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时军[1](2020)在《薪酬差距对我国上市公司外源融资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市公司融资渠道薄弱一直困扰着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融资渠道的拓展作为资本结构研究的主要核心问题,其对公司融资能力的提高,公司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公司成长的稳健性,以及公司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内源融资受到公司盈利能力和规模的限制,且筹集资金时间较长,因此,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关注如何有效合理地开展公司外源融资活动,其主要是围绕着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进行研究。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阶段,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尚待完善,商业信用融资能够有效地缓解公司融资压力,拓宽公司融资途径,促进公司资金周转使用,已经成为公司重要的外源融资方式,其对降低公司融资约束,优化资金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商业信用融资纳入公司外源融资渠道开展进一步研究。由于现代公司主要特征是“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导致在资源委托方(即资源所有者)和资源受托方(即资源经营者)之间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Jensen和Meckling,1976),薪酬契约制定的有效性可以作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公司治理机制之一。科学、合理地制定薪酬差距,是公司薪酬激励机制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公司薪酬政策是否有效、可行的判断依据。由于薪酬差距会对公司高管和员工日常工作的积极性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到公司绩效,导致在资本市场中向公司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传递出的公司偿债、营运、盈利和发展能力信息受到影响,最终会影响公司进行外源融资的效果。但是,目前学术界还缺乏关于薪酬差距对公司外源融资的影响研究,且学术界针对薪酬差距所产生激励效果的研究尚没有统一结论,其究竟会对公司外源融资渠道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验证。目前,对薪酬差距和外源融资的研究范畴还缺乏权威、一致的界定,且已有研究很少考虑薪酬差距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因此,本文以锦标赛理论和行为理论为基础,结合代理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对已有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探索出本文的研究空间。其次,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薪酬差距和外源融资方式的发展趋势,探究研究薪酬差距影响外源融资的必然性,对两者之间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再次,从三个维度开展薪酬差距对外源融资的影响研究:第一维度是薪酬差距对债权融资的影响;第二维度是薪酬差距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第三维度考虑薪酬差距对股权融资的影响。最终,对本文的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验证和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主要结论为:(1)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薪酬差距对债权融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债权融资水平方面,公司外部和内部高管员工相对薪酬差距越高会显着降低负债融资比率。债权融资期限方面,公司高管员工外部薪酬差距中值、高管团队和高管员工相对薪酬差距与长期负债比率呈现显着负向关系。债权融资方式方面,公司外部和内部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长期借款比率均呈现显着正向关系。实证检验进一步区分了公司产权性质,国有企业能够加强高管团队和高管员工外部薪酬差距中值与负债融资比率的负向效应;高管员工外部薪酬差距中值、高管员工相对薪酬差距对长期负债比率的负向效应被加强,说明在国有企业中,薪酬差距越高,高管会建立有利于自身谋利机制,削减公司债权融资,提高其薪酬操纵的便利性。股权制衡度高的公司,会加剧公司外部和内部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对长期负债率负向效应,高管团队外部薪酬差距中值对长期借款比率的正向效应被减弱。此外,考虑了行业竞争程度,采用垄断度进行分类,发现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会增强高管员工外部和内部薪酬差距对负债融资比率、长期负债比率的负向效应,对长期借款比率的正向效应会被减弱;将公司注册地划分为东部及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现位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及沿海地区的公司高管员工相对薪酬差距对负债融资比率负向效应被加强,高管员工外部薪酬差距中值和相对薪酬差距对长期负债比率的负向效应被减弱,高管团队外部薪酬差距中值对长期借款比率的正向效应被加强。(2)实证检验发现公司高管团队、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增加会降低商业信用融资水平。国有公司会加剧公司薪酬差距与商业信用融资水平的负向效应;股权制衡度高的公司,会削弱公司高管员工外部薪酬差距中值与商业信用融资水平的负向效应;处于高垄断行业的公司,高管团队相对薪酬差距与商业信用融资水平的负向效应会加强;处于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公司,高管团队和高管员工相对薪酬差距与商业信用融资水平的负向效应会减弱。(3)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薪酬差距对股权融资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薪酬差距与股权融资水平呈现负向效应,随着公司外部和内部薪酬差距的增加,公司的股权融资水平会下降。实证检验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有公司中、垄断度较高的公司和处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的公司中,高管团队、高管员工相对薪酬差距对股权融资水平的负向效应均会得到加强;股权制衡度较高的公司中,高管团队相对薪酬差距对股权融资水平的负向效应会减弱。综上分析,基于对我国上市公司薪酬差距对外源融资渠道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为:完善薪酬激励相关法律规章建设,提高法律法规执行的有效性;完善资本市场公司商业信用融资相关规范,完善商业信用监督体系,净化商业信用融资环境;设定合理的岗位薪酬标准,综合考虑公司内外部差异,科学制定薪酬差距,构建适合本公司的薪酬差距体系;完善公司激励机制,明确奖惩标准,制定合理的公司管理层晋升机制;明确公司管理层责权,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合理制衡公司股东控制权;增加公司高管薪酬透明度,完善公司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制度;公司还应注重树立诚信为本、规范经营的理念,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商业信用融资的吸引力。
任政[2](2020)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融资结构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 ——基于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文中认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我国工业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引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作为制造产业的主力军,其在全面提速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仍然面临着融资难、渠道单一、融资成本较高等诸多问题。此外,我国制造业与世界制造业强国相比,存在着规模大而竞争力不强的特点,特别是在自主创新能力、质量与效益、信息化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等方面存在显着差距。基于此,为了优化与研发投入相匹配的融资结构,并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财务绩效水平,研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融资结构、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14-2018年我国129家高端装备制造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与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并构建了相应的研究模型,运用SPSS23.0和Eviews10.0统计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得出:(1)内源融资、财政融资分别与财务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分别与财务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2)股权融资、财政融资分别与研发投入正相关,内源融资、债务融资分别与研发投入负相关;(3)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对财务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越大,企业的财务绩效越好;(4)研发投入在融资结构和财务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滞后期研发投入对融资结构和财务绩效产生的中介作用会更加显着。最后论文针对研究结论,从完善融资战略和促进科技创新两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提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上市公司融资水平、创新能力和财务绩效提供一定借鉴。
刘美[3](2020)在《融资结构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种业上市公司为例》文中提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种业公司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种业上市公司在众多涉农企业中名列前茅,但是种业上市企业始终面临着诸多困境,最典型的便是融资方面的困境,对于种业上市公司而言,融资渠道不畅是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企业的融资结构反映了企业资产与负债规模和数量多少的比例,一个企业能够正常地运营,拥有健全的融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着企业相关利益者权利义务的关系,对提高企业价值完善企业治理起着重要作用。从客观上说,融资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已经十分成熟,这些研究视角各有不同,切入点也有所差异。不过,对中国种业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进行研究的很少,也并未针对融资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展开定量分析。本文正是基于该背景进行研究的。本文以我国种业上市的丰乐种业、隆平高科、登海种业等八家公司为研究对象,并选取2012年至2018年的相关数据,对这八家公司的融资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体而言,本文基于融资结构以及经营绩效理论,从债权融资率、内部融资率和股权融资率三方面研究融资结构对种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集中选取了六个指标,将其纳入融资结构指标体系内,分别为:资产负债率、银行借款融资率、商业信用融资率、折旧融资率、留存收益融资率、股权融资率;在财报数据中选择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作为经营绩效指标。经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种业上市公司融资形式单一,盈利水平相对较低,企业绩效会受到内源融资的积极影响作用;(2)股权集中度并未表现出对经营绩效的显着影响;(3)债务融资中银行借款融资率与种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影响呈现负相关关系,企业绩效会受到银行借款融资的消极影响;综合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分别为:种业上市公司盲目扩张、“背农”现象,同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以及当前种业上市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种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提出了优化资本结构、提高经营绩效的对策,从而使得种业上市公司更好更快更优地发展,推动我国种业事业的积极发展。
于帅[4](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融资效率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粤港澳大湾区开放程度高、经济活力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存在高端化不足、制造业发展不平衡、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政府已出台各项扶持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由于该产业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导致其融资困难,融资效率低下。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13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1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动态融资效率进行深入研究。首先,界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融资效率的概念,阐述了融资理论;其次,对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融资现状进行分析;再次,在分析企业融资效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企业融资效率评价体系,对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融资效率进行测度,并探讨不同产业和不同区域的企业融资效率差异性;最后,通过总结研究结论,分别从企业层面和宏观层面提出提高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效率的相关建议。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融资效率水平较低,主要是由企业的管理及技术水平较低导致的;从时间动态的视角来看,企业融资效率平均值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超80%的企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需要扩大融资规模;2013-2018年,环境因素对融资非效率影响的动态表现为波动中下降,政府扶持对融资非效率的影响较为显着;环境因素对融资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对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融资效率的促进作用较大,对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融资效率的促进作用较小;不同区域间的企业融资效率存在差异,湾区东岸的企业融资效率较高,湾区西岸的企业融资效率较低。
邵禹华[5](2020)在《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农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文中认为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地位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业产业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政策倾斜和产业扶持,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问题。国家也出台政策,对符合国家重点条件的农业公司,支持其上市融资以增强公司自身发展实力。但在农业公司融得资金的同时,融资的成本和风险也随之而来,因此,如何实现在融入资金时降低成本和风险,并实现资金使用的高效率,提高公司自身盈利能力,成为了各农业上市公司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此对农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进行研究。考虑到传统DEA方法的局限性,本文采用三阶段DEA方法对33家农业上市公司2014-2018年的融资效率来进行研究,主要不同在于剔除随机误差以及各农业上市公司所处外在环境因素对融资效率测度的影响。第一阶段通过原始的投入产出值测度农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第二阶段主要是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分析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对投入冗余的影响,并通过模型回归结果调整投入指标值,第三阶段则通过调整后的投入产出指标值,再次测度农业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使其融资效率结果更加客观准确。在此基础上,考虑到DEA方法测度的静态性,本文又通过Malmquist指数法分析了5年来农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总体上融资效率有效性偏低,融资效率的提升空间还很大;相比较纯技术效率,规模无效率是导致融资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并且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影响作用;Malmquist指数在升高后持续降低,主要在于技术带动力的减弱和技术效率低的共同作用,而技术效率低也主要是由于规模无效率的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从公司自身与宏观环境两个方面提出提升农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政策建议。从公司自身方面,建议稳步合理扩大公司规模;全方位优化公司资本结构;不断提高公司偿债与盈利能力;重视科技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宏观环境方面,建议调整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体系;提供有效政策扶持,强化专项财政投入;完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经营环境;不断改革和发展金融体系。
陈红[6](2020)在《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内部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创业板大力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对于服务实体经济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往关于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的研究,在研究对象选择方面主要是选择主板市场,但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公司内部特征方面与主板市场上市公司存在较大的差异,已有研究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创业板上市公司还有待研究。基于此,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内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对已有文献进行总结和简要评述,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其次,对成熟的融资理论进行回顾,结合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征,对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内部因素进行理论分析,为实证分析的研究假设提供依据;然后通过选取2014年12月31日前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以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主要内部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并选取相应的指标作为实证分析数据,运用Excel和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样本公司2017年财务数据对2018年融资偏好的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与理论假设的对比,以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解释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改进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建议,促进创业板上市公司做出更加合理的融资选择,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目前的融资偏好表现为:先采用债权融资,再采用内源融资,最后选择股权融资。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也不遵循优序融资理论。另外,营运能力因素和成长能力因素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偿债能力因素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盈利能力因素和股权集中度因素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不产生显着的影响。
方成[7](2020)在《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人民用智慧、汗水铸造了令人称奇的中华文明,为世人创造了大量极具历史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文化遗产。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文化产业强势崛起,发展前景尤为广阔。对于正如火如荼发展的中国文化产业而言,想要实现稳健、长效、持续发展,既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政府科学指引,同时也需要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文化资源方面积极发挥调控作用。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以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文化+金融”模式的推行与实施不仅极大地扩大了金融服务范围,使文化金融创新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且使得文化产业的融资生态发生显着变化。文化传媒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脚步不断加快以及国内政策管制的进一步放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国家主导的中国文化传媒产业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文化传媒公司具有科技含量高、收益不稳定、资产可抵押能力偏低等特点,这就意味着相比其他公司,文化传媒公司更加依赖资本市场的资金输入以及对融资资金进行专业经营和管理。只有有效地解决好融资约束多、融资效率低下的问题,文化传媒公司方可实现稳健、长效发展。有鉴于此,本文在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前提下,根据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以文化传媒公司融资现状为切入点,采用2014年至2018年相关数据,通过DEA-BCC模型以及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分别测算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融资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并深入分析后者的时间演变格局。除此之外,本文还通过创建CLAD模型的方式对影响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讨。本文主要由七部分构成:一是绪论,主要对本文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等进行了基本论述;二是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阐述,对文章研究所需的理念和定义进行简单阐述,如融资、效率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融资效率概念等;三是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现状分析,首先对文化传媒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客观全面地论述,其次对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现状进行了细致说明,为下一步进行融资效率实证分析做铺垫;四是实证研究,本文在对常用公司融资效率模型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前提下,立足于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情况,通过DEA方法对其融资效率进行定量评价,并试图在各细分行业之间进行比较;五是在定性分析影响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CLAD面板数据模型,对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解决融资效率问题提供实证分析数据;六是依据前文研究针对文化传媒上市公司提高融资效率提出建设性意见;第七部分为本文研究结论、研究局限与展望。通过分析本文得到下述结论:首先,文化传媒上市公司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获得发展资金,政府资金也给予一定支持。虽然文化传媒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融资渠道,但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依旧存在着创新程度不足的情况。其次,通过DEA-BCC模型、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融资静态和动态效率。2018年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静态效率为0.751,与2014年相比下降幅度较大,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规模效率的均值2014年、2018年分别为0.964和0.876,纯技术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937和0.863。可见,2014-2018年间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且融资规模效率下降幅度大于融资纯技术下降幅度。从规模报酬变动情况来看,2018年较2014年相比两极分化更为严重,规模报酬递减公司增多。细分行业中,文化和艺术业融资效率下降幅度最小,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下降幅度最大。从规模报酬变动情况来看,各细分行业变化情况与总体一致,即规模报酬不变公司数量减少,规模报酬递减与规模报酬递增公司数量增加。从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的动态效率来看,总体上,融资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值提高,说明目前技术进步是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从细分行业来看,新闻和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总体分别上升16.2%,8.9%,只有文化和艺术业出现了下降。对其融资动态效率的时间演变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在2014-2018五年间,总体上融资动态效率波动幅度较大,新闻和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变化趋势与总体一致,且后者波动幅度较小,两者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近年来呈现出上升趋势,而文化和艺术业在观测期内变化幅度与总体相反,融资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再次,通过CLAD模型详尽探讨了文化传媒上市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文化传媒上市公司总资产对融资效率有显着的负影响;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占比和资产回报率对融资效率有显着的正影响;股权集中度对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有影响但不显着;与国有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相比,非国有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较高,但股东性质对融资效率影响并不显着。最后,本文认为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提升需从以下三个主体展开:对于政府,应该优化角色定位,包括加强文化产业融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介入文化传媒产业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对于金融机构,应该从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国际融资等方面进一步提供多元化服务;对于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应当从提升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四个方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此外还应该改善自身经营,优化资产结构,提升管理水平。
李纪超[8](2020)在《高技术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研发支出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进程来看,经济发展和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科技创新的水平上。我国要想使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提升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治本之策。在中美贸易战的阴霾之下,如何减弱对于外部科技的依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当今急需面对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关于我国高技术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探讨显得较为迫切。本文从融资结构对研发支出影响的角度来开展研究,以期促进高技术企业研发支出水平的提高。为了研究高技术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研发支出的影响,本文首先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文献并进行了文献评述。其次,本文对于涉及的融资结构、高技术上市公司和研发支出进行了概念界定,并且系统回顾了融资结构对企业研发支出影响的理论和机制,基于理论和前人研究提出了三个研究假定,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找寻了方向。再次,本文对于高技术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和研发支出的现状进行了具体探究。最后,本文使用2013至2018年高技术上市公司6年的平衡面板数据,选择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为研究对象,运用stata15计量软件,建立了静态面板模型,采用时间固定效应进行分析,实证研究了高技术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于研发支出的影响,并且采用了更换样本主要解释变量的数据定义的方式对本文的回归进行了稳健性检验。通过前述理论、现状和实证分析,本文的三个假设得到验证,主要结论为:高技术上市公司内部融资比例的提升对研发支出有明显的支持效果;股权融资占比提高对企业研发支出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不如内部融资的促进作用显着;债务融资的增加不利于研发支出的增长,说明当前债务融资方式有待改进;国有企业股权集中度的提高不利于创新研发支出水平的增长。之后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最后,分析了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对于今后研究的展望。以期促进高技术企业创新研发支出增长,帮助政府作出合理决策,促进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朱皓[9](2020)在《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企业在选择资金再融资方式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既可以通过债务方式(如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又可以通过股权方式(如配股、增发股票等),但我国所有上市公司都倾向于选择后者,这种现象被称为股权再融资偏好。股权再融资偏好的产生具有许多内部和外部因素。当前学术界对于影响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外部因素(如市场、政策等)的研究相对多于内部因素(如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这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偏好研究具有一定片面性。另外,从行业看,现有研究集中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缺乏对银行业的研究,因此对于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特别是内部因素)的研究尤为重要。论文通过结合机理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在再融资过程中表现出的股权偏好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首先论文在企业融资等基本理论回顾基础上,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形成历程、特点与不良影响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机理分析;进而以2014-2018年间的银行业上市公司为数据样本,以因子分析法将影响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指标标准化及提取主成分;然后通过显着性检验,得出八个符合因子,它们是: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股权集中度、企业规模、税盾价值和市场监管;最后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该八个因子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另外,在此基础之上,将2014-2018年的银行业上市公司依据规模和所处外部市场监管等分为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城市和农村上市商业银行两类,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分别研究了各个财务指标对于这两类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主要实证结果如下:(1)对于全体银行业上市公司来讲,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税盾价值和市场监管对于其股权再融资偏好有负向影响,盈利能力、股权集中度、企业规模对于其股权再融资偏好有正向影响。(2)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净利率、权益对负债比率、总资产增长率、基本每股收益增长率对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股权再融资偏好有负向影响,而总资产净利率、资产负债率、有形资产负债率、负债与权益市价比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总资产自然对数对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股权再融资偏好有正向影响。(3)权益对负债比率、总资产增长率、股东权益周转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与城市和农村上市商业银行股权再融资偏好有负向影响,而基本每股收益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有形资产负债率对城市和农村上市商业银行股权再融资偏好有正向影响。依据实证结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于全体银行业上市公司来讲,着重提升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并且降低企业的股权集中度,加强市场监管,可以降低股权再融资偏好。(2)对于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来讲,着重提升企业的权益对负债比率、总资产增长率、基本每股收益增长率,并降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资产负债率、有形资产负债率可以降低股权再融资偏好;对于城市和农村上市商业银行来说,着重提升股东权益周转率和总资产增长率,降低有形资产负债率,可以降低股权再融资偏好。依照以上结论,依据银行业自身特点,文章提出了如下对策:(1)银行业层面要加快内部改革:改良自身财务指标;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制定科学的资本结构;尝试发行永久性债券。(2)要完善证券市场监管:加强监管力度;鼓励股东参与证券市场监督。
刘奎甫[10](2019)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经济政策形势波谲云诡、技术创新突飞猛进、新生代消费群体需求迥然各异的共振作用下,企业正在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经营环境。在企业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中,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对企业具有突出影响力的一类宏观不确定性。所谓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指,政府制定、实施和变更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效果无法被经济主体进行准确预测。特别是对于尚在制度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政府依然在经济运行和资源分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经济政策制定过程的不透明性更高,经济政策调整和转向的频率更快,因此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力更加显着深刻。Baker,Bloom,and Davis(2016)编制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显示,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中枢自2008年后呈现总体上移的趋势,这说明我国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程度在不断加深。相关实证研究也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对企业的投资活动、研发创新、融资成本、现金持有水平等重要经营决策和绩效水平产生显着的影响。但是现有文献并没有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企业的并购决策进行深入探究,并且并没有就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对企业产生负面作用还是积极影响得到一致的结论。另一方面,并购投资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兼并收购不仅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而且从实践的角度看,我国公司进行并购投资的频率在不断提高,越来越依仗通过外部并购实现公司的外延式增长和进行市值管理。但是,现有文献中从宏观视野探寻影响企业并购意愿因素的研究成果仍较为缺乏。因此,本文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并购投资决策联系在一起,基于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特征,探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否会对我国企业的并购投资决策产生显着影响,以期从并购投资的角度进一步验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微观企业的影响效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究竟是会对公司并购行为产生抑制作用还是激发公司的并购动机,同时从宏观视野进一步确定影响公司并购的前因变量。尽管学者们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并没有就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决策影响的方向和具体的作用渠道达成一致,甚至存在相反的意见。例如,部分学者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降低公司的研发投入,但另外一些学者却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研发投入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一矛盾的关系同样适用在公司的并购投资情境,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影响效应在事前是不明确的。综合现有的公司财务理论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领域的相关文献,本文分析提出:一方面,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通过实物期权效应、提高融资成本和降低并购融资的通畅性等渠道从而抑制企业的并购行为;但另一方面,根据并购增长期权理论,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同时也蕴含着更多的并购机会,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提升并购的潜在收益,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升高会对企业的并购投资产生促进作用。除了探究总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影响效应外,本文还将总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进行拆分,分别检验了财政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以及汇率和资本管制不确定性这四类重要的分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这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本文主要结论的稳健性。企业自身和所处环境的特征可能会导致企业并购行为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敏感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为了进一步明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公司并购投资的边界条件和验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究竟是如何传导至公司的并购活动,本文引入了三个在中国情境下对企业来说极为重要的情境变量——公司产权性质、融资约束程度和所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考察它们是否会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并购行为的关系产生显着的调节效应。为了实证检验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本文利用中国沪深A股2000-2017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非线性的面板probit计量模型,对上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全面的实证检验。最终,本文研究得到如下重要的结论:第一,从整体上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抑制公司的并购投资,而不是促进公司的并购活动。本文测算发现,如果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上升100点,则公司发起并购的概率下降2个百分点,这相当于样本公司平均发起并购概率(16.78%)的11.92%。这说明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对公司并购行为的负面影响在经济上也是十分显着的。第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负面影响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某些特殊情境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负面影响甚至会消失。具体来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并购的关系会受到公司产权性质的显着调节。当公司为国有企业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抑制作用会大幅减弱。而融资约束程度会强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并购投资的负向关系。当公司面临较高程度的融资约束程度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抑制作用会加强。此外,本文发现,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方向与本文的初始假设并不一致。第三,各分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影响强度存在异质性。总体上看,财政政策不确定性、汇率及资本管制政策不确定性以及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影响更加明显,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影响缺乏统计显着性。通过上述分析和实证检验,本研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做出了比较重要的理论贡献,同时也为企业进行科学投资决策和政府完善政策制定等重要的实践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包含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本文拓展了关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效应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决策的影响方向和边界条件等问题,这有助于促进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问题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本文基于中国的特殊制度环境,探讨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投资的影响,并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公司并购行为的正面和负面的作用渠道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而且本文创新地将总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进一步拆分,探索了四类重要的分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第二,现有的关于公司并购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利用代理理论、行为理论以及协同效益假说等微观范畴的理论进行解释,关注管理者个体特质、公司特征等微观要素是如何对公司并购行为产生影响的。本文则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这一宏观视角,探讨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影响效应,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宏观层面关于公司并购影响因素的研究。第三,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有关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互动领域的研究。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的交叉研究是当前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并非从经济政策本身入手,而是关注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维度,探讨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本文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主要作用渠道进行了深入阐述。本文从企业并购决策的视角,确认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对公司决策产生消极作用。第四,本文的研究对我国企业如何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外部环境下进行决策以及如何应对和缓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负面冲击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指导。同时本文的发现对经济政策制定者也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经济政策制定者要尽可能的减少政策调整频率,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引导市场和企业形成对政策的合理预期,从而减少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微观企业和实体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
二、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薪酬差距对我国上市公司外源融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内容 |
1.3 关键概念界定 |
1.3.1 外源融资相关概念 |
1.3.2 薪酬差距相关概念 |
1.3.3 公司产权性质概念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贡献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外源融资研究的文献综述 |
2.1.1 债权融资的影响因素 |
2.1.2 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因素 |
2.1.3 股权融资的影响因素 |
2.2 薪酬差距研究的文献综述 |
2.3 薪酬差距影响外源融资相关文献综述 |
2.3.1 薪酬差距对债权融资的影响 |
2.3.2 薪酬差距对股权融资的影响 |
2.3.3 薪酬差距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 |
2.4 公司产权性质影响外源融资的文献综述 |
2.5 文献评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薪酬差距影响外源融资相关理论分析 |
3.1 锦标赛理论 |
3.1.1 锦标赛理论内容 |
3.1.2 锦标赛理论与外源融资 |
3.2 行为理论 |
3.2.1 行为理论内容 |
3.2.2 行为理论与外源融资 |
3.3 代理理论 |
3.3.1 债务代理成本理论 |
3.3.2 管理层防御理论 |
3.4 公司治理理论 |
3.4.1 公司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3.4.2 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延伸 |
3.4.3 公司治理理论运行机制与原理 |
3.4.4 公司治理理论与外源融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薪酬差距对债权融资的影响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1.1 薪酬差距与债权融资 |
4.1.2 薪酬差距、产权性质与债权融资 |
4.1.3 本章理论分析模型 |
4.2 研究设计 |
4.2.1 变量选择和定义 |
4.2.2 模型构建 |
4.2.3 样本选取和数据收集 |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相关性分析 |
4.3.3 多元回归分析 |
4.3.4 稳健性检验 |
4.3.5 进一步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薪酬差距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1.1 薪酬差距与商业信用融资 |
5.1.2 薪酬差距、产权性质与商业信用融资 |
5.1.3 本章理论分析模型 |
5.2 研究设计 |
5.2.1 变量选择和定义 |
5.2.2 模型构建 |
5.2.3 样本选取和数据收集 |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相关性分析 |
5.3.3 多元回归分析 |
5.3.4 稳健性检验 |
5.3.5 进一步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薪酬差距对股权融资的影响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1 薪酬差距与股权融资 |
6.1.2 薪酬差距、产权性质与股权融资 |
6.1.3 本章理论分析模型 |
6.2 研究设计 |
6.2.1 变量选择和定义 |
6.2.2 模型构建 |
6.2.3 样本选取和数据收集 |
6.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2 相关性分析 |
6.3.3 多元回归分析 |
6.3.4 稳健性检验 |
6.3.5 进一步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3.1 研究局限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融资结构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 ——基于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路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融资结构与资本结构的概念界定 |
2.1.2 企业研发投入 |
2.1.3 财务绩效 |
2.2 理论基础 |
2.2.1 权衡理论 |
2.2.2 融资优序理论 |
2.2.3 代理成本理论 |
2.2.4 技术创新理论 |
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现状分析 |
3.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概况 |
3.1.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概念界定 |
3.1.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概况 |
3.2 融资结构现状 |
3.3 研发投入现状 |
3.4 财务绩效现状 |
4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假设 |
4.1.1 融资结构和财务绩效的关系假设 |
4.1.2 融资结构和研发投入的关系假设 |
4.1.3 研发投入和财务绩效的关系假设 |
4.1.4 研发投入对融资结构和财务绩效的中介效应假设 |
4.2 样本与变量的选取 |
4.2.1 样本选取和数据收集 |
4.2.2 变量选取 |
4.3 模型建立 |
4.3.1 当期研发投入、融资结构与财务绩效的中介效应模型 |
4.3.2 滞后期研发投入、融资结构与财务绩效的中介效应模型 |
5 融资结构、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的实证分析 |
5.1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多元回归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与实证小结 |
5.4.1 稳健性检验 |
5.4.2 实证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融资结构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种业上市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2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分析 |
2.1 融资结构理论分析 |
2.1.1 早期融资结构理论 |
2.1.2 现代融资结构理论 |
2.2 经营绩效理论分析 |
2.2.1 经营绩效概念界定 |
2.2.2 经营绩效衡量方法 |
2.3 融资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
2.3.1 债务融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
2.3.2 股权融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
2.3.3 内源融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
2.4 小结 |
3 种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现状分析 |
3.1 我国种业上市公司基本现状分析 |
3.2 我国种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分析 |
3.3 我国种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现状分析 |
3.4 小结 |
4 种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 变量的设计与取值 |
4.1.1 解释变量 |
4.1.2 被解释变量 |
4.1.3 控制变量 |
4.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4.2.1 样本选取 |
4.2.2 数据来源 |
4.3 融资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
4.3.1 模型的建立 |
4.3.2 相关性分析 |
4.3.3 模型选择 |
4.3.4 多元回归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5 种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
5.1 种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5.1.1 种业上市公司内源融资不足 |
5.1.2 种业上市公司外源融资存在困境 |
5.2 影响种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因素分析 |
5.2.1 种业上市公司规模小且数量少 |
5.2.2 种业上市公司集中度低 |
5.3 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从种业上市公司自身的角度 |
6.3 政策与机制改善建议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融资效率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 |
1.2.2 关于企业融资效率的研究 |
1.2.3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效率的研究 |
1.2.4 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创新点 |
第二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融资效率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 |
2.1.2 融资效率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融资结构理论 |
2.2.2 融资方式理论 |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融资现状 |
3.1 粤港澳大湾区概况 |
3.2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
3.3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现状 |
3.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融资途径 |
3.3.2 战略性新兴产业间接融资渠道 |
第四章 企业融资效率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 |
4.1.1 宏观因素 |
4.1.2 微观因素 |
4.2 经济性投入产出评价 |
4.2.1 指标选取原则 |
4.2.2 相关文献的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
4.2.3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定 |
4.3 环境影响评价 |
4.3.1 剔除环境因素影响的必要性 |
4.3.2 相关文献中环境因素指标的选取 |
4.3.3 环境因素指标的选定 |
第五章 融资效率实证分析 |
5.1 企业融资效率测算方法 |
5.1.1 三阶段DEA模型的第一阶段 |
5.1.2 三阶段DEA模型的第二阶段 |
5.1.3 三阶段DEA模型的第三阶段 |
5.2 样本选取及分布 |
5.2.1 样本的选取 |
5.2.2 样本的分布 |
5.2.3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5.2.4 样本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5.3 第一阶段动态融资效率分析 |
5.3.1 动态融资效率总体分析 |
5.3.2 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规模报酬分析 |
5.3.3 投入指标的冗余分析 |
5.4 第二阶段环境因素对融资非效率的影响分析 |
5.4.1 SFA模型的回归结果 |
5.4.2 环境因素对融资非效率的影响分析 |
5.4.3 环境因素对融资非效率影响的动态变化 |
5.5 第三阶段投入调整后的动态融资效率分析 |
5.6 不同产业融资效率分析 |
5.7 不同区域融资效率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企业层面建议 |
6.2.2 宏观层面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
(5)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农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融资理论的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外关于融资效率的研究综述 |
1.2.3 关于融资效率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上市公司 |
2.1.2 融资效率 |
2.2 理论基础 |
2.2.1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
2.2.2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
2.2.3 新资本结构理论 |
第三章 农业上市公司现状分析 |
3.1 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现状 |
3.1.1 上市背景和发展历程 |
3.1.2 基本概况 |
3.1.3 经营能力分析 |
3.2 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现状 |
3.2.1 融资规模分析 |
3.2.2 融资结构分析 |
3.3 影响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的因素分析 |
3.3.1 宏观经济环境 |
3.3.2 行业与区域特征 |
3.3.3 金融市场发展程度 |
3.3.4 融资结构的影响 |
第四章 三阶段DEA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
4.1 三阶段DEA评价模型 |
4.1.1 第一阶段:传统DEA模型 |
4.1.2 第二阶段:随机前沿(SFA)模型 |
4.1.3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DEA模型 |
4.2 Malmquist指数模型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4.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五章 农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
5.1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的处理 |
5.1.1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
5.1.2 样本统计描述 |
5.1.3 无量纲化处理 |
5.2 第一阶段DEA相关分析 |
5.3 第二阶段SFA回归分析 |
5.4 第三阶段DEA相关分析 |
5.4.1 融资效率的总体评价 |
5.4.2 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
5.4.3 纯技术效率分析 |
5.4.4 规模效率分析 |
5.4.5 样本公司的散点分布分析 |
5.5 Malmquist指数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公司自身方面 |
6.2.2 宏观环境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内部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融资方式的研究 |
1.3.2 关于融资偏好顺序的研究 |
1.3.3 关于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的研究 |
1.3.4 关于我国创业板融资的研究 |
1.3.5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融资概述 |
2.1.1 融资的定义 |
2.1.2 融资的方式 |
2.2 融资偏好概述 |
2.2.1 偏好 |
2.2.2 融资偏好 |
2.3 创业板概述 |
2.3.1 创业板定义 |
2.3.2 创业板发展历程 |
2.3.3 创业板设立目的 |
2.4 相关理论 |
2.4.1 MM理论 |
2.4.2 权衡理论 |
2.4.3 代理成本理论 |
2.4.4 信号传递理论 |
2.4.5 优序融资理论 |
3 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特征及内部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3.1 创业板上市公司特征及融资偏好特征分析 |
3.1.1 创业板上市公司特征分析 |
3.1.2 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特征分析 |
3.2 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内部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3.2.1 偿债能力因素 |
3.2.2 营运能力因素 |
3.2.3 盈利能力因素 |
3.2.4 成长能力因素 |
3.2.5 股权集中度因素 |
4 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内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研究设计 |
4.1.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4.1.2 变量设计 |
4.1.3 因子分析 |
4.1.4 模型设计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1 原始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解释因子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5 稳健性检验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创业板上市公司角度 |
5.2.2 证券市场监管方角度 |
5.2.3 政府角度 |
5.3 研究局限 |
5.4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 |
1.2.2 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 |
1.2.3 公司融资效率 |
1.2.4 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及影响因素 |
1.2.5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及影响因素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组织结构及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2. 基本理论与相关概念 |
2.1 文化产业相关概念 |
2.2 产业融合、文化金融与文化传媒上市公司 |
2.2.1 产业融合、文化金融 |
2.2.2 文化传媒公司概念 |
2.2.3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特点 |
2.3 融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2.3.1 融资相关概念 |
2.3.2 融资方式及特点 |
2.3.3 融资理论 |
2.4 效率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2.4.1 效率概念界定 |
2.4.2 效率测度方法 |
2.5 融资效率及测度方法 |
2.5.1 融资效率概念界定 |
2.5.2 传统融资效率测度方法及其局限性 |
2.5.3 数据包络分析(DEA)在融资效率分析中的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3. 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及上市公司融资现状分析 |
3.1 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现状 |
3.1.1 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
3.1.2 行业产值保持高速增长 |
3.1.3 新兴传媒兴起,传媒产业发展呈现新特点 |
3.2 文化传媒产业融资现状 |
3.2.1 并购趋势明显,近两年回归理性 |
3.2.2 融资最为活跃细分领域:影视音乐、网络视频 |
3.2.3 IPO退出回报率上升,境外上市占比增加 |
3.3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现状分析 |
3.3.1 外源融资为主,内源融资能力不足 |
3.3.2 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
4.1 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测算方法 |
4.1.1 适用于融资效率静态衡量的基本模型 |
4.1.2 适用于融资效率动态衡量的基本模型 |
4.2 样本选择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样本选择 |
4.2.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2.3 评价指标选取 |
4.2.4 评价指标相关性检验 |
4.2.5 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 |
4.3 样本指标的统计性描述 |
4.3.1 样本公司资产规模 |
4.3.2 样本公司营业收入 |
4.3.3 样本公司净利润 |
4.4 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静态效率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
4.4.1 融资静态效率整体分析 |
4.4.2 融资静态效率具体分布状况 |
4.4.3 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比较分析 |
4.4.4 融资效率规模报酬分析 |
4.4.5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细分行业融资静态效率比较分析 |
4.5 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动态效率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
4.5.1 融资动态效率整体分析 |
4.5.2 新闻和出版业融资动态效率分析 |
4.5.3 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融资动态效率分析 |
4.5.4 文化艺术业融资动态效率分析 |
4.5.5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动态效率的时间演变 |
4.6 本章小结 |
5. 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2 研究设计与样本描述 |
5.2.1 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
5.2.2 描述性统计 |
5.2.3 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 |
5.3 回归结果及分析 |
5.3.1 基准模型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
5.3.2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提高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优化角色定位 |
6.1.1 加强文化产业融资法律法规建设 |
6.1.2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
6.1.3 鼓励民间资本介入文化传媒产业 |
6.1.4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
6.2 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服务 |
6.2.1 银行贷款 |
6.2.2 股权融资 |
6.2.3 债券融资 |
6.2.4 国际融资 |
6.3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6.3.1 提升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研发能力 |
6.3.2 提升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生产能力 |
6.3.3 提升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营销能力 |
6.3.4 强化知识产权管理 |
6.4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提升管理水平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和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1.1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较低且呈下降趋势 |
7.1.2 影响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主要因素 |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致谢 |
(8)高技术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研发支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内外源融资对于研发投入的影响 |
1.2.2 企业股权融资对于研发投入的影响 |
1.2.3 企业债权融资对于研发投入的影响 |
1.2.4 文献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机制分析及研究假说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融资结构 |
2.1.2 高技术上市公司 |
2.1.3 企业研发(R&D)支出 |
2.2 相关理论及机制分析 |
2.2.1 现代投融资理论的基石 |
2.2.2 现代投融资理论及影响机制分析 |
2.2.3 投融资理论分析总结 |
2.3 研究假说 |
第三章 高技术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和研发支出现状分析 |
3.1 高技术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 |
3.2 高技术上市公司研发(R&D)支出现状 |
第四章 高技术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研发支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4.1.1 变量设定 |
4.1.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4.2 研究模型 |
4.3 实证检验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变量单位根检验 |
4.3.3 变量相关性检验 |
4.3.4 回归分析 |
4.3.5 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结论、建议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提高内部融资比例,提升管理效率 |
5.2.2 加大股权融资支持力度,深化证券市场改革 |
5.2.3 促进贷款注重科技导向,提高银行业务灵活性 |
5.2.4 推动高技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查阅法 |
1.5.2 定性分析法 |
1.5.3 定量分析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概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经典资本结构理论 |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3 优序融资理论 |
2.1.4 融资偏好理论 |
2.2 不同融资方式特征及股权再融资方式界定 |
2.2.1 不同融资方式简介 |
2.2.2 股权再融资特征 |
2.2.3 股权再融资偏好界定 |
2.3 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形成历程 |
2.4 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表现 |
2.5 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不良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外部因素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1 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 |
3.2 内部因素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2.1 营运能力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2.2 盈利能力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2.3 偿债能力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2.4 成长能力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2.5 股权集中度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2.6 企业规模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2.7 税盾价值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3 外部因素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3.1 政策环境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3.2 市场监管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研究方法 |
4.2 全体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2.1 研究假设 |
4.2.2 样本数据选择 |
4.2.3 指标描述 |
4.2.4 因子分析 |
4.2.5 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 |
4.3 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3.1 变量的选择 |
4.3.2 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 |
4.3.3 稳健性检验 |
4.4 城市和农村上市商业银行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4.1 变量的选择 |
4.4.2 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 |
4.4.3 稳健性检验 |
4.5 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论 |
4.5.1 对于全体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实证研究结论 |
4.5.2 对于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实证研究结论 |
4.5.3 对于城市和农村上市商业银行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实证研究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降低中国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对策建议 |
5.2.1 银行业层面要加快内部改革 |
5.2.2 国家层面要完善证券市场监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创新点 |
6.2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本文研究指标数据 |
2.专家打分相关表格 |
3.专家主要参考政策一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 |
1.2.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并购行为关系的调节机制 |
1.2.3 不同类别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影响 |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贡献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贡献 |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安排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宏观不确定性研究文献述评 |
2.1.1 宏观不确定性的内涵和研究脉络 |
2.1.2 宏观不确定性对微观企业行为的作用渠道 |
2.1.3 宏观不确定性对公司决策的影响效应 |
2.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研究述评 |
2.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内涵 |
2.2.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经济后果研究 |
2.3 企业并购理论文献综述 |
2.3.1 公司并购的内涵 |
2.3.2 公司并购的理论视角 |
2.3.3 公司并购动因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3.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 |
3.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实物期权效应 |
3.1.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公司并购的融资成本 |
3.1.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并购融资的顺畅程度 |
3.1.4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提升并购的增长期权价值 |
3.1.5 研究假设 |
3.2 影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的调节效应 |
3.2.1 公司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
3.2.2 公司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 |
3.2.3 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 |
3.3 不同类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影响 |
3.3.1 财政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并购行为 |
3.3.2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并购行为 |
3.3.3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并购行为 |
3.3.4 汇率和资本管制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并购行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4.2 变量选取和测量 |
4.2.1 因变量 |
4.2.2 自变量 |
4.2.3 调节变量 |
4.2.4 控制变量 |
4.3 实证模型设定 |
4.3.1 主效应的实证模型 |
4.3.2 调节效应实证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分析结果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变量相关性分析 |
5.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2 相关系数 |
5.2 回归分析 |
5.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主效应 |
5.2.2 调节变量回归结果分析 |
5.3 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 |
5.3.1 Huang and Luk(2018)整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实证结果 |
5.3.2 Huang and Luk(2018)分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实证结果 |
5.4 稳健性分析 |
5.4.1 更换因变量 |
5.4.2 控制潜在干扰变量 |
5.4.3 内生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对公司并购投资产生抑制作用 |
6.1.2 公司产权性质、融资约束程度以及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调节效应 |
6.1.3 分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异质性影响 |
6.2 研究贡献与启示 |
6.2.1 拓展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经济后果的研究 |
6.2.2 拓展对公司并购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 |
6.2.3 丰富了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企业行为互动领域的文献 |
6.2.4 对企业行为决策和政府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6.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薪酬差距对我国上市公司外源融资的影响研究[D]. 时军. 吉林大学, 2020(03)
- [2]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融资结构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 ——基于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D]. 任政.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融资结构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种业上市公司为例[D]. 刘美.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4]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融资效率实证研究[D]. 于帅. 广西大学, 2020(07)
- [5]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农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D]. 邵禹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 陈红.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方成.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技术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研发支出的影响研究[D]. 李纪超. 河北大学, 2020(08)
- [9]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研究[D]. 朱皓.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10]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的影响效应研究[D]. 刘奎甫. 南京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