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上海市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一、上海市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陆萍,石玉霜,李艳,沙婧婧,杜兆辉,张韬[1](2021)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全科医生执业后继续教育现状及需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执业后继续教育提升需求,为制定针对性的继续教育项目和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业务提升培训项目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9月10—24日对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注册全科医生开展线上问卷调查,采用《全科医生培训需求调查表》调查一般资料、开展继续教育的形式需求及最想提升的系统知识和技能。结果有效问卷861份,817人(94.9%)在继续教育项目开展前接收过需求调查,44人(5.1%)从来没有接受过调查,经常参与需求调查的有247人(28.7%)。79人(9.18%)认为继续教育对执业能力提升或发展非常有用,564人(65.51%)认为有一定作用,41人(4.76%)认为几乎没有用。不同年龄、注册类别、从事工作年限的全科医生对继续教育作用的看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44、15.382、21.979;P<0.05)。全科医生平均每月用于继续教育时间<1 d的有112人(13.01%),平均每月学习≥3 d的有224人(26.02%),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影响平均每月用于继续教育时间(χ2=9.551,P<0.05)。全科医生选择继续教育项目时,首先考虑的是内容是否实用[772人(31.94%)],其次是授课的形式[541人(22.38%)],比较认可的3种继续教育课程形式分别是在线网络学习[631人(28.22%)]、培训授课[572人(25.58%)]、学术讲座[552人(24.69%)]。最想通过继续教育提升的知识和技能排名前3从高到低依次为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结论目前浦东新区全科医生认为继续教育对提升自身能力程度不一;在继续教育投入时间上担任职务的全科医生投入时间更多。更多的全科医生倾向在线学习,而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是全科医生选择继续教育培训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要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开展多种形式的针对性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肖雄[2](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毛雅琪[3](202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立医院的接管研究(1949-195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上海公立医院进行了接收、管理与改造,使其在管理方式、组织系统、工作作风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最后顺利转变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院。这不但改变了公立医院在许多方面不适应新政权的状况,促进了自身的科学发展,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生命与健康的重视,同时对于新生政权的巩固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之所以选择把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立医院的接管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学术界对于公立医院的接管并无深入研究,没有细致体现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及其具体事业的全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接管上海是中国共产党接管政策成熟的标志,而上海公立医院的发展在全国属于领跑者,因此对其的接收、管理与改造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较高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相关档案史料、报纸及其他文献资料的扒梳整理,较为详细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接管上海公立医院的过程。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是介绍上海公立医院的接管背景,包括解放前上海公立医院的概况,中国共产党医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接管公立医院的经验借鉴。第二章阐明接管上海公立医院前,医疗卫生接管人员在丹阳进行的集训以及上海医务系统地下党员的配合工作。第三章是接收阶段中,通过初步快接和全面细收完成了对上海公立医院的物资清点及人员安置,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第四章阐述在管理和改造交错进行的阶段中,通过成立多种管理组织、调整人事与组织架构,以及对医务人员展开思想改造,从而使公立医院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并转变成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医院。通过较为详细的爬梳、整理、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在接管上海公立医院前认真地开展了各项准备工作,为接管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接管过程中,则严格遵循“按照系统,整套接收,调查研究,逐步改造”的方针和相关政策,坚持群众路线,因而实现了公立医院的平稳交接,人心得以稳定,从而确保了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转,还促进了其在本质上的转变和自身的良性发展,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刘欢[4](2020)在《系统观指导的上海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了解上海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现况,根据需求设计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方案,以系统观、整体观思维来探索提升服务技能的宏观架构,构建精防公卫条线医生为主,家庭医生团队融入,全社会参与的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模式,并为探索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精神心理专科医联体建设提供参考意见。研究方法应用问卷调查法、半结构式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专家咨询法等。以纳入上海市第四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项目的6个区县205名家庭医生团队人员为研究对象,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分析专项培训阶段性资料。培训的设计理念是启发学员用系统观来理解和处理社区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家庭医生团队能够与个体、家庭、医疗机构、学校、社会文化环境等整个系统工作。从而促进不同机构、不同部门的融合协作,并探索提升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议与策略,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精神心理专科医联体、大健康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供参考资料。研究结果1.基本情况:学员以中青年为主,40岁及以下人群占73.17%;学历层次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4.39%;其中48.81%公共卫生岗位人员非公共卫生专业背景。2.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专项培训:不同岗位人员对接受培训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医生更倾向于专科医院进修;98.05%反映非常愿意将培训内容学以致用;90.73%的学员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培训效果良好。3.精神心理卫生服务培训现状:48.78%的学员反映政策保障不够;81.46%认为证书含金量需提高;76.59%反映培训与工作冲突较多。家庭医生和公共卫生医生培训意愿相对较高,其中家庭医生团队对心身疾病的诊治、医患沟通与压力管理需求较高。4.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模式和体系:家庭医生团队反映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比较突出的问题为缺少专业人员(75.61%),缺乏知识技术(65.37%),需提升居民知识(65.85%);90.73%认为从事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应该获得报酬,但实际只有17.56%的人员有报酬;提高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人员积极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制定合理报酬(93.66%),改进工作环境(74.15%),提供培训机会(68.29%)。5.能力提升远期效应:家庭医生团队较多会将精神心理知识运用在人际关系问题(57.46%)和工作问题(58.21%);专业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会推动经费投入,提升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硬件、软件和人力配置,对居民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提升也有明显促进作用。研究结论1.家庭医生团队结构比较合理,年龄和学历构成是服务能力提升的坚实基础;培训开展要结合团队人员专业背景和岗位需求设计方案。家庭医生团队对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需求较高;系统规范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专项培训比较受欢迎。2.能力提升要结合家庭医生签约精神卫生服务的推进阶段开展,争取多部门积极配合支持,确保医护人员安心参与;制定适宜的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机制,有利于激发家庭医生团队的积极性,对基层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起到良好促进作用。3.公共卫生人员和家庭医生是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的主力军,可以将上海三级预防管理模式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结合,构建以精防条线公共卫生为条,其他人员辅助家庭医生管理精神障碍患者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为块,条块结合、全社会参与的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模式。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单单是卫生部门的精神心理疾病治疗,更多的一般心理问题干预和健康促进,需要多部门积极配合,更需要完善的基层心理服务网络和人力基础做支撑。4.非公共卫生专业背景的公共卫生岗位人员制约了社区条块结合的良性发展,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构建全面系统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统筹兼顾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使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衔接顺畅,培养的人才能够很快适应社会需要。5.精神心理卫生人力资源缺乏与分布不均匀短期内难以解决,积极探索市专科-区专科医联、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医联、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医联、“互联网+”跨区域医联,是快速解决现有服务资源缺乏的有效方法。

周梦玮[5](2020)在《满意度视域下上海市家庭医生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徐汇区C街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全民健康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习近平指出,“人民健康”的理念,下移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沉医疗卫生资源,让社区居民享受方便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通过以家庭医生为核心,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上海在2011年成为全国第一批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城市。上海一直以来将推进家庭医生政策作为深化医改的基础。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下沉,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运行效率得到大大提升。基层网底不断夯实,分级诊疗秩序初步形成。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家庭医生政策推行取得成效,可是也存在家庭医生考核机制、家庭医生人才数量不足,签约服务单一等问题。本文以徐汇区C街道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结合公众满意度理论,通过霍恩、米特提出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对家庭医生实际落实情况展开分析,总结徐汇区C街道家庭医生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预期的签约率、组合内就诊率目标未达成;二是政策执行机构功能不能满足公众需求;三是很多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政策并没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知;四是家庭医生对家庭医生政策选择性执行;五是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内容认同度不够。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优化家庭医生政策的应对措施:一是优化政策目标与标准,包括提高政策目标的合理性、结合配套政策,建立有效联动、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考核标准;二是完善政策资源配置,包括明确和规范政策资源、充实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财政资源、高效利用信息资源;三是实施政策执行方式多元化,包括灵活运用多样诊疗平台、丰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加大宣传吸引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四是提升政策执行机构综合能力,包括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建设、建立家庭医生常态化培训机制、优化激励机制,激发组织活力;五是构筑良好的系统环境,包括转变社区居民健康消费习惯、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居民认可、创建完备的制度环境;六是引导并优化政策执行者价值取向,包括加强执行者政策认同感、不断完善奖惩制度,为政策的落实创造良好的条件。

孙婧怡[6](2020)在《上海市医学博士后在站培养的激励问题研究 ——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博士后人才培养制度是一项吸引人才、快速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是一项保持人才队伍优秀性的重要制度,更是加强我国科学研究力量、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毫无疑问,医学研究一直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端,就医看病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所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高度关注民生则是医学研究的动力源泉。而我国博士后人才培养制度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特别是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难以吸引最优秀的博士人才进站工作。自1985年设立至今,我国博士后队伍不断壮大,相关制度日益完善,但是医学博士后在站培养方面仍存在许多激励问题,并且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博士后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故本研究主要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研究发放,在梳理相关博士后管理条例和激励政策的基础上,阐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后在培养激励现状,并利用双因素激励理论分析存在的激励问题及其原因,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可以被借鉴的医学博士后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查阅了解目前国内外关于博士后在站培养激励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满意度调查问卷,随机选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4个博士后流动站245名在站及出、退站博士后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博士后基本情况、认知情况和满意度情况,所得数据通过SPSS进行分析统计。调查发现各类激励计划对博士后满意度有积极作用,但是博士后满意度分值普遍不高,各项平均分为2.67(满分5分),其中55.1%博士后认为薪酬满意低是医学博士后在站激励机制存在的最主要激励问题,55.92%博士后认为绩效薪资制度不合理是产生激励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同时绩效考核制度、福利保障制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等方面仍有改善空间。建议基于双因素激励理论,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出发,进一步完善医学博士后人才在站培养激励机制,从而达到吸引优秀的医学博士后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为我国科研力量提供人才保障的重要目的。

曹苗苗[7](2020)在《医院临床学科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L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科学研究绩效是体现个体或组织在特定周期内科研能力发展情况和工作水平,是科研产出成果效果及其影响,主要通过科研产出成果、管理科研能力的高低等要素体现。考虑到科研活动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科研绩效具有多维度特征,对科研绩效评价进行完善,能够更好的体现科研工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当前,国外研究人员主要对医院科研绩效评价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对于科研的绩效评价多集中于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针对于公立医院临床学科的科研绩效评价研究不多。而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现行推进的对于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体系里涉及到的科研绩效指标较少,且考核对象仅适用于三级医院,暂没有针对医院临床学科为考核对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同时上海市主管市级公立医院运营工作的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现行使用的针对公立医院院长的绩效考核体系内同样只包含少量的科研指标,还未有针对于医院临床学科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本文以上海市某新建的公立三级综合医院L医院为例,分析其现有的临床学科结构和学科科研现状,在学习了国内外关于学科科研绩效评价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医院学科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目标设定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依据,采用个案分析法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通过两轮的专家咨询,确定构建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以此构建成医院临床学科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确立了指标的基础上再通过层次分析法的运用对指标体系各层级的权重进行计算,以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和组合权重。本文将L医院作为研究对象,对该院各临床学科的科研数据用于已构建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一致性校验,得出的结果与该院目前各学科的科研实力和声誉较为相符。

王欢[8](2020)在《A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优化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院校毕业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之路,是提高临床医师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优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理念和健康需求”转变的需要,同时为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储备人才,是医学教育领域近几年研究关注的重点。我国于2014年起全面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近六年来,全国住培工作稳步推进,住培组织体系日趋健全,住培制度和政策也日趋完善。然而在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调研和督导工作中,发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依然存在住培制度政策执行力度不强、住院医师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师资教学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不挂钩、忽视对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培养等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定向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和层次分析法,在运用项目管理、目标管理、激励理论和岗位胜任力理论的基础上,以A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为例,首先通过SWOT分析法调查、分析该院住培体系工作现状,并结合2019年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督导反馈,总结A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已取得领导重视、制度较为完善、住院医师生活待遇和保障不断增强与完善的成效,但还存在住培组织体系不健全、住培教学过程管理不规范、住培师资绩效考核机制缺失和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不足等问题。随后,以国家和上海市住培相关制度政策为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并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住培体系运行经验,从过程管理、考核管理、师资绩效和岗位胜任力培养等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尝试提出A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优化策略:加强住培过程管理,开展项目化管理;借鉴目标管理理论,强化住培考核管理;注重师资绩效考核,配套相应激励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住院医师综合能力。此外,为提高本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笔者还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住院医师考评体系中各个考评指标的权重进行重新推理计算并经过一致性检验后最终确定。最后,拟采用柯氏四级评估模型,对优化后的A医院住培体系培训效果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成果层等四个层次进行预期评估,以此加强对A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优化策略的持续改进和完善。

施丹丹,雍刚,马骏,徐仲卿,吴琼,周蓉,陶琨[9](2020)在《上海市长宁区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需求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3—5月对上海市长宁区的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9名代表实施专题小组访谈。访谈地点为各单位会议室,每家单位访谈持续时间在30~90 min,访谈结束后对访谈相关资料进行编码、归类、精简,梳理出各访谈主题。结果提示,社区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目前存在以下问题:对疾病相关临床指南等知识更新不及时;缺乏合理用药的统一规定;培训内容或形式与社区需求不匹配;心理、营养等相关培训无法转化成生产力。对继续医学教育提出如下诉求:建设疾病临床指南数据库;提供合理用药的信息化支持和指导;根据社区需求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提供心理、营养等方面的培训支持;增加科教研、健康管理等其他培训。社区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面临来自知识应用者、知识输出者、政策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有待优化,而这些可以通过加强沟通、及时跟进受训者需求,针对不同类别的培训内容建立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建立配套的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

吴茜[10](2020)在《平顶山市区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中小学生的健康情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中小学校医对学校的卫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从2003年SARS危机,2009年甲流及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的现状来看,肆虐的疫情就是中小学生最大的危机。在这种环境下,学校卫生工作将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学校卫生工作已从最初健康教育、教学卫生监测、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学生体质监测等逐步扩大到食品安全、营养餐制定、控烟禁毒、心理咨询、伤害事故预防等诸多方面。另根据统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近七成发生在人群密集的学校,中小学校医对中小学校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中小学校医在学校卫生工作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发挥。本文查阅国内与中小学校医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条例的基础上,运用管理学等相关知识,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访谈法,以平顶山市区内的中小学校医为具体的调研对象,通过对平顶山市区中小学校医队伍现况的调查,从校医队伍的规模、专业知能、管理制度等方面分析总结平顶山市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上海市中小学卫生保健工作的工作理念、管理模式、人员技能培养等方面汲取有用经验,力图以平顶山市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实现专业化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平顶山市校医队伍建设不完善,突出表现为:校医人数明显不足,人员配备力度低;校医素质不均衡,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欠佳;校医岗位激励机制不完善,职称晋升机制不系统,考评制度不合理,职业生涯规划不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不完善,校医管理制度不健全;校医队伍建设资金配置力度不足;学校卫生工作相关政策法规体系构建不完善,校医管理制度不健全。2.平顶山市根据以上调研结论结合国内相关改革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政府部门联动合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第二、各学校因地制宜,健全校医操作规范和中小学生体检制度,制定校医卫生设备使用操作规范。第三、全面创新校医管理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校医工作环境。第四、设立新专业,提升校医准入水平,加大培训,多措并举,提升校医综合素质水平。第五、创新完善激励机制,通畅校医职称晋升渠道,提高校医薪酬水平,完善考核制度,完善校医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校医队伍建设实现专业化发展。通过以上对策和建议,建立起平顶山市中小学校医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学校卫生工作蓬勃发展,为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二、上海市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立医院的接管研究(1949-1950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概念界定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标、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上海公立医院的概况及接管背景
    第一节 解放前上海公立医院概况
        一、解放前上海公立医院的发展变化
        二、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公立医院的困境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医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中国共产党的医院建设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的医院建设实践
    第三节 接管平津公立医院的主要经验
        一、制定科学接管政策与方针
        二、提升接管干部质量
        三、做好接管准备工作
        四、争取与团结旧人员
第二章 接管上海公立医院前的准备
    第一节 医疗卫生接管人员的丹阳集训
        一、接管干部集结
        二、思想转变教育
        三、入城纪律学习
        四、城市概况学习
        五、接管人员调配
    第二节 上海医务界地下党的配合工作
        一、进行策反
        二、搜集资料
        三、开展宣传
        四、进行护院斗争
第三章 上海公立医院的接收
    第一节 初步快接
        一、快接准备
        二、开展快接
    第二节 全面细收
        一、清点物资
        二、安置人员
第四章 上海公立医院的管理与改造
    第一节 成立管理组织
        一、建立医院党组织
        二、成立院务委员会
        三、筹建医务职工会
    第二节 调整人事与组织系统
        一、调整组织系统
        二、整编医务人员
    第三节 改造旧人员思想
        一、在教育活动中改造
        二、在医疗实践中改造
结语
    一、接管上海公立医院的经验
    二、接管上海公立医院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一、选集、文集、方志
    二、资料汇编、文史资料
    三、专着
    四、档案
    五、报纸
    六、期刊论文
    七、其他
致谢

(4)系统观指导的上海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问卷设计与实施
    四、独立完成的课题内容
    五、质量控制
    六、研究内容
    七、技术路线图
    八、基本概念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一、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培训讲师与学员基本情况
    二、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情况分析
    三、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访谈情况分析
    四、系统观指导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访谈
第四部分 讨论
    一、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建议
    二、系统观指导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
    三、系统观指导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四、系统观指导的公卫人才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培训
    五、系统观指导的精神心理专科医联体建设
第五部分 总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社区全科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调查问卷
    附件2: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组织体系调查表
    附件3:社区全科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反馈评价
    附件4:关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个案访谈提纲
    附件5:系统思维在社区全科团队中的培训效果评估表
    附件6:系统式医学思维在全科团队中的应用课程评估表
    附件7:普通市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
文献综述 培养家庭医生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系统思维能力的思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5)满意度视域下上海市家庭医生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徐汇区C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评价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本文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公共政策
        二、家庭医生政策
        三、公共政策执行含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满意度理论
        二、霍恩-米特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第三章 上海市家庭政策执行主要内容和特征分析
    第一节 上海市家庭医生政策的文本内容
    第二节 上海市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流程分析
    第三节 上海市家庭医生政策执行主要特征分析
第四章 满意度视域下徐汇区C街道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情况分析
    第一节 徐汇区C街道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情况
        一、研究对象选择原因分析
        二、调研情况分析
    第二节 徐汇区C街道家庭医生政策实施目标和标准分析
        一、徐汇区家庭医生政策实施目标和标准
        二、C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分配状况
    第三节 徐汇区C街道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满意度状况
        一、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满意度状况
        二、家庭医生对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满意度调查分析
    第四节 徐汇区C街道家庭医生政策执行经验分析
第五章 满意度视域下的徐汇区C街道家庭医生政策执行问题和成因研究
    第一节 徐汇区C街道家庭医生政策执行问题所在
        一、签约率、组合就诊率目标未达成
        二、政策执行机构的功能不能满足公众需求
        三、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政策知晓度不高
        四、家庭医生对家庭医生政策选择性执行
        五、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项目认同度不够
    第二节 徐汇区C街道家庭医生政策执行问题成因
        一、制定的政策目标偏高,政策推行过快
        二、政策资源配置不充分
        三、执行方式不合理
        四、政策执行机构特性存在制约
        五、受系统环境的约束
        六、执行者的价值取向偏颇
第六章 提高上海市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满意度的应对措施
    第一节 明确政策目标和执行标准
        一、提高政策目标的合理性
        二、结合配套政策,建立有效联动
        三、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考核标准
    第二节 完善政策资源配置
        一、明确和规范政策资源
        二、扩大家庭医生人才队伍
        三、合理配置财政资源
        四、高效利用信息资源
    第三节 促进政策执行方式多元化发展
        一、灵活运用多样的诊疗平台
        二、丰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
        三、加大宣传吸引力,积极引导社区居民签约家庭医生
    第四节 提升政策执行机构业务能力
        一、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建设
        二、建立家庭医生常态化培训机制
        三、优化激励机制,激发组织活力
    第五节 构筑良好的系统环境
        一、转变社区居民健康消费习惯
        二、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居民认可
        三、创建完备的制度环境
    第六节 引导并优化政策执行者价值取向。
        一、加强执行者的政策认同感
        二、健全政策执行奖惩机制
结论
附录一 :访问提纲
附录二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6)上海市医学博士后在站培养的激励问题研究 ——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研究状况
        1.关于激励理论的研究综述
        2.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应用研究
        3.关于知识型员工激励的研究综述
        4.关于博士后在站培养的研究综述
        (二)国内文献研究状况
        1.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应用研究
        2.关于事业单位人员激励的研究综述
        3.关于医学博士后激励问题的研究综述
        4.关于博士后在站培养的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的总体评价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文献研究法
        3.访谈法
        4.问卷调查法
        (二)研究思路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论文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概述
    一、核心概念
        (一)医学博士后
        1.医学博士后工作特点
        2.博士后人员特点
        (二)激励
    二、双因素激励理论
        (一)双因激励素理论的内涵
        1.博士后管理中的保健因素
        2.博士后管理中的激励因素
        (二)双因素激励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后在站培养激励现状
    一、上海市医学博士后在站培养激励现状
        (一)上海市医学博士后人才培养现行激励政策
        1.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2.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
        3.各单位内部的医学博士后激励措施
        (二)上海市医学博士后管理的组织框架
        (三)上海市医学博士后培养概况
    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概况
        (一)基本情况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概况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概况
        (二)博士后人员结构分析
        1.出、退站人员结构分析
        2.在站人员结构分析
        (三)进站人数变化分析
    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后在站培养激励现状
        (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后在站培养现状
        1.问卷调查样本结构分析
        2.主观态度分析
    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后在站培养激励效果
        (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后在站培养满意度分析
        1.博士后人员满意度描述性分析
        2、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3.在站人员与出站人员满意度对比分析
        (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后在站培养科研成果分析
    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后在站培养激励存在的问题
        (一)薪酬满意度低,激励性不足
        (二)组织归属感低,制度不明确且福利待遇差异化
        (三)未来发展不明,职业焦虑感高
        (四)绩效公平感低,考核奖励区分度小
        (五)培训交流机会少,视野局限
第四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后在站培养激励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保健因素层面原因分析
        (一)绩效考核标准与现实脱节
        1.绩效考评标准过低
        2.中期考评和出站考评停留于形式考核
        (二)缺乏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
        1.薪酬制度与绩效无关
        2.基本薪酬制度标准过低
        3.绩效奖励政策未能梳理统筹
        (三)缺乏管理柔性,福利保障不到位
        (四)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二激励因素层面原因分析
        (一)缺乏培训机制
        1.流动站对博士后在站培训的重视不足
        2.流动站没有准确把握博士后的培训需求
        3.博士后人员在站培训的经费不足
        4.没有培训制度支持,导师顾虑较多
        (二)职业发展不明确,缺乏职业规划
        1.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2.博士后期间业绩与国内职称晋升体系认可关系
        (三)社会认同感不足
第五章 完善上海市医学博士后在站培养激励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管理制度
        (一)完善博士后身份定位的不足
        (二)实行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与规培的并轨政策
        (三)切实解决生活保障问题
        (四)强化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理念
    二、制定竞争性的薪酬方案
        (一)制定有竞争性的薪酬标准
        (二)量化薪酬等级区分标准
        (三)制定博士后入职设站单位的薪酬方案
    三、开展多样式培训交流
        (一)创建对外交流平台
        (二)创建对内交流平台
        (三)多元化的培训
    四、制定公平的绩效考核方案
        (一)制定合理的出站考核标准
        (二)增加导师考核制度
        (三)增加博士后过程性评价
        (四)考核指标与考核形式的科学性
    五、加强职业生涯管理
        (一)开展素质测评
        (二)设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满意度调查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7)医院临床学科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L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医院临床学科科研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临床学科
        二、科研绩效
        三、学科科研绩效评价
    第二节 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二、目标设定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章 医院临床学科科研绩效的指标体系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医院临床学科科研绩效评价实践
        一、国家层面科研绩效评价体系
        二、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院长绩效考核指标
        三、现有指标体系的不足之处
    第二节 L医院学科科研现状描述性分析
        一、L医院概况
        二、学科分类介绍
        三、L医院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科研现状分析
第四章 医院临床学科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医院临床学科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筛选原则
        一、战略目标制定依据
        二、评价指标初选
    第二节 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二、指标体系初步拟定
        三、德尔菲专家组的确定
        四、问卷设计
        五、评估指标的筛选
    第三节 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确立
        一、医院学科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确立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第五章 医院临床学科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第一节 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对象的选定
        一、应用对象选定原则
        二、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保障
    第二节 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际应用
        一、数据计算依据
        二、数据计算结果
        三、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对策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公立医院学科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2 公立医院学科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附录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9]4号
附录4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运行绩效评估方案(试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A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访谈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4.4 层次分析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住院医师
        2.1.2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1.3 项目管理
        2.1.4 目标管理
        2.1.5 激励理论
        2.1.6 岗位胜任力
        2.1.7 形成性评价
        2.1.8 柯氏四级评估模型
    2.2 国内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介绍
        2.2.1 美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
        2.2.2 加拿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
        2.2.3 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
    2.3 相关概念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中的运用
        2.3.1 项目管理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中的运用
        2.3.2 目标管理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中的运用
        2.3.3 激励理论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中的运用
        2.3.4 岗位胜任力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中的运用
        2.3.5 形成性评价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中的运用
第三章 A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现状、分析及评价反馈
    3.1 A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现状
        3.1.1 基本条件
        3.1.2 培训管理
        3.1.3 师资管理
        3.1.4 培训质量
        3.1.5 保障措施
    3.2 A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SWOT分析
        3.2.1 优势分析
        3.2.2 劣势分析
        3.2.3 机会分析
        3.2.4 风险分析
    3.3 A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情况调查
        3.3.1 住院医师访谈
        3.3.2 住培指导教师访谈
        3.3.3 住培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访谈
    3.4 A医院接受2019年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督导情况
        3.4.1 督导过程
        3.4.2 督导反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4.1 A医院住培组织体系不健全
        4.1.1 A医院住培组织架构不完整
        4.1.2 A医院住培制度不完善
        4.1.3 A医院住培政策执行力不强
    4.2 A医院住培教学过程管理不规范
        4.2.1 A医院住院医师培训目标无针对性
        4.2.2 A医院住院医师培训计划不明确
        4.2.3 A医院住院医师考核评价不规范
    4.3 A医院住培师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缺失
        4.3.1 A医院住培师资绩效考核落实不到位
        4.3.2 A医院住培师资激励形式单一
    4.4 A医院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不足
        4.4.1 A医院住院医师临床实践缺失且缺乏上级指导
        4.4.2 A医院住院医师人文素质不高且科研教学能力不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优化策略
    5.1 加强住培过程管理,开展项目化管理
        5.1.1 健全基地组织架构,落实岗位职责
        5.1.2 完善基地制度建设,保证培训质量
        5.1.3 加强监督反馈机制,保障政策落实到位
    5.2 借鉴目标管理理论,强化住培考核管理
        5.2.1 对标各层级培训目标,制定A医院住培总则
        5.2.2 对标各层级培训细则,制定A医院培训计划
        5.2.3 强化住院医师考核评价,完善住培考核管理
        5.2.4 A医院住院医师日常考核指标权重设置
    5.3 注重师资绩效考核,配套相应激励措施
        5.3.1 健全师资教学绩效考核体系,明确考核内容
        5.3.2 拓宽师资激励形式,调动师资带教积极性
    5.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住院医师综合能力
        5.4.1 重视住院医师胜任力培养,突显教师培训核心地位
        5.4.2 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培养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预期效果评估
    6.1 反应层评估
    6.2 学习层评估
    6.3 行为层评估
    6.4 成果层评估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平顶山市区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与启示
    三、概念界定
        (一)校医
        (二)中小学校医队伍
        (三)校医队伍建设
        (四)专业化建设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平顶山市区中小学校医队伍的现状调查
    一、队伍结构现状
        (一)基本信息
        (二)学历专业方面
        (三)工作年限方面
    二、校医专业素质现状
        (一)校医对岗位的角色定位及角色认同方面
        (二)校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
    三、校医队伍管理现状
        (一)机构建设方面
        (二)薪酬管理方面
        (三)人事管理方面
第二章 平顶山市区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一、专业校医队伍规模急需扩大
    二、校医专业素质水平偏低
        (一)校医对自身岗位认识有误
        (二)校医岗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欠缺
        (三)校医教育和宣传技能有待提升
    三、校医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一)校医职称晋升机制不系统
        (二)校医工资水平偏低
        (三)校医考核体系不健全
        (四)校医职业生涯规划不完善
    四、校医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五、学校卫生工作相关政策法规亟待更新完善
        (一)学校卫生工作法规制度更新不及时
        (二)学校校医管理制度不系统不完善
第三章 部分城市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一、上海市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经验与启示
        (一)完善制度建设,健全工作体系
        (二)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
        (三)创建专业学科,增加人才储备
        (四)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二、广州市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经验与启示
        (一)完善管理机构,建设健康促进中心
        (二)构建新模式新机制,破解校医配置难题
        (三)提升管理水平,助力卫生健康促进事业
        (四)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第四章 加强平顶山市区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联动合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二、各中小学校因地制宜,健全校医管理制度
        (一)健全校医操作规范制度
        (二)健全中小学生体检制度
        (三)制定校医卫生设备使用操作规范
    三、创新管理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一)重视校医工作,创新管理模式
        (二)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工作环境
        (三)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多样校医室建设模式
        (四)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
    四、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校医专业素质水平
        (一)设立新专业,提升校医队伍基本水平
        (二)明确校医岗位职责,树立专业意识
        (三)加强校医的继续教育工作,加大培训力度
        (四)提高校医医德水平,提升校医服务意识
    五、创新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校医队伍建设专业化发展
        (一)提高重视激活校医工作热情
        (二)通畅校医职称晋升渠道
        (三)建立健全中小学校医薪酬保障制度
        (四)创新完善中小学校医考核制度
        (五)构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平顶山市区中小学校校医队伍发展情况调查问
附录 B 访谈提纲
致谢

四、上海市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浦东新区全科医生执业后继续教育现状及需求分析[J]. 陆萍,石玉霜,李艳,沙婧婧,杜兆辉,张韬.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09)
  •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立医院的接管研究(1949-1950年)[D]. 毛雅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系统观指导的上海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D]. 刘欢.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6)
  • [5]满意度视域下上海市家庭医生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徐汇区C街道为例[D]. 周梦玮.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6]上海市医学博士后在站培养的激励问题研究 ——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例[D]. 孙婧怡.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7]医院临床学科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L医院为例[D]. 曹苗苗.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A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优化策略[D]. 王欢. 东华大学, 2020(01)
  • [9]上海市长宁区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需求的质性研究[J]. 施丹丹,雍刚,马骏,徐仲卿,吴琼,周蓉,陶琨.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06)
  • [10]平顶山市区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问题研究[D]. 吴茜.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上海市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