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层建筑火灾中如何逃生(论文文献综述)
张宏运[1](2021)在《基于BIM与RFID技术的写字楼火灾疏散路线选取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结构功能复杂的建筑不断涌现,建筑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随建筑的规模变大而变大,因而减少建筑火灾带来的损失就显得极为重要,尤其是在减少人民生命安全损失方面。本文围绕写字楼建筑案例,根据其建筑功能特点及建筑防火设计特点,引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与BIM等相关技术,利用BIM、RFID、消防疏散、疏散标志、疏散诱导系统等最新科学理论。提出了一种疏散指示标志布置优化办法,设计了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楼宇火灾疏散指示装置,构建了一种基于BIM与RFID技术的消防疏散诱导系统。利用Revit与Pathfinder软件进行火灾下写字楼人员疏散模拟分析,得出具有实际意义的相关结论。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传统疏散指示标志布置规则已经不能更好的适应新型疏散指示标志,也不能更好的适应大型复杂建筑。本文对消防疏散指示标志布置规则进行研究,确定了新型疏散指示标志布置的优化思路,提出了一种新型疏散指示标志布置位置优化办法:疏散通道端头处的布置距离进行优化布置;建筑内T型路口的疏散指示标志布置位置的确定;确定新型疏散指示标志的服务半径和服务率。(2)针对消防疏散过程中人员接收疏散指示标志的指引信息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楼宇火灾疏散指示装置。研究分析了RFID技术与消防疏散诱导系统对人员疏散的积极影响,本文设计出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疏散诱导系统架构,结合一种基于RFID的楼宇火灾疏散指示装置,构建了一种基于BIM与RFID技术的疏散诱导系统。(3)结合某高层写字楼案例,在有疏散指示标志的情况下,利用Dijkstra算法得到建筑案例标准层的最短疏散路径,分析了人员密度及疏散出口大小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分析在无疏散指示标志情况下,建筑防火设计不规范或者复杂的疏散通道会对人员疏散时间以及疏散路径选取产生较大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在无有效疏散指示标志的诱导下,不合规的建筑防火设计或过于复杂的疏散路线会影响人员疏散时决策判断能力,进而增加疏散人员选取非最优疏散路线的风险概率。因此利用本文提出的基于BIM与RFID技术的疏散诱导系统与消防疏散指示标志布置优化办法,可以帮助疏散人员对最佳疏散路线的决策选取。
周慧[2](2021)在《基于交互式系统设计的高楼消防无人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愈发繁华,一栋栋高层建筑拔地而起。高层建筑数量激增的同时,火灾隐患也随之增加,各地高楼火灾频发。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现阶段高层建筑火灾占总火灾发生数量的40%以上,城市拥挤的道路和小区复杂的环境直接影响消防车到达的速度,而高层建筑的高度直接影响火灾中受困者逃生的机率和消防员救援的效率。针对这种情况,无人机能无阻碍的进入火灾现场进行灭火救援,因此结合消防灭火工作中辅助救援的需求,设计一款高楼用消防无人机,实现能够辅助火灾、指引逃生、智能避障等功能。本文以高楼消防无人机为研究对象,分析火灾中需要紧急逃生的受困者和进行灭火救援的消防员对消防无人机的设计需求。首先对消防救援工作要求和国内外现有产品进行市场调查分析,了解消防产品设计要点和不足之处。再结合交互系统设计原则对消防无人机的设计进行研究,重点研究交互式系统设计的PACT框架。应用框架中人的因素进行用户问卷调查,得到用户对消防辅助救援无人机的主要功能、次要功能、交互方式、造型与结构、CMF的期望。研究火灾中温度和烟雾浓度对人体影响,进行火灾中人逃生方式的实验分析,总结逃生姿势对人观察无人机飞行状态的影响。结合PACT因素设计在高层火灾中安全引导受困者逃生的无人机,其功能满足实时环境检测与反馈,图像信息传输,交互系统引导逃生人员安全疏散,为消防灭火工作提供救援物资和灭火工具,辅助消防员完成灭火救援工作。文中的高楼消防无人机设计研究过程结合交互式系统设计理论,应用人机交互、心理学、CMF等学科,从交互式系统设计中的PACT框架(用户、环境、活动、技术等要素)出发,研究无人机在辅助消防员救援火灾受困者活动中,人、环境和无人机之间的交互行为。对消防无人机进行救援功能研究,分析逃生过程中指引、检测、灭火、互动等功能,分析无人机结构,应用双目视觉系统和图像提取技术,对消防无人机进行创新设计实践。
李志勇[3](2021)在《基于BIM的高层公共建筑火灾仿真与人员疏散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高层公共建筑的出现有效缓解了城市用地紧张、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但也因其垂直落差大、结构功能复杂和人员密集等特点加重了火灾防范和应急疏散管理压力。以往人们常常采用传统的疏散演练和火灾调查等方式对建筑火灾和应急疏散进行规划研究,但将其继续沿用于高层公共建筑则显得捉襟见肘,一方面演练所耗费人力、物力与财力成本显着增加,参与人员也并未产生真实恐惧心理与应激逃生行为,疏散结果准确性较低;另一方面,调查反馈也难以真实还原火灾蔓延与烟气扩散规律,推导制定的疏散方案也多为单一静态路径规划,未能有效矫正逃生人员行为、均衡逃生出口使用效率。为此,本文以某党校教学办公楼为实际研究对象,符合高层公共建筑特性,通过集成建筑工程全过程信息进行火灾仿真与人员疏散模拟,将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技术与火灾仿真和人员疏散规划相结合,采用数值模拟与可视化分析的实践方法,对该建筑进行综合分析,以制定疏散重规划方案。旨在通过以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研究手段,减少拥堵发生概率,合理配置逃生出口利用率,保证疏散人员撤离安全、高效,提升高层公共建筑的现代化应急管理能力。针对于高层公共建筑火灾仿真,为确定室内火灾蔓延与烟气扩散规律对逃生人员的疏散撤离影响,建立了以BIM+Pyrosim为核心的火灾场景模型,定量分析火灾温度、CO浓度与能见度等安全因素指标,确定了疏散撤离的非安全通行区域及时间,保证了疏散方案重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针对于高层公共建筑人员疏散规划,对疏散人员的逃生行为与排队拥堵状况进行可视化分析,对逃生出口使用效率进行量化评定,并建立了以BIM+Pathfinder为核心的疏散分析模型,从而制定了以矫正逃生行为、引导人员合理分流的疏散重规划方案。通过重规划前后的两次实验结果对比显示:疏散用时相对缩短48.75s,疏散效率提升9.81%,逃生出口人员使用极差值减少108人,极差比降低6.14%。通过重规划前后的实验结果比对,验证了BIM技术和应急安全管理相结合的应用价值,为火灾现场应急指挥与决策提供科学支撑与数据保障,对高层公共建筑防灾减灾、应急疏散具有重要意义。
刘世松[4](2020)在《高层建筑火灾疏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智能化建筑水平显着提高,城市建筑向多功能,高楼层不断发展。然而,高层建筑由于垂直距离长、人口基数大、结构和功能相对复杂,且火灾防范与救援方面的技术与管理措施相对滞后,一旦发生火灾,由于疏散水平的限制,极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以及恶劣的社会影响。为了提高疏散效率,减少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对高层建筑火灾人员疏散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高层建筑火灾情况下人员疏散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调研的方法,对高层建筑火灾特点和致灾因素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高层建筑火灾疏散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其次,本文从微观疏散模型和宏观疏散策略等多角度对高层建筑火灾疏散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就电梯参与高层建筑紧急疏散这一热点话题进行了相关研究,验证了电梯参与高层建筑紧急疏散的可行性与优越性。社会力模型改进方面:为提高人员行为在计算机模拟中的准确性,本文基于模糊规则和限制条件对社会力模型进行了改进研究。首先,针对原模型仿真时出现的速度跃变与实际不符的问题,考虑人员运动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人体承受能力,添加基于速度与加速度的限制条件对社会力模型进行了改进;其次,针对模型中出现的人员连续多次碰撞与速度振荡现象,充分考虑疏散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采用模糊规则对模型中人员作用范围系数进行了优化,使其变为受相对速度与人员间距共同影响的动态参数;最后,将限制条件与模糊规则结合使用,建立了基于限制条件与模糊规则的混合修正模型,对社会力模型进行了修正。最终结果显示,修正后的模型能很好的解决人员速度跃变、连续碰撞和振荡现象,提高了模型与实际情况的贴合度。电梯辅助人员疏散方面:本文以某高层办公楼为例,采用PyroSim和Pathfinder分别建立了烟气数值模拟模型和人员逃生疏散模型,通过联合仿真得出在建筑物人员疏散过程中,人员引导作用和电梯的使用可以大幅提高疏散效率,验证了电梯参与高层建筑火灾人员疏散的优越性和可行性。同时,文章还对人们很少关注的火灾易波及区域问题做进一步优化,使仿真结果更加真实可靠。疏散路径选择方面:为满足Dijkstra算法在高层建筑最优路径选择下的使用条件,本文首先对高层建筑火灾疏散路径做当量长度的转化。文章从建筑、火灾、人员方面选取11项因素建立速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未确知测度的理论与方法并结合熵权法的使用,较好的处理了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关联的问题,建立了疏散速度影响程度与真实疏散速度的关系式。其次,本文运用邻接矩阵与时间权值的方法对对传统Dijkstra做出了优化,将计算对象由最短距离路径转化为最短时间路径,使其能够运用到高层建筑最优疏散路径选取方面。综上所述,本文从社会力模型改进、电梯在高层建筑人员疏散中的应用、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当量长度转化,以及Dijkstra算法的优化与应用等角度对高层建筑火灾疏散进行了研究,可对疏散软件的优化、高层建筑疏散策略的制定以及最优路径的选取提供参考,也对高层建筑防火与疏散设计、消防设施建设与法规制定,以及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高晓童[5](2020)在《高层建筑火灾中动态空间信息的远程交互模式对寻路决策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层建筑逐渐成为当今的主流建筑,快速的城市发展为消防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层建筑火灾的火灾蔓延快、火灾烟气多、疏散困难、火灾扑救难度大等缺点,使得人员疏散及灭火救援的难度非常大。目前,我国针对于高层办公建筑的人员疏散及灭火救援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消防救援的前后方合作、身处救援一线消防员的寻路行为研究还需要相应的理论支持,故本文对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课题来源于北京市自然基金(9172008),主要开展了国内消防员寻路行为问卷调查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合空间认知、空间参考框架、空间信息的交互模式等寻路理论,结合实地、unity3D仿真软件开展了高层建筑火灾中远程交互模式对寻路绩效影响课题的研究。探讨了在多层、动态环境中消防员交互模式的理论依据并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主要进行了四部分研究:1、消防员寻路行为调研。2、高层建筑中人员空间认知框架研究。3、不同空间信息交互模式对火场中寻路行为的影响。4、不同空间信息界面对火场中寻路行为的影响。研究方法包括访谈研究与实证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高层建筑空间中动态的空间环境会使得寻路人员的空间框架从自我参考框架转为环境参考框架。2、在成果1的基础上发现在传统空间交互模式中,基于概览地图的空间交互模式相比语音与视频方式最为有效。3、从成果2的空间交互过程上升到空间对象层面进行研究,发现基于概览地图的交互减少了空间对象的引用所以提高了整体寻路绩效,主要表现在整体的寻路时长、路程更短。在交互层面表现在空间对象引用更少、更少的空间对象的搜索耗时。得出结论在动态变化的高层建筑火场中可以通过设立局部的概览认知对象来提高寻路绩效。此发现可以为我国灭火救援提的辅助设计与研究提供支持。
闫超[6](2020)在《高层建筑火突人员安全疏散仿真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数量飞速增长,现有高层建筑60余万幢。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安全、有效、快速疏散是高层建筑火灾中逃生首选方法。据调查,有百分之八以上的火灾伤害和死亡事故都与消防疏散直接相关。因此,做好高层建筑火灾的安全疏散工作,对于预防和控制火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高层建筑都具有共同的结构特点和群特点,那就是多楼层,大容积,居住人数众多并且功能复杂。一旦高层起火,建筑中的这些因素将会影响群众安全疏散,造成巨额财产损失和大量人员伤亡。所以当高层建筑着火,选择怎样的疏散路线,逃生路线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经过测定和实践,以及日常熟悉和演练是否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这些内容都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及安全疏散特点两个方面分析入手,以及结合高层建筑安全疏散模式等因素,从疏散管理,疏散设计,安全疏散配套法律等方面,从人员安全疏散时间包括火灾报警时间,人员反应时间,人员运动时间以及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的各个时间段进行分析,安全疏散的原则是必须安全疏散时间应小于可用的安全疏散时间,以确保被疏散人员的人身安全。高层建筑的传统安全疏散方法仅基于楼梯,火灾时禁止使用电梯。但是,高层火灾的真实情况告诉我们,传统的简单疏散方法远不能满足功能不断变化的高层建筑物。应寻求多种疏散方法的组合,以确保在火灾事故中疏散人员的最大安全。通过近年来的高层建筑重大火灾相关案例研究,国内外安全疏散的调查状况对比,鉴于消防安全疏散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本文利用了 Pathfinder仿真软件,对高层公共建筑人员安全疏散仿真过程进行实际模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寻国内高层建筑安全疏散工作的不足并提出新的安全疏散模式,以期对我国的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的安全疏散方式提供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张蒙[7](2020)在《基于BIM的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仿真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高层建筑在近年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消防安全事故也层出不穷。频发的高层建筑火灾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亟待需要开展消防应急疏散管理研究。传统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研究具有不直观、难定量、可重复性差等缺点,模拟效率难以适应需求。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以下简称“BIM”)作为集成工程所有参数化信息的新技术,能够为火灾发展和人群疏散仿真研究提供精细化程度更高的模拟环境,有助于直观深入地分析火灾发展情况和人员疏散过程。因此,基于BIM技术开展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仿真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为目标,在分析高层建筑火灾发展规律、高层建筑人群疏散特性和BIM模型应用的基础上,将BIM模型与Pyrosim和Pathfinder仿真模拟软件相结合,以某19层高层建筑工程为依托,在假设第5楼层起火的情景下进行高层建筑人群疏散仿真模拟,分析不同建筑因素对疏散效率的影响,根据结果提出建筑结构优化方案,最后综合提出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管理对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BIM模型和Pyrosim软件进行高层建筑火灾情景假设。利用Revit核心建模软件构建高层建筑的BIM模型,根据对国内典型高层建筑火灾事故的统计分析,假设第5楼层发生火灾事件的情景,通过Pyrosim软件提取BIM模型信息,设置模拟分析基本参数,构建出相应的高层建筑火灾仿真模型。(2)基于BIM模型和Pathfinder软件进行高层建筑人群疏散仿真模拟。通过对人员疏散危险状态临界值进行界定,高温临界值为65℃、CO浓度临界值为1600ppm、能见度临界值为4m,以此为依据计算得高层建筑的可用安全时间为368.7s。在假设的火灾情景下,基于BIM模型和Pathfinder软件对高层建筑人群疏散情况进行仿真模拟,得常规状态下疏散总用时为406.5s,难以实现全体人员安全撤离,整体疏散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3)分析了不同建筑因素对高层建筑人群疏散的影响。在分析高层建筑人群疏散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消防电梯、消防楼梯、楼梯间堆积物和安全出口四种不同建筑因素下的人群疏散过程进行模拟,比选出最优的疏散参数。参考建筑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从应急安全疏散的角度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优化,优化方案显示在50%的人员使用消防电梯进行疏散、消防电梯开关门时间3.0s、安全出口宽度为3.0m、消防楼梯为平行双跑类型和建筑内无堆积物情况下疏散效率最高,能够实现全体人员的安全疏散。(4)提出了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对策。从高层建筑管理单位、建筑设计及疏散人员的角度分别提出对策及措施,完善高层建筑消防预警管理体系,优化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强化人员的应急疏散自救能力,以提升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效率。
张燕[8](2020)在《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人口比例不断增大,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康养居所作为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受重视,而康养居所的消防安全是社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本文针对康养居所的消防安全风险评估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运用文献分析法明确了消防安全管理的内涵、研究了消防安全管理以及消防安全评估的主要方法;并从康养居所火灾发生的案例及康养居所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问题两个方面,对其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开展研究调查;系统研究了康养居所火灾危险辨识的重要方法,并从火灾危险源、建筑防火、人员状况、消防安全管理及消防救援力量五个方面开展研究;提出了事故树与消防安全检查表相结合的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方法,建立了火灾事故树,运用布尔代数法提取了影响康养居所火灾发生的关键因素,建立了针对康养居所的消防安全检查表,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验证,保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论文研究结论对康养居所、医院、疗养院等类似功能的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含芳[9](2020)在《城市综合体火灾风险分析与应急疏散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更加紧缺,为满足人们对办公、住宿、娱乐等多功能的集成需求,城市综合体应运而生。城市综合体具有建筑体量大、人流量多、密度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事故,通常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惨重的人员伤亡,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近年来城市综合体火灾数量不断上升,因此在享受城市综合体带来便利的同时,更加关注其可能产生的火灾风险,为防患于未然,研究城市综合体的火灾问题,将有助于提升城市综合体的火灾风险管理水平。本文首先利用事故树对城市综合体进行火灾风险因素分析,通过计算最小割集、径集及结构重要度系数进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安全管理网上搜集城市综合体的68个火灾实例,采用归纳法获取了34个基本事件发生的频率,通过计算顶上事件发生概率、概率重要度系数和临界重要度系数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可燃物是引起火灾必不可少的因素,电气是发生概率最大的引火源,同时人员疏散因素重要度比较大;其次,将事故树得出的因素与相关法规文献等相结合,提出从火灾风险源控制能力、防火能力、灭火能力、人员安全疏散能力和消防安全管理能力五个方面,构建城市综合体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相结合得出指标权重,建立了城市综合体火灾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据此判断出其火灾风险等级,从而为火灾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最后,选取某个城市综合体,对其进行了火灾风险评价,得出其处于二级(较安全)级别;针对该综合体一层的特定环境,假设单源点与多出口限定条件下,考虑人群密度、烟气扩散、路径及出口容量等多方面因素,采用数值模拟和经验公式对比验证的方法,计算出人员疏散所需的最短时间和最佳路径,验证了上述火灾风险评价和疏散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降低城市综合体的火灾风险和提高疏散效率提供了一套有效方法。
田洪晨[10](2020)在《高层写字楼火灾混合疏散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人口资源涌入城市中心,伴随而来的高层写字楼等高层建筑迅速兴起。然而高层建筑火灾引起的安全问题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尤其发生火灾时建筑物内人员能否及时安全逃生,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以高层写字楼为研究对象,结合高层写字楼的建筑特性,应用Pyro Sim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对高层写字楼在特定火灾场景下的火灾发展过程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火灾烟气蔓延是威胁人员安全的最主要因素;通过监测火灾区域内可见度、温度及CO浓度来判断其是否对人员的安全疏散构成威胁,结果表明能见度对人员的安全疏散影响最为突出。根据上述模拟结果应用Pathfinder软件对高层写字楼的人员疏散场景进行模拟分析,对比特定火灾场景下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和允许安全疏散时间大小,判定火灾场景下人员安全疏散状态。对比应用传统楼梯疏散与应用楼梯、避难层与电梯相结合的疏散方式高层写字楼内人员疏散效率,结果显示,应用楼梯、避难层与电梯相结合的疏散策略能够有效的减少人员疏散时间,研究结果对今后高层办公楼疏散预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高层建筑火灾中如何逃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层建筑火灾中如何逃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IM与RFID技术的写字楼火灾疏散路线选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M与 RFID技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2 人员疏散及疏散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建筑火灾疏散相关理论 |
2.1.1 建筑火灾疏散设计原理 |
2.1.2 消防疏散通道 |
2.1.3 疏散指示标志 |
2.1.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2.2 RFID技术理论 |
2.2.1 RFID技术原理 |
2.2.2 RFID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2.2.3 RFID人员定位技术 |
2.3 BIM技术理论 |
2.3.1 BIM技术概念与发展 |
2.3.2 BIM技术特点与价值 |
2.3.3 BIM技术在疏散方面应用 |
2.4 火灾下人员疏散相关理论 |
2.4.1 人员疏散影响因素 |
2.4.2 人员疏散理论 |
2.4.3 火灾疏散模拟软件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与RFID技术的疏散诱导系统 |
3.1 高层写字楼建筑的基本特征 |
3.1.1 高层写字楼的类型特征 |
3.1.2 高层写字楼疏散特征 |
3.1.3 高层写字楼疏散方式 |
3.1.4 高层写字楼疏散人员行为特征 |
3.2 疏散指示标志设置位置选取与优化 |
3.2.1 疏散指示标志设置策略 |
3.2.2 疏散指示标志设置优化 |
3.3 疏散诱导系统 |
3.3.1 疏散诱导系统原理 |
3.3.2 疏散诱导系统架构 |
3.3.3 一种疏散诱导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4 一种基于BIM与RFID技术的疏散诱导系统 |
3.4.1 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楼宇火灾疏散指示装置 |
3.4.2 RFID疏散指示装置的工作原理 |
3.4.3 RFID疏散指示装置的布置 |
3.4.4 基于BIM与 RFID技术的疏散诱导系统 |
3.4.5 疏散诱导系统稳定性说明 |
3.5 本章小结 |
4 火灾下某高层写字楼人员疏散路线选取方法 |
4.1 火灾下人员疏散参数确定 |
4.1.1 某高层写字楼案例 |
4.1.2 疏散人员密度与人员速度的确定 |
4.2 火灾下写字楼人员疏散路线分析 |
4.2.1 有疏散指示标志下人员密度对人员疏散的影响 |
4.2.2 有疏散指示标志下不同出口宽度对人员疏散的影响 |
4.2.3 基于疏散指示标志的平面疏散路线的选取 |
4.2.4 基于疏散指示标志的竖向疏散路线分析 |
4.3 火灾下基于疏散诱导系统的疏散路线选取方法 |
4.3.1 疏散路线选取影响因素 |
4.3.2 疏散诱导系统下的写字楼疏散路线选取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交互式系统设计的高楼消防无人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国内外现状 |
1.3.1 消防灭火工具的研究现状 |
1.3.2 无人机研究现状 |
1.3.3 消防无人机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课题研究框架 |
第2章 交互式系统设计研究 |
2.1 交互式系统设计概念 |
2.2 交互式系统设计要素 |
2.2.1 人的因素(People) |
2.2.2 活动的因素(Activities) |
2.2.3 环境的因素(Contexts) |
2.2.4 技术的因素(Technologies) |
2.3 交互式系统设计内容 |
2.3.1 设计过程 |
2.3.2 开发角色和脚本 |
2.4 交互式系统设计可用性与评估 |
2.4.1 交互式系统的可用性 |
2.4.2 交互式系统设计的评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交互式系统设计的消防无人机研究 |
3.1 用户研究 |
3.1.1 人的因素分析 |
3.1.2 消防救援中的角色和脚本 |
3.2 用户问卷调查 |
3.2.1 高楼用户问卷调查 |
3.2.2 消防员问卷调查 |
3.2.3 问卷调查总结 |
3.3 活动要素分析 |
3.3.1 逃生信息接收 |
3.3.2 逃生姿态 |
3.4 环境分析 |
3.4.1 火势与温度 |
3.4.2 有毒气体分析 |
3.5 技术因素分析 |
3.5.1 软件技术 |
3.5.2 硬件结构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交互式系统设计的消防救援无人机设计 |
4.1 消防无人机现存问题 |
4.2 消防无人机交互设计 |
4.2.1 与受困者人机交互 |
4.2.2 与消防员人机交互 |
4.3 技术原理 |
4.3.1 基于双目视觉系统识别的避障技术 |
4.3.2 图像识别 |
4.3.3 室内定位 |
4.4 消防无人机的CMF设计 |
4.4.1 色彩设计 |
4.4.2 材料设计 |
4.4.3 表面处理工艺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楼消防无人机设计实践 |
5.1 产品设计定位 |
5.2 设计方案 |
5.2.1 草图方案设计 |
5.2.2 设计方案可用性测试 |
5.2.3 最终效果 |
5.3 功能展示 |
5.3.1 环境检测 |
5.3.2 交互指示 |
5.3.3 局部灭火 |
5.3.4 辅助逃生 |
5.4 消防无人机设计综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楼用户问卷调查 |
附录2 消防员问卷调查 |
附录3 消防无人机功能可用性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BIM的高层公共建筑火灾仿真与人员疏散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层公共建筑火灾状况 |
1.1.2 BIM技术对应急疏散研究的技术支持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对象及意义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性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火灾概念及基础简介 |
2.1.1 火灾发展过程 |
2.1.2 烟气蔓延原理及计算 |
2.1.3 人员疏散特性及时间计算 |
2.2 BIM技术研究综述 |
2.2.1 BIM技术发展 |
2.2.2 BIM技术应用特征 |
2.3 火灾仿真及疏散规划研究综述 |
2.3.1 火灾仿真模拟研究 |
2.3.2 人员疏散规划研究 |
2.3.3 综述分析 |
2.4 BIM技术与火灾仿真和疏散规划 |
2.4.1 应急疏散与BIM技术结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BIM的火灾仿真模拟与安全因素指标分析 |
3.1 火灾场景模型建立 |
3.1.1 工程概况 |
3.1.2 构建BIM模型 |
3.1.3 火灾仿真模型建立与场景参数设置 |
3.2 火灾仿真分析 |
3.2.1 烟气蔓延可视化与规律描述 |
3.2.2 安全因素指标评定分析 |
3.2.3 安全逃生时间及区域确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BIM的人员疏散仿真模拟与疏散效力分析 |
4.1 人员疏散模型建立 |
4.1.1 BIM模型导入 |
4.1.2 人员疏散参数设置 |
4.1.3 合规性检验 |
4.2 人员疏散仿真与行为分析 |
4.2.1 拥堵节点分析 |
4.2.2 逃生行为分析 |
4.2.3 逃生出口利用率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疏散机制研究与重规划方案制定 |
5.1 疏散重规划原则 |
5.1.1 危险侵入规避原则 |
5.1.2 疏散拥堵与“瓶颈”规避原则 |
5.1.3 均衡高效原则 |
5.2 重规划方案制定 |
5.3 疏散结果比对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高层建筑火灾疏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层建筑火灾人员疏散危险性分析 |
2.1 高层建筑火灾致灾因素分析 |
2.2 高层建筑火灾特点分析 |
2.3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影响因素分析 |
2.4 高层建筑火灾疏散时人员行为分析 |
第3章 社会力模型改进研究 |
3.1 疏散模型简介与对比 |
3.2 社会力模型简介 |
3.3 社会力模型优化 |
3.3.1 经典社会力模型构建 |
3.3.2 基于速度加速度限制条件的社会力模型改进 |
3.3.3 基于模糊规则的社会力模型改进 |
3.3.4 基于模糊规则和限制条件的社会力模型混合改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PyroSim和 Pathfinder的联合仿真研究 |
4.1 软件介绍 |
4.1.1 PyroSim介绍 |
4.1.2 Pathfinder介绍 |
4.2 烟气数值模拟与分析 |
4.2.1 办公楼基本情况 |
4.2.2 PyroSim建模仿真 |
4.2.3 模拟结果分析 |
4.2.4 仿真结果分析 |
4.3 PyroSim和 Pathfinder联合仿真分析 |
4.3.1 Pathfinder建模 |
4.3.2 联合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Dijkstra算法的路径优化 |
5.1 Dijkstra算法介绍与分析 |
5.2 未确知测度理论介绍 |
5.3 构建人员疏散速度模型 |
5.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5.3.2 建立速度影响指标体系 |
5.3.3 构建未确知测度函数 |
5.3.4 计算多指标测度评价矩阵 |
5.3.5 影响程度大小量化 |
5.3.6 速度修正量值确定 |
5.4 改进Dijkstra算法 |
5.4.1 节点选取 |
5.4.2 邻接矩阵建立 |
5.4.3 时间权值确定 |
5.4.4 程序编写与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高层建筑火灾中动态空间信息的远程交互模式对寻路决策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消防灭火救援现状 |
1.3 消防救援的组织模式 |
1.3.1 外国消防的组织模式 |
1.3.2 我国消防组织模式 |
1.4 国内外火灾场景寻路行为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寻路行为 |
2.2.1 寻路的影响因素 |
2.3 空间认知模型 |
2.3.1 三阶段模型 |
2.3.2 LRS模型 |
2.3.3 游览模型 |
2.3.4 空间知识的分层模型 |
2.3.5 参考帧网络理论 |
2.4 空间尺寸与空间参考框架 |
2.5 空间信息的交互 |
2.6 空间信息的交互方式 |
2.7 概念模型 |
第3章 消防员寻路行为调研献 |
3.0 引言 |
3.1 访谈数据统计分析 |
3.1.1 访谈人员基本信息统计 |
3.1.2 消防员寻路行为训练 |
3.1.3 实际搜救过程的寻路行为 |
3.1.4 搜救中的困难与看法 |
3.1.5 消防员搜救过程中的寻路问题-案例 |
3.2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层建筑中人员空间认知框架研究 |
4.0 引言 |
4.1 被试者 |
4.2 研究变量 |
4.3 实验场地 |
4.4 实验过程 |
4.5 实验数据分析 |
4.5.1 描述性数据 |
4.5.2 方差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空间交互模式对火场中寻路行为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被试者 |
5.3 交互模式 |
5.4 实验场景设计 |
5.5 实验过程 |
5.6 实验任务 |
5.7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7.1 描述性统计数据 |
5.7.2 正态性检验 |
5.7.3 统计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不同空间信息对象对火场中寻路行为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实验变量 |
6.3 被试者 |
6.4 内部信息界面 |
6.5 外部信息界面 |
6.6 实验场景 |
6.7 实验过程 |
6.8 实验任务 |
6.9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9.1 描述性分析结果 |
6.9.2 统计分析 |
6.10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 |
附件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访谈问卷 |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
附录4 基本信息表 |
附录5 实验指导书(路线1) |
附录5 实验指导书(路线2) |
附录6 实验指导书(路线3) |
附录7 基本信息调查表 |
附录8 实验任务书 |
附录9 实验任务书 |
附录10 知情同意书 |
附录11 主试者情况介绍表 |
附录12 实验任务书 |
附录13 实验任务书 |
附录14 第四章实验数据 |
附录15 第五章实验数据 |
附录16 第六章实验数据 |
(6)高层建筑火突人员安全疏散仿真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的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2 高层建筑火灾及安全疏散特点分析 |
2.1 建筑构造 |
2.2 高层建筑消防特点 |
2.2.1 火灾特点 |
2.2.2 火灾的危害性 |
2.3 火灾烟气的危害及危险状态的判定 |
2.3.1 烟气的危害 |
2.3.2 着火源位置不同对烟气流动速度的影响 |
2.3.3 烟气的流动 |
2.3.4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及火灾对高层结构的影响 |
2.4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4.1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的不足 |
2.4.2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管理的疏忽 |
2.5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方式单一 |
2.6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
2.7 本章小结 |
3 高层公共建筑人员安全疏散仿真分析 |
3.1 人员安全疏散准则 |
3.1.1 火灾报警时间 |
3.1.2 人员反应时间 |
3.1.3 人员运动时间 |
3.1.4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 |
3.2 人员疏散仿真过程 |
3.2.1 Pathfinder仿真软件简介 |
3.2.2 高层建筑设定 |
3.2.3 疏散场景设定 |
3.2.4 仿真过程 |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3.1 安全疏散设计的影响 |
3.3.2 人员疏散方式的影响 |
3.3.3 对建筑物熟悉程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的方法与对策研究 |
4.1 延长危险来临时间 |
4.1.1 合理设计防火分区 |
4.1.2 设置自动灭火系统 |
4.1.3 设置自动排烟设施 |
4.1.4 设置消防控制系统 |
4.2 缩短疏散开始时间 |
4.2.1 设置火灾探测系统 |
4.2.2 设置报警和通讯系统 |
4.2.3 完善消防管理制度,加强消防管理系统的建立 |
4.3 缩短疏散行动时间 |
4.3.1 建筑布局的设置要求 |
4.3.2 疏散通道的设置要求 |
4.3.3 楼梯的设置要求 |
4.3.4 安全出口的设置要求 |
4.4 设置安全疏散的诱导系统 |
4.4.1 听觉诱导 |
4.4.2 视觉诱导 |
4.4.3 创造防火、防烟、防热的安全环境 |
4.4.4 制定防火安全疏散预案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BIM的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高层建筑火灾发展规律 |
2.1.1 高层建筑起火原因 |
2.1.2 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
2.1.3 高层建筑火灾危害性 |
2.2 高层建筑人群疏散特性 |
2.2.1 人群疏散行为特征 |
2.2.2 人群疏散难点分析 |
2.2.3 人群疏散时间计算 |
2.2.4 仿真模拟常用技术方法 |
2.3 BIM技术概述 |
2.3.1 BIM技术发展历程 |
2.3.2 BIM技术应用特征 |
2.3.3 BIM技术与消防安全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Pyrosim的高层建筑火灾情景假设 |
3.1 某高层建筑BIM模型构建 |
3.1.1 依托工程概况 |
3.1.2 BIM模型精细度要求 |
3.1.3 BIM协同建模方法 |
3.1.4 BIM模型构建过程 |
3.2 高层建筑BIM模型准确度管控 |
3.2.1 准确度管控原则 |
3.2.2 准确度管控内容 |
3.2.3 准确度自检结果 |
3.3 高层建筑火灾仿真模型构建 |
3.3.1 火灾仿真模型构建 |
3.3.2 火灾仿真情景假设 |
3.3.3 基础指标参数选取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M+Pathfinder的高层建筑人群疏散仿真模拟 |
4.1 高层建筑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确定 |
4.1.1 人员疏散危险状态临界值 |
4.1.2 高层建筑火灾发展分析 |
4.1.3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计算 |
4.2 高层建筑人群疏散模拟基础 |
4.2.1 疏散模拟基本原理 |
4.2.2 人员行为模式选择 |
4.2.3 基础指标参数选取 |
4.3 高层建筑人群疏散仿真模拟 |
4.3.1 疏散仿真模型构建 |
4.3.2 人群疏散基本假设 |
4.3.3 人群疏散仿真模拟 |
4.3.4 模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同建筑因素对高层建筑人群疏散的影响分析 |
5.1 高层建筑人群疏散影响因素 |
5.1.1 消防疏散通道的通畅性 |
5.1.2 安全疏散时间的充足性 |
5.1.3 消防疏散设施的完备性 |
5.1.4 人员疏散环境的安全性 |
5.2 不同建筑因素下的疏散情况分析 |
5.2.1 消防电梯的疏散影响分析 |
5.2.2 消防楼梯的疏散影响分析 |
5.2.3 堆积物的疏散影响分析 |
5.2.4 安全出口的疏散影响分析 |
5.3 高层建筑结构优化方案验证 |
5.3.1 高层建筑设计防火标准 |
5.3.2 高层建筑结构参数优化 |
5.3.3 优化前后疏散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管理对策 |
6.1 高层建筑消防疏散安全管理 |
6.1.1 消防安全预警管理体系 |
6.1.2 消防应急疏散安全检查 |
6.1.3 消防应急疏散管理系统 |
6.1.4 应急疏散长效培训机制 |
6.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优化 |
6.2.1 建筑结构优化原则 |
6.2.2 建筑结构优化策略 |
6.3 高层建筑人员应急疏散培训 |
6.3.2 消防灭火器材使用 |
6.3.3 疏散人员自救常识 |
6.3.4 疏散人员路径选择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技术路线 |
1.3.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的相关理论 |
2.1 消防安全管理概述 |
2.1.1 消防安全管理概述 |
2.1.2 消防安全管理方法 |
2.1.3 消防安全评估理论 |
2.2 康养居所概述 |
2.2.1 康养居所概念 |
2.2.2 康养居所的消防安全特点 |
2.3 康养居所的消防安全评估与分析 |
2.3.1 火灾风险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
2.3.2 评估指标建立 |
2.3.3 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的方法 |
第3章 康养居所消防安全管理现状 |
3.1 康养居所火灾概况 |
3.1.1 最近5年全国的火灾统计数据 |
3.1.2 最近10年康养居所火灾原因统计 |
3.1.3 火灾事故统计结论 |
3.2 康养居所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 |
3.2.1 消防设施配置不完善 |
3.2.2 老人逃生自救能力差 |
3.2.3 医护人员消防技能差 |
3.2.4 不会使用灭火器材,错失最佳扑救时机 |
3.2.5 防火分隔措施不到位 |
3.2.6 疏散设施不完善 |
3.2.7 消防安全培训、演练、管理不善 |
3.2.8 老旧社区内的康养居所消防车道存在隐患 |
第4章 康养居所火灾危险辨识 |
4.1 火灾危险辨识方法选择 |
4.2 康养居所火灾风险源分析 |
4.2.1 火灾危险源辨识 |
4.2.2 建筑防火风险辨识 |
4.2.3 人员状况风险辨识 |
4.2.4 消防安全管理风险辨识 |
4.2.5 消防救援力量分析 |
4.2.6 构建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第5章 康养居所的消防安全评估 |
5.1 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方法选择 |
5.1.1 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方法 |
5.1.2 康养居所的评估方法选择 |
5.1.3 事故树综合分析法对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的适用性分析 |
5.2 事故树分析法 |
5.2.1 事故树分析法概述 |
5.2.2 事故树构建 |
5.2.3 事故树分析和应用 |
5.3 消防安全检查表方法 |
5.4 事故树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结合方法 |
5.4.1 事故树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结合的意义 |
5.4.2 事故树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结合应用 |
5.4.3 康养居所消防安全检查表指标确定 |
第6章 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案例 |
6.1 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概述 |
6.1.1 A康养居所概况 |
6.1.2 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 |
6.1.3 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现状分析 |
6.2 A康养居所火灾风险辨识 |
6.3 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 |
6.4 本文消防安全检查表的创新性 |
6.5 消防安全检查表应用 |
6.6 效果评价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消防安全评估报告 |
(9)城市综合体火灾风险分析与应急疏散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火灾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
1.2.2 人员疏散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及方法简介 |
2.1 城市综合体及火灾理论 |
2.1.1 城市综合体 |
2.1.2 火灾基本理论 |
2.2 事故树分析(FTA)方法 |
2.2.1 事故树符号表达 |
2.2.2 事故树分析步骤 |
2.2.3 事故树分析的优点 |
2.3 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
2.3.1 风险评价方法 |
2.3.2 指标权重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3 城市综合体火灾风险因素事故树分析 |
3.1 城市综合体火灾特点 |
3.2 城市综合体火灾事故树模型 |
3.2.1 火灾事故树基本事件分析 |
3.2.2 火灾事故树模型建立 |
3.2.3 火灾事故树模型约简 |
3.3 火灾事故树定性分析 |
3.3.1 最小割集与最小径集的计算 |
3.3.2 结构重要度分析 |
3.4 火灾事故树定量分析 |
3.4.1 顶上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 |
3.4.2 概率重要度分析 |
3.4.3 临界重要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城市综合体火灾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1 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
4.1.2 评价指标选取 |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1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4.2.2 改进的熵权法确定权重 |
4.2.3 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确定权重 |
4.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城市综合体火灾应急疏散路径研究 |
5.1 问题描述 |
5.1.1 问题假设 |
5.1.2 符号说明 |
5.2 疏散路径优化模型建立 |
5.3 模型求解 |
5.3.1 算法的基本思路 |
5.3.2 算法步骤 |
5.4 本章小结 |
6 实证分析 |
6.1 火灾风险评价 |
6.1.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6.1.2 确定火灾风险等级 |
6.2 应急疏散路径方案确定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1 评价指标因素调查表 |
附录2 指标风险等级评价表 |
(10)高层写字楼火灾混合疏散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高层建筑逃生疏散方式 |
1.2.2 楼梯疏散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电梯疏散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层写字楼火灾疏散的影响因素及安全条件判定 |
2.1 高层建筑火灾疏散影响因素 |
2.1.1 建筑特性分析 |
2.1.2 人员的特性 |
2.1.3 外部救援力量 |
2.1.4 消防电梯在高层疏散中的使用 |
2.2 高层建筑火灾疏散安全判定条件 |
第三章 高层写字楼模型设计及火灾模拟 |
3.1 建筑简介 |
3.2 建模软件介绍 |
3.3 高层写字楼模型建立 |
3.3.1 火源大小的确定 |
3.3.2 火灾场景设置 |
3.4 仿真模拟结果与分析 |
3.4.1 场景一模拟结果及分析 |
3.4.2 场景二模拟结果及分析 |
3.4.3 场景三模拟结果及分析 |
3.4.4 场景四模拟结果及分析 |
3.4.5 场景五模拟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层写字楼疏散模型设计及模拟 |
4.1 人员疏散过程 |
4.2 疏散方式的选择 |
4.2.1 楼梯疏散 |
4.2.2 电梯疏散可行性 |
4.2.3 避难层的应用 |
4.3 基于pathfinder高层写字楼疏散模型的建立 |
4.3.1 Pathfinder软件简介 |
4.3.2 人员分布 |
4.3.3 疏散策略的设计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4.4.1 策略一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2 策略二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3 策略三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4 策略四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5 策略五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6 策略六模拟结果及分析 |
4.5 高层写字楼火灾疏散模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高层建筑火灾中如何逃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IM与RFID技术的写字楼火灾疏散路线选取方法[D]. 张宏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交互式系统设计的高楼消防无人机研究[D]. 周慧.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3]基于BIM的高层公共建筑火灾仿真与人员疏散规划研究[D]. 李志勇.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4]高层建筑火灾疏散研究[D]. 刘世松.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5]高层建筑火灾中动态空间信息的远程交互模式对寻路决策影响的研究[D]. 高晓童.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6]高层建筑火突人员安全疏散仿真分析及对策研究[D]. 闫超.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基于BIM的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仿真研究[D]. 张蒙.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8]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研究[D]. 张燕.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9]城市综合体火灾风险分析与应急疏散路径研究[D]. 陈含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高层写字楼火灾混合疏散策略研究[D]. 田洪晨.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