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76例有异常妊娠史的妇女HCMV检测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姜子晗,李洁,段红蕾[1](2021)在《亚洲RhD阴性血型孕妇胎儿 RHD基因型检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RhD阴性血型孕妇孕育RhD阳性血型胎儿时, 有发生胎儿或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风险, 严重者可导致胎死宫内或新生儿死亡, 孕期使用抗D免疫球蛋白, 可以降低其发生风险;RhD阴性血型孕妇孕育RhD阴性血型胎儿时, 则无类似情况。近年来, 随着遗传研究手段的不断涌现, 对RhD阴性血型孕妇进行胎儿RHD基因型筛查, 选择性使用抗D免疫球蛋白, 对RhD阴性血型孕妇的围产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部分欧美国家已常规开展胎儿RHD基因型无创产前筛查, 但RhD阴性亚洲人中RHD基因除了有完全缺失和部分缺失型, 还有点突变等存在形式, 这导致针对高加索人群的筛查技术不完全适用于亚洲人群, 需建立针对亚洲人群的无创胎儿RHD基因型检测方法。本文就亚洲RhD阴性血型孕妇基因型特点、胎儿基因型筛查的意义以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王霞[2](2021)在《异位妊娠中药保守治疗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我院收治的有生育要求的中药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患者的诊疗结局,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指导。方法:选取2016年01月-2018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有生育要求的异位妊娠采用宫外孕I、II号中药及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片药物保守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停经天数、孕产次、流产次、BMI、既往异位妊娠史、盆腔手术史、IUD、血hCG值、包块大小、盆腔积液、治疗结局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其一年半的再次妊娠结局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根据患者血hCG水平将其分组:<2000m IU/ml、2000-2999.9m IU/ml、3000-3999.9m IU/ml、4000-4999.9m IU/ml、5000-9999.9m IU/ml和≥10000 m IU/ml,两组人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中药组58%的患者血hCG<2000m IU/ml。2.中药各组保守成功率分别为:94.52%、100%、80%、100%、61.54%、4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药各组保守成功率分别为:79.49%、63.63%、40%、80%、66.67%、86.67%,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49例患者中保守成功196例,总成功率78.71%。其中中药组保守成功104例,成功率83.87%;西药组保守成功92例,成功率73.6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血hCG值(OR=19.933,P<0.05)、包块大小(OR=10.14,P<0.05)是影响中药治疗结局的主要因素。包块直径在<2cm、2-2.9cm、3-3.9cm、4-4.9cm、5-5.9cm、≥6cm中药组的保守成功率分别为90.48%、93.55%、96.97%、57.14%、66.67%以及66.67%,且各组间成功率有统计学差异。而西药组的保守成功率分别为64%、74.19%、64.52%、88.89%、83、33%及8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96例保守成功患者治疗后一年半生育结局:123例宫内妊娠,宫内妊娠率62.76%;16例重复异位妊娠,57例不孕。其中中药组宫内妊娠76例,占比73.08%,重复异位妊娠6例,占比5.77%,不孕22例,占比21.15%;西药组宫内妊娠47例,占比51.09%,重复异位妊娠10例,占比10.87%,不孕35例,占比38.04%。6.盆腔积液(OR=4.811,P<0.05)是影响西药治疗后重复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结论:1.对于生命体征平稳的血hCG<2000m IU/ml、包块直径<4cm的异位妊娠患者,中药保守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2.多数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选择药物保守治疗。3.中药治疗异位妊娠可有较高的宫内妊娠率,重复异位妊娠率及不孕率较低。4.盆腔积液是影响西药治疗后重复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
王璞玉[3](2021)在《潮汕地区育龄女性叶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自然流产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分析潮汕地区育龄女性叶酸代谢相关酶基因多态性分布,明确叶酸代谢相关酶基因多态性与自然流产的关系,为预防潮汕地区育龄女性自然流产的发生及指导优生优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因早期自然流产遗传咨询并计划再次怀孕的患者外周血进行叶酸代谢相关酶基因检测。试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64例,流产≥1次;对照组60例,为同期正常妊娠早期的孕妇;抽取两组对象外周血行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以及MTRR基因A66G的3个基因位点的多态性性检测。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对两组妇女在3个基因位点的野生型、杂合型和纯合型的分布差异与自然流产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间的人口统计学信息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MTHFR 677位点的CT、TT基因型频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HFR 1298位点的AC、CC基因型频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HFR677CT/1298AC复合突变基因型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RR 66位点的AG、GG基因型频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THFR基因突变个数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HFR C677T基因的多态性,包括杂合突变(CT)和纯合突变(TT)可增加自然流产的风险;单纯MTHFR A1298C基因的多态性,包括杂合突变(AC)和纯合突变(CC)不增加自然流产的风险;单纯MTRR A66G基因的多态性,包括杂合突变(AG)、纯合突变(GG)不增加自然流产的风险;MTHFR 677CT/1298AC复合基因型杂合突变增加自然流产的发生风险。
牟彦沁[4](2021)在《天津地区孕妇妊娠期用药状况及其妊娠结局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天津地区孕妇一般情况、孕前及孕期生活方式、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患病情况、妊娠期用药情况以及妊娠结局进行调查,并对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探究妊娠期用药(包括中药及西药)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为妊娠期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行政区划将天津市16个区划分为中心城区、郊区2个区域,采用抽签法从2个区域中各抽取4-5个市辖区,对所抽中市辖区1-2家医院产科2020年7月-2020年11月分娩的产妇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统一的《妊娠期用药状况调查表》对符合标准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将问卷信息录入Microsoft Excel,通过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共调查1912例产妇,有效问卷1798份,问卷合格率94.04%(1798/1912)。其中中心城区916份,郊区882份。1798例产妇年龄分布为19~45岁,平均年龄为(30.4±4.1)岁。自然受孕1756例(97.7%),辅助生殖受孕42例(2.3%);双胎妊娠10例(0.6%);GDM(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妊娠期糖尿病)304例(16.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88例(4.9%);合并贫血193例(10.7%)、合并甲状腺疾病95例(5.3%)、合并妇科疾病94例(5.2%)、合并乙肝16例(0.9%)、合并心脏疾病6例(0.3%)、合并STD(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性传播疾病)6例(0.3%)、合并精神/神经系统疾病4例(0.2%)。2.妊娠期用药情况:天津地区产妇妊娠期用药率为31.2%,其中西药用药率为24.5%,中药用药率为9.6%,同时应用中药、西药产妇为5.3%。孕激素是妊娠期使用率最高的西药,用药率为13.7%;中药以中成药形式使用为主,中药主要被用于保胎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3.妊娠结局:1798例产妇中,顺产743例(41.3%),剖宫产1055例(58.7%)。发生不良妊娠结局产妇219例,发生率为12.2%。其中巨大儿117例(6.5%),早产59例(3.3%),出生低体重43例(2.4%),新生儿窒息12例(0.7%),死胎2例(0.1%),新生儿死亡1例(0.06%),新生儿畸形15例(0.8%)。4.妊娠期用药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用药与未用药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13.19%VS11.72%),包括巨大儿(6.95%VS6.31%)、早产(3.74%VS3.07%)、出生低体重(2.67%VS2.26%)、新生儿窒息(0.53%VS0.73%)、死胎(0.36%VS0)、新生儿死亡(0VS0.08%)、新生儿畸形(0.53%VS0.97%)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妊娠期应用中药与未用中药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8.67%VS12.48%),包括巨大儿(5.78%VS6.55%)、早产(1.16%VS3.49%)、出生低体重(0.58%VS2.57%)、新生儿窒息(0VS0.73%)、死胎(0.58%VS0.06%)、新生儿死亡(0VS0.06%)、新生儿畸形(0.58%VS0.86%)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妊娠期应用西药与未用西药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13.84%VS11.57%),包括巨大儿(7.23%VS6.24%)、早产(3.93%VS3.04%)、出生低体重(3.10%VS2.13%)、新生儿窒息(0.62%VS0.68%)、死胎(0.41%VS0)、新生儿死亡(0VS0.08%)、新生儿畸形(0.41%VS0.99%)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5.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超重(BMI24-27.9kg/m2)及肥胖(BMI≥28kg/m2)(X2=18.428,P=0.000)、ART(X2=7.892,P=0.005)、双胎妊娠(X2=0.109,P=0.039)、心脏疾病(X2=4.893,P=0.027)、妊娠期高血压疾病(X2=21.215,P=0.000)、GMD(X2=9.442,P=0.002)是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危险因素;超重及肥胖(X2=28.542,P=0.000)、GDM(X2=8.189,P=0.004)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超重及肥胖(X2=9.633,P=0.008)、不良妊娠史(X2=4.587,P=0.032)、剖宫产史(X2=8.025,P=0.005)、双胎妊娠(X2=31.877,P=0.000)、心脏疾病(X2=8.947,P=0.00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X2=19.044,P=0.000)是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ART(X2=26.063,P=0.000)、双胎妊娠(X2=97.639,P=0.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X2=31.908,P=0.000)是出生低体重发生的危险因素。一般情况、孕产情况、生活方式、妊娠合并症与新生儿畸形、新生儿窒息无明显相关性。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的协变量,结果显示,超重、肥胖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比BMI正常(BMI<24kg/m2)产妇高0.561倍、0.776倍,双胎妊娠、合并心脏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GDM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比单胎妊娠、未合并心脏疾病、未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未患GDM产妇高9.199倍、5.602倍、1.522倍、0.515倍;超重、肥胖产妇发生巨大儿的风险比BMI正常产妇高0.827倍、2.232倍,GDM产妇比未患GDM发生巨大儿的风险高0.572倍;与无剖宫产史、单胎妊娠、未合并心脏疾病、未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相比,有剖宫产史、双胎妊娠、合并心脏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发生早产的风险高1.172倍、24.251倍、11.095倍、3.563倍;单胎妊娠、为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相比,双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发生出生低体重的风险高27.435倍、5.588倍。结论1.天津地区产妇妊娠期用药率为31.2%,其中西药用药率为24.5%,中药用药率为9.6%,同时应用中药、西药产妇为5.3%。孕激素是妊娠期使用率最高的西药,用药率为13.7%。中药以使用中成药为主,主要被用于保胎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2.妊娠期用药(包括以补肾、解表为主的中药及以孕激素为主的西药)与不良妊娠结局(包括巨大儿、早产、出生低体重、新生儿窒息、死胎、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畸形)无明显相关性。但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故还需对妊娠期用药进行长期监测,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3.肥胖、双胎妊娠、心脏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GDM是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肥胖、GDM与巨大儿的发生密切相关,剖宫产史、双胎妊娠、心脏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早产密切相关;双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出生低体重密切相关。因此,妊娠期应注重体重的管理,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GDM等妊娠并发症,减少双胎妊娠,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陈婷婷[5](2021)在《稽留流产临床分布特征及影响药物治疗结局的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稽留流产患者的临床分布特征及影响药物流产结局的因素,指导临床预防及诊疗工作。方法 选取我院184名稽留流产患者,分析其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妊娠次数、流产史、子宫结构等临床分布特征,予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药物排胎,联合排胎情况及24-48小时内复查妇科彩超结果评估药物流产效果,分析影响药物治疗结局的因素。结果 育龄期妇女各个年龄段均存在稽留流产者(16-43岁),部分患者(39.1%)首次妊娠即经历稽留流产;与正常妊娠早期人工流产者(5.7%)相比稽留流产患者子宫解剖结构异常率(18.5%)高,主要表现在子宫肌瘤、子宫不全纵隔、宫腔粘连带。稽留流产患者药物治疗后完全流产率为37%,不完全流产及无效率为63%。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妊娠次数、腹痛症状及保胎史是药物流产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5岁、首次妊娠、无流产史、无剖宫产史者、胚胎实际大小<9周者拥有较高的完全流产率,且P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停经时间≤84天、有腹痛或(和)阴道出血等临床症状、无保胎经历者其药物流产成功率略高,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稽留流产发生于育龄期各个年龄段,首次妊娠即拥有较高稽留流产率,重视对育龄期女性疾病宣教及筛查,提供优生优育指导。妊娠合并子宫解剖结构异常者稽留流产发生率较高。对于稽留流产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前应进行充分评估,选择好适应症。对于年龄>35岁、多次妊娠、流产、剖宫产、本次妊娠保胎史、胚胎大于9周稽留流产患者,谨慎选择药物治疗,严密复查,及时予清宫术或宫腔镜手术等补充治疗。
杨春荣[6](2021)在《补肾安胎冲剂对大鼠骨髓来源EPCs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实验研究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补肾安胎冲剂药物血清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活性、迁移能力及向VECs(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从细胞分化层面探讨中药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揭示“肾主生殖”、”肾主骨生髓”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方法鉴定分离培养的细胞为大鼠骨髓来源EPCs:首先取3-4周龄SD大鼠(雌性)5只,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然后收集培养7d的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定对EPCs特异性表面抗原人白细胞分化抗原34(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又称KDR+)、人白细胞分化抗原133(CD133)予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行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C)和异硫氰酸荧光素荆豆凝集素-1(FITC-UEA-1)双摄取实验,鉴定EPCs。按照23.4g/kg.d的中药剂量制备补肾安胎冲剂中药药物血清。运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5%、10%、15%、20%)以及在不同时间(24h、48h、72h)干预下EPCs的细胞增殖活性。通过细胞迁移侵袭实验技术(Transwell法)检测EPCs的迁移能力、定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 EPCs 向 VECs 分化情况。结果1.EPCs的鉴定1.1细胞免疫荧光检测DAPI染出来的细胞核在紫外的激发下为蓝色,细胞特异性表面抗原CD34、VEGFR-2、CD133阳性表达为相应荧光素标记的红光或绿色。可见绝大多数培养的EPCs特异性表面抗原CD34、VEGFR-2、CD133均可见阳性表达,7天时阳性率均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流式细胞仪鉴定EPCs培养7d时,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培养第7天的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CD133、VEGFR的表达情况,见图2。检测结果显示,CD34阳性细胞占94.7%及CD133阳性细胞占93.8%;VEGFR阳性细胞数量9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该细胞为EPCs。2.EPCs的增殖活性检测运用MTT法检测,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在24h、48h、72h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034±0.003)、(0.026±0.002)、(0.029±0.005),阴性对照组在24h、48h、72h 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404±0.017)、(0.569±0.033)、(0.546±0.025),5%含药血清实验组在24h、48h、72h 的 D(490)值分别为(0.526±0.018)、(0.768±0.015)、(0.675±0.051),10%含药血清实验组在24h、48h、72h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532±0.014)、(0.843±0.023)、(0.770±0.034)。15%含药血清实验组在24h、48h、72h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482 ±0.039)、(0.073±0.025)、(0.705±0.013)。20%含药血清实验组在 24h、48h、72h 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381±0.025)、(0.458 ±0.034)、(0.454±0.095)。阴性对照组及各浓度含药血清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浓度的补肾安胎冲剂体外干预下大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活性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EPCs的迁移能力检测采用Transwell法检测,每高倍镜视野下空白对照组及药物血清组平均迁移细胞数分别为(51.0±7.94)、(105.5±15.2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药物血清组EPCs的迁移能力明显增高(P<0.01)。4.EPCs向VECs分化情况提取内皮祖细胞RNA,设计Real-time PCR引物,通过Real-time PCR检测,相对于空白血清处理,药物血清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的相对表达量(2-ΔΔCT)均显着上升,含药血清处理可以显着诱导血管新生标记分子VEGF和vWF的表达。(P<0.01,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药物血清组vWF的相对表达量更高,差异更显着(P<0.01)。结论1.采用免疫荧光法及流式细胞学检测鉴定培养的细胞为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2.补肾安胎冲剂可增强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活性及迁移能力,影响程度可能与浓度有关,10%浓度含药血清在48h增殖率达到最高值;3.补肾安胎冲剂剂能够显着促进EPC向VECs分化的功能,并通过刺激VEGF及vWF表达发挥作用。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口服补肾安胎冲剂联合地屈孕酮和单独口服地屈孕酮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价补肾安胎冲剂在改善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中医证候、血清孕酮(P)、雌二醇(E2)值、VEGF表达水平等方面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保胎的优势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9年03月至2020年03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的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60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两组。对照组予口服地屈孕酮,观察组予口服补肾安胎冲剂+地屈孕酮联合治疗,治疗疗程为两周(14天)。运用软件IBMSPSS25.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P、E2值、VEGF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评估补肾安胎冲剂联合地屈孕酮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综合疗效比较:观察组(补肾安胎冲剂联合地屈孕酮)与对照组(地屈孕酮)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90%,P<0.05,说明两组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观察组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补肾安胎冲剂联合地屈孕酮)及对照组(地屈孕酮)治疗先兆流产均能有效改善临床证候,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P=0.03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说明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4.血清P、E2水平: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清P、E2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p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都能有效提高血清P、E2水平,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5.外周血VEGF水平: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的外周血VEGF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p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都能有效提高外周血VEGF水平,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补肾安胎冲剂联合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综合疗效明确,且优于单纯使用地屈孕酮治疗。2.补肾安胎冲剂联合地屈孕酮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肾虚证证候。3.补肾安胎冲剂联合地屈孕酮可提高患者血清P、E2水平,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地屈孕酮治疗,值得推广使用。4.补肾安胎冲剂联合地屈孕酮可上调VEGF水平,有助于血管的新生,从而纠正母胎界面血管生成障碍,改变妊娠结局。
刘成军[7](2020)在《辅助生殖技术中同卵多胎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同卵多胎发生率明显高于自然妊娠,极大的增加了妊娠风险。目前研究已经证实年轻女性、诱导排卵药物及口服避孕药增加了同卵多胎的发生率,囊胚移植的同卵多胎发生率高于卵裂期胚胎,胚胎冷冻与同卵多胎的发生无关。授精方法和胚胎辅助孵化对同卵多胎的影响还没有达成共识,主要原因可能是相关研究没有限定年龄和移植胚胎的发育阶段。此外,目前大多研究是有关辅助生殖技术中影响同卵多胎的因素分析,还没有人研究如何降低同卵多胎的发生。鉴于患者的自身条件如年龄、不孕因素等无法改变,而我国对授精方法的选择也有严格限制,因此本研究主要对其它可能增加同卵多胎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同卵多胎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首先回顾性分析了自2010年11月到2019年10月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临床妊娠患者基本资料和同卵多胎的发生情况。将不确定因素-辅助孵化排除,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同卵多胎发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囊胚移植和多个胚胎移植增加了同卵多胎的发生风险,而促性腺激素用量≥3000 IU的患者同卵多胎发生风险降低。2.D2-D3胚胎辅助孵化与同卵多胎随后,我们研究分析了卵裂期胚胎(授精后D2-D3胚胎)激光透明带打薄与同卵多胎的关系,同时结合激光透明带打薄的安全性确定更合理的辅助孵化适应征。为了降低年龄对结果的影响,同时结合实际工作中辅助孵化的应用人群,将年龄分为两个阶段:高龄患者(≥38岁)和年轻患者(<38岁)。结果发现卵裂期胚胎透明带激光打薄后高龄患者同卵多胎发生风险是年轻患者的2.6倍(P<0.01),而且最新研究表明高龄患者辅助孵化不能提高妊娠率并降低了活产率,因此建议停止对高龄患者卵裂期胚胎实施辅助孵化。年轻患者卵裂期胚胎透明带激光打薄可以降低同卵多胎的发生风险(odds ratio=0.36,P<0.01),同时没有增加妊娠风险,因此对这部分患者可以实施辅助孵化以降低同卵多胎的发生风险。3.囊胚透明带激光打孔与同卵多胎囊胚移植同卵多胎的发生率高于卵裂期胚胎,这可能是由于延长胚胎体外培养时间造成透明带密度的增加,使囊胚孵出过程更加困难,透明带对囊胚的挤压增加从而使得囊胚分裂风险升高。本章研究了囊胚透明带激光打孔对同卵多胎发生的影响,同时结合其安全性确定是否可广泛应用于临床。结果发现:囊胚激光透明带打孔后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来源囊胚的同卵多胎发生风险仍高于卵裂期胚胎(odds ratio=2.05,P<0.05),但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来源囊胚的同卵多胎发生率与卵裂期胚胎没有明显差异(odds ratio=0.66,P>0.05),同时透明带打孔没有明显增加妊娠风险。因此透明带激光打孔可以作为降低ICSI来源囊胚同卵多胎发生的措施之一。4.颗粒细胞中与囊胚形成相关Marker基因的筛选透明带打孔不能有效降低IVF来源囊胚发生分裂的风险,而且多个胚胎移植也增加了同卵多胎的发生率,因此本研究通过对颗粒细胞转录组测序来筛选与囊胚形成相关的Marker基因,以期用Marker基因来挑选优质卵裂期胚胎进行单胚胎移植,避免多个胚胎移植及囊胚移植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保证妊娠率。转录组测序共发现129个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囊胚形成相关。通过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进一步筛选,共有16个与胚胎发育潜力相关的候选基因。在16个基因中筛选出REN、COL1A1和COL1A2进行RT-qPCR验证,结果显示表达趋势都是上调,与测序结果一致,其中REN和COL1A2在高囊胚率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低囊胚率组。因此REN和COL1A2可以作为Marker基因来预测胚胎质量。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辅助生殖技术中能采取措施以降低同卵多胎的影响因素有胚胎移植数、辅助孵化和移植胚胎发育阶段。为了降低多胚胎移植和囊胚移植对同卵多胎影响,可以用REN和COL1A2作为Marker基因选择卵裂期优质胚胎进行移植,降低胚胎移植数甚至单胚胎移植。同时对于卵裂期胚胎移植的患者采取如下措施:年龄<38岁的患者可以实施透明带激光打薄进一步降低同卵多胎的发生,而年龄≥38岁的患者不实施辅助孵化。
张薇[8](2020)在《滨海新区妇女产后避孕及再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滨海新区产妇的产后避孕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再生育意愿,探究产后避孕认知水平、产后意外妊娠及有无再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提升滨海新区妇女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整合后的产后避孕服务质量提供参考,为探索“全面二孩”政策开放后医疗机构的应对支持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期间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助产机构分娩的产妇,纳入标准为年龄18-45岁、在滨海新区塘沽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5家助产机构建册及系统管理,自愿参加本调查研究;排除标准为拒绝参加本调查研究;共招募研究对象1300例。通过天津市滨海新区孕产妇管理分系统和滨海新区决策系统提取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及孕产期相关资料。采用电话访问的形式,征得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后避孕认知水平、最希望获取避孕知识的途径、产后一年主要避孕措施、产后一年意外妊娠相关情况、一胎产妇的再生育意愿等。获得有效问卷1233份。研究使用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有平均值、构成比、累计比、率、卡方检验等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产后避孕认知水平及影响因素:产后避孕知识得分情况为(52.09±14.36)分,最低10分,最高100分。教育程度越低认知水平越低(OR=6.165,95%CI4.419~9.500,P<0.001),家庭人均月收入越低认知水平越低(OR=1.048,95%CI1.008~1.090,P=0.009),孕产期管理机构是一级的妇女产后避孕认知水平越低(OR=1.072,95%CI 1.020~1.126,P=0.006)。2.产妇最希望获取避孕知识的途径:产后访视一对一宣教(34.06%,420/1233)是产妇最希望获取避孕知识的途径,其次为天津妇儿APP软件(26.44%,326/1233)和建册管理机构孕产期宣教(22.22%,274/1233),选择通过亲朋好友(12.25%,151/1233)和自行浏览微信、微博等网络信息(5.03%,62/1233)获取产后避孕知识的研究对象较少。3.产后一年主要避孕措施:80.62%(994/1233)采用避孕套避孕,5.19%(64/1233)采用安全期避孕,0.41%(5/1233)采用哺乳期避孕,0.16%(2/1233)采用复方口服避孕药避孕,0.08%(1/1233)采用紧急避孕药避孕。选择高效避孕方式IUD等措施的94人(7.62%);未避孕的产后妇女73人(5.92%)。滨海新区塘沽产后妇女在产后一年主要避孕措施中长效可逆的避孕措施的占比低。4.产后一年意外妊娠情况及影响因素:滨海新区塘沽妇女产后一年意外妊娠发生率为5.03%(62/1233)。其中,75.81%(47/62)为阴道分娩后一年内意外妊娠,24.19%(15/62)为剖宫产后一年内意外妊娠。意外妊娠的妊娠结局中,91.94%(57/62)选择人工流产,8.06%(5/62)继续妊娠。意外妊娠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发现文化程度低的妇女意外妊娠的可能性大(OR=8.987,95%CI5.260~15.791,P<0.001),末次分娩前流产次数多的妇女发生意外妊娠的可能性大(OR=3.863,95%CI 1.271~9.657,P=0.008),性生活未采取适当避孕措施的妇女发生产后意外妊娠可能性越大(OR=11.760,95%CI 6.304~21.654,P<0.001),孕产期一级机构管理的产妇产后一年发生意外妊娠的可能性大(OR=5.449,95%CI1.683~33.416,P=0.019)。5.一胎产妇的再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中的一胎产妇共905人,其中,30.06%(272/905)有再生育意愿,63.09%(571/905)无再生育意愿,6.85%(62/905)不确定再生育意愿。职业是职员的妇女再生育意愿低(OR=1.998,95%CI 1.356~2.934,P<0.001),教育程度越高的妇女再生育意愿低(OR=1.851,95%CI 1.319~2.590,P<0.001),产后盆底功能筛查有异常的妇女再生育意愿低(OR=1.730,95%CI 1.283~2.346,P<0.001)。结论:1.滨海新区塘沽产妇的产后避孕认知水平不高,其中教育程度低、家庭收入低和孕产期管理机构为一级机构是产后避孕认知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避孕知识宣教,提高一级孕产期管理机构的计划生育服务质量。2.强化“产后访视一对一宣教”这一产妇最希望获取避孕知识途径的管理,完善产后访视工作流程及宣教内容,同时充分发挥天津妇儿APP软件和建册管理机构孕产期宣教的作用,切实满足产妇的避孕知识需求。3.滨海新区塘沽妇女产后一年内避孕措施以避孕套为主,高效长效可逆避孕措施的使用率较低,应加强宣教并提供便捷的获取途径,以促进高效避孕方法的落实情况。4.产后避孕认知水平低、教育程度低、流产次数多、低效避孕措施以及孕产期管理机构为一级是产后一年发生意外妊娠的主要影响因素,应采取措施提高孕产妇的产后避孕知识水平、加强重点人群避孕管理、提供高效避孕方法、提高一级孕产期管理机构的避孕宣教意识和服务水平,避免产后意外妊娠的发生。5.职业女性、教育程度高和产后盆底功能筛查异常是影响再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应提高分娩助产质量、减少盆底功能损伤,加强产后盆底功能锻炼及损伤修复,同时建议从改善职业压力方面入手,响应国家政策,提高再生育意愿和生育率。
李燕青,刘夏莹,谢俊杰,傅婉玉,王元白,庄建龙,江矞颖[9](2020)在《超声异常胎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检测应用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SNP-array)检测技术在超声异常胎儿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于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胎儿超声异常行羊水穿刺的孕妇278例,同时行染色体核型检查及SNP-array检测。结果:278例胎儿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中276例(99.28%)培养成功,染色体核型分析阳性检出率8.33%(23/276)。SNP-array检测阳性检出率17.03%(47/276),2种检测方法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24,P=0.002)。染色体核型正常的253例孕妇中,SNParray阳性检出率为11.46%(29/253),其中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NVs)检出率为2.76%(7/253),临床意义不明确的拷贝数变异(VOUS)检出率为8.70%(22/253)。NT增厚、骨骼肌肉及心血管系统异常胎儿的阳性CNVs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泌尿系统畸形和单项超声软指标异常胎儿。胎儿颜面部异常、消化系统畸形、呼吸系统畸形等,均未检出致病性CNVs。结论:SNP-array检测在异常结果检出率上存在一定的优势,而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弥补SNP-array检测在染色体平衡易位、倒位检查的不足。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SNP-array检测在超声异常胎儿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应用空间。
钟炘燮[10](2020)在《郭志强教授治疗先兆流产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郭志强教授诊治先兆流产病例56例,挖掘分析郭老师对疾病的认识,并对用药规律及组方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诊治经验,以进一步推广其学术思想,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及疗效。方法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郭志强教授门诊2014年03月至2016年03月所有先兆流产患者病例资料,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56份。利用WPS EXCEL 2019建立先兆流产患者数据库,应用Excel及Spss20.0对患者基本资料、症状、药物(包括性味、归经、功效)的频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总结郭志强教授治疗先兆流产的用药规律及诊治经验。结果1.本研究56例先兆流产患者中,年龄资料缺失1例。剩余的55例中,年龄最小为27岁,最大为43岁,以每5岁作为划分,将55例患者分为4个年龄阶段:25~29岁共6例,占10.71%;30~34岁共32例,占57.41%;35~39岁共13例,占23.21%;40~45岁共4例,占7.14%。2.本研究56例先兆流产患者中,11例患者既往无孕产史,占总例数19.64%。剩余的45例患者既往有孕产史,占总例数80.36%,其中有1次妊娠史者12例,有2次妊娠史者14例(1例有过分娩史),有3次及以上者19例(2例有过分娩史);45例患者中,仅有胎停育史的患者共17例,占37.78%;人工流产史患者共6例,占13.33%;人工流产史合并胎停育史的患者共7例,占15.56%。另外,对31例胎停育史的患者胎停周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既往胎停周数主要发生在7周~8周。3.本研究56例先兆流产患者中,无既往疾病史患者16例,共收集剩余病例既往疾病史种类11类,分别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21例,子宫肌瘤14例,甲状腺疾病6例,卵巢囊肿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3例,多囊卵巢综合征3例,子宫纵膈、糖尿病、卵巢早衰、宫腔粘连、高泌乳素血症病史及资料缺失各1例。4.通过对本研究56例先兆流产患者的证候进行统计,发现其症状以恶心、乳房胀/痛、小腹疼痛、腰酸/痛、呕吐、阴道少量出血,色褐、食少纳呆、便溏、小便频数、不寐为常见,舌、脉象以舌质暗红或淡红、苔薄白、边齿痕,脉细滑或滑为常见,从而推断郭志强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证型为脾肾两虚证。5.本研究56例先兆流产患者,共有处方213个,中药92种,药物使用总频次为3147次。筛选出郭志强教授治疗先兆流产的核心药物(基础方)为菟丝子、续断、桑寄生、白芍、党参、山药、炙甘草、白术、阿胶、杜仲、炙黄芪、苎麻根,性味以甘、平居多,归经以入脾、肝、肾经为主,功效以补虚药为主。结论1.通过对基本资料分析得出:先兆流产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0~39岁阶段,大部分先兆流产患者既往有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史。本研究中,根据患者既往屡孕屡堕病史、证候进行辨证,再对后续整体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功效进行分析反推证型,得出郭志强教授认为先兆流产的主要证型为脾肾两虚证,主要病机为脾肾两虚、冲任不固。2.通过对用药规律分析得出:(1)郭志强教授治疗先兆流产的核心药物(基础方)为:菟丝子、续断、桑寄生、白芍、党参、山药、炙甘草、白术、阿胶、杜仲、炙黄芪、苎麻根。核心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功效分别为:性甘、平,归脾、肝、肾经,功效以补虚为主,养血止血为辅。基本治疗原则为补脾益肾、养血止血安胎。(2)郭志强教授治疗先兆流产常用加减药味的组成为:腰酸、耳鸣者,可配伍山茱萸、枸杞子、何首乌等;恶心呕吐,偏气滞者可配伍紫苏叶,偏湿热者可配伍石莲子;食少、乏力、便溏者,可配伍茯苓、糯米等;食少便溏、久泻等气虚下陷者,可配伍葛根、红芪等。
二、276例有异常妊娠史的妇女HCMV检测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76例有异常妊娠史的妇女HCMV检测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异位妊娠中药保守治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见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异位妊娠保守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潮汕地区育龄女性叶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自然流产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判读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临床特征 |
3.2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 |
3.3 MTHFR A1298C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 |
3.4 MTRR A66G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 |
3.5 MTHFR C677T和 A1298C复合基因型多态性检测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潮汕地区育龄女性叶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分布 |
4.2 叶酸代谢与自然流产的关系 |
4.3 叶酸代谢障碍相关自然流产的治疗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叶酸代谢相关酶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 |
1.1 复发性流产的概念 |
1.2 复发性流产的流行病学与病因 |
1.3 叶酸代谢概述 |
1.4 叶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天津地区孕妇妊娠期用药状况及其妊娠结局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目标人群 |
1.2 入选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计算 |
2.2 抽样方法 |
3 调查研究内容 |
3.1 设计调查表 |
3.2 调查方法 |
3.3 质量控制 |
4 不良妊娠结局的定义 |
5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抽样结果 |
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1 人口学特征 |
2.2 孕产情况 |
3 调查对象生活方式 |
4 调查对象妊娠情况 |
4.1 受孕方式 |
4.2 单/双胎 |
4.3 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
5 妊娠期用药情况 |
5.1 妊娠期用药情况概述 |
5.2 妊娠期西药用药情况 |
5.3 中药使用情况 |
6 妊娠结局 |
6.1 分娩方式 |
6.2 分娩孕周 |
6.3 胎儿/新生儿情况 |
7 不良妊娠结局及相关影响因素 |
7.1 不良妊娠结局 |
7.2 不良妊娠结局产妇妊娠期用药情况 |
7.3 妊娠期用药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单因素分析 |
7.4 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7.5 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药在妊娠期的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稽留流产临床分布特征及影响药物治疗结局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用药方式 |
1.3 流产结局判断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1. 稽留流产患者的分布特征 |
2. 稽留流产患者药物流产结局分布 |
第四章 讨论 |
1. 稽留流产发病相关因素讨论 |
2. 稽留流产患者药物流产效果影响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稽留流产病因及诊疗的相关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6)补肾安胎冲剂对大鼠骨髓来源EPCs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略中英文词表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补肾安胎冲剂对大鼠骨髓EPCs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影响 |
前言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实验药物 |
3 实验方法 |
3.1 大鼠骨髓来源EPCs的鉴定 |
3.1.1 双荧光染色法鉴定 |
3.1.2 免疫荧光染色 |
3.1.3 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EPC表面标志 |
3.2 制备补肾安胎冲剂中药药物血清 |
3.3 不同浓度的补肾安胎冲剂干预对EPCs增殖活性的影响 |
3.4 采用补肾安胎冲剂的不同干预时间对EPCs增殖的影响 |
3.5 Transwell法检测EPCs的迁移能力 |
3.6 RT-qPCR检测补肾安胎冲剂干预下EPCs向VECs分化的情况 |
3.6.1 Total RNA抽提 |
3.6.2 Total RNA质检 |
3.6.3 反转录(Fir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
3.6.4 荧光定量PCR检测 |
3.6.5 计算相对表达量 |
4 大鼠骨髓来源EPCs的鉴定 |
4.1 双荧光染色法鉴定 |
4.2 免疫荧光法检测 |
4.3 流式细胞仪检测 |
5 补肾安胎冲对EPCs增殖活性的影响 |
5.1 不同浓度补肾安胎冲剂干预对EPCs增殖活性的影响 |
5.2 补肾安胎冲剂的不同干预时间对EPCs增殖活性的影响 |
5.3 各组EPCs增殖率结果 |
6 补肾安胎冲剂对EPCs迁移能力的影响 |
7 补肾安胎冲剂对EPCs分化的影响 |
8 讨论 |
8.1 大鼠骨髓来源EPCs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8.2 补肾安胎冲剂通过促进EPCs增殖和迁移参与母胎界面血管重铸 |
8.3 补肾安胎冲剂通过促进EPCs分化为VECs参与血管新生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补肾安胎冲剂联合地屈孕酮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肾虚证证候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治疗方案 |
2.1.1 对照组(地屈孕酮) |
2.1.2 观察组(补肾安胎冲剂+地屈孕酮片) |
2.1.3 给药疗程 |
2.2 标本的处理 |
2.3 观察指标 |
2.3.1 疗效性指标 |
2.3.2 安全性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4.1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
2.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2.4.3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两组年龄、孕周、不良妊娠史比较 |
3.1.2 两组治疗前病情程度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3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4 两组治疗后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3.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P、E_2水平比较 |
3.5.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水平比较 |
3.5.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E_2水平比较 |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VEGF表达水平比较 |
3.7 安全性观察 |
4 讨论 |
4.1 早期先兆流产与肾虚的关系 |
4.2 补肾安胎冲剂的方药分析 |
4.3 血清孕酮、雌二醇在先兆流产中的检测意义 |
4.4 VEGF表达水平在先兆流产中的检测意义 |
4.5 结果分析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期先兆流产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辅助生殖技术中同卵多胎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同卵多胎的研究进展 |
1.1 人类同卵多胎发生的研究进展 |
1.2 人类辅助色生殖技术中同卵多胎的研究进展 |
1.2.1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中同卵多胎的发生情况 |
1.2.2 ART中增加同卵多胎因素的研究 |
1.2.3 ART增加同卵多胎的机理 |
1.3 同卵多胎的妊娠风险及子代安全 |
第二章 ART中优质胚胎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 |
2.1 形态学 |
2.2 基因表达 |
2.3 代谢物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同卵多胎的影响因素分析 |
1.1 研究设计和人群 |
1.2 同卵多胎的判定 |
1.3 统计分析的因素和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6 小结 |
第二章 D2-D3胚胎辅助孵化与同卵多胎 |
2.1 透明带激光打薄对同卵多胎的影响 |
2.1.1 研究设计和人群 |
2.1.2 辅助孵化 |
2.1.3 同卵多胎的判定 |
2.1.4 统计方法 |
2.1.5 数据预处理和结果 |
2.2 D2-D3胚胎激光透明带打薄对妊娠风险的影响 |
2.2.1 研究设计和人群 |
2.2.2 妊娠风险比较的项目 |
2.2.3 统计方法 |
2.2.4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囊胚透明带激光打孔与同卵多胎 |
3.1 囊胚透明带激光打孔对同卵多胎的影响 |
3.1.1 研究设计和人群 |
3.1.2 辅助孵化 |
3.1.3 同卵多胎的判定 |
3.1.4 统计方法 |
3.1.5 数据预处理和结果 |
3.2 囊胚透明带激光打孔对妊娠的影响 |
3.2.1 研究设计和人群 |
3.2.2 辅助孵化 |
3.2.3 统计的项目及定义 |
3.2.4 统计方法 |
3.2.5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颗粒细胞中与囊胚形成相关Marker基因的筛选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主要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1.3 研究设计和人群 |
4.1.4 授精及胚胎培养流程 |
4.1.5 颗粒细胞的收集和分组 |
4.1.5 RNA的提取和测序 |
4.1.6 测序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 |
4.1.7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
4.2 结果 |
4.2.1 样本基本资料 |
4.2.2 原始测序数据的质控 |
4.2.3 测序结果比对 |
4.2.4 高囊胚率与低囊胚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2.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 |
4.3 与囊胚形成相关基因的筛选 |
4.4 Marker基因的筛选和RT-qPCR验证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结论 |
特别申明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滨海新区妇女产后避孕及再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3.1 基本情况 |
1.3.2 产后避孕知识认知水平测试分析 |
1.3.3 产妇最希望获取避孕知识的途径 |
1.3.4 产后一年主要避孕措施 |
1.3.5 产后一年意外妊娠情况及影响因素 |
1.3.6 一胎产妇再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 |
1.4 调查质量控制 |
1.5 统计方法分析 |
2 结果 |
2.1 研究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
2.2 产后避孕认知水平情况及影响因素 |
2.3 产妇最希望获取避孕知识的途径 |
2.4 产后一年主要避孕措施 |
2.5 产后一年意外妊娠情况及影响因素 |
2.5.1 产后一年意外妊娠情况 |
2.5.2 产后意外妊娠影响因素 |
2.6 一胎妇女再生育意愿 |
2.6.1 一胎妇女一般情况 |
2.6.2 一胎妇女产后再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 |
3 讨论 |
3.1 产后妇女避孕认知 |
3.1.1 产后避孕认知水平及影响因素 |
3.1.2 产妇获取避孕知识途径 |
3.2 产后一年避孕情况 |
3.3 产后一年意外妊娠 |
3.4 一胎妇女再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 |
4 本调查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内容 |
综述 产后避孕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郭志强教授治疗先兆流产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略缩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治疗先兆流产的研究进展 |
1.1. 古代医者对先兆流产的认识 |
1.2. 近代中医对先兆流产的认识与研究 |
1.3. 近代中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对先兆流产的研究进展 |
1.1. 西医学对先兆流产的认识 |
1.2. 西医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郭志强教授治疗先兆流产的回顾性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筛选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整理 |
2.2. 数据资料的规范及处理 |
2.3.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基本资料分析 |
3.2. 用药规律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先兆流产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
1.1. 年龄与先兆流产关系 |
1.2. 既往疾病史与先兆流产的关系 |
1.3. 郭志强教授对先兆流产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郭志强教授治疗先兆流产处方药物分析 |
2.1. 核心药物分析 |
2.2. 常用药物分析 |
3. 郭志强教授治疗先兆流产用药经验之总结 |
3.1. 补脾益肾为要 |
3.2. 慎用寒凉药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2.1. 不足 |
2.2. 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276例有异常妊娠史的妇女HCMV检测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亚洲RhD阴性血型孕妇胎儿 RHD基因型检测研究进展[J]. 姜子晗,李洁,段红蕾.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1(10)
- [2]异位妊娠中药保守治疗的疗效分析[D]. 王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潮汕地区育龄女性叶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自然流产关系[D]. 王璞玉. 汕头大学, 2021
- [4]天津地区孕妇妊娠期用药状况及其妊娠结局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 牟彦沁.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稽留流产临床分布特征及影响药物治疗结局的因素分析[D]. 陈婷婷.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6]补肾安胎冲剂对大鼠骨髓来源EPCs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D]. 杨春荣.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辅助生殖技术中同卵多胎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的研究[D]. 刘成军. 吉林大学, 2020(01)
- [8]滨海新区妇女产后避孕及再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D]. 张薇.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超声异常胎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检测应用分析[J]. 李燕青,刘夏莹,谢俊杰,傅婉玉,王元白,庄建龙,江矞颖.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20(03)
- [10]郭志强教授治疗先兆流产的回顾性研究[D]. 钟炘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产后修复论文; 怀孕论文; 先兆流产的症状论文; 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