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素质教育的尝试

体育素质教育的尝试

一、素质教育在体育课中的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罗忠琼[1](2021)在《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文中提出学习行为主要内涵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形式与方法。学习行为延展到体育课程中即为“课堂学习行为”。课堂学习行为的内涵包括了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和动作,其反应和动作所呈现的行为及行为特征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反映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更是衡量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体育课堂中部分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等,对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进行全面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⑴在学习行为的基本认识方面。当前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和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学生(自身)学习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⑵在整体学习行为方面。学生的练习行为在整体学习行为当中的占比较大,但同时无关学习行为占比仅次于练习行为。与过去的体育课相比,学生练习时间占比有所增加,但是部分教师由于专业技术知识钻研不足、备课习惯缺失,加之练习方法和练习手段的增多,使其无效讲解时间增加,从而导致学生的练习时间相对减少。⑶在倾听行为方面。学生整体注意力集中程度和倾听时的主动性水平一般,但在倾听时思考、及时反应上,呈现出积极思考、行为反应较为及时的特征。学生边听边练习的行为在体育课堂中被多数教师所制止,但仍有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类似行为。⑷在观察行为方面。学生呈现出注意力更为集中、主动性更高的特征,但其学习需求满足后容易出现不良学习行为。超过八成的学生会进行有目的观察以及与同学之间相互观察,并且学生在观察时与动作体验相结的行为较常出现。在电化教育设备的利用上,学生使用时间较少,能观察到的信息相应的减少。⑸在言说行为方面。学生的言说行为整体较好,包括言说积极性、讨论与问答情况、自评互评以及参与课堂总结情况等。但是在问答环节中,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缺少自主思考。部分学生在言语品质上,问题行为较为突出。⑹在练习行为方面。目前的小学体育课,学生练习时的参与度高,积极模仿和展示自我,并且学生的社交品质类行为较好,这是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实施以来的重要变化和特征。但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也呈现出全程投入状态不够、较少动脑思考,规则意识较强但执行能力较弱的特征。

唐春雨[2](2021)在《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文中指出针对目前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现阶段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归纳和综述。从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应用价值与功能以及如何有效地将体育游戏应用于体育教学这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总结和探究。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总结的基础上,对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应用价值与功能进行了简要地评析,并指出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体育游戏有效地应用于体育教学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本文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学生和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活动。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在传统那种单一、枯燥的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使体育游戏在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合理应用,进而探索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影响。针对所测的各项体质指标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态度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经过大量统计得出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为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可参考的依据。研究结果:1.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新颖且合理的体育游戏,运用合理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感觉很愉快,会很认真地学习体育各个项目,从而提高体质指标各项成绩。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上所对应的P值均大于0.05,即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方面实验班与对照班均没有显着性差异;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1,即通过实验后,实验班在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方面与对照班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班实验前后在身高、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即在这些指标上实验前后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体重上对应的P值大于0.05,即体重在实验前后没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实验前后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即在这些指标上实验前后均存在显着性差异。2.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这既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够更好的理解动作要领,掌握体育动作技能,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更加感兴趣。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兴趣上对应的P值小于0.05,表明这两个班级在兴趣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即实验班在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显着大于对照班,说明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使用,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实验班在实验前后所对应的P值大于0.05,说明实验后与实验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实验前后所对应的P值大于0.05,说明实验后与实验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游戏在课堂中的应用使学生更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在课中与老师互动很多。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态度上对应的P值小于0.05,表明这两个班级在态度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即实验班在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显着大于对照班,说明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使用,实验班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有很大的改善。实验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通过实验后,实验班的学生体育学习态度有了很大提高。对照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对照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质各项指标成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能保证学生积极地参加各项运动,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2.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氛围更浓厚,更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3.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学生更加专注地上体育课,促进学生与教师更好交流,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本次实验研究,证明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是有一定价值的,体育游戏值得在各个小学体育教学中被应用。

马纪恒[3](2021)在《渭南市临渭区小学体育课安全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全无小事,生命大于天。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人们接受的事物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不安全的因素也逐渐变多,时常充斥在我们身边。近些年来报道出的中小学生不安全事故越发增多,每一次事故的发生都会给一个或几个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给我们带来惨痛的教训,给社会带来一大堆负面影响。怎样减少这些安全隐患使中小学在学校和社会中快速健康成长起来呢?为此国家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给学生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保护他们免受侵害,将安全教育的重担交给学校,学校安全教育任重而道远。为此国内学者们做了很多研究,综合国家教育部文件,借鉴国外实施的比较成熟的有关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当前安全教育的实施现状,对于安全教育的模式体系构建、结合综合学科开展大量研究。最后对于安全教育在体育课上实施有了高度的统一。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结合国内体育课安全教育开展的情况,对渭南市临渭区10所小学体育课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以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各小学的领导以及体育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主要从体育课安全教育的内容、选择内容的依据、途径、课时、方式、安全月生产月各校安全教育开展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校体育课开展安全教育主要是以校园安全、运动安全和自然灾害安全防范为主,为此围绕这三大类对小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检测,通过测试防震演练中学生两次安全撤离所用时间进行对比,检测体育课安全教育效果,综合理论与实践分析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渭南市临渭区小学领导对于学校安全教育重视程度较高,渭南小学以及朝阳路小学、育红小学在校园安全教育上大胆创新,都有自己学校独特的安全教育模式。(2)渭南市临渭区小学体育课安全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体育课安全教育缺乏理论指导,学校安全教育与体育课结合不足。第二、体育课安全教育在内容资源上开发不足,主要是以运动层面的安全教育为主,对于其他安全教育涉及较少;安全教育的学时较少,安全教育教学方法单一。第三、体育教师在安全教育缺少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第四、体育课安全教育缺乏评价。(3)学生对于安全运动、校园安全及交通方面知识掌握情况良好,对于突发安全事故以及应急逃生、运动损伤处理的方法技巧欠缺。建议如下:(1)临渭区教育局部门可加强各股室之间协作,结合小学生校园安全治理政策、《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及内容,综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安全教育内容,制定临渭区的体育安全教育地方课程及地方性课程教本,为全区学校安全教育提供参考。不断完善体育课程安全教育的学时,加强对体育课安全教育的重视。建立安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共享资源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全面提升学校安全教育。(2)各校定期聘请专业人员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加强学校各教师对于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在体育课上的实践与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逃生技能,学会遇到突发事件自救的方法。(3)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4)加强学校家庭合作,可以通过聘请从事有关工作的学生家长,成立校园安全教育志愿者服务团队,每月或每周利用体育课教授有关安全知识并教会学生们学习各类急救的技能,以此促进家校共育的目的。

任保昌[4](2021)在《军事情景化体育课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及体育兴趣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小学生身体素质的状况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一直在大力建设发展体育教学工作,希望学生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大步前进。如今小学体育课多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对小学生的吸引自然不够,甚至排斥体育课的学生不在少数。小学阶段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时期,当务之急是提高体育兴趣,培养终身体育观念。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将军事元素与情景化教学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相关干预,使军事情景化体育课不仅能够满足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需求,还能对他们的体育兴趣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意义在于为小学生体育兴趣及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并希望在提高小学生体育兴趣及身体素质上提供更好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方法选用文献资料、教学实验、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法,以情景化教学作为体育课的干预手段,在中海康城小学三年级中随机选取两个班级,将(2)班作为军事情景化体育课实验组、(3)班作为传统体育课对照组。本文选用汪晓赞教授《小学生体育兴趣评价量表》以作体育兴趣的评价问卷,通过对比分析实验前后数据发生的变化,探究三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及体育兴趣的影响变化,以期体育课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如下:(1)相比传统体育课,军事情景化体育课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传统体育课对小学生速度、力量和柔韧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与实验组相比提升幅度较小。(2)相比传统体育课,军事情景化体育课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体育兴趣。传统体育课对小学生运动参与程度和自主学习程度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与实验组相比幅度变化较小。(3)经过周期性的传统体育练习,对照组学生呈现身体素质和体育兴趣有所提升的正常现象。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军事情景化体育课能够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及体育兴趣产生积极的影响。

荀丽娟[5](2021)在《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实践性强,不仅要承担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行为的责任。在全员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体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需深挖公共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寻公共体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两门课程同向同行,更好的发挥育人作用。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三种研究方法,在认真阅读和梳理了大量有关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文献后,总结现下已有的经验,以大理大学为调查个案,重点对公共体育课教师、体育学院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同时选取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到有效问卷653份,通过对访谈材料、问卷数据的分析,旨在了解目前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现状,为文章提供现实写作基础。高校公共体育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有效的将两者结合,实现“课程育人”,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利于更好的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撰写过程中以理论的概述——现状及原因的分析——对策的探析为主线,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以理论概述为主,分析了高校公共体育课及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第二章以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发展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一是分析了教师、学生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二是总结了教师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的具体形式;三是对目前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实效进行提炼;四是结合现实生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第三章结合大理大学目前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正确认识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制度规范、加强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监督管理和评价、经常性开展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经验交流、公共体育课教师如何增强课程思政能力五个大的方面分析了大理大学如何继续有效推进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

韩文娜[6](2021)在《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成于历史传统之中、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彰显儿童天性趣味的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含着宝贵的可供现代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论文旨在集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所潜藏的教育意蕴,通过现代课程手段,转化为以立德树人、培育素养为导向的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课堂育人质量提升为具体目标,以儿童认知、课程组织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原理为理论前提,采用历史史料梳理、学术文献分析、课程田野调查、专家对话访谈、教学案例设计等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历史与当下相统一的问题导向,按照“有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题思路,尝试论证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资源有效表达转译为现代体育课程语言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进路。本文共分6章,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如下:绪论从缓解当下课程危机的现实情境和推进体育课程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出发,描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并介绍论文的解题设想和基本架构。第一章首先以历史学的方法,在史料梳理基础上再现1949年以前中华传统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所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章转向现实关切,力争回答以民间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儿童体育游戏在发挥课程育人和课程改造方面,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价值。课程表达的价值目标与当下现状间存在实际落差。准确测量这一落差、找到课程表达困阻症结之所在,正是第三章的主题。在揭示民间体育游戏实现当下体育课程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之后,第四章集中对课程表达的原理与程序进行设计,即在规范层面提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的什么元素,在现代体育课程中的哪些环节,以何种载体和形式实现表达。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化理论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难点。紧随理论设计,论文第五章聚焦实践案例,以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上位指南,为体育游戏育人作用的发挥设计了文化价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大课程表达功能区,为了更好的确认本研究提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后期初步检验了课程表达的效果。通过对专家访谈,对授课教师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检验结果分别为:有质量的体育课,有内涵的体育课和有意思的体育课。证明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由于事关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故此本章构成研究的重点。论文第六章研究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实现合理课程表达的外部环境,力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促进游戏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保障体系,由此形成实现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内外合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表达为现代课程语言,能够强化当下中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新路。2、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是基于儿童娱乐天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为手段,可以构建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践路径,从而避免生硬灌输。3、当前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存在使用频率较低且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释放其应有的功能来激活校园活力。但大部分教师对其文化价值等教育价值存在一定认可。4、课程表达不是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取代现代体育课程,而是旨在汲取其优长,强化现代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5、将传统游戏转译为现代课程语言遵循着现代课程表达的规则与程序,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游戏资源的遴选及其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嵌置等步骤。6、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现代体育课程返本开新的重要遵循。7、加强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巩固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培育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朱芃[7](2021)在《初中生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尽管我国社会各界已关注到身体活动对学业成绩的积极影响,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智育轻体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热衷体育运动往往会被家长指责不爱学习。在学校,体育课被其他主课老师占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即使现在不断强调素质教育,但是教师、家长和学生在观念上以及行动上需要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由此,若能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证明体育和学业成绩之间具有积极的正向关系,对学生形成运动意识、端正运动态度、养成运动习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调查方式来探寻体育素养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研究假设为: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体育运动态度、体育运动技能与学生学业成绩呈显着正相关。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以上海市两所初中学校八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数据采用EXCEL和SPSS进行统计分析,具体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三种统计方法。分析的结果为:初中生的体育运动参与程度、体育运动态度、体育运动技能、体育素养与学生学业成绩无显着相关。基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体育成绩和学业成绩都好、体育成绩好但学业成绩差、体育成绩差但学业成绩好、体育成绩和学业成绩都差四种学生,每类选择三至四名学生,开展一对一访谈。通过访谈,进一步探究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习惯、态度和技能上存在的差异,分析体育素养与学业成绩之间无显着相关的原因。最后分析得出,原因主要包括:体育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存在剂量效应、初中生学业负担过重、初中生对体育价值认识不足、体育测评考核标准不够合理、学业成绩不能反映高级认知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在初中体育课中体现较少。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以下建议:适当增加学生体育运动时间、有效教学,减负增效、全面培养学生体育价值观、改进体育课评价方式、改进学习评价方式以及体育教学注重学生思维培养。

薄纯洁[8](2020)在《SPEM课程理念下小学韵律操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我国小学韵律操课,发现我国当前小学韵律操课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具体的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基于SPEM课程理念对我国小学韵律操课的教学进行优化创新;验证优化后的小学韵律操课,能否产生优于我国小学韵律操课的教学效果,对小学韵律操课的教学实施提出改进建议。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美国SPEM课程和我国小学韵律操课的教学进行分析对比,并根据SPEM课程的教学理念对小学韵律操的教学进行优化设计;运用教学实验法,选择了上海市平凉路第三小学3年级的2个班级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为期3个月的教学实验;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际测量法对2个班级的体育健康知识、韵律操技能水平、体育情境兴趣、体育期望价值以及身体活动水平进行测试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我国小学韵律操课和SPEM本土化韵律操课的教学效果,结果显示:SPEM本土化韵律操课能促进学生体育健康知识的掌握,实验后实验班的体育健康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班,两个班级成显着性差异(P﹤0.05);SPEM本土化韵律操课提高了学生的韵律操技能学习效果,实验后实验班的韵律操技能得分高于对照班,且与对照班成显着性差异(P﹤0.05);SPEM本土化韵律操课在学生的期望价值中的期望信念、重要价值、效用价值上均产生显着效果,且两个班级成显着性差异(P﹤0.05),在内部价值维度上,有一定效果,但两个班级没有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SPEM本土化韵律操课能明显的提高学生的体育情境兴趣,且注意力、挑战性等五个维度均与对照班成显着性差异(P﹤0.05);SPEM本土化韵律操课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高于我国小学韵律操课,且两个班级成显着性差异(P﹤0.05)。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整合教学框架,建立完善的小学韵律操课的课时计划;丰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注重体育与健康知识和体育技能两大内容的有机结合;转换韵律操技能教学方法和学练形式的固有模式;优化教学评价,体育与健康知识评价和韵律操技能评价相结合。

偰未[9](2020)在《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排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分校初一年级学生为例》文中指出在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很多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路径,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体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作用较为明显。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虽然体育教学方法有所改革和创新,但是目前在初中排球教学中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居多,其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逐渐暴露弊端俨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然而,分层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先进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体育教学方法的不足。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验和理论剖析,深入探讨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排球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拟为中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路。本文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并以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分校初一两个班级为实验对象。实验班与对照班分别采用分层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开展为期12周的教学实验。通过对比实验前后两个班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学习态度四个指标的测试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探讨分层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分层教学法短期内对学生身体形态变化影响不大。(2)分层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在提高男女生力量素质方面及提升女生速度与耐力素质方面有明显优势。(3)分层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排球技术。(4)分层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方法更利于改善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5)分层教学法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并希望继续采用分层教学法上体育课。与此同时,在实际应用分层教学法的实验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实验周期较短、教学方法单一等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针对性建议:(1)教师在应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时,适当延长教学课时数以保证实验的效果。(2)将分层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全面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3)教师多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积极发现学生在其他领域的可能性。(4)将分层教学法应用到其他运动项目中,尤其是前人学者未涉及的领域,进一步论证分层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5)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展体育分层教学,并组织分层教学的相关培训,不断探索和完善分层教学。

纪梦琦[10](2020)在《中小学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缺失及功能实现路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的功能也在悄然发生转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下,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日益凸显。体育的个体享用旨在为个体带来非功利性的自由、快乐、幸福、满足等生命的和个体生活的及社会生活的享用体验。中小学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实现对改善学生体育认知,提高学生体育参与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揭示中小学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把握和促进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发展与实现,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中小学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缺失现状及其实现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学生对体育的整体态度:中小学生体育认知单一;存在数量可观的“中立群体”尚未对体育和体育课形成明确的认同。相较体育课,绝大部分学生更喜欢体育。随着教育阶段的上升,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呈下降趋势。(2)学校体育的个体运动享用缺失问题:体育课运动活力水平不高,课外体育活动开展频率低,学生运动体验不丰富。体育课活力水平从小学到高中递减,高中阶段的学校体育活动开展频率低于初中和小学。(3)学校体育的个体自由享用缺失问题:学生体育活动主体意识、非功利性体育价值认知和快乐体育体验较为缺乏,尤其主体意识和非功利性体育价值认知。(4)学校体育的个体审美享用缺失问题:学生对体育中的身体缺乏积极正面的认识和接纳,缺少对体育中身体美的发现和欣赏;在对体育关于可能性的创造、自我超越的体验上也同样呈现一定的缺乏。(5)学校体育的个体日常享用缺失问题:较大一部分学生尚未形成初步的体育生活化意识,也没有树立稳定的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生活化上,小学阶段最为薄弱;在终身体育意识上,随着教育阶段的上升有减弱趋势。(6)初中阶段相较小学阶段在体育个体运动享用、自由享用、审美享用和日常享用维度上均没有显着发展。高中阶段相较小学和初中阶段在运动和审美享用维度没有进一步提高,在自由和日常享用维度相比小学和初中阶段享用情况更差。(7)缺失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体育功能发展的历史性根源、社会大环境的功利主义趋向、学校体育的实用性价值定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资源取舍、教学管理实践的路径依赖等因素。(8)建议从全面推进践行素质教育、反思学校体育功能定位、倡导非功利性体育教育、多元化个性化体育教学、加强教师体育理念更新、开展丰富学校体育活动等方面探寻中小学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实现路径。

二、素质教育在体育课中的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素质教育在体育课中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研究
    2.2 有关小学体育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综述
        2.2.1 关于学习行为分类的研究
        2.2.2 关于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管理的研究
        2.2.3 关于某一具体学习行为的研究
        2.2.4 关于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因素及其优化措施的研究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观察法
        3.2.4 比较研究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对小学体育课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认识分析
        4.1.1 对学习行为重要性的认识
        4.1.2 对学习行为必要性的认识
    4.2 有关学生学习行为总体情况调查分析
    4.3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倾听行为的调查分析
        4.3.1 具体倾听行为的调查分析
        4.3.1.1 对注意力的调查分析
        4.3.1.2 对主动性的调查分析
        4.3.1.3 对思考行为的调查分析
        4.3.1.4 对边听边练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4.3.1.5 对及时反应的调查分析
        4.3.2 影响学生认真倾听的调查分析
    4.4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学生观察行为的调查分析
        4.4.1 具体观察行为的调查分析
        4.4.1.1 对注意力的调查分析
        4.4.1.2 对主动性的调查分析
        4.4.1.3 对根据要求进行观察的调查分析
        4.4.1.4 对学生间相互观察的调查分析
        4.4.1.5 对观察与体验相结合的调查分析
        4.4.1.6 对电化教育技术利用的调查分析
        4.4.2 影响学生认真观察的调查分析
    4.5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学生言说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 具体言说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1 对言说积极性的调查分析
        4.5.1.2 对发言自由度的调查分析
        4.5.1.3 对问答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4 对讨论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5 对自评与互评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6 对课堂总结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7 对言语品质类的调查分析
        4.5.2 影响学生积极发言的调查分析
    4.6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练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4.6.1 具体练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4.6.1.1 对练习参与度的调查分析
        4.6.1.2 对模仿和展示的调查分析
        4.6.1.3 对思考行为的调查分析
        4.6.1.4 对学练顺序的调查分析
        4.6.1.5 对社交规则类行为的调查分析
        4.6.1.6 对课堂练习时长的调查分析
        4.6.2 影响学生积极练习的调查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在学习行为的基本认识方面
        5.1.2 在整体学习行为方面
        5.1.3 在倾听行为方面
        5.1.4 在观察行为方面
        5.1.5 在言说行为方面
        5.1.6 在练习行为方面
    5.2 建议
        5.2.1 在倾听行为方面
        5.2.2 在观察行为方面
        5.2.3 在言说行为方面
        5.2.4 在练习行为方面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附录2 问卷效度检验专家名单
    附录3 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调查问卷 (教师卷)
    附录4 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5 体育课学习行为观察表

(2)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游戏概念
        2.1.2 体育游戏教学的概念
    2.2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2.3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价值与功能
    2.4 体育游戏如何有效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测量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各项指标测试结果
        4.1.1 教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质各项指标情况
        4.1.2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体质指标变化情况
        4.1.3 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体质各项指标情况
        4.1.4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质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测试结果
        4.2.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4.2.2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4.2.3 对照班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4.2.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5 分析与讨论
    5.1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各项体质指标的影响分析
        5.1.1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身高、体重的影响分析
        5.1.2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肺活量的影响分析
        5.1.3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50 米成绩的影响分析
        5.1.4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坐位体前屈的影响分析
        5.1.5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一分钟跳绳的影响分析
        5.1.6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一分钟仰卧起坐的影响分析
    5.2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分析
    5.3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影响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游戏的创编要具有合理性
        6.2.2 设计的体育游戏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6.2.3 游戏的应用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6.2.4 游戏内容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
    附录2:小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分量表
    附录3:快速跑及体能练习教案
    附录4:快速跑及体能练习教案

(3)渭南市临渭区小学体育课安全教育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安全
        2.1.2 安全教育
        2.1.3 小学体育课
        2.1.4 小学体育课安全教育
        2.1.5 实效性
    2.2 国内外体育课实施安全教育的研究
        2.2.1 国内现状
        2.2.2 国外现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分析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临渭区各小学体育课安全教育开展现状
        4.1.1 临渭区各小学体育课安全教育的具体内容
        4.1.2 临渭区各小学校体育课安全教育的内容的选择标准
        4.1.3 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安全教育的了解情况
        4.1.4 临渭区小学体育课安全教育的实施方式
        4.1.5 学校体育课安全教育的课时
    4.2 临渭区各小学体育课安全教育的评价
        4.2.1 学生对安全教育知识了解程度
        4.2.2 安全月中防震防火演练效果分析
        4.2.3 学校体育课安全教育的影响因素
    4.3 提高小学体育课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4.3.1 明确小学体育课安全教育的目标
        4.3.2 明确小学体育课安全教育的内容
        4.3.3 建立小学体育课安全教育的评价体系
        4.3.4 加强体育教师对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3.5 善于改变教学方式,丰富体育课的内容
第五章 结论与在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军事情景化体育课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及体育兴趣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体质健康政策导向
        1.1.2 学校体育课仍有提升空间
        1.1.3 军事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课
        2.1.2 情景化教学
        2.1.3 军事情景化体育课
        2.1.4 身体素质
        2.1.5 体育兴趣
    2.2 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迁移理论
        2.2.3 情感认知学习理论
    2.3 研究现状
        2.3.1 军事情景在体育课中研究现状
        2.3.2 情景化教学在体育课中研究现状
        2.3.3 小学生体育兴趣与身体素质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教学实验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实验具体内容
        3.3.1 测试指标的选取及方法
        3.3.2 教学实验设计
        3.3.3 教学实验目的
        3.3.4 教学实验内容及课程安排
        3.3.5 实验条件的控制
        3.3.6 实验前、后数据的测试
4 军事情景化体育课的设计与实施
    4.1 课程设计原则
        4.1.1 情景建构原则
        4.1.2 兴趣激发原则
        4.1.3 自主学习原则
        4.1.4 合作学习原则
        4.1.5 安全保护原则
    4.2 课程理论依据
        4.2.1 教育学
        4.2.2 学校体育学
        4.2.3 体育心理学
        4.2.4 运动训练学
        4.2.5 运动生理学
        4.2.6 军事教育学
    4.3 课程情景建构
    4.4 课程组织与管理
        4.4.1 课程组织方面
        4.4.2 课程管理方面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及体育兴趣的差异比较
        5.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五项身体素质的差异比较
        5.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育兴趣四项维度的差异比较
    5.2 实验后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及体育兴趣的差异比较
        5.2.1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后学生体育兴趣四项维度的差异比较
        5.2.2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后学生五项身体素质的差异比较
    5.3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及体育兴趣的差异比较
        5.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五项身体素质的差异比较
        5.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育兴趣四项维度的差异比较
    5.4 分析与讨论
        5.4.1 军事情景化体育课与传统体育课对实验对象体育兴趣的影响
        5.4.2 军事情景化体育课与传统体育课对实验对象身体素质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水平二)》
附录 B 《小学生体育兴趣评价量表》
附录 C 实验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 D 实验组单次课教案
附录 E 实验组教学图片
附录 F 专家问卷
个人简历

(5)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调查法
    五、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第一章 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概述
    一、相关概念阐释
        (一)公共体育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
        (三)课程思政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特点
        (一)健身性
        (二)普及性
        (三)实践性
        (四)基础性
        (五)灵活性
        (六)主体性
    三、课程思政的特点
        (一)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二)协同育人的核心理念
        (三)立体多元的教育结构
        (四)显隐结合的教育方法
        (五)严谨的方向性导向
        (六)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形式
        (七)强烈的教师个人育人意识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落实“三全育人”工作
        (二)有助于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育质量
        (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四)有助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
第二章 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调查及其分析
    一、调查开展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过程
    二、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现状
        (一)师生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认知
        (二)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具体形式
        (三)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取得的实效
    三、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建设力度不够
        (二)课堂教学尚存在不足
    四、影响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因素
        (一)制度因素
        (二)教师因素
        (三)学生因素
第三章 大理大学推进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发展的思考
    一、加强学习,正确认识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学习文件精神,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本质
        (二)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具有其独特性和一定优越性
        (三)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工作覆盖面广,影响重大
        (四)防止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出现片面错误做法
    二、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制度规范
        (一)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责任人制度
        (二)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制度
        (三)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
        (四)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激励机制
    三、加强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监督管理和评价
        (一)公共体育课教师选聘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作为考核要素
        (二)要按相关制度要求加强对课程思政工作的监管考核
        (三)要把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作为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四)将课程思政列为公共体育课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五)树立典型,宣传表彰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优秀教师
    四、经常性开展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经验交流
        (一)建立校内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交流平台
        (二)建立校外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交流平台
        (三)公共体育课教师有意识主动开展非正式的交流
    五、公共体育课教师增强课程思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热爱学生的能力
        (二)扩充知识和视野,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三)参加培训研修,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能力
        (四)加强与学生交流,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
        (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六)挖掘鲜活题材,增强课程思政工作的感染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二)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规律探寻
        (三)体育课程西化危机的文化化解
        (四)民间游戏丰富内涵的价值回归
        (五)文化记忆课程开发的自觉选择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间体育游戏
        (二)儿童
        (三)课程表达
    四、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课程组织理论
        (三)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转化理论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一)文献资料法
        (二)访谈法
        (三)实地考察法
        (四)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历史演进轨迹
    一、体育游戏的起源假说
        (一)宗教仪式起源说
        (二)军事战争起源说
        (三)生存劳动起源说
        (四)角色模仿起源说
    二、古代儿童体育游戏的社会教化功能
        (一)伦理秩序的规范
        (二)社会行为的体验
        (三)劳动经验的传授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
    三、近代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与维新
        (一)晚清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
        (二)民国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儿童游戏观
第二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价值
    一、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造的示范
        (一)平衡日益西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底色
        (三)释放学校体育课程的潜在活力
    二、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凸显
        (一)在身心体验中享受运动乐趣
        (二)在自主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
        (三)在群体交往中完善健全人格
        (四)在积极求胜中培养道德意志
第三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现状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调研的设计
        (一)调研对象
        (二)调研工具
        (三)分析工具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问题诊断
        (一)课程表达的总体概况
        (二)课程表达的成效与经验
        (三)课程表达的瓶颈与局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困境表现
        (一)课程表达的目标失联
        (二)课程表达的内容失语
        (三)课程表达的方法失策
        (四)课程表达的评价失措
第四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设计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程序规则
        (一)层级与过程:课程表达的靶向调整
        (二)嵌入与整合:课程表达的进路选择
        (三)展示与竞技:课程表达的要素呈现
        (四)目标与结果:课程表达的评价再构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功能定位
        (一)儿童价值观念的正向引领
        (二)儿童运动能力的自主提升
        (三)儿童身心习惯的正确养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载体
        (一)教材教具:内容载体
        (二)课堂教学:形式载体
        (三)校运动会:拓展载体
第五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案例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类型划分
        (一)身体素质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运动能力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三)文化素养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案例呈现
        (一)翻山头与送军粮:灵敏素质的发展
        (二)蹦房子与跳大绳:运动能力的强化
        (三)赛龙舟与蝶穿花:文化素养的涵育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效果反馈
        (一)有质量的体育课:专家评价与建议
        (二)有内涵的体育课:教师自评与反思
        (三)有意思的体育课:学生评价与期待
第六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环境
    一、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
        (一)顺应时代的课程建设导向
        (二)因地制宜的特色政策保障
    二、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
        (一)学科统整视域下的教学软环境营造
        (二)体育教师“游戏认知与素养”的提升
    三、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
        (一)游戏育人职责在家庭中的落实
        (二)体育游戏、师徒模式与亲子关系的加固
    四、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一)“全民健身”对社区儿童体育游戏的接纳
        (二)社区空间与儿童体育游戏的课外拓展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初中生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 研究问题与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 核心概念界定
        (一)体育
        (二)体育素养
        (三)学业成绩
    四 相关研究述评
        (一)体育与智育关系的研究
        (二)体育活动影响认知能力的研究
        (三)体育活动影响学业成绩的研究
        (四)相关研究总结和评价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 脑科学研究
        (一)运动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合成
        (二)运动促进脑部血管生成
        (三)运动改变脑结构
    二 具身认知理论
        (一)具身认知的历史渊源
        (二)具身认知的主要观点
    三 中介变量的影响
        (一)自我效能感
        (二)自我控制力
        (三)情绪调节
        (四)意志品质
第三章 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相关研究
    一 研究目的与假设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 问卷设计和预调研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预调研
    四 调查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体育素养与学业成绩相关性分析
        (三)体育素养与学业成绩关系回归分析
    五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
    一 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工具
    二 调查结果
        (一)体育素养和学业成绩都高的学生
        (二)体育素养低学业成绩高的学生
        (三)体育素养高学业成绩低的学生
        (四)体育素养和学业成绩都低的学生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一 体育素养与学业成绩无显着相关的可能原因探析
        (一)体育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存在剂量效应
        (二)初中生学业负担过重
        (三)初中生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不足
        (四)体育测评考核标准不够合理
        (五)学业成绩不能反映高级认知能力
        (六)思维能力在初中体育课中体现较少
    二 启示与建议
        (一)适当增加学生体育运动时间
        (二)有效教学,减负增效
        (三)全面培养学生体育价值观
        (四)改进体育课评价方式
        (五)改进学习评价方式
        (六)体育教学注重学生思维培养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初中生体育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 B 初中生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访谈提纲
致谢

(8)SPEM课程理念下小学韵律操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2 我国小学韵律操课的整体教学有待改善
        1.1.3 SPEM课程模式为优化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小学体育教学优化
        2.1.2 小学韵律操
        2.1.3 美国SPEM课程
    2.2 国内外小学韵律操教学的研究现状
        2.2.1 国内小学韵律操教学的研究现状
        2.2.2 国外小学韵律操教学的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关于SPEM课程的研究现状
        2.3.1 国内关于SPEM课程的研究现状
        2.3.2 国外关于SPEM课程的研究现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教学实验法
        3.2.4 实际测量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传统小学韵律操教学存在的问题
        4.1.1 教学目标侧重于韵律操技能目标的实现
        4.1.2 教学内容不够全面,缺乏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内容教学
        4.1.3 教学方法单一且使用频率高,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4.1.4 学练形式受韵律操教学内容的限制,缺乏创新设计
        4.1.5 教学评价体系有待改善,缺乏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
    4.2 SPEM课程理念下小学韵律操教学的优化设计
        4.2.1 教学目标的优化
        4.2.2 教学内容的优化
        4.2.3 教学方法的优化
        4.2.4 学练形式的优化
        4.2.5 教学评价的优化
        4.2.6 小结
    4.3 SPEM课程理念下小学韵律操教学优化方案的实施过程与效果分析
        4.3.1 实验设计流程
        4.3.2 教学效果分析
    4.4 基于SPEM课程理念下小学韵律操教学经验总结
        4.4.1 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突出“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4.4.2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要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
        4.4.3 学练形式创新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4.4 设计多维度、多方式的教学评价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9)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排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分校初一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传统教学法
        2.1.2 分层教学法
    2.2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2.2.1 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2.2.2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2.3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2.2.4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分层教学法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2.3.2 分层教学法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2.4 简要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教学实验法
        3.3.4 专家访谈法
        3.3.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
        4.1.1 对照班与实验班身体形态对比分析
        4.1.2 对照班与实验班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4.1.3 对照班与实验班运动技能水平对比分析
        4.1.4 对照班与实验班体育学习态度对比分析
    4.2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
        4.2.1 对照班与实验班身体形态对比分析
        4.2.2 对照班与实验班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4.2.3 对照班与实验班运动技能水平对比分析
        4.2.4 对照班与实验班体育学习态度对比分析
    4.3 学生对分层教学法的认可度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附录

(10)中小学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缺失及功能实现路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1.6 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2.1 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内涵
    2.2 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指标体系建构
    3.1 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指标体系建构原则
    3.2 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指标体系建构依据
    3.3 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指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现状
    4.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与体育态度
    4.2 学校体育的个体运动享用情况
    4.3 学校体育的个体自由享用情况
    4.4 学校体育的个体审美享用情况
    4.5 学校体育的个体日常享用情况
    4.6 不同教育阶段及性别差异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缺失问题及原因
    5.1 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缺失中存在的问题
    5.2 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缺失的原因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实现路径
    6.1 全面推动践行素质教育
    6.2 反思学校体育功能定位
    6.3 倡导非功利性体育教育
    6.4 多元化个性化体育教学
    6.5 加强教师体育理念更新
    6.6 开展丰富学校体育活动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名录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四、素质教育在体育课中的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D]. 罗忠琼.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2]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D]. 唐春雨.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渭南市临渭区小学体育课安全教育实效性研究[D]. 马纪恒. 延安大学, 2021(12)
  • [4]军事情景化体育课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及体育兴趣影响的研究[D]. 任保昌.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5]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研究[D]. 荀丽娟. 大理大学, 2021(10)
  • [6]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D]. 韩文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初中生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D]. 朱芃.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SPEM课程理念下小学韵律操教学的优化研究[D]. 薄纯洁.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9]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排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分校初一年级学生为例[D]. 偰未.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2)
  • [10]中小学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缺失及功能实现路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纪梦琦.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体育素质教育的尝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