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高质量地修建学校田径场(论文文献综述)
顾一铭[1](2021)在《体育强市背景下张家港体育健身圈建设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体育强国梦想,百年奋斗历程。近年来,随着中国梦的提出,体育强国梦也愈发深入人心。体育强国实现既需要体育强省中流砥柱的支持力量,也需要体育强市的坚守保障。而在这其中,体育场地设施作为重要的硬件设施,对于体育强市的推进尤为重要。张家港市作为全国经济百强县前三甲,其在群众体育事业上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尤其是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上,在国家普遍要求构建“15分钟体育健身圈”背景下,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形成全国领先的“城区5分钟,中心镇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作为全国县级市群众体育发展的佼佼者,对其体育健身圈建设模式进行研究,对于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理论,分享体育场地设施的经验,为其他县区场地设施建设指导,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依托圈层结构理论和点轴理论,对张家港市体育健身圈构建的实现基础、总体情况、城乡样态、配套服务、建设特色等进行系统性分析,并总结出张家港场地设施建设模式,为其他县级市构建体育健身圈提供可行路径。研究发现:(1)张家港市体育健身圈建设,是在政府政策引领下,社会广泛参与下,市场协调配合下的综合成果。其不仅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上予以建设完善,在相关配套服务,诸如配备社会指导员、开展活动赛事、健全社会组织、运用网络技术上等供给上,也颇具地域特色,且在全国县级市中,处于领先水平。(2)作为系统工程的体育健身圈构建,契合了党中央关于场地建设的政策要求,对于体育强市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同时,体育强市,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进一步要求场地设施供给高效与高质。二者并行不悖,相互促进。(3)张家港体育健身圈总体建设要求是“城区五分钟,中心镇区十分钟”。在此基础上,主城区是以体育中心等大型体育场地集群为核心聚集点,以体育公园、体育分中心为各方位分布点,以健身步道、社区体育设施、条带状河滨体育设施为延伸,以学校体育场地为补充,形成主城区场地多元供给。在周边乡镇上,则是以各乡镇体育中心为中心,配套周边社区场地。非中心下属乡镇,则以“两室一场一路径”为基本建设思路,打造村落场地设施的内循环。经过研究分析,得出张家港市体育健身圈建设的特色在于:合理布局,实现就近便民,5分钟健身圈领跑全国;资源共享,运用科技助力,大数据助梦智慧体育;均衡发展,突出地域特色,健身圈融合江南水乡风情。(4)以“张家港经验”为基础,其他县级市构建体育健身圈的实现路径在于:完善政策保障,加强多方联动;运用科学理论,合理规划布局;加强对外开放,盘活有效资源,优化开放体系;强化配套服务,提升社会参与;创新信息供给,传递健身知识。
张文东[2](2020)在《北京市中小学校园地下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进程的加快,北京市出现了用地紧张的矛盾,这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也制约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转向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用地紧缺也是困扰北京市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我国在校生人数不断攀升,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中小学校功能建筑日益多样化,这对中小学校园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也对中小学校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研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梳理国内外中小学地下空间和校园建设发展历程,结合调研案例总结北京市中小学地下空间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通过对北京市中小学用地调研和指标分析,说明北京市中小学利用地下空间的必要性。第二,针对中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对中小学生地下空间的功能类型、使用环境等特征进行分析,提炼出影响地下空间的四个要素:空间布局、交通系统、空间环境及防灾设计;第三,基于这四个要素,提出北京市中小学校园地下空间的设计策略,即多层次的功能布局,便捷化的交通系统,人性化的空间环境,全面性的防灾设计。本文的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和充分的案例分析,针对北京市中小学地下空间实际需求和设计要素,具有针对性地提出设计策略。希望文本的研究能为日后中小学地下空间的设计项目提供可操作性的设计方法,并且为相关中小学校园地下空间的研究课题得到补充。
高建坤[3](2020)在《山东省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研究》文中指出全民健身运动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国民对健身场地的需求与健身场地不足的矛盾始终存在。在此背景下,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成为一种趋势。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包含了场馆的对外开放,场馆的社会化经营、场馆的社会化管理等,其中经营与管理对体育场馆社会化影响最大。所以本次研究重点在学校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两方面进行。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四种研究方法对济宁市六所高校进行了研究,以此了解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现状,并发现了目前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对策。1.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资源有以下特点: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修建时间越晚功能越齐全,场馆现代化程度越高。高校内的体育场馆能基本满足校内的教学活动,可以开展场馆的社会化。部分热门球类运动在场馆社会化过程中比较紧缺,篮球、羽毛球场馆需求较大。2.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经营有以下特点: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方式以无偿开放为主。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理念符合现阶段的发展,但是不利于融入市场经济。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社会化服务内容单一的问题。3.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管理有以下特点: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存在教管不分家的现象。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各所高校都存在着场馆社会化安全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依据现状调查结果,为更好地将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造福师生,故针对资源、经营、管理方面提出建议:1.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资源方面建议:拓宽融资渠道,积极融入市场,通过广告赞助,商业合作等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建设一批高质量体育场地。按照开放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重点建设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场地。2.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经营方面建议:积极转变经营理念,将体育场馆社会化经营融入市场中。公布场馆开放时间,依托校园官网建立网上场馆管理平台,实现网上场馆预约等服务。利用学校优势,增加服务项目,使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在市场中形成服务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知名度。3.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管理方面建议:优化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将体育教师从繁重的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场馆管理工作制度化、专业化。从校园安全、人身安全、器械使用安全几个方面完善高校内体育场馆相应的安全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划分。
张家承[4](2020)在《广州市花都区高中校园足球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发展校园足球,既是提升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的迫切需要,也是振兴中国足球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国家的政策驱动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全社会的积极支持下、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校园足球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导致其整体质量不高。本研究以广州市花都区8所公办高中校园足球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调查分析了8所高中校园足球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学生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等情况,研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目的在于为推动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启示与实践参考。研究表明,8所高中校园足球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足球场地缺乏;专业教师不足;校园足球活动尚未形成常态;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社会环境亟待优化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是:知与行存在矛盾冲突;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社会环境有待优化。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校园足球场地建设,完善相关套设施;2)配足配强足球专业教师,提升足球教学能力和水平;3)完善足球教学、训练、竞赛机制,促进校园足球活动制度化常态化;4)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投入增长机制,强化校园足球发展基础;5)建构“学校-政府-社会-家庭”联动机制,优化校园足球发展环境。
唐善云[5](2020)在《永州市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是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贫困地区的教育脱贫将成为“脱贫”任务的重中之重,同时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促使贫困农村地区的学校体育逐渐成为“双重战略”实施的聚焦之处。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在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永州贫困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因此,本研究在疏理贫困县农村学校体育的基础上,结合永州实情进行实证研究,助力该地区教育健康发展和全面小康。本文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重要论述的指导下,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永州市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师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体育场地器材和经费、体育观念、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进行了调查研究,着重针对现状问题和发展困境进行了客观地分析探讨并提出对策和建议。结果显示:1.体育教师学历基本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相关要求,体育师资整体结构不优素养不高,职称偏低,女性体育教师数量和教师职后教育较少,贫困农村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影响师资结构和教师素养的改善。2.体育课开设达到《湖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的相关要求,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边缘化,体育课被挤占的频率较高,体育教学未严格按相关要求和标准实施,长期贫困的生活状态,导致“重智育轻体育”的落后观念。3.课间操开展情况很好,但每天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足,每周课外体育活动次数未达标,课余体育训练较少,竞赛项目单一,受贫困农村多元因素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较少。4.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发令枪、秒表、实心球、皮尺、跳绳配备率高,但部分学校体育场地缺乏器材老化,体育经费不足,区域内经济贫穷落后,影响贫困农村学校体育物质条件的改善。主要受落实政策法规存在一定偏差、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应试教育观念、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收入较低因素的影响,永州市贫困县农村初中体育师资整体结构不优素养不高、部分学校体育场地缺乏器材老化、体育教学未严格按相关要求和标准实施、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较少。为此,本文提出:1.优化师资结构,保证教育公平。优化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制定向贫困农村倾斜的职称评定政策;积极开展体育教研竞赛,提高教师教研能力和水平;大力引进体育人才,建立教师动态管理机制;改善教师待遇,稳定师资队伍。2.大力发展贫困县经济,拓宽体育经费渠道。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财税收入;加大体育经费预算支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多元化多渠道筹集体育资金;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由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3.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学校体育功能。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压实工作责任;完善体育课程考试制度;规范体育教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4.彻底改变落后观念,树牢全面发展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和重视,营造良好体育氛围;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树牢正确的教育观和体育观。
黄丽唯[6](2020)在《教育扶贫政策的价值追求及实践效果研究》文中认为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贫困与反贫困斗争贯穿人类生活始终。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工程,我国在长期扶贫工作中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教育扶贫作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关键一招”,其实施目的是要提升贫困地区人口个体的整体素质,使其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得以增加,从而得到长久摆脱贫困的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作为反贫困最有力手段,贫困地区人民却因为贫困而得不到教育上的保障。教育扶贫何以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既是贫困地区急迫脱贫的现实所需,也是学界应有关注的现实问题,是人文关怀所需。教育扶贫政策的价值追求是我国教育政策与扶贫政策价值追求的交叉与融合。一方面,教育扶贫首先要解决“教育之贫”问题,要求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失学,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教育扶贫要求补齐贫困地区教育短板,均衡发展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另一方面,教育扶贫又强调以教育作为手段来扶贫,通过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使贫困人群通过享受公平的教育来获得个人能力提升,实现永久脱贫。深究其本质,教育扶贫政策的价值追求是为了通过教育公平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帮助个体全面发展跳出贫困陷阱,来实现社会公平。本研究主要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探究我国教育政策与扶贫政策的价值追求,进一步分析出教育扶贫的价值追求。综合田野调查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Y乡为例,结合Y乡义务教育阶段发展现状,通过实地调查考察当地教育扶贫政策价值追求的实践效果,发现成效和实践偏移,分析实践偏移成因,并寻求教育扶贫政策价值追求与实践之间的耦合之策。旨在通过研究为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路径参考。
刘羽航[7](2020)在《天津体育学院网球场馆运营管理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十届全运会,天津网球队取得1金3银3铜的成绩,第十一届全运会,网球项目天津队取得4金1银1铜的成绩,在第十二届全运会,天津网球队荣获4金2银,天津网球队领跑中国网球,网球已然成为天津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天津市民对天津网球充满了强烈的自豪感,与此同时也调动了市民参与网球运动的兴趣。在访谈与调查中发现,天津市民对网球的运用兴趣,不仅仅取决于竞技网球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网球本身是一项优雅的运动,特有的魅力使得男女老少在网球运动中找到锻炼带来的乐趣。对普通群众,参与网球最大的困难是硬件设施的问题,最大的影响是网球场地的问题,网球运动在天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场地少、消费高成为网球爱好者的障碍,群众日益增长的网球兴趣需求与现有的网球场馆设施之间的矛盾逐渐增加。因此,如何高效利用体育场馆设施,发挥最大功效,体现最大效益,满足人们需求成为着重考虑的问题,尤其是高效体育场馆的充分利用。本文通过调查天津体育学院老校区网球场地的运营管理的基本情况,以及新校区网球场馆的现状分析,通过SWOT分析,天津体育学院网球场馆开放运营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适当扩大优势,深入挖掘开发机遇,对运营管理方式不断完善和创新,力争将网球场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研究结果表明:1、群众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加,对运动场地的需求大大增加,对于天津市的市民来讲,网球运动在天津“网球金花”的影响之下,市民的网球兴趣达到高潮。2、天津体育学院在网球人力资源、师资力量方面相对雄厚,教师职称、年龄结构都比较合理3、缓解高校体育场馆闲置的问题,和闲时忙时场地分配利用不足的问题,需要一套“专业化管理”高校场馆的模式,增加高校体育场馆的收入,减轻学校财政压力。4、网球场馆使用率低,需多方位多角度拓展网球场馆的使用形式,扩大场馆维护的资金来源,促进学校网球的发展。对策与建议:创新管理规章制度、高校牵头发展校园网球赛事、完善安全预案、响应国家政策,转变领导传统观念、建立科学的场馆管理体系、健全网球场馆对外开放运营的监管机制、提升场馆服务。综上结论,认为天津体育学院网球场馆对外开放运营管理有发展空间和发展条件,对外运营管理是可行的。
李龙凯[8](2019)在《天津市第十三届全运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因举办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各类大型赛事,国内修建了许多大型体育场馆,然而赛事过后,如何提高这些闲置体育场馆的开放率和利用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既是一个民生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2017年9月,第十三届全运会在天津举办。赛事举办期间,天津利用了一批现有大型体育场馆,同时新建、改造了一批大型体育场馆,其中部分体育场馆存在着赛后闲置或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政府有关部门及高校也正在逐步研究摸索改善方法。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不同类型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全运会体育场馆赛后开放不充分,二是全运会体育场馆经济效益不佳,三是全运会体育场馆社会效益偏低,经过研究分析,得出影响天津市全运会场馆赛后利用的因素一是体育场馆管理体制阻碍开放经营,二是体育场馆经营水平落后导致经济效益低下,三是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缺失,四是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缺乏安全保障等。本文借鉴国际和国内管理运营体育场馆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天津市全运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对策和建议,为提高天津市体育场馆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管理运营水平、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分析得出,政府部门和各体育场馆要充分认识到全运会体育场馆对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加大场馆开放力度,扩大开放区域,丰富开放项目,组建各类群众性体育组织,如体育俱乐部等,提升体育场馆对普通市民的吸引力,鼓励群众在场馆内进行锻炼和交流活动等,充分发挥体育组织的凝聚作用,为市民运动健身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体育产业市场,在“以体为主”的基础上,提高场馆运营管理水平,充分开发利用场馆设施和无形资产资源,如拓展竞赛市场、加大广告宣传和开发体育专利产品,确保场馆开发的资金保障,推动场馆服务市场化,为健身群体提供多元化服务。
曹梦雯[9](2020)在《三河市燕郊镇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认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陆续颁布了一系列规定,其中简单明了的规定各地各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的时间。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传统的课间操基础上,演变成为的新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对阳光体育实施提出的具体指导方法,是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帮助的体育活动。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解析,对三河市燕郊镇的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对三河市燕郊镇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三河市燕郊镇全部小学遵循国家政策,每周安排一定时间和次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有33.3%的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在15-20分钟,有46.7%的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在21-30分钟,有20%的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在31-40分钟,大部分学校在时间上得到了保障。(2)三河市燕郊镇60%的小学采用全校集中活动,26.7%的小学采用分年级活动,13.3%小学采用分兴趣组活动,但是内容相对单一,在特殊天气下,没有学校组织室内大课间体育活动,评价奖励制度不完善,组织管理不够科学。(3)三河市燕郊镇小学体育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性别情况严重失衡,75.6%为男性,24.4%为女性,能真正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的教师少之又少,部分学校存在体育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近年来虽然一直都有培训的机会,但是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相关的培训少。(4)校级领导、体育教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持认可态度,但大多数校领导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参与度较低,没有做到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其他学科教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持无所谓的态度,学校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不同学校体育教师在大课间体育活动支持程度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5)有60%的学校拥有室外塑胶场地,按规定配备相应器材,但许多学校场地不符合国家标准,部分学校存在器材质量差、数量少的问题,没有学校拥有室内体育场,导致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完善。(6)大多数其他学科教师没有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导致大课间体育活动后期管理困难,开展效果不理想。不同学校其他学科教师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态度、到场情况、参与程度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7)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但是一部分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持应付学校安排的态度,学生的这种态度严重的影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进行。不同学校学生在大课间体育活动重视度、器材使用认可态度、安全度认可态度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孟成才[10](2019)在《“一州(市)一精品”理念下云南省优势竞技项目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曲靖竞走、玉溪体操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省“一州(市)一精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战略部署,是新时期下云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布局重构,也是优化资源的路径转化。云南省“一州(市)一精品”项目布局,是基于自身体育特点和优势的视角,扬长避短,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优势竞技项目。自云南省“一州(市)一精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提出以来,被列入精品项目的各地州政府围绕该主题,紧密联合省政府,加强督促培养单位落实各方面工作,与省政府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各州市培养单位也高度重视“一州(市)一精品”项目人才培养。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曲靖市竞走和玉溪市体操项目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两个培养单位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得出:1.从曲靖市体育训练中心和玉溪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的现状调查中得出:在现行管理体制、训练体制、运行机制、选材模式、后备人才培养状况;经费投入、场馆设施、后勤服务、科技投入、科研与训练,以及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员人员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2.曲靖市竞走和玉溪市体操,两个培养单位存在的共性问题有:地方政府经费配套不足;生源面窄,选材壁垒严重;场馆配套设施不完善;教练员队伍缺乏,训练理念陈旧;欠缺科研投入和医疗服务保障;运动员选材方式单一;家长担忧学训矛盾,支持率较低;后备人才梯队衔接不充分。3.曲靖市竞走和玉溪市体操,两个培养单位应对策略选择是:加强地方政府经费投入比例;扩大招生面,打破招生壁垒的局限;完善场馆配套设施;提高教练员待遇,引入优秀教练员;引入科研服务,完善医疗服务;强化运动员选材方式、促进选材科学化;扭转家长思想观念,排除后顾之忧;加强后备人才梯队的培养与衔接。基于上述的研究分析与结果,所提出两个培养单位所存在的共性现实问题,以及给出应对策略选择,以期对“一州(市)一精品”所有优势竞技项目在未来人才培养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中对曲靖市竞走和玉溪市体操项目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希望能对两个培养单位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提供借鉴之处,逐步探索与完善培养体制机制,为下一步优势项目发展与改革做好铺垫,不断积累优势竞争力,使云南省优势竞技项目中的竞走和体操,以及其他优势项目不断得到巩固与加强,促使云南省优势竞技项目再次腾飞。
二、如何高质量地修建学校田径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高质量地修建学校田径场(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强市背景下张家港体育健身圈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推动体育场地设施进一步完善 |
1.1.2 体育强国战略推行为体育场地设施发展提出具体目标 |
1.1.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为体育场地设施指明完善方向 |
1.1.4 张家港群众体育事业屡获殊荣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关于体育强市的研究 |
1.3.3 国内外关于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研究 |
1.3.4 关于体育健身圈的研究 |
1.3.5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相关综述 |
1.3.6 文献总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地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案例分析法 |
2.2.5 问卷调查法 |
3 体育强市背景下张家港体育健身圈建设模式 |
3.1 张家港体育健身圈建设的实现基础 |
3.1.1 政策保障 |
3.1.2 规划思路 |
3.1.3 经费投入 |
3.1.4 体育人口基础 |
3.2 基于圈层结构理论分析张家港体育健身圈城市与乡村样态 |
3.2.1 城区“中心扩散”辐射圈 |
3.2.2 乡镇“内循环”村落辐射圈 |
3.2.3 度假区“山、湖、江、岛”健身休闲圈 |
3.3 基于点轴理论分析张家港体育健身圈场地设施建设 |
3.3.1 张家港市体育健身圈建设总体情况 |
3.3.2 体育中心建设 |
3.3.3 体育公园建设 |
3.3.4 社区健身设施建设 |
3.3.5 学校场地设施开放 |
3.3.6 乡镇场地设施建设 |
3.4 张家港体育健身圈建设的配套服务 |
3.4.1 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 |
3.4.2 开展活动赛事 |
3.4.3 健全社会组织 |
3.4.4 运用网络技术 |
3.5 张家港体育健身圈建设特色 |
3.5.1 合理布局,实现就近便民,5分钟健身圈领跑全国 |
3.5.2 资源共享,运用科技助力,大数据助梦智慧体育 |
3.5.3 均衡发展,突出地域特色,健身圈融合江南水乡风情 |
4 以“张家港经验”为基础,县级市构建体育健身圈的实现路径 |
4.1 完善政策保障,加强多方联动 |
4.2 运用科学理论,合理规划布局 |
4.3 加强对外开放,盘活有效资源 |
4.4 强化配套服务,提升社会参与 |
4.5 创新信息供给,传递健身知识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张家港市体育健身区部分线路图 |
附件二 健身群众调查问卷 |
附件三 专家结构性访谈提纲 |
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2)北京市中小学校园地下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中小学 |
1.2.2 地下空间 |
1.3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城市地下空间研究现状综述 |
1.3.2 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研究现状综述 |
1.3.3 中小学地下空间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北京市中小学校园建设及地下空间现状分析 |
2.1 北京市中小学校园建设发展历程 |
2.2 中小学规划和建筑设计基本要点分析 |
2.2.1 校园用地 |
2.2.2 校园总平面布置 |
2.2.3 校园功能分区 |
2.3 北京市中小学用地调研及指标分析 |
2.3.1 北京市城六区中小学用地现状调研调查分析 |
2.3.2 北京市城六区中小学校总用地规模调查 |
2.3.3 北京市城六区中小学校总建筑面积调查 |
2.4 北京市中小学地下空间发展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小学地下空间特征分析 |
3.1 使用人群特殊性 |
3.1.1 中小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
3.1.2 中小学生的活动类型 |
3.1.3 中小学生的空间诉求 |
3.2 使用功能多样性 |
3.2.1 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 |
3.2.2 生活服务用房 |
3.2.3 校园辅助用房 |
3.2.4 体育运动用房 |
3.2.5 公共活动用房 |
3.3 使用环境复杂性 |
3.3.1 建筑环境 |
3.3.2 生理环境 |
3.3.3 心理环境 |
3.3.4 安全隐患 |
3.4 适应中小学特征的地下空间设计要素 |
3.4.1 空间组织 |
3.4.2 交通系统 |
3.4.3 空间环境 |
3.4.4 防灾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京市中小学校园地下空间设计策略 |
4.1 多层次的空间布局 |
4.1.1 水平空间布局 |
4.1.2 竖向空间布局 |
4.1.3 地下空间的功能复合 |
4.1.4 地下空间的多样性塑造 |
4.2 便捷化的交通系统 |
4.2.1 地下空间入口设计 |
4.2.2 地下空间步行系统 |
4.2.3 地下停车接送系统 |
4.3 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
4.3.1 自然采光设计 |
4.3.2 通风系统设计 |
4.3.3 景观绿化设计 |
4.3.4 室内设计 |
4.4 全面性的防灾设计 |
4.4.1 防火设计 |
4.4.2 防洪排涝设计 |
4.4.3 地下空间公共安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3)山东省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体育场馆社会化相关研究 |
1.2.3 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相关研究 |
1.2.4 高校、社区体育场馆资源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 |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实地考察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研究政策依据 |
3.2 山东省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调查 |
3.2.1 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资源配置 |
3.2.2 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经营 |
3.2.3 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管理 |
3.3 山东省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问题 |
3.3.1 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资源问题 |
3.3.2 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经营问题 |
3.3.3 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管理问题 |
3.4 山东省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发展对策 |
3.4.1 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资源对策 |
3.4.2 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经营对策 |
3.4.3 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管理对策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广州市花都区高中校园足球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理论研究综述 |
2.1.1 校园足球的概念 |
2.1.2 校园足球的价值定位 |
2.1.3 校园足球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
2.1.4 理论研究评述 |
2.2 样本所处区域发展概述 |
2.2.1 样本所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2.2.2 样本所处区域校园足球发展概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样本情况介绍 |
4.2 花都区高中校园足球发展现状 |
4.2.1 场地建设情况 |
4.2.2 校园足球师资队伍配备情况 |
4.2.3 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情况 |
4.2.4 学生参与校园足球活动情况 |
4.3 花都区高中校园足球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4.3.1 知与行的冲突 |
4.3.2 经费投入不足 |
4.3.3 社会支持不力 |
5 结论与对策 |
5.1 结论 |
5.1.1 足球场地还不能适应和满足校园足球发展的需要 |
5.1.2 足球专业教师匮乏且教学水平不高 |
5.1.3 校园足球活动尚未形成常态 |
5.1.4 投入经费严重不足 |
5.1.5 社会支持不足 |
5.2 对策 |
5.2.1 加强校园足球场地建设,完善相关套设施 |
5.2.2 配足配强足球专业教师,提升足球教学能力和水平 |
5.2.3 完善足球教学、训练、竞赛机制,促进校园足球活动制度化常态化 |
5.2.4 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投入增长机制,强化校园足球发展基础 |
5.2.5 建构“学校-政府-社会-家庭”联动机制,优化校园足球发展环境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评定问卷专家名单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校园足球开展情况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永州市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综述 |
1.4.1 关于学校体育开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
1.4.2 关于贫困县农村学校体育的研究 |
1.4.3 关于贫困县农村学校体育开展现状的研究 |
1.4.4 国外关于学校体育的研究 |
1.5 理论依据 |
1.5.1 教育公平理论 |
1.5.2 治理理论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师资情况 |
3.1.1 体育教师学历和职称结构 |
3.1.2 体育教师专业结构 |
3.1.3 体育教师年龄结构 |
3.1.4 体育教师性别结构 |
3.1.5 体育教师工作量和工资待遇 |
3.1.6 体育教师科研和培训 |
3.1.7 体育教师专、兼职情况 |
3.2 体育场地器材经费和体育观念情况 |
3.2.1 体育场地 |
3.2.2 体育器材 |
3.2.3 体育经费 |
3.2.4 体育观念 |
3.3 体育教学开展情况 |
3.3.1 执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3.3.2 教案编写与执行 |
3.3.3 体育课开设与挤占 |
3.3.4 体育课程开发 |
3.3.5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 |
3.3.6 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知 |
3.3.7 体育教学评价 |
3.4 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体质健康测试情况 |
3.4.1 早操和课间操 |
3.4.2 每周课外体育活动次数 |
3.4.3 每天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
3.4.4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 |
3.4.5 课余体育训练 |
3.4.6 课余体育竞赛 |
3.4.7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
3.5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审视 |
3.5.1 贫困农村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影响师资结构和教师素养的改善 |
3.5.2 长期贫困的生活状态,导致“重智轻体”的落后观念 |
3.5.3 受贫困农村多元因素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少 |
3.5.4 区域内经济贫穷落后,影响农村学校体育物质条件的改善 |
3.6 影响永州市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
3.6.1 落实政策法规存在一定偏差 |
3.6.2 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管理 |
3.6.3 应试教育观念 |
3.6.4 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收入较低 |
3.7 改善永州市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
3.7.1 优化体育师资结构,保证教育公平 |
3.7.2 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由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 |
3.7.3 转变观念健全机制,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
3.7.4 加大体育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多渠道筹集体育经费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调查问卷(教师) |
附件2 调查问卷(学生) |
附件3 调查问卷(学校领导) |
附件4 访谈提纲(体育教师) |
附件5 访谈提钢(学校领导) |
附件6 访谈提纲(教育主管部门) |
附件7 访谈提纲(专家) |
附件8 访谈对象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6)教育扶贫政策的价值追求及实践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设计 |
一、教育扶贫政策的价值追求分析 |
(一)中国教育政策的价值追求 |
(二)中国扶贫政策的价值追求 |
(三)教育扶贫政策的价值追求 |
二、教育扶贫政策价值追求的实践效果实地考察 |
(一)调研点概况 |
(二)教育扶贫政策价值追求的实践成效 |
(三)教育扶贫政策的价值追求实践偏移表征 |
三、教育扶贫政策价值追求实践偏移归因 |
(一)经济发展的制约 |
(二)贫困地区学校办学质量不高 |
(三)贫困文化的影响 |
(四)贫困地区儿童家庭教育不足 |
四、教育扶贫政策价值追求与实践的耦合之策 |
(一)帮助贫困家庭增强经济收入能力 |
(二)提高贫困地区学校办学质量 |
(三)扶持和引导贫困家庭开展家庭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课题资助 |
(7)天津体育学院网球场馆运营管理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内网球运动现状 |
1.1.2 高校网球场馆的作用 |
1.2 文献综述 |
1.2.1 运营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
1.2.2 国内场馆运营的研究现状 |
1.2.2.1 以“体育场馆运营”为切入点对文献的梳理与述评 |
1.2.2.2 以“高校体育场馆”为切入点对文献的梳理与述评 |
1.2.2.3 以“网球场馆运营”为切入点对文献的梳理与述评 |
1.2.3 国外网球场馆运营研究现状 |
1.2.3.1 以“国外体育场馆运营”为切入点的文献整理综述 |
1.2.3.2 以“网球场馆运营”为切入点的文献整理综述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实践意义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2.1 问卷的效度检验 |
3.2.2.2 问卷的信度检验 |
3.2.2.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SWOT分析法 |
3.2.6 实证举例分析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天津体育学院老校区网球场运营管理的基本情况 |
4.1.1 地理位置与配套设备 |
4.1.2 管理体系与人员 |
4.1.3 对外运作的实践 |
4.1.3.1 管理实践与配套政策 |
4.1.3.2 培训为主引领市场 |
4.2 天津体育学院新校区网球场馆现状分析 |
4.2.1 网球场地统计 |
4.2.2 场馆配套设施 |
4.2.3 校园体育场馆分析 |
4.3 天津市高校网球场馆现有运营管理模式分析 |
4.3.1 天津市高校网球场地资源分析 |
4.3.2 高校学生对网球场馆运营的态度分析 |
4.3.3 大众消费水平分析 |
4.3.4 民众需求与满意度分析 |
4.3.5 天津市高校网球场馆管理模式 |
4.4 体育场馆运营的经验和启示 |
4.4.1 国内体育场馆综合运营的发展经验 |
4.4.1.1 国家体育场综合运营社会服务功能 |
4.4.1.2 天津奥体中心综合运营 |
4.4.2 国内高校网球场馆运营的实例 |
4.4.2.1 北京体育大学网球综合训练馆对外运营管理的发展经验 |
4.4.2.2 重庆三峡学院网球场地对外开放运营的实例 |
4.4.3 天津体育学院场馆对外运营管理的先例 |
4.4.3.1 天津体育学院全面服务第十三届全运会 |
4.4.3.2 游泳馆课余时间的再利用 |
4.4.4 综合发展的启示 |
4.4.4.1 以体为主,综合发展 |
4.4.4.2 校内场馆灵活置用 |
4.4.4.3 以赛事带动人气 |
4.4.4.4 科学化、专业化管理 |
4.4.4.5 实践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
4.5 对天津体育学院网球场馆综合方面的SWOT分析 |
4.5.1 优势 |
4.5.1.1 场地硬件优势 |
4.5.1.2 形成自主品牌 |
4.5.1.3 优良的体育人文环境 |
4.5.1.4 网球精品课程的支撑 |
4.5.2 劣势 |
4.5.2.1 地理位置较偏 |
4.5.2.2 网球场馆维修费用过高 |
4.5.2.3 场馆市场化管理与运营模式滞后 |
4.5.3 机遇 |
4.5.3.1 高校的迁入和地铁轻轨的建设 |
4.5.3.2 居民收入提高,健康观念提升 |
4.5.3.3 广阔的运营空间与政策支持 |
4.5.4 威胁 |
4.5.4.1 邻近天津团泊新城国际网球中心 |
4.5.4.2 静海区网球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
4.5.5 SWOT 矩阵分析分析结果 |
4.5.6 SWOT战略决策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致谢 |
(8)天津市第十三届全运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述评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本文的创新 |
1.5.2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第十三届全运会体育场馆 |
2.1.2 第十三届全运会体育场馆类型 |
2.1.3 第十三届全运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 |
2.2 共享经济理论 |
2.2.1 共享经济理论的概念 |
2.2.2 共享经济的意义 |
2.3 项目周期理论 |
2.3.1 项目周期理论含义 |
2.3.2 项目周期理论特点 |
2.4 关键成功因素理论 |
第3章 天津市全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现状分析 |
3.1 天津市全运会场馆的基本情况 |
3.2 天津市全运会场馆赛后利用现状 |
3.2.1 市体育局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现状 |
3.2.2 高校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现状 |
3.2.3 区属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现状 |
3.3 天津市全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存在的问题 |
3.3.1 全运会体育场馆赛后开放不充分 |
3.3.2 全运会体育场馆经济效益不佳 |
3.3.3 全运会体育场馆社会效益偏低 |
第4章 天津全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制约因素分析 |
4.1 体育场馆管理体制阻碍开放经营 |
4.1.1 高校场馆管理体制 |
4.1.2 市属训练场馆管理体制 |
4.1.3 市属对外开放场馆管理体制 |
4.2 体育场馆经营水平落后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
4.2.1 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单一 |
4.2.2 体育场馆营销方法落后 |
4.2.3 对外公关宣传力度不够 |
4.3 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缺失 |
4.4 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缺乏安全保障 |
第5章 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场馆赛后利用经验分析 |
5.1 国外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典型案例 |
5.1.1 日本大阪Morinomiya(森之宫)Q's Mall购物中心 |
5.1.2 英国谢菲尔德体育场馆 |
5.1.3 荷兰阿贾克斯体育场 |
5.2 国内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典型案例 |
5.2.1 上海万国体育中心 |
5.2.2 北京“水立方” |
5.3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经验分析 |
5.3.1 拓展服务内容 |
5.3.2 分散运营风险 |
5.3.3 节约运营成本 |
5.3.4 塑造城市文化 |
5.3.5 面向国际市场 |
第6章 天津全运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策略 |
6.1 推动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 |
6.1.1 转变观念推动体育场馆体制改革 |
6.1.2 提升体育产业经营意识和服务意识 |
6.2 盘活场馆各类资源,提升场馆经营水平 |
6.2.1 综合开发体育场馆资源 |
6.2.2 打造场馆品牌赛事活动 |
6.2.3 开发利用体育场馆无形资产 |
6.3 引进体育场馆管理人才,打造专业运营团队 |
6.3.1 培养专业经营管理人才 |
6.3.2 大力引进和培训体育场馆管理专业人才 |
6.3.3 引入专业体育场馆运营第三方单位 |
6.3.4 充分激发体育场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6.4 高校体育场馆采取多种安全管理措施 |
6.4.1 做好场馆开放时间分离 |
6.4.2 做好场馆开放空间分离 |
6.4.3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
6.5 组建体育场馆协会联盟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附件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2 问卷调查 |
附件3 实地考察记录表 |
附件4 访谈情况统计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三河市燕郊镇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2.1.1 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概念 |
2.1.2 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功能及意义的研究 |
2.1.3 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的研究 |
2.1.4 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的研究 |
2.1.5 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研究 |
2.1.6 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2.3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实地考察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三河市燕郊镇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1 三河市燕郊镇小学大课间活动开展次数 |
4.1.2 三河市燕郊镇小学大课间活动开展时间 |
4.1.3 三河市燕郊镇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预案 |
4.1.4 三河市燕郊镇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 |
4.1.5 三河市燕郊镇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内容 |
4.2 三河市燕郊镇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客观条件现状 |
4.2.1 师资队伍 |
4.2.2 场地器材 |
4.3 三河市燕郊镇小学领导和教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态度调查 |
4.3.1 校级领导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态度 |
4.3.2 体育教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态度 |
4.3.3 其他学科教师的相关情况 |
4.4 三河市燕郊镇小学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知调查 |
4.4.1 参与态度 |
4.4.2 参与动机 |
4.5 三河市燕郊镇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发展策略研究 |
4.5.1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
4.5.2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场地与器材 |
4.5.3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资金与时间 |
4.5.4 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机构与职责 |
4.5.5 大课间体育活动激励与宣传机制 |
4.5.6 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师团队 |
4.5.7 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完善和改进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 |
5.2.2 提高领导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视,完善奖惩机制 |
5.2.3 均衡体育教师性别比例,充足体育教师师资力量 |
5.2.4 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展开的多元化和趣味性 |
5.2.5 加强学生思想建设、提高学生兴趣 |
5.2.6 利用校园资源,加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文化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问卷效度评价表 |
附录B 问卷调查表 |
附录C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一州(市)一精品”理念下云南省优势竞技项目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曲靖竞走、玉溪体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良好的政策环境为竞技体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空间 |
1.1.2 打破竞技体育项目发展不平衡的格局 |
1.2 研究目的 |
1.2.1 新时期下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布局重构 |
1.2.2 构建云南竞技体育强省的重要举措 |
1.2.3 打造“高原特色”体育文化品牌 |
1.3 研究意义 |
1.3.1 深化云南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发展的路径改革 |
1.3.2 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拓宽领域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
1.3.3 “一带一路”战略下搭建与东南亚各国进行体育文化交流的桥梁 |
1.4 文献综述 |
1.4.1 核心概念界定 |
1.4.1.1 “一州(市)一精品”理论释义 |
1.4.1.2 优势项目含义分析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1.4.2.1 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形成与发展的研究 |
1.4.2.2 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1.4.2.3 对省(市)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发展的研究 |
1.4.2.4 关于云南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研究 |
1.4.3 国外文献综述 |
1.4.3.1 国外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特征 |
1.4.3.2 国外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培养特征的研究 |
1.4.4 综述评述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地考察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2.2.4.1 问卷信度检验 |
2.2.4.2 问卷效度检验 |
2.2.5 数理统计法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章 云南省优势竞技项目发展历程及特点 |
3.1 云南省竞技体育发展历史回眸 |
3.2 云南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分析 |
3.3 云南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特点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一州(市)一精品”理念下曲靖市竞走、玉溪市体操项目的发展现状 |
4.1.1 竞走和体操项目近期参与比赛所取得的成绩分析 |
4.1.2 曲靖市竞走、玉溪市体操项目的体制、机制分析 |
4.1.2.1 曲靖市竞走、玉溪市体操项目的管理体制 |
4.1.2.2 曲靖市竞走、玉溪市体操项目的训练体制 |
4.1.2.3 曲靖市竞走、玉溪市体操项目的运行机制 |
4.1.3 曲靖市竞走、玉溪市体操项目的运动员选材分析 |
4.1.4 曲靖市竞走、玉溪市体操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分析 |
4.1.5 曲靖市竞走、玉溪市体操项目的人力资源现状 |
4.1.5.1 曲靖市竞走、玉溪市体操项目的管理员现状 |
4.1.5.2 曲靖市竞走、玉溪市体操项目的教练员现状 |
4.1.5.3 曲靖市竞走、玉溪市体操项目的运动员现状 |
4.1.6 曲靖市竞走、玉溪市体操项目的物质资源现状 |
4.1.6.1 曲靖市竞走、玉溪市体操项目的训练场馆现状 |
4.1.6.2 曲靖市竞走、玉溪市体操项目的训练设备现状 |
4.1.6.3 曲靖市竞走、玉溪市体操项目的后勤保障现状 |
4.1.7 曲靖市竞走、玉溪市体操项目的经费投入现状分析 |
4.1.7.1 场馆建设和维修、训练设备经费投入现状分析 |
4.1.7.2 后勤、奖励机制、外出训练和比赛经费投入现状分析 |
4.1.7.3 医疗服务和科技经费投入现状分析 |
4.1.7.4 项目科研经费投入现状分析 |
4.1.8 后勤服务和医疗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
4.1.9 曲靖市竞走、玉溪市体操项目毕业运动员出路分析 |
4.2 制约项目发展的因素分析 |
4.2.1 竞走项目制约因素分析 |
4.2.2 体操项目制约因素分析 |
4.3 “一州(市)一精品”理念下曲靖市竞走、玉溪市体操项目发展的现实问题 |
4.3.1 地方政府经费配套不足 |
4.3.2 生源面窄,选材壁垒严重 |
4.3.3 场馆配套设施不完善 |
4.3.4 教练员队伍缺乏,训练理念陈旧 |
4.3.5 欠缺科研投入和医疗服务保障 |
4.3.6 运动员选材方式单一 |
4.3.7 家长担忧学训矛盾,支持率较低 |
4.3.8 后备人才梯队衔接不充分 |
4.4 “一州(市)一精品”理念下曲靖市竞走、玉溪市体操项目发展的对策研究 |
4.4.1 加强地方政府经费投入比例 |
4.4.2 扩大招生面,打破招生壁垒的局限 |
4.4.3 完善场馆配套设施 |
4.4.4 提高教练员待遇,引入优秀教练员 |
4.4.5 引入科研服务,完善医疗服务 |
4.4.6 强化运动员选材方式、促进选材科学化 |
4.4.7 扭转家长思想观念,排除后顾之忧 |
4.4.8 加强后备人才梯队的培养与衔接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修改建议 |
四、如何高质量地修建学校田径场(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强市背景下张家港体育健身圈建设模式研究[D]. 顾一铭.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北京市中小学校园地下空间设计研究[D]. 张文东.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3]山东省济宁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研究[D]. 高建坤.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广州市花都区高中校园足球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张家承.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5]永州市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唐善云.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4)
- [6]教育扶贫政策的价值追求及实践效果研究[D]. 黄丽唯. 西南大学, 2020
- [7]天津体育学院网球场馆运营管理的可行性研究[D]. 刘羽航.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8]天津市第十三届全运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研究[D]. 李龙凯.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9]三河市燕郊镇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研究[D]. 曹梦雯.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10]“一州(市)一精品”理念下云南省优势竞技项目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曲靖竞走、玉溪体操为例[D]. 孟成才.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