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丁香叶的比较解剖观察

三种丁香叶的比较解剖观察

一、三种丁香叶片的比较解剖学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吕小旭,关鉴茹,张文静,栾鑫,程亚青[1](2021)在《几种丁香属植物叶片显微结构初探》文中指出植物叶片显微结构可作为植物分类的一个重要依据,以平凉市丁香属植物叶片显微结构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对丁香属叶片显微结构的差异探索,为平凉市易混淆丁香属植物分类提供依据。利用水合氯醛透化技术及生物显微技术,测定丁香属植物叶片的显微常数。对丁香属不同种植物叶片显微常数进行统计,利用SPSS 17.0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丁香属不同种植物叶片中,脉岛数、栅表比、气孔指数均存在差异,可以辅助区别丁香属不同种植物,为丁香属植物的鉴别提供科学依据。

张北红[2](2020)在《柠檬醛型樟组树种优良单株筛选及其精油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天然柠檬醛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精油成分,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等领域,极具经济价值及开发潜力,市场需求量大。我国天然柠檬醛目前主要来源于山鸡椒,但山鸡椒的规模化开发利用仍存在雌雄异株、采摘果实人工成本高等制约因素,因此,天然柠檬醛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富含柠檬醛的天然植物有十余种,其中樟组树种(Sect.Camphora(Trew)Meissn.)占近一半比例,且樟组树种的叶精油得率高,主要化学成分相对含量高,叶生物量大,因此,樟组树种是天然柠檬醛值得探索的新来源之一。本研究在樟组树种天然分布区内,对于化学型多样化的樟组树种进行筛选,利用筛选获得的柠檬醛型樟组树种样株,开展不同繁殖后代化学型分化、扦插后代叶精油及柠檬醛时空动态特征、扦插后代油细胞动态特征、叶精油合成机制等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17~2020年在樟组树种天然分布区通过闻香法获得48株柠檬醛型樟组树种样株,通过水蒸气蒸馏法及GC-MS法,利用叶精油得率和精油中化学成分柠檬醛相对含量指标建立柠檬醛型樟组树种划分标准,最终筛选获得优良单株8株,并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一级优良单株1株;二级优良单株无入选样株;三级优良单株1株;四级优良单株6株。(2)通过叶精油及主要化学成分测定,柠檬醛型樟组树种有性繁殖后代精油得率为0.64±0.02%~2.10±0.08%,平均值为1.35%;叶精油主要化学成分发生分化,经聚类分析,有性繁殖后代叶精油主要分化为7个化学类型;而扦插繁殖后代叶精油得率为1.09±0.11%~1.33±0.10%,平均值为1.22%。柠檬醛相对含量为43.07%~54.46%,平均为49.42%,较好的保持了母株叶精油特性。(3)柠檬醛型樟组树种扦插后代叶精油得率及柠檬醛相对含量总体特征为生长季节较高,非生长季节较低,叶精油得率最高为夏季达1.81±0.16%;叶片发育过程中,精油动态积累呈现近“S”型积累模式,嫩叶在成熟前期存在一个精油快速积累期。柠檬醛两个顺反异构体的相对含量变化趋势不同,其中香叶醛的相对含量动态变化与柠檬醛相对含量变化总体趋势一致,而橙花醛的相对含量较为平稳。柠檬醛型樟组树种扦插后代精油中共分离及鉴定出127种化学成分,精油化学成分的组分、类别、结构等均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化学成分组成以醇类、酮类、醛类、烯类等为主,其中叶精油以醛类化学成分为主,根精油以烯烃类为主;叶精油中以链状结构化学成分为主,而根精油中以环状结构化学成分为主。(4)利用组织透明法观察发现,油细胞大小可考虑作为精油得率最佳月份筛选依据,油细胞密度可考虑作为优良芳香资源筛选依据;利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发现,柠檬醛型樟组树种扦插后代的芽、叶、茎、根等部位均有油细胞分布;4种化学型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的叶片解剖结构存在差异,可考虑将叶片解剖结构作为化学型分化的依据;利用超薄切片法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油细胞发生发育及其超显微结构,油细胞中的嗜锇滴、线粒体、质体等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油囊的形成。(5)两种化学型香樟扦插后代叶片转录组测序分析,通过KEGG pathway注释和GO分类,经筛选匹配共获得9个有功能注释的差异表达关键基因,其中DXS是萜类生物合成的关键酶,TPS14可能是影响单萜合成的关键基因。综上所述,柠檬醛型樟组树种中存在叶精油富含柠檬醛的单株,筛选获得的优良单株经扦插繁殖后,精油得率及柠檬醛相对含量均能较好的保持母本优良特性,因此樟组树种是天然柠檬醛资源的理想新来源,有望缓解天然柠檬醛市场供需压力。精油的合成与代谢活动息息相关,呈现出特定的时空动态特征,依据精油代谢时空动态特征,更好的指导生产。精油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萜类及单萜类关键酶的作用下叶精油形成并贮藏于油细胞中,而油细胞中嗜锇滴、线粒体等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精油合成。

赵重阳[3](2020)在《委陵菜属4种植物的比较解剖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蔷薇科(Rosaceae)委陵菜属朝天委陵菜(Potentilla supina L.)、匍枝委陵菜(P.flagellaris Willd.ex Schlecht.)、委陵菜(P.chinensis Ser.)、鹅绒委陵菜(P.anserina L.)4种长春地区常见的植物的根、茎、叶组织结构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旨在了解其结构差异,为委陵菜属的分类及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运用植物生理学、植物解剖学、生态学等理论对其解剖结构比较研究,探讨4种植物在生境、引种、驯化以及系统演化地位。研究结果如下:(1)4种委陵菜均为异面叶,都有表皮毛,气孔类型均为无规则型。4种委陵菜的栅栏薄壁组织均为2层,呈长圆柱体,海绵薄壁组织较为短小,且排列无规则,有明显的胞间隙。同时,4种委陵菜叶片结构的疏密度、叶肉栅栏薄壁组织与海绵薄壁组织的比值、维管束结构也存在着显着差异。朝天委陵菜、匍枝委陵菜、委陵菜和鹅绒委陵菜叶片结构的紧密度依次为40.94%、38.00%、41.68%、39.79%;栅海比分别是1.32、1.17、2.09、1.30;4种委陵菜的气孔指数以及气孔密度的大小,气孔指数分别为18.08%、17.85%、18.27%、18.01%;气孔密度分别为156.58个/mm2、126.35个/mm2、278.94个/mm2、137.45个/m-m2。4种委陵菜叶片结构特点体现了同属植物亲缘关系较近,不同种间的差异也体现了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叶片结构的疏密度、栅海比、气孔密度、气孔指数等特征指标来衡量植物的耐旱、耐寒性,表明4种委陵菜的耐旱、耐寒性大小为:委陵菜>朝天委陵菜>鹅绒委陵菜>匍枝委陵菜。(2)4种委陵菜茎的解剖结构相似,均有表皮、皮层、中柱三部分组成,表皮都只有1层,从朝天委陵菜、匍枝委陵菜、委陵菜、鹅绒委陵菜4种植物的茎的横切面可以看到它们的维管束类型都是无限外韧维管束,呈环状排列,维管束都较为发达;朝天委陵菜维管束有18个,匍枝委陵菜有5个,委陵菜16个,鹅绒委陵菜9个;4种委陵菜髓厚度大小分别是2162.91±302.59μm、464.79±64.11μm、3330.75±310.39μm、1019.07±149.84μm。导管类型为环纹、螺纹导管。4种委陵菜中维管组织与基本组织(皮层和髓)的比值分别为15.36%、31.98%、12.82%、28.13%,表明植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耐旱性,4种委陵菜耐旱能力大小为:委陵菜>朝天委陵菜>鹅绒委陵菜>匍枝委陵菜。(3)4种委陵菜植物根的表皮都由1层细胞组成,表皮厚度差异不明显,皮层数目多,有8~18层薄壁细胞组成,凯氏带不明显。朝天委陵菜、匍枝委陵菜、委陵菜、鹅绒委陵菜4种植物的根的生长发育方式都为外始式,委陵菜、鹅绒委陵菜初生根的原生木质部为三原型,匍枝委陵菜初生根木质部为四原型,朝天委陵菜为多原型。4种委陵菜根的维管组织较为发达,木质部导管的直径大小依次为65.35±19.66μm、58.68±18.09μm、66.47±19.88μm、61.13±18.39μm,表明四种委陵菜耐旱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委陵菜、朝天委陵菜、鹅绒委陵菜、匍枝委陵菜。(4)朝天委陵菜、匍枝委陵菜、鹅绒委陵菜茎的导管分子类型均为螺纹、环纹导管,委陵菜茎的导管分子类型为螺纹、环纹、网纹导管,已经出现了较为进化的网纹导管类型特征。同时,委陵菜也保留了原始特征;4种委陵菜导管直径委陵菜最大,匍枝委陵菜最小,同样也反映了委陵菜较为进化的地位。

张文昕[4](2020)在《樱属植物茎、叶结构及SSR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樱属(Cerasus)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尤其是观赏价值很高,在生态景观和城市园林中应用越来越多。本研究以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引种的16种樱属植物为研究对象,以成熟叶片及1年生茎为试验材料,采用植物显微技术观测和分析叶和茎的解剖结构特征;以幼嫩叶片为材料,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探讨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其研究结果可为樱属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以及引种提供形态解剖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观测分析樱属植物茎的一年生次生构造,包括周皮、皮层、维管射线、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及髓等,但不同植物的结构参数均呈现出显着差异(P<0.05),其中茎直径、髓直径和髓率以‘杭早樱’最低,而髓直径、髓率和周皮率以‘天之川樱’最高,木质部率则以华中樱和大叶早樱较高,韧皮部率以迎春樱、‘杭早樱’和‘染井吉野樱’较高。(2)观测分析樱属植物茎导管分子,存在5种次生壁加厚类型,以螺纹导管与网纹导管居多;不同樱属植物导管分子的内径、长度、尾长以及密度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导管分子多为单穿孔板,少数为复穿孔板和梯状穿孔板;端壁多倾斜且具尾,尾端从粗短尾到细长尾类型不一,两端无尾的导管分子所占比例最小。(3)樱属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研究表明,叶片均明显分化为表皮、叶肉和叶脉,其中叶肉分化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主脉为开放的半圆形结构。叶片解剖结构参数在不同樱属植物间有显着差异(P<0.05),上表皮厚、叶厚、栅栏组织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以迎春樱和‘杭早樱’较低;下表皮厚、叶厚和栅栏组织厚度以‘花笠樱’最高;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以‘云南樱’最高。(4)叶表皮微形态研究表明,上表皮细胞形状主要为多边形,垂周壁式样多为平直式样;下表皮细胞形状主要为无规则型,垂周壁式样多为弓形。气孔器的形状多为椭圆形,为无规则型,仅分布于下表皮,尾叶樱、钟花樱、大叶早樱、‘修善寺寒樱’和‘天之川樱’有“T”形加厚。不同樱属植物之间气孔的大小差异显着(P<0.05),气孔长度、气孔宽度和单个气孔面积以迎春樱和‘杭早樱’较小,但气孔密度较大。(5)以微卫星 SSR 分子标记 10 对 SSR 引物(SC7YT、SC23YT、EMPaS1 1A、BPPCT008、UDP98-022、CPSCT021、PTCR22、BPPCT040、EPPCU9168、EPPCU0961),在16份樱属植物资源样品中共获得38个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每个位点3.8个观测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无偏期望杂合度和固定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937、1.121、0.504、0.627、0.648和0.160,可作为樱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的有效分子标记。樱属植物在系统演化中属于进化程度较高的植物,在导管分子的分化进程中,各种性状在系统演化中是不同步的,其个体发育过程重演了系统发育的历程。针对樱属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设计合成的10对SSR引物均表现出多态性,适用于樱属植物的亲缘关系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白露[5](2019)在《唐松草属两种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研究》文中认为瓣蕊唐松草(Thalictrum petaloideum L.)和欧洲唐松草(T.aquilegifolium L.)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唐松草属(Thalictrum)植物,二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主要存在于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等地。瓣蕊、欧洲唐松草均为多年生野生草本花卉,园林、药用、食用等价值高、效用大,当前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药理、化学成分等方面。本试验选取瓣蕊唐松草、欧洲唐松草的根、茎、叶三部分,运用石蜡切片法、徒手切片法等将其进行植物解剖,对二者作比较研究。同时观察其物候期,并结合植物解剖比较结果,在生境、演化地位、引种驯化等方面作详细探讨。研究结果如下:1、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均为异面叶,表皮细胞呈深波状不规则多边形,上表皮无气孔,二者栅栏薄壁组织1-2层,海绵薄壁组织发达,有明显胞间隙。前者下表皮气孔密度231个/mm2,栅海比95.64%,叶片结构疏密度50.96%。后者下表皮气孔密度为202个/mm2,栅海比79.47%,叶片结构疏密度55.15%。瓣蕊、欧洲唐松草叶脉均在远轴端隆起,且欧洲唐松草隆起更加明显,二者叶脉中央有1束维管束,由1层维管束鞘包围。瓣蕊唐松草维管束中木质部导管列数为14-16,管径为10.66±2.50μm,欧洲唐松草维管束的木质部导管列数为10-12,管径8.95±1.57μm。气孔密度、栅海比、叶片结构疏密度、导管列数及管径等表明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结构相似,二者亲缘相近的同时又有种间差异,且后者更加耐阴。2、两种植物的茎均中空,由表皮、皮层、维管束构成。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茎表皮细胞为1层,皮层向内有厚角组织,维管束呈内外两环排列,内环较大,外环较小。瓣蕊唐松草内外两环维管束数目基本相同为18-23束,呈相间排列。欧洲唐松草内环维管束为13-14束,外环维管束较多,为21-23束,两束大的内环维管束中间排列1-2束小的外环维管束。二者作为双子叶植物却出现单子叶植物特征,说明其有所进化。3、瓣蕊、欧洲唐松草初生根木质部二原型,发育方式为外始式。前者初生木质部和次生木质部导管类型均为网纹导管和螺纹导管,后者初生、次生木质部导管类型均为网纹及环纹导管。瓣蕊唐松草次生根中导管管径19.87±5.13μm,欧洲唐松草次生根导管管径较小为15.79±5.26μm。二者次生根中厚壁组织束数基本相同,但欧洲唐松草单束厚壁组织所占面积较大,可获得更好机械支持。因此,欧洲唐松草比瓣蕊唐松草耐阴性更强,且可获得较高株型。4、两种唐松草属植物为中生植物的同时又具有较好的耐阴性,且生命力顽强。瓣蕊、欧洲唐松草茎中的维管束均呈内外两环相间排列的解剖学特征,证明了二者相近的亲缘关系及进化的依据。本试验也为植物分类学提供依据,为二者引种驯化提供理论基础,从而为园林绿化广泛应用。

陈海珠[6](2017)在《丁香属6种植物叶表特征比较》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光学显微镜对丁香属6种植物的叶片表皮特征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6种丁香的叶片气孔都分布于下表皮中,上表皮无气孔分布,气孔器类型均为无规则型,细胞形状多为不规则型;但气孔大小、气孔形状、气孔密度、气孔的开张度、上下表皮细胞的大小、垂周壁式样均表现出种间异质性。

钱雪[7](2017)在《2种丁香属植物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及生理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丁香(Syringa villosa Vahl.)和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作为主要的园林植物,既可以药用,又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可以实现环保和发展的双赢。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少,因此在北方地区种植丁香更容易受到干旱胁迫。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对丁香属两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其根及茎初生、次生结构和叶的结构作了比较解剖学特征,并结合植物抗旱指标(植物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POD、SOD、MDA、可溶性糖含量)探讨了相关性状以及生态适应性的关系,并对丁香属植物的园林应用现状作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丁香和紫丁香根的皮层组织较为发达,薄壁细胞层次多,而且明显大于其它细胞。但红丁香周皮木栓层含有少量含晶胞,而紫丁香没有,这说明红丁香和紫丁香具有很强的贮水能力,红丁香更比紫丁香多一层保护,具有更强的生态适应能力。2.红丁香表皮细胞壁较厚,皮层是体积较小散生大量含晶的厚角细胞;紫丁香的皮层是46层薄壁细胞,散生含少量叶绿体的含晶细胞。红丁香木质部导管内径以及每平方毫米管孔数目远远大于紫丁香。说明红丁香比紫丁香的输水能力更强,具有更强的生态适应能力。3.红丁香叶柄表皮角质厚度大于紫丁香;红丁香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比为4.8:1,紫丁香的栅海比为1.2:1。红丁香叶脉较为发达,叶迹有5个,紫丁香的叶迹有3个。排列紧密多层厚角组织和薄壁细胞再加上发达的栅栏组织,不仅能够加强红丁香和紫丁香的光合作用,还能保护植物免受逆境带来的伤害,但红丁香的角质层厚度、栅海比和叶迹都远大于紫丁香,使得红丁香具有更强的生态适应能力。再结合对紫丁香和红丁香叶片的水分含量、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等抗旱性生理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在相同生活环境中,红丁香和紫丁香生活环境相似,但红丁香的叶绿素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等均显着大于紫丁香,只有红丁香的相对水分亏缺和MDA含量显着小于紫丁香。说明红丁香比紫丁香具有更强的生态适应能力。

刘昕[8](2017)在《植被屏障对畜禽场排放颗粒物源的拦截效率与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集约化畜禽养殖场规模日益扩大,其导致的颗粒物污染随之增加,通过合理的拦截措施可以实现从源头对颗粒物污染的控制,从而减轻大气环境负担。植被屏障在拦截颗粒物过程中表现出高效、利于环境保护、经济成本低等优势,为畜禽场颗粒物排放控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思路,而作为典型植物元素结构,其枝-叶尺寸结构特征对颗粒物拦截起到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设计人工滞尘屏障提供了仿生原型。本文调研了以吉林省长春市的背景环境的养牛场与养鸡场的周边环境,依据长春市气候条件及畜禽场周边环境为基础建立了室内低速风洞,风洞洞体总高为1.8 m,全长6.5 m,实验段的风速范围为06 m?s-1。设计了模拟畜禽场颗粒物源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主要针对于畜禽场产生的初级颗粒物的模拟,而并未考虑畜禽场产生的次级颗粒物污染。通过EDS检测,对两种不同来源颗粒物粉末进行了成分分析:来源于养牛场的颗粒物粉末样品的成分包括,C、N、O、Na、Mg、Al、Si、P、S、Cl、K和Ca,其中C、N、O、Si和Ca是颗粒物源的主要组成成分,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0.4%,36.5%,20.5%,4.0%和3.1%;来源于养鸡场的颗粒物粉末样品的成分包括,C、N、O、Na、Mg、Al、Si、P、S、Cl、K和Ca,其中C、N、O、K和Ca是颗粒物源的主要组成成分,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4.67%,23.79%,34.44%,1.11%和1.89%。通过风洞测试系统对枝-叶尺寸结构的紫丁香植被拦截牛场颗粒物源的效率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叶表面积密度为19.05 m-1的紫丁香植被屏障,对风速的降低效率最高,范围为60%85%,风速为2.7m?s-1时其降低效率最大,为88.2±8.23%;随着风速增加,风速的降低效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紫丁香植被屏障对含小粒径颗粒物(粒径小于2μm的颗粒物)更多的颗粒物源拦截能力更高,适合于拦截超细颗粒物,叶表面积密度为19.05 m-1的紫丁香植被屏障在最低风速下其最高拦截效率可达48.0±6.0%。利用扫描电镜对紫丁香叶表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及颗粒物沉积分布情况:在紫丁香叶片主脉与次主脉附近分布有大量的无序“山脊状”条纹,并且可以观察到大量的细颗粒物沉积;叶片表面的条棱、沟脊及其它微观几何表面结构都能够增加颗粒物的沉积效率,密集的微纳二级结构分布有利于颗粒物的捕集;测得紫丁香叶片的接触角平均值为58.96±4.04°,可以认为紫丁香叶片表面属于亲水性表面,该特性使紫丁香植被屏障更利于颗粒物于其表面沉积。通过风洞测试系统对樟子松幼株植被拦截牛场颗粒物源的效率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风速为0.9m?s-1,颗粒物源水平条件为pⅡ时,pm1、pm2.5和pm10的拦截效率出现最高值,分别为41.59%、26.41%和36.90%;pm1的拦截效率明显更高,表明樟子松制成的植被屏障对pm1有更好的拦截效果。与紫丁香植被对牛场颗粒物源的拦截效率相比,在接近6.56m-1叶表面积密度条件下,樟子松植被屏障的拦截效率仅略低于紫丁香植被,而风速降低程度却远远小于紫丁香植被,因此在拦截同样数量颗粒物的过程中其产生的风阻远小于紫丁香植被,这一特性适用于畜禽场颗粒物源的拦截控制,并为低阻力的仿生抑尘网提供了解决思路。利用sem观察拦截颗粒物前后的樟子松针叶正面与背面颗粒物沉积情况,结果表明:樟子松针叶表面微观结构整体呈现出有条理的“脊状”条纹带与气孔带有序排列分布,气孔间的区域有绒毛结构分布,大量颗粒物更易于沉积在该区域,并且在樟子松针叶背面沉积颗粒物要多于正面;另外其正面接触角为51.57±1.92°,背面的接触角为78.22±2.61°;通过eds与xps检测,在背面检测到颗粒物源的化学成分多于正面,再次证实樟子松针叶背面沉积的颗粒物源多于正面。采用风洞测试系统对紫丁香及樟子松植被屏障周围的风速进行测量,以考察植被屏障周围的气流分布,结果得出:在植被屏障的迎风面,气流速度发生衰减,在绕过植被屏障上方的监测点处抬升的气流,其流速增加,部分气流穿过植被屏障后速度发生衰减,在植被屏障后方监测点处明显降低,最终气流继续沿轴向流往实验段后部,在远离植被屏障的监测点处其流速呈现出一定的恢复趋势。另外,樟子松植被屏障对风速的降低效率要远小于相同条件下紫丁香植被屏障,最高风速降低程度为28.3%。对紫丁香植被屏障拦截鸡舍颗粒物源的效率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风速为2.7m?s-1水平时,注入鸡舍颗粒物水平为pⅡ时,叶表面积密度为19.05m-1的紫丁香植被屏障,对风速的降低效率范围为65%78%,风速档最大时其降低效率最大,为78.0±2.55%;与紫丁香植被拦截牛场颗粒物源的风洞试验结果对比可知,紫丁香植被屏障在拦截来自牛场与鸡舍的颗粒物源试验中对气流的影响基本呈现出相同的规律与趋势,但对于含鸡舍颗粒物源的气流而言,其风速降低程度要略低于牛场颗粒物源;与紫丁香植被屏障拦截牛场颗粒物源的效率相比较,紫丁香植被屏障对鸡舍颗粒物源对pm10的拦截效率出现显着的降低。利用sem扫描电镜对紫丁香叶片表面鸡舍颗粒物源沉积区域分布及其微观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紫丁香叶片表面的褶皱区域内积累了大量小粒径的颗粒物,尤其在无序“山脊状”条纹之间易沉积细颗粒物,粗颗粒物非常少见;XPS检测的成分表征证实PⅡ水平下紫丁香叶面积累颗粒物要多于P?水平;紫丁香叶片表面属于亲水性表面,由于鸡舍颗粒物源中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饲料,为有机物颗粒物,亲水性较差;而牛场颗粒物源中的粗颗粒主要来自于土壤,为无机颗粒物,易溶于水,亲水性好,因此紫丁香植被更适用于对牛场颗粒物源的拦截。

王珂,刁健,杨瑞,胡彦波,孙广玉[9](2015)在《叶面喷施硝酸盐对丁香叶片气孔动态、光合作用的影响》文中提出以哈尔滨市绿化植物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为研究对象,借助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和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叶面喷施硝酸盐(50 mmol·L-1Na NO3溶液)对叶片气孔动态(气孔分布、气孔开度)和光合生理过程(光合—呼吸的光诱导、光化学效率、叶绿素含量以及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上、下表皮均有气孔、腺毛分布,喷施处理第5 d时,叶片的气孔开度和导度、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等未受到显着影响,但14 d时,气孔关闭、导度下降,光合—呼吸的光诱导过程受到显着影响。

那光宇,张姝媛,郭娜,郭金丽[10](2012)在《什锦丁香花芽分化过程中植物内源激素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以什锦丁香叶片为材料,研究其在花芽分化过程中植物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什锦丁香花芽分化过程中,成花枝条叶片中ABA、ZRS含量均有积累且含量明显高于未成花枝条叶片,说明以上物质的高水平均有利于什锦丁香花芽的形成。成花枝条叶片中ZRS/IAA比值也明显高于未成花枝条叶片,说明什锦丁香花芽的形成不仅和单个激素的状态有关,还和激素平衡有关。

二、三种丁香叶片的比较解剖学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种丁香叶片的比较解剖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几种丁香属植物叶片显微结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形态观察
    2.2 脉岛数和栅表比的测定
    2.3 气孔指数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叶形态情况
    3.2 脉岛数
    3.3 栅表比
    3.4 气孔指数
4 讨论
    4.1 种间差异
    4.2 变种间差异
5 展望

(2)柠檬醛型樟组树种优良单株筛选及其精油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天然柠檬醛产业现状及问题
        1.2.2 樟组树种资源开发利用及良种选育
        1.2.3 樟组树种精油及其化学型分类
        1.2.4 樟组树种叶精油特征
        1.2.5 油细胞及其特征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意义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意义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柠檬醛型樟组树种优良单株选择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来源
        2.1.2 研究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叶精油得率和主要化学成分相对含量比较分析
        2.2.2 柠檬醛型樟组树种初选优株的确定
        2.2.3 柠檬醛型樟组树种优良单株的选择
        2.2.4 优良单株分布情况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柠檬醛型樟组树种后代化学型分化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有性繁殖后代叶精油得率
        3.2.2 有性繁殖后代叶精油主要化学成分及化学型
        3.2.3 扦插繁殖后代叶精油得率
        3.2.4 扦插繁殖后代叶精油主要化学成分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柠檬醛型樟组树种扦插后代精油时空动态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来源
        4.1.2 研究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扦插后代叶精油代谢年动态
        4.2.2 扦插后代叶发育过程中精油代谢动态
        4.2.3 扦插后代精油代谢空间分布特征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柠檬醛型樟组树种扦插后代油细胞特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来源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扦插后代油细胞年动态特征
        5.2.2 扦插后代叶发育过程中油细胞特征
        5.2.3 扦插后代不同部位油细胞的分布
        5.2.4 不同化学型香樟叶片油细胞分布比较
        5.2.5 油细胞的发生发育与其超显微结构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叶片转录组的柠檬醛型樟组树种叶精油代谢差异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来源
        6.1.2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柠檬醛型及杂合型香樟的叶精油成分分析
        6.2.2 两种化学型香樟转录组样本关系
        6.2.3 测序数据分析
        6.2.4 两个化学型香樟叶精油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精油及主要化学成分积累差异的原因
        7.2.2 油细胞、结构发育、精油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关联关系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3)委陵菜属4种植物的比较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委陵菜属植物概况
    1.2 委陵菜属植物研究进展
    1.3 委陵菜属植物园林应用前景
    1.4 植物解剖学研究进展
    1.5 委陵菜属解剖学研究进展
    1.6 植物解剖特征的生态适应意义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8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委陵菜属4种植物的物候期观察
    3.2 委陵菜属4种植物的生境调查
    3.3 委陵菜属4种植物的解剖结构特征
第四章 讨论
    4.1 委陵菜属4种植物的解剖结构特征与其生境的关系
    4.2 委陵菜属4种植物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学意义
    4.3 委陵菜属4种植物的解剖结构比较及其分类学价值
    4.4 委陵菜属4种植物的解剖结构比较及其演化地位
    4.5 委陵菜属4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园林应用
结论
图版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樱属植物茎、叶结构及SSR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樱属植物研究综述
        1.1.1 樱属植物资源概况
        1.1.2 樱属植物分类研究
        1.1.3 樱花的品种分类学研究
    1.2 植物茎解剖研究进展
        1.2.1 茎解剖结构特征的研究现状
        1.2.2 茎导管分子的研究现状
    1.3 植物叶解剖研究进展
        1.3.1 叶解剖结构生态学意义的研究
        1.3.2 叶解剖结构分类学意义的研究
        1.3.3 樱属植物叶形态解剖结构的研究
    1.4 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4.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的意义
        1.4.2 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4.3 微卫星SSR标记的特点及在樱属植物中的应用
    1.5 选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试验材料及采集地基本概况
    1.7 课题来源
    1.8 技术路线
2 樱属植物茎结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及预处理
        2.1.2 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樱属植物茎横切面结构特征的比较
        2.2.2 不同樱属植物导管分子特征的比较
    2.3 本章小结
3 樱属植物叶结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樱属植物叶形态特征的比较
        3.2.2 不同樱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比较
        3.2.3 不同樱属植物叶解剖结构特征的比较
    3.3 本章小结
4 樱属植物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及预处理
        4.1.2 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与质量检测
        4.2.2 引物筛选
        4.2.3 引物扩增对比及SSR位点的多态性
        4.2.4 不同樱属植物的UPGMA聚类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讨论
    5.1 茎解剖结构的特征及生态学意义
    5.2 导管分子的类型及进化特征
    5.3 叶解剖结构的分类特征及生态学意义
    5.4 DNA质量
    5.5 遗传多样性分析
6 结论
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唐松草属两种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唐松草属植物的概述
    1.2 植物比较解剖学的概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仪器与试剂
    2.3 试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物候期的调查
    3.2 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生境的调查
    3.3 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解剖结构的研究
第四章 讨论
    4.1 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物候期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4.2 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叶的解剖结构比较及其生境关系
    4.3 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茎的解剖结构比较及其生境关系
    4.4 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根的解剖结构比较及其生境关系
    4.5 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的解剖结构比较及其演化地位
    4.6 引种驯化的依据及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丁香属6种植物叶表特征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学显微镜下叶表皮细胞特征
        2.1.1 表皮细胞形状。
        2.1.2 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
        2.1.3 表皮细胞。
    2.2 光学显微镜下叶表皮气孔特征
        2.2.1 气孔形态。
        2.2.2 气孔密度。
3 讨论

(7)2种丁香属植物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及生理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丁香属概况
        1.1 丁香属植物的起源及演化
        1.2 丁香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1.3 丁香属植物的园林应用现状
    第二章 植物解剖结构特征与生态适应性的关系
        2.1 植物解剖特征的生态适应意义
        2.2 植物生态适应性相关形态解剖结构研究
        2.3 植物生态适应性相关生理生化研究
    第三章 研究目的意义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3.1 目的与意义
        3.2 创新点
        3.3 技术路线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红丁香与紫丁香根、茎、叶的形态解剖研究
        1.1 采集地地理概况及试验物种形态特征
        1.2 试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小结
    第二章 红丁香和紫丁香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
        2.4 讨论与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丁香属植物园林应用的探讨
        3.1 与丁香属植物相关的生态因子
        3.2 丁香属植物的美学价值及其园林应用实践
        3.3 丁香属植物在西方园林中的应用对我国园林的借鉴意义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植被屏障对畜禽场排放颗粒物源的拦截效率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畜禽场颗粒物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
        1.2.1 集约式畜禽养殖的环境污染
        1.2.2 集约式畜禽场颗粒物排放的控制方法
        1.2.3 植被屏障在颗粒物拦截中的应用
    1.3 风洞试验在农业工程研究中的应用
    1.4 课题来源和本文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长春市气候及周边畜禽养殖场环境背景研究
    2.1 长春市地理信息及气候特征
        2.1.1 长春市常年平均风速
        2.1.2 长春市其他气候条件
    2.2 畜禽养殖场环境研究
        2.2.1 畜禽场概况
        2.2.2 畜禽场周边颗粒物浓度分布及其他环境条件
    2.3 畜禽场颗粒物产生源的污染物收集
    2.4 畜禽养殖场颗粒物源的制备方法与分析
        2.4.1 颗粒物源的制备
        2.4.2 颗粒物源的成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洞测试系统设计及建立
    3.1 风洞分类与功能简况
    3.2 风洞测试系统设计原理
        3.2.1 风洞设计相似理论
        3.2.2 室内低速风洞设计参考的相似准则
    3.3 风洞的结构设计及参数确定
        3.3.1 总体布局
        3.3.2 实验段设计
        3.3.3 稳定段设计
        3.3.4 收缩段设计
        3.3.5 尾部扩散段
        3.3.6 柔性连接段
        3.3.7 动力段设计
    3.4 风洞加工过程
        3.4.1 风洞总体布局及加工图纸
        3.4.2 风洞材料选择
    3.5 风洞测试系统评价
        3.5.1 风速计的校准
        3.5.2 风洞基本性能测试
        3.5.3 风洞实验段性能指标的检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枝-叶尺寸结构紫丁香植被对牛场颗粒污染物的拦截效率研究
    4.1 试验方案
    4.2 试验设备与方法
        4.2.1 风洞测试系统平台
        4.2.2 植被屏障的建立
        4.2.3 叶片表面形貌分析
        4.2.4 数据处理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风速分布
        4.3.2 颗粒物拦截效率分析
        4.3.3 叶片表面形貌与颗粒物沉积分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樟子松植被对牛场颗粒污染物的拦截效率试验研究
    5.1 试验方案
    5.2 试验设备与方法
        5.2.1 风洞测试系统平台
        5.2.2 植被屏障的制备
        5.2.3 针叶表面形貌分析
        5.2.4 叶片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5.2.5 数据处理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风速分布
        5.3.2 颗粒物拦截效率分析
        5.3.3 叶片表面形貌与颗粒物沉积分布分析
        5.3.4 叶片表面元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枝-叶尺寸结构紫丁香植被对鸡场颗粒污染物的拦截效率研究
    6.1 试验方案
    6.2 试验设备与方法
        6.2.1 风洞测试系统平台
        6.2.2 植被屏障的制备
        6.2.3 叶片表面形貌分析
        6.2.4 叶片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6.2.5 数据处理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风速分布
        6.3.2 颗粒物拦截效率分析
        6.3.3 叶片表面颗粒物积累分布特征分析
        6.3.4 XPS成分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致谢

(9)叶面喷施硝酸盐对丁香叶片气孔动态、光合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
    1. 2 处理
    1. 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叶片解剖结构
        1. 3. 2 光化学效率
        1. 3. 3 光诱导曲线
        1. 3. 4 叶绿素含量
2 结果
3 讨论

(10)什锦丁香花芽分化过程中植物内源激素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什锦丁香花芽分化期叶片激素含量的变化
    2.2 什锦丁香花芽分化过程中的激素平衡
3 讨论

四、三种丁香叶片的比较解剖学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几种丁香属植物叶片显微结构初探[J]. 吕小旭,关鉴茹,张文静,栾鑫,程亚青. 农业与技术, 2021(06)
  • [2]柠檬醛型樟组树种优良单株筛选及其精油特征研究[D]. 张北红.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3]委陵菜属4种植物的比较解剖学研究[D]. 赵重阳.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4]樱属植物茎、叶结构及SSR遗传多样性分析[D]. 张文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5]唐松草属两种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研究[D]. 白露.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6]丁香属6种植物叶表特征比较[J]. 陈海珠. 现代农业科技, 2017(24)
  • [7]2种丁香属植物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及生理指标研究[D]. 钱雪.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2)
  • [8]植被屏障对畜禽场排放颗粒物源的拦截效率与机理研究[D]. 刘昕. 吉林大学, 2017(09)
  • [9]叶面喷施硝酸盐对丁香叶片气孔动态、光合作用的影响[J]. 王珂,刁健,杨瑞,胡彦波,孙广玉. 植物研究, 2015(06)
  • [10]什锦丁香花芽分化过程中植物内源激素的变化[J]. 那光宇,张姝媛,郭娜,郭金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Z1)

标签:;  ;  ;  ;  ;  

三种丁香叶的比较解剖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