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民营经济的成本控制型制度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李灵杰[1](2021)在《统一战线助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开展统一战线服务和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工作,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维度作出的战略决策,意义十分重大。近年来,统一战线在服务和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上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必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解决如何领导组织起来的问题;建立新纽带,解决如何有序组织起来的问题;运用新方法,解决如何有效团结引导的问题;培养新队伍,解决怎样抓住关键少数、影响一大片的问题。
李兰冰,商圆月,阎丽[2](2021)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度成本与民营企业成长》文中提出本文基于生产率溢价和生产率分布的双重视角,构建融生产率与资源配置效率于一体的系统性研究框架,定量化研究行政审批改革对民营企业成长的冲击效应与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设立行政审批中心使民营企业生产率提升且资源配置效率改善;(2)行政审批改革对民营成长呈现异质性影响,高制度成本组别对行政审批改革的响应度更高,主要与政府关联性、融资约束以及企业规模等方面的特征差异相关;(3)行政审批改革对民营企业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是制度成本降低的结果。
侯风云,张海霞[3](2020)在《主体、主义与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研究的建构》文中指出政治经济学中劳资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资为本"和"以劳为本"两种视角,前者以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代表,后者则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思想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资关系决定了中国劳资矛盾的特殊性,它要求中国劳资关系问题的研究应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坚持以劳方为主体,以劳动社会主义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劳动者的利益在于劳动"这一核心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的研究主张。
张胜兰[4](2020)在《家族涉入、代理成本与企业捐赠 ——基于家族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多数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普遍提高,其中慈善捐赠备受企业追捧,尤其家族企业出于社会情感财富保全目的更加重视这项活动。家族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区别在于是否家族涉入,“新常态”宏观经济背景下,面临“接班窘境”加之“经济困境”,家族内部不是总能找到合适的管理人才,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可能帮助家族企业摆脱困境。家族的金字塔持股或交叉持股方式容易导致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损害企业价值。由此,家族企业中可能同时存在两类代理成本,即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家族企业本身热衷慈善事业,如果存在以这两类代理成本为代价的企业捐赠现象,将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可持续以及社会情感财富的保护。因此,在检验家族涉入程度对企业捐赠影响的同时探索家族企业中代理成本对企业捐赠的影响对于优化家族企业的慈善捐赠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社会情感财富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慈善捐赠动机等理论基础提出相关研究假设。以企业实际捐赠金额衡量捐赠水平,以家族所有权比例、高管家族成员占比、家族参与管理代数来衡量家族涉入程度,以管理费用率、资金占用水平分别衡量两类代理成本。本文选取A股民营上市公司中585家家族企业2013年至2018年的相关数据采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家族所有权比例越高,企业捐赠越多;高管家族成员占比越高,企业捐赠越多;家族参与管理代数与企业捐赠正相关但不显着。两类代理成本对企业捐赠均显着正相关,即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代理冲突越严重企业捐赠越多,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越严重,企业捐赠越多。以上结果说明虽然家族企业为追求社会情感财富不太重视经济目标,但始终专注于发展的可持续、希望实现永续经营,而存在以代理成本为代价的企业捐赠问题打破了这种平衡。根据本文的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推进家族企业经济发展,规范外部市场环境约束经理人行为;完善企业捐赠的财务保障机制,缓解代理问题所引发的慈善捐赠问题;正视家族代际传承和企业转型问题,制定完善明确的继任计划;推进家族企业主流研究,加强家族企业发展的理论指导;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立法,落实中小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保护。
吴雪燕[5](2020)在《新时代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基于组织信任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当前,民营企业党组织的信任建设面临许多不足之处:在意识形态性的信任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够明显;在制度性的信任上,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政策支持感不强;在个人性的信任上,党组织与职工群众的情感互动水平有待提高。必须紧紧围绕助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强化政策支持为重点,以党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建构为基础,以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为支撑,着力提高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组织支持感,构建民营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信任机制。
马太建,符艳红,褚志霞,刘媛[6](2019)在《民营企业发展的法治保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2018年11月10日,司法部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意见》,提出支持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20项措施,努
佘爱红[7](2019)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研究 ——以H县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也迅猛发展,“两新”组织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引导公众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两新”组织的快速发展对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引导这支重要力量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成为执政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党建成为联结执政党和“两新”组织之间一个重要纽带。研究“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对于执政党更好发挥对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政治团结、组织凝聚和方向引领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访谈法,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论述了我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总体现状,包括“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必要性、我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发展阶段、地方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探索,分析了我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存在问题以及原因。第三部分对H县“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行调查与分析,包括“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第四部分针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从转变思想、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增强党建工作队伍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措施,为不发达地区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李凯[8](2019)在《创新直接融资模式助力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长安银行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通过介绍长安银行创新融资模式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为地方金融机构转换经营思路、创新业务结构进而切实提升民营经济及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质量提供现实借鉴,同时针对性地提出包括加大税费减免力度等着力降低民营企业成本等措施,多措并举,助力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
朱茂磊[9](2018)在《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道德性》文中认为作为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均可制定的一类行政规范,行政规范性文件在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同时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的表现为违法,如超越职权、违反上位法等;有的表现为违反公务道德和社会道德要求,如不公正、不良善等。相对于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违法,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道德失范无疑更为根本,也更为恶劣。为此,针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既要有合法性的标准,也要有合道德性的要求。2018年5月7日,中共中央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8年5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求起草行政规范性文件时要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评估。显然,《通知》是对《规划》相关精神的落实,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估,也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一个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属于道德范畴,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评估,体现了国家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要求。本文以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道德性为选题,试图从理论上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在本文的导论部分,文章首先就选题的缘由作了详细说明,其中重点就选题的问题意识和研究价值进行了归纳。其次,文章就相关的学术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指出了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导论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一章是本文的基础理论部分,目标是对本文涉及的关键概念进行厘定。本部分第一节首先对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了阐述,包括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含义、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特征、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分类以及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功能四个方面。本部分第二节首先对道德进行了界定,阐述了道德的一般理解,然后对道德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私德与公德、底线道德与高标道德、法律化的道德与未法律化的道德、个人道德与制度道德以及个体道德与群体道德等。本节随后就道德的功能作了概括,包括社会个体的完善功能、社会制度的改良功能、社会秩序的维持功能以及社会关系的变革功能等。在道德评价问题上,重点指出了道德评价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向,包括更加强调对社会制度的道德评价、更加突出对国家公务人员的道德评价以及更加重视发挥法制在道德评价中的保障作用等。本部分第三节就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道德性作了阐释,认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道德性包括作为基础要素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的道德性、作为品质要素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内容的道德性以及作为保障要素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的道德性。本节还就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的道德性作了特别说明,指出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的道德性是对行政规范性文件良好形式品质的要求,属于富勒法律道德性理论中的“道德性”。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我国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道德失范问题进行概括。本部分第一节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在主体维度上的道德失范进行了归纳,主要体现为政府公务人员的几种畸形价值思维,具体包括工具主义的思维、部门利益的立场、权力寻租的意图、形式主义的观念以及不负责任的态度等五个方面,其中形式主义观念又可分为跟风思维、“拿来主义”思维以及重制定轻实施思维等,不负责任的态度体现为缺乏责任意识、粗制滥造的心态、马虎的工作作风、不思进取的心理等。本部分第二节就行政规范性文件内容维度上的道德失范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违法克减和增设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部门利益、违反上位法、违背公序良俗以及不具有可实施性等几个方面。其中,违法克减和增设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重点是行政规范性文件为行政相对人设定不合理的程序义务,主要有倒置的程序义务和繁琐苛刻的程序义务两个方面;保护部门利益主要体现为通过调整交叉或空白地带的职责来保护部门利益和通过为所属单位谋取利益来保护部门利益两种类型;违反上位法包括超越权限、超越幅度以及超越方式;违背公序良俗则主要表现为对风俗习惯的不当干预和对地方文化的破坏。本部分第三节就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维度上的道德失范进行了概括,主要体现为制定程序缺乏规范性、用语混乱和表达不清、条文结构和表述不规范、条款重复和冲突以及制定过程中的朝令夕改和反复无常等。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论述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提出合道德性要求的现实背景、理论基础和主要意义。本部分第一节就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提出合道德性要求的现实背景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实施、国家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的强化、由管制走向服务的政府模式变革、民众日益增长的公平正义需求以及依法行政水平的不断提升等。本部分第二节就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要求的理论基础作了分析,认为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要求的理论基础包括制度伦理理论、德性理论、实质合法性理论、法与道德关系理论以及善治理论等五个方面。本部分第三节就提出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要求的意义作了阐释,包括塑造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良好品质、保障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有效实施、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引领社会道德建设等几个方面。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体系及具体要求。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道德性包括作为基础要素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的道德性、作为品质要素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内容的道德性和作为保障要素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的道德性三个方面。行政规范文件合道德性也分别包括主体、内容以及形式三个维度。本部分第一节就行政规范性文件主体维度上的道德要求作了分析,主要体现为政府公务人员应该具有的为民爱民、公正公平、诚实守信、清正廉洁以及勤俭务实等五种道德价值观。本部分第二节就行政规范性文件内容维度上的道德要求作了分析,主要包括合法性的道德要求、公正性的道德要求、良善性的道德要求以及具有可实施性的道德要求等。其中每一个方面又包括若干具体要求。本部分第三节就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维度上的道德要求进行了归纳,认为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维度上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为几种形式品质,具体包括制定程序的规范性、条文和语言表述的准确性、行政规范性文件自身的统一性以及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稳定性等几个方面。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探讨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实现路径。本部分第一节分析了实现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应坚持的几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以及行政自制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本部分第二节指出了完善我国行政规范性文件国家立法应坚持的基本思路,包括从严控制、注重道德价值引领、强化外部监督、健全责任体系和机制以及突出程序控制等。在行政规范性文件国家立法的形式上,可以采用行政法规的方式,将来也可以考虑由全国人大就政府抽象行政行为进行统一立法。本部分第三节就强化行政公务道德建设这一实现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内在机制作了探讨,一是将行政公务道德规范制度化,二是构建有效的行政公务道德宣教机制,三是建立“依德行政”的考评机制。本部分第四节重点论述了实现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三类外在机制,即人大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以及行政复议与诉讼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一并审查。在人大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方面,一是要增加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审查,二是将政府部门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也纳入人大审查的范围,三是强化人大自身监督能力的建设,夯实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审查作用。在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机关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方面,一是增加合理性的审查标准,二是将备案审查的时间前移,三是要明确和细化备案审查后的法律责任,四是要加强作为备案审查机构的政府法制机构的自身建设。在行政复议与诉讼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一并审查方面,重点是确立合理性的附带审查标准并引入对道德因素的考量,增强行政复议与诉讼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保障作用。
王天阔[10](2011)在《基于城镇网络体系的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与其周围的乡村区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使城市与乡村加强联系,互通有无,拓展发展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及城乡一体化的形成。本文主要是通过追溯分析国内城乡经济关系的历史形态演进,总结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实践的成功经验,重点考察分析城镇网络对城乡一体化过程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与现状,依靠科学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分析东北地区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过程的经济要素流动机制,依托东北地区较为成熟的城镇网络体系,促进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顺畅流动,促进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提高,推进城乡产业的一体化进程,促进该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最后针对东北地区的城镇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对策,以期对东北地区城乡关系的进一步融合等提供指导和借鉴。第一部分。重点阐释依托城镇网络体系促进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选题意义、国内外对城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实践探索模式等进行分析,并就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阐述,确定论文的研究重点和论文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东北地区城镇网络体系的发展演变及现状分析。通过考察东北地区城镇网络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影响东北地区特殊的城镇网络体系的形成的主要因素;同时分近代以前、近代以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以后等分析东北地区城镇网络体系关系演变发展的阶段和空间格局,通过选取相关指标对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找出不同地域类型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东北地区城镇网络体系完善提供决策的参考。第三部分。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经济要素流动分析。从城乡间经济要素流的一些概念诠释入手,分析城镇网络体系对经济要素流动的影响、城镇网络体系对城乡一体化的作用等,介绍城乡间经济要素流通的渠道和动力机制等。对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主要的经济要素:资金因素、技术因素、人力资源因素进行重点研究,并就其不同的流动特点分别构建其流动的系统流程图,进行系统动力学的仿真分析,借助模型分析结果,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针对资金因素、技术因素、人力资源因素在城乡间流动的不同特点,分别提出促进其在城乡间流动的对策方法。第四部分。从城乡产业发展的角度,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乡产业的一体化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实现一元化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针对性分析从东北地区城乡产业发展的情况及制约产业一体化的因素,提出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相关对策。第五部分。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的政策保障与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公共产品的供给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东三省城乡发展的实际,构建有效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从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的进程来看,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第六部分。针对适合东北地区城乡关系发展实际的城镇网络发展模式,提出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宏观、微观政策,具体包括促进东北地区城镇网络体系完善,促进城乡间经济要素流动、改善城乡间不平衡发展的状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调控、东北地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快城乡产业统筹发展、建立协调发展的机制等问题。
二、谈民营经济的成本控制型制度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民营经济的成本控制型制度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统一战线助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与统一战线工作概述 |
(一)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内涵 |
(二)统一战线对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
二、当前统一战线助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
(一)在服务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方面存在制约因素 |
(二)在服务新生代民营企业家思想引领方面存在短板 |
(三)在引导民营企业回归投资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
(四)在助推民营企业“走出去”方面缺乏有力支撑 |
三、新时代统一战线助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解决如何领导组织起来的问题 |
(二)建立新纽带,解决如何有序组织起来的问题 |
(三)运用新方法,解决如何有效团结引导的问题 |
(四)培养新队伍,解决怎样抓住关键少数、影响一大片的问题 |
(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度成本与民营企业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假设与计量模型 |
(一)制度背景 |
(二)研究假设 |
(三)计量模型 |
(四)核心指标测算与数据来源 |
1.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
2.全要素生产率离散度的测度 |
3.数据说明 |
三、行政审批改革对民营经济成长的影响效应测度 |
(一)基准回归结果 |
(二)异质性分析 |
1.基于政府关联程度的异质性:高关联度企业与低关联度企业 |
2.基于融资约束的异质性:高融资约束企业与低融资约束企业 |
3.基于企业规模的异质性:大型企业与非大型企业 |
(三)稳健性检验 |
1.替换核心解释变量 |
2.替换生产率离散度测算方法 |
3.排除竞争性假设 |
四、行政审批改革与民营经济成长:基于制度成本的路径识别 |
(一)行政审批改革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成长的差异 |
(二)制度成本:行政审批改革与民营企业成长的中介变量 |
五、解决内生性问题 |
(一)排除存在内生性嫌疑的样本 |
(二)IV估计 |
1.工具变量之一:相邻地区行政审批中心设立率 |
2.工具变量之二:城市所在省份行政审批中心设立率 |
3.工具变量之三:设立率和平均距离的双重估计 |
六、主要结论 |
(3)主体、主义与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研究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劳资关系问题研究的主要视角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研究的特殊性 |
(一)劳资矛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矛盾而不是主要矛盾 |
(二)劳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并突出地表现为物质利益矛盾 |
(三)劳资关系的发展尚不成熟,“资强劳弱”现象突出 |
(四)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要求劳资关系的构建重视劳动和劳动者的地位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研究“主体”——劳方 |
(一)以劳方为主体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足点和基本要求 |
(二)以劳方为主体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和主张 |
(三)以劳方为主体才是真正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研究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研究“主义”——劳动社会主义 |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研究“主张”——““劳且有所值” |
(一)努力提升劳方素质技能,增强劳方劳动能力和谈判力 |
(二)有“约束”地发展私有经济,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提高劳方就业机会 |
(三)更新管理理念,加强劳动保护,推动高效劳动和体面劳动的实现 |
(四)缩小劳资收入差距,推动“劳有所得”向“劳有所值”转变 |
(4)家族涉入、代理成本与企业捐赠 ——基于家族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2.3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家族涉入、代理成本与企业捐赠的概念界定 |
2.1.1 家族涉入的概念界定 |
2.1.2 代理成本的概念界定 |
2.1.3 企业捐赠的概念界定 |
2.2 家族涉入、代理成本与企业捐赠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家族涉入的相关文献综述 |
2.2.2 代理成本的相关文献综述 |
2.2.3 企业捐赠的相关文献综述 |
2.3 家族涉入、代理成本与企业捐赠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
2.3.1 家族涉入与代理成本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
2.3.2 家族涉入与企业捐赠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
2.3.3 代理成本与企业捐赠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
2.4 文献述评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家族涉入与企业捐赠关系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2 代理成本与企业捐赠关系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4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的选取与设计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控制变量 |
4.3 模型构建 |
5 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Tobit回归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新时代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基于组织信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任之由:推进民营企业党组织信任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一)有利于民营企业牢牢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
(二)有利于民营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
(三)有利于最大限度凝聚思想共识,一心一意谋发展 |
二、信任之敌:民营企业党组织信任建设面临的困境 |
(一)在意识形态性的信任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够明显 |
(二)在制度性的信任上,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组织支持感不强 |
(三)在个人性的信任上,党组织与职工群众的情感互动水平有待提高 |
三、信任之实:新时代民营企业党组织信任建设的优化路径 |
(一)加强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 |
(二)提高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组织支持感 |
第一,推动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 |
第二,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
第三,提高党组织服务职能,优化发展环境。 |
(三)重视民营企业党组织内部人际关系建构 |
第一,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等载体的作用。 |
第二,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职工群众联谊组织。 |
第三,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党组织重点联系制度。 |
(四)营造信任的民营企业组织文化氛围 |
第一,创建公平的政治参与氛围。 |
第二,引导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感。 |
(6)民营企业发展的法治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民营企业发展的法治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
二、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法治问题 |
1. 民营企业发展相关立法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
2. 法治环境有待改善 |
3. 民营企业法治意识淡薄 |
4. 政府政策执行中存在些许问题 |
三、加强民营企业发展法治保障的对策建议 |
1. 加快构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 |
2. 提高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务服务水平 |
3. 提升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执法水平 |
4. 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
(7)“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研究 ——以H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二、我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现状 |
(一)“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
(二)我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现状 |
三、H县“两新”组织党建调查与分析 |
(一)H县“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现状 |
(二)H县“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三)H县“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
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改进措施 |
(一)转变思想 |
(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
(三)增强党建工作队伍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附录 |
(8)创新直接融资模式助力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长安银行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民营经济贡献概述及其面临的融资与经营困境 |
三、长安银行创新直接融资方式支持民营经济 |
(一) 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 |
(二) 债权融资计划业务 |
(三) 债券分销业务 |
(四) 债券投资交易业务 |
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
(一) 建议监管部门实行差别化业务监管 |
(二) 多措并举, 鼓励金融机构持续创新融资模式 |
(三)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负担 |
(9)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道德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选题背景 |
二、问题意识 |
三、研究价值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小结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行政规范性文件与道德 |
第一节 行政规范性文件 |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界定 |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特征 |
三、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类型 |
四、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功能 |
第二节 道德 |
一、道德释义 |
二、道德类型 |
三、道德功能 |
四、道德评价 |
第三节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道德性 |
一、基础要素: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的道德性 |
二、品质要素:行政规范性文件内容的道德性 |
三、保障要素: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的道德性 |
第二章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道德失范问题 |
第一节 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的道德失范 |
一、工具主义的思维 |
二、部门利益的立场 |
三、权力寻租的意图 |
四、形式主义的观念 |
五、不负责任的态度 |
第二节 行政规范性文件内容的道德失范 |
一、违法克减和增设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 |
二、保护部门利益 |
三、违反上位法 |
四、违背公序良俗 |
五、不具有可实施性 |
第三节 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的道德失范 |
一、制定程序缺乏规范性 |
二、用语混乱、表达不清 |
三、条文结构和表述不规范 |
四、条款重复、冲突 |
第三章 加强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道德性要求 |
第一节 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提出合道德性要求的现实背景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
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实施 |
三、国家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的强化 |
四、由管制走向服务的政府模式变革 |
五、民众日益增长的公平、正义需求 |
六、依法行政水平的不断提升 |
第二节 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理论基础 |
一、制度伦理理论 |
二、德性理论 |
三、实质合法性理论 |
四、法与道德关系理论 |
五、善治理论 |
第三节 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要求的重要意义 |
一、塑造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良好品质 |
二、保障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
三、促进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有效实施 |
四、提升政府公信力 |
五、引领社会道德建设 |
第四章 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体系 |
第一节 针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的道德要求 |
一、为民爱民 |
二、公正公平 |
三、诚实守信 |
四、清正廉洁 |
五、勤俭务实 |
第二节 针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内容的道德要求 |
一、合法性 |
二、公正性 |
三、良善性 |
第三节 针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的道德要求 |
一、制定程序的规范性 |
二、条文和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
三、统一性 |
四、稳定性 |
第五章 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实现路径 |
第一节 实现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基本原则 |
一、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
二、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
三、行政自制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
第二节 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的国家立法 |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缺乏系统和专门的国家立法 |
二、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国家立法的基本思路 |
三、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国家立法的形式 |
第三节 内在机制:强化行政公务道德建设 |
一、行政公务道德的规范制度化 |
二、构建有效的行政公务道德宣教机制 |
三、构建“依德行政”的考评机制 |
第四节 外在机制:健全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审查 |
一、强化人大对同级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
二、加强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
三、增加对行政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中的道德考量 |
结语——建设法治与德治兼备的政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城镇网络体系的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及综述 |
1.3.1 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 |
1.3.2 国外研究成果评述 |
1.4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及综述 |
1.4.1 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 |
1.4.2 东北地区城乡关系问题研究 |
1.4.3 国内研究成果评述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研究内容及其关系分析 |
2.1 城镇网络体系 |
2.1.1 城镇网络体系理论 |
2.1.2 城镇网络体系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 |
2.2 经济要素流动 |
2.2.1 城乡间经济要素的流动 |
2.2.2 经济要素流动的主要形式 |
2.2.3 城镇网络体系促进促进经济要素合理流动 |
2.3 公共产品 |
2.3.1 公共产品的涵义 |
2.3.2 公共产品供给与经济要素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化 |
2.3.3 城镇网络体系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
2.4 城乡产业一体化 |
2.4.1 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内涵 |
2.4.2 产业一体化促进城镇网络体系完善 |
2.4.3 产业一体化促进经济要素流动 |
2.4.4 城镇网络体系加速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进程 |
2.5 本章小结 |
3 城乡一体化理论及发展模式分析 |
3.1 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理论 |
3.1.1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
3.1.2 本文对城乡一体化的定义 |
3.1.3 本文研究地域范围的界定 |
3.2 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
3.2.1 美国模式 |
3.2.2 拉美模式 |
3.2.3 东亚模式 |
3.3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
3.3.1 “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
3.3.2 “城乡统筹规划”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
3.3.3 “工农协作、城乡结合”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
3.3.4 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模式 |
3.4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模式的启示 |
3.4.1 国内外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
3.4.2 国内外发展模式的经验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城镇网络体系的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现状分析 |
4.1 东北地区城镇网络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
4.1.1 近代以前城乡关系发展 |
4.1.2 近代以后城乡关系发展 |
4.1.3 改革开放之前城乡关系发展 |
4.1.4 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关系的发展 |
4.2 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
4.2.1 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
4.2.2 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聚类分析 |
4.3 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存在问题分析 |
4.3.1 大城市的城市聚集功能过强 |
4.3.2 城镇网络体系不尽合理 |
4.3.3 城乡间经济要素流通的渠道不畅 |
4.3.4 城乡发展的不平等阻碍了要素的流动 |
4.3.5 城乡间人力资源流动分布不合理 |
4.3.6 城乡资金投入不均衡 |
4.4 本章小结 |
5 经济要素流动促进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 |
5.1 城乡间经济要素的流动 |
5.1.1 城乡间经济要素流动的动力机制 |
5.1.2 东北地区城乡间经济要素流动的通道 |
5.2 经济要素流动的主体 |
5.2.1 经济要素流动主体的选择 |
5.2.2 人力资源要素 |
5.2.3 资金要素 |
5.2.4 技术要素 |
5.2.5 东北地区经济要素流动的方向及特点 |
5.3 经济要素流动的系统动力学仿真 |
5.3.1 经济要素流动的系统动力学框架 |
5.3.2 人力资源、资金和技术“流”的因果回路图 |
5.3.3 城乡一体化的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5.3.4 模型仿真与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6 产业一体化促进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 |
6.1 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基础 |
6.1.1 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前提条件 |
6.1.2 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实现动力 |
6.2 东北地区城乡产业一体化现状分析 |
6.2.1 城乡产业发展差距明显 |
6.2.2 城乡产业关联效应不强 |
6.2.3 城乡产业分布不协调 |
6.2.4 产业发展比例不平衡 |
6.2.5 产业结构不合理 |
6.2.6 农村产业结构层次单一 |
6.3 建立城乡产业一体化的互动平台 |
6.3.1 建立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的规范制度 |
6.3.2 构建城乡一体的资源要素市场 |
6.3.3 提升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
6.3.4 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分布 |
6.3.5 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
6.3.6 建立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7 公共产品供给促进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 |
7.1 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差异分析 |
7.1.1 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性表现 |
7.1.2 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的原因 |
7.2 建立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一体化机制 |
7.2.1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制度 |
7.2.2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保障 |
7.2.3 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
7.2.4 完善城镇网络建设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
7.2.5 建立多种渠道的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财政投入机制 |
7.2.6 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 |
7.3 本章小结 |
8 促进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分析 |
8.1 促进东北地区城镇网络体系完善的对策 |
8.1.1 东北地区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势 |
8.1.2 完善城镇网络体系的对策 |
8.2 促进经济要素流动的对策 |
8.2.1 促进资金要素流动的对策 |
8.2.2 促进人力资源要素流动的对策 |
8.2.3 促进技术要素流动的对策 |
8.3 促进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
8.3.1 强化城市功能 |
8.3.2 制定东北地区城乡发展总体规划 |
8.3.3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
8.3.4 建立城乡间经济要素流动的合理机制 |
8.3.5 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 |
8.3.6 建立地区间协调发展的措施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谈民营经济的成本控制型制度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统一战线助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研究[J]. 李灵杰.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03)
- [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度成本与民营企业成长[J]. 李兰冰,商圆月,阎丽.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1(05)
- [3]主体、主义与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研究的建构[J]. 侯风云,张海霞.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6)
- [4]家族涉入、代理成本与企业捐赠 ——基于家族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 张胜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5]新时代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基于组织信任的视角[J]. 吴雪燕.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02)
- [6]民营企业发展的法治保障[J]. 马太建,符艳红,褚志霞,刘媛. 唯实, 2019(10)
- [7]“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研究 ——以H县为例[D]. 佘爱红. 长江大学, 2019(10)
- [8]创新直接融资模式助力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长安银行的探索与实践[J]. 李凯. 西部金融, 2019(01)
- [9]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道德性[D]. 朱茂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10]基于城镇网络体系的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D]. 王天阔.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