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警惕完美主义倾向(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平,王佳宁[1](2021)在《完美主义错误担忧对大学生社交外表焦虑的影响:一个链式中介模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完美主义错误担忧对大学生社交外表焦虑的影响以及负面评价恐惧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多维完美主义错误担忧分量表、简版负面评价恐惧量表、简版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和社交外表焦虑量表对63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完美主义错误担忧、负面评价恐惧、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社交外表焦虑四者之间彼此显着正相关;(2)负面评价恐惧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在完美主义错误担忧和社交外表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显着;(3)负面评价恐惧-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链式中介作用显着。结论:负面评价恐惧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在完美主义错误担忧对大学生社交外表焦虑的影响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王慧平[2](2021)在《完美主义对躯体变形障碍的影响:负面评价恐惧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链式中介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主要探讨完美主义对大学生躯体变形障碍的影响,负面评价恐惧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间接效应。研究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外表焦虑量表和简版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以黑龙江和广东省四所高校共684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调查;第二部分是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修订后的外表焦虑量表、简版负面评价恐惧量表正向计分项目和修订后的简版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对48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检验负面评价恐惧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在完美主义与大学生的躯体变形障碍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修订后的中文版外表焦虑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以有效评估大学生的躯体变形障碍。(2)修订后的简版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以有效评估大学生的无法忍受不确定性。(3)完美主义父母期望分量表在性别上差异显着,男生的父母期望显着高于女生;完美主义对错误的担忧分量表在专业差异显着,文史类专业学生显着高于理工类专业学生;(4)躯体变形障碍在专业类别上差异显着,文史类专业学生的躯体变形障碍显着高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5)完美主义、负面评价恐惧、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躯体变形障碍两两显着正相关。(6)完美主义对大学生的躯体变形障碍有正向预测作用。(7)完美主义通过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的躯体变形障碍。(8)完美主义通过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的躯体变形障碍。(9)负面评价恐惧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在完美主义与大学生的躯体变形障碍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徐宇[3](2021)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值进入青春初期,自我意识逐步加强,是形成自律的初期阶段,另外面临小升初,学业任务重,作业拖延现象普遍。因此能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为学生的中学学习生活做铺垫,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其次对学生自身来说,提升自信心,塑造健全人格有很大作用;最后解决学业拖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高效人生、幸福一生。本研究首先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了阅读和梳理,把握了相关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以兴化市市区某个小学5、6年级学生调查对象,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围绕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在学习科目、学习任务(来源、性质、内容、类型)、学习习惯、时间管理方面的现状调查,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性别、年级、学习成绩、是否班干、是否独生子女五个方面存在的拖延差异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兴趣低高年级任务重、学习动机不强、时间管理不当、家庭教养方式不当。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原因,主要从家长、老师、学生本人三个角度,提出一些教育对策。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警惕学生出现学业倦怠,这一点建议从四方面着手:1.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2.树立合适,稍微努力一下可以完成的目标,感受成功的体验;3.有效运用奖赏维护学习动机;4.正确合理归因,给予恰当的评价。其次提升学生有效管理时间的能力,促进其自我调节,让他们自己体会时间被浪费的后果,学会合理有效运用时间。第三教师根据高年级学生特点给予合理的学业负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作业完成的效率。最后家长能够与学校形成合力,改善教育方式,解决学生学业拖延问题。
陈洪岩[4](2021)在《亲子关系中父母积极错觉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积极错觉是指个体在生活中或者在面临压力性事件时所做出的对自我、现实生活或未来的一种认知过滤和积极的心理适应,它不仅存在于自我认知中,也会延伸到亲密他人身上。现有积极错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的积极错觉和婚恋关系中的积极错觉方面,而关于亲子关系中父母的积极错觉几乎没有涉及。孩子是父母血脉的传承,是父母极为重要的亲密他人,那么父母在认知孩子的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着积极错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亲子关系中父母的积极错觉?亲子关系中父母积极错觉的作用是什么?能否通过某些干预措施使父母对孩子的认知朝积极的方向转化?基于上述思考,本文采用测量法、实验法、访谈法和干预法通过三个研究对此进行了综合探究。研究1通过外显和内隐的测量方法考察亲子关系中小学生父母积极错觉的现状。研究1A采用特质词评定的方法对619名小学生家长的外显积极错觉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整体而言,小学生父母对孩子存在着外显积极错觉;小学生父母的积极错觉在孩子性别、父母性别和孩子是否为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外显测量的基础上,研究1B采用Go/No-go范式的内隐联想任务和回忆范式进一步探讨了亲子关系中父母积极错觉的内隐性,结果表明,小学生父母的积极错觉具有内隐性,且小学生父母对孩子的内隐积极错觉在父母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将小学生父母的外显积极错觉和内隐积极错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小学生父母的内隐积极错觉和外显积极错觉只存在着较低程度的正相关,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结构。研究2通过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学生父母积极错觉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2A采用访谈法,分别对16名持积极错觉和16名持消极错觉的小学生家长进行访谈,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影响亲子关系中小学生父母积极错觉的因素进行探讨。质化研究的结果显示,小学生父母积极错觉的正向和负向影响因素均包括父母因素、孩子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其中,正向影响因素包括父母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的养育方式和孩子的外向、不敏感的个性特点,积极的心理品质以及原生家庭的积极影响作用;负向影响因素包括父母消极的心理品质,消极的养育方式和孩子内向、慢热、敏感的个性特点,不良的学业表现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不和谐的婚姻氛围以及原生家庭的消极影响作用;这三方面的因素通过亲子关系和父母养育效能感影响到父母对孩子的积极错觉,而父母对孩子的积极错觉也会反过来影响亲子关系和父母的养育效能感,两者为相互影响的作用。在访谈的基础上,研究2B采用问卷法对部分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验证。量化研究的结果表明,父母的乐观倾向、自尊、希望感以及孩子的学习成绩均可正向预测父母的积极错觉;父母的消极完美主义可负向预测父母的积极错觉。研究3分别通过问卷法和干预法对小学生父母积极错觉的作用进行探讨并对持消极错觉的父母进行干预。研究3A采用问卷法,对积极错觉组和消极错觉组父母与孩子的相关心理指标进行差异比较并检验积极情绪在小学生父母积极错觉对主观幸福感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积极错觉组父母的亲子关系满意度、养育满意度和孩子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均显着高于消极错觉组;中介效应的检验发现,小学生父母的积极错觉可通过父母的积极情绪影响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在对积极错觉作用探讨的基础上,研究3B采用自己孩子相关词加积极特质词的连线搭配训练和建构积极认知的积极回忆以及积极养育心理辅导对具有消极错觉的父母进行干预,积极养育心理辅导干预策略的构建依据为研究二中积极错觉负向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干预的结果表明,经过为期四个月的干预,父母对孩子的消极认知显着降低,父母的亲子关系满意度、养育满意度和孩子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均有显着提升。通过上述研究,可得出以下研究结论:⑴整体而言,小学生父母对孩子存在着外显和内隐的积极错觉,但两者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结构;⑵小学生父母积极错觉的影响因素来自于父母、孩子和环境三个方面;⑶小学生父母的积极错觉有助于提升父母的亲子关系满意度、养育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和孩子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水平;⑷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有效提升父母对孩子的积极认知。综合而言,本文的三部分研究解决了小学生父母积极错觉的现状、影响因素、作用及干预这些问题,拓展了亲子关系中父母积极错觉的研究群体,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并进一步深化了积极错觉的应用研究。
方永慈[5](2020)在《大学生自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完美主义的中介作用与教育环境的调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心理健康备受重视。目前国内外诸多研究者对自恋与心理健康、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但关于完美主义在自恋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机制、教育环境在自恋和消极完美主义之间的作用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研究一进行教育环境的探索并编制教育环境调查问卷。本研究二第一部分探索自恋、完美主义、心理健康的两两相关关系,本研究二的第二部分探索完美主义在自恋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二第三部分探索教育环境在自恋和完美主义之间的调节作用。即通过研究一、研究二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欲探究完美主在自恋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机制,以及教育环境在自恋和消极完美主义之间的作用,这一带调节的中介模型。本研究运用自体心理学理论,采用问卷法,研究和探讨自恋、教育环境、完美主义、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编制教育环境调查问卷并校验其在大学生应用中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选取了22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用于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以评定结构效度及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1)教育环境调查问卷主要包含十个维度:父母职业、是否重点学校、分数要求、名次要求、是否成绩优异、学习压力、升学期待、完美要求、寄养经历、家庭关系。(2)教育环境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研究二:探讨自恋对心理健康(焦虑、抑郁、强迫三个维度)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选取了551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用于探索自恋、消极完美主义、不完美焦虑、教育环境、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1)焦虑、抑郁、强迫以及不完美焦虑在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女性在焦虑、抑郁、强迫以及不完美焦虑总分平均值高于男性。(2)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自恋与消极完美主义、不完美焦虑显着正相关。大学生自恋与焦虑、抑郁、强迫显着正相关。消极完美主义、不完美焦虑与焦虑、抑郁、强迫显着正相关。(3)链式中介效应表明,消极完美主义、不完美焦虑在自恋与焦虑、抑郁、强迫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4)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教育环境中母亲的职业、是否重点学校、父亲和孩子关系在自恋和消极完美主义之间调节成立。(5)多重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教育环境中成绩优异、学习压力、完美要求在自恋和消极完美主义之间多重中介效应成立。结论:(1)教育环境调查问卷,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大学生完美主义教育环境测量工具。(2)自恋既可直接预测大学生的负性心理健康问题,也可在特定教育环境情况下通过消极完美主义、不完美焦虑链式中介间接预测负性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在研究工具、研究方法、教育环境在自恋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索上具有创新意义。对于自体心理学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应用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为预防、调节、抑制负性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参考。未来研究可以继续加强质性研究、纵向研究、临床个案研究,以及环境教育调查问卷的校标关联效度校验。
苏爱娥,张锦坤[6](2019)在《大学生完美主义人格特点的质性研究》文中指出从认知、情绪、动机的角度,比较消极型完美主义者(Ⅰ类)、积极型完美主义者(Ⅱ类)、混合型完美主义者(Ⅲ类)以及非完美主义者(Ⅳ类)人格特点的差异。对4类完美主义者分别进行半结构式的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文本定性分析。研究表明:从认知层面来看,Ⅰ类完美主义者在权威面前感到压迫,Ⅲ类对其持矛盾的态度,Ⅱ类并不畏惧权威,Ⅳ类对其持中立的看法;Ⅰ类、Ⅲ类的自我评价中包括消极、积极成分,Ⅱ类和Ⅳ类都用乐观词汇评价自己;Ⅱ类与Ⅳ类对外界刺激不敏感,Ⅰ类与Ⅲ类均对人际环境较敏感。从情绪层面来看,在正向情绪上,Ⅱ类比Ⅰ类、Ⅲ类、Ⅳ类存在更多正能量;负向情绪上,Ⅲ类和Ⅰ类比Ⅱ类、Ⅳ类存在更多负能量。从动机层面来看,Ⅰ类、Ⅳ类向往安逸的生活,Ⅱ类追求具有挑战性的生活,Ⅲ类喜欢舒适而又有竞争的环境。研究认为四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在认知、动机、情绪层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黎小瑜[7](2019)在《高、低强迫症状大学生注意偏向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状是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之一。大多数研究认为有强迫症状的大学生往往存在完美主义的人格特征。目前一些研究对有强迫症状的个体对强迫相关刺激是否存在注意的偏向显示出不一致的结果,且研究中并未排除完美主义人格特征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从行为和生理层面探讨高低强迫症状大学生对于两种类型的强迫相关刺激(强迫性相关词和强迫性相关图片)是否存在注意偏向上的差异,同时考查这种差异是否在排除完美主义人格特征的影响之后是否依然存在。为实现上述目标,本研究首先随机选取234名在校大学生,对帕多瓦强迫量表-华盛顿州立大学中文修订版(PI-WSUR)的信效度进行验证,然后从中筛选出在该量表上得低分(低强迫症状组,即LOC组)和得高分(高强迫症状组,即HOC组)的大学生被试各25名参与行为实验;选取LOC组20名,HOC组22名大学生参与事件相关电位(ERP)实验。实验材料采用强迫相关词汇和强迫相关图片两种类型,实验设计为2(高低强迫症状)×3(词汇类别)两因素混合设计,同时把完美主义作为协变量加入到实验中。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情绪Stroop实验范式,以探究高低强迫症状大学生对不同类别的词汇材料的注意偏向特点;第二部分采用点探测实验范式,以探究高低强迫症状大学生对不同类别图片的注意偏向特点。结果表明:1、PI-WSUR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能用于大学生的强迫症状筛查。2、高低强迫症状大学生在Stroop实验范式中,组间主效应不显着,词语类别主效应显着,词语类别×组别的交互效应不显着;3、在Stroop实验范式中加入完美主义作为协变量后,结果并无显着改变;4、高低强迫大学生对于三种类别词语诱发了P1、N1成分,但两组间差异不显着;5、高低强迫症状大学生在点探测实验范式中,组间主效应不显着,图片类别主效应显着,图片类型×组别交互效应不显着;6、在点探测实验范式中加入完美主义作为协变量后,图片类型的差异显着;7、高强迫大学生对于强迫相关图片诱发了P1、P2成分,且P2波幅显着大于低强迫大学生。研究结论:1、高强迫大学生个体的对强迫相关图片存在明显的注意偏向成分;2、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不是影响强迫症状个体注意偏向的一个因素。
王卓卓[8](2019)在《价值观视域下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培养》文中指出近年来,“心理和谐”一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心理和谐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应机而生。同时,“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和谐问题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和谐问题不是单纯的心理学问题,它关涉到价值观,科学正确的价值观是心理和谐的重要前提。本论文以价值观为视角,对“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培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该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心理和谐与价值观之间的紧密联系。心理和谐与价值观有相同的主体—一“人”,且二者同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范畴。价值观对心理和谐的形成具有引导作用,心理和谐对价值观的培育具有保障功能。当前,“优秀大学生”群体整体上心理和谐状况良好,但部分“优秀大学生”存在心理不和谐现象。“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和谐表现为自我内部心理协调稳定、人事心理积极理智及人际心理融洽开放,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优秀大学生”心理不和谐呈现出多种表现,其典型表现主要为:“空心病”、过度“追求完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从价值观的视角来看,价值虚无、价值偏差、价值多元是“优秀大学生”心理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应通过合理的价值观引导,促使“优秀大学生”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心理和谐。
谷雨琦[9](2018)在《高校学生消极完美主义和担忧影响拖延行为:消极问题趋向的中介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拖延行为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显着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绩效。消极完美主义和担忧被认为是影响拖延行为的重要因素,社会性问题解决中的消极问题趋向可能在这种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旨在:(1)分析消极完美主义和担忧对拖延行为的预测作用,以及消极问题趋向在这两种预测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构建消极完美主义、担忧、消极问题趋向和拖延行为之间的心理机制;(2)采用问题解决治疗干预高校学生的拖延行为,考察其干预效果,并通过分析相关结果,验证上述心理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为问卷研究和干预研究两部分。前者在杭州市高校普通学生中进行施测,使用Lay一般拖延量表、社会性问题解决量表中文修订版、担忧心理问卷、积极/消极完美主义量表中文修订版进行施测。共发出问卷421份,实际回收374份,有效问卷357份,有效率为95.5%。在此基础上,筛选拖延得分≥40分的被试42人,随机分配至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名。干预组接受为期四周、每周1次、每次90分钟的“问题解决治疗”团体干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治疗。干预结束后再次采集两组的上述问卷数据。分别使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路径分析以及结构方程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消极完美主义、担忧均与拖延行为显着正相关(r=0.24,0.40,p<0.01)。(2)消极问题趋向对拖延行为有独立贡献,独自解释了 8.3%的变异。(3)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理论模型拟合较好,各指标均达到可接受水平。(4)干预前后数据的对比分析显示,问题解决治疗能够显着改善个体的消极问题趋向(F(1,42)=6.32,p<0.05,η2=0.14)和拖延行为(F(1,42)=8.47,p<0.01,η2=0.18)。(5)进一步验证了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且消极问题趋向在问题解决治疗和拖延行为中存在显着的中介效果(β=0.53,p<0.001)。结论:消极问题趋向在消极完美主义和担忧预测拖延行为的关系中存在显着的中介作用,证明了两预测因素-消极问题趋向-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成立。问题解决治疗能够通过减少高校学生的消极问题趋向从而改善他们的拖延行为,将来可以在高校学生群体中进行推广并进一步探讨其效果和作用机制。
王银[10](2016)在《女大学生进食障碍倾向及其与完美主义、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刮起了以瘦为美的价值风向,有关的进食障碍报道有明显的增加情况,逐步成为中国公民健康发展所要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女大学生作为年轻群体,她们进食状况日益受到关注。进食障碍定义为是与其他精神疾病无关的、异常的进食习惯或者控制体重的行为。本文中分别对女大学生进食障碍、完美主义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特点进行调研,并且探讨了这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但丰富了既往关于三者的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女大学生进食的规律而且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为引导女大学生建立健康良好的进食习惯并为培养女大学生的进食习惯提供建议。同时也为社会和学校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给予了建议。在研究中,选取河南大学和许昌学院的本科在校生作为被试,使用了女大学生进食障碍、完美主义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问卷进行实际调研和数据的采集。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此次调研中可以获得如下几个结论:第一,女大学生总体在进食状况良好,BMI指数处于正常值范围内,进食障碍倾向高分组和低分组在体重和身高上差异不大,在理想体重、关注年龄和称体重间隔月份上差异显着。EDI总分和分维度在不同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第二:女大学生完美主义处于中等偏上程度水平,且总分在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完美主义分维度(担心错误、条理性、父母期望、行动的疑虑)在年级存在差异;完美主义分维度(个人标准)在独生子女上存在差异。第三:女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处于中等偏上程度水平,且母亲版总分和分维度(母亲关爱、母亲控制)在年级存在显着差异;父亲版总分在年级不存在差异,父亲版分维度(父亲控制)在年级存在显着差异;家庭教养方式总分和分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差异。第四:女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完美主义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完美主义与进食障碍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女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和完美主义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第五:女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爱”和“鼓励自主”维度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和“控制”维度存在显着正相关;女大学生进食障碍与家庭教养方式中“关爱”和“鼓励”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和“控制”维度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女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进食障碍“贪食”、“求瘦倾向”、“不满体型”维度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第六:女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完美主义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女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对进食障碍存在正向预测作用;女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进食障碍有负向预测作用。
二、警惕完美主义倾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警惕完美主义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1)完美主义错误担忧对大学生社交外表焦虑的影响:一个链式中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2.1 完美主义错误担忧 |
1.2.2 负面评价恐惧 |
1.2.3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 |
1.2.4 社交外表焦虑 |
2 结果 |
2.1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
2.2 各变量间的描述及相关分析 |
2.3 负面评价恐惧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链式中介作用检验 |
3 讨论 |
(2)完美主义对躯体变形障碍的影响:负面评价恐惧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链式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假设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完美主义的综述研究 |
(一)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的概念界定 |
(二)完美主义的社会脱节模型 |
(三)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 |
(四)完美主义的测量 |
二、躯体变形障碍 |
(一)躯体变形障碍的概念界定 |
(二)躯体变形障碍的相关理论 |
(三)躯体变形障碍的相关研究 |
(四)躯体变形障碍的测量方式 |
三、负面评价恐惧 |
(一)负面评价恐惧的概念界定 |
(二)评价恐惧模型 |
(三)负面评价恐惧的相关研究 |
(四)负面评价恐惧的测量工具 |
四、无法忍受不确定性 |
(一)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概念界定 |
(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理论 |
(三)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相关研究 |
(四)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测量 |
五、完美主义、负面评价恐惧、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躯体变形障碍的关系研究 |
(一)完美主义和躯体变形障碍的关系研究 |
(二)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 |
(三)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中介作用 |
(四)负面评价恐惧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
六、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外表焦虑量表的修订 |
一、问题提出 |
二、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工具 |
(一)外表焦虑量表 |
(二)效标工具 |
(三)统计方法 |
四、结果 |
(一)效度分析 |
(二)效标关联效度 |
(三)聚敛效度 |
五、讨论 |
第四章 简版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的修订 |
一、问题提出 |
二、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工具 |
(一)简版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 |
(二)效标工具 |
(三)统计方法 |
四、结果 |
(一)效度分析 |
(二)效标效度 |
(三)聚敛效度 |
五、讨论 |
第五章 量表的测量学鉴定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一)中文版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 |
(二)外表焦虑量表(AAI) |
(三)简版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 |
(四)简版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IUS-12) |
第六章 研究结果 |
一、各变量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
(一)完美主义在个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二)躯体变形障碍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三)负面评价恐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四)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二、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
三、完美主义、负面评价恐惧、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及躯体变形障碍的中介作用检验 |
(一)完美主义对躯体变形障碍的回归作用 |
(二)负面评价恐惧在完美主义对躯体变形障碍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
(三)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间接效应检验 |
(四)负面评价空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链式中介作用检验 |
四、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
第七章 讨论与分析 |
一、本研究中各心理现象的人口学差异 |
(一)大学生完美主义的人口学差异讨论 |
(二)大学生躯体变形障碍的人口学差异讨论 |
(三)大学生负面评价恐惧的人口学差异讨论 |
(四)大学生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人口学差异讨论 |
二、相关分析 |
三、完美主义、负面评价恐惧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躯体变形障碍影响 |
(一)完美主义对躯体变形障碍的影响讨论 |
(二)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效应的分析 |
(三)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中介作用的讨论 |
(四)负面评价恐惧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 小学高年级正处于自律学习的初级阶段 |
(二) 小学高年级学业任务重拖延现象普遍 |
(三) 学业拖延背离核心素养要求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有关学业拖延分类的研究 |
(二) 有关学业拖延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 有关学业拖延的现状研究 |
(四) 有关学业拖延现象教育对策的研究 |
(五) 有关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问题的理性思考 |
一、拖延与学业拖延的内涵 |
(一) 拖延内涵 |
(二) 学业拖延内涵 |
二、学业拖延的分类 |
(一) 选择性拖延 |
(二) 对抗型拖延 |
(三) 完美主义倾向拖延 |
(四) 模仿型拖延 |
三、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问题的意义 |
(一) 为中学学习铺垫 提高教学质量 |
(二) 提升自信心 健全人格发展 |
(三) 养成好习惯 拥有高效人生 |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四、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基本状况分析 |
(一)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主要表现 |
(二)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差异分析 |
1.性别差异分析 |
2.年级差异分析 |
3.学习成绩差异分析 |
4.是否班干部差异分析 |
5.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原因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原因调查结果及讨论 |
(一)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原因调查各项目得分析 |
(二)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原因调查各项目具体分析 |
1.学习兴趣较低 |
2.高年级作业任务重 |
3.学习动机不强 |
4.时间管理不当 |
5.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教育对策 |
一、激发学习动机 警惕学业倦怠 |
(一) 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 |
(二) 树立合适目标体验成功 |
(三) 有效运用奖赏维护动机 |
(四) 正确合理归因恰当评价 |
二、提升学生有效管理时间的能力,促进其自我调节 |
(一) 提升时间知觉敏感度 |
(二) 体会浪费时间的后果 |
(三) 合理规划和利用时间 |
三、教师根据高年级学生特点给予合理学业负担 |
(一)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特点 |
(二) 给予合理学业负担 |
1.教师及时反馈作业 |
2.灵活运用多种作业形式 |
3.发挥同伴效应作用 |
四、家长助力改善教育方式 |
(一) 家长重视学生的学业拖延 |
(二) 对学业拖延有正确的教育方式 |
(三) 家长自身树立榜样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访谈提纲 |
附录问卷1 小学高年级学业拖延表现问卷 |
附录问卷2 小学高年级学业拖延开放式问卷 |
附录问卷3 小学高年级学业拖延原因问卷 |
(4)亲子关系中父母积极错觉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2.1 理论意义 |
2.2 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1 积极错觉的概念 |
1.1 积极错觉的概念及内涵 |
1.2 积极错觉与相近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
1.3 亲密关系中积极错觉的概念 |
1.4 亲子关系中父母积极错觉的理论依据及概念提出 |
2 积极错觉的研究方法 |
2.1 自我评价中积极错觉的研究方法 |
2.2 亲密关系中积极错觉的研究方法 |
2.3 亲子关系中积极错觉的研究方法 |
3 积极错觉的相关理论 |
3.1 进化论的观点 |
3.2 实现趋向 |
3.3 最优差别理论 |
3.4 人际互倚理论 |
4 积极错觉的相关研究 |
4.1 积极自我认知错觉的相关研究 |
4.2 亲密关系中积极错觉的研究 |
4.3 其他社会关系中的积极错觉 |
5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积极错觉 |
5.1 积极错觉的文化普适性 |
5.2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积极错觉 |
6 积极错觉与适应的关系 |
6.1 适应的定义与划分 |
6.2 积极错觉与适应的关系研究 |
7 亲子关系中的父母评价 |
7.1 亲子关系的概念界定 |
7.2 亲子关系中父母的评价与儿童、青少年发展 |
8 问题提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内容 |
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亲子关系中小学生父母积极错觉的现状 |
1 引言 |
2 研究1A亲子关系中小学生父母积极错觉的外显现状 |
2.1 测量工具的准备 |
2.2 亲子关系中小学生父母积极错觉的外显测量 |
3 研究1B亲子关系中小学生父母积极错觉的内隐测量 |
3.1 引言 |
3.2 实验一:采用Go/No-go内隐联想任务测量小学生父母的内隐积极错觉 |
3.3 实验二:采用回忆实验范式测量小学生父母积极错觉的内隐性 |
3.4 内隐的父母积极错觉与外显的父母积极错觉的相关研究 |
3.5 讨论 |
3.6 结论 |
第四章 亲子关系中小学生父母积极错觉的影响因素探讨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 2A亲子关系中小学生父母积极错觉影响因素的质化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设计 |
2.3 研究准备 |
2.4 研究程序 |
2.5 资料的收集与处理分析 |
2.6 研究结果 |
2.7 亲子关系中父母积极错觉影响因素的理论建构 |
2.8 研究结果的检验 |
2.9 效度风险的规避和伦理道德 |
2.10 讨论 |
2.11 结论 |
3 研究 2B小学生父母积极错觉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目的 |
3.3 研究假设 |
3.4 被试选取 |
3.5 研究工具 |
3.6 研究程序 |
3.7 数据处理 |
3.8 研究结果 |
3.9 讨论 |
3.10 结论 |
第五章 亲子关系中小学生父母积极错觉的作用及干预研究 |
1 研究3A亲子关系中小学生父母积极错觉的作用探讨 |
1.1 引言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假设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工具 |
1.6 研究程序 |
1.7 数据处理 |
1.8 研究结果 |
1.9 讨论 |
1.10 结论 |
2 研究 3B亲子关系中小学生父母积极错觉的干预研究 |
2.1 引言 |
2.2 干预策略的构建依据 |
2.3 干预策略的构建内容 |
2.4 干预的实施 |
2.5 干预结果 |
2.6 讨论 |
2.7 结论 |
第六章 总讨论 |
1 亲子关系中父母积极错觉的现状 |
2 亲子关系中父母积极错觉的内隐性 |
3 亲子关系中父母积极错觉的影响因素 |
4 亲子关系中父母积极错觉的作用 |
5 亲子关系中父母积极错觉的干预 |
6 教育启示及建议 |
6.1 亲子关系中父母适度积极错觉的必要性 |
6.2 亲子关系中父母适度积极错觉的积极教育作用 |
6.3 亲子关系中父母过高积极错觉的负面作用 |
6.4 亲子关系中父母积极教育理念的建构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4 未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5)大学生自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完美主义的中介作用与教育环境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自恋研究综述 |
1.1.1 自恋概念的发展综述 |
1.1.2 自恋的理论解释 |
1.1.3 自恋的测量 |
1.1.4 自恋的相关研究 |
1.2 完美主义研究综述 |
1.2.1 完美主义发展综述 |
1.2.2 完美主义概念界定 |
1.2.3 完美主义测量 |
1.2.4 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 |
1.3 教育环境研究综述 |
1.4 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 |
1.4.1 人格发展理论 |
1.4.2 心理健康界定和测量 |
1.5 自恋、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1.5.1 自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1.5.2 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1.5.3 自恋与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 |
2 问题提出与假设 |
2.1 问题的提出 |
2.1.1 以往研究的不足 |
2.1.2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实践意义 |
2.2.3 创新之处 |
2.3 研究假设 |
2.4 研究思路 |
3 研究一教育环境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工具 |
3.2.3 研究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3.1 教育环境调查问卷项目分析 |
3.3.2 教育环境调查问卷内容效度 |
3.3.3 教育环境调查问卷结构效度 |
3.3.4 教育环境调查问卷项目相关性 |
3.3.5 教育环境调查问卷信度校验 |
3.4 讨论 |
4 研究二自恋、完美主义、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关系第一部分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工具与对象 |
4.2.1 研究工具 |
4.2.2 研究对象 |
4.2.3 数据分析 |
4.3 研究结果 |
4.3.1 大学生自恋、完美主义、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自恋、完美主义、心理健康得分的影响 |
4.3.3 自恋、完美主义、心理健康之间的两两相关关系 |
4.4 讨论 |
4.4.1 人口统计学差异讨论 |
4.4.2 自恋、完美主义、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讨论 |
5 研究二自恋、完美主义、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 |
5.1 研究结果 |
5.1.1 完美主义对自恋和负性心理健康之焦虑的中介效应分析 |
5.1.2 完美主义对自恋和负性心理健康之抑郁的中介效应分析 |
5.1.3 完美主义对自恋和负性心理健康之强迫的中介效应分析 |
5.2 讨论 |
5.2.1 完美主义对自恋和负性心理健康之焦虑的中介作用讨论 |
5.2.2 完美主义对自恋和负性心理健康之抑郁的中介作用讨论 |
5.2.3 完美主义对自恋和负性心理健康之强迫的中介作用讨论 |
6 研究二自恋、完美主义、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关系第三部分 |
6.1 研究结果 |
6.1.1 教育环境在自恋和消极完美主义之间的调节作用 |
6.1.2 教育环境在自恋和消极完美主义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 |
6.2 讨论 |
6.2.1 教育环境与自恋、完美主义、心理健康的关系讨论 |
7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工具列表 |
附录2 :教育环境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6)大学生完美主义人格特点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对象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二 结果与分析 |
(一) 认知层面:三类不同特征的完美主义者以及一类非完美主义者对权威的认知 |
1.三类不同特征的完美主义者以及一类非完美主义者对权威的态度。 |
2.三类不同特征的完美主义者以及一类非完美主义者的自我意象和权威意象。 |
3.三类不同特征的完美主义者以及一类非完美主义者的自我认知。 |
(二) 情绪层面:不同类型完美主义者的情绪特点与感知焦虑时的应对方式 |
1.不同类型完美主义者的情绪特点。 |
2.不同类型的完美主义者对焦虑情绪的应对方式。 |
(三) 动机层面:三类不同特征的完美主义者以及一类非完美主义者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
三 讨论 |
(7)高、低强迫症状大学生注意偏向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注意偏向及其研究范式 |
1.2 强迫症的注意偏向研究 |
1.2.1 强迫症注意偏向的反应时研究 |
1.2.2 强迫症注意机制的生理学研究 |
1.3 完美主义的注意偏向研究 |
1.3.1 完美主义注意偏向的反应时研究 |
1.3.2 完美主义注意机制的生理学研究 |
1.4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1.4.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4.2 问题的提出 |
1.4.3 研究的意义 |
2 研究一:PI-WSUR的信效度检验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工具 |
2.2.3 数据分析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2.3.2 PI-WSUR的构想效度 |
2.3.3 PI-WSUR的区分效度 |
2.3.4 PI-WSUR的信度 |
2.4 讨论 |
3研究二:强迫症状大学生对强迫相关词汇的注意偏向实验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假设 |
3.3 被试筛选 |
3.4 研究方法 |
3.4.1 实验仪器 |
3.4.2 实验材料 |
3.4.3 实验设计 |
3.4.4 实验流程 |
3.4.5 行为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
3.4.6 ERP的记录与分析 |
3.5 实验结果 |
3.5.1 行为实验结果 |
3.5.2 电生理实验结果 |
3.6 讨论 |
3.6.1 行为结果讨论 |
3.6.2 脑电结果讨论 |
4研究三:强迫症状大学生对强迫相关图片的注意偏向实验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假设 |
4.3 被试选取 |
4.4 研究方法 |
4.4.1 实验仪器 |
4.4.2 实验材料 |
4.4.3 实验设计 |
4.4.4 实验流程 |
4.4.5 行为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
4.4.6 ERP的记录与分析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行为实验结果 |
4.5.2 电生理实验结果 |
4.6 讨论 |
4.6.1 行为结果讨论 |
4.6.2 电生理结果讨论 |
5 总结 |
5.1 总讨论 |
5.2 结论 |
5.2.1 高强迫症状大学生对强迫相关图片存在明显的注意偏向成分 |
5.2.2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不是影响强迫症状个体注意偏向的一个因素 |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5.3.1 研究工具 |
5.3.2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价值观视域下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关于优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 |
1.2.2 关于大学生心理和谐问题的研究 |
1.2.3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3.1 丰富价值观视域下关于优秀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理论研究 |
1.3.2 理清优秀大学生心理和谐与价值观的关系 |
1.3.3 有助于推动针对优秀大学生开展的思政工作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2 心理和谐与价值观的关系 |
2.1 心理和谐与价值观的概念 |
2.1.1 心理和谐的概念 |
2.1.2 价值观的概念 |
2.2 心理和谐与价值观的相同点 |
2.2.1 二者主体相同 |
2.2.2 二者同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范畴 |
2.3 心理和谐与价值观相互作用 |
2.3.1 价值观对心理和谐的培养具有引导作用 |
2.3.2 心理和谐对价值观的培育具有保障功能 |
3 优秀大学生及其心理和谐 |
3.1 优秀大学生的定义 |
3.2 优秀大学生心理和谐的表征 |
3.2.1 良好的内部心理 |
3.2.2 良好的人事心理 |
3.2.3 良好的人际心理 |
3.2.4 三者之间的联系 |
3.3 优秀大学生心理不和谐的典型表现 |
3.3.1 内部心理不和谐:“空心病” |
3.3.2 人事心理不和谐:过度追求“完美主义” |
3.3.3 人际心理不和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
3.3.4 三者之间的联系 |
4 价值观视域下优秀大学生心理不和谐的原因 |
4.1 价值虚无 |
4.1.1 价值虚无的含义及表现 |
4.1.2 价值虚无对优秀大学生心理不和谐的影响 |
4.2 价值偏差 |
4.2.1 价值偏差的含义及表现 |
4.2.2 价值偏差对优秀大学生心理不和谐的影响 |
4.3 价值多元 |
4.3.1 价值多元的含义及表现 |
4.3.2 价值多元对优秀大学生心理不和谐的影响 |
5 价值观视域下优秀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培养路径 |
5.1 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 |
5.1.1 借助价值观的引导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 |
5.1.2 依靠心理和谐的保障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 |
5.2 将正确的价值观外化于行 |
5.2.1 在自我发展中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
5.2.2 在实践活动中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
5.2.3 在人际交往中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
6 总结与展望 |
7 附录 |
7.1 附件一: 访谈提纲 |
7.2 附件二: 访谈对象编码表 |
参考文献 |
(9)高校学生消极完美主义和担忧影响拖延行为:消极问题趋向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引言 |
1.1 高校学生群体的拖延行为 |
1.1.1 拖延的概念 |
1.1.2 拖延在高校学生生活中的普遍性 |
1.1.3 拖延对高校学生群体的影响 |
1.1.4 拖延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 |
1.2 消极完美主义与拖延 |
1.2.1 完美主义的概念 |
1.2.2 消极完美主义对拖延行为的影响 |
1.3 担忧与拖延 |
1.3.1 担忧的概念 |
1.3.2 担忧对拖延行为的影响 |
1.3.3 担忧与消极完美主义的相互影响 |
1.4 消极完美主义和担忧影响拖延的可能心理机制—消极问题趋向 |
1.4.1 消极问题趋向的概念 |
1.4.2 消极完美主义与消极问题趋向 |
1.4.3 担忧与消极问题趋向 |
1.4.4 消极问题趋向与拖延行为 |
1.5 针对问题解决趋向的心理治疗方法——问题解决治疗 |
2 问题提出 |
2.1 已有研究不足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意义 |
3 问卷研究:高校学生拖延行为的认知心理机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方法 |
3.3.1 研究对象 |
3.3.2 测量工具 |
3.4 研究程序 |
3.5 研究结果 |
3.5.1 高校学生完美主义、担忧、社会性问题解决与拖延的现状 |
3.5.2 高校学生完美主义、担忧、消极问题趋向与拖延的相关分析 |
3.5.3 完美主义、担忧、消极问题趋向与拖延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 |
3.6 分析与讨论 |
3.6.1 高校学生拖延行为、完美主义、担忧的现状分析 |
3.6.2 消极完美主义、担忧、消极问题趋向与拖延行为的关系 |
3.6.3 存在拖延预测因素(消极完美主义、担忧)-消极问题趋向(NPO)-拖延行为的作用机制 |
4 干预研究:高校学生拖延群体的“问题解决治疗”干预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2 研究目的 |
4.3 研究假设 |
4.4 研究方法 |
4.4.1 被试 |
4.4.2 研究工具 |
4.5 研究程序 |
4.5.1 实施实验处理 |
4.5.2 实验后测 |
4.5.3 数据处理 |
4.6 研究结果 |
4.6.1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各变量在前后测上的差异比较 |
4.6.2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组内各变量前后测差异性比较 |
4.6.3 干预组被试对“问题解决治疗”团体干预的评价 |
4.6.4 “问题解决治疗”干预作用检验 |
4.7 讨论与分析 |
4.7.1 针对拖延的干预方法 |
4.7.2 “问题解决治疗”干预效果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Lay一般拖延量表(GPS) |
附录2 社会性问题解决量表中文修订版(SPSI-R) |
附录3 积极、消极完美主义量表中文修订版(PNP) |
附录4 担忧心理问卷中文修订版(WDQ) |
(10)女大学生进食障碍倾向及其与完美主义、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进食障碍的文献综述 |
1.1 进食障碍的概念 |
1.2 进食障碍的分类 |
1.3 进食障碍的测量 |
1.4 进食障碍的影响因素 |
1.5 进食障碍的相关研究 |
2 完美主义的文献综述 |
2.1 完美主义的概念 |
2.2 完美主义的测量 |
2.3 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 |
3 家庭教养方式的文献综述 |
3.1 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 |
3.2 家庭教养方式的测量 |
3.3 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
4 进食障碍与完美主义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
4.1 进食障碍与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 |
4.2 进食障碍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
4.3 完美主义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
1 以往研究的不足与问题提出 |
1.1 以往研究的不足 |
1.2 问题提出 |
2 研究的目的 |
3 研究的意义 |
3.1 理论意义 |
3.2 实践意义 |
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5 总体研究假设 |
6 研究构成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研究一 女大学生在进食障碍、完美主义、家庭教养方式现状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特点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假设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施测过程 |
3.4 数据处理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女大学生进食障碍倾向相关的特点分析 |
4.2 女大学生完美主义的特点分析 |
4.3 女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分析 |
研究二 女大学生进食障碍、完美主义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假设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施测过程 |
3.4 数据处理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女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完美主义的关系 |
4.2 女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进食障碍的关系 |
4.3 女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进食障碍的关系 |
4.4 女大学生完美主义在家庭教养方式与进食障碍之间的关系 |
4.5 女大学生完美主义在进食障碍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
1 女大学生在进食障碍上现状 |
2 女大学生在完美主义上现状 |
3 女大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现状 |
4 女大学生进食障碍、完美主义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分析 |
4.1 女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完美主义的关系分析 |
4.2 女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进食障碍的关系分析 |
4.3 女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进食障碍的关系分析 |
4.4 女大学生完美主义在进食障碍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建议 |
1 研究结论 |
2 建议 |
2.1 通过民主家庭教育方式和完美主义来影响女大学生进食障碍倾向 |
2.2 女大学生群体应该形成正确进食习惯和树立健康的体型观 |
2.3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群体身体健康教育活动 |
2.4 社会应形成对健康体型观的引导和增加对进食障碍的关注 |
第六部分 研究的创新、不足和展望 |
1 研究创新 |
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警惕完美主义倾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完美主义错误担忧对大学生社交外表焦虑的影响:一个链式中介模型[J]. 王慧平,王佳宁.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1(06)
- [2]完美主义对躯体变形障碍的影响:负面评价恐惧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链式中介作用[D]. 王慧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 徐宇. 扬州大学, 2021(09)
- [4]亲子关系中父母积极错觉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 陈洪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大学生自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完美主义的中介作用与教育环境的调节作用[D]. 方永慈.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6)
- [6]大学生完美主义人格特点的质性研究[J]. 苏爱娥,张锦坤.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03)
- [7]高、低强迫症状大学生注意偏向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 黎小瑜.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8]价值观视域下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培养[D]. 王卓卓. 浙江大学, 2019(02)
- [9]高校学生消极完美主义和担忧影响拖延行为:消极问题趋向的中介作用[D]. 谷雨琦. 浙江大学, 2018(10)
- [10]女大学生进食障碍倾向及其与完美主义、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 王银. 河南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