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激励与灌区永续经营——从河套灌区水价制度和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调查中的思考

制度激励与灌区永续经营——从河套灌区水价制度和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调查中的思考

一、制度激励与灌区的可持续运行——从河套灌区水价制度和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查引起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蔡威熙[1](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1985年以来的农业水价改革虽取得明显成效,但始终面临“两难”问题:水价偏低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和农田水利设施运营维护成本不足,水价提高会带来农户收入的减少,甚至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相较于传统农业水价改革单纯提高农业水价,2016年起全面推行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调综合施策,试图通过综合运用“一提一补”、“水权交易”等举措破解“两难”问题。本文综合运用资源配置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廓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解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理论参照点,揭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激励约束效应;回顾农业水价改革历程和成效,梳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构建水资源所有者、供水方、用水方三方行为互动分析模型,探析各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机理;以山东省的实践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进行评价;综合运用Meta方法、PSM方法测度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农户行为响应情况;构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系统仿真模型,评估改革的效应,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进程是在水资源所有者和供水方、用水方等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过程中推进的,各主体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完善的制度安排是农业水价改革成功的前提,只有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都能够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得到相应保障,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当前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践,较好地保障了供水方和水资源所有者的利益,但是,用水方的利益只在改革试点的局部地域和短时期内有一定保障,构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广泛推行和长久实施的潜在阻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容激励机制的实现,有赖于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的支持,通过将农业节水高价转入工业和城市用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和经济利益,形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良性循环。目前农业水权终端交易既面临市场机制不健全、交易途径有限、计量设施不完善等制度和技术难题,也受到小农户分散经营的限制。应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重点在严重缺水区、农业规模经营区等改革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探索水权的分解确认、交易形式、交易程序等,逐步形成能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对于大部分区域,在农业节水分散于众多的农业用水户的情形下,为了节约水权转换成本,提升农业节余水权转换效率,重点探索实行水权回购制度。第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状况存在区域差异。各地市的改革进展在资金投入、政策实施、以及奖励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和地方财政支持能力的差异。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量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经费缺口大,改革任务普遍较重,但农业县区一般经济能力有限,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的地方支持能力不足,改革面积和经费投入失衡。依靠农业水价提升收入补偿水利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成本和筹集精准奖补资金目前还难以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财政支持,数量有限、来源不稳定,资金短缺成为许多地区农业水价改革开展的制约因素。国家层面应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明确各级财政投入比例,为基层推进改革提供制度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应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予以适当政策倾斜,并探索经济发达区域在政策、资金、工程等方面对口支援。第三,尽管目前改革执行者和承受者均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措施总体评价较高,但是对于其核心环节“水价形成机制”和“水权制度”的认可度并不高,普遍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依然主要依赖于工程设施建设和国家加大农田水利财政投入,市场机制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因而必须继续明确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维护的公益性定位,加大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同步配套与改革区域任务、财力相适应的终端计量设施,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基础保障。进一步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合理核定供水成本、科学制定供水价格,构建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户责任明确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经费分担制度,逐步落实农业供水价格调整到位,从而保障农田水利设施的长期良性运行。第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能够促进农户节水行为响应。提高水价能够激励农户减少灌溉次数、采用节水技术、改种抗旱品种等节水行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一提一补”、“水权交易”、“节水奖励”的制度设计,能够在提高农户节水技术采用意愿的同时降低弃灌风险。文化程度、节水技术培训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具有正向影响。相较于水价调整和奖补激励,增加农户收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预期效果有更为显着的影响。运用“一提一补”机制引导规模化与专业化节水,一方面,优先支持规模农户发展节水灌溉、参与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农业灌溉集约化、规模化,提升用水效率与产出效益,另一方面,提供灌溉服务补贴,鼓励规模农户为小农户提供灌溉服务,提高灌溉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从而有效应对小农经济结构对节水农业发展的现实约束。推进农地健康流转,增加农业收益,逐步创造农业水价水权交易机制能够发挥有效激励的制度环境。

邢霞[2](2021)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文中指出水资源供需矛盾是限制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障碍,倡导农业节水是缓解农业用水矛盾的有效手段。农户作为农业用水主体,其用水行为直接影响着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节水农业的发展。但作为有限理性个体,农户的传统农业实践根植于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非环境伦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低效和不合理的用水情况。因此,充分重视微观层面的农业用水行为,探究节水行为影响机制,引导农户自觉主动参与农业节水,对于减少水资源消耗、提高用水效率以及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鉴于农业用水主体行为对实现农业节水的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于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以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研究区域,旨在挖掘农户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作用机制,为水资源管理以及制定相关的节水政策提供研究经验与理论参考依据,以期提升农户的节水积极性,改变粗放灌溉方式,进而有效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从理论角度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特征和农业节水行为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理论模型。首先,基于对农户环境行为内涵和外延的分析,界定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概念,并根据农业节水行为表现形式和行为发生动机将农业节水行为划分为习惯型、技术型、社交型和公民型四类。然后,借助计划行为理论、价值—信念—规范理论、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和社会影响理论构建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即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实施取决于其农业节水意愿,而意愿的产生则取决于农户心理因素,同时农户行为还受到外界情境因素的引导。最后,基于外部性理论,探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外部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经济学分析探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政策干预的必要性,为后续政策引导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依托所构建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通过阐述变量因素间的关系路径,提出相关研究假设,着重分析、探讨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驱动效应。首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农业节水行为以及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对农业节水行为的直接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心理因素能够显着地直接影响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和行为,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也是影响农业节水行为的关键因素。其次,利用Amos23软件Bootstrap法,验证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在心理因素和农业节水行为中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在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作用,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节水行为,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中介效应存在差异。最后,考虑到心理因素可能对农业节水行为存在非线性的系统性特征以及农业节水行为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采用RBF神经网络进一步探讨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预测效应。分析表明,心理因素能够有效对农户是否参与农业节水进行预测判别,同时不同心理因素对不同类型农业节水行为的相对重要性排序存在差异。(3)基于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引入外部情境因素,重点分析和探讨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机理。首先,农业节水行为意愿——行为差异分析表明,在农业节水过程中,存在意愿与行为的背离,即意愿不一定能有效地转换为可实现水资源保护目的的实际节水行动,这为研究情境因素的引导效应提供了现实依据。其次,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探讨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节水行为的路径有调节作用,但不同外部情境变量对节水行为意愿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进一步使用process插件程序中的Model14对心理因素、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外部情境因素以及农业节水行为之间存在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论表明,政策因素在“心理因素-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农业节水行为”的中介路径中存在调节作用。(4)在实证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基于多Agent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借助Netlogo平台仿真模拟不同政策情形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涌现的动态引导效果。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在社会规范交互和外部政策因素的引导下会趋于稳定,激励型政策、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均能促进农业节水发生,但不同类型政策对不同类型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存在差异。激励型政策对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最好;命令控制型政策对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宣传教育型政策对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和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政策组合效应分析表明,在不同政策组合情形下,四种类型农业节水行为涌现效果存在差异,在政策两两组合的情形下,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在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在激励型政策和命令控制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和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在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第一,基于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动机和节水行为表现形式,从多视角开展对农户节水行为的研究,更为细致地刻画并衡量农户节水行为,从实践上扩展了农业节水行为研究内容,从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农户亲环境行为研究领域;第二,构建了以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为导向,心理因素为影响变量,外部情境因素为调节变量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并探析心理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对不同类型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机理;第三,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尝试运用多主体建模与仿真技术构建基于Agent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动态模拟政策因素对农户行为的长期动态引导效果,分析政策因素在长期以及不同组合下对农业节水行为产生的影响。

万峥[3](2019)在《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10余年水权转换的实践及制度探索,成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自然条件,以及国家提出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刚性约束背景下,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促进水利工程补短板和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因此,进行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对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生态评估体系机制,构建面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调控策略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利用多种方法对水资源配置、利用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解决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矛盾突出等问题,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益流转,促进水资源开源节流,并以内蒙古河套灌区沈乌灌域跨盟市水权转换为例,开展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论文在分析借鉴国外相对成熟并经过实践验证的水市场管理、运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水资源、水权及供给需求的实际国情,在理论层面对水权制度体系、水市场和水权转换的工作模式流程等进行了全面的剖析,研究提炼出了本国水市场的3级市场模式,探索和研究与中国水市场相匹配的水权交易管理运作模式、理论制度框架结构。(2)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作为要素层,确定农业节水效益、增产效益、工业供水效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替代效益、地下水埋深、水面面积变化率、草地和林地面积变化率、盐分排引比、土壤盐渍化率10个与要素层相匹配的指标层,考虑水资源系统的可变性及不稳定风险因素,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估模型。(3)选取内蒙古河套灌区盟市间水权转换实施区域沈乌灌域作为典型区域,采用了以调度控制指标为耗水指标、以分水系数反算水权相应耗水量、以分水系数反算水权相应耗水量、以分水系数折减初始水权为耗水指标、以初始水权为耗水指标计算五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计算河套灌区现状超用水量分别为3.79亿m3、3.56亿m3、6.63亿m3、5.96亿m3和2.65亿m3。依据计算结果分析确定河套灌区的规划压超水量,参考界定模型指标边界。运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估模型,构造模糊成对比较矩阵、整合不同专家意见、分解模糊成对比较矩阵,经过权重修正、逆模糊化、归一化、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得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权重分别为0.527、0.185和0.288。结合综合效益指标值,界定分析水权转换综合效益水平。(4)沈乌灌域实施盟市间水权转换2016年、2017年、2018年的经济效益指数分别为0.864、0.89和0.988;社会效益指数分别为0.669、0.927和1;生态环境效益分别为1、0.69和0.49,水权转换综合效益指数分别为0.878、0.816、0.807。结果显示,综合效益处于较高的范围,说明水权转换试点的综合效益较高,具有较好的实施前景。但受灌域内扩灌、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影响,生态环境效益逐年降低,导致综合效益指数逐年下降,亟待在下一步水权转换进程中,通过加强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考虑最优的水权转换量和水权转换范围。(5)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水权水市场建设和交易过程中的拓展领域,对交易规定、流程、时间、方式等方面运用可行性和优势。基于水权转换理论的全面解析、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内蒙古水权转换的实践经验及综合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政策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规范水权指标的初始分配制度,强化水权管理体系建设与提升,积极培育、健全水市场等相应的调控策略,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保障条件,使得水权转换实践工作的综合效益最优化。

窦豆[4](2019)在《东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文中指出农业对于国家或地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不可忽视的产业。而水资源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也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核心支撑。伴随城镇规模的持续扩大,人口数量急速增长,水危机已经逐渐显现。东营市立足黄河三角洲地区。虽然紧靠黄河,但却极度缺乏淡水资源。城市90%以上的用水需要靠黄河供给,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m3,仅为全国水平的11%。在面对水资源供需压力持续增涨,农业水资源被不断挤压的严峻现实情况下,为实现农业的长远,高效发展,东营市必须把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上日程。本文首先立足于水资源的基本理论的概述,以此为理论支撑界定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关概念。在深入概述东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后,揭示了东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运用DEA方法、Malmquist指数对全各区县进行综合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的测算分析。其次采取基于python的因子分析法,从十个对农业水资源利用产生影响的因子中遴选出最具影响力的因子。通过本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全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全要素生产率(指:经济生产活动在给定时间内产生的效率。即所有要素的输入量与总输出量之间的比值,简称TFP)总体呈缓慢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3%。技术进步是促进TFP增加是核心因素,技术效率次之。2.东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地区间差异性较大。在东营市五个地区中,农用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率由高到低的区县依次为东营区、广饶县、河口区、利津县,垦利区。从全要素生产效率来看,各地区为缓慢增长趋势,增幅差异性大。五个区县的农业水资源综合效率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正相关关系,与经济发展水平并无明显相关性。3.东营市农业生产配置结构需进一步优化调整。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十个选定指标进行分析,得出农业配置因子、农业发展补偿因子以及农业发展规模因子。发现各因子在全市各区县间的空间差异较大。由此反映出要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就必须在东营市整体提升农业生产配置规模。总而言之,要实现研究区农业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利用效率提升,就必须因地制宜地整体提升东营市农业生产配置规模,切实可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屈晓娟[5](2018)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研究》文中认为我国70%以上的耕地分布在常年灌溉带与不稳定灌溉带,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灌溉依赖性极大。农业一直是我国的“用水大户”与“耗水大户”,用水占比达63%。然而我国是全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28.87%,黄河流域用水供求矛盾更为尖锐,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水平的38.43%,农业灌溉用水量却达流域总用水量的73.8%。同时面临水资源时间与空间分布极不均衡、水生态恶化日趋严重等约束,并且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用水被“挤占”问题凸显。农业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将会直接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威胁13.9亿人的吃饭问题,同时也会掣肘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现代化有序推进。我国农业用水供给匮乏的同时,存在着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尽管经历了多方努力后农业用水效率出现缓慢提升趋势,却仍徘徊在0.53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0.8。五十多年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农业节水改革,试图通过各种节水方式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常年存在“多输”现象:灌溉设施陈旧、维修缺位,灌溉管理制度不顺畅、管理组织臃肿、水费收入远低于供水成本,农户农业收入低、承担实际水费远高于政府定价,政府连年给予节水补贴,财政负担沉重,这些问题在引黄灌区更为凸显。本文认为,工艺农艺技术创新、灌溉节水方式选择固然比较重要,但最为重要核心的问题是尊重并突出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自下而上”的利益诉求,构建适合国情与水情、行之有效的新型农业节水激励,激励供水主体、用水主体及公众等多重微观主体的内在节水动机,建立畅通灵活的水资源流转市场,配合以明晰长效的政策调控手段,促进水资源高效流转、合理配置,达到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相协调一致,方可真正实现有效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产业、经济良性循环,达到人水和谐,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现代化推进。本文通过对黄河流域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实证分析,对典型案例陕西省D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存在问题及深层原因剖析,分析各利益相关主体在农业灌溉中不同的利益诉求,为构建节水激励提供生动灵活的现实案例依据。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从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供水单位、用水农户、用水者协会四个利益主体出发,系统构建四个博弈模型,利用经济学优化模型解析各主体节水行为中的利益诉求冲突,为构建节水激励奠定理论推演基础。基于“效价-手段-期望”理论,通过建立有序的农业水权流转市场、制定合理灵活的农业水价体系、界定清晰的水利工程权限、靶向定位的水利专项投资资金、责权明晰的供水单位组织结构、行之有效的用水者协会管理、对用水农户节水行为的奖惩措施等激励工具,从制度创新、改善博弈规则、改变博弈支付值等方面构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以激励利益相关者内生的节水动机,使其由“不合作”向“合作”进化,达到总体的帕累托最优。并从经济、生态、社会公平等多维度出发,基于模糊数学法对陕西省D灌区近年来的农业节水激励绩效进行检验分析,以期增强其适用性、可操作性及普适性。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分析方法的创新,制度创新与节水激励绩效检验视角的创新。(1)分析视角的创新。本文基于经济人“有限理性”,对农业水资源节水过程的主要利益相关主体——政府、灌区供水单位、用水农户、用水者协会进行节水经济行为分析,系统构建了包括政府与供水单位的节水博弈、供水单位与农户的节水博弈、农户与政府的节水博弈、农户之间的节水行为博弈的系统博弈分析模型,利用优化分析模型对各利益相关主体进行分析,找出帕累托最优点。(2)农业节水激励的制度创新。本文将农业节水激励构建与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有机融合,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兴起与土地集约化管理的背景下,结合管理学、心理学相关理论,构建包含政策扶持、制度完善、组织体系、行为规范、乡村文化等多元化的“MVEI”节水激励,不仅实现农业节水、提高用水效率,而且助力生态文明与农业现代化,达到农业与二三产业、农村与城镇、人与资源的和谐共生目标。(3)农业节水激励绩效检验的创新。本文构建了一个新型的节水激励绩效检验模型,基于政府、供水单位、用水农户及用水者协会四方利益相关者分析视角,选取4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作为校验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经济、效益、生态、社会公平等维度对构建的节水激励进行绩效检验,以加强其可操作性与可推广性。本文的主要结论:行之有效的激励可以激发每一方利益相关主体的节水动机,促使各方追求自身净收益(净利润)最大化目标趋于协同,达到总体的帕累托最优。在本激励设计中,政府充当水利投资与节水行为“引导者”和“监督者”角色,在对水权、水利工程设施产权界定清晰并制定相关法规前提下,赋予农业水资源供给者与使用者充分的权利,激活其内在节水动机;在确保粮食安全、农民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创建一个水权可灵活流转(包括买卖与存贷)、水价可有效反映水资源价值及供需状况、水利工程产权可清晰界定的“有管理的、宽松灵活的”农业水资源市场,充分发挥水市场的调节机制,将农业水资源微观主体的利益诉求与政府的宏观目标协调一致,达到“政府目标-工具性激励-利益相关者节水行动-预期节水效果-水资源合理高效配置”的良性循环。

奉海春[6](2017)在《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多层次制度分析》文中提出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水利密切相关,水利在国家治理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我国虽然转变了传统农田小水利治理的观念、构建了多元共同参与的农田小水利治理体制和建立了多种农田小水利治理机制,但是仍然无法解决当前农田小水利工程的迅速恶化、应对极端环境的能力低下、农用水资源短缺日益突出等治理问题。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可持续依赖于完善的制度体系,因此揭示农田小水利治理困境的制度根源是解决农田小水利治理困境的基础。农田小水利治理是在多个制度层次的约束下实现的,从多层次制度之间关系的视角来探寻农田小水利治理困境是一条可行的路径。多层次制度嵌套理论和水资源治理理论,为理顺农田小水利治理与其制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结合我国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现实状况和我国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具体实践,本文认为农田小水利治理是在多个治理层次上展开的,即宪政治理层次、集体选择层次和操作层次,与治理层次相对应的是宪政制度、集体选择制度和操作制度等三个制度层次。本文归纳了每个治理层次上影响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四个要素,即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农田小水利治理主体、农田小水利治理权和农用水权,并在理顺以上四个个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以农田小水利治理各制度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为切入点,提出了一个有关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制度分析框架。首先,基于分析框架,本文借助来自广西的桂北Y村横岭渠、桂南L农民用水户协会、桂北H水库等三个农田小水利治理典型案例,分析了农田小水利治理三个制度层次及其相互关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是一个由宪政制度、集体选择制度、操作制度等三个制度层次之间相互制约而成的制度体系。其中,宪政制度规范着基层政府的农田小水利行政治理权和农用水所有权,而且基层政府的行政治理权保障着其农用水所有权;集体选择制度规范着村社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和私商等供水组织的管理权和供水权,而且供水组织的管理权保障着其供水权;操作制度规范着用水户参与与监督农田小水利治理的权利和用水权,而且用水户的参与权和监督权保障着其用水权。二是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宪政制度、集体选择制度和操作制度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即宪政制度制约着集体选择制度,集体选择制度制约着操作制度。宪政制度、集体选择制度和操作制度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决定了,宪政制度所规范的基层政府行政治理权和农用水所有权分别制约着集体选择制度所规范的供水组织的管理权和供水权,集体选择制度所规范的供水组织管理权和供水权分别制约着操作制度所规范的用水户的参与权与监督权和用水权。三是农田小水利治理各制度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形成了农田小水利治理结构。农田小水利治理各制度层次之间在具体治权上的制约关系,形成了 一个有关农田小水利和农用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治理、保护和节约等管理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结构——“治权结构”;而农田小水利各制度层次之间在具体农用水权上的制约关系,则构成了一个反映人们在农用水资源用益中的权利义务结构——“农用水权结构”。而农田小水利治权与农用水权之间的保障关系决定了农田小水利“治权结构”与“农用水权结构”之间的保障关系,并有机形成了一个有关农田小水利治理的结构——农田小水利治理结构。其次,本文以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各制度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形成的农田小水利治理结构为基础,以Y村横岭渠、桂南C县X镇的L农民用水户协会、桂北Q县西北角S村H水库等三个典型案例为分析对象,揭示了农田小水利治理困境的制度逻辑:一是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即对村社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和私商等供水组织管理权的界定模糊;二是村社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和私商等供水组织的管理权模糊导致农田小水利治理各制度层次之间制约关系的断裂,致使治权结构陷入不稳定的状态;三是农田小水利治权结构的不稳定,弱化了农田小水利治理主体的治权对其农用水权的保障,即政府行政治理权无法保障其农用水所有权、供水组织的管理权难以保障其供水权、用水户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无法保障其用水权,进而导致农田小水利治理陷入困境。最后,本文针对农田小水利治理困境的制度逻辑,根据研究的结论和未来农田小水利治理的需要,提出了着眼于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的整体性、立足于制度之间的制约关系建设、以农田小水利的管理权为切入点的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的完善思路。具体的完善策略是需要宪政制度上转变政府职能;而集体选择制度则需要进一步明确村社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和私商等供水组织的农田小水利管理权,以理顺供水组织管理权与政府行政治理权的内在制约关系;操作制度上着眼于保障用水户的用水权,需要构建旨在优化公共资源分配机制、融资机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仲裁机制和制裁机制的协作机制、运作机制和参与机制。

崔海峰[7](2015)在《农业水价改革研究 ——以山东省引黄灌区为例》文中认为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市场机制分为三种: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机制。价格能有效反映产品的稀缺程度,因此市场通过价格变化可以有效配置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目前,我国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水价低于市场价格,造成农业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产权理论,合作经济理论等知识和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定义了农业水资源、农业水价、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内涵和外延。综合运用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模型分析等方法,具体探讨了农业水价改革的困境、农业水价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及合理的农业水价制定方法,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水资源价格包括资源水价、工程水价以及环境水价。资源水价具有调控性,工程水价具有成本性,环境水价具有补偿性。农业水资源作为特殊的水资源具有稀缺性、正外部性以及较小的需求价格弹性。农业水资源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农业水价的形成机制以及农业水价的制定方法、原则。(2)农业水资源具有排他性、外部性、可分割性、收益性、有限性以及可转让性。农业水资源产权转让有助于提高农业水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农业水权内部流转,可弥补农业水资源管理中的“政府失灵”。把私人投资吸引到公共水利工程,改善农业水资源工程运行和维护。(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水资源价格先后经历了公益性无偿供水、政策性有偿供水及水价逐步改革并向供水真实成本接近的几个阶段。目前我国农业水价改革进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农业水费占农业生产成本的比例已经不低了,在推进以全成本为核心的农业水价改革,可能会影响粮食生产。另一方面,农业水价偏低,存在“大量取水、大量供水、大量跑水漏水”的现象。如果不进行农业水价改革,农民和农业水管理单位都没有节水的积极性,继续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不利于农业水资源的保护。目前,农业水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价标准与实收率低,农民实际水费负担重;计量方式不合理不利于形成节水激励机制;水权界定不清导致过度开采利用水资源,搭车收费现象严重;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农业水资源管理立法不完善。(4)农业水价本着“补偿成本”、“合理分摊”、政府调控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改革,目的在于努力建立反映农业水资源稀缺程度的市场水价。计收水费方式主要有两部制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阶梯水价、丰枯季节水价和季节浮动水价等。水价的计量方式包括以“农户为中心的水价计量”和“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水价计量方式。两种计量方式的侧重点不同,但是都要采用终端水价。采用终端水价,农业用水户从供水源头到用水地头只承担一个水价,可以有效遏制末级供水过程中搭车收费问题。(5)针对农业水价改革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促进农业水价改革的政策建议: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补贴方式,提高农业水价与政府对农民的补贴相结合,起到促进节约用水、降低供水成本、减轻农民负担的作用;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分摊机制,由国家、地方政府、农民及农民用水收益者等组织或个人共同合理负担农业供水成本,形成农业水价机制—农业水资源保护—粮食安全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深入推进农业水资源管理单位体制改革,保证大中型灌区工程良性运行,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通过用水户协会调节灌区和农民的利益,调动多方供水管水的积极性;明晰产权,优化水权和水价,制定与水权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对农业水资源管理专门立法并加强立法的可行性和操作性,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使每一个公民都有水危机感,以达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我国水资源危机的目的。

张元欣[8](2014)在《基于农业灌溉水价与水权转换水价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文件中,鲜明无误地写进了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文件提到,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采取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试点范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扶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由此可以看出,中央对于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的方针政策日渐明确且坚定不移。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宁夏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分析水价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影响,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简述了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研究了宁夏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发展状况,重点分析了农业灌溉水价和水费收缴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影响,简析了水权转换中农民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得益情况并从水权转换水价变化的角度分析了其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大多数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因资金短缺,缺乏可持续性;水价调整影响了农民种田和用水的积极性;水价调整中末级渠系水价比重过小,不利于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民用水户及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是水权转换的利益相关者和推动者,但在水权转换过程中,却忽视了农民用水户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得益问题,农民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在水权转换中的付出得不到回报。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必须对水价和水费收缴政策进行改革,真正做到让利于民;必须对水权转换的级差收益进行重新分配,让农民得利,同时解决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运行经费问题;必须从资金、项目、技术、服务、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支持,共同推进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及整个灌区的良性发展。

王建平[9](2012)在《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边疆,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是内蒙古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现实困境,加上低效的利用现状,致使其已经成为内蒙古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性因素之一农业用水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用水部门,其用水状况更不容乐观浪费和短缺并存,用水效率低下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造成这一现状有其固有的历史原因,也有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用水管理体制不顺的现实情况而管理体制的一个关键核心是能否有效的对现有的农业水价机制进行改革本文从农业水价基础理论研究出发,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视角比较分析了农业水价制度发展历史沿革,在此模式下重点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价制度发展的历史变迁和当前农业水价改革的实际效果及存在问题,设计了以农业终端水价改革为核心的未来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价制度改革框架设计和配套措施首先,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农业水价的内涵及其运行机制从价值与价格的辩证关系分析界定了农业水价的内涵和特征,提出了农业水价具有公益性,政策性和非强制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从灌溉用水户的角度构建了农业需水价格理论函数,并且运用供需平衡理论分析论述了农民用水户在农业水价变动的条件下,如何不断调整自己的灌溉决策行为其次,比较研究了典型国家和地区农业水价制度历史沿革,分析探讨了内蒙古自治区当前农业水价改革存在的问题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分析研究了农业水价制度改革变迁结合这些典型国家和地区农业水价制度变迁的历程和我国当前农业水价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我国未来农业水价改革发展趋势做了初步思考从制度政策变迁两个角度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价的历史和现状,并专门针对灌区水价改革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三,对从农户的角度内蒙古农业水价改革进行实证研究从灌溉决策行为和农户承受力两个方面探讨当前农业水价改革的实际效果及农民对农业水价改革的具体态度最后,提出了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价制度改革的框架设计从政策法规层面上系统解析了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价制度的基本特点,思考了内蒙古农业水价制度建设关注的重点,提出了以农业终端水价改革为核心的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价制度改革框架体系,并设计了定价机制框架结构提出了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价改革配套措施和政策建议论文有一定创新,主要体现在:(1)从水价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出发,构建了农民的用水行为对农业水价的反应机制,并通过实证数据来证明了该反应机制的正确性(2)提出了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价改革的框架体系论文从从农户的角度考察国家宏观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际效果,并结合农户的实际承受能力以及现行农业水价改革的实际效果,提出了适合内蒙古区域特征的农业用水价制度改革框架(3)提出了农业水价承受能力新内涵农业水价承受能力并不等同于水价承受力,更不等同于工业水价承受力,考虑到农业的特殊性和农业的弱质性,我们认为农业水价承受能力是农业用水户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的统一如果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之间缺口太大,则政府部门为了维持灌溉供水的社会公益性,有必要利用补贴等手段来填补这一缺口

肖峰[10](2012)在《参与式管理在韩墩引黄灌区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引黄灌区是山东省的重要粮棉生产基地,对其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是缓解地区水资源危机、提高用水效率的战略举措。本文针对引黄灌区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农民用水户协会建立与运作进行了探讨。随着水资源的日趋短缺,引黄灌区现行管理制度存在一些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在此背景下,笔者希望通过具体的改革试点,实践一种符合灌区实际、富有活力的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实施取得成熟经验后,可以推广应用,以供借鉴。本文分为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概述,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分析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论文研究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体制改革的基础理论分析。论述灌溉体制改革所需基础理论支持。第三部分为韩墩灌区水管体制改革实证分析。分析了韩墩灌区在产权归属、水价机制、投入、参与式管理的改革实践,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改革提供现实借鉴:第四部分促进用水户参与式改革发展。牢牢把握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坚持的原则,加速制定农民参与管理的立法或政策,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整体改革进程;第五部分为全文结论与展望。主要结论:1、明确灌区专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定性,灌区主要工作职能是行使政府对地区水资源的统一调配权。2、改革水价形成机制,促进农业节水,尽快出台农业用水补贴和奖励政策。3、“专管机构—用水者协会—农户”管理模式适应灌区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利于用水户积极参与农田灌溉管理、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有利于工程管理及水费收缴。实践证明参与式改革具有复杂性,应遵循客观规律,配合政府有关农业、规划、土地管理政策,培育试点,渐进式推进,及时更新调整措施,避免操之过急。4、建立水权转让市场,依法有偿转让水资源的使用权,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二、制度激励与灌区的可持续运行——从河套灌区水价制度和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查引起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度激励与灌区的可持续运行——从河套灌区水价制度和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查引起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水价改革对农户用水行为影响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研究
        1.2.4 简要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配置理论
        2.2.2 农户行为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3 理论分析
        2.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制度框架
        2.3.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与利益相关者分析
    3.1 农业水价改革的历史演进
        3.1.1 无偿和低价供水阶段(1949-1984 年)
        3.1.2 农业水价改革起步阶段(1985-2005 年)
        3.1.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2006 年以来)
    3.2 农业水价改革的成效与困境
    3.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
    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互动分析
        3.4.1 农业水价改革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
        3.4.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目标差异
        3.4.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分析
    4.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分析
        4.1.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
        4.1.2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4.2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及利益保障分析
        4.2.1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
        4.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分析
        4.2.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利益相容性缺陷
    4.3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效果评价
        4.3.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相关主体评价方法
        4.3.3 相关主体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分析
    5.1 理论分析
    5.2 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的驱动因素
        5.2.1 Meta分析的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2.2 Meta分析结果
    5.3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偏好分析
    5.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
        5.4.1 研究方法
        5.4.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4.3 实证分析
        5.4.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仿真模拟
    6.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型构建
        6.1.1 确定系统边界及结构
        6.1.2 建构系统因果关系图
        6.1.3 绘制存量流量图
    6.2 变量方程赋值
        6.2.1 变量描述性统计
        6.2.2 指标权重确定及变量方程赋值
    6.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评价结果分析
    6.4 情景模拟及仿真结果分析
        6.4.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拟
        6.4.2 各子系统效应仿真模拟
        6.4.3 模型检验
        6.4.4 参数情景设置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
        7.2.2 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
        7.2.3 明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分担机制
        7.2.4 完善“一提一补”机制,提升灌溉规模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显农业节水必要性
        1.1.2 粮食安全隐现催生农业节水迫切性
        1.1.3 生态文明建设反映推进农业节水必然性
        1.1.4 农业用水行为对农业节水的重要性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业节水行为模式研究
        1.3.2 农业节水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3.3 农业节水行为引导策略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1.8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基于农户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3 基于价值-信念-规范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4 基于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5 基于社会影响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6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3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区域介绍
        3.1.1 区域选择依据
        3.1.2 研究区域自然资源禀赋
        3.1.3 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1.4 研究区域水利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情况
        3.1.5 研究区域农业节水政策的发展与实践
    3.2 问卷设计
        3.2.1 调研方法选择和调研过程
        3.2.2 调研内容设计
    3.3 研究变量的设计与测度
        3.3.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测度
        3.3.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测度
        3.3.3 农户心理因素测度
        3.3.4 外部情境因素测度
        3.3.5 社会人口学变量测度
    3.4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统计分析
        3.4.1 农业节水行为现状
        3.4.2 受访户个人禀赋特征
        3.4.3 受访户家庭禀赋特征
        3.4.4 考察量表交叉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效应的实证研究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4.2 研究方法
    4.3 量表检验
        4.3.1 正态性检验
        4.3.2 信度检验
        4.3.3 效度检验
        4.3.4 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农户心理因素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效应分析
        4.4.2 农户心理因素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效应分析
        4.4.3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效应分析
        4.4.4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中介效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效应的模拟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RBF神经网络模型
        5.1.2 RBF神经网络结构
    5.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5.2.1 农户节水行为识别
        5.2.2 模型适用性分析
        5.2.3 模型构建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3.2 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3.3 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3.4 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引导效应的实证研究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6.1.1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假设
        6.1.2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中介效应假设
    6.2 研究方法
    6.3 量表检验
        6.3.1 正态性检验
        6.3.2 信度检验
        6.3.3 效度检验
        6.3.4 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农业节水行为意愿——行为差异
        6.4.2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
        6.4.3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中介效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节水行为引导效应的仿真研究
    7.1 研究方法
        7.1.1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方法介绍
        7.1.2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流程
    7.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设计
        7.2.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概念模型构建
        7.2.2 仿真模型系统设置
        7.2.3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模拟
    7.3 仿真结果分析
        7.3.1 无政策引导情形与政策最优情形对比分析
        7.3.2 单个政策情境因素引导效应分析
        7.3.3 政策情景因素组合效应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引导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政策建议
    8.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引导体系构建
    8.2 基于人口学特征的行为促进策略
    8.3 基于心理因素的行为驱动策略
    8.4 基于外部情境因素的行为引导策略
        8.4.1 社会规范引导策略
        8.4.2 政策因素引导策略
    8.5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强化策略
9 研究结论和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农户农业节水行为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3)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中国水权转换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撑
        1.1.2 水权转换的前提条件及实践支撑
        1.1.3 水权转换的必要性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权及水市场
        1.2.2 水权转换及综合效益分析
        1.2.3 水权转换实例效益情况
        1.2.4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关键科学问题
2 水权转换理论体系
    2.1 水权体系解析
        2.1.1 水权的概念
        2.1.2 水权的特征
        2.1.3 水权体系
    2.2 水市场解析
        2.2.1 水市场的建立
        2.2.2 水市场的类型
        2.2.3 水市场的运作模式
    2.3 水权转换解析
        2.3.1 水权转换内涵
        2.3.2 水权转换特征
    2.4 水权转换的基本问题
        2.4.1 水权转换的主体和客体
        2.4.2 水权转换的模式
        2.4.3 水权转换的基本原则
        2.4.4 水权转换的价格
3 不同层次水权转换模式研究
    3.1 国家水权转换模式
        3.1.1 国外水权转换模式案例
        3.1.2 我国水权转换模式探索
    3.2 流域水权转换模式
        3.2.1 流域水权模式特点
        3.2.2 流域水权模式案例——以黄河流域
    3.3 区域水权转换模式
        3.3.1 内蒙古水权转换实践及特点
        3.3.2 宁夏水权转换及其特点
        3.3.3 河套灌区水权交易实践及其特点
    3.4 行业水权转换模式
        3.4.1 工业水权转换及其特点
        3.4.2 农业水权转换及其特点
    3.5 用水户水权转换模式
        3.5.1 水权确权
        3.5.2 农村用水户协会
    3.6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水权交易模式创新探索
        3.6.1 区块链技术的概念
        3.6.2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景
        3.6.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水权交易模式讨论
    3.7 本章小结
4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分析模型
    4.1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的界定
        4.1.1 经济效益
        4.1.2 社会效益
        4.1.3 生态环境效益
    4.2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水权转换经济效益指标
        4.2.2 水权转换社会效益指标
        4.2.3 水权转换生态环境效益指标
        4.2.4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4.3.1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指标归一化处理
        4.3.2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指标权重计算
        4.3.3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水权转换的综合效益评估与实证应用
    5.1 河套灌区的基本概况
        5.1.1 灌区范围及组成
        5.1.2 自然地理状况
        5.1.3 社会情况
    5.2 河套灌区选取原因
        5.2.1 河套灌区自身特性
        5.2.2 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
        5.2.3 内蒙古水权转换宝贵经验
    5.3 灌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供需预测分析
        5.3.1 水资源分布情况
        5.3.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3.3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5.3.4 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5.4 监测方案
        5.4.1 区域引排水监测
        5.4.2 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5.4.3 田间灌溉用水监测
    5.5 试验方案
        5.5.1 渠道输水损失试验
        5.5.2 畦田改造
        5.5.3 畦田改滴灌
    5.6 河套灌区的节水潜力分析
        5.6.1 灌区引水量对照分析
        5.6.2 渠道衬砌工程节水效果
        5.6.3 田间节水分析
    5.7 灌区水权转换能力预测分析
        5.7.1 灌区可节水量
        5.7.2 灌区水权指标
        5.7.3 灌区规划用水量
        5.7.4 规划可转换水量
    5.8 综合效益分析
        5.8.1 经济效益
        5.8.2 社会效益
        5.8.3 生态效益
        5.8.4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
    5.9 本章小结
6 面向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的调控策略
    6.1 建立相应政策法规,推动水权制度体系建设
        6.1.1 健全完善水法规体系
        6.1.2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6.1.3 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6.2 完善水权初始分配,培育水权水市场
        6.2.1 水权初始分配体系的建设
        6.2.2 水权初始分配的关键环节
        6.2.3 积极培育水市场
        6.2.4 拓展区块链技术下水市场交易
    6.3 完善监管监测及公众参与机制
        6.3.1 监管制度体系
        6.3.2 第三方影响评价机制
        6.3.3 利益补偿及保险基金机制
        6.3.4 信息披露与公众参与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东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基础理论及概念界定
    2.1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
        2.1.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2.1.2 水资源价值观理论
        2.1.3 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2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概念
3 东营市农用水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东营市概况
        3.1.1 自然条件概况
        3.1.2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1.3 农业发展概况
    3.2 水资源总量
    3.3 水资源利用情况
        3.3.1 供水及用水量状况
        3.3.2 地下水开发使用现状
    3.4 农业水资源灌溉现状
        3.4.1 农业灌溉用水结构
        3.4.2 农业灌溉水利工程
        3.4.3 农业水资源管理现状
        3.4.4 污染防治管理
    3.5 当前暴露的主要问题
        3.5.1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3.5.2 地下水超采情况严重
        3.5.3 水资源利用低下且地区分布不均
        3.5.4 灌区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5.5 水生环境仍不容乐观
        3.5.6 水务一体化管理水平不足
        3.5.7 法律法规不完善
4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测度模型
    4.1 研究方法介绍与模型参数选择
        4.1.1 数据包络分析法
        4.1.2 Malmquist指数分析法
        4.1.3 模型参数选择
    4.2 变量设定与生产单元选取
    4.3 实验及结果分析
        4.3.1 东营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及构成
        4.3.2 农业水资源利用纯技术效率解析
        4.3.3 农业水资源利用规模效率解析
        4.3.4 农业水资源利用技术效率解析
        4.3.5 基于DEA无效的DMU调整
    4.4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农业水资源效率测算
        4.4.1 东营市农业水资源效率的时间序列解析
        4.4.2 东营市农业水资源效率的空间序列解析
5 东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子
    5.1 因子分析解析与模型构建
        5.1.1 概念解析
        5.1.2 变量的选取与处理
        5.1.3 原始数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5.2 因子分析
        5.2.1 前期检验
        5.2.2 因子求解方法及提取公共因子
        5.2.3 因子旋转与命名
        5.2.4 因子得分解析
6 提高东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议
    6.1 重视对高效节水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
        6.1.1 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
        6.1.2 持续深入探究盐碱地改良技术
    6.2 制定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6.2.1 加速出台节水法律法规
        6.2.2 尽快建立推进地下水法律保护体系
        6.2.3 着力完善水权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6.2.4 制定有关激励补偿政策
    6.3 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
        6.3.1 提高水权市场规范性
        6.3.2 综合改革农业水价
        6.3.3 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6.3.4 持续推进农产品结构调整优化
        6.3.5 鼓励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
    6.4 优化农业用水生态的保护与利用
        6.4.1 尽快落实河长制度
        6.4.2 综合开发利用盐碱地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约束趋紧催生节水制度创新
        1.1.2 供给匮乏与利用低效并存倒逼农业水资源节水制度创新
        1.1.3 粮食安全战略亟待农业水资源节水制度创新破题
        1.1.4 生态文明新理念提升农业水资源节水制度新高度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创新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主要创新点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1.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1.3.2 农业水资源管理组织变迁与节水研究
        1.3.3 农业水资源配置与节水研究
        1.3.4 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水资源
        2.1.2 农业水资源利用中的利益相关者
        2.1.3 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
    2.2 基础理论
        2.2.1 “有限理性”行为人假设
        2.2.2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理论
        2.2.3 博弈论
        2.2.4 制度变迁理论
第3章 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问题剖析
    3.1 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特点分析
        3.1.1 黄河流域各省区经济发展
        3.1.2 引黄灌区农业用水特点
    3.2 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用水效率测度
        3.2.1 农业水资源用水效率评价模型
        3.2.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3.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2.4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3.3 陕西省D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问题剖析
        3.3.1 灌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特点及效应分析
        3.3.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剖析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问题
        3.3.3 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匮乏深层原因解析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行为解析
    4.1 基于政府视角的农业节水行为解析
        4.1.1 政府的节水行为与利益诉求
        4.1.2 政府与供水单位的节水博弈分析
    4.2 基于供水单位视角的节水行为解析
        4.2.1 供水单位的节水行为与利益诉求
        4.2.2 不同水价、水权模式下供水单位与用水农户的节水行为解析
    4.3 基于用水农户视角的节水行为解析
        4.3.1 用水农户的节水行为与利益诉求
        4.3.2 灌溉用水量影响因素分析
        4.3.3 不同用水配额、水价计征模式下用水农户节水行为解析
    4.4 基于用水者协会视角的节水合作行为解析
        4.4.1 用水者协会节水行为与利益诉求
        4.4.2 用水者协会内农户节水合作博弈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构建
    5.1 新格局下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构建思路
        5.1.1 农业发展新变革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提出新要求
        5.1.2 系列宏观经济政策为农业水资源节水制度创新带来重大利好
        5.1.3 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构建思路
    5.2 基于政府视角的农业节水激励构建
        5.2.1 健全水资源市场,完善农业水权流转制度
        5.2.2 完善农业水价制度,为农业水资源合理定价保驾护航
        5.2.3 加大推广农业节水力度,优化农业水资源配置
        5.2.4 大力推进土地流转进程,为农业节水扫平障碍
        5.2.5 完善“水法”,将农业节水激励及节水生态补偿纳入法律体系
    5.3 基于供水单位视角的农业节水激励构建
        5.3.1 定性明确,责权清晰
        5.3.2 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5.3.3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并举
    5.4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节水激励构建
        5.4.1 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用水农户缴纳水费能力
        5.4.2 政策性直补激励用水农户节水行动
        5.4.3 参与式管理增强用水农户灌溉管理自治积极性
        5.4.4 隐性激励强化用水农户节水意识
    5.5 小结
第6章 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绩效评估
    6.1 农业节水激励绩效评估方法
        6.1.1 选取评价对象的因素
        6.1.2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
        6.1.3 确定权重判断矩阵W
        6.1.4 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6.1.5 分析解析综合评价结果
    6.2 基于多维度的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绩效评估
        6.2.1 构建判断矩阵
        6.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6.2.3 数据来源及评分标准
        6.2.4 指标数据计算及评估结果解析
    6.3 小结
第7章 结语与展望
    7.1 结语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多层次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A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农田小水利治理的特殊地位
        (二) 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历史性变革
    二、研究的问题
        (一) 当前农田小水利的治理困境
        (二) 政府的应对措施及其结果
        (三) 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国内外研究的总体评述
    四、几个关键概念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六、案例描述与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 案例描述
        (二) 研究方法
    七、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 论文的创新点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多层次制度嵌套理论
        (一) 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多层次制度分析
        (二) 多层次制度嵌套理论在我国的具体应用
        (三) 理论启示: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层次性
    二、水资源治理理论
        (一) 水资源治理的制度、治权与水权
        (二) 水资源治理理论在我国的运用
        (三) 理论启示:农田小水利制度、治权与水权之间的内在关系
    三、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制度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宪政制度
    一、宪政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 宪法关于农田小水利的规范
        (二) 法律有关农田小水利的规定
        (三) 执政党有关农田小水利的政策
    二、基层政府:宪政制度规范的主体
        (一) 政府:宪法与法律下的农田小水利治理主体
        (二) 基层政府:宪政制度所规范的农田小水利治理主体
    三、宪政制度规范着基层政府的行政治理权
        (一) 监督权
        (二) 仲裁权
        (三) 农用水费征收权
        (四) 处罚权
        (五) 转让权
    四、宪政制度规范着乡镇政府的农用水所有权
        (一) 水资源的公共属性
        (二) 水资源的国家所有制
        (三) 基层政府享有农用水所有权
    五、基层政府的行政治理权保障着其农用水所有权
        (一) 监督权保障着农用水所有权
        (二) 制裁权保障着农用水所有权
        (三) 仲裁权保障着农用水所有权
第四章 农田小水利治理的集体选择制度
    一、集体选择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 行政法规有关农田小水利治理的规定
        (二) 部门规章有关农田小水利治理的规定
        (三) 地方法规和地方规章有关农田小水利治理的规定
        (四) 其他有关农田小水利治理的正式制度文本
    二、供水组织:集体选择制度规范的主体
        (一) 村社组织
        (二) 农民用水户协会
        (三) 私商
    三、集体选择制度规范着供水组织的管理权
        (一) 融资权
        (二) 监督权
        (三) 制裁权
    四、集体选择制度规范着供水组织的供水权
        (一) 村社组织的供水权
        (二) 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供水权
        (三) 私商的供水权
    五、供水组织的管理权保障着其供水权
        (一) 村社组织的管理权保障着其供水权
        (二) 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管理权保障着其供水权
        (三) 私商的管理权保障着其供水权
第五章 农田小水利治理的操作制度
    一、操作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 农用水分配机制
        (二) 融资机制
        (三) 监督机制
        (四) 仲裁机制
        (五) 制裁机制
    二、用水户:操作制度规范的主体
    三、操作制度规范着用水户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一) 用水户的参与权
        (二) 用水户的监督权
    四、操作制度规范着用水户的用水权
    五、用水户的参与权和监督权保障其用水权
        (一) 用水户的参与权保障着其用水权
        (二) 用水户的监督权保障着其用水权
第六章 农田小水利治理结构:制度层次之间的关系
    一、治权结构:各制度层次之间的治权关系
        (一) 政府的行政治理权制约着供水组织的管理权
        (二) 供水组织的管理权制约着用水户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农用水权结构:各制度层次之间的水权关系
        (一) 政府所有权制约着供水组织的供水权
        (二) 供水组织供水权制约着用水户的用水权
    三、农田小水利治理结构:治权与农用水权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农田小水利治理困境的制度逻辑
    一、治权的模糊化规范:农田小水利制度的内在缺陷
        (一) 治理主体的具体治权内容模糊
        (二) 基层政府与供水组织之间模糊的治权关系
        (三) 供水组织与用水户之间模糊的治权关系
    二、治权结构不稳定:制度层次之间治权关系的断裂
        (一) 基层政府与供水组织之间制约关系的断裂
        (二) 供水组织与用水户之间制约关系的断裂
    三、农用水权结构断裂:各制度层次之间水权关系的断裂
        (一) 基层政府的行政治理权无法保障其农用水所有权
        (二) 供水组织的管理权无法保障其供水权
        (三) 用水户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无法保障其用水权
第八章 结论与对策: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的优化
    一、基本结论
    二、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优化思路
        (一) 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的整体性建设
        (二) 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的制约关系建设
        (三) 以管理权为核心的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建设
    三、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优化的策略
        (一) 宪政制度的优化策略——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二) 集体选择制度的优化策略——明确供水组织的权利
        (三) 操作制度的优化策略——实现用水户的用水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附录

(7)农业水价改革研究 ——以山东省引黄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2 农业水资源及水资源价格相关概念
    2.1 水资源价格的构成与性质
    2.2 农用水资源的概念与特性
    2.3 农业用水价格的概念、形式
    2.4 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性质和作用
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公共产品理论
    3.2 农业水资源产权理论
    3.3 合作经济理论
4 中国农业水价改革历程、目标原则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农业水价改革历程
    4.2 农业水价改革的目标原则
    4.3 当前农业水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5 影响农业水价改革进程的因素分析
    5.1 水费观念难以改变,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
    5.2 农民灌溉水费承受能力有限
    5.3 农户对节水灌溉热情不高
    5.4 提高水价与政府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相悖
    5.5 偿还灌区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历史欠账投资巨大
    5.6 农业供水价格杠杆作用发挥受到限制
    5.7 农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难以形成有效的用水管理机制
6 农业水价确定以及政策创新内容
    6.1 农业水价的计量方法
    6.2 推进农业水价计价方式改革
    6.3 推行终端水价
7 推进农业水价改革的政策建议
    7.1 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补贴方式
    7.2 建立农业水价合理分摊机制
    7.3 加快用水管理体制改革
    7.4 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
    7.5 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
    7.6 完善制度,优化水权和水价
    7.7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节水意识
    7.8 对农业水资源管理专门立法
8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其他科研情况

(8)基于农业灌溉水价与水权转换水价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分析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状况
    2.1 国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概况
        2.1.1 美国
        2.1.2 印度尼西亚
        2.1.3 墨西哥
    2.2 国内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状况
        2.2.1 我国灌区灌溉管理的发展历程
        2.2.2 参与式灌溉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模式
        2.2.3 我国基层灌溉管理体制的演变
        2.2.4 我国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2.2.5 我国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相关政策
第三章 宁夏引黄灌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
    3.1 宁夏引黄灌区概况
    3.2 宁夏引黄灌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概况
    3.3 宁夏引黄灌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主要模式
        3.3.1 中卫市马长沟合作组织模式——农田灌排事务全部由合作组织管理
        3.3.2 贺兰县南梁台子合作组织模式——灌水计量到户,按方收费
        3.3.3 永宁县望洪镇和吴忠市利通区板桥合作组织模式——支斗渠水费“村有乡管县监督”
    3.4 宁夏引黄灌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成立运行以来取得的成效
第四章 农业灌溉水价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
    4.1 我国农业灌溉水价现状
    4.2 宁夏灌溉水价调整造成的利益分化
    4.3 灌溉水价改革方向及实施方案选择
第五章 水权转换水价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
    5.1 水权转换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5.1.1 水权
        5.1.2 水市场
        5.1.3 水权转换
    5.2 对国外水权转换价格的研究分析
        5.2.1 国外水权转换价格实例
        5.2.2 国外的水权转换价格分析
    5.3 内蒙引黄灌区农业用水价格现状及水权转换价格
    5.4 宁夏引黄灌区的水权转换价格
        5.4.1 宁夏引黄灌区水权转换及水价状况
        5.4.2 宁夏引黄灌区水权转换水价存在的问题及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影响
        5.4.3 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水权转换水价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
第六章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
        1.1.2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
        1.1.3 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1.4 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学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
        1.3.1 国内外农业水价研究进展分析
        1.3.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合分析
    1.4 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水价理论基础研究
    2.1 水资源价值与水资源价格
        2.1.1 水资源价值来源
        2.1.2 水资源价值与水资源价格辨析
    2.2 水价理论基础
        2.2.1 劳动价值理论
        2.2.2 效用价值理论
    2.3 农业水价
        2.3.1 农业水价内涵与外延
        2.3.2 农业水价理论机制
        2.3.3 农业水价构成
第三章 典型国家或地区农业水价研究
    3.1 中国农业水价改革研究
        3.1.1 中国水价改革
        3.1.2 中国农业水价改革研究
    3.2 世界典型国家农业水价研究
        3.2.1 美国
        3.2.2 日本
        3.2.3 法国
        3.2.4 澳大利亚
        3.2.5 以色列
        3.2.6 印度
    3.3 对中国未来农业水价改革的启示
第四章 内蒙古农业水价改革研究
    4.1 内蒙古农业水价改革历史与现状
        4.1.1 内蒙古农业水价改革简要回顾
        4.1.2 内蒙古农业水价现状
        4.1.3 内蒙古农业水价存在问题
    4.2 内蒙古农业水价改革实证研究
        4.2.1 调研灌区基本情况
        4.2.2 典型灌区水价现状
        4.2.3 典型灌区灌溉水价改革成就
        4.2.4 灌区水价存在问题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灌区农业水价承受能力研究
    5.1 农业水价承受能力
    5.2 数据和方法
    5.3 调查农户灌溉用水基本情况分析
        5.3.1 调查农户基本特征
        5.3.2 调查农户水费支出情况
    5.4 农民水价承受能力分析
        5.4.1 农户对农业水价调整的态度
        5.4.2 农业水价调整对农民种植行为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水价调整对农民用水行为影响研究
    6.1 理论模型
    6.2 数据来源
    6.3 水价变化对灌溉水量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价改革制度研究
    7.1 内蒙古自治区现行农业水价制度解析
        7.1.1 自治区水价政策法规
        7.1.2 现阶段农业水价核定办法
        7.1.3 现行水价制度解析
        7.1.4 现阶段农业水价改革试点
    7.2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价制度改革框架设计
        7.2.1 内蒙古自治区水价制度改革关注重点
        7.2.2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价改革框架设计
        7.2.3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价改革配套措施
    7.3 政策建议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参与式管理在韩墩引黄灌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框架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灌区参与式管理改革的基础理论探讨
    2.1 关于产权理论
        2.1.1 产权概念分析
        2.1.2 产权功能分析
        2.1.3 水权的概念
        2.1.4 关于水权交易
    2.2 交易费用理论与灌溉管理效率
    2.3 公共选择理论与灌溉用水管理
    2.4 参与式管理模式的渊源及概念
    2.5 农业生产与水利的关系
    2.6 乡村社会与农田水利的关系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韩墩灌区水资源管理实践及发展趋势
    3.1 韩墩灌区灌溉管理模式的历史沿革
    3.2 韩墩灌区现行管理体制分析
        3.2.1 行政管理制度
        3.2.2 现行管理模式
        3.2.3 现行水价制度
    3.3 韩墩灌区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3.1 建设资金投入
        3.3.2 定价机制方面
        3.3.3 用水户协会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关于体制改革的几点说明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参与式管理在韩墩引黄灌区的应用与推广
    4.1 参与式改革的思路与模式
    4.2 参与式改革的具体做法
        4.2.1 协会成立
        4.2.2 职能运作
        4.2.3 用水户具体参与权限
        4.2.4 专管机构的职能部署
    4.3 参与式改革取得的成效
    4.4 参与式改革后存在的问题
    4.5 用水户协会建设实践中的体会
    4.6 管理体制改革中需要掌握的原则
    4.7 农田灌溉制度设计需注意的几个因素
    4.8 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厘清的几个关系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本文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5.3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5.3.1 推进用水户协会管理、促进农村自治组织的完善
        5.3.2 水权交易市场的运行管理模式
        5.3.3 专管机构内部的管理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制度激励与灌区的可持续运行——从河套灌区水价制度和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查引起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蔡威熙.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2)
  • [2]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D]. 邢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D]. 万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4]东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D]. 窦豆.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研究[D]. 屈晓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6]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多层次制度分析[D]. 奉海春.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农业水价改革研究 ——以山东省引黄灌区为例[D]. 崔海峰.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8)
  • [8]基于农业灌溉水价与水权转换水价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发展研究[D]. 张元欣. 宁夏大学, 2014(09)
  • [9]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价研究[D]. 王建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10]参与式管理在韩墩引黄灌区的应用研究[D]. 肖峰. 山东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制度激励与灌区永续经营——从河套灌区水价制度和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调查中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