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体能形成的因素

影响学生体能形成的因素

一、影响学生体育能力形成的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杨龙[1](2021)在《探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关注体育能力弱的学生》文中研究表明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受益,实现学生的不断进步。但是,实际情况却是许多体育能力弱的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体育素养迟迟得不到提升。基于此,文章从课程改革背景出发,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关注体育能力弱的学生,并从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引导学生的体育行为、发展学生的体育个性、树立学生的体育品德等角度给出建议。

孟晓平[2](2021)在《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乔慧[3](2021)在《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获得感的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场舞因其种类丰富,入队的随意性强,在满足人们健身需求的同时,对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价值。《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纲要中第14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科学健身指导,提高人们科学健身的意识与素养。”广场舞组织者在广场舞的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提高广场舞组织者的体育素养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不断增长的科学健身的需求,更好地推动广场舞的健康、高质量发展。广场舞组织者的获得感是自身素养的提高与自我实现的有机统一,对广场舞组织者获得感的研究是获得感在大众体育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可以有效的提升广场舞组织者的获得感、深入了解并稳定广场舞组织者队伍、保障与推动大众体育的健康发展。目前对于广场舞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广场舞本身的价值、利弊及广场舞的发展历程,本研究以广场舞活动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枣庄市296名广场舞组织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体育素养与获得感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获得感在人口特征上的差异,初步探究枣庄市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获得感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广场舞组织者以女性为主、年龄多在41-60岁之间,文化程度多以高中或中专为主,收入状况较为乐观,职业呈现多样化,组织锻炼年限在5年以上的居多,年限相对较长;锻炼情况符合我国体育人口的标准;绝大多数广场舞组织者没有接受过广场舞指导且都是志愿服务性的。2.枣庄市广场舞组织者的体育知识素养、体育能力素养、体育行为素养、体质水平素养较好,体育心理素养高于一般水平。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组织锻炼年限的广场舞组织者的体育素养存在显着差异:男性组织者高于女性,51-60岁的组织者高于其他年龄段,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均高于其他群体,收入在3000元以上/月的群体均高于1000元以下/月的群体,组织锻炼年限在6-9年、10年以上的群体体育素养最高。3.枣庄市不同性别、年龄、收入、组织锻炼年限的广场舞组织者的获得感存在显着差异。男性广场舞组织者高于女性,51-60岁的群体高于其他,6-9年的广场舞组织者获得感最高。4.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和获得感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心理)五个维度与广场舞组织者获得感(客观获得感、主观获得感、整体获得感)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5.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能够正向预测其获得感,且获得感会随着体育素养的增加而增加。体育素养维度中的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心理与客观获得感之间呈显着正向预测,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行为、体育心理与主观获得感、整体获得感也呈正向预测。

郭文旭[4](2020)在《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社会处在多元化发展的快速阶段,国家高度重视高校体育发展,教育体质改革不断深入,在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特别指出,要继续加强对大学生体育课程的考核,促进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全社会较为关注的话题,其相关研究成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然而纵观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情况,仍不容乐观,因此,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研究成果进行不断的改进、发展和完善,是提升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平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以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现状及培养策略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体育文化素养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归纳和整合,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现状分析,结合大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从文化的三层次结构视角出发,提出针对性的培养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研究结果如下:1.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精神、体育个性、体育行为六个方面。2.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平整体偏低,需要进一步提高。其中,体育知识素养水平不足,尤其是对体育的基本常识、体育卫生保健常识以及体育规则的掌握不到位;大学生体育意识薄弱,急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同时,对体育的育人价值认识不充分;体育能力方面,自我指导进行科学锻炼的能力有待加强;大学生的顽强拼搏、勇于挑战的体育精神体现的较为明显,但对其团结协作与沉着果敢的体育精神仍需正确引导;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良好的体育个性;体育行为方面,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尚可,体育信息获取的途径较为多元,但每周的体育参与次数不足。3.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的成因主要有:(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较偏重于技能教学;(2)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教学实效性欠佳;(2)场地、器材匮乏,难以保障学生基本活动需要;(4)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充分。基于此,提出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对策为:(1)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培养大学生关于体育的知识素养;教学中以各种体育项目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体、技能水平;(2)以学生体育行为养成为导向,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制定规范的体育锻炼规章制度,提高自我约束力;(3)以“常赛”为切入点,塑造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并创设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李飞[5](2020)在《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小学生体育成绩的影响探究 ——以金乡县育才小学五年级学生为例》文中指出2019年9月2日,国办发[2019]40号文件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其中多次提到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与体育素养,关系着我国国民的体育健康基线。在此关键时期,做好儿童青少年的体育教学工作,不断探索创新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设计方案,是持续提升体育事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过往几十年,我国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训练教学模式一直沿用较为传统单一的体能训练方式,而忽视了对儿童青少年躯干支柱力量的整体训练。躯干作为人体的核心中枢,担负着支撑整个身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掌握对四肢力量的控制的重要责任。同时,躯干支柱力量训练不仅仅着眼于单一的上肢或下肢的局部训练,更强调整合双肩、躯干、髋部及四肢的综合强化,既能够有效提升整体的稳定性、协调性、腰腹肌耐力和爆发力,充分带动身体动力链进行能量的高效传递,还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本文选取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育才学校五年级两个班各35名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首先经过测量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情况排除个体差异,然后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了相关分析。在基本排除了实验组与对照组本身的个体差异、天气影响、器材限制等外生因素后,对两组分别进行了为期八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和传统的体能训练,并对训练前后的四项测评指标利用Spss和Stata软件进行成绩数据检验,得出结论如下:结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了50米跑、立定跳远、一分钟仰卧起坐、平板支撑四项内容的测试,前三项均显示出实验组组内检验结果更为显着,而第四项平板支撑显示两组检验结果均存在差异性,从正面和侧面证明了对于躯干支柱核心力量的重视,对动力链传递机制的重视,均十分有利于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强化。虽然本次实验肯定了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的作用,但并没有严厉否定传统体育训练的功劳,因此仍然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整合不同的训练方式,取长补短,以期探索出更有利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训练模式,适应国家国民身体发展的需要,打造符合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的“中国模式”。

蒋慧宇[6](2019)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及培养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深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一种共识。2014年4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树德育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宏观层面上讲核心素养培养落实为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且急需落实到各个具体的学科当中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素养养成的起步阶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运动技能、树立终身运动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系统的整合国内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有关的基本理论,构建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义务教育阶段1-3年级学生问卷和义务教育阶段4-9年级学生问卷,以及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和培养问卷,完成问卷调查。以太原市为例完成调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完成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与培养状况的调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期望能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培养提供思路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出了体育学科赋予学生的独特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在本研究中,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中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分为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两个大方面,同时体育意识又包括体育认知、体育态度和体育情感三个方面,体育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安全保健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三个方面。2、通过对太原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意识、体育认知、体育态度、体育情感、体育能力、运动能力、安全保健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调查分析,发现绝大部分要素之间是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的,义务教育1-3年级学生在运动能力上男学生优于女学生,体育认知和日常安全能力维度上义务教育阶段1-3年级学生城区学生优于非城区学生;义务教育阶段4-9年级学生在体育运动情感和日常安全能力上男学生要优于女学生。3、通过采用教师问卷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认知和培养的调查分析,发现不同性别、不同教龄、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在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与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没有显着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区域上存在差异,城市教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优于农村教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

张良军[7](2019)在《多维贫困视角下学校体育贫困现状与精准帮扶研究 ——以山东省省定贫困县乡镇中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现如今教育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公平,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致使教育贫困现象仍然存在,学校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乡镇学校体育依然存在体育环境条件简陋,缺少体育教师等问题,学校体育贫困现状噬待消除。精准分析学校体育贫困发展现状,准确的把脉学校体育“精准扶贫”工作,深度挖掘学校体育的致贫因素,提出学校体育“精准扶贫”一系列的实施策略,对于当前完成我国教育精准扶贫战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以山东省省定贫困县乡镇中小学学校体育贫困现状以及精准帮扶策略为研究对象,从山东省的52个贫困县中选取10所乡镇学校作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等方法,从体育权利、体育机会、体育资源、体育能力贫困的角度,对调查学校的体育贫困现状和致贫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精准帮扶策略。研究结果如下:一、体育监督管理缺失导致体育课开不全、被占用,恶劣天气下体育课无法正常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涣散,进行体格检查内容上偏向于外部体型指标;二、学生参与体育“学”、“练”、“赛”的时间少导致体育机会被减少;三、体育教师缺编少编、兼任其它课程教师、带队参加训练和培训的机会少,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损坏、损毁严重,缺少后期维护,人均占有使用率低,学生获得体育信息途径单一,体育资金依赖上级财政;四、缺少体育理论知识课,动作技能掌握少,体育能力低,发展受限。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精准帮扶策略:一、完善体育权利法律法规,建立体育监督管理制度,开设学生体育权利体育课堂,改变学生权利意识淡薄这一现状;二、“因校制宜”体育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学”,进行高效的“练”,组织学生互相“赛”,向贫困学校引入学校体育赛事,保障学生的体育参与机会;三、补齐贫困学校体育教师短板,体彩公益基金向贫困学校体育扶贫倾斜,开发贫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四、成立体育贫困学生小组,建立体育教师负责制,激发学生的体育内外部动机。

王曼[8](2019)在《西安市中心城区高中生体育素养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竞争的实质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较量。由于人们生活理念的改变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体育逐渐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和有力代表,体育活动对于人们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随着《全民健身条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的颁布,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全面提高自身体育素养成为广大民众的热烈追求。体育素养是指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能力,体育个性和体育品德等方面要素的综合素质与修养[1]。高中学段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且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科学的体育教育和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必备条件。良好的体育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获得体育技能,形成体育活动意识和习惯,进而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对高中生体育素养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抓住高中阶段的黄金时期,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促进高中学生建立科学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水平,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西安市中心城区高中生体育素养进行调查研究,比较不同性别和年级的高中生体育素养的差异性,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改进对策,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西安市中心城区高中生体育素养整体偏低,具体表现为: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端正,但体育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学生运动常识掌握不足,掌握知识的内容较浅显;体质水平发展不平衡,虽基本可维持在该年龄段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及格水平,但未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体育意识欠佳,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体育参与较被动,课余锻炼时间、强度得不到保证,终身体育观尚未形成;学生体育能力不强,体育技能较不理想,在体育实践中缺乏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体育品德良好,多数学生都能在体育参与中做出正确的抉择,具有较强的契约精神,且大都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体育行为喜忧参半,少部分学生体育参与情况良好,多数同学缺乏正确体育运动习惯,且部分学生体育消费盲目,从众心理明显,使得体育行为具有随意性;体育个性突出,体育爱好呈多样性,胜负心理较强烈。2.西安市中心城区不同性别高中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行为,体育品德,体育个性和体质水平等维度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且男生整体情况好于女生。男女生在体育知识,体育个性,体育能力及体育行为四个维度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体育意识和体育品德上,男女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比较得知,学生在体育知识(高一与高二)、体育意识(高一与高二)两个维度上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三个年级学生均在体育能力,体育品德和体育个性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对三个年级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两两对比中发现高二年级与高三年级存在显着性差异。3.通过对学生体育素养情况分析发现,影响高中生体育素养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四个方面。在社会层面上,社会体育文化环境不佳,社会大众体育观念较为落后,体育设施不能满足人们体育锻炼的需要,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带来了不利影响;学校层面上,学校对体育重视度不够,学校体育教育理念落后,部分体育工作落实不力,体育文化氛围不强烈;在家庭层面上,受家庭生活方式和家长体育观念影响,大多数家长教育观念较为片面,对孩子体育锻炼不重视,没有认识到体育实践对孩子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重要价值,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不足;学生自身层面上,由于缺乏体育兴趣爱好和正确的体育认知,使得学生体育能力较弱,不能很好的体验运动的乐趣,从而更加不喜欢体育锻炼。4.针对学生体育素养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优化对策:应加大体育知识普及力度,提高体育知识水平;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培养运动兴趣,增强体育参与意识;改善体育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拓宽体育信息获取渠道,提高自身体育能力;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体育品德;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刘徐[9](2019)在《基于“运动教育模式”的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教学效果实证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构建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基于此,如何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的引领作用,在加强技术教学的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育知识、意识、能力,改变学生学习行为,实现体育教学从只关注技术教学的一维面向向关注知识、技能、行为和意识的多维面向转变的教学理念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焦点。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将流行于国外的运动教育模式融入网球教学课堂,通过课堂技术教学,微信平台专项知识推送,学生主动参与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组织者等多角色的实践,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践教学,实证分析学生在知识、意识、行为和能力四个维度的实际变化情况,提出教学的优化措施和构建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为推动大学网球课堂教学,加快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有益尝试和提供实践参考。研究得出:(1)我国高校网球教学存在教学发展滞后,课程建设不合理,师资力量水平有待提升,场地设施有待改善的现实,而制约当前大学生自主健身的主要原因包括健身观念缺失,休闲娱乐多样化选择诱惑,学生长期参与运动的引导机制不健全等因素。(2)实证研究表明,通过“运动教育模式”的网球课程教学实践,学生在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以及体育能力四个维度的教学效果均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且通过多重角色的教学实践,对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通过对基于“运动教育模式”教学效果的实证分析,结合当前高校网球教学实际,应该从重视教研结合,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来加强对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设计。建议我国高校网球教学应该树立“兼容并蓄,中西结合”的课程改革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将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整体上进行优化设计,从实施目标,原则,策略,步骤等方面来制订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切实推动这一模式的推广实施,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赵富学[10](2018)在《课程改革视域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课程改革特有规律的体现和内在驱动的结果,它的内涵在“双基、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是国家全面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在体育学科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点和起点,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中的重心和焦点。本研究的开展,有利于丰富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要素、结构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在阐释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的课程化问题、解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过程中的理论架构和预期问题、厘清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部结构诸要素的关系及其课程转化问题、创新基于课程改革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范式与案例等方面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根据体育学科教学现实预设研究任务,选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案例研究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在于引介、分析和比较发达国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推行的结构体系与经验特征;按照学科结构理论的原理和要求,界定符合我国体育学科特点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并探讨其组成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基本关系,构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体系;运用符号互动理论,从学生——课程——教师的角度,按照其对应的能力化——课程化——专业化的结构,探寻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进行落地化处理的方式,阐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化处理的机制和路径。本论文通过严密组建研究结构、系统梳理与分析研究材料、合理构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设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化处理路径等程序,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我国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以理论引介和逻辑思辨为主,针对性的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较少,研究结论多以经验总结或特征分析为主。2.学科结构理论可用于指导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符号互动理论可用于引导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化处理的策略。3.发达国家从不同视角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分级细化,普遍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心视为体育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的培养,并提倡进行课程转化。重注从社会交际、教育、健康等不同视角观测与设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4.通过发掘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比较国际经验、总结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优化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可以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形成的,贯穿于整个学段的,适应学生终身体育且能对学生身心产生持续影响的,面向学生成长全程的必备道德品质和关键运动素质与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体育品德与修养、运动兴趣与能力、健康行为与习惯、运动品质与意志4个组成要素。5.运用学科结构理论,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综合型研究与设计思路,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分为4个领域,并设15个一级指标,44个二级指标。6.能力化是引领与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石。在“能力本位”的视域下,体育品德与修养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前提;运动兴趣与能力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健康行为与习惯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延伸;运动品质与意志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保障。7.课程化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联系“学生——能力化”、“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介质。通过情境生成、复合需要、规划研制、活动设计、反思评价5个环节,构建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化机制,可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化处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实践路径。8.专业化是建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时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在“立德树人”育人方向的指引下,通过体育教师的主体性建构、改进常态教学、开展区域研修和校本研修、提高不同体育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等方式,可以保障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的质量。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将会伴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行而深入开展。在后续研究中,建议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融入到日常体育教学活动中,和学生的体育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按照体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不断拓展与更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领域和内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要以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为基础,在研究的质与量等方面努力寻求突破;选取的研究素材要接地气,使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更加有针对性。明确开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是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更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国际趋势接轨的必要环节。

二、影响学生体育能力形成的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学生体育能力形成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探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关注体育能力弱的学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 小学生体育能力弱的表现
二、 提升学生体育能力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
        第一,组织体验学习。
        第二,保持宽容的态度,引导学生在错误中不断纠正、完善体育与健康知识。
        第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动发现知识。
    (二)引导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
    (三)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第一,注重价值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可度。
        第二,展开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第三,优化体育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
    (四)引导学生的体育行为
        第一,设计课堂比赛,丰富课堂体育活动。
        第二,组织学生观摩比赛,扩充视野、增长知识。
        第三,鼓励学生参加体育竞赛。
    (五)引导学生的体育个性
        第一,承认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对体育能力弱的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
        第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引导体育能力弱的学生扬长避短,实现有效运动。
    (六)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
        第一,教师应渗透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品德的认识。
        第二,注重榜样激励,引导学生主动提升自我。
        第三,教师结合体育运动项目,有意识地、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 结语

(3)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获得感的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广场舞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载体
        1.1.2 广场舞组织者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骨干力量
        1.1.3 提升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满足人们科学健身的需求
        1.1.4 获得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1.1.5 广场舞对创建健康文明枣庄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假设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广场舞
        2.1.2 广场舞组织者
        2.1.3 体育素养
        2.1.4 获得感概念的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2.1 广场舞的相关研究
        2.2.2 体育素养的研究
        2.2.3 获得感的研究
        2.2.4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地调研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枣庄市广场舞组织者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4.1.1 个人基本情况
        4.1.2 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
        4.1.3 其他相关情况的调查分析
    4.2 枣庄市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情况的分析
        4.2.1 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的构成要素
        4.2.2 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的各维度分析
        4.2.3 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人口特征的差异分析
    4.3 枣庄市广场舞组织者获得感情况分析
        4.3.1 广场舞组织者获得感构成要素
        4.3.2 广场舞组织者获得感的各维度分析
        4.3.3 广场舞组织者获得感人口特征的差异分析
    4.4 枣庄市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获得感的关系
        4.4.1 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获得感的相关性
        4.4.2 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客观获得感的回归分析
        4.4.3 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主观获得感的回归分析
        4.4.4 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整体获得感的回归分析
    4.5 枣庄市广场舞舞队组织者访谈调查案例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政府方面
        5.2.2 社会方面
        5.2.3 个人方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体育文化概述
        1.4.2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分类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
        1.4.4 关于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概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分析
        3.1.1 体育知识现状分析
        3.1.2 体育意识现状分析
        3.1.3 体育能力现状分析
        3.1.4 体育精神现状分析
        3.1.5 体育个性现状分析
        3.1.6 体育行为现状分析
    3.2 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的成因分析
        3.2.1 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3.2.2 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3.2.3 场地、器材匮乏
        3.2.4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充分
    3.3 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对策
        3.3.1 体育文化的外层—器物层
        3.3.2 体育文化的中间层—制度层
        3.3.3 体育文化的核心层—精神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B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C 问卷效度检验专家检查表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小学生体育成绩的影响探究 ——以金乡县育才小学五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的概述
        2.1.1 躯干支柱力量的定义
        2.1.2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的定义
        2.1.3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区别
        2.1.4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小学生体育能力的影响
        2.1.4.1 小学生生长发育特点
        2.1.4.2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小学生体育能力的影响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的国外研究
        2.2.2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的国内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实验法
        3.2.6.1 实验基本流程
        3.2.6.2 训练期间内容
        3.2.6.3 实验持续期间的热身情况
        3.2.6.4 训练内容设计的科学性
4 研究结果及分析讨论
    4.1 研究结果
        4.1.1 实验前的排异化测试结果
        4.1.2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小学生50米跑成绩的影响
        4.1.3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小学生立定跳远成绩的影响
        4.1.4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小学生仰卧起坐成绩的影响
        4.1.5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小学生平板支撑成绩的影响
    4.2 结论分析
        4.2.1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小学生50米跑影响的分析与讨论
        4.2.2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小学生立定跳远影响的分析与讨论
        4.2.3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小学生仰卧起坐影响的分析与讨论
        4.2.4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小学生平板支撑影响的分析与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专家访谈提纲

(6)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及培养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2.1 文献综述
        2.1.1 核心素养的概念研究
        2.1.2 核心素养体系的内容研究
        2.1.3 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2.1.4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研究
        2.1.5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述研究
        2.1.6 小结
    2.2 概念界定
        2.2.1 核心素养
        2.2.2 学科核心素养
        2.2.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层次分析法
        3.2.3 特尔非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统计分析法
4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4.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选取的原则
    4.3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筛选
        4.3.1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指标的前期筛查
        4.3.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初步确立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5.2 太原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
        5.2.1 1 -3 年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
        5.2.2 义务教育4-9 年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情况
        5.2.3 义务教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与原因分析
    5.3 太原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认知与培养境况
        5.3.1 教师问卷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5.3.2 性别差异性分析
        5.3.3 学校归属地差异性分析
        5.3.4 教龄差异性分析
        5.3.5 学历差异性分析
        5.3.6 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认知、培养现状与原因分析
6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结论与培养策略
    6.1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结论
    6.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多维贫困视角下学校体育贫困现状与精准帮扶研究 ——以山东省省定贫困县乡镇中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政策依据
        1.1.2 理论依据
        1.1.3 现实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文献概述
3 研究调查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地访谈法
        3.2.4 数据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多维贫困视角下乡镇中小学学校体育贫困现状的调查分析
        4.1.1 乡镇中小学学校体育权利的贫困现状
        4.1.2 乡镇中小学学校体育机会的贫困现状
        4.1.3 乡镇中小学学校体育资源的贫困现状
        4.1.4 乡镇中小学学校体育能力的贫困现状
    4.2 多维贫困视角下中小学学校体育贫困的致贫因素剖析
        4.2.1 乡镇中小学学校学生体育权利致贫因素剖析
        4.2.2 乡镇中小学学校学生体育机会致贫因素剖析
        4.2.3 乡镇中小学学校学生体育资源致贫因素剖析
        4.2.4 乡镇中小学学生体育能力致贫因素剖析
    4.3 多维贫困视角下学校体育的精准帮扶策略
        4.3.1 体育权利贫困精准帮扶策略
        4.3.1.1 完善学生体育权利法律法规
        4.3.1.2 建立学校体育监督管理制度
        4.3.1.3 提升学生体育权利意识
        4.3.2 体育机会贫困精准帮扶策略
        4.3.2.1 “因校制宜”增加学生体育“学”、“练”的机会
        4.3.2.2 向贫困学校引入学校体育赛事
        4.3.3 体育资源贫困精准帮扶策略
        4.3.3.1 补齐贫困学校体育教师短板
        4.3.3.2 体彩公益基金向贫困学校体育倾斜
        4.3.3.3 帮扶开发贫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
        4.3.4 体育能力精准帮扶策略
        4.3.4.1 成立体育贫困学生小组
        4.3.4.2 激发学生体育内外部学习动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学生体育权利和参与机会被严重侵犯
        5.1.2 体育资源匮乏
        5.1.3 学生体育能力水平低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西安市中心城区高中生体育素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西安市中心城区高中生的基本情况
    3.2 西安市中心城区高中生体育素养的现状
        3.2.1 西安市中心城区高中生体育知识分析
        3.2.2 西安市中心城区高中生体质水平分析
        3.2.3 西安市中心城区高中生体育意识分析
        3.2.4 西安市中心城区高中生体育能力分析
        3.2.5 西安市中心城区高中生体育品德分析
        3.2.6 西安市中心城区高中生体育行为分析
        3.2.7 西安市中心城区高中生体育个性分析
    3.3 西安市中心城区高中生体育素养差异性分析
        3.3.1 不同性别学生体育素养的差异性分析
        3.3.2 不同年级学生体育素养的差异性分析
    3.4 西安市中心城区高中生体育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3.4.1 社会因素
        3.4.2 学校因素
        3.4.3 家庭因素
        3.4.4 学生因素
    3.5 提高西安市中心城区高中生体育素养的发展策略
        3.5.1 加大体育知识普及力度,提高体育知识水平
        3.5.2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3.5.3 激发运动兴趣,增强体育参与意识
        3.5.4 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提高体育能力
        3.5.5 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体育品德
        3.5.6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改善体育行为
        3.5.7 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高中生体育素养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情况

(9)基于“运动教育模式”的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教学效果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思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4.1 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普通高校网球教学研究现状
        2.1.1 高校网球教学现状
        2.1.2 高校网球发展对策
        2.1.3 高校网球教学方法
        2.1.4 高校网球教学研究述评
    2.2 运动教育模式研究现状
        2.2.1 国内运动教育模式研究
        2.2.2 国外运动教育模式研究
        2.2.3 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实践研究
        2.2.4 运动教育模式研究现状述评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对比分析法
第4章 相关理论解读及研究基础
    4.1 运动教育模式引入的理论依据
        4.1.1 建构主义理论
        4.1.2 自我决定理论
    4.2 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涵解读
        4.2.1 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
        4.2.2 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4.2.3 运动教育模式的特征
    4.3 高校网球教学现状分析
        4.3.1 网球教学发展滞后
        4.3.2 场地设施不完善
        4.3.3 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4.3.4 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4.3.5 课程设置不合理
    4.4 制约大学生自主健身的原因分析
        4.4.1 健身观念缺失
        4.4.2 娱乐多样化选择
        4.4.3 健身引导机制缺乏
第5章 基于运动教育模式的网球选项课教学设计
    5.1 运动教育模式的应用说明
        5.1.1 运动教育模式应用思路
        5.1.2 教学效果评价指标选取
    5.2 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设计
        5.2.1 教学目的
        5.2.2 教学方法
        5.2.3 教学内容
        5.2.4 教学时间、地点和对象
        5.2.5 教学过程
第6章 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6.1 体育知识差异性分析
    6.2 体育意识差异性分析
    6.3 体育行为差异性分析
    6.4 体育能力差异性分析
第7章 网球教学优化措施及实施方案
    7.1 课程教学整体优化措施
        7.1.1 重视教研结合
        7.1.2 明确教学目标
        7.1.3 优化教学设计
        7.1.4 创新教学方式
    7.2 课程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7.2.1 指导思想
        7.2.2 实施目标
        7.2.3 实施原则
        7.2.4 实施策略
        7.2.5 实施步骤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10)课程改革视域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问题聚焦与研究构想
    第1章 导论
        第1节 研究的缘由
        1 国内外研究背景
        2 问题的提出
        3 研究意义
        第2节 概念厘定与辨析
        1 核心概念厘定
        2 相关概念辨析
        第3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及研究动态透视
        1 国外相关研究梳理及研究动态透视
        2 国内相关研究梳理及研究动态透视
        第4节 研究框架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方法与思路
        3 研究内容
        4 研究重点与难点
        5 研究中的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2章 课程改革视域下研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第1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1 学科结构理论
        2 符号互动理论
        第2节 研究的实践基础
        第3节 理论应用预设与实践路径设计
        本章小节
第二部分 经验引介与体系构建
    第3章 课程改革视域下发达国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及推行
        第1节 美国与加拿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及推行
        1 美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及推行
        2 加拿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及推行
        3 经验与启示
        第2节 英国与德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及推行
        1 英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及推行
        2 德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及推行
        3 经验与启示
        第3节 日本与澳大利亚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及推行
        1 日本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及推行
        2 澳大利亚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及推行
        3 经验与启示
        第4节 国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及推行的比较分析
        1 道德品格与社会性维度的比较
        2 体育观念与态度维度的比较
        3 运动技术与技能维度的比较
        4 运动习惯与行为维度的比较
        本章小节
    第4章 课程改革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与体系的构建及实践
        第1节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
        1 界定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依据
        1.1 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发掘
        1.2 从国际经验比较中推衍
        1.3 从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中总结
        1.4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与实践中归纳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2.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关涉到的3个基本概念
        2.2 理解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应该把握的内在特征
        第2节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选取思路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选取程序
        2.1 人员选定
        2.2 访谈与调研流程
        2.3 对调研与访谈结果进行文本整理及制定编码方案
        2.4 编码方案中各级指标被提及的人数百分比
        2.5 被访人员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所持观点的特征
        3 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选取的其他建议
        4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确定
        4.1 体育品德与修养
        4.2 运动兴趣与能力
        4.3 健康行为与习惯
        4.4 运动品质与意志
        5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之间的交互关系
        第3节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体系的构建
        1 协调专家意见
        2 评价客观指标
        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权重体系构建
        第4节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实践探索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实施信度
        2 独立测评者信度检验
        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中的构念效度
        4 案例分析: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观察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策略探讨与实践设计
    第5章 能力化:引领与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石
        第1节 能力化与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关系
        1 体育品德与修养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坚实基础
        2 运动兴趣与能力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根本指向
        3 健康行为与习惯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广度延伸
        4 运动品质与意志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稳定保障
        第2节 课改深化背景下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引领方式
        1 校本研制: 引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不竭动力
        2 信息构建: 引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永续助力
        3 有效教学: 引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不息活力
        4 分层测评: 引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恒久展力
        第3节 课改深化背景下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培育策略
        1 遵循课程改革整体规划,展示体育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力
        2 优化课程改革层级次序,提升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运行力
        3 修复课程改革薄弱区域,完善体育学科教学整体的组织力
        4 凸显课程改革中心环节,彰显体育学科教学过程的生命力
        第4节 课程改革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评价构想
        1 研究与借鉴国际已有经验,掌握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评价研究能力
        2 改造与升级国内现有成果,优化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评价设计能力
        3 解构与重组研究固有模式,强化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评价推衍能力
        4 整合与改进成熟测评技术,提升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评价应用能力
        本章小结
    第6章 课程化: 完善与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心
        第1节 课程改革进程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化的现状分析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密切结合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在学校体育课程结构之中
        3 体育课程标准透视出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4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课程体系相互影响
        第2节 课程改革进程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化的机制设计
        1 情境生成
        2 复合需要
        3 规划研制
        4 活动设计
        5 反思评价
        第3节 课程改革进程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化的研制程序
        1 体育教师个人研制环节
        2 成员集体研制环节
        3 改进与修正研制环节
        4 针对性的有效研制环节
        第4节 课程改革进程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化的研修规划
        1 结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性建立相应的体育课程研修组织
        1.1 遵循结构变量与情景变量的要求
        1.2 强化学科意识与重视学科化分工
        1.3 控制研修规模与优化研修程序
        2 选择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课程研修主题
        2.1 研修主题的选择要注重发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功能
        2.2 研修主题的选择要确保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化程序的有效性
        2.3 研修主题的选择需要多角度的考虑各类方法的应用
        3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选择课程化研修程序的运行路径
        本章小结
    第7章 专业化: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第1节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的基本假设
        1 具备专业精神
        2 开展专业交流
        3 进行专家引领、团队协作与同伴互助
        4 借鉴与使用国内外已有经验和模式
        第2节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的构成要素
        1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2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学习行为
        3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反思行为
        4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行动循环
        5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图式
        第3节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机制与实体机制
        1 概念机制
        2 实体机制
        第4节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的实践策略
        1 建立教学共同体,开展体育教师专业合作研修
        2 增强专业敏锐性,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教学反思
        3 划分教学层次,强化体育教师专业意识与行为
        4 使用信息化技术,优化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结构
        5 开展职后培训,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实践外化水平
        本章小结
第四部分 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1节 研究结论
        第2节 研究不足及建议
        1 研究不足
        2 研究建议
        第3节 研究展望
        本章小结
第五部分 研究附件与后记致谢
    附录A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意见征求表
    附录B 课程改革视域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第1轮专家意见调查问卷)
    附件C 课程改革视域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第2轮专家意见调查问卷)
    附录D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指标相对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E 《课程改革视域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F 《课程改革视域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课堂观察日志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影响学生体育能力形成的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关注体育能力弱的学生[J]. 杨龙. 考试周刊, 2021(87)
  • [2]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研究[D]. 孟晓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广场舞组织者体育素养与获得感的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D]. 乔慧.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D]. 郭文旭.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5]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小学生体育成绩的影响探究 ——以金乡县育才小学五年级学生为例[D]. 李飞.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6]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及培养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D]. 蒋慧宇.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7]多维贫困视角下学校体育贫困现状与精准帮扶研究 ——以山东省省定贫困县乡镇中小学为例[D]. 张良军. 聊城大学, 2019(01)
  • [8]西安市中心城区高中生体育素养调查研究[D]. 王曼.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基于“运动教育模式”的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教学效果实证研究[D]. 刘徐.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10]课程改革视域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D]. 赵富学.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影响学生体能形成的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