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监测方法比较

环境空气监测方法比较

一、环境空气监测方法的比对(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凤,杨嘉伟,米方卓,齐炜红,翟东肖,吕怡兵[1](2021)在《中国环境空气苯系物类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能力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和评价中国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以量化的手段评估环境空气VOCs监测数据质量,促进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笔者以环境空气VOCs中的苯系物为代表,组织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6家各级各类生态环境检验检测机构开展了实验室比对,利用稳健统计技术分析评价实验结果。结果表明:环境空气苯系物类VOCs比对结果的整体合格率为68.5%,省级站、地市级以上站、社会化检测机构合格率分别为86.7%、75.4%和46.9%。可见现阶段中国环境空气苯系物类VOCs整体检测能力仍有提升的空间,社会化机构的检测技术水平尚待提升。建议地方部门加强对环境空气VOCs监测的技术培训,尽快提高VOCs监测技术水平,保障VOCs监测数据质量,同时强化对社会化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督促其提升服务水平。

宋宝奇[2](2021)在《星载太阳绝对辐射计的优化设计与定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之源。太阳总辐照度(Total Solar Irradiance)表征了太阳对地球气候系统输入的电磁辐射能量大小。为了研究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对于太阳总辐照度的精确连续观测是必须的。基于电替代原理的太阳绝对辐射计能够不依靠其他辐射计量标准,对于辐射量值直接进行标定,目前已经成为在轨太阳总辐照度的标准计量仪器。目前现有的星载太阳绝对辐射计包括比利时的DIARAD、美国的TIM、瑞士的PREMOS和中国的SIAR型太阳绝对辐射计等,各仪器的太阳总辐照度序列之间存在约0.35%的绝对差值。因此需要深入研究仪器间的差异性,突破SIAR型绝对辐射计的优化设计、参数自定标和比对校准等方面技术难题,提升仪器的在轨定标能力,为气象研究提供高精度可溯源的科学数据。首先分析了SIAR型太阳绝对辐射计的测量原理,为了抑制视场外杂散光提出了两级光学系统方案,设计了前置遮光光阑将杂散光影响降低到1.3ppm。为了缩短测量周期,设计了低热容探测器和高热导率热连接结构,新型腔体探测器的时间常数缩短63%。为了降低热沉温度变化对热电采样码值抖动的影响,提出了基于PID方式的控温方法,实现了采样码值波动降低80%。为实现仪器长期稳定在轨主动对日测量,提出了基于恒流斩波数字细分的跟踪方法,实现了地面模拟跟踪偏差小于0.015°。接着基于参数自定标方法对仪器的性能进行精确评估,建立了可溯源至SI的在轨太阳总辐照度校正模型,对于主光阑面积的温度特性进行建模分析和不确定度评价;设计共光路法对黑体腔吸收率进行试验标定;基于SAD模型法对仪器衍射效应进行评估;建立温度校正模型对基准电压和加热丝电阻等参数的温度特性和衰减特性进行了实验室标定,解决参数温度在轨校正难题;建立冷背景辐射补偿模型并设计地面验证方案。实现了全部十二项参数的校正和评价,通过实验室光源模拟,SIAR太阳绝对辐射计三个通道合成相对不确定度均优于0.06%。最后进行了外场比对试验研究和真空空气不等效性标定。基于多台传递辐射计建立WRR标准,设计二维跟踪转台实现多仪器对日同步跟踪测量,对辐射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线性度等进行深入分析,基于温度模型进行数据校正,得到SIAR太阳绝对辐射计三通道相对WRR的定标精度均优于0.1%。分析了仪器在空气和真空环境下的光电不等效性及产生原因,利用定日镜作为跟踪机构将太阳平行光引入真空罐内,提出归一化交替比对法,在真空和空气状态下进行辐照度同步测量,对窗口反射和主光阑温度等影响因素建模分析计算,首次得到SIAR型太阳绝对辐射计的空气真空相对系数,最终将在轨测量结果溯源至真空辐射基准。

王慧杰[3](2021)在《基于GC-MS/FID的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连续监测系统的比对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持久性区域性的大范围近地面臭氧和细颗粒物污染是我国环境科学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作为一类重要的前体物质,参与了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光化学形成,提升准确且快速的监测能力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推动针对VOCs监测与防控的必要手段。依托于生态环境部淄博市生态环境局项目,本研究搭建了四套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ydrogen flame ion detector,GC-MS/FID)的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连续监测系统。以107种VOCs作为目标化合物,通过分析不同浓度的PAMS和TO-15混合标准气体以及连续七天实地监测淄博市高新区环境空气中的VOCs对各系统进行了比对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各系统组成结构与工作原理基本相同,但通道结构与色谱柱分离方式略有区别,这些差异决定ZF系统和AM系统可做到每小时累计采样时间不少于30 min,而TT系统和GM系统可做到每小时累计采样时间60 min的无盲点采样。(2)各系统针对107种VOCs组分都具有一定的监测能力,其测量范围完全满足当前国内环境空气监测的要求。各系统暴露出一些典型问题:ZF系统的MSD通道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气相色谱柱自身分离能力有限或气相色谱柱温箱温度程序不够优化,预浓缩解析单元可能存在富集不充分的问题,同时气路硬件也有待加强;AM系统存在较大系统误差,且其FID针对低浓度物质的检测性能不是十分优良;TT系统中个别组分的零点噪声需要进一步降低,其软件也需优化准确自动识别质谱峰的能力;GM系统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其对工作环境要求也相对苛刻。(3)各系统实测结果之间Pearson相关性均显着,但Bland-Altman分析法结果显示仅ZF系统与GM系统、AM系统与GM系统一致性显着,其他组别差异性较大。各系统监测的间、对-二甲苯与邻-二甲苯浓度之间相关性显着,但ZF系统间、对-二甲苯与邻-二甲苯浓度拟合曲线的斜率与其他系统相差较大,表明ZF系统监测能力存在某些缺陷。(4)各系统实测VOCs总量浓度平均值为116.748±63.079 ppbv,且各系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析VOCs总量日、周浓度特征发现大气温度与风向对淄博市高新区VOCs总量浓度影响很大;通过对四次VOCs浓度波动分析发现:乙醇、丙烷、丙酮等是淄博市VOCs的优势组分,导致VOCs上升的原因分别是小雨天气导致扩散条件变差的同时影响了环境空气中VOCs的化学反应、东南风携带来临淄区的工业废气以及北风携带来桓台县工业区富含苯系物的工业废气。淄博市作为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其间、对-二甲苯与邻-二甲苯特征比值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较小。

李翔,夏波,汪太明[4](2021)在《环境空气监测子站气象仪器性能状况比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象监测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气象部门通常采用集中送检或现场校准的方式对气象仪器性能状况进行检查,但环保部门对监测子站气象仪器的相关性能检查还处于空白状态。结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管理现状,研究采用现场比对方式进行气象仪器性能评估。试验过程中,温度、气压比对数据结果最好,湿度、风速比对数据结果较好,风向比对数据结果较差。因此,在气象部门集中送检和现场校准方式之外,环保部门采用现场比对方式,对空气子站气象仪器性能状况进行评估总体可行,对正常开展空气子站气象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娄亚敏,郑瑶,李明,王瑞,刘奕尧[5](2021)在《便携式颗粒物分析仪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大气污染防治的基础是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根据目前的国家、省级的考核标准,颗粒物浓度水平仍是关注的重点。基于此,为保障颗粒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文章采用便携式颗粒分析仪与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仪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便携式颗粒分析仪在环境空气质量真实性保障中有较好的运用价值,可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手段来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蒋黎夏[6](2020)在《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在大气污染事件溯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且环境污染事件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大气污染事件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大气污染现场应急响应监测已成为大气环境风险管理的重要工作。研究和发展快速大气污染物应急监测技术应用已成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部分。论文对便携式气质联用分析仪和便携式傅里叶变换红外气体分析仪等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方法和实验室的标准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分析苯系物的精密度在6.3%~19.6%,准确度在95.7%~106.6%;而实验室标准方法分析苯系物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分别在0.44%~1.92%和98.90%~101.37%。便携式傅里叶变换红外气体分析仪分析甲烷和丙烷标准气体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分别在0.7%~2.0%和102.1%~111.1%,而实验室标准方法分析甲烷和丙烷的精密度、准确度分别在0.6%~0.7%和101.1%~104.2%。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的方法精密度和准确性虽然都略低于实验室标准方法,但鉴于应急仪器需要压缩仪器模块发挥便携性的优点,20%以内的偏差仍在可控范围内。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分析苯系物与实验室标准方法的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990~0.996之间;便携式傅里叶变换红外气体分析仪分析甲烷和丙烷的方法与实验室标准方法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94和0.995;相关系数均大于显着性差异水平0.05下的临界相关系数值,说明本研究中的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的方法与对应实验室标准方法分析得出的结果显着性相关。使用t检验方法对便携式气质联用仪与实验室标准方法测定苯系物物种的检测结果进行了一致性比较,结果表明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分析乙苯、苯乙烯、邻-二甲苯、1,2,3-三甲苯、1,2,4-三甲苯、1,3,5-三甲苯的t值在0.039~1.568之间,小于0.05(8)=2.306,说明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分析这些气体污染物时与实验室标准方法的比对结果无显着性差异。而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分析苯、甲苯、对/间-二甲苯时t值分别为3.346、4.874、2.415,大于t0.05(8),说明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分析苯、甲苯、对/间-二甲苯时与实验室标准方法的比对结果可能存在差异,在应用时需要考虑物种的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必要时需要有其他方法加以辅助。从监测时效性分析,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的方法均为现场直接监测,不存在样品的运输和贮存过程,而实验室标准方法通常需要采样、运输和保存等环节,样品的从采集到分析通常需要若干小时。在分析气袋法保存甲烷和丙烷的8小时衰减实验中,模拟多种保存条件下甲烷、丙烷和苯系物的8小时衰减率在5.0%~10.5%。这些结果进一步证明应急监测方法现场直接监测的时效性优势。基于以上的研究,论文在验证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性能相对稳定、应急监测方法出具的数据相对可靠的前提下,介绍了运用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在建立污染源特征污染物谱库的应用、在完善重点企业应急预案中的应用、在协助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中的应用、在现场测算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项目去除效率中的应用、在辅助实验室标准方法定性方面的应用、在解决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方面的应用、在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臭氧生成潜势估算方面的应用。

谢馨,陆晓波,张守斌[7](2020)在《南京市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方法比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9月20—29日,开展了南京市环境空气非甲烷烃(PAMS)原清单中57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手工和在线比对监测,监测项目主要包括碳氢化合物、卤代烃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通过对VOCs 3 h均值、日均值和主要污染物指标等进行比对,分析在线监测数据与手工监测数据的相关性。测试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3 h均值的差异度(1.43)和相关系数(0.897),日均值的差异度(2.16)和相关系数(0.946),呈现出差异度不显着、高度线性相关的特征。同时,进一步分析了监测数据产生偏离的原因,建议加强环境空气手工监测的质控管理,强化在线监测设备的运维管理,推进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的合理、有序发展。

秦孝良[8](2020)在《光散射法颗粒物传感器的性能评估及模型校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大气污染精细化治理逐渐深入,对空气质量监测、污染监控溯源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成本传感器技术可灵活的应用于不同场景,作为传统监测方式的补充,实现高时空分辨率的监测。但因其是新兴的监测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尚需大量论证,且缺乏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下传感器的校准研究。本论文以济南市9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标准站的监测数据为标准,同时结合固定传感器网络与移动传感器平台的监测数据,评估不同应用场景下颗粒物传感器性能,分析环境因素对传感器的性能影响,设计两步校准模型并分析移动传感器的典型应用案例。主要结论如下:与标准仪器的比对中固定传感器的性能表现更好,PM2.5、PM10的R2值分别为0.89-0.96、0.75-0.89,而移动传感器的性能表现相对较差,PM2.5、PM10的R2值分别为0.70-0.88、0.51-0.81。这可能由于移动传感器安装在出租车车顶内且处于复杂的道路环境中,导致其有较大误差和较差准确率。同时,无论固定传感器或移动传感器测量PM2.5的准确性要优于PM10。相对湿度对颗粒物传感器PM2.5的监测影响更为显着,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传感器和标准仪器之间的相关性变差以及绝对误差变大,且在较高的相对湿度(相对湿度>80%)下,传感器的测量值高于标准仪器的监测值。颗粒物粒径分布(PM2.5/PM10)颗粒物传感器PM10的监测影响更为显着,随着PM2.5/PM10比值的增加,颗粒物传感器与标准仪器之间的相关性呈先上升然后下降的趋势,当PM2.5/PM10比值在0.5至0.6之间时,表现出最佳的相关性。两步校准模型要优于单一模型,可以有效地提高传感器数据质量。固定传感器PM2.5的R2从0.89增加到0.98,PM10的R2从0.79增加到0.97。移动传感器PM2.5和PM10的R2分别从0.78和0.62增加到0.99。在应用两步校准模型时,为确保不确定度小于50%,固定传感器的PM2.5和PM10的浓度应分别大于30μg/m3和50μg/m3移动传感器的PM2.5和PM10浓度均应大于20μg/m3。城市道路扬尘污染特征的分析案例中,济南市颗粒物污染严重的路段并不是位于交通较为密集的市区,而是集中在道路较为稀疏的郊区。将济南市路网系统划分为1021段道路,其中65%的路段PM2.5浓度集中在43μg/m3-46μg/m3,PM10浓度在55μg/m3-70μg/m3。相对于城市环境(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标准站),早晚高峰尤其早高峰对于道路环境(传感器)的影响更为显着。研究期间,PM2.5浓度污染和排放浓度占比分别为78.6%和21.4%,对于PM10而言,分别为71.9%和28.1%。

杨泽尚[9](2020)在《基于视频图像处理的建筑工地扬尘监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建工程项目增多,雾霾、扬尘等污染也逐步成为影响国家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物组成复杂,有PM2.5、PM10、材料木屑、土方扬尘等,是城市雾霾天气和区域扬尘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的控制,要求建筑工地配备扬尘污染监测系统。国内现有的施工扬尘污染监测方法一般由扬尘颗粒污染物(TSP)监测仪组成,主要分布在在建工程围挡的四周和出入口处,其监测数据通过物联网实时反馈给政府监管部门,但监测效果受天气因素影响往往误差较大,监测周期长,难以为监管部门提供准确便捷的扬尘污染监测方法。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可视化程度高、施工扬尘监测识别结果可信的扬尘监测方法,对提高政府监管部门监测施工扬尘污染能力,帮助控制扬尘污染扩散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分析了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特征,总结了施工扬尘的来源;以在建工地场地内的监控摄像头为图像数据来源做扬尘污染监测分析;通过增加阴影去除算法对图像处理技术中大律法图像二值化方法进行了改进,得到了适用于施工工地扬尘污染监测图像背景分割处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施工现场处理后的图像进行灰度共生矩阵化,提取选取其适用于现场扬尘污染识别的特征值,提出了基于图像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值识别处理的扬尘污染识别方法。应用VisualC++5.0对各个子程序模块进行编写和封装,形成了完整的图像处理污染监测功能,进一步完善了施工扬尘视频图像处理监测方法。通过对西安市某在建工地一个区域的监控图像进行污染识别处理,验证了基于图像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值识别处理的扬尘污染监测识别方法比现场TSP扬尘颗粒污染物监测仪的监测识别结果更精确,周期更短,更便于监管部门监测在建工地扬尘污染。

顾廷炜[10](2020)在《压电式压力电测系统校准及不确定度评定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态压力测量在武器系统性能评价中应用广泛,如枪炮的膛内压力测量、各类弹药的爆炸冲击波压力测量等。压电式传感器具有优秀的动态性能,因此针对这类动态压力测试对象,目前普遍采用压电式压力电测系统。然而,由于压电式压力电测系统低频特性较差,不宜采用静态校准,且不同测试对象对应的压电式压力电测系统中传感器的安装方式、所处的测试环境以及实测压力的波形特征均不相同,因此,需根据实际测试对象的特点,研制合适的压力校准装置,研究相应的准静态和动态压力校准技术,提出对应的工作特性参数和动态传递特性求取方法,以提高校准工作效率和压力校准精度。此外,对于压电式压力电测系统而言,不确定度是表征其测试结果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动态压力的时域瞬变性使得现有的静态不确定度计算方法已无法准确地衡量动态测试结果的好坏,因此,需开展准静态和动态校准条件下的压电式压力电测系统不确定度评定技术研究。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火药燃气压力、空中冲击波压力和水下冲击波压力等典型压电式压力电测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动力学建模理论、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灰色理论和有限元仿真等方法,开展相关的校准技术、工作特性参数求取方法、动态修正方法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压电式压力电测系统存在的低频特性不佳、不宜采用静态标定的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落锤装置的比对式准静态校准方法。通过分析压电式压力电测系统的电路特性,为准静态校准方法在降低静电泄漏,抑制输出漂移方面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介绍了落锤装置的工作原理和比对式准静态校准方法,组建了标准压力监测系统,并分量程段进行了量值传递,量传结果表明,标准压力监测系统在高低两个量程段内均有着较高的压力监测精度;通过相关的比对式准静态校准试验求取了被校系统的灵敏度、非线性和重复性等工作特性参数,验证了比对式准静态校准工作特性参数求取方法的可行性。(2)针对传统比对式准静态校准方法存在的标准压力监测系统成本高、试验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神经网络(GABP)算法的校准装置参数配置及压力电测系统准静态校准方法。通过训练准静态校准试验样本数据,建立了落锤装置的工作参数与所产生的压力峰值和脉宽之间的数学模型,模型的压力峰值和脉宽预测误差分别低于0.7%和0.2%;基于G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求取了被校压力电测系统的工作特性参数,求取结果与传统的比对式准静态校准方法相近,验证了该校准方法的可行性。(3)针对传统比对式准静态校准方法和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算法的准静态校准方法存在的不足,研究了一种基于自研力传感器的绝对式准静态校准方法。分析了力传感器安装连接方式所导致的预紧力、惯性力和动态性能下降对力值测量的影响,以现有落锤装置中的锤头结构作为弹性敏感元件研制了一种高精度应变式力传感器,通过理论研究、仿真分析和静动态校准试验,验证了力传感器的机械强度、抗弯性能和静动态特性均满足要求;通过分析影响压力校准精度的各个因素对力和压力的关系模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压力峰值修正方法,修正后的压力峰值和参考压力峰值之间的误差不超过0.7%;基于绝对式准静态校准方法求取了被校系统的工作特性参数,求取结果与前文校准方法相近,验证了该校准方法的可行性。(4)针对空气和水下冲击波压力电测系统动态校准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基于空气激波管和预压水激波管的压力电测系统动态校准及动态补偿方法研究。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了水下冲击波压力的传播规律、水激波管内平面波的形成规律以及水激波管内腔长度、静态预压值和炸药装药量等因素对冲击波压力的影响;组建了标准和被校压力电测系统,基于空气激波管和预压水激波管进行了动态压力校准试验,在此基础上对被校压力电测系统的动态传递特性进行了求取;对被校系统传递函数的数学模型进行系统辨识,并采取了相应的动态补偿措施,补偿后,被校系统的动态特性指标得到了改善,动态误差明显减少。(5)为了解决基于比对式、GABP模型和力传感器三种不同准静态校准方法的压力测量不确定度评定问题,分析了准静态校准中参考压力值和被校压力电测系统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并基于传统的GUM方法、Monte Carlo法以及不确定度传播定律对典型火药燃气压力典型系统的不确定度进行了求取;针对压电式压力电测系统不确定度评定中存在的“以静代动”现象和小样本测量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理论和神经网络算法的动态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典型空中和水下冲击波压力电测系统的动态不确定度进行了计算。

二、环境空气监测方法的比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空气监测方法的比对(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环境空气苯系物类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能力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样品
        1.1.1 比对样品的设计和制备
        1.1.2 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实验
        1.1.3 比对样品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室比对范围与组织方式
        1.2.2 检测方法
    1.3 结果统计与评价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环境空气VOCs检测方法使用现状
    2.2 实验室监测能力现状
    2.3 环境空气苯系物类VOCs比对结果
        2.3.1 环境空气苯系物类VOCs评价结果
        2.3.2 不同类型实验室比对评价结果的比较
        2.3.3 VOCs与其他项目比对结果的比较
    2.4 此次比对结果不满意原因分析
        2.4.1 实验室分析人员能力、经验不足
        2.4.2 实验室仪器设备不满足要求
        2.4.3 实验室全过程质控措施执行不到位
        2.4.4 标准气体的溯源性
3 结论及建议

(2)星载太阳绝对辐射计的优化设计与定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太阳辐射测量的研究意义及发展
        1.1.1 太阳辐射测量的研究意义
        1.1.2 太阳辐射测量的发展
    1.2 .星载太阳绝对辐射计的发展史
        1.2.1 扫描对日型太阳绝对辐射计
        1.2.2 卫星对日型太阳绝对辐射计
        1.2.3 自主对日型太阳绝对辐射计
        1.2.4 我国星载太阳绝对辐射计的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重要意义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SIAR型星载太阳绝对辐射计优化设计研究
    2.1 SIAR型星载太阳绝对辐射计测量原理
    2.2 SIAR型星载太阳绝对辐射计结构优化设计
        2.2.1 高杂散光抑制比的光学系统优化设计
        2.2.2 低热容的腔体探测器结构优化设计
        2.2.3 高导热系数的热沉和热连接结构优化设计
    2.3 SIAR型星载太阳绝对辐射计电子学优化设计
        2.3.1 低链路信噪比的微信号采样电路优化设计
        2.3.2 有效抑制热电采样抖动的精密温控优化设计
        2.3.3 基于恒流斩波细分的主动对日跟踪优化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SIAR型星载太阳绝对辐射计自定标关键技术研究
    3.1 在轨太阳总辐照度数学修正模型建立
    3.2 主光阑面积测量方法及热膨胀特性研究
        3.2.1 主光阑面积高精密测量方法研究
        3.2.2 主光阑热膨胀特性的数学模型研究
        3.2.3 主光阑面积校正因子测量不确定度评价
    3.3 黑体腔吸收率测量关键技术研究
        3.3.1 样本黑漆全谱段单次反射比试验研究
        3.3.2 黑体腔制作工艺及单波长吸收率实验研究
        3.3.3 黑体腔太阳光谱加权吸收特性研究
        3.3.4 黑体腔全谱段吸收率测量不确定度评价
    3.4 基于衍射效应数学模型的校正系数计算方法研究
        3.4.1 基于SAD模型的国外仪器衍射效应研究
        3.4.2 SIAR光阑结构分析及衍射校正方法研究
        3.4.3 太阳光谱和单波长衍射效应校正研究
        3.4.4 衍射效应校正测量不确定度评价
    3.5 加热电压测量方法及基准源特性研究
        3.5.1 基准电压高精密测量方法研究
        3.5.2 基准电压温飘特性实验研究
        3.5.3 基准电压衰减性实验研究
        3.5.4 加热电压测量不确定度评价
    3.6 加热丝电阻测量方法及温度特性研究
        3.6.1 加热丝电阻高精密测量方法研究
        3.6.2 加热丝电阻温度特性实验研究
        3.6.3 加热丝电阻测量不确定度评价
    3.7 跟踪校正系数研究及测量不确定度评价
    3.8 太空冷背景辐射补偿方法研究
        3.8.1 冷背景能量交换数学模型
        3.8.2 太空冷背景补偿实验研究
        3.8.3 冷背景补偿测量不确定度评价
    3.9 日地距离校正方法研究及测量不确定度评价
    3.10 黑体腔响应度研究及测量不确定度评价
    3.11 热电采样方法研究及测量不确定度评价
    3.12 仪器合成测量不确定度评价
    3.13 本章小结
第4章 SIAR型星载太阳绝对辐射计比对关键技术研究
    4.1 SIAR型星载太阳绝对辐射计WRR比对方法研究
        4.1.1 世界辐射基准和国际日射比对介绍
        4.1.2 基于WRR传递链路的同步跟踪方法研究
        4.1.3 外场比对单日试验数据研究
        4.1.4 比对数据修正及测量不确定度评价
    4.2 SIAR型星载太阳绝对辐射计空气真空不等效性研究
        4.2.1 空气和真空状态光电加热影响研究
        4.2.2 将自然光引入实验室的定日镜设计
        4.2.3 基于同步比对法的空气真空校正实验研究
        4.2.4 空气真空校正系数单日实验数据研究
        4.2.5 校正系数修正及测量不确定度评价
    4.3 SIAR型星载太阳绝对辐射计与SI低温实验室基准比对方法研究
        4.3.1 低温实验室基准与WRR的五次比对结果研究
        4.3.2 SIAR型绝对辐射计溯源至SI方法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5.2 创新性工作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GC-MS/FID的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连续监测系统的比对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VOCs研究现状
        1.2.1 VOCs污染来源研究现状
        1.2.2 VOCs健康风险研究现状
        1.2.3 VOCs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2.4 VOCs检测设备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连续监测系统选择与搭建
    2.1 环境空气VOCs连续监测系统组成与原理
        2.1.1 环境空气VOCs连续监测系统组成
        2.1.2 环境空气VOCs连续监测系统原理
    2.2 环境空气VOCs连续监测系统参数设置
    2.3 质量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连续监测系统比对研究
    3.1 标准曲线相关系数的测定
        3.1.1 实验方法
        3.1.2 结果与讨论
    3.2 方法检出限的测定
        3.2.1 实验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准确度、精密度和分离度的测定
        3.3.1 实验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4 24 小时浓度漂移、7 天浓度和保留时间漂移的测定
        3.4.1 实验方法
        3.4.2 结果与讨论
    3.5 零点噪声、系统残留和有效数据率的测定
        3.5.1 实验方法
        3.5.2 结果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连续监测系统应用研究
    4.1 采样地点与采样时间
    4.2 环境空气VOCs总量浓度特征
        4.2.1 环境空气VOCs总量日、周浓度特征
        4.2.2 环境空气VOCs总量浓度波动特征
    4.3 各系统监测VOCs总量浓度的差异性、相关性和一致性
    4.4 各系统所测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比值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环境空气监测子站气象仪器性能状况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比对目的
2 试验过程
    2.1 方法原理
    2.2 仪器设备
    2.3 现场比对
        2.3.1 站点选择
        2.3.2 仪器布设
        2.3.3 测量时间
3 分析评判
    3.1 评估方法
        3.1.1 相关性评估
        3.1.2 差异性评估
        3.1.2. 1 一致率
        3.1.2. 2 超差率
    3.2 整体分析
        3.2.1 整体相关性
        3.2.2 整体差异性
        3.2.3 整体分析结果
    3.3 单站分析
        3.3.1 单站合格分析
        3.3.2 单站存疑分析
        3.3.3 单站分析结果
4 结论

(5)便携式颗粒物分析仪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研究现状
2 颗粒物比对仪器
3 仪器安装与样品采集
4 质量控制
5 监测结果
6 结果分析
7 结束语

(6)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在大气污染事件溯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大气污染控制现状
        1.1.2 环境污染事件的现状
        1.1.3 环境应急监测的现状
    1.2 研究目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环境应急监测领域的研究现状
        2.1.1 国外环境应急监测体系现状
        2.1.2 我国环境应急监测的研究进展
    2.2 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主流设备
        2.2.1 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基本原理
        2.2.2 便携式傅里叶变换红外气体分析仪基本原理
        2.2.3 实验室常规气相色谱仪基本原理
    2.3 常规监测方法的标准和规范
    2.4 环境应急监测的标准和规范
        2.4.1 环境应急监测的技术规范
        2.4.2 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的标准方法
        2.4.3 环境应急监测质量控制标准和规范的缺失
    2.5 应急监测方法有效性判定
    2.6 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研究
        2.6.1 在提高监测时效性方面的应用研究
        2.6.2 在监测目标外化合物中的应用研究
        2.6.3 在非环境应急监测领域的应用研究
        2.6.4 在测算挥发性有机物臭氧生成潜势方面的应用研究
    2.7 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技术路线
    3.2 实验比对方法
        3.2.1 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的实验条件
        3.2.2 实验室标准方法的实验条件
    3.3 研究方案
第4章 比对实验的结果与相关性研究
    4.1 精密度、准确度比对实验
    4.2 相关性比对实验
    4.3 应急监测方法与实验室标准方法比对结果的t检验
    4.4 监测时效性比较
    4.5 比对试验的总结和评价
第5章 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在大气污染事件中的实用性研究
    5.1 完善固定污染源特征污染物排放清单
    5.2 重点企业污染物谱库的初步应用
    5.3 完善重点企业应急预案
        5.3.1 更新和完善企业应急预案中主要污染物信息
        5.3.2 运用NIST库中离子碎片图提高现场定性准确度
        5.3.3 在企业应急预案中建立主要污染物的MSDS和防护对策
    5.4 协助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工作
        5.4.1 深度了解VOCs排放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
        5.4.2 VOCs排放企业臭氧生成潜势(OFP)的估算
        5.4.3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设施去除效率的现场测定
    5.5 对常规监测的辅助应用
        5.5.1 在辅助常规监测定性方面的应用
        5.5.2 对现有标准方法的补充方面的应用
    5.6 异味扰民的现场快速溯源方面的应用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南京市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方法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方法选择
    1.2 监测方案
    1.3 仪器与试剂
    1.4 样品采集与保存
    1.5 测定
        1.5.1 手工监测分析原理
        1.5.2 在线监测分析原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VOCs 3 h均值比对
    2.2 VOCs日均值比对
    2.3 主要污染物指标比对
    2.4 综合比对分析
        2.4.1 一致性分析
        2.4.2 差异性分析
3 结论

(8)光散射法颗粒物传感器的性能评估及模型校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颗粒物传感器原理及分类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空气传感器国内外应用进展
        1.3.2 颗粒物传感器国内外管理进展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观测技术与方法
    2.1 设备原理
        2.1.1 颗粒物传感器
        2.1.2 β射线衰减法颗粒物监测仪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介绍
        2.2.1 固定传感器网络
        2.2.2 移动传感器平台
    2.3 传感器数据预处理
    2.4 校准方法及模型介绍
第三章 固定传感器及移动传感器的性能评估
    3.1 颗粒物传感器相关性及准确性检验
    3.2 相对湿度及颗粒物粒径分布对传感器的性能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传感器的模型校准
    4.1 不同模型对传感器的校准效果
    4.2 LR和LR-final的回归系数分析
    4.3 模型的交叉验证与相对扩展确定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济南市移动传感器案例分析
    5.1 济南市路网污染图
    5.2 道路污染特征
    5.3 背景浓度和排放浓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9)基于视频图像处理的建筑工地扬尘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论文创新及技术路线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图
2 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特征分析
    2.1 扬尘的定义及特点
        2.1.1 扬尘定义
        2.1.2 施工扬尘特点
    2.2 施工扬尘的危害
        2.2.1 施工扬尘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2.2 施工扬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2.3 施工扬尘对植被的影响
        2.2.4 施工扬尘对建筑物的影响
    2.3 施工扬尘来源与监测背景选取
        2.3.1 基坑与土方施工
        2.3.2 地下结构施工
        2.3.3 主体结构施工
        2.3.4 装饰工程阶段
    2.4 本章小结
3 施工扬尘监测图像背景分割算法
    3.1 施工道路背景分割处理方法选取
        3.1.1 大律法
        3.1.2 区域生长法
    3.2 施工道路背景图像阴影监测去除算法
        3.2.1 图像阴影特征及模型
        3.2.2 阴影监测及去除算法
    3.4 本章小结
4 扬尘监测图像污染监测识别
    4.1 扬尘监测图像灰度矩阵化算法
    4.2 图像污染监测特征值算法
    4.3 监测图像污染监测识别
        4.3.1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4.3.2 特征值识别应用
    4.4 污染监测识别程序实现
        4.4.1 图像污染监测程序功能需求
        4.4.2 图像污染监测实现程序的选择
        4.4.3 污染监测识别子类目编写及封装
        4.4.4 程序封装接口编辑
    4.5 本章小结
5 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监测算例
    5.1 项目概况
    5.2 应用方案
        5.2.1 TSP扬尘监测仪
        5.2.2 污染监测图像来源摄像头
        5.2.3 应用TSP监测仪与视频摄像头的选取
    5.3 实例应用
        5.3.1 图像二值化处理
        5.3.2 图像矩阵化处理
        5.3.3 特征值的提取和选择
        5.3.4 图像污染监测识别
        5.3.5 应用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参与课题
    发表论文
    获奖情况

(10)压电式压力电测系统校准及不确定度评定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压力校准方法研究现状
        1.2.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压电式压力电测系统比对式准静态校准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比对式准静态压力校准方法
        2.2.1 压电式压力电测系统输出特性分析
        2.2.2 准静态校准压力源概述
        2.2.3 压力脉冲频谱特性分析
        2.2.4 比对式压力校准量传途径分析
    2.3 标准压力监测系统组建及其静态校准
        2.3.1 标准压力监测系统组建
        2.3.2 标准压力监测系统静态校准
        2.3.3 标准压力监测系统工作特性参数求取
    2.4 典型被校压力电测系统组建及其校准试验
        2.4.1 典型被校压力电测系统组建
        2.4.2 压电式压力电测系统静压加载试验
        2.4.3 典型被校压力电测系统校准试验
    2.5 基于准静态校准的工作特性参数求取方法研究
        2.5.1 工作特性参数求取方法研究
        2.5.2 典型被校压力电测系统工作特性参数求取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GABP算法的压电式压力电测系统准静态校准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神经网络算法概述及其优化方法研究
        3.2.1 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及特点
        3.2.2 神经网络算法优化方法研究
    3.3 G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研究
        3.3.1 G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3.3.2 G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训练
        3.3.3 G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测试
        3.3.4 G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比较
        3.3.5 G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与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的比较
    3.4 基于G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准静态压力校准实践
        3.4.1 基于GABP模型的压力电测系统校准方法
        3.4.2 基于GABP模型的压力电测系统工作特性参数求取
    3.5 本章小结
4 压电式压力电测系统绝对式准静态校准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力传感器的压力电测系统绝对式校准原理
        4.2.1 基于力传感器的压力校准原理
        4.2.2 力传感器安装连接方式对力值测量的影响分析
    4.3 力传感器安装连接方式对力值测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4.3.1 基于HBM力传感器的力值测量系统
        4.3.2 基于HBM力传感器的压力校准试验
        4.3.3 基于GABP算法的力值修正方法研究
        4.3.4 基于HBM力传感器的压力校准局限性
    4.4 专用力传感器设计与有限元仿真
        4.4.1 专用力传感器设计
        4.4.2 专用力传感器的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
    4.5 专用力传感器静动态特性分析
        4.5.1 基于专用力传感器的力值测量系统
        4.5.2 专用力传感器静态特性分析
        4.5.3 专用力传感器动态特性分析
    4.6 基于专用力传感器的力和压力关系模型研究
        4.6.1 力和压力关系模型理论研究
        4.6.2 压力校准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4.6.3 参考压力峰值修正方法研究及试验验证
    4.7 基于专用力传感器的准静态压力校准实践
        4.7.1 基于专用力传感器的压力电测系统校准方法
        4.7.2 基于专用力传感器的压力电测系统工作特性参数求取
    4.8 本章小结
5 压电式压力电测系统动态校准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空气激波管的动态压力校准方法
        5.2.1 基于空气激波管的动态压力校准原理
        5.2.2 典型空中冲击波压力电测系统组成
        5.2.3 空中冲击波压力电测系统动态校准试验及传递特性求取
        5.2.4 空中冲击波压力电测系统动态补偿方法研究
    5.3 基于预压水激波管的动态压力校准原理
        5.3.1 水下爆炸冲击波理论
        5.3.2 预压水激波管动态压力校准装置
        5.3.3 预压水激波管动态压力校准原理
    5.4 水激波管爆炸冲击波压力场特性仿真研究
        5.4.1 有限元仿真模型建立及其参数设置
        5.4.2 水下爆炸冲击波压力传播规律研究
        5.4.3 预压水激波管爆炸冲击波压力影响因素研究
    5.5 水下冲击波压力电测系统动态传递特性求取方法研究
        5.5.1 标准和被校压力电测系统组建
        5.5.2 水下冲击波压力电测系统动态校准试验
        5.5.3 压力电测系统动态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5.5.4 水下冲击波压力电测系统动态传递特性求取
    5.6 水下冲击波压力电测系统动态补偿方法研究
    5.7 本章小结
6 压电式压力电测系统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基于准静态校准的压力测量不确定度影响因素分析
        6.2.1 准静态压力校准系统组成
        6.2.2 压力测量不确定度影响因素分析
    6.3 基于准静态校准的压力电测系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6.3.1 参考压力值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6.3.2 典型被校压力电测系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6.4 基于水激波管动态校准的压力电测系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6.4.1 水下冲击波压力电测系统测量不确定度影响因素分析
        6.4.2 水下冲击波压力电测系统动态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
        6.4.3 水下冲击波压力电测系统动态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6.5 基于空气激波管动态校准的压力电测系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6.5.1 空中冲击波压力电测系统测量不确定度影响因素分析
        6.5.2 空中冲击波压力电测系统动态不确定度评定简析
    6.6 本章小结
7 全文小结
    7.1 论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环境空气监测方法的比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环境空气苯系物类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能力现状分析[J]. 吴晓凤,杨嘉伟,米方卓,齐炜红,翟东肖,吕怡兵. 中国环境监测, 2021(03)
  • [2]星载太阳绝对辐射计的优化设计与定标方法研究[D]. 宋宝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1)
  • [3]基于GC-MS/FID的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连续监测系统的比对与应用研究[D]. 王慧杰. 河北大学, 2021(09)
  • [4]环境空气监测子站气象仪器性能状况比对研究[J]. 李翔,夏波,汪太明. 四川环境, 2021(02)
  • [5]便携式颗粒物分析仪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 娄亚敏,郑瑶,李明,王瑞,刘奕尧.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11)
  • [6]环境应急现场便携式仪器在大气污染事件溯源中的应用研究[D]. 蒋黎夏.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7]南京市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方法比对研究[J]. 谢馨,陆晓波,张守斌. 中国环境监测, 2020(04)
  • [8]光散射法颗粒物传感器的性能评估及模型校准研究[D]. 秦孝良.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20(05)
  • [9]基于视频图像处理的建筑工地扬尘监测方法研究[D]. 杨泽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压电式压力电测系统校准及不确定度评定关键技术研究[D]. 顾廷炜.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环境空气监测方法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