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Chiari综合征血管内超声多普勒介入治疗前后肾静脉及侧支血流速度的变化

Budd-Chiari综合征血管内超声多普勒介入治疗前后肾静脉及侧支血流速度的变化

一、血管内超声多普勒技术对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治疗前后肾静脉及侧支循环血流速度变化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青[1](2021)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是指门静脉主干及/或分支局部或完全阻塞后,机体为缓解门静脉高压在受阻部位逐渐代偿形成诸多侧支血管,因形态似海绵样而得名。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患儿大多在1-6岁出现反复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威胁生命。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Rex分流术是近年来治疗儿童CTPV并且不增加肝脏损伤的治愈性术式。但目前因CTPV血管走行紊乱易出血和血管吻合技术难度大使得该术式应用受到限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能否行Rex分流术以及术后疗效的判断,影像学检查起着决定性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S)由于无创、便捷、无辐射等特点,成为小儿CTPV诊断及Rex分流术前诊断与评估、术后疗效评估的首选检查方法。随着CT重建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row CT portography,MDCTP)越来越多地应用在Rex分流术前评估、术后疗效评估中。而关于CDUS与MDCTP在Rex分流术前、术后的评估研究文献报道极少,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对比研究尚无报道。经典Rex分流术通过在门静脉左支与肠系膜上静脉间建立旁路,恢复肝内门静脉血流灌注,减轻增高的门静脉及内脏床压力。改良Rex转位术简化了手术流程,将开放扩张的肝外门静脉属支(如脾静脉)与门静脉左支直接吻合。少数患儿Rex隐窝小或门静脉左支发育不良,外科将肝圆韧带扩张成再通的脐静脉代替门静脉左支。本中心自2010年以来,应用传统Rex分流术(经典Rex分流术和改良Rex转位术)及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术后部分病例出现了复发。本研究通过分析Rex分流术多种术式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前、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资料,研究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传统Rex分流术不同术式和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的手术效果,以期为临床诊断、影像检查方法选择及术式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第一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CTPV的发病机制,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特点,观察儿童CTPV的影像特征。比较CDUS和MDCTP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术前诊断CTPV的优势、不足及评估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方法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3月-2019年3月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行手术治疗(Rex及脾肾分流术)且病历及影像资料完整的48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DCTP)影像资料,对CTPV进行影像学分型,观察各型病变受累范围、合并症及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分析病变的蔓延路线及发病机制。观察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特征,同时对Rex分流术的实施条件进行术前影像评估。以术中门静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手术实施条件(门静脉左支、肠系膜上静脉通畅性及门静脉左右支连续性)的诊断能力。结果1.门静脉病变位置:根据病变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分支的位置,将CTPV病变分为三型。Ⅰ型为门静脉主干型(13/48例,27.1%),Ⅱ型为门静脉主干及左和/或右支型,此型也属混合型(29/48例,60.4%),Ⅲ型为门静脉左和右支型(6/48例,12.5%),病变局限于左右肝内门静脉及少数节段分支。本组病例以Ⅱ型混合型居多(60.4%),而Ⅱ、Ⅲ型35例左右支病变中,又以右支起始部(97.1%)及左支横部、矢状部(100%)所占比例最高。48例CTPV患儿18例合并先天畸形(37.5%),Ⅱ型先天畸形合并率最高(48.3%),肝胆畸形及心脏畸形合并率(17.2%、13.8%)均高于Ⅰ型及Ⅲ型。2.侧支血管部位:48例CTPV病例侧支血管中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最高(100%),其次是胆囊周围静脉(50%)、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39.6%)。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在3型中均为100%,Ⅱ型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其它侧支血管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62.1%、44.8%、20.7%、20.7%)均高于Ⅰ型及Ⅲ型。Ⅱ型胃左静脉(LGV)管径测值明显高于Ⅰ型及Ⅲ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及Ⅲ型管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235)。3.CDUS及MDCTP主要表现:CDUS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结构失常,管壁不均匀增厚、回声增强,管径纤细。走行区周围可见不规则成团的蜂窝样管网状回声,内见红蓝相间流速缓慢的彩色血流信号。MDCTP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系统正常结构消失,走行区代之以杂乱迂曲的管网状或窦隙样血管团。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狭窄或闭塞,可见胃底食管周围、胆囊旁及腹膜后等部位的侧支循环及自发形成的脾肾分流。CDUS及MDCTP对脾静脉的检出率均为100%,但CDUS对肠系膜上静脉及胃左静脉的检出率仅为64.6%、12.5%,明显低于MDCTP(100%、100%)。CDUS对侧支血管食管胃底静脉丛、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分别为72.9%、70.8%、10.5%、0%、28.6%,而MDCTP对上述侧支血管的检出率几乎是100%。4.CDUS和MDCTP显示主要血管的通畅性及连续性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显示LPV通畅性的成功率分别是75%(36/48)、79.2%(38/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7)。在判断SMV通畅性方面,MDCTP能够100%做出明确诊断,而CDUS可以对SMV开放状态做出肯定诊断的比率仅64.6%(3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判断LPV与RPV连续性方面,CDUS和MDCTP能够做出明确诊断的成功率分别为12.5%(6/48)、41.7%(2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DCTP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95、0.98及0.89高于CDUS 的0.89、0.90及0.80。结论1.大部分CTPV病变是从门静脉主干开始出现,逐渐向肝内分支延伸,病变主要蔓延路线为门静脉主干到左支横部及矢状部或者到右支起始部。儿童CTPV最可能的病因是先天性门静脉发育畸形。2.食管胃底静脉丛是儿童CTPV最常见的门体侧支。Ⅱ型病变侧支血管检出率最高,胃左静脉扩张最明显,因而门静脉高压症状最严重,较其他两型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更高。3.对于CTPV的诊断,CDUS可以方便地观察病变及肝内外门静脉分支的血流状态,而MDCTP-MIP、MPR及VR图像可以立体直观显示病变范围及血管周围毗邻关系,能够提供门静脉、肝内外分支及所有侧支血管的详细解剖信息。4.综合灵敏度与特异度,MDCTP在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优于CDUS,对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高于CDUS,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第二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目的探讨与预后相关的影像指标,分析Rex分流术后影像特征及CDUS和MDCTP两种影像技术在Rex分流术术后评估中的优势及不足。应用CDUS对比评估经典Rex分流术及改良Rex转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47例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儿有无呕血、黑便等门静脉高压相关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计数)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及分级)。影像资料包括旁路血管及门静脉左支通畅性、管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肝脏、脾脏径线等。以术后6个月为研究时间,根据旁路血管的通畅性将患儿分为旁路血管通畅组(A组)和旁路血管血栓组(B组),同时观察旁路血管通畅组旁路血管管径的变化,分析旁路血管通畅性及旁路血管管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观察术后CDUS和MDCTP影像特征,比较CDUS及MDCTP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显示成功率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CDUS全面评估Rex分流术后相关血管管径、脏器径线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分析变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比较经典Rex分流术(RB)和改良Rex转位术(RT)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结果1.实施Rex分流术的47例CTPV患儿中,42例旁路血管通畅,胃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明显改善(P<0.001),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01)。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无显着变化(P>0.05)。2.42例旁路血管通畅患儿中,24例(57.1%)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增大组胃食管静脉曲张减轻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增大组(P<0.05)。术后6个月管径明显大于非增大组(P=0.038),但血流速度无显着差异(P=0.613)。术后6个月旁路血管管径为0.59±0.09cm,血流速度为13.79±2.74cm/s,采用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评价旁路血管管径与流速的关系,结果显示Kendall’ s tau-b=0.272,P=0.013,两者相关性不显着。3.CDUS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良好,血流为入肝方向,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相反,朝向门静脉右支。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充满低回声,血流信号充盈缺损,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一致,背向门静脉右支。MDCTP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对比剂充填良好;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低密度条索状物充填,对比剂充盈缺损。另可见门静脉主干、左右支及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或分支细小血栓形成,血栓部位管腔内可见低密度条形或片状充盈缺损。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为95.7%明显高于MDCTP的80.9%(P=0.025)。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进行配对卡方检验和Kappa一致性分析,配对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1.000>0.05,提示两种方法诊断阳性率一致,Kappa=0.843,P<0.001,说明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5.术后6个月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较术前或术中增大明显(P<0.05),肝脏、脾脏余径线及吻合口测值无明显变化(P>0.05)。旁路血管通畅组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明显高于血栓组(P<0.05),而旁路血管血栓组术中旁路血管管径明显大于通畅组(P<0.05)。6.两组患者在旁路血管血栓、旁路血管管径增大的发生率及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增大水平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但RB组门静脉左支及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均高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旁路血管的通畅性与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胃食管静脉曲张变化程度相一致,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预后的重要指标。2.除了旁路血管通畅性,管径变化也会影响预后,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是预后良好的相关指标。旁路血管管径与血流速度相关性较弱,旁路血管血流速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分析意义不大。3.CDUS可以方便地监测包括旁路血管在内的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性表现。而MDCTP能更全面清楚地显示细小血栓累及部位。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阳性率及诊断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5.Rex分流术手术效果较早的体现在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的增大上,血栓形成后肝脏径线及相关血管管径不再增大。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可以间接反映手术效果,预后越好相关径线增大水平越高。但管径大的自体血管不一定是最佳的手术旁路选择。6.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手术方式,并且改良Rex转位术也是治疗小儿CTPV有效的替代方法。第三部分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目的探讨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且通过与传统Rex分流术对照,评估新型分流术的手术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15例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UV组)患儿为观察组,脐静脉为旁路入口。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32例传统Rex分流术(LPV组)患儿为对照组,门静脉左支为旁路入口。手术前、后分别应用CDUS对UV组患儿的相关血管及脏器进行全面检查,与LPV组对比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分别测量肝脏、脾脏各个径线值(肝右叶斜径、肝左叶前后径和上下径、脾脏厚径和最大长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与吻合口管径并计算其大小变化,观察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以及吻合口的血流状态。收集患儿上消化道内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对再出血发生率、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变化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1.UV组术后7天旁路血管通畅率60%,明显低于LPV组通畅率87.5%(P=0.032)。短期抗凝治疗后,UV组术后6月总通畅率为86.7%,与LPV组总通畅率90.6%对比无显着差异(P=0.642)。根据术中UV管径与术后7天旁路血管血栓形成情况绘制的ROC曲线图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4,最佳界值cut-off值为>7.5。2.UV组与LPV组旁路血管及SMV吻合口管径无显着差异(P>0.05)。但UV组LPV/UV吻合口测值明显大于LPV组(P<0.001),两组间LPV/UV吻合口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肝左叶上下径及肝右叶斜径增大水平高于LPV组(P<0.05),但旁路血管、吻合口管径及肝脏、脾脏余径线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3.UV组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及血小板升高水平均明显高于LPV组(P=0.027,P=0.049),但两组间再出血发生率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UV组术后7天比LPV组旁路血管更容易发生血栓,但抗凝治疗复通效果优于LPV组,两组术后6个月总通畅率差异不明显。UV组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2.UV组比LPV组入肝血流增多,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增大更明显,肝内血流灌注的增加促进了肝脏的生长,导致肝脏径线(肝右叶斜径与肝左叶上下径)的增大比LPV组更显着。3.UV组对门静脉高压症状的改善优于LPV组,与门静脉左支管径及肝脏径线的变化相一致。再通脐静脉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旁路入口,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全文结论1.儿童CTPV病变多同时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部分合并先天畸形。MDCTP预测手术实施条件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均优于CDUS,且能够提供门静脉主要属支和所有侧支血管的解剖信息并加以分型,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2.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患儿预后的重要指标,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可以监测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Rex分流术术后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传统Rex术式。3.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但总通畅率与传统Rex分流术无显着差异,远端吻合口管径更大,临床转归优于传统Rex分流术。再通脐静脉作为Rex分流术新的旁路入口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手术。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

张凯[2](2020)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和目的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门静脉主干及其肝内外分支内的血栓形成。PVT在正常人中的发生率较低,而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概率明显升高。大多数PVT患者进展缓慢,无临床症状。然而,一些患者尤其是急性PVT患者,腹痛等腹部体征出现的概率较高,慢性PVT多在已发生的肝脏疾病基础上导致门静脉高压症加重。急性PVT患者往往起病急、症状重,慢性PVT患者临床症状相对缓慢,而一旦发现已出现临床并发症。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影响肝硬化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合并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若发展并累及到肠系膜静脉,有导致肠缺血甚或出现危及生命的肠坏死的可能。门静脉血栓形成不仅影响肝硬化患者预后,也使其临床治疗变得更为复杂,随介入微创技术和专用覆膜支架的临床应用,TIPS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近年TIPS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门静脉高压治疗也引起临床很大兴趣,已被认为TIPS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安全且有效方法。但门静脉血栓有范围和程度的差异,这些不同血栓范围、不同血栓程度和不同血栓类型是否影响肝硬化患者临床转归和TIPS治疗效果,目前尚有不同观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明确。为此,本论文就以上问题分为两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回顾分析303例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析在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患者中,PVT的存在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行TIPS的疗效特点的影响;第二部分回顾复习肝硬化并PVT为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而行TIPS治疗的患者165例,分析不同血栓类型和程度患者不同的TIPS操作方案;不同血栓类型和程度对TIPS术后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为肝硬化合并PVT患者特别是有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史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第一部分门静脉血栓对行TIPS治疗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的影响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在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患者中,PVT的存在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303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TIPS治疗的患者。其中合并PVT184例(急性PVT患者24例,慢性PVT患者160例),无PVT组119例。收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并进行随访,对PVT组(184例)与无PVT组(119例)的临床特征及TIPS疗效进行对比;同时对比急性PVT组(24例)与慢性PVT组(160例)的临床特征及TIPS临床疗效。结果1.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较非血栓组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更高(χ2=20.514,P<0.001),有出血史的患者所占比例更高(χ2=7.587,P=0.006),基线白细胞计数更高(t=2.543,P=0.011),基线血小板计数更高(t=3.957,P<0.001),均有统计学差异。肝硬化合并PVT组的急性腹痛发生率较非PVT组更高,但并无显着性差异(χ2=2.771,P=0.096)。两组间基线腹胀病人所占比例及基线肝功能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2.肝硬化合并急性PVT组与肝硬化合并慢性PVT组,急性PVT组基线Child-Pugh 评分更高(t=2.615,P=0.010)、基线 Child-Pugh 分级更高(χ2=7.072,P=0.021)、基线腹痛发生率更高(χ2=27.727,P<0.001)、基线腹胀发生率更高(X2=6.660,P=0.010)、基线腹水程度更重(χ2=12.930,P=0.005)、基线白细胞计数更高(t=4.327,P<0.001)、基线血小板计数更高(t=3.426,P=0.001),但基线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病人所占比例较低(X2=15.777,P<0.001)。3.PVT组随访29.4±25.9个月,非PVT组随访22.8 ±21.4个月,虽然两组间随访时间存在差异,但肝硬化合并PVT组的患者相较于不合并PVT的患者在施行TIPS后具有更高的肝性脑病发生率(χ2=9.498,P=0.002)。且两组间在TIPS成功率、生存率、再出血率、术后支架狭窄率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且两组患者在施行TIPS后门静脉压力均可显着下降。.4.肝硬化合并急性PVT组随访25.7±24.7个月,慢性PVT组随访29.9±26.1个月,两组患者在TIPS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在有限的随访期内两组间生存率、再出血率、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术后支架狭窄率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且两组患者在施行TIPS后门静脉压力均可显着下降。结论(1)门静脉血栓形成会加重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和消化道出血等失代偿事件的发生,加重肠道血流循环障碍如腹痛等临床症状;尤其是肝硬化合并急性PVT,患者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更高,腹痛等缺血性肠病临床表现的发生率更高。(2)合并PVT的肝硬化患者行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较无PVT者相对较高,但手术成功率并无明显差别,基于有限的随访资料PVT的存在不影响TIPS操作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的个体化操作技术和临床疗效研究目的分析不同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临床分型和不同血栓程度对TIPS的技术要求,探索肝硬化合并PVT不同临床分型的个体化TIPS操作方案;进而观察肝硬化合并PVT分型和程度对TIPS后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肝硬化伴PVT因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行TIPS治疗的患者165例。其中急性PVT 16例,慢性PVT 149例。本研究在既往PVT分型的基础上,结合TIPS操作技术要求及影响TIPS操作的临床要素,提出了 PVT的新的分型:(1)Ⅰ型,无门静脉主干阻塞,仅有门静脉分支或属支阻塞(肝内分支包括门静脉左支或右支;肝外属支包括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2)Ⅱ型,仅有门静脉主干阻塞,未累及肝内门静脉分支;(3)Ⅲ型,门静脉主干伴门静脉右支阻塞(Ⅲa)或门静脉主干伴门静脉左支阻塞(Ⅲb);(4)Ⅳ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均阻塞,无肠系膜上静脉阻塞,无脾静脉阻塞(Ⅳa),或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均阻塞,有肠系膜上静脉阻塞,无脾静脉阻塞(Ⅳb);(5)Ⅴ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阻塞,伴有脾静脉阻塞,无肠系膜上静脉阻塞(Ⅴa),或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阻塞,伴有脾静脉阻塞,有肠系膜上静脉阻塞(Ⅴb)。根据PVT分型的不同,选择不同TIPS治疗方案:Ⅰ型,首选常规TIPS途径多可门静脉穿刺成功;门静脉穿刺困难时可选择经皮经肝辅助TIPS途径。Ⅱ型,门静脉主干部分阻塞推荐常规TIPS途径;若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可联合经皮经肝途径;门静脉肝内分支纤细经皮经肝途径仍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时可考虑联合经皮经脾途径。Ⅲ型,常规TIPS操作困难时,可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左支穿刺辅助(Ⅲa)或经皮经肝门静脉右支穿刺辅助(Ⅲb);经皮经肝途径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者则推荐经皮经脾途径。Ⅳ型,门静脉主干部分阻塞推荐常规TIPS途径;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时推荐联合经皮经肝途径;经皮经肝途径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则推荐经皮经脾途径。Ⅴ型,门静脉主干部分阻塞推荐常规TIPS途径;若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可行经皮经肝辅助途径;若经皮经肝途径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在血栓为新鲜疏松血栓的情况下,可试行经皮经脾途径辅以取栓术。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并进行随访,分别观察临床分期、血栓程度等对肝硬化合并PVT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TIPS疗效。归纳出可以指导TIPS个体化操作的新的PVT临床分型,探讨不同临床分型的临床特点及TIPS疗效和预后特点。结果1.共复习肝硬化PVT合并消化道出血行TIPS治疗165例,根据血栓的范围和程度,其中Ⅰ型20例,TIPS成功18例,14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4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Ⅱ型32例,TIPS成功29例,18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7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4例采用经皮经脾途径辅助;Ⅲ型42例,TIPS成功42例,27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15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IV型27例,TIPS成功25例,11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11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3例采用经皮经脾途径辅助;Ⅴ型44例,TIPS成功35例,13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20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2例采用经皮经脾途径辅助。五组间TIPS操作成功率(χ2=10.49,P=0.0313)、门静脉穿刺途径(χ2=19.377,P=0.013)、经皮经肝或经皮经脾穿刺病例所占比例(χ2=11.559,P=0.021)均有显着性差异,从Ⅰ型至Ⅴ型,五组患者操作难度逐渐增加,操作成功率呈下降趋势,非常规TIPS途径所占比例逐渐增加。2.五种类型患者在实施TIPS后,门静脉压力均获得显着性下降。Ⅰ型基线PVP 30.1±6.2mmHg,术后 PVP 18.2±3.6mmHg(t=9.771,P<0.001);Ⅱ 型基线PVP 28.5±6.0mmHg,术后 PVP 18.9±5.8mmHg(t=12.818,P<0.001);Ⅲ 型基线 PVP 26.2±7.0mmHg,术后 PVP 17.0±5.7 mmHg(t=10.491,P<0.001);Ⅳ型基线 PVP 29.1 ± 5.8mmHg,术后 PVP 19.7 ± 5.0 mmHg(t=9.4,P<0.001);Ⅴ型基线 PVP 28.2±5.9mmHg,术后 PVP 15.5±6.7mmHg(t=10.305,P<0.001)。五种类型患者在PVP下降绝对值(F=2.449,P=0.050)、PVP下降百分比(F=2.449,P=0.050)均有显着性差异,且V型患者的PVT下降绝对值及下降百分比均为最高。3.在实施TIPS成功后,各分型患者间生存率(χ2=1.610,P=0.807)、再出血率(χ2=2.778,P=0.596)、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χ2=1.470,P=0.832)、支架狭窄率(χ2=5.274,P=0.260)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根据所需TIPS操作方案不同,本研究将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分为五种临床分型,并根据不同临床类型采取不同的TIPS操作方式,从Ⅰ型至Ⅴ型,TIPS操作难度逐渐增加,Ⅴ型(弥漫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手术成功率最低。(2)五种临床类型患者术后生存率、再出血率、肝性脑病发生率、支架狭窄率等疗效指标无显着性差异,但五种临床类型患者在成功实施TIPS后均可实现门静脉压力的显着下降,尤其是门静脉阻塞范围及程度最重的V型患者,门静脉压力下降幅度最大。(3)根据本研究的临床分型,肝硬化合并PVT的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可以实现TIPS操作的个体化选择,并达到患者较高的TIPS成功率,即便在成功率相对较低的V型患者,与其他临床类型患者相比在成功实施TIPS后仍能同等获益。

翟斐[3](2019)在《超声对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超声对于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又被称为May-Thurner Syndrome,MTS)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的非血栓性下肢慢性静脉病变(chronic venous disease,CVD)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住院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前1周内行超声检查患侧髂静脉和同侧下肢静脉。依据DSA的结果将患肢分为MTS组及非MTS组,分析3个超声指标(髂静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形成、髂内静脉反流)对诊断MTS的意义,再依据超声结果将患肢分为“MTS”及“非MTS”组,依据DSA及超声结果分析MTS与非血栓性CVD及DVT的相关性。结果:1.MTS组与非MTS组的一般资料分析MTS组中,女性患肢所占比例高于非MTS组,且平均年龄低于非MTS组,两组性别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S组的青年患肢数比例高于非MTS组,而中年、老年的比例低于非MTS组,两组年龄段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诊断MTS各超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髂静脉狭窄(或闭塞)与侧支循环形成是MTS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髂内静脉反流被证实与MTS无关。3.超声诊断MTS的准确性分析以满足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或侧支循环形成任一项作为超声诊断MTS的指标,超声诊断MTS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4.90%、82.64%、85.95%。4.MTS与非血栓性CVD及DVT的相关性分析MTS组中,DVT的比例高于非MTS组,非血栓性CVD的比例低于非MTS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满足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或侧支循环形成任一项作为超声诊断MTS的指标,超声所得的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对于不同分级的CVD患肢:相比于非MTS组,MTS组中,C3级、C5级的CVD患肢比例较高,C2级、C4级、C6级的CVD患肢比例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满足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或侧支循环形成任一项作为超声诊断MTS的指标,超声显示,相比于“非MTS”组,“MTS”组中,C2级、C3级、C5级的CVD患肢比例较高,C4级、C6级的CVD患肢比例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女性发生MTS的风险更高;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及侧支循环形成是超声诊断MTS的可靠指标;MTS合并DVT更容易经影像检查发现。

朱广昌,汪忠镐,卞策,郭巍,侯国峰,马超,孟繁祎[4](2017)在《布加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的发展历程》文中研究指明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系由肝静脉和/或肝后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所引起的肝后性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为肝肿大、腹水、腹痛、黄疸,如累及下腔静脉,则出现下肢浅静脉曲张、水肿等[1,2]。1845年,英国内科医师Budd[3]在《On Disease of the Liver》首次描述了3例肝静脉分支的炎症病变所致的肝静脉闭塞。1899年,奥地利病理医师Chiari[4]报告了其13例尸检发现的肝静脉开口处静脉内膜炎。Pleasants[5]于1911年报道

付坤坤[5](2017)在《布—加综合征患者副肝静脉的代偿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布-加综合征患者首次确诊时副肝静脉的代偿扩张情况,并对其代偿扩张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78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患者首次确诊时副肝静脉的支数及其直径大小。根据彩超结果分为明显代偿扩张组(副肝静脉单支最大直径≥5mm或副肝静脉直径总和≥6mm,n=58)和无明显代偿扩张组(副肝静脉单支最大直径<5mm且副肝静脉直径总和<6mm,n=20),同时将检出的副肝静脉按其直径大小分为A类(直径≥5mm,n=96)和B类(直径<5mm,n=28)。2.查阅患者的病历资料,分别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主肝静脉梗阻程度、症状持续时间、PT、Child-Pugh分级、门静脉主干内径、门静脉入肝血流流速、副肝静脉长轴与下腔静脉近心段长轴夹角、血清VEGF水平、血清D-二聚体水平、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检验标准为α=0.05,对比分析明显代偿扩张组和无明显代偿扩张组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78例布-加综合征患者有68例检出副肝静脉,检出率为87.18%(68/78),共检出124支副肝静脉(A类96支,B类28支),平均(1.59±0.87)支,直径为311mm,平均(6.27±1.97)mm。其中明显代偿扩张组58例,共检出114支副肝静脉(A类96支,B类18支),平均(1.97±0.62)支,直径为411mm,平均(6.50±1.87)mm;无明显代偿扩张组20例,共检出10支副肝静脉(均为B类),平均(0.50±0.51)支,直径为34.4mm,平均(3.58±0.58)mm。明显代偿扩张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为(0480)个月,平均(105.61±135.65)个月;无明显代偿扩张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为(0.25240)个月,平均(53.83±73.42)个月。2.明显代偿扩张组中以混合型为主(94.8%,55/58),无下腔静脉梗阻型,无明显代偿扩张组中也以混合型(75.0%,15/20)为主,有下腔静脉梗阻型(20.0%,4/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代偿扩张组主肝静脉梗阻程度以Ⅳ度(3支主肝静脉均梗阻)为主(89.7%,52/58),无明显代偿扩张组以Ⅲ度(任意1支主肝静脉通畅)为主(50.0%,10/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378,P<0.05);明显代偿扩张组血清VEGF水平显着低于无明显代偿扩张组(t=-7.437,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χ2=0.027)、年龄(t=0.960)、Child-Pugh分级(Z=-0.564)、PT(t=-0.020)、血清D-二聚体水平(t=0.166)、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t=-1.562)、门静脉主干内径(t=1.586)、门静脉入肝血流流速(t=0.154)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A类副肝静脉长轴与下腔静脉近心段长轴夹角以钝角为主(60.4%,58/96);B类以锐角(46.4%,13/28)和近似直角(35.7%,10/28)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827,P<0.05)。当样本为全部患者(78例)时,副肝静脉直径总和与主肝静脉梗阻程度呈正相关(r=0.657,P<0.05),与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r=-0.725,P<0.05);主肝静脉梗阻程度与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r=-0.445,P<0.05)。当样本为剔除Ⅰ、Ⅱ度主肝静脉梗阻的剩余患者(74例)时,副肝静脉直径总和与主肝静脉梗阻程度呈正相关(r=0.592,P<0.05),与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r=-0.832,P<0.05);主肝静脉梗阻程度和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r=-0.539,P<0.05)。当样本为剔除Ⅰ、Ⅱ度以及下腔静脉管腔通畅的Ⅲ、Ⅳ度主肝静脉梗阻的剩余患者(68例)时,副肝静脉直径总和与主肝静脉梗阻程度呈正相关(r=0.614,P<0.05),与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r=-0.834,P<0.05);主肝静脉梗阻程度与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r=-0.563,P<0.05)。结论布-加综合征患者的副肝静脉多代偿性扩张,此变化与疾病类型(特别是主肝静脉梗阻程度)、血清VEGF水平有关,主肝静脉梗阻程度越高,副肝静脉的代偿扩张越明显;副肝静脉长轴与下腔静脉长轴夹角大小可能与其扩张程度有关。

周朋利[6](2016)在《河南省布加综合征特点分析及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河南省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患者受累及血管分型特点,以及不同影像学方法诊断BCS的正确率。结合我科使用直径30mm的球囊导管治疗446例BCS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e,IVC)病变的临床经验,并与同期采用直径为25mm、26mm的小球囊治疗BCS患者IVC狭窄或闭塞病变对比,探讨大球囊扩张成形术应用于BCS的安全性、长期通畅率及临床疗效。结合我科采用肝静脉扩张成形术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手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TIPSS)治疗173例BCS的临床经验,观察术后长期通畅率以及临床疗效。材料和方法一、河南省BCS特点分析采用DSA作为诊断标准,对338例BCS患者进行彩色多谱勒超声、CTA和MRA检查,分析主肝静脉、副肝静脉和IVC病变类型,以及彩色多谱勒超声、CTA和MRA诊断的正确率。二、大球囊扩张治疗BCS下腔静脉病变疗效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730例IVC型及混合型BCS患者入组,其中大球囊组使用直径30mm的大球囊扩张成形治疗446例患者,小球囊组采用直径为25mm或26mm的小球囊扩张成形治疗284例患者。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合并症、病变分型等,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并随访术后疗效以及处理的IVC通畅情况。三、球囊扩张及TIPSS治疗BCS肝静脉病变疗效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173例BCS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治疗或TIPSS治疗肝静脉病变。其中,球囊组127例,TIPSS组共46例。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合并症、病变分型等,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术后疗效以及处理的肝静脉和TIPSS分流道通畅情况。四、影像学检查入院患者术前均行彩色多谱勒超声和多层螺旋CT扫描或MRI检查,以明确BCS诊断及分型,探查肝静脉、副肝静脉及IVC血流通畅情况、直径大小、病变类型及病变长度,是否合并血栓形成等情况。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延迟扫描至180秒,使IVC清晰显影,避免因血流充盈缓慢或不足导致漏诊、误诊。MRI采用1.5T或3.0T磁共振血管动脉增强扫描序列扫描、SE序列常规平扫、三维时间飞跃法扰相梯度回波(3D TOF FSPGR)序列+肝脏快速容积采集技术(LAVA)动态增强扫描,取得动态的静脉血管三维图像。对图像进行诊断、分析,并测量病变静脉的狭窄/阻塞部位、直径大小、血流速度等。五、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患者仰卧于DSA床上,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静脉/颈静脉。引入5F直头侧孔导管至IVC、肝静脉造影,明确病变的位置、形状、长度、直径、侧枝循环情况。IVC闭塞患者以球囊导管内钝头支撑导丝进行破膜,交换入加强导丝,沿导丝引入直径25mm、26mm或30mm的球囊导管进行PTA,必要时置入IVC可回收支架或永久支架。六、肝静脉球囊扩张及TIPSS手术经下腔静脉途径导管及导丝超选进入(副)肝静脉造影,了解病变性质、部位、直径以及长度等。若肝静脉插管失败,则行经皮经肝穿刺路径行肝静脉造影,开通阻塞处,建立轨道。沿导丝置入球囊导管,(副)肝静脉入IVC狭窄/闭塞段球囊扩张,根据病变肝静脉直径大小,球囊直径可选择10、12、14、16、20mm等。再次造影评估(副)肝静脉血流通畅情况。TIPSS术:局麻后,穿刺右颈内静脉。经加硬导丝引入Rupss-100穿刺套装,多需经下腔静脉直接穿刺门静脉,调整好肝内穿刺角度后,成功穿刺门脉,使用直径为6mm或8mm的球囊导管扩张肝内分流道后,于肝静脉或下腔静脉与门脉间置入直径为8mm或10mm的裸支架和/或覆膜支架,复查造影了解分流道通畅情况,如合并消化道出血,可同期做胃冠状静脉栓塞。七、统计学分析所有定性资料数据均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定性变量数据(SPSS,美国芝加哥)。当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应用S P S S10.00软件包处理,符合正态分布时,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和F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统计学分析用w i l c o x o n秩和检验和k-w秩和检验,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一、河南省BCS特点分析338例BCS患者中,8例(2.4%)为单纯IVC病变,45例(13.3%)为单纯肝静脉病变,285例(84.3%)为IVC及肝静脉同时受累及的混合型病变。与DSA检查对比,CDUS和CTA诊断BCS正确率为89.3%和80.2%,MRA诊断正确率为83.4%。二、大球囊扩张治疗BCS下腔静脉病变疗效分析共730例BCS患者入组,采用球囊扩张治疗IVC病变。其中,大球囊组采用直径30mm的球囊扩张成形治疗446例,男性317例,女性129例,平均年龄47.13±11.43岁;小球囊组采用直径小于30mm的球囊(25mm、26mm)扩张成形治疗284例,男性186例,女性98例,平均年龄46.52±10.22岁。两组均以混合型多见,分别占91.9%、94.1%,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5.1%、98.6%;临床治愈率分别占92.0%、87.0%,总体初次通畅率大球囊组短期97.6%,中期95.4%,长期92.2%,小球囊组短期89.8%,中期87.8%,长期84.1%。三、球囊扩张及TIPSS治疗BCS肝静脉病变疗效分析共173例BCS患者入组,采用球囊扩张治疗或TIPSS治疗肝静脉病变。其中,球囊组127例,男性92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43.52±18.03岁;TIPSS组共46例,男性31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3.95±13.19岁。两组均以肝静脉型多见,分别占74.0%、80.4%。术中疼痛是围手术期最常见并发症,均未出现致命性并发症。球囊组平均随访时间49.6±33.9个月,初次通畅率,短期95例(95.0%),中期通畅94例(94.0%),长期通畅90例(90.0%);TIPSS组平均随访46.2±31.8月,TIPSS组肝内分流道短期通畅36例(94.7%),中期通畅34例(89.5%),长期通畅31例(81.6%),球囊组长期初次通畅率显着高于TIPSS手术组(P<0.05)。二次通畅率,球囊组短期98例(98.0%),中期96例(96.0%),长期93例(93.0%);TIPSS组肝内分流道短期通畅37例(97.4%),中期通畅35例(92.1%),长期通畅32例(84.2%),球囊组长期二次通畅率显着高于TIPSS组(P<0.05)。结论1.河南省BCS患者绝大多数为IVC和肝静脉同时受累的混合型病变类型。联合CDUS和CTA或MRI检查有助于诊断BCS并指导治疗。2.采用直径30mm的大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BCS下腔静脉病变,安全、有效,手术并发症少。大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BCS下腔静脉病变,长期疗效、通畅率显着优于小球囊扩张成形术对照组。3.肝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及TIPSS手术治疗BCS肝静脉病变安全、有效、术后肝静脉及TIPSS分流道长期通畅率高。TIPSS手术可用于治疗三支肝静脉及副肝静脉均有病变患者,及肝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失败患者。

邵泽锋[7](2016)在《May-Thurner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腔内介入治疗》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小型猪髂静脉受压模型的建立目的:探索建立稳定、可靠的小型猪髂静脉受压模型,为进一步研究May-Thumer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材料与方法:选择实验用小型猪27头,首先随机选取其中的头小型猪进行制作猪髂静脉受压动物模型的研究,小型实验猪麻醉成功后,常规无两操作,左侧股静脉穿刺成功后,插入泥鳅导丝,在泥鳅导纹的引导下,插入分管鞘,经导管鞘插入5F猪圮巴导管至左侧髂静脉处造影,观察髂静脉、下腔静脉管径、管壁形态、血流速度等。随机将小型实验猪分为髂外静脉组、髂总静脉姐及髂总+髂内静脉组,每组5例。然后在小型实验猪的腹部做一长约15cm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前鞘、钝牲分离腹直肌、撑幵腹直肌后鞘及壁圮腹膜,进入腹腔,推开肠管等组织,暴露下腔静脉、左侧骼总静脉、左侧髂外静脉及左侧髂内静脉,髂外静脉组小型实验猪在左侧骼外静脉I入左侧髂总静脉处远心端约2cm处结扎左侧髂外静脉;骼总静脉组小型实验猪在左侧髂外静脉、髂内静脉汇入左侧髂总静脉处近心端约Icm处结扎左侧髂总静脉;髂总+骼内静脉组小型实验猪则联合结扎左侧髂总静脉及左侧髂内静脉,术后逐起缝合关股,待小型实验猪苏醒后送回实验中心,分别于术后即刻,两周,一个月,二个月造影复查,观察猪的髂静脉受压后静脉血栓形成及侧枝环让立的影像学表现。两月后处死小型实验猪,剖腹取出下腔静脉及髂静脉行病理检查,然后用其余的12头小型猪分别通过球璩阻塞下腔静脉血流并注入凝血酶,放置静脉滤器、拖拉静脉滤器损伤静脉壁等方法探索能否在实验猪下腔静脉内形成血栓。结果:1.实验中所有手术操作均成功完成,分组结扎了左侧髂外静脉、左侧髂总静脉、左侧髂总+髂内静脉,术后即刻造影见结扎处静脉血流阻滞,管壁尚光滑,术后两周复查即可见结扎左侧髂外静脉组及联合结扎左侧髂总+髂内静脉组髂血管远端可见充盈缺损,血栓形成,而结扎左侧髂总静脉组未见血栓形成,怛周围可见较多侧枝血管生成。病理检查发现,结扎的局部血管管壁内膜明显增厚。2.通过球囊阻断下腔静脉血流并注射凝血酶、在实验猪下腔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及损伤下腔静脉静脉壁等方法可以在猪的下腔静脉内形成血栓。结论:通过结扎左侧髂外静脉及联合结扎左侧髂总及髂内静脉讨以模拟人左髂总静脉受压,结扎小型实验猪左侧髂外静脉及联合结扎左侧骼总及髂内静脉可以制作稳定可靠的髂静脉受压模型,为进一步研究May-Thumer综合征的病理学机制提供实验基础。球囊阻塞下腔静脉血流并注射凝血栓,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损伤静脉壁可以在小型实验猪的下腔静脉内形成血栓.说明血流附滞、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壁损伤在血栓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部分May-Thurner综合征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目的:探讨介入腔内技术(置管溶栓、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在May-Thurner综合征继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以期制定May-Thurner综合征继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临床路径。材料与方法:60例明确诊断力May-Thurner综合征继发总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其中伴行髂股静脉血栓者16例,伴有髂股静脉血栓者24例,伴有髂股胴静脉血栓者14例,伴有髂股腘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拴者6例。所有病例按照有无髂静脉支架植入分为2组:球囊组患者仅行骼静脉腔内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angioplasty,PTA),支架组患者在行腔内球杂彳广张后梢入办静脉支架(PTA+stent)。所冇出者入院后均常规行彩超检查,下肢CT增强扫描及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在溶栓治疗前,常规置入Aegisy腔静脉可取出滤器,对伴有髂股静脉血栓的患者,采取经右侧股静脉“翻山”,将LniFuse多侧孔溶栓导管插入血栓内进行置管济栓,尿激酶剂量为 50刀u/天,13 天造影复查,视血栓溶解情况持续溶栓,并根据造影结果随时调整溶栓导管的位置,网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 5000U ,q12h,溶栓期间动态检测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小于 1g/L. 则停止溶栓。伴有股胭静脉血栓或骸股料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的悲者,在采取经右侧股静脉“翻山”,将Uniluse 多侧孔溶栓导管插入血栓内进行置管溶栓的同时,经足背静脉顺行溶栓,但总剂量仍为50 万u/天。复查下肢深静脉造影明确血栓完全溶解后,球囊组患者用 6--14mm 直径的球囊导管行球囊扩张狭窄或闭塞段币静脉,支架组患者在行腔内球囊扩张后植入舵静脉支架,两组患者最后均将下腔静脉滤器取出。观察两组患者血栓清除率,并对3月、6月、1 年酪静脉通畅率、血栓复发率、并发症及血栓形成后综合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并比较骸静脉腔内球囊扩张及币静脉腔内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治疗舵静脉的短期通畅率。结果1.本组实验中各病例的检查包括血管彩超、CT增强扫描及下肢深静脉造影以及手术操作包括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置管溶栓术、骼静脉球囊扩张术及币静脉支架植入术均顺利完成,技术成功率100%。2.60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均经右侧股静脉入路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球囊组血栓完全溶解时间 7.54±1.25d,支架组血检完全济解时间7.63±1.29d,两组患者血栓完全溶解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奕组患者溶栓治疗后下肢肿胀明显消退时间 8.41±2.54d,支架组患者溶栓治疗后下肢肿胀明显消退时间 8.76±2.38d,两组患者下肢肿胀明显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W、2W、1M、3M、6M、1Y随访患者17:00 时下肢肿胀情况,术后3M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M、1个比较,球囊组患者下肢肿胀数明显高于支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两组患者术后3M、6M、1Y喀静脉通畅率并进行比较,球粪组 6M、1Y 落静脉通畅数明显低于支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组有2例于术后7个月复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支架组无1例复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 介入腔内技术包括(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置管溶栓、骸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柏入)治疗 May- Thurner 综合征继发若下股深静脉血栓 (DVT)形成具有微创、疗效好并且安全的优点,可以成为浓疗 May-Thurner综合征继发左下肢DVI的首选方法,髂静脉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较单纯髂趋脉球囊扩张治疗髂静脉受压导致的狭窄或闭塞,可以明显延长燃静味通畅率。

盖永浩[8](2016)在《超声联合磁共振评价Budd-Chiari综合征血管病变与引流方式以及超声定量分析肝静脉引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超声和磁共振两种影像检查方法对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BCS)肝静脉病变、下腔静脉病变、梗阻肝静脉的引流血管(主要是副肝静脉,包括肝尾状叶静脉和肝右后下静脉;通畅的肝静脉)及其病变术前做出准确诊断,并通过超声对引流血管血流量的测定初步建立梗阻肝静脉有效引流的指标。材料和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BCS患者共52例的超声和磁共振影像资料,其中男24例,年龄29-61岁,平均(52.00±9.66)岁;女28例,年龄29-63岁,平均(47.56±10.13)岁。BCS的诊断是在超声和磁共振检查中发现存在肝静脉和(或)肝段下腔静脉梗阻,且所有病例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证实。患者从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的时间为2周至14年。主要临床症状为右上腹胀、腹壁静脉曲张、双下肢静脉曲张、水肿等。继发于肿瘤侵犯或压迫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导致的继发性BCS未纳入本研究。超声检查使用Logiq E 9 (GE Healthcare, Waukesha, WI)超声诊断仪,应用腹部探头,频率2.0~6.0 MHz。患者空腹8小时以上,于清晨平卧、左侧卧位检查。肠气干扰明显者于检查前一天晚上应用缓泻剂清洁肠道气体后第二天检查。磁共振检查采用西门子3.0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Magnetom Verio, SIEMENS, Germany),腹部相控阵线圈。先行腹部常规序列轴位平扫、横轴位T1WI预扫描,所用序列为3D小角度容积内插体部检查(3D-volume-interpolated body examination,3D-VIBE)序列,冠状位静脉血管蒙片扫描;注射对比剂后20s,行上腹部对比增强轴位3D-VIBE TIWI动脉晚期扫描,接着行冠状位大范围静脉血管三维对比增强扫描。静脉血管扫描范围为上至肺门下至髂嵴水平,前至腹壁、后达椎体后缘水平。扫描条件与之前蒙片扫描相同,静脉血管图像扫描分别为注射造影剂后55 s、90 s、120 s,共扫描三次,每次扫描开始前均嘱患者屏气配合。静脉血管三维对比增强扫描所用的序列为三维快速高分辨梯度回波动态扫描序列(FL 3D:TR 2.95 ms, TE 1.07m s/Fr,翻转角15°, FOV 450× 450mm,矩阵256×128,NEX=3)。所用造影剂为钆贝葡胺注射液或钆塞酸二钠注射液,高压注射器(XD 2000 CT/MR)经肘静脉团注,注射速率约为3.0mL/s。注射剂量成人0.1 mL/kg,最大剂量不超过20 g。通过磁共振减影软件(Syngo Multimodality workplace, Siemens, Germany)从三维对比增强图像各静脉时相的原始数据中减去增强前影像,以减少背景信号,使小血管显示更好。对经过减影的各静脉影像分别进行最大强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从各个角度观察静脉系统及其侧支循环显示、解剖结构及空间毗邻关系;且可根据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1)反复小范围重建,去除部分重叠血管影像,以重点提高某段血管如门脉主干及侧支循环血管的显示。磁共振图像由2名放射科高级职称医师在事先不知晓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情况下共同阅读并达成一致诊断意见;超声由具有20年腹部超声工作经验的高级职称医师完成。观察内容包括:肝静脉、下腔静脉有无病变并将病变血管进行分型;观察有无肝、内外侧枝形成并明确其类型;观察并记录引流血管的数量、开口位置以及与肝内交通支连接状况;在超声检查时测量引流血管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引流血管内径取吸气末屏气状态下测量3次管腔最宽处内径取平均值;引流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通过将声束-血流夹角调整到小于60°后多普勒频谱显示清晰、完整时,取3次平均速度的平均值获得。手术前后管腔内径和血流速度测值选点尽量保持一致。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病变分为隔膜性病变、节段性病变、血栓以及肝静脉完全闭塞。依据超声和磁共振图像,肝静脉病变又可分为管腔节段性狭窄、节段性闭塞、隔膜性狭窄、隔膜性闭塞、条索状闭塞(管腔完全闭塞呈条索状)以及管腔未显示;而下腔静脉病变则可分为管腔节段性狭窄、节段性闭塞、隔膜性狭窄、隔膜性闭塞。每一例患者均详细记录每支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在超声及磁共振的具体分型及表现,具体诊断方法如下描述。隔膜性病变是指肝静脉内病变厚度≤1.0 cm或下腔静脉内病变厚度≤1.5 cm。隔膜性病变时超声检查显示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管腔内呈横行或斜行的条带状强回声,而磁共振则显示为各序列条带状低信号带。隔膜闭塞时超声和磁共振显示隔膜无血流通过,超声可显示隔膜远侧端管腔内为反向血流;隔膜狭窄时可见隔膜不完整,超声和磁共振图像均可见通过隔膜的血流束或对比剂影。由于狭窄导致血流速度明显增加,彩色多普勒超声呈花色紊乱血流,磁共振可显示呈喷射状的对比剂影。节段性病变是指肝静脉内病变长度>1.0 cm或下腔静脉内病变长度>1.5cm。节段性狭窄时超声和磁共振显示病变处管腔局限性狭窄,超声显示病变区管腔内血流加速;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不包括由于肝脏尾状叶增大压迫所致的管腔狭窄。节段性闭塞时超声和磁共振均显示病变区管腔消失,无血流通过。血栓时超声显示肝静脉、副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管腔内实性低回声,伴或不伴钙化强回声,局部无血流或血流充盈缺损;磁共振显示病变区管腔内对比剂充盈缺损,常规序列因血栓的成分不同而显示不同的信号。肝静脉条索状闭塞指肝静脉管腔完全闭塞消失,仅残存增厚管壁。超声显示呈条索状强回声,磁共振显示为条带状各序列低信号。正常解剖位置上不能分辨出肝静脉痕迹时视为肝静脉未显示。所有患者均在超声、磁共振检查后1~2周内经DSA检查证实。所有患者的临床处理方法如下:以DSA为诊断标准,本组52例患者中2例下腔静脉通畅患者只处理病变肝血管;7例因增大肝脏压迫而致下腔静脉管腔狭窄者同样只处理病变肝血管,下腔静脉未做处理。15例下腔静脉狭窄患者(包括节段狭窄5例,隔膜狭窄10例)中14例经股静脉穿刺行球囊扩张狭窄段治疗,另1例行支架置入治疗;23例下腔静脉节段闭塞患者中2例行下腔静脉造影后显示合并广泛血栓而无法开通,其余21例经股静脉造影证实后再经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正侧位对吻造影确认闭塞段长度,其中18例穿刺闭塞段再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另3例因闭塞节段长且侧枝循环丰富未行治疗。5例隔膜闭塞患者同样经股静脉造影证实后再经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正侧位对吻造影确认隔膜厚度后经股静脉行隔膜穿刺后再行球囊扩张治疗。术中观察下腔静脉原病变处通畅,周围侧枝消失即完成治疗。对下腔静脉治疗的同时对有充分肝静脉或副肝静脉引流(仅单支时管腔内径>0.8 cm或多支且与病变肝静脉间侧枝较丰富)的患者不再处理其余病变肝静脉;对2例肝静脉狭窄、2例副肝静脉狭窄和1例副肝静脉闭塞患者除行下腔静脉治疗外,经肝静脉穿刺后行病变血管支架置入术,同样梗阻肝静脉或副肝静脉支架通畅、周围侧枝内径减小时结束治疗。所有病例均于术后1-2周、3个月、半年行超声复查。将临床症状消失、开通后的下腔静脉不再狭窄且引流血管(副肝静脉、肝静脉)通畅的患者认为有效引流。根据超声检查结果,选取肝脏具有有效引流血管的患者,根据公式[11]Q=(D/2)2×π×V(Q:血流量;D:引流血管内径;V:平均血流速度,由仪器自动测量得到)计算引流血流量;有多支引流血管时分别计算不同引流血管的引流血流量后相加得到总引流血流量。比较术前及术后患者的引流血管的内径及引流血流量。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为慢性BCS,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病变(52/52.100%),没有单纯下腔静脉病变患者;其中43例(43/52,83%)合并肝段下腔静脉病变。52例患者共156支肝静脉中,超声检出通畅肝静脉11支,磁共振检出12支,仅分别占肝静脉总数的7.1%和7.7%。超声检出病变肝静脉145支,磁共振检出144支,分别占肝静脉总数的92.9%和92.3%,平均每例患者检出的病变肝静脉均约2.8支。超声和磁共振对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病变分型的显示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但对部分病变的显示各具优势。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均显示三支肝静脉病变均以管腔闭塞性病变为主,包括管腔节段性闭塞、条索状闭塞和管腔未能显示。对肝静脉条索状闭塞、节段闭塞和隔膜性狭窄的显示超声优于磁共振检查(P<0.05)。52例患者中,超声和磁共振均能较好地显示副肝静脉。超声检出引流肝尾状叶静脉和右后下静脉分别为47支(47/52,90.4%)和34支(34/52,65.4%),磁共振检出50支(50/52,96.2%)和37支(37/52,71.2%)。超声和磁共振均表现为绝大多数副肝静脉扩张,梗阻肝静脉远侧端由数量不等的交通支连通于上述副肝静脉,然后经第三肝门汇入下腔静脉。副肝静脉病变主要为隔膜狭窄和血栓。肝被膜下静脉超声诊断2例(2/52,3.8%),磁共振显示5例(5/52,9.6%)。对于下腔静脉病变的显示,超声检查对隔膜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磁共振检查;其余各型病变的检出率两种检查方法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下腔静脉侧枝中超声除对部分腰静脉和表浅的胸、腹壁静脉显示较好外,其余侧枝显示均较磁共振检查显示差甚至无法显示。本研究有效引流的确定是指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经过超声复查后显示开通后的下腔静脉不再狭窄且引流血管(副肝静脉、肝静脉)通畅。将符合条件的30例患者分为单支引流组及多支引流组。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有效引流患者引流血管的内径及有效引流的血流量发现,单支引流组患者的手术前的引流血管的内径大于手术后的引流血管内径;单支引流组及多支引流组患者的手术前的有效引流量小于手术后的有效引流量。对梗阻肝静脉引流血管引流量的测定,初步认为在下腔静脉通畅的情况下,术前单支静脉引流量达到(8.46±1.62)ml/s,多支静脉引流量达到在(8.60±2.47)ml/s即可认为术后有效引流的可能性较大。结论:超声和磁共振检查结果的相互补充能够更准确显示肝静脉、梗阻肝静脉的引流血管及下腔静脉病变并对病变分型。术前肝脏有效血液引流量以及单支引流患者术前血管内径的测定,可以作为预测手术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依据,能够更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对有效引流的病例无需再行其他病变肝静脉复杂的开通术。

杨伟洪[9](2013)在《华南地区布—加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98例广东省籍布-加综合症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的初步研究研究背景以及目的Budd-Chiari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由于肝静脉或/和下腔静脉阻塞导致肝静脉或/和下腔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而产生的门静脉高压或/和下腔静脉高压的一系列症候群,病因复杂,且确切的原因尚未明。从世界范围看欧美国家报道较少,中国、印度、尼泊尔等发展中国家较多。我国有关BCS病例报道也较多,目前报道的病例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和淮河地区。较少资料总结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省籍BCS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情况。广东省目前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拥有一亿以上的人口,却尚无BCS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报道。而其实现实工作中,广东省籍的BCS患者也不在少数,为填补此项空白,本研究收集了98例BCS广东省籍患者的相关资料采用临床住院资料(非人群的流行病学结果),对其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行初步调查,旨在初步了解BCS在本省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为本病的病因研究、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临床流行病学依据。研究方法搜集从1995年1月-2012年12月年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例(非人群的流行病学结果),包括广州南方医院(59例),北京大学深圳医院(3例),深圳市人民医院(2例),中山大学第一、二、三附属医院(分别为2,3,25例),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例),梅州市人民医院(2例),户籍和祖籍均为广东省的原发性BCS病例的共98例。采用李彦豪分型,即以肝静脉为中心的分型。将BCS患者分成四个类型。分析各类型的发病趋势、发病年龄、性别、分布区域、可能的诱因、各种类型BCS的分布、主诉、体征等特征。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本研究定义的BCS患者为肝静脉流出道从肝小静脉到腔静脉或右房之间的阻塞导致的肝静脉回流障碍综合症。所有病例采用金标准F腔静脉造影、肝静脉造影或外科手术确诊为BCS患者,并且户籍和祖籍均为广东省,能收集到详细的随访资料。排除标准:a.排除由于肝脏占位、心功能衰竭,OLT(肝移植)等继发的BCS患者。b.排除非广东省籍患者。对98例BCS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症状进行总结分析。制定BCS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格输入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分析广东户籍人口BCS患者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是否从事重体力劳动,地域,主诉,术前术后影像学表现,影像解剖分型,主要体征,合并诊断或可能的致病因素等情况。结果收集的98例BCS患省的平均年龄为39.0岁,标准差为13.5。性别分布的统计学分析尚不能认为男性在构成比上占优势。发现广东省籍BCS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成人多发,男女比例为1.62:1。粤西地区为高发地区。导致BCS可能的诱因包括:职业,重体力劳动,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等因素。影像学分型:I型25例(25.5%),Ⅱ型29例(29.6%),Ⅲ型39例(39.8%),Ⅳ型5例(5.10%)。肝静脉受累为主的Ⅱ型+Ⅰ型患者超过Ⅲ型单纯腔静脉阻塞型。腹胀是最常见的主诉,最常见的体征依次为腹水、下肢水肿、胸腹壁静脉曲张。结论初步判断广东省籍BCS发病率明显低于黄淮河流域,高发区域为粤西地区,经济文化越发达地区,发病率越低。影像解剖分型以肝静脉受累为最常见。Ⅰ型和Ⅳ型多能找到病因,Ⅱ型和Ⅲ型无明显病因。第二部分:不同影像技术对BCS诊疗应用价值的对比研究研究背景以及目的BCS多数起病隐蔽,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等容易混淆,诊断多依赖影像手段。BCS患者的影像分型诊断,对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患者预后的判断意义重大。故所有影像学检查均应以了解肝静脉为中心,必须回答下列问题:肝静脉是否存在狭窄或者闭塞?如果存在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肝静脉是否受到影响和怎样的影响?其次是了解相关伴随的异常征,如有无继发血栓和侧支循环等。当然引起静脉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血栓性质也将决定治疗方式的不同。利用不同的影像诊断手段对这些问题进行术前分析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本研究目的即为了对比分析不同影像技术在BCS诊疗巾的应用价值,了解不同影像技术的优势和劣势。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50例经DSA证实的BCS患者影像特点。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了2005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广州南方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进行介入治疗的50名BCS患者的影像资料,术前行US,CT和(或)MRI检查。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5-83岁,中位年龄37.2岁。所有病例术前经US筛查,30例患者术前进行了CT检查,10例患者术前进行了MRI检查,10例患者术前同时进行了CT和MRI检查,所有患者均经DSA造影证实BCS的诊断。以DSA为金标准,比较分析US、CT、MRI三者在显示BCS患者静脉狭窄或闭塞,判断影像解剖分型;显示肝内外侧枝循环;分析静脉腔内血栓性质等方面表现的差异。分析不同影像技术在BCS诊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以DSA标准组为对照,证实US在显示肝左、中、右静脉狭窄与DSA不存在差异,在显示腔静脉狭窄方而与DSA,p值为0.03,也存在统计学差异。CT、MRI在显示肝左、右、肝中静脉、腔静脉狭窄上与DSA无差异。由此可见,在静脉狭窄的判断上仅US在判断静脉狭窄时与DSA存在统计学差异。2.证实US在显示肝左静脉和下腔静脉闭塞上,与DSA组比较p值分别为0.01,0.02,均小于0.05,存在统汁学左异。CT显示肝左、中、右静脉以及下腔静脉闭塞方面与DSA存在差异,判断闭塞存在的阳性率高过DSA,存在过诊问题。与标准组比较,显示肝静脉闭塞的情况CT误诊率最高。其次为US。对腔静脉闭塞的判断US也存在漏诊问题,CT存在过诊问题。MRI在显示肝左、中、右静脉闭塞、腔静脉闭塞上与DSA无明显差异。3.与DSA标准组比较,由于US、CT、MRI在显示肝静脉、腔静脉狭窄或闭塞方面表现的不同。所以它们在BCS的病理分型准确性上也存在差异。本组卡方检验,观察每一型中,三种影像方法与DSA的差别,只有Ⅲ型,Ⅳ型的判断上US与DSA组的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无统计学意义。CT、MRI分型情况与DSA基本类似。4.对血栓的性质判断以DSA结合临床治疗病史组为金标准。US与DSA,MRI与DSA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中US的判断与DSA以及患者的临床情况最接近。对于腔静脉血栓性质的判断US诊断准确性减低(因为体深部,干扰和难度加大),但是US和MRI与与标准组比较对肝静脉和腔静脉血栓的判断均无统计学差异。CT对陈旧性血栓的判断与标准组比较无差异,但是对新鲜血栓的判断与DSA组比较,p=0.03<0.05,认为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对于BCS分型诊断、侧枝循环的显示、静脉内血栓性质的判断,敏感性和准确性最高均为MRI;MRI目前是BCS无创检查方法中特异度和灵敏度最接近DSA的一种方法。MRA在显示肝静脉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方面与DSA显示相当,在判断总体肝静脉情况方面优于经股静脉肝静脉和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2.对血栓性质的判断US强于CT;超声诊断BCS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方便、无创、价廉、还可以大致明确病变类型范围、梗阻程度及侧支循环路径,准确判断血栓的性质等,为临床提供有价值参考资料;不失为筛选BCS的首选方法。3.CT检查对BCS的分型诊断准确性高于US,侧枝循环的显示CT也优于US。第三部分131例华南区BCS患者介入诊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背景和目的我国BCS主要的流行地区是黄淮河流域,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的BCS患者呈散发趋势。根据资料报道,华南地区总体发病率明显低于黄淮河流域。临床上华南地区患者也表现出与北方BCS患者的一些不同特征。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华南地区BCS患者多数预后尚可,但不同类型BCS患者群也存在一些不同点;影响其介入治疗预后的可能因素较多,本研究拟顾性观察分析经DSA证实的华南地区BCS患者介入治疗后的预后情况。为临床诊治BCS患者,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帮助。研究方法回顾性采集1995年1月至2012年12月131例经DSA或手术证实的BCS患者临床资料,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本研究定义BCS为肝静脉流出道从肝小静脉到腔静脉或右房之间梗阻堵塞引起的症状群。a.所有患者结合临床症状,并通过US,CTA或MRI检查,诊断为BCS。b.均采用金标准下腔静脉造影、肝静脉造影或外科手术确诊为BCS的患者。c.有详细影像、实验室检查、介入手术记录,有3个月以上随访记录。研究对象排除标准a.排除由于肝肿瘤、心功能衰竭,OLT(肝移植)等继发性BCS患者。b.排除缩窄性心包炎患者。c.术后无任何随访记录的患者。根据患者症状复发时间,术后满意度、术后存活时间等情况,分为预后好和预后差组。记录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多个参数,包括:性别、年龄、术前有无合并肝硬化火代偿、发病到确诊时间、影像学分型、侧枝循环、治疗方式、治疗前后肝脏体积变化、肝静脉,腔静脉压力变化、胆红素变化等。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与BCS患者预后显着相关的变量。比较不同类型BCS患者生存曲线的不同。用Cox回归分析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接受介入治疗后,影响BCS患者预后的显着相关独立变量包括:初次就诊到确诊时间、治疗方式、术前有无合并肝硬化失代偿、影像解剖分型。治疗前后肝左叶前后径、肝静脉、腔静脉压力变化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胆红素变化值无差异。四种类型的病人生存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从生存曲线即可看出生存率从大到小依次为Ⅱ,Ⅰ,Ⅲ,Ⅳ。第Ⅳ型的生存时间均短于其他三型。用术后存活时间做时间变量,1995年至2012年期间Ⅰ、Ⅱ、Ⅲ型患者的生存率均大于50%,故中位生存期无法计算;Ⅳ型生存率为20%,Ⅳ型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分型和治疗方式的不同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131例患者1995年1月-2012年12月内累积死亡率33.6%,对应不同类型BCS患者死亡率,Ⅳ型患者为80.0%,死亡率最低为Ⅰ型患者,为22.5%,其次为Ⅱ型24.8%,和Ⅲ型32.3%。结论1.影响BCS患者介入治疗后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解剖分型、治疗方式、术前有无合并肝硬化失代偿、初次就诊到确诊时间。2.本组研究中发现Ⅳ型BCS病死率高,预后最差:Ⅱ型患者死亡率最低。3.介入治疗时机的准确把握,与BCS患者预后紧密相关。4.介入治疗后个体化抗凝治疗,可降低出血并发症,提高远期生存率。

李豪刚,冯丰坔,李兴荣,郭学军,张建针,曹火乃[10](2013)在《1.5TMRI在布-加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1.5TMRI在布-加综合征(BCS)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经临床、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35例BCS患者行MRI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分析BCS影像的直接和间接征象。结果 35例BCS中,Ⅰ型26例,Ⅱ型8例,Ⅲ型1例;急性期9例,亚急性期和慢性期26例。35例患者中,经MRI诊断30例(85.7%),其中Ⅰa型10例,Ⅰb型16例,Ⅱ型3例,Ⅲ型1例;经DSA诊断31例(88.6%),其中Ⅰa型6例,Ⅰb型16例,Ⅱ型8例,Ⅲ型1例。MRI显示直接征象为下腔静脉或(和)肝静脉主干血栓或阻塞32例;间接征象为肝外侧支循环血管23例,肝内侧支血管15例,副肝静脉3例,肝脏体积增大12例,体积缩小11例,肝尾叶增大13例,肝脏信号不均匀15例,肝脏边缘不均匀异常强化12例,腹腔积液7例,肝再生结节2例。MRI与DSA对BCS的诊断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48,P>0.05),但在显示Ⅰa型和Ⅱ型BCS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70、8.015,P<0.05)。结论 1.5TMRI能满意地显示BCS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能够比较准确地进行分型,诊断正确率高,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二、血管内超声多普勒技术对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治疗前后肾静脉及侧支循环血流速度变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内超声多普勒技术对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治疗前后肾静脉及侧支循环血流速度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先进性与创新性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未来研究方向:胎儿门静脉畸形的超声诊断
附图
综述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

(2)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门静脉血栓对行TIPS治疗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的影响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五) 附录
第二部分 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的个体化操作技术和临床疗效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五) 附录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3)超声对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影像学研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布加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的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BCS流行病学与病因
2 诊断
    2.1 DSA
    2.2 超声
    2.3 CT
    2.4 MRI
3 治疗
    3.1 保守治疗
    3.2 介入治疗
    3.3 手术治疗
        3.3.1 下腔静脉隔膜型狭窄或阻塞
2.0 cm) 局限性阻塞或狭窄'>3.3.2 短段狭窄或闭塞, 介入治疗或破膜术失败、肝后段下腔静脉 (>2.0 cm) 局限性阻塞或狭窄
        3.3.3 肝后段下腔静脉长段阻塞, 或伴肝静脉开口或肝静脉本身局限性或弥漫性阻塞
        3.3.4 下腔静脉完全阻塞合并顽固性腹水、胸水
        3.3.5 肝静脉闭塞而下腔静脉通畅
4 展望

(5)布—加综合征患者副肝静脉的代偿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副肝静脉在布-加综合征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河南省布加综合征特点分析及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论文一、河南省布加综合征病变特点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二、大球囊扩张治疗BCS下腔静脉病变的疗效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论文三、球囊扩张及TIPSS治疗BCS肝静脉病变的疗效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布加综合征临床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May-Thurner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腔内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小型猪髂静脉受压模型的建立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ay-Thurner综合征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超声联合磁共振评价Budd-Chiari综合征血管病变与引流方式以及超声定量分析肝静脉引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华南地区布—加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98例广东省籍布-加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 研究结果
    三.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影像技术对BCS诊疗应用价值的对比研究
    摘要
    Abstract
    一. 研究的方法
    二. 研究结果
    三. 讨论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第三部分 131例华南区BCS患者介入诊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Abstract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典型病例
全文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专业名词对照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10)1.5TMRI在布-加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MRI检查
    1.3 DSA
    1.4 图像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MRI与DSA对BCS的诊断情况
    2.2 MRI征象
3 讨论
    3.1 BCS的病理变化
    3.2 BCS的分类与分型
    3.3 BCS的影像检查
    3.4 鉴别诊断

四、血管内超声多普勒技术对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治疗前后肾静脉及侧支循环血流速度变化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D]. 张玉青. 山东大学, 2021(11)
  • [2]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D]. 张凯. 山东大学, 2020(12)
  • [3]超声对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意义[D]. 翟斐.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4]布加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的发展历程[J]. 朱广昌,汪忠镐,卞策,郭巍,侯国峰,马超,孟繁祎.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01)
  • [5]布—加综合征患者副肝静脉的代偿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D]. 付坤坤. 郑州大学, 2017(02)
  • [6]河南省布加综合征特点分析及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D]. 周朋利. 郑州大学, 2016(03)
  • [7]May-Thurner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腔内介入治疗[D]. 邵泽锋. 南京医科大学, 2016(05)
  • [8]超声联合磁共振评价Budd-Chiari综合征血管病变与引流方式以及超声定量分析肝静脉引流的研究[D]. 盖永浩. 山东大学, 2016(10)
  • [9]华南地区布—加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杨伟洪.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10]1.5TMRI在布-加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J]. 李豪刚,冯丰坔,李兴荣,郭学军,张建针,曹火乃.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03)

标签:;  ;  ;  ;  ;  

Budd-Chiari综合征血管内超声多普勒介入治疗前后肾静脉及侧支血流速度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