在无ICAS组中,易损斑块组血MIF、ICAM-1水平比稳定斑块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MIF、ICAM-1(r=0.826、0.856,P<0.01)与颅外动脉易损斑块呈正相关。结论1.血MIF、ICAM-1水平升高与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程度有关,有助于评估颅内动脉狭窄,是LAA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2.血MIF、ICAM-1水平升高与颅外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
吴卓君[6](2020)在《不同卒中发病风险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差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而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脑梗死发病前一般有长期的慢性脑供血不足存在,及时干预慢性脑供血不足对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改良的弗明汉卒中量表可以评估不同性别的人群10年内卒中发生的风险。本文旨在通过将10年卒中发病风险低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与10年卒中发病风险高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发病风险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差异,为卒中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依托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课题“症状性脑灌注动脉狭窄患者危险因素筛查及中医证候规律研究”。选取于湖北省中医院住院治疗的9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采用改良的弗明汉卒中量表对每位患者卒中的发病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分的高低,将患者分低危、中危、高危三组。记录研究对象入组当天的一般资料、既往史、个人史、生命体征、症状体征、中医四诊信息、生化检查、颈部血管彩超、TCD、头颈部影像学检查、改良弗明汉量表等内容,并将数据录入该课题组专门设计的EXCEL表中,统计分析选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本研究中的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多组样本间频数分布差异的比较,数据服从卡方分布的采用卡方检验,不符合卡方分布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所有统计学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时统计学差异有意义。在纳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得出结果并进行合理讨论。结果1.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可干预危险因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分别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其次是体育锻炼少、高同型半管氨酸血症、吸烟、肥胖,心血管疾病、房颤出现频率最低。2.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病位主要在脑,其次为肾、脾,肝、心分布较少;病性证素中虚证以精亏、气虚、血虚为主,实证以痰浊为主。3.三组患者病性证素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危组以气虚、血虚为主,中危组精亏、气虚、血虚、痰浊分布相当,高危组以精亏、痰浊为主。4.在所有病性证素中,精亏、痰浊两个证素在三组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证素在三组的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1.慢性脑供血不足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分布以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为主,其次是体育锻炼少、高同型半管氨酸血症(高HCY)、吸烟、肥胖、心血管疾病、房颤,高危组患者的各项危险因素出现的频次均较中危组、低危组患者高。2.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总体证素分布虚证多于实证,虚证中以精亏、气虚、血虚为主;实证以痰为主,兼有血瘀、阳亢、动风等证素。说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病因病机多以虚为主,兼夹痰、风、瘀、阳亢等实证。3.低危组患者证素分布以气虚、血虚为主;中危组患者的证素分布精亏、气虚、血虚、痰浊四项分布相当;高危组患者证素以精亏、痰为主,部分患者兼夹风、瘀、阳亢等实性证素。说明随着卒中发病风险的增高,CCCI患者的中医证素逐渐由虚证转变为本虚标实证。4.精亏、痰浊两项在三组CCCI患者间的分布是具有显着差异的,从低危组到高危组均是逐渐增加的,说明精亏、痰这两个证素可能与卒中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5.在防治CCCI的过程中,除了要积极防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缺乏锻炼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在中医方面对精亏、痰浊证的患者也应加以重视并积极干预以降低卒中发病的风险。
张含芝[7](2019)在《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对基于MR分型的颅内结核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颅内结核是严重的中枢系统感染,现行常规影像学手段不能即时评估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本研究通过分析颅内结核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探究颅内结核不同MR(magnetic resonance)亚型的不同脑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点,探讨TCD脑血流动力学在颅内结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52例颅内结核患者,入院后在相关治疗前即行MR扫描并根据其影像表现进行分组,同日行TCD检测获得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本次研究主要探测大脑前循环(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双侧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及后循环(基底动脉(basal artery,BA)、双侧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及双侧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主要动脉的收缩期流速峰值(spectral atlas systolic peak velocity,Vs)、血流速度均值(mean velocity,Vm)、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Vd)、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等指标数据。同时收集32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获取其TCD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次日对颅内结核组行腰穿术测定颅内压水平,期间未对其进行任何降颅压治疗。对获得的所有脑血流动力学数据及颅内压数值采用SPSS20.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2例患者共行MR常规及增强扫描52次,根据文献分为脑膜结核型26例,脑实质结核型20例,混合型6例。脑膜结核型26例中,脑膜的增厚17例,分别位于室管膜、四叠体池、环池、脉络丛、外侧裂池等,与脑膜融合结节9例,分布在基底池脑膜和软脑膜。脑实质结核型共发现结核瘤57个,直径>5mm,最大者12mm,强化后特征明显。混合型结核6例,多侧重于脑膜病灶,多伴水肿。大脑前循环中,三个亚型的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前动脉流速均低于对照组,左侧大脑中动脉及前动脉(除外脑膜型Vs)流速均高于对照组。脑膜型和结核瘤型的双侧大脑中动脉的PI值均高于对照组,混合型则低于对照组。三个亚型的双侧大脑前动脉的PI值均高于对照组。右侧大脑中动脉各参数中,混合型流速最低,峰值为79.70±19.00cm/s,结核瘤型PI值最高,为1.0760±0.2857。左侧大脑中动脉各参数中,结核瘤型流速和PI值最高,峰值为94.58±33.26cm/s,PI值为1.0890±0.3137。右侧大脑前动脉各参数中,脑膜型流速最低,峰值为66.58±36.93cm/s,结核瘤型PI值最高,为1.1350±0.3499。左侧大脑前动脉各参数中,脑膜型流速最高,峰值为83.00±30.42cm/s,结核瘤型PI值最高,为1.0590±0.2201。颅内结核组右侧大脑前动脉的Vd和PI值有相关性(p=0.018,p=0.011),尤其是脑膜型与结核瘤型;左侧大脑前动脉的Vd和PI值有相关性(p=0.035,p=0.008)。大脑后循环中,三个亚型的所有血管流速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I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各参数中,均为脑膜型流速最低,PI值最高,峰值分别为44.36±19.02cm/s(基底动脉)、40.64±13.00cm/s(右侧椎动脉)、45.85±12.23cm/s(左侧椎动脉),PI值分别为1.0038进2640(基底动脉)、1.038±0.2712(右侧椎动脉)、0.9946±0.2697(左侧椎动脉)。右侧大脑后动脉各参数中,混合型流速最低,峰值为36.60±17.24cm/s,脑膜型PI值最高,为0.9392±0.2778。左侧大脑后动脉各参数中,混合型流速最低,峰值为40.97±14.83cm/s,脑膜型PI值最高,为0.9931±0.2196。颅内结核组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及右侧大脑后动脉的所有流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大脑后动脉的所有流速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颅内结核各MR亚型之间TCD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颅内结核TCD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搏动指数PI值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相关性分析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MR扫描三个亚型的MR表现各自有特征性改变,颅内结核患者的准确分型依赖于MR成像。颅内结核颅内血管异常改变波及大脑前循环与后循环系统。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是诊断颅内结核的有效补充手段。本次研究颅内结核组所有所测动脉的PI值与颅内压相关性分析未见明显差异性。因此颅内结核患者颅内压水平的准确判断依然有赖于传统手段。
贾琳[8](2018)在《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D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脑卒中致死率目前在我国排名第一,而且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性、高复发性的特点,严重危害国民健康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有效的预防卒中的发生以及促进卒中患者预后良好转归,是目前卒中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其中,病因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地位。卒中病因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患者进行治疗的基础,影响预后,本研究以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作为关键研究方法,从头颈大动脉到脑穿支小动脉进行可视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旨在识别与缺血性卒中病因学密切相关的影像学指标,为临床病因学诊断提供新方法。方法:本研究基于前期项目组开发的三维头颈联合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前瞻性纳入了55例确诊为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对其进行了头颈部血管管壁成像,根据头颈血管节段管壁显示的清晰程度,进行了半定量的评价;同时由两名经验丰富的神经影像学专家共同对患者图像进行阅片,识别征象,对大动脉源性的缺血性卒中病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血管炎及烟雾病)进行了诊断;对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识别了个体的斑块数量,头颈血管多发病变的占比,并根据强化特点进行易损性分层;本研究在对大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卒中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小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卒中进行了研究;研究组在两个中心纳入了确诊为单侧基底节区豆纹动脉供血区梗死的患者35例,根据梗死大小特点,分为纹状体内囊梗死和单穿支梗死(腔隙性梗死)两种类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三维全脑高分辨管壁成像采集,通过最小密度投影技术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所有患者基底节区豆纹动脉进行了显示,对患者豆纹动脉的数量及到达深度进行了记录,以正常侧为对照,比较了纹状体内囊梗死和单穿支梗死患者中豆纹动脉数量的变化以及到达深度;同时,根据患者梗死模式的不同,判断了患者豆纹动脉内、外侧组受累情况,比较不同受累情况下豆纹动脉数量的变化以及到达深度的变化。结果:项目组开发的三维头颈联合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在约8分钟的时间,能够实现覆盖头颅及颈部血管管壁的成像需求,空间分辨率为0.55mm3;在图像质量上,颅内、颅外,前循环、后循环各支血管均可以清晰成像,而且增强前与增强后图像清晰程度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在无对比剂的条件下,成像同样清晰;病因学诊断能力上,分别确诊了大动脉粥样硬化43人,动脉夹层3人,烟雾病2人,血管炎2人,余5人为其他原因。在43名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共发现了150个斑块,其中36人(84%)存在多发斑块;122个(81%)斑块和28(19%)个斑块分别位于颅内动脉与颅外动脉,43名患者中均发现和识别了责任斑块,其中颅内动脉斑块63个和颈动脉斑块22个,在这63个颅内动脉斑块中,100%出现了强化,在这22个颈动脉斑块中,79%出现了强化。在对小动脉的研究中,发现纹状体内囊梗死与单穿支梗死(腔隙性梗死),豆纹动脉数量变化及到达深度均存在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在纹状体内囊梗死中,豆纹动脉不仅表现了减少、对称,还出现了数量增多的现象,而在单穿支病变中,主要表现为豆纹动脉数量对称,未出现数量增多的现象;而在内侧组豆纹动脉受累,外侧组豆纹动脉受累及内、外侧组豆纹动脉同时受累的比较中,豆纹动脉数量变化以及到达深度,组间均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在基于三维高分辨全脑管壁成像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深化了其临床应用,针对缺血性卒中病因学诊断的难点,分别从大动脉到小动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其具有以下几个创新性:1)使用头颈联合三维高分辨管壁成像技术进行缺血性卒中患者头颈动脉病变一站式成像及一体化评估;2)本研究对纹状体内囊梗死及单穿支梗死的病变中的豆纹动脉直接进行了可视化及对比研究;3)本研究针对纹状体内囊梗死及单穿支病变梗死两种主要的梗死类型,不仅关注了豆纹动脉的绝对数量,而且提出并发现了梗死后豆纹动脉的变化模式。
李静,陈妹红[9](2017)在《经颅多普勒对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因此临床上又称其为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上脑梗死有多种分型方法,目前比较常用的是按发病机制将脑梗死分为动脉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和分水岭梗死4种类型。其中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又称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中又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
李楠楠[10](2014)在《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由于其相关病名在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文件及我国脑血管病疾病分类中相继被取消,此疾病诊断率低,在临床较少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这一疾病群体却客观存在,发病率极高。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中风、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重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过程,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和延缓重大脑血管病事件。慢性脑供血不足在现阶段尚无被国际国内公认的病名和诊断标准,现代医学在治疗上也无确实有效的方法,但是中医药在其治疗方法上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较为明显,对于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相关文献和临床研究入手,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以及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从而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药防治、重大脑血管疾病延缓和预防指明新的方向。一、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现代文献研究目的:分析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文献,从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年1月2013年12月所有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筛选和分类,总结其中有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症状表征、证候要素、证型等资料,进行录入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共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6篇,纳入患者2452例,共归纳出14个证候类型,16个证候要素,515个表征。(2)中医表征分析:515个表征中,一般表征320个,其中常见表征共11个,分别为头晕、头痛、失眠、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乏力、胸闷、头重、神疲、多梦,其在文献中出现频率均大于25%。脉象表征83个,其中细脉、弦脉、沉脉出现频率最高。舌象表征112个,其中常见舌色为舌淡、舌红,常见舌苔为苔薄、苔白、苔黄。(3)证候要素分析:所有文献中,共归纳出中医证候要素16个,总频次5660次,其中病位证候要素4个,病性证候要素12个。常见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肝、肾和脑。常见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精亏、气滞和血虚。(4)中医证型分布:慢性脑供血不足相关文献中归纳出中医证候类型共14个,其中常见证候类型为肾精亏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痰浊中阻证。二、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特征,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临床收集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候学资料,制订中医证候学观察量表,观察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将其数据进行录入分析,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并与文献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男性45例(59%),女性31例(41%)。发病年龄以60-79岁最多,共55例(72.3%)。合并基础疾病最多的为高血压病,共65例患者(85.5%),其次为血脂异常(68.4%)和糖尿病(53.9%)、冠心病(19.7%);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有2个或以上基础疾病者占80%。(2)中医证候要素分布: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共总结出9个病性类证候要素和5个病位类证候要素,其中常见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髓亏证、痰浊证、血虚证、气虚证和血瘀证。常见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脑、肾和肝。所有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证候要素合并情况中,单纯一证者仅4例,2证至4证合并出现者共65例(85.5%)。其中纯虚证者29例(38.2%),纯实证者仅1例(1.3%),虚实夹杂证者46例(60.5%)。由此可见,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病机复杂,多为虚实夹杂证。(3)中医证候聚类分析:将9类病性类证候要素进行聚类分析,将其聚为两类时,痰浊和髓亏证聚为一类,其他7证聚为一类。(4)中医证候要素与基础病情况相关分析:将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别与其合并的基础疾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瘀证与血脂紊乱呈正相关(P<0.05);痰浊证与高血压病呈正相关性(P<0.05)。而其他证候要素与基础疾病之间则没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4)文献调查与临床观察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分布差异:将文献调查中医证候学结果与临床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文献调查结果以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痰浊证为慢性脑供血不足常见证候要素,而临床观察中以髓亏证、痰浊证、血虚证、气虚证、血瘀证最为常见。三、中药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中西医量表及脑灌注检查评价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从而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所有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均服用中药活络益脑方三个月以上,于治疗前后均行简明智力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测量表(MoC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和中医症状学量表评分,评价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2)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部分患者共31例行SPECT脑灌注检查,测定灌注减低区的脑血流量,与脑梗死组及正常人局部脑血流量进行比较,观察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量特点。(3)部分治疗前行SPECT脑灌注检查患者治疗后再次行SPECT脑灌注检查,评价其局部脑血流变化情况,从而评价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结果:(1)伴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管情况分析:76例伴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单发狭窄者33例(43.4%),多发者43例(56.6%);所涉及的182条狭窄动脉中,颅内狭窄动脉135条(74.2%),颅外狭窄动脉47条(25.8%),颅内多于颅外;其中前循环135条(74.2%),后循环47条(25.8%),前循环多于后循环。(2)各种量表评定情况: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简明智力状态量表评分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症状量表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3)局部脑血流量(rCBF)分布特点:慢性脑供血不足组rCBF值高于脑梗死患者,而低于正常人,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前后脑血流量情况评价: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其治疗后rCBF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和临床研究,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及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疗效。结果表明,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一类虚实夹杂的疾病,以气虚、血虚、髓亏等证为本,以痰浊、瘀血为标;其中大动脉狭窄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髓亏证较无大动脉狭窄者更为明显。对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中,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认知水平下降及睡眠障碍,经中药活络益脑方治疗后,其焦虑、抑郁、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均有所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量处于正常人与脑梗死患者之间,经治疗后,其脑血流量可显着改善。通过研究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临床症状特点及脑血流灌注情况,加深对慢性脑供血不足这一疾病的认识;通过观察中药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预防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二、颅内动脉多普勒检测血流指数评价脑动脉硬化的局限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颅内动脉多普勒检测血流指数评价脑动脉硬化的局限性(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年龄段脑梗死的CT及经颅多普勒超声影像表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年龄段患者CISS分型情况比较 |
2.2 不同年龄段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
2.3 CT图像分析 |
2.4 多普勒超声图像分析 |
3 讨论 |
(2)新型预测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中医证候要素与广东地区sICAS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
1.1.1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病名认识 |
1.1.2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病位认识 |
1.1.3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1.1.4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辨证论治认识 |
1.2 中医学对血脉病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sICAS的认识 |
1.3.1 中医学对sICAS的病因认识 |
1.3.2 中医学对sICAS的病机认识 |
1.4 现代医学对sICAS的认识 |
1.4.1 sICAS的流行病学特征 |
1.4.2 sICAS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研究 |
1.4.3 sICAS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
1.4.4 炎症反应与sICAS |
1.4.5 菌群感染与sICAS |
1.4.6 临床分型标准 |
1.4.7 sICAS的现代医学诊疗进展 |
第二章 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回顾性分析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方案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设计 |
2.2.3 研究对象 |
2.2.4 诊断标准 |
2.2.5 纳入标准 |
2.2.6 排除标准 |
2.2.7 数据采集标准 |
2.2.8 数据录入标准 |
2.2.9 质量控制标准 |
2.2.10 伦理考虑 |
2.2.11 统计学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数据筛选流程图 |
2.3.2 人口统计学信息分布情况 |
2.3.3 中医四诊信息、辨证分型及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
2.3.4 发病节气分布规律 |
2.3.5 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
2.3.6 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3.7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
2.3.8 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3.9 NLR、LMR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 |
2.4 讨论 |
2.4.1 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结果 |
2.4.2 新型炎症标记物与sICAS患者发病特点的相关性 |
2.4.3 新型脂质标记物与sICAS患者发病特点的相关性 |
2.4.4 sICAS患者24节气发病规律探讨 |
2.4.5 sICAS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探讨 |
2.4.6 研究优势及局限性 |
2.5 结论 |
第三章 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目的 |
3.3 资料与方法 |
3.3.1 文献检索策略 |
3.3.2 文献纳入标准 |
3.3.3 文献排除标准 |
3.3.4 文献资料提取及评价标准 |
3.3.5 统计学方法 |
3.4 结果 |
3.4.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3.4.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4.3 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
3.4.4 亚组分析结果 |
3.4.5 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
3.5 讨论 |
3.5.1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结果 |
3.5.2 研究优势及局限性 |
3.6 结论 |
第四章 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研究 |
4.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4.2 研究设计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研究对象 |
4.3.2 诊断标准 |
4.3.3 纳入标准 |
4.3.4 排除标准 |
4.3.5 数据采集项目 |
4.3.6 样本含量估计 |
4.3.7 数据录入标准 |
4.3.8 质量控制标准 |
4.3.9 伦理考虑 |
4.3.10 统计学方法 |
4.4 研究结果 |
4.4.1 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
4.4.2 Hp感染与sICAS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4.4.3 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4.5 讨论 |
4.5.1 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结果 |
4.5.2 Hp感染与sICAS患者发病特点的相关性 |
4.5.3 Hp感染与sICAS患者凝血功能的相关性 |
4.5.4 合并Hp感染的sICAS患者中风病阴阳类证分布规律 |
4.5.5 合并Hp感染的sICAS患者中风病证候要素分布规律 |
4.5.6 研究优势及局限性 |
4.6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于中风病的认识 |
1 中风病名的历史沿革 |
2 中风病因病机的演变 |
3 中风中医证候要素的现代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TCD技术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
1 TCD技术 |
2 TCD技术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
3 TCD技术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案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入组当天与入组第7天对比 |
3 相关性分析 |
4 大脑中动脉梗死脑动脉血流速度与相关因素分析 |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急性脑梗死入院当天与入院7天中医证候要素和NIHSS评分比较 |
3 中医证候要素与TCD指标相关性分析 |
4 大脑中动脉梗死脑动脉血流速度与相关因素分析 |
5 小结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学习成果 |
附录 |
(4)高分辨磁共振(HRMRI)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检测轻度大脑中动脉粥样斑块情况对梗死类型的评估价值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高分辨磁共振评价年龄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管重构和斑块负荷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的文章、立项 |
致谢 |
(5)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细胞间黏附因子-1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不同卒中发病风险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标准 |
1.2.1 慢性脑供血不足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中医证素诊断标准 |
1.2.4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标准 |
1.2.5 经颅多普勒(TCD)诊断标准 |
1.2.6 MRA、CTA、DSA诊断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报告表的设计 |
2.2 信息采集 |
2.3 颈部血管彩超检测方法 |
2.4 颅内多普勒(TCD)检查方法 |
2.5 中医证素判定方法 |
2.6 卒中10年发病风险评估方法 |
2.7 入组方法 |
2.8 统计方法 |
3.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CCCI患者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
3.3 CCCI患者证素分布情况 |
讨论 |
1、CCCI的病因病机 |
2、CCCI中医证素的研究 |
3、研究结果分析 |
3.1 CCCI的危险因素分布规律的探讨 |
3.2 CCCI患者总体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探讨 |
3.3 不同组别CCCI患者中医证素分布差异的探讨 |
3.4 CCCI预防及治疗的探讨 |
结语 |
1、研究结论 |
2、研究特色 |
3、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
一、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二、卒中一级预防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改良弗明汉卒中量表 |
附录三 证素诊断标准 |
致谢 |
(7)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对基于MR分型的颅内结核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MR影像检查 |
1.3 TCD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测 |
1.4 颅内压测定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颅内结核MR影像学表现与分型 |
2.2 颅内结核TCD频谱图 |
2.3 颅内结核TCD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比较 |
3 讨论 |
3.1 各型颅内结核的MR不同特点 |
3.2 基于MR分型的颅内结核患者经颅多普勒(TCD)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异常及意义 |
3.3 颅内结核患者TCD脑血流动力学参数PI值与颅内压相关性探讨 |
4 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颅内结核脑血管并发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D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 缺血性脑卒中流行病学现状 |
1.2 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
1.3 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研究 |
1.4 前、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差异 |
1.5 病因学研究的临床意义 |
1.6 缺血性卒中病因学诊断研究进展 |
1.7 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在斑块成像中的应用 |
2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2.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2.2 本研究学术特色及理论依据 |
2.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磁共振病因学识别技术 |
1 总论 |
2 颅脑血管成像技术 |
2.1 超声血管成像 |
2.2 磁共振、CT及 DSA血管成像 |
3 管壁成像技术 |
3.1 CT成像技术(可关注钙化) |
3.2 磁共振黑血管壁成像技术应用及进展 |
4 技术对比,总结 |
第三章 三维高分辨头颈联合管壁成像对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研究 |
1 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磁共振扫描 |
2.2 图像评估 |
2.3 图像后处理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章 脑穿支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卒中的高分辨磁共振研究 |
1 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患者 |
2.2 MR扫描 |
2.3 图像后处理 |
2.4 图像质量判断 |
2.5 高分辨管壁成像图像评估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创新性 |
6 局限性 |
7 结论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9)经颅多普勒对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TCD在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2 TCD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脑梗死的关系 |
3 TCD根据监测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对预后的评估价值 |
(10)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上篇: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现代医学研究 |
1 概念 |
2 慢性脑供血不足概念产生的背景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
4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实验研究 |
4 临床研究 |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下篇: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现代文献研究 |
1 资料来源 |
2 检索策略 |
3 文献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文献筛选 |
6 资料处理及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纳入标准 |
4 病例排除标准 |
5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纳入标准 |
4 病例排除标准 |
5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关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理论探讨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颅内动脉多普勒检测血流指数评价脑动脉硬化的局限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年龄段脑梗死的CT及经颅多普勒超声影像表现分析[J]. 钟小玲. 江西医药, 2021(10)
- [2]新型预测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中医证候要素与广东地区sICAS的相关性研究[D]. 胡明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D]. 孟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高分辨磁共振(HRMRI)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研究[D]. 梁汉祥.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5]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细胞间黏附因子-1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D]. 王园春.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6]不同卒中发病风险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差异的研究[D]. 吴卓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7]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对基于MR分型的颅内结核诊断价值研究[D]. 张含芝. 浙江大学, 2019(03)
- [8]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D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的研究[D]. 贾琳.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7)
- [9]经颅多普勒对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J]. 李静,陈妹红.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7(11)
- [10]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D]. 李楠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标签:脑梗死论文; 脑供血不足论文; 大脑中动脉论文; 动脉硬化症论文; 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