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盐穴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及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魏雨泽[1](2021)在《中国地下储气库特征及建库导向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近几十年已建成枯竭油气藏、盐穴2种类型的地下储气库。枯竭油气藏型储气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层时代范围广,为新生界至太古宇,埋深和运行压力范围变化大;圈闭类型主要为自然形成的断块、断背斜和断鼻,储集空间为岩石孔隙结构,如粒间孔、溶孔和裂缝,库容和工作气量较大;注采速度慢,一般夏注冬采,每年一个循环。盐穴型储气库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地层时代局限为中—新生界,埋藏较浅,运行压力相对较低;圈闭类型为人造盐腔,储集空间为整个盐腔自由空间,单腔库容和工作气量较小;注采灵活、速度快,每年可多次注采循环。含水层型储气库资源全国均有分布,特征与枯竭油气藏型类似,但一般优选埋深适中的建库目标。储气库建库导向主要包括季节调峰、消费和战略储备,季节调峰和战略储备导向型储气库首选枯竭油气藏型,消费导向型储气库首选盐穴型,而含水层型储气库可作为各类导向型储气库建造的补充。
张福强,曾平,周立坚,李波,张士华[2](2021)在《国内外地下储气库研究现状与应用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地下储气库在天然气战略储备和调峰保供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文献调研,介绍了国内外在地下储气库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我国4大类型气库的建库技术现状和发展瓶颈,提出了应立足国情特点加强改建废弃煤田为地下储气库的研究思路,以解决国内气库库址分布不均问题。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基于安全稳定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条件下的煤矿井改建气库的筛选原则。最后,以广西沙塘煤田为例,利用历史煤炭勘探资料分析了南方两广含煤盆地的储气构造条件,初步论证了我国利用煤田改建气库的开发前景。
曾大乾,张广权,张俊法,糜利栋,杨小松,贾跃玮,王丹丹,范照伟[3](2021)在《中石化地下储气库建设成就与发展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是天然气产供储销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较之于国内天然气调峰需求量,我国目前已建成储气库的储气能力明显不足。近年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持续加大储气库建设及技术攻关力度,已经建成文23、文96以及金坛共计3座储气库,实现了天然气季节调峰及应急供气,形成了具有中石化特色的储气库建设及运行配套技术,2021年中石化将新建成9座储气库,整体进入储气库建设的快车道。为了完善中石化储气调峰体系,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储气库发展的现状,对中石化已建的储气库进行了详细解剖,并结合国家对储气库建设的要求,对中石化储气库建设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1)中石化具有丰富的建库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川气东送"沿线等中东部天然气消费中心附近,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预计储气库库容超过1 000×108m3;(2)根据国家储气调峰需求与中石化天然气发展规划,中石化将打造华北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两大调峰中心,建成西北、东北地区调峰站,逐步完善储气调峰体系、实现天然气全产业链效益的最大化;(3)基于中石化调峰设施中远期发展战略,依托油气藏、盐穴、含水层等不同类型储气库建库资源,2035年中石化将建成300×108m3储气能力。
严浩,王宇,潘安琪,陈羽新,杨海燕[4](2021)在《地下盐穴储气库腔体探测仪器探究》文中认为我国具有丰富的盐矿资源,拥有建设盐穴型天然气地下储备库的基本地质条件。地下盐穴空间的形状和体积是评价盐穴储气能力和安全性的重要参数,因此,如何准确地测量盐穴是地下储气库建设的研究重点问题。本文概述了目前世界上探测地下空穴的研究进展和相关试验,调研了国内外相关产品,通过对目前使用在空穴探测的仪器的总结分析,总结得到声呐是探测空穴最理想的方法,并重点介绍了基于声呐的测量方法和仪器,最后对声纳探测仪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开发适合我国地质条件的声纳测井仪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吴中康[5](2021)在《淮安市盐穴地下空间利用与管理中政府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小舟[6](2020)在《气源紧张背景下天然气储气调峰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天然气需求量持续高速增长,对天然气供应体系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量虽然也在逐年提高,但其增长速度远赶不上需求量的增长速度,致使我国天然气进口量逐年增大,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进口气源中管道气只占小部分,而液化天然气占到大部分,液化天然气存在供应不够稳定、价格偏高等问题。随着国家“绿水青山”政策的实施和扩大,“煤改气”迅猛发展,在冬季用气高峰期全国出现了大范围的“气荒”现象,我国气源紧张的局面将会长期且大范围的存在,如何在用气高峰期有效地储气调峰,保证天然气供应安全是我们必须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提出我国气源紧张的背景和储气调峰设施不足的事实,研究了国外、国内储气调峰现状;其次从天然气供应的气源侧、需求侧、输配侧三个环节研究储气调峰技术,气源侧调峰主要是气源生产和气源互换,需求侧调峰主要依靠调峰气价发展调峰用户,输配侧主要是利用各种储气调峰设施来保证供应安全;然后重点研究输配侧储气调峰技术,用净年值法来计算地下储气库、LNG接收站、LNG卫星站、CNG场站的单位成本净年值,运用结果对不同规模的储气调峰技术进行比较得出最优解,并对国家、地区、城镇不同层面的储气调峰方案提出一些优化建议;最后根据东北SY市气源紧张的实际情况,用日负荷曲线拟合公式积分法计算出现状的高峰期缺口气量,用高峰月、日系数法估算十四五末该市的储气规模,提出用LNG储备站来储气调峰,并对储备站进行平面布置、估算总投资、分析可行性。
完颜祺琪,安国印,李康,李东旭,垢艳侠,冉莉娜,白松[7](2020)在《盐穴储气库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文中提出总结国内外盐穴储气库建设技术发展趋势,认为国外的丛式井布井方法、大井眼井身结构与大排量造腔、卤水回注地下等技术手段值得借鉴。同时国内盐穴储气库建设仍面临优质库址资源少、造腔周期长、腔体有效利用率低等难题。为破解这一系列难题,在开展市场化运作模式探索的同时,更需要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建库地质评价、钻完井工程、造腔设计与控制、复杂连通老腔利用、扩大储气空间等多个方面核心技术的研究,大幅度提高储气库建库效率,促进我国盐穴储气库可持续发展。
吴张帆,姜炜,赵艳杰[8](2020)在《我国储气库标准体系框架建设分析》文中认为储气库具有调峰规模大、占地小、安全环保、污染小、投资成本低等优点。我国储气库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技术相对成熟,已形成多项技术标准,但目前尚未建立标准体系。通过与国外标准对标,调研国内其他专业标准体系,设定整体性好、代表性广、适用性强、实用性高、国际接轨的发展目标,遵循"目标明确、全面成套、层次适当、划分清晰"的原则,建立适合我国储气库行业特色的标准体系,并将已有标准纳入体系,对于新建储气库科学设计施工,以及在役储气库安全高效运行具有指导意义。
曾大乾,张俊法,张广权,糜利栋[9](2020)在《中石化地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天然气需求量的增加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的上升,为了保障安全、平稳、连续、可靠的天然气供应,我国加大了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的建设力度及相关技术攻关。为此,梳理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储气库建设现状,分析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总结了中石化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①中石化储气库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大;②中石化建库地质条件复杂,相对较差,但库址资源靠近消费区;③初步形成了包括库址筛选与评价、储气库动态密封性评价、地质重构、有效库容评价、库容参数与建库方案优化设计、全生命周期完整性评价等一系列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④同时开展了含水圈闭资源筛选、含水圈闭改建储气库地质评价、有效气顶形成机理、关键库容参数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探索了含水层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⑤攻关了盐穴储气库腔体设计与稳定性评价、多夹层垮塌与腔体形态控制等关键技术,厚夹层盐穴储气库建库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结论认为,一系列建库关键技术有力地支撑了中石化储气库的建设和发展,助推了中石化天然气业务的快速有效发展。
王贞硕[10](2020)在《层状盐岩中水平腔压气蓄能储库顶板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在盐穴中建设压气蓄能电站是解决风/光能源的发电并网难题以及电网调峰的重要手段之一。依据美国和德国的生产实践,目前的盐穴压气蓄能储库均为梨形单腔,且均建设于大厚度的盐丘之中。由于我国盐岩资源特殊的地质和沉积环境,盐岩地层多为层状,单层厚度较小。为了充分利用我国层状盐岩资源,近年来,提出了建设水平腔体储库的方案。然而,水平腔体储库在拥有更大的储库空间的同时,亦带来了更大跨度的顶板。大跨度的顶板,极易发生不平衡变形、破坏甚至开裂,成为气体泄漏的通道。为此,本文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压气蓄能条件下水平腔体顶板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在层状盐岩的上覆地层中,确定泥质硬石膏层为水平腔体稳定与否的关键顶板;其次,综合利用板的稳定性理论和实际工程经验,基于线性规划方法确定了压气蓄能内压范围及埋深的可行域;最后,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详尽分析了影响水平腔压气蓄能储库顶板稳定性的各个因素,包括长边长度、保留层厚度和储库运营中循环压力上、下限及采、注气体速率等。所取得的一些有益结论如下:(1)循环内压上限是水平腔体顶板稳定性以及水平腔可行性的主要决定因素。较高的循环内压上限,有利于顶板的稳定,但是过高的内压上限会使顶板中产生拉伸破坏区。综合考虑,循环内压的上限宜小于原位地应力的75%。(2)与典型的梨形单腔相比,水平腔体对内压上限的改变更加敏感,应设置循环内压上限的最低标准。在本文中的条件下,腔体的循环上限压力的最低标准不宜小于原位地应力的60%。(3)腔体尺寸主要影响水平腔腔周以及泥质硬石膏顶板的位移、塑性区扩展和扩容损伤因子SFvs,对腔体体积收缩率和顶板中应力的分布形式影响不大。水平腔体长轴长度为其宽度2倍左右时,腔体体积收缩率有极小值。(4)由于注采气速率的设置需要考虑电网的峰谷分布,因此有限范围内气体注采速率的变化对腔体顶板稳定性的影响较小。(5)保留盐层厚度对泥质石膏顶板位移、应力与塑性区的影响呈现出两面性。增大保留盐层的厚度,可以降低泥质硬石膏顶板的位移量、塑性区体积,却会增加最终体积收缩率和顶板中竖直方向应力达到稳定的时间和其变化过程中的极值。同时,保留盐层太厚也不利于层状盐岩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需要合理确定保留盐层厚度大小。该论文有图59幅,表7个,参考文献113篇。
二、国外盐穴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及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盐穴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地下储气库特征及建库导向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储气库类型及分布 |
1.1 枯竭油气藏型 |
1.2 盐穴型 |
1.3 含水层型 |
2 储气库特征及建库导向 |
2.1 储气库特征 |
2.1.1 圈闭 |
2.1.2 储集空间 |
2.1.3 建库参数 |
2.1.4 运行特点 |
2.2 建库导向探讨 |
2.2.1 季节调峰导向型 |
2.2.2 消费导向型 |
2.2.3 战略储备导向型 |
3 结论 |
(2)国内外地下储气库研究现状与应用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地下储气库发展现状 |
2 我国地下储气库技术发展现状 |
2.1 油气藏建库技术基本成熟 |
2.2 含水层型建库技术有待深入 |
2.3 盐穴建库技术持续提高 |
3 我国地下储气库发展方向 |
3.1 我国储气库建设面临的制约因素 |
3.2 我国废弃煤田改建气库大有可为 |
3.3 南方煤田储气构造研究 |
4 结语 |
(3)中石化地下储气库建设成就与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外储气库发展状况 |
1.1 国外储气库已进入平稳发展期 |
1.2 我国储气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
2 中石化储气库建设成就 |
2.1 已建成复杂断块气藏型和盐穴型3座储气库 |
2.1.1 中石化第一座储气库——文96储气库 |
2.1.1. 1 地质特点 |
2.1.1. 2 建库方案设计 |
2.1.1. 3 建设及运行状况 |
2.1.2 我国东部最大的储气库——文23储气库 |
2.1.2. 1 地质特点 |
2.1.2. 2 建库方案设计 |
2.1.2. 3 建设及运行状况 |
2.1.3 中石化第一座盐穴储气库——金坛储气库 |
2.1.3. 1 地质特点 |
2.1.3. 2 建库方案设计 |
2.1.3. 3 建设及运行状况 |
2.2 中石化储气库建设已迈上快车道,2021年将新建成9座储气库 |
2.2.1 枯竭砂岩气藏储气库 |
2.2.2 裂缝—孔隙碳酸盐岩储气库 |
2.2.3 凝析气藏储气库 |
2.2.4 深层、多夹层盐穴储气库 |
2.3 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石化特色的地下储气库建库技术 |
2.3.1 建立了储气库筛选评价体系和软件平台,优选的第一批库址已投入建设 |
2.3.2 形成了枯竭气藏储气库建库配套技术,支撑了中原储气库群高效安全运行 |
2.3.2. 1 枯竭气藏储气库地质与气藏方案优化技术 |
2.3.2. 2 复杂地质条件钻完井及老井封堵技术 |
2.3.2. 3 地面系统优化技术 |
2.4 初步形成了深层、多夹层盐穴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保障了溶腔、排卤及安全运行 |
2.4.1 腔体设计与稳定性评价技术 |
2.4.2 高强度注采膏盐地层钻完井技术 |
2.4.3 多夹层垮塌控制与腔体形态控制技术 |
2.5 初步建立了中石化地下储气库建设运营模式 |
3 中石化储气库建设展望 |
3.1 中石化具有丰富的储气库建库资源 |
3.2 中石化储气库建设发展战略布局 |
3.2.1 大华北调峰中心 |
3.2.2 长江经济带调峰中心 |
3.2.3 东北、西北等调峰站 |
3.2.3. 1 东北地区打造自用型调峰体系 |
3.2.3. 2 西北地区打造销售调配型调峰体系 |
3.2.3. 3 华南地区打造复合型调峰体系 |
3.3 加强复杂类型储气库建库技术攻关 |
3.4 转变建库理念、拓展建库资源 |
3.4.1 新发现气田开发与储气库建设协同 |
3.4.2 在产气田与储气库协同建库模式 |
3.4.3 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协同储气库建设 |
3.4.4 储气库与LNG联动模式 |
3.4.5 盐穴老腔改建地下储气库筛选及评价 |
3.5 打造中石化完备的储气调峰体系 |
4 结论 |
(4)地下盐穴储气库腔体探测仪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地下空穴 |
1.1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
1.2探地雷达GPR勘探法 |
1.3瞬变电磁法 |
2声呐探测法 |
2.1声呐探测基本原理 |
2.2国外相关产品 |
2.3国内研究现状 |
3结论与展望 |
(6)气源紧张背景下天然气储气调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现状 |
1.3.2 国内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2章 天然气储气调峰技术 |
2.1 气源侧调峰 |
2.1.1 燃气互换的主要指数 |
2.1.2 常规互换气源 |
2.2 需求侧调峰 |
2.2.1 发展填谷用户 |
2.2.2 发展削峰用户 |
2.2.3 探索调峰气价机制 |
2.3 输配侧调峰 |
2.3.1 地下储气库调峰 |
2.3.2 LNG调峰 |
2.3.3 CNG调峰 |
2.3.4 高压储罐调峰 |
2.3.5 输气管道调峰 |
2.3.6 高压管束调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输配侧储气调峰技术的经济性分析 |
3.1 技术经济性分析的方法 |
3.1.1 净现值法 |
3.1.2 净年值法 |
3.1.3 内部收益率法 |
3.2 地下储气库储气调峰的经济性分析 |
3.2.1 枯竭油气藏储气库单位建设成本净年值的计算 |
3.2.2 盐穴储气库单位建设成本净年值的计算 |
3.2.3 含水层储气库单位建设成本净年值的计算 |
3.2.4 地下储气库管输费单位成本净年值的计算 |
3.3 LNG储气调峰的经济性分析 |
3.3.1 LNG接收站单位建设成本净年值的计算 |
3.3.2 LNG卫星站单位建设成本净年值的计算 |
3.3.3 LNG单位运输成本 |
3.4 CNG储气调峰的经济性分析 |
3.4.1 CNG场站单位建设成本净年值的计算 |
3.4.2 CNG单位运输成本 |
3.5 输配侧储气调峰技术经济性比较和方案分析 |
3.5.1 针对不同规模的储气调峰技术经济性比较 |
3.5.2 针对不同层面的储气调峰方案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东北SY市储气调峰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
4.1 项目概况 |
4.1.1 SY市概况 |
4.1.2 SY市燃气现状 |
4.1.3 天然气未来发展预测 |
4.2 SY市储气调峰方案的设计 |
4.2.1 储气规模的计算和储气方案的选择 |
4.2.2 储备站平面布置 |
4.2.3 储备站投资估算 |
4.2.4 储备站单位成本净年值 |
4.3 储气调峰方案的可行性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储气库标准体系框架建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储气库发展历程 |
2 国外储气库标准现状 |
3 国内储气库标准体系现状 |
3.1 标准体系建设基础 |
3.2 标准体系建设难点 |
3.3 标准建设现状 |
4 标准体系框架 |
4.1 标准体系建设目标 |
4.2 标准体系建设原则 |
4.3 标准体系案例调研 |
4.3.1 页岩气标准体系 |
4.3.2 煤层气标准体系 |
4.4 标准体系框架建设 |
5 我国储气库标准体系改进建议 |
(9)中石化地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石化储气库建设现状 |
2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2.1 建库起步晚,但发展潜力大 |
2.2 地质条件复杂,但库址资源靠近消费区 |
2.3 建库技术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攻关 |
2.4 管理模式不尽完善,不利于储气库高效运行 |
3 储气库建设关键技术 |
3.1 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初步形成 |
3.1.1 储气库库址优选技术 |
3.1.2 交变载荷动态密封性评价技术 |
3.1.3 库容参数优化设计技术 |
3.1.4 建库方案优化设计技术 |
3.1.5 全生命周期完整性评价技术 |
3.2 探索了含水层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 |
3.2.1 有利含水圈闭筛选与评价技术 |
3.2.2 含水层储气库气顶形成机理模拟技术 |
3.3 厚夹层盐穴储气库建库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
3.3.1 腔体设计与稳定性评价技术 |
3.3.2 高强度注采膏盐地层钻完井技术 |
3.3.3 多夹层垮塌控制与腔体形态控制技术 |
4 结论 |
(10)层状盐岩中水平腔压气蓄能储库顶板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层状盐岩地质特征、力学性质及水平腔形态 |
2.1 层状盐岩地质特征与力学性质 |
2.2 水溶造腔技术与水平腔形态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3 水平腔顶板稳定性与压气蓄能内压设计理论分析 |
3.1 压气蓄能内压设计概述 |
3.2 顶板稳定性与运行内压上、下限 |
3.3 内压循环范围及选址线性规划 |
3.4 本章小结 |
4 压气蓄能条件下水平腔体顶板稳定性数值模拟 |
4.1 稳定性评价概述 |
4.2 数值模型和参数选取 |
4.3 腔体尺寸的影响 |
4.4 腔体内压上、下限的影响 |
4.5 采、注气速率的影响 |
4.6 保留层厚度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国外盐穴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及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地下储气库特征及建库导向探讨[J]. 魏雨泽. 世界石油工业, 2021(05)
- [2]国内外地下储气库研究现状与应用展望[J]. 张福强,曾平,周立坚,李波,张士华. 中国煤炭地质, 2021(10)
- [3]中石化地下储气库建设成就与发展展望[J]. 曾大乾,张广权,张俊法,糜利栋,杨小松,贾跃玮,王丹丹,范照伟. 天然气工业, 2021(09)
- [4]地下盐穴储气库腔体探测仪器探究[A]. 严浩,王宇,潘安琪,陈羽新,杨海燕. 2021IPPTC国际石油石化技术会议论文集, 2021
- [5]淮安市盐穴地下空间利用与管理中政府作用研究[D]. 吴中康.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气源紧张背景下天然气储气调峰问题研究[D]. 张小舟.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6)
- [7]盐穴储气库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 完颜祺琪,安国印,李康,李东旭,垢艳侠,冉莉娜,白松. 石油钻采工艺, 2020(04)
- [8]我国储气库标准体系框架建设分析[J]. 吴张帆,姜炜,赵艳杰.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0(07)
- [9]中石化地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 曾大乾,张俊法,张广权,糜利栋. 天然气工业, 2020(06)
- [10]层状盐岩中水平腔压气蓄能储库顶板稳定性研究[D]. 王贞硕.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